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2023-10-10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本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68例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且未患有心脏病者68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自我概念评价表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有效评估并比较。结果:研究组SAS及SD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的自我概念得分、體感、体象、自我一致及道德-伦理-精神自我评分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敌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强迫、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焦虑及抑郁等的不良心理状况,护理人员应通过对其自我概念水平进行准确评估,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促使其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显著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加速患者病情康复。

【关键词】 冠心病 自我概念 心理健康

[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elf concept Mental health

First-author’s address: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Shenyang 110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26.039

在个人的人格结构中自我概念是其重要基础,不同学者对于自我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大多数学者认为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在一特定时间内对自身所拥有的信念与感受,能够对个体行为进行有效引导[1-2]。当前,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可产生重要影响,且在个体心理及生理良好状态维持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逐渐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3]。在本研究中经过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概念的尽心调查,进而探讨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有效理论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在本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68例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且未患有心脏病者68例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研究组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诊断均确诊为冠心病;(2)均意识清晰,并能够有效配合问卷调查。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2)曾患有精神类疾病;(3)病情较为严重无法配合检查;(4)中途退出本研究。研究对象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准许。

1.2 方法 (1)采用焦慮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人员存在的焦虑及抑郁情况进行调查,量表的效度及信度均相对较好。SAS、SDS量表中分别含有20项内容,且均存在正向及反向评分,每项内容均利用4级评分法进行有效评估。SAS评分标准:若总分<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若总分<53分为无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同时,通过采用问卷调查针对量表中的内容对患者进行详细讲解,在患者进行准确理解后自行填写,针对两组人员的填写结果进行分析、评估。(2)自我概念问卷调查,通过采用自我概念问卷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并依据Roy的自我概念模式编制对患者的自我概念进行有效测量,该量表主要包含五项内容:体象、体感、自我一致、理想自我以及伦理-道德-精神自我,共48项内容,每项题目采用5点评分,总分为240分,因子分=因子各项总分/因子项目数,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评价相对较高。(3)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将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该量表主要包含9项症状因子,总共90个题目,依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别采用1~5分进行评估,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因子分等于组成某一因子各项总分除以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症状较为显著,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焦虑抑郁情况。(2)比较研究组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自我概念各项评分。(3)比较两组SCL-90各因子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研究组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45~76岁,平均(49.4±7.6)岁。对照组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46~75岁,平均(49.6±7.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研究组SAS及SD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研究组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自我概念及各因子评分比较 男性患者的自我概念得分、体感、体象、自我一致及道德-伦理-精神自我评分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敌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强迫、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我国的冠心病患者在近年来逐渐呈现增加趋势,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心理及社会等因素诱发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痉挛情况[4]。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动机强烈、争强好胜、时常伴有不耐烦情况且存在时间紧迫感等,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若不能对其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在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同时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情况出现[5-6]。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情况也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从而对于医疗、护理及卫生等方面的服务更加重视[7]。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冠心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身心类疾病,其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等的情况均与患者的心理因素紧密相关。

在有关学者的研究中表明,与控制饮食、坚持服药及适当运动等比较,科学、合理的保持心理平衡同样具有重要功能[8]。在本研究中经过对两组心理状况的比较显示:研究组SAS及SD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其心理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医师与护理人员不仅要注重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同时还应该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9]。经过对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自我概念评分的比较显示:男性患者的自我概念得分、体感、体象、自我一致及道德-伦理-精神自我评分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女性患者的自我概念评分相对较低,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导致该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与男性比较,女性相对多虑且敏感,同时躯体不适感也重于男性;此外,大多数女性更加注重自身外表,但由于疾病的存在使其无暇顾及,从而使其对自身外表的评价相对较低,最终导致体象因子的评分相对较低[10-11]。与此同时,女性大多作为家庭的照顾者,在其生病后不能够对家庭进行全身心照顾,从而诱发负罪感,导致自我冲突情况出现,进而导致自我一致及道德-伦理-精神自我评分相对较低[12]。因此,临床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期间,应更加注重女性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从而使其不良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对两组的SCL-90各项内容评分比较显示:研究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敌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强迫、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与正常者比较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情况的心理问题,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进而促使其不良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缓解,促进预后。疾病能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躯体不适,例如胸痛、呼吸困难以及心悸等,经过治疗后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得到缓解,但却不能彻底治愈,从而致使其存在不同情况的精神负担[13-14]。大多数患者在出院后会面临工作、生活及保健等方面的担忧,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摔东西以及发脾气等敌对行为,同时敌对行为的存在又会加重患者躯体不适,进而影响病情的彻底恢复[15]。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由于其离退休之后的无价值感及失落感,会加剧其心理障碍的产生,不利于身体健康[16]。在有关学者的研究中显示,自我概念水平较高的患者,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由此可见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我概念水平及其不同因子水平之间存在紧密联系[17]。在自我概念的所有因子中,体象、体感、自我一致以及伦理-道德-精神自我能够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促使冠心病患者的躯体不适感得到显著改善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显著提高[18]。有效维持患者的自我悦纳及自我满意感,能够促使患者对于身体外表的变化进行正确认识,或者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期间辅助其做好生活护理,使其以往的形象得以有效维持,进而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明显改善[19]。同时协助患者做好相关角色的转换,对疾病进行准确认识,有效降低自我冲突情况出现,促使其面对疾病的应激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而有助于维持其健康心理状况[20]。反之,对于疾病的消极认识以及过高的自我冲突等均能够促使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削弱。在心理健康中自我概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期间,应注重提升其自我概念水平,进而促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加速患者的身体康复。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存在焦虑及抑郁等的不良心理状况,护理人员应通过对其自我概念水平进行准确评估,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促使其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显著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加速患者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黄巧英.冠心病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11(54):289.

[2]高亚梅.综合性护理干预对127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8,15(14):1738-1741.

[3] Satija A,Bhupathiraju S N,Spiegelman D,et al.Healthful and Unhealthful Plant-Based Diets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U.S. Adul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7,70(4):411-422.

[4]翟恩玉,郭雯雯.护理干预用于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依从性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9):2694-2697.

[5]宋艷东,陶英,王苏,等.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4):430-433.

[6]孙桂强,张文龙,王文,等.卡维地洛治疗无心梗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7,46(2):241-243.

[7]董莉,叶海华,吴俊,等.沙格列汀对老年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21(12):1190-1195.

[8]樊永旺,马骏,邱健,等.不同肥胖指标对冠心病、高血压及其合并糖尿病患者患病风险的评估作用[J].山东医药,2017,57(1):11-14.

[9]韩雅玲,李洋.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历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8):654-661.

[10]胡成平,赵迎新.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冠心病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5):447-450.

[11]刘艳秋,解长银,王志伟,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乙酰肝素酶水平变化及意义[J].重庆医学,2017,46(3):396-398.

[12]张涛,陈晖,黄家树,等.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血瘀证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2):194-199.

[13]游芬芳.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7,13(2):75-77.

[14] Mayr H L,Tierney A C,Thomas C J,et al.Mediterranean-type diets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Nutrition Research,2018,50(Supplement C):10-24.

[15]李慧,司华,薛翠.基于护理程序为框架的系统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3):3172-3176.

[16] Stewart R A H,Held C,Hadziosmanovic N,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7,70(14):1689-1700.

[17]傅文霞,王效增,张磊,等.冠心病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11(12):1078-1082.

[18] Zong G,Li Y,Sampson L,et al.Monounsaturated fats from plant and animal sources in relation to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US men and women[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18,107(3):445-453.

[19]刘卿.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护理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1):120-122.

[20] Svensson A K,Svensson T,Kitlinski M,et al.Incident diabetes mellitus may expla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J].Diabetologia,2018,61(2):331-341.

(收稿日期:2020-03-02) (本文编辑:姬思雨)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工作。方法:着重选取我们医院内科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这个时间段所收治的100例内科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老年内科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观察,充分建立和谐良好的信任关系,以此为基础,相关的护理人员对其在临床实践中实施心理护理,针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所有患者中有97例患者和家属对精心细致的心理护理表示十分满意,护理满意度有极大提升。结论:针对内科老年病人进行切实有效的基础临床护理,再加之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所呈现的临床效果更加理想,患者和家属的护理满意程度有更大的提升,在治疗方面实现最佳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内科;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通常情况下,内科老年病人在住院之后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消极态度,心理方面十分抑郁、焦躁,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常规意义上的临床护理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结合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具体情况,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护理,使病人的心情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提升其治疗的依从度,更富有爱心和耐心的着重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这对于病人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的提升都有很大的成效。基于此,我们这次研究选取我们医院内科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这个时间段所收治的100例内科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工作,现把相应内容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们医院内科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这个时间段所收治的100例内科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有49例,有女患者51例,其年龄区间在64~88岁,平均年龄是75.52岁。

1.2方法

针对老年内科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观察,充分建立和谐良好的信任关系,以此为基础,相关的护理人员对其在临床实践中实施心理护理,对其心理层面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护理,同时针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具体的 心理护理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护理人员要和内科老年病人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和交流,探讨病人偏爱或者感兴趣的话题,使其自身在患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以此建立起和谐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护理人员要结合具体情况有效指导和帮助病人同其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使老年病人们能有一个互相谈心的平台,得到内心的安慰,在心理层面接受和配合治疗工作。

(2)针对内科老年住院病人相關方面的问题或者疑惑,护理人员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让病人能够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有效明确,充分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病情程度,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告知患者消极抑郁的心理状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并建议和指导病人进行自我调节。

(3)针对某些意志力比较薄弱的患者,要有效去除他们内心的阴影,用关爱和尊重来影响他们,对于一些逃避现实的病人,要和病人的家属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并实现配合和合作,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患者能够深刻认识到亲人们对其的关爱和帮助,并盼望病人能够及时的康复,鼓励患者与病魔进行抗争,树立必胜的信心。

2结果

在研究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所有患者中有97例患者和家属对精心细致的心理护理表示十分满意,护理满意度有极大提升,其中有2例患者和其家属保持中立的态度。

3讨论

3. 1内科老年病人在心理层面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1烦躁不安

大多数内科老年病人都有烦躁不安的心理特点,基本上所有的住院患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着比较明显的焦躁烦闷的思想特征,特别是在住院之后的第1周,其表现得最为显著,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自身的年龄已经很高,他们对自身的病 因、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康复日期你这方面都没有具体的了解和掌握,特别又加上对于生命的期盼以及在病痛方面的折磨,使老年病人特别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进而造成患者的睡眠质量严重下降,食欲也大打折扣。

3.1.2孤独落寞

老年病人通常会感觉到刻骨的孤独落寞,这是因为病人自身的性格以及病魔的折磨相关因素造成的,老年病人不愿意与其他患者进行沟通,不爱言语,而很多亲属也无暇照顾病人,并没有充裕的时间与其进行有效的交流,病人少言寡语,情绪低落,使其孤独落寞的感觉更加严重。

3.1.3自暴自弃

内科老年病人认为自身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住院之后就会有畏惧失望的情绪,甚至绝望,被病魔打倒,从而自暴自弃,不能主动的配合治疗,每天在绝望中不能自拔,甚至觉得自己成为家庭的累赘。

1. 1. 4极度恐慌

极度恐慌主要是在首次住院的患者中最为明显,特别是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加剧的患者,极度恐慌的问题更加严重,尤其在癌症患者中更为常见。这种心理状态会使病人的求生欲降低,失望悲观的情绪进一步扩大,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3.2在我们这次研究中,针对老年内科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观察,充分建立和谐良好的信任关系,以此为基础,相关的护理人员对其在临床实践中实施心理护理。在研究过程中有效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所有患者中有97例患者和家属对精心细致的心理护理表示十分满意,护理满意度有极大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护理实践中,针对内科老年病人进行切实有效的基础临床护理,再加之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所呈现的临床效果更加理想,患者和家属的护理满意程度有更大的提升,在治疗方面实现最佳的心理状态,这种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Gloria Hoffman Wold.老年病人基础护理(第3版):Basic Geriatric Nursing [M].北京: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 司,2017,10(5):64-65

[2] 王桂香.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8(20):167-168.

[3]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9(5):56-57

[4]张梅钦,浅谈内科疾病社区护理实践[J]MedicalJourna,2016.9(5):78-79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研究食管癌手术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护理策略。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5例食管癌患者进行观测、记录、比较和分析。结果: 该样本组患者干预前(SCL-90)各因子分都高于全国常模,干预后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评测值(P<0.05 )。干预后SCL-90 因子分≥1分的例数比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 )。结论:心理护理能有效降低食管 癌患者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的水平,有利于病人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关键词】食管癌;心理健康;心理护理

食管癌患者常有忧郁、悲观、绝望情绪,有些人可有自杀倾向,不仅影响病人生存质量,长期严重的焦虑、抑郁反应还可损害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患者的抗肿瘤能力。临床上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进行及时心理疏导,以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使病人正确认识食道癌、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本研究旨在分析食管癌病人的心理变化和评估心理护理对食管癌患者所起到的作用,以便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1 研究对象及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5至2007年6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5例,其中中段食管癌29例,下段食管癌13例,上段食管癌3例;男34例,女8例;年龄43-71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患者有11例,具有中学以下学历的患者有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做过放疗及化疗。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调查工具与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用问卷调查法进行。

2.1 评测方法:调查工具与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在患者人院5天内,取得患者配合,由调查者向患者说明量表填写方法,保证患者理解每条问题的涵义后由其自行填写量表,护士对患者的隐私保密,对患者进行第一次(SCL-90)评估。心理干预在完成第一次心理测评后即开始,利用每天查房、护理、治疗、检查等机会随时进行,在术后10天对患者进行第二次(SCL-90)评估。

症状自评量表 (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list,90,简称 SCL90) 有90个评定项目, 每个项目分五级评分,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能准确刻划被试的自觉症状,能较好地反映被试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该自评量表在国外广泛应用,是当前研究神经症及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或心理咨询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

根据整体化护理的要求,在病人人院后至手术前结合病人的病情开展有关食管癌知识的科普宣教工作,介绍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影响因素。建立探访新入院病人制度,即在病人首次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到病人床前访问。开展集体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分四讲,即认识食管癌,树立信心,放松训练、面对自我。目的是通过治疗,减轻病人的负面情绪反应。心理干预的方法:食管癌患者沉重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心身健康,并有可能加速癌症的发展[1]。针对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对疾病带来变化的适应能力,减轻或消除患者抑郁、焦虑、恐惧心理。主要有认知治疗和支持治疗。首先是认知治疗,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有针对性对患者宣教,让患者了解疾病的一般知识,介绍手术情况及目前治疗食管癌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加其对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适应力。

其次是支持治疗,针对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特点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及时给予同情、安慰和关心,建立相互信赖、平等的护患关系。术前多与患者接触交流,多巡视和主动询问患者,及时了解患者需要,及时协助解决,以减轻患者交流障碍,消除患者悲观心理,使患者能以最佳心态度过手术期。

2.2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利用SPSS10.0软件包,以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

详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见,本组病例干预前除敌对与全国常模相近外,其余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心理状态较差。经过干预后,术后10天的SCL-90结果表明,本组患者各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01),与全国常模相比,人际敏感略高于全国常模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P< 0.05或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组的病人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心理干预对缓解患者各种心理症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按有关标准[2]SCL-90因子分≥1分,认为有轻度的心理问题;≥2分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表2看出,本组病例干预后SCL-90因子分≥1分的例数比干预前明显下降,有显著差异性(P<0.05)。

4 讨论

本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使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说明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从表1表2可见干预后本组患者各因子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除人际敏感略高于全国常模外,其余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干预后SCL-90因子分≥ 1分的例数比干预前均显著下降(P<0.05),说明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生理心理两方面都起到较好促进作用。

大量研究证明,影响食管癌患者心理卫生状况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躯体因素,包括癌症的治疗效果,临床发展过程,有无转移、复发,病人出现的症状(如疼痛的频度)及严重程度等;第二是心理因素,包括心理适应能力、个性特征、应激水平、情感及成熟度等;第三是社会因素,包括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来自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医务人员的情感支持等。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生活及经济条件的改善,心理因素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愈来愈突出。进行适宜的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3,4]。并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德凤.癌症患者手术前后焦虑和抑郁心理反应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2 8(16):2417

[2]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

[3] Myskja A,Lindbaek M.Examples of the use of music in clinical medicine.Tidsskr Nor Laegeforen,2000,120(10):1186-1190

[4] Stone P,Hardy J,Huddart R,et a1.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receiving hormone therapy.Eur cancer,2000,36(9):1134-1141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干预患者家属负性情绪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转变,医疗服务过程中提供全面、系统、整体规范的身医疗服务一即心理干预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工作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实施范畴渗透到医疗的各个角落,心理干预对象从局限于患,扩展到患者家属及社区。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势迅猛,起病急、变化快,预后极差,常使患者及家属产生恐惧、焦虑等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甚至 产生严重影响。家庭中一个成员患病,其他成员将面临疾病及其治疗所带来的影响,影响患者家的日常活动和情绪状态,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家属在陪护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中最常见的负性情绪是过度焦虑和抑郁。一方,家属是与患者最为密切的接触者,他们的焦虑绪很容易波及到患者;另一方面,家属的身心健是为患者提供支持的保障前提,严重的恐惧、焦等负性情绪甚至可影响对危重病人的医疗决策,如何合理处理和有效缓解ICU病人家属的焦虑况值得医护人员关注,也是ICU重要的日常工作。作为医疗人员要加强对心理学理论、方法和医伦理学的学习,正确调节患者家属的心理冲突,轻其心理压力。

分析患者家属的现有问题

A.ICU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

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付过程,结果是可以适应和不适应的。人在应激状态下常见的反应大致分为焦虑、恐惧、依赖、失助感、抑郁、愤怒、敌自怜等。ICU患者病情重、危、急、变化快,家属将承受着创伤和治疗带来的情感痛苦、高昂的医疗费用,无法亲自顾和陪护患者,ICU探视时间的限制,患者病情稳定后转ICU到普通病房后护理等将会对家属心理产生很大压力。 B.ICU患者家属的行为状况

患者的病情变化时刻影响着家属的情绪和心理,这种心态使家属产生一定的情绪反映,极易发生医患冲突。主表现为:(1)冲动:当患者刚人住ICU时或病情发生变化,有些家属无法按捺心中的焦虑情绪,往往硬闯ICU或在门口大声哭喊,影响病人救治工作正常进行。(2)猜疑: 询问患者或医生、护士.对护理工作不信任,探视时翻床检查患者全身,一旦发现患者肩膀外露,责怪护士让病人,检查患者的毛巾、卫生纸,甚至饮品、食物,怀疑护士调拿走(常有的物品有:衣服、贵重物品(手表首饰)、剃须刀、假牙、门诊病历卡、CT、X片,纸巾,食物等)物品在进入ICU时应物到人手,必要可自行设计清单,用表格的形式,便于当场填写,记录客观真实,达到实用、清晰、便捷的目的。在转出ICU时做好检查防止遗漏,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3)暴力:因疗效欠佳或医疗损伤人住ICU的家属态度蛮横无理,无视ICU规章制度,自由进出。医护人员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一番漫骂,殴打。(4)自伤:情绪过于、焦虑,家属在ICU门外晕厥,尤其在患者生命濒危时。

心理护理及干预对策

1.提高自身素质,灵活适时的心理护理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指导下,护士应学习心理学知识,加强责任心,多点爱心,设身处地为家属着想,关心家属的感受,适时恰当对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学会宽容,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医护人员要充分理解家属的心情,家属反复向医护人员询问患者病情,急于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是合情合理的心情。当患者病情无法治愈时,家属希望所有可能的医疗措施均都已执行,没有遗憾。针对家属的心理问题主动以简单的言语提供符合其教育程度的讯息,表示理解,总结谈话结果,询问家属是否有其他想法和要求,从家属的言语变化认定是否接受或否认。

2.较强的协调能力,恰当的技巧护士工作在临床一线,在ICU护士是第一个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人,在做出准确的判断、急救配合的同时,还有可能是第一个电话通知家属的人,得体的语言在此时将是非常重要,如:“患者病情有变化,医生护士正在抢救,请您在门外等候,医生会详细告诉您况”、“请保持安静、在外面稍等一会,好吗?”、“为了咱们的人,请冷静”。(当家属看到患者,特别是中、青年患者,突遭变故,病情危重,危及生命,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痛哭。家属急切希望挽回患者的生命,恳请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抢救治疗及护理。这种情况对神志尚清楚的患者会加重其心理负担,间接影响其病情,对抢救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以高度的同情心来安慰患者家属。注意语言平和,避免使用伤害性词语,减轻和消除消极情绪,使其在接受现实的同时,对患者病情的恢复也充满信心,以便积极地配合抢救工作⋯。)

3.发挥集体力量,稳定家属情绪有纠纷及时组织会诊会诊结果告知家属。当遇到有医疗纠纷时避免正面冲突,时科主任、护士长出面,通知领导,解决难题。

4.有预见性防范措施针对ICU环境特殊性,病情复性,对于可控制因素进行预见性防范。及时沟通,对需要入ICU进行救治的病人,专科医生首先要向家属讲明转ICU必要性,医疗费用问题等;入住ICU后,ICU医生护士积极救治的同时向家属介绍探视制度,留下家属的联系式;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与家属沟通交流取得理解.告知家属治疗方案,每日定时把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护理效果信息告知家属(及时告知病情患者进入ICU后,采用通俗易懂语言,尽快向家属交代病情及转归情况,让家属有充分的心理思想准备。随后治疗过程中一旦有病情变化,也应及时向家属告知。尤其是女性或低收入者做好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解释工作,尽可能减轻焦虑反应。)。根据本地风俗习惯调整探视时间,如探视排在下午4点午睡后(在既不增加患者感染率,又能满足患者和家属心理需求的情况下,适当延长探视时间。因为亲情的安慰、支持和鼓励是医护人员和医疗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如何保证家属能探视而又不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关键在于管理。目前我们实施每天两个时间段探视,让主要家属轮流进入病房面对面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家属探视在病情变化、各种侵入性操作前征求患者家属意见.签署协议书,催交欠款时注意讲话艺术,不能动不动就以停止治来威胁家属,对一些必要的外出检查提前告知家属,做好备,若因病情变化而无法外出检查,如:机械通气病人无法机要及时告知家属,以免家属在ICU 外长时间等候,听不能去检查引起不满。当病情变化或无好转时,开导家属万不要失去信心,不可在病人面前悲悲切切,更不可有反情绪,以免促使病情加重。当死亡是不可避免时,及时同属进行开放性沟通,对家属在观念上传递死亡是的自然生周期的一部分,如果家属觉想哭,愤怒,悲伤等心情都是正常的。尊重家属的教信仰,允许家属参与协助尸体料理,为家属提供患者可怀念的物品。

5.健康指导对病情稳定需转出ICU继续治疗的病人对其家属进行必要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指导,并定期到专随访。对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的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出院导,包括生活护理,如何处理呼吸急促,各种管道护理。居环境要安静,避免过多访视,特殊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搐时处理。死亡后处理,各种管道如何拔除等。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和家庭、社会环境改变,患病住院后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问题,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激发心身疾病的发生。深入观察分析内科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提高心理护理水平,既是护理模式转变对老年病人护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治疗、康复环境的要求。

[关键词]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5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管理中应用系统整体护理,转变护理模式,重视心理护理,已成为当今医院现代化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生理机能逐渐衰老,各系统器官功能退化,患病在所难免,老年患病群体在整个医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病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变化及社会关系、知识层次的特点,其心理也与其他常规病人有所不同。老年人患病后的护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工作中重视对老年病人心理状态的观察,并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使他们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这是护士应尽的职责。

1 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的内科疾病以多系统病、慢性病、肿瘤等多见,且多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而老年人由于自身机体的衰老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心理状态本身不稳定,处于一种适应期。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患病住院后较其他病人更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概括下来有以下特点。

1.1 猜疑心理 老年病人认为自己阅历广泛,常常对自己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出怀疑[1];常担心自己被误诊或医护人员及家属隐瞒自己的病情;对年轻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担心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误诊误治,会想办法找年龄较大的医护人员为自己做各种治疗,甚至有时还会担心吃错了药、打错了针;经常会凭着自己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推斷疾病的发展、预后以及药物的疗效。这会严重降低病人用药行为的依从性,降低临床疗效。

1.2 自尊心理 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退及认知功能的减退,患病后往往因为丧失部分能力,处于被动地位,表现出更强的“自尊心理”。希望得到他人重视,不服老,不习惯甚至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稍微不如意就发脾气。对护理要求也比其他病人高。总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尊重自己,表现为倔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讲道理、易激惹、好挑剔、责备他人。

1.3 焦虑、恐惧心理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焦虑过于频繁、强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导致心理疾病、身体疾病或加重疾病本身[2],老年病人在患病初期可能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但在治疗过程中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发生反复,同时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发展及治疗过程缺乏正确认识,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担心疾病恶化,怕痛苦,更害怕死亡,产生恐惧感[3]。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等,以至食欲减退、睡眠差。有的病人以致产生了人格心理的变态,不通情理等等。

1.4 孤独、失落心理 老年病人住院后,由于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上感到不方便,觉得自己老而无用,生病后希望有子女、亲人陪伴,但又担心给家庭成员带来麻烦而感到矛盾,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或经济基础较差的老年人生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常有被遗弃的感觉,孤独、失落感油然而生[4]。

1.5 药物依赖心理 由于一些新药在媒体上的夸大宣传,对老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导致不少老年患者迷信某些新药及补药,认为多吃好药、补药对身体总是有利而无害。

1.6 悲观心理 老年病人由于年龄大、病情迁延,并且反复变化,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心理。他们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易伤感、沮丧、绝望、束手无策、情绪极端低落,经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于疾病的治疗和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甚至拒绝治疗及护理。

2 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治疗、康复环境,能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营造良好的病室氛围,调节老年患者的情绪 住院的老年病人,单调的治疗和病房生活,使他们感到沉闷。老年人的睡眠也常因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功能降低,夜间入睡浅,不能沉睡,易惊醒;白天在安静的环境中常爱睡眠。因此,为了使老年病人尽快适应环境,护理人员必须为他们排除各种干扰,调整病房的环境,完善病房设施,避免噪音刺激,消除不安。

2.2 关心和尊重老年病人 护理中把他们真正当成自己的长辈,平时主动用尊称和他们打招呼,说话时态度和蔼、语言清晰缓慢;耐心听取患者的陈述,不要打断话题,更不能有不耐烦的表现;对老人的健忘和唠叨要给予谅解,避免奚落与讥讽;查房时多问候,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饮食及睡眠情况;做每一项治疗前,护士要先把目的如实的告诉患者,取得充分的合作。

2.3 加强与家属的联系,鼓励病人间的交流 老人患病时,家属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护理人员应经常主动与病人的家属联系,指导家属做简单的护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科学服药、适当运动,针对病人所患疾病,讲解一些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多来探望,使病人产生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把同病室的病友介绍给他们,让病人尽快与同室的病友熟悉起来,结交朋友,使其情绪安定,消除其孤独感。

2.4 帮助病人认识疾病,做好病情解释及暗示治疗 对疾病诊断的了解能帮助病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可能的对策,提高病人参与诊治过程的能力。这也有利于消除病人焦虑紧张的心理情绪。针对病人不同的知识层次,主动向老年病人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规律、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使他们能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让疗效明显的病人作亲身经验介绍,包括怎样配合治疗、治疗中注意的问题等,从而大大减轻了抑郁、焦虑的心理,提高了他们治疗疾病的信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治疗和护理。

2.5 指导自理 生活自理是保证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无法自理而完全依赖他人生活,会导致老人对自身价值的消极评估,长此下去,便会降低其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因此,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要指导他们搞好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靠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求护理人员全面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老年病人临床护理的要求,创建和谐护患关系,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瞿延利.谈老年人心理护理[J].中华医院管理,1999,15(10):554.

[2] 胡佩成.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20-239.

[3] 冯杰.老年心理特征分析及护理[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3):257.

[4] 刘文亭.老年病人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12(2):50.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对内科住院病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心理护理的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50例作为参考对象,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采取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有效地促进了病人疾病康复。结论:对内科住院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内科住院病人;心理问题;护理原则

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转变护理观念及改变护理模式,向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已成为整体护理的 项重要内容。现代护理学强调,护理工作己不再是局限于简单的打针、发药等基础工作,而是拓展为对病人心理护理在内的具有创造性、独立性的护理。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活动,普通的护理己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50例作为参考对象,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采取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对内科住院病人的护理中,发现由于患者本身的心理素质、性格以及对疾病的认识敏感性、耐受性不同,会产生一些心理反应或问题,需引起重视和进行恰当的护理。近几年来,对内科住院病人的观察,通过分析出现的心理问题可归纳为六种。下面主要谈一下各种心理问题的护理原则。

2心理问题的分析

2.1焦虑心理:大多数病人存在焦虑心理,由于发病突然对住院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容易导致焦虑及紧张,尤其是第一次住院的病人表现比较明显。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何病、对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明确的认识,担心所患疾病的预后等,因而出现焦虑不安,表现为失眠、心悸、烦躁、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等,尤其是病情出现反复时会更加明显。

2.2防范心理:内科病人慢性病较多,住院时间长,有的病人在本院治疗前已经在其他医院求治过,有的病人已经通过互联网及其他途径对所患疾病及有些药物有所了解,因此以后用药过程中疑虑重重,怀疑医护人员是否能给自己正确用药,会过分警惕药物的毒副作用,对医护人员产生防范心理,不愿配合治疗,甚至拒绝必须的治疗。

2.3恐惧心理:内科疾病多为慢性病,患者年龄大,病程长,很多病人同时合并多种其他疾病,病人反复入院,會对各种检查及治疗产生恐惧的心理;有的病人怕留后遗症而恐惧,表现为流泪、痛哭;有些病人对于一些医疗操作不熟悉,因而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

2.4孤独心理:病人住院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尤其是对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大多其他病人不愿与其交往;长期住院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十分寂寞,情绪低落;老年患者更易产生孤独感。

2.5悲观心理:有些患者所患慢性疾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辗转多处治疗,忍受不了长期病痛的折磨,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老年病人患病后感觉日落黄昏,就想放弃治疗,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自暴自弃,往往被动配合治疗,这些负面情绪影响药物疗效。

2.6愤怒心理:当患者多次住院花费较多钱而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时往往产生愤怒甚至埋怨的心理。

2.7依赖心理:部分患者过分依赖药物和医生,把自己身体的康复全部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关心,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想去做,想让别人帮助,适应生活在别人的照料下,不主动做一些必要的康复治疗和身体锻炼,从而影响了病情的康复。

3护理方法

3.1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从患者入院那一刻开始。护理人员在接待病人时要有耐心,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适当给予安慰,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工作,动作要迅速,操作熟练准确,使患者一进病房就感到不会太陌生,对住院不会太抵触,愿意听护理人员的话,对自己的疾病的治疗感到有希望。

3.2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尽快进入病人角色。有些患者由于受部分患者言论的负面影响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理解较片面,认为是过度医疗或者会认为该检查及治疗会损伤身体而不配合,患者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时往往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而不愿意接受检查及治疗,还有部分患者由于考虑经济问题及其他生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

3.3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遵守医嘱,按时服药,按时接受检查及治疗,情绪稳定,调动患者积极性,提高自身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病人,要经常深入病房,经常和病人谈心,安慰病人,及时了解病人心理状态,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减少复发,对不同的病人给予不同的处理。

3.4发挥家庭支持作用:要积极地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思想沟通,让患者家属正确地对待患者的疾病让家属对治愈患者的疾病树立信心,共同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小结

4.1 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十分明显,由于发病原因复杂、病程较长且易于复发的因素,很容易导致病人的各种不良心理现象发生。比如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病人对病情不太了解,很容易丧失信心,对治疗前景跟到茫然,有的甚至会产生轻生的那念头,不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进而直接影响到治疗的实施以及效果。有的病人因为病情多次复发多次住院治疗,心理积攒了很多的埋怨甚至愤怒,说不清什么时候就会爆发。

参考文献:

[1]黄颂娣,黄育媚,姚润萍,等.内科住院病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9,22(4):492-493.

[2]冯惠梅.对老年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8(9).

[3]杨华,李遵清.心理干预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9(18):2330-2332.

[4]蒋莉莉.浅谈老年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9(4).

[5]周慧明.试论护理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社会医学杂志,2019,4(095):74-75.

[6]王桂香.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20):167-168.

[7]孙艳.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19,5-0154-091.

[8]五顺铨,陈晓华,王威.情绪对高血压病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9;(6):133-135.

作者简介:刘萌,女,汉,应城,1990.07.07,本科,,工作单位:应城市人民医院,职称:护师,主要研究方向或者从事工作:护理,邮编:432400。

上一篇:课堂教学与初中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设备自动化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