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专业课程范文

2024-05-12

国外专业课程范文(精选11篇)

国外专业课程 第1篇

应用程序“GESTIS ILV”由德国社会事故保险机构 (IFA) 开发, 可以提供欧盟成员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新加坡、瑞士、美国等国家的化学品使用极限值列表。更为难得的是, 它是免费的。

由化学专家研发的“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GHS, 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 混合物计算器” (GHS Mixture Calculator) 应用程序, 可以计算出化学品混合物的危险程度。一个注意事项就是你必须输入数据, 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包含所有潜在混合物的大数据库。

由EWHVDHout公司研发的应用程序“危险!” (Danger!) 可以提供全球化学品统一制度中各类化学品的词汇和危险标志的参考。

由卡布雷拉公司研发的应用程序“卡布雷拉” (Cabrera) , 是一个方便的放射性参考程序, 能够查找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衰变资料、化学参数、计算出接触极限值等。这个应用是免费的, 因为这个产品本身就是该公司的一个广告。

另一款免费的应用程序是人类技术公司 (Humantech) 研发的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升力计算器 (NIOSH Lift Calculator) , 能够计算升力方程, 可以使用英制和美制的单位。程序能够自动生成一个彩色的PDF文档报告。但是, 如果你要使用这个程序, 必须清楚地掌握每个参数和每个选项的含义。

有2款优秀的而且是免费的作业风险和安全分析应用程序:“IJSA”和“工作风险身份” (Task Hazard ID) 。这两款应用程序允许用户自定义一些危险源并输入一些参数, 进行风险评估, 输出报告。

如果有员工在户外作业, 那么必须掌握一些气象情况。“气象广播” (Weather Radio) 应用程序由气象决策技术公司研发, 能够提供紧急气象预警。“闪电尺” (Blot Meter) 软件由艾利生工厂研发, 使用GPS和国家气象服务数据, 能够估算出闪电的影响。“龙卷风” (Tornado) 是一款免费软件, 由美国红十字会研发, 能够提供龙卷风的预警和应对指南。

有一款简单的应用程序叫做VRPETERS, 可以成为真正的生命拯救者, 是一个防止汽车翻转的训练和紧急报告系统, 由美国密苏里大学研发。如果一个农民操作拖拉机发生事故, 智能终端将自动检测到事故, 自动发动电子邮件并向同伴发出事故信号。

笔者曾推荐软件“费伯声级计” (Faber) 。很多人都在推荐这款产品, 比如发表于2014年4月《美国听觉社会》杂志上的《智能手机内的声音测量工具》一文就鼎力推荐了这款产品。这款软件主要用于通用的噪声研究, 如果需要精确测量, 需要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学会的声级计2类标准进行校验。费伯公司的网站有下列声明, “这款软件将用于度量声音, 但是并没有达到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ANSI) 或者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的标准, 因为国家标准对测量系统的软件、硬件、麦克风都提出了整体的要求。”如果你想得到一款更为准确的声级计, 首先需要一个校验过的麦克风。费伯公司能够提供几种USB麦克风, 笔者使用其中一款麦克风通过软件可以进行在线数据校验。

还有一款软件“魔术计划” (Magic Plan) , 能够魔术般地绘制出较为准确的、使用者所在房间的平面图, 我开玩笑地说, “你不要幻想用这款软件进行建筑设计”。然而, 随着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激光测距技术的不断发展, “魔术计划”和另外一款软件“我的测量和维度” (My Measures&Dimensions) , 用户可通过这些较为精确的软件轻松地设计出一套建筑。

在测量过热电子元件或者查找因受潮而被损失的模块的时候, 红外热成像仪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过热元件的部位温度较高, 受潮部分的温度较低, 红外线摄像机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将其区分出来。红外线摄像机将拍摄的相片传输到一个PDF文档内。然而, 一部高质量的红外热成像仪有2个缺点:价格 (每部超过3 000美元) 和体积过大。而且, 如果想带着红外热成像仪出国旅游的话, 你最好带着发票, 否则海关将强制收税。红外热成像仪的功能同样可以在智能终端实现。如果你并不需要一款几千美元的大家伙, 你可以使用比一副扑克牌还小的智能终端的模块, 费用要低于300美元, 目前全球热成像技术的领导公司如FLIR, RH Workshop, Mu Optics以及Seek Thermal都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模块。

使用智能终端进行辐射测量, 可以采用软件或者硬件解决方案。硬件模块“i Rad”可以通过i Phone的耳机插口供电, 能够检测α、β和γ射线。笔者还在e Bay上购买过一款盖革计数器硬件模块, 与ND公司研发的Geiger Bot软件一起使用, 精确度可与几百美元的设备比肩。

Shakaon.net公司研发的Shaka是一个小型风速仪, 能够计算并显示即时的空气流量。当然这不是一部真正的风速仪, 但是它只有真正风速仪1/50的体积和1/20的价格, 而且它能够计算风寒。虽然一个从e Bay购置的盖革计数器、一个应用程序、一个廉价的红外热成像摄像头并不能替代真实的产品, 但是它们已经能够达到一定的精度, 满足一些应用, 重要的是价格与实际产品相比非常便宜, 而且体积、重量的差距巨大, 你能够随时携带。我们可以随身携带“安全健康环境套装”, 将其装入一个香烟盒内, 里面包括红外热成像摄像头、盖革计数器、速度探测模块、温度探测模块、湿度探测模块、可燃气体探头、麦克风, 它们大约重1磅 (约454 g) 。

关于气体探测仪器, 有一款小型的检测仪器叫做“雄蜂感应器” (Sensor Drone) , 它可以通过蓝牙4与智能终端相连, 可以检测一氧化碳、甲烷、丙烷、臭氧、湿度等。蓝牙4也称为蓝牙低耗能 (Bluetooth Low Energy, BLE) , 是一种耗电较小的新标准, BLE用一块纽扣电池就可以使用好几年, 且使用范围高达90 m。“雄蜂感应器”可以从kickstarter.com上购置, 这个网站由一个基金会资助, 基金会对一些专门的工具和产品提供资金扶持, 所以用户仅需要付出少量的资金就可以购置到所需的产品。

一些通过BLE与智能终端相连接的设备是关于健康和体育活动的, 但也对EHS有帮助。如一款名为“菲特比特” (Fit Bit) 的计步器能够用于人体工程学的研究。通过一款接触皮肤的体温计可以评估热压力 (heat stress) 。

应用“i Health”中有一种氧气分析仪器, 可以远距离读取应急反应中人的脉搏和血氧级别。

国外地理课程发展概况 第2篇

国外地理教育发展参差不齐,一般认为,作为独立学科的地理教育源于西欧,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标志,17世纪中叶后,西欧开始把地理教育列为普通学校课程,18世纪后传入东欧。这之后,随着地理科学和教育学的演变发展,地理教育呈现出课程多样性、重视乡土地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绘图能力训练等特点;教学内容上包括地理基础知识、本国地理、外国地理且大多以本国地理为主;教学方法上也不断发展、创新,如本世纪以来法国就把电影、幻灯运用于地理教学之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世界各国都掀起了规模巨大的教育改革浪潮,赋予了地理教育诸多新特点,我们不妨将此作为现代地理教育学的始端,推动现代地理教育改革的动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不断充实和拓展了地理教育的知识内容和基础理论体系,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人地关系理论逐渐成为地理教育明确而公认的主题。

其次是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电教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教育手段、方法得以更新。

其三是教育科学的进步,尤其是许多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对促进地理教育改革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赞可夫的“实验教学法”、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法”、德国瓦?根舍因、施腾策尔的“范例教学法”等等一大批先进科学的教法、学法理论被大量应用于地理教育实践,譬如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一书中就曾采用芝加哥位置确定的地理教学实例以阐明其“发现法”的教学思想。其四是“知识爆炸”,学生接受信息量大增、国际交往与交流日趋频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国际化,要求学生在加强全球环境保护、促进国际交流与发展等方面理解和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而这些方面地理教育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功用,同时也促进了地理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之,推动现代地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在改革的程序和侧重上各国各具特点却又表现出诸多共同趋势。

二、国外地理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1.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在国外,构成地理教育理论的主要依据大多源自同期的地理学理论,经历了环境决定论→二元论→或然论→人地关系“和谐论”的演变,学校地理教育也曾一度步入歧途。80年东京24届国际地理联合会上提出“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急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这种辩证的人地协调观,自此在世界许多国家地理教育中开始得以充分体现,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发大会”首脑会议以“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并通过了世界《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取得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理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种趋势表明具有鲜明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的日臻完备。2.地理教育目的的全面化、综合化趋势

当代国外地理教育目的在教育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基础上表现出全面、综合化趋势。

其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内容,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还要让学生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例如德国地理教程不仅要求让学生掌握地理空间,还要让学生参与空间设计与发展,他们认为“今天的学生,将来的公民,应该能用地理知识来指导行动”,因此空间结构成了地理教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即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其

二、教育目的的全面综合化还表现在知识、能力与思想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上。正因于此,具备“生态保护责任行为”便成了德国地理教程的另一基本目标,他们认为“德国风景区已受到空气污染和工业交通引起的噪音影响,森林受到酸雨侵蚀„„因此,学校应教孩子学会如何尽可能保护大自然,可见其思想教育乃至行为教育都已纳入地理教育的目的之内。

3.地理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和大纲(地理课程标准)教材结构新颖化趋势

目前国外地理教育在课程结构上仍将存在选修、必修、活动课程等结构多元化趋势;课程设置上既有综合课也有单独课程,如英法地理均单独设置,英国还以法律形式规定包括地理在内的十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制订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国家地理课程》,可见其地理教育地位之重要性;美、日、德等国地理课程大多融汇于社会学科,不过目前也存在走向单一设置的趋势。在课程安排上模式也是多样的,如英国有统一标准,德国却各州自有安排,共同点是都强调要能加强地理基础知识教学和发展学生能力并有利因材施教。在课程结构多样化下,各国地理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结构表现更加新颖的发展趋势。如大纲知识、能力要求目标具体,教材图文并茂增大图幅比重,教材编排富于启发性、思考性并重视学生智能培养,如德国地理专题形式教材便于学生思考并活跃思维。

4.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首先,随着现代地理学发展,许多现代地理学的新知识、新成果将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而环境、资源、人口、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

其次,更加注重实践性知识,即那些涉及个人,公众及日后职业生活的内容将成为地理教材的取材范畴,以突出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如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地理教科书中就编入了诸如垃圾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城市工厂布局等大量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

第三、知识内容的人文化比重加强,这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这种普遍重视人文地理,体现出现代地理学以自然地理方法为研究手段,以人文地理为研究目的的发展方向,这种教学内容的权重更新也反映了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5.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智能化

目前,教学方法和手段尚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替时期。即便是发达国家,传统教学法仍有不少用武之地,但随着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电化教学技术的大量推广应用将是必然趋势。如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CAIG)在英国和北美发展迅速,进入70年代以后,其硬件功能便已可完全满足教学要求,软件质量逐步得到改进,到1989年仅全英国教育资料服务处储备的地理软件就达165个。

在教学方法上把诸多现代教学法和教学思想更加有针对性而又更广泛地运用于地理教学活动之中是目前国外地理教学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教学中注重师生双边活动甚至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展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如在德国,就要求教师通过不同方法的教学活动以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专家、科学家甚至政治家们交谈,并同他们一起做决定,目的重在学生参与,因此“讨论和辩论便是学生获知的方法”,这种交谈或讨论中获知的方法正是发现法等现代教学方法的演变。

国外专业期刊经营管理简析 第3篇

一、国外专业期刊的发展现状

依照国际期刊联盟对全球主要期刊国际和地区的统计, 欧美国家以及东亚国家 (中国、日本、韩国) 是当前出版期刊数量最多的国家, 而期刊的出版数量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有较大联系。比如对于美国、日本以及西欧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其文化和科技水平相对较高, 在文化等许多方面有强势地位, 在专业期刊的出版数量和出版质量等方面也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一) 专业期刊的经济来源

广告是现阶段各国期刊的主要收入来源, 期刊的广告经营额可以作为衡量期刊产业规模的重要依据;而广告业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关联, 总体而言, 期刊广告经营规模较大的大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 不同国家期刊业的产业规模和发展实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这主要通过两个标准体现出来。其一, 期刊业的产值在整个出版业中所占的比重。比如日本是一个期刊销售大国, 期刊是其国内各个出版社的主要收入来源, 杂志的销量占据了书店销售额的50%以上。其二, 期刊广告收入在期刊收入总量中的比重来衡量期刊的发展规模。国际上有七种主要的期刊类型:妇女杂志、综合类、专业类、学术类、商贸类、财经类、消费类。专业期刊作为期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自身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特点突出, 读者群体相对固定。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 专业性期刊在整个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公民消费能力以及期刊自身专业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专业期刊的发展规模和实力都较强, 在社会上也有固定的消费目标群。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 相比其他娱乐类期刊, 专业性期刊的销售量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二) 专业期刊的集约化发展

从产业集中度方面分析, 市场化以及产业化水平是衡量专业期刊实力的重要体现, 在国外, 专业期刊都经历了近百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兼并重组, 进而逐渐形成实力雄厚的大型期刊集团或者传媒集团掌控专业期刊的现象。比如, 美国传媒业的高度垄断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期刊并购案不计其数, 大多数的专业期刊都被知名传媒集团所收购, 在时代华纳集团内部就包含有十几种期刊和多种专业型杂志。期刊产业高度集中使得美国期刊的广告份额较高, 期刊的发行量和权威性也很高。

二、国外专业期刊的消费市场

专业期刊作为一种记载专业学术知识和推动专业领域发展的重要媒体, 是人们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期刊消费在人们整体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读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客观上促进了专业性期刊的发展, 吸引着更多的广告商针对专业群体投放广告, 进而不断推动着专业期刊的发展。通常情况下,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期刊市场需求受到读者状况、读者阅读时间、购买力等因素的影响。所谓读者的基本状况主要包括读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 这些因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消费。在读者的结构上分析, 专业期刊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对某一方面想深入研究的读者群, 一般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识修养, 并具有较高的阅读欲望。比如在美国, 知识阶层对于专业期刊的消费较强,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专业期刊的市场发行。从购买能力方面分析, 国外专业期刊的目标受众群又大都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 美国有80%以上的家庭每年阅读或者购买至少一种期刊, 而其中有25%左右购买专业期刊;再加上美国开设了自助购买、邮递以及零售等销售业务相配套, 更进一步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三、国外专业期刊的经营管理策略

国外专业期刊的经营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塑造期刊品牌形象、拓展期刊发行渠道、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等, 笔者在本文中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分析。

(一) 塑造专业期刊的品牌形象

期刊的品牌形象是专业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这种品牌形象独特的专业性, 使其具有其他期刊所不能代替的优势。比如, 《财富》的品牌形象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商业紧密联系的高度权威性, 而《福布斯》之所以受到全球金融行业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它对私有企业的关注。为此, 在专业期刊的经营管理中应该高度重视其内容的专业性, 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以《国家地理》为例, 其成功之处在于自身形成的独特的经营风格和品牌形象, 在期刊的编辑中, 图片质量、编辑画面、文字与图片所占比重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划和编辑, 强调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编辑人员每天从上万张摄影作品中搜集几十张甚至十几张照片为期刊所用, 也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要求使得这本杂志畅销全世界。

(二) 多元化的期刊发行渠道

在专业期刊的发行方面, 国外实行多元化的发行渠道。比如在美国, 专业期刊的主要发行模式包括四种:其一, 期刊通过出版物总销售公司、中间商, 最后发给读者;其二, 经由出版物总销售公司、零售商, 再到读者;其三, 由出版公司、中间商发给读者;其四, 经由邮局直接发给读者。出版物总销售公司是整个期刊发行中邮局的最主要竞争对手, 其发行方式灵活可靠。除此之外, 在国外还有一种期刊发行方式是免费赠阅, 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相关期刊, 吸引其长期订阅。还有很多专业期刊社为了增加订阅者, 让专门的推销人员直接到每家每户争取订户。现阶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平台成为专业期刊扩大发行量的又一重要手段, 比如, 美国的《商业周刊》就采取了多渠道跨媒体发行方式, 在网上创刊一个月就有了15万份订单, 除了杂志的销量有了较大提升之外, 出版社还可以再间接地向订户推荐其他的期刊。《网络经济》也十分重视网络平台的作用, 大多数的订购者也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订购的, 不仅提高了专业期刊的社会知名度, 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期刊的发行成本。

(三) 政府的宏观管理

首先, 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 对于出版物的管理大都实行事后追惩制, 也就是说对于出版主体的过失采取事后干预的出版管理办法。此外, 对于调控出版活动的法律都比较严格, 调控范围也相对较广。比如在规范出版业的市场竞争方面, 日本有专门的《大规模零售店铺法》, 对书店的面积加以严格限制, 对于期刊出版物的没收、吊销许可证等处分, 大都是由法庭行使, 行政机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没收出版物, 但是必须在限定时间内交给法庭审查决定, 这在很大限度上维护了出版者的权利, 很有利于专业期刊的发行。

其次,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 对期刊的调节主要是依靠市场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针对不同的期刊发行, 在税收、信贷、邮资费率等方面都采取不同的政策, 对于很多非盈利性的出版机构可以免征所得税, 对于进出口的期刊免征各项税费。比如, 在瑞典有个名为报刊资助委员会的政府机构, 对于国内的商业期刊会征收10%的广告税, 但是对于一些难以盈利的专业学术期刊会给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原因是专业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华, 此类刊物的读者群相对较少, 发行面较窄, 所以销量也较小, 对此, 很多出版机构都不愿出版。针对这种情况, 许多国家诸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政府都采取了资助专业学术期刊出版发行的办法, 以确保该类期刊的有效发行。此外, 在邮资费用方面, 为了减轻社会公众订阅期刊的经济压力, 很多国家都采取降低邮资费用措施, 鼓励公众订购各类刊物, 提升人们的阅读需要, 进而不断拓宽期刊的覆盖面。

四、国外专业期刊经营管理的未来发展

从世界期刊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 期刊、图书、报纸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有效结合互动是传媒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比如, 国外的大型传媒集团所包含的业务种类中都有报纸、广播电视、娱乐等多种业务类型。为此, 在专业期刊的经营管理方面, 也必然会适应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进步, 实现纸质杂志与电子杂志的有效结合, 在以印刷期刊为主体的同时, 发展电子出版物、音像出版物等多种形式, 以满足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要, 使得专业期刊向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五、结语

发达国家的专业期刊的经营管理策略相比国内来说更加完善。在期刊的运营管理中, 编辑与管理严格分离, 以确保编辑质量, 发行与广告相结合, 以确保期刊出版社的正常运作;高度重视品牌形象的树立, 注重延伸专业期刊的品牌效应;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并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 拓宽专业期刊的未来发行渠道。国外专业期刊的经营管理策略对我国的期刊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此, 我国专业期刊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 汲取国外专业期刊经营管理的经验, 以促进我国专业期刊的长期健康发展。

摘要:在专业期刊的经营管理方面, 国外期刊的经营管理要比国内专业期刊更成熟, 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期刊大都经历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兼并重组, 进而逐渐形成实力雄厚的大型期刊集团或者传媒集团掌控专业期刊的现象, 所以在品牌形象管理、期刊发行以及国家宏观管理等方面都相对比较完善。为此, 本文对国外专业期刊的发展环境以及经营管理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并就我国专业期刊的经营管理作一探讨, 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国外,专业期刊,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丽琼.期刊发行新华书店的另一桶“金”?[N].中国图书商报, 2007-04-06.

[2]闻欣.延伸品牌拓宽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2-02-14.

[3]左志红.《书城》《万象》遭遇休刊读书类期刊路在何方[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2-03-20.

[4]小竹.中国外文局成立中文期刊中心[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05-12.

[5]卓宏勇.来到德国, 来到期刊王国[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2-12-19.

[6]古隆媛.期刊发行应讲五大规则[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2-12-08.

[7]陈彦.期刊发行起承转合[N].中国图书商报, 2011-01-05.

国外小学课程改革趋势 第4篇

一、加强科学技术启蒙教育

1984年10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认为,进行适当的科学技术启蒙教育是初等教育课程革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议在给各国教育部的建议中强调,进行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儿童性格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迫切需要予以安排,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使儿童获得从切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术;促进儿童与自然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使儿童具有对新技术和科学应用的知识和敏感,培养对待自然和对待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学习、工作的正确态度,从而为儿童走向未来社会生活作好准备。各国在科学技术启蒙教育中都着力于发展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新的小学自然(理科)教材大多以探究性的叙述代替了结论性的解释,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要求儿童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只用耳朵“听”科学和用眼睛“看”科学。捷克斯洛伐克强调从幼儿教育起就重视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儿童的创造力。新的小学数学教材,从二年级起就开始学习简单的数集概念,以改变过去的机械学习,启发学生思考。瑞典在科学课程中十分强调实验和实地考察、现场活动和其他实际操作。法国在小学设置了一门“启发活动”课程,每周7课时,没有确定的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若干科目领域,实际上是一种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新途径。

在科学技术启蒙教育中,环境科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英国小学十分重视环境科学,要求培养儿童适应 21 世纪环境的需要。在匈牙利,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设有“环境”课。在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儿童了解地球、宇宙空间、环境和能源科学,教学时间每天一学时。

二、努力发展综合课程

国外一部分课程专家认为,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小学课程的门类不宜过多,分科不可太细,课程设置应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实行综合化课程可以减少课程门类,避免各科教学内容重复,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各门知识的相互联系,又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因此,跨学科开设综合课程,已经成为当今各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趋势,欧、美和亚太地区许多国家进行这种改革实验,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整合课程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图景。可以防止学生把各门学科的知识割裂开来,为学生提供整体的观点,使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恢复知识的完整性。整合化的教学更具适应性,比分科教育更易于接受知识的变化。(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整合课程更有助于学习和学生个性的发展。综合化课程是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特点而编制的,非常重视非认知因素,比分科课程按逻辑原则编制的,更有助于课程和学习条件相一致。(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过分的分科教学不能鼓励学生间的合作。综合化的课程既可鼓励合作,又不排斥学习上的竞争。同时,整合课程较分科课程更有利于适应来自社会和知识方面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4)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整合课程可以消除由于课程繁多、分科过细给学生造成的负担过重的偏向。

就目前课程整合的状况看,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科学的整合课程,即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保健、环境科学、技术等各门学科综合而成一门课程。如美国的科学课、法国的科学与技术、日本的理科等均属这一类型。二是社会科学的整合。这是将历史、地理或公民等学科综合成的课程。如西方许多国家开设的社会课等。三是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融合而成的科目。目前世界上方兴未艾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兼容的STS课程就属于这类。如马来西亚的人与环境课、德国在小学1~2年级开设的常识课,以及韩国的生活课等。

此外,在课程设计上,按照专题组织综合课程也是当前一种较常见的形式。这些专题的选定往往与儿童所熟悉的事物相关,并紧密结合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许多专题在一些国家几乎是相同的,如“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的学校和邻居”、“我们的家乡和人民”等等。德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对初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目前在基础学校设立的“促进课”,就是采用“事实教学”,围绕儿童的环境进行学习,其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以及家政、交通安全教育、性教育等广泛领城。有些国家提出若干综合性的教学要求,如“基本技能学习”、“生活经验”、“工作经验”等等,由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泰国的“生活经验”也综合了社会学习、自然常识和健康教育的内容。还有一些国家虽然仍采用学科教学的形式,但教学内容已经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例如“自然”或“理科”课程,内容涉及生物、气象、物理+天文、环境、保健等许多学科的知识。“社会”课程,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法律、公民、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初等教育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在一些国家小学低年级课程的设置上反映得尤为明显。尼泊尔小学一年级完全实行综合课程,综合课的主题是“儿童及其环境”,以促进儿童个性的均衡发展。韩国从1982年起改革了小学1~2年级的课程,将语言、道德和社会科学知识综合为“现实生活”课,将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综合为“探究生活”课,将音乐、体育、美术综合为“快乐生活”课,其目的是使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减轻儿童的学习负担。日本在1~2年级开设了“生活课”,综合进行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学。马来西亚在新的小学课程设置中,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科目,在1~3年级纳入语言教学中,在高年级列入“人类及其环境”的科目内进行教学。

各国实行综合课程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多数国家主张让儿童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通过直接的体验、观察、实践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对于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家庭和社会也参予课程发展,例如聘请家长或社会有关人员来校授课。20世纪70年代,苏丹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在国内最落后的农村地区建立了24个“农村教育综合实验中心”,课程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设置,培养学生具备当地所需要的生产技能,也对当地的农民进行培训。

三、更加重视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

在小学课程实行综合化改革的探索中,一些学者主张语文和数学仍保留分科教学的形式,以保证这两门基础工具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美国教育界认为,儿童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学习各科知识,更要掌握在以后的年代里进行深入学习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良好习惯,而在多种基本技能中最主要的是阅读、写作和计算技能。

为了改进和加强语文、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许多国家给这两科分配了较多的课时。据有关资料显示,就语文学科而言,英国、美国均在40%以上;在亚太地区,阿富汗占38.5%,伊朗为35.7%,印度为29%,日本为27.5%。数学学科以德国、前苏联等的比重为最大,均在20%以上。在日本占18%,印度尼西亚为17.4%。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多民族国家,还十分重视对儿童的母语教学,并且把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作为课程“ 民族化 ”的重要环节。印度尼西亚在土著民族学校低年级现在用1/4 学空格先教学生学习土著语言,然后再学印尼语。苏丹和马里规定,在教学中地方语言和国语并用。印度的语言问题更为复杂,全国约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除了把印地语和英语列为官方语言之外,还确定了14种地区语言为当地的通用语言和教学语言。其他不使用上述语言的地区,在小学的初级阶段(主要是1-2年级),学校通过课程和教学方法等多种措施,帮助学生从母语过渡到通用语言。在一些国家,使用民族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课程内

容注意吸收民族文化传统,结合本国实际。

与此同时,各国在加强基础工具学科教学上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如美国学生的阅读水平与他们以后的数学、物理、计算机成绩的相关率为70%左右,与历史、地理等学科成绩的相关率可达90%以上。目前,美国在小学阶段规定了7级阅读水平,就阅读范围、阅读速度和技巧等方面,都规定了全国的统一标准。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日本规定将占总教学时数30%左右的时间用于作文指导,低年级每年增加到150学时,高年级增加到70学时。

在数学方面,各国基本上采取了合理调整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突出重点,以达到在培养基本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掌握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等。如德国提出数学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会最基本的运算能力,学会计算数量大小的基本知识,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将来数学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美国数学教育科学委员会认为,美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大缺陷是不重视引导儿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提出在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那些正规的、直观的和探究的技能的培养。

四、日益重视道德品质教育

当代西方国家,吸毒、自杀、虐待同学、校内暴力、少女怀孕等青少年不良行为与犯罪,以及追求个人享乐、缺乏社会义务和责任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第三世界中,不少青年向往西方社会,民族观念和意识淡薄也相当普遍。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世界性的教育荒废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以至成了各种社会问题的焦点。正是由于当前世界性的道德危机的困扰,从而使得世界各国对道德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题为“ 面向21 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19个国家的80多位代表在分析讨论21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并且因此将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会议号召人们要学会关心:关心个人、他人、群体以及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全球的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以及人道取向。

1994 年由各国教育部长参加的“第44 届国际教育大会”的《宣言》中也明确提出:“特别注意改进课程、教科书内容和包括新技术在内的其他教育材料,以便教育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公民,使他们面对其他的文化能够欣赏自由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差异,并能防止冲突或通过非暴力手段去解决冲突”。会议在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行为纲领》中再次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形成各种价值观念和能力,如团结、创造力、公民责任、批判意识以及用非暴力手段解决各种冲突的能力,必须在各级课程中引入包括国际层面的真正的公民意识教育,”以此作为国际社会为贯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政策和行动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尽管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各国教育当局和教育家们都在强调对未来一代新人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从各自国家的国情出发,深入研究和探索改善这项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如通过采取设置道德教育课程或宗教课程,强化所有课程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广泛开展课外活动、重视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以及调动社会媒体因素等多种途径。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一贯重视对儿童和全体国民的道德教育,把它作为民族振兴的一项战略措施。有关政府人士强调,新加坡的生死存亡取决于人民精神教育的成败。而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对各项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的培养,造就良好的和忠诚的公民,使年轻一代在个人行为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忠诚于国家等儿个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向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中,新加坡特别强调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家思想作为精神支柱,抵制西方颓废思想的侵蚀。在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这项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加坡公民的文明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引

起世界各国的赞赏。日本一向比较重视道德品质教育,认为作为培养一代新人的基础,是让他们理解本国的文化和传统并对它持正确态度。只有尊重本国的文化和传统,才能具有作为本国公民的责任心和自豪感,才能产生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日本教育审议会会长冈本提出,要对接受近代西洋文明进行反省,注意日本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文部省颁布的《课程标准》规定,从小学到初中,各年级均开设“道德教育”课。

在美国,初等教育中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突出强调行为规范教育、公民教育、纪律教育、节俭教育等。在行为规范教育上,通常是系统地向学生讲述个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通过口号、誓言、信条、准则等形式向学生直接灌输品德行为规范,要求学生遵循。公民教育方面,美国小学的教室都悬挂国旗和学校所在州的州旗。小学生入学上第一节课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对国旗肃立,右手置于胸前美国国歌。同时还要求儿童必须知道和懂得美国公民的传统等,从小进行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面对少年儿童犯罪日益尖锐的问题时,美国强化纪律教育。一些学校采取制定校规和填写纪律单等方式,教育学生尊重领导,遵守纪律。此外,还注重加强各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和创造包括教师因素、校园班级环境与气氛等在内的和谐教育环境,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五、加强实用性课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而传统的小学课程主要是为升学服务,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偏重于反映城市的特点,忽视广大农村和不利环境地区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国家在课程改革中注意加强实用性课程的比重,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在一些国家发展了一种“共同核心”课程,这类课程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教做人、工作和生活之道,课程内容的范围较广。澳大利亚政府为全国课程改革拟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设计的指导方针就是从主要传授知识,逐步转移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培养掌握技巧的能力,它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而不局限于传统教育的“读、写、算”的狭窄范围。

近几年来,实用技艺方面的课程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在小学课程中的比重逐步增大。有的国家在小学高年级的课程中引进了一些职前培训的内容及实践,帮助学生获得生产劳动技能,使他们在不能升学的情况下,能够较快地投入工作。斯里兰卡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中安排了种植花卉和蔬菜、做简单的手工等;坦桑尼亚、印度等国设立了家政课,智利在小学进行了“学校菜园计划”等多种实验。在一些国家,小学1~3年级没有固定的教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是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它直接利用儿童的生活环境并联系当地的实际和需要进行教学,构成科学技术教育的入门。

六、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地方化

在许多国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由中央教育部门集中管理,很难适应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而且权力过于集中,实行任何改革的进程都相当缓慢。为了使课程设置不仅能适应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的环境,而且也适应具体地域的需要,在世界各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行非集中化似乎已是大势所趋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谓“非集中化”,就是给地方更大的权力,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教育能够更主动、积极地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取得更高的效率。

在澳大利亚和英国,学校可以在总的规则要求范围内,决定其课程如何设置,在芬兰则给学校一定的权限,让它们提出各自的原则、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的具体方针。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为了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小学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种。基本教材供所有儿童使用;补充教材属综合性教材,内容是从综合角度观察世界,供天赋较高的儿童开设音乐、外语或数学专科班。专科班学生也要学习一般课程,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每周可以多学几节自己选定的专业课。印度在各邦都成立了课程小组,研究决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课程、教材和教师用书。小组成员由教育科研人员、教师培训人员、教材编写人员

和教师组成。

七、开设计算机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科技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发达国家里,一些新的科技手段,诸如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电子黑板、激光唱盘、语言实验室、卫星通讯等等,在小学教学中已经比较广泛地被加以采用,改变了教学工作的格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在微电脑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许多国家很注重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科学和最新的教学手段,出现了一股“电脑热”。英国科学教育部从 1980 年开始实施一项“微电子学教育计划”,到1985年,在90%的初等学校里己经配备了微机,已有10%的教师参加了微机的培训。美国、日本、法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初等学校里进行计算机教学和配备微机的工作,都已取得显著进展。美国中、小学的电脑教育包括“电脑认识”和“电脑科学”两个阶段,“电脑认识”从幼儿园开始,要求儿童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功能和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上能简单操作。“电脑科学”是从初中到高中毕业的专门课程,在软件开发、硬件设计、利用计算机解决有关问题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1985年,日本文部省教育助成局和地方预算共投资50亿日元,向小学、初中、高中引进电子计算机,强调在引进电子计算机教育中,确保先进技术对学生的机会均等,使所有学生都能直接接触现代社会的尖端技术。近几年来,法国为给小学配备计算机作出了很大努力,到1986年,每所小学在“大众信息计划”范围内至少装备了1台家庭式微型计算机和1台打印机,20% 以上的小学拥有6 台终端联接点的“微型网络”。在增添设备的同时,还对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各类人员进行了广泛的短期培训。

尽管许多发达国家和正在实行工业化的国家认为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在教学领域采用信息技术给予优先考虑,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异议,因而也有一些国家正在仔细地权衡它的利弊,并谨慎地采用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技术手段。

八、外国语教学受到重视

为什么国外没有“主持”专业 第5篇

为什么国外没有“主持”专业?不妨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其一,“主持”不能成为一个专业。这似乎不成其为一种回答,但事情真的就是这样简单。当我们的出访考察者向对方的专家、学者、教授和从业人员谈及主持的理论研究,请教怎样用主持专业来培养电视节目主持人时,他们总是语焉不详,或是一脸茫然。人家有点听不懂我们的话。什么是“主持”?在辞书中,“主持”的释义是“负责掌握和处理”。那么,“节目主持”就是“负责掌握和处理”电视节目。还有人把节目主持定义为对节目的“掌控”和“驾驭”。“负责掌握和处理”什么?“掌控”和“驾驭”什么?离开了节目的形态和内涵,“主持”和“节目主持”只是一个失缺了质的规定性的动词。我们能设置一个“负责掌握和处理”的专业吗?我们能设置一个“掌控”或“驾驭”的专业吗?把一个不曾被节目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定性的裸态“主持”,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设置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抽象“主持”专业来培养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实在是一种违背常识和常理的无知。所以,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要以“主持”为对象作什么理论研究,更不可能办一个什么“主持”专业来培养电视节目主持人,过去不会有,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而且连一闪念的想头都不曾有过。

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是怎样培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呢?总得有人来主持电视节目,他们的主持人是从哪儿来的呢?于是说到其二,从懂“行”者中选拔主持人。这个“行”就是决定节目类型和内涵的某个专业领域或职业行当。还是以美国为例,我国的优秀节目主持人杨澜在美国留学期间发现:“在美国并不存在定义严格的‘主持人’这一职业,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来自电视以外的职业背景。”新闻主持人一定是记者,综艺娱乐主持人就是艺员,体育主持人是体育人,儿童节目主持人是少儿工作者……主持人必须拥有与他所主持的节目内容相匹配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则来自他在电视以外所从事的职业,换一种说法,就是主持人要懂得他(她)所入的那一“行”——所谓电视节目主持人,其实是一群以电视为媒介和手段,从事着不同职业的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演艺工作者、专门领域的从业者和其他一些职业人士……不是一个纯粹统一的职业,而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职业构成的工种概念。美国第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综艺节目《明星剧场》的弥尔顿·伯尔勒就是一位天才的喜剧演员,美国最负盛名的新闻主持人,曾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席新闻主持人的沃尔特·克朗凯特就自称自己是一名记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学院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还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董事会的成员。分门别类地从懂“行”者中选拔能胜任节目信息传播的主持人,懂什么就主持什么节目,这也是世界各国和地区选拔主持人的普遍规律,国内的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水均益、董倩、柴静等是新闻工作者;倪萍、朱军、董卿、毕福剑、王刚、英达、郭德纲、周立波、王自健等是演艺工作者;相声演员个个都能主持综艺娱乐节目……分门别类地从他们中间物色与节目内涵相匹配的主持人,优中选优,强中选强,以应对媒体与媒体、节目与节目之间的激烈竞争,各类称职的节目主持人自然而然地会从中脱颖而出。主持人一定要懂行,主持人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自他电视之外的职业,则与他所学的专业休戚相关,新闻主持人来自记者或编辑,人都学过新闻专业,也可是学文学、历史、经济和其他专业的;综艺娱乐主持人是艺员,人多学过艺术专业,尤其是表演专业;心理类节目主持人肯定是心理工作者,学的是心理学;国外有专门的哲学节目,那肯定只能由哲学家来主持了。当然这份职业知识和经验也是可以通过自学而获得的,但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专业才能在很大程度上须通过某个专业的深造而成就。主持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既要专门化,又要杂多化,所以分门别类的二级选拔机制是主持人脱颖而出的最佳途径。

其三,得益于欧美传承的“说话”传统。除了懂行,主持人还必须具备一种不可或缺的本领——能说会道,名主持人通常被称为名嘴,就在于他们的嘴皮子功夫——口才了得。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普遍善于口语表达,这与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有关。在欧美国家,有关怎么说话的口才教育和训练有着极其悠久的传统,看看美国两党的总统大选,看看英法德诸国的首相总统总理换届,电视屏幕上,各路人马挥洒自如的演讲和机警犀利的辩论,令人叹为观止。在英国,听演讲与听歌剧、听音乐会一样,是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行业、协会、学术机构、智库和大学都有定期的演讲,是不能忽视的平台。西方社会历来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把能不能说好话看作是一个人有无智慧的重要标志。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起,有关口才(演讲、辩论、交际等)的训练便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就是教人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来增强言语的表达效果,他给修辞术下了一个定义:“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古罗马赫赫有名的政治家西塞罗,同时又是一名最富盛名的演说家,有十部修辞学著作流传至今,如《论公共演讲的理论》就是一本系统的修辞术技艺手册,认为演讲者应当拥有开题、布局、文体、记忆、表达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理论、模仿、实践三种途径获得,为学习者提供了一整套讲话的规则。这种教人怎么讲话,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口才训练,在欧美社会传承了两千多年。在美国,口才训练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和培养,美国国家交际协会在1998年制订了一套《培养有能力的交际者: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说话、听话及媒体素养标准》,作为国家标准,这是一个由四个部分(有效交际的基础、说话、听话和媒体素养)共20个标准构成的教学标准体系,对中小学生进行说话方面和听话方面的行为和态度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至于有关口才的社会教育,在美国,各种教人说话的机构更是数不胜数,成功学鼻祖戴尔·卡耐基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人开口说话,并著有《语言的突破》一书作为教材,在美国,这一类口才教材和专著之多可用汗牛充栋作比喻。

国外自有主持人的培养之道,电视机构选拔主持人,关注的是求职人员的学识是否与节目匹配,考察的是综合素质、整体风貌:从新闻工作者中选拔新闻节目主持人,从艺术工作者中选拔综艺娱乐游戏竞技节目主持人,从体育工作者中选拔体育节目主持人,从财经工作者中选拔财经节目主持人,从心理工作者中选拔心理节目主持人……完全不需要、也不可能通过设置一个主持专业来培养电视节目主持人。

我们很忌讳提及国外没有主持人专业的真相,有意无意地回避探究国外为什么没有“主持”专业的原委,因为,只要搞明白为什么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没有主持专业和主持理论研究,我们现行的“主持”专业和“主持”理论研究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国外网络开放课程的运作机制及启示 第6篇

一、国外网络开放课程概述

提到国外的网络开放课程,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的开放课程(Open Course Ware,OCW)项目。该项目计划用十年时间逐步将其所开设的2000多门本科、研究生教育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并将其公开,供全世界求知者和教育者们无偿免费使用。到2012年止已公布了2150门课程[1]。

2010年,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MOOC) 初露端倪,2012年MOOC出现爆炸性增长,《纽约时报》甚至称2012年为MOOC年,可见其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

作为目前美国三大MOOC运营机构之一的教育平台,Coursera受到全世界学习爱好者的欢迎。Coursera网络平台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和安德鲁·恩格于2011年共同创办的,其宗旨是制作一些顶尖大学及教授的免费网络课程,供全世界上百万学生上网学习[2]。其参与合作的学校由最初的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知名高校,发展到现在包括英国、日本、新加坡等16个国家上百个顶尖学府和科研机构的参与。我国的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也陆续宣布加入到Coursera平台[3,4]。项目成立以来,已吸引了全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万学生注册。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在Coursera平台提供的700多门课程中进行学习,课程涉及艺术、经济、计算机、数学、医疗等20多个领域[5]。

二、网络开放课程运作机制分析

Coursera平台提供的名校教师资源、互动的授课机制、完善的作业评估体系受到全世界的欢迎。

(一)世界顶尖高校云集

国外的网络开放课程大多出自世界一流名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院校,其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世界所公认,所以受到全世界广大学习爱好者的追捧。

(二)具有完备的教学链

资源平台、学生和授课教师的共同参与构建了Coursera完整的教学链。首先,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Coursera平台会发布课程信息,如课程的开课时间、开课周期、教师的个人信息等。其次,教师按照教学进度,每周定时将课程视频发布到资源平台上并布置有相关的作业,必要时会在网上组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根据平台上发布的课程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按自己的时间节点选择合适的时间观看课程视频、完成作业并参与问题的讨论。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结业考试,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电子修课证书。这种授课模式不仅再现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又利用了发达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为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提供了免费的学习机会。

(三)视频设计合理

Coursera课程视频设计独特的地方是将学习内容化整为零。首先,视频内容是以短小的模块化方式呈现。以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微积分基础”为例,它将一堂课中的知识点分割成7—9个相关主题,并制作成视频短片,时间一般在10至20分钟,既方便按主题学习,又便于利用零碎时间观看。

另外,视频的场景更加丰富。教师的办公室,悠闲的咖啡馆,甚至是公园的草地都可能成为课堂。在这样的环境场景中学习,学生会感觉更加轻松、自然,利于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

(四)互动机制独具特色

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的精品课程大多都是将讲课的内容事先全部录制好,然后发布到网上,学生只能独自学习,无法与教师进行互动。虽然网站上设置有留言板块,但其作用非常有限。

Coursera的特色就是互动。它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进度自主学习,每周完成七到九个学习模块,而总共需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小时。在学习中如果遇到了问题,可以选择去讨论区参考别人的想法,也可以直接提问,等待教师或同学的帮助。教师会对常见问题录制视频进行解答。

(五)技术支撑平台强大

目前,国外几大开放网络课程的系统大多是由伯克利、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的团队开发,并在传统的在线资源管理系统基础上增加了智能系统的成分[6]。如在Coursera资源的建设上,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和编辑交互式的视频短片、借助智能化的作业系统以及网上讨论系统等来建设教学资源。另外,Coursera还提供同伴互学(问答系统)、同伴互评等软件功能用以支持大量学生在此平台上进行学习。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也是Coursera平台的一大技术特色,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启示

国家教育部以及各大高校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这个网络教育平台,但其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与国外著名的网络开放课程进行比较,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加强宣传,提高国际影响力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精品课程项目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对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如果学生本身对精品课程缺乏了解,那么其参与度和认同感自然也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宣传力度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应用的推广。只有使学生了解精品课程,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价值,最终达到让学习者受益的目的。

另一方面,我国的精品课程虽然汇聚了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各位名师名家的大量心血,但由于国内高校的办学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影响力势必会受到限制。加强各高校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院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无疑会对我国的精品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宣传。

(二)增加教学视频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我国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大多还只是再现传统课堂教学场景,一段视频的时间一般在40到50分钟。这类视频对在校大学生而言会认为仅仅是将课堂从教室搬到了互联网上,只是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什么新意和互动,从而缺乏兴趣。而那些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由于自身时间的限制,可能很难坚持花费较长时间去观看视频录像,所以起不到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借鉴Coursera的授课模式,以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为前提,在制作课程视频时,采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交互功能和超链接特性,搭建网上论坛,使学生在自学课程的同时,实现互帮互学,营造出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

(三)提高技术支持,加强后期维护

由于Coursera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使得课程发布变得非常容易。而我国的精品课程项目却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技术支持。我国的精品课程大多是院校独立开发制作的单门课程,由学校统一搭建或购买。课程平台形式多样,功能各异,技术标准难以统一。从访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可以看到,许多课程建设一旦评上国家精品课程后就“戛然而止”,中断后期的更新与维护,甚至课程网站出现无法连通的情况。

精品课程建设从制作发布到后期的维护更新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应搭建统一的技术平台,解决从前期的课程开发到后期的网站维护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并由专职人员保证网络信息资源的正常发布,及时更新和正常运转。

(四)注重国际接轨

国外的MOOC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传播得如此迅速,就是因为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并消除了语言障碍。Coursera的合作伙伴已经包括了全球10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课程包括英语、法语、汉语、俄语、西班牙语等12种语言,大多数视频都会配上英文字幕。

我国的精品课建设也应加大国际交流力度,加强与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的合作,对课程进行翻译,实现语言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精品课程项目走得更远。

在国家“十二五”期间,作为推动教育开放、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已经成为国内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近两年的发展历程中,视频公开课从学科的履盖度到选题的细化度都在逐步提升, 呈现出广度深度并重的良好趋势,带动了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了学习者自发、主动的学习兴趣。但是其建设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我们可以借鉴目前国外网络开放课程的成功经验,吸取优点,改善不足,发挥所长,真正提高我国国家精品课建设的质量。

摘要: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推动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正在进行中。鉴于国外网络开放课程的巨大影响力,文章以著名公开课平台Coursera的成功经验为例,梳理国外网络开放课程的运作机制,并提出对我国精品课建设的启示。

国外开放教育课程建设及其启示 第7篇

一、国外开放教育课程建设

1965年, 保罗·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终身教育”。1972年, 在埃德加·富尔提交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 “学习化社会”被正式提出, 并再次确定“终身教育”。受“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 全球各个国家开始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实现终身学习, 构建学习化社会而努力。2001年,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 (MIT OCW) 正式启动并率先建设, 至今MIT COW已有免费开放课程1800多门。随后,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大学等, 在短短五年内陆续加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行列之中。开放教育资源运动 (简称:OER) 从此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 此举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 受到法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各国高校的响应, 并受到国际教育组织的支持, 对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探索。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意味着有更多人可以共享教育资源, 从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

如今,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度过十几个年头, 规模逐步扩大。开放教育资源给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为人人享有终身教育的权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可以让各个国家的人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学到世界顶尖学校的课程, 成为教育全球化的重要契机。2006年, 英国开放大学开始建设“开放学习”项目 (简称“Open Learn”) , 不仅将资料免费提供给学习者, 而且弥补了MIT开放课件项目的不足, 网站在向学习者提供资料的同时, 还设有供学习者和教育者发布信息的平台, 开发了MSG、Learning Journal等功能, 供学习者进行在线视频交流与创建学习记录, 网站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学习共同体, 从而体现开放大学的治学精神。与此同时, 荷兰开放大学Open ER项目正式启动, 首期给学习者免费提供荷兰语课程。研制课程发布系统, 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 并提供给学习者在线学习与交流的工具。欧洲远程教学大学协会启动了MORIL项目, 实现了运用多种语言提供免费学习资源的突破, 为不同人群提供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2005年, 在亚洲地区, 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6所学校加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之中, 并已经形成开放式课程同盟, 到2007年已发展到19所。从目前看, 从MIT开始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 波及范围已经辐射到世界多个国家,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 内容不断完善, 功能日趋完备, 受益人群逐渐扩大。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给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 影响力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开放学习”行列。

二、开放教育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在OER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 个别开放课程项目在运行中出现了问题, 2009年9月,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终止了开放课件项目, 这一现象的出现引起了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对于项目关闭的原因, 一方面受资金短缺的影响, 更多的是在项目自身运行中出现了问题, 由于开发者没有对开放课件项目给予足够重视, 不注重建设, 因此资源更新没有保证, 内容不完善导致项目关闭。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终止开放课件项目的现象, 是国外开放教育资源在运行中出现问题的典型案例, 起到警示作用。OER前期发展主要由休利特基金会进行捐助, 如果后续资金没有保障, 则将对OER的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 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开放教育资源运行的保障, 另外, 对于项目的管理与发展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发挥作用, 形成同盟。

2010年, 在亚洲地区开展了一项关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情况的调查, 问卷由亚洲地区OER研究项目提供, 将有O-ER经验的人和部分机构 (大学) 的权威人士作为调查对象, 从而获得个人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全面评价。调查结果显示, 免费的OER对大学和个人具有吸引力, 中国大学和个人由于缺少对其本身的了解, 在使用中出现障碍。因此, 对于OER的不了解成为人们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时的一道障碍, 开放教育资源的推广是促进其发展的前提。同年, 上海交通大学针对网站使用情况、使用中遇到的困难、资源质量等方面, 对其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情况展开调研, 对在校学生和老师发放问卷, 调查结果表明:网站使用中出现障碍、访问量低、内容欠缺等成为开放课程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在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调查中, 王龙设计了AAIU调研模型, 即Access、Application、Impact、Updating, 分别对应获取、应用、影响和更新4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又细化成19个二级指标, 如在“获取”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 包括知晓率、获取内容和格式等5个二级指标进行细化, 通过调查发现, 在开放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及资源推广、应用推广、资源质量保证等七个方面仍需深入发展。

三、国外开放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从国外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发展情况看, 从MIT OCW项目开始, 各国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建设过程中, 功能逐步强大, 资源不断丰富, 受益人群不断扩大。从资源发布与共享, 进一步实现在线学习交流;从单一语言资源发展到多语言资源;从单方面发布课程资源到形成课程同盟。同时, 由于管理者不注重资源更新与完善, 一些项目面临关闭的危险。

综合以上说明, 在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 教育资源的质量是开放课程项目正常运行的前提;开放课程项目的功能有很大开发空间,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必须加强其功能的研发;项目后期管理需要更多人参与, 资源的使用者可以成为管理者, 进行任务分配, 有助于缓解项目管理的压力;项目与项目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同盟能更好地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通过总结国外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 与我国开放精品课程进行对比, 在项目推广、建设规模、功能开发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应当鼓励更多院校参与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 对于一些目前发展较为缓慢的学科, 更应当加大投入, 改变当前不利局面, 可以借鉴相关国外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建设经验, 对自身不断完善, 不断创新, 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给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 影响力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开放学习”行列。如果不注重开放课程资源的更新与完善, 则不能实现及时互动与交流, 其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我们应积极吸取国外开放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 少走弯路, 使之健康发展, 为社会、教育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国外,开放教育,课程建设,启示

参考文献

[1]罗琳霞, 丁新.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学习”项目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 2007, 13 (4) :109-112.

[2]柴少明, 丁美荣.国际开放教育领域开放教育资源项目评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2, (4) :77-79.

[3]王龙.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再思考—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开放课件项目关闭的警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0, (1) :29-31.

国外专业课程 第8篇

现如今, 动作教育被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认为是教授运动技能的首选方法。当前, 我国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传授运动技能为主, 身体素质锻炼为辅。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是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美国是动作教育模式, 中国是以“三基”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三种教育模式对比分析, 我国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习进度和学习系统性, 但在培养学生个体和体育能力方面效果不好;日、美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但相对于学习进度和学习系统性方面效果不显著。

美国中学体育教学中, 在教室指导方式中占主流地位的是水平式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 我国居主流地位的是垂直式教学模式。由此可以看出, 世界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为:1.为满足教学需求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过渡;2.注重实用性、简单易操作、便于推广成为教学模式的关注点;3.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个性、能力、品德的培养;4.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二、体育课程设置比较

(一) 我国体育课程的设置及其特点

我国的体育课程老师是作为必修课单独设置, 呈直线式排列。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的必修课, 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前, 我国学校的体育课只注重单一的必修课, 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体育热情和爱好, 更无从谈及发展个性特长, 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逐渐失去兴趣。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 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体育课程的结果不再仅仅限制于必修课, 转而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等其他多样化丰富的体育课程。

(二) 英国体育课程的设置及其特点

在英国中学, 学生每周有两次体育课程, 每次课程时间大约是30~45分钟。中学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是必修和任意选修。“选择性必修”具体是指让学生从规定的若干项目中选择四个项目;“任意选修”是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到两个项目。但是, 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同时, 各不同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可以保留自己的特色。

英国体育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运动能力和需求相适应的选修制。初中高年级以掌握各种运动项目为特征, 这一阶段将必修与选修结合。

三、体育课程发展比较

我国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尚处于发展阶段, 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改善, 但是整体上依然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 以下我们将我国与英美两国体育课程现状进行比较:

(一) 体育课程理念

在我国, 大多数中学是以老师为主, 学生为辅, 并不太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及兴趣。对英美两国来说, 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 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帮助其培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二) 体育课程内容

在我国, 体育课程的结果已经开始有单一化的必修课向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转变。在英美两国, 学校可以自主安排体育课程内容及课时分数, 并且学校的课程安排以学生的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为基础, 进而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

(三) 课外体育活动

在我国, 课外活动限制于早操、课间操、班集体育、竞技比赛和阳光体育运动。对英美两国来说,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丰富的体育设施, 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相关的俱乐部社团活动、体育竞赛等。

四、结论

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结果较单一, 以必修课为主, 国外体育课程类型多种多样, 既有必修课又有各种各样的选修课, 而且国外体育课程的必修课注重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国外多样化的体育课程设置, 对我国未来进一步完善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国外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长于体育课堂的时间, 且都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还无法完全满足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所需的相关基础设施, 导致课外体育活动相对单一, 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被其他课程及课外作业挤占。

国外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尽力向所有学生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并将“个性化课程”贯彻体育课程开展始终, 这一教学理念与我国在体育课程中实行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

摘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 大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致力于教育改革, 我国的体育课程也展开了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改革。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实现,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国外先进的体育教育状况和发展动态, 明确我国体育教学现状与其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课程发展三方面对国内与国外的情况对比分析。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育理念,比较体育

参考文献

[1]吴文牛.英国学习体育课程的改革过程及特色[J].宿州教育学院报, 2002 (6) :70-71.[1]吴文牛.英国学习体育课程的改革过程及特色[J].宿州教育学院报, 2002 (6) :70-71.

[2]刘卓.中美两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室指导方式之比较[J].体育课学, 1993, 13 (2) :21-23, 93.[2]刘卓.中美两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室指导方式之比较[J].体育课学, 1993, 13 (2) :21-23, 93.

国外专业课程 第9篇

一、国外课程植入的意义

随着留学热、出国热的兴起和教育国际化的日趋火热, 迫切需要国内基础教育与国外新教育资源的接轨。如何将国外的一些课程植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中, 成为了教育专家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外课程植入, 即将国外的一些课程植入到我国中小学教育中, 让学生感受国外教育模式, 体验国外文化, 使国外的文化及教育通过这种课程植入的方式进行传播, 进而使我国的教育能吸取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加快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在基础教育中, 植入国外课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一) 国外课程植入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

美国前教育部长曾指出“国际化教育不应该是附加品, 而应融入到中小学课程中”。课程是教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是教育国际化的主阵地。近年来, 在一些发达地区推行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 虽然具体方法不一样, 但都注重课程对提高教育国际化的作用。这些地区纷纷从课程着手, 通过国外课程植入来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比如, 致力于成为基础教育国际化领跑者的深圳外国语学院, 就通过国外课程植入, 搭建国际性的课程构架, 引进一些西方优质的课程, 从而在教育国际化道路上遥遥领先。[1]成都市抓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契机,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如2011年, 成都市出台的《成都市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 (试行) 》提出了在高中阶段开设美国AP课程的设想, 《办法》指出:本市高中生经学校同意, 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修习的课程可以作为认定学分的课程。目前, 成都已有11所高中开设了美国课程。这些经验表明, 国外课程植入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 是将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主要通道。

(二) 国外课程植入有利于满足学生出国深造的 要求

全球化不仅促使各国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区域化,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为了培养孩子的国际交流、合作、竞争能力, 开阔孩子的眼界, 享受世界优质教育资源, 进而成为新世纪需要的国际性人才, 许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往国外深造。那么, 如何让这些要出国的孩子在将来能顺利适应国外的教育模式, 完成国内教育向国外教育的转变成为了家长对基础教育的诉求。国外课程的植入很好地满足了这些将来要出国深造学生的要求。通过对这些国外课程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教育模式, 提前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 为他们将来出国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国外生活和学习。因此, 国外课程的植入满足了学生出国深造的要求。

(三) 国外课程植入对没有出国意向的学生有重 要意义

国外课程植入不仅很好地满足了那些将来会出国深造学生的需要, 而且对那些没有出国意向的学生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那些没有出国意向的学生来说, 学习国外植入的课程, 可以使他们在国内体验国外教育资源, 帮助他们了解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理解各式各样的观点, 培养求同存异的精神, 使学生愿意为改善当地和全球的环境等, 以行动和提供服务的方式承担责任, 使学生具备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里起有效作用的能力。总之, 国外课程的植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对那些没有出国意向的学生也意义重大。

二、国外课程植入面临的问题

自20世纪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来, 学术界加大了对教育国际化的研究, 各地区、各学校也在推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探索, 通过国外课程的植入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也就越来越被重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我国的基础教育国际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通过国外课程植入推动教育国际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 对国外课程植入认识各异

虽然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校开始尝试通过国外课程植入推动教育国际化, 但人们并未形成对国外课程植入的共同认识。这其中有支持的声音, 但也有反对的声音。反对者认为, 通过国外课程植入来推动教育国际化势必会削弱和破坏我国教育的民族性。将教育的民族性与国际化对立起来, 会使我国的教育失去独立性。而那些支持者对国外课程植入的认识也有失偏颇, 他们认为这些国外课程的植入仅仅是为了寻找学生海外留学的出口,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方便学生将来出国。不管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 他们对国外课程植入的认识都具有片面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外课程的植入并不与我国教育的民族性完全对立的, 这些植入的课程可以和我国本土课程相融合, 从而造就“既有国际眼光又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才。另外,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外课程的植入并不仅仅是为学生的出国深造开通了便利通道, 它对整个学生群体国际化视野的开阔、国际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那些对课程植入的片面理解以及对课程植入价值的低估, 都将影响我国课程植入与教育国家化的步伐。

(二) 国外课程植入对师资提出了新挑战

优秀的师资是实施课程植入、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主力军。国外课程的植入需要教师来实施, 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植入课程的顺利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同时还需具有双语教学的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教师还要能深入理解国外的教育理念, 深刻理解国外文化的本质, 在不断学习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些要求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和校际之间的差异, 各校的师资力量差异也很大, 在一些发达地区, 如在《上海浦东新区迈向教育国际化回眸与展望》中就提到了上海许多学校都重视打造一批能进行国际教育的师资, 并取得了显著成就。[2]然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种能承担国际教育、实施国外课程植入的师资却极度缺乏, 这方面的教师培训也极度缺乏。这就严重阻碍了国外课程植入的进行和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三) “应试教育”阻碍国外课程植入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但我们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仿佛已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部分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为了追求升学率, 教师、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在“应试”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 国外课程的植入也阻力重重。由于这些植入的课程被认为是与考试无关的, 以及其短期效益不能显现而遭受诟病。即使有些学校有植入国外课程的美好意愿, 也不敢轻易尝试和实践, 使得国外课程的植入和教育国际化步履维艰。

三、国外课程植入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国外课程植入推动教育国际化面临着一系列障碍, 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下面笔者结合我国一些发达地区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实践, 谈谈对国外课程植入的一些建议。

(一) 转变对国外课程植入的片面认识

人们对国外课程植入的片面认识, 会使这些课程的植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大缩水。要使国外课程植入顺利实施, 最重要的是从观念上改变人们对课程植入的错误认识, 转变那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功利化倾向。各教育部门、学校应定时开展讲座,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关于课程植入的认识。通过宣传, 使他们认识到通过国外课程的植入不仅是顺应教育国际化潮流的需要, 也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口, 从而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其国际化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只有观念转变了, 国外课程的植入才能被教师、学生和家长所接受, 从而促进课程植入的顺利实施和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二) 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国外课程植入的实施

优秀的师资是推动课程植入实施的关键和主力军。因此, 加强师资培训对课程植入有重要意义。各校要想植入国外课程, 必须重视培养一批能推动课程植入实施的优秀教师, 不断加大英语教师、高端英语教师、双语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力度, 开展各类相关培训。我们可以根据教师能力的不同, 分国内专业机构的培训、聘请国内专家培训、引进外籍专家培训和出国培训等方式进行。在师资培训方面, 我们可以借鉴上海浦东新区的做法。浦东新区在教育国际化实践中尤其重视通过境外培训来提高校长和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 如已连续10年派遣教育管理人员分别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接受3~5个月的专业培训;市教委“双名”工程也为新区骨干校长或教师提供了涉外实训渠道。经过多年的努力, 浦东新区一批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 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校已初步拥有一批专兼职合理搭配、能够实施国际化课程的教师。此外, 教师也应在植入课程的过程中, 不断积累经验, 进行交流讨论, 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此推动国外课程的植入, 进而推动教育国际化。

(三) 精选国外课程植入的内容

通过课程植入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 要求我们必须精心挑选国外优质课程资源。目前,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中, 开发比较成熟并且正在一些学校实施的课程主要包括国际预科证书课程 (IB) 、美国大学先修课程 (AP) 、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课程 (IGCSE) 、英国国民教育课程 (A-Lever) 、美国国际高级教育证书课程 (AICE) 等。这些课程之所以能入选成为可以植入的课程, 是因为这些课程能适应多种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 适应诸多国家大学入学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在不同国家交流的能力。

(四) 优化国外课程植入的方式

在确定了国外课程植入的内容后, 我们就应该探索课程植入的方式, 以合理的方式将这些课程植入到我国基础教育中, 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在课程植入伊始, 学校就应该建立植入课程的目标体系, 并根据目标确定课程植入的实施途径。由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 所以在选择课程植入方式时应该通盘考虑各地各校的具体特点, 优化课程植入方式。

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取直接引进的方式进行国外课程的植入, 即原版引入这些国际课程, 不对其进行任何改造。为了更好地实施这种课程, 我们还应积极学习国外关于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式、作业布置和课程评价方法, 引进一些国外教材。如上海卢湾区在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该校有选择地引进一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课程, 直接对学生进行教授。

由于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来编写具有国际性的校本教材。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将这些国外课程植入到教材中, 进而植入到教学中,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还应组织人员搜集教学资源, 编写校本教材, 通过组织学校的教师培训, 引导他们学习校本教材、理解校本教材的价值、目标和要求, 明确这种带有国际性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概况。

教育国际化要求学校必须培养“懂中国文化, 有世界眼光”的学生, 因此在进行国外课程植入的过程中, 要关注国际化与本土性的相互影响, 倡导中外文化融合、本土与国际教育相互互补和促进。在这种要求下, 国外课程的植入可以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一则要求教师理清这些国外课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努力寻找国外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结合点, 使二者能匹配的方面尽量匹配;二则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运用和落实这些理念开展教学, 并适时延伸和整合教学。通过学科渗透, 将国外一些课程植入到教学中, 一方面保证了学科课程的学科性、迫切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又增添了课程的开放性和整合性特点, 使学生在学习学科课程的同时, 感受到了国外的自然、社会、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素养、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开阔学生的思维。[3]

(五) 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课程植入

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与策略各不相同, 但教育国际化已作为国家性或区域性教育发展政策和重点正在推进。尽管我国教育实际和别国有很大差异, 但在通过课程植入推进教育国际化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 美国建立了一整套国际教育政策体系来推动本国教育国际化, 英国则加强全球交流推动教育国际化, 日本全盘规划、重视侨民教育和国际理解要素的全程渗透, 台湾各地政府不遗余力将国际教育扎根进中小学。我们在进行课程植入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 也应学习这些成功经验, 从而促进课程植入的实施和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翁慧娟.深外:致力成为基础教育国际化领跑者[N].深圳特区报, 2013-4-13 (A15) .

[2]课程:教育国际化的“经典载体”[N].文汇报, 2010-10-23 (06) .

国外专业课程 第10篇

(一)总体制度特点:“专业精神”与“分类原则”相统一

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的现代公务员制度,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专业精神”与“分类原则”相统一。一方面,西方国家认为公务员是政府中专职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为政府管理提供事务性、技术性服务的人员,与在其政府中代表阶级和政党利益、执行政治统治的人相区别,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职务常任、功绩晋升等特殊管理措施,来选拔和保持政府的精英人才,使他们成为特殊的职业集团和专业人士,并进行专门的培训、统一的管理。因为,现代政府公务已日趋专业化,非具有职位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不能胜任的,而这种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又须经过相当时期的正式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现代公务员制度都贯彻“分类原则”,实行职位分类。在“专业精神”的指导下,根据政府工作的不同专业和不同级别的各类工作人员的特点,诸如工作性质、责任大小、繁简难易、劳动强度、工作环境以及任职人员所需的资格条件等,进行分门别类,确定名称和等级,制定一套分类合理、层次清晰、职责明确的规范,进行有区别的管理。职位分类确定了“因事求才”的用人标准。“分类原则”本质上是从属于“专业精神”的,是“专业精神”的具体化。

(二)各个国家特色:专业技术类划分与公务员范围大小密切相关

由于对公务员的范围划分和内涵界定的不同,各国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类和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国外,公务员的范围大体上来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小范围的,公务员仅指中央政府系统中的非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的事务官。英国及许多英联邦国家基本属于此种类型。第二种是中等范围的,中央政府中的所有公职人员,包括政务官和事务官都称为公务员,但适用公务员法规的只是事务官。美国基本属于此种类型。第三种是大范围的,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关的公职人员、国会议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审判官、检察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统称为公务员,但适用公务员法规的也只是事务官。如日本和法国也基本属于此种类型。

(三)具体内涵规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明确有别于其他类公务员

美国公务员《职位分类标准简介》①中第三部分“职位分类的原则和政策”的C款“GS覆盖的工作”将可分类的工作总结为5大类:专业性工作、管理性工作、技术性工作、文书性工作和其他工作②。对“专业性工作”的作了具体、清楚的说明,用以与其他工作(尤其是管理性工作和技术性工作)进行明确区分。“专业性工作”意味着“需要某一科学领域内的相关知识或通过教育、培训获得与本科及以上学历相当的专门领域内的系统性知识,区别于普通教育。同时,只有工作需要将不断学习获得的系统知识应用于制定新的文件或释义,或是完善数据、资料和方法,这样的工作才可以称为“专业性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职位分类标准简介》中同时也指出“有这样的情形,即公务员接受过专门领域的正式教育但却并没有从事专业性工作。可能是没有专业性工作需要完成,也可能是因为组织和职位结构中不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公务员。这种情形下,应该根据完成工作需要的职责和资格条件将该职位归类到适当的非专业性职系中。”相比之下,管理性工作“不需要接受过某一领域内的专门教育,虽然这些职位需要的分析、研究、写作等能力,只需要通过一般大学教育或逐步实践即可获得”。技术性工作“通常与专业性或管理性领域有关或为这两大类工作提供支持,需要大量的操作知识,通过经验积累和具体培训即可获得。”

总的来说,“具体一个职位应分类为专业性工作、管理性工作、技术性工作、文书性工作还是其他,取决于该职位的职责、所需资格、职业生涯类型、管理目的、工作目的和招募渠道。”

二、国外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分类实践

(一)以职位分类为基础建立专业组群

公务员的职位分类是建立在较细的专业分工基础上的。依据工作性质、工作责任、工作难易程度和任职资格条件的异同,把众多的职位在横向结构上划分为不同的职门(职类)、职组、职系,纵向结构上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职等及职级,由此构成结构化的有序的职位类别系统。美国的公务员制度是较早实行精密细致的职位分类体制的,并且以此著称,其基本目的就是为了使政府公务人员能做到“适才适用”和“同工同酬”。

美国将适用于功绩制的一般行政职位(简称GS)按照专业分工划分为22个职组。在一般行政职位分类表中有些职位专业性较强,《职位分类标准简介》专门对这类职位进行了列举和说明。这些职位的公务员专门从事物理、生物、数学、社会、计算机、卫生和工程科学领域内的工作。

英国非工业类③除开放结构外,分为一般职类、科学类、专业与技术类、培训类、法制类、秘书类、社会保障类、资料处理类(电子计算机处理)、公安职类、调查职类等10大职类,26个职组,84个职系。

(二)以工资分类为基础建立类别组群

日本公务员是大范围的,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关的公职人员、国会议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审判官、检察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统称为公务员,但适用公务员法规的也只是事务官。1950年,日本颁布《职阶法》,人事院专门设立了职阶部,组织了三百多名专家对职阶制的实施进行准备工作,但是这一法律并没有得到实施④。在日本,与职位分类法同年制定的给与法(工资法)(正式名称是《关于一般职职员给与的法律》)作为职位分类制工资准则制定前的临时措施实施至今。2006年修订的工资法将适用于50万一般职务的职员俸给表(工资表)分为行政职、专门行政职、税务职、公安职、海事职、教育职、研究职、医疗职、指定职等10类18个工资表。根据各职务类别,工资法在其工资表中具体地设定了职务的级别和号俸(工资等级),相应的工资额。给与法(工资法)的规定替代了未能实现的职位分类制,起到人事管理的作用。

(三)以行业分类为基础建立系统组群

有些国家的公务员范围广泛,不仅包括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包括了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这些国家一般不采用职位分类的方式区分出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而是以行业分类为基础建立系统组群。以法国为例,法国公务员依据职类和职务划分为A、B 、C、D四个职等。A类包括高级行政官、行政法院法官、大学教授等;B类包括中央行政机关、驻外机关的秘书、财务机关、邮政机关的监督员、小学教师、公用事业技术员等;C类公务员包括办事员、打字员、速记员、工人等;D类包括勤务人员、办公室值班人员等。在此基础上,法国统计了公职系统的所有行业,制定了国家行业索引。在这个索引中包括23个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既有跨部门领域,如人力资源、法律等;也有非常专业的领域,如外交、司法、教育等。这23个领域又被分为238个行业,每个行业按照统一的格式制定有专门的说明。公职系统中的不同行业按照各自的行业说明和章程进行分类。

三、国外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管理

(一)基于动态评价的管理系统

随着政府职能变化,职位的变动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加,各国政府普遍开始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寻求帮助,增强职位分类的适用性,更好地实现政府职能。英国政府使用JEGS(Job Evaluation and Grading Support)系统进行职位分类。JEGS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分析和评价工作的技术方法,为评估职位提供系统性和持续性的解释,并且可以进行调整以适用于各组织的需要。JEGS包括的核心要素:知识和技能、接触和交流、问题解决、决策、自主权、资源管理、影响。内阁办公室总体负责JEGS的实施以及各部门使用中的一致性。这其中,由Beamans Management Consultants Ltd向政府部门提供JEGS的相关培训,Towers Perrin作为JEGS软件的持有人提供技术方法咨询。

(二)基于职位体系的管理系统

美国对公务员的管理是通过基于职位体系的管理系统实现的。分类职位人员按照不同的性质分为若干职类,在每类内部运用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的方法,将职责大小、工作繁简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大体相当的职位进行规等列级。美国2005 年对公务员的统计数字表明,1994 年到2004 年的十年中,专业性人员和技术性人员大致持平,而行政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多,文员数量显著减少。

(三)基于行业体系和章程的管理系统

法国公务员的管理系统是基于行业的,公务员制度上被分成有着各自章程(包括薪酬)、不同级别的大约1000“职群”。职群和行政服务的具体任务领域相联系,隶属于各自的政府部门——某种“和任务相关的公务员家庭”,他们“制度上的永久家园”。在管理上,每个政府机构可以根据238个行业说明制定职位说明,特别是对地方的行政部门。公共机构可以对职位设置进行思考,还可以对职位进行前瞻性管理,考虑人员发展和职位发展。比如,行业将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消失,可以进行管理。如果行业就要消失,不能等到公务员退休才取消职位。所以通过职位定义和说明,可以更好管理公职系统,加强公务员流动性。

四、启示与借鉴

(一)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类标准与方法的启示

1.分类思路:尊重职位本身的任务要求,体现“专业”价值。职位分类需要客观、系统地考虑到每个职位的四个要素:工作种类、工作繁简难易、工作责任轻重和所需资格条件,由此制定出合格的工作标准,满足政府管理专业化需求。

2.分类标准:以专业水准、职业生涯类型、招募渠道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美国公务员分类中,“具体一个职位应分类为专业性工作、管理性工作、技术性工作、文书性工作还是其他,取决于该职位的职责、所需资格、职业生涯类型、管理目的、工作目的和招募渠道。”我国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在所需资格条件、职业生涯的类型、招募渠道等几个方面也有别于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因此,可以从专业水准、职业生涯类型和招募渠道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划分标准。

3.难点判定:出现界定困难时可以选用的手段。有些职位具有复合性特征,到底将其划分哪个类别下,归属于哪个职系需要认真地分析。美国在《职位分类简介》的第三部分G条款和L条款中专门对这种情况作了说明:某些具有复合性特征的职位在划分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大多数职位可以通过职位本身的主要职责来决定其属于哪个职系,但有时还要考虑职位所需的最高资格条件、招募的来源、晋升路径、设立该职位的目的以及所需的背景知识等,来最终确定职位的类别归属。我们在专业技术类分类管理中,碰到难以确定的职位,可以借鉴上面这种方法,除了依据专业水平、职业生涯、招募渠道,还可以根据职位所需人员的资格条件来判定。

4.切入点:可以从行业和部门入手。在分类公务员内部,美国在改进公务员分类过程中,发展了有针对性的六种工作分析和评价制度:高级行政职品评制度、主管与管理职品评制度、行政、专业及技术职品评制度、书记、机器操作与技术职品评制度、统合联邦工资职品评制度以及特殊职业品评制度(对特种职业如医药卫生人员、律师、教师、外交官等适用)。根据以上计划,各群职位可用不同的因素及品评标准来实施评价,增强了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这种分类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公务员管理中,各地以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为主的一些部门展开了有益的探索,如公安系统等。公务员的分类管理确实可以从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比较集中的行业和部门入手,建立相应的“行业组群”,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方面的启示

1.成立专门咨询委员会,对划分标准进行适时动态管理。随着管理专业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国家在公务员管理方面都引入了咨询机构辅助决策。英国为了地方政府人事管理制度能与中央保持一致,设有国家联合理事会(National Joint Council),协调伦敦地区以外各地方政府的行政的、专业的、技术的及文书的公务员的管理。理事会设计了工作评价方案,统一采用因素分析法,建立职位工作说明书(Job Description)。相应地,德国公务员管理中也通过一些外部咨询来辅助决策。这种方式对我国的公务员管理也很有启发。一方面我国公务员分布的地域范围广泛。公务员不仅分布在中央各部委中,大部分公务员都服务于地方各级政府,如何进行协调管理是个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进步加速了专业技术类职位的更新,需要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我国的公务员体系中,公务员所处的机构、编制都在变化中,职位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这两方面讲,成立专门咨询委员会,对划分标准进行适时动态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2.制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类手册,指导各地开展分类实践。从国外的经验看,不管分类的方式方法如何,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手册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为部门和机构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提供依据。美国的职位分类制度规范、细致,除了整体的规划设计,主要依靠的是详细手册和说明。在分类方面,联邦人事管理办公室制定了《职位分类标准简介》、《分类管理者手册》、《职业组和职业类别手册》、《重大分类决策和意见摘要》、《资格标准》等可供公务员管理部门使用和参考。我国的国家公务员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应用手册,指导各部委、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进行分类和管理。

3.根据职业生涯类型建立发展通道,对职业发展进行前瞻性管理。我国香港地区公务员的部门职系就是各专业性部门的职系,也称专业职系,如工程师、海事主任等,这类职系人员不能在职系间流动,大多终其一生在专业岗位发挥作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职业发展有独立的通道和阶梯,这意味着我们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中尤其应该重视职务序列和职数比例的规划和设计。

注释:

①在 1991年8月版基础上2009年8月进行了修订,本文相关内容均引自2009年8月修订后的版本。

②根据2009 年最新的分类标准,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职位首先分为两大类,白领职位和蓝领职位。白领职位包含了以上五类职位,其余的为蓝领职位,主要有技艺、工艺、手工等职位。

③英国公务员分为工业人员和非工业人员,工业人员包括在国防部所属军工厂和海军码头工作的人员、邮政系统工作的人员以及研究单位的技术人员等;非工业人员是指行政机关办公的文书、行政和各类专业管理人员,以及外交领事人员。

④由日本人事院拟定的“职系名称及定义”以及“职位分类制俸给准则”未经国会通过,故没有按照《职阶法》的规定实施职位分类。

国外出版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与思考 第11篇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个国家地区间联系日益紧密, 出版业也不再局限于为某一国家和地区服务, 而是成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 担当着国家地区间进行文化传播的历史重任。为了满足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对出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国外出版教育纷纷对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 可以把高校出版专业课程的设置看作是风向标, 而对课程设置的考察就是对该国出版高等教育及出版事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解的有效途径。

二、国外出版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

出版专业并不是高等教育的传统课程, 但世界各国尤其是出版业较发达的国家一直开展着各种形式的出版课程培训, 这为高校出版专业的设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各国家地区的出版高等教育发展并不平衡。本文关注的是出版业较发达的国家, 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著名高等院校设置出版专业的情况。以下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院校进行介绍。

(一) 美国出版高等教育

美国出版教育可追溯到1943年纽约大学开设了出版课程, 但在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出版教育以缓慢的速度发展, 直到1977年美国出版商协会出版教育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关于发展出版教育的报告, 美国一些高等院校才开设了出版或图书编辑专业。时至今日, 美国开设有出版专业课程的大学仍不多, 但都是美国的一流大学。它的出版专业教育注重研究生阶段的培养, 要求出版专业研究生入学前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其中, 爱默生学院 (Emerson College) 出版与写作硕士的培养偏向于写作与出版方面, 课程内容贯穿出版业的写作、编辑、设计、出版、宣传、营销环节。通过图书出版概况等相关课程的设置, 培养学生的出版、文学以及写作能力;纽约大学新闻学院 (New York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J ournalis m) 目前的全职教师都是新闻界知名的专家和教授。与其他院校不同的一点是, 其提供的是出版理科硕士学位。学院课程设置由核心课程、媒体专业科目、选修课程、实习及论文五部分组成。核心课程有七门:经营与领导, 数字出版入门, 营销与品牌入门, 知识产权的出版与互联网法律, 出版传统与新媒体, 多媒体金融分析入门, 多媒体金融分析II:高级金融分析。

(二) 英国出版高等教育

作为在版权上保持顺差的国家, 英国应该得益于其出版高等教育将教学与出版界的需求紧密联系的结果。英国现有15所院校提供出版教育课程, 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完成毕业后参加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其中,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 (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 的牛津出版研究中心 (Oxford Inte rnational Ce ntre for Publis hing Studie s) 是英国最早开展出版高等教育和培训的机构。由于牛津是英国第二大出版城市, 许多大的出版公司就坐落在牛津, 这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009年, 中心出版专业招收国际出版硕士、出版硕士、出版与语言硕士、交互媒体出版硕士四个方向的研究生。其中出版硕士方向开设时间最长, 相对也最为成熟, 其课程每年会随着出版业界的需要和讲师的情况适当调整。此外, 交互媒体出版硕士的必修课程比较新颖, 包括交互式媒体出版概论, 数字媒体, 交互式媒体制作, 网络出版, 新产品开发;英国斯特灵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Stirling) 的出版研究中心成立于1982年, 是英国乃至欧洲最早开展出版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中心, 也是英国目前唯一专门进行硕士阶段出版研究教育的机构, 其教研人员都是活跃于英国出版界的精英, 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型的复合知识。

(三) 澳大利亚出版高等教育

高等出版教育在澳大利亚很普及, 办学层次也较高。在全澳大利亚近40所大学中, 开设编辑出版课程或授予学位的高校有12所, 其中不乏一些著名大学, 如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等。这些学校的数量约占澳大利亚大学总数的四分之一强,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 无论是占全部大学总数的比例数还是绝对数, 都是位居前列。其中, 墨尔本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2009年招收写作出版编辑硕士、编辑传播硕士、出版编辑硕士。这三个方向的出版硕士各学年课程设置有重复也有较大差异。此外, 其把出版科目难度分为五级水平的方法与我国有所不同。悉尼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综合实力在澳大利亚首屈一指强, 其2009年开设了写作出版、多媒体设计、数字传播与文化等硕士方向的课程。比起其它著名出版院校, 该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强, 覆盖面广。其中, 数字传播与文化硕士的课程包括传播与媒体研究, 网络社会, 因特网标准与政策, 电脑文化, 数字文化问题, 数字传播工程, 数字研究与出版等前沿学科。

三、国外出版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综观国外出版研究生课程设置, 可以看出虽然各校专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学时和学习内容也不尽相同, 但都离不开编辑业务和出版技能方面的内容安排。也就是说各院校的核心课程非常相似, 都注重培养具备出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 注重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出版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注重教学实习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

1.从课程结构看, 国外出版研究生课程结构由出版基本理论、出版业务基础知识、出版业务基本技术、实习类课程组成。都开设编辑类课程;都开设与现代科技应用相关的课程, 注重培养懂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出版印刷发行的应用型人才;都开设出版法律、法规方面的课程并侧重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案例分析方面;都开设以介绍本国出版业发展历史进程和基本情况为主的出版史类课程。

2.从课程专业特色看, 出版研究生教育无论突出何种专业特色, 都注重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设置, 不仅数量多, 而且细分程度很高。秉承实用主义观念, 考虑到大型出版集团根据市场来运作, 把注意力放在商业目标上, 把销售和推广作为出版社业务的支柱, 专业的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设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与营销观念上, 强化经营人才培养, 使其能够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如英国的院校现在几乎都偏重于把出版作为一种商业活动, 并在这样的观念上进行课程设置。

3.从核心课程的设置看, 国外出版核心课程涉及出版的各个业务环节, 在出版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了编辑、印刷、出版、营销等方面的课程, 并且在课时与学分上占有重要的份量。但同时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适时依据技术的进步及业界的需求进行调整。通过对比国外高校出版专业历年课程设置, 可以看出几乎每年专业课程设置都要做出调整, 但总体来讲核心课程比较稳定, 不会受教职人员变动等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以保证教学的正常实施及教学目的的实现。

4.从理论课程的设置看, 编辑学、编辑出版史和编辑业务是理论课程的主要构成部分。理论课程的设置重在实用性理论的传授, 一般认为, 由于这些教学科目来自行业, 并不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 这也是纯理论课程开设较少的原因之一。

5.从课程设置的数量来看, 国外的专业面授课程数量比较少, 实践的课程或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特别多, 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强调实践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有机会参与图书的编辑、出版和营销工作, 真正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而具有专业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毕业生无疑能够胜任新的工作。

四、对国内出版研究生教育的启迪

我国的出版教育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上海印刷出版专科学校始创于1953年10月, 是国内第一所出版印刷类学校, 并于1979年升为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并入上海理工大学, 现为上海理工大学的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1978年12月, 国务院批准我国建立北京印刷学院。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馆系设立图书发行管理学本科专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 我国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出版教育体系, 而课程设置也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模式。但在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有必要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 因为他们在培养出版研究生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与之加强联系有助于我国了解全球的学术动态和出版业的最新发展。但是国外的出版教育模式不能全盘照搬, 而是要把中国的国情、出版行业的需求、自身学校的师资能力等与国外实践成果相结合, 建设适合自身院校出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以下即从五个方面提出出版研究生教育的改进建议。

1.重视出版学位教育。美国出版教育通常始于研究生阶段, 而澳大利亚则直接要求申请者有出版工作经历。出版单位对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是一种趋势, 除发行单位外, 其他大部分部门人才招聘时都会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而我国习惯于认为编辑和出版方面的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即可得到, 所以出版专业本科教育在按宽口径、厚基础、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培养学生时, 没有重视专业出版单位的工作需求, 导致本科生毕业后与其它专业的学生相比没有竞争优势。从出版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可以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面各有侧重地进行培养, 本科阶段侧重于培养一般大众读物的编辑和发行人才, 研究生阶段则侧重于培养具有较强学科专业基础的高级编辑和出版管理人才。

2.依据学院自身特色开设专业教育。我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多是从中文、图书情报、历史等专业转化而来, 而且目前大都设在人文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以及商学院。学院可以发挥自身的专长, 加强学生某一领域的知识以此来弥补缺失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学院在课程结构上实行课程模块的架构方式, 整个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大类基础、专业与专业前沿 (特色) 、实践教学和选修”五大模块组成, 通过增强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分量和广泛开设市场营销、传媒管理、出版商务等选修课程, 以培养未来出版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内容上则依托理工的学科优势加强了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教学内容, 形成了传播学的数字特色。

3.以出版院校与出版社合作的模式开展出版教育。出版专业是与行业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 可以看到英国的大学建有行业咨询委员会这一特殊机构, 该机构的设置保证教学和研究得到出版界的指导, 使教学内容满足工作需求, 同时有能力聘请业界人士任教, 以加强学校与出版界的联系。再如澳大利亚课程设置由“课程协调员”负责。他们往往有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 熟悉教育, 更熟悉产业发展的动态。国内没有这样专门的机构, 但上海理工大学引进多名知名出版社社长和主要负责人的做法也实现了同样的效果, 也就是说聘请出版业界人士任职, 组建由专业人士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学人员参加的教师队伍, 同时不干涉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 保持其行业带来的特点, 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把国内重理论的整体方向转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上来。

4.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与业界的需求挂钩。出版专业是一门实用型的专业, 出版专业教育应针对产业的变化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以网络出版为例, 没有掌握网络技术不能对网络产品给予关注的学生毕业之后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澳大利亚各院校在核心课程不变的前提下, 开设的出版研究生课程几乎每年都有变动。

5.继续设置语言文化历史等培养基本素质的课程。在国内, 把出版作为一种商业运作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除在出版行业工作外, 还会有人从事出版专业的研究。而从长远的角度看, 未来快速发展的技术和经济可能会像20年前一样发生本质的变化, 课程设置重点过分放在迎合业界需求上不能给学生应变的能力, 成就未来的能力。而出版理论、文化、美学方面的专业课程应该能为出版业的未来做出更深远的, 具有战略意义的贡献, 因此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要兼顾业务能力与文学素养, 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模式。

五、结语

综上, 出版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要紧密根据业界的变化而调整, 另一方面要在学术上继续深化出版学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尽管一直都有出版无学的言论, 而且出版学至今尚未被列入国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但随着出版业面临的一系列的变化, 业内人士及教育者开始更新观念, 关注学科专业化的问题, 出版高等教育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练小川.美国的出版教育[J].出版参考, 2009, (2) :36.

[2]罗紫初.论出版学的学科体系[J].出版发行研究, 2004, (7) :40-43.

[3]毛娟.编辑出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编辑之友, 2002, (3) :36-38.

[4]滕跃民, 徐东, 徐翠微.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印刷出版学科建设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 2006, (6) :68-70.

[5]肖东发, 张文彦.由传统出版走向跨媒体时代——探讨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之路[J].国际新闻界, 2006, (11) :16-20.

[6]杨金荣.澳大利亚高等出版教育的定位、特点与启迪[J].中国编辑, 2009, (4) .

上一篇:体验取样法论文下一篇:信息系统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