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3-06-25

第一篇: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一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学科

2017.12.24 (本试卷共160分,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一律写到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缘分 B.座落 C.笸箩 D.玉墀 坍圮 苍穹 蜇伏 慰藉

一愁莫展 纵横驰骋 羽扇纶巾 饥肠辘辘

蹑手蹑脚 不速之客 跌宕起伏 发人深省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母亲艰难的命运、___________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儿童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在练就“童子功”,更是在培养兴趣它是一个________的过程,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的影响。

(3)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_________,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4)他不听大家的劝阻,________走入钱塘江观潮的禁区。浪头扑面而来,瞬间不见了他的身影。 A坚忍 循序渐进 C.坚韧 潜移默化 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

径自 径直

B.坚忍 潜移默化 D坚韧 循序渐进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径直 径直

3.下列加点文言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盘盘焉(相当于“然”,„„的样子) .高低冥迷(迷茫不清) ..B.不霁(雨后天晴)何虹 .弃掷逦迤(蜿蜒曲折)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可谓智力(智谋力量)孤危 ..D.直走咸阳(趋) .

盖(用在句首,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

.较秦之所得„„其实(实际上)百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的困境,浙江省着力开展“医学人才下沉”工程,提升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率。

B.发展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事业,对于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C.目前血液供应相当紧张,中国人口众多,不缺血源,能否真正建立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是解决“血荒”问题的根本办法。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

舞榭(台上的房屋)歌台

.

当(应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D.屠呦呦获得诺奖,使一向被质疑的中医终于扬眉吐气,也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这个宝库,更被业界认为是中医发扬光大的最好时机。

5.下列交际用语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枧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B.东进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C.刚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D.请你留步吧,这件事很重要,我还要继续考虑一下,过段时间再赐教! 6.下列几则新闻评论的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反腐不要忘了打“苍蝇”!》

B.《漫天飘过“王宝强”,媒体还能做些什么?》 C.《保护文物,法治的“钢牙”莫要“齲”了!》 D.《惠民资金成“唐僧肉”?》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首篇。“记”这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B.苏轼为苏洵长子,与其父、其弟均以诗文著称,世称“三苏”。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C.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代表作品《师说》《原道》《进学解》等。

D.欧·亨利,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诙谐幽默,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含泪的微笑”)而闻名于世,和马克吐温、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阙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①空中还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②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

③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④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 ⑤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的 ⑥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A.④②①③⑤⑥ B.②④①⑤③⑥ C.④②③①⑥⑤ D.④①②⑤③⑥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唐允隆传 【清】戴名世

唐允隆,字吉人,宣城人也。为人倜傥负气,少为诸生,有文名。吴甘来 建皆前辈达尊,负海内重望,一见允隆,皆器重之。允隆家故饶于赀而好施,屡 散金数千不顾。性刚直,好议论人物,一无所讳忌,以故群小侧目,辄为中伤,往 往危而获免。生平排难解纷、拯人于厄者,不可胜数也。尝以事至姑熟。姑熟有富 人被诬,官吏利其财,将谋系之狱。允隆闻之,拂袖起诣富人,曰:“吾义不忍视若 冤。”富人付..允隆金数百,允隆为营救之,事竞解,悉还其金。富人出金谢允隆,允 隆不受,疾驰去。

岁乙酉,大兵渡江。总兵方国安自芜湖遁入浙江,取道宣城,兵不戢,所在皆 设守与抗。将至允隆里,.里人且欲御之,允隆曰:“若是,祸且不测。”乃具壶觞, 杀羊豕,往迎谢过。其部将大喜,令军中曰:“过唐秀才里,敢掠者斩!”于是一军 肃然去。去之他里,他里与抗者皆遭杀掠,里人始曰:“微存斋,吾侪其不免平,” 存斋,允隆别号也。

当是时,盗贼蜂起,丹阳湖尤为盗薮。丹阳湖与允隆里邻,上官下教,居人于 湖滨筑楼守望,工程严.迫,费且不赀,人皆避去,允隆独慨然任之,不费官帑及民 ,刻日而板筑就。岁丙辰,丹阳湖盗又窃发,.官兵先后至湖滨,居人惊骇,欲散 去。允隆遍历诸营,结其将领,供糗粮无缺,居人卒赖以安堵。

允隆少尝从休宁金声游,明亡,声以少司马起义兵死。允隆仇家告允隆实声党 被逮至安庆,慬而不死。嗣后屡被奸人连染,家遂毁,而气不为衰止。于朋友亲故时以行谊相切责,往往髯张面发赤。久之,人谅.其无他,虽仇家亦多为感化。里中有争讼,必质允隆,片言立断,无不心折去。族人有相仇害,允隆出己囊中金为排解,争遂以息。从兄犯法,破其产,并累允隆,产且尽,赃未尽输。有司知其故,调允隆曰:“吾闻若颇有债未收者,盍列名以闻,为追而代偿之,不亦可乎?”允隆对曰:“生已得祸,而又以祸他.人,所不忍也。”卒自称贷,输之有司,皆叹异焉。年七十有二,卒。先是,允隆预知死日。及期,异香满室,端坐而逝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节)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拂袖起诣富人

诣:前往,到

.B.兵不戢

戢:检束,约束 .C.费且不赀 .

赀:通“资”,钱财

D.盍列名以闻

盍:何不 .10.下列各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家遂毀,而气不为衰止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丹阳湖尤为盗薮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官吏利其财

其皆出于此乎 ..D.尝以事至姑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里人始曰:“微存斋,吾侪其不免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费官帑及民钱,刻日而板筑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唐允隆为人方面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怨征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3.(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蜂房水涡,

。(杜牧《阿房宫赋》) (3)管弦呕哑,

。(杜牧《阿房宫赋》)

(4)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8)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高骚》)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槐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

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项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

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躺在床上,闭上眼晴,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是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會下有一张劓椅,上面铺着熊皮。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蟪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蟪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I!”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事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子扛到槐树下, 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15.谢拉班为什么“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馍馍上紋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说中有关槐花花香的描写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效果?试作探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0题

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

①当代中国普遍存在的不尊重契约现象,导致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缺乏契约精 神,甚至有人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中国历来就没有契约传统。中国人真的没有契约 精神?中国真的没有契约传统吗?

②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在狭义上,主要是私人契约精神,包 含契约自由、契约平等、契约信守及契约救济的精神,这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的重 要价值基础。韦伯在讨论宗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质理性”概念,是法律的理想 类型,它与黄宗智构建的强调统治者的意志在法律制度中起作用的“实体理性”概 念,是两个比较切近的概念。很显然,这二者都不是适合解释中国传统契约实践的 理论类型。而李泽厚提出了中国人侧重实用而相对地忽略形式理性与逻辑抽象的思 维特性的“实践理性”概念,将这一概念结合一些较为常见的历史材料,似乎可以 对中国传统契约实践作出一种可行的并且有说服力的解释。

③仅就契约文书本身而言,指责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就是值得怀疑的。西周时 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到了秦汉,人们有关交易的契约被记载 到竹简上,且数量颇为可观,魏晋以来,大量的纸质契约文书已经出现,一直延至 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我们当然不能说存在契约文书就有“契约精神”, 但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

④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历代契约文本的考察,发现民间契约的有效运作,是 由于“契约的自己执行的性质”,尽管这种“自己执行”远非完美,但由于传统契 约中这种复杂制度的存在,个人间交易的顺利完成,更多的是依靠契约形式的发展 以及契约中重要的实体性规范,这些规范直接构成了保障契约自己实施和自己履行的机制。仔细审视历代契约文书,其中确实透露出不少有关订约、履约规范的信息。

⑤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制及司法亦对诚信履约极端重枧,在涉及契约的法律裁 判中,背信、违契等行为也是历代司法制裁的对象。早在唐代的律令制度中,就包 含有保障契约履行的法律条文。《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 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 加三等。各令备偿。”很显然,对契约的毁弃,在传统司法中已是律令所禁止的“罪”。

⑥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儒家历来倡导诚实有信的正面价值,要求人言为信,故 “画指为信”“立据为信”等是历代契约书写的惯用语:佛教、道教等又以“违契 遭报”等观念,从反面督促契约的诚信履行。这些基于道德伦理的礼俗文化观,虽 然未必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但确实从某个角度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契约精神,维 系着民间契约的实际运行

⑦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传统中国人缺乏 约精神。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旧的价值观几乎完全被废弃,新的价值 观难以匆逮建立,又逢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唯利是图,道德、礼俗全置之 脑后。当然,司法公正和权威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从反面潲解了人们在契约中 诚实有信的积极性。当前,我们应重建中国人的契约精神,而不是武断地指责中国 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

19.概括作者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联系全文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写作(70分)

21.根据一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成长,是生命存在的必然,是自我价值的探求。成长,交织着欢笑与泪水,交替着困惑与清醒。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永无终点。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一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A愁—筹B座一一坐C蜇一蛰

2.B【解析】坚忍:(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坚韧:坚固有韧性。循序渐进,就是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潜移默化:潜:暗中的,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

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径直: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3.C【解析】A当:同“倘”,如果B逦迤:连续不断D其实那实际上(它的数量实际上)

4.B【解析】(A搭配不当,将“困境”改成“问题”C去掉“能否”,一面对两面D中途易辙在“更被”前面加“这一时期”)

5.C【解析】(A.“令郎”用来对对方的尊敬,不能用于第三方;B.“垂询”敬词,不能用于自身;D.“赐教”为敬词。)

6.B【解析】(B是借代,其它是比喻) 7D【解析】马克吐温改为契诃夫

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要善于根据所给句子的语体特点来组合句子。此题所给的写景的描述性文字,既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写景上又有空间的层次感,依照先时间顺序,再空间顺序及句间关系就可选出答案C) 9C【解析】(赀:估量;计算) 10.A【解析】(都表转折

11.(1)乡里人才说:“如果没有唐存斋,我们这些人将不能幸免啊。”(“始”“微”“吾侪”各1分)

(2)不花费官府以及乡民的钱财,在限定日期内完成建筑工程。(“官帑”“刻日”“就”各1分) (3)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自取下策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以”定语后置“故事”“是”各1分)

12.刚直豪爽(出言无忌);重义轻财(乐善好施、急人之困);宅心仁厚(推己及人);好抱不平(一点1分) 【参考译文】

唐允隆字吉人,是宜城人。为人豪爽洒脱,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年轻时就考取秀才,有善于写文章的名声。吴甘来、周宗建都是众所共尊的文坛前辈,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声望,初次见到唐允隆,都器重他。唐允隆家本来就在钱财方面富裕,因而(唐允隆)喜好施舍,多次散发数千金而不顾惜。生性刚强正直,喜好评论他人的是非好坏,完全没有隐讳避忌的(人或事),因此一众小人(对他)极其愤恨,每每诬蔑伤害他。常常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候,才得以幸免。有生以来,为人排除危难、将人从灾难困苦中拯救出来的事迹,多得数不过来。曾经因为有事到姑熟。姑熟有个富人被人诬告,当地官吏贪图他的钱财,将要图谋将他关押进牢狱。唐允隆听说此事,把衣袖一甩,起身去见富人,说道:“我坚持正义不忍心看到你受冤枉。”富人付给唐允隆数百金,唐允隆就设法营救他,此事最终得以解决,(唐允隆)全数奉还富人的数百金。富人又拿出重金酬谢唐允隆,唐允隆不接受,(骑马)迅速奔驰地离开。 乙酉年,(满清)大军渡过长江。(明朝)总兵方国安(率军)从芜湖(地区)退逃进入浙江(地区),选取途经宜城(撒兵),军队不检束,(宣城)处处都布防,跟官军对抗。(官军)将要到达唐允隆的乡里,乡里的人将要想蓍抵御他们,唐允隆说道:“如果这样,将要面临不可知的灾祸。”于是准备好美酒,宰杀猪羊,前往迎接官军,(向他们)表示歉意。统率官军的将领非常高兴,在军中下令道:“途经唐秀才的乡里,胆敢劫掠的人,处以极刑!”因此,整个军队秩序良好地离开。离开后,到达其他的乡里,跟(官军)对抗的其他乡里都遭受屠杀劫掠,乡里人这才说道:“如果没有唐存斋,我们这些人将不能幸免啊。”存斋是唐允隆的别号。

在这个时候,强盗成群地起来,丹阳湖尤其成为强盗聚集的地方。丹阳湖跟唐允隆的乡里相邻,上级官员命令地方,让当地人移居到丹阳湖边,修筑碉楼防守暸,工程紧急,并且费用不可计数,乡人都回避闪躲,唐允隆独自慷慨地承担工程不花费官府以及乡民的钱财,在限定日期内完成建筑工程。丙辰年,丹阳湖的强盗又暗中发动,官军前前后后来到湖边,居民们惊慌害怕,想要四散逃走。唐允隆走访遍各个军营,结交他们的将领,供给干粮没有短缺,居民们最终依靠唐允隆得以安然无事。

唐允隆年轻时曾经与休宁县的金声交往,明朝灭亡后,金声凭着少司马的官职发起义军而死。唐允隆的仇家告发唐允隆其实是金声一党,被逮捕到安庆,最终仅仅没死。此后,屡屡被奸恶的人牵连,家于是被毁,然而豪气不因此而表减止息。对于朋友亲戚故旧,经常用道义来严词斥责,常常须髯张开,脸色发红。时间一长大家都谅解他没有别念,虽然是仇家,也大多被感化。乡里中有人起争执,一定要在唐允隆那儿评断,(唐允隆)三言两语,立即给出判决,无人不佩服地离去。同族中有人因仇恨而相互伤害,唐允隆拿出自己囊中的钱财替他们排解,争执就因此平息。(唐允隆的)堂兄触犯法律,耗尽自家家产,并且连累到唐允隆,(唐允隆的)家产将要用尽,赃款还未能退赔完。官府知道此事的原委,对唐允隆说道:“我们听说你有大量没有收回的欠债,为什么不罗列他们的姓名来上报给官府,官府替你追回欠债来抵偿剩余的赃款,不也是可以的吗?”唐允隆回答道:“我已经(跟着)遭殃,却又用它来祸害他人,这是我不忍心这样做。”最终自己(向人)借贷,上缴给官府,大家都惊叹不已。在七十二岁那年,就去世了。在此以前,唐允隆预先知道去世的日子。等到(去世的)那天,异常的香气充满房间,(唐允隆)安坐着去世。

13.(1)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成边生活。(1点1分)

(2)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1点1分) 14.(1)奈何取之尽锱铢

(4)一尊还酹江月

(2)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5)气吞万里如虎 (8)长太息以掩涕兮

(3)多于市人之言语 (6)佛狸祠下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5.①谢拉班不适应城市生活;②与儿子一家有隔阈;③小家伙说家乡话,能沟通④经常给他捎来喜欢的东西。(4分。每点1分)

16.(1)用比喻兼拟物(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谢拉班仰视所见的情形和对往事回忆的情感。(2分。每点1分)

(2)用拟人手法(或细节描写),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2分。每点1分) 17.①引起谢拉班下楼寻找槐树,勾起对往事的回忆;②回想做槐花馍馍的情形,引发谢拉班在这个槐花香气浓郁的夜半更加想念小家伙;③引出了结尾早起摘槐花的情节。(6分。每点2分)

18.①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②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③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

(6分。每点2分,效果和分析各1分,任答三点即可)

19.①契约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契约一直有效运作);②国家法制及司法极为重视契约的履行;③礼俗文化对契约的履行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6分。每点2分)

20.①反驳部分学者“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的观点;②呼唤契约精神的回归;③对国家法制和司法提出建议;④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第二篇: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②近年来,留住乡音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正是因为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现代化越来越快,方言的萎缩如暮春时节万花纷谢,难以抗拒。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③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十来岁少年学得母语,就具备了终生语言能力的70%;同时学会几种语言,不但不是负担,还有助于提高智商.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就是好例子.如今的孩子却学了普通话、丢了方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是正确的,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

④只看到方言妨碍普通话规范是片面的.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有益成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例如,可告诉没有翘舌音的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d”“t”的,就是翘舌音:都屠—者猪储署,迢貂—招召超绍。有的分不清“f”“h”,可指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b”“p”的,只能是“f”;反饭贩—板扳,非匪痱—排悲;凡是同声旁的字读“g”“k”的只能读“h”;胡湖—古苦,混馄—昆棍.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都编过这类对应字表,可惜后来没用于教学。

⑤除了语音对应,方言词汇、句型和普通话不同的,也可以列表对照。例如:赶趟/来得及,长脚/高个儿,拐脚/瘸腿;斤半/一斤半,卖没了/卖光了,找不他到/找不到他。方言调查已近百年,材料积累不少,应经挑选后,把本地常见误读音、误用的方言词和方言句式,编成语文补充教材。此外,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不乏语言精炼、意义深刻的精品,比如“不怕慢,只怕站”“日日守,年年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敢拼才会赢”“兄弟同心,田土成金”“好天得存雨来粮”,把这些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⑥当然,留住乡音不光是学校的事.方言本是家传的母语,可许多家庭如今也不说了.有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普通话,家里不说“土话”.其实,为了学普通话而放弃方言,这是误解.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多样的思维.另外,不同方言也有共同的规律。南方方言爱说“他有去,我有来”,和英语中have的用法大体相当.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更是可以相互论证,比如闽语把“高、低”说成“悬、下”,普通话也有“悬崖”和“下策”的说法.

⑦除了学校和家庭,要留住乡音,社区也有事可做.这些年来,有些地方整治青山绿水,发掘旅游资源,修饰古树、草场、水磨、廊桥,唱山歌、吃农家菜,趣味盎然.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听到难懂的方言还想探知奥妙呢.有些县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也能唤起乡思乡情.

⑧除了作为交际工具,方言还有艺术的形式——戏曲和曲艺.这些乡音饱含历史文化积淀,曾带给当地人精神的享受.现在,京戏、大鼓、快书、苏州评弹、泉州的梨园、穗港的粤剧等,虽不像过去那样流行,可一到国外,它们就绽放异彩.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让她继续焕发青春,值得钦佩和鼓励。

1 / 12 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⑨现实告诉我们,要留住乡音,必须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05日 12版)

1.关于“留住乡音”的原因,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B.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 C.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有利于孩子学习普通话。 D.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这可以证明,高智商和学好方言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B. 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营养,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相似之处,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

C.20世纪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编辑了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字表用于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 D.把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的精品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多样的思维,即使孩子在家说方言,也未必会影响孩子学习普通话。

B.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都能唤起乡思乡情。

C.戏曲和曲艺饱含历史文化积淀,虽不一定流行,但通过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它们就一定会绽放异彩。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值得钦佩和鼓励。

D.要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学校应编订相关补充教材,家庭也不能为了学普通话让孩子放弃方言,社会也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唤起乡情乡思,总之必须由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药 岑燮钧

李老汉回来时,神情有些黯然。这人说没就没了。

三个月前,他去中医院配药。在窗口,一个人指着他说:哟,你不是老李头吗?原来是两年前省城同住一病房的老张,他也是来配药的。病友见病友,两眼泪汪汪。 “啊哟,老李啊!我几次问过那个主治医生,都说没见你来复诊。”

李老汉说:“我命贱。”医院来过两次随访电话,催他去检查,他都没去。老张是公家人,公费,不一样。 老张告诉他又动了两次手术。一次是肝癌复发,一次是心脏里放了个支架。李老汉想,这得花多少钱啊。他有了农村医保卡,配药是便宜了,可是也只能吃中药,那种很贵的西药早停掉了。 “你现在还好吗?”

李老汉告诉他,甲胎蛋白有点往上升,医生让他赶紧去大医院复查一下。 老张说,赶紧做个加强CT,如果又有了小瘤子,赶紧做掉。

有一次桥头闲聊,有人告诉他:你得的是肝癌,村里人都知道,就你自己不知道。李老汉心里一惊,当晚没吃饭。但他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心想,反正现在还活着,随它。第二天,还是桥头闲聊。 这一次回到家里,他又说想去省城检查一下。老伴说给儿子说过了,儿子说年底前陪他去一趟。儿子做生意舍了本,把爹娘的老本都扔进去了,讨债的不断,回家都难。

“年底年底,医生说越快越好!到年底,还不知道我人在不在呢!” 李老汉忍不住发脾气。

2 / 12 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话说过也就说过。老伴抹眼泪。儿子进门,也是低头走路,不敢看人。

他有时想,这也是命定的,随它!有时老伴催他吃中药,他一边吃,一边喃喃自语:中药是骗人的! 尽管骗人,他还是一星期一次去配药。

他收破铜烂铁,卖了钱自己保管.老伴把钱给儿子,他说过几次,也随她.他肯定先死,苦头是她吃. 有一天,老伴告诉他,老张没了。

原来是老张的女人打来的电话,说老张还留着很多药,跟李老汉以前吃的是一样的。老张临死前交代过,送给李老汉,也不枉病友一场。

李老汉带着家里的一袋玉米棒和地瓜,收破铜烂铁时拐弯去了一趟老张家。小区里不让进,他就给张嫂打电话。张嫂出来,人也瘦了不少。他接过一大袋药,一连声说谢谢。他拿出了地瓜和玉米棒,说是自家种的,没打药水,干净的。 两人唏嘘了一阵,别过。

李老汉想想,心里还是有点难过。老张是个热心人,每次买早点,总是扔给他一份。不挂针时,还下棋。两个人在一起的一个月,是李老汉这辈子最安闲、最滋润的日子。

李老汉出了城,过了村,在庄稼地边停了下来。打开袋,看里面的药,果然,那种西药在,而且有十瓶。他一阵高兴,收拾好,绑紧了袋口,怕掉了。 回到家,老伴不在,该是去地头了。

他拿出那袋药,有西药,有中成药。他打开那种西药的瓶盖,揭开密封的锡纸,里面是一团棉花。拿出棉花,里面是熟悉的七颗药,小小的,很不起眼。但他知道,要两百多元钱。一天一颗,只能吃一星期。这十瓶,可以吃两个多月。一想起两千多块钱,他就觉得太欠人情了。尽管是老张送的,但白拿人家的东西,到底过意不去.他想,以后去城里配药,再送些干净的菜蔬过去,也算是表表自己的心意。 李老汉的手很粗糙,他小心翼翼地把药倒出来,结果连着倒出了三颗。他用老茧开裂的手指把其中两颗捏起来放进瓶去。老眼昏花,笨手笨脚,听见一颗“的”的一声,掉在瓶沿,滚下去了。他赶紧寻找,可是找不到。桌下也看了,好像没有。开着了所有的灯,还是不见踪影。他到处找老花镜,好不容易找着,趴在地上,一边看,一边用手抚过去。这时,他看清楚了,一颗药正掉在痰里。 他拿起来,轻轻一擦,手指上就沾上了糖衣和痰.又倒了一口水,在水里洗了一下,怕化了,又很快拿出来,放进了嘴里,用水吞下. 一会儿,满舌根的苦味,蔓延开来。

(摘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4期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啊哟,老李啊!„„”老张见到老李十分惊喜,面对老张的热情,老李却用“我命贱”冷言相对,意在表现他朴实却不懂礼貌的性格。

B.“他有了农村医保卡,配药是便宜了,可是也只能吃中药,那种很贵的西药早停掉了”,表明普通的医保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重大疾病给农民带来的困难。

C.李老汉儿子这个人物,着墨不多却能让读者明白,这首一个不懂经营、不懂孝道、忘恩负义的败家子,是当今部分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D.小说细节描写突出,李老汉捡拾掉在地上的药粒吃下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他勤俭节约的美德. 5.张老汉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药”为标题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予以探究。(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3 / 12 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两度离乡,因此酿成了一缕无法排解的乡愁;他学贯中西,却坚守中文——这一中国文化的长城。“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他,就是台湾诗人、作家余光中。

“乡愁诗人”难消乡愁

记:您的一首《乡愁》在大陆堪称是脍炙人口,当年您写这首诗的动机是什么?

余:当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重回故乡的迹象。这是一种看得到对岸,却看不到迈向对岸的可能的乡愁。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酝酿了20年,所以写这首诗只用了20分钟,情绪就像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

记:您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个领域里都有所建树,但是流行最广的始终是这首《乡愁》,不知道这对您是否是一种压力?

余:我一生光是诗就写了1000多首,其中和乡愁、亲情、怀古有关的有一两百首,可是你们看到的永远是这首《乡愁》。《乡愁》能背的人极多,转载与引述的频率极高,因此有的媒体甚至评论家干脆就叫我“乡愁诗人”。这绰号给了我鲜明的面貌,也成了将我简化的限制。 记:如今您经常在两岸走动,这种浓郁的乡愁消解了吗?

余:乡愁的确是有家归不得才有的一种压力,才有一种苦闷需要倾诉.就地理而言,我不应再患乡愁;但就文化而言,大陆之日新月异并不能完全解我童年的怅惘.比如说一个人如果去美国留学若干年再回到家乡,回来会对故乡的某些制度、风气不适应了.所以“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都有乡愁. 记:现在通讯方式十分便利,不但有电话、手机还有MSN、QQ、电邮等。您觉得这种传统文化下的思念之情还有容身之地吗?

余:传播学家曾经说过,传播方式会倒过来影响传播内容。信息的灵便有着其正面意义,但另一方面也让你分心。尽管如今人与人之间可以保持高频率的密切联系,但仍旧需要有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艺术家必须默默地体会世界、体会人生。

“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

记:传统的古训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您认为年轻人不能畏惧外出应闯天下,这是否矛盾? 余:游子文化的核心在于孝道。在古代,父母在不远游,父亲去世要守墓三年。这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不是靠土地来生活,孝道应该有新的变通方法,不等于简单地守住双亲,而做父母的也希望子女能够有所作为。我常比喻,人好比一棵树,除了根系要吸收水分,叶子也要向上伸展、承受阳光。枝叶离根越远,这棵树才会越大。如果所有树枝树叶都守住根,那他永远是一棵小树。 记:您说过“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游子是向外的,如何能够产生向心的力量?

余:现代年轻人常常离开故乡去外面闯荡,于是就会产生“怀乡”、“思念”的情感,前者是一种地理上的怀念,后者是一种人伦亲情上的靠近,这两者构成了游子文化的“纵横坐标”. 现代社会经过几千年来的变迁,游子文化也扩大了。“怀乡”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怀念,“思念”是对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怀念。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的向心力,它的文化就难以持久。 记:在你看来,游子文化在思乡的痛苦之外,也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

余:有的人一直待在故乡,一生没有经历**、战争,这当然是一种幸运的人生.但有所作为的人一定会向往地平线那头的世界.如果认真地创作、认真地生活,他乡会成为“第二故乡”,故乡的含义扩大了.在历史上,也的确有许多人在他乡成名,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无论是外国的拜伦、王尔德、梵高还是中国的屈原、韩愈、苏东坡都是去国离乡后成就的事业.故乡也会因为产生了伟大的游子而名扬天下.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4 / 12 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记:您自称是游子作家,多年在海外,为什么却一直用中文写作?

余: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在二战期间流亡美国时,有记者访问他,“你流亡到美国,不觉得绝望吗?您远离故乡这么久.”托马斯·曼说:“凡我在处就是德国”.因此,“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读书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对于成为游子的作家,手中真正能够把握的利器就是母语.每多写一个字,从仓颉以来所有敏感的心灵都与我们同在,中文是我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 记:您说过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现在的中文中不断有外来词汇,还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吗? 余:我在演讲中曾戏问听众何以我们只说“张三李四”而不说“张四李三”。其实这无关学问,“张三”是平平,“李四”是仄仄,所以对仗而铿锵,如此而已.不要以为今人已经弃文言而不用了,其实平仄、对仗、简洁、凝练等等仍然是我们母语的美学生态。

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中文一旦沦于粗糙、混乱,中国文化必然式微。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迹可寻,中文就是它的半径,中文走得越远,圆就越大。作家的责任就在于要保持、扩大文化的半径。

记:您一直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但近年来有的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母语,有的习惯电脑打字,提笔就忘字.您觉得中文在下一代手里还会如此美丽吗? 余:不仅仅是中文,世界各国的语文都面临着这个困境,学英文的浪潮令我们忽视自己的母语.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像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像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像有一个哭的脸.鲁迅曾出过一个谜语:双雁归来细雨中,打一字.什么字呢?就是“两”,因为雨里面的四点变成双雁,两个“人”字,这种趣味是西方文字不能领略的.

警惕西化幼稚病

记:不少年轻人受外来文化侵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产生了隔膜,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余:“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多年,年轻人对西方文化接受到什么程度将影响到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这是文化界值得关注的问题。正如我诗里所写的:“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中文的生态一旦被破坏,中国的文化就会变质。

我与英文密不可分,但我不允许我的孩子叫妈妈为“妈咪”.现在不少主持人老是在节目中“嗯哼”、“啊哈”;留学生不学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反倒一口洋腔洋调,年轻一代更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商业的操作推波助澜.这些都是西化幼稚病的初期表现.文化生活跟着外国走,中国的传统精神就会越来越淡出. 记:如何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复活呢?

余:其实,一个节日是否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在于我们是否还认真地在过节,是否还在肯定甚至发扬其立节的精神,是否能刷新或美化其庆祝仪式.活的传统才真正属于我们.如果我们能就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写出动人的诗、小说或戏剧,或拍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世界自然就知道这是中国人的节日.

(摘自《解放日报》)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一生著述颇多,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个领域里都有所建树,《乡愁》是他最具代表性,转载与引述的频率极高的作品。

B.乡愁是指游子面对故乡日新月异造成的一种压力,游子对故乡的某些制度、风气不适应而生发出的迷惘,是漫长时间造成的,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都有乡愁. C.信息灵便的双面意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可以保持高频率的密切联系的同时,仍需要有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

D.余光中认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孝道不等于简单地守住双亲,年轻人离开故乡去外面的世界闯天下与孝道并不矛盾。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怀乡之情,是游子心中一种地理上的对故乡的怀念,甚至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怀念;思念的情感则是指一种人伦亲情上的靠近,乃至对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怀念.这两者构成了游子文化的“纵横坐标”。

5 / 12 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B.认真地创作、生活的游子,去国离乡取得成就会让故乡的含义扩大,并使故乡名扬天下、更有地位。 C.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今人已经弃文言而不用了,但传统文化中的平仄、对仗、简洁、凝练等仍然是我们母语的美学生态。

D.孩子叫妈妈为“妈咪”、主持人口中不断冒出“嗯哼”、“啊哈”、留学生一口洋腔洋调,年轻一代热衷过西方的节日„„这些都是西化幼稚病的表现。

E.如果我们能就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写出动人的诗、小说或戏剧,或拍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就能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复活。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的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 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节选自《义田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B.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C.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D.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义田是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义田之给于士者曰学田。

B. 文正是谥号,即官员死后依其生前行迹确立的称号,通常由其亲友、门生所加。 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 D. 史官是指古代朝廷中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

6 / 12 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是苏州人,他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予以帮助。

B.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更难得的是,他去世后,后代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

C.从范仲淹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他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因为其施行时间和规模是大大超过晏子的。 D.范仲淹的忠义誉满朝廷,业绩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并通过义田实践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2)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③。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④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诗人宰相之位,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④弋者:指猎鸟的人.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

B.“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一条小小的护城河,说明官场的险恶之极。

C.“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用一个反问句质问骄横的翡翠鸟:站在高高的宝树之上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惧背后飞来的致命“金丸吗”?

D.“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E.在描写中,作者通过借代和对比的方法表现了孤鸿与翠鸟的境况,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个来自浩瀚大海,一个守着小小池塘。

15.诗歌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从情感的角度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甫《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君子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的原因。

(3)杜鹃和猿猴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凄凉之情。例如《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现了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凄苦之境。

7 / 12 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见字如面2》第五期节目“热血”篇中,赵立新以其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把林觉民《与妻书》的悲怆深情演绎得含情脉脉。 ....②得知英雄精神52年传承不断,尊崇英雄、学习英雄蔚然成风,习近平十分欣慰,点头赞许。 ....③我们怀揣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我们豪情满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④80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进犯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留下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⑤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唯有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温暖每一寸土地,....照亮每一颗热爱和平的心。

⑥钱钟书一生性格隐忍 ,但其代表作《围城》里面的人物却爱发文化议论,颇有微词. .....A. 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2月13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要求各级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2018年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B.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是记者从12月9日至10日新疆文物局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在轮台县主办的“汉唐丝绸之路的开拓——西域都护府研讨会”上获得的。

C.习近平表示,与祖国人民一道完成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是林郑月娥长官所带领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D.据报道,2018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不仅就业创业形势复杂,而且还很严峻。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鄙人令爱成婚,一批文人墨客、众好友前来祝贺,与窗外小雨相映衬,婚宴现场格外浪漫! B.不久,白石老先生送来了一幅画,上面题着一行小字—“艾青先生雅正”。

C.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面对就业难也不屈尊,都希望找到一份大公司里的体面工作。 D.老郑谦虚地说:“领导同志对我如此心领,今又寄予厚望,只能说是对我的激励、鞭策。” 20.请按要求答题。(5分)

(1)某班级建立了一个名为“青春无悔”的微信群,请你拟写一条体现群名内涵的标语发在群公告栏,不超过20字。(2分)

(2)下面是李鸣同学在微信群里发的一个帖子,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连贯,言之成理,50个字左右。(3分)

高三就要来临,我看到高三各班教室里悬挂了一些口号,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等,令人感慨万千。我想听听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自媒体的进入门槛看起来虽降低了,但自媒体只要遵守法律底线,恪守道德底线,就能完成历史使命。好的内容是自媒体获得广泛而长久支持的最终保障。整顿乃至封停一些影响力大但却违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大号,就能驱散自媒体发展的雾霾从而产生好的内容。可以预见,只要在这场整顿中坚决进行自我革新,自媒体的时代就会到来。 ①自媒体遵守法律底线,恪守道德底线,也不一定能完成历史使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12 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白岩松的《十八是个木》里面有这样一段话:“高三的生活在我的生命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在进入高三之前我在班上的排名是倒数,那个时候想考大学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就像我参加一场足球比赛,上半场我0:3落后,在高三的这一年中,我的下半场,完成了逆转.高考的时候我成了我们班正数第八,考到了北京广播学院。”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一帆风顺的人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曾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最终在许多原本看来“不可能”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逆袭”。

请以“我看逆袭”或“我的逆袭”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9 / 12 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1.C(根据原文第③段“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可知。)

2.D (A根据原文第③段可知并无必然联系B选项根据原文第④段“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可知应是对应关系而不是相似之处。 C根据原文第④段最后一句可知并没用于教学。)

3.C(根据第⑧段“可一到国外,它们就绽放异彩。”可知)

4.B(A项,“冷言相对,意在表现他朴实却不懂礼貌的性格。”的分析不恰当,李老汉是一个直爽的人,“我 命贱”应该是他的自嘲语。C项,“不懂孝道”“忘恩负义”等是对小说人物的曲解。D项“生动地表现出了他勤俭节约的美德”的分析错误,表现的是他对“药”的珍惜,也流露出作者的辛酸与同情。) 5.①推动情节发展。张老汉临终交代将生前没有吃完的药送给老李,引出张老汉的老伴送药,李老汉取药、吃药等情节。②与李老汉形成对比,同样得了重病,张老汉能够按时检查,买药吃药,李老汉却只能配点中药吃,突出了李老汉生病得不到救治的窘境。③丰富小说的思想意蕴。张老汉并不是一个反面人物,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6.①“药”是小说行文的线索,牵动着小说的主要情节.李老汉与张老汉两位病友因为配药而再次相见,“药”一直推动者着情节的发展。②表现人物的艰难处境和人物个性。李老汉无钱买药治病,突出其因患重病而陷入绝境的不幸,张老汉离世前不忘帮助病友的慷慨。③表现小说主旨。小说通过李老汉身患癌症却因无钱买药而得不到及时治疗的古诗,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的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表现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希望人人都能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④富有悬念的以为。“药”调动着读者的好奇心,引发读者对这一有关“药”的故事的思考。

7.B(根据“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可知,乡愁的产生是空间和时间双重作用的结果)

8.CE(C项,“虽然今人已经弃文言而不用了”错误;E项,原文是“国际上自然就知道这是中国人的节日”,而不是“就能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复活”.)

9. ①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文是游子作家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2分)

②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其中包含的趣味是西方文字不可能领略的。中文一旦沦于粗糙、混乱,中国文化必然式微。(2分)

10.C(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11.B(“通常由其亲友、门生所加”错,古代官员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12.C(“是大大超过晏子的”,文中的说法是“又疑过之”)

13.(1)(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收入的粮食,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没有枯竭之时。(“给”“所聚”“沛然”各1分,整句通顺2分)

(2)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施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行为)接近这一点。(“亲亲”“仁民”“近”各1分,整句通顺2分)

14.BC(A项,从诗句内容看,后六句并非“孤鸿”的经历,而是它(也是诗人自己)的感受。D项,“美服患人指”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的写法,以外表的华美象征品质的高洁”。E项,“借代”错,从全诗来看,应该是比喻的手法,以孤鸿自喻)

15.孤鸿决心自己高飞苍冥,翱翔云天,让“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2分)这里暗中寄寓了诗人不慕权贵、淡泊名利、决意隐退的情怀;(2分)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所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2分)

16.(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啼

10 / 12 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17.A(①含情脉脉: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③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文章,此处应换成承前启后。⑥颇有微词:有很多隐晦的批评和不满的话语,表示对某人某事不满)

18.(A项,成分残缺,在“切实做好2018年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后加“工作”。C项,成分赘余,去掉“一起完成”D项,语序不当,应为就业创业形势不仅复杂,而且还很严峻。)

19.B(A项,“令爱”是对对方女儿的敬称C项,“屈尊”是指尊称对方降低身份D项,“心领”用于辞谢别人的馈赠或酒食招待)

20.(1)示例:留下奋斗痕迹,展示自我风采。

(2)示例一: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校园文化正朝着更为自由、平等、多元的方向发展,我们应给予包容和尊重。

示例二:这是高中生希望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突破的体现,这样的高考标语尽管具有励志意义,却也残酷、悲壮的让人心酸。

示例三:这些口号一方面写出了当代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不公平现象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生追求的功利性。

21.②整顿乃至封停一些大号,不一定就能驱散自媒体发展的雾霾从而产生好的内容.(3分) ③在整顿中坚决进行自我革新,自媒体的时代也不一定就会到来。(3分) 22.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予以帮助。当他居高位而显达时,购置近成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任免,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有供给。选择家族中年长辈分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时时统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收入的粮食,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没有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当初,范公还未居高位而显达的时候,就曾有过这种愿望,长达二十年之久无力实现。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向。他去世之后,后代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身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显君主的赏赐呢?”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曾经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他先说父系亲族,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施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行为)接近这一点。现在从范文正公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他施行时间的久远和规模的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呜呼!世上久居三公爵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官府宅第雄伟,车辆服饰的华丽,声色女乐繁盛,妻室子女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但同族的人连他的门都不能进的,难道少吗?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绩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11 / 12 黄冈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世界以痛吻我

张丽钧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凝重的诗句,是泰戈尔的。

我不知道这两句诗的原文是怎样写的,但却觉得翻译得妙。有一回,我的一个学生发来短信,说她被至爱的人辜负得很惨,她写道:“我恨他,因为他让我恨了这世界!”我慌忙把泰戈尔的这两句诗发给她,并解释说,那所有以痛吻我们的,都是要我们回报以歌的;如果我们以痛报痛、以恨报恨,甚至无休止地复制、扩大那痛与恨,那我们可就蚀本了。她痛苦不堪地回复我说:“可是老师,我真的无歌可唱啊!”

是呢,世界不由分说地将那撕心裂肺的痛强加于我,我脆弱的生命,被“痛”的火舌舔舐得体无完肤了,连同我的喉咙--那歌声的通道--也即将被舔舐得焦糊了啊!这时候,你却隔岸观火般地要我“回报以歌”,我哪里有歌可唱?

回望来路,我不也有过许多“无歌可唱”的时刻吗?

我曾经是个不会消化痛苦的人。何止是不会消化,简直就是个痛苦的“放大器”。那一年,生活给了我一滴海水,我却以为整个海洋都被打翻了,于是,我的世界也被打翻了,我浑身颤栗,却哭不出来,仿佛是,泪已让恨烘干;后来,生活又给了我一瓢海水,我哭了,却没有生出整个海洋被打翻的错觉;再后来,生活兜头泼过来一盆海水,我打了个寒战,转而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盆海水,再凶狂,也淹没不了岸;终于有一天,生活打翻了海洋给我看,我悲苦地承受着,却没有忘了从这悲苦中抬起头来,对惦念我的人说:“我没事儿,真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侥幸获得“痛吻”的豁免权。“痛吻”,是生活强行赠予我们的一件狰狞礼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只是,当我站在今天的风中,回忆起那一滴被我解读成海洋的海水的时候,禁不住发出了哼笑。好为当年那个浑身颤栗的自己难为情啊!如果可能,真想将自己送回岁月深处,让自己怡然倚在那个“一滴海水”事件上洒脱地唱上几首歌。

唱歌的心情是这样姗姗来迟。虽则滞后,但毕竟有来的理由啊,我更担忧的是,当“理由”被砍伐尽净的时候,我们的歌喉,将以怎样的方式颤动?

从不消化痛苦到消化痛苦,这一个比一个更深的悲戚足迹,记录一个人真正长大的过程。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说这话的人是个被上帝亲吻过歌喉的伟大歌者。他以自己的灵魂歌唱。而拙于歌唱的我们,愿不愿意活在自己如歌的心情之中呢------不因“痛吻”的狰狞而贬抑了整个世界;学会将那个精神的自我送到一个更高的楼台上去俯瞰今天那个被负面事件包围了的自我;不虐待自我,始终对自我保持深度好感;相信歌声的力量,相信明快的音符里住着主宰明天的神;试着教自己说: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够改变的,拿出胸怀去接受那不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区分这两者。

不仅仅是如歌的心情,我们甚至还可以奉上自己的“行为艺术”啊!永记那年夏天,我和妹妹外出遇到冰雹,我们慌忙学着别人的样子脱掉外衣,却不约而同地去对方头上遮挡„„世界“痛吻”着太多的人,当你想到分担别人的痛苦的时候,你自己的痛苦就会神奇地减淡。

盼着自己能够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而非“要我”)回报以歌!

天气多好哇!连花儿都想唱歌了呀!真想问问远方那个说自己“无歌可唱”的女孩:宝贝,今天可有唱歌的心情?

12 / 12

第三篇:高一12月考语文试题总结

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4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各有千...秋。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B.《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C.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D.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

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D.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B.虽然有国家资源做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C.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 D.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报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B.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不断对《论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学传统。

C.“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项工作。

D.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 B.②④⑥③①⑤

1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②③⑥④①

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B.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C.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和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1、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A.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戍卒叫,函谷举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12、下列各项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是 ( )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C.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民生各有所.乐兮 B.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燕赵之.收藏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而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虞:料想 B.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嗣:继承 C.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适:往,到 D.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 贻: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18 题。(24分)

王国,字子桢,耀州人。万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御史。

出视畿辅屯田,清成国公朱允祯等所侵地九千六百余顷。张居正疾笃.,疏荐其座主潘晟入内阁,帝从之。国与同官魏允贞、雷士桢及给事中王继光、孙炜、牛惟炳、张鼎思抗言不可,寝其命。已,

极论中官冯保罪。且言:“居正死,保令徐爵索其家名琴

七、夜光珠

九、珠帘

五、黄金三万、白金十万。居正子简修躬赍至保邸,而保扬言陛下取之,诬污圣德。”因发曾省吾、王篆表里结纳状。国疏自外至,与李植疏先后上。帝已纳植言罪保,植遂受知,而国亦由此显名。还朝,荐王锡爵、陆树声、胡执礼、耿定向、海瑞、胡直、颜鲸、魏允贞。寻出督南畿学政,以疾归。

起掌河南道。首辅申时行欲置所不悦者十九人察典,吏部尚书杨巍等依违其间,国力持不可。时行以御史马允登资在国前,乃起允登掌察,而国佐之。诸御史咸集,允登书十九人姓名,曰:“诸人可谓公论不容者矣。”国熟视,叱曰:“诸人独忤执政耳。天日监临,何出此语!”允登意不回。国怒,奋前欲殴允登。允登走,国环柱逐之,同列救解。事闻,两人并调外,国得四川副使。移疾归。而十九人赖.

国以免。 久之,起故官,莅.山西。改督河南学政,迁山东参政。所在以公廉称。召为太仆少卿。复出为山西副使,历南京通政使。三十七年,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岁凶.,屡上宽恤事宜。大盗刘应第、董世耀聚众称王,剽劫远近,督兵讨灭之。进右都御史,巡抚如故。

国刚介。与弟吏部侍郎图并负时望,为党人所忌。乞休归,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

[注]依违:模棱两可。

15.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居正疾笃. 笃:病重 B.而十九人赖.国以免 赖:依靠 C.起故官,莅.山西 莅:莅临 D.岁凶.,屡上宽恤事宜 凶:年成不好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国刚正耿直的一组是(3分)

①因发曾省吾、王篆表里结纳状 ②帝已纳植言罪保 ③寻出督南畿学政,以疾归。

④督兵讨灭之 ⑤奋前欲殴允登 ⑥岁凶,屡上宽恤事宜

2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居正病重后,上书给皇上推荐他的本科主考官潘晟进入内阁,皇上答应了,但在王国等人的反对下,皇上停止了这项任命。

B.王国和李植两人分别给皇上上书,揭露宦官冯保的罪行,皇上采纳了李植说冯保有罪的意见,李植遂为人所知,而王国的名声也由此显赫。

C.首辅申时行想把他不喜欢的十九个人置于考核官员的名册上,王国坚持认为不能这样做。于是申时行起用马允登执掌考察事宜,后王国与马允登发生争斗。

D.王国担任官职以公正、廉洁而著称。在他出任山西副使、南京通政使期间,大盗刘应第、董世耀聚众劫掠远近地区,王国率兵剿灭了他们。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正子简修躬赍至保邸,而保扬言陛下取之,诬污圣德。

译文:

(2)国熟视,叱曰:“诸人独忤执政耳。天日监临,何出此语!”

译文: 19.翻译课内文句。(5分)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10分)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终继五国迁灭 .(3)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4)匪我愆期 .(5)靡室劳矣 .

(6)忧心孔疚 .(7)宁溘死以流亡兮 .(8)忍尤而攘诟 .(9)便可白公姥 ..(10)却与小姑别 .

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1)六国破灭的原因是: 。

(2)屈原的《离骚》中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的句子: , 。 (3)《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 。 (4)《氓》中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 , 。 (5) ,虽九死其犹未悔。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尽显激昂慷慨的气概又蕴涵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句子是: , 。

(7)《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8)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五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树叶落在水面上。树叶随着水流一路漂流,它看见水中的鱼儿,不无炫耀地说:“你看我,多舒服,多自在,不用花一点力气,不用花一点功夫,懒洋洋地躺在水面上,就能去远行,谁说远行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呢?”

“问题是,你要去哪里呢?”鱼儿问。

“我也不知道。”树叶说,“我想,水流带我漂流到哪里,我就去哪里吧。” “可没有目标的远行,走得再远,它的距离也等于零。”鱼儿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答案】D 【解析】A项,“不寒而栗”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反戈一击”指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所给语境是蓝军对另一方的行为,用词不当。C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但这一准备工作仅限于后勤工作,不包括“抢占市场”等行为。D项,“各有千秋”意思是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用在此处恰当。

2、【答案】

B 【解析】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占一半。

3、【答案】

A 【解析】B项,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用“耳目一新”更恰当。C项,处心积虑,意为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一般用于贬义场合,此处不合语境;D项,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掉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除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用防止继续受损失。可用“未雨绸缪”。

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方法点拨】A项,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形容对象错了。B项,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C项,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褒贬不当。D项,从一而终: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是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形容对象错了。

5、【答案】D、

【解析】A、搭配不当。“中心思想”前加“概括”“要求”和“具有”之间应该有个词语作“具有”的主语。B、语义重复。“堪称”即“可以称”与句中的“可”有重复C、不合逻辑。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须眉”为男子的代称。“老年职工”就包含男女,主宾构不成比较。

6、A(B项搭配不当,“调控”不能接“行为”,应为“制约”;C项暗换主语,导致逻辑混乱,“都„”承前省略不当,应在“都”前加“他”;D项搭配不当,“出现”后无宾语中心词,在“形象”后加“的现象”“的情况”之类。)

7、B(A“尤其更”重复赘余,去掉一个。C“执行工作”搭配不当,“工作”改为“任务”。D“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杂糅,一种表达是“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高鹗续作这一说法”,另一种表达是“现在大家一般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8、【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从前文的借助算盘和口诀可看出,下文应是对算盘和口诀解释。

9、C

10、A

11、D

12、D

13、A

14、D

答案:

15.C莅:到.....任职 16.B

17.D(D项,“在他出任山西副使、南京通政使期间,大盗刘应第、董世耀聚众劫掠远近地区”与原文不符,大盗横行应是王国凭借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到保定任巡抚一职时的事情。)

18.(1)居正的儿子简修亲自把东西送到冯保的住所,而冯保对外宣扬是陛下要的,玷污了皇上的德行。(“赍”“邸”“诬污”以上三字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王国仔细看后,大声呵斥道:“这些人只是与掌握国家大权的人相抵触罢了。皇天在上监督着,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熟”“忤”“监临”各1分,句意2分)

19.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在六国之后却跟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又比不上六国了(或:这又在六国之下了)。

译文:

王国,字子桢,耀州人。万历五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庶吉士,改任御史。

王国出去视察京都附近的屯田,清理成国公朱允祯等所侵占的田地九千六百余顷。张居正病重后,上书推荐他的本科主考官潘晟进入内阁,皇上采纳了。王国与同僚魏允贞、雷士桢及给事中王继光、孙炜、牛惟炳、张鼎思直言进谏,认为不可,皇上停止了任命。不久,极力弹劾宦官冯保的罪行。并且说:“张居正死后,冯保让徐爵索取张居正家的七张名琴、九个夜光珠、五挂珠帘、三万两黄金、十万两白金。张居正的儿子简修亲自把东西送到冯保的住所,而冯保对外宣扬是陛下要的,玷污了皇上的德行。”于是揭发曾省吾、王篆内外勾结的情况。王国的奏疏从外地到,与李植的奏疏先后呈上。皇上已采纳李植说冯保有罪的意见,李植便受到知遇,而王国的名声也因此显赫。回到朝廷,推荐王锡爵、陆树声、胡执礼、耿定向、海瑞、胡直、颜鲸、魏允贞。不久之后,他又出京督察南京的教育事务,因病回乡。

王国被起用掌管河南道。首辅申时行想把他不喜欢的十九个人置于考核官员的名册上,吏部尚书杨巍等在此事上的态度模棱两可,王国极力坚持不能这样做。申时行因御史马允登的资历较王国老,就起用马允登执掌考察事宜,让王国辅佐他。各位御史都集中到一起,马允登写下十九个人的姓名,说:“这些人都是为众人所不能容忍的人。”王国仔细看后,大声呵斥道:“这些人只是与掌握国家大权的人相抵触罢了。皇天在上监督着,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马允登不收回意见。王国很气愤,奋力上前想殴打他。马允登赶紧逃跑,王国围着柱子追他,其他的人上来劝解。皇上知道了此事,把两个人都调出京城,王国任四川副使。后上书称病归家。那十九个人依靠王国幸免于难。

很久以后,王国被起用任原官职,到山西任职。后改任河南督学,升为山东参政。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公正、廉洁而著称。被征召为太仆少卿。又出京任山西副使,做南京通政使。万历三十七年凭借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到保定任巡抚一职。这年收成不好,王国屡屡上书皇上赈恤事宜。大盗刘应第、董世耀聚众称王,劫掠远近地区,王国率兵讨伐并剿灭了他们。升为右都御史,巡抚身份如旧。

王国刚正耿直。他与弟弟吏部侍郎王图都是当时有声望的人,遭朋党忌恨。他请求辞官归家,死在家乡。

三、答案:

1. 亲附、亲近 2.改变 3.趋向 4.拖延 5. 无、没有 6.痛苦 7. 突然 8. 责骂 9.婆婆 10. 退出来

四、答案:

1. (“弊在赂秦”或“弊在赂秦也”都可以。) 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5. (亦余心之所善兮)

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8.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立意探索】

这是一道较为简单的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在这一寓言故事中,写作的对象是树叶和鱼儿,写作时要注意把握这两个形象的特征。树叶虽然过得舒服自在,不用付出艰辛的努力就能远行,但也只能随水漂泊;鱼儿认为没有目标的远行便没有意义。显然,这一材料的主旨为:不管做任何事,都不能漫无目的,而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白了这一点,文章在立意上便有了基本方向。具体写作时,只要围绕这一核心立意,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写作过程中,可以运用对比、以小见大等方式突出写作的中心,这样就可以使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

第四篇:江苏省镇江一中、省句中、扬中、镇中、省溧中五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高一上语文阶段测试题(必修二)

2017.12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7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宋词是由唐诗发展而来的 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宋词的流派众多,佳作 ,其中最具代表的婉约、豪放两大流派将宋词推向文学高峰。直到今日,宋词仍 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很高的艺术享受。 A.别树一帜

层出不穷

熏染 B.别出心裁

不绝如缕

陶冶 C.别树一帜 层出不穷

陶冶 D.别出心裁

不绝如缕

熏染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一些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使得身心受到损害的问题,已成为心理学者新的研究课题。

B.今后几年,广告行业对广告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会加大,高校广告专业毕业生的身价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供不应求。

C.人大会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对我的印象愈加鲜明深刻。 3.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时间它是一件衣服,换换洗洗之中,不知不觉就穿小了。 B.多只小虫都被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C.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 D.我们的贫困地区,需要更多像姜仕坤这样的“贴心人”。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 B.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王夫人正房中的靠背引枕、坐褥是“半旧”的,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这个封建家族只是金玉其外,实则暗藏种种危机。

C.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于得到贾母的召见,又陪着贾母在园中逛了两日,讨得贾母欢心,临走时,总算不枉此行,得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许多衣服绸缎、瓜果点心。

D.平儿在“玫瑰露失窃”案爆发以后,为了顾全大局,不让探春伤心,没有将偷窃人彩云送交凤姐听候发落,而是巧用移花接木之法,让宝玉承担“罪名”,从而避免了一场是非风波。

5.在《红楼梦》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凤姐和平儿交谈时说:“„„他两个人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他两个人”分别指的是谁?凤姐的话反映了后者什么样的性格特征?(5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暴霜露,斩荆棘 暴:暴露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C.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去除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弱天下之民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B.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洵通过比较秦国通过战争得到的土地和六国为贿赂秦国而割让的土地的数量,认为秦国最想要的并不是战争,而是让六国的实力不断削弱。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式,形象说明了割地贿赂秦国的危害。

C.《过秦论》选段详细描写了秦始皇从继承祖先功业统一天下,到统一天下后施行暴政,妄图江山永固、万世为君的场面。

D.《过秦论》选段中批评了秦始皇采取的焚书坑儒等暴虐措施,也正面肯定了他开拓疆土、统一文字等正确的做法。 9.翻译下列句子(9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2)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3分)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分)

三、诗歌鉴赏(9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口 陆龟蒙

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宋帝,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盛赞宋武帝北伐的是哪两句?(1分)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3)请简要赏析“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面句子。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

(3)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阿房宫赋》) (4)瓦缝参差,

。 (《阿房宫赋》)

(5)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6)

,教然后知困。(《礼记》) (7)

,不亦君子乎?(《论语》)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大 地

毕飞宇

①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这是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⑥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⑦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⑧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1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13.第④段说“鹅黄实在是悲壮的”,请结合文本阐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14.请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4分)

15.有人说:“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6—18题。

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

“两个胖胖欢迎您”“一座叫春的城市”“××,精彩每一天”“没到过××,不了解中国”……如今,往往是一个城市刚推出来一个城市口号,立刻就被网民批判得体无完肤。

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和嘲讽,虽多出于直觉,但不能不说这直觉是准确的。近日有关城市发展的调查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为一举成名打出雷人口号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很显然,一个城市要想变得有特色,不是靠多喊两句惊人口号就能做到的。尤其180多个城市都想建国际大都市,无异于痴人说梦,只能表明当下很多城市管理者的“暴发户心态”。算算美国如今有多少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就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城市和文化的关系不言而喻,非常古老。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都有它们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盛唐长安,人们会想起那里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说起明清的苏杭,人们会想起那里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气质。一座城市如果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市民才可能共享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个简单道理,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城市名头,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而不是当政者策划的,它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

分析那些著名城市的文化形态,我们会发现除了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的不同外,更为深层的还是城市所奉行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这些文化价值观有的源于文化传统,有的源于宗教文化。比如伊朗首都德黑兰城市风貌展示的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与欧洲信奉基督教的一些城市,无论在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层面,都会有巨大差异。再如雅典,之所以当年能成为名城,是因为它充分承认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价值。伯里克利有个语录:“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也就是说,雅典的存在,是通过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实现来完成的。当个人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时,也在实现城市自身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市民与城市实现了文化和记忆的共享。

近几十年来,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大多都消失了。表面上看,这是由于现代化的开放性,使城市和市民关系疏远了。但历史地看,还是因为社会价值观的整体缺失。而一个没有独特价值观的城市,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在功利主义的气氛中要建设独特的城市文化,几乎是一种奢谈。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文化所能做的,是城市制度文化的建设,也就是建立一种市民可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而不仅仅是提一些大而无当的口号。文化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精神,决不可能通过策划几个方案、空提几句口号,就可以一蹴而就。只有当市民拥有了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自信,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才开始有了雏形。 16.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作者的论述思路。(6分) 17.根据文本,请分析当前令网民反感的我国某些城市口号的弊病。(6分) 18. 结合全文,请谈谈当前中国的城市如何建设有风格的城市文化。(6 分)

七、作文(70分)

19.世间万物都有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6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越过了很多物种生存的底线,其后果是大量生物的灭绝。稍多一点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较好地保护大气层,可是越过了底线就产生了温室效应。人的心中也有无形的底线,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请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生活,以“底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 C别树一帜:树:立;帜:旗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别出心裁: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熏染:熏陶与沾染。陶冶:指怡情养性,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2. A(B.“毕业生的身价”与“供不应求”搭配不当;C.否定失当,“防止传统文化受污染”,删除“不”;D.不合逻辑,“对我的印象”应改为“在我的印象中”。) 3. D 4.B(贾府当时并未走向没落衰败,“半旧”一层为指明作者曹公乃亲身目睹富贵之人,非如此不能写的如此详细,如亲眼所见;一层为说明贾府并非暴发户,更不喜到处炫富显摆,更何况贾府已是赫赫扬扬,经历了三四代人已将百载的世家大族,早已将富贵生活看的平淡,毫无任何炫耀之心,也无需炫耀,这是真正的低调的奢华。且已繁华近百年,一个半旧,将一个有个深厚积淀的钟鸣鼎食的贾府之贵写尽。))

5.“美人灯”是林黛玉,另一个是薛宝钗。(2分)宝钗性格:富有心机(城府深工于心计),圆滑世故,小心谨慎(明哲保身)。(3分) 6. C(使„„退却,击退) 7.C(用/来;表转折/表承接)

8. A(B“对比论证”错;C“详细描写„„场面”错;D“统一文字”文中没有依据) 9.(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2)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 也可译为:百越的君主低头受缚,听命于秦朝的官吏。

(3)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10.(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1分) (2)描绘了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1分)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1分)抒发了惜别、怅惘之情。(2分)

(3)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手法;(2分)以茂盛生长的野草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1分)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1分) 11.(1)赢得仓皇北顾 (2)卷起千堆雪 (3)高低冥迷 不知东西 (4)多于周身之帛缕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6)学然后知不足

(7)人不知而不愠

12.①侧面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艰辛,体现父子两代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②将我对一辈子耕作于大地的认识与父亲的表现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父亲坚毅、顽强的生命意志的钦敬、赞叹之情。③承接上文,进一步揭示了我“胆怯”“不寒而栗”的原因;为下文进一步写庄稼人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①鹅黄是新秧苗的颜色;②鹅黄布满我老家的大地,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壮观的景象;③鹅黄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每点1分;答对三点,4分;顺序不论。) 14.始终围绕“大地的声音”这一描写主体,笔墨集中;综合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描写细腻入微;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每点1分,三点4分。)

15.①对象厚重:作者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②体验厚重:作者对大地特点的出色描写,体现了他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③情感厚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情感。(每点2分) 16.首先,从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嘲讽这一社会现象谈起,引出下文对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关系的探讨;其次,分析城市与文化的关系,提出历史名城都有市民与城市共享的独特的城市文化价值观;最后,分析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消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17.①缺乏鲜明独特的个性;②大而无当,缺乏文化积淀;③不能代表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

18.①建设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唤起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②建设市民与城市共享的社会价值观,逐步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形态;③城市宣传要合理依托历史积淀,提炼并完善彰显城市内在精神的独特而又鲜明的城市文化。 19.作文(略)

第五篇: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文本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4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

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

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就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答案】 1.C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是“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的表述错误,原文举例鲁迅是想表达鲁迅作品里“有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B项“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的理解曲解文意,原文只是假设;C项“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的表述无中生有,原文是说“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的表述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二)文本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 金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得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严歌苓发现了很多她想象不到的东西;“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要给读者提供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故事,否则文学将走向死亡。有很多好的民间故事,作家不能把这些全撇开,还要去当乔伊斯、博尔赫斯,认为小说就应该高高在上。虽然那也是一种追求,但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就是大众。”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做到写作上的厚积薄发,严歌苓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素材,积极地探究写作的技巧。

B.严歌苓十分敏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她认为作家应用最好的表达方式把故事讲好。对于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她从不苛责。

C.严歌苓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哪怕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发生在小村庄的故事。 D.严歌苓热衷于写作,常为写作睡不着觉,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写作带给她巨大的压力,使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

5.严歌苓是如何“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的? 6.严歌苓认为文学不能高高在上,请分析她这么说的原因。 【答案】 4.A 5.①严歌苓喜欢追问历史,且不依不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她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②用疯狂的想象去丰富题材,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作的“蜡烛”。 6.①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作家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②民间有很多好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③大众是文学生命的土壤,文学脱离大众,必然走向死亡。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严歌苓十分敏感”的表述扩大范围,原文只是说“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C项强加因果,“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与“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构不成因果关系;D项“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的表述因果关系不当,“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5.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对题干所提供的“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这句话也即文章的标题分解为两个层面作出分析。严歌苓说“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表现了“在历史中追问”,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严歌苓说“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表现了“在创作中燃烧”,严歌苓是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作。 6.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严歌苓认为文学不能高高在上的观点出自最后一段,可在该段提炼原因。既然“不能高高在上”,就要贴近大众,吸引读者,扎根生活。围绕这几个要点在最后一段提取相关的语句即可。

(三)文本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谭木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跑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选自2015年第3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跳山彪是西猪山的响马,但很有孝心,积极为生病的母亲寻求治疗,不过对老谭木梳的功效和他女儿行医水平持有疑心,但结果发现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确实不同凡响。

E.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8.小说中设置白知府这个人物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并分析。 9.请简要分析老谭的女儿(小女孩)的形象特征。 【答案】 7.AD 8.①映衬了主人公形象。白知府有奇痒、失眠的病症,用谭木匠的梳子梳头,最终治好了他的病;并且写白知府深入百姓家听说谭家药铺梳子的奇效等,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谭木匠医术的高超。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写白知府对谭家药铺的梳子让土匪跳山彪一帮人弃恶从善的事的好奇,引出下文故事的叙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照应了题目,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对白知府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引出介绍老谭的女儿相关情况;会把脉,甚至会制作木梳,所以也可以把老谭的女儿称为“谭木匠”,照应题目,突出、深化了主题。 9.①有男儿气概(勇敢无畏)。跳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小女孩)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②医术高明。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把脉后,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刀成佛,可见她医术高明。③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可见她心灵手巧。 【解析】

7.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的界定错误,“多个悬念和传说”体现了传奇小说的特点。C项“圆滑”的理解偏颇,小说对“老谭”的情感倾向是赞扬。E项“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的表述拔高主题,无中生有。

8.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白知府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在故事的中间出现,所起到的作用可从烘托主要人物谭木匠的形象,引出土匪跳山彪一帮人弃恶从善的故事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等方面思考。

9.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要能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并能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老谭的女儿敢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表现了她“勇敢无畏”,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表现了她“医术高明”,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她的手,表现了她“心灵手巧”等内容是答案要点。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朱吾弼,字谐卿,高安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宁国推官。征授南京御史。 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奏请建国本,简阁臣,补言官,罢矿税,不报。山西巡抚魏允贞为税使孙朝所讦,吾弼乞治朝欺罔罪。广东税使李风干没,奸人王遇桂请税江南田契,吾弼皆疏论其罪。时无赖子蜂起言利,廷臣辄连章力争,帝虽不尽从,亦未尝不容其切直。雷震皇陵,吾弼请帝廷见大臣,讲求祖宗典制,次第举行,与天下更始。寻复言;“陛下孝敬疏于郊庙,惕厉弛于朝讲;土木盛宫苑,榛芜遍殿廷,群小横中外,正士困囹圄;闾阎以矿税竭,邮传以输鞔疲,流亡以水旱增,郡县以征求因;草泽生心,衣冠丧气;公卿不能补牍,台谏无从引裾。不可不深察而改图也。”末言礼部侍郎郭正域疾恶严,居己峻,不可以楚事弃。先是,楚假王议起,首辅沈一贯阴左右王,以正域请行勘,嗾其党钱梦皋辈逐之去。举朝无敢留正域及言楚事者,吾弼独抗章申理,而御史林秉汉以楚宗人戕杀巡抚,亦请详勘。且言;“王既非假,何惮于勘?”吾弼、秉汉遂为一贯等所恶。会梦皋京察将黜,遂讦秉汉为正域鹰犬,语侵沈鲤、杨时乔、温纯。秉汉坐贬贵州按察司检校,而梦皋得留。郎中刘元珍论之,反获谴。吾弼复疏直元珍,请黜梦皋,因力诋一贯,亦忤旨,停俸一年,遂移疾去。居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召为大理右丞。齐、楚、淅三党用事,吾弼复辞疾归。熹宗立,召还。 屡迁南京太仆卿。天启五年为御史吴裕中劾罢。 (节选自《明史•朱吾弼传》) 10.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

B.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 C.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

D.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

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

B.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国本”也指国家藏本。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

C.闾阎,泛指门户;人家。阎指里巷的门。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不再指房屋建筑。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D.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之“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吾弼身为御史,恪尽职守。赵学仕贪污受贿,李凤侵吞国家财物,王遇桂请求向江南的田契征税,他都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过。

B.朱吾弼敢于直谏,为国尽忠。雷击皇陵一事发生后,他接连上疏,语气恳切,指出朝廷内外存在的弊端,希望皇帝深入审查。

C.朱吾弼不惧权贵,坚守正义。首辅沈一贯排除异己,朝臣们明哲保身、不敢谈论相关事情,惟独朱吾弼直接上疏申明义理。 D.朱吾弼仕途坎坷,三起三落。因诋毁沈一贯,遭停俸,于是辞官;后齐、楚、浙三党执政,他又辞官;最后被弹劾免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弼请帝廷见大臣,讲求祖宗典制,次第举行,与天下更始。 (2)首辅沈一贯阴左右王,以正域请行勘,嗾其党钱梦皋辈逐之去。 【答案】 10.C 11.C 12.D 13.(1)朱吾弼请求皇帝在朝廷会见大臣,讲求祖宗典章制度,依次施行,与天下重新开始(除旧布新)。

(2)首辅沈一贯暗中袒护王,因郭正域请求进行核查,便唆使其同党钱梦皋等逐赶他离去。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本句是对传主朱吾弼简介后,直接介绍人物事件,没有明确的语境,但考生可以依据句意进行分析,“赵学仕任南京工部主事,因贪污受贿败露。南京刑部因赵志皋的缘故,从轻治罪”。再联系一些标志判断,由“南京工部主事”“南京刑部”“饶州通判”“吾弼”等专有名词,“败”“故”“罪”等实词判断C项正确。

1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不再指房屋建筑”的表述错误,“闾阎”也指房屋建筑。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朱吾弼仕途坎坷,三起三落”的表述曲解文意,依据原文,朱吾弼前两次是主动辞官。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时,要能准确找到赋分点。如(1)句“廷”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在朝廷上”;“次第”解释为“依次”;“更始”解释为“重新开始”。(2)句“阴”解释为“暗地里”;“左右”是词类活用,可解释为“袒护”或“帮助”;“嗾”解释为“教唆”或“指使”等都是得分点。当然词达句顺,句意明确也是赋分的关键。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4.AD 15.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解析】

1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律诗属于古体诗的一种”的表述错误,“律诗”是近体诗,或称“今体诗”。D项“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的理解错误,“斗柄阑干洞庭野”是静景,“角声凄断岳阳城”是动景。

15.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人在后两联表达的情感不仅要依据诗句,还要结合注释,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由此,“客泪”“归心”表现了诗人的漂泊思归之情;“行朝”的注释,“盗贼纵横”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放白鹿青崖间,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3)《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2)须行即骑访名山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语文名句默写中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情景提示写出语句。要注意“鹂”“骑”“愁”等易错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对待叙利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互相借重的一面。

②奥巴马此次企图以贸易保护来维护美国本土企业的利益,却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从长远来看无异于釜底抽薪。

③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人花钱买岛,有人却落拓不羁。今年4月,中央纪委网站登载了外逃腐败分子忏悔录,以作警示。

④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女子三大球缺关注,收入与男子判若云泥。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⑤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⑥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顺风吹火”是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在①句“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的语境中使用正确。“釜底抽薪”是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②句“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的语境中与句意矛盾。“落拓不羁”是形容行为放浪,不受拘束,性情豪放,行为散漫;在③句“有人花钱买岛”的语境中属于不合语境。“判若云泥”是形容差别大,在④句“女子三大球的收入”的语境中使用正确。“苦心孤诣”是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符合⑤句的句意。“卓尔不群”是形容人的才华卓越,在⑥句“形容上海”的语境中属于用错对象。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很多有“超前意识”的家长从小就对孩子加大英语学习的投入,少儿英语学校和培训班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中文反遭冷落。

B.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我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C.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D.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答案】D 【解析】A.语序不当,“对孩子”挪到“从小”前面。B.搭配不当,“速度”与“扩大”不搭配。C.句式杂糅, “受……等因素的影响”与“……造成的”杂糅。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我们的散文拒绝精神的攀沿,______拒绝起码的思想含量,______始终徘徊于低层次的琐碎生活,______生活的细小咀嚼,______散文还会有它沉甸甸的分量吗?还会有它宏阔的天宇吗?

A.既然 从而 因而 和

所以 B.如果 甚至 因而 和

所以 C.因为 和

所以 乃至 那么 D.如果 甚至 而

乃至 那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起码的思想含量”是“精神的攀沿”的进一层表述,所以选择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始终徘徊于低层次的琐碎生活”“生活的细小咀嚼”是“拒绝”的表现,而二者存在递进关系;最后一空和第一空形成假设关系。综合判断D项恰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植物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每种植物都具有全能性,整个植物体就是个松散的联合体,不像动物那样①

。所以,即使植物失去了大多数组织后,②

,所谓“枯木逢春”就是这个道理。理论上,只要有一个植物细胞存活,③

,但这对环境条件要求非常高,必须让这个细胞在试管里慢慢分裂,直到可以分化出根茎叶。

【答案】①每个器官都有严格的分工 ②遇到合适的条件仍可再生 ③这个细胞就能变成一株植物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洁、连贯的能力。由①处上下句可知,此处是把植物和动物进行对比,由文中“植物体……联合体”可知,植物体松散,是个联合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动物的器官是有严格分工的;②处前面说“即使植物失去了大多数组织”,后面又举“枯木逢春”的事例,可知,植物在这种情况下是仍可生存的,②处结合分析即可得出答案;③处前面有“枯木逢春”的事例,又说“只要有一个植物细胞存活”,后面又有“可以分化出根茎叶”,由此可知,③处应填入这个细胞是可以变为一株植物的。

21.阅读下面的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字)。 晚间10点档最受欢迎的五类电视节目数据统计表 影视 科普 体育 新闻 综艺

播出比重 19.5% 14.6% 13.7% 15.5% 9.7% 收视比重 21.5% 8.5% 15.1% 19.7% 23.4% (1)比较五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这些结论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你对此做何评价? 【答案】(1)科普与综艺类节目播出与收视比重相差悬殊;影视、体育等休闲类节目播出与收视比重相对均衡。(2)整个社会比较浮躁,重视娱乐化、轻松化。大家不喜欢严肃具有思考性的节目,可以倡导观众关注实事热点,不要过于追求娱乐化。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表文转换要能够读懂表格中的数字比例及其关系,然后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信息。题干要求不得出现数字,那么考生在总结概括时要突出重点。(1)问要求比较五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由表格看,科普与综艺类节目播出与收视比重相差悬殊应是答案要点。(2)问要求根据结论分析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作出评价,可依据结论从社会心理浮躁,重视娱乐化的角度作出分析。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很多人有收纳物品的习惯,即使用不上也要买来存放着,以备不时之需;收拾自己的物品时,不需要的或早已不用的物品也不会轻易舍弃,更何况还有长辈在耳边提醒“东西没坏就别扔”“这东西该留着”……于是,各种物品充满生活空间。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创作出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断”就是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即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的空间。

你如何看待?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袋。 【答案】无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考生要能理解两则材料的辩证含义,第一段材料的重点是人们习惯留下各种物品,结果生活的空间被填充得满满的;第二段材料通过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创作出的“断舍离”整理术表明有些东西要敢于放弃。对比分析之后可提炼立意;敝帚自珍不是错;收纳自己不需要物品,是对物品价值的珍视;收纳存储可以充实回忆;以真正的需求为中心;随时清理心中的负面内容,保留积极的内容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实习日志范文下一篇:工作自我评价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