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疾病范文

2024-05-06

传染疾病范文(精选12篇)

传染疾病 第1篇

现阶段, 我国生猪养殖业最大的危害就是传染病, 而且每年都会增加一些新的种类, 例如近年来新发现的副猪嗜血杆菌、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征及猪增生性肠炎、猪副红细胞体病等传染病。

生猪传统疫病的非典型流行。长期以来猪场都容易发生猪肺疫、猪丹毒、猪气喘病、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流行性乙肝脑炎及猪瘟等传统疫病。随着我国科学与医疗技术的发展, 在生猪疾病预防上, 也开始大范围应用生物制品, 大大控制了生猪疫病的产生与蔓延。不过, 由于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养殖场, 导致生猪养殖单位不断壮大, 而畜禽产品的流通也随着市场经济与运输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快, 这就导致免疫、抗体监测和监测方法等方面与整个养殖群体的规模无法适应。而且在生猪养殖过程中, 使用了大量的动物保健药和复方制剂, 使猪群中很多临床典型症状开始慢慢消失, 不再具备典型症状, 这为生猪疾病的诊断带来极大的难度。

细菌性疾病的控制越来越难。很多生猪养殖户为了防止生猪发生大范围的流行病, 避免产生重大的经济损失, 常在生猪饲养的过程中使用大量抗生素, 想通过药物的使用实现生猪疾病的预防。可是, 有时候会取得相反的效果。生猪在长期食用抗生素药物后, 会对细菌产生很强的抗药性, 如果发生细菌性疾病, 生猪进行病原药物敏感试验, 就会导致无药可用的局面。而生猪养殖中如果单纯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无效时, 就会增加生猪治疗的成本, 而且生猪治愈率也会下降。

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范围的扩大, 多病原感染这种情况也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生猪出现病毒性疾病, 会存在1-2种以上细菌性病原, 甚至存在多种病原的病理现象。生猪饲养由乳猪开始, 会出现消化系统腹泻疾病的综合征, 至呼吸系统呼吸道出现综合征, 肥猪高热性的疾病综合征, 母猪在繁殖期出现障碍性的疾病综合征等。这些系统性的病变综合征, 都表现出与养殖场环境、生猪圈舍气候、人为免疫和生猪营养等方面的因果关系, 是多病原共同致病的结果。

2 生猪养殖业中生猪疾病的防治措施

做好生猪疾病的监测和预防。要监测养殖场、养殖户、生猪交易市场、生猪屠宰厂及运输过程中的生猪情况, 对近期内出现的疫情和疫情高发区生猪及种猪场做重点的监控和检测。

检测的方法为: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和临床观察, 进行病原学的检测。生猪的疾病免疫措施包括对生猪进行免疫, 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疫苗的用法是在生猪颈部皮下进行肌肉注射。根据不同养殖场的具体情况, 控制疫苗的用量。如果从没有出现过猪瘟的养殖场, 可以根据母源抗体减少的情况, 一般在乳猪35日龄, 母源的抗体水平就不能保护乳猪来对抗猪瘟了, 所以一般在乳猪35日龄进行猪瘟脾淋苗的免疫注射, 65日龄进行第二次疫苗注射。

做好仔猪的防护和管理工作。对猪舍养殖情况需要以一定的指标来衡量, 一般以仔猪生长和发育的速度来确定, 特别是仔猪断奶后的实际成活率和断奶窝重等。所以要提高仔猪阶段的饲养和管理, 才能有效降低仔猪发生疾病。让仔猪在出生后的6小时内吃上初乳, 以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 降低腹泻与猪瘟等疾病发生的可能。

传染病的防治措施。可以根据猪舍密度, 按照生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 发病前一周, 在生猪饲料里使用支原净, 用量为100mg/kg体重;使用金霉素, 用量为400mg/kg体重;使用强力霉素, 用量为150~200mg/kg体重, 连续使用7天后, 能有效预防生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生进行, 还可以减少生猪胸膜肺炎发病率, 防止生猪出现痢疾和结肠炎、回肠炎等疾病。

预防传染性疾病预案 第2篇

一、防治措施

1、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2、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相关制度,落实岗位责任,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3、做好每天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保证每周20分钟的健康教育,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对教室、专用教室等场所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按规定定期消毒。

6、加强学生体质锻炼,增强抵抗力。

二、处置程[本文来自]序

1、在校学生或教职员工发现传染病,立即上报上级部门和疾控中心。

2、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马上打“120”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通知学生家长或教职工家属。

4、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并做好人员登记。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5、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

6、请示政府和教育部门,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7、配合疾控中心进行疫情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三、要求

1、师生树立科学防控观,不得散布不利言论。

2、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世界十大传染性疾病 第3篇

10. 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天花危害人类的历史可能比鼠疫还要久远,从古埃及的木乃伊上就可以发现天花留下的疤痕。经推广牛痘接种和数年的世界性监测,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范围内灭绝。这是第一种也是迄今唯一一种被消灭的传染病。

9.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造成的急性肠胃道传染病。也许和这张榜单上的其他传染病相比,伤寒的杀伤力不是很高,但问题是,一些带有病原体的人本身没有任何症状,不知不觉间可以造成许多人感染。20世纪初发生的“伤寒玛丽”事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8. 流感

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有些具有极强的变异性,这也是迄今尚没有一种“超级疫苗”来保护人类免受流感侵袭的主要原因。发生在1818~1819年的“西班牙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500万~4000万人死亡。科学家还没有弄清为何此次流感病毒如此致命,他们更担心下一场“西班牙流感”何时会出现。

7. 鼠疫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1347~1352年间在欧洲各地蔓延的鼠疫导致了2500多万人丧生,占中世纪欧洲总人口的30%,世界其他地方也有5000万人死亡。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人来说,痛苦地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患者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鼠疫又被人们称为“黑死病”。

6.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不洁水源和食物而传播,严重时能在数小时内造成人体腹泻脱水甚至死亡。据历史记载,在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霍乱共暴发6次,每次都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死亡人数超过数千万。最近的一次霍乱大流行发生在1961年,源于印度尼西亚。

5.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一般是由于人接触病畜,进食染菌肉类或吸入炭疽杆菌的芽孢而发生感染。炭疽杆菌在组织体内有3种存在形式:繁殖体、芽孢和出芽。其中芽孢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在干燥室温下可以存活数十年,正是这一特点,炭疽杆菌曾被作为生物武器使用。

4. 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又称疟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高达5亿人感染,死亡人数在100万~300万之间,其中大部分为儿童。与本榜单上大多数传染病一样,针对疟疾尚无疫苗,但有几种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中国科学家研制的青蒿素具有很好的效果。不过一些疟疾现已发展出抗药性。

3. SARS

近些年在全球引起广泛影响的传染病疫情莫过于2003年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全世界累计发现8000余名感染者,造成900余人死亡。SARS被认为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所引起,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关。为预防SARS卷土重来,防治流感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

2. 埃博拉

埃博拉疫情 1976年在非洲中部首次暴发,此后非洲多地又经历几次“来无影、去无踪”式的神秘疫情,最近的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轮疫情目前正在西非肆虐。埃博拉病毒被认为是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的,但科学家们一直未能确认真正的动物宿主,一种果蝠被怀疑为主要携带源。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感染者病死率达到50%~90%,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

1. 艾滋病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产生的传染病。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但是当人的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会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能力,从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虽然不似埃博拉病毒那样凶险,但HIV显然更狡猾和隐蔽,在人体内的无症状潜伏期平均为8~9年。

猪场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技术 第4篇

1 传染性疾病的危害

1.1 免疫抑制病

1.1.1 本身的直接危害很大, 可以造成猪场的经济效益降低。

1.1.2 造成免疫抑制, 可使低致病性的病原体引起多种疾病综合征发生, 使免疫失败。

1.1.3 增加其它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机会, 造成继发感染, 特别是对仔猪和青年猪引起继发症更为严重。

1.1.4 免疫抑制病毒和继发感染原引起的多重感染往往使疾病更为复杂, 有时会造成新的综合征, 例如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等。

1.2 猪场细菌性疾病

目前猪场, 以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细菌性疾病为主, 这些疾病都会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做好环境控制关

2.1 猪场建设

应该按照环保、生态、防疫、便利的的条件选址和建设, 特别注重防止污染。

2.2 猪舍内外环境

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适宜的通风、光照以及饲养密度, 场内布局要科学合理, 做到净道和污道分离, 避免交叉使用。母猪、仔猪、商品猪应分开饲养, 患病猪隔离舍、兽医诊断室、解剖室、病猪无害化处理区和粪便处理区应建在适当的位置。

3 严格消毒

3.1 消毒药选择

选择3~4种消毒药交替应用。

3.2 场地消毒

3.2.1 猪场周围及粪沟每隔7~10 d泼撒生石灰消毒。猪场入口的消毒池和消毒室用2%烧碱溶液, 消毒池的池水保持2~5 cm的深度。消毒室铺设浸泡2%烧碱溶液的麻袋, 消毒室安装紫外线灯管, 进场人员必须经紫外线消毒15 min, 穿彻底消毒的鞋 (有条件的应淋浴更衣) 方可进场。

3.2.2 猪舍每周进行预防性带猪消毒, 可选用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的药物。

3.2.3 猪场周围发生疫病时, 要随时进行彻底消毒, 每天对舍内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3.3 分娩消毒

母猪分娩前用0.1%高锰酸钾清洗阴部、乳房。分娩后再用消毒药擦洗乳房、阴部和后躯。

3.4 粪便消毒

猪粪堆积发酵作肥料。猪粪、尿、污水经处理可生成沼气供利用。

4 严把免疫关

4.1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选择质量优良的疫 (菌) 苗, 严格按规定运输、保存、使用疫苗。

4.2 注意无菌操作, 免疫前后不要滥用药物。

4.3 积极做好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 并于免疫后25 d进行抗体检测, 检测不合格的进行补免。注意观察免疫接种后的反应, 及时处理过敏反应严重的猪只。

4.4 做好免疫档案记录工作, 如实填写疫苗的来源、疫苗生产厂家、批号、免疫时间、免疫项目等。

4.5 制定疫情处置预案, 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一旦出现疫情能够最大限度地协助当地政府和动物防疫部门开展控制和扑灭工作, 将疫情损失降到最低, 为尽快实现恢复性生产奠定基础。

5 强化饲养管理

5.1 选择通过认证的饲料企业生产的无公害饲料, 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生产阶段猪只所需营养标准, 科学配料和投料。

5.2 适时断奶, 最大限度地降低断奶应激。

5.3 适时补铁、补硒。

5.4 提早补料, 哺乳仔猪达7~10日龄时, 选择品质优良的开食料进行诱食。早补料一是加快仔猪消化系统发育, 促其尽早生成消化酶;二是补充仔猪生长所需营养, 促进生长;三是加快仔猪免疫系统发育, 提高仔猪主动免疫力。

5.5 保暖降温, 根据仔猪日龄做好降温保暖工作, 给仔猪提供适宜的生长温度。

6 定期驱虫

后备母猪2月龄驱虫一次, 上产床前15 d驱虫1次, 以后每胎上产床前15 d均驱虫1次;青年公猪参加配种前驱虫1次, 以后每年驱虫2次;育肥猪在2月龄和4月龄各驱虫1次。

7 加强疫病诊断、疫情监测和净化猪场

7.1 对发生的疫病要认真分析, 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 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选择最佳的方案控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7.2 定期进行免疫监测, 及时掌握猪场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动态与分布, 及早地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防疫措施, 以便预防疫病的发生。

8 药物预防

根据当地猪病发生情况与流行规律, 结合猪场实际,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 是养猪场疫病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8.1 使用时间

在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及育肥猪4个阶段。

8.2 药物的选择

针对某些病原菌, 选择敏感药物, 预防猪群外源性和内源性的细菌性感染。

8.3 投放方法

8.3.1 吃全价颗粒料的猪场, 选择水溶性的药物, 饮水给药;其他猪场, 拌料喂给;个别, 针剂注射。

8.3.2 种猪怀孕母猪、公猪采用每月用药7 d。哺乳母猪在饲料中采用加药7 d、停药7 d、再添加7 d的方式进行给药。后备种猪在配种前连用7~10 d, 每月1次。

8.3.3 商品猪发生呼吸道疾病主要集中在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2~4周龄, 第二阶段主要为保育阶段 (6~8周龄) , 第三阶段主要在转群后生长育肥阶段 (12~16周龄) 。注意及时用药。

9 及时治疗发病猪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 第5篇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1

为增强疾病预防与控制意识,提高师生预防能力,保障师生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订以下应急处理预案:

1、组织机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并建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别由分管校长、政教主任、年部主任、卫生老师为组员。下设调查组、消杀灭组和后勤保障组三个工作组,分别由教导主任、卫生老师、总务主任任组长。分管校长协助校长指挥全局,并负责日常预防、宣传工作。

2、日常工作:

(1)学校建立各项卫生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卫生老师每天做好晨检检查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形成学校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的长效机制。

(2)普及卫生知识,利用广播、板报、橱窗等各种形式做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宣传工作,每周保证20分钟的健康教育,教会师生防病常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3)由于学校是人员高度集中之地,室内活动较多,容易引发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扩散,平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通风换气,教室、办公室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

2、流行病高发期,尽量不组织师生到人群集中的场所去活动。

3、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不共用餐、饮具。

4、加强户外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保证足够睡眠,注意增减衣服和均衡营养。

5、公用饮食、饮水器具、卫生室等定期消毒。

3、紧急启动。一旦发现校内有传染性疾病患者或疑似病人,紧急启动应急处理方案,各工作小组开始实施具体工作步骤。

(4)报告。立即报告局办和有关业务科室,报告区疾控中心。

(5)送病人到区级以上医院隔离病房就医,并通知家长、家属。

(6)配合卫生部门进行消毒(校内、患者家庭)。停止一切全校性集体活动。

(7)对校内全体人员进行普查,重点是与患者接触过的师生。

(8)监控。加强日检工作,每天晨会结束后汇总检查情况,一旦发现新患者或疑似病人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9)巩固保持。疫情控制后一到两周要做好巩固保持工作,直到卫生部门宣布解除警报为止。对痊愈后的患者必须经卫生老师认可后才能返校。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2

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根据“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提高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全面落实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长效常态管理,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完善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疫情在教育系统的发生和蔓延。

二、组织管理

(一)传染性疾病防控组织机构

组长:宋军

组员:张扬、王秀英、班主任

(二)预防传染性疾病领导小组职责

宋军:指导和落实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各项工作;收集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学校防控工作形势,提出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张扬:指导师生加强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思想工作,确保校园秩序的稳定;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各项工作,收集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

王秀英及班主任:监测掌握、汇总上报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及时总结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三、防治措施

建立健全传染性疾病防控责任制度,并将责任分解到处室、落实到人;开展对学校师生的卫生宣传教育;建立每日学生缺课登记制度,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对有传染性疾病症状的学生,及时督促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性疾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校师生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

疫情发生时,领导小组应根据学校的部署启动本校园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预案,组织落实各项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

1.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2.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报告制度,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3.学校应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指定专兼职教师做好每天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学校应普及卫生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做好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加强有关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培训,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食堂、教室、会议室、图书室、实验室、阅览室、微机室等人群较集中的场所,落实好以下防范措施:

(1)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2)课间要求师生到室外活动。

(3)学校应按规定定期消毒。

2月重点预防传染性疾病 第6篇

疾控专家指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流脑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流脑双球菌也可以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的淤点或淤斑。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流脑冬春季节病例高发,病死率为5%~10%,危险性大,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容易感染流脑。

麻疹好发于冬末初春季节,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咳嗽、眼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和皮肤红色斑丘疹,症状重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主要发病对象以儿童为主,易在幼托、小学等集体单位暴发。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儿童。主要临床表现为:呈向心性分布的皮疹,可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有红晕。皮疹愈后不留瘢痕。托幼园所和学校内容易出现水痘的暴发流行。

疾控专家建议,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户外锻炼;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幼托机构应加强晨检,发现病人及时送医院诊治;易感儿童可采用疫苗免疫预防。

儿科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措施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在儿科进行治疗的患儿作为调查对象,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进行儿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患儿共360例, 进行了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情况研究。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 (1) 预防组。共180人, 男90人, 女90人, 年龄在3~6岁, 平均年龄 (4.53±0.76) 岁。这组患儿进行了全面的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管理。 (2) 对照组。共180人, 男96人, 女84人, 年龄在3~6岁, 平均年龄 (4.23±0.43) 岁。这组进行了常规的院内感染控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无明显差异, P>0.05具有临床调查研究的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的调查方法包括: (1) 跟踪调查。针对调查时间内的患儿的治疗情况、院内感染情况、出院后疾病复发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2) 对患儿家属的治疗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 收回360份。总有效率100%。院内感染例诊断标准:结合临床医师和护士的病史记录与各种化验检查结果, 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 控制措施

1.3.1 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了常规的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管理:首先, 进行了院内感染控制, 对医疗器械、病房卫生等进行了全面的管理控制。其次, 进行了传染疾病的宣传, 以门诊为基础进行传染疾病预防宣传, 发放预防手册, 并进行面对面的经验传授。

1.3.2 预防组

预防组在进行了对照组的常规传染疾病的控制之外, 进行了如下的儿童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措施如下: (1) 环境控制:重点管理儿科病房和诊疗室, 首先保证环境卫生, 每日3次进行卫生清洁, 并采用含氯消毒液拖地, 擦试床头桌椅等, 定时检测室内空气及物品的细菌。保持室温在20~23℃, 适当提高湿度。具体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是:室内温度以18°~20°c为宜, 夏天可相对高些 (22~24℃) , 以缩小室内外温差。病房的用具管理:病房内的被褥等设施要定期消毒清洗, 并强化内部日光照射的时间, 走廊内要采用湿度消毒, 并对患者用后的物品进行集中销毁处理。对于患者的餐具无论是自己的还是配送的都要进行全面控制, 保证卫生。 (2) 呼吸道管理:院内治疗的患儿容易感染上下呼吸道疾病, 为了有效地进行预防控制, 采用了用药护理和食物护理:a.对于加强免疫力治疗的患儿可用丙种球蛋白, 常用剂量25mg/kg, 1/2~1个月一次, 肌内注射。血浆疗法可供给免疫球蛋白、补体、调理素等, 10m L/kg, 每月1次静脉注射。转移因子每次2m L, 皮下注射。注射于上臂内侧。每周一次, 3个月为1个疗程。b.可选用有健脾、补肾、益肺、理气、止咳、祛痰的食物, 如桔子、枇杷、大枣、百合、莲子、核桃、白木耳、山药、苡仁、蜂蜜、猪、牛、羊肺等。这些食物既能强身又有助于症状缓解, 有条件的可经常食用。对于呼吸道感染的控制包括:a.重视器械消毒。对于呼吸辅助的相关器械要严格消毒, 公共的痰盂等设施要每日用含氯的消毒液进行浸泡并消毒。b.重视清洁。护理人员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洗手后, 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或晾干。戴口罩的习惯要严格执行。 (3) 抗菌药物管理:预防组的患儿要管理抗菌药物的运用和检验:a.控制药量。保证抗菌药物的治疗运用品种不超过50种。而头霉素类抗菌药物被要求不得超过2个品规,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 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b.建立检验模式。建立符合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配备相应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 开展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及细菌药敏试验工作;并建立室内质量控制标准, 接受室间质量评价检查。应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正确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c.控制用药。患者如要用抗菌药, 尽量用中药少吃西药, 不要动辄就用抗生素, 以免造成耐药性及副作用。护理人员可以每日或隔日给孩子捏脊, 每次捏5~10遍, 捏脊治疗可调节胃肠功能, 增强体质, 预防感冒。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了SPSS 14.0软件进行分析, 对比资料用具体数值和百分比进行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现传染性疾病的情况

见表1。

从表1之中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的出现的传染疾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对照组的情况要比预防组的情况严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详

见表2。

从表2之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主要是以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口腔疾病感染、胃肠道感染和皮肤粘膜感染为主,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情况较为普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掌握疾病传染途径

为了更好地控制儿科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要掌握疾病传染途径。一般来讲传染途径主要包括: (1) 空气传播:肺结核、SARS、普通感冒、流感、麻疹、白喉、猩红热等[1]。 (2) 经血传播: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 (3) 经水传播:血吸虫病、伤寒、霍乱、甲肝[2]。 (4) 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菌痢。 (5) 虫媒传播:蚊、蝇、蚤、螨、白蛉等。疟疾、丝虫病、乙脑。 (6) 接触传播:狂犬病[3]。 (7) 土壤传播:芽孢破伤风、炭疽杆菌。为了控制这些问题必须要保证院内消毒处理, 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 按每10m2的房间2mL计算, 加入适量水中, 加热蒸发, 使乳酸细雾散发于空气中。儿童用具要常常彻底清洗, 并让患儿经常清洗双手[4]。院内发现任何有传染途径的媒介都要及时消除, 例如本次研究过程中的预防组就针对走廊的传播媒介进行了重点管理并确保了院内各处都进行湿化消毒处理, 也因此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控制效果。

3.2 有效预防控制传染

传染问题的预防要重视隔离处理, 首先, 要强化意识。较长时间以来, 人们对传染病的防治控制工作做得比较好, 传染疾病流行大大减少, 导致人群对传染病的免疫力下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活跃的迁移流动, 传染病也发生了迁移和变化, 构成了全球规模的重大医疗问题, 因此必须从院方到患者都要强化预防意识[5]。医护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 患者要进行广泛宣传。其次, 要强化隔离环节管理。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还要有严格的管理,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抗感染意识, 将之列入常规工作日程, 做到人人重视。“每个环节都重要, 一个环节不注意, 整个链条成废料”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从而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家人的经济负担, 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另外, 要设立预诊室, 安排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预诊室检诊工作, 发现有疑似传染病的患儿, 即送至隔离病室, 并及时填写疫报卡。总之, 对于儿科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必须要考虑到从隔离和途径预防两方面来着手, 规范制度, 强化管理, 确保预防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姜路明, 蔡祖华, 朱匡记, 等.金华市婺城区2004-2007年儿童青少年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0 (4) :271.

[2]屈文东.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19 (13) :1596-1597.

[3]史文昕, 史文晶, 李会峰.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9) :55.

[4]陈婉, 陈建东, 黄少珊.汕头市1996~2005年儿童青少年传染病动态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 (4) :606.

儿科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儿童患者180例, 将其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加强预防组各90例, 试验组男46例, 女44例;年龄4岁~6岁, 平均年龄 (4.8±0.56) 岁。预防组男48例, 女42例;年龄4岁~6岁, 平均年龄 (4.5±0.78) 岁。试验组采取常规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预防组采取加强之后的预防传染病的控制方法。2组实验人员, 其他项差异不大[1]。

1.2 研究方法

针对试验组患儿, 采取儿童检测诊断病情所用的医疗器械等设施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控制, 对儿童的病房居住环境进行感染控制。同时, 对儿童的家长进行了预防传染疾病的有效宣传, 由单一门诊部门发放预防手册, 宣传预防知识, 进行一定程度的经验传授。

针对加强预防组患儿, 除采取以上措施以外, 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疾病, 实行不同程度的干预控制措施。首先, 要加强对儿童病房整体环境的监测及消毒处理。针对不同季节, 要改变儿童病房房间内的湿度、温度。增加房间内的清扫次数, 杀毒次数, 及监测房间内部细菌的数量的次数。对于病房内部的用具要提高对其管理程度, 比如:适当增加房间内部的光照时间, 擦拭房间内部的柜子等物品, 定期消毒清洗病房内的被褥等, 对于患者用后的物品也要进行集中处理, 不可私自处理。对于患者居住的病房、经常行走的走廊通道都要进行消毒。其次, 要加强监测患者的日常饮食卫生, 包括食材的卫生, 餐具的卫生, 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监测, 并且要进行全面控制, 保证其卫生程度。然后, 要加强对儿童呼吸道的检测控制。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1) 重视医疗器械的消毒。对于一些公共的设施要每日进行消毒, 对用于辅助患者呼吸的相关器械, 比如呼吸机等器械要严格进行消毒。 (2) 重视个人的清洁卫生护理。医务护理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 一旦有打喷嚏、流鼻子等行为, 要使用洗手液或者是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医务人员还要做到戴口罩, 不能随便摘掉口罩。对室内要进行及时的通风, 确保空气清新, 对屋内要进行消毒, 保持空气清新。另外, 对于消化道传染病的儿童患者, 也应该加强监测及护理。以急性腹泻为例, 腹泻病所占儿科传染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给儿童带来很大的痛苦, 为此, 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坚决防止病从口入。医护人员可以采用中医按摩推拿的手法, 给孩子进行适当次数的捏脊、按摩, 次数不宜过多或者过少, 从而增强孩子自身调节胃肠的功能, 增强体质, 预防感冒引起的腹泻等疾病。最后, 加强家长的抗菌药物用药意识管理。对于日常所用的抗菌药物要进行严格控制, 控制其使用剂量及次数。改变患者随意使用抗菌药习惯, 不要随便使用抗菌药物, 以免增强细菌对药物的抗性, 削弱药物的药力, 放大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 增加身体负担[2]。

1.3 比较项目内容

主要比较呼吸道传染病, 肠胃传染疾病, 及其他的一些常见传染疾病, 例如风疹、水痘等疾病。

2 结果

试验组任意一项的感染程度均要超过加强预防组的感染例数, 整体防治效果较之加强预防组, 也相差甚多。具体如下:就呼吸道传染病感染例数而言, 试验组有50例儿童感染, 加强组有30例儿童感染;就肠胃传染疾病感染例数而言, 试验组有25例儿童感染, 加强组有15例儿童感染;就风疹、水痘传染疾病的感染例数而言, 试验组有12例儿童感染, 加强组有8例儿童感染。从整体的预防感染效果来看, 试验组的90例儿童中有3例并未被感染 (忽略并发症状感染) , 而加强组的90例儿童中, 有37例儿童没有被感染, 且未出现并发症等感染现象。

3 讨论

本文对于增强儿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措施主要是通过儿童病房整体环境的监测及消毒处理、加强监测患者的日常饮食卫生、加强对儿童呼吸道的检测控制, 对于消化道传染病, 也应该加强监测及护理、加强家长的抗菌药物用药意识管理五个方面进行加强管理, 切实可行, 有实际意义。此外, 医务人员要加强对新型传染病的研究, 提高责任心, 针对传染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加强宣传预防传染病的力度。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加户外锻炼时间, 增强儿童免疫力, 提高儿童的抵抗力, 从而保障儿童的健康。经过试验及医院的回访调查发现, 上述增强儿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措施切实有效, 可以推广到日常的临床应用当中[3]。

参考文献

[1]李冬梅, 刘海博, 甘亚弟.北京市大兴区学校托幼机构5年传染病发病情况[J].职业与健康, 2010, 26 (24) :3013-3015.

[2]于四景, 李双杰, 刘朝宙, 等.湖南省儿童医院2000—2009年主要儿童传染病构成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12) :240.

传染疾病 第9篇

1 发病情况

1.1 沙门氏菌胚胎病

受鸡白痢和副伤寒沙门氏杆菌感染的公禽, 其生殖器带菌, 患本病的母鸡卵巢和输卵管也带菌。鸡白痢沙门氏杆菌主要在蛋黄中大量繁殖和存在, 因此, 胚胎发育早期蛋黄即发生变性和凝结, 使胚胎发育明显受阻。胚胎在孵化后期常发生大量死亡, 在19 d时死亡达到高峰。死胚的肝、脾肿大, 其心、肺、肝、脾等器官有许多细小的点状坏死病灶, 从这些器官容易分离出沙门氏杆菌可作出确诊。此外, 在卵黄囊、胚体和蛋黄膜上常有尿酸盐沉积, 输尿管、肾、直肠和泄殖腔则更为多见。多数病胚可出壳, 在7日龄内陆续发病, 出现卵黄囊炎, 病鸡腹部膨胀, 卵黄囊软而大, 内容物呈黄绿色稀糊状。有的雏鸡表现脐炎, 脐部肿胀, 脐孔呈蓝紫色或破溃污秽。有的病雏精神不振, 羽毛逆立、缩颈、泻白色粘稠粪便, 糊肛使肛门闭塞, 粪便无法排出造成鸡只死亡, 而且这些病鸡成为重要的传染源。2007年以前胚胎性鸡沙门氏菌病在吴忠市属于常发病, 通过现场采访调查和采集死亡鸡及对鸡胚进行病原菌分离, 调查结果表明, 平均每年孵化雏鸡235万只左右的孵化户胚胎性鸡沙门氏病的平均感染率为7.47%。

1.2 大肠杆菌胚胎病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水源、土壤和空气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禽类生殖器官疾病, 可经蛋传递, 使大批禽胚和出壳幼雏死亡含大肠杆菌的粪便和垫料常污染蛋壳而进入蛋内。胚体各器官发生广泛的坏死灶, 蛋黄和蛋白变稀。死于孵化后5 d的胚胎可见皮肤广泛充血, 羊膜腔出血和肝脏坏死, 能继续发育的胚胎, 常孵出病雏, 体重轻, 蛋黄吸收不良。死亡雏鸡中约有1/3有典型的特征性纤维素性肝周炎和纤维素性心包炎的病理变化。

1.3 鸡败血性霉形体胚胎病

感染鸡败血性霉形体胚胎病种禽的输卵管及精液中均带菌, 可经蛋传递引起胚胎病。胚胎发育不良, 关节发炎、肿大, 关节腔积液。孵化末期的死胚, 其气囊、肺和气管均受感染。在第18~19日龄的鸡胚有明显的气囊炎。已啄壳的幼雏常见有肺炎, 气囊膜增厚, 并伴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呼吸道有干酪样物, 常造成气管堵塞, 使幼雏于啄壳时窒息死亡, 即使孵出1日龄的幼雏, 也会立即出现呼吸道症状, 如呼吸困难, 声音嘶哑等。

2 实验室诊断

2.1 鸡沙门氏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净化

试剂与器材:鸡沙门氏菌多价染色平板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十二孔凹形有机玻璃板或普通玻板、加液器或滴管、酒精灯、1次性人用耳尖血笔式刺针、棉球、记号笔、鸡笼、用铁丝自制内径为7~8 mm封闭式丝环、冬季需自制保温箱。试验方法:用记号笔将凹孔反应板或玻板划格编号, 吸液器吸取30 mL抗原加入每个凹孔内, 1次加3~6孔既可, 过多容易造成抗原干燥和被检鸡混淆。用1次性人医用刺针刺破翅静脉, 用已消毒的铁丝环蘸取一环血与加好的抗原搅拌混匀摊开至直径约1.5 cm, 静置2 min判定结果, 如混合物出现片状或较大明显的凝集颗粒为阳性, 不出现凝结颗粒或出现均匀一致的微细颗粒, 或在边缘处出现细絮状物, 均判为阴性。混合物愈清亮, 阳性越强。每次检测均先做阴、阳性血清对照。

2.2 大肠杆菌病细菌培养试验

从发病鸡群选择新鲜病死鸡进行剖检, 对出现典型大肠杆菌病病变: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气囊炎的病料无菌采取, 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和麦康凯营养琼脂培养基20 h, 挑取麦康凯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砖红色菌落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高敏药物对病鸡群用药。

2.3 鸡败血支原体快速血清凝集试验

加1滴血清于白瓷板、玻璃板或人造树脂板上与1滴有色的抗原混合, 混合后涂成直径约为2 cm的一个斑点, 轻轻转动平板, 2 min后判定结果。同时设立阴性及阳性对照, 在混悬物的液面出现蓝紫色块, 可判为阳性, 如仅在液滴边缘部分出现蓝紫色带, 或超过2 min在边缘部分出现轻微颗粒状物, 判为疑似;超过2 min液滴无变化者, 判为阴性。

3 防制措施

(1) 胚胎性沙门氏菌病。

从2008年开始, 种鸡养殖 (场) 逐步形成对种鸡进行鸡沙门氏菌病净化的防范意识。在种鸡60日龄和130日龄左右进行2次全血凝集试验, 检测阳性率最高的鸡群达13.4%, 最低达5.1%。对检测阳性的鸡进行淘汰处理, 同时对种鸡群加强综合防治措施, 防止外源性感染。

(2) 胚胎性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 应从饲养管理入手, 对有发病史的养殖户排除发病诱因, 采取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保证育雏温度的适宜和相对稳定等措施减少应激, 防止种蛋被粪便污染, 孵化中严格消毒器具, 阻止经卵传递, 对严重发病的鸡场和养殖场 (户) 选择血清型弱毒苗进行免疫。根据发病场 (户)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通过制定和采取不同的综合措施, 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对发病鸡群采集病料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和药物敏感试验, 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取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3) 胚胎性败血性霉形体病。

目前控制胚胎性败血性霉形体病的措施主要包括鸡群净化、药物防治和疫苗免疫3个方面。鸡霉形体净化措施可以从鸡场中彻底清除疾病, 效果比较好, 但是成本高, 而且受饲养规模、饲养管理水平、环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实施难度大, 取得的成果难以保持。药物防治效果较好, 缺点是不能阻止鸡霉形体的垂直传播, 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存在成本高和药物残留等问题。免疫接种已成为本病防治的主要措施。目前市场上可供使用的疫苗包括灭活苗和活苗两类。灭活苗的优点是免疫其毒株后不会扩散, 而且可以和其他疫苗制成多联疫苗使用, 缺点是免疫效果比较差, 需要大剂量多次接种, 成本高。活疫苗F株是一种冻干苗, 免疫效果好, 能有效的刺激鸡产生免疫力, 对血清阳性和阴性鸡群都可免疫, 使用方便, 可进行喷雾或点眼, 不足之处是有残留的毒性, 毒株有一定的垂直和水平传播, 不适合净化程序使用, 并且对其他活疫苗有干扰, 在免疫前后7 d内不宜使用其他呼吸道疫苗。蛋鸡免疫可以在25~28日龄用”霉克灵”1头份点眼, 或者在35日龄时F36株冻干苗1头份点眼, 同时用灭活疫苗1头份注射。

4 防制效果

(1) 一年来, 通过对胚胎性沙门氏菌病的净化, 今年春季孵化雏鸡胚胎性鸡白痢病发病率下降, 对前来就诊的雏鸡和孵化户进行现场走访和电话调查, 结果表明:进行过净化的鸡群白痢病的胚胎后期平均死亡率为2.14%, 孵化雏鸡7日龄死亡率为1.07%, 比净化前平均死亡率下降6.4%。

对胚胎性鸡白痢的净化, 仅靠种鸡养殖场的检测不足以达到全面净化,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将当地所有种鸡场和孵化户纳入监管范围, 对鸡白痢检疫净化情况要定期检查验收, 对拒不净化和净化不达标的要取缔种鸡饲养和孵化资格。

传染疾病 第10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口、卫生资源资料分别来源于县统计局、卫生局;环境情况资料来源于县环保局;死因数据来自于新昌县疾控中心监测上报的死亡原因登记卡片, 并通过死因监测软件导出。

1.2 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4个行政村, 对象为年满15周岁以上的本地居民;内容为慢性病基线调查表和相关KAP内容及一般体格检查, 调查方法为询问式调查。

1.3 病例诊断

查出的病例经二次以上复查及核实诊断确定;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 年修订版) 》规定。

1.4 质量控制

调查均由经培训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束后对资料进行5%的抽样复核, 二次符合率在90%以上为合格。

1.5 统计方法

原始资料经核对后录入EPDAT数据库;标化患病率、死亡率的计算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居民人口年龄、性别构成为依据。

2 概况

小将镇位于县域东部, 距县城35公里, 与天台、宁海县交界, 属山区, 境内群山连绵, 地域总面积143.2km2, 耕地面积17 916.1亩, 辖24个行政村, 2007年总人口21 616人, 7 808户, 其中农业人口21 112人, 人口密度150.95人/km2, 农民人均收入6 931元。2007年平均气温17.8℃, 全年降雨量为1 328mm。

3 社会人口学诊断

2007年出生率为8.97‰, 比上年上升0.63‰;标化死亡率575.08/10万 (男性610.60/10万, 女性537.63/10万)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6‰;婴儿死亡率为15.63‰ (男性1例) ;平均期望寿命为77.76岁, 男75.73岁, 女80.72岁。少年抚养系数10.30%;老年抚养系数14.89%;社会总负担系数25.19%;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4 766人, 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2.05%;医学敏感人口比例42.66%, 人口健康风险比值达74.39%。

4 流行病学诊断

4.1 居民健康与疾病状况

4.1.1 死亡水平

小将镇2007年居民标化死亡率0~14岁19.16/10万, 15~59岁207.77/10万, 60~79岁257.56/10万, 80岁以上90.60/10万。

4.1.2 死因顺位

小将镇2007年居民死因顺位前6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见表1。

4.2 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及就医情况

4.2.1 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情况

通过对271位15~69岁农村居民问卷调查, 96.68%的居民享有医疗保健制度, 98.09%享有合作医疗、1.53%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0.38%享有商业医疗保险。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每人每年70元提高到100元, 门诊中药饮片、针灸的医疗费补偿30%, 其他门诊医疗费用补偿20%, 住院采用分段计算、累加支付方法。

4.2.2 就医情况

49.45%调查样本通常选择村卫生室看病, 其次为镇乡卫生院占36.16%。有11.44%的居民一年存在想看病而没有看成情况, 未看成病的主要原因经济困难占54.84%, 其次为没有时间, 占32.26%, 再次为路途较远, 占3.23%。

4.3 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

4.3.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在慢性病防治试点里小将、外小将、南洲、罗溪4个行政村进行, 满15周岁以上的本地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面对面询问和体检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经济收入、医疗保障、相关知识、态度, 生活饮食行为及生理参数测量, 如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获取有效调查表2 248张。

4.3.2 基线调查患病情况

15岁以上居民2 248人, 检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共763人 (男286人、女477人) , 标化患病率为22.78%, 其中高血压病667人 (标化患病率20.05%) , 糖尿病76人 (标化患病率2.05%) , 脑卒中15人, 冠心病3人, 恶性肿瘤2人。

4.4 高血压患病及流行特点

2 248例基线调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达20.05%, 40岁以上居民患病率均在20%以上, 高于总体患病水平;病例集中在35~79岁人群, 占92.80%, 说明在社区建立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制度非常必要。

4.5 主要的卫生服务需求

应普及健康教育, 加强卫生宣传力度, 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 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调查显示社区居民最希望得到的卫生服务首先是简单的卫生保健服务, 如量血压、测尿糖、打针方便等, 其次为定期体检以及提供有关知识的咨询和指导。

5 行为与环境学诊断

5.1 慢性病相关KAP调查

5.1.1 慢性病相关知识态度调查

通过对271位15~69岁成人问卷调查, 89.30%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血压控制不当会导致中风, 而认为会导致心脏病与癌症的分别占26.20%、3.69%, 55.35%的调查对象认为35岁以上应每年测量血压。调查对象认为吸烟与被动吸烟对健康有中重度影响的占60.15%和50.71%, 认为吸烟易得肺癌、冠心病、高血压、气管炎的分别占71.69%、11.44%、7.38%、92.99%。有16.84%的吸烟者曾戒过烟, 但超过2年的只占戒烟者12.50%, 打算今后戒烟只有3.16%。

5.1.2 行为诊断

行为因素是多数慢性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本次调查明确了本社区危险因子的流行频率和强度, 与本地主要慢性病有关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有:吸烟、过量饮酒、口味偏重、喜食腌制品、肥胖。15岁以上人口中, 吸烟率25.85% (男性61.66%、女性0.76%) ;经常饮酒率为27.49% (男性56.48%、女性为7.19%) ;饮食偏咸率为40.52% (男性40.60%、女性40.47%) ;肥胖率为8.8% (男性4.86%、女性11.57%) 。667例高血压病人中600例有家族史, 占89.96%;76例糖尿病病人中52例有家族史, 占68.42%。

5.2 环境诊断

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 社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为降尘、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无化工厂等高污染企业。居民饮用水主要取自江河地表水和地下浅井水, 自来水普及率100%, 但由于缺乏净化和消毒设施, 主要问题是微生物指标超标。

6 卫生资源诊断

6.1 组织资源

县卫生局成立了慢性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由分管局长任组长, 卫生局负责各单位协调工作及资源配置。建立了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卫生服务站两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同时出台了社区责任医生联村责任制度, 为慢病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6.2 人力资源

成立了试点工作技术指导小组, 为社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主要业务指导机构, 负责方案的设计与落实、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基层工作的业务指导。社区共有医务人员30人, 设有县级公共卫生指导员、联村责任医生、村卫生联络员三级网络。

6.3 经济资源

目前缺乏慢性病防治专项经费, 主要利用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维持试点工作的运行。

7 政策环境诊断

7.1 政策环境

省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 (浙政发[2005]5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 (绍政发[2006]1号) 等文件, 并为居民开展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 提出推进卫生强市建设, 明确要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服务对象, 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治工作, 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延长居民健康寿命。

7.2 社会环境

社区以发展“竹、木、茶、果”特色农业为主要收入, 居民住房宽敞, 人口密度小, 经济收入稳定, 迫切需要掌握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8 社区诊断小结

8.1 主要卫生问题

8.1.1 主要疾病

基线调查 (现患率排序)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高血压病患病率在所有慢性病中患病率最高, 高于全国居民18.8%的患病率[1], 成为最主要的慢性病。其次, 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影响人们健康, 同时又是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其它疾病的危险因素, 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死因调查结果也提示高血压相关的脑血管病位居死因第二位。因此对高血压病人进行科学管理, 为他们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8.1.2 主要危险因素

饮食偏咸、吸烟、过量饮酒、超重等, 对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必要进行开展以限盐、控烟为主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多项干预工作, 以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8.2 环境政策支持系统

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社区的政策、社会环境为全面启动开展该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在政府的重视领导下, 卫生与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积极参与下, 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开局。

8.3 今后的工作重点

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 各部门通力合作, 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推广全科医疗服务模式, 依靠责任医生和村联络员队伍, 积极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① 针对慢性病高患病率情况, 应重点减少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 首先要努力管理病人, 尽量筛查和发现新患者, 及时完善健康档案[3], 逐步落实分级管理制度, 增加随访频度和力度, 加强就医指导和督促, 注重后期康复治疗;其次要控制新发病例, 要加大宣传力度和范围, 采用多种宣传方式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 如吸烟和饮酒主要针对男性和儿童、限盐主要针对家庭主妇, 进一步提高3种人群的知晓率、行为改变率, 让他们养成自觉测血压的良好习惯, 逐渐认识高血压, 把测血压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生活当中时刻警惕着;最后要发动群众, 提高对防治血压的信心, 要做好领导的参谋, 引起政府的重视,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慢性病的防控和诊治。②针对慢性病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今后将重点加强不合理饮食、吸烟和被动吸烟、限制饮酒、缺乏体育锻炼、心理紧张等的健康教育宣传干预工作, 促使行为改变。要稳定高血压发病率, 提高糖尿病人血糖测量次数, 提高糖尿病报告率;预防高血压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做好恶性肿瘤病人的及时发现和康复治疗, 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注重三级预防相结合, 治疗与康复并重, 做到更好的管理慢性病。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3.

[2]杨慧珠, 周黎峰, 甘惠文.某镇高血压、脑卒中的监测与干预[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4, 16 (9) :442-44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健康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 健康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88-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又无有效治疗方式的疾患[1]。如果只是简单的在病情出现后再进行治疗,那么不但患者病情难以痊愈,并且很可能因此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治疗上。所以,将健康管理概念纳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中显得非常重要。目前临床多见的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多是因为不好的生活习惯导致的,特别是饮食营养方面,如果社会个体不认真对待食品安全以及饮食营养等方面的问题,很可能罹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演变、年龄结构以及对生活的危害

自我国建国以来,将传染性疾病整治放在卫生工作的首位,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传染性疾病对我国民众的危害已经控制到了一个安全范围内。但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杀手。已经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而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甚至因此担负很大的生活压力。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可称为老龄化国家[2-3]。由于我国本来人口基数庞大,加上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和我国人民寿命的不断延长,我国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人口老年化的问题显得日益严重,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随着我国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止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首要问题,如何构建良好的健康管理氛围和健康管理知识推广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也随之带来很多健康问题。不再满足于丰衣足食的人民开始慢慢变得暴饮暴食,饮食习惯零碎化,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出现。据相关研究表明:全国目前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人数1.6亿,我国居民每周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不足1/3,以30-49岁的人群锻炼最少[4]。烟草生产与消耗占全球1/3,目前全国约有3.5亿吸烟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严重侵蚀人类的生存能力,大部分罹患这些病的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甚至是因此给生活带来巨大负担。就目前我国医疗状况而言,如果某个城镇居民罹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后所负担的医疗费用接近其一年的工资收入,而如果是农村居民这一支出接近其年收入的两到三倍。有研究发现,目前临床上80%的医疗支出用在了那些可预防的疾病上,因此,在及时发现治疗疾病的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用以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患的发生。

2 关于预防的几点问题

慢性传染性疾病大多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暴饮暴食、营养不佳、抽烟喝酒所导致的,80%以上的该类疾病都可以通过预防措施避免。健康管理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防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

2.1 健康管理基本概念 健康管理概念是由美国人所创立的,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而疾病又不断演变,美国政府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投入医疗费用,為了应付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政府开始构思健康管理的措施,不断加大健康预防的投入,最后构筑成这一被世界模仿的健康预防机制。所谓健康管理就是调动社会个体和社会整体的积极性,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健康保障作用。健康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指:根据个人的身体特征、年龄、文化水平建立合理的健康预防机制,并帮助促使其发挥健康管理作用。

2.2 健康管理实施 健康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提前干预。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年龄、生活习惯、烟酒史等。健康管理的实施是针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迫使个人改变不良生活作息习惯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生活以及精神的压力。改变单纯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治疗模式,在病情恶变之前加入干预措施,不但减轻患者病情痛苦还可以减轻患者生活负担。所以,健康管理实施应着重于体力活动、均衡饮食以及强调戒烟限酒等进行非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

3 健康管理建议

健康管理是一项复杂、多程序的卫生预防机制,需要多部门之间配合以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建设,所以应该构建良好的社会健康管理氛围,而不是单纯依靠卫生工作者进行宣传投入。政府应该要颁布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性体检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到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止工作来,一方面可以大力加强健康管理工作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社会氛围,使更多个人和机构投入精力到这一范畴中来。另一方面,政府要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只有让老百姓吃的安全,那才有健康管理实施的必要,如果连基本的食品安全都做不到,那么健康管理也在是一个空谈。作为社会个体,也要注意学习培养营养全面、安排合理的生活习惯。如果只是单纯的生病了再来医院进行治疗,就好比是环境遭受破坏才想起保护环境的重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习惯。就我国目前的医疗状况而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深度和广度已经深深影响了社会个体的生活方式,加剧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压力,所以,应该投入更大的精力到健康管理的实施中。

参考文献

[1] 林晓嵩.健康管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0,9(21):110-112.

[2] 殷晓梅,徐斐,王青平.南京市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11,14(2):236-238.

[3] 赵文华,翟屹.保持健康体重应成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一项公共卫生策略[J].首都公共卫生,2010,11(1):158-160.

传染疾病 第12篇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与遗传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等几种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关

1.1 吸烟

吸烟燃烧的烟草烟雾中含有38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 它们是造成吸烟者成瘾和健康损害的罪魁祸首。尼古丁可引起血管收缩, 使血压升高;也可使血管内膜受损, 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也可引起心跳加快。焦油是烟草燃烧后产生的黑色物质, 是引起肺癌和喉癌的主要原因, 也会使哮喘及其他肺部疾病症状加重。一氧化碳可导致机体缺氧、导致血管收缩变硬、导致心脏病。烟雾中的其他各种化学物质, 几乎都是对人体有害的, 仅目前查明的致癌物质就有40多种[2]。

1.2 饮酒

许多研究证实, 饮酒危害的取决于喝酒的方式 (进餐时饮酒、节假日饮酒、周末狂饮、进餐之外喝酒) 及饮酒的量;适度饮酒要比不饮酒者及酗酒者更少得高血压、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活得更健康长寿。但酗酒 (饮酒过多) 则是导致躯体及精神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酗酒可导致严重的疾病及死亡, 还可导致意外伤害、各种事故、抑郁症、精神异常[3]。

1.3 不健康饮食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脾胃功能的消化及营养的吸收, 现在居民营养水平全面提高, 但饮食结构不合理, 谷物类食品摄入减少, 动物类食品摄入增加, 造成营养素的缺乏, 营养不均衡, 从而导致很多慢性病的发生[4]。

1.4 静坐的生活方式

静坐生活方式的定义是“在工作、家务、交通行程期间或在休闲时间内, 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或仅有非常少的体力活动”。静坐生活方式者如果同时又进食高脂肪膳食,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起体质量增加及代谢紊乱, 进而导致肥胖、血胆固醇及血糖水平升高。

2 预防控制策略

2.1 有效的进行危险因素干预, 慢性病的发病率上升与人口年龄等生物因素有关, 同时也和生活方式等外部环境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 人口年龄结构与外环境因素对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分别为19.24%和80.76%。由此可见, 环境因素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决定因素, 而这些正是可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行危险因素干预的[5]。

2.1.1 提倡以社区为载体, 以全人群为干预对象 (35岁以上人群为重

点) , 采取包括政策、环境改变为主的综合策略来开展控烟、控酒工作。控酒以适度饮酒, 减少酗酒发生为目标;控烟以减少被动吸烟、减少新吸烟者及增加戒烟者为目标。

2.1.2 增加社区体育锻炼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吸引居民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保持心理健康, 增强体质, 提高自身身体免疫力。

2.1.3 增强健康宣教, 可采取健康宣传栏和健康讲座的方式, 宣传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不吸烟, 适量饮酒, 多运动。提高社区居民的保健意识, 做到调整饮食结构, 合理膳食, 打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2.2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2.2.1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识, 充分认识到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在社

区, 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 对各类患者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本区高危人群信息跟踪卡。

2.2.2 社区卫生服务可使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

与被服务关系, 利用与患者及家属接触的机会进行健康宣教, 使居民认识慢性病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及行为,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2.3 在全社区范围内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口腔疾病的

防治知识讲座, 定期播放录相, 印发疾病防治宣传册和健康处方等资料, 普及高血压、糖尿病等预防知识;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健康教育,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生存质量。

2.2.4 定期对危险因素干预效果作出评估:

对管治患者的病情转归及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善情况每半年应进行评估一次, 指导和调整下一步的管治方案。

2.3 协调各相关部门, 改善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大环境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如果仅靠社区和卫生部门则难以完成。要以“大卫生环境”的观念,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视和支持, 在政府领导下协调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 建立起协作机制, 形成慢性病防治的合力, 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4 大力培养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者

由于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干预工作起步晚, 基层工作的专业性人才缺乏, 为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 各级疾控部门应要定期组织对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 使其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趋势、防治知识及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策略等相关知识, 同时各社区要配备有丰富临床经验及预防保健常识的全科医生, 这样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预防保健和康复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

2.5 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

经费短缺是制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深入开展的受限因素, 政府应给予专项经费, 同时争取社会各界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支持, 各方面共同努力筹措资金, 将其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健康等活动中, 使居民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务, 从而降低医疗费用的开支, 降低医疗成本。

综上所述, 开展以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生活方式宣教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综合防治, 争取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 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 加大经费的投入, 注重人才的培养, 加大防病知识的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水平, 可以达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最终目标。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威胁着大众的身体健康, 特别是35岁以上人群。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干预, 掌握本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 对社区慢性病人群采用以健康宣教和健康干预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治策略, 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致残致死率, 合理分配社区卫生资源, 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 从而达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干预

参考文献

[1]李立明, 吕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新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3, 11 (3) :97.

[2]张冰玲, 刘梓康, 王丽香.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不良生活方式的健康干预[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7 (1) :55.

[3]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顾秀英, 胡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 2003:5-6.

上一篇:建筑电线电缆防火涂料下一篇:持续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