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范文

2023-09-20

城市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化;城乡协调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说明今后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蕴涵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精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我们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问题是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所以,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并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即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的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根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我国目前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1%,占全社会从业人员50%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仅仅提供15%的国民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倍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这种状态既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我国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中国要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其根本措施在于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问题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并进一步影响和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

客观来说,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各国共同存在的现象,但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偏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和国家多次调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曾经有所缩小,到1983年降到最小。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加上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4年开始拉大。198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1.71∶1,1989年为2.27∶1。进入“九五”以来差距逐年拉大,1996年为2.51∶1,2001年为2.90∶1,到2002年和2003年又进一步扩大为3.11∶1和3.23∶1。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元,后者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会更大,而国际上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城乡居民巨大的收入差距相应地引致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从消费总量看,2000年,占全国人口总量30%的城市居民的消费总额占全部居民消费的55%,这一比例在1978年仅为38%,1990年也不过44%。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1985年为2.12∶1,到1995年扩大为2.70∶1,2001年则进一步拉大到3.05∶1。1990年至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了2.8倍,农村居民只增加了1.8倍。近两年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又有较大提高,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由于收入低速增长,提高极其有限,估计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应在3.6倍左右。从消费结构上看,随着城乡居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02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大体上是“民办义务教育”,即除了公办教师的工资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财政支付的以外,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己掏钱而举办的教育。很多农村的孩子因为小时候家庭贫困上不起学,长大后,又由于缺乏知识、缺乏必要的技能而陷入新一轮的贫困。如此的恶性循环,将会使整个农村的居民素质下降,使他们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一般农民在城市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苦活、累活、脏活或被认为不体面的工作。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农村人多地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了农业的低效益。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明确区分为农村和城镇两大块,城市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居民享受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熏而农民除了享受承包土地权外再无任何福利。

三、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逐步改变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一体化,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

(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从最终目标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标志是:建立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其内涵包括:一是城乡地位平等。就是要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农民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使城乡居民和城乡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二是城乡开放互通。就是要打破城乡界限、开放城市,使城乡居民能够自由迁徙,城乡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与效益。三是城乡互补互促。就是要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发挥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扩散与辐射作用,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四是城乡共同发展。就是要在坚持城乡地位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开放互通、互补互促机制的作用,加快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差距,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

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我们应该看到,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因此,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国家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城乡差距的源头是投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在财政支出上不断向农村倾斜,提高国家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重点是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国债投资和新增财政资金,首先应向“三农”倾斜;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并强化中央财政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公共卫生的职责;进一步增加财政扶贫投入。要改变财政支农的结构和方式,重点是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以及增加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投入。

(2)加大对农村金融支持。当前,农村资金外流、金融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应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息收入采取免收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税率等政策,并对一些重要农业贷款项目给予必要的财政贴息,促进农村信用社在获得不低于商业银行同等赢利水平的条件下,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向农民、农业发放贷款。比照国有商业银行政策,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予以适当剥离。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其他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

(3)加大对农村税收支持。在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通行的统一城乡税制的做法,按照城乡平等的原则,改革农村税收制度,并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直至全部取消农业税,将农民视同个体工商户,征收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4)加大对农村保险支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以对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进行保险,保护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当前,应主要发展政府主导下的由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农业保险公司。

2.加速城镇化进程

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去,实现农村城镇化。因此,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切入点是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本质上是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城镇化。

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首先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打破过去城乡规划相互独立的老路子,按照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各地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历史文化、基础条件和市场前景,体现地方特色。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佳模式,并推行非均衡择优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建制镇。培植城镇产业,吸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和城市搬迁企业向城镇集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吸引各方以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使之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再次,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契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必然还要进一步发展,但要防止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的倾向,注意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并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4.创新城乡管理体制

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我们要以改革户籍制度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和改革现行的城乡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并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一视同仁,统筹发展。要进一步建设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有助于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权的基础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础,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强乡镇的财政实力,强化乡镇财政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建立健全对乡镇财政的监督管理制度,抑制乡镇财政弱化向公共产品支出的倾向。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使省、市的财政转移制度化、法制化,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

制度

[参考文献]

[1] 李伯溪.发展经济的目的、对象和方式[J].中国工商,2004,(8).

[2] 肖文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N].福建日报,2005-11.

[3] 赵保佑.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J].中州学刊,2005,(4).

[4] 田向利.调查与研究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N].经济日报,2003-12.

[5] 李京东.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

城市发展范文第2篇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针对城市的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方面进行建设前的规划设计, 使城市规划发展有着可行性的方案。就具体而言, 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为以下及方面:

1、空间布局设计

城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其地理空间较为有限。虽然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 城市的面积正逐渐增加, 但是其依然有着较为明显的地理界限。城市的空间布局设计主要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城市的地理空间进行规划设计, 对城市空间进行功能分区, 从而使城市的布局更为合理。城市的空间布局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往往是基于城市各区域职能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的总体规划设计, 对城市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基础设施设计

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也是城市职能得以实现的基础, 其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市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电力设施、教育医疗、水利设施等。这些都直接关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对于城市市民而言, 基础设施是其赖以生产生活的基础, 对其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对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忽视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

3、城市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主要是对城市的景观进行设计, 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城市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寸土寸金的今天, 城市的绿化面积逐渐被压缩, 使得城市景观难以满足市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 应该重视城市的文化底蕴, 重视对人文景观的设计。

二、加强城市规划设计适应城市发展的有效策略

从当前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来看, 城市的规划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设计者由于缺乏科学的设计理念, 使得城市规划设计无法适应城市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因此, 设计者应该采取相关措施, 使城市规划设计能够适应城市的发展。就具体而言, 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科学的规划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对具体的设计方案有着指导作用, 也决定着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当前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较为落后, 使得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极不科学, 难以适应城市的发展, 从而影响了城市市民的生活水平。因此, 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规划设计者应该重视设计理念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设计者应该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严格坚守相关原则, 对各项数据做到精确, 使得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更加适合城市的发展。

2、城市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 其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当前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来看, 设计者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没有全面考虑相关因素, 使得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 从而无法适应城市的发展。因此, 设计者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影响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因素, 并结合相关城市的实际情况, 对具体资源进行整合, 使城市的规划设计能够适应城市的发展, 也能够更能满足市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城市整体以及局部进行综合设计, 其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相关资源, 使城市的规划设计能够适应城市的发展。但是当前的城市规划设计者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设计观念, 使得城市的规划设计缺乏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就具体而言, 城市规划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对资源环境的重视力度, 使得城市的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 设计者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重视环境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使得城市规划设计能够适应城市的发展。

4、城市规划设计应注重民生工程

对于城市而言, 民生工程主要涉及交通设施、教育医疗设施、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 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从当前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来看, 诸多设计者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缺乏对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从而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 设计者在具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 应该重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根据城市的特点对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景观绿化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为城市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而确保城市规划设计适应城市的发展。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来看, 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对市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其内容包括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绿化景观等方面, 这些都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从当前城市规划设计的现实情况来看, 设计者由于缺乏先进的设计理念,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相关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使得具体的设计方案中过分注重经济发展, 忽略了基础设施以及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使得城市化来带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从而使城市规划设计难以适应城市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 设计者应该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 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符合城市特色的设计方案。另外, 设计者应该重视城市景观以及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基础设施以及自然环境的重视力度, 从而使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有效适应城市的发展, 有效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摘要:城市作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地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基于其特殊的职能, 城市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城市的空间有限, 在人口密集的情况下,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城市规划设计不仅能够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 而且能够更加便利市民的生活。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城市的空间, 能够有效地优化城市环境, 从而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空间区域设计、道路设计、建筑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等内容。从当前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来看, 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较为落后, 使得城市自身难以解决当前城市快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发展,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长焕.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年04期

[2] 余伟.浅谈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年20期

[3] 王湘辉, 王仁翠.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路[J].民营科技, 2010年10期

[4] .欧阳斌, 夏荣科;城市中的绿色传奇——浅谈“锦官新城”规划设计特色[J];城市开发;2001年05期

城市发展范文第3篇

一、中部崛起急需龙头

缺乏超大城市,使中部经济发展缺乏龙头带动。我们知道,中部是中国城市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大城市发育速度却相对落后。1980年全国有18座100万以上人口城市,其中有5个分布在中部占27.80%;28座50-100万人口城市,其中13座分布在中部,占46.4%;2002年中部六省有100万以上人口城市为38座(全国161座),50-100万人口城市为82座(全国279座),分别占全国的比重为23.60%和29.30%,中部不仅50万~100万级城市發育迟缓,在特大城市发育方面明显落后,全国10个400万以上人口城市中部只有武汉1个,200万~400万人口城市中部也只有3个。其中,缺乏超大城市的格局严重阻碍着中部经济的发展、阻碍着中部城市化的步伐。因而,建龙头是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城市发展范文第4篇

民,只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最终在非农产业获得稳定的就业,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进而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

(二) 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控制人口起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而城

镇化是一个人口增长自动得到控制的社会经济过程。城市市民收入虽然高,但是城市生育、抚养、教育子女的成本比农村要高的多。城市中这种抚养子女的高消费成本和生育的高机会成本的约束,使人口增长得到控制。从而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具有明显的意义。

(三) 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是更好地推进工业化的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特别

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与世界经济交往中用便宜劳动力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换取自己因土地资源稀缺而不能充分生产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速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转换为城市居民,将极大提高消费货币化程度并改善原有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增加对包括耐用消费品在内的工业消费品的需求量,从而为城镇市场中已趋于饱和的消费品开辟出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市场,进而使目前因需求不足而聚集起来的巨大工业生产能量得以释放,并为延缓某些产业部门的衰退期和促进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加速城市化进程还将引发大规模的交通网络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及居民住宅建设,从而极大地促进建筑工业和道路修建工业的发展。

(四) 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用城市文明引导农村文明,改

造农村文明,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城市居民对自身以外文化的接受能力,以及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本身的认同与接受。

(五) 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中国的城

市化进程有利于降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增加城市居民的数量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 推进城市化有利于增加内需,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

驾马车”之一,推动城市化进程将增加增加中国城市居民的数量,并且扩展中国城市区域的范围,进而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购买力增强,拥有更强的购买力。所有这些都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七) 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国

城市发展范文第5篇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 笔者通过相关的研究资料, 将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总结,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2) 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影响; (3) 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 (4) 实现城市的绿色出行等, 详细分析如下:

1.1 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据了解,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全封闭的交通工, 其轨道交通站点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核心位置,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中与外界联系, 并且是实现乘客集散与换乘的唯一地点。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 城市轨道交通各站点之间的分布以及距离直接决定了附近城市用地的开发形态。在大多数城市中, 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位置直接影响着附近城市土地的价值, 其范围大致为站点350m~550m内。在此距离外,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价值将逐渐减小。

1.2 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影响

在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研究过程中发现, 其轨道交通与城市用地功能的布局存在一定的联系。首先,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强化了城市金融、服务以及办公等功能;其次,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还为城市外围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除此之外,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仅为新城区提供发展基础, 同样也为老城区的优化提供新机遇。比如:大多数城市的老城区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拥堵等问题, 然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老城区的交通及布局有了一定的契机及动力, 因此其土地的利用结构得到一定调整, 从而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1.3 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在城市轨道工程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 大量使用建筑材料, 会对建筑企业生产力以及施工效率上均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还给原材料、交通运输等行业提供了生产、就业机会。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同时提高社会生产力, 完善城市社会经济结构。

1.4 实现城市的绿色出行

在目前世界所公认的绿色出行方式中, 城市轨道交通是主要方式之一。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中, 其具有非常大的运载能力、舒适的乘车环境以及较少的出行时间, 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除此之外, 城市轨道交通还具有环境污染排放少的优点, 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进而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促进生态化发展, 构建宜居城市。

2.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为了使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加具体化, 笔者就四川省成都市作为本次研究过程中的实际案例, 成都轨道交通是指四川省成都市的轨道交通系统, 包括成都地铁、成都有轨电车、成都市域铁路等三个系统, 分别由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现代有轨电车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市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管理。就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主要分析: (1) 推动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详细分析如下:

2.1 推动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 在成都市经济发展中, 其主要类型为粗放的劳动密集型,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 已经不适用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 并满足不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 城市经济产业结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转型、升级。基于此,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并为其提供了相应的契机与动力, 进而逐渐将原有的经济发展重心向高新技术密集型以及知识密集型进行转移, 进而高效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提高社会生产力。

2.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性质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其中心城市的金融、商贸以及办公等功能被强化, 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非常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前, 成都市的交通堵塞是因单中心的城市格局造成, 且老城区的人口密集, 进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 老城区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 其土地结构得到了全新的转型。基于此,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城市的了持续发展。

2.3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过程中, 无论是载客量、速度以及环保等方面均优于其他交通方式, 并且具有明显的优势。且不同交通方式的人公里能耗量, 2003年成都市公路、公汽、轿车之比例大体为1:2:6, 其中轨道交通能好最低, 应优先发展。城市交通必须减轻对城市环境污染, 交通工具的污染排放和噪声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轻轨系统多采用电力为能源, 无废气产生, 仅有轻微震动和嘈声音, 大大降低城市空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烟尘浓度。由此可以看出, 城市轨道交通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并且可以有效降低汽车尾气为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缓解生态压力, 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已经成为必要的发展策略之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城市用地、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上均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推进城市全方位发展。基于此,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已经成为目前相关研究者的主要话题之一。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市现代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轨道交通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城市轨道交通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 同时也成为城市相关发展的导向。基于此, 本文主要就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讨, 其目的在于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发展,影响

参考文献

[1] 巩万里.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探讨[D].长安大学, 2012.

[2] 孙权, 元铭.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 2012, (21) :493-493.

[3] 于晓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多中心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6.

[4] 方可.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16) :3084-3085.

上一篇:发展前景下一篇: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