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课堂范文

2024-05-06

德育教学课堂范文(精选12篇)

德育教学课堂 第1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性,品格

一、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他非常明确地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在每堂课的教学中,若要体现素质教育中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就必须在各学科本身的内容体系中融入德育内容。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德育

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达到游刃有余、渗透自如的效果。

德育需要情境,而我们课堂教学中教材给予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情境,加以自然的引导,德育之水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例如:一年级语文《自己去吧》,教小鸭独自去学习游泳,教育学生,小鸭天性不怕水,到水里不会被水淹,小朋友可不行,千万不能独自去游泳,老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在数学课上讲“时、分、秒”时,我们可以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美术课结束后收拾用具,教育学生管理好自己的东西,废纸入篓,文明教育。唾手可得的东西何必踏破铁鞋寻遍千山万水呢?

三、课堂评价体现德育渗透

课堂上德育评价的目标很广,例如:尊重别人的发言,当别人发言时,做到不插话打断他人思路,不嘲笑他人的不同见解或错误。如果有异议,征得老师的同意后,有礼貌地反驳。尊重别人的缺陷,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比如有的同学天生口齿不清,有的同学性子慢,要学会宽容,尊重老师,上每一位老师的课必须尊重老师的成果。

乐于帮助别人,小组合作时,积极地给予评价,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绝不能袖手旁观。在生活中也要予以帮助,如同桌铅笔忘记带了,大方地借一支,帮助别人愉快自我。我认为课堂中的学习习惯是其他所有行为习惯的基石。对此在教育实践中我有深刻的认识,并作如下归纳:

(一)语言方面

1.每节上课、下课师生问好:老师,您好。

2.上课发言积极主动,讲普通话,不插嘴,学会倾听。

3.讨论问题不大声喧哗,组内要有序发言,辩论要有礼有节。

(二)行为方面

1.进出教室应向老师说明原因,迟到喊报告。

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摆放整齐;下课后及时更换整理,再离开座位。

3.听课、读写姿势正确,不随意交头接耳,不自由走动。

4.进入教室遵守规则,做好每天的眼保健操。

(三)心理方面

1.上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

2.遇到困难不退缩,有勇于克服的信心;遇到挫折(如老师批评、同学指责)及时调整心态,不消极怠慢。

3.尊重老师和同学的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各项课堂学习活动。

4.同学有困难,及时给予热情帮助;同学取得成绩,不妒忌不冷漠,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

5.思想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受外界干扰。

6.学习目标明确,注意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师德引领德育

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教师职责的全部,长期的一线教学,让我认识到德比学更重要。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做一名教师,处处彰显着高尚的品德、素养、情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好的垂范。例如:如果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当你撒播诚信的种子时,这些种子就会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中清脆拔节;反之,这些种子就会在贫瘠的土地上遭受风吹雨打。例如: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班上的41名学生,有本地学生,有外地务工的孩子,不论男女,也不论成绩好坏,都应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力求给每个学生同样的成长空间。尊重他们,不因学生无法选择的外部因素或自身先天条件而让他们感到自卑。公正之心像一汪清泉,不能给他们同样的水分,但他们可以从中吸取到自需的所有水分。

尊重人格,呵护幼小心灵。“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这对一位老师来说不难做到。但只有师德才能引领学生也能“不讽刺、挖苦、歧视”他人,让学生拥有一颗博大的心,师者必先拥有。

德育是树人之本,根扎得越深,树木越是枝繁叶茂。课堂是一片沃土,我们为人师者决定着这片沃土的质量。

参考文献

2014年德育进课堂教学 第2篇

教学时间:2014年6月11日 授课教师:林艳

教学内容:歌曲《爱我中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欢快、自信、自豪的心情演唱歌曲《爱我中华》,掌握歌曲的力度、节拍、速度等基础知识。

(2)学会用齐唱,合唱歌曲,随音乐创编律动或舞蹈.即兴表演。

2、过程与方法:

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觉,欣赏的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给学生提供感觉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时机。还音乐课堂以快乐。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有强弱、力度变化、自信地演唱《爱我中华》 教学难点

1、体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音乐风格。

2、学会附点节奏、掌握四分之四拍节奏指挥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说出56个民族的名称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班有几个民族(两个:回族、汉族),介绍两个民族的歌曲,那么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呢(56))

2.说说分别有哪些呢?(回族(花儿与少年)、藏族(天路)、壮族(唱山歌)、羌族(吹起羌笛跳锅桩5„.)、高山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白族、侗族、水族、壮族、满族、瑶族、彝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佤族、朝鲜族、土族 达斡尔族、羌族、撒拉族、、、、、、等)。

这五十六个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区环境等的不同,因此他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不同,所产生的歌舞音乐肯定也不相同。今天我们学唱一首歌颂56个民族大团结的歌曲《爱我中华》。

德育渗透:我们的国家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我们更应该团结起来。

二、讲授新课:学唱《爱我中华》(35分钟)1.欣赏歌曲《爱我中华》5分

播放音乐,感受歌曲的情绪,听一听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用什么演唱形式演唱的。(热情奔放、演唱形式是领唱、齐唱)2.教师视唱歌谱,了解歌曲主音旋律.在歌曲中产生的艺术效果(3分钟)请学生听一听这首歌曲以哪几个音为主,并回答:(1、3、5)教师小结;这是一首以少数民族音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基本是以1、3、5三个音为基调开成的,所以听起来民族音调特点很浓。有点象我们以前学过的苗族、彝族的特点,但又不完全是,第一部分叙述性的跳跃又平稳,轻松又调皮的(咳罗咳罗咳罗咳),第二部分更加热情,表现出“呼口号”的气势最后两小节唱出了“爱我中华”的自豪感引出

3.节奏练习(3分)① × ×× ︱× ×× ︱×× ×× ︱× 0 ‖ ② ×.× ×× 0 ︱ ③ ×× ××× ×× 0 ︱ 4.学唱歌曲(25分)①第一乐段的主题是齐唱,1 3 1 3 5 3 0︱5 1 2 5 3—︱控制整体音量(注意休至符),高音时不要喊叫,注意强弱对比(强弱次强弱)。(5分)②第二段开始采用女声唱前句“爱我中华”,男声接后句,“健儿奋起步伐”依次交错进行,相互呼应,男女合唱“五十族兄弟姐妹,五十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把歌曲情绪推向高潮。强调符点节奏的效果.(5分)③跟老师的手风琴伴奏学唱歌曲,强调歌曲情绪,开始部分一定要平稳,结束部分要用欢快跳跃、富有朝气的歌声演唱歌曲,反复练习,达到上述要求(5分)最后请一位学生上来指挥,学习四分之四的指挥方法(1下二里三外四上)全体同学起立演唱。(5分)④创编律动或舞蹈即兴表演.(5分)

三、结束课程(5分钟)1.本节课我收获了什么? 2.教学总结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第3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 演绎 德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56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品德教师要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顺应社会变化和教育发展,适应儿童道德发展的复杂性,改变传统“重理论,重说教”的教学模式,积极将各类新型德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课堂中,从多个角度演绎德育课堂,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情境代入,强化感受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积极思维,启迪想象,更深刻地认识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上学路上》这一章节时,教师在课始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都要从家里到学校,但是你们记不记得住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线呢?”学生都回答“记得住”,然后叽叽喳喳地说着上学的路线。教师继续说道:“大家真聪明,请大家用手里的彩笔把上学的路线图画下来吧,记得要把路上经过的红绿灯、商店、十字路口等标志物都画出来哦。”在学生画完后,教师让几个画得最好的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并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路过红绿灯、商店、十字路口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后在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加入了“路过红绿灯、商店、十字路口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不能贪玩迟到。这样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二、明理导行,营造气氛

明理导行的教学方法是从传统语言讲解法演变而来的。它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学习《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这一章节时,教师先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全部的关心和爱护”,然后说道:“同学们愿不愿意听老师讲个故事呢?”学生听到讲故事都很感兴趣,认真地听教师讲述。此处教师可以推心置腹地讲述自己从小受父母照顾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报刊上刊登的与父母有关的感人故事。教师讲完故事后,学生都很有感触,课堂氛围也变得非常温馨,教师这时可以让学生讲讲父母关心自己的故事,或者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加深学生的情感认识。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一直因枯燥、死板,致使学生情感体验差为教育者所诟病,而明理导行的教学方法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用于大多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先是点明教学内容,然后主导课堂进行,以口头讲解的形式传递信息。与传统说教教学不同的是,教师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自己做起,推心置腹地为学生讲述故事,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共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三、角色扮演,主动辨析

角色扮演是通过创设与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扮演过程中体会相应的情感和行为。角色扮演适用于故事性、行为性较强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他们需要关爱》这一章节时,为了教育学生尊重残疾人,热情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手段,让一部分学生用手帕蒙住眼睛扮演盲人,然后提问:“假如你们在街道上看到有盲人,你会不会帮助他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会”,并纷纷去搀扶扮演盲人的学生,充当“盲人”的眼睛,扶着“盲人”走向目的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分别扮演了聋人、肢体残疾的人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残疾人和帮助残疾人的人,让学生体验到了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真实困难,从而增进学生对残疾人尊重、关爱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残疾人的习惯。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演绎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灵活多变又富有情感的课堂演绎方式活化小学品德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辨析,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发挥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 第4篇

一.直观演示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注意借助生动的语言和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讲《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 我采用插图描述和录像演示相结合的手段, 利用书上的插图生动描述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景色和海底产物等, 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海产资源的丰富, 与此同时, 我还利用放录像的方式进行直观演示, 学生情绪顿时高涨起来, 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样以来就会给学生以深刻的直觉印象, 使他们认识到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又如:在讲《瀑布》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两课时, 我也运用了上述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 立志努力学习, 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思想感情。

二.名言品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这句话提示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 必须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小学语文课本上选登了许多教育家、著名科学家、抗日英雄等名人的名言。这些精辟的名言, 含义深刻, 富有哲理, 字字句句闪烁着思想教育的光辉。教学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又深化了思想教育。如: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者, 他在自己求学的生涯中, 历尽坎坷, 几经磨难, 但就是凭着“一定要争气”这个坚定的信念, 促使他成为一位有名的生物学家。

通过品析, 使学生明其义, 悟其神, 学习他“一定要争气”的可贵精神, 从中懂得只要有信心、肯努力, 什么困难也会克服。再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 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 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 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话语不多, 但流露真情, 使学生对他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所感染, 更加崇敬那些为祖国而献身的英雄人物。

三.合理想象

有的文章, 在叙述上往往留有一些空白, 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教师就应该抓住时机,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使之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例如《荷花》一课, 作者在欣赏一池美丽的荷花时, 被荷花的美所感染、所陶醉, 于是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这时蜻蜓和小鱼分别告诉作者自己清早飞行的快乐和昨夜的好梦, 但是具体说了一些什么话呢?作者并没有告诉读者,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而合理想象出这些对话的内容, 是更加衬托出荷花美的点睛之处。我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有的学生认为, 蜻蜓是这样说的:清晨我在公园里飞行, 看见清洁工阿姨正在打扫公园里的小路, 她们都很辛苦, 但是她们的心都象荷花一样纯洁……;还有的学生说小鱼做的梦是这样的:晚风吹来一池荷花都跳起舞来, 于是惊动了全国的小朋友, 大家都来参加这儿的音乐会, 真是热闹极了, 他们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永远和平统一, 永远繁荣昌盛……。学生们展开了各种合理想象, 但都深深感受到荷花的潇洒与神圣, 更被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濯涟漪而不妖”的品格所感染, 在想象中认为自己也应该做一朵美丽的小荷花, 永远有一颗纯净的心。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写小练笔

为了更好地用语文这面镜子,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文章, 简单写一下自己的体会与感想, 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情况写小练笔。如:学生写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再创佳绩》、《我的理想》等, 通过写小练笔, 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 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 进行了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团结友爱等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有知识的传授, 有技能的训练, 有思维能力和知识能力的发展, 有美的熏陶, 也有德育的渗透。德育对智力、体力等诸方面都起到促进作用, 只有各个方面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才能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让其充分焕发生命活力!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 根据不同题材和课型, 尝试通过直观演示、名言品析、合理想象、写小练笔等方法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入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极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效论文 第5篇

摘要:职业学校教师要做好德育工作,应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切实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德育教育;实效性

德育的实效性,不仅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如何改革和创新,怎样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职业学校教师要做好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比较容易做到,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双向交流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人为赋予的,更不是教育者恩赐的,而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

基于这种观念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应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平等性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种平等性首先在人格尊严方面,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应该是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2、目的性

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必然的、不容师生选择的关系。这种关系以一定的法律原则为依据,在教育的原则指导下组织、建立和发展,并体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和社会的要求。

3、互动性

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在道德教育这一特定实践活动中,两个具有平等地位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互动的。这种关系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也是师生关系的目的性的保证。

教师须在德育过程中坚持自己的教育主导作用,加强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有效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影响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日常社会生活和道德修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主体,尚需培养和造就,学生身上蕴涵着一定的主体性,有待教师的合理激发。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道德环境,提高自我修养,保证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加强研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教师只有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做到全面深入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为增加德育的针对性,教师需进行三方面的研究工作。

1、研究教材

教材是用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的教学资源,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教材是指教科书以及各种辅助资料,教科书、图片、影音资料和网络输出资料等;隐性教材包括学习、生产和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例以及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事件、焦点人物等“活的教材”。教师通过进行深入的研究,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结合教学宗旨对相应内容筛选、加工,有针对性地将之应用于教学环节中去,绝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学生会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2、研究学生

社会的复杂变化,必然引发职校学生素质方面的新特点。例如,学生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发生了变化;他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等。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紧贴学生特点,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3、研究社会

由于全球化潮流的冲击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普及,加上职校学生具有求知欲、猎奇心强及思想行为日趋成熟等特点,使得他们能快速地获知国际国内各种文化思潮和事件。但他们对于各类信息的辨别能力尚有欠缺,需要教师及时地加以引导。 因此,德育教师除了要及时掌握社会学习之外,还应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各类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并借此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各种社会事件把握世界和国家发展形势,做到与时俱进。

三、提高素质,提高德育工作的说服力

教师健全的人格能使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德育教师尤其应该秉信“身教重于言传”这一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

1、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充分说明教师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概括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坚定,忠于党、忠于人民,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祖国统一。另外,作为德育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有较高的分辨是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起到导航的作用,促进学生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2、增强科学文化素质

能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的教师,才会成为优秀教师。一个教师不应只具有专业知识,还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美学和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很好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在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在育人成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人的过程是相当细微和复杂的,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过程不但需要智慧同时还需要耐心、细心,甚至要能承受被误解的心理考验。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把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委屈带到教学中去,不能在课堂上发怨气,散布腐朽思想。所以,教师需要有控制情绪的良好心理素质。

4、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素质

职校德育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第6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实践 德育教学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70-01

德育课程是职校教学内容之一,因为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职校都运用翻转课堂进行德育教学,符合学生特色学习的要求,实现了课外知识的延伸,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完善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翻阅大量资料,关于翻转课堂在职校培养学生德育的方面,总结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中职校德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过内容,要求中职德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加以注意,也要有体验式教育、并且养成教育也不可或缺,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行为培养三者相结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和为学生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换句话说,职校德育翻转课堂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发展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硕果,真正摆脱了以往德育课堂的枯燥无味,学生十分厌学的状态,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模式得到了拓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实力。

二、职校德育课程的翻转课堂的实施

虽然传统的德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不能让学生百分百的投入课堂当中,导致德育教育固步自封,一直不能突破传统束缚。然而,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既在教学本质上实现了突破,还符合学生的成长的规律,真正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所有学习需求。职校德育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且知识的传授与知识内化都是需要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以下是我对职校德育翻转课堂实施的几个方面分析:

1.课前联系生活实际,制作相关的课件

教学视频的制作是职业学校德育翻转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教师制作相关的课件时,要从学习的重点与侧重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一种感同身受中学习知识,解决学生不明白、不理解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便于学生学习的目的,实现本质上的“翻转”。例如,我们宣传安全教育时,我们无论用多少事实案例,知识安全理论来讲解安全重要性时,同学们都不以为然,收到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教师不如利用课前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去观看相关的视频,给学生最直观的体会,然后再去讲解安全的重要性。

2.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便于自主学习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是职业学校德育翻转课堂教学中的一大特色。翻转课堂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模式,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广阔性和资源信息的流通性,收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的信息,然后进行筛选归类,最后整合构建成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内容实现自我学习。

3.师生互动协作,创造学习氛围

当然,构建德育资源共享平台,缺少不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所以,师生互动协作也是翻转课堂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合作,不但使得德育翻转课堂上有了更多的学习气息,也会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学生学习的欲望更强烈,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德育翻转课堂上我们学习新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协同合作,共同探讨,那么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时间要比平时减少一半。因此,我们要重视起师生互动协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考

职校德育教学中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相比较,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导性,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发挥空间。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改变,既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职业学生发展的需求。职校德育翻转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给了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带来了新生机,还让我们认识到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为其他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希望。

总而言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经济如何发展,培养学生德育教育都是学生时代的主要教育课程,同时培养德育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继续丰富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实施翻转课堂,争取早日完善德育工作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将我们的德育教育事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玉欣,“翻转课堂”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实践初探,现代教学,2015

将德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 第7篇

一、在课堂常规教学中融入德育

一堂体育课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就应该将德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 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 将德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 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 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通过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 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地遵守纪律,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如课的开始部分从主要任务上讲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 使他们精神振奋, 情绪高涨。我们常做一些队列练习。在进行练习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家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集体, 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 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面貌、精神。”因为通过这一要求, 不仅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同时既达到了体育课的要求, 也使学生有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上课氛围。

二、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德育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根据教材的特点, 有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活泼愉快,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如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 通过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 组织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 观看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比赛的电视及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等,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 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 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 充分发挥集体力量, 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互相之间的密切配合,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 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 绝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 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再如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 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 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 深入了解情况, 从严要求,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 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 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意志不坚强的学生, 每当跑到生理上出现“极点”的时候, 就会马上停顿下来。偶然一次不足为怪, 但如果这些学生每次都是这样, 那么, 他们的中长跑成绩绝不可能达到目标, 他们的意志品质就经不起实践的考验, 以后遇到中长跑这个项目就会望而生畏, 知难而退。作为教师, 就要适当地利用中长跑这个项目去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克服困难、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劳累、磨难等令人不快不舒适的外界刺激, 才能锻炼人对自然、社会的挫折能力。因此, 体育教学, 不但为学生掌握运动技术、锻炼身体提供了条件, 更是为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为适应未来的艰苦创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在体育教法中融入德育

在体育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在学习中, 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 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 才能圆满完成。

如在跳山羊教学中, 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 这时作为教师在组织教法上应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 消除他们对跳山羊的恐惧心理, 增强自信心, 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 学生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 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发育完全, 思想存在着极大的可塑性。而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 同时还承担着学生课间操、课外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因此, 体育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 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 加强德育渗透, 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表扬、鼓励与批评,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 逐渐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受到连续、科学、全面的教育。

(1.宜兴市陶都中学;2.宜兴市丁山小学)

摘要:通过体育教学,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 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尊重他人, 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第8篇

一.自我教育是最有效的、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很有效的教育, 是真正的教育, 它能将德育之根深植于学生的心底并开出绚烂之花。

课堂教学中安排课前三分钟演讲, 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契机。学生可以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 可以谈自己身边的新闻故事, 可以谈社会生活及自己的看法, 可以推荐有哲理有感情的文章或经典诗词名人名言。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 比如畸形消费:天价手表, 天价手机等有人争相购买, 浙江义乌等地从比名车到比名狗……可以说, 比富现象是一种畸形的跟风和炫耀心理。有的学生谈了登山过程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摘花草, 攀援树木, 有的古树旁边明显地立着牌子“保护古树, 禁止攀登”, 可很多人熟视无睹, 抢着爬进栏杆的古树上拍照……

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明白一切都要从自身做起, 从小事做起。比如不随地吐痰, 不乱丢垃圾, 不说脏话, 不践踏草地……在一些作品赏析中, 比如俞天白的《底线的失落》, 让学生明白“做人是要有一个底线”。自我教育胜过说教。

二.为人师表者的德育影响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 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的。教师应完善自身的人格体系, 让诚实守信、友善谦和、言行一致、坚韧勤劳等美德, 自然体现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 举手投足间, 对学生产生德育影响作用。

三.挖掘课文的德育内涵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中汲取德育精华, 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铸造学生美好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沁园春·雪》激起学生远大的抱负, 爱国之心;《背影》激发对长辈亲情的理解珍惜。教师应挖掘德育精华。

四.写作沟通中完成德育

论如何让德育教学走进体育课堂 第9篇

一、教师的影响

俗话说, 上梁不正, 下梁歪。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 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 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 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 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领导、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过程中以自己正确科学的是非观念, 健康纯洁的真实情感, 高尚正确的行为习惯来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 以此来示范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授之以渔, 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了。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我们现在更习惯于授之以鱼。教师以身作则, 是教育学生最好的典范。

二、课堂是主阵地

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学科渗透德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德育的水平。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的课改宗旨,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寓德育于各门课程之中, 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为加大学科渗透德育的力度提供了保障, 为提高德育渗透质量指明了方向。因此, 优化学科渗透德育的过程, 提高学科渗透德育的质量, 是实施新课程方案、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 它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立即付诸实践, 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 这有利于体育教师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良好的氛围

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 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 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 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 其首在立人, 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 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 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 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 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 不违背自己的良知, 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 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 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 进行师生问好, 下课与教师说再见, 这就是文明的一部分。体育课堂, 与学生的交流中, 教会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爱、团结, 见面互相打招呼, 创造良好的文明道德氛围。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道德情操

体育的重要魅力就在于激烈的竞争性。参加体育活动,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过程中, 通过积极响应规则的约束, 使学生认识到“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 也是在学习、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宗旨, 更是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宗旨。合作意识是整个国民素质中较为薄弱的一种意识, 尤其是现在的学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习惯了以“我”为中心, 惟“我”独尊, 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 这就导致了许多初中学生缺少合作意识, 往往我行我素, 对他人、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甚至是漠不关心。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或讨论的形式得到培养, 它需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活动、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显示出了它的特殊作用, 许多训练项目、竞赛活动, 如篮球、足球、排球、接力、拔河等, 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和同伴一起合作的意识, 让他们体会一起流汗、相互协作并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喜悦, 这对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分担责任、为共同完成工作目标、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都会起到较大的作用。面对着每一个艰难的决定, 我们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人的意志力是无限的, 并具有创造性社会价值。意志坚强者能克服任何障碍, 创造出任何奇迹;意志薄弱者缺乏明确的目的和坚强的奋斗精神, 情绪低落, 随波逐流, 终将一事无成。因此,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放在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过程, 从开始到结束都有着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

刍议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 第10篇

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书育人”的意思是: (1) 既教书, 又育人; (2) 教学工作和育人工作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 (3) 教学以育人为最终目的, 育人以教学为基本途径。”数学是与数字打交道的一门学科, 分数更是数字的一种常见形式。在如今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下, 教师与学生眼中都只有分数, 而没有德育, 认为数学只是一些定理公式的堆积与应用, 枯燥而乏味。结果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通过规范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此, 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二、数学课堂的有效形式

要将我们的学生培育成“四有”新人, 我们教师就要做到“四有”教师:“有情”“有意”“有理”“有效”。

“有情”就是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 关注学生的成长, 关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只有以情感人, 才能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数学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有意”就是教师无论是在设计教案, 还是在上课, 甚至评估时, 都要有效。

1. 讲一些数学史。

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 可才华横溢, 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 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 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 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 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2. 联系实际, 关注社会。

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渗透的切入点。如在教授科学记数法时, 可首先告诉学生100粒大米约重2.5克, 接着说全国大约有13亿人。假如每人天天节省1粒米, 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紧接着又提出假如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 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学生又继续用计算器计算, 最后得出可供一个人吃81250天, 大约223年。此时学生都惊奇地叫起来, 平常看起来的这么一点点, 通过积累, 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数目。这时, 我因势利导, 抓住时机, 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这样, 通过自己计算, 再给他们讲积少成多, 积水成河的道理, 使他们熟悉到, 现在生活虽然比过去好多了, 但也要注重节约, 不能浪费。有时教师可以自己或让学生编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题。如在上函数这一课时, 我正好看了新闻:《广西最大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 万亩良田面临绝收》, 于是我以下面方式导入:2010年3月22日桂林市遭遇了50年不遇的重旱, 青狮潭水库的水位持续下降。原来正常的海拔水位是225米, 蓄水量为6亿立方米。刚刚测量的海拔水位是213.6米, 已经降了11.4米。青狮潭的“死水位”是207米, 目前距离这个“死水位”还剩6.6米, 只有一步之遥了。若水位每天下降0.3米, 设下降天数为x, 水库的水位为y, 那么y与x有什么关系?, 并让学生计算如果一直不下雨, 多少天后, 水位将达到“死水位”。学生算出33天, 学生通过计算明白了缺水的严峻性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上完这一课后, 我让他们出一期“节约用水, 保护母亲河”的环境小报, 并放在学校橱窗进行宣传。又如, 在学习应用题时, 可以让学生现编一些联系生活且有意义的题, 比如抗震救灾等。

三、有理才谈数学方法

“有理”就是要深入挖掘数学知识、数学习题中蕴含的思想方法。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 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 因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就有自身特点。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 发挥优势, 把握重点, 分清主次, 准确发掘教材内蕴的德育因素, 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 讲究渗透艺术, 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我们在教学时不应只停留在通过逻辑推理把题讲透上, 更应该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比如化归思想就是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如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将代数问题化为几何问题, 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等。实现这种转化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整体代入法以及化动为静、由抽象到具体等转化思想。另外初中阶段的数学思想主要还有对应思想, 整体思想,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思想反映着数学概念、原理及规律的联系和本质, 是形成数学能力、数学意识的桥梁, 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关键。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 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将数学思想方法教育贯彻、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要使学生真正具备有个性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不是通过几堂课就能达到, 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实践, 持之以恒, 寓数学思想方法于平时的教学中, 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就一定会日趋成熟。

四、评价的形式要多样

课堂上我们不能仅以分数做为评价, 同样也不能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 对学生的表现不加干涉。而是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及时评价, 多评价, 多引导。通过不断的评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评价活动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 更重要的是又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全面、合理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初步尝试了新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价、展示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业发展状况,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展示性评价:展示课本、课堂练习本、作业本、自办小报卷;水平性评价以闭卷考试为主。实践表明:开放性的、激励性的评价制度, 它留给孩子们渴望成功、追求进步的机会和空间, 一次不行还有下次, 这方面不行还有那方面,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新的评价制度给课堂教学、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成平.浅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J].德育, 2008年第1期.

[2].胡红梅.《点击数学课堂教学的“四环节”》.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网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第11篇

一、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个人的品德,如守纪律、助人、勤俭等,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新课标指出:语文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应有的语文知识,还担负着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在举办“悠悠中华情”诗歌朗诵会时,全体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上朗诵的学生声情并茂,台下的听众不时掌声雷动,并跟着台上同学一起朗诵起来,台上台下成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海洋。之后,有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这次诗歌朗诵会,让我进一步深深地了解了我的祖国,了解了祖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了解了祖国遭受的深重灾难。我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之情化作一个个具体的行动,现在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让我的祖国更加强大”。还有一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到:“我站在台上,面对着‘悠悠中华情几个大字,心潮澎湃,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心里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许多同学都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了自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懂得了怎样去爱国,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做贡献。

二、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色彩。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仔细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巧妙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品德教育。有人说:“一个人,他再不聪明,但他品德好,也会有很多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一个人,再聪明,学习再好,他道德品质不好,所有的人也只会远远避着他,讨厌他!”可见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品德的基础。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主阵地,在这里学生除了学到语文知识外,还可以学到许多人生的哲理。比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让学生在背诵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了解文天祥的为人处世,体会文天祥的爱国之情。学生从文天祥的慷慨正气中学到了这样的人生道理: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该怎样取舍,应该怎样面对生与死。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为了祖国,为了集体,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类的豪言壮语。再比如,在学习《黄河化险》一文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逆境,我们应该怎样去做?经过激烈的课堂讨论,同学们也达到了共识:要逆流勇进。有同学还引用名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战胜逆境则令人惊佩。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从这一句句的名言中,我听出了同学们战胜逆境的决心,也听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在这堂语文课上,学生学会了怎样勇敢的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境。

三、利用作业评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德育教学课堂 第12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细节,德育课堂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学习做人做事的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教师要运用生活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让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和谐统一起来, 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上要尊重文本, 列举事例, 让小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把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在生活中明理, 在实践中导行。积极参加健康的、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活动, 远离网吧, 拒绝毒品, 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小学生搭建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 指导小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爱心、负责任地生活。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一、歌曲导入, 在生活中明理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 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教师运用歌曲导入新课, 能抓住小学生的心弦, 唤起小学生的探究兴趣。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喜欢听歌曲是小学生的天性, 歌曲导入能启迪学生思维, 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教师要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教学细节, 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发好每一个教学细节, 创造出精彩互动的品德课堂。如,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时, 教师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听过这首歌, 你能说说这首歌描写了什么吗?是啊, 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 家乡的含义:家乡是一叶扁舟, 载着你们从童年的梦走向成功的舞台;家乡是一幢小房, 在风雨中给你们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家乡是一首动人的歌曲, 演奏着生活中的故事。现在, 就让我们先看地图找一找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吧。你能说出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么?用“我的家乡在 () 省 () 市 () 县”进行说话, 活用教材, 努力建立起文本、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想象一下:自己长大后怎样为家乡的建设出力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学生通过想象, 知道了自己的责任。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热爱家乡, 就是热爱祖国;思念亲人, 就是想念家乡。当我们长大时, 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千万别忘了养育自己的那方故土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我们要铭记责任, 为建设自己美好的家乡献计出力, 添砖加瓦。在看地图的同时作为新课的铺垫, 地图和歌曲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运用媒体, 在实践中导行

多媒体色彩绚丽、画面清晰, 能把整个教学过程显示出来, 把学生带入一个奇思妙想的世界,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多思乐学的兴趣,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学生在学中明理。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是道德品德内化的动力,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要以情感人, 情理交融, 以情载理, 激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时, 教师播放课件“篮球女孩”钱红艳, 激发学生同情、关爱残疾人的情感。钱红艳失去了双腿, 但她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学会了游泳, 取得了许多荣誉, 努力拼搏, 实现了为国争光的梦想。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钱红艳, 你真棒!) 作为正常人, 我们应该怎么做? (尊重和理解残疾人, 做到不嘲笑、不讽刺残疾人, 并主动帮助残疾人) 同学们, 我国还有8000多万的残疾人, 他们像钱红艳一样过着和我们正常人不一样的生活, 他们身残志坚, 服务社会。把你知道的残疾人事迹讲给同学们听, 小组交流。著名作家海伦·凯勒集聋哑盲于一身, 聋哑舞蹈演员邰丽华, 面对困难, 他们没有低头, 也没有退缩, 他们是生活的强者,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关爱他们、主动帮助残疾人。然后让学生做爱心卡, 把你想说的话、想做的事写在爱心卡上, 送给那些残疾人朋友。

三、合作交流, 在探究中成长

新课程倡导以小学生为中心, 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老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生活是多彩的, 每个人眼中、心目中的生活更是缤纷灿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都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自由、合作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敢想敢为, 自主学习, 充分发展。如:在教学《怎样与人相处》时, 教师一进教室, 就表扬同学们坐得端正。再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下你印象最深的一次被表扬的经历及感受。表扬就是赞美、夸奖,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表扬。你赞美过别人吗?组织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夸奖他人》, 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 赞美别人, 体现“交往是相互的”这一中心。教师表扬了参加表演的同学, 引起同学们情感上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谈体会, 表扬不仅给他人带来快乐, 同时也愉悦了自己, 表扬要体现真诚。人常说“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就是这个道理。

上一篇:个案报道下一篇:点对点会计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