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范文

2023-09-19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范文第1篇

1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 而只有教师的创新, 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师的创新, 应该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为此, 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接受新知, 强化创新精神。教师本身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教师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打铁要靠自身硬。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动态的教学意识, 在确定所教的内容、手段、时间及评价教学效果的办法时, 自觉与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和能力水平等相吻合, 致力于研究与教学有关的问题, 博取众家之长, 并勇于创新,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品牌。

1.2 教师要掌握创新教育理论, 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

教师要随时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要不断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 并恰当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注意在实践中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 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以及必要的实证材料的支持, 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可以推广的理论知识。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巧妙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不断总结, 不断创新。

1.3 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具有自我更新和创新的品质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作为科学文化知识传播者的教师, 要掌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成为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而且要成为传统教育的改革者、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 要敢于冒险、敢于创新,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实施创新教育,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树立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思想, 给学生创设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1 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 又要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此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还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有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功利性的, 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综合概括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手段, 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 使教师从单纯讲授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教学实践证明,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

2.3 重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培养创造性个性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造的本质就是多样性、差异性和非重复性。创新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淡化标准答案, 淡化统考的指挥棒作用, 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的机会。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应当充满民主的气氛

创新活动与专制的管理是不相容的。探究, 冒险, 提出新的想法, 对失败和挫折的无所畏惧, 尝试新事物后的喜悦等, 都只有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实现。创新教育中的所有这些变化, 将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与主体地位的确立。

3 实施创新教育, 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思维逐渐成熟的特点, 开展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的勇气, 激发探索真理的兴趣。

(1) 开展一些教学论坛活动、文体活动, 建立多种学社、社团,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 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其良好的观察、想象、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如搞社会调研、市场分析、进行热点追踪等。

(3)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让学生消除创新神秘感,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使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 为将来从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是因为它符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是时代赋予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站在教育改革前列, 掌握探索教育新理念, 并勇于实践, 为社会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障。实施创新教育, 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铣.教师必读——教学原则新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1.

[2] 付永昌.浅谈创新教育质量观[J].教育探索, 2001 (9) .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范文第2篇

教育经济管理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

■ 浙江海宁 / 王 景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地方应用型高校需结合自身的特点,转变教育理念,从指导思想、教育理念、具体措施各层面重新审视和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6.056 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引导部分有条件、有

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并应当作为一种尊重人才、尊

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和弘扬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塑造,使其成为大学追求学问和探索未知的本质体现。 意愿的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应运而生的全新教育方式,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是实现“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重要地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地方高校转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如何把握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这一契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努力使之成为高校办学、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的“金名片”,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关键是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化特色,体现差异化发展的办学之路。其内涵应强化三个特征:一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为本的办学定位。二是面向产业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三是突出应用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其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并以校园内外和区域社会为教育平台,必将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支撑。 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竞争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已

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创新的本质因素是人才培养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呼唤,高等教育要承担起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合格人才的责任,这场深刻变革的关键节点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定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各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全新路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协同性,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手段更为灵活多样,创新创业类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特点都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深化实践教学等目标不谋而合,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已经形成社会的广泛共识。

级政府均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当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已由部分高校试点发展到全面推广实施。各高校纷纷响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众多教学型和应用型高校更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列当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潮正乘势而来。各高校也一直努力探索和凝练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定位,但就实际而言,基本都是从操作层面、实践层面的总结和归纳,未能较好地与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方向性发展战略有机融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主要依托于学生处、团委、就业办等学生事务相关部门开展,尚未形成实质上的融合创新创业教学、创

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人才具备的核心能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当仅仅理解为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传授,而是要树立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摒弃只谋生不谋道的观念,使其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

146 / 2015 年第 6 期

新创业研究、创业实训实践等多种职责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

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决策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平台,尚未形成积极促进创新创业

教育的聚合力,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提升。唯有“自上而下”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建立起覆盖宏观层面的规划机制,中观层面的协调机制和微观层面的执行机制的组织保障,才能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化、科学化、特色化发展。

取传统的课程考试形式,迫使学生被动应试。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检测,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培养学生更具有可行性的实际创业知识和技能,并得以实践运用,则显得格外重要。

3.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拓展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环境均得到极大 2.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融合协同(1)专业教育融合问题。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的改善,但仍存在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不佳的问题,如创新创业基地运营管理水平与学生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二课堂资源比例还需要进行调整,各类教学改革平台和人才智力优势仍未充分利用,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和载体还未有效拓展,政府和企业支撑资源还需要主动深入寻求,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协同推动动力不足等。 大部分相对更侧重于学生实践体验、校园文化活动,隶属于第二课堂范畴,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2)课程建设渗透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的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很多高校已经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教育环节,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对大学生创业实训技能的培训,而更应注重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当中。对比一下这个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变化调整进阶、课程群组体系建设、多学科交叉渗透及本土性课程开发层面,仍存在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1.从指导思想层面明确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积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新趋势,牢牢把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新契机,以差异化发展战略为指引,凝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内涵,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使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加清晰的目的性和操作性,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师资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保障和依托。与传统的专业教育不同,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教师系统性的传授知识,还要求教师利用各种革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师资仍以团学工作和就业指导人员为主,存在着师资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实践经验匮乏等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培养既有专业背景,能从事学术研究,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创业教师与校外创业导师相衔接的结构合理、搭配科学,层次分明、梯队优化的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队伍,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面对的一大挑战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缺失,及如何确立其他学科领域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度。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决定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范围和方式,来自教师队伍的认同和支持则决定了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程度。目前,许多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缺乏一定深度的理解,因此,如何有效转变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知,鼓励其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教学等改革,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重大课题。

2.从教育理念层面明确目标(1)在方针政策的导向层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的地方高校,应在扩展创新创业教育规模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引导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转型,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从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转变,从埋头教学管理运作向积极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转变。

(2)在解决问题的抓手层面。从顶层设计入手来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一是成立校一级层面的创新创业工作统筹和指导机构,统一思想,协调资源。二是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支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平台建设。三是深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发丰富实践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四是坚持“内挖潜力 + 外拓资源”的方法,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五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建设。

(4)教育成果评价问题。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内部尚未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因此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难以清晰界定和评价。而对于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的考核,仍采

(3)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突破传统创业教育的模式,将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作为切入点,紧扣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实践形式改革等系统性的改革措施,实现创业教育实施模式的顶层设

2015 年第 6 期 /

147 经管研究 教育经济管理

计和整体建构。3.从操作实施层面明确任务

(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校级常设性机构,统领全校创新创业工作。高校应改变以往学工、团委、就业线为主搞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成立由学校一把手牵头,分管领导主抓,教务、学生、科研、人事、资产、后勤、社会服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全面统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在委员会下设立相应的二级中心,具体实施创新创业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服务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组织指导、社会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和服务等工作。具体平台职能可分为:一是教研中心,具体负责创新创业类教学科研活动。开发和实施符合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包括:创业实训课程、网商创业课程、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课程、指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训练课程及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定期整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的案例素材、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信息、资源和成果,并通过相关平台进行推广,促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建立一支致力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创业基础传授和实践课程运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库,实现教师智力资源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对接,提高竞赛成绩,深化创业指导力度。对接相关政府部门、专业学会资源,长期开展针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创业课题进行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以理论研究促进教育改革。二是实践中心,具体负责开发第二课堂资源,统筹和指导各类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三是服务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运营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基地,催生大学生创业项目,推动大学生创业氛围的形成。以大学生创业园为载体,提供能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和创业信息资讯等多样化的延伸服务,为学生创业项目的成长进行全面培育,对接政府和社会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和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创业师资优质资源,对接当地人社、地方共青团、商务和科技部门,为社会提供创业指导和培训。

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或专业交叉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创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要的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内容上能体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注重将本学科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学生在复杂社会现象中发现机遇、掌握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加快创新创业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步伐,依托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深化“做中学”理念,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探索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引导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式实践平台,突出创业实践体验应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因

此,除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外,还需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和渠道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以避免出现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环节之间脱节的问题,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之间的融合。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培育工程,开展校内外丰富多彩的创业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和创业实践类活动,扶持各类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发展、并加强活动宣传报道,营建校园浓郁的创业文化。积极拓展政府、企业、校友等各类资源,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合作创新机制建设,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校友、创业学生等参与创新创业交流和指导,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平台和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重视多方位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构

建科学创业经营股本结构,引入合理流转经营权机制,探索创业经营管理全新模式,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运营提供场地、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充分发挥专业院系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特色,鼓励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自主设计符合专业特色、与各专业实践教学相匹配的创新创业类实践项目,创业实践过程中开展自主创业或融入创业元素的其他类型创业活动,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等项目的研究过程,通过项目研究和课题合作研究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创新创业课程领域,重视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加快创业实训课程场地硬件建设改造和软件采购编译,增开网商创业、创新思维开发等新课程建设,增加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数量,扩大其覆盖面以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需求来选择创业类课程。鼓励各院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

(4)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水平。优化创新创业类师资队伍。一是鼓励具有企业管理、信息技术、财会金融、文化创意等学科背景的专业老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依托学科背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二是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成功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如企业家、创业校友、政府官员等,这些创业导师不仅可以传授学生自

148 / 2015 年第 6 期

高教园区内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与创新

■ 杭州 / 张义玲 蒋肖波

摘要:笔者以实践育人为理念,探索在高教园区内构建大学生自由贸易市场、创业集市、创业咖啡等创业实践平台体系,打造创业实践进阶模式,即从想法到实践、从创意到项目,将工作室变成创业公司的递进,帮助大

学生提升自主创业力和就业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实践;自由贸易市场;创意集市;创业咖啡

高教园区建设是为了落实“科教兴国”,保障高等教育可

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商业氛围浓厚,已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好平台。许多大学生就瞄准了高教园区的巨大市场,选择在本校门口创业。 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已形成了近百个高校园区。实践证明,高教园区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载体,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随着高教园区的配套日趋成熟,高校园区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高校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

身积累的知识,为学生创业企业持续性发展提供咨询和帮助,也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师资不足的现状。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通过参与创业教改课题研究、创业课程改革,创设激励机制和有效渠道,从政策、制度、资金等多个方面为专业教师投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逐步建立创业师资发展的长效机制,保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质量。

障机制,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确保创新创业工作的经费投入,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在创业基地运转费、师资培训、对外交流、教师课酬、创业培训、系

统开发、教材编写、实践体验、竞赛奖励、文化活动、创

业项目初期扶持等方面增加投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灵活机动的交流和学习培训机制,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积极走出去,通过参加学习、研讨、交流、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最新的资讯和成果,努力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举措,全面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5)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和资金投入,确保创新创业健康发展。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吸引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职称评定、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工 作考核、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健全激励和保 参考文献:

[1]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

院学报,2011(9). [2]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 [3]朱柏青,陆富彬.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立研究[J].科教文汇,2012(25). [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情况(2010-06-01)[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作者 位:浙江 大学 方学院)

编辑 贾树海

2015 年第 6 期 /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范文第3篇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源于教师的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创设一些于学生实践紧密相连的情境,让学生饶有致地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参与数学学习,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多样的教学手段,亲切的教学态度,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及适当的游戏,巧妙的设疑,形象的教学语言,开放式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条件。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一年级下册19页20以内退位减法“用数学”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暂,所以了解应用题结构比较困难,通过设计“捉迷藏”13个同学玩捉迷藏,没藏好的6人,藏起来的多少人?“丢手绢”有8个男同学,6个女同学,有多少人在玩丢手绢?“捉小羊”捉住了7个,还有几个?让学生用三句话自由编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玩中了解了应用题的结构,又比较顺利地理解了其加减法的含义。

二、创新意识地培养

新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一次明确地写入了“前言”部分,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大纲的全文。“创新意识”是指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它是一种意愿。数学是科学思维的工具,因此,创新意识必须反映在创新思维方面。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我们探讨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认为,数学学习不仅成为学生对要领、法则、定理、公式的弄懂、牢记、再现和熟练地运用,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如在组织学生用0、

1、

2、3组成乘法题并分类后,我有选择地让学生练习,练习中没有规定用口算还是笔算,而是提出要求;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就笔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这几句话中,教师把自由交给了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对于能口算的给予表扬,让学生在计算后感悟,今后做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要死板地认为哪种用口算,哪种用笔算,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又如在复习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有的画枝状图,有的画集合图,各有特色,让他们用自己的记忆方法来整理。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把例题放开让学生自己思考、试做,然后讨论、评价,同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表现数量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基本能用线段长短比例表示数量,还能用多种算法来解答。我认为这些都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已久地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地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些数据得来得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范文第4篇

1 加强深层次的目标管理

目前教学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尽管这种管理在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它不是合理的管理模式。许多专家认为,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尤其是要多开展一些课外、校外的社会实践与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果条条框框太多, 束缚了师生的手足, 教学改革就无法开展, “创新教育”也就很难进行,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要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就必须实行深层次的目标管理模式。具体办法是, 在相关学科专家的领导下, 对每门课程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 制订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灵活地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 也可以在课外、校外进行, 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导。学校主要是通过教学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控, 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查了解, 可以根据制订的目标要求设计一些方法, 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进行抽查、检测, 可以对师生的一些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考察。以理论、技能、能力、创新素质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要求, 来衡量教学效果与质量的优劣, 评价教师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总之, 学校主要是进行宏观监控, 至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途径才能较快较好地达到这些目标要求, 师生之间可以共同探讨、灵活进行。

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为这种管理模式能给师生很多自由支配的空间, 师生之间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 并且有较多的时间与机会共同进行探讨研究, 进行一些创新活动。

2 加强激励式教学管理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 目前教学管理大部分仍然是低层次的制约式管理。尽管各校也强调要加强教学改革的探讨、研究, 但教学管理的条条框框太多。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管理者只是从形式上考虑管理问题, 注重的是教学过程有序而稳定地进行。因此, 这种管理模式是属于一种低层次的制约式管理, 它所产生的管理效果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更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要真正进入“创新教育”的轨道, 精心打造创新型优秀人才, 就必须改变这种低层次的制约式管理, 实行高层次的激励式管理。这主要是要在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估、教师业务水平考核、教学酬金分配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真正能为师生放开手脚、大胆开拓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构建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 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上进心, 激励他们在教学改革方面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探讨、钻研, 大胆进行各种开拓、创新活动, 不遗余力地打造各种创新型优秀人才。

总之, 要形成一个有利于各种教学资源都能得到最有效利用, 有利于师生的知识、能力、才华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有利于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管理激励机制。只有实行高层次的激励式教学管理模式, 才能为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开展“创新教育”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与浓烈的氛围,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种教学改革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3 加强新型的学术型管理

目前教学管理主要是传统的行政型管理, 主要的管理方式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通过行政手段来推行。这种行政式管理模式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一, 很难在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上真正把关。如前所述, 这种管理往往只能在表面上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与师生行为进行一些制约, 不能真正对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把关。其二, 不利于学校、师生教学改革的开展。由于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务部门的监控、指导下进行, 师生必须按照教务部门制订的各种条条框框去开展教学活动, 没有什么自主权, 不仅进行教学上的改革与开拓创新很困难, 而且容易导致师生产生一些不满或抵触情绪, 不愿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

要推动“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 使教学管理真正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行政型教学管理体制, 实行新型的学术型管理体制。学校的教学管理主要由各相关学科的专家来把关, 教务部门只是做一些必要的事务性工作。主要是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 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要求方面, 教学效果、学生学业、教师业务能力与水平的检测、考核、评估方面进行规划、指导、检查, 其目的是保障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创造性。对系部的教学管理制度, 各学科改革、创新应怎样进行, 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求, 怎样进行监控,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标准对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教师业务水平进行考核, 建立什么样的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等, 进行具体的策划、操作、调控。

这种新型的学术型管理体制有利于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正把关, 有利于教学管理档次与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摘要:本文采用调查与比较分析的方法, 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轴, 从如何加强深层次的目标管理、加强激励式教学管理、加强新型的学术型管理等方面阐述教学内容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维平.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青海社会科学, 2008[4]:179~183.

[2] 陈煜, 汤智.创新人才培养:美国比照下的反思与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08[4]:35~37.

[3] 郭玉山, 孔佑祥.对院校课堂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4]:46~48.

[4] 许敏妮.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5] 杨美玲.创新教育视野下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范文第5篇

初中科学中的哲学教育

[摘要] 科学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这世界上一切科学的东西。科学越来越向人们表明,这个世界是可以不断被认识的,没有不可认识,只有未被认识。学习科学,不但学习它所包含的丰富知识,还要学习这其中的哲学道理。

[关键词] 科学知识哲学思想 生活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的主题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精髓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就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教育必然有教育性,无论学习哪一个科目,都是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融合在一起的。

《科学》也一样,该教科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根本宗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科学的自然统一性,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待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但向学生们展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包含着一些道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传授和品德培养的统一。现在以《科学》里面的内容为例子。挖掘其中的哲学思想和做人的道理。

七上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讲述科学并不神秘。先由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导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最后说明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蒸汽机。这正是哲学里面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现实离不开可能性,它是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是不会变为现实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必要。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发现生活中的可能性,没有什么是不可认识的,只有没被认识的。现在的可能性就是将来的现实性,现在的现实在以前又只是个可能性。生活中要细心观察,凡事都是一个可能性的开始,不能妄下论断去处理事情,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探究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要让学生从这些故事里面收到启发,而不是只为了讲牛顿而讲牛顿。

在第三章介绍了地球和宇宙。讲到了我们居住的地球和整个宇宙环境。无论是大的宇宙环境,还是地球环境,更小至我们的生活中的环境。环境都需要一个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产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像现在围绕我们的气候问题,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这都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的结果。不止是气候变暖,还有洪灾、旱灾、酸雨、沙尘暴和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造成的并且要花很大代价去弥补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止要跟学生讲解地球和宇宙的环境,还要教学生如何去保护环境,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由课本联系到实际,联系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书本上不可能把生活中的问题都一一列举出来,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东西贯穿到课本中。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是飘渺的东西,它跟我们的生活联系得

很紧密。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也影响到我们生存的环境,但这些是平常比较难体会到的,比较直接就是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寒暑变化,由早到晚的昼夜更替。而生活中的环境是我们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联系生活,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充满乐趣的。更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人可以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不能征服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人类才能长远发展。

接下来又讲物质的特性,物质的特性无非就是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等特性。这些知识本身并不难,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无论是融化还是凝固,都有个临界点,也就是熔点和凝固点。只有到了熔点或凝固点所需要的温度或条件。熔化和凝固才能发生。并不是说只有那个临界点起作用了,其实这之前的一切都是为达到临界点做准备。比如水的沸腾,不断的加热,只有达到了沸点的时候,水才会沸腾。如果水在100C°沸腾,那100C°之前的所有温度都是为最后的沸点做铺垫。没有前面的不断加热,水是达不到沸点的。这与哲学的度量问题是一致的,哲学的度量问题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水的不断加热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达到沸腾则是一个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而沸点就是那个度。一句话,量变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的度就可以形成质变。

在生活中,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做人也是有启示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什么事情都是从一个量的积累开始。要注意防微杜渐,提高警惕,教育学生要与人为善,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能忽视每一股小小的力量。在学习上,我们同样可以用这个例子来鼓励学生,学习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搞好了,而是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说明不断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当自己没有成功的时候,不能怀疑自己能力不够,而是努力不够,也就是没有足够的量,才没有发生质的飞跃。教师应该教导学生要善于积累,积少成多,把点滴的知识积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系统,从而形成知识积累的质的飞跃。

在八年级《科学》上册的内容中,关于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有讲述到植物的趋光性。植物为了更好地生长,侧向了光源,得到了发展。不止植物具有趋光性,病毒也会不断调整自己从而对人类研制的新药产生抗药性,许多生物的调节能力甚至令人惊叹。在这之中,他们不断向自己的对立面去转化,药物是能杀害病毒的,但病毒却能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药物而产生抗药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因为药物会杀死病毒,这对矛盾决定了病毒只能通过转向对立面才能生存下去。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人要生存,就要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如果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也只能被这种“社会的药物”杀死。

科学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挺进,但是今天的人类比以往面临着更加尖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各种关系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一切都呼唤着建立与新世纪异常丰富、复杂的社会景观相适应的更开放、更兼容、更具活力的理论体系。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范文第6篇

产业创新的层次不包括() (10分)

A. 产品创新

B. 流程创新

C. 企业文化创新

D. 功能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2 题 10

收藏

在网络化创新模式下,IBM没有关注到小型机市场,仍然关注大型机市场,导致(

)抓住机会,成长为小型机领域的霸主。 (10分)

A. 康柏公司 

B. 联想集团

C. DEC 

D. DELL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解析:

机会,成长为小型机领域的霸主。 在网络化创新模式下,IBM没有关注到小型机市场,仍然关注大型机市场,导致DEC抓住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3 题 10

收藏

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形成的跨国技术人员社区对产业创新有以下作用:(

) (10分)

A. 带来了最新的技术

B. 带来了最新的管理

C. 增强了产业创新能力 

D. 推动了开放式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4 题

收藏

在以下哪些方面,产业集群比单个企业要优越?(

A. 专业化的人才

B. 足够的资金

C. 有效信息

D. 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 (10分)

第 5 题

收藏

网络化创新模式的竞争从三个层次展开, 包括三个方面:(

) (10分)

A. 设计规则的竞争

B. 模块创新的竞争

C. 集成创新的竞争

D. 制度创新的竞争.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6 题

收藏

产业集群是由以下哪些单位所构筑的网络体系:(

A. 企业供应商销售商

) (10分) 

B. 大学与科技机构

C. 中介机构金融机构

D. 地方政府.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7 题

收藏

只有健全完善市场体系, 才能聚集各类资源要素,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10分) ( 第 8 题

收藏

IBM之所以创新失败,根本原因是局限于线性创新模式,未来很好利用网络化创新模式。 (10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9 题 10

收藏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过分依赖技术引进,限制了我国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10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解析: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过分依赖技术引进,限制了我国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10 题

收藏

和网络化创新模式相比,线性创新在遵循统一界面标准的前提下,实现了创新的分散化。 (10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上一篇:村干部培训班讲话改范文下一篇:搭建施工安全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