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率失常

2024-05-07

冠心病心率失常(精选8篇)

冠心病心率失常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9月~2013年3月冠心病患者40例, 将其作为试验组, 选取20例身体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试验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46~78 (平均59.3) 岁;对照组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42~76 (平均61.2) 岁, 试验组患者符合冠心病疾病诊断标准, 经两组研究对象同意, 研究其心率变异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2 方法

采用三通道AECG系统 (型号为PI ̄2.22B)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24h监测, 观察两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SDANN、SDNN、SDNN index、PNN50[2]。

1.3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率变异情况对比

试验组SDNN index为47.4±12.2, 对照组为48.3±15.3;试验组PNN50为8.5±5.2, 对照组为10.7±4.2;试验组SDNN为118.3±32.5, 对照组为132.4±26.2;实验组SDANN为116.4±23.2, 对照组为138.3±21.3。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患者的数值较低, 具有显著差异,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对比

试验组室早总发生率为76.5%, 对照组为29.0%;, 试验组24h室早总次数为1764.1±1202.5, 对照组为150.2±105.3, 两组具有显著差异,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研究已经证实, 充血性心率衰竭、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3]与HRV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心电图显示缺血的患者, 常伴有心率失常, HRV指心率快慢的差异性, 对其分析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均衡性、活动性, 预测心脏性猝死及其相关病历状态。因HRV具有无创性, 近年来, 颇受心电监测医务人员关注。在HRV的时域指标中, PNN50可用来反映交感神经功能的敏感性, PNN50值越低, 说明交感神经功能敏感性越低, SDNN可用来监测心脏自主神经总的调节情况, 是一项反映交感神经与交感总张力大小的指标[4]。

本文研究了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 经三通道AECG系统分析, 从SDNN、SDANN、SDNN index、PNN50数值看,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患者较低;从心率失常发生情况看, 对照组患者优于试验组, 具有显著差异,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充分说明与身体健康者相比, 冠心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较弱, 更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综上所述, 对于冠心病患者, 测定其HRV, 能够有效判断其预后情况, 将HRV作为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监测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回园姝, 刘淑芳.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0, 2 (12) :188-191.

[2]魏炜, 刘加力.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12 (13) :1855-1856.

[3]韩健, 杨靖宇, 高志刚.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 (3) :154-156.

心率失常的中医治疗体会 第2篇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中医;辨病治疗;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是指快速地心搏持续3次或更多地出现,且频率一般超过100次/min的心动过速。临床上主要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扑动和颤动。心律失常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十分不利的。在中医上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也在不断地完善,其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1]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医治疗心率失常的辨证治疗药物使用方案及临床疗效。2013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22例,患者临床采用中医疗法治疗,总结临床治疗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22例,患者临床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2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32岁,年龄最大者65岁,患者平均年龄53岁。

1.2方法 辨证论治(1)心胆气虚证:[主证]心悸不宁,善惊 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心重,或兼胸闷气 短,坐卧不安,少寐 多梦,舌质淡红,脉 细或动数。[治法]镇惊定志,养心 安神。[处方]安神定志丸加减。生龙齿20 g,白参10 g,石 菖蒲10 g,远志6 g,茯苓10 g,茯 神 10 g,琥珀3 g,炒酸枣仁10 g。(2)心气不足证:[主证]心悸气短,心中 空虚,胸闷 自汗,舌淡,苔薄白 ,脉结 代。[治法]补 益心气。[处方]养心 汤加减.黄芪25 g,人参10 g,茯苓10 g,茯神10 g ,法半夏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远志6 g,肉桂3 g,炒酸 枣仁15 g,柏子 仁15 g,五味子5 g,炙甘草5 g。 (3)气阴两虚证:[主证] 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闷,口干耳鸣,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舌淡或淡红。[治法]益 气养阴。[处方]生脉 散加味。 白参10 g,麦冬15 g,五味子5 g,生地黄15 g,丹 参15 g,柏子仁15 g,桑寄生15 g,炙甘草10 g,黄连3 g。(4)心脾两虚证:[主证] 心悸气短,面色不华,倦怠乏力,眩晕健忘,失眠多梦,睡眠不安,思虑劳心则甚[2],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处方]归脾汤加减。白术10 g,党参15 g,黄芪15 g,当归10 g,茯神10 g,远志6 g,炒酸枣仁15 g,木香6 g,龙眼肉15 g,阿胶(烊化兑服)10 g,炙甘草10 g。

1.3疗效判定 显效 患者临床胸闷气短、心悸气短症状消失。有效 胸闷气短、心悸气短症基本消失。无效 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有加剧恶化持续发展表现。

1.4统计分析 利用spss19.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处理,临床所有采集数据均用u检验,数据资料均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对比治疗前后结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对比分析患者临床药物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对比评估,评估分值满分50分,评估计划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分析,中医辨证论治疗心胆气虚证前患者心悸不宁评估分为37.75-3.35,中医辨证论治疗心胆气虚证后患者心悸不宁评估分为22.55-2.35,中医辨证论治疗心胆气虚证前患者心悸不宁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中医辨证论治疗心气不足证前患者胸闷 自汗评估分为36.85-4.55,中医辨证论治疗心气不足证后患者胸闷 自汗评估分为25.55-2.25,中医辨证论治疗心气不足证后患者胸闷 自汗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治法有3个:一是辨证论治,但辨其证,不管何种心律失常,皆从证而治;二是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单味中药;三是提高机体对心律失常的应激和耐受能力。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范畴,多由于脏腑气血阴阳虚损、内伤七情、气滞血瘀交互作用致心失所养、心脉失畅而引起。中医对心律失常不按房性、室性、期前收缩、逸搏、颤动、扑动等分,但见心悸怔忡,再凭脉判断。其脉多见迟、数、结、促、代5种。迟脉、结脉见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数脉、促脉见于快速性心律失常,代脉则见于二联律、三联律等 [3]。

通过本文研究显示,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对比分析患者临床药物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对比评估,中医辨证论治疗心胆气虚证前患者心悸不宁评估分为37.75-3.35,中医辨证论治疗心胆气虚证后患者心悸不宁评估分为22.55-2.35,中医辨证论治疗心胆气虚证前患者心悸不宁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中医辨证论治疗心气不足证前患者胸闷 自汗评估分为36.85-4.55,中医辨证论治疗心气不足证后患者胸闷 自汗评估分为25.55-2.25,中医辨证论治疗心气不足证后患者胸闷 自汗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说明中医通过心胆气虚、心气不足、心阳不足、气阴两虚等方面的病症临床综合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各种症状引起的病症,效果显著,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伟 .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4,20: 184-185.

[2] 周冬.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中国民间疗法. 2014,22(08): 62-63.

冠心病心率失常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心内科中符合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诊断标准[4]的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美托洛尔组 (A组) 、稳心颗粒组 (B组) 和联合用药组 (C组) , 每组各60例。所入选的180例患者中没有严重的肺部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哮喘、急性心衰、心率<60次/分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病情等, 且所有患者的心功能正常, 其左室射血分数 (LVEF) 都≥50%;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心律失常类型、心功能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 (P>0.05) , 表明三者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 减少了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保证了统计结果的有效性及其可靠性。

1.2 治疗方法

A组进行口服美托洛尔片治疗 (无锡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B组采用稳心颗粒治疗 (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C组给予稳心颗粒和美托洛尔片联合口服。B组和C组稳心颗粒9 g, 3次/次;A组和C组所采用的美托洛尔的剂量相等, 但剂量从小开始, 且视病情变化调整剂量, 美托洛尔的用量范围为6.25~25 mg, 2次/天。

1.3 观察指标

180例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4周, 并在患者用药前、用药后, 观察这18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 检查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及胸片结果;并测定患者的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甲状腺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并整理好数据的记录, 便于下一步的分析[5]。

1.4 疗效评定标准

1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 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减少<50%;2有效:上述症状减轻, 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减少50%~90%;3显效:症状消失, 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90%以上[6]。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时采用秩和检验, 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时则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 即认为三组数据之间的比较, 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疗效

3组的所有患者均完成4周的疗程治疗, C组的总有效率为93.3%, A组的总有效率为68.3%, 和B组的总有效率为71.6%, 其统计分析结果为CC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A、BB两组 (PP<00..000011) 。见表11。

注:经秩和检验U=14.9084, P=0.0008

2.2 不良反应

A组出现头晕、低血压等6例, 心律减慢<60次/分6例, 调整用药剂量后, 患者的身体健康恢复正常, 得出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B组出现恶心4例、上腹部不适2例, 其症状轻微, 改为饭后服药, 其不良反应症状消失,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C组出现恶心2例, 、轻度腹胀1例, 对症处理后缓解, 不良反应发生率4.3%。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 (χ2=4.3543, P=0.0334) 。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之间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临床上, 冠心病是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之一, 冠心病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室性期前收缩等临床症状, 又极易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7]。目前, 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一般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等不良效果, 且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患者的心肌及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8]。本文通过采取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分别对三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不同的对比, 并分析比较三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率, 探讨良好的治疗方案。结果分析中, 观察到C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A组和B组 (P<0.001) , B组和C组两组数据间的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C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A组 (P<0.05) , 显示C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率低。本研究采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 达到了控制疾病的发作, 又巩固了良好的疗效效果的目的, 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 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 其安全性好、应用价值高, 具有良好的治疗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在我院就诊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随机抽取180例患者, 并将所选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 各组60例;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三组的治疗方式不同:A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 B组给予稳心颗粒治疗, C组给予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 用药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显效为25.0%, 有效为43.3%, 总有效率为68.3%, 不良反应发生率10.1%;B组则分别为28.3%、43.3%、71.6%和8.8%;C组:显效46.7%, 有效46.7%, 总有效率93.3%, 不良反应发生率4.3%;C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 (且P<0.001, P<0.001) 。A组和B组疗效之间的比较,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P<0.05) 。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率较低, 其在临床上的疗效显著, 治愈率高, 值得在临床医学范围内广泛推广。

关键词:美托洛尔,稳心颗粒,冠心病,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陈新华, 苏伟青, 胡荣权, 等.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率失常88例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9 (14) :2793-2794.

[2]王延涛, 张俊, 张效明, 等.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7 (6) :489-490.

[3]程秀翠, 胡冬峰.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率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5) :48-49.

[4]胡兵, 芦乙滨.稳心颗粒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64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6 (5) :585-586.

[5]熊康群.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率失常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6) :69-70.

[6]王红霞, 崔继志.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ACS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08, 48 (1) :15.

[7]王智, 刘冬梅.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 26 (9) :626-627.

冠心病心率失常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将来我院治疗的快速心率失常患者150例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治疗组75例, 男40例, 女35例, 年龄27~71岁, 平均年龄52岁, 病程2~24年;对照组75例, 男43例, 女32例, 年龄28~73岁, 平均年龄50岁, 病程1~23年。两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别,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方法 (治疗组)

1.2.1. 1 心阴虚型

临床表现:心中烦热, 心悸不宁, 头晕耳鸣, 失眠多梦, 小便短黄, 腰酸盗汗, 面红耳赤, 脉细数, 舌质红, 苔薄黄。治法:养心安神, 滋阴降火。方药运用:天王补心丸;药物组成:丹参25g, 石菖蒲25g, 茯苓25g, 麦冬50g, 地黄20g, 远志25g, 柏子仁50g, 甘草25g, 朱砂10g, 桔梗25g, 酸枣仁50g, 玄参25g, 天冬50g, 五味子50g, 党参25g, 当归50g。

1.2.1. 2 心脉痹阻型

临床表现:胸痛, 心悸胸闷, 上肢、后背放射痛, 唇甲青紫, 脉涩, 舌质有瘀斑。治法:通脉安神, 理气活血。方药运用:心舒宝;药物组成:丹参5g, 刺五加15g, 山楂30g, 郁金5g, 白芍30g。

1.2.1. 3 心气虚

临床表现:胸闷乏力, 情绪不宁, 食欲稍差, 畏风自汗, 多梦易醒, 脉细、结, 或代, 苔薄白。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方药运用:宁志丸;药物组成:人参15g, 茯神15g, 琥珀15g, 酸枣仁15g, 乳香7.5g, 石菖蒲7.5g, 朱砂7.5g, 远志15g, 当归15g, 柏子仁15g, 白茯苓15g。

1.2.1. 4 气血不足型

临床症状:心悸气短, 头晕目眩, 神疲自汗, 头晕目眩, 面色苍白, 脉细数, 舌质淡。治法:养心安神, 益气补血。方药运用:归脾丸;药物组成:党参20g, 炙黄芪20g, 茯苓25g, 酸枣仁10g, 当归15g, 大枣15g, 木香10g, 龙眼肉20g, 远志1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1.2.1. 5 心阳不振型

临床症状:少气无力、怔忡, 面色苍白, 声低息弱, 畏寒喜温, 胸中痞闷, 小便清长, 脉沉缓, 舌质淡, 苔白。治法:补气活血化瘀, 理气化痰。方药运用:加味生脉饮;药物组成:人参10g, 五味子10g, 薤白9g, 红花6g, 丹参15g, 陈皮6g, 桃仁6g, 黄芪15g, 麦冬10g。以上药方用法为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用。

1.2.2 西药治疗方法 (对照组)

选用普罗帕酮片 (心律平) , 每日600mg, 分6次服用。由于心律平具有局部麻醉的作用, 因此适宜在饭后与食物或饮料同时吞咽, 不可嚼碎。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血压及对该药过敏者禁用。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早搏彻底消失, 心脏大小恢复正常, 运动实验阴性;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早搏减少50%以上。无效:用药前后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两组数据进行结果比较, 卡方检验, 应用SPSS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P<0.05, 说明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注:两组数据比较, 从治疗结果上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率失常按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心率失常和缓慢心率失常两类, 快速心率失常见于心动过速、过早搏动、心室颤动和心房颤动等;缓慢心率失常见于各种传导阻滞和窦性缓慢性心率失常。导致心率失常的原因有很多, 如迷走神经张力减低或过高、交感神经兴奋, 但快速心率失常的发作更多是因为各种心脏病和心肌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缺血以及供给传导系统营养的血管发生病变也可引起本病。中医中没有心率失常的病名, 但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对心率失常的临床表现有所描述, 如对“怔忡”、“心悸”、“虚劳”、“昏厥”等症状都有所记载。心率失常所表现出来的脉象, 在中医中多数为代脉、促脉、结脉、迟脉、数脉、疾脉。心主血脉, 藏神, 其华在面。心失所养, 心气虚弱, 神不守舍而见心悸怔忡不安, 心阳虚弱, 头晕, 昏厥。心率失常的病变部位在心, 而与肝、脾、肾三脏器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痰湿、气滞血瘀、寒邪、气血虚衰、情志所伤均可引起心伤脉结。西药治疗快速心率失常主要运用心律平, 该药可控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 从而达到治疗快速心率失常的效果。但心律平虽然可以控制心率失常, 但药品有局部麻醉的作用, 还可以产生头晕、头痛、胃肠道障碍、血压下降、房室阻断等副作用, 效果不理想。而运用中药治疗快速心率失常, 从整体出发, 辨证施治, 分型治疗。具体方法是:①心阴虚型:天王补心丸中地黄滋肾为君, 远志、枣仁、柏子仁养心神, 丹参、当归生心血为臣, 诸药合用, 有活血通脉, 益气养阴之功效。②心脉痹阻型:心舒宝中郁金凉血破淤, 行气化淤, 山楂活血化瘀, 刺五加益气养血, 诸药合用, 有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之功效。③心气虚:宁志丸中人参大补元气, 琥珀可减轻心悸失眠, 柏子仁养心安神, 当归补气养血, 诸药合用, 有益气补血, 养心安神之功效。④气血不足型:选用归脾丸。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养血, 龙眼肉、酸枣仁益气养心, 适合心慌失眠的患者服用。但中医论证认为, 归脾丸对气阴两虚型失眠有效, 对以手脚心发热为主要症状的阴虚阳亢型失眠效果不佳, 故服用前应请医师把脉辩证, 确认为气阴两虚型后方能服药。⑤心阳不振型:选用加味生脉饮。方中人参大补元气, 五味子、黄芪温补心肾阳气, 麦冬养阴, 诸药共奏阴中求阳之功效。总之, 采用中医治疗心率失常, 通过活血通脉, 益气补血, 行气止痛等方法, 达到了治疗快速心率失常的目的。其不良反应少, 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快速心率失常疗效,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快速心率失常患者15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 将治疗组采用中医方法治疗与对照组采用西医方法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 治疗组痊愈46例 (61.33%) , 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30例 (40.00%) , 总有效率74.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采用中医治疗快速心率失常治疗快速心率失常有显著疗效, 方中各药活血通脉, 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可消除心率失常的各种症状, 且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快速心率失常,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车丽玲, 李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4) :78.

[2]刘静, 马莉, 王师菡, 等.室性心律失常中医证候与HRV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9 (3) :595.

[3]杨振和.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率失常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2) :48.

[4]付阳, 解立新.高压氧治疗对患者心率变化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 :29.

冠心病心率失常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56例IVA患者进行该手术治疗,其中男39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2±2.2岁,平均病程6.5±3.4年。室性早搏48例,室性心动过快8例。该56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等症状,且运动、感冒后症状加剧。所有患者在术前都已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手术全过程的不了解,会产生恐惧,抵触等心理,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进行简单必要的手术讲解,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与思想负担。患者所受疾病困扰多年,对手术给予较高期望,护理人员要对术后出现不适进行详细讲解,得到他们的全力配合。

1.2.2 术前护理

术前需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两周,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讲解停用目的和相应的意义而得到患者配合。予以心电遥测对患者早搏与心动过快予以检测。做好术前患者心电图记录,用于与术后的比较。备齐手术中需使用的所需设备、各类抢救药物与各类特殊介入材料[1]。

1.2.3 术中护理

建立静脉通道,连接好各个仪器设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进行缓解沟通。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和患者意识。对于一些心包填满症状如低血压,脉压差减小,心率加快等需要严密观察、监测与仪器验证。

1.2.4 术后护理

(1)心电图观察。术后进行持续心电监控。对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尤其是室性心动过快等症状进行监控。多次对患者术后的症状体征进行询问了解。本组术后49例均表现正常;2例室性早搏患者消融未成功;1例术后复发室性心动过快;4例患者消融虽未成功但术后室性早搏数量有明显减少。(2)伤口护理术后即可对动脉鞘管进行拔除,同时准备好阿托品等药物与抢救器材。保持静脉通畅,在拔除鞘管后对伤口按压20min后进行沙袋加压包扎,需压迫6h。告知患者患侧肢体制动且卧床休息12h。密切关注伤口情况、体征变化,对于出现皮下瘀斑要做好标记并观察其大小变化。穿刺部有湿热感需重新包扎,并延长卧床时间[2],本组中53例伤口无出现异样、1例出现了轻微皮下血肿进行了特殊处理、2例出现少量渗血后经沙袋压迫出血停止。

1.3 效果判定标准

(1)累计放电120次左右,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快等现象有所改善并逐渐消失;(2)消融后持续观察30min,静息状态下和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时均无明显临床症状[3];(3)术后3d复查正常;(4)停用药物后未出现异常。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来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有统计数意义。

2 结果

我们在对患者的术后治疗发现,49名患者在累计放电120次左右,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快等现象有所改善并逐渐消失;52名患者在消融后持续观察30min,发现发现患者静息状态下和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时均无明显临床症状;53名患者在术后3d心率复查正常;49名患者在停用药物后心率未出现异常。见表1。

3 讨论

射频消融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技术,成为了治疗流出道室性心率失常简洁、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中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效率较高且改善心室功能,可以避免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造成毒害作用[4]。

治疗手术成功离不开护理人员有序高效的护理工作。术前需要护理人员进行详尽准备,为手术顺利提供保障,同时也为手术中出现的意外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对于不同症状患者要区别对待,如对于室性早搏偏少的患者,在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注意有无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在此过程中有无增加,在持续发生转为窦者的情况下,要做好除颤准备。在本组中并无发生该种情况。

手术的顺利进行需要护理人员同时搭起医生与患者交流的桥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对心电图等监测为医生做出正确判断提供依据。本组中存在2例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证存在心包填满,经心包穿刺后正常。对于室性早搏患者其中有7例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时,室性早搏现象减少,而在停用后心率减慢过程中室性早搏有所增加。室性心动过快中存在1例短阵性心动过快和3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快,术后紧密监测与适当护理防止病情复发,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的良好预后。对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如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血栓栓塞、气胸、穿刺处出血与血肿等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除外一般的护理知识需具备后,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患者对治疗产生心理压力和不信任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这对手术有很大影响作用。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安抚患者焦虑情绪,解决患者疑问,消除心理障碍,使其配合手术。

综上所述,该手术对护理的要求很高,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和围手术期护理才能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宋卫锋,张嘉莹,王现青,等.射频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联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治疗长QT综合征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4,12(3):51-52.

[2]王娟,丁金玲.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护理[J].上海护理,2013,9(20):53-54.

[3]刘季东.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率失常的射频消融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

冠心病心率失常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抽样患者为该院就诊的76例患有心率失常的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常规组中男24例, 女14例;年龄26~81岁, 平均52.8岁;患病时间7个月~11年, 平均4.1年;联合组中男22例, 女16例;年龄24~82岁, 平均52.2岁;患病时间9个月~12年, 平均4.7年。

1.2 方法

常规组:口服美托洛尔, 25 mg/次, 2次/d;联合组:口服美托洛尔, 25 mg/次, 2次/d, 口服参松养心胶囊, 4粒/次, 3次/d。对两组患者心率失常症状治疗效果、治疗后心率失常复发率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

显效:24 h没有出现早搏现象, 或每小时的早搏个数少于10个, 或早搏减少程度超过90%, 临床症状表现基本消失;室性期前收缩完全消失, 或期前收缩的减少程度超过90%。有效:24 h的早搏次数与治疗前比较减少程度超过50%, 但没有达到90%, 临床症状表现有所好转;室性期前收缩的减少程度已经超过50%, 但没有达到90%。无效:24 h早搏的减少程度没有达到50%或早搏次数明显增多, 临床症状表现没有任何改善;室性期前收缩的减少程度没有达到50%或没有任何变化。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对比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心率失常病情控制效果

常规组患者经过西药治疗后心率失常症状改善效果为:显效13例, 有效15例, 无效10例, 治疗总有效率73.7%;联合组患者经过西药治疗后心率失常症状改善效果为:显效16例, 有效19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92.1%。两组心率失常症状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心率失常症状复发情况

常规组患者治疗后半年有7例心率失常病情再次发作, 症状复发率为18.4%;联合组患者治疗后半年有2例心率失常病情再次发作, 症状复发率为5.3%。两组患者心率失常症状复发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参松养心胶囊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抗心率失常的中药类制剂, 该药物的主要方剂组成为桑寄生、山茱萸、酸枣仁、土鳖虫、甘松、黄连、龙骨、人参、独活、丹参、赤芍等。方中的桑寄生主要具有补宗气助心气的功效, 山茱萸和酸枣仁主要具有养血安神的功效, 三药联合用组成的生脉散可以络虚不荣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治疗, 达到补络中气血的效果, 对心脏自律性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丹参、赤芍、土鳖虫、甘松、人参主要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 可以讲络脉瘀阻的病理学环节切断, 使心肌的供血供氧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其中甘松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缬草酮及甘松酮, 具有强烈的松节油香气具有明显的膜抑制及使动作电位显著延长的作用, 可对折返激动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对异位节律所产生的作用与奎尼丁相类似, 可以使由于心肌处于缺血状态而导致出现的异位兴奋灶所而发的心率失常现象明显减少, 并且药物作用的安全性非常高;黄连主要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 龙骨可以起到重镇安神的作用。全方药物合用主要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的治疗功效。中医理论和现代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结果均已证明, 在参松养心胶囊对患有心率失常的患者进行治疗的疗效确切, 特别是对于一些存在房性早博及交界性早博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佳理想, 且患者在用药期间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安全性非常高。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联合对心率失常进行治疗的实际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美托洛尔, 治疗后心率失常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后者, 且上述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果充分说明, 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联合是临床对心率失常进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案。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参松养心胶囊对患有心率失常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76例患有心率失常的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 平均每组38例。常规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与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进行治疗。结果 联合组患者心率失常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后心率失常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 应用参松养心胶囊对患有心率失常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参松养心胶囊,心率失常,治疗

参考文献

[1]胡昊, 唐海沁, 李洁华, 等.参松养心胶囊抗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 (2) :62-67.

[2]陈丽霞, 邝锦波, 邓育.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14) :105-106.

[3]金振一, 张雪花, 金花, 等.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成药, 2010, 32 (8) :16-20.

[4]刘洁云, 张艳凯.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各种老年性心律失常疗效探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5 (9) :225-225.

[5]许振民, 范明梅.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56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4) :79-79.

[6]顾颖敏, 叶穗林, 梁基智, 等.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药材, 2009, 32 (6) :180-182.

[7]范卫清, 章翠, 王雪莲, 等.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杂志, 2007, 16 (9) :22-23.

[8]陈立新.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7) :92-92.

冠心病心率失常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及住院的心脏早搏患者80例,年龄30~85岁,50岁以上40例,40~49岁18例,30~39岁2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1)观察指标:定期监测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P-R间期、QRS波间期、QTC间期和T波变化,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为治疗前的常规检查,并且定期监测生化指标,对治疗后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2)入选标准: 1器质性心脏病和非器质性心脏早搏患者,24小时早搏≥ 3 000个。2年龄30~85岁的心脏早搏患者。3心脏射血分数>45%,心脏功能分级在I~III级之间,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法。4患者心律失常病程在1~3年。5告知患者及家属了解本次研究目的,同意并且签字。(3)剔除标准:1未按规定疗程治疗无法判定疗效的患者。2患者治疗期间病情突然加重,需要进行其他治疗,无法继续治疗者。3治疗中不耐受者及观察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停止治疗。(4)判断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程度:目前主要Lown的分级如下,0级,无室性早搏;I级,1小时室性早搏<30次;II级,1小时室性早搏>30次;III级,多形性室性早搏;IVa级,成对(成联律)早搏;IVb级,室性心动过速V级R波落在T波上(Ron T)。 (5)疗效判定标准:采用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常见心率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将疗效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恶化4级,根据动态心电图评定。(1)显效:治疗后过早搏动消失。(2)有效:治疗后过早搏动次数,较原有减少50%以上或减轻1度者。(3)无效:治疗后无变化或过早搏动减少<50%。(4)恶化:治疗后过早搏动较前增加50%以上。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盐酸胺碘酮片150 mg,每日3次口服。嘱患者平卧于床安静休息15分钟,放松心情,取内关、心俞和巨阙穴,针灸医师给予针灸治疗,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应禁止施针。针刺前施针者可给施术部位常规消毒,选择1.5寸毫针进行针刺,针刺内关0.5~1寸得气后,施针手法为平补平泻法,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直至患者感觉心慌症状改善为度,心俞斜刺0.5~0.8寸,巨阙穴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针刺时关注病人的精神状况,不断询问病人针刺后感觉,刺激的强弱程度依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留针时间20分钟左右。每日针刺治疗1次,7天为1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第1疗程,盐酸胺碘酮片150 mg, 每日3次,连服7天;第2疗程,盐酸胺碘酮片150 mg,每日2次,连服7天。对照组:第一个疗程,盐酸胺碘酮片200 mg,每日3次,连服7天;第2个疗程,盐酸胺碘酮片200 mg,每日2次,连服7天。

2 结果

治疗组中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针刺配合盐酸胺碘酮片治疗心率失常优于单纯西药组,见表2。

例(%)

例(%)

3 讨论

传统中医对临床常见的心率失常类型过早搏动的病因认为主要由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外邪内侵以及饮食不当,导致心神失养引起。本研究主要选取心的背俞穴心俞、募穴巨阙和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选穴原则以俞募配穴加内关。心俞穴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其功能作用是散发心室之热,主治心痛、惊悸、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诸如胸痛、心悸亢进等症状。《脉经·卷六·十一脉经症候》 曰:“心病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心经俞募配穴具有协同作用,对心功能具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内关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穴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内关穴治疗早搏,针刺刺激通过正中神经,通过神经纤维一支经过脊神经节,沿内脏支传至心脏,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对心脏进行调节;另外一支经胸髓背角T1-4与心律失常的信息整合,上传至心血管中枢,中脑或延髓腹外侧区、蓝斑核区等各级中枢参与。针灸作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一种治疗手段,不仅可以通过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机能, 逐步改善心功能。盐酸胺碘酮片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的药,具有抗心绞痛作用、减慢心肌传导速度,有直接的心房除极的效应,对房性、房室交界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均适用。

冠心病心率失常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2例患者入院时, 临床上均不同程度表现出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神志障碍、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同时经过心电图、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 经确诊, 均符合我国关于AMI的认定标准。将112例AMI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56例, 其中, 对照组:男37例, 女19例;年龄45~72岁, 平均年龄 (61.2±7.3) 岁。治疗组:男35例, 女21例, 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 (60.9±7.2)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的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所有患者在入院时, 院方通过与患者本人或家属进行协商, 均在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性护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化性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同时, 以0:00~6:00, 6:00~12:00, 12:00~18:00, 18:00~24:00为四个时间段, 统计各个时间段心律失常人数, 总结出其发生的时间规律。护理方法:1一般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变化情况及各项生命体征;保持患者静脉管道的通畅, 控制水电解质的平衡;详细记录患者的进出量, 特别是尿量;配合医师, 提前做好患者的抢救准备,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要给予及时、专业的救治。2强化护理:a.心理护理:由于AMI患者常出现心绞痛、全身不适、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并伴有焦虑、抑郁、烦躁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 因此, 加强AMI患者日常的心理护理尤为关键。在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可向患者详细讲解病情和医院的科研设备水平, 让患者相信通过积极的配合治疗就完全可以治愈病患;同时, 与患者家属保持必要的联系, 处理好医患关系, 通过家庭的温暖, 让患者保持心情愉悦。b.输液护理:AMI患者输液速度过快, 易加重心脏负荷, 引发心律失常。通常情况下, 第1周输液速度宜控制在20~30滴/分钟, 第2周开始增至30~40滴/分钟, 这样既保证了心肌营养需求, 又有效降低了心律失常发生概率。c.生活护理: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 注意通风换气, 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病房的清扫和消毒, 注意患者日常的保暖工作, 避免一些不利因素诱发心律失常;同时, 要劝告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 禁烟酒, 切忌暴饮暴食,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造成心律失常;饮食上可以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喜好制定食谱, 保证营养的均匀分配, 尽量做到少食多餐。d.排便护理:AMI患者因长期卧床, 运动量减少常出现便秘现象, 护理人员一方面可以提前让患者服用缓泻药物以达到顺利排便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适当的加强腹部按摩, 促进消化, 让患者养成床上排便习惯。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都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作处理, 计数资料百分率 (%) 方式显示, 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112例AMI患者中, 心律失常人数为64例, 占总人数的57.14%。表1为两组患者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从表1中可以看出, 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多为室性心律失常;同时, 给予强化护理的治疗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41.07%, 远低于给予一般性护理的对照组的73.21%, 且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比较

表2为两组患者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比较。从表2中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特点以6:00~18:00较多, 其中6:00~12:00最多, 分别占心率失常总数的63.41%和60.87%。

3 讨论

3.1 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

相关研究显示, AMI后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患者起病的1~2周内, 以24 h内多见, 且上午发病的概率最高。本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均以6:00~12:00时间段发病率最高, 这也充分证明了以上观点。究其原因, 还在于患者上午儿茶酚胺分泌量最大,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血压升高, 造成心肌供血不足, 易发生心律失常。

3.2 AMI后心率失常影响因素

对于AMI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医学界争论已久, 尚未形成定论, 普遍认为发现发病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这两项指标与AMI并发心律失常有明显相关性。因此, 对于AMI患者应及时就医, 同时加强心电图检查和心功酶检查, 以防误诊、漏诊。

综上所述, 加强AMI后心律失常多发时间段的监测;同时, 在日常护理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常规性护理, 更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 从心理、输液、生活、排便等方面不断强化护理质量, 才能有效降低AMI后心律失常发生概率, 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规律和护理措施, 为临床相关病例的诊治提供借鉴参考。方法 将我院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56例患者, 对照组给予一般性护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强化性护理,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排便护理等措施, 对比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和时间规律。结果给予强化性护理的治疗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41.07%, 远低于给予一般性护理的对照组的73.21%, 且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特点以6:0018:00居多, 其中6:0012:00最多。结论 加强AMI后心律失常多发时间段的监测和护理, 能有效降低意外事故发生概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时间规律,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李艳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3 (9) :480.

[2]杨玉丽.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17) :96-97.

[3]林薿, 李春梅, 李文华.超声诊断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1例报告[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5) :283-284.

[4]冯绿竹.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7) :2204-2205.

上一篇:设计及建立下一篇:智能门禁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