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视角下的我国科技人才集聚研究综述

2023-01-06

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根据主题词为“科技人才集聚”进行搜索, 可获得148篇文献, 与“科技人才”为主题词搜索的文献比约是1:131。可以说“科技人才集聚”研究在“科技人才”相关研究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约为7.6%。在文献种类方面, 期刊论文63篇;硕博论文53篇, 其中博士论文10篇。10篇博士论文中有4篇是从人才、科技人才、高引科学家和当代中国创新性人才的角度对其集聚问题进行里理论与实证研究。有5篇是特定行业的人才或科技人才的集聚问题研究, 比如农业、高技术产业或海洋新兴产业等。有1篇是对吉林省科技人才流动问题展开研究的。在学科分布方面如下图所示, 人才学与劳动科学领域的文献有93篇, 占综述的50.54%。这说明科技人才集聚问题已经引起了人才学与劳动科学领域学者的重视, 但从发表文献数量上来看研究的宽度与深度还远远不够。 (如图1所示)

从文献关键词的分布情况来看, 学者多集中于研究人才集聚的效应、对策、人才环境、对策等方面, 如下表所示。

基于以上cnki的科技人才集聚相关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可以看到科技人才集聚已经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 科技人才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是其所在城市发展重要贡献力量。同时, 城市是科技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 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影响着科技人才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从城市发展的视角对已有科技人才集聚相关人才进行梳理十分比较。

一、科技人才集聚与城市化进程的动态均衡研究

国外关于城市化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较多集中于韦伯提出的工业位理论、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这三个方面, 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产业等集聚的结果。国外相关研究认为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高收入、高供给水平是人才集聚向城市的主要原因。其中, 刘易斯 (1989) 等人认为人口向城市集聚唯一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同时, 向城市迁移的规模与该城市的待遇水平成正。乔根森 (1966) 是从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城乡消费供给水平差异的角度分析人口转移原因的, 认为人们对工业品的无限需求推动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

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城市化进程和科技人才集聚是相互作用的动态均衡过程, 城市化是提升科技人才的集聚水平的基础, 科技人才集聚是城市化进程推进重要动力。王东等 (2008) 基于SPPD分析范式, 从城市基本状态、人才集聚的模式、人才集聚绩效和主要诱因四个方面探讨了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化进程等动态均衡问题, 并认为应利用城市化促进人才集聚。孙健、于波强 (2010) 提出了人才集聚的动态均衡机制, 主张通过提高人才薪酬水平、改善城市生活条件、把握人才集聚效应和加强政府工作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 以促进人才集聚。张樨樨 (2010) 认为城市化进程为人才集聚提供了重要平台, 人才集聚是城市化水平提升不可或缺的动力和必然结果, 然后利用量化模型对借助对城市化和人才集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 并从产业牵引、薪酬待遇、城市生活条件、人才集聚效应和科技环境改善五个方面对出了促进我国人才集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徐茜和张体勤 (2010) 认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 而科技人才集聚是城市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城市人口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是区域科技人才集聚的基础。黄挺 (2013) 认为人才集聚和城市化存在二次方程的关系, 呈现抛物线的发展路径, 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较低的城市化和人才集聚水平, 北京、上海发展的最好, 处于抛物线的极大值点, 说明人才集聚和城市化和谐发展, 效率较高。叶颖蕊、吴道友 (2015) 提出了城市化趋势下的人才集聚机理及影响因素和人才集聚具有马太效应、群体促进效应和规模效应等正效应以及人才流动活动低、人才内聚力不足和人才集聚惰化效应等效应, 并就人才管理制度对人才集聚效应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策略和建议。

二、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认为城市的各种经济发展因素对区域人才集聚的发挥重要影响作用, 且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其中, Palivos&Wang (1996) 通过研究发现知识溢出、内外部规模经济、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区域工资水平等因素是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 并且以上因素对区域科技人才集聚程度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同时也发现区域产业经济集聚与区域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密切相关性。Clark (2002) 认为科技人才就业结构优化存进区域产业经济的有力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也能够促进科技人才有力集聚。Mentzer (2003) 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通过工资待遇对区域科技人才集聚发挥重要影响作用Tayor (2007) 认为城市工作机会的数量、企业家的生产能力、企业雇主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区域人才供给状态以及人才的发展空间对人才集聚发挥重要影响作用, 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国内的相关研究认为城市经济发展是科技人才集聚基础, 科技人才集聚的推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其中, 牛冲槐等 (2006) 对影响区域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的因素进行分析, 指出“区域人才的个性、价值观、个人目标、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效应”。牛冲槐等 (2010) 用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分析了科技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得出:“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人才集聚一方面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王勇 (2011) 在回顾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利用江苏的1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 实证研究了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张樨樨、朱庆林 (2011) 认为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蓝色经济增长的经济性效应体系包含技术效应、协同效应与综合效应三大模块。运用改良模型对典型效应——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定量解析, 打破集聚效应定性分析的研究规制, 使集聚效应大小与方向的评判与比较成为可能, 拓展了人才集聚效应对实体经济贡献的评价思路。杨芝 (2011) 在分析湖北省科技人才聚集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基础上, 认为湖北省科技人才聚集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 但这种因果关系远远弱于其他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王君兰、吕永卫、张帆 (2013) 构建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科技型人才聚集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关系的九项假设, 建立二者的结构方程模型, 采用太原市1999-2010年的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 结果显示科技型人才聚集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徐广林、王庆军、甘宁燕 (2014) 通过参考人口集聚模型, 设计了科技人才集聚模型, 并用安徽省16哥地市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测算了科技人才的集聚度, 分析了得出科技人才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张樨樨、张鹏飞、徐子轶 (2011) 认为海洋产业集聚与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呈现耦合发展态势, 两者相互配合的协调与发展阶段的同步决定了我国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质量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并对两者的协同发展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谭建伟、冯培云、罗鉴益 (2015) 认为科技人才集聚水平不断提高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之间相互作用效果良好, 并呈现螺旋上升态势, 为重庆市提高科技人才集聚度和科技人才利用效率提供借鉴。

三、研究述评

已有文献对城市发展与科技人才集聚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理论剖析与实证研究, 主要贡献有三点。一是, 从理论上解释了城市发展与科技人才集聚相互作用的理论依据;二是, 明确了科技人才集聚与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动态均衡关系;三是认为城市经济发展是科技人才集聚基础, 科技人才集聚的推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因此, 现有文献把科技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城市, 作为科技人才集聚研究的主要研究背景, 将城市化作为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 将科技人才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的主要体现, 使得科技人才集聚研究的角度更加立体和全面。然而相关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推进, 第一、区域科技人才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益的量化研究尚不深入。近几年关于区域人才集聚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江浙地区的科技人才分析或对全国科技人才集聚进行宏观分析。仍缺少对具体城市的科技人才集聚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缺少对我国主要创新性城市的科技人才集聚问题研究成果。第二, 城市科技人才集聚与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分析尚有不足。一个城市如果科技人才匮乏, 科技创新能力欠缺, 一定会导致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如果一个城市科技人才过度集聚不但会加大科技人才管理的难度, 也会就会产生边际效益递减, 从而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 总之, 从城市发展的视角下的科技人才集聚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科技人才集聚是城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坚实支撑与保障, 城市的发展也为影响着科技人才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 本文在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 对科技人才集聚与城市化进程的动态均衡研究以及科技人才集聚和城市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 进行梳理研究。

关键词:科技人才,集聚,城市功能,城市化,综述

参考文献

[1] 孙志刚.城市功能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9月P16.

[2] 阿瑟, 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3] 乔根森, 另一种二元经济发展理论的检验[J], 经济发展的理论与设计, 1966.

[4] 王东, 孙健.基于SPPD分析范式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2) :89-95

[5] 孙健, 于波强.人才集聚中的动态均衡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5) :145-149

[6] 叶颖蕊, 吴道友.城市化趋势下人才集聚效应与人才管理机制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 2015 (7) :4-6

[7] 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J]西北人口, 2010 (3) :63-67

[8] 徐茜, 张体勤.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观景.2010 (9) :171-174

[9] 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J]西北人口, 2010 (3) :63-67

[10] 黄挺, 基于SMIW分析范式的人才集聚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 2014

[11] Lucas Robert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economics, 1988, 22 (1) :3-24.

[12] Taylor LR and Taylor RA, Aggregation,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mechanics, Nature.February, 1977.

[13] Romer, 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7, 98,

[14] Suzuki, T, M, The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Japan:From the Seventeen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5] 弗勒德里克.W.泰勒, 科学管理原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88-92

[16] John Bates Clark.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a theory of wages, interest and profit[M].London:The Macmillan Company, 2002:251-260.

[17] Palivos Theodore and Wang Pi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Regional Science&Urban Economics, December1996

[18] John T Mentzer.Relationship Magnitude and ITs Role i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3, 24 (1) :57-75.

[19] 牛冲槐、樊燕萍、张敏, 人才集聚效应系统研究[J], 系统科学学报, 2006 (2) :99-103

[20] 张樨樨, 朱庆林.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J], 东岳论丛, 2011 (09) :143-147

[21] 杨芝.科技人才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以湖北为例[J].武汉纺织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 (3) :77-80

[22] 徐广林, 王庆军, 甘宁燕.科技人才集聚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科技和产业, 2014 (10) :32-38

[23] 牛冲槐, 田莉, 郭丽芳.科技型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 (2) :65-68

[24] 张樨樨, 张鹏飞, 徐子轶.海洋产业集聚与科技人才发展研究——基于耦合模型构建[J].山东大学学报, 2014 (6) :118-128

[25] 王勇, 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的数据[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5) :153-157

[26] 谭建伟, 冯培云, 罗鉴益.重庆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学报) , 2015 (8) :29-35.

[27] 王君兰, 吕永卫, 张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科技型人才集聚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以太原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 (3) :11-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筹划相关问题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会展实务课程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