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术后护理范文

2023-09-23

冠心病介入术后护理范文第1篇

方法对照组执行CCU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进入CCU后即进入CNP,路径表一时间为横轴,以护理内容为纵轴,由责任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责任护士按路径指示依据患者每日需求进行全面客观评估,并落实护理路径内容;护士长抽查患者的CNP执行情况,并予以监督、指导。两组患者护理内容相同主要包括:1.健康教育:告知患者CHD及支架植入术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预期疗效及注意事项等;2.心理护理:责任护理应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适时予以个性化心理疏导,同时鼓励家属给予情感支持,必要时遵医嘱予以镇静药物3.生活护理:术后24h内进行心电监测、记录;嘱咐患者取平卧位,制动右下肢,观察穿刺部位渗血情况;术后予以流质饮食,并协助其大量饮水;制动过程中可是当调整体位或行肌肉按摩;4.抗凝治疗相关护理:抗凝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注意观察呕吐物、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一旦发现及时告知医师调整用药剂量;

5.出血观察与护理:定期巡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穿刺部位渗血等情况;拔管前协助其保持右下肢伸直的卧位,观察辅料有无渗血;拔管后嘱咐患者术肢制动、绝对卧床等注意事项,继续观察其切口辅料、足背动脉波动等情况;6迷走反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迷走神经反射相关症状;一旦发现立即告知医师,协助患者去枕取平卧位,遵医嘱予以阿托品,适当调快输液速度,并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心率等变化;

7、出院指导:出院前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支架植入术后相关注意事项,包括持续服药重要性(尤其是老年患者,应嘱咐其家属行监督),保健知识(如少食多餐,忌烟酒,劳逸结合,保持正性情绪)等;定期复查,每2-3月一次。

2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前SAQ评分明显升高,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少,患者满意度提高。

冠心病介入术后护理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13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该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伴有2型糖尿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66例)与对照组(n=66例)。 研究组男37例,女29例,年龄为46~78岁,平均年龄(66.3±6.9)岁,其中有45例患者为不稳定性心绞痛、21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 且有29例患者伴有高血压、22例患者伴有高血脂症;对照组男38例,女28例,年龄为47~76岁,平均年龄(66.7±7.4)岁,其中有46例患者为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 且有27例患者伴有高血压、23例患者伴有高血脂症;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该次研究组, 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伴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及具有脑血管意外病史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治疗,首次剂量两种药物均给予300 mg,之后剂量调整为100 mg阿司匹林与75 mg氯吡格雷,1次/d,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所有患者在手术中均常规进行抗凝治疗, 在手术后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进行治疗,阿司匹林一次服用100 mg, 1次/d,氯吡格雷一次服用75 mg,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进行治疗, 西洛他唑一次服用100 mg,2次/d,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用药剂量同对照组。 所有患者在术后均进行1个月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P-选择素、 血小板聚集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其中P-选择素与血小板聚集率分别在患者术前、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进行检测; 心血管事件主要是对心血管不良事件与出血事件进行观察记录。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 l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 χ2分析。

2结果

2.1两组的P-选择素表达率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在手术前, 两组患者的P-选择素表达率与血小板聚集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1周与手术后1个月, 两组的P-选择素表达率与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而组间比较,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在患者的术后随访中, 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52%(1/66),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9.09%(6/ 66); 对照组分别为9.09% (6/66)、7.58% (5/66); 两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较, 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其具有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恢复快及安全性高等优点[4]。 患者通常能够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在术后由于血小板聚集、活化过度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使支架狭窄及血栓形成等, 导致患者术后易出现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复发等情况[5]。 而尤其是伴有糖尿病的患者, 因其平均血小板容积比较大, 其在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机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其手术预后[6]。

目前, 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法, 而近年来,有相关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西洛他唑三联治疗,其抗血小板的效果更佳[7]。 西洛他唑是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其能够将细胞中的c AMP增高,使细胞质中的钙离子浓度降低,对细胞膜磷脂上血栓素的生成进行抑制,而对血小板中5-羟色胺与二磷酸腺苷的释放进行抑制,从而发挥出对平滑肌增殖进行抑制及抗血小板的作用[8]; 还能够促进NO(一氧化氮)的释放,对P-选择素的表达进行抑制, 从而发挥出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及舒张血管的作用。 且在临床上,还有相关研究显示,西洛他唑具有调节血糖、血脂的作用,能对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改善, 使因血糖过高造成的血管损害明显减少[9]。

P-选择素是反应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标志, 血小板聚集率是反应血小板聚集程度的指标, 均是能够对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的重要指标。 在该研究中显示, 研究组的P-选择素表达率与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三联疗法的抗血小板效果更好;且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相比较,研究组也少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给予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能够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 对血小板的聚集与活化进行抑制,临床应用价值高。

摘要: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4年7月—2015年11月间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13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66例。对照组在术后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术后的P-选择素、血小板聚集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P-选择素表达率与血小板聚集率相比较,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相比较,研究组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给予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抑制,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介入术,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十红,颜东,陈玄祖,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2014,9(6):774-778.

[2] 郭敏,王静,邹阳春,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联合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对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11):833-836.

[3] 魏春燕,罗敏,徐珽,等.西洛他唑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14,23(5):1-3.

[4] 乔梁,屈春红.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二联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疗效差异的Meta分析[J].山东医药,2014,19(16):32-34.

[5] 严腊梅,陈建宁,孙炜,等.电话随访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1):1292-1294.

[6] 张伟,孙中华,米杰,等.三联抗血小板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30天内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7):721-725.

[7] 李勇,杨大成,马文健,等.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41-43.

[8] 韩高洁.三联抗血小板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影响[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4.

冠心病介入术后护理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2008年1~11月148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其中糖尿病患者占37例, 均已经冠状动脉造影, 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

2 术前护理

2.1 一般护理

(1) 完善各种常规和相关检查, 并给予碘过敏试验; (2) 皮肤准备, 给予手掌至腕关节上20cm清洁, 双侧腹股沟备皮备用; (3) 给予抗凝、扩冠药物治疗。

2.2 病情护理

2.2.1 疼痛护理

患者由于年老、糖尿病致使其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 轻视自己的病情, 不注意休息, 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护士要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2.2 血糖的监测

(1) 为避免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尽量缩短禁食的时间[1]或给予饮食的1/2; (2) 术前密切监测血糖, 给予胰岛素或降糖药治疗, 使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术日根据血糖及患者的进食情况决定胰岛素或降糖药是否使用; (3) 术前要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并安慰、鼓励病人, 使其以最佳状态进行手术,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3 术中护理

为保障手术的成功, 在手术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护理: (1) 建立静脉液路, 保证液路通畅, 并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2) 吸氧及心电监测,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备好除颤器、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等; (3) 备好抢救药如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4) 观察患者有无出汗等低血糖的症状; (5) 配合医生手术, 并在术中不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给予对症处理。

4 术后护理

4.1 术后一般护理

(1) 患者术后住监护病房, 给予吸氧及多参数心电监测, 及时发现致命的心律失常, 保证静脉液路通畅, 给予抗生素静脉点滴; (2) 复查心电图和心肌酶, 并与术前相比较, 观察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是否好转, 术后3d内每天检查1次; (3) 嘱病人多饮水, 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4) 术侧肢体适当抬高, 限制活动, 禁止术侧测血压、穿刺等。

4.2 穿刺处的护理

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 注意术侧肢端皮肤的颜色、湿度、温度及桡动脉搏动、手指的活动情况, 有无麻木肿胀感。具体做法是: (1) 桡动脉充气止血器加压标准以穿刺点不出血为准, 术后4~6h查全血激活凝血时间 (ACT) , 根据ACT结果逐渐给充气止血器减压放气, 同时观察有无出血; (2) 给予抗凝药物治疗, 一般24h撤除止血器。糖尿病患者由于伤口愈合较慢, 可适当延长撤除时间; (3) 由于压迫时间过长、过紧易出现张力性水泡, 对张力性水泡者, 可给予抽吸, 碘伏消毒, 敷料包扎, 数日后可恢复。

4.3 用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出血、尿及粪便的颜色、有无皮下淤血等。术后患者血糖均升高, 在当日一般可恢复正常, 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4.4 并发症的护理

(1) 桡动脉痉挛:护士在术前做好充分准备, 尤其是心理护理, 减轻病人不安因素, 充分的镇静、止痛或鞘内给予血管扩张药物[2]。 (2) 前臂血肿:对出现此类表现者应立即压迫止血、制动, 避免活动后引起再出血, 密切观察肢端血运、感觉、运动情况, 每日在固定位置处测腕围, 了解有无继续出血的情况。每日观察双侧肢体温度是否一致, 术侧前臂可给予硫酸镁湿敷消肿。 (3) 桡动脉闭塞, 护士要监测桡动脉搏动, 及时发现, 及时通知医生。

5 结果

本组糖尿病患者中有10例出现张力性水泡, 3例出现前臂血肿, 3例出现桡动脉痉挛。均得到及时处理, 无一例手部发生缺血性坏死及其他并发症, 桡动脉介入治疗成功。

6 讨论

糖尿病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无需卧床, 且并发症较少, 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增加了手术机会, 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老年、糖尿病患者, 由于血管压力大、脆性高, 容易渗血, 更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 做好全程护理, 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 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尤为重要。

摘要: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行桡动脉介入治疗, 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护理, 对减少出血、伤口不易愈合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冠心病,桡动脉,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高勇莉, 卢丽芳.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陕西医药杂志, 2008, 37 (3) :278~279.

冠心病介入术后护理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自2014年12月—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行介入手术的患者,其中有14例行PCI术,16例行CAG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8例为(26.67%)单支病变,12例为(40.0%)双支病变,10例(33.33%)为三支病变。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为42~74岁,平均年龄为(56.36±2.36)岁,糖尿病病史为1~23年,平均病程为(10.36±2.65)年;观察组,男9例,女6例,年龄为43~76岁,平均年龄为(56.95±2.84)岁,糖尿病病史为1~24年,平均病程为(10.58±2.94)年;这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具体如下:(1)术前护理:包括血糖控制、心理护理。血糖控制: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做介入手术,如血糖控制不好不仅会影响术后疾病的恢复,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的几率,还使得冠状动脉及微血管病变加重,因此在做PCI或CAG手术前需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血糖范围控制在4.4~15 mmol/L,并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饮食要清淡、低盐低脂,忌食含糖分高的食物。心理护理:冠脉介入手术是有创治疗,有一定的风险性,多数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对手术的成功率及术后会不会出现并发症而担心,还有部分患者担心术中会不会疼痛;因而我们的护理人员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对患者表现出的负面情绪进行平抚,告知患者手术不能只看到存在弊端的那一面,要看到它的优势,鼓励患者说出心中困扰,增加其信心。(2)术中护理:患者进入导管室后,护理人员对其术前进食情况进行询问,并根据患者病情来监测患者血糖,遵医嘱对指端末梢血糖进行监测,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如需输液可选用0.9%Na Cl溶液;术前将葡萄糖溶液备好,如术中出现低血糖及时给予纠正;术中对心电,血压,心率、有创压改变进行监测。(3)术后护理:1血糖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如血糖值过高可采用相应的措施如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控制血糖,如血糖值低可给予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2饮食护理:术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不可食含糖量、盐量高及油腻的食物;为使得造影剂排泄速度加速,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饮水,没有明显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一般术后4~6 h内鼓励饮水1500~2000 m L;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少量多次频饮,并观察患者尿的颜色、量。(4)并发症监测及护理:1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引起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如术中应用肝素、患者过早活动及体位更换不当,压迫不到位,还有就是咳嗽、腹压过高等,因而护理人员为预防患者不自主活动而引起出血,应告知患者卧床休息,术肢制动必要时可将术侧肢体进行适当固定。桡动脉穿刺者:术后使用桡动脉压迫仪者,保证松紧度适宜;压迫仪首次放松时间为术后的1~2 h,以后酌情放松,术后4~6 h取下压迫仪;压迫仪取下后敷料保护24~48 h,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发红、皮疹、水泡等。股动脉穿刺者:拔管后沙袋压迫6 h观察肢体颜色、温度、定时测足背动脉搏动。术侧肢体制动8 h;无并发症者,术后24 h可下床活动。在患者进行咳嗽、大小便时为预防穿刺点出血,可将穿刺点用手按压住;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色温进行密切观察,注意观察穿刺处敷料(是否有渗血)、大腿内侧(是否出现血迹)等;2低血压、心律失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血压下降等,如患者出现低血压,可给予吸氧(使用中流量),还可遵医嘱给予阿托品、代血浆等;3胸痛:密切监测心率、心律变化,护理人员经常询问有无胸部不适,如是否有胸痛、胸闷及心悸等可将心电监护时间适当延迟,并及时和主治医师联系并配合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并通过自制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分为基本满意、满意及不满意,并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0.0%,观察组为93.33%,相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冠脉介入是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有效的方法,目前在临床应用广泛,尽管如此,多数患者在术前出现各种担忧、不信任,在术中有出现低血糖的可能,术后又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胸痛及穿刺点出血等。在该研究中,我们对来院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对患者的质疑尽量的解释清楚(质疑疗效、质疑技术等),鼓励其讲出心中困扰,增加其疾病恢复的信心;因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如果将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因此我们通过口服药物、注射胰岛素等措施对血糖进行控制,术中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的高低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术后注意饮食,以清淡、低盐低脂为主,告知患者多饮水,没有明显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一般术后4~6 h内可饮水1500~2000 m L,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患者术后有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渗血的可能,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卧床休息,术肢制动必要时可将术侧肢体进行适当固定;当患者出现低血压的现象,可给予患者中流量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由该研究显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0.0%,观察组为93.33%,相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给予行冠脉介入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护理,可将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机率降低,具有可观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自2014年12月—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行介入治疗中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疗效。结果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0.0%,观察组为93.33%,相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护理,术前控制血糖,术中密切监测血糖,术后注意饮食,对于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其他并发症给予预防,具有可观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冠脉介入治疗,护理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书彩,孙芳毅,郝青,等.冠脉介入治疗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肾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3):352-353.

[2] 刘素勤.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6):121,123.

[3] 杨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4] 武敏,郑丽梅,韩晓萍,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护理研究[J].河北医学,2012(2):250-253.

[5] 于洁,冯毅,马根山.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学,2012(6):671-674.

[6] 何培源.老年冠心病患者急诊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及优化治疗策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冠心病介入术后护理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5 月—2015 年1 月在该院放射科行PCI手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52 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冠心病和2 型糖尿病标准, 且为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术) , 介入途径为桡动脉或 (和) 股动脉穿刺。 按照随机数字表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26 例。 其中观察组有男性14 例, 女性12 例, 年龄34~72 (57.14±4.22) 岁;对照组有男性13 例, 女性13 例, 年龄 (58.12±4.71) 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术后护理, 内容包括术后生命体征及监测, 常规健康教育等内容。 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进行手术后期的护理。 具体如下。

1.2.1 提出术后护理的主要问题内容包括术后心理护理、体位及穿刺部位护理、生命体征监测、血糖监测、水化治疗、饮食护理、出院指导等内容。

1.2.2 查阅文献并寻找证据支持根据上述问题, 以“冠心病、糖尿病、介入治疗、手术后期、护理”为关键词查阅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源, 并对所筛选的文献资源进行评价、整理与内容提取, 最终摘取有效信息, 制定手术后期的护理计划。

1.2.3 护理干预的实施[2] (1) 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可能由于卧床制动、手术部位疼痛等原因有一定的焦虑、恐惧情绪, 护理人员应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用亲切委婉的态度安慰患者, 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2) 体位及穿刺部位护理: 患者术后应给予制动术肢12~16 h, 并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观察穿刺部位动脉是否搏动良好, 伤口处有无渗血及血肿。 股动脉穿刺的患者应卧床24 h, 制动期间可给予下肢部位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3)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常规每隔1h测一次血压, 血压不正常者应每隔15~30 min测1 次, 连续6 次后, 若血压稳定可每隔4 h测1 次, 至24 h。同时应持续心电监护24 h以密切监测患者的心律变化, 同时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出现。 (4) 血糖监测:血糖波动频率及血糖波动幅度增加易加重对血管的损害, 因此应注意患者血糖的管理, 在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即测血糖1 次, 24 h内视血糖情况, 2~4 h测1 次。 对于血糖缓慢升高者, 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胰岛素泵等方式缓慢降低血糖。 一旦出现低血糖立即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 (5) 水化治疗:为了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应采用水化治疗的方法。 通常在介入治疗前2~4 h通过静脉补液1 500~2 000 m L, 并持续补液术后24 h。补液的速度不宜过快, 术后24 h尿量要求达1 000 m L, 如未达标, 应继续补液。 (6) 饮食护理:饮食是控制血糖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 多食用清淡易消化, 低盐低脂, 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 同时注意少食多餐, 定时定量, 在维持血糖正常的情况下保证能量的充分供给。 (7)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 应告知患者出院后的合理用药, 尤其是降糖药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按时按量服用, 同时叮嘱患者注意家庭血糖的自我管理, 注意合理饮食, 并根据患者体质开具合理的运动处方, 并嘱患者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发生血糖及血压异常、 出现心律失常、胸闷、穿刺部位血肿、造影剂不良发应的发生率, 并随访至患者出院一个月观察患者是否正确用药、是否严格控制饮食, 是否合理安排运动等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 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循证组血糖异常、未正确用药、未严格控制饮食、未合理运动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循证组血压异常、跌倒、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均未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患者有糖尿病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 倍, 且相比于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 减少PCI术后不良反应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心病合并2 型糖尿病的预后。

循证护理 (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 定义为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的过程中, 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其临床经验以及患者愿望相结合, 获取证据, 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过程[3]。 通过提出问题、查阅文献、信息摘取等方式, 参考现有的可靠证据针对性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目前冠心病与糖尿病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在被充分认识, 关于冠心病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以及其PCI围术期的护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有卫生部发布其相关临床路径[4]。 该研究是对循证护理的一次初尝试, 旨在为提高冠心病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更好服务于临床。

在该研究中, 循证组血糖异常、未正确用药、未严格控制饮食、未合理运动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循证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控制血糖, 同时能够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患者能够在出院后坚持合理用药, 严格控制饮食, 并进行合理的运动。 另外, 研究中循证组血压异常、 跌倒、 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分析后发现, 两组患者血压异常、跌倒、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均较低, 且两组均为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 且该研究受研究时间的限制, 未能获取更大的样本量, 会造成一定的误差, 因此虽然循证组血压异常等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总之, 通过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循证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冠心病合并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 具有一定的临床意, 值得进行大样本的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循证护理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该院放射科行PCI手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52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26例,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术后护理。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进行手术后期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发生血糖及血压异常、出现心律失常、胸闷、穿刺部位血肿、造影剂不良发应的发生率, 并随访至患者出院一个月观察患者是否正确用药、是否严格控制饮食, 是否合理安排运动等情况。结果 循证组血糖异常、未正确用药、未严格控制饮食、未合理运动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循证组血压异常、跌倒、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未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结论 循证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冠心病合并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循证护理,冠心病,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张海华, 周冬兰, 周泽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观察和护理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4) :45-47.

[2] 闫雯雯.循证护理在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及评价[D].吉林大学, 2014.

[3] 胡雁.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 :99-102.

冠心病介入术后护理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0例高龄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患者为高龄组, 其中男性6例, 女性4例, 年龄在72~87岁, 平均年龄 (76.9±3.5) 岁, 共计29支病变血管, 置入26枚支架。随即选取60例年轻冠心病患者为年轻组, 其中男性38例, 女性22例, 年龄36~67岁, 平均年龄 (52.3±7.1) 岁, 共计85支病变血管, 置入67枚支架。选取同期40例药物保守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为药物组, 年龄在72~91岁, 平均年龄为 (77.3±4.6) 岁。

1.2 治疗方法

高龄组及对照组采用PCI治疗, 择期患者术前3d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急诊患者术前4h口服氯吡格雷。术前常规给予肝素8000单位, 术中依据患者的活动性凝血时间来调节药量, 术后排除禁忌, 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成功标准: (1) 靶病变的残余狭窄<10%; (2) TIMI试验为3级血流; (3) 无分支受压、严重夹层、闭塞、休克、巨大血肿、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 (4) 短期未发生不良心脏事件 (心脏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的再次血运重建) 。药物组采用保守药物治疗, 包括硝酸酯类、钙拮抗剂类、β受体阻滞剂类、血管转换酶抑制素、血小板抑制剂类等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高龄组及年轻组病变特点如病变支数、分类、CAD类型 (A型:冠状动脉狭窄段长度<1 0 m m, 同心狭窄, 病变段弯曲度<45°, 且管腔光滑, 不完全阻塞, 无或者轻度钙化, 病变部分较血管开口处远, 无分支的血管病变, 且无血栓;B型:冠状动脉狭窄段长度10~20mm, 偏心狭窄, 病变段弯曲度45~90°, 管腔不规则, 中度钙化, 完全阻塞短于3个月, 病变部分在血管开口处, 血栓;C型:弥漫性偏心狭窄, 长度>20mm, 重度钙化, 近端血管扭曲, 成角>90°, 3个月以上完全阻塞, 病变部分再血管开口处, 血栓形成或桥纤维化) 、手术成功率、支架植入率、并发症等, 随访6~12个月, 比较高龄组和药物组的死亡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几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变特点

高龄组和年轻组病变特点比较, 见表1, 由此可见, 高龄组与年轻组比较, 冠心病类型C者较多 (χ2=3.681, P<0.05) , 多支病变较多 (χ2=5.782, P<0.01) , 这说明高龄冠心病患者病情较年轻组患者病情复杂。

2.2 手术情况

高龄组和年轻组手术情况比较, 见表2, 由此可见, 高龄组与年轻组比较, 2组的支架植入率与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均无一例发生动脉穿孔、支架脱落, 高龄组静脉血栓1例;年轻组静脉血栓2例, 血肿3例, 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临床疗效

高龄组随访6~12个月, 死亡1例 (10.0%) , 心脑血管事件发生1例 (10.0%) ;药物组随访6~12个月, 死亡5例 (12.5%) , 心脑血管事件发生6例 (15.0%) 。2组死亡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PCI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CAD患者介人治疗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约占CAD人群的57%~87%[2], 致残、致死率较高, 本文比较分析了高龄CAD患者与年轻患者的病情特点差异可见, 高龄患者病变支数较多, 病情更加复杂, 有研究表明[3]高龄CAD患者多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且常合并一定程度的左心室功能不全, 基础疾病较多, 三支病变者更多, 药物保守治疗的效果较差。采用PCI治疗应注意对于钙化病变、血管严重变形者得处理, 术前充分的了解患者病情, 掌握股动脉情况及血管硬化情况, 减少并发症发生。可使用加长鞘管以顺利插管。在术前充分补液、充分评估病情、熟练正确的操作下, 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死亡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4]。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对比分析我院近年来10例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可以看出, 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能够较好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值得对症患者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例高龄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患者为高龄组, 60例年轻冠心病患者为年轻组, 40例非介入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为药物组, 观察比较高龄组与年轻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差异、手术成功率、支架植入率及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高龄冠心病患者病情较年轻组患者病情复杂, 支架植入率、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高龄组与药物组近期死亡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能够较好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值得对症患者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冠心病,高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白树鸣.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2 (9) :1963~1964.

[2] 沈节艳, 何奔, 刘建平, 等.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 13 (6) :367~370.

[3] 彭剑, 朱国英, 王人彭, 等.173例高龄冠心病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 10 (6) :443~457.

上一篇:公文写作通知的格式范文下一篇:公务员面试必考热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