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发展视察报告

2023-01-19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纺织工业发展视察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纺织工业发展视察报告

纺织工业发展视察报告

政协二届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就“如何振兴我市传统轻纺工业”等相关议题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对此,市政协提案委、财农委组织部分委员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到二毛纺厂、皮革厂等企业进行了带案视察,并和有关部门、部分企业代表进行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08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09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2000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08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进

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2020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2010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6、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要把“绣鸡牌”毛线、“古城牌”毛毯、“长城牌”地毯、“娇舟牌”呢绒、“三爱牌”服装、“天舟牌”羊绒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经具有宝贵财富的驰名品牌保留住、宣传好。二是要在传统轻工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要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队伍,门不关、人不散。即使是破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标保护专项资金,确保商标在近期内不被注销。通过政府整体打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用无形品牌调动有形资源,让老品牌展现新魅力。三是要创新机制。从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扶持、创新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制定高质量、高标准的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产品质量标准,用特色化推进品牌化。四是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政府应在扶持经费中专门列支一块用于补贴支持本地产品在国家级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7、启动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工程。一是把自主创新摆在振兴发展轻工业的突出位置,从政策上、体制上、机构上激励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合理启用原一毛、二毛、羊绒分梳厂、皮革总厂等一系列中、高级人才,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的交流合作,准确把握国内外轻工业市场发展动态,紧紧跟踪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三是通过配套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产品企业化、企业市场化,进而形成产业化。

8、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加强对轻工业运行监测分析。一是统计部门及相关单位要加大调研力度,安排全市轻纺工业普查活动,全面及时了解我市轻工业发展动态,为制定扶持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落实经常工作经费,充实工作人员,建立像煤、电、油、气一样的轻工业经济运行长效监测分析体系,确保及时采取调控手段,解决轻工业运行中的问题。三是应将重振传统工业工作纳入县区工业经济目标责任考核中,以确保轻工业振兴计划的落实。

第二篇:工业企业纳税情况视察报告

关于对我县工业企业纳税情况

的视察报告

县委:

按照政协2011年工作安排,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于8月23日、24日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对我县工业企业纳税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先后深入泉头镇、昌图镇、老城镇三个乡镇,对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亿达节能设备有限公司、九星牧业有限公司、新野蜻蜓针织有限公司五个企业进行视察,实地考察生产运行情况,了解企业纳税情况,听取经济和信息化局、国税局、地税局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 “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增加了我县的财政税收,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支撑。

1、2010年工业企业、规模企业情况

全县工业企业户数6896户,同比增加1006户;从业人员45828人,同比增加1780人;销售收入240.7亿元,同比增长39.1%;利润实现9.8亿元,同比增长27.3%;税金实现1.5亿元,同比增长36.4%。

规模企业户数298户,同比增加38户;规模企业产值实现300亿元,同比增长63%;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89.7亿元,同比增长64.1%;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60亿元,同比增长39.5%;实缴税金实现1亿元,同比增长53.8%;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37亿元,同比增长32.1%;工业用电量达到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6%。

2、2011年1—7月工业企业、规模企业情况

全县工业企业户数6931户,从业人员46828人,销售收

入276.1亿元,利润实现9.9亿元,税金实现1.7亿元。

规模企业户数278户(年销售收入统计口径由原来的500万元以上调整到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产值实现275.7亿元,完成年计划400亿元的68.9%,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67.7亿元,规模企业增加值实现55亿元,完成年计划81亿元的67.9%,税金实现4730万元,完成年计划1.3亿元的36.4%,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4.8亿元,完成年计划76亿元的58.9%,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8.9亿元,完成年计划32亿元的59%,工业用电量达到1亿千瓦时。

3、工业企业纳税情况

国税工业企业缴纳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

税,各税种征收标准按照税收法律、法规、条例规定执行。

2010年1-12月份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12661万元。工

业企业缴纳税收收入5888万元,其中:增值税4863万元,消费税30万元,企业所得税995万元。2011年1-7月份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11133万元,完成县政府计划的62%。工业企业缴纳税收收入2478万元,其中:增值税1616万元,消费税20万元,企业所得税842万元。

我县2011年规模企业共286户,2011年1-7月缴纳税收收入2605万元,其中:增值税1820万元,消费税32万元,企业所得税753万元。

地税主要是以营业税为主,以建安、房地产企业为主导企业。工业企业主要征收的税种有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城建税及附加等相关税种。

2011年1—7月共入库各项地方税收2,500万元。其中:营业税44万元,企业所得税142万元,个人所得税78万元,房产税174万元,印花税102万元,土地使用税1,284万元,城建税92万元,教育附加58万元,地方教育费34万元,耕地占用税451万元,资源税20万元,契税21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工业企业虽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但在税收征收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企业多,税收少,纳税大户更少。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免税政策,加之新型能源政策的调整,税金抵扣,换热基地企业多数刚投产。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中还存在着注

重抓“增量”、忽视抓“存量”的现象,致使个别企业没有得到发展壮大,税收较少。

2、信用评级意识不强,诚信意识和依法纳税意识有待提高。

3、政策因素影响,购买固定资产进项税直接抵扣税收政策。新办企业购买设备等固定资产进项税直接抵扣。个人利息所得税2008年起实行免税。从事农业产品加工企业及复合肥生产企业较多,由于政策影响,国税收入基本为零。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我县高新技术增加值在起点低、规模小的前提下难以撑起区域经济的一片天地。第二产业的素质不高,传统工业比重偏大,具有较高税收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导致高产出、低创税现象尤为突出。

5、制造业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县行业结构任然以传统行业、加工型行业仍占主导地位。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档次质量差,决定了产品市场扩张能力及税源增长潜力均显不足。换热设备产业基地虽然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企业受销售所限,税收收入不高。

6、在当前土地管理十分严格的情况下,土地更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存在已供地未开工的项目,导致资源严重浪费,使得招商引资工作和项目建设步履艰难。

三、建议

1、加强对纳税人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使纳税人知

法、懂法、守法,履行纳税人应该履行的纳税义务,全面掌握各种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准确运用税收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依法诚信纳税,加速企业发展。诚信纳税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内在要求,也是衡量企业商业信誉、个人道德品质以及对国家对人民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每一位纳税人都应把诚信纳税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依法纳税,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3、根据我县当前的财税收入情况,结合当前发展形势和今后的发展需要,我县的财税工作必须以“增加收入、提高质量”为目标,着力在“培育税源、壮大总量、加强管理、服务发展”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财政供给能力。

4、加大税收稽查力度,遏制偷税、漏税、逃税等行为,对偷、逃、骗税行为从重处罚。

5、优质服务,为工业企业提供有力的保障。提供优质服务是税务机关的应尽义务,优质服务与依法纳税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搞好纳税服务是和谐征纳关系,提高税法遵从度的必然要求。

6、积极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引进规模化企业,尤其是那些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从政策、资金、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拉长产业链,尽快形成市场占有率高的一批企业,

从而提高企业对我县的财税贡献。

7、请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税收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税收执法环境更加完善。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企业发展,培育和壮大税源,不断加大组织收入力度,依法堵塞征管漏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8、着力抓好存量土地盘活和挖潜工作。对已供地未开工的项目,要逐个进行清查,限期开工建设;对闲置、低效厂房,加快进行整理改造,充分发挥土地的最大产出效益。

第三篇:市人大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视察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加快全市工业发展步伐,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安排,2005年9月13日至14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副主任*** ***,秘书长及部分常委组成视察组,在市政府副市长***、市经贸委主任***等陪同下,重点对市直工业经济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全市工业流通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到市经济开发区以及临工、鲁南制药等7家企业进行了视察,召集9个主管部门和8家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实地视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我市工业经济有了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掌握。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建设“大临沂、新临沂”和“奋战三年过千亿,打好基础翻三番”的总体工作目标,大力实施 “工业强市”战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支撑。主要特点是:

(一)思想认识不断统一,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氛围浓厚。近年来,市委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立足临沂实际,确立了实施工业强市、推进工业化进程、打造鲁南制造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从视察情况看,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市委的决策是有力的,紧紧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形成了政府强力推动、各级干部合力促动、社会整体联动的新的工作格局。特别是通过连续三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各级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对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更加到位,抓发展、抓工业、抓项目的理念和共识已经形成。另外,通过开展“一创六建”、沂蒙精神晋京展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临沂的知名度,增强了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的热情空前高涨,创业的激情充分涌动,形成了全社会抓工业、上项目的热潮。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4年,全市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31.4亿元,增长19.6%,占GDp比重达到52.5%,二产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首次占据半壁江山。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513.8亿元,增加值437.4亿元,分别增长25.6%和1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72.2亿元,同比增长31.59%。实现利税76.3亿元,同比增长32.7%,其中利润总额44.5亿元,同比增长33.4%。今年以来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77.83亿元,同比增长48.54%;增加值253.76亿元,同比增长36.8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22.65亿元,增长51.7%;实现利税65.84亿元,利润总额40.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07%和67.84%,增幅分别居全省第6位和第3位。县区工业发展势头迅猛。1—8月份,12个县区中有8 个县区工业总产值增幅超过50%,9个县区工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5个县区的利税增幅超过60%,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业快速发展。

(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市政府按照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持壮大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并重,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目前传统产业中已有近40%的企业通过改造得到提升。加强项目建设,注重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江泉碳素、新时代二期药业等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相继建设和竣工,高新技术产品项目投资占全部项目投资比重近30%,二是加快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市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5个,市级技术开发中心17个。三是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优势产业特色明显。目前,全市已形成食品、机械、医药、纺织服装、建材、化工、木业七大支柱产业。2004年,七大产业完成总产值695.5亿元,实现利税56.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9.4%和77.4%。各县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板材、复合(混)肥、陶瓷等20条产业聚集带,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市政府把培植骨干企业作为促进财政增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骨干企业在用地、并购、融资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推动了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2004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23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金锣集团成为我市首家过百亿元的企业。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00家,过亿元的企业14家。今年1—8月份,全市有112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8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企业10家,共完成工业总值557.4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3.5%,同比增长46.3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29.89个百分点。73家企业实现利税过千万,其中利税过亿元企业11家,共实现利税4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6.07%,增长50.5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加34.62个百分点。

(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市政府始终把加大投入作为加快工业

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千方百计融通建设资金,大小项目一起上,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民间投资、企业上市融资、争取上级扶持和召开银政企洽谈会吸引银行投资等多种方式,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加快了服务体系建设,今年发展了5家典当行,审批了13家担保公司,上半年典当贷款6.5亿元,提供信贷担保6.15亿元。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225.9亿元,今年工业投资预计超过350亿元。技改投入创新高。1—8月份全市技改在建项目739个,同比增加173个,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54亿元,同比增长103%。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12个,累计完成投资80.1亿元,同比增长142.4%。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相继建设投产,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临沂工业发展的后劲。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足。二是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支撑力强的大产业带、大企业集团。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四是企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五是企业家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视察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指导思想。目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经济仍将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战略指导思想,加强领导,切实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乃至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以更大的精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要加强调度和协调,及时解决工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广泛运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宣传“工业强市”战略思想,使“工业强市”深入人心,进而凝聚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要认真搞好“十一五”工业规划。工业规划是对全市工业经济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安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做好“十一五”工业规划对于我市工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象抓城市规划一样高度重视工业规划的编制,聘请国内高层次经济专家和本地工业专家一起,反复进行论证评估,切实提高规划编制水平。要认真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提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确定全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千亿产业、百亿企业集团攻坚计划,实施工业经济的重点突破。

(三)要创造更加宽松的工业企业发展环境。视察中,工业主管部门、企业家们反映我市工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的呼声比较高。为此,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规范行政许可项目,减少行政审批程序,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要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整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创造守法经营、平等竞争的良好经济秩序。要坚决清理“三乱”,坚决查处各类影响工业经济发展、损害投资环境的人和事,对典型案例要追究到底,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强化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尽快研究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进出口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扶持企业加快发展。

(四)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现我市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最终取决于能否产生区域级、国家级、国际级的企业家团队。要通过组织外出考察、集中培训等途径,进一步解放企业家的思想,开拓企业家的视野,不断增强他们的赶超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做大意识,破除小成即满、小富即安、自我陶醉的思想观念。要帮助企业搞好必要的发展规划,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帮助提高人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本扩张能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要不断鼓励引导本地企业家想干大、能干大,勇于领导企业在市场中创一流,在行业中争第一,把企业做大做强。要通过多种渠道,利用优厚的条件引进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不断优化我市企业家队伍结构,造就一支高素质、有魄力的企业家队伍,推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要积极培育大产业带、大企业集团。要把培育大产业带、大型企业集团纳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战略,围绕建设制造业强市目标,按照“三个一批”的要求,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培植一批大产业带、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确定优势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可选择十几个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市里成立专门班子,实行重点帮扶。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市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的大型产业带、过 50亿元和1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

第四篇:关于小吃产业发展专题的视察报告

根据县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促进我县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县政协于11月28日组织开展了小吃产业发展专题视察活动。视察活动由王盛通副主席带队,11名委员参加。11月28日下午视察客家美食城、工贸学校客家小吃培训中心;听取客家小吃工作情况汇报并进行交流座谈。现将视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 客家小吃产业发展迅速 ,成效显著

(一) 有一套健全的工作班子。为大力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产业,打响宁化客家小吃品牌,2012年3月,县成立了宁化县客家小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了“宁化县客家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确定了5名编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为加强宁化客家小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的组织保障,一年多来,各项工作开展的紧张有序,卓有成效。

(二)有一套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产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为大力扶持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服务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做大做强,2012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宁委办[2012]26号),县小吃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联合印发了《关于给予从事宁化客家小吃创业对象发放创业扶持小额(担保)贷款或奖励的通知》(宁小吃[2012]11号)及宁小吃办„2013‟6号《关于调整宁化客家小吃创业扶持奖励政策的通知》;县工商局制定了关于扶持客家小吃发展的优惠措施,实行“免费登记制”、“ 注册资本零首付制”、“ 当天核准制” 简化经营场所使用证明、推行人性化年检服务、指导个私协全面推行无偿代理服务等优惠服务措施,为客家小吃从业人员提供了创业扶持资金和政策保障。

(三)有一个标准化的小吃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宁化客家小吃免费培训。在三明工贸学校建立了600平米宁化客家小吃培训基地,专门聘请了宁化县烹饪协会厨师作为宁化客家小吃培训理论和实践教员,规范小吃标准,开展免费培训。2012年6月26日,宁化客家小吃第一期学

1员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三明工贸学校举行,客家小吃培训中心工作正式启动。至2013年10月31日,完成宁化客家小吃培训班68期,培训学员3386人。学员全部领到了客家小吃培训结业证,不久,他们还将收到由国家人社部门印制的中式烹饪初级证书。这些学员今后将成为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产业的生力军。

(四)有一个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品牌的重要平台。由立泓(福建)臵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海西(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城,是国家发改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客家始祖文化园”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市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围绕文化旅游“食、住、游、娱、购”等要素进行布局。其中餐饮业规划总营业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除了大型酒楼,还将经营宁化客家小吃为主的特色餐饮,是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品牌的重要平台。

(五)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崭露头角,方兴未艾。

1、高层运作,强力推动。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客家小吃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人平收入的重要抓手,2012年8月9日,组织召开全县宁化客家小吃动员大会,县委肖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客家小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小彦在会上作了工作部署。会上确定了宁化客家小吃的发展目标,决定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十个以上省份的大中城市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一万家,再用五年的时间发展到三万家,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以上,使宁化客家小吃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制作宁化客家小吃影像视频在县有线电视台循环播放;创办了《宁化客家小吃网》并通过宁化在线链接,进一步提高点击率; 2012年先后请中央电视台4套、7套及福建东南台专程来我县拍摄宁化客家小吃节目,把宁化客家小吃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列入重头戏,展现宁化乡土味浓厚的客家美食乐趣,不断提升了宁化客家小吃的知名度。今年10月11月分别组织人员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厨师节、国际美食展暨中华精品小吃展和三明林博会取得巨大成就,宁化客家小吃的知名度和

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3、走出宁化,展示宁化客家小吃风采。组织宁化客家小吃制作能手,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烹饪竞赛。2012年5月选送了宁化烧卖、春卷参加省“绿进杯”烹饪大赛获得铜牌奖。选送10个宁化客家小吃在 “天元杯”三明市首届客家美食烹饪大赛被认定“福建名小吃”;今年10月组织了9个选手参加了三明市首届森林食品烹饪大赛获得银奖。组织开展“福建名小吃”评定暨宁化客家小吃制作比武。2012年12月14日组织开展了“福建名小吃”评定暨宁化客家小吃制作比武。选送了41个品种45道小吃参加了制作比武,评出一等奖二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六名,活动中有31个宁化客家小吃品种通过“福建名小吃”评定。省烹饪协会在全省性烹饪专业刊物上刊登了比武活动专版,把已被评定“福建名小吃”的41个宁化客家小吃编入《福建名小吃大全》。组织编写宁化客家小吃专题资料,进一步扩大宁化客家小吃的影响力。

4、打造精品,确定宁化客家小吃主打品种。确定了烧麦、松丸子、兜汤、米包子、黄粿、蛋皮、客家煎包、伊面、勺子粉、客家肉丸、红枣薏米汤、茶叶蛋等作为开拓市场的初期主打产品,其中41个品种被认定为“福建名小吃”。

5、制定了宁化客家小吃行业标准。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店面标准、统一工艺制作标准、统一原料质量标准、统一对所有经过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颁发证书、统一标志性厨师服装。

6、成立了宁化客家小吃配送服务中心。对厨具、厨师服装、餐具、主打品种原材料都确定了配送点,并在“宁化在线”、“宁化客家小吃网”予以公布,解决了在外地从事宁化客家小吃开店人员的后顾之忧。

7、成功注册宁化客家小吃集体商标。今年十月,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宁化客家小吃集体商标注册成功。集体商标的成功注册,统一了宁化客家小吃标志、品牌,增加宁化客家小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继“沙县小吃”后,三明市的第二件小吃类集体商标。

8、干部带头,推波助澜。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干部职工外出发展宁化客家小吃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乡镇及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

带头外出发展宁化客家小吃。根据各乡镇及机关各单位的申报,目前已有39名干部职工外出带动小吃发展,并派出一名专职干部对厦漳泉龙宁化客家小吃开店相对集中的城市,进行宁化客家小吃开业的指导、服务与协调工作。截至11月底,已注册登记制售宁化客家小吃的经营户达394户,其中名称注册为“宁化客家小吃”的经营户有192户,另有600余人外出开设宁化客家小吃店,覆盖全国35个县(市、区)。,带动从业人数3000多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州、厦门等城市已有宁化客家小吃店的身影。

委员们通过视察、座谈一致认为,宁化客家小吃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乡镇、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短短一年多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令人瞩目的成效。宁化是客家祖地,中原汉族饮食文化和当地土族饮食习惯的融合,使这里逐渐形成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风味佳肴,小吃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宁化客家小吃多达300多种。如何让这朵奇葩绽放并走向全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困难要去克服,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大力发展客家小吃产业,努力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创业路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不足,发展不平衡。小吃办人员不足,各级各部门对发展宁化客家小吃的认识不到位。宁化客家小吃工作刚刚起步,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任务非常繁重。目前小吃办虽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一人派往厦门从事客家小吃的协调服务工作),主要是从各单位抽调,有的还负责了原单位工作任务,要多借调人员也有一定困难。各乡镇、部门对小吃工作的发展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

2、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已经建立了宁化客家小吃网,但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且知晓率、点击率都还不高;宁化

有线电视台播放宁化客家小吃的专题栏目内容不够丰富、影像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客家小吃店行业标准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除厦门、深圳部分新开业的小吃店投入较大、标准较高外,大多数新开业的小吃店都比较普通,新牌子,老样子。一些业主的厨艺还不高,特色不明显,对宁化客家小吃的操作要领掌握不到位,影响了宁化客家小吃店的形像。

4、设施不够完善,客家小吃类招商难度大。一是客家美食城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公共交通不便捷,给经营者、消费者都带来许多不便,影响了人气聚集,也影响了商家进驻的积极性。二是小型餐饮(客家小吃类)招商难度大。尽管项目规划了美食街区,但在实际招商中,操作难度大,经营对象过于分散,缺乏集体导入机制,采取企业自主,经营者自发,一对一招商效果差。即使招得到,招得满,质量也可能打折扣,起不到行业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议

1、加大宣传,趁势发展。

一是挖掘客家小吃文化内涵,通过电视、互联网络、设立固定广告牌、发放文字信息多渠道扩大宣传面;二是通过县有线电视台持续播放林博会展销盛况;三是将宁化“8.18”传统节日设为“客家美食节”。组织开展宁化客家小吃专场展销活动,让宁化客家小吃首先在宁化搞得红红火火,由县内向外不断扩展,进一步让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深入人心,引导更多的宁化在外务工人员从事宁化客家小吃创业。

2、落实干部“一带一”责任目标。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乡镇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真正把落实“一带一”目标责任、帮助和带动村民从事宁化客家小吃开店作为一项自己的重要职责来落实,各

乡镇要把乡干部落实“一带一”责任列入目标考核内容。

3、进一步打响品牌,做好中华名小吃的申报工作。严格规范县域内宁化客家小吃店的招牌、装修布局、桌椅样式、餐具、服饰、制作标准。要求各乡镇重点培育3至5家宁化客家小吃精品店,用典型引路,确保宁化客家小吃的品牌形象。同时要抓好“中华名小吃”的申报审批工作,进一步扩大宁化客家小吃的影响力。

4、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主动落实县政府有关优惠政策。

5、加强县小吃办和客家美食文化城的通力协作。县小吃办对客家美食文化城小吃产业培育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协助企业招商部门举办客家小吃专场招商。建立集体导入机制,积极推荐优秀的、地道的客家小吃业主入住;二是对入驻客家美食文化城的小吃业主,给予政策倾斜,特殊扶持;三是加强业务指导,培育品牌。

6、完善城区公共交通线路,开通经中环南路的公共汽车,设臵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客家美食文化城等站点,方便群众出行。

第五篇:天津高新纺织工业园实习报告

一、实习单位简要介绍

公司简介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荣泽纺织分公司是专门生产色织布并以出口为主的国有控股企业。公司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物流加工区)高新纺织工业园内。其中总投资5?9亿元,厂房占地8?7万平方米,拥有国际高精尖、世界一流的染、织、整色织布设备600台(套),是达到染、织、整、服一条龙生产能力的大型高档色织面料生产企业,是多家世界品牌服装公司在华生产商。年生产能力将达3600万米,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从染纱、织造到后整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产品设计、计算机CAD能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以满足用户需要为己任”是我公司的经营宗旨。我司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远销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日本、欧共体、韩国、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产品曾获国家级、部级及天津市优质产品称号,并通过IS09002质量认证,出口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主要生产设备:比佳诺剑杆织机、国产喷气织机、进口喷气织机、747剑杆织机,意大利造浆纱机,西班牙造整经机,英国造起绒机,日本造预缩机,德国造烧毛机,日本造退浆机,日本造热定型机等各种设备。主要产品: 品种 规格(支) 密度(根/寸) 1. 涤棉色织布 45x45 l10x70 2. 涤棉色织布(提花) 45X45 l10X70

3. 涤棉色织布 45X28 110X66 4. 涤棉牛津纺 45X45/32/2 110X50 5. 全棉府绸 50X50 130X90 6. 弹力灯芯绒 21X16+70D 58X134 7. 全棉色织布 40X40 120X80 8. 全棉色织布 40X40 130X70 9. 全棉牛津纺 40X40/32/2 100X50

10. 色织棉麻 llXll 51X47 11. 色织弹力布 C16X16+70D 96X48 12. 色织弹力布 C40X40+40D 128X80 1 3. 全棉泡泡纱 32X32/2X32 68X68 14. 全棉大格绒 21X6 66X68 15. 全棉绒布 21X21 64X54 16. 全棉青年布 21X21 64X54

17. 涤粘中长色织布 32/2X32/2 54X47 及各种纱支的色织格布、条布、提花布、股纱布等。生产能力:年产各种色织布3600多万米。

二、实习内容

2011年3月2号我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坐车来到天津高新纺织工业园棉一。当我们一到厂子门口的时候看见一座座占地面积很大的厂房时,心情十分激动。然后带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每个厂房。当我们进入厂房里的时候,感觉到在这里工作好幸苦啊,各种噪音让你的耳朵十分难受。如果长期工作的我真不敢想象我的耳朵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那些工人门缺干的十分起劲,我们在一位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了解了每个厂房之间的关系,每个厂房里的设备和作用,整个生产过程的各道工序。当我们看见那些棉花慢慢的变成布匹,然后被制造成各种衣服,供我们穿在身上。你会思考过这些衣服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是了解了。整个厂房内的工作人员都比较少,这是现在自动化的产物。自动化厂房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因为人员问题而导致的错误以至于出现次品,提高质量和产量。等我们参观了解完后,我们都整理下自己的物品准备投入工作了,我们就是进厂房工作去体验那些工人的生活,去感受那些不一样的生活。

三、实习感受

第一次进入厂房的感觉真的说不清楚,那些设备让我们感觉是那么的新鲜。我们去认识,去了解,去熟悉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那些工序是那么的复杂。经过多天的实践,只能说我们才刚了解其中的方法,无法做到那么的彻底了解,任何部件都特别的熟悉。工作是那么的繁琐,我们有时候很累,而且噪音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是一大考验,我们很艰难的坚持着不离开厂房,我们相信自己努力后会克服那些外界的困难,还有里面的温度是那么的高。厂房中的工作真的太幸苦了。

四、意见纺织厂前后工序几十道,工作岗位多大三百多个,要生产出高质量的纱、布、线,必须道道把关,层层检验。每一个人每一道工序都可能出次品,员工的质量意识至关重要。因此,公司员工必须要更新观念,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下大力气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产品质量:

1、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观念。

一个企业是否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要有质高价廉,适应市场需求的拳头产品。没有这个前提,企业必将是短命的。质量提升,效益上涨;质量下降,企业亏损,员工的收入也随之下浮。足以说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每位员工要自觉地把质量是企业生命这个观念牢记在心,立足于每一个岗位,落实到每一道工序。

2、树立质量与成本并重的观念。

前面提到:一个企业是否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要有质高价廉,适应市场需求的拳头产品。这里提到的质高价廉就是既要质量高,又要价格低,也就说明了质量与成本并重,互相制衡的关系。

3、树立管理出质量的观念。

首先要明确“没有落后的工人,只有落后的管理”。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顾全大局,遵章守纪,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只要管理到位,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其次要承认“管理不到位,质量上不去”的现实,这是我们必须正面的不争事实,只有承认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加强管理的主动性。第三就是要敢管,会管。所谓“管”就是要敢管,所谓“理”就是要按秩序做。讲人情不是不要管,不是袒护毛病,不能迁就。腰杆硬点没什么该奖的见该,该罚的罚,把严细管理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员工的规范意识。敢管的前提是我们的管理人员无私心,以身作则;会管的前提是要学习沟通技巧,工作方法。即:要了解员工的想法和需要,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要了解各项制度规定与考核办法,落实经济责任制。通过管理人员的精细管理,工作质量提高了,产品质量自然会提高。

天津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11届毕业生实习总结报告

学生姓名:刘长军专业班级:自动化072实习单位:天津高新纺织工业园实习时间:2011年3月2日-6日辅导老师:张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治中国社会调查报告下一篇:公安党风廉政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