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杨善洲有感党课

2022-07-14

第一篇:观杨善洲有感党课

观杨善洲有感

观电影《杨善洲》有感

周末我在网上观看了电影《杨善洲》,这部电影主要讲诉杨善洲书记在职时开发了滇西粮仓,引水抗旱,提高粮食产量;离职时放弃敬老院舒适的生活而选择开发荒山,并在恶劣的条件下开拓了“绿色奇迹”,使大亮山树木成荫,生机勃勃的事迹。

这是一个让全中国都肃然起敬的老人,身为云南省保山市地委书记的他在参加工作及退休后的近60年里,廉洁奉公、大公无私、克勤克俭,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时许下的誓词;以极为鲜明高尚的人格,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穷尽一生的执着追求,为自己的人生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纵观杨善洲的一生,不难发现,他做到了很多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最难能可贵的,便是那份执着与坚守,无论是工作中还是退休后。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杨善洲做到了,前半辈子,他坚守住了作为领导干部的操守,后半辈子,他执着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他一生都在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孜孜以求。

杨善洲已经去了,但是他的事迹,他的精神却永远的伫留在人们的心头,就像一座灯塔,在迷雾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时刻提醒我们在花花世界面前,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知道自己要什么,该做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二篇:观杨善洲有感

观看《杨善洲》《杨闇公》观后感

周末,单位组织了我们观看《杨善洲》《杨闇公》这2场电影。观看后被这位”草鞋书记”的先进事迹所感动, 也被杨闇公烈士追求真理、宁死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所震撼。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职时兢兢业业做工作,踏踏实实为人民实事。退休后22年如一日的守候着家乡的大亮山,将光秃秃的“大亮山”培植出连绵不断的树林,影片中这位书记总是和书有着不解之缘,他爱树,爱种树,他的人生也像他种的一颗颗松树一样正直,朴素,不畏严寒。都说退休是是享清福的时候,可杨善洲书记退休不退志的精神为家乡为祖国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并取得的伟大的成绩。那不是一个退休老人的余火残光,而是强大意志与伟大人格升华出的太阳般的力量,照亮着云南省的大亮山,也照到的我的内心。

杨善洲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当下所有的年轻人学习,也提醒着我反思自己的不足,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尽业。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身手,承担挑战性工作增长才干。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研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保持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作风,杜绝利用职权之便,损害人民,损害他人利益。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岗敬业的有用人才。

《杨闇公》虽不是一部制作精良、考究的商业电影,也不是像《建国大业》、《建党大业》场面恢弘的主流电影,在观看完这部制作朴实电影后在心灵上的震撼也是相当大的,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重庆早期党组织主要创建者杨闇公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生动诠释了杨闇公坚守信念、宁死不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人生理想。哪怕是在面对敌人残酷折磨,哪怕是临死的最后一刻,杨闇公烈士用他钢铁的意志捍卫了共产党的信仰与尊严。

杨闇公、杨善洲这两位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承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到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践行党的宗旨,把他们的崇高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时刻敲打自己。

2011年9月24日

第三篇:观《杨善洲》有感

《杨善洲》观后感

最近,我观看了电影《杨善洲》,杨善洲,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影片中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不得不让人一次又一次地潸然泪下的感动。

他坚持、倔强、忍耐,给保山人民铸造了一位心怀大爱的“草鞋书记”。我们无法想象,能够这样感天动地的,竟然是一位满头白发的黑瘦老人,我们不能忘却,影片中关于这位老人的很多记录曾无数次引发了我们内心的震撼,穿透了我们的心灵。

场景一:久逢大旱,杨善洲用50万工程款打井抽水,虽未找来水源,但其行为感动上天,最终天降甘霖,百姓脱离苦海。

虽然最后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人觉得有些偶然,但是,当很多偶然堆叠在一起时就成了必然。杨善洲从未心存侥幸地以为上天会在短期内普降大雨,为了掀翻持续大旱这道坎,他事事亲力亲为,带领当地百姓作出了很多努力,可惜这道坎实在是太大了,人的力量已然不能左右,正当他准备为百姓厚着脸皮向国家请求救济粮时,天空却突降暴雨,这场雨滋润着龟裂的大地,清洗着百姓脸上的愁容,大旱这道坎转瞬间不攻自破。今年,我们家乡也出现了大旱,也有像杨善洲一样的好干部,但多数的干部都没有替百姓服务。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很多的东西。

场景二:二女儿结婚,由于要参加水稻的收割仪式,杨善洲差秘书送去搪瓷盆和床单被套作为贺礼,自己没能亲自到场给女儿祝贺,女儿无法理解阿爸的做法,继而将贺礼退回。

“只要关乎老百姓,就是大事。”温家宝总理这样说。可是时下,我们的部分党员干部空喊了无数次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到头来真正享受服务的却是自己本人。

场景三:二女儿远在外地教书,想调回家乡的学校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一起生活,于是上山请自己的父亲出面请人帮忙解决,作为父亲的杨善洲严辞拒绝了,女儿很绝望的离去,只是最终,女儿依靠自己的努力考调回了家乡。

这一幕让作为人子的我们看了很是心痛,不理解父亲的冷漠,不理解父亲的固执。在杨善洲看来,女儿的请求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看得出来,面对至亲的苦苦哀求,杨善洲在破旧的草屋里徘徊、哀叹,甚至坐立不安,内心挣扎片刻之后,在情感与章法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他是好人,也是坏人,只是杨善洲的“坏”换来的是社会的公平公正,我们需要这样的坏人。

场景四:对于县政府十万元的奖励,杨善洲以县里老百姓生活贫困为由婉拒了。对于市政府20万元的奖励,只留下了四万元给妻子,其余的投资给了老百姓。

看着杨善洲老书记对政府的赠予如此“挥霍”,不由得让人思考我国一些官员贪腐问题。有这样一种说法,我国官员的腐败问题根源是制度问题。只是,人类社会对制度的转变到接纳必须经过时间的考证,十年,百年,甚至上千年,当下我们需要更多像杨善洲这样的官员去引导、建立健全适合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制度。

影片最终以乡亲们去医院深情探望杨善洲同志的故事情节收尾,

而且在影片的最后通过航拍郁郁葱葱的万亩山林来寓意大自然生命的力量和人类改造自然的不竭动力,最终并没有用煽情的镜头、文字去记录杨善洲同志逝世的瞬间,我想这也应该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她大概是想给我们留下一个活着的杨善洲吧,因为广大的平民观众希望他活着,永远地活着!

我们现在是大四的学生了,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要好好学习杨善洲的精神,将来踏入社会,能够为人民做点实事,少讲空话。

李飞艳

2013年9月17日

第四篇:观《杨善洲》有感

静下心来看了一场细腻的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这部电影是以一个老基层干部的名字命名的,它叫扬善洲。刚开始看还没有什么感觉,感觉这就是个精明能干的老革命家,看着看着,几乎后半部都是眼睛噙着泪看完的整部电影。为什么呢,有种东西始终激发着我,我刚开始还不知道,直到脑海里迸发出两个字,那就是“信仰”,看着信仰我感受着它给予人的力量。越看越看着心酸,然而心酸的背后却让我感到杨书记他是幸福的,他做得事是伟大的,用他一生的时间践行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的为群众谋求幸福。

由于扬善洲老书记要带领家乡人民在大亮山植树造林,花费颇多,而且贷款的五十万元要在年底全部还清。为了减少买树的支出,老书记提倡大家在山下捡松树种子。当人们听到这样建议的时候,都感觉到山下捡松树种子是件很丢脸的事,都不愿意去干这样自以为降低身价的事。然而,曾经在地级市当书记的扬善洲同志,以身作则,自己先弯下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曾经说个“山下弯弯腰,山上一片绿,何乐而不为”。直到我看到这一幕,刚开始一直对下山捡树种持反对意见的周波独自一人在闹市的街道上拿着小竹篓,一次次弯腰捡拾那散落在街道的种子时,我感受到党员党性的传承。看到后来扬善洲老书记把建设园林的重担交付给周波时,我看到的不仅是园林建设的交接,更看到了一个老党员把自己的光荣使命和优良党性交托给了下一代,让他继续发扬党员的光和热。

看着片尾,我想如果当初南方大旱之前,多几个像杨善洲这样的称职的党员,那样大旱来临都会像大亮山一样“人吃的水有,浇田的水也有”。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房山因为短期强降雨导致的洪灾。出了这样的事,身为一名共青团员,首先是同情,为什么我们的人民又要受这样的苦难,其次就是对于国家的堪忧,本来南海和钓鱼岛的事就需要国家重点关注,现在国内北京房山、河北涞水和涞源等地人民又被雨水搞得民不聊生,作为一名共青团员,真心希望国家能够快速度过难关。最后想到为何出现短时强降雨却能给人民带来这么大的灾难?这是61年不遇的大暴雨,这是事实,可是扬善洲年代,那样的西南大旱恐怕也是多年未遇的,可是为什么大亮山人民可以躲过一劫呢。61年的不遇的大暴雨来临之前,如果我们党员像扬善洲老革命家那样,以服务人民为己任,为人民谋取幸福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把城市的基础排水系统能力有效的提升,可能百年不遇的暴雨也能顺利排水,不至于为国家和人民造成这样惨痛的后果。

第五篇:观看电影《杨善洲》有感

近期,我从网上收看了红色电影《杨善洲》,影片主要讲述了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退休不退志,坚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乡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

杨善洲是我党培养的一位地厅级领导干部,在位时视百姓为亲人,一心为民办事;退休后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大山植树造林,兑现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主动发挥余热,为地方和国家创造出宝贵财富。他一生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不为妻子转城镇户口,不让女儿进城工作,退休时几乎没有存款,并且把自已所有的积蓄、工资都投入到林场建设中去。林场见效后,他不要一分工资,还将自己亲手建设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交国家,其高尚品质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电影中的两个情节尤其使我感动。一是杨书记的女儿结婚后和丈夫因为工作单位不同,两地分居,已有七年之久,他的女儿是一名老师,通过考试本早都可以调到中心小学,但因为缺少一个盖章,一直没有调走。所以女儿哭着请求父亲帮帮她,把这个章盖了,但杨书记就是不同意。于是,女儿对他说:“你造林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造林是市里已经批准了的,是公事!公是公,私是私,二者就是不同的概念嘛!”杨书记心平气和地说。女儿见说不动父亲,只好生气地走了!

另一个是在植树造林刚开始时,欠了政府几万元钱,杨书记为尽快还上这笔钱,就对一同上山的几位工友说:“咱们一起去大街上捡

果核吧,卖了可以换些钱。”“啊!太丢人了,何况您还是老书记。”“我是书记那是我说的,如果我不说谁知道我是书记,一点都不丢人,这件事自愿。”杨书记说完便扭头走了。

其实,杨书记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也有常人的情感,也非常爱自己的家人,也有自己的荣辱观,只不过当这一切与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起时,他的选择有别于常人,也把感动留给了我们。

杨善洲同志将功德碑立在大亮山7.3万亩的翠山峻岭之中,植在保山人民心中,立在全国人民心中。在大山深处为人们建起有林、有水、有粮、有路的美好家园的同时,也以共产党员就是要自找苦吃这种崇高的、为民的精神诠释,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部片子不只值得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深思,也值得每个人深思。我们当代教师,有必要再一次正视自己的人生,拨一拨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的指南针,理一理对人生追求的信念,很好的继承这种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我们心中发扬光大,做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重阳节的作文下一篇:高一新生入学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