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2023-05-04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二要学习他一心为民、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他关心群众生活,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党的温暖送给群众。他给贫困山村送粮送物,尽力资助贫困家庭,他义务办林场,不要报酬,谢绝国家分配的提成奖励。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以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为重,心系人民,记挂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要像他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老当益壮,老而弥坚,发扬愚公精神,矢志不渝奋斗;就要像他那样,淡泊金钱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以实际行动熔铸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

三要学习他造福后人、倾力生态建设的创业精神。杨善洲同志担任地位书记期间为群众办好事,退下领导岗位后仍然不忘造福后人,承诺“帮家乡办点实事”,绿化大亮山,立志改变家乡的生态面貌。他与群众一起,爬高山,住窝棚,搭油毛毡,脚穿草鞋,手拿砍刀,肩扛锄头,挖山育苗,艰苦创业。学习杨善洲,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奋敬业,尽职尽责,造福后人;就要像他那样,始终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毕其一生,无怨无悔;就要像他那样,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保持改革创新的斗志,立足本职,勇挑重担,为生态建设和林业事业建功立业。四要学习他不忘本色、艰苦朴素的思想境界。始终保持农民群众的本色,用淳朴的感情对群众、对家乡、对亲友,

以艰苦奋斗为乐,永远植根于老百姓当中,把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民族的传统道德操守完美结合在一起。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加强党性修养,不断自我完善,始终做到艰苦朴素,甘于奉献;就要像他那样,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就要像他那样,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重信践诺,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品行素质。

五要学习他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杨善洲同志为官30余载,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用在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生态价值和财富,自己依然蜗居陋室,豁达乐观,毫无怨言。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浊扬清,弘扬正气;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作风俭朴,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群众作出表率;就要像他那样,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反腐倡廉,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要把学习活动同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相结合,同贯彻刚刚结束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相结合,同“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相结合,同总结年终工作,理清工作思路,谋划和推动明年工作相结合,同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和本职工作相结合,教育引

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勤政为民,自觉抵御和摒弃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大力弘扬杨善洲同志“三个一辈子”的精神,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大力倡导热爱林业、献身生态、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新风尚,营造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价

胡锦涛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廊坊市时代广场管理处彭志民

3月7日下午,市建设局组织观看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录像。通过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感触颇深。杨善洲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最需要学习的是杨善洲同志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做好表率。

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达5.6万亩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杨善洲同志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杨善洲同志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共产党员认真学习。一是要学习杨善洲同志忠以报国、坚守信念的精神。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把全部精力倾注到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山区人民,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热爱,勇于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要继续发扬杨善洲同志这种忠以报国,

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自觉把为民服务,为国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二是要学习杨善洲勤以自强、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杨善洲曾经是地委书记,为官30余载,把全部心血和热情投入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受人尊重,退休之后又放弃舒适的晚年生活,用生命的余热把家乡的荒山变得山清水秀,多次被授予全国“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等,无论为官还是做事,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我们要坚持贯彻杨善洲勤以自强,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倡导忘我工作,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工作作风,坚决抵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干事。三要学习杨善洲俭以养德,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杨善洲甘于清贫,一生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亲友谋取任何私利。他深居简出,以苦为乐,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杨善洲俭以养德、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守得住清贫,耐得住

寂寞。四是要学习杨善洲诚以修身,一心为民的探索精神。“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要求。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领导20多年,退休后植树造林20多年,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地为群众办事,无愧于“公仆”称号。我们要持之以恒学习杨善洲诚以修身,一心为民的探索精神,始终牢记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切为了群众,致力为群众更好地服务,甘做人民公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通过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时时刻刻对照,鞭策自己,从每一个小细节做起,加强内心自省,营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力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贡献。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争创优秀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李源潮同志强调党员干部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做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媒体上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也分别作出指示。李长春指出,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代表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流,模范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领导干部的楷模,要深入报道、大力宣传。习近平强调,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要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导,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李源潮提出,总书记关于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指示很重要。不仅指出了杨善洲同志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实质,而且指出了开展学习杨善洲活动的重点对象。提出了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理解、贯彻落实。并以此推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更深入地向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先进典型学习。

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争创优秀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会见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团全体成员并讲话。他强调,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广泛宣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杨善洲生前曾任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六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退休后主动放弃省城舒适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历尽艰辛义务造林20多年,建成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洲。2009年4月,他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

习近平指出,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他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优秀代表。广大党员、干部包括离退休老干部,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争创优秀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光添彩;学习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

习近平强调,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贯彻落实好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惠及离退休老干部的政策措施,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老同志,切实保障老同志安度晚年。

李源潮同志强调党员干部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做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3月4日,中组部机关举行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李源潮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全文如下:

刚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生动讲述了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一辈子为民奋斗的感人事迹。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深受感动。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党员干部的一本生动教科书。我在杨善洲同志在世时就开始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每一次学习心灵都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洗礼。

2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会见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包括离退休干部都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我们中组部机关的干部要带头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我们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追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共产党员一时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杨善洲同志就是一个一辈子按共产党人觉悟办事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一辈子的先进追求,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26岁担任县级干部,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始终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他退休后,主动放弃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有人问他,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杨善洲同志是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入党誓言的共产党人。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他担任地、县领导3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帮路过的赶马人钉过马掌,教工地上的年轻人打过石头。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去视察,他正在田里和农民一起劳动,浑身沾满了泥水。老百姓亲切称他为“草鞋书记”、“泥腿书记”。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干工作是为了群众幸福,只要活着就有义务帮群众办事。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一生没有积蓄,连家里房子漏雨修补的钱都拿不出来。1985年昌宁县遭受水灾,他立即指示停建保山地委办公大楼,把建楼的钱拿来救灾。他在位时没利用职权为家乡办事,退休后回大亮山种树,用自己的奉献兑现给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去世前他还专门交待,一定要把林木的收益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杨善洲同志去世后,成千上万的群众含泪为他送行。他是一个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而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的领导干部。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他认为: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他要求干部很严,要求自己更严,从没吃过一顿免费的饭,从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从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从没给亲友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他当地委书记时,按规定家属可以“农转非”,但他对组织照顾先人后己,把审批表放进抽屉,一压就是30多年,妻子和女儿至今还是普通农民。一位副乡长去看望他生病的老母亲,见他家生活困难,让乡民政所送去点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马上叫家人还回去,用以救济那些生活更困难的群众。认识他的人都说,杨善洲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很抠门;手中的权力,“前门”开得很大,“后门”关得很紧。他是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艰苦创业,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他担任县、地领导时,常年住在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板床,一副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他长年累月在乡下跑,脸色黧黑,双手粗糙,检查工作时被乡秘书当成农民而挡驾。他上大亮山创办林场,没地方住,就带领大家用树枝、草料搭窝棚;没有树苗和肥料,就自己到街上捡果核、拾畜粪。他把新盖好的砖瓦房让给林场的技术员和职工,自己最后一个从油毛毡棚里搬出来,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杨善洲同志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了身边所有的人,再苦再累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他是一个靠高尚人格和牺牲精神服人的创业带头人。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献给了共产党人的高尚追求,献给了对群众的无私承诺。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用一生回答了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

杨善洲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所有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留下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我们中组部的每一个同志,都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无私奉献、创先争优,努力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

二、第

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

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第4篇

杨善洲,男,1927年1月出生,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陡坡行政村大柳水自然村人。1934年至1949年,在家务农;1950年,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任小队长;1951年,在施甸区摆马乡政府工作;1952年8月,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土改小组长,同年10月调保山县董官乡、打渔乡搞‚复查‛工作,任副队长,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月至7月,在施甸区委搞‚复查‛工作,任队长;1953年8月至1955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副书记;1955年至1957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书记:1957年至1958年,在中央第七期党校学习;1958年至1963年,在保山县委工作,任县委副书记;1963年至1965年,在施甸县委工作,任县委书记;1965年至1966年,在大理、保山搞‚四清‛工作,任党委书记、团长;1966年3月至1977年,在保山地委会工作,任地委副书记;1977年至1988年,在保山地委会工作,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至2008年11月,退休后回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造林,创建林场;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二、‚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1988年4月,杨善洲即将退休,与家人商量想回家乡为群众再做些实事。家人劝他说‚你都退休了,还能做什么?‛杨善洲坚定地说:‚虽然我的职务退休,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要接着帮群众办‛。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退休后搬到昆明居住,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群众的热爱,杨善洲在退休后的第三天就说服家人,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

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了‚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扩大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诺言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桤木树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蓬,风餐露宿,徒步2 4天,对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当时大亮山周围的山林都已经承包到户了,怎么办林场呢?杨善洲在深思熟虑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在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后,县政府召开了有关乡村干部和部分农户代表参加的会议,把绿化造林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林场的性质、范围、政策、办法、利益分配讲清楚,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然后才开始了筹备建场的有关事项。

退休后第三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次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大家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 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镇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个小组,要求抢在

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

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到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杨善洲一方面抓育苗和挖塘工作,另一方面又带着人在大亮山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底,盘算种什么树种、怎样种。他在山上转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来后,他确定了当年要种1万亩松树林,育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种一万亩以上松树林。种树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杨善洲绞尽脑汁。他每天和职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他把原来摆放在家里的几十盆雪松、白梅、银杏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职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

1990年林场修公路,为了省钱,杨善洲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

林场没有资金扩大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共为林场争取到3O0多万元资金支持。

1999年11月,杨善洲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住院期间,全家人说服他在家安度晚年,他仍然没有同意,半年后,他又拄着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在余下的10年间,他常常手拄着拐杖与林场的职工们一起植树、一起护苗、一起巡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许下的诺言。

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电,每人买一盏马灯……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退休又钻山沟沟……‛这是在云南省施甸县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

三、‚我就喜欢‘草帽书记’的称呼‛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O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他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俨然就像一个农村放牧的老倌,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他听了坦然笑笑说:‚我就喜欢‘草帽书记’的称呼‛。有一次,杨善洲下乡,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不在。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在当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市的村社。龙陵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潞西,花四天时间到达木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三四百斤,广泛推广后,现在当地群众还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实验田,效果很好,被群众称为‚粮书记‛。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因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通知他,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劳动。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耀邦同志听说后,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

杨善洲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80O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

四、‚我觉得自己生活得挺好‛

杨善洲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的心,从不计较金钱名利和身份地位。他经常资助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食、种子和衣被等生产生活必需品。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谈过很多次,自学洪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 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组织部门有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报告上去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居住,妻子张玉珍专程跑去找杨善洲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1995年,杨善洲退休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对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间房子,妻子张玉珍找杨善洲凑钱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去,把刚盖起来还没住的房子卖了。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

他的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为此交了370元的汽油钱。他说:‚办林场后,领导考虑到我老了,出外办事不方便,就专门为我配了车。但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

杨善洲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拿林场的半分半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3年来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也没有报过一分钱出差费。林场职工感慨地说:‚人们都说叫花子还有三担,而我们的老书记连一担也没有。‛开始有人认为:这老家伙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杨善洲说:‚在林场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办林场这么多年,引进资金3OO多万元,按当时规定,引进资金可以提成5%~10%,能得30万,买幢房子不成问题。但我没有要。来造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分文不取。我既不是林场场长,也不是支书,就是义务植树人。

为了保证树苗茁壮成长,他像照顾孩子一样照看着种下去的树苗。有一次发生山火,大家好不容易把他从火场劝回。到凌晨3时,大家回到住地后,他还坐在值班室里。

大亮山林场挂牌后,杨善洲不是场长,却没少操心。平时,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一个锅子里的饭,住的是一样的油毛毡窝棚。有的同志看不过去,说他年纪大了,给一点特殊照顾,给他开个小灶,他坚决不肯,执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御寒,大亮山四季烧火塘,晚上,大家就围在杨善洲住的火塘边商量工作。杨善洲乐在其中。说:‚白天造林、晚上烤火,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嘛!‛

大亮山上,杨善洲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针,锅针上是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罗锅,四个小碗摆放在桌上,火塘边的墙疙嗒摆放着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床头挂着水准仪、黄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围腰,床脚下一双黄胶鞋、一双翻皮皮鞋、一双拖鞋,墙壁上两张用旧的洗脸毛巾。

他总是说,与很多群众相比,‚我觉得自己生活得挺好。‛

五、‚我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

杨善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时刻惦记着乡亲,惦记着群众。

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听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老人立即将猪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他说:‚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后经调查核实,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工作组还了他一个清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想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建场之初,杨善洲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以后,他感到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在近期内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

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制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他和林场的同志一起踏勘选址建立了一座红砖厂。在杨善洲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在创办大亮山林场23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O%左右,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修建7幢砖木结构职工住房,发展花园700多亩、水果基地300多亩,创办了茶叶初制所、红砖厂等,为林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逐步改善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他依托林场每年无偿为周边村民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临近周边4个贫困村1O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大亮山的茂密丛林涵养了水源。目前,有水源保护点316处,解决了周边3个乡镇11个村2.5万人的饮水问题,并为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提供水源.今年的特大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居民饮水困难,而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流淌着清甜的泉水,群众们都说: ‚多亏老书记植树造林。‛大亮山的生态修复,还使不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护,茂密的山林中,活跃着灰叶猴、白鹇、野猪、野鸡、狗熊等多种野生动物。

杨善洲虽然是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了100元。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果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第5篇

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为“草帽书记”;他60岁退休又毅然奔赴深山植树造林20余年,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到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把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自己不要任何报酬,这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党员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现有以下几点学习心得:

第一,学习杨善洲同志诚以修身、一心为民的探索精神

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领导20多年,退休后植树造林20多年,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地为群众办事,无愧于诚以修身、心系人民的“公仆”称号。在创先争优中培育公仆情怀。

第二,学习杨善洲同志俭以养德、知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杨善洲甘于清贫,一生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人员谋取任何私利。他身居简陋的住所,工作在寂寞的深山,始终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为了人民和自己心中崇高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感召和引领人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党员忠于使命的优秀品质。在创先争优中树立高尚情操 第三,要学习他扑下身子干事业的实干精神。

杨善洲同志曾经在工作笔记中写道:“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职期间,他带头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退休后,老骥伏枥,植树造林,开始为党为人民服务的新征程。林场建设初期没有地方住,他们搭建简易毡棚,一住就是10年;缺少树苗,杨善洲同志不怕丢脸面、不“光彩”,带头捡果核,硬是用捡回的果核育出苗木、植出一大片繁茂的果林;山上不通路,就带领大家修路,不通电,就带领大家架电。这种自力更生、勇往直前、不畏艰险,扑下身子干事业的实干精神是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机关党员干部有差距的地方,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地方。作为领导干部,我们更要查找自身不足,学习他带好头、做表率的领头羊精神,学习他放下身子、丢下脸面,一心一意干事业的劲头,学习他遇山开山、遇水搭桥、排除困难、勇往直前的无畏勇气。

第四, 要学习他执政为民、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杨善洲同志先后担任县委、地委领导,为官几任、主政一方,但从不利用手中职权为自家人谋取任何私利,为家乡办事也秉公办理、不徇私情,甚至连组织上给予的正常政策照顾都被他婉言拒绝了。杨善洲同志工作一辈子,没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按照有关政策,他的家属可以“农转非”,但是他却想着其他同志的家属都在农村、把申请表锁进了抽屉。他担任地委领导期间,对待家乡一视同仁、坚持原则。退休时,组织上安排他到条件好的省城,他婉言谢绝,毅然回到养育自己的大亮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钱捐献给公益事业。但是,在杨善洲同志看似不尽人情的背后,隐藏着他舍小家、为大家,执政为民、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隐藏着他对群众的大情大爱和坚定的承诺。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忘我工作,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面对家人,杨善洲同志用无声的言行影响着、爱护着女儿们,他虽然没有弯下腰把妻子儿女保护在怀抱里,却被女儿深情的比喻成顶天立地、为老百姓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对于养育自己的家乡父老,杨善洲同志坚守为家乡人干些实事的承诺,退休后20多年如一日,让荒山变绿洲,带领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杨善洲同志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深刻含义,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上一篇:模范教师事迹材料下一篇:小学班主任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