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事迹简介450字

2023-06-23

第一篇:杨善洲事迹简介450字

杨善洲同志简介

杨善洲,男,汉族,施甸县人,中共党员,1927年生,曾任中共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6月退休以後,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峰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向杨善洲同志传达李源潮同志重要指示精神

2010年9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在《人民日报内参》第1542期《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记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一文上作出出重要批示: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进行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建议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

省委书记白恩培的批示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了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我省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望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精心安排,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

白恩培

2010年9月27日

白恩培:结合创先争优开展向杨善洲学习活动

新华网云南频道 ( 2010-09-28 ) 来源: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讯 省委书记白恩培对学习宣传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先进事迹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近日再次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了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我省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白恩培要求,有关部门要精心安排,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

志学习活动。

云南日报记者

把杨善洲作为创先争优重大典型予以宣传

2010-09-28 07:02:00 来源: 云南日报(云南)

本报讯 (本报记者)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20多年来仍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情系大山、开荒种树、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受到干部群众的敬仰。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李源潮要求,要把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

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学习活动

2010-09-28 07:02:00 来源: 云南日报

本报讯 (本报记者)省委书记白恩培对学习宣传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先进事迹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近日再次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了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我省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白恩培要求,有关部门要精心安排,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

学习杨善洲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0-09-26 云南日报

本报讯(记者 程三娟)19日,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辛桂梓在保山市调研期间,到医院看望了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转达了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秦光荣对杨善洲同志的亲切慰问。

辛桂梓说,杨善洲同志是我省离退休干部的优秀代表,20多年来情系大山、开荒种树、无私奉献,受到干部群众的敬仰。全省党员干部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辛桂梓还先后深入到保山市隆阳区黉学社区、杏花社区杏花小区、云南烟草保山香料烟有限公司,与社区党员干部、居民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情况,对保山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结合实际开展“三查三看”活动,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的做法给予肯定。

辛桂梓强调,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要把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全省离退休干部、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加强党性修养,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保山市各级党组织要率先把学习杨善洲同志的活动开展起来,在党员干部中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奋发进取的局面。

辛桂梓强调,当前全省创先争优活动进展顺利,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要紧紧围绕桥头堡建设和当前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营造活动氛围,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受李源潮委托省委组织部看望杨善洲 2010-09-28 07:02:00 来源: 云南日报

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委托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辛桂梓到保山市人民医院看望杨善洲。辛桂梓向杨善洲转达了李源潮的慰问,并当面读了李源潮的批示,转交了中央组织部给杨善洲的慰问金。辛桂梓还转达了省委书记白恩培对杨善洲的亲切问候。

辛桂梓说,杨善洲同志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李源潮同志的慰问和批示既是对杨善洲同志的肯定,也是对全省党员干部的激励和鞭策。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李源潮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白恩培同志的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学习杨善洲同志的活动。他强调,要学习杨善洲同志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的优秀品质,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自觉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发扬奉献精神,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地位,努力做桥头堡建设合格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云南日报记者 李源潮要求把杨善洲作为创先争优重大典型予以宣传

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20多年来仍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情系大山、开荒种树、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受到干部群众的敬仰。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李源潮要求,要把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

杨善洲——满目青山夕照明

《人民日报》(1 9 9 7 1 0 2 1 四版)殷红

(附图片)

在云南保山,杨善洲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曾担任过8 年保山地委书记,离休之后没有按组织的安排迁居省城安享清福,而是回到贫困的家乡,带领一帮年轻人,九年如一日,在荒无人烟的大亮山上植树造林2.5 万多亩。

看起来,杨善洲像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背微驼,脸色黧黑,双手粗糙,戴蓝帽子,穿蓝布中山装。7 0 岁的老人,笑起来很天真的样子。这位农民的儿子,当过7 年石匠。解放后,他先后担任过区委书记、县委书记,1977 年出任中共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身居领导岗位多年,淳朴的本色一点未改。有一次,他自己下乡,戴着草帽,穿着草鞋,找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哪里。乡秘书以为是一位老农,随便打发他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着急,不气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了许多听汇报时听不到的真实情况。

杨善洲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家眷一个也不带进城,妻子一直生活在乡下,他自己在机关宿舍里只住一间屋子,三餐吃食堂。谈起往事,杨善洲说:“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保山的干部说,老书记在任期间,两袖清风。

1988年,杨善洲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他决定回乡去绿化荒山:“家乡的林子前些年就快砍光了,水土流失,这样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怎么过?”

杨善洲回乡植树造林的决定,使很多人不理解。他妻子也不赞成:“那么大年纪了,树长成材你怕见不到了。在家里动动嘴吧。”杨善洲不为所动:“退下来不做件实事,日子一定难熬。”

施甸县的干部群众听说老书记要回乡植树造林,非常高兴。县里决定组建施甸大亮山林场,将姚关、酒房和旧城三个乡的8 万亩荒山和杂木林划归林场。云南省林业厅闻讯拨款5 0 万元以示支持,省财政厅给了50 万元作为流动资金。 1988年6月,杨善洲带着3 0 多名林场职工进驻大亮山,清理荒山,育苗,打塘,修林区简易公路,架高压电线路。第二年,他又发动六七百名农民上山植树。“满山都是人,那个轰轰烈烈哟!”杨善洲谈起当年的情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大亮山植树9 年,施甸县林业局每月补贴杨善洲70 元生活费。这点钱还不够他的伙食费。杨善洲和林场工人一起,大部分时间没肉吃,咸菜倒是腌了一二十缸。 2.5 万亩挺拔的华山松慢慢长高了,杨善洲的头发也都变白了。松树从栽种到成熟起码要2 0 年。杨善洲相信他能看到一些松树长成材。

清晨6 时,山岚弥漫的时候,杨善洲又上山了。他在林子里仔细查看,修剪树枝,检查病虫害,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照顾着林子。望着满山的绿色,人们说:“老书记,您真的可以歇一歇了。”他却指着更远的山坡说:“还有3 万亩荒山呢!再造3 万亩人工林,我的愿望就实现了!”

杨善洲:献给家乡满山绿

http:// 2003年08月1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钱江 附图片 杨善洲在眺望森林

消灭了宜林荒山,大亮山全都绿了,大森林一天天长高„„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到山间的“竹叶帽书记”,如今的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顾问像当地农民一样,雨季里总是头戴一顶乡间编织的竹叶帽„„

他退休15年矢志不移造林绿化大亮山

撩开一帘夏日的细雨,云南西部施甸县大亮山丛林在雨雾中飘现,绿得深深浅浅。记者在大亮山下见到了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如今他是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顾问,人称“竹叶帽书记”。因为他像当地农民一样,雨季里总是头戴一顶乡间编织的竹叶帽。

我们紧紧握手的时候,杨善洲说:“我当年定下的目标实现了!”

地委书记退休上山造林去 退休后的第三天,杨善洲回到家乡施甸县姚关乡,在荒草茫茫的大亮山上组建“国社联营林场”,吃住都在山上,度过了近15个春秋。当年挥手道别时,他的头发都是黑的;如今却满头飘雪,手里添了一根拐杖,而大森林则一天天地长高了

1988年3月,时年61岁的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省委书记和省委组织部长先后和他谈话,告诉他,可以搬到省城昆明居住,还可以到省人大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告诉省委书记:“退休以后干什么,我早就想好了。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森林,种树扶贫。”

退休后的第三天,杨善洲回到家乡施甸县姚关乡,在荒草茫茫的大亮山上组建“国社联营林场”,吃住都在山上。地委书记退休回乡造林惊动了滇西南,那年初秋,我也千里迢迢赶去,爬上大亮山,和杨善洲同吃同住,亲眼目睹他带领七八条汉子在荒山上挥汗种树。那时,窝棚附近山头上栽下的小树苗高不过膝盖。杨善洲送我下山时相约:“再过10年你来看看,那时候,整个大亮山都绿了!”

从此一别将近15年。这些年,杨善洲都是在大亮山度过的。当年挥手道别时,他的头发都是黑的,如今杨善洲76岁,满头飘雪,手里添了一根拐杖。他对我说:“当年你住的那个山上,树木已经四五米高了,林子密得进不去人了!”

杨善洲一手创建的林场现有职工35人,发展成施甸县最大的林场。他们造林5.5万亩,现在成林3万亩,幼树也长得郁郁葱葱。杨善洲种树种到第十年,在大亮山消灭了宜林荒山,整个施甸全县都消灭了宜林荒山。大山里的瓦窑村等村民看到林场干得好,自愿将他们拥有的山林入股。如今的大亮山林场成林和幼林面积7.2万亩,延绵南北30公里,大森林一天天长高。

“绿满大亮山,辛苦我心甘”

栽树10年,山林起来了:大亮山涌出充沛的山泉水,林场境内3000户农家1万多人解决了吃水问题;山林茂密,光是修理枝杈就解决了烧柴问题;林场修通了18公里山间道路,山民们从公路运出山货;拉上的电线通进了8个山村„„山民们收获了温饱,开始追求更加富足的生活。

大亮山全都绿了,近几年杨善洲主要抓成、幼林抚育,一年中大半年住在山上。

杨善洲说:“这些年苦是苦累是累,绿满大亮山,辛苦我心甘。”

上世纪70年代前,由于几十年乱砍滥伐、山民取柴,起伏延绵的大亮山山光水枯,山民生活贫苦。杨善洲说,这其中也有他50年代当区领导时,指挥“大炼钢铁”砍去的山林,一想就心里不安。

如今,杨善洲最大的喜悦是,栽树10年,山林起来了,大亮山涌出充沛的山泉水,林场境内3000户农家1万多人解决了吃水问题。他们把清澈的山泉接进了家,用上了免费的“自来水”。山林如此茂密,光是修理枝杈就解决了山民的烧柴问题。

林场修通了18公里山间道路,山民们从公路运出山货;林场拉上了电线,电线还通进8个山村,许多山民家买了电视机。电视让他们知道要科学耕田、要良种、要管理。10年来,大亮山地区的耕地粮食单产从100公斤提高到了250公斤。山民们收获了温饱,开始追求更加富足的生活。

杨善洲拉住我的手说:“你说,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

杨善洲说,15年生活在大亮山上,思想也有过波动。倒不是因为老鼠咬死过大片茶树,“紫荆泽兰”毒草缠死了400亩华山松。这还好办,补种上加强管理嘛。波动来自自己的想法,特别是种树10年,把大亮山种满了,我也问过自己,是不是可以松口气了?还有妻子和女儿们,她们都要我下山,她们怕我年过70岁了?艰辛的高山造林生活也在捶打年事渐高的杨善洲。1999年11月,手提砍刀修枝的杨善洲被林间青苔滑倒,一只手严重划伤,左腿粉碎性骨折。这曾严重打击了杨善洲的情绪,他回忆说:“那时我心急呀,觉得我恐怕再也上不了大亮山,看不到亲手栽起来的森林了!” 幸好,杨善洲恢复得不错,半年以后,他拄着拐杖又爬上了海拔2000多米的大亮山。遗憾的是,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但他也更离不开大亮山了。他发现,在下山养伤的半年多时间里,大亮山森林变得更美了!

女儿说:我们深深地敬爱父亲

杨善洲有3个女儿:大女儿至今务农;二女儿在县城当小学教师;33岁的小女儿杨惠琴是保山烟草公司的普通员工。杨惠琴对父亲的记忆是:小时候总是很晚回家,第二天早早就走了„„“但是我们全家都敬爱父亲,知道他全心全意投入了工作”

杨善洲说:“愧对我的妻子和女儿啊!过去长期在区、县、地岗位上工作,没有顾得上家里,没有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欠下了永远还不清的债。现在,我每月的工资,主要都给她们。我也抽出一些时间关心她们。”

杨善洲的妻子张玉珍至今还是乡间农妇。15年前我访问过他们家,常年辛苦的田间劳作使妻子比杨善洲显老。那时杨善洲就告诉我,妻子“农转非”的报告都被他“压住了”。因为手下有不少局长、处长的妻子还没转,地委书记的妻子就不应该先转。

杨善洲有3个女儿,大女儿至今务农;二女儿在县城当小学教师;33岁的小女儿杨惠琴是保山烟草公司的普通员工。杨惠琴对父亲的记忆是:小时候父亲总是很晚回家,第二天早早就走了。我在保山上中学,也很少见到他。有一次我从姚关老家回保山,父亲明明一个人坐小车,也不让我搭公家的车,而是给钱让我坐公交车。那时我不理解父亲,现在也不完全理解,但是我们全家都敬爱父亲,知道他全心全意投入了工作。

杨善洲退休后决心上山造林,开始全家都反对,说他辛苦一辈子了,该休息了。但是见到他决心已定,就不再说什么,因为全家都认定父亲在做一桩高尚的事。

倒是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骨折,引发了全家争论,从母亲到女儿都劝杨善洲,骨头都摔断了,还不下山?何况山上已经栽满树了!杨善洲退休当林场“顾问”,林场每月发给他70元“顾问费”。摔成骨折了,发给他每月100元。杨惠琴说,这100元我来给你,你别上山了。结果被父亲教训了一顿:“我要钱做什么?我种树十几年,是为了每月100元钱吗?”

杨善洲本来没有手机,骨折住院治疗,才买了一个手机,为的是每天听到来自林场的消息。这时,妻子也到了经常要上医院的时候,杨善洲才同意用自己的小车护送,自付汽油费。

杨善洲终于可以自己走路了,他告诉小女儿,还要再上大亮山。女儿说:“那你就去吧,下山来我家,我给你做好吃的。”父亲说:“你来大亮山吧,那里好看呀!”

今年“五一”节,女儿、女婿一起上了大亮山。杨惠琴说,大亮山真的很美很美。 „„

15年过去了,大亮山绿了,杨善洲了却一桩心愿,但是又未全了。他说,林场经济效益问题还没解决好。大亮山高寒,树长得慢,大都是防护林不能砍伐。经济效益谈不上,林场职工的工资都不能保证,人员就不稳定。下一步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又是一个境界。杨善洲分明感觉到时光紧迫,他坦然地说,绿化大亮山,并不是靠一个人,靠的是人民支持、上下支持,还有全家人支持。希望再过5年„„

我们相约再以5年为期,看看那时的大亮山,看看滇西南的秀丽群山。在他脚下,滇西南群山起伏延绵,像是在舒展一个共产党员无限宽广的胸怀„„

第二篇:杨善洲精神不倒--学习杨善洲事迹体会

因为报纸,才得知有杨善洲这么一个人;因为有杨善洲,才得只人可以这样无私奉献;因为有这样的无私奉献,才得知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的铁骨正气。

杨善洲,男,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此后20多年间扎根大亮山深处,义务植树造林,于2009年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这是我对杨善洲的直观印象,也是最初了解。恰恰是这最初了解构成了我对杨善洲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推崇。

光荣退休本是安享晚年的好时刻,他却选择了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风里来雨里去,以迟暮之躯开拓出大亮山的绿色明天。在他身上,老有所为这句话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只要心在,什么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没有适合的地方,自己走山访林,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场址;没有种子,自己动手去捡、去买;没有资金,自己跑项目、拉资金。显然,年迈体弱并不能成为偷懒的借口。一个老人带着职工可以造林5.6万亩。那么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是抱怨出身条件不好,就自暴自弃?是埋怨能力不行,胆量不够,就无所事事?还是艰苦奋斗,不达目标决不放弃?杨善洲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所有人,行动无关乎出身、才华、相貌,只关乎心智、毅力和坚持。杨善洲能做到的,我想我们同样可以做到。杨善洲能吃的苦,我们也应该最大程度忍受。

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上交国家,这需要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大彻大悟。任何的贪念在它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和无力。人的贪念的形成来源于人的占有欲望,把别人的据为己有,把公家的占为私有。其实换一种角度想,都是拥有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既然别人已经拥有那样东西,那就说明那样东西在社会上已经不存在了,又何必再花心思呢;既然已经是公家的东西,就意味着跟我们的关系紧密,因为公家始终是由多个私家组成的。物资虽然匮乏、条件虽然艰苦、环境虽然恶劣,但是日子却可以过得很充实、幸福,精神世界很饱满、丰裕,内心底里很开心、愉悦。这不仅是杨善洲可以适应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会的生活方式。杨善洲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所有人,比起承诺的实现、责任的肩负,钱财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它顶多是生存的一种外在形式。戒贪、慎妄、细谨是我们时刻都要铭记的人生态度。

家里房子漏雨,杨善洲只能拿出30元钱给老伴,叫她买几个瓦盆子接一下漏;本来借了5万多元盖起的房子结果因为只凑出9600元,不得不把没住过的房子卖了。如果说第一次是因为偶然,那么第二次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房子一直以来是国人的命根子,有个好房子才有像样的家。作为保山的地委书记却穷得没有一套像样的房子,很难让人相信,也很让人敬佩。原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可以做到这个程度。相比那些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家园建设的众生,杨善洲可以说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典范,所有人道德操守的楷模。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极度热忱,对他人的大度帮助使得杨善洲忽视了自家房子居住条件的好坏。杨善洲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所有人,温馨的家庭,和谐的关系并不只靠富丽堂皇的装饰来实现,破旧偏漏的茅屋照样可以造就幸福快乐的一家,照样可以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10年,杨善洲因病逝世,像所有生老病死一样,两眼一闭,撒手人寰。他身后留给我们的,不仅有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还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投身事业、干劲十足、老有所为……杨善洲还未走远,他的精神依然在闪耀,照亮我们前进的路途,破除远方的障碍。愿善洲精神长在、不倒!

第三篇:杨善洲事迹有感

人生不能没有信念

在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后,仿佛看到一位出身贫穷、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但又是一位心胸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执着造林,心无旁骛,平凡中铸就伟大的老书记就在你身边。杨善洲同志坚守共产党员人生信念: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要求到“半年雨水半年霜”的大亮山植树造林,老书记说:“办大亮山林场,是我多年的愿望,过去我当地委书记,没时间来种树,现在,我退休了,有时间了,我就和大家一道上山种树,绿化我们的家园。” 面对恶劣的环境,老书记坚定地说:“等到山绿了,风沙就会越来越小。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就不信这山绿不起来。”带上这份执着和对人民群众的关怀,无怨无悔登上了大亮山,从此开始了他22年的造林生涯。

杨善洲同志种下的树,虽然还有10多年才能成材,但真正得到这份实惠的是后代子孙。真正诠释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生哲理!作为生产一线的我们,主要是学习他的无私奉献、勇于吃苦、做好群众的表率,在车间,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不但在技术上过硬,还要有一种敢于打硬仗的精神,无论是日常维护设备,还是在大小修现场,始终做好群众的表率,比起杨善洲同志的苦,我们那点苦算不了什么,我们应该时时用共产党的信念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力争把每一次检修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想:他的“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无私精神,他的“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人生格言,会是一盏明灯,时时照亮我们每一位党员内心深处的灵魂,学会奉献、才有价值!

检修部/缪萍华

第四篇:学习杨善洲事迹

【重要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争创优秀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李源潮同志强调党员干部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做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媒体上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也分别作出指示。李长春指出,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代表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流,模范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领导干部的楷模,要深入报道、大力宣传。习近平强调,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要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导,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李源潮提出,总书记关于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指示很重要。不仅指出了杨善洲同志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实质,而且指出了开展学习杨善洲活动的重点对象。提出了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理解、贯彻落实。并以此推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更深入地向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先进典型学习。

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争创优秀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会见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团全体成员并讲话。他强调,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广泛宣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杨善洲生前曾任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六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退休后主动放弃省城舒适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历尽艰辛义务造林20多年,建成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洲。2009年4月,他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

习近平指出,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他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优秀代表。广大党员、干部包括离退休老干部,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争创优秀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光添彩;学习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

习近平强调,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贯彻落实好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惠及离退休老干部的政策措施,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老同志,切实保障老同志安度晚年。

李源潮同志强调党员干部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做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3月4日,中组部机关举行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李源潮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全文如下:

刚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生动讲述了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一辈子为民奋斗的感人事迹。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深受感动。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党员干部的一本生动教科书。我在杨善洲同志在世时就开始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每一次学习心灵都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洗礼。

2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会见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包括离退休干部都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我们中组部机关的干部要带头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我们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追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共产党员一时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杨善洲同志就是一个一辈子按共产党人觉悟办事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一辈子的先进追求,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26岁担任县级干部,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始终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他退休后,主动放弃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有人问他,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杨善洲同志是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入党誓言的共产党人。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他担任地、县领导3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帮路过的赶马人钉过马掌,教工地上的年轻人打过石头。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去视察,他正在田里和农民一起劳动,浑身沾满了泥水。老百姓亲切称他为“草鞋书记”、“泥腿书记”。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干工作是为了群众幸福,只要活着就有义务帮群众办事。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一生没有积蓄,连家里房子漏雨修补的钱都拿不出来。1985年昌宁县遭受水灾,他立即指示停建保山地委办公大楼,把建楼的钱拿来救灾。他在位时没利用职权为家乡办事,退休后回大亮山种树,用自己的奉献兑现给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去世前他还专门交待,一定要把林木的收益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杨善洲同志去世后,成千上万的群众含泪为他送行。他是一个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而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的领导干部。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他认为: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他要求干部很严,要求自己更严,从没吃过一顿免费的饭,从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从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从没给亲友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他当地委书记时,按规定家属可以“农转非”,但他对组织照顾先人后己,把审批表放进抽屉,一压就是30多年,妻子和女儿至今还是普通农民。一位副乡长去看望他生病的老母亲,见他家生活困难,让乡民政所送去点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马上叫家人还回去,用以救济那些生活更困难的群众。认识他的人都说,杨善洲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很抠门;手中的权力,“前门”开得很大,“后门”关得很紧。他是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艰苦创业,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他担任县、地领导时,常年住在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板床,一副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他长年累月在乡下跑,脸色黧黑,双手粗糙,检查工作时被乡秘书当成农民而挡驾。他上大亮山创办林场,没地方住,就带领大家用树枝、草料搭窝棚;没有树苗和肥料,就自己到街上捡果核、拾畜粪。他把新盖好的砖瓦房让给林场的技术员和职工,自己最后一个从油毛毡棚里搬出来,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杨善洲同志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了身边所有的人,再苦再累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他是一个靠高尚人格和牺牲精神服人的创业带头人。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献给了共产党人的高尚追求,献给了对群众的无私承诺。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用一生回答了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

杨善洲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所有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留下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我们中组部的每一个同志,都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无私奉献、创先争优,努力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

二、第

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

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第五篇: 《杨善洲先进事迹》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医医院icu建设指南下一篇:自己编故事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