人教版元素的教学设计

2023-03-24

第一篇:人教版元素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透镜》的教学设计

《3.1 透镜》教学设计

火炬开发区一中

王群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用具

凸透镜、凹透镜、激光演示仪、白纸、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有一次,及考察队登上南极之后,正要生火做饭,却发现打火器不见了,生命可能面临危险,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名队员看着冰天雪地的南极和明晃晃的太阳,想到一个方法,成功的生着了火,其实在古代就有人用相同的方法取火,同学们能想到是什么方法吗?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给同学们能一些启发,也能想到同样的方法。

推进新课

一、

1、 凸透镜和凹透镜

在我们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同学们认真观察,再用手摸一摸,看有什么不同,找出它们的特征。

学生们仔细观察、讨论、比较,找出它们的特征:透镜的两面往外凸或往里凹。

归纳小结: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

练习:(投影)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2、结合教材中的讲解(课件辅助),使学生认识到透镜表面的形状特征,从而引出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 将一束跟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它的折射光线. 演示实验二: 将一束跟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它的折射光线. 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归纳总结: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演示实验三:换用不同厚度的凸透镜,观察对光线汇聚程度的不同。 提出问题:中间越厚的凸透镜对光线汇聚能力越强还是越弱? 学生归纳:中间越厚的凸透镜对光线汇聚能力越强。

三、焦点和焦距

1、根据实验现象,利用多媒体演示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传播,给出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还要说明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 两边焦距相等。

提出问题:从凸透镜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将会怎样?(提示:根据光路的可逆性)

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演示得出结论:

从凸透镜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因而利用凸透镜能得到平行光! 思考:要想利用凸透镜是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

学生讨论后回答:焦点上。 完成练习。(多媒体课件投影)

2、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帮助学生领会虚焦点的含义:可以借助光路图告诉学生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凹透镜的焦点也有两个,两边焦距相等.

提出问题: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怎样的?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被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2 完成练习。(多媒体课件投影)

2、学生分组实验:用平行光找凸透镜的焦点.

拿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注意提醒学生:最小最亮的光斑要通过对比找到).

知识拓展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学生讨论后回答

方法一:用眼看或用手摸,中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方法二:将透镜对准太阳光,另一侧放一张纸片,前后移动纸片,纸片上有很小很亮的光斑的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

课堂练习

完成达标训练(多媒体课件投影) 课堂小结

1、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凸透镜,

2、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P62 动手动脑学物理

4、5题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习题和同步检测

3、观察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板书设计

一、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二、

三、

3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焦点和焦距

第二篇:人教版《荷花》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六册《荷花》的教学设计: 教学解读:

叶圣陶先生的《荷花》是以美丽的文字描绘美丽的花朵,不仅写出了花的姿态和色彩,更写出了看花时那极奇美妙的感受与体验。。这篇文章以笔触的精炼、优美、如诗的意境展现,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感受到了美的享受。整个文本结构十分简单,但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大幅活的画,而且自己也随着作者一起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那种美好的感受与体验是十分奇妙的。

一、学习目标:

1、会认三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二、学习重点: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学习难点:

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美的境界。

利用媒体展示荷花的美,荷叶的绿,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走进课文,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先讲去公园看荷花、再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美丽姿态;最后写自己观赏荷花时的奇妙想象和美好感受。)

二、进入美的享受。

1、课文的哪些语句写出了荷花的美?(指名回答,生一边回答,师一边作简笔画。)【有的才展开了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读出荷花的美、读出荷花的传神。]

2、这句话写出了荷花的几种姿势?(三种:初绽的、绽放的、含苞待放的)

3、这三种姿态的荷花作者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把荷花写得十分传神,还写出了什么?(花多、花美)

4、这么多的荷花、这么美的荷花,使得作者好像走进(画里一样),难怪作者把它“看作一大幅活的画”,这幅画的作者真了不起呀!是谁把这幅画画得这么美?(大自然)是呀,也只有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才画出如此美的荷花,也只有这么美的荷花,作者才能把它写活了。 再读荷花的三种姿态,再次领略荷花的美。

5、感受“冒”字的奇妙用法。

课文中有一个字把荷花挺立在荷叶上写得十分传神,找一找是哪个字呢?(指名回答)“冒”

对,“冒”字用的很奇妙,奇妙在哪里呢?我们换个词来比较一下: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高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开出来。 „„

指名学生点评一下,只要说出冒字更加传神,把荷花生长的状态描写得更加生动就行。

师点评:“冒”的本意是液体或气体向上、向外涌的,这就给我们传达了一种奇妙的动感,仿佛看电影一般,那美丽的荷花突然就从那绿荷叶中出现了,而且一下子就开放了,这就是“一大幅活的画”,大自然的魅力呀!而“长”和“开”流于一般,没有把荷花的风姿突显出来,“高”呢,只体现荷花高于荷叶的情况,画面是凝固的。再次品读第二段。

6、感受荷叶的美。

荷花那么美,如果没绿叶来衬,也不会那么传神,所以课文中的荷叶是怎样写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古人的诗词里也有写荷叶的,像课文中挨挨挤挤的荷叶,我们学过的哪句古诗词更适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写出了荷叶的多,课文的文字更胜一筹,不但多、密,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使没看过荷叶的人一下就知道了荷叶的样子,多妙呀!也使荷花冒出来的特性,更加从容、舒展,也让人领略了这就是“一大幅活的画”

三、进入想象空间的美。

1、面对着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也觉得自己化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朗读) 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翩翩起舞。

听到: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会告诉我哪些快乐的事呢?预设:蜻蜓飞过来,告诉我那边的风景很美;蜻蜓飞过来,告诉我已经捕捉了很多害虫„„)

听到: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小鱼又会做哪些好梦呢?预设: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梦见自己变成了美丽的小公主;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梦见游进了大海,看见大海的美丽„„)

2、多棒的想象啊!(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很美,现在就让我们也把自己当做一朵荷花,美美地读第四段。“自己仿佛”后面是想象的内容,什么叫做“仿佛”,(“仿佛”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又有真的感觉的意思)所以要读的【慢】些,“风吹过来、风过了”,由动到静写出了荷花的美,我们能大声朗读吗?(不能,大声会惊吓了蜻蜓的飞行,小鱼的好梦)所以我们用轻柔的语气来朗读。

3、想象训练。

如果你就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 预设:

1、会看到一池荷花亭亭玉立、冰清玉洁、如仙女飘落人间。

2、会听到风在惊叹,水在羡慕,鱼在惊叹„„

4、荷花太美了,导致我(齐读最后一自然段),问:“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指名回答)“因为荷花太美了,深深的吸引我,所以我会忘记我在看荷花。

四、小结课文,再次感受荷花之美。

荷花是历代文人所推崇的美的化身,古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在叶圣陶笔下荷花写得更美,更形象化,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背诵这篇课文吧。

第三篇: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次节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注意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地位分析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 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巩固自变量的控制,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设置。

(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加上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关于酶的三大特性,重点和难点在于酶的第三个特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两个曲线图,概括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结论。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加酶洗衣粉、溶菌酶含片、生物酶牙膏、多酶片、果汁等

2、实验材料:可溶性淀粉、NaOH (5%)、Hcl (5%)、碘液、α-淀粉酶(最适温度50℃—75℃)、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PH=

5、

6、

7、

8、9的缓冲液、试管、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构建在学生对于酶已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酶的三大特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性实验的难度比较大,设计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安排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自选课题,预先先完成实验设计,再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指导提供了相关的材料和必要的说明,使学生通过修改和交流,形成较严谨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还通过多个侧面,体现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渗透了STS思想。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网络查找

感性认识

收集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背景知识,自主选择一个课题,分小组讨论要探究的课题,写好实验方案。

(二)复习提问

巩固知识

上节课我们归纳出酶的定义,回忆酶的概念,其概念告诉我们,酶产生的场所在哪里?酶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学生回忆酶概念回答相关问题: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新陈代谢化学反应的作用;其化学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三)贴近生活

激趣导入

课前让学生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各小组派代表将所找到的物品展示及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享信息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通过刚才的展示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哪些特性使它的应用这么广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酶的特性。

(四)师生互动

探讨新课

1、酶的高效性

(1)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比较其中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学生回忆实验,能准确答出实验现象: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中都有气体放出,但后者气泡产生速度快于前者,后者让卫生香复燃更旺)

(2)请学生回答本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从中找出科学结论推导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实验中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程度,无关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浓度和剂量)

(3)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怎么能得出这一结论的呢?通过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①从这个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催化化学反应,改变反应速度。但酶对化学反应速度的改变效率更显著。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②3号和4号试管只是反应所用的催化剂(即自变量)不同,其余的反应条件均相同,导致出现了不同反应结果或反应现象(即因变量)。这种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是由不同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不同)所造成的。)

(4)教师总结并拓展: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总结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高效性的含义即极少量的酶也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对细胞有什么意义呢?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教师拓展:酶的这一特性保证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也让它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2、酶作用的专一性

(1)联系生活,结合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导入酶的专一性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向学生提供分析材料:①单独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甜味,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②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夹在牙缝中的瘦肉丝依然存在,又是什么原因?(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无消化蛋白质的酶,所以无法将其分解。)

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3页第三段内容: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目前已发现了4000多种酶,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2)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①以上事例说明酶还具有哪个特性?(专一性)②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根据酶的专一性,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什么?请一位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的注意事项(适用于棉、麻、化纤及混纺等原料之衣服)其他同学思考其原因,(加酶洗衣粉中加入的主要是蛋白酶,根据酶的专一性,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若用其洗涤蛋白质类纤维织物会使纤维受到破坏。)④联系生活,哪些衣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羊毛、兔毛、蚕丝等蛋白质类纤维织物)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提供资料,导入酶的作用条件的探究,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展示资料:资料一: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

资料二: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阅读课文第1到3段文字。

问:①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请结合酶的化学本质提出有关酶发挥催化作用所需条件的理论猜想。 (提出假设:a.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b、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PH值的影响。并且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 (2)教师精讲实验方案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

教师精讲并归纳总结出一个完整实验方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①提出问题②实验假设

③实验原理④实验材料用具⑤实验方法步骤⑥实验结果预期

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等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3)修改、展示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各小组长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质疑,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寻找错误,最终完善本小组实验方案。

最终确定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

(4)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5)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①学生完成实验后提问:

a.哪支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b.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c.通过这个探究,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请尝试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

②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温度、PH值变化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③结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分析、解释: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使酶分子的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些大分子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环境中的温度过高、PH值过高或过低时,这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④曲线的绘制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大致变化曲线图。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曲线的变化特征。训练学生从函数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⑤知识应用,促使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二、酶的特性

1、酶的特性 (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2、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

(1)单因子变量原则 (2)等量原则 (3)对照性原则

第四篇:人教版教学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DNA的复制说课稿

《DNA的复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复制”这部分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也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特别是半保留复制。 4.教材处理及课时安排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只安排一个课时。教学顺序是“推测-实验证据-复制过程”进行。

二、说学法:学生应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来学习本课内容

三、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把DNA复制过程编制成动态过程,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像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且适当配合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关于DNA分子的复制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课题下的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导及问题探讨,激起学生和兴趣。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接下来设置问题:“DNA是如何复制的”?让学生积极讨论。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 的半保留复制过程。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充分利用课本的彩图来分析、学习科学家对DNA复制过程所做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也掌握一种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析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重带、中带、轻带表示的DNA分子的双链构成怎样的,在整个实验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出的DNA离心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层层分析,学生不仅能够自已得出结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半保留复制。从而也得出了DNA复制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提出相关问题: ⑴什么是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⑵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⑶简述子链形成过程?

让学生充分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播放多媒体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动态图解。归纳出复制三点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②合成互补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 以上过程可配合板图进行归纳。通过这个过程得出DNA复制的特点: 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是一种半保留复制,即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DNA复制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复制,从而保证了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

设问:DNA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通过设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DNA复制的全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总结出DNA复制的四大基本条件: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最后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DNA复制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义: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物种得以延续。

应用:目前DNA分子广泛应用于刑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如:DNA分子是亲子鉴定的主要证据之一。把案犯在现场留下的毛发、血等进行分析作为破案的证据,与DNA有关。

五、设计课堂练习:

设计一题典型课堂练习:即有关半保留复制及计算的习题: 典型例题

例 如果将大肠杆菌的 DNA分子用标记,然后将大肠杆菌移入培养基上连续培养。从分析得知,第一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与亲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若连续培养三代,此时,含标记的DNA分子约占大肠杆菌DNA分子总量的多少?其原因是多少?

【解析】 解题时,可用下图表示双链DNA分子复制过程:从图解可知,第二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是以亲代的DNA分子中两条母链分别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而成的。第二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总量中,含标记的为(即);第三代应为(即)。

【答案】 以亲代DNA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而成;25%;因 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进一巩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知识。

第五篇:人教版五下《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分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学生状况:

学生的识字水平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自学能力较差。

教学过程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1

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3、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4、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5、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省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

生:挂在大街上。

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

生:挂在家里

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

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

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

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

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6、请自读课文

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

4、6自然段。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的安排缺乏弹性,如在写字这一环节中,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出现了无事可干的现象。 教学评析:

首先,这节课组织巧妙,运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如歌谣导课、录像放映、导演拍片,教学过程一波三折,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其次,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再次,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本课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运用资料说话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检验。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了思维,增长了才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软件测试笔试题及答案下一篇: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