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离不开炼字

2023-02-18

每年高考都有古诗词鉴赏的试题, 且几乎每年的古诗词鉴赏试题中都会涉及到炼字题型。这样的命题规律从侧面折射出了炼字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有的教师还有这样的疑问:炼字有那么重要吗?一个字用得好不好, 能不能换成其他的字, 反复推敲字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去讨论这个问题会不会是浪费时间?教师有这样的疑问, 说明对炼字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入, 如果教师的认识不到位, 就会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教学。因此我们在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古诗词教学中炼字的重要性。

一、炼字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力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体的语言相比, 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凝练性。一首古诗词往往需要通过有限的篇幅表达作者最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意蕴, 这就要求作者必须用最简练、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描景状物, 表情达意。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往往都非常注重对字句的斟酌。例如唐代诗人卢廷让在写诗时就有“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的艰辛, 杜甫在写诗时正是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态度, 才会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一个“溅”字, 一个“惊”字, 所包含的无限意蕴又岂是几句话能够说得完整的, 这需要读者反复地揣摩和品味, 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正是因为诗人在创作时就赋予了每个字词丰富的内涵, 我们在鉴赏时就一定要对每个字词的意义进行深入地挖掘, 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也提出要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而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浅尝辄止, 以为字面意思弄懂了就读懂了诗, 却不知看似简单的字词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意蕴。清代诗人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 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这段话虽然主要是想阐释炼字和炼意的关系, 但同时也告诉我们诗词中的“平字”、“常字”、“陈字”、“朴字”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中“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一句历来为人称道, 王国维曾评价这句诗“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学生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 觉得字面意思非常简单, 即池中的荷叶随风摆动, 若诗词的鉴赏在这一层面就结束, 那这样的鉴赏无疑是失败的, 更不用说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最为传神的字仔细品味, 比如“一一”、“举”, 让学生展开想象, 去感受字词所传达的特殊效果。“一一”写出荷叶的错落有致, 高低起伏、层层叠叠, “举”字代表着一种向上的力, 写出了荷叶枝干的修长挺拔, 这样的认识才算是感受到了这首诗歌描摹形象的高妙之处。我们只有像这样字斟句酌, 反复推敲, 才能领会到平常字词中的丰富意蕴和诗歌语言的特殊魅力, 并且反复训练, 才能提高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

二、炼字可以让诗词鉴赏从静态走向动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了:“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在古诗词教学中, 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浓厚的兴趣, 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来, 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把握是通过自己的体会、想象感受到的, 而不是老师传达的。整个诗词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参与、想象、感知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被诗词的美所打动, 才会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来呢?炼字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 若能针对诗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反复地推敲和品味,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词丰富内涵的认识, 而且由于对单个字的理解较为简单且便于把握,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炼字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最常见的有替换法和填空法。比如《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字, 是理解全诗意蕴最为关键的两个字,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 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和“空”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在诗中的特殊意义, 和“尽”和“皆”有什么差别, 作者选取这两个字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学生认识到, “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碧草萋萋, 闻夜间数声黄鹂, 感叹昔人不再, 悲愤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不符合诗歌的意境。除了替换法以外, 填空法也非常有效, 如“云__月来花__影”, “清风__细柳, 淡月__梅花”, 让学生在空格处填上自己认为最为恰当的字, 并说出原因。学生在选择词语填空时, 必定会仔细思考不同词语之间含义的细微差别, 并选出最能体现诗句意境的字, 而这样的过程, 其实就是学生对诗词内涵和意境的一个主动感受和把握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练习, 可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三、炼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其他的学习领域中,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在写作教学时, 也常常要求学生要字斟句酌, 务必使语言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但如今, 在网络用语泛滥的背景下, 学生在使用语言时往往随意甚至流于庸俗, 缺少对文字典雅和诗意的追求。好的诗歌都是用精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 是语言运用的典范, 其中优美的语言和诗性的光辉, 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审美的体验, 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材料。学生通过对诗歌的鉴赏, 特别是对其中经典的字词反复揣摩, 感受不同字词传达的特殊的效果, 比较差别, 可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力, 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无疑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求解变力做功之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