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培养语文教学

2024-05-08

创新思维培养语文教学(精选11篇)

创新思维培养语文教学 第1篇

一、创设趣味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创造活动, 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于教师精心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 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 通过精心设置支架, 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 引起反思, 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 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例如,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 我设计了小动物们举行自行车大赛这一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动物设计的自行车可多了:轮子有方的、椭圆的, 有的轮子是圆的, 但轴没安在中心;有的轮子是圆的, 轴安在中心。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比赛的结果。然后点击按钮, 比赛正式开始, 轮胎是圆形的汽车平稳地行驶在马路上, 而其他汽车则伴随着“咔嚓, 咔嚓”的颠簸声, 艰难地行驶着, 结果自然是圆形轮胎的汽车先到达终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轮子是圆的、轴安在中心的能得冠军?圆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它。

在数学课的开始, 教师能够结合实际出发, 巧妙地设置趣味性、悬念性问题, 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吸引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视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源于思, 思起于动”。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 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程序和精心设计、选择的学具, 让学具、操作, 活动、指导等客观因素诱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之中, 思维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状态, 这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之中自己去领悟, 这是教师的任何精彩讲解都无法比拟的。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减) ”这一内容时, 就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教师先用例题进行示范讲解, 让学生弄明白计算法则 (从个位减起, 不够向十位借一) , 然后指导学生练习巩固。这种教法比较省事, 效果也比较好, 但没有给学生提供动脑思考的机会,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天性。另一种处理方法是, 教师先将抽象的算式还原成直观的学具 (如小棒) , 先让学生借助于学具的操作和摆弄, 自己去计算出结果, 去发现怎样算;然后, 教师再归纳总结。由于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探索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便会“发明”很多种算法出来, 如87-9=80-9+7=78;87-9=87-7-2=78;87-9=87-10+1=78, 等等。对7、8岁的小朋友来说, 这难道不是很伟大的创新吗?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 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实践操作可以开拓学生思路, 能使学生从摸一摸、做一做、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设疑巧妙新颖,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据统计, 一堂课约有80%左右的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从这个角度上说,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受激反馈、教师再对反馈作出反应的一个过程。教师所提问题的思维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的师生“一问一答”的狭隘式提问, 使学生的思考过窄, 跨度太小, 学习被动, 阻碍了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课堂教学中, 老师的提问应具有技巧性、启发性、灵活性、创新性、趣味性, 甚至答案的多样性, 让学生在宽敞的思维空间展开多角度思维, 获得尽可能多、新、奇的发现。同时,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应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 问在“似懂非懂”之处, 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寻找启发性提问, 如启发得当, 学生思维顺畅, 茅塞顿开。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要行驶400千米的路程, 前5小时行了全程的2/5, 照这样的速度, 行完全程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解答为:400÷ (400×2/5÷5) =12.5 (小时)

教师接着提问:“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1. 把全程看做单位“1”怎样列式?

2.能不能把全程看做5个单位来解答?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1÷ (2/5÷5) =12.5 (小时) (5÷2) ×5=12.5 (小时)

这样通过开放性、探索性的提问,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同时激励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四、创新教学手段,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能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运用启发式谈话、探究式讨论,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并具有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又如:合理运用教具, 能促进学生的直观认识,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现代教学手段,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对于一些难点突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 多媒体技术集声、光、电子黑板、动画于一体, 能迅速出题、解答, 具有较强的交互功能, 便于辅助课堂教学,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圆柱的体积公式, 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推导过程, 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 (16等份、32等份……) , 然后把圆柱切开, 通过动画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的体积是完全相等的;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 从而推导出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教师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将“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了学生, 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印象,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 第2篇

现代教育的出发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点和归宿。因此,小学语文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结合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培养要有相应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把阅读教学的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积累经验,才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开辟广阔的空间。所以,阅读教学中切不可在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语言文字理解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抓住某个情节加以“发散”。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想象联想的展开有机结合

小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他的生活经验与旧知识,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感人的画面,从中引发创新思维。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结尾是这样的:“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象在等待周总理回来。”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这句话的感情后,要求学生以“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句式,并回忆以前读过的《送雨衣》、《关怀》、《温暖》和《飞机遇险的时候》记叙周总理光辉事迹的文章说一说。要说好这句话,学生一方面要回忆有关的文章,检索过去贮存的有关周总理事迹的表象,温故知新,用已知唤起对未知的渴求;另一方面,还要运用学过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信息。这个检索组合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学生的回答可窥一斑:

生1:我们不回忘记,周总理让邓妈妈送雨衣给一位在雨中站岗的战士。

生2:我们永远不回忘记,工作了一夜的周总理走出人民大会堂,看见一位清洁工人在扫地,他不顾疲劳,快步走过去和工人握手,并且说:“同志,你辛苦了。

生3:我们怎么回忘记,在飞机遇险的时候,周总理顾不得自己的生命安危,把降落伞包让给了小姑娘。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质疑问难的环节有机结合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永远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在教《将相和》一课时,老师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展开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题目:(1)蔺相如会不会和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是三个富有两可性的命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依据。这就大大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求同存异的结果有机结合

学生积极求异,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秀并存,这时教师应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再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找出正确或最佳的答案,这个答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造性成果。如教《凡卡》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设想,如果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会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所有设想归为两类,一是爷爷马上进城,接回凡卡;另一结果是让凡卡忍着、熬着,因为城里苦乡下也苦。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引导下集中到了这一分歧点展开求同思考,一起来分析凡卡受苦受难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旧俄时代的黑暗社会。

五、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理解水平的尊重有机结合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对教师大胆提出疑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一个学生认为,课文中用桃子等物与花生作对比好象不合适,它们同样有用,只是用处不同而已。桃子外表好看也有用,他觉得桃子等物比花生更可爱。学生的观点独到,但与教师的预想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的让学生在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的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其次,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有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创造中的错误往往是创造成功的先导,应刮目相看。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 第3篇

关键词:地理;兴趣;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915(2009)04—0171—001

地理教学中研究并运用创新性思维,无疑是适应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执著地追求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习兴趣,注重活动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而中学地理既包括自然地理,也涉及到人文地理,内容丰富,这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供了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提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讲《天气与气候》引言时,提问:“同学们收听天气预报时,有时会听到‘冷空气的前锋到达淮河流域’或‘暖空气的前锋已到达南岭地区’等等,那么‘冷空气的前锋“暖空气的前锋’都表明什么样的天气趋势呢?”一个悬念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一下忆就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有了认识,获取了新知,而且提高了学生兴趣。

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也是学习状态最佳的时候。怎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具有创新性的掌握这些知识,在提高学生兴趣、创设情趣、激发创造欲望方面,我尝试了一节动手活动课。例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中,怎样能使学生迅速掌握我国省级行政的名称、简称、轮廓、位置是该节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四种活动——做,即让学生把课本上的一幅中国行政区划图快速制作成按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28份硬纸卡片,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合为一份,上海、江苏合为一份,四川、重庆合为一份,竞赛看谁做的又快又好。二猜,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大胆展开想象,猜测28份卡片各像什么。三拼,根据前三步,先照着地图拼一遍,看谁先拼好,然后不看地图拼,反复拼,要求时间越来越短,获胜者当众表演。四测,认卡片、说名称、说简称、说位置、反复测。最后老师总结,把34个省级行政区划名称简称编成顺口溜,加深印象。

通过这节课的大胆尝试,感到当学生怀有极大兴趣,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学的最好,教学效率最高,创新思维及能力也容易培养。

二、开拓思路,扩展视野

在地理教学中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层层深入,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也就是让学生开拓思路,扩展视野。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性的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程,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提高。例如:讲授“西亚和北非”炎热干燥的气候时,先让学生分析书中的两地气温降水图,经讨论教师讲解得出这一地区有两种气候,以热带沙漠为主。向学生提出:1、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哪些地区?2、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区?3、具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4、这样的气候条件发育什么样的植被?从事什么样的农业?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知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

三、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这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授“中国地形概括”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分析1、我国西部棕色和白色地区的海拔,高原及高原以东,以北分布的几条大山脉;2、由第一级阶梯往东,往北的海拔高度发生什么变化;3、从地势第二级阶梯翻越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向东,地图上的颜色的变化,海拔、地形的变化。然后结合《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归纳概括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

创新思维培养语文教学 第4篇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其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探索上,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创新思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具备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具体问题和知识点展开独立思考。其次,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其反应速度一般比常人要快,他能够调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快速地对教师的提问或建议作出积极反应。再次是看待事物的深刻性和考虑问题的灵活性。相比同龄人而言,拥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实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创新性人才

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是否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判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特点挖掘其中蕴藏着的丰富创新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设计教学,必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新知识的开发需求与开发进程也在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作为推动整个社会和时代发展进步的灵魂,必然要受到学校教育的优先重视。而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极富情感、极富人文性的学科,本身承载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艰巨任务。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整个时代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又是语文学科教育谋求发展的必然前提。

2. 培养创新思维的现实意义

数个世纪以前,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的研究就已经表明:通过智力活动,一系列的思维和身体机能都能有效地得到提高。而开展智力活动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其首要培养目标就是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思考意识,改进孩子的认知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生活观,改善视觉和空间规划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面对问题时熟练应对的能力以及逆向思维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复杂环境时,使用“跳出固定思维”的创新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增强和锻炼少年儿童的分析能力及生活技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措施

1.“授人以渔”,传授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应该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摆脱以往的单向思维的干扰,学会变通,从“单向”转向“多向”,甚至“逆向”“反向”等。例如,我们在讲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在讲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时,可以教会学生“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结论性的教学内容上,而是要进一步启发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蕴含了哪些类似的道理,当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之后,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类似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一年之计在于春”等常识性的俗言俗语。

2.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一种“留有空白”的现象,当一部作品的大致轮廓勾勒完毕之后,作者会有意留下一些空白空间,以启发读者展开想象,对空白进行补充和说明。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内容都具有留白的特点。教师正好可以运用这些空白填充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或者,运用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来续编一些比较有悬念性的故事,以及开展一些想象性作文训练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授《画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你想怎样画风?”然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声音和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如果由你来画声音和气味,你会画什么?学生说:“我画一个小朋友手捂着鼻子”“我画一个孩子在弹钢琴”……由此可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提倡学生质疑,疑问是思维的起点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由此可见,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质疑空间,将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比如,在讲解贺知章的诗歌《咏柳》时,学生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产生了质疑,对“春风和细叶”之间的关系产生不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修辞手法的知识,从而丰富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的积累。

摘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关键任务之一。而创新思维作为学生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和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创新思维的概念阐述出发,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两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模式,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迎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2).

初探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5篇

罗山县子路中学

尹卫吉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新。这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大全》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出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

1、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

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

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

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

5、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

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

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优化教学措施,培养创新思维 第6篇

一、在质疑驳问中培养创新思维

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应根据学生实际,鼓励学生互相质疑,启发学生多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讲《愚公移山》后,我在肯定愚公移山精神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与搬家”、“移山与挖隧道”的看法。通过讨论比较,认为移山不如搬家,但为什么课本写移山呢?学生质疑后领悟作者意在颂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触类旁通,解决疑难,培养了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自质疑驳问。“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项链》时,当玛蒂尔德得知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时候,她的命运如何?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大胆驳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学生的观点独到,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选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思维创新的成功。如教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学生当堂驳问:流星应用“颗”,为什么用“朵”呢?是作者写错了。我引导学生把“花朵”、“烟花”等现象与流星结合起来,学生思维中呈现出光彩夺目的流星形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对“朵”字产生了一种审美的体验,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求异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培养创新思维,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我问学生:“皇帝赤身裸体游行大典之后,想起那个诚实小男孩的话,会怎么办?”教《古代英雄石像》,我引导学生想象:石像半夜突然倒下来,碎成千万块,在倒塌之前,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上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又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谁时,我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一般小说标题中所涉及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如《孔乙己》、《骆驼祥子》、《范进中举》等,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不是主人公?”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时,我从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在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因势利导,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求同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

中学生积极求异,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从不同角度提出的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往往是良莠并存。教学中必须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焦点问题,通过讨论争辩,再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使学生认清是非曲直,统一认识,培养创新思维。如学完《俭以养德》后,我设置这样问题:本文证明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之间关系:(1)三个分论点可以任意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2)第一个分论点和第二个分论点可以颠倒,第三个则不能,因为第三个分论点在含义上比前两个分论点深刻;(3)都不能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问题提出后有学生意见不一。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思维,我把每种情况选一个代表,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观点的理由、依据,然后组织学生针对他们所说的理由、依据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据理力争。最后,我把学生的认识统一起来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统一,变异为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四、在联想想象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是异想天开。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改变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时,我先讲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后表情朗读,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训练。朗读后提问:“天上有街市吗?”当学生回答“没有”后,引导学生懂得“街市”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怎样由联想到想象?我把课文再朗读一遍。学生回答道:“街市———明星———街灯———想象。”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当学生问:“此诗中的牛郎织女怎么与传说不一样呢?”我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改进科学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第7篇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在科学教学中, 依据课程标准, 根据小学生兴趣广泛, 联想丰富, 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等心理特征, 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活儿童创新和通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获取创新的成功。利用开放式学习活动, 诱发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捕捉创新的火花。

一、营造氛围, 激活创新思维

为了使学生对某种科学知识、原理、技能等产生直接体验。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活儿童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感受探究科学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食物》这一单元中, 可以模拟设计“我做美食小导游”的活动。创设一个“美食走廊”,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几个小组成一个走廊, 各个小组向别的学生作美食介绍, 比一比谁的美食最有诱惑力, 最能吸引人。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情趣, 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满怀激情、生动地把自己了解到的食物中的营养和制作方法介绍给大家。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把本单元所学到的有关食物知识有创造性地发挥出来。这样的情景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有关食物知识, 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情境。

二、积极参与, 争取创新的成功

虽然孩子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但他们有十分巨大的创新潜质。我们目的之一是让儿童在创设好的探索环境里主动参与尝试活动, 自己去发现问题, 并且有所创新。

四年级下册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后, 设计这样一个场景:辩论“导体和绝缘体谁的本领大?”, 让学生主动自由组合成正、反两方, 展开辩论。辩论前, 让学生准备观点为“导体的本领大”和观点为”绝缘体的本领”大的有关证据, 并且讨论好辩论的步骤, 辩论时争取创新的成功。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能, 每个儿童都是创造之人。教师要积极提供儿童创新的条件, 让儿童在自由、宽松、民主、活跃的环境和氛围中, 真正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科学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让他们获取创新的成功感。

三、开放学习, 诱发创新意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科学学习, 可以采取开放式学习, 即采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 得出多种多样的结论, 不一定追求什么“标准答案”或“终极真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敏捷性和变通性。

小学生开放式学习科学活动有发布会、辩论会、知识交流会等。这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机会, 让学生根据活动主题搜集并整理资料, 或制作实物作品, 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过“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之后, 让学生寻找人类哪些地方没有善待动物, 准备资料下节科学课开“研讨会”。会上同学们列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人类怎样不能善待动物。例如一个同学说:“我们在幼儿园学过这样几句:‘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 打了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 一二三四五。’这就证明人类没有善待动物, 应改成‘一二三四五, 公园看老虎。老虎没出洞, 看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 一二三四五’。”

四、开拓视野, 捕捉创新火花

科学教师应随时注意抓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来的富有创意的思想火花, 并且尽可能地创设条件, 开拓学生的视野, 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转化为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和创新活动。必要时,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或鼓励几个有共同兴趣的学生一起合作。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 教师要以平等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 极大地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在平等、和谐的活动气氛中, 学生会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加上老师的适时指导和引导, 探究活动的成功愈加明显, 视野更加开阔。

六年级下册学完《神奇的能量》后, 设计一个拓展活动: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未来能量的科学幻想故事, 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未来, 关注我们的生活空间, 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与地球资源的意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 产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兴趣极高, 从多个角度, 开展丰富想象, 描绘我们理想的能量未来。这样的学习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产生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应及时去捕捉。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第8篇

一、抓住情节, 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特征, 设计有趣的情节故事和游戏,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苦柚》这篇课文时, 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天真爱好表演的特点组织教学。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 掌握故事情节, 熟记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上台表演。学生模仿小摊贩的语言和买家讨价还价的语言惟妙惟肖, 这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 学生才可能与老师交流。也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才会感觉自己受到重视, 才会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不同的意见。对于讲得有道理的, 我们应该给予肯定, 对于一些错误的或者是不是很准确的, 我们不能一概否定, 而是要在肯定学生的思考的前提下再指出不足。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放下思想的包袱, 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才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时机点拨, 大胆设想, 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在课堂教学中, 光靠学生自主学习, 自由发挥也是不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点拨, 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 一下子活跃起来,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又使学生尝到了思考的乐趣, 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如我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曹操生性多疑, 黄盖是怎样让曹操消除疑虑的?黄盖信上会说些什么? (2) 曹操看到黄盖的信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畅所欲言, 有的说黄盖说:“曹将军您有八十万大军, 拿鸡蛋碰石头, 这不是明摆着周瑜死路一条吗!”还有的说, 黄盖会说:“周瑜是个一意孤行的暴君, 我可不愿替这个莽夫去送死, 我情愿效忠曹将军您。”有人认为, 曹操看到黄盖的信会哈哈大笑, 说“赤壁很快就是我的了!”也有人认为曹操会对手下人说:‘黄盖有自知之明, 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大摆宴席, 等着为黄盖接风洗尘。”这里, 教师凭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再造了黄盖的聪明机智与曹操的骄傲轻敌的形象。这种再造想象, 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 是智力的核心部分, 也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如何使学生思维的这一美丽花朵早日绽放, 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第9篇

一、激发学生兴趣, 拓展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 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 缺少活力的现象。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 理解各个案例所要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 在深刻理解案例内涵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 充分发挥对案件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例如教学《洋流》一节时, 教师创设洋流与航海的相关情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1) 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 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 (2) 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为什么冬季出发, 夏季返回。 (3) 请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 及惨剧发生的原因。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 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景, 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景的现实性, 而且考虑到了情景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强化地图教学。地图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最突出特点, 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 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要经常运用地图进行讲课,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填充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注重地理图表应用。地理图表多种多样, 它能够形象直观地表达地理数字、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工农业生产指标等, 使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化。通过对地理图表的绘制、分析、比较、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更深刻地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质。

3.地理逻辑的应用。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从整体上反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整个地球各大洲、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是不同规模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特征总是与组成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归纳, 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揭示现象, 总结规律, 深入理解各要素的内在联系。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学中有较多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以及运动复杂的宏观世界, 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手段, 可以使学生较直观形象地观察认识地理现象, 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的途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解, 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也强化了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 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 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 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例如教学《工业区位条件》一课时,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工业园区的发展, 以乡土地理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的条件及对本地工业园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 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 而且通过对工业区位的理解, 帮助学生巩固了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变化, 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 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 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 重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 提倡在理解、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能运用它们与其它学科一道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 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 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 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 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 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 非常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创新思维培养语文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新教材从多层次多方面分类提出对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要求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地理教师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和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要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件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例如教学《洋流》一节时,教师创设洋流与航海的相关情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1)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2)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为什么冬季出发,夏季返回。(3)请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及惨剧发生的原因。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景,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景的现实性,而且考虑到了情景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强化地图教学。地图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最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要经常运用地图进行讲课,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填充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注重地理图表应用。地理图表多种多样,它能够形象直观地表达地理数字、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工农业生产指标等,使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化。通过对地理图表的绘制、分析、比较、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更深刻地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质。

3.地理逻辑的应用。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整体上反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整个地球各大洲、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是不同规模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特征总是与组成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揭示现象,总结规律,深入理解各要素的内在联系。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学中有较多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以及运动复杂的宏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較直观形象地观察认识地理现象,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的途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强化了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例如教学《工业区位条件》一课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工业园区的发展,以乡土地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的条件及对本地工业园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通过对工业区位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了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变化,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提倡在理解、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运用它们与其它学科一道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非常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创新思维培养语文教学 第11篇

一、挖掘教材, 激活创新火花

小学语文教材里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有创新精神的物:万里长城、兵马俑、水上飞机。有创新精神的事: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横切苹果见五角星。有创新精神的人:发现宇宙黑洞的霍金, 揭示蝙蝠飞行秘密的斯帕拉杰, 设计“人”字形线路的詹天佑。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另外, 教材的凝练空白处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价值。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时, 依托教材平台, 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捕捉瞬间灵感, 激活创新火花。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 我启发学生思考:“你自己还能想出更好的开凿方法和线路吗?”学生各抒己见, 在想象中创新思维相互碰撞。学习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 我根据课文中的对话:“30年后, 我再来看您!”“30年后, 我照样请您喝茶!”让学生想象30年后两人相见的场景。这些过程无不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二、口语复述, 唤醒创新意识

学习课文后进行口语复述, 不是“照本宣科”的“复制”, 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有创意的扩展、补充和延续, 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船长》一课时, 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以《巨轮沉没时》为题, 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口语复述,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诺曼底”号巨轮沉没时的混乱场面以及哈尔威船长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 学生在复述时、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更多的是增加了富有个性的创新内容, 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充分拓展, 创新意识在口语复述中被唤醒。

三、角色表演, 催生创新萌芽

角色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 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形象逻辑思维,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通过角色表演, 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文本语言的灵活运用, 还能在课文的凝练、省略、空白处展开想象, 在创新性表演中培养创新思维。如:《蚂蚁和蝈蝈》《小鹰学飞》《狼和小羊》《三袋麦子》等课文富有童趣, 可以进行简单的课堂角色表演。而《负荆请罪》《公仪休拒收礼物》《狐假虎威》《半截蜡烛》等课文矛盾冲突激烈, 情节性较强, 人物个性鲜明, 适合编演课本剧, 进行舞台表演。学生在忘情表演中催生创新萌芽。

四、想象作文, 挥舞创新翅膀

想象作文是以丰富的想象为特征的一种作文形式, 它要求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为基础, 以合理性、科学性为准则, 大胆展开想象, 恰当运用虚构、夸张、幻想等手法, 构思出具体、生动、新颖、奇妙的写作内容。因此, 注重想象作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奇思幻想作文

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 是人们预见未来现象中的一种惊奇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天性是富于幻想, 因此, 我在教学时, 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打开想象的闸门, 在幻想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比如:学习了课文《海洋———21世纪的希望》后, 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未来的海底世界》;学习了《三打白骨精》一文后, 完成想象作文《孙悟空褪去金箍后》。还提供幻想命题作文让学生练写:《30年后的我》《我和外星人有约》《假如我会克隆》。

2. 故事延续作文

故事延续作文是结合课文主要内容, 在合理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故事延续写下去。比如:学习课文《爱之链》后, 我让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学习《牛郎织女》一文后, 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为题, 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通过此训练, 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谓一举多得。

3. 情境联想作文

上一篇:单纯性结核性胸膜炎下一篇:并网发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