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票据市场发展论文

2022-04-2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外国票据市场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作为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的金融子市场,票据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站在新的歷史起点上,应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实体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通过平衡好各方面关系,来推动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外国票据市场发展论文 篇1:

浅析短期融资券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运用

[摘要] 上世纪国外就已经运用商业票据,我国《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出台,为符合发行条件且有流动资金需求的优质上市公司提供了另一个良好的融资渠道,而融资成本等各方面的优势显现使得其为上市公司所热衷,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国际经验的引进,我国的市场和企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一、引言

2005年《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发》出台,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这不仅是我国融资方式的突破,更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它受到了市场和公司的热烈追捧,必将成为潜力巨大的市场。

二、融资性商业票据在国外

1.国外融资性商业票据的兴起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商业票据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商业票据的发行人再也不是过去的纺织厂、烟草公司和铁路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市场发行商业票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下属的金融公司——通用汽车票据承兑公司(General Motors Acceptance Corporation, GMAC)率先发行商业票据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场发行人的机构,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市场的发展。商业票据这一称谓也逐渐演变成为“以融资为目的、直接向货币市场投资者发行的无担保商业本票”的专称。

商业票据市场的真正繁荣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商业票据市场。从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来看,自1960年至20世纪末,美国商业票据的发行量每10年增长3~4倍。其中,1991年年底非金融公司商业票据未清偿额未1326亿美元,2000年年底到达创纪录的3434亿美元。 商业票据市场的繁荣还表现在其他国家商业票据市场及欧洲商业票据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上。20世纪60年代前加拿大,70年代中期的澳大利亚,80年代的法国、瑞典、英国、日本、芬兰等和90年代的比利时、荷兰等均先后建立了商业票据市场,欧洲商业票据(Euro-commercial paper)也出现在世界各主要金融中心。

2.国外商业票据快速发展的原因

(1)商业票据有着其他融资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成本优势,商业票据的利息比同期银行优惠贷款利率要低2~3个百分点,加上发行费用在内的发行成本也比银行贷款的成本低。第二,灵活性,发行人可以直接面向市场多种机构投资者,并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对资金的需求设计商业票据的期限、利率等。正常情况下当天就可以筹集到资金。第三,有利于建立市场信誉。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才能进入商业票据市场融资,因此,商业票据的发行本身就是公司实力、信誉的最好证明。为此,有些大的公司在并不十分需要资金的情况下仍然发行商业票据,为的是保持自己在市场上的信誉。

(2)各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对于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均采取了积极扶持态度,比如美国规定:面值在10万美元以上、期限在270天以下、且用于临时性融资的商业票据,发行前可以不必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日本在其20世纪80年代末起大大放松了对商业票据的金融管制,商业票据的期限被允许延长,不仅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金融机构可以发行商业票据,外国发行人也可以在日本发行以日元和外币为面值的商业票据。中央银行还可以开始已回购的协议方式以商业票据为标的物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这些都提高了商业票据市场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有效刺激了商业票据的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了商业票据的市场发展。

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性商业票据的运用

1.《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出台。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及其两个实施规则,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向银行间债券市场范围内的成员发行短期融资券,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短期资金。短期融资券是指证券公司以短期融资为目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金融债券。其发行和交易受央行的监管。它是一种以融资为目的、直接向货币市场投资者发行的无担保的商业本票,实质上就是发达国家货币市场中的融资性商业票据。

《办法》规定,证券公司不得将发行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用于以下用途:固定资产投资和营业网点建设,股票二级市场投资,为客户证券交易提供融资,长期股权投资,央行禁止的其他用途。申请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证券公司,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并经证监会审查认可:取得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资格1年以上;发行人至少已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上按统一的规范要求披露详细财务信息达1年,且近1年无信息披露违规记录;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符合证监会的规定,最近1年未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内控制度健全,受托业务和自营业务严格分离管理,有中台对业务的前后台进行监督和操作风险控制,近2年内未发生重大违法违规经营;采用市值法对资产负债进行估值,能用合理的方法对股票风险进行估价;央行和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办法》要求,证券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实行余额管理,待偿还短期融资券余额不超过净资本的60%。在此范围内,证券公司自主确定每期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

《办法》规定,短期融资券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1天。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证券公司可在上述最长期限内自主确定短期融资券的期限;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期最长不超过3个工作日,即从短期融资券发行招标日到确立债权债务关系日,不超过3个工作日;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应采取拍卖方式,发行利率或发行价格由供求双方自行确定。

《办法》还规定,拟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证券公司应当聘请资信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央行根据证监会提供的证券公司净资本情况,每半年调整一次发行人的待偿还短期融资券余额上限;有权根据市场情况和发行人的情况,对证券公司待偿还短期融资券余额与该证券公司净资本的比例上限进行调整;有权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对短期融资券的期限上限进行调整。

2005全年共有58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76只,发行规模达到1392亿元。截至2007年末,已有316家企业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7693亿元,余额为3203亿元。

2.办法出台后部分上市公司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状况

2005年首批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的5家企业分别是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5家企业共计发行7只不同期结构的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量为109亿元。其中,华能国际一家的发行量为50亿,占了45.87%。5家企业短期融资券的主承销商均为商业银行,并且通过组建承销团的发行方式。从企业短期融券的期限结构上看,最长的为一年,最短的为三个月,其中以一年期品种所占的比重最大。与目前银行系统的贷款相比,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大幅下降。6个月内的贷款利率为5.22%,6个月至1年的贷款利率则为5.58%。而据有关数据,6个月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为2.59%,1年期的发行利率则为2.92%至2.95%。

四、上市公司对发行短期融资券的选择

上市公司有理由选择发行短期融资券作为继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等再融资手段之后的有效替代品。正如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所表示的:“与其他企业相比,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信息披露相对透明,具有成为短期融资券发行主体的优势。”优质的上市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可以有效地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的财务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还可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强化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约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微观基础的素质,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

1.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一般来讲,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具有更多、更便捷的融资渠道的选择。上市公司可以通过IPO、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取得资金;此外,我国的上市公司有着特殊的优势地位,银行对其的信贷政策也相对的优惠。但自从证监会启动了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监管层明确,在股权分置改革实施新老划断前将暂停新股发行,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上市公司也将暂停再融资。另外,由于保荐人制度和询价制度的实行,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将进一步提高。这些都说明上市公司的通过股市融资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传统资金的供应者商业银行,伴随着自身的改革的进行,其风险意识的增强,以及更加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约束,越来越慎贷,通过银行融资的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就意味着可以进入货币市场融资,无疑的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有效的、全新的资金供应渠道,与此同时也实现了企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融资的协调均衡发展。

2.降低财务成本、调整债务结构

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相比,企业短期融资券的低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从实际利率看考虑到包括发行费用在内的成本,短期融资券的综合费用率在3.33%~4.45%之间,与贷款相比明显偏低。短期融资券能够为企业降低财务费用,调整债务结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企业得到了充裕、低成本的短期资金的支持。

3.便于上市公司连续融资

央行公布的《短期融资管理办法》规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实行余额管理,待偿还融资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40%;期限实行上限管理,最长不超过365天。在这里面隐含着一个连续融资的契机,如果发行人前一次发行的短期融资券能如期偿还的话,立刻可以发行新一期的短期融资券。假如上市公司自身有足够的实力、较好的市场那个表现和信誉,就有可能不间断地发行短期融资券,这样的连续融资行为会使得短期融资券变为实质上的企业的长期资金。

4.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企业形象

在西方资本结构中表明:相对于股权融资,负债融资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用于个人私利的自有资金;负债到期偿还的责任压力会使得管理层努力工作,以此减少经验风险和财务风险,相对于股权融资的软约束,负债融资对于上市公司则一种硬约束。此外作为债券持有人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到公司经营决策中区,发挥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鉴于短期融资券需要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推动企业健全财务管理模式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以上这些都将促使上市公司的行为变得更加得规范和理性。发行短期融资券是对企业优质形象、龙头地位的认可,对于企业来说还可以利用短期融资券来宣传企业自身,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还有的企业认为发行短期融资券可以提高其在金融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周荣芳:《美国票据市场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短期融资券市场——理论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谷 裕:《借鉴国际商业票据市场发展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 《短期融资券市场——理论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刘小清韩玉启:《上市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的热捧及冷思考》.《财会研究》,2006年第10期

[4]胡小芳:《企业短期融资券的政策效应分析及建议发展》, 《财会研究》,2007年第11期.

[5]吴晓灵:《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开放》.《中国金融》,2008年第2期

作者:吴国庆

外国票据市场发展论文 篇2:

漫谈“十四五”时期票据市场之发展

作为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的金融子市场,票据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站在新的歷史起点上,应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实体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通过平衡好各方面关系,来推动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后,票据市场从区域分割、信息不透明、以纸质票据和线下操作为主的传统市场向全国统一、安全高效、电子化的现代市场转型,重构了票据市场的生态环境,为票据市场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应该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好其中的变与不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票据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票据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促进票据市场更好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次票据变革

票据是现代金融市场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工具。我国最早的票据起源于唐代的飞钱,但其仅仅作为异地汇兑的工具,是现金的替代品,主要用以解决由于贸易结算引发的异地运送金银的不便,形式和内容也相对简单。随着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日益繁盛,票据的形式和内容也逐渐丰富,先后出现了已经具有现代票据业务特点的会票、庄票等。后来随着外国银行的进入,西方的新式票据被引入中国。进入21世纪的中国,票据无论是在物理载体、功能作用上,还是在配套的制度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现代货币市场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票据已经成为服务实体经济,便利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金融工具。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票据市场的发展,比较重大的变革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变革是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票据业务试点。新中国成立后,伴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在严格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实行严格的现金管理,信用高度集中于银行,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被禁止,国内取消了汇票和本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商业信用作为商品经济的伴生物得到了较大发展。1979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商业信用,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部分企业签发商业汇票,上海率先试点。198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杨浦区办事处和黄浦区办事处办理了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这标志着票据重登历史舞台,票据市场作为社会主义金融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开始在规范商业信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次变革是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颁布。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票据法》对有效规范票据行为、保证票据的正常使用和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商业信用、规范流通秩序创造了基本法律条件,为票据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基础。在《票据法》的框架下,《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先后出台,共同构建起票据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极大地提振了企业和银行使用票据工具、开展票据业务的信心,票据市场随着制度红利的释放快速发展。

第三次变革是2009年电子商业汇票的推出。为解决纸质票据交易成本高、效率低、风险大的弊端,伴随金融电子化水平的提升, 2009年,人民银行推出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与纸质票据相比,电子票据存储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通过采用电子签名和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保证其唯一性、完整性、安全性,极大地避免了纸质票据携带转让风险、遗失损坏和遭盗抢风险、假票和克隆票风险。电子商业汇票全面革新了商业汇票的记载形式和流通方式,提高了效率和安全,使票据在物理载体上实现了纸质到电子的飞跃,为票据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第四次变革是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票据市场透明度低、市场割裂等问题日益凸显,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短板。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票据市场顶层设计,发布《票据交易管理办法》,推进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建设,通过强化票据市场基础设施推动票据市场规范健康发展。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从纸票贴现后的电子化入手,对所有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进行统一登记、托管、报价、交易、清算、托收,构建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对各项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市场透明度和票据流转效率;针对之前的票据风险事件,有针对性地引入券款对付结算等风险防控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票据业务各环节中潜在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强化制度建设,在《票据交易管理办法》的框架下发布了票据信息登记、交易、托管、清算等一系列的业务规则和协议,制定了业务成交单等标准合同文本,推进业务规则的标准化;发布了中国票据市场第一个统一的主协议《票据交易主协议》,明确了7大类近40种违约情形以及处理流程,提高了违约处理效率,保障参与者合法权利。这些措施创造性地重构了票据市场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市场透明度和市场效率,也开启了票据市场发展的新篇章。

第四次票据变革为票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市场整体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票据业务的电子化水平极大提升,电票占比由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前的30%左右提升至现在的99%以上;全国统一的票据电子交易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市场透明度,促进了业务规范性,提高了市场效率和深度、广度;风险防控取得重要进展,票据交易透明度和交易后处理安全性的提高,有效防控了传统票据市场信息不透明导致的风险。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得以提升,票据转贴现、回购交易的利率与货币市场标准化品种的利率水平相关度很高,贴现后票据已经在实质上符合标准化货币市场工具的特征。“十三五”期间,以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开启的第四次票据革新,使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跃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2020年,全国票据签发22.09万亿元,是同期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的1.81倍;票据贴现量13.41万亿元,贴現增量占同期短期贷款增量的24.97%。2020年末,票据承兑余额14.09万亿元,是公司类信用债券托管余额的53.98%;票据融资余额8.7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3.08%。票据成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交易日趋活跃,2020年票据转贴现量44.11万亿元,票据回购量19.98 万亿元。作为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的金融子市场,票据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时期票据市场发展环境:变与不变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动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而我们所面对的所有变化,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科技的,抑或国际关系的,都会从不同角度或快或慢、或深或浅地影响票据市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挑战抑或机遇。

第一,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范围内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升温,国际贸易投资格局和产业链布局受到冲击,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要求我们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这要求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作为传统的贸易融资工具,票据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第二,促进产业链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迫切性增强。票据多重功能属性能较好满足供应链上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一方面,票据具有支付结算功能,能以背书转让的形式在企业间流转实现支付,以票据替代应收账款,能使企业应收应付款项得以转销,从而优化企业财务结构,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另一方面,票据具有融资功能,持票人可凭票向商业银行贴现获得资金。作为天然契合供应链特点的金融工具,票据在服务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修复重构和优化升级,完善供应链产业链融资体系,提升供应链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第三,科技进步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日益深入。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在科技与金融日益融合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金融赋能作用,可以优化产品服务形态,改善客户体验,精准客户定位,拓宽金融服务边界,让信用可量化、价值化,解决传统金融模式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提升票据的客户体验,创新金融产品,解决传统票据业务模式下的痛点堵点,提升票据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是未来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四,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内风险挑战显著增多,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由于融资手续简便快捷、融资成本更低、可获得性更强以及能够获得央行再贴现支持等特点,票据具有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独特优势,是可以精准滴灌、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工具,有望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保市场主体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下,信用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增加,在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全,同时缺乏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情况下,商业承兑汇票违约的可能性会增加。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商业承兑汇票违约、应收账款拖欠的问题常常会与票据业务环节上的不便利、个别金融机构的不规范操作结合起来,引发对票据的误解和误读,可能会加大票据监管共识的难度。

第五,票据市场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市场基础。与“十三五”时期相比,票据市场运行更加安全、透明、高效,参与者更加丰富、价格发现机制更加灵敏,市场透明度更高,规范性更强,市场运营环境极大改善,这不仅为票据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也使票据市场在满足实体经济的支付、融资、投资需求方面有更大的潜力和空间。同时,伴随票据市场转型发展的进程,票据市场参与者的投资理念、风险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票据人关注的不仅仅是规模调剂,更注重从价格的变化中捕捉市场机会,具有现代市场眼光的新票据人将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然,我们也还有很多不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实体经济发展对票据市场创新发展的要求没有变;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没有变,防控风险的目标没有变,决策层推进票据市场向现代金融市场转变的决心没有变,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和票据人推动票据市场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没有变。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去察觉这些变与不变,在准确识变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因势利导,抓住机遇与挑战,把票据市场面对的变转化为票据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处理好六大关系,推动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需要一个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其中也包括现代票据市场体系。票据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支持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实体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转变计划经济思维方式与票据市场创新发展的关系

票据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极深。在严格计划经济背景下,票据曾一度离开历史舞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票据再次被重视是被用于解决三角债问题,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之人们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对票据功能定位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对信用膨胀的担忧,都使得票据主要被定位于支付结算工具而不是融资工具,是信贷工具而不是金融市场工具。对票据功能的这种定位导致了现行《票据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都更多关注票据的支付结算工具属性,忽视票据的融资工具属性,信贷属性与金融工具属性在制度层面上的不明朗使得票据实践常常会茫然和无所适从。应该说,正是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发展理念以及对票据功能定位的偏差,造成了票据市场融资功能发展不足的瓶颈。比如贴现通业务,就受制于贴现客户必须在本行开户、不得异地贴现、资金流向监控等诸多限制发展缓慢,而这些规定都源于其信贷属性的定位。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是票据市场创新发展的前提,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票据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改革发展,才能促进票据市场功能的深化,推动票据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将是“十四五”时期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要推动制度创新。票据本质上是一种有价证券,具有很强的金融市场工具属性。随着经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其兼具信贷工具属性和金融市场工具双重属性已经极大地制约了票据融资功能的深化,并导致相关价格信号失真。应在把握其经济实质的基础上,对相关制度进行梳理,明确票据贴现、转贴现的金融市场工具属性,以深化票据融资功能,提升票据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贴现后票据已在实质上具备标准化货币市场工具的特征,应推动贴现后票据成为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满足多元化主体希望参与票据交易的现实需求;票据融资已成为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应从票据业务本质出发完善票据业务相关监管机制,提高承兑、贴现环节审核效率,提升中小企业票据融资便利性。其次要推动产品创新。过去几年,围绕票据签发、支付、融资等环节加强产品创新,先后推出了贴现通、票付通、标准化票据、供应链票据等创新产品,形成了票据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和服务方式的闭环,有力地提高了票据服务实体企业的“直达性”。未来,应该继续围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拓展票据应用场景、提升票据使用体验、提升普惠金融水平、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等方面加强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风险是金融市场永恒的主题,安全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底线与前提。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以来,以电子化系统为依托,通过规则重构、流程再造、主体扩容、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等方式,推动票据市场进入了以电子化、线上化、集中化、透明化、专业化为特点的新时代,过去长期困扰票据市场的纸票伪造变造风险、违规交易风险、票据流转与资金划付脱节等风险得到了有效防控,为票据市场“十三五”时期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针对风险形态方面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培育健康的微观市场主体,强化参与者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通过系统建设、制度建设规范票据业务行为和相关操作,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探索票据市场风险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建设,在提升风险监测的前瞻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强化监测结果的运用;深入推进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制度试点,加强对违约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建立健全票据市场信用风险的市场化约束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在票据市场的应用,提升市场参与者风险管理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持系统性思维与具体措施的协同性之间的关系

作为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的金融工具,票据是覆盖业务场景最丰富的金融工具,从企业购买时的赊销预付、持票人支付、票据贴现或质押融资,到贴现行为调剂流动性而进行的金融市场交易,票据业务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政策调整都会通过业务链条的传导波及其他环节,因此,坚持系统性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各项政策的协同至关重要。另外,票据兼具支付和融资功能,具有信贷和金融市场工具双重属性,彼此相互交织,有时看上去是票据作为金融市场工具融资环节的不规范,其本质问题却可能是信贷工具属性的具体体现,如果不能观其全貌,则政策把握也会失之偏颇。这也要求我们坚持系统性思维,才能去伪存真,准确判断问题的症结并找出解决之道。必须坚持系统性思维,在对票据业务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票据市场整体发展的规划设计;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及面的原则把握好具体措施的推进,确保整体措施的协同性;对承兑、贴现、交易等某个具体环节的创新与政策调整不仅应考虑对具体业務环节的影响,还要研究分析对其他业务环节的可能影响,并明确具体推进策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票据市场发展的关系

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服务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十四五”时期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票据市场产品供给体系对实体经济需求的适配性,作为传统的贸易融资工具,票据在促进流通、畅通经济循环中具有特殊的优势,要把双循环发展格局作为新动力,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修复重构和优化升级,完善供应链产业链融资体系,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创新企业和引领性产业集群等国家战略布局及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提升供应链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科技进步与票据市场发展的关系

科技将是未来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要高度重视科技金融的发展,跟踪高端前沿发展动态,用科技赋能票据。挖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在信用体系建设、风险监测防控方面的应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继续开展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生产性应用的建设工作,提升客户体验;综合运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人机协助等技术探索建设智能客服系统,提高会员服务水平;通过科技赋能传统票据向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综合方案,支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探索新兴技术在票据业务领域的应用场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集成创新,科技赋能,提升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潜力。

(孔燕为上海票据交易所副总裁。本文编辑/谢松燕)

作者:孔燕

外国票据市场发展论文 篇3: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体征及其金融领域应用研究

[摘 要]在传统的中心化网络中,任何一个中心节点受到攻击就可能导致系统整体瘫痪,而区块链技术则是一个去中心化过程。在整个系统中,中心化的网络采用分布式记录、分布式储存和兑点通信。因此,区块链技术不再以中心化为技术核心,而是以区块链为核心。如此一来,无论区块链的任何部分受到攻击,整个系统都不会受到过于严重的影响。这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可以说至关重要。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货币以数字的方式流通,减少了中间的损耗。尤其是跨境支付上能够极大地降低成本,保证高效率,提高经济收益。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金融领域;应用研究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钱就是数字”这个问题。这对于那些即将或已经踏足金融业的人们来说,只有充分地认识到金融运行模式,才能迎接挑战。而区块链技术,从根本上脱胎于比特币,但在实际应用中,又比比特币应用更广,在被应用于金融业之后,就是数字货币,用一句话概括,区块链触动的是钱、信任和权力,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性基础。

2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体征

区块链技术起初只是比特币这一不需要授信、虚拟性的货币为了避开中央银行而产生的技术。在实际的演变中,以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方式,集体维护系统正常的运行。其间的数据是公开的、透明化的,任何加入区块链数据库中的人,都可以进行转账、传输数据等操作,进而形成一种信任共识。在信用共识的基础上,实现点对点的个人交易,而不受中央银行支配。其系统也因此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因此,区块链数据库采用密码学方式进行数据保存,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进而所有基于区域链所进行的登记交易都能够在云储存上找到。

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之一便是去中心化,也就是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中心,只有一个个的区块相互连接,进而搭建成一个整体的系统。这些节点的地位都是平等关系。因此,任何一部分节点受到攻击,都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系统自身同时还能起到间接维护受攻击节点的作用。区块链的特点之二便是去信任化。在这个系统上进行的所有操作,都是透明的。任何人都能够公开查明并在交易时不考虑信用问题。第三个特点则是集体维护下的低成本。区块链的节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每一个节点在参与记录的同时也须验证其他节点记录结果的正确性,维护效率提高,成本降低。

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对金融行业的改革,在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后,令交易不再经过中央银行,在交易中不再有各类的限制,能够轻松便捷地实现交易,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1]。

3 区块链技术对国内金融领域的影响

3.1 对跨境支付与结算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一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同时越来越多外国人进入中国。人员的流动,经济的互融,最终归结到货币的流动。,随着中国的强大,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因此,在货币的流入流出方面,额度是巨大的。而跨境支付需要一定的成本。如果金融领域能够及时引用區块链技术,就能够减30%左右的成本,所以,区块链应尽快地投入使用,提高活动流动,降低货币流通的成本。

3.2 数字货币的诞生

区块链技术源自比特币,而中国又是比特币最大的市场,因此,当比特币在中国火热之时,中央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盯上了区块链技术,并在不断开发研究下,将区块链技术实际应用在了金融业。可以说,在初期区块链研究是非常成功的,而且随着这些年各大型集团的开发研究,更是步入了完整的阶段,进而实现了一种数字货币,并在短时间内取代旧有的货币市场。数字货币,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串阿拉伯数字,但就是这串数字的背后,所代表意义是金融的改革,不用在携带不方便、结算等时间、排队等情况下耗费个人的时间,在其背后,代表着一个个区块链建立,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并且因为区块链技术的特性,它能够有效地防止一些金钱犯罪行为,比如洗钱等情况发生后,能够通过区块链追溯到资金的来源,极大地降低了金钱犯罪现象,对市场的稳定起到了维护作用。

3.3 供应链结构变化

可以说,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对融资行业也是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看到,在通常的融资下,千万、亿的融资额,但这巨大的融资额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经过层层的盘剥,最后到手的并不多,对利润并不乐观,就因为如此,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将交易去中心化,做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的直接来往,不仅减少了中介,还为筹备资金提供了方便,进而真正地实现P2P,实现稳定效益[2]。

4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实际应用

4.1 在银行领域的应用

在没有应用区块链接之前,跨行转账还存在着收费的现象,而跨境转账上,据统计,在支付、运营、对账上,一个人想要转账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在25~30美元,也就是高额的成本费用,而且因为需要各个部门的核对,在实际的跨境转账上,效率非常低,再加上不能加入SWIFT模式的银行,只能使用代理银行跨境转账。此外,还有被黑客攻击的可能。但是,在采用区块链接之后,这方面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在区块链上的使用中,所需要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仅仅是人工核算成本,其余的步骤都是在网络运行下进行,因此,在跨境转账上,成本费用至少降低了一半,并且比起传统的跨行转账效率要高,速度要快,可实现即时转账。区块链自身不限制任何人、任何银行加入。正因为无数个人的加入,才能区块链变得更加的稳定强大,轻易地不会被黑客攻击,在其本身,所有的节点都是独立的,这极大地降低了被整体攻陷的风险[3]。

4.2 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保险行业如今依然成为我国金融领域中占比很大的一个行业,而且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升,对子女后代的考虑等综合因素,保险行业在迅速的发展,相应的,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如风险定价成本高、保险不被客户信任、理赔困难等。通常下,风险定价成本高是因为如今的保险业务员,看人给价,全靠一张嘴,说到你动心。而高危险作业人才会选择买保险。同时,保险不被客户信任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对于保险公司的理赔速度慢、耗时长,甚至拒赔下不承担法律责任,这都是因为保险领域的信息不透明造成的。

因此,将区块链引入保险领域之后,去中心化,将信息透明化,全网共识为标准,这很可能就能解决问题。实现风险定价,结合区块链的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可以看到的是,区块链的节点是不可更改的,将保险公司的资金记录在一个全网共识的账本上,在实际的操作中,就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来进行定价。同时,利用区块链的特点,让普通的小客户也能得到有关保险的数据,能够及时地了解到保险业务,这既能增加人们的信任度,也能提高人们对保险业务的认识,產生积极的影响,于此,最重要的是,还是必须要提高保险公司的理赔效率,将区块链引入可以发现,理赔步骤已经被精简化、流程化,只要是核对属实,就能迅速按照合约进行赔付[4]。

4.3 票据市场的规范透明

基于区块链技术在票据市场的应用,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就目前区块链技术在票据市场的应用来说,国际区块链联盟R3CEV联合以太坊、微软共同研发了一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商业票据交易系统,并在银行进行了试用,测试了在区块链的支持下的票据交易、票据签发、票据赎回等功能,相比传统票据市场的一票多卖、信息不公开透明化等情况有了极大改善,超越了传统电子票据,成为一种更安全、更便捷的票据形态。数据票据实现了票据价值传递去中心化,在票据交易中,不再借助于交易中心进行交易信息的转发和管理,而是通过区块链技去中心化的技术支持,实现了点对点的交易方式,这对规范票据市场有极大的辅助作用,有效防范票据市场风险。

4.4 在银行征信管理的应用

就目前国内形势而言,商业银行针对个人及企业的贷款,最先考虑的因素是征信信用,而现今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征信管理方式是,商业银行想要查询征信信息时,必须在客户授权的情况下,先申请而后从央行征信中心下载信息以供参考,这导致信息不全面、数据更新不及时,极大地降低了效率,提高了成本,而借助区块链的优势,便能解决这些问题,在征信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去除中心化,将借款主体的征信信息直接通过区块链储存在每一台计算机上,每借款次数、数额都能自动地进行更新并保存,再加上区块链技术的安全度,能够严格地保护个人隐私,而在商业银行经过客户授权查询征信信息后,就可以在区块链中调取征信,完成查询,而不必再经过复杂的流程到央行去申请征信信息查询。

5 结 论

综上所述,区块链作为新型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它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也是其能够迅速流通的原因。同样,不仅节点之间可以实现对接,而且随着加入区块链的节点(人)越多,区块链也就越稳定。这对金融行业来说,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的,将传统中间商踢出局,使每一个经济体都能够平等地通过系统进行对接,从而实现交易及信息传输。这同样也被广泛使用在跨境转账等领域,虽然现在区块链技术没有真正成熟,但其在金融业的作用已经体现了出来。这一技术能否真正实现金融业的改革,则取决于其能否实现飞跃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陈介玄,邱泽奇,刘世定,等.金融和技术变迁给治理带来哪些挑战——陈介玄、邱泽奇、刘世定、司晓对话录[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3):12-22,125.

[2]叶雷.“区块链”的苟且、诗和远方——读《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J].产权导刊,2016(9):52-54.

[3]黄秀敏.区块链技术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5):121-122.

[4]栾毓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研究[J].电子测试,2019(Z1):138-140.

作者:刘建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茶叶产业出口贸易论文下一篇:洪水灾害防治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