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IK生物治疗

2024-05-05

DC-CIK生物治疗(精选8篇)

DC-CIK生物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45例, 其中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17例, 年龄38~65岁, 平均年龄 (49.3±5.2) 岁。本组患者中乳腺癌患者15例, 胃癌患者12例,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例, 宫颈癌患者8例。本次所有参与患者均经病理活检确诊为恶性肿瘤晚期, 所有患者均给予DC-CIK生物联合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基础护理

(1) 环境护理。首先要为病患提供良好的休息及治疗环境, 使病患能够以愉快、平稳的心态去接受治疗。病房环境要整洁、卫生、舒适, 尤其是房间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适当, 为病患提供良好的睡眠和休息。 (2) 心理护理。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尤其重要, 恶性肿瘤不易治疗, 病患情绪消极, 心理焦躁, 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反抗情绪, 不能配合治疗, 自暴自弃。是以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病患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干预, 要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安慰, 取得病患的信任, 以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争取早日康复[1]。

1.2.2 针对性护理

1.2.2. 1 血液采集护理

病患采血当天饮食要保持清淡, 饮水适量, 避免进食油腻、高脂食物。采血之前进行各项常规检查, 正常者即可进行采血。采血过程中要注意皮肤的清洁消毒, 保持无菌操作;采血时保持与患者的沟通, 稳定病患紧张情绪;采血技巧尽量成熟, 争取一次成功;采血时对血袋要不时的摇晃, 以保证血液与肝素的混合, 避免出现凝血现象;血液采集量控制在100~150mL之间;采血完毕后以棉球按压止血5min左右, 不可揉动棉球, 以免出现皮下血肿症状, 为防止出现感染症状, 按压完毕后最后给予再次消毒, 并给予输液贴贴合穿刺点。采血后要给予病患营养支持, 饮水、休息、保暖均要到位, 避免病患感冒、发热[2]。

1.2.2. 2 DC疫苗回输护理

病患采血7d后DC疫苗回输, 皮下输注时要在腋窝或者腹股沟部位10cm范围进行注射点选择, 确定注射点后先进行清洁消毒, 之后注射5mLDC回输液。注射时保持无菌操作, 患者有不适症状即刻停止, 报告医师处理。注射过程中针头要平放, 药液推注一半后针头退出一半将剩余药液推注完毕。推注完毕停伫5s左右, 保持DC细胞注入足量。DC疫苗回输完毕后2h不能洗澡。注射结束要密切注意观察穿刺点皮肤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 一旦出现皮肤温度升高、红肿或者皮肤硬结、疼痛等症状, 即刻应用硫酸镁湿敷。要注意观察病患体温是否有上升症状, 定时给予体温测量, 有超过38℃者要即刻报告医师处理, 嘱咐患者大量饮水, 若医师同意可以给予其1片酚咖片口服。若是体温超过39℃, 则要医师开出处理方法, 对症治疗[3]。

1.2.2. 3 CIK回输护理

一般情况下病患血液采集1~2周后可以进行CIK回输, 回输液约为250mL, 回输方式为静脉通路输注。回输时要尽量选择大血管, 无菌操作回输。回输之前可半个小时肌注异丙嗪25mg, 静注地塞米松5mg。回输过程中通过输血器静脉输入, 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病患体征反应, 注意病患是否有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呕吐腹泻、全身疼痛等症状, 注意病患穿刺点是否有药物外渗、毛细血管是否有血管渗漏等症状, 皮肤是否出现瘙痒症状, 要不时询问患者身体反应, 听取病患主诉。输注过程中每10min晃动一次回输液, 避免细胞出现团块, 分布不均匀。回输液控制在1h内输注完毕, 回输结束应用生理盐水对CIK细胞液瓶多次冲洗, 保证回输液残余清洗干净, 细胞完全输入机体。若是在输注过程中发现细胞成团, 可以将细胞液加热至37℃后或者应用生理盐水冲洗之后进行输入, 即可保证细胞均匀、无成团。回输结束后按压输注点15min左右, 嘱咐患者大量饮水, 若患者在3h内有发热症状可以给予一片酚咖片降热, 同时要多进食新鲜水果。病患输注3h内最易出现发热症状, 护理人员一定要密切注意观察, 给予适时处理。

1.3 饮食护理

晚期肿瘤患者进食要保持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原则, 食物尽量清淡, 同时也要保持饮食的高热量。治疗过程中一定嘱咐患者大量饮水, 多进食新鲜水果。要保持病患的营养摄入, 必要时可以给予葡萄糖、氨基酸等液体营养补给。病患进食严禁辛辣、油腻、刺激, 海鲜类易过敏食物最好不要使用。

2 结果

经过全面的护理干预后, 45例病患均顺利完成治疗, 其中轻微发热症状者3例,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病患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达到了96% (43例) , 护理效果显著。

3 讨论

生物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 是手术、放化疗后又一种创新性的治疗方式, 已经受到更多医师和患者的重视, 尤其是DC-树突状细胞、CI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免疫治疗, 更是成为了治疗晚期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4]。其通过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对抗作用, 达到治疗的目的, DC、CIK联合应用能够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 增强其对于癌细胞的杀灭效果, 且对于病患身体的伤害较小, 能够保持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 又避免了众多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 安全高效[5]。但是本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 需要护理人员的积极配合, 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 笔者给予我院收治的45例应用DC、CIK联合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 使治疗顺利完成, 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 仅轻微发热患者3例, 治疗及护理效果均非常满意, 病患及其家属对于我们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6%, 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延长病患生命。本次研究表明, 给予DC、CIK联合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方法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借鉴。

摘要:目的 探究DC-CIK生物联合治疗晚期肿瘤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45例, 治疗后给予其全面的护理措施, 分析治疗及护理结果。结果 45例患者均完成治疗, 其中轻微发热3例,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护理满意度为96%。结论 给予DC-CIK生物联合治疗晚期肿瘤的患者有效的全面的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DC-CIK生物,晚期肿瘤,临床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匡志鹏, 梁安民.CIK细胞联合树突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J].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2006, 14 (2) :240-242.

[2]陈进.DC、CIK生物联合治疗晚期肿瘤56例护理与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 :59-61.

[3]周霞, 王旭.DC/CIK细胞因子联合免疫治疗晚期肿瘤病人的护理体会[C].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06.

[4]张俊萍, 毛光华, 史天良, 等.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1, 12 (4) :109-110.

AFP:生物治疗肝癌新靶点 第2篇

甲胎蛋白(a-fetoprotein,AFP)是肝癌细胞表达的高特异性蛋白质,很多肝癌病人在发病期间都有AFP基因高表达的特征。AFP是一种胚原蛋白,其基因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开放并表达,在人出生两年后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但是成人在患肝癌或肝脏良性再生时,AFP的基因重新被激活而大量表达,所以在临床上,AFP被认为是肝癌的经典肿瘤标记物,被当作诊断肝癌的金标准。“我们经过研究发现,AFP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生长、转移和侵袭密切相关,同时它也是肝癌细胞耐药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AFP具有潜在抗凋亡诱导作用的生物学性质。”李孟森说。

据了解,有关AFP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一直是近年肝癌研究领域的热门方向之一。李孟森课题组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免疫共沉淀技术、染色体免疫共沉淀(ChIP)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等多种手段,系统研究了AFP对抗淋巴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5-氟尿嘧啶(5-FU)、维甲酸(RA)等细胞因子或化学药物的诱导凋亡作用,最后发现AFP不仅具有促进肝癌细胞增殖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抗凋亡因子诱导细胞凋亡的生物学功能。为此,李孟森课题组提出了“AFP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抗凋亡诱导的生物学功能”的学术观点。

李孟森介绍,AFP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TRAIL受体—2表达,从而逃避淋巴细胞攻击,且具有抑制RAR-β对survivin转录调节的作用。在课题组设计的干扰实验中,用来干扰AFP表达的siRNA载体能有效对其进行干扰;而体外研究结果也表明,靶向干扰AFP表达能促进肝癌细胞对TRAIL和RA等药物的敏感性。

此外,由于AFP是肝细胞表达的高特异性蛋白质,也是肝细胞恶性转化的早期基因事件,在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进程中,AFP的表达可以为肝癌的发生起到预警作用,同时也能对肝癌治疗效果进行预测。李孟森说,这些研究成果是AFP新功能研究的重大发现,目前已向国家申请专利(专利申请号:200910077554.0)。它揭示了AFP抗凋亡诱导的分子机制以及其隐藏的介导肝癌细胞耐受药物诱导凋亡的生物学新功能,对今后肝癌治疗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

李孟森认为,这次的研究成果将对AFP生物学功能领域的研究产生引领作用,而AFP具有抗凋亡诱导作用的发现,不仅更新了医学界对AFP功能的认识,同时也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到:肝癌细胞在发生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AFP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伴随现象,它还具有促进癌细胞生长和耐受免疫攻击的作用,它是肝癌细胞耐受生物药物和化学药物的重要细胞因子。而抗凋亡诱导新功能的发现,将会对肝癌细胞耐药、增殖机制和生物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该项研究的意义还在于,它打破了原有的医学理论认识,让医学界对AFP有了全新的了解。传统医学理论认为,AFP基因的高表达是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伴随现象,是肝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但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却表明,细胞外的AFP能与其受体结合,介导生长信息的传递;而肝癌细胞内合成的AFP能够抑制caspase-3的活性,阻断凋亡信号的传递,这说明细胞内的AFP不仅能够抑制凋亡信号的传导,还能促进生长信号的传递。“这是AFP研究领域的新发现,该研究结果在丰富人们对AFP认识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找到了治疗肝癌的新靶点。”李孟森说,“这一研究成果的发现,对今后认识肝癌细胞逃避体内免疫系统监视和耐受药物诱导凋亡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次研究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10篇,期刊论文引用次数高达93次,获得1项国家专利。李孟森课题组此次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也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外专家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Harald zur Hausen教授推荐该成果以封面介绍形式在2009年国际著名肿瘤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2011年2月,李孟森作为第一作者的,关于AFP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信号传导机制的论文再次以封面形式发表在该杂志上。此外,我国多家专业媒体也以专访和新闻等形式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采访最后,李孟森说:“发现AFP具有促进癌细胞生长和对抗凋亡诱导作用的确会对肝癌的生物治疗带来新希望,因为AFP是肝癌特异性标记物。我们现在正和临床结合,观察肝炎病人AFP基因表观遗传修饰、改变对肝癌发生的预警作用,而且我们已经采用RNA干扰技术先干扰AFP的表达,然后把癌细胞移植到免疫缺陷的小鼠身上,再用抗肿瘤药物治疗,在动物体内观察抑制AFP表达是否能增加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下一步研究主要是开展AFP表观遗传的改变对肝癌发生的预警机制,这些研究都对肝癌的早诊早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C-CIK生物治疗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确诊为晚期肾癌15例患者实施DC-CIK细胞治疗, 男性10例, 女性5例, 年龄34~74岁, 平均55.3岁;肾癌肺转移3例, 肾癌骨转移5例, 肾癌膀胱转移2例, 肾癌多发淋巴结转移1例。

1.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采集

使用血细胞分离机 (Cobe spectra) 采集集患者PBMC, 采集时间约2h, 采集血量60~70mL, 采集细胞数 (1~4) ×109。

1.3 DC/CIK细胞培养及回输

采集的PBMC在GMP标准实验室培养14d, 分别于第7、14、15天分别提取细胞悬液, 用专用恒温箱送至病区, 采用一次性输血器, 30min内进行回输, 1h内输毕。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治疗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地介绍免疫细胞治疗的治疗流程及注意事项, 对采血及细胞回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详尽说明。患者出现不适时, 及时处理并向患者做好解释, 缓解其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整个治疗过程。

2.2 采血护理

采血前护理: (1) 用紫外线消毒采血室, 室内温度适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2) 嘱患者采血前进餐, 采血近日避免食用含高脂肪食物, 防止乳糜血。 (3) 老年人耐受力差, 尽量使其取舒适卧位。 (4) 采血前预防性口服10%葡萄糖酸钙10m L, 预防血钙下降。

采血过程护理: (1) 适时沟通, 避免患者过度紧张。 (2) 静脉穿刺选择弹性好、充盈好的血管, 保证穿刺一次成功。 (3) 注意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无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立即停止操作, 对症处理。 (4) 每半小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一次评估, 确保安全。

采血后的护理: (1) 按压穿刺点10min左右, 防出感染。 (2) 嘱其继续患者卧床休息15min, 防止失血性休克及体位性低血压。 (3) 适当饮水, 增加血容量。 (4) 将《细胞回输通知单》交给患者或其家属, 告知DC-CIK细胞治疗细胞回输时间及注意事项。 (5) 送患者安返病房。 (6) 采血后2d内不能洗澡, 避免剧烈活动。

2.3 细胞回输护理

细胞回输当天与生物治疗室联系, 确定DC-CIK细胞的回输时间, 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细胞回输具体时间安排。细胞送达病房后, 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和无菌操作。静脉滴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充分冲管, 保证细胞全部输入。心肾功能差者, 给予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静脉液路的通畅, 每间隔10~15 min轻摇细胞回输袋, 以防细胞粘附沉淀, 堵塞管路, 确保细胞在30min内准确无误地回输给患者。注意全程观察输液的情况, 如出现寒战、发热、风团、瘙痒等症状, 应暂停回输并给予苯海拉明对症治疗。

2.4 回输细胞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1) 发热反应护理:本组20%的患者在细胞回输后6~8h出现发热反应, 如体温在37~38℃, 可给予继续观察或物理降温, 如果体温在38℃以上, 可以给予对症退热药物治疗 (如布洛芬或吲哚美辛口服) 。 (2) 关节部位护理:腰部酸痛、乏力等与免疫反应有关, 本组2例患者出现该反应, 可不予处理, 1~2d自行消退。 (3) 过敏反应护理:患者出现皮疹、心悸、呼吸困难等反应, 应立即停止回输, 给予吸氧并应用抗过敏药, 本组患者均未出现过敏反应。

2.5 出院前健康宣教

回输前嘱患者按时返院。如本疗程治疗结束, 及时将出院医嘱告知患者, 协助患者安排下疗程的治疗或者复查工作, 并指导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增加治疗成功的信心。

3 结果

15例患者DC-CIK细胞治疗均顺利完成, 治疗护理效果满意。采用Karnofsky评分法评价生活质量, 9例评分增加, 饮食、睡眠质量、精神状态较前有明显改善;其余6例评分无增加, 但食欲及睡眠均有改善。3例 (20%) 出现发热反应, 体温37.0~38.0℃, 给予物理降温、大量饮水后, 体温一般在次日早上恢复正常;2例出现乏力、下肢关节部位、腰部酸痛, 大量饮水和休息后, 次日恢复正常。

4讨论

DC-CIK细胞治疗是目前肿瘤生物治疗的方法之一。DC细胞是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向T淋巴细胞递呈抗原, 激发针对特异肿瘤抗原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 在激发细胞免疫应答及提高T细胞杀伤活性上发挥重要作用[2]。CIK细胞是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 (IFN-γ、IL-2等) 的作用下, 诱导活化并大量增殖的肿瘤杀伤细胞, 它兼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自然杀伤 (NK) 细胞非特异性杀瘤的特点, 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同样敏感等优势。

本研究显示, 自体DC-CIK细胞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肾癌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在治疗的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除具备良好的护理专业知识外, 还应熟悉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不良反应等, 了解患者病情和心理状态, 使患者及家属对疗效有客观的心理定位, 积极配合治疗, 细胞回输后及时告知免疫细胞治疗特点及注意事项等。综上所述, 精心护理是自体免疫细胞治疗顺利进行、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学斌, 马建辉, 陈毓仙.过继细胞免疫治疗肾癌的现状[J].中国肿瘤临床, 2001, 28 (11) :877-880.

DC-CIK生物治疗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为2007年1月~2009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6例, 其中, 男58例, 女18例;平均年龄 (48.9±14.7) 岁;46例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7例合并门静脉高压;根据肝功能Child-pugh标准分级, 患者全部为Child-A级;甲胎蛋白 (AFP) <5μg/m L者4例, AFP<400μg/m L者39例;AFP≥400μg/m L者33例。所有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后接受DC-CIK细胞回输治疗。对照组为往年经我院单纯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6例, 其中, 男60例, 女16例;平均年龄 (49.8±15.3) 岁;48例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5例合并门静脉高压;全部为Child-A级患者;AFP<5μg/m L者5例, AFP<400μg/m L者39例;AFP≥400μg/m L者32例。对照组与实验组严格按病情、年龄进行1∶1匹配, 年龄相差2岁为宜, 两组不同病情所占相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肝内多发肿瘤病灶≤3个; (2) 主病灶≥5 cm, 子病灶≤3 cm且与主病灶分属不同肝段; (3) 无门静脉主干、下腔静脉、肝静脉、肝静脉癌栓, 排除肝外转移。肿瘤的数目与位置通过B超和MRI共同定位。

1.3 方法

1.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联合手术治疗和自体DC-CIK细胞回输方法治疗, 对照组只接受单纯手术治疗。

1.3.2 手术方法

患者病灶均进行右上腹“┙”形切口, 按照肝癌切除“左规右不规”原则对主病灶先行切除, 然后缝扎创面并止血。术后第3、7、14天定期复查肝功能、AFP, 如发现并发症及时对症处理。术后每个月定期复查CT、肝功能和AFP, 判断患者与肿瘤的发展及转归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或其他补充治疗。

1.3.3 自体DC-CIK细胞制备方法

DC细胞: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积为0.3倍血容量。采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从单个核细胞分离淋巴细胞, 用培养液洗涤2次, BIN无血清培养基混悬于培养瓶中, 置37℃5%CO2孵育箱中, 2 h后将悬浮细胞移出, 加入IL-4 (500 U/L) 、GM-CSF (1 000 U/m L) 继续培养, 2~3 d换液1次, 第6天加入TNF-α (500 U/m L) 。CIK细胞培养:分离后加入重组人IFN-γ (1 000 U/m L) 和10%AB型人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 24 h后更换成含100 ng/m L小鼠抗人CD3单克隆抗体、1 000 U/m L IL-1和IL-2的RPMI 1640完全培养液继续培养, 2 d后换含IL-2的完全培养液隔日换液维持培养。DC-CIK细胞培养:采集第7天的DC和CIK细胞, 按1∶5混合培养, 3 d后开始应用。控制标准:CD3+、CD56+、NKT≥50%, CD3+CD8+≥30%, 细胞存活率≥95%, 不含细菌和内毒素。

1.3.4 DC-CIK细胞回输方法

静脉输注DC-CIK细胞5×109/L, 4次为1个疗程, 每例患者至少治疗3个疗程, 最多治疗8个疗程。

1.4 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按照RECIST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进行,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疾病稳定 (SD) 和疾病进展 (PD) 。总有效=CR+PR+SD。同时随访观察3年生存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实验组各方面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均较治疗前好转, 精神状态、食欲、睡眠及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 疼痛减轻患者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b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疗效评定:CR 0例, PR 43例, SD 22例, PD 1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5.5%;对照组疗效评定:CR 0例, PR 24例, SD 7例, PD 39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40.8%。实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1

2.3 两组3年生存率比较

实验组经过手术治疗联合自体DC-CIK细胞回输后, 每隔6个月进行随访, 生存36个月以上者7例, 生存25~36个月者11例, 生存13~24个月者19例, 生存6~12个月者34例, 少于6个月者5例 (主要是肝硬化伴腹水病例) , 3年生存率为9.2%。对照组生存36个月以上者3例, 生存25~36个月者3例, 生存13~24个月者13例, 生存6~12个月者26例, 少于6个月者30例, 3年生存率为3.9%。两组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1

2.4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均未见有明显心、肝、肾等毒副作用。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压力加大, 环境、饮食也不断受到污染, 种种原因导致癌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其中,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发生率逐年上升, 成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恶性疾病。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之一, 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等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 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公民生命的危险之一[4]。由于原发性肝癌发病非常隐匿, 发病初期患者无任何不适感并且极易忽视相关症状, 当患者察觉机体出现病症和不适感时, 大都进入晚期, 此时再进行手术治疗已经无法阻止疾病的发展。手术时机是手术治疗该病的关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肝动脉栓塞化疗、放疗等新方法不断产生, 但尚无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仍然是主导方法[5,6], 其他方法也仅仅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治疗。

免疫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成熟, DC-CIK细胞介导的过继免疫细胞治疗成为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方法的重要辅助手段[7]。免疫细胞的回输对术后肝癌患者的恢复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笔者研究发现, 手术治疗联合DC-CIK细胞回输后, 患者的精神状态、睡眠质量, 生活质量等均有明显提升, 肝区疼痛率明显降低。手术治疗与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发现, 手术治疗联合自体DC-CIK细胞回输治疗, 除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外, 而且对机体的心、肝、肾等组织基本无毒副作用, 可以作为手术的辅助手段进行治疗。经RECIST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定的结果显示, 手术治疗与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患者治疗效果, 缓解病情的效果较好, 能有效使病情趋于稳定, 与单纯进行手术治疗相比, 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 分析可能与免疫细胞的增强可以通过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发挥重要作用有关[8]。经过3年的随访和对对照组患者资料的回顾, 发现患者术后经过DC-CIK细胞回输治疗可以使病情稳定, 生存率明显提高, 特别是1年以上生存率提高最明显, 说明手术联合自体DC-CIK细胞回输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 治疗效果较单纯手术治疗好。可能机制为CIK在体内可以黏附并穿过内皮细胞准确定位到血管外的肿瘤组织, 进而杀伤肿瘤细胞, 改造机体的内免疫环境, 在DC细胞的存在下体液免疫也被活化进而可以起到协同作用[9,10], 从而起到促进康复、遏制肿瘤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的重视, 疾病治疗势必向高效、无毒副作用的方向发展, 单纯的手术治疗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但目前尚无方法代替手术治疗, 因此, 积极寻求术后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势在必行。笔者对该方面进行了研究, 以期寻找较好较可靠的辅助治疗手段。经过笔者的临床研究证实, 手术治疗联合自体DC-CIK细胞回输疗法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值得肯定, 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均有较大提高, 但尚有不足之处, 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复兴, 刘军权, 张南征, 等.自身细胞因子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癌症, 2002, 21 (7) :797-801.

[2]Quah B, O'Neill HC.Review:the application of dendritic cell derivedexosomes in tumour immunotherapy[J].Cancer Biother Radiop Harm, 2000, 15 (2) :185-194.

[3]Meidenbauer N, Andreesen R, Mackensen A.Dendritic cells for specificcancer immunotherapy[J].Biol Chem, 2001, 382 (4) :507-520.

[4]钱明, 袁君君, 汤艳平.肿瘤标志物AFP、CA125、CA199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9) :58-59.

[5]栾瑞申, 辛建会.151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0) :20-21.

[6]邱寿庆.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7) :194-195.

[7]李艳平, 周凡.CIK与DC细胞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沈阳部队医药, 2011, 24 (5) :350-353.

[8]Marten A, Ziske C, Schottker B, 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dendriticcells and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lead to an activation of both pop-ulations[J].Immunotherapy, 2001, 24:502-510.

[9]曹雪涛.树突状细胞与肝癌的免疫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 (3) :133.

DC-CIK生物治疗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直肠癌并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4例,入组标准:①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为肠腺癌,并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为RO切除;②根据AJCC(2009)TNM分期为ⅢA-ⅢC期患者,已完成以5-FU为基础的4~6个周期术后根治性化疗或放化疗;③经全面病情评估,无复发及转移征象;④维持治疗前骨髓功能、肝肾功能及心肺功能基本正常;⑤ECOG评分:0~2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38~65岁,平均(46.5±2.1)岁;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6~67岁,平均(44.8±1.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ECOG评分、临床分期、病种分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化疗后2~3周采集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并在体外培养至DC细胞数量>1×1010个,分6次进行回输,1次/d,21 d1周期,共6个周期。观察患者输注过程中有无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每2~3个月进行病情评估,未进行抗肿瘤治疗。

评价指标:①疗效评价:根据RE CIST 1.1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疾病控制率(DCR)=CR+PR+SD。②不良反应: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毒性评价标准NCI CTC(第4版)进行评估分级,记录从入组到治疗后3个周内发生的不良反应。③免疫功能评价: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包括总T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CD4+)、杀伤性T细胞(CD3+/CD8+)、NK细胞(CD3+/CD56+)。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估。

随访:采用来院复查、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PFS(无病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不良反应等。计算治疗结束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DCR。随访截止于2015年7月31日。无患者失访。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ΔP<0.0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发热、关节酸痛等轻度不良反应,治疗组3例患者DC-CIK输注后出现发热,给予安痛定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患者均可耐受。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两组CD3+、CD4+细胞及NK细胞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外周血中CD3+、CD4+细胞及NK细胞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4+细胞及NK细胞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比较:通过随访,发现治疗后18个月,治疗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由于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因直肠癌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即使已完成根治性手术及放化疗,也极易出现复发及转移。对于这部分患者,目前临床主张维持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多数研究表明,对于疾病稳定的患者,给予以5-FU为基础的化疗或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及西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可延长直肠癌患者PFS和OS[1]。但部分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影响疗效。且患者长时间暴露于化疗药物中,会增加化疗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免疫治疗是继手术、化疗、放疗后的第四大抗肿瘤方法,因其不良反应低,患者耐受性良好而广泛应用于临床。DC-CIK细胞生物治疗是免疫治疗的一种,其通过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增强免疫效应细胞的细胞作用,同时可杀伤自体、异体肿瘤细胞[2],改变肿瘤微环境,达到清除肿瘤目的,从而有效地防止肿瘤复发及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中,DC-CIK维持治疗后,CD3+T、CD4+T、NK细胞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免疫功能有所改善。从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分析,两组患者1年内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在远期疾病控制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DC-CIK维持治疗可改善预后,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可耐受。

综上所述,DC-CIK维持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通过改善免疫功能,达到提高远期疗效的目的,且不良反应小,增加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证实了DC-CIK细胞生物维持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直肠癌应用DC-CIK维持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治根治治疗后的直肠癌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DC-CIK细胞维持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治疗,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疾病控制率、免疫功能状态。结果:治疗组CD3+、CD4+细胞及NK细胞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发热等轻度不良反应,患者均可耐受。治疗后18个月,治疗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维持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改善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了远期疗效。

关键词:DC-CIK,直肠癌,维持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旋,李婵.晚期大肠癌维持性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1,23(8):567-569.

[2]Richards L.Chemotherapy: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boosts the effect of cancer vaccines[J].Nat Rev Clin Oncol,2010,7(6):297.

DC-CIK生物治疗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活检确诊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其中鳞癌48例,腺癌10例,鳞腺癌2例。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C-CIK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DC-CIK组进行自体DC-CIK细胞免疫疗法,而对照组观察期间行最佳支持治疗。 所有患者治疗前心、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基本正常,采血前14 d、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4 d均未接受过放、化疗。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表1)。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仪器及主要试剂流式细胞仪EPICS XL(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朗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D3Mc Ab(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粒巨-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1a IL-2、IL-4(上海赛达生物药业有限公司);RPMI164 (赛默飞世尔生物化学制品有限公司)。

1.2.2 CIK细胞治疗细胞的制备及回输:1单个核细胞(PBMNC)的分离:静脉采血50 m L,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经去除血浆、分离洗涤、计数(白细胞计数法记数4个大方格细胞数) 2DC-CIK诱导培养: 在RPMI1640培养基中加入GM-CSF 1000 U/m L、IL-4 500 U/m L、TNF-α 500 U/m L IFN-γ 1000 U/m L、IL-2 300 U/L、CD3Mc Ab 70 ng/L IL-1a 10 U/m L混匀。 参照美国斯坦福大学培养法[6]取单个核细胞(PBMNC ) , 加入RPMI1640细胞培养基中培养。 贴壁细胞培养DC,悬浮细胞培养CIK离心(600 r/min,10 min),洗涤3次后,分装至5瓶75 cm2细胞培养瓶于37℃、体积分数为5%的CO2中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适时换液3细胞收集与回输: 当每瓶细胞数达到1.6×109~ 1.8×109以上,且细菌及真菌培养阴性时收集细胞生理盐水洗涤3次后混悬至100 m L生理盐水中2 h内通过静脉滴注回输患者体内。 采用第1日1瓶第2、3日各2瓶方式,连输3 d输完5瓶作为1个疗程。

1.3评价方法

1细胞表型测定:分别于治疗前、后6周清晨空腹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NK淋巴细胞百分比。 2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疗效评定,对比治疗前后患者乏力、气短失眠、少食、疼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缓解率=(治疗前有症状例数-治疗后有症状例数)/治疗前有症状例数×100%。 3安全性评价:静脉回输过程中及回输后2 h内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酸痛、呕吐等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外周血细胞表达分析

DC-CIK组患者经DC-CIK治疗后外周血CD3+、 CD4+、NK细胞百分比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CD8+明显低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对照组治疗前、 后CD3+、CD4+、CD8+、NK细胞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C-CIK组经治疗后,CD3+、CD4+、NK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8+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临床疗效

经DC-CIK治疗后的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具体见表3。

2.3安全性

输注DC-CIK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低热,体温达37.6℃,4 h后自行缓解,1例出现颈部少量皮疹,12逐渐消退,口干2例,未予特殊治疗很快恢复正常,均不影响治疗,余无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肺癌目前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 手术、化疗、放疗的发展到了一个平台期,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疗法治疗肿瘤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研究热点,免疫治疗已成为近年临床常用的肿瘤新疗法。

DC和CIK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两种重要细胞。 CIK细胞的出现,打破了LAK、TIL、CD3AK、CTL等细胞扩增慢,细胞来源难,毒力低等局限。 DC细胞是机体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能诱导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呈递,将信息传递给CIK细胞,在抗肿瘤活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将CIK与DC细胞混合培养, DC-CIK细胞能相互调节而增加细胞因子释放和增强细胞毒性, 显著提高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伤活性, 对肿瘤的识别和杀伤能力更强[7], 相关研究显示,DC细胞通过受体的方式摄取外来抗原,并能与这些抗原表面的Ⅰ类和Ⅱ类分子结合, 刺激初始型CD8+T细胞及CD4+T细胞, 除了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外,还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B细胞及NK细胞的增殖,活化体液免疫应答[8]。 相较CIK细胞,DC-CIK联合培养的肿瘤抑制率显著增高(62.9% 比41.5%,P < 0.05)[9]。 罗虎等[10]的研究结果提示DC- CIK在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面可能优于单纯的CIK治疗。

T细胞亚群检测是较好的免疫功能检测指标[11,12,13],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经DC-CIK治疗后外周血CD3+、 CD4+、NK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5),CD8+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DC-CIK治疗可以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而且经DC-CIK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乏力、气短、失眠、少食、疼痛等症状缓解率均在85%以上,研究组患者仅出现低热、皮疹、口干的不良反应, 并且未予特殊治疗很快恢复正常,不影响治疗,说明DC-CIK治疗安全有效,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似[14,15,16,17]。

综上所述,DC-CIK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安全有效,可增加患者的免疫能力,近期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DC-CIK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临床确诊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C-CIK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DC-CIK组进行自体DC-CIK细胞免疫疗法,而对照组观察期间行最佳支持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及NK细胞百分比以评估免疫功能改变,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随访观察经DC-CIK细胞治疗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DC-CIK组CD3+、CD4+、NK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CD8+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DC-CIK组CD3+、CD4+、NK细胞百分比上升,CD8+细胞百分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C-CIK组的患者乏力、气短、失眠、疼痛、少食等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8.24%、85.00%、90.47%、86.67%、88.00%,除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低热、皮疹、口干外,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且安全有效。

DC-CIK生物治疗 第7篇

关键词:诱导杀伤细胞,DC-CIK,替吉奥,肝癌

目前对肝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免疫治疗等, 总体治疗效果不佳。随着新型化疗药物替吉奥的问世, 使得单药口服法化疗方法成为目前临床上对患者行姑息法治疗的首选方案。肿瘤学的生物免疫疗法作为近年来比较热点的肿瘤领域治疗方法。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本院2014年01月至2015年01月期间诊断为肝癌的中晚期并进行治疗的患者90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01月至2015年01月期间诊断为肝癌的中晚期并进行治疗的患者90例, 男性患者65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在 (27-78) 岁之间, 平均年龄 (39±1.4) 岁。分为联合组45例, 单独应用替吉奥治疗的对照组45例。使用影像学方法确诊, 不符合手术指证, 不能够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患者。

1.2 治疗方法

采集患者外周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将标本送至检验室进行DC-CIK定向诱导, 培养两周后将已经扩增的DC-CIK使用静脉方式回输入患者体内, 并进行自体DC-CIK细胞的输注方法, 联合替吉奥口服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见1.3和1.4) 。12周作为一个疗程, 患者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可以只用一个疗程。

1.3 替吉奥治疗

计算患者体表面积, 确定替吉奥的口服初始量, 通常情况下, 体表面积在1.25平方米以内, 替吉奥剂量为40毫克, 一日两次口服;体表面积在1.25-1.5平方米之间, 替吉奥剂量为50毫克, 一日两次口服;体表面积在1.25平方米以上, 替吉奥剂量为60毫克, 一日两次口服;连续服用四周, 停药两周, 十二周为一个疗程。

1.4 DC-CIK治疗

(1) CIK体外培养扩增方法:将单核细胞加入干扰素和血清中进行培养, 调整浓度后加入白介素和CD3单抗。依据CIK的生长情况, 每三天补充营养物质。培养两周后, 测量白细胞增值率和CD3、CD56细胞阳性率, 一旦细胞数达到设计值的80%, 可以进行离心收集, 并取样质检。合格的CIK分为四次输入患者体内, 要求单次输入数量不低于1.O*109个。 (2) DC体外培养扩增方法:将单核细胞用不含无血清的培养液进行重悬培养, 铺入2*106/ml浓度的孔板内, 悬浮两小时后抛弃上清液, 获得贴壁的单核细胞, 将其加入DC培养基中。培养第五天时, 向其内加肿瘤坏死因子来诱导DC变成熟, 培养一周时收集DC, 取样质检。合格的DC分为四次输入患者体内, 要求单次输入数量不低于1.0*109个。

1.5 疗效评估

患者病情良好, 无不良反应视为完全缓解;患者病情明显恢复, 偶有不良反应视为部分缓解;患者病情未见变化, 存在一定不良反应视为稳定;患者病情变重, 存在多种不良反应视为进展。总有效率 (%) =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总数。疾病控制率 (%) =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 /总数。

1.6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方面的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组间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 结果

2.1 病情变化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以后, 患者的免疫能力均有所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详见表一。两组进行对比, (上接第89页)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2.2 联合组外周血免疫指标变化

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内免疫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数据如表二所示。

3 讨论

对于肝癌患者而言, 由于循环DC表达欠佳, 以及没有较强的摄取同种T细胞的能力, 导致外周DC不能够成熟。对于肿瘤进行免疫治疗的两种主要组成, DC和CIK联合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肿瘤患者的免疫能力, 从而延长患者生命, 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身体造成的疼痛。替吉奥作为一种氟化物, 能够成为有效的免疫方面的调节物质。通过对肿瘤的抗原进行诱导, 以及对MHC分子进行表达, 可以有效帮助体内的T淋巴细胞进行修复, 从而增加靶细胞的杀伤性。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01月至2015年01月期间诊断为肝癌的中晚期并进行治疗的患者90例, 治疗一个疗程后, 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68.9%, 中晚期肝癌控制率75.6%。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51.1%, 肝癌控制率64.4% (29/45)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自体DC-CIK细胞联合替吉奥法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良好, 副作用较少, 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梁倩影, 刘先领.自体DC-CIK细胞联合替吉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优先出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21) :6074-6076.

[2]程小珍, 彭大为, 王美清, 谢宗宙.自体DC/CIK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09) :1401-1404.

DC-CIK生物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6 例, 其中男19 例, 女7 例, 年龄22~72岁, 均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符合CIK治疗肿瘤的标准。①未正在使用免疫抑制药物。②肝功能无明显异常:转氨酶 (ALT) <400 U/L, 胆红素 (TBIL) <85μmol/L。③凝血功能无明显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PTA>50%, 血小板PLT>40×109。④无明确感染或者发热。⑤无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对生物制品无过敏反应。⑦患者预期生存时间大于3个月, 生命质量评分KPS大于60%。

1.2 方法采集前一日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150 μg, 采集日晨嘱患者空腹或清淡饮食, 前往血液净化中心由专职护士及实验室人员共同在严格无菌操作下, 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100 ml左右, 送至本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培养。

2 结果

本组26 例患者均完成了DC-CIK细胞免疫治疗, 持续>4 周临床受益率, 通过MRI影响检查, 4 例患者病灶明显缩小, 22 例病体无明显变化。10 例出现发热反映, 体温在37.5 ℃~38.0 ℃之间7 例, 有3 例达到38.5 ℃以上, 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后, 体温降至正常。出现胃肠道反应及轻微皮疹各1 例, 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通过优质护理后, 26 例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100%。

3 护理

3.1 回输前优质护理

3.1.1 心理护理对于患者来说, DC-CIK是一个比化疗、手术较陌生的一种治疗方法, 患者和家属顾虑较多, 需要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过程及优点, 如操作简单、痛苦小、反应轻等, 及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举成功治愈病例,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2 采血的护理采血前要注意休息, 保证充足睡眠, 采血时指导患者平卧位。做好血管评估,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大血管, 并测量生命体征平稳。在采血过程中, 将采血袋放于采血点下方, 以利于血液流出顺利并不断轻轻晃动血袋, 以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 防止发生凝血, 当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心慌不适等情况要及时与护士沟通, 并采取相应措施。采血后按压采血点至少5 min, 如仍出血, 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并嘱其卧床30 min, 无异常再活动。由于DC-CIK细胞培养时间长, 请患者耐心等待14 d左右, 在此期间注意休息, 合理饮食, 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如牛奶、鸡蛋、瘦肉等;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3.2 回输过程中的优质护理

3.2.1 采血后第14 天左右进行DC-CIK回输, 回输前护士与中心实验室联系, 确认回输时间, 及时通知患者, DC-CIK细胞需分2 次, 连续2 日静脉回输, 请患者做好准备。由中心实验室的专门人员负责用专用恒温箱送至病房, 并与病房护士双签字核对, 并注明交接时间。

3.2.2 回输前, 分别给予异丙嗪注射液25 mg肌内注射及5%葡萄糖或0.9%氯化钠100 ml加10%葡萄糖酸钙20 ml静脉滴注, 以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输注时由两名护士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年龄、住院号, 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输注, 在输注过程中每隔5~10 min轻轻摇动储液袋, 以避免细胞粘附在管壁上及造成细胞凝团。如有凝团应缩短摇动时间间隔, 利于散开, 以保证回输的细胞数量。输注开始不宜过快, 30 滴/min左右。观察15 min无不良反应后, 调至60~100 滴/min, 回输不超过1 h。输注前后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 以保证输入足够的细胞数量避免细胞丢失。

3.3 回输后优质护理

3.3.1发热护理回输前后应注意休息, 密切监测24 h内生命体征的变化, 特别是体温的变化, 本组有10例在开始输注3~4 h后出理发热, 体温达37.5~39.2℃之间, 大多数患者在8 h后可自行消退, 如自觉征状轻, 患者基本可以耐受, 不需特殊处理, 必要时可温水或乙醇擦治等物理降温, 如超过38.5℃自觉症状重可以给布洛芬混悬液等解热镇痛药。同时嘱患者多饮温开水, 降温后及时更换内衣防止着凉并注意保暖。

3.3.2胃肠消化道反应的护理有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对症状轻者无需处理, 症状严重者可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肌内注射以缓解症状, 并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 以保证营养摄入, 保持营养平衡。本组病例发生胃肠道反应1例。

3.3.3 预防过敏症状回输后30 min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症状, 观察患者有无气促胸闷, 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 让患者及时说出自己的感觉和心理感受, 参与疾病的治疗护理, 可增加治疗效果。为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可预先应用过敏反应的药物, 如异丙嗪, 葡萄糖酸钙等, 本组患者有1 例发生轻度皮疹, 未给特殊处置, 8 h后自行消退。

4 讨论

随着对肿癌免疫学和肿瘤免疫治疗的深入研究, 生物治疗将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3], DC-CIK治疗能够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生存期延长, 减少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适用于不能放化疗及手术的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患者。

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可提高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4]。在自体DC-CIK免疫细胞治疗原发性肿瘤期间我科深入开展优质护理, 以患者为中心, 夯实基础护理, 全面落实责任整体护理, 深化护理及专业内涵, 全面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开展”人文化护理, 亲情化服务”及感动服务。强化心理护理, 无菌操作, 严密观察输注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提升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使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摘要:目的 总结优质护理在树突状细胞 (DC) 联合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CIK) 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抽取自身外周静脉血100 ml, 做DC-CIK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后, 再予静脉回输。分别在回输前、回输时、回输后及时实施优质护理, 总结治疗护理后的效果及质量。结果 26例患者在治疗中, 其中出现发烧10例, 胃消化道反应1例, 轻度皮疹1例, 其余均顺利完成治疗, 护理满意度100%。结论 优质护理对自体DC-CIK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有明显效果, 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DC-CIK细胞,原发性肝癌

参考文献

[1]宋盈盈, 苏宋英, 艾丽梅.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体外抗白血病K652细胞的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49) :9208-9209.

[2]詹进美, 刘立智, 夏华.优质护理相关Meta分析文献循证结果应用于临床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0) :18-19.

[3]邓旻, 窦晓兵, 史安谦.树突状细胞与血液系统肿瘤免疫治疗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7, 23 (2) :185-188.

上一篇: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指导下一篇:分层次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