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及建立范文

2024-05-07

设计及建立范文(精选10篇)

设计及建立 第1篇

一、集团公司特殊的财务风险

刘戬在《集团化异地经营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 (2007) 一文中对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量。

(一) 筹资活动中存在的风险

集团公司筹资活动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的特殊性表现在“杠杆效应”, 即集团公司可以通过一层层控股多次运用同样资本取得不同的贷款, 从而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非集团公司自身的会计及其他经营信息 (表外还款能力等) 即反映了其存在的财务风险。但是由于杠杆效应, 集团公司承担的负债可能远远高于其资本的承受能力, 这一方面使公司能够利用借款的便利, 另一方面如果发生债务危机, 它的反噬力也是巨大的。如果集团公司没有统计与防范这部分潜在风险的意识, 在危机来袭时很可能无力抵挡。

集团公司筹资活动中另一个值得考量的地方是如果其集团下的分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独立进行资金的核算和筹资、投资, 这样分散的筹资活动也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集团母公司无法确切掌握子公司的筹资金额及质量, 而各个子公司累积起来的风险对母公司的冲击也会很大。而且, 分散筹资带来的筹资费用等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二) 投资活动中存在的风险

子公司本身是母公司在不同领域投资的结果, 不同子公司在不同行业领域、地域等的灵活投资可以为集团带来特殊的利益, 比如在上游业务的投资可以使集团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原材料供应, 而不必受限于市场供给。但子公司的自主投资也会带来财务风险, 主要表现在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等条件的限制, 母公司并不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子公司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 而往往限于子公司呈递的审批材料。而子公司管理层出于绩效评估的考虑, 会倾向于做出短视行为, 即为了账面的利润而丧失好的投资机会、过度投资, 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浪费甚至有意倾占集体资源。

(三) 集团内部财务管理风险

集团内部财务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子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在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功能不全的情况下, 管理层实际控制着子公司, 并出于自身利益而不是集团利益的考虑来经营。如1993年成立并一度辉煌的Z集团, 于1998年解散, 管理层的道德风险是促成其倒闭的重要原因, 如其下属商场经理H某, 在L地开了一个娱乐城, 许多设备都是从商场拿去但并未付款。在资金不受集团总部监控的情况下, 集团内部存在各分散的资源控制人中饱私囊的潜在风险。

二、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

(一) 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建立的要求

对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 理论和实践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如推行委派制, 即集团派出财务人员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等。但这也是隔靴搔痒, 在缺乏统一控制的情况下, 委派人员存在与内部控制人同流合污的可能性, 子公司管理层也可能会因此而怀疑集团对其的信任度而打击了工作的积极性, 效果适得其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集团财务风险的症结, 就是集团的资金管理缺乏集中性, 没有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如果集团建立起了集中调度资金的风险防范体系, 从制度上消除引致上述风险的潜在因素, 就可以加强集团的财务管理, 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这样一个风险防范体系, 志在于实现集团资金管理的集中化。它是一个统一调度资金的系统, 集团的每一笔资金支出都需要经过系统的过目与批准, 集团的每一笔资金流入同样需要在系统上留有记录。通过这样一个系统, 集团总部可以监控内部的资金流动情况, 并利用这个平台, 更好地管理集团的筹资和投资活动。集团可以统一各个子公司合理的资金需求并根据风险状况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 还可以将某些子公司闲置的资金调度到需要资金的公司。这样在充分考虑潜在财务风险的前提下, 集团因减少筹资次数、利用筹资规模优势而节约了筹资成本。

同样地, 由于每一笔支出都在系统留有记录, 子公司的投资活动和其他支出就受到了限制。子公司将资金用于一定项目, 需要经过集团的审批, 而财务风险防范系统就可以根据资金流动情况持续跟踪投资项目, 监督其是否将资金用于合理用途。这样一个系统, 还有一个比较功能, 即集团内部可以在系统上查看到其他子公司的资金使用情况, 对比自己的资金流动, 从而有一个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作用, 减少总部的监督成本。

系统还将财务和生产系统一体化, 即通过对资金的追踪, 可以看到集团内部的往来、产品出入库等情况, 健全生产系统, 强化集团的内部控制。

(二) 风险防范体系对集团组织架构的要求

统一调度资金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本质还是在于集团对资源控制权和使用权的把握。根据产权理论, 产权包括对资源的所有权、控制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等。由于我国现在大部分集团公司是由国企改制而来, 人民是资源的最终所有者, 这种所有权由大众持有的情况实际上是所有权缺位, 资源被投放在公司, 但最终所有者却无法直接从对资源的使用中获益。这种独特的历史因素造成了我国企业经营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对控制权的争夺, 获取了资源的控制权, 就相当于成为了资源的获益人。集团公司大部分采用了垂直组织结构, 往往子公司下面又有子公司, 控制层级在三级或三级以上的居多数。这样资源层层下调, 控制权和使用权过分分散。子公司同时拥有对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 就没有足够动力去顾及集团的整体利益, 而是努力利用能控制的资源获取自身或当前的利益。

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一种与垂直化截然不同的组织形式。在扁平化组织结构中, 母公司拥有对集团资源的统一控制权。这时候的分支结构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没有独立的财务核算权, 对资源只有使用权。这时候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分配在了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 (典型的是采用事业部的形式) 两方, 有利于总部统一调度资源、分支机构灵活运用资源创造价值。

统一调度资金的风险防范体系, 就是基于扁平化在公司治理上的优势。因此它的目标是通过将对资源的控制权划分给集团总公司、将对资源的使用权划分为各个事业部, 从而既集中调度资金, 对集团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 防范因控制力度不足而产生的风险。

(三) 风险防范体系的实际构建

建立这样一个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基本前提是集团资源控制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有了这样一个治理机制背景, 才需要考虑下一步的制度的建设。对此, 刘戬在《集团化异地经营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 (2007) 中提到了“内部结算管理中心”这一模式。

内部结算管理中心模式, 就是集团公司在银行开立一个账户, 该账户只有一个账号, 而户名为集团所有下属子公司, 子公司既在银行有户名, 又在结算中心有户名;这样一个结算管理中心通过限制子公司在银行的业务只有存款自由而无趣款自由、所有存款由结算中心统一管理并在子公司之间进行拆解、所有子公司的用款需要由母公司调度来行使对资金的控制权。这样一种模式利用了银行的结算功能, 有效做到每一笔资金的支出都在集团总部财务管理系统留有记录。但它的缺陷是总部并不能够对资金的流入进行统一监管。分支机构可能将收到的款项通过某种方式转移到私人手上, 而对这部分的控制是比较困难的。

实际上, 建立一个对资金流入和流出都能控制的财务风险防范系统, 需要集团公司利用当前的信息化技术水平, 建立一个统一的财务核算平台。核算平台要求分支机构的每一笔业务都能为总部所监控, 要做到这一点, 可以在现有的记账系统基础上, 增加集团公司所需要的功能, 即各个分支机构的账务体系只是集团账务体系的一部分, 财务人员在账务体系分支上输入的信息自动过入到总部。在这样一个系统下, 总部可以设置对特定内容的限制, 如资金流入流出的审批权等。系统还需要与集团的业务环节相结合, 实现总部对资源的集体控制。例如2006年大连港集团引进了金蝶EAS系统构建统一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 通过系统间信息交互流转, 形成涵盖企业财务、生产、投资、人力资源、技术、基础设施、能源、安全、环保等全方位的信息管理, 从而进行企业全方位数据分析、考核管理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集团公司统一财务核算成为了可能。

综上分析, 集团公司可以从软件 (治理环境) 和硬件 (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 这两个方面努力, 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下文从一个集团公司的实践情况出发, 进一步阐述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建立需要注意的事项。

三、基于W集团的案例分析

中国W化工 (集团) 总公司是一家大型国企, 其控股的上市公司有三家, 控股的非上市公司有30多家。集团旗下的子公司独立进行资金管理, 集团内部的资金需求主要由母公司统一安排调度, 当子公司提出资金需求申请并经审批后, 由母公司承担筹款工作, 即母公司以接受子公司委托贷款的形式进行筹资, 并将筹得的资金以其他应收款的形式划拨给需要的子公司。母公司向子公司收取借款利息并统一对外支付, 从而实现了对集团筹资活动的控制, 有效降低了筹资成本和集团公司筹资活动中的潜在风险, 是非常成功的实践。

但是, W集团对子公司的投资和其他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控制。集团没有建立起对资源的真正控制, 子公司掌握了其分派得到的资源的控制权。由于集团未相应建立起有效的对子公司管理层的绩效评估考核机制, 导致很多子公司经营具有随意性, 管理层倾向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经营, 在位期间或持保守主义、业绩平庸。这表现在账面上就是很多子公司经营失败, 常年净利润为负值, 损益科目为向集团交纳利息或向集团内部提供借款而确认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最为突出, 而主营业务收入表现平平。笔者参与了对其四家子公司2012年的年度审计, 发现只有一家公司盈利, 其他都是多年累积的亏损, 其中T公司虽然账面存货200多万, 但经盘点, 发现其大部分存货已经过保质期多年, 价值早已折损。由于对资源缺乏控制, 集团不能让资产得到充分运用, 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从W集团的案例, 可以看出对资金统一调度的重要性, 这种统一控制必须是全面的, 单独对资金流入或流出的控制只会为分支机构留下制度的缺口, 财务风险还是未得到有效防范。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重要的就是完善总部统一配置资源的制度。

摘要:由于拥有的资源多而分散, 集团公司特殊的财务风险表现在筹资活动中的“杠杆效应”、投资活动中分支机构的短视行为及集团内部分支机构的内部人控制等方面, 对集团的生存影响重大。本文试图从建立集团总部统一配置资源、调度资金的总部控制资源制度出发, 从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财务管理平台两个方面对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W集团的案例, 指出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可取之处。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王素荣.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 (10) .

[2]刘戬.集团化异地经营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J].会计师, 2007 (3) .

[3]梁海音, 丁联.集中式财务管理的探索与创新——大连港集团财务信息化实践应用[J].交通财会, 2012 (3) .

[4]贾秀玲.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 2007 (30) .

设计及建立 第2篇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刘颖 专业班级: 计科1003班 指导教师: 谭新明 工作单位: 计算机科学系 题 目: 哈希表的设计与实现 初始条件:

针对某个集体(比如你所在的班级)中的“人名”设计并实现一个哈希表,使得平均查找长度不超过R,完成相应的建表和查表程序。

(1)假设人名为中国人姓名的汉语拼音形式。待填入哈希表的人名共有30个,取平均查找长度的上限为2。

(2)哈希函数用除留余数法构造

(3)用伪随机探测再散列法处理冲突。

(4)测试用例见严蔚敏《数据结构习题集(C语言版)》p166。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课程设计报告按学校规定格式用A4纸打印(书写),并应包含如下内容:

1.问题描述

简述题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设计

存储结构设计、主要算法设计(用类C/C++语言或用框图描述)、测试用例设计; 3.调试报告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对设计和编码的讨论和分析。4.经验和体会(包括对算法改进的设想)

5.附源程序清单和运行结果。源程序要加注释。如果题目规定了测试数据,则运行结果要包含这些测试数据和运行输出。

说明:

1.设计报告、程序不得相互抄袭和拷贝;若有雷同,则所有雷同者成绩均为0分。2.凡拷贝往年任务书或课程设计充数者,成绩一律无效,以0分记。

时间安排: 1、6月15日~6月21日完成。2、6月22日上午和下午在实验中心检查程序、交课程设计报告、源程序(U盘)。

指导教师签名: 2012年6月14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1问题分析和任务定义...............................................3 1.1问题描述.......................................................3 1.2问题分析.......................................................3 2开发平台.........................................................3 3数据类型和系统设计...............................................3 3.1存储结构设计...................................................3 3.2主要算法设计...................................................4 3.2.1姓名结构体数组初始化.........................................4 3.2.2获取关键码...................................................5 3.2.3哈希表结构体数组初始化.......................................5 3.2.4构造哈希表...................................................5 3.2.5打印哈希表...................................................6 3.2.6在哈希表中查找姓名...........................................6 4调试结果与运行情况分析...........................................8 4.1程序运行结果...................................................8 4.2运行情况分析...................................................9 4.3算法的时间复杂度...............................................9 5自我评价与总结...................................................9 6参考文献........................................................10 7附:源代码......................................................11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哈希表的设计与实现

1问题分析和任务定义

1.1问题描述

设计哈希表,要求用除留余数法构造哈希函数,用伪随机探测再散列法处理冲突,使平均查找长度的上限为2。待填入哈希表的人名共有30个,且为中国人姓名的汉语拼音形式。

1.2问题分析

(1)待填入哈希表的人名有30个,平均查找长度的上限为2。用除留余数法构造哈希表,用伪随机探测再散列法处理冲突,完成相应的建立和查表程序。

(2)人名为汉语拼音形式,最长不超过20个字符。

(3)查找成功时,显示姓名、关键字、初散列值、再散列值、哈希表中的位置及查找长度;查找失败时,显示无此记录。

(4)可多次查找,继续查找输入1,退退出输入0。

2开发平台

系统:Windows 7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08 语言:C++ 3数据类型和系统设计

3.1 存储结构设计

typedef struct {

int key;

char *p;}NAME;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typedef struct {

int key;//关键字

int hash;//初始地址

int reha;//再散列值

char *p;//名字

int l;//查找长度 }HASH;3.2主要算法设计

3.2.1 NAME(结构体数组)初始化

NAME a[30];a[0].p=“wangjunzhe”;a[1].p=“mahaiping”;a[2].p=“luozijian”;a[3].p=“luoxiangzhou”;a[4].p=“zhangkai”;a[5].p=“fengyuyang”;a[6].p=“wuzhenzhen”;a[7].p=“haokaiqi”;a[8].p=“caopu”;a[9].p=“liuying”;a[10].p=“cuijuan”;a[11].p=“hanqianqiqn”;a[12].p=“lixiaoyu”;a[13].p=“caoyingnan”;a[14].p=“jinbaoyu”;a[15].p=“zhaduo”;a[16].p=“wenbo”;a[17].p=“cuichangwei”;a[18].p=“zhangqiu”;a[19].p=“luopeng”;a[20].p=“hudie”;a[21].p=“xieshanshan”;a[22].p=“liming”;a[23].p=“zhangshuai”;a[24].p=“qiuyajun”;a[25].p=“yanruibin”;a[26].p=“jiangwei”;a[27].p=“fangzhaohua”;a[28].p=“yujia”;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a[29].p=“liuzhenzhen”;3.2.2获取关键码

字符串的各个字符所对应的ASCII码相加,所得的整数做为关键字。

int i,s,r;for(i=0;i<30;i++){

s=0;for(r=0;*(a[i].p+r)!=';r++)

{

s+=*(a[i].p+r);

a[i].key=s;

}

} 3.2.3 HASH(结构体数组)初始化

HASH h[40];for(i=0;i<40;i++){ h[i].key=0;h[i].hash=0;h[i].reha=0;h[i].p=“ ”;h[i].l=0;} 3.2.4构造哈希表

for(i=0;i<30;i++){

int sum=0;int hi=(a[i].key)%37;//哈希函数

int hj=(7*a[i].key)%10+1;//再散列函数 if(h[hi].l==0)//如果不冲突

{ h[hi].key=a[i].key;h[hi].hash=(a[i].key)%37;h[hi].reha=(7*a[i].key)%10+1;h[hi].p=a[i].p;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h[hi].l=1;

} else //冲突

{

int finh;//最终地址

do

{ finh=(hi+hj)%40;//伪随机探测再散列法处理冲突

hi=finh;sum=sum+1;//查找次数加

}while(h[hi].l!=0);

h[hi].key=a[i].key;

h[hi].hash=(a[i].key)%37;

h[hi].reha=(7*a[i].key)%10+1;h[hi].p=a[i].p;h[hi].l=sum+1;

} } 3.2.5打印哈希表

float average=0;cout<<“关键码 初散列 再散列 哈希地址 查找次数 姓名”<

for(i=0;i<40;i++)average+=h[i].l;average/=30;cout<<“平均查找长度:ASL=”<

int m;do //m=1,继续查找;m=0,退出查找 { char *f=new char[20];int key=0,n=0,g,l=1,adr;cout<<“请输入姓名的拼音:”<>f;for(g=0;*(f+g)!=';g++)//求出姓名的拼音所对应的整数(关键字)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

n+=*(f+g);

key=n;

}

adr=key%37;//哈希函数求初散列值

if(h[adr].key==key)//分3种情况进行判断

{

cout<<“关键字:”<

cout<<“初散列值为:”<

cout<<“再散列值为:”<

cout<<“表中位置为:”<

int finh;//最终地址

int sign=0;

do

{

finh=(adr+7*key%10+1)%40;//再散列法处理冲突

adr=finh;l=l+1;//查找次数加

if(h[adr].key==0)

{

sign=1;

cout<<“无此记录!”<

}

if(h[adr].key==key)

{ sign=1;cout<<“关键字:”<} }while(sign==0);}

cout<<“继续查询请输入,退出请输入:”<>m;}while(m==1);7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4调试结果与运行情况分析

4.1程序运行结果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4.2运行情况分析

哈希表的输出与预期相同且正确,并查找了“liuying”、“jiangwei”、“huangxiao”三个姓名,分别代表查找一次、多次后成功及查找不成功的情况,且查找结果正确。

4.3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O(n)5自我评价与总结

经过这次课程设计的学习,让我明白了编写程序的思路是很重要的,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的方法和技巧。在编写一个程序之前,如果脑袋里面没有思路,根本就不可能编出好的程序。就算能编出程序来,相信编出的程序的逻辑性也不会很强,因为是想到什么就编什么,不系统。因此在我们编程序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理清自己的思路,然后再将思路分划成几个模块,一块一块的编写,最后再将所有的模块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程序。在上机实验之前,最好将程序编写好在草稿纸上,这样在编译的时候也比较有效率。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 名言的真正含义。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 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数据结构,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数据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等的学科,而且确保经过这些运算后所得到的新结构仍然是原来的结构类型。这一门课的内容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而且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他系统程序的重要基础。通过这次哈希表的设计,我在多方面都有所提高。

在这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在种种的困难中,我明白了耐心在编写程序时的重要性。如果你没有耐心就肯定编不出好的程序,特别是在调试的过程中。我们初次写的程序在电脑上调试的时候也许会出项几百个错误,这时候我们应该耐心的检查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并予以改正,而不是抱怨自己写的程序太烂错误太多,就此放弃。相信再强的人也不可能一次就能编译成功,总会有一些问题出现。其实只要有耐心,就会发现,在修改了一个错误之后,其它有的错误也会跟着消失,所以在编译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认识到了自己动手实践的弱势,特别是在编程方面,知道了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上机编程才能充分的了解自己的不足。而自己完成了这样的课程设计,也是对自己实力的检测,使我对以后的学习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这次的课程设计,更是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同时也找到了克服这些不足的方法,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资源。

数据结构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练习和实践。要想把这门课程学好学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相信事在人为,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学好。总的来说,这次程序设计让我获益匪浅,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在以后的时间中,我们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上机 实验,加强自学的能力,多编写程序,相信不久后我们的编程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能设计 出更多的更有创新的作品。

我认为我的设计优点在于只是用了简单的面向过程编程,而没有用面向对象的类的设计。类在用于比较大的程序设计时会显露较大的优势,而在此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我的设计缺点在于不是面向大众的,即不能由用户在运行时输入姓名,只能通过在代码中的修改达到效果。

这个课题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模板类,这样做可以使程序的结构看起来更整洁简明,各种方法的相关函数一览无余;在主函数中直接调用定义在模版类中的函数,使读者可以很快明白主函数做了哪些工作,程序运行后会有哪些输入输出。

6.参考文献

1.《数据结构(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语言描述)》(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C++ Primer(中文版)》(第4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7.附:源代码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int main(){ typedef struct {

int key;

char *p;}NAME;NAME a[30];a[0].p=“wangjunzhe”;a[1].p=“mahaiping”;a[2].p=“luozijian”;a[3].p=“luoxiangzhou”;a[4].p=“zhangkai”;a[5].p=“fengyuyang”;a[6].p=“wuzhenzhen”;a[7].p=“haokaiqi”;a[8].p=“caopu”;a[9].p=“liuying”;a[10].p=“cuijuan”;a[11].p=“hanqianqiqn”;a[12].p=“lixiaoyu”;a[13].p=“caoyingnan”;a[14].p=“jinbaoyu”;a[15].p=“zhaduo”;a[16].p=“wenbo”;a[17].p=“cuichangwei”;a[18].p=“zhangqiu”;a[19].p=“luopeng”;a[20].p=“hudie”;a[21].p=“xieshanshan”;a[22].p=“liming”;a[23].p=“zhangshuai”;a[24].p=“qiuyajun”;a[25].p=“yanruibin”;a[26].p=“jiangwei”;a[27].p=“fangzhaohua”;a[28].p=“yujia”;a[29].p=“liuzhenzhen”;int i,s,r;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for(i=0;i<30;i++){

s=0;for(r=0;*(a[i].p+r)!=';r++)

{

s+=*(a[i].p+r);

a[i].key=s;

}

}

typedef struct {

int key;//关键字

int hash;//初始地址

int reha;//再散列值

char *p;//名字

int l;//查找长度 }HASH;HASH h[40];for(i=0;i<40;i++){ h[i].key=0;h[i].hash=0;h[i].reha=0;h[i].p=“";h[i].l=0;} for(i=0;i<30;i++){

int sum=0;int hi=(a[i].key)%37;//哈希函数

int hj=(7*a[i].key)%10+1;//再散列函数

if(h[hi].l==0)//如果不冲突

{

h[hi].key=a[i].key;

h[hi].hash=(a[i].key)%37;

h[hi].reha=(7*a[i].key)%10+1;h[hi].p=a[i].p;h[hi].l=1;

} else //冲突

{

int finh;//最终地址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do

{

finh=(hi+hj)%40;//伪随机探测再散列法处理冲突

hi=finh;sum=sum+1;//查找次数加 1

}while(h[hi].l!=0);

h[hi].key=a[i].key;

h[hi].hash=(a[i].key)%37;

h[hi].reha=(7*a[i].key)%10+1;h[hi].p=a[i].p;h[hi].l=sum+1;

} }

float average=0;cout<<”关键码初散列再散列哈希地址查找次数姓名“<

for(i=0;i<40;i++)average+=h[i].l;average/=30;cout<<”平均查找长度:ASL=“<>f;for(g=0;*(f+g)!=';g++)//求出姓名的拼音所对应的整数(关键字){

n+=*(f+g);

key=n;

} adr=key%37;//哈希函数求初散列值

if(h[adr].key==key)//分3种情况进行判断

{

cout<<”关键字:“<

cout<<”初散列值为:“<

cout<<”再散列值为:“<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cout<<”表中位置为:“<

int finh;//最终地址

int sign=0;

do

{

finh=(adr+7*key%10+1)%40;//再散列法处理冲突

adr=finh;l=l+1;//查找次数加

if(h[adr].key==0)

{

sign=1;

cout<<”无此记录!“<

}

if(h[adr].key==key)

{ sign=1;cout<<”关键字:“<} }while(sign==0);}

《人民军队的建立》教学设计 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86-02

教材分析:

1.本课是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展开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而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大革命走向低潮的背景下,中共开始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独立领导革命,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程。本课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由城市暴动到改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转变的过程,介绍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情况,为第12课红军长征做了铺垫。

2.本课讲述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情况。中国共产党人从实践中确立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从而走上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胜利之路。毛泽东同志也在这段历史中开始走上中共领导岗位,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撰写的一系列文章,为中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习这段历史有利于我们了解早期中共的发展情况,体会革命的艰辛历程。

学情分析:

通过导学案发现学生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结果不清楚,对由城市暴动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转变的意义认识不清楚,根据地的地理位置特点不清楚,国民革命军、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工农革命军、红军这种变化有些不清楚。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教学难点: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原因。

教学法方法: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播放电影《南昌起义》片段,让激烈的战斗场景将学生引入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然后导入新课。

2.以军旗为话题,解释“八一”的含义。

二、新课

1.学生初读课文,编制本课大事年表。

2.南昌起义。

①指导学生看油画及领导人的插图,认识感知。

②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展现起义,如播放电影片段、讲述小故事、阅读“史海拾贝”、观察教材插图等,力求生动,以点带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⑧讲解南昌起义的历史背景,要结合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有关史实,讲清南昌起义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中共所进行的组织准备。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抽学生找到并朗读南昌起义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第一枪、开始、开端)。

⑤教师小结引入下一个框题。

3.井冈山会师

①八七会议,让学生说出内容。

②秋收起义。

⑧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④引导学生看地图,看路线,找到“南昌”“长沙”“文家市”“井冈山”等地,引出由城市走向农村,并议论:为什么毛泽东主张由进攻大城市转到农村。

a.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采用“剥笋法”层层引导。

b.比较南昌、秋收起义。认识到敌人统治的中心在城市,农村薄弱。(双方力量对比情况)

c.回忆过去的经验教训(洋务、戊戌、辛亥、北伐战争),认识到民众的力量。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农民占绝大多数,他们是革命的主力军。革命要成功就必须到农村就必须发动群众。

d.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⑤井冈山会师 引导学生看地图,后由学生讲述经过,说出这次会师的时间、组成情况、领导人及意义

⑥井冈山的斗争生活。结合故事《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以及当时流行的民歌,让学生感受老一辈革命家乐观向上的精神。

4.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看有关表格和地图,总结特点:理解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认识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

(巩固练习)

1.每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是为了纪念()

A、秋收起义B、南昌起义

C、井冈山会师D、红军长征胜利

2.井冈山会师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支队伍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周恩来B、周恩来朱德

C、朱德陈毅D、毛泽东朱德

3.你认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重大意义是( )

A、确立了中国革命的奋斗目标

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C、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

D、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险局面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内容、地点较多,要注意开发多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感知,如各种资料短片、活动地图或多媒体地图等。如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展现起义,如播放电影片段、讲述小故事、阅读“史海拾贝”、观察教材插图等,力求生动,以点带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设计原则 第4篇

1. 相互牵制的原则

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 如果是经过两个以上的有相互制约环节对其进行监督和核查, 其发生错弊现象的几率就很低。就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来说, 相互牵制必须考虑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两个方面的制约关系。从横向关系来讲, 完成某个环节的工作, 需有来自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协调运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证明;从纵向关系来讲, 完成某个工作需要经过相互隶属的两个或几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 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 上级受下级牵制。只有经过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的检查和制约, 以使发生的错弊减少到最低程度, 或者即使发生问题, 也易尽早发现, 便于及时纠正。

2. 岗位责任原则

内部控制的设立是与管理模式紧密联系的, 企业按照其推行的管理模式设立工作岗位, 并赋予其责、权、利。规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处理程序, 责任和权力是岗位责任原则中的关键因素, 有什么样的岗位责任, 就要赋予此岗位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权力, 切忌出现岗位责任不明确、权力不清楚的现象。岗位责任主要解决的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执行岗位和审核岗位的分离, 保管岗位和记账岗位的分离等, 通过不相容的划分, 各部门和各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 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 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另外, 必须注意让员工理解其各自的控制责任, 一方面要让员工懂得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 即操作规程和处理程序, 另一方面要让员工明白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的重要性。

3. 协调配合原则

协调配合原则要求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应相互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相互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 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为此, 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 又相互协调, 保证经营管理活动连续、有效的进行。

在内部控制中相互牵制是基础, 协调配合是升华, 因而, 协调配合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 内部控制是由于建立的, 也要由人来行使, 如果企业行使控制监督职能的人员在思想道德上、心理素质上, 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对内部控制的程序和要求含混不清, 连最基本的岗位责任也不能执行到位, 那么, 再谈协调配合显然已不能胜任。

4. 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最关心的是经济利效益, 如果单纯从控制的角度来考虑, 参与控制的人员和环节越多, 控制措施越严密复杂, 控制的效果就越好, 其发生的错弊现象就越少, 但因控制活动造成的控制成本就越高。因此, 在设计内部控制时, 一定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的效益之比, 一般来讲, 只要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 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对那些只在局部发挥作用的、影响特定范围的一般控制点, 其设立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 而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防止由于一般控制点设立过多、手续操作繁杂, 造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正常迅捷的运转。因此, 控制点设立的数量需根据实际情况, 科学设立、易于操作, 千万不要因为不必要控制点的设立造成投入产出的得不偿失, 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

二、如何建立内部会计控制

1. 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控制

内部会计制度采取的一切措施方法和程序, 最终要由人来执行, 所以最首要的是会计人员素质的控制, 包括以下内容:制定有效的用人政策;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忠于职守, 廉洁奉公, 遵纪守法, 客观公正;对会计人员进行轮换和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能力;岗位定期轮换, 以加强责任心;切实把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会计监督的范围。

2. 组织机构控制

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 一个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分设不同的部门和机构, 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具体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 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 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项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 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 以保证被检查出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在建立组织机构时, 将具有控制功能的措施引入内部控制机制, 使其具有防护性功能。要进行授权批准控制, 就是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单位内部某个部门或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 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 否则就无权审批。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对负责人的制约, 负责报销的凭证签字必须按法律法规对其真实可靠性负责, 保护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单独设立机构和会计人员, 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明确各自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采取回避制度, 要严格贯彻执行亲属回避制。凡直系亲属、近亲属要回避在同一单位任职财会重要岗位。

3. 经济业务处理要全过程控制

一切经济业务都必须经过会计部门, 并明确各经办部门与会计部门的关系, 防止管理过程中漏洞的发生, 减少会计记录遗漏等错误。

在对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中, 要由购货合同、验收材料入库、结算支付货款三个环节构成。采购人员严格按照授权批准的标准进行采购, 不得擅自改变采购内容;采购业务需签订采购合同;采购货款必须经过审核、核对合同, 方可付款结算采购的物资必须经过验收方可入库;采购过程的损耗必须查明原因, 经审批后再处理;应付账款明细账与总账定期核对。

在对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中, 要由签订销售合同、填写发货通知单通知仓库发货、办理发货、办理货款结算四个环节来完成。在设置内部控制时要求:销售合同、发票和发货单, 必须经审核批准方能生效;要按规定价格销售, 未经授权不得改变售价;销售退回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方可办理退款手续;开单、发货、收款必须分工负责;应收账款明细账应与总账核对相符。

在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中, 固定资产的购买、报废、清理、转移、调拨等均应经过批准, 并取得相应的凭证;固定资产购买必须签合同;固定资产应建立固定资产目录、明细账和卡片;定期对固定资产清点, 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必须经过批准后方可进行账务处理;报废固定资产处理必须经过审核。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货币资金业务是指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收支业务。业务量大、发生范围广。在对货币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中, 实现钱账分管, 出纳员不得负责总账的记录和凭证的保管;各种收付款业务均应集中于出纳部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出具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现金收入和支出必须立即记账, 当日各种收款的原始凭证汇总金额必须与实际入账的金额一致;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现金日记账情况并进行账实核对;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必须定期与银行提供的对账单核对, 并由出纳以外的人员编制或审核银行调节表;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管理, 领用空白发票和收据必须进行登记, 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 支票签发必须由出纳员和财务负责人两个以上负责签字, 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并应设置支票签发登记簿进行记录;所有的付款业务只有经过审核批准后方可支付;一切收付款业务必须凭证齐全, 收付业务完成后必须加盖收付收付讫印章;所有与现金或银行收付业务有关的人员在业务处理后都必须在相关文件上签字, 以备追溯责任。

综上所述, 企业的内部控制从设计的角度来看, 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达到一个基本目标, 即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保证企业顺畅运转而又不失控制, 同时, 要能对非常规业务进行有效的反应, 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测和评价, 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 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日益增加, 如何辨别、分析防范和控制风险,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内部控制体系中, 会计控制是核心, 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依赖于严格的会计控制。有目的的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防止企业财产的损失。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有关人员之间, 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会计管理制度。内部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有关的控制。建立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的, 就是要强化内部管理、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 纠错治弊、防范风险, 确保国家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控制, 《会计法》所要求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真实与否, 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时, 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王玉杰:论内部会计控制.中国财经报, 2000

[2]孙铮姜秀华著:国企改制与财务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社, 2000.01

[3]《内部会计制度讲解》

《建立模型》教学设计 第5篇

金坛市小学科学

张戴李黄四人组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模型的种类以及作用;

2、能够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模型的作用; 难点是学会建立模型。

三、材料准备:

手臂屈伸模型、黑盒子(里面用KT板隔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手臂屈伸模型,引入概念

1、谈话: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运动——手臂屈伸运动,好吗?

2、师生一起做手臂屈伸运动。

3、问:谁来说说“手臂屈伸运动”时骨骼和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4、学生汇报。

5、师说:听不懂,还不太明白。老师现在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你们怎么能让小朋友明白呢?

6、学生说。(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出手臂屈伸模型)

7、小组玩手臂屈伸模型,同学互相解释。

8、师:谁来再向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说“手臂屈伸运动”时骨骼和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9、提示“模型”——方便解释(板书)

(二)尝试建模,初步理解建模的步骤

1、师:你们会不会做模型呢?

2、学生回答。

3、板书“地球内部的构造”模型,你会不会做呢?

4、小结:建立模型我们要先“了解信息”。

5、地球内部的构造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说)

6、出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让学生把信息收全、收完整、收准确。

7、“选择材料”——三种橡皮泥: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说。

8、学生分小组制作。

9、教师巡视,帮助切开,让学生进行比较。

(三)探究“黑盒子”,建立图形模型

1、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很快就能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

2、出示黑盒子:里面隔成了几种形状:三角形、长方形„„还有一颗弹珠。

3、请同学们画出里面隔出来的形状。

4、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汇报。

5、全班交流。(学生将自己组研究的结果画在黑板上)

6、小结:图表也是一种模型。

(四)阅读拓展,认识其它几种模型(公式等)

1、你还知道哪些模型?学生回答。

设计及建立 第6篇

从概念上讲, 程序设计就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而编写一系列的指令。从深层上看,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涉及到对存储数据的操作, 程序设计的原材料是数据和数据的存储容器, 而处理这些原材料的工具是命令、函数和操作符。程序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一些处理过程创模型或者摹拟这些过程, 把这些现实或理想中的处理过程合乎逻辑地描述为逻辑或运算过程, 也就是提取或分析数据, 然后指派计算机来完成相应的一些处理工作。

SP模式的基本纲要是: (1) 对问题进行说明。开始解决问题以前, 需要将其说明清楚:否则会不断进行修改, 或丢弃已编好的代码并从头来, 而且最终也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有时调整问题的说明方式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 分解问题。因为解决问题最终以操作、命令和函数的方式将具体的指令供给Visual Foxpro, 所以需要将问题分解为多个独立的步骤, 而不是一下子解决全部问题。

(3) 编制各模块。清楚了要表达的目标, 便可以开始使用Visual foxpro命令、函数和操作符来构造各模块。如果已经明确了所需的命令或函数, 便可以查看联机帮助了解这些命令或函数的语法格式。如果仅仅知道要做什么, 而不清楚应该使用什么命令或函数, 则可以在Visual foxpro帮助系统中分类查找所需的命令或函数, 命令或函数的帮助主题包括该命令或函数的说明和完整的语法描述。

(4) 测试并完善模块。开发过程中不断测试和调试已编好的代码 (因为命令和函数是用来处理数据的, 所以需要一些数据来测试其功能, 这些用来测试的数据就与实际数据尽量相近。) , 通过测试运行, 结合运行程序过程中是否产生了错误信息, 不断加以完善、调试程序, 直至完全正确。

(5) 组装全部模块并进行整体测试。将已编制调整好的各模块进行组装, 并进行整体测试, 在处理实际数据之前, 必须用实例数据进行测试。精练数据和数据存储方式, 便于程序对其进行处理。

这些模块划分为更小的子模块。

OOP模式是近年来程序设计方法的主流方式。OOP模式是一种试图模仿人们建立现实模型的程序设计方法。OOP以对象及其数据结构为中心, 而不是以过程和操作为中心, 在设计中, 用“对象”表现事物, 用“类”表示对象的抽象。对象是通过类的实例化而实现的, 各对象是独立的实体。又可以用“消息传递”表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用“方法”表现处理事物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开发者在OOP模式中, 工作的中心不是程序代码的编写, 而是重点考虑如何引用类, 如何创建对象, 如何利用对象简化程序设计。VFP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提供了一系列的辅助设计工具, 如“表单设计器”、“类设计器”、“菜单设计器”等。借助于这些设计工具, 用户可以很容易地把程序代码与用户界面连接起来。这样, 应用程序就可以有对用户非常友好的人机界面, 响应用户的输入并执行相应的程序代码。总之, OOP模式以对象或数据为中心, 以数据和方法的封装体为程序设计的基本单位, 程序模块之间的消息交互存在于对象一级, 这就给程序设计提供了一致性、灵活性、独立性和可靠性。

OOP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中, 用户界面一般是利用系统所提供的各种不同的对象或用户自定义的对象, 通过搭积木的方式进行组合绘制而成, 整个过程是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的, 就像是在画图中绘画一样, 用户界面产生后, 再针对需要实现具体功能的或需要响应用户操作的对象, 编写实现相应功能的程序代码, 不需要响应用户操作的对象, 就不需要编程, 整个程序设计采用了事件驱动的运行机制。

VFP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主要有步骤如下:规划应用程序, 创建数据库, 定义和引用类, 精心设计用户界面, 提供具有交互能力的输出形式, 测试和调试程序即可。

在一个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 常常是OOP模式和SP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程序设计的思想建立起来了, 开发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就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SP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规模较大的程序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相关又相对独立的一个个较小的模块, 再把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欢迎投稿、订阅

参考文献

[1]罗虹、李粉珠等新编中文VISUAL FOXPRO 6.0实用教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12

[2]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建立对象模型中确定属性的设计研究 第7篇

在建立对象模型时, 我的方法是先确定类、对象和关联, 对于大型复杂问题, 还要进一步划分出多个主题;然后给类和关联增补进一步描述的属性;随后利用继承关系适当的合并和组织类。因为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更准确地描述了类中所提供的服务的需求, 所以, 类中操作 (服务) 需等到建立了这两个模型之后再确定。属性是建模中的核心要素。确定属性是建模的基本问题。

2 确定属性

对象是用属性来描述的, 如果有些名词只是其他对象的属性的描述, 则应该把这些名词从候选类-&-对象中去掉。当然, 若某个性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则把它作为类而不是作为属性, 这可以当做准则。在ATM系统中, “支票”、“现金”、“账单”、“密码”、“取款额”、“余额”、“分行代码”、“卡号”和“类型”等, 都应该作为属性而不是作为类。在分析人员考虑不周的地方, 该准则能帮助他合理筛选出潜在的对象。

2.1 为什么确定属性

属性是用来描述类-&-对象的特性的。一个属性是一个数据项 (状态信息) , 类中对象都有相应的值 (状态) 。目前, 面向对象分析模型越来越专门化, 而且更加详细, 每个类-&-对象都由属性描述, 而属性则按照类-&-对象的规范来描述。属性放在类-&-对象表示符号的中间部位。

在面向对象分析中, “属性”用来反映问题域和系统的任务。属性能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类-&-对象和结构, 换句话说, 属性能为“类-&-对象”以及“结构”提供更多的细节, 因此, 在一个系统中, 确定属性是非常重要的。

2.2 如何确定属性

选择属性的过程包括分析和选择两步。一般来说, 分析强调对象的外观或功能, 选择则强调目标系统的需求。

属性是对象的性质, 通常用名词词组和形容词来表示。首先, 在需求陈述中找出属性或通过分析找出属性。这些属性必须是问题域中对象的基本性质, 而且在目标系统中是必要的。也就是说, 只考虑与目标系统相关的属性, 不考虑超出目标系统范围的属性。然后, 删除不正确的和不必要的属性, 选择正确的和必要的属性。最后, 恰当的给属性命名。

删除属性的标准如下:

2.2.1 区别对象和属性

对象是在应用领域内具有自身性质的实体。若某个实体的独立存在相当重要, 而相比之下它的值不那么重要, 则应把它作为一个对象而不是对象的属性。同一个实体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是作对象还是作属性, 需要根据应用需求具体分析而定。例如, 在邮政目录中, “城市”是一个属性, 而在人口普查中, “城市”却看作为对象。

2.2.2 区别链属性和属性

在分析过程中, 不应该把链属性作为对象的属性。若某个性质依赖于某个关联链的存在, 则该性质是链属性而不是属性。链属性在多对多关联中很明显,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 不要把它作为两个关联对象中任意一个的属性。

2.2.3 区别限定词和属性

当属性固定下来后, 能减少关联的阶数时, 则可将该属性重新定义成为一个限定词。如ATM系统中, 分行代码、聘员号、账号和站号等都是限定词, 而不要把它误认为属性。再如, “分行代码”不但可作为关联“分行组成总行”上的限定词, 也可作为关联“中央计算机”与“分行计算机”的限定词, 这样, 就将该关联的一对多的通信关系减少为一对一的通信关系

2.2.4 区别内部值和属性

若某个性质是对象的非公开的内部状态时, 则应该将这个属性从对象模型中删掉。

2.2.5 避免细化

一个对象的属性不能过于细化, 在分析过程中, 应去掉那些对大多数操作没有影响的属性。

例如:经过精选后, 确定的ATM系统中的各个类的属性又增补了一些限定词。

(1) “卡号”:前面的分析过程中, 遗漏了“分行发放现金兑换卡”这一关联, 现在发现了, 因而就把“卡号”这个限定词补上。

(2) “账号”是关联“分行保管账号”上的限定词。

(3) “聘员号”是关联“分行聘用营业员”上的限定词。

(4) “站号”是关联“分行拥有营业终端”、“营业终端与分行计算机通信”和“中央计算机与ATM通信”等上的限定词。

3 结论

面向对象方法以对象为基础来构造系统, 不是以功能为基础来构造系统。这是一个基本认识。

属性是用来描述类-&-对象的特性的。一个属性是一个数据项 (状态信息) , 类中对象都有相应的值 (状态) 。

属性能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类-对象和结构。

确定属性应注意方法, 分清关联、范围限定和内涵性质是确定属性的基本思想。

参考文献

[1]孙涌.软件工程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04) .

建立服装设计的新东方主义观 第8篇

1979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外, T台上高挑美女身着时尚耸肩衣裙, 神态自若, T台下中国观众身着蓝灰制服, 屏息凝视。这组强烈的对比影射了当时中国服装设计的尴尬局面:一方面设计师们希望走出保守落后境地, 一方面又没有走出的合理借口。皮尔·卡丹的这场服装秀无疑雪中送炭。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服装界一批雄心勃勃的设计师依然挣脱了保守思想的束缚, 渐渐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1985年, 张肇达开始为美国OLEGCASSINI品牌设计高级成衣, 第一个闯入欧美时尚界;同年, 国际级大师依夫·圣·罗朗、皮尔·卡丹、小筱顺子三人先后“大驾光临”, 拓展了中国服装设计视野。然而, 此时的服装设计由于缺乏经验和指导, 绕了不少的弯路。新锐服装设计师多以艺术家身份出现, 过于追求表现, 盲目追求奢华, 误解性感, 与消费者需求严重脱节;另一类设计又过于屈从市场, 完全失去设计主导性。

1990年代中后期, 市场地位转换, 供大于求, 设计师和企业同时意识到调整设计理念的重要性。波斯登开连衣裙式羽绒服的先河, 杉杉、雅戈尔、罗蒙等企业开始打造个性品牌, 谢锋等国外归来的设计师也胸有成竹地创办了吉芬品牌, 为中国服装设计的勃发注入第一股力量。

1996年, 杉杉集团高薪聘请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设计师张肇达和王新元, 打造高级成衣女装品牌“法涵诗”, 开启了“大师+大企业”的合作模式, 专心面向市场需求、品牌塑造和价值创造。中国服装设计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般, 在与企业合作中飞速发展。然而, 依附于追逐经济利益的企业, 设计开始跟风, 国内抄国外, 低档抄高档, 设计最基本的创造性被抛之脑后。部分有抱负的设计师不满于现状, 自立门户, 却多因精力不济告败。

多次经历低潮和突破的中国服装设计, 终于2003年10月13日在巴黎华丽转身, 罗峥等六位年轻设计师, 代表中国第一次登上巴黎卢浮宫T型台, 宣告了中国设计的真正崛起。中国服装行业逐渐告别以订单生产为核心的经营模式, 进入一个集设计、加工、营销一体化的新品牌时代。2005年, “设计产业化”被响亮提出, 各种设计品牌和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还与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签署协议, 准备向国外推出自己的品牌。2006年开始, 设计师把眼光放到国际时装周, 谢峰的“吉芬”第一个闯入, 接着就是2008年马可的“无用”。

尽管服装设计已跻身于国际舞台, 但国内服装产业却不容乐观, 仍没有足够的经营者和投资者。谢峰的“吉芬”品牌是聘请巴黎第二工作室负责其欧洲的整体公关和市场推广, 罗峥也有意与国外投资公司合作, 国外资金的摄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中国服装设计的成功之道——中国情调与国际面纱

中国服装设计成功的因素很多, 除了设计师们永不服输的钻研精神外, 共同文化内涵和设计师个性之间的完美融合是不容忽视的一点。

东方文明的神秘色彩是抓住国际眼球的一大亮点。创造了高级成衣品牌欧柏兰奴、高级新概念礼服品牌西罗直觉、高级订制礼服品牌西罗梦幻的罗峥, 自信的运用中国元素创立属于自己的服装帝国。她尝试把东方的人文理念、哲学思想融入设计, 在旗袍上呈现扇子、中国花鸟、旧上海洋烟图, 创造了典雅的青花瓷、热闹的戏曲图案、深邃的水墨画一样具有强烈东方神秘色彩的时装。罗峥曾说“让外国人引以为傲的是中国创造, 而不是中国制造”, 可见她坚持光大中国特色的决心, 及对盲目追求国外设计模式的排斥。不只罗峥, 房莹、刘洋等也主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

个性创造是服装设计成功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情调”是所有中国设计师所摆脱不了的情结, 那走出自己特色的设计师, 才是国际舞台的宠儿。虽然世界需要新鲜中国文化的刺激, 但更需要不同的中国文化。因此, 如何把中国风变得丰富多彩成为设计师的目标。

评判中国服装设计的标准是国际眼光。中国并无发言权。尽管西方设计师争相吸收东方服装的文化特色, 但总体来说, 西方服饰仍引领时装潮流。只有国际感强烈的设计能登上国际舞台。这里的国际感, 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审美的应和。谢峰携其“吉芬”就以浪漫的西方情调博得热烈掌声, 他希望吉芬既有东方情怀, 又摆脱生硬的民族符号, 符合国际化的审美标准。正如李安所说, “用国际的眼光去诠释中国情感比较容易被人家接受。”

中国设计发展似乎比欧洲设计更坎坷, 一股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不得不追从西方审美情趣的处境相互纠结, 让很多设计师不能自拔。笔者同意郭培的看法, “衣服可以成为艺术品……智慧和工艺才是一件衣服的真正附加值。”成熟的服装设计如同艺术一般, 应该是一个自我享受的过程, 经历了思考、真情流露和技术炫耀。中国设计师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的中国情怀, 所以不必刻意追求民族性, “人总是善于发现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 即使我们刻意掩饰, 西方人还是能一眼辨出东方风格, 何必担心民族特色的流失?

三、中国服装设计的出路——建立新东方主义观

品牌和服装业的振兴并非扶植一个设计大师。打造时装品牌需要长期而坚定的个人风格, 需要设计师走向世界, 并有一个聪明的经营者。比起西方, 中国设计师们显得不够老练, 反而更像是醉心于艺术创作的年轻艺术家, 急于要展示自己的“新发明”, 恨不得让每个独特的创造崭露无遗, 缺少了时装大师奥利维·斯特立所说的“含蓄的美”。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中国服装设计也受到国际时尚界的重视, 东方文化的复兴成了时尚界必谈的话题, 其前途不可估量。给与机遇的同时却也对中国服装设计提出了挑战, 中国服装设计该如何定位?

西方时尚界背后所支撑的是两大文化观, 即, 从文艺复兴时代一脉相承的欧洲价值文化和后工业时代美国品牌坚持的价格文化。中国服装设计想要真正确立不依赖于西方文化的国际身份, 必须建立自己的东方主义观。但是我们必须正视, 虽然国际舞台包容各种服装设计, 却没让各国文化都来当评委。因此, 死守民族战线会固步自封。服装设计不是展现民族强大的工具, 而是要创造属于全人类的作品。正如张肇达所说, 我们需要建立新东方主义, 它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 我们的迎合不是妥协。

中国服装设计的国际身份已经逐渐明朗, 但服装设计不能从单一层面发展, 必须使设计产业化、技术化、商业正规化。我们即将面对的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对产品、公司对公司、行业对行业的竞争, 设计师应成为从创立品牌到国际传播、从开拓市场到维持经营的全面的品牌制作人。

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设计构想 第9篇

一、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大力发展再保险市场, 形成投保人、商业保险公司、国有再保险公司、国际再保险公司、资本市场运作、财政参与的巨灾保险体系, 将政府定位于最后再保险人, 承担商业保险公司正常承保范围之外的赔偿责任。

二、建立巨灾保险基金

现今, 世界各国的巨灾保险基金一般都是由政府及监管机构牵头建立的, 由国家再保险公司实施管理, 以市场化运作和政策支持相结合的模式, 这样可以为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再通过国际大的再保险公司寻求风险分担。而我国的巨灾保险基金应该由中央、省、地市这三级财政一同出资, 并对巨灾保费实行单独立账、单独核算管理, 统一安排国际再保险及发行巨灾债券等方式以分散风险。

三、开发巨灾险种

我国向来缺乏巨灾保险险种, 很多财险公司的险种依然将地震等大灾害不予包括。应该积极的开发更多的巨灾险种, 把巨灾险种独立出来,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再者建立我国自己的巨灾风险数据和巨灾风险模型, 建立巨灾保险产品的精算基础, 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在国家的扶持下, 推出一系列强制性、非赢利的巨灾保险产品。并积极完善灾后的赔付体系, 确保大灾过后, 保险公司能够及时有效的赔付。

四、巨灾风险债券化

我国虽然未曾涉及巨灾风险债券化, 但利用金融衍生技术实现风险管理在国外保险行业中相对已经成熟, 本文就巨灾风险债券化的可行性做精算分析。

在年再保险合同中, 若事先确定的巨灾保险事件发生, 再保险公司向原保险人支付固定赔款L。若巨灾保险事件没发生, 则不用赔款。L已知, 设q'表示再保险公司对巨灾事件发生的估计概率, p'表示再保险的市场公平价格, 有

其中r表示一年期无风险利率且n年不变。

再保险公司发行巨灾债券, 积累资金C, 有

若巨灾不发生, 投资者将得到本金和息票R=L-C。

N表示每期息票, 则有

从投资者角度看, 再保险的隐含价格为各年期息票现值加上本金现值

同理有 (p″+C) (1+r) n=L

当 (p′+C) (1+r) n≥ (p″+C) (1+r) n=L时, 再保险公司可以正常经营。

若要上式成立, 即为p′≥p″等价于q′≥q″。

q′表示再保险公司对巨灾发生的估计概率, q″表示投资者对巨灾发生的估计概率。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债券发行时, 再保险公司态度相对保守, 一般会过高估计巨灾发生概率, 而投资者行为的乐观, 使其过低的估计了巨灾发生概率, 故而q′≥q″成立。则巨灾风险债券化是可行的。

五、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重要保障, 无论是国家建立巨灾保险基金还是保险公司开发新的巨灾险种, 都需要法律作为依据;二是提高我国公众对保险的认识, 我国发生自然灾害一般是靠政府救助或者是社会捐助, 公众对保险的认识还很淡薄, 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 不但是对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且也是我国解决现在面临的失业、医疗等诸多社会矛盾的一个出路;三是培养保险专业人才, 由于传统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要求精算师不但要涉及保险市场, 更要了解金融市场;四是明确以政府为主导, 以个人、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及资本市场共同参与是巨灾风险的管理思路, 使发生罕见的自然灾害损失时, 政府可以参与进来, 实现个人、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资本市场以及政府之间的风险转移;五是国家和商业保险公司都应该建立相应的巨灾风险准备金, 以增强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六是建立再保险特别是国际再保险市场来充分分散巨灾风险, 大力建设健全我国再保险市场, 提高我国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同时还要有条件的放大外资再保险公司的进入, 将巨大的承保风险分散以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体系。

摘要:本文对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进行了探索性的设计, 首先要建立巨灾保险分散机制, 大力发展国内外再保险业务, 并将政府作为最后再保险人;第二要建立巨灾保险基金, 由中央、省、地市这三级财政一同出资, 并对巨灾保费实行单独立账、单独核算管理;第三要开发巨灾险种, 把巨灾险种独立出来,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在国家的扶持下, 推出一系列强制性、非赢利的巨灾保险产品;最后要通过资本市场使巨灾风险债券化, 并对巨灾风险债券化的可行性做了精算分析, 同时阐述了对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巨灾保险,巨灾保险制度,巨灾风险债券化

参考文献

[1]王和.对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思考[J].中国金融, 2005 (7) .

[2]王卉彤.气候变化挑战下的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新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财政研究, 2008 (6) .

[3]谢世清.对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思考[J].中国金融, 2008 (15) .

[4]王昕, 黄琦忠.从汶川地震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J].当代经济, 2009:6.

设计及建立 第10篇

一、先体验后感知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从前几年的偏重技术性训练到缺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的不足看, 对“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的教学方法、目的、要求要进行全面的审视及探讨, 探索新基础训练科目的目标, 强调多层次、多元化的认识, 强调多种风格、多种方法的表现手法对于培养学生灵活丰富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重要性都十分重要。

设计基础课通常使学生入门比较慢, 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困难。我们熟知的荷兰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等都强调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状态, 世界各国现代设计教学实践也证明“通感训练”是行之有效的、独特的设计思维训练方式。于是, 在基础课中, 我们把学生的“体验”和“直觉”相互联系在一起。“体验”毋宁说是“情感体验”, 表现为即经验而超经验、即情感而超情感的身心的自我体验。“直觉”如其为“知”, 是心灵的直接的、整体的自我直觉或直观。直觉与体验一起成为达成形而上的超越境界的重要手段。直觉与体验相辅相成, 而具体的表现在“听”和“表现”两个部分。“听”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将听到的音乐转换成画面。例如摇滚乐、民乐、交响乐等多种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进行有意识的比较, 仔细分析所象征的形象、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并转化成作品。训练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细节的捕捉, 将声音演变成画面;“表现”即将自然形态表现为理念化的形象。可以负载着自然形态人为的语义, 超越自然形态本身层次的表达才是我们训练的目的, 学生会发现身边许多形态, 都会有很生动的并值得去表现的东西。

从授课效果来看, 将原来的抽象概念生硬地传递给他们, 学生们更喜欢将抽象转变自身的体会后的理解与感知, 对知识的渴望更加主动, 新鲜和尝试加之亲身体会, 使知识更加扎实和牢固。以往的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法则被逐渐打破, 固有的符号正在被解构。着重感觉感悟, 着重新形式的探索, 并对于今后的课程衔接和应用起到了传承的作用。

二、心动与灵动

以本校四年级学生设计考察课为例, 在授课过程中, 也就是本该在四年级综合的面对课题设计时, 我们发现学生自身对社会的认知和对问题的主动思考能力略有欠缺。在设计院校普遍设置的教学考察课中, 我所在的装潢设计系, 由于考察地点的限定, 针对此门课程制定了“行进中的课题”选题, 针对社会与生活中的话题进行设计作业的布置, 而对作业完成的形态不做过多限定, 影像、声音、网络以及互动、装置都可以进行探索。寄希望于对所学的视觉设计课程的分解与重构的重新认识上。在题目的设置上, 比如:《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城市里的村庄》、《面与孔》等, 都制定了详细的选题书。希望学生在行走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 心随行走而动, 感随作品而灵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研究探索和批判反思等方面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用脑去思考一些问题。将原有一、二年级的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 开发新的作业形式。设计艺术作品本身作为信息的载体, 需要以创新的艺术语言表达新的文化信息, 从而带给人们启发和警示。而以往的设计艺术教育中, 学生非常缺乏研究探索能力的培养, 没有将每门课程衔接的十分有效, 更缺少研究精神。学生作品或者模仿、抄袭, 或者运用计算机设计软件拼凑作品。

以《“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的命题为例, 开始学生更多地将作品的设计点落在“中国风”或“中国的传统”上, 而对“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的深层次关系却没有提及、体会。也就是说, 学生没有研究现在社会对视觉设计的真正的影响是什么。没有对社会、人文的精神价值层面进行主动深入的探讨, 在经过启发后, 调动他们从声、光、形、色中去体会课题的设置。将所学的基础设计知识与专业课程知识分解重构、融会贯通。学生在作品的最终呈现了动态电子书、玩偶、互动交互设计、装置艺术。学生的思维的限制被打开, 对自身所学的专业——视觉传达的含义理解得更为深刻, 对命题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对设置命题的目的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反思。

三、教书与育人

常言道:百年树人。作为未来的设计师, 我们更应该传授培养思维方法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对社会的职业道德感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 更应该善于观察与思考, 去关心生活中的细节。尤其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来说, 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 也必须从重视设计技术训练转变到着重对设计思想、艺术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来。设计图像的叠加、透视、错位、渐变等仿佛将我们带到立体思维的大空间。从剖析、透视、错觉到宏观与微观, 从具象、抽象、心象、三维、四维到多维, 从视觉、感觉、触觉、听觉至嗅觉等, 全方位地反映了视觉传达系统的表现范畴。这些多变的符号和理念已经不能将原有的视觉传达课程简单分割来作为教学的手段, 更应该在学生三、四年级的课程中将基础课程重新解构, 在实题 (实际的项目课题) 和虚题 (虚拟的设计课题) 的设计作业中, 开发鼓励学生, 将学习的被动变主动, 变模仿性设计为创造性设计。然后, 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体系,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 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市场实际项目的需要得到有机结合, 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题, 让学生能够将一些前瞻性的课题和社会的具体项目结合起来做。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设计项目和设计比赛活动, 可以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组织能力, 培养起对学习过程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 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四、结语

视觉传达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也可以理解为艺术最终还是要上升到人文科学的领域中, 那么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就更应该放宽、放远。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尤其是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以后, 中国的人才观念正与国际接轨, 那么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性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设计潜在的能力, 才是重中之重。在经历了分解与重构后的现代平面设计艺术, 未来的设计将着眼于与平面设计相关环境的设计上, 通过将已知材料和形态的切割、分解、反转、插接、移位、叠置、排列等手法重构, 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形态来, 将抽象的形态赋予实际的用途和功能。其关系是相连的、内在的、互动的、广义的。

视觉传达设计在今天同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而作为设计被物化的形态也面临着多元化的改变, 为了更好地优化和平衡设计能力综合性的体现, 使学生在本科教育中能够与社会接轨, 能够听懂世界现代设计的语言。我们每一次的尝试和努力, 都是对经验和知识进行反思, 希望它能够让我们的事业、人生更加厚重。

摘要:从艺术设计课程中融入创新思维展开论述,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将不同课程分解与重构相互交叉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培养实用型综合设计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设计教育,创造力,分解重构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2.

[2]谭平.艺术设计基础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下一篇:冠心病心率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