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品设计论文范文

2024-02-22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设计中,材料和设计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材料是产品设计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创新运用具有升华设计灵感,将设计创意转变为现实的能量。每一种新材料的出现都会为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创造条件,并对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给设计带来新的飞跃。出现新的设计风格。产生新的功能、新的结构和新的形态。但设计中的材料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关于材料创新应用的理论研究较少。文中针对先锋设计师的作品,分析他们的材料实验性设计,归纳出材料在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引导设计师勇于进行材料探索、关注材料与设计的相互作用,积极评价材料在设计中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材料成为一种创造出革命性新产品的催化剂。

关键词:材料:创新:实验性设计

材料是产品设计师、艺术家们用来表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们对生活感觉的主要表现方法和手段,也是构建社会文化形态的最主要的载体。在产品设计中,材料是产品设计的物质条件,是产品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材料以其自身的特性影响着产品设计,是设计师们传达设计观念、实现设计功用、表现设计风格的重要手段。材料不仅保证了维持产品功能的形态,并通过材料自身的特性满足产品功能的要求。成为直接被产品使用者所视及与触及的唯一对象。设计师在熟练地掌握材料的功能特性、感觉特性与符号语义后,将各种设计理念与之特性相结合,可以赋予产品设计新的创意。

1.材料的创新实验

设计师对材料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创意,是对设计材料的深入观察和思索,是设计师构思的集中体现。材料是设计师产生灵感和创新的手段,同时也提供给观者自由联想的天地。毫无疑问,设计材料已成为现代产品设计创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最具个性化的表现语言。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性为产品设计提供充分条件。它赐给设计者更多更全面发挥才智、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视觉上更为丰富、更具诱惑力、更能感动人的效果。

设计师能够通过实验来挑战材料的特性,并通过新的加工处理方法揭示材料先前没有被认识的,具有吸引力的属性。对于材料的实验性尝试为创意的产生提供了机会。这些实验通常是较为客观的。但也可能具有抽象性和随意性。偶尔依靠设计师的潜意识和本能来进行设计也是富有成效的。即兴的试验或练习不需要被认可和接受,也不需要遵照标准的设计规则,它试图让思维自由的发挥并使设计师发现新的可能和方向。

设计师通常需要通过设计材料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从构思创意向实体产品转化的过程中,新的想法会在制造加工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和发展。当不懈的探索态度有助于设计师创造性的表达时,当流畅的思维淋漓尽致地带给设计师愉悦的经历时,传统的规则就被打破了。投机性的实验不应该在思考方式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当许多常规的方法变得平庸和乏味时,设计师也许可以放纵一下自己的思维,在设计程序中,无序和有序的方法都可以实现应有的平衡。基于这些原因,许多一流的设计师、艺术家和手工艺者都热衷在“愉悦的时间”中进行设计研究,不忽视和放弃一些创意概念,在无压力的环境下尝试着一些无关紧要的创意和想法,因为这些创意概念通常是动摇一切常规的火花。所以,材料的创新实验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设计中材料的创新应用

现代设计材料种类不断地扩充,以适应不同的产品需求。随着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和投入,扩展了产品表现的材料领域。再者,各种现代设计风格的影响,从观念上打破了材料运用的界线,强调材料材质的表现力,促使对材料材质特征的新认识和完善。

2.1材料特质的探索与创新

材料作为设计的构成要素,以其丰富的种类、不同的材质特征和多样的造型形态,构成千姿百态的直观形象。现代设计通过不同材料来体现美感,而材料的运用则成为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环节。对材料的选择和表现形式的运用,实质上是对材料进行再创造。这会诱发设计师产生丰富联想和创作的灵感。对于材料特质的探索与创新,不仅要重视材料自然质感的表达,而且要拓展材料人为质感的应用。自然质感突出材料美,价值性强,以“稀”为贵。而人为质感突出工艺美、技巧性强,以“新”为贵。设计创意不同。效果也不同。

尽管设计师一直致力于探索和应用新的材料。但是研究普通材料使用的可能性也许更加能够吸引设计师,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具有挑战性。传统材料种类的多样化及其应用方式的变化往往会对设计带来新的启迪,传统材料创造了许多既在使用方面发挥了材料优势,又具有创造性和美感的视觉形象。为设计的探索和发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常规材料进行不同的测试研究,观察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创造性的思考和评估其设计应用的价值。在设计中不乏利用材料特征性能而具有独特美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是顺应与表现材料特征性能的造型。

如今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旧有的材料仍然在改进并发挥其光芒,同时新材料每时每刻都在诞生。新的材料具备新的审美特性,新的艺术产品体现了新的材料风格,新的审美观念也应运而生了。一些新材料正以其某方面的过人之处慢慢的普及,它不仅能弥补传统材料的某些缺点,还给设计师带来了更多选择。新材料的产生往往引起设计的根本革命,促成设计的飞跃,使从前认为不可能的设想如今变成了现实。新材料是设计师创新设计的重要着眼点之一,设计师通过尝试采用新材料对传统命题进行革新,设计出极具创新性的作品。设计师要时刻关注最新动态,思考怎样发挥新材料的最大优势,巧妙的运用到设计中去。如宝马概念跑车,车的外壳采用的是某种无缝光滑纤维材料,这是一种灵活,高度耐用、防水且极具扩展性和可塑性的抗织物材料。汽车像被赋予了柔软的皮肤,又像穿了一件带拉链的衣服。随着汽车的开动,它的外形可以不断变换来适应空气阻力,车灯还能像人眼一样眨动。由此可见,新材料的应用使汽车的未来更有灵性,跟人的关系更加亲近。

2.2材料工艺的探索与创新

材料一旦被选择后,便是考虑采取什么样的表现技法将材料语言营造出特定的设计效果。因此对材料的成型加工、组合变化是一种创作的升华过程,是设计语言更具生命活力的催化过程,也是对设计的创意予以最大限度的拓进。当设计师抛开常见的应用技术手段,借鉴甚至试验新的成型技术、表面加工技术,对传统材料的成型性、表面肌理等进行大胆尝试。并使用不同的实践处理手法进行实验时,令人兴奋的创意就会产生,新的潜在市场机会就会被发现。

材料具有自身的材质特征,加工技术又使这些特征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形成材料的外在美。对于成型制造、组合装配、表面处理等方法的应用常常与特定的材料紧密联系。并直接预示着特定的设计形式。但是,在对其他种类的材料进行设计加工时,这些方法同样可以被灵活运用,进而产生与常规设计生产实践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样做的结果常会获得富于启发性的回报。不应固执的认为材料仅仅适用于某种特定的工艺方法。不要用一种永恒不变的方法去研究和评估材料的应用价值。将材料和工艺风格进行有机联系,可以为进一步对材料和设计进行混合、匹配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日本设计室Neodo的作品Blown灯,这款灯的设计灵感来自日式的chochin灯笼。它采用了合成纤维的新材料smash。这是一种无纺聚酯长纤维,可以热压成型,轻盈而耐撕裂,光线穿过时会有美妙的光影。他们意识到,smash的特殊性质使它们的形状能够像吹制玻璃一样成为无接缝的灯笼(图2),这种工艺借鉴为新产品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由于smash在超过80℃的温度下会变形,所以设计师选择了低温、节能的LED灯泡与之相配。

2.3材料的跨界创新

为了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思维,许多先锋设计师会暂时跳出本学科的范围领域,抛开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实验性研究。以这种方式,建筑师去设计产品,产品设计师去设计建筑,甚至汽车设计师去设计空心粉,这些在新的领域进行的短暂尝试帮助设计师引入了新的思维方式。

设计师需要跨越学科的界限,去了解别人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能够帮助设计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拓展其视野。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去复制别人所做的事情,而是要找到可供学习借鉴的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创造建设性的对话。跨界的方法并不需要设计师随意的变换学科信念,而是要求他们了解周边学科,审视周边学科,然后进一步着眼未来。

如果设计师能够从不同角度考虑并超越限定的语境,那些在其他领域习以为常的实践方法就会成为启发设计师灵感的有价值的资源。在某个领域被过多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可能会带给其他领域超乎想象的成果。看似平庸和不变的应用方法需要设计师对其进行重新挖掘。图3为罗恩·阿拉德设计的混凝土音响。混凝土本来是建筑材料,罗恩·拉德把它运用在产品外部装饰上,粗犷的肌理与音响的精致音效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类设计以打破常规的材料应用给设计界带来了新的风格,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以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打动人们。有些或许没有批量生产,但他们给设计界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忽视的,它告诉设计师:只要你敢于探索和实践,材料也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

3.结论

材料创新实验作为一种现代设计创作活动,离不开材料这个载体。它首先要考虑到不同材料的性能和特征;其次,要体现材料的形式美,充分利用材料固有的形式特征;再次,要挖掘材料的非常规特征。众多材料创新实验,从正面和侧面证实材料世界有着极为广阔的未知新大陆。材料自身有着巨大的发掘潜力。当今材料科学日新月异。材料从种类到加工技术都在以加速度发展。材料自身不会去做设计,但它拥有提升和加强设计创意并吸引用户关注的能力。非传统的运用材料的方法往往预示着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且会进化到可行的应用阶段。或者影响到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将设计材料的范畴拓展到最大范围,突破传统,勇于实践,才能独树一帜,开拓创新,探索出不同的设计风格。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主持人:王 涌 《全球商业经典》执行出品人、执行总编辑

对话嘉宾:

吴=吴茂林 网易新媒体总编

李=李国卿 《全球商业经典》副总编辑

周=周 航 易到用车网创始人兼总裁,连续创业者

纪=纪中展 新鲜传媒创始人,互联网研究专家

何=何培华 宾州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博士、生物博士,投资咨询、管理咨询专家

马=马乐义 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曾在普华永道管理层任职

王=王 淮 致景投资合伙人

张=张 川 致景投资合伙人

2013年,《全球商业经典》携手来自互联网和传统经济领域的媒体人、投资人、观察家和学者组成评审顾问团,从产品创新、未来趋势、用户体验、商业实现这四个纬度,寻找中国本土最具有产品领导力和产品创新力的20位产品家,同时评出改变生活或者改写行业游戏规则的30个年度好产品和20个年度坏产品。

在这次评选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家的初心和创新能力,希望涵盖科技、文化、生活、金融、社会公共等多个领域,拜访产品背后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团队领导者,探寻产品家在做产品过程中最本原的思考哲学,以及他们在策划推动过程中展现的商业理解、趋势判断、需求分析、商业实现和决策能力。

2013年4月14日,《全球商业经典》组织了产品家评选的研讨会,邀请一线媒体人、投资人、企业家、观察家坐在一起,讨论、界定我们心中的产品家、优秀的产品应该符合怎样的标准,共同寻找世界向好的力量。

01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产品家”

主持人: 这个评选,初衷是希望重建媒体的公信力,关注中国本土企业家的未来走向。我们觉得,商业是不是到了一个转变的节点?“在商言商” 已经不能成为商业里的一个准则,应该跳出来,把商业之外的东西融入到商业里。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代企业家,他们还能否给商业世界更大的想象力?这个群体下步要走向何方?现在,很多人不再自称是企业家,而更愿意把自己称为“产品经理”。我们重新界定了企业家和“产品经理”两个概念的层次和境界,提出了从“产品经理”到“产品家”,并开设了“寻找产品家”这个新栏目。如何定义“产品家”?目前对这个概念我们有两点认知,产品经理和产品家的共同点是都能把想法通过商业产品的力量释放出来,但让他们层次不同的核心是,是否具有持续力和繁殖力。这次讨论,也是希望大家和我们共同丰富和明确这个概念,贡献意见。

吴:为什么要做这个评选?我认为首先要交代一个时代背景。这些年,谈到商业,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山寨、投机,没有人再对做实业感到兴奋,也很少有人提到实业报国,这种实业的思维似乎已经过时了。大家都热衷于搞运作和投机,在产品上搞山寨和拷贝,这是第一个时代背景。第二个,我觉得这些年互联网其实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的一些例子,特别是这种产品的思维。这个评选之所以能够提出产品概念,是对企业界这些年不好的一些取向的一个校正,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意义。

周:我们一定要在历史的纵深中看中国企业家。三中全会前后,我把这个时期叫作“史前时代”,那时候的企业家应该叫作勇敢家,什么没有就做什么,只要敢干就行了。后来开始进入到商业时代,最早出现的是商人,看谁攫取资源的能力最强。接着就是营销家,产品高度同质,看谁比较善于去表现,把自己的产品秀出来,更多强调品牌、渠道。再后来逐渐来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推崇以创新为代表的“产品企业家”,产品企业家的时代其实就是产品打天下,一个很小的可能性就可以撬动资源或者一下子改变整个行业,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大家越来越关注这个领域,这个领域给了所有普通人一个进入的机会,只要我有创意,做个小产品,一有机会一朝就能升天了。我觉得现在的时代太棒了,真正的中国梦其实可以从产品开始。

何: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东西都是在互联网上,互联网我觉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科技创新的发明,因为它已经强到一个互联网可以颠覆一个国家了。所以从历史传承讲,从社会责任讲,对与互联网有关的媒体和产品,我觉得要特别地关注。

李:的确如此。产品经理这个概念热起来,是发生在移动互联网这个背景下的,只有现在这样的时代,很小的一个东西才可能影响很多的人,这应该是我们定义这个产品家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产品经理的核心目的。过去很多产品,比如尼龙这种能影响人们生活的产品一百年也没出现几件。看现在,前两年有微博,今年微信很热,这些东西都深刻地改变了你的生活,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我觉得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经理带给我们生活的一个变化。

02产品家如何界定

主持人:最近最火的电影是《泰囧》,里面打架的俩哥们儿,一个想把有缺陷的油霸迅速推向市场,用最快速度回收成本,一个想继续完善产品,这两个人的形象,可能一个就更像产品经理,一个则是产品家的思维。

我现在最关心的是,大家对于这个产品的思维理解是什么样的?我们不能在今天这个节点上去评价谁好谁不好,也不能拿市场份额去当衡量标准,我们想看的是一个产品往下的延展性。现在大家看问题跟过去不一样,市场份额占80%的产品可能改变起来更加困难,反而是制约的因素。改变瞬息就来,你能掌控的还是在于你一开始对于这个产品的理解,这已经决定了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但是这个新的商业生态给了你随时可以调整自己对产品思维理解的一个变化,你可能新增加一个功能,就把其他的产品超越了,往往这里面可能最早孕育出产品家思维和范式的人。

吴:我觉得产品家与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境界的不同,思维高度的不同,影响力的不同,对社会的公信度不同。产品家毫无疑问要有很强烈的产品精神,要有哲学体系,要有一种信仰。这个信仰是什么?就是信仰产品创新,然后坚信这个产品能改变世界,要有这种精神上的诉求。同时,他要有旺盛的产品热情,为产品的改进,甚至一些细节去殚精竭虑地研究,对这个产品很多细节的关注非常深入。真正伟大的企业都是从产品创新起步的,产品创新驱动了惠普、苹果、谷歌。为了强调这种产品创新的精神,我觉得定义可以偏执一点。我们至少可以先把那些投机的机会主义者排除在产品家之外。

纪:我对产品家的这种理解有几个方面。第一,他一定有一套自己的哲学;第二,一定有一个代表性产品;第三,能够有改变,就是能对一个行业有改变;第四,一定有价值;第五,一定要有责任。我一直认为产品经理和产品家的区别就是境界,添加三聚氰胺,可能是一个产品经理干的事儿,产品家做不出来,两者的责任感不同。所以我想,我们选择这个产品家,一定是能代表一种正能量的东西。周鸿祎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生意人,很好的产品经理,但是他不是一个好的产品家,按照我们刚刚说的这个标准,他改变一些东西,颠覆一些东西,也能创造一些好产品,也能使一个行业游戏规则发生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但他做的免费杀毒软件直接让一个行业从原来活得还不错变成销声匿迹了,他的危害性也是足够大的,大家对他还是害怕的,所以我觉得他也不是产品家,所以这个标准也不是绝对的。

何:刚刚你们说产品家的定义,我们最好能够明确一点,最好的方式是举几个例子。乔布斯是不是符合产品家的这个定义?乔布斯如果符合,那比尔·盖茨呢?乔布斯的实质是精神领袖,他底下有上百上千的产品经理,从他设计理念的角度上来执行,把他理想中的产品成功地做出来,我觉得这个产品家要能够定义好。另外,社会责任的问题,很多企业的最先要务是生存,很多企业在做得比较成功以后,都会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对社会工作进行汇报的部门。有的企业做这个只是为了做形象工程,也有是从内心表现出,就是要把做生意得到的利润反馈到社会里面,比如像美国的巴菲特,他赚钱很多,但他都会把大部分的钱捐出去,比尔·盖茨也成立了一个基金,就是把他大部分赚的钱给捐出去。

主持人:我不会现在下结论说他也就是一个不错的产品经理而已,我会看到他的延展性,毕竟顶级大师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我一直认为要看到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其实大多数的路径是围绕着这一点摸索和重新定义,就是肯定是有一套新的范式了。

何:从一个角度讲,产品家也在找寻自己,哲学上讲,人活一辈子都是要找到自己。我想到一个例子,在最近开的一次创业投资会议上,我发现现在我们中国设计的产品已经影响到国外了,我们微博里面有一些功能现在在美国也出现了。这个创新不管是谁设计出来的,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了,我们先不谈这是偶然还是他有自己的设计理念。有时候我们做很多事情,自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乔布斯也有失败的例子,苹果有一阵子快要破产了,是微软资助才渡过了难关。乔布斯创立苹果,一度被苹果董事会赶了出去,之后又做了皮克斯,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他自己,找到他设计的理念跟想法,iPod是在这一系列找寻自我的过程中产生的。

马:我的观点是,好产品家都是做简单化的东西,乔布斯设想的苹果手机要简单到底,我相信诺基亚等等其他公司肯定也能想到,但是他们不敢做,乔布斯敢做。另外一个要素,产品家必须愿意试错。

李:是的。产品家应该是一个敢于不断试错的人。大企业必然会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用一系列的规则去维持自己现有的业绩,它尽可能地不去做一些风险大的事儿。但是产品家往往是那些不停地自己突破边界的人,他们有他们的优势,但是他们也不可能从产品做成百年企业,他们当下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和影响,但是也可能迅速被别人所取代。

周:产品家还有一个特点是创新。所谓的创新、创意是过去没有,未来有,他认为这个产品未来应该出现。这就说明为什么他需要有一个从始至终的价值观。创新是你对未来的一种主张,你对世界的一种主张,未来的世界应该怎么样,哪怕在一个很小的领域,那就自然需要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对世界的主张是什么?我的哲学体系是什么?我说他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话语,这样一个语境,这也很自然的,所以这也很好地揭示了中国为什么不容易出好的产品。我们总说自己没有想象力,那想象力从哪儿来?首先产品家要有主张,这就是我对世界的主张。你们愿意不愿意跟随那是你们的事儿。要有信仰和主张。我觉得这个是做出产品来很重要的一个基础。

其实大家心里一定都隐隐约约地认为,现在的创新和我们心目中期待的创新有所不同,这实际上是投机和创新产品家之间的一个区别,我们中国有很多老一代的企业家,他们会天天嘴里谈创新,但是他们谈的创新跟我们现在谈的是两回事儿,他们谈的更多的是决心。

何:创新是生存的唯一方法,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你怎么样创造一个环境,让大家愿意创新,怎么样管理这个创新的过程。其实很多创新不是因为有时候我们会被这种明星式的,或者说这种故事性的东西吸引,真正的创新不是这样的。很多创新是企业不断地检讨自己,从他的生产到他的需求链,在检讨过程中,才发现创新的机会,让他能够做得比竞争对手好,能够生存。很多所谓的产品家都在创新里诞生出来,这也是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原因。他们会觉得老是用同样一个产品,大家会觉得腻了,他也想知道有什么新的东西是大家都喜欢用,会有兴趣去研究。

张:我曾经在天猫和京东工作过,我觉得马云和刘强东两个人都不是产品经理,更不是产品家。马云是理想家,是在做架构,想的是怎么布局,他给了每个人一个很大的梦想;刘强东是边走边规划自己,他能看到一两年的前景,但看不到10年以后的,更像一个实业家。

企业的命运跟个人的学习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刘强东30多岁,学习能力还是非常旺盛的,不断找高手交流,包括马云也是一样的,他现在退休是为了把企业带到更好的高度,他需要各行各业的高手,甚至理论家,他要去学习。

王:企业家跟产品家之间的关系,如果从硅谷新一批的创业群体来看,我发现越来越多伟大的企业家肯定都是产品家,这些新企业的领导者都很关心产品,他有自己的想法完全可以影响产品怎么做的,把想法跟进,进行非常深入的探讨,通过用户的不断地反馈,把一个产品应该怎么做的理念定下来。他会非常关心核心产品的细节,尤其是现在这个年代,越来越多伟大的企业家开始更多地关心他的产品。

但是成功的企业家不一定如此,尤其在中国,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不一定关心产品,他很多时候关心布局,他只要产品不太差就成了,他们造了很多围墙。这种现象是他自己造成的,合作伙伴造成的,政府造的,最后这些围墙使得创新者的颠覆成本非常高,比国外的高很多,这从个体来看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从全局看,有影响的企业家、媒体应该更多地发出声音,能够带来一些改变。

李:总结来讲,产品家和产品经理,他们的区别就是境界,用中国人的老话讲是“道与术”的区别。产品经理可能更偏重于“术”的层面,产品家有一些在“道”的层面,这是第一点。第二,我觉得产品家实际上和一般产品经理的区别就在于,他不仅仅有一个对技术,对他这个产品专门的技术理解,其实还包含这种技术对人的关系的一个理解。

我以前经常举例,马云做的事情大家还没有真正很了解,比如支付宝和美国的eBay,这两个产品我们通常认为是同样的东西,都是一种支付工具,但是实际上我们了解这个过程,知道这里面包含的一些东西。最早中国互联网大多是一个抄袭,从西方移植过来一些,eBay很早在中国就有了,但是一直做不起来,后来淘宝起来的时候,马云做了一个改变,因为当时中国人网络购物一个最大的问题不是说你怎么实现一个支付手段的问题,而是怎么相信你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信用卡不普遍,马云实际上创造了第三方的一个信用保证体系,这种改变实际上包含了他们作为一个产品家的特质。表面上看两个是同样的,但是他创造出一个让中国人可以放心用的东西,一个产品家他所谓的产品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实现,而是说他怎么通过技术跟人发生关系,同时又改变了人际关系,改变了我们以前的生活。

03什么是好产品

纪:北京工商大学有两个专业特别好,一个是注册会计师,一个是食品工程,食品工程最大的成就是发明了人造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灾难时期替代了肉,补充蛋白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这之后,就像开启了一个潘多拉盒子,这些替代就演变出现在这么多东西,大家都开始想策略,肉太肥了,就研究出了瘦肉精,鸡长得很慢,就发明了催大剂。人造肉在当时是一个好产品,得到了非常大的荣誉,那如果是现在看,他就是一个坏产品了。我们这个定义好产品和坏产品的定义不应是论成败,应该是论是非,坏产品也许是千家万户都在用了,但是它可能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好的影响和价值。

何: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界定产品对社会责任是有贡献还是有侵害。比如说刚刚讲到咱们中国的食品有问题,我就想到了脑白金,这个产品其实就是拿了一个国外的褪黑激素包装的产品,广告做得这么好,这能是好产品吗?另外一个从企业形象讲,现在国内也有了沃尔玛,从它的商业历史讲,沃尔玛对整个产业链的品质管理跟控制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他同样也出现了马肉事件等等食品安全问题。沃尔玛对社会造成的冲击是正面还是负面,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探讨的。最后一个,看我们到底是针对哪一个类型的产品,比如说我们是来评判电影电视的,或者服装设计,可能我们用的这个标准就不一样了,如果是针对互联网、IT这种信息产品,又有另外一套不同的准则,如果我们针对食品,饮料保健品,我们可能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

周:我觉得好的产品应该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个就是“轻资源”,对资源的占用尽可能的小,互联网放到今天看,从对资源占用来说,通常一个产品对资源的占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轻资源是一个特征。第二个,好产品需要一个高度的市场化,而这一点在中国恰恰没有,所有的产品,大如微信,到今天还摆脱不了政府管制对这个产品的影响,就是刚刚提到为什么中国没有产品家或者好产品的原因之一,在美国往往没有这个障碍。第三个是产品是否具有创新性,过去没有现在有,这个叫创新,如果过去有,国外也有,你学得很快,仅仅是copy,不是创新。最后一点就是整个产品背后有没有一套清晰的价值逻辑,你到底对未来的主张是什么?如果有,我觉得大概就非常棒了。

最重要的,如果生意能够做大,我们就让这个世界美好一点,不能影响世界,就影响我们这个小社区,要有这样一个基本逻辑在。那怎么让这个世界更好呢?特别是咱们中国现在的环境处在转型期,有很多不确定性,咱就先追求心中平定,不管外部世界怎么变,搞定自己的内心就好了。

王:我们应该关注小的东西,因为好多领域的创新其实就是一个小众创新,找到一个聚焦非常小的一个问题,他觉得现有的解决方式不行,他找到一个新的。我觉得所有的产品最后解决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信息不对称,一个是流通不通畅,就像打车应用,能够给你提供车的人在那里,他有车,有时间点,你有需要,在中间你如果每一个个体去解决问题,信息流通不通畅,成本非常高,如果有一个平台能够把它整合起来,让成本得到很大的降低,这就让信息流通更加通畅。

瞄准一个小中的市场,非常集中地找到一个比现在的方式更快更方便的方式,把它解决了,我觉得这个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不一定要让所有人知道,只要能成为需要的人的首选就很成功了。解决方案有不同方式,只要你跟别人有一些不一样,有你的主张,能够更快、更省、更便捷,解决当时信息不对称、流畅度的问题的时候,我觉得这种首选就是跟别人的一个不同点。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当我们创造前所未有的文明时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笔者根据经验对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创新设计;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引言

近代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污染使得全球自然环境受到空前的挑战和恶化,温室效应使得南北极冰川加速融化,酸雨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我们将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现在世界各国政府都积极地探索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各行各业纷纷着手研究和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努力运用生态学原理,以生态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新技术外,还实施一些大型的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渔业、可再生资源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等。

可持续发展建筑经历了从最初以节能为单一目标发展到既节能又有效使用资源,从接受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发展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过程。可见可持续性设计是对地球环境直接相关的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做出解答的设计,同时也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人类生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的设计。

从整体上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是以地球生态的良性循环作为目标。所谓的生态良性循环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能量、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得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而可持续设计就是以人、自然、环境共生的方法进行的设计。

1 生态建筑设计

所谓“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1.1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影响——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都是某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创造了建筑,创造了城市,并将此作为我们生活的载体,从而产生了人类文明。但是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以往并不为人们所注意。当我们营造城市和建筑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庞然大物和人的活动对环境和生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当前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也可能对其它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例如光污染: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就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祸首之一。

有限资源——地球是具有有限量的封闭资源系统。人们不可能无穷无尽地索取地球资源,例如:材料、矿产资源、生物和非生物的资源等,所有的设计行为必然只能在被规定的有限性之中展开。可持续性设计就是在保护全球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关心所设计的建筑和建筑环境。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策略是保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资源消耗——城市的建设和使用过程是一个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物的过程。建筑材料源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材料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氧化硫等气体和污水、粉尘等有害物质。在建筑设计中决定采用什么材料,决定了建筑的能源消耗,影响着建筑的功能寿命。而材料又与环境问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不同的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与交通方式有关,而交通方式又直接影响能源利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还包含了对土地、水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噪音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水、电、煤或煤气和油等,同时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

1.2 解决方法

1.2.1 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

可持续发展观念将人类社会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以最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换取最长时间的利益。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如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扩大太阳能、风能和沼气的适用范围。沿海地区海水资源丰富,抽取海水与其他生活用水分开,即可节约淡水资源,又能减少生活用水净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1.2.2 废物利用和净化:

另一方面,将生态林的做法引入。使居住区内产生的废气在散入其它地域前得到净化。污水处理设施应与供水设施一样得到重视,保证全部生活污水在流出城市前得到处理。垃圾要分类,玻璃和塑料回收,生物垃圾直接还原成植物肥,可用于绿化。

1.2.3 合理利用资源:

现在引起地球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建筑或城市所产生的废弃物及其污染已构成对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而且废弃物不仅在建筑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是在相当长的使用期中大量地持续地产生。如果这种危害超过自然系统的调节能力,超过人类自身难以忍受的程度,不仅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而且也危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可持续性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尽可能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变有害为无害,变无用为有用。

2 绿色建筑设计

提到“绿色”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环保、节能、健康、效率等,也就是说,“绿色”一词已经有了它约定俗成的含义。 那么,照这样理解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 通俗一点说,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简单地说就是一要通风换气;二要搞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 其实,绿色住宅是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应用、崇尚健康自然的生活,是以住宅的物质、技术层面为依托的精神层面,绝不是几块绿地、几簇花丛、一池碧水所能全部代表的。 一般而言,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在这方面的建筑正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注意。如湖南某学院总用地面积67公顷,总建筑面积为59.3万平方米。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区域内有良好的植被并有水渠经过,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充分利用现存的文化和景观资源,确定以“园”为核心,环保为诉求,体现校园的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原则,塑造一种人文与自然共生的景观特征。

图1 校园景观鸟瞰图

3 生态建筑的应用

生态建筑不仅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且给我们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给我们一个“居住新概念”。 这一概念便是绿色理念,把这一理念具体应用于建筑中去,就形成了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既是将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具体实施。 生态建筑带来了一种新的理念,让人们产生了对建筑的美好憧憬,而绿色建筑则是将这一美好愿望具体化。 因绿色建筑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扩展性,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人们的认同和青睐。如上海格林风范住宅在概念中就充分保留和利用了自然的水系及原有生态形成自身的特色。

4 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

可持续性建筑的绝大多数思想是生态建筑、低能耗技术、传统与地方性等以往各类“环境友好”观念与技术的 合成。可持续性建筑应是可持续性观点在设计领域中的反映。而可持续性建筑的经济效益是明确的:对于某地区则可能是高成本、高环境负荷的。例如在某些西方城市地域广阔,人口稀疏,认为高层住宅是高成本,高环境负荷的;而且具有非人的尺度。但是在土地极为紧张的东亚大都市地区,全面推行低层住宅却是城市土地资源无法承受的现实。而且也过于“奢侈”了。因此,生态建筑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生态系统的理想结构以及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

图2 上海格林风范住宅概念设计总平面图

我们知道,一个封闭的足够小的人工生态系统在实现其内部系统自给自足之前是需要从系统外储备、吸纳足够的能量(包含的能量),因此小系统内部的经济性是建立在外部经济基础上的。但是许多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只注重建筑系统内部的经济性,而忽略了“外部性”问题。恰恰这“外部性”问题就是直接影响整个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夏天常用空调,达到建筑内部生活的舒适性。但大量的空调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污染了环境,还有室外空气的升温效应,整个的使气候环境持续恶性循环下去。

5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建筑具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宏观层面研究解决建筑产业的系统问题;微观层面研究解决特定时期中建筑的实施问题。“绿色建筑”的研究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建筑,也可以是一套规划的方案;而“生态建筑”的研究只有跨越具体建筑的环境空间,以更大的尺度来研究建筑的生态系统才有真正的意义,而这必然决定了它的研究对象绝不是仅仅针对一个个具体的建筑单体,而应该是一个产业系统。

随着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正在成为规范我们社会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科学技术范式也因此发生根本的改变,即呈现出生态化发展态势。 在科学领域,它表现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日益受到重视。 这些学科愈来愈深刻地揭示出生态系统运动的规律,客观上为人类利用这些规律创造了条件,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和协同进化。 在技术领域,对技术的运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及精神需要以及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发,而且要求技术选择与生态环境相容。 这种征兆在今天已经变得十分明显。 同时也扩散到建筑以及周围相关的专业中去。有机的结合到自然中去,逐步摆脱建筑行业对非再生能源和资源的过分依赖,形成合理、高效利用能源和资源的良性局面,保证人类社会的各环节协调发展。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内容,本课是对全面两课的一个提升,同时对接下来学习第三、四单元的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文化创新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和探索实践性。在前面两课中,学生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而怎样进行创新是本节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识计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和处理好两对基本关系: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②使学生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汇集实例,情景探究,阐述文化创新的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并关注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2)教学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4、教材处理:

由于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原则上遵循教材的原有结构,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教材部分探究活动进行适当地取舍与调整。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学习体验“文化创新”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我们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对于创新这个热点话题的认识不够清晰,同时对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问题会比较难于把握和理解。

2、学法设计 :

(1)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2)讨论法:把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加以讨论交流,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

(3)赏析法。对图片、视频进行赏析能够透过现象研究本质。

(4)实例分析法。运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新、创新,我们经常看到关于创新的标语和口号。创新一词在中国已经被人们广泛的使用,甚至已经到了滥用的程度。但是现在看来,单单提口号、建议人们进行创新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创新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讲授新课:

讨论(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也有人说:“文化创新主要靠作者的聪明才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为什么? 说明: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自主得出结论----文化创新作者要有灵感,要发挥聪明才智,但归根结底是要投身于社会实践------〈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过渡:作者进行创新离不开灵感和聪明才智,但脱离了实践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开不出灿烂绚丽的花朵。在这里,有段视频想请大家欣赏一下,加深大家的印象。

播放视频:玉树地震的沙画表演,为玉树加油

教师讲解:其实呢,沙画艺术是近年刚刚兴起的一种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最早由来自匈牙利的世界著名沙画大师Ferenc Cako所创造。它是指在白色背景板上现场用沙子作画,并结合音乐通过投影展现在屏幕上,沙画具有的那种独特的表演魅力,能使现场观众进入梦幻般的感觉和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普通的一捧黄沙,到了沙画大师手里,就变成了金沙,沙画表演符合现代化城市人们对艺术欣赏要求,传统的艺术类演出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观众的要求,沙画表演,瞬间万变,同时沙画也是转瞬即逝的一种艺术,但其表演形式变化万千,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而刚刚那段视频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沙画大师高赞民。他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沙画表演艺术家,是中国沙画的发起者与引领,,从事绘画30余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特聘教师,曾经有记者专门采访过高赞民,通过那段采访我们得知其实“沙画不是‘画’出来的”。怎么回事呢,让我一起看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

高赞民只是借沙画为语言表达了自己。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当今人们的生存状态。比起说“画”沙画,高赞民更愿意用“创作”这一词,“其实沙画学习起来很简单,我8岁的女儿都会信手‘抓’出来几个形象,难点在于联系性的创作。男人、女人、长城、花朵、飞鸟、森林,这些事物,我已经练习了千百遍,给我半分钟,栩栩如生地重现并不是难事!”但怎样让画面更加鲜明易懂,包括最初的构图、细节处理、如何使情节连贯线条流畅并在短时间内全面呈现,这无不需要深厚的美术功底、人生阅历作后盾。千百万年的岁月洗礼,狂风大浪的反复锤击,岩石粉身碎骨,磨砺出如今手中一把晶莹细柔的沙尘;而若非有着30年的艺术积淀和人生感悟,驾驭这些平凡沙粒也将如妄人呓语,沦为一纸空谈。

教师:刚刚那段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答:作者进行创作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他需要作者不断的练习,需要聪明才智和灵感,。但他们的灵感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像高赞民刚刚那个玉树加油的表演就是取材于玉树地震这件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在这一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创作。所以说,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教师:是啊,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没有30年的人生积淀和人生感悟,高赞民驾驭这些平凡的沙粒将是一纸空谈。人生感悟,现有人生才有感悟,这非常明显的说明了,文化创新作者要有灵感,要发挥聪明才智,但是社会实践却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过渡: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要求我们立足于社会实践,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方法进行文化创新呢?

教师总结: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产品;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监管深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深化及金融自由化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推动了金融创新产品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及金融危机,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金融创新产品风险所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已经表明,金融监管理论尤其是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理论已经严重滞后于金融实践的发展。本文在对金融监管理论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对金融监管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深化理论及分析框架,这对于我国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理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监管理论发展的阶段分析与比较分析

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监管的理论发展一直围绕着政府干预与市场自由进行演化,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实际需求紧密相连。金融监管理论发展的主要阶段如下:20世纪30年代以前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以货币发行管制、存款准备金强制制度及存款保险强制制度等有关银行监管为主要内容,体现市场自由发展的主要思想倾向。这一阶段的监管理论反映了市场竞争有效及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主要特征,政府监管主要扮演“守夜人”的功能。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市场不完全性为基础,在金融产品的负外部性、金融产品的公共特征、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失灵使自由市场价格机制无法确保市场自动出清与充分就业的最优状态等基本认识的前提下,政府干预主义逐步增强,金融监管开始全面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期,金融深化及金融自由化发展促进了金融创新产品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金融深化理论、监管失灵理论、监管寻租理论、监管成本理论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及全球金融监管协作的大背景下,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是以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和监管深化发展为主要内容。

金融创新产品的理论与实践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现象,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理论开始倡导向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经济传统进行回归,有关政府失灵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始出现,市场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再次向主导思想发展蔓延。在金融市场实践中,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尤其是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崩溃,金本位制度的废除,固定汇率制度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度等等,导致金融机构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为应对金融风险、提高竞争力等,金融创新产品开始迅速发展,金融创新实践也促进了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市场失灵引起了政府监管的加强,而政府加强监管的实践在弥补市场失灵的同时,也产生了监管抑制、监管被利益集团“俘获”、监管寻租等种种监管失灵问题。哥德史密斯、麦金农和肖(Goldsmith、Mckinnon、Shaw)认为金融监管抑制了金融创新活力导致金融效率低下。斯蒂格勒(Stigler)提出了管制为被管制产业的利益服务的观点,认为政府管制经常会带来市场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波斯纳(Posner)进一步研究指出,监管的需求和供给由于难以计量而无法证明它的实践作用,因此认为市场的正常运转不需要政府监管。Stigler和Posner还对金融监管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比较研究。古戈尔(Krueger)提出了寻租理论,认为政府监管会引起寻租行为而导致监管效率下降。

尽管监管失灵的相关理论对金融监管提出种种质疑,但市场失灵毕竟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客观事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发展,以及金融监管实践介入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的逐步加强,新古典主义思想和凯恩斯政府干预主义思想的更多学者已经不再将争议焦点放在是否需要金融监管上,而是更多的放在如何更好地监管上,出现了功能监管、激励监管、资本监管、市场约束监管、法治监管等相关理论观点。博迪和默顿(Bodie&Merton)提出了功能监管理论,认为金融机构的创新和竞争会导致金融功能的加强和效率的提高。功能监管理论的主导思想就是同一类型的金融产品应该受到同样的监管而不管该产品是由哪些金融机构开发的,该理论直接影响了美国国会于1999年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适应了金融综合经营的监管需求。有些学者建立了最优相关监管模型,并提出了让监管方拥有与没有保险的存款人相同激励的监管方法与对策以促进解决监管失灵问题。霍尔曼(Hellman)构建了资本监管比较静态博弈模型以对资本监管的帕累托效率进行研究;凯利(Keeley)认为要改善监管有效性就要注重市场对银行的约束力;格雷斯尔和施莱佛(Glaeser&Shleifer)对政府监管环境及监管执行与司法诉讼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法律秩序和监管执法水平低的环境政府监管比司法诉讼更有效,法律秩序和监管执法水平高的环境不需要政府监管,法律秩序和监管执法水平中等的环境需要政府监管与司法诉讼结合起来才有效。

在监管失灵有关理论蓬勃发展的同时,支持金融监管的理论也在不断地与监管失灵理论即自由主义思潮进行争论。明斯基(Minsky)提出了“金融体系脆弱论”,认为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引发金融风险导致金融系统内存的脆弱性,因而需要加强监管。格罗斯曼和斯蒂格利茨(Grossman&Stiglitz)认为由于价格机制扭曲造成金融信息成本增高导致金融效率低;斯蒂格利茨认为由于金融信息的不完全及不对称导致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卡肯(Kareken)等研究了金融产品的外部性问题,认为银行破产的社会成本比银行的自身成本高。

在有关市场失灵的理论与监管失灵的理论进行激烈争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双方争议观点的理论融合。如,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萨谬尔森认为,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有效运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通过货币、价格、财政、金融、税收等工具或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企业等私人部门则通过市场来决定价格和产出,因而所有发达经济体都呈现出某种混合经济的特征;斯蒂格利茨也认同监管部门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监管失灵问题,但仍认为由于监管收益大于监

管成本,因而在政策建议上仍强调监管的必要性。

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及金融监管协作背景下,以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推进监管深化的全面发展。美国、英国及欧盟等相继进行了金融监管的全面改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了加强全球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20国集团峰会也相继提出加强全球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理论既没有简单地回归到向南主义市场经济的放任监管状态,也没有简单地对金融产品创新采取禁止式管制状态,而是针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发展规律与金融经济的发展实际需求,围绕监管存在漏洞、监管不力、监管方法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监管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内容,从机制设计与完善角度推进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深化。

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深化理论分析框架

金融创新产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监管深化理论发展却是滞后的。抵押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互换(CD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金融深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美国自1933年制定并通过证券法等一列法律以来,一直对金融业的发展实行严格的金融监管。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竞争的加剧,美国金融业面临严重的竞争威胁,在自由化思想的影响下,放松金融管制的呼声越来越大。在金融自由化大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Shaw提出了金融深化论,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体制与该同的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Mckinnon提出了金融压制论,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与金融深化完全相反的恶性循环状态。金融深化论与金融压制论从正反两面强调了金融自由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以及全球金融产品创新,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但金融深化论与金融压制论对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问题却未进行讨论。

从市场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由竞争,而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必须由政府介入以加强监管。市场作用机制失败时,需要政府介入以维护市场的竞争机制。但从政府失灵理论、政府寻租理论等相关理论研究结果来看,政府不仅不是万能的,而且会导致政府监管失败。因此,对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应对方式上,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监管理论创新。

从金融发展的历史来看,金融交易的发展一直伴随着金融监管活动。早在17世纪,洛克(John Locke)就指出,自由意味着不受束缚和强暴,但这种自由应是法律所允许的自由。金融深化理论下的金融自由化发展应该是法治框架下的自由发展,而不是毫无约束的自由发展。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明确指出,经济活动的自由,原本意指法治下的自由,而不是说完全不要政府的行动。从自由的本质内涵及历史发展来看,金融自由化不是绝对的自由化,并不意味着没有约束。其实,恰恰相反,金融自由化应该是法治规则约束下的自Fh化,是增进市场秩序的自由化,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由化。金融深化论与金融压制论在推进金融自由化的同时,并没有提出金融深化相应的法治约束,也没有提出金融深化相对应的金融监管深化问题。因此,金融深化所推进的金融自由化应该是以“政府行动”为前提的,以市场法治监管为约束的金融自由化。那么,从理论分析角度来看,金融深化下的金融自由化应该是金融监管深化下的金融自由化。

从金融深化下的金融自由化所推进的金融产品创新实践角度来看,无限制的金融自由化必然会造成金融产品创新的泛滥,从而带来相应的金融风险,引发相应的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事实上,正是在金融深化的背景下,金融自由化促进的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引发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众多,但监管问题是普遍认同的原因之一。如高(GAO)认为美国监管体系仍然处于一种分业分散的低效监管状态,无法适应混业经营的监管要求;巴利(Baily)、艾肯格林和巴瑞(Eiehengreen&Barry)等研究认为,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是引发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金融深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同时,必须进行相应的监管深化,将金融自由化纳入法治框架下,将金融深化配套以相应的监管深化。这样,不仅是对金融深化理论构建上的完善,也是金融创新实践良性循环发展的必然。

对于金融深化相对应的金融监管深化,既不是对金融自由化的放任不管或者放松监管,也不是对金融自由化的无限监管,而是从法治本意上推进市场经济发展角度来评价的。首先要将金融深化纳入一定的法治框架下,不留监管真空。哈耶克认为,一个功效显著的市场经济,是以国家采取某些行动为前提的;有一些政府行动对于增进市场经济的作用而言,极有助益;而且市场经济还能允许更多的政府行动,只要它们是那类符合有效市场的行动。从2007年次贷危机的监管实践来看,抵押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互换(CDS)等金融创新产品由于产品流程的复杂性及相应监管的缺乏,导致事实上的监管真空,以至于金融创新产品所引发的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并最终引发危机。当然,监管深化也不意味着过度监管或无限监管,而是以促进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适度监管。过度监管或无限监管必然会妨碍金融自由化发展与金融创新,从而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金融监管深化理论创新研究主要针对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由于常规金融产品风险和监管一般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监管理论也比较完善,因此常规金融产品风险引发的金融危机等消极后果的可能性比创新产品引发的金融危机等消极后果的可能性要小。从监管实践角度来看,常规金融产品的监管机制比较完善,而创新产品由于产生时间不长,监管机制尚未完善,监管实践经验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而在金融深化理论发展下,金融实践的推动是以金融创新产品为重点的,因此,监管深化理论创新主要是针对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

从前述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监管理论分析来看,这些理论一般都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对产品创新及其风险进行解释或分析,具有理论的片面性或深度分析不够。如,柯恩和卡特(Kane&Gaa)等学者把金融产品创新归因于金融监管的促进作用,图法诺和怀特(Tufano&White)等学者则认为金融监管阻碍了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产品监管深化的主要理论观点就是政府行政干预要逐步减少,市场法治监管介入要适度,具体监管方法和监管技术要不断科学化以减少或代替部分行政干预措施对市场自由竞争机制的影响。当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市场法治监管介入过度,监管技术水平不高,就会限制和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发展,扼杀金融产品的创新思想,阻碍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当政府行政不干预,市场法治监管过少,监管技术水平过低,就会导致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过度自由竞争发展,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容易积聚金融风险并引发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最终阻碍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当政府行政干预尽量减少,市场法治监管介入适度,监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就会预防并减小金融风险的负面效应,防止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从而从防止风险破坏金融经济角度来促进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

上一篇:探讨教学论文下一篇:教学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