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范文

2023-11-17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1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本部分共选诗词25首。其中古典诗13首,现代诗5首(包括外国诗1首),古典词5首,赋1首,曲1首。通过者25首诗词,赋,曲的学习,1,要掌握诗词的主要写作特点;2,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歌赋的能力;3,掌握有关诗词歌赋的作家;

2、学习建议

要认真阅读课文中所选的诗词,要在读通,读懂上面下大功夫。尤其要求背诵的诗词必须要背诵,通过读通读懂所选的诗词,在此基础上来理解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

对于诗词的一些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借典故抒情等,要重点掌握。 对每篇诗词后面的“提示”要认真研读,因为“提示”是我们掌握此首诗词的“纲”,十分重要,切不可诗词还没有读熟,“提示”还没有弄懂,弄清,就急急忙忙去做题,这样就会本末倒置。

在读熟诗词,弄清弄懂提示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多做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每首诗词的学习要点与难点,见每首诗词的讲解。 诗词总的学习要点与难点有如下几方面:

掌握诗词的特点:以丰富的情感表现生活;对生活高度集中概括;语言凝炼,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

古典诗歌分类

律诗:每首诗八句的为律诗;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律诗; 绝句:每首诗四句的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绝句; 楚辞:楚国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诗中常用语气词“兮”。 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是由汉代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而来的。汉代以后袭用乐府旧题,如李白的《行路难》;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写当代的事情,叫新乐府,

如《杜陵叟》。

歌行体诗:唐代以后,出现古体诗,又叫古风;形式比较自由,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词:

词牌:每种词调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虞美人”“八声甘州”“声声慢”等等。在初期词牌名和词的内容经常有关联,到了宋代,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为了点明题目,有的词另有题目,如苏轼《江城子》,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大致分为两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相当于词中的一首小令,“套数”是由若干曲子组成的大篇作品。“带过曲”小令完后,作者还有话要说,再选一个宫调相同的曲调继续写,并在两个曲调之间用空格隔开。

(5)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如苏轼的“赤壁赋”,讲究文采,对偶,韵律,常采用主客对答形式。

赋的分类:分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騈赋,文赋。

(6)比兴:比兴是一种表现手法,在诗词中运用很多。比:“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如“氓”,“行路难”,“无题”,“摸鱼儿”等等。

(7)用典: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如“摸鱼儿”“短歌行”“行路难”“破阵子”“长亭送别”等都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

《氓》(重点诗词) 《作家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词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词。共305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为民歌;雅多为贵族的作品;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诗。

《氓》是一首抒情叙事诗,属于“弃妇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通过一个女子由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经过,表现了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不幸,反映了当时男女的不平等,广大妇女遭受欺凌和被损害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妇女们对自身不平等的地位得一种抗争。

二,词语解释

1,匪来贸丝。匪:非;贸;买。 2,体无咎言。咎:不吉利。 3,自我徂尔。徂:到。嫁给。 4,女也不爽。爽:差错。 5,士也罔极。极:准则。 6,秋以为期。以秋天为婚期。

7,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他已经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也就算了吧。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六个层次。

向女子求婚;(2)女子盼迎娶;(3)女子对爱情,婚姻的认识;(4)女子婚后多年被弃,对氓的谴责;(5)回忆婚后的生活,及被弃后的感伤;(6)回忆与氓从小相好,指责氓的负情,表示决裂。

《学习要点》

掌握本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的层次。

本诗基本情节是女主人公与氓恋爱,订婚,结婚,婚变,到女主人公被抛弃回家。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简析女主人公与氓的性格特征。 女主人公的性格是真诚,善良,忠贞,勤劳,坚毅; 氓的性格特征是卑鄙无耻,凶狠虚伪,反复无常。 掌握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性格的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现在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对比。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婚前,“信誓旦旦”,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婚后,则“至于暴矣”。在对比中,揭露了氓的虚伪,自私,凶狠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已被遗弃为界,婚前,嫁后,都对氓忠贞不渝;当遭到遗弃后,她认识到了氓的本质,性格变得理智,成熟,坚强。

表现两人之间的对比。对比的核心是双方对婚恋的态度。婚前,女子一往情深,氓急于成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对氓忠贞不渝;而氓则用情不专,负心背誓,遗弃了妻子。

4,重点掌握赋,比兴的运用。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铺陈事实,直抒胸臆。全诗,从相识,初恋,相思,到结婚,受虐待,被遗弃,叙事十分清楚,用辞十分质朴,具有一种天然美。 比兴,比是比喻,“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一般连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面容憔悴,被遗弃的痛苦;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悔恨自己误入情网。 “淇则有岸,濕则有泮”,比喻女子的愁苦无边无际。 《重点段落简析》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2篇

我认为, 中学古诗词教学中, 鉴赏作品意境的过程是中学生对审美信息的感悟和体味的过程, 是融知识性、形象性、情感性为一体的教学艺术氛围。具体来说, 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入境感知阶段

“境”,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 它有“物境”和“情境”之分。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说的就是物境, 它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篇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境界。王国维认为“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说的便是情境, 它是以抒写和表现主体的内在感情为主的诗歌所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下面结合王维的《山居秋瞑》,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入境, 对诗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感知。

阅读是入境的第一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说, 阅读是心理启动, 情感酝酿的首要阶段。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伸出感知的触角, 触摸形象的过程。它的主要任务便是解读语言, 重构感性形象。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成为美读, 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古诗词教学中美读是关键, 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第一步。苏轼有“三分诗, 七分读”的说法。启发学生进行富有节奏和感情色彩的美读, 并品味其情调, 领略其精神, 激扬其情怀, 对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境界大有益处。教师进行美读指导时, 不仅要指导读的节奏和重音, 而且要注重根据诗词的不同内容和风格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感情和韵味。

《山居秋瞑》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诗人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清幽的山景, 淳厚的民风, 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教师在指导朗读“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时, 要带着对大自然美景的陶醉的轻松语气去读,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时, 肯定的语气又要流露出来。这样读来, 会读出文章的意蕴, 读出文章的味道, 让学生走进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有了美读的基础, 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就容易多了。《山居秋瞑》中, 诗人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山中的美丽画卷。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典型意象:空山、新雨、天气、晚秋、明月、松林、清泉、岩石、渔人、浣女来感受诗人是如何组织画面的。课堂上教师要用描绘性的语言引导学生, 根据诗中所提供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教师可以这样描述:秋天的黄昏, 雨过天晴。彩虹西悬, 山野空旷幽远。月光从松林间倾泻下来, 留下参差斑驳的倩影。山涧涨溢, 经路石阶, 淌过清澈的流泉, 想起淙淙悦耳的声音。姑娘们洗完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水上莲叶摇动, 渔船顺流而下……当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描述感受到这样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时, 就对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 基本便是入境了。

2 体验品味阶段

体验, 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 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 特定角色之中, 去感受生活, 体验情感。品味, 就是品尝语言的滋味, 揣摩形象的意味。二者都有亲临其境, 亲历其事的意思。所以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任务便是找出所述之境与学生情感体验的最佳契合点, 以激起学生已有的相似情感体验, 进而使作品之境与学生之情相互交融。例如, 教师可以这样教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此诗句既写琵琶女毫不隐瞒的表白及淋漓尽致地弹奏琵琶, 有诗人“泪最多”至使“青衫湿”的感动, 从而吟唱出千古绝唱《琵琶行》, 又表明人间有不相识的人因有美好的心灵而相互同情相互支援的人际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一想,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坎坷, 满腹失意时, 恰逢这样一位可以倾诉心声的知己, 听到哀婉的乐曲声时, 你的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可见, 体验品位之际, 教师要力求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作品的意境中去, 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联想、想象、感知、理解等各种心理机能, 为作品主人公的命运所吸引, 乐其所乐, 劳其所劳, 甚至到达到忘我入迷的境界。

其一, 关于联想。

众所周知, 古诗词作品大都用形象表现生活, 抒发感情, 借助意境表现主题。体味意境就要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 借助想象去理解, 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古诗词作品的意境大都渗透着作家强烈的主管情感。例如,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 联系是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展开对此联想, 便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 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对自由光明的渴望。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联想, 就不难把握诗歌的意境美和丰富的内涵。

其二, 关于想象。

如果说联想是凭借记忆, 那么想象的特征就是创造。在古诗词意境鉴赏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作品中提供的描述性语句调动生活积累, 通过想象再造形象。例如, 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依仗自叹息”几句, 脑海中应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 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痛苦的遭遇和凄凉的意境。再读到“床头屋漏天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邮彻。”继续再造想象, 就会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美好愿望, 是建立在诗人饱受痛苦和凄惨的厄运之上的。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 准确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 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3 领悟启迪阶段

严羽曾说:“读骚之久, 方识其味, 需歌之抑扬, 涕泪满面, 然后为识真《离骚》。”的确,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入境感知, 对作品意境进行体验品味, 从而达到心领神会, 这并不是教学的终结, 教师还要及时提醒学生要回过头来反复揣摩作品, 使学生有所感悟, 有所启迪。这一阶段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提升审美境界”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一些千古名句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更高的生命境界, 能让人去洞悉宇宙奥秘, 理解人生真谛, 认识生活本身,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的境界。如:“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写了火、风、草、原、草木生长的规律, 又阐视了代表正义的新生事物永远扼杀不掉的哲理。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出了夜里在人群中熏人的情景, 又写出人探寻真理苦苦追寻却一无所获而一时忽然开窍产生顿悟的美妙。在教学中, 对诗词的理解达到这样的层次我们不能不说是对其意境鉴赏的升华和超越, 正所谓达到了文学审美的最佳效应。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 所以,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古诗词教学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加强美的教育, 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入境-体味-领悟”完成对古诗词意境鉴赏是这一阶段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摘要:中学生阅读古诗词往往只是局限在对字词句表层意思的理解上, 而不能结合生活经验等去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不能通过进一步的体味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远意境。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基础上, 重视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全身心的沉浸在作品之中, 进入角色, 进入意境, 与作家同喜怒共哀乐。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3篇

一、炼字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力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体的语言相比, 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凝练性。一首古诗词往往需要通过有限的篇幅表达作者最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意蕴, 这就要求作者必须用最简练、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描景状物, 表情达意。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往往都非常注重对字句的斟酌。例如唐代诗人卢廷让在写诗时就有“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的艰辛, 杜甫在写诗时正是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态度, 才会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一个“溅”字, 一个“惊”字, 所包含的无限意蕴又岂是几句话能够说得完整的, 这需要读者反复地揣摩和品味, 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正是因为诗人在创作时就赋予了每个字词丰富的内涵, 我们在鉴赏时就一定要对每个字词的意义进行深入地挖掘, 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也提出要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而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浅尝辄止, 以为字面意思弄懂了就读懂了诗, 却不知看似简单的字词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意蕴。清代诗人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 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这段话虽然主要是想阐释炼字和炼意的关系, 但同时也告诉我们诗词中的“平字”、“常字”、“陈字”、“朴字”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中“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一句历来为人称道, 王国维曾评价这句诗“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学生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 觉得字面意思非常简单, 即池中的荷叶随风摆动, 若诗词的鉴赏在这一层面就结束, 那这样的鉴赏无疑是失败的, 更不用说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最为传神的字仔细品味, 比如“一一”、“举”, 让学生展开想象, 去感受字词所传达的特殊效果。“一一”写出荷叶的错落有致, 高低起伏、层层叠叠, “举”字代表着一种向上的力, 写出了荷叶枝干的修长挺拔, 这样的认识才算是感受到了这首诗歌描摹形象的高妙之处。我们只有像这样字斟句酌, 反复推敲, 才能领会到平常字词中的丰富意蕴和诗歌语言的特殊魅力, 并且反复训练, 才能提高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

二、炼字可以让诗词鉴赏从静态走向动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了:“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在古诗词教学中, 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浓厚的兴趣, 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来, 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把握是通过自己的体会、想象感受到的, 而不是老师传达的。整个诗词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参与、想象、感知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被诗词的美所打动, 才会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来呢?炼字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 若能针对诗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反复地推敲和品味,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词丰富内涵的认识, 而且由于对单个字的理解较为简单且便于把握,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炼字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最常见的有替换法和填空法。比如《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字, 是理解全诗意蕴最为关键的两个字,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 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和“空”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在诗中的特殊意义, 和“尽”和“皆”有什么差别, 作者选取这两个字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学生认识到, “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碧草萋萋, 闻夜间数声黄鹂, 感叹昔人不再, 悲愤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不符合诗歌的意境。除了替换法以外, 填空法也非常有效, 如“云__月来花__影”, “清风__细柳, 淡月__梅花”, 让学生在空格处填上自己认为最为恰当的字, 并说出原因。学生在选择词语填空时, 必定会仔细思考不同词语之间含义的细微差别, 并选出最能体现诗句意境的字, 而这样的过程, 其实就是学生对诗词内涵和意境的一个主动感受和把握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练习, 可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三、炼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4篇

2、中学古典诗词的语言鉴赏技巧

3、关注核心素养 培养鉴赏能力

4、高中语文中的古典诗歌鉴赏探析

5、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7、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

8、中考古诗鉴赏解题技巧

9、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

10、浅谈高中语文中古诗词的解题技巧

11、学习分类教学论框架下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目标的分类与设计

12、古诗词鉴赏误区及对策

13、诗歌鉴赏答题必备的四部曲

14、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

15、古典诗词“三字”鉴赏法

16、2012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分析

17、2012年云南省中考古诗词鉴赏题

18、把准“切口”,轻松鉴赏

19、高中古诗词中颜色词鉴赏教学

20、阅读专题突破二 古代诗歌阅读

21、文学作品背景介绍的意义

22、寻找突破口 读懂古诗文

23、对成考古诗鉴赏题的分析及解题指导

24、高效突破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25、培养初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策略探究

26、浅谈读懂高考语文古诗词的方法

27、如何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策略探究

28、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古诗鉴赏有效教学策略

29、基于人文素养下的中职古诗词“公式化”鉴赏方法浅探

30、高考语文开放性命题及其教学

31、浅谈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的技巧

32、浅析初中语文诗词鉴赏

33、2006年高考古诗鉴赏考点扫描

34、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35、浅谈高中古诗词渐进教学

36、诗歌鉴赏题的三大命题角度

37、优化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

38、在读中领悟在悟中提升

39、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40、关于诗词教材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41、诗歌鉴赏题解题指导与专题精练

42、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策略优化探究

43、快速准确把握诗词之“景”

44、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策略探析

45、浅谈初中语文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46、审美鉴赏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探讨

47、浅谈中考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48、《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49、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5篇

摘 要: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是中学语文中很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却在客观上给古诗词的鉴赏提供了一种方法,而这种方法也在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还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就这些问题,针对“知人论世”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并试图提出一些方法,希望能够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中学教学;“知人论世”

一、“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对于古诗词文化营养的汲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知人论世”从古典文学的批评方法演变而来,在客观上给了我们一种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它在古诗词鉴赏的课堂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指导着教师们的古诗词鉴赏教学,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只是在这种方法的运用上却一直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

1.使用方法上过于简单

很多教师对于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介绍不够重视,告诉学生要“知人论世”,而却不把这当成重要讲解,以至于学生根本不知什么是“知人论世”。

2.使用方法上过于单一

在古诗词鉴赏课堂中,有很多教师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古诗词鉴赏,但是教学方法上的过于单一,最终导致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同样的教学效率也会低下。

3.过于死板地使用

归根结底,“知人论世”法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方法的一种,它不能代替对于文本的学习,在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中,每个学生也都会有自己的理解,理解中可能也会有偏差,所以,对于“知人论世”,教师不应说得太死板,也不能过于深究,达到古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就好。

4.过于广泛地使用

虽然“知人论世”法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根据古诗词的具体情况来看,有的需侧重“知人”,有的则需侧重“论世”,而有的则需两者并重,也有的需要一语带过。所以,就需要教师们的精确把握,不可广泛使用,一刀切。

二、“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运用中的使用方法

1.谈话法

教师与学生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交谈式的教学便是谈话法。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知人论世”的古诗词鉴赏教学,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整个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本身。但这种方法使用前要做好十分充分的准备,教师不仅要循循善诱,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比如,人教版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一单元的《蜀相》,在教学中就可使用这种方法,不直接告诉学生诗的写作背景,通过“一个( )的杜甫”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从中运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总结引出“安史之乱”,然后再向学生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2.演示法

把和诗歌有关的影像展示给学生就是演示法。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的“知人论世”的古诗词鉴赏教学,带有很强的直观性,也同时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力求让学生产生对诗歌理解的共鸣。这种方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使用广泛,但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演示只是一种手段,在演示的同时,教师也要结合适时的教授行为,当然影像中的无关信息也要排除掉。比如,在讲授《蜀道难》时,教师就可选取《百家讲坛》里康震教授讲解李白时的影像资料,来供学生参考,这样不但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让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3.参观法

参观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教师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研究观察,并达到巩固旧知识以及重新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的“知人论世”的古诗词鉴赏教学,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和感受诗歌中的意蕴,课外的实践与学习,学生也可以更为深入地到生活本身中去探索,从而达到古诗词鉴赏的目的。虽然这种方法很直观,但是却有条件上的限制,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校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安排。参观名人的故居以及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遗迹等,都是进行“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教学的主要途径。

“知人论世”作为诗歌鉴赏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知人论世”不是诗歌鉴赏的唯一教学方法,但是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不是简单地记忆,而是掌握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能够理解诗歌的方法。但是在实际運用的过程中,也总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诗歌本身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翠梅.“知人论世”,先知还是后知:以教学案例谈古诗文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的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10(22).

[2]何朝阳.“知人论世”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J].魅力中国,2010(08).

[3]刘然.中国古典美学视野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10.

[4]王菲.知人论世法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上一篇:金属家具下一篇:古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