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及教学

2024-05-06

国际金融学及教学(精选12篇)

国际金融学及教学 第1篇

1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我国融入全球金融化的时代需要。在全球金融化大背景下,迫使我国改革金融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我们正在进行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双语教学更能体现金融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2)金融全球化对人才国际化的客观要求。随着金融全球化,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国际国内市场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吸引跨国公司及其他跨国金融机构到我国投资,同时我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也正在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或经营。这些都要求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有国际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也要了解国际惯例, 更要熟练使用第二语言,以适应国际环境的需要。双语教学一方面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外语水平也得以提高,满足日益国际化的市场要求。

3)国际金融课程本身具有涉外性特点。国际金融研究的对象是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角度研究国际资金是如何融通的, 这就要了解国际金融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国际资金融通的基本规律。因此,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涉外性,用原版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直接与国际接轨。

4)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学以致用。学生一直以来学英语都是为了考试,不得不做大量应试试题,四、六级一通过,英语就扔到一边,使用的机会很少。双语教学因为使用原版教材,我们使用的教材本身又不断更新,这样可以了解国际上近几年发生的重大金融事件,而且其中又可以学到大量专业词汇,使学生能使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才真正感到英语是获取知识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升学的“敲门砖”。

2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国际金融课程使用双语教学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兴趣和使用专业英语的能力有所提高;二是直接使用英语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使用英语的兴趣; 三是使学生掌握了本学科的专业词汇;四是同步了解发达国家的金融动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如下。

1)教材问题。一是国家不同导致理解出现偏差。国际金融课程使用的是美国人编的教材,该教材以美国作为本国来举例,这就容易造成误解,从本国和外国的角度研究汇率的升值或贬值以及外汇交易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二是对中国实情不了解。例如将中国货币不用“人民币” 表述而说成“中国元”,不使用中国货币自己的名称而是采用国际惯例的表述,不符合中国国情;三是思维方式、章节安排等与中文教材差异较大。中国教材章、节、目一目了然,重视逻辑关系,而外国教材注重说理,一个理论会有大量案例来佐证,因此教材显得凌乱,逻辑性不强;四是全英文的教材无法做到双语。大部分的双语教学都使用的是原版教材,对英语学的不够好的同学感到艰涩难懂,因此这部分同学除了面临专业知识困难外,还多少了一项语言障碍。

2)语言问题。一是即使学生英语通过了六级,因为有大量过去没接触到的专业词汇,所以阅读英文教材也很吃力。在我国,学习英语大部分是为了应试,导致学生的听说能力差强人意。由于英语上非母语,读写的速度又有一定要求,因此学生英语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二是在双语教学中难以把握英语使用比例,有的老师从英国留学回来,课堂教学全英文,学生反映听不懂。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英语教学,什么情况下使用母语,这是难以掌握的语言策略问题。

3)教学安排问题。双语教学需要先安排专业英语课程,目前的教学计划没有这样安排,缺少中间过渡和衔接,在双语教学中学生既要学专业知识,又要学习专业词汇,有的同学有畏难情绪。有的学校专业英语课安排在一、二年级,有的是和双语教学同步,这些都不合理。

4)教学方式问题。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南京财经大学过去一直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授课的内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课堂信息量大,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英语能力都没有得到提高。双语教学的更高目标是学生能用英语来讨论和分析当前的金融热点问题,,显然这种方式难易达到目标。

3对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1)选择合适的原版教材。目前,大多出版社都引进了国际金融方面的原版英文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专业知识,避免翻译的失真。原版教材的缺陷是缺乏中国视角,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南京财经大学国际金融双语课程选用的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的托马斯·A. 普格尔编写的《国际金融》。其主要特点是内容比较全面,而且讨论了中国金融市场的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中国学生可以根据国外金融市场的变化帮助自己的国家制定对外金融政策和拓展国际金融业务。

2)尽快适应英语语言环境。双语教学中一个很大难点是学生英语的理解速度落后于学习进度。学生虽然经过中学英语的训练和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拥有了英语的基础知识和相当的词汇量,拥有基本的听说能力,但阅读速度跟不上课程。 第五,实际听说能力不能满足专业课的要求,英文写作练习少, 英语四、六级只要求写200字左右。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到原版教材,感到无从下手,心里存在排斥心理。在短短的一个学期教学则中,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英语语言环境,这是摆在双语教师每个人面前的难题。根据经验,重点是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写作能力。在提高阅读速度方面,主要帮助学生重点放在核心内容和关键观点,忽视不重要的部分段落和词语。英文写作能力无法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也制约了双语教学同时也制约个人英语水平的提高。为了培养学生英语语感,提高听说能力,方法是写几篇3000~5000词英文专业文章,逼迫学生花力气查阅英文资料和教材内容,这样不仅使得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而且学生的英文语感也随之提高,打下了听说能力的基础。

3)教学环节安排合理。双语教学需要先在双语教学前一学期安排专业英语课程。有的学生一年级就考过了六级,接下来的两年都不用接触外语。在双语课前安排专业英语课,也使得英语有不间断的学习,避免遗忘。学习专业英语课时预先学习专业词汇,这样学习双语课时,少一些英语专业术语的障碍, 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4)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方式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但要以学生为本,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一是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本节课基本纲要,结合预习进行提问发现教材难点部分,重点对难点讲解,提问可以是中英文,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二是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重点负责一个现实问题,让学生课后准备并上讲台演讲,教师点评打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充分利用实验室电脑终端,必须有网络,这样可以实时了解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利用免费提供的平台模拟外汇交易,学生会很感兴趣。四是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置身典型的案例中,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学会判断,做出合理的决策,学生在这过程中, 必须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从次贷危机的案例分析美国为什么会爆发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蒋志芬.国际金融主干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3):63-65.

[2]于蓓.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1(5):.45-47.

[3]张万新.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9):111-113.

《国际金融》复习题及答案 第2篇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国货币升值对其进出口收支产生何种影响(B)

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B.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C.出口增加,进口增加

D.出口减少,进口减少

2、SDRs是(C)

A.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创设的货币

B.欧洲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

C.IMF创设的储备资产和记帐单位

D.世界银行创设的一种特别使用资金的权利

3、一般情况下,即期交易的起息日定为(C)

A.成交当天

B.成交后第一个营业日

C.成交后第二个营业日

D.成交后一星期内

4、收购国外企业的股权达到10%以上,一般认为属于(C)A.股票投资

B.证券投资

C.直接投资

D.间接投资

5、汇率不稳有下浮趋势且在外汇市场上被人们抛售的货币是(C)A.非自由兑换货币

B.硬货币

C.软货币

D.自由外汇

6、汇率波动受黄金输送费用的限制,各国国际收支能够自动调节,这种货币制度是(B)A.浮动汇率制

B.国际金本位制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牙买加体系

7、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基本差额计算是根据(D)A.商品的进口和出口

B.经常项目

C.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D.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的长期资本收支

8、在采用直接标价的前提下,如果需要比原来更少的本币就能兑换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这表明(C)A.本币币值上升,外币币值下降,通常称为外汇汇率上升

B.本币币值下降,外币币值上升,通常称为外汇汇率上升

C.本币币值上升,外币币值下降,通常称为外汇汇率下降

D.本币币值下降,外币币值上升,通常称为外汇汇率下降

9、当一国经济出现膨胀和顺差时,为了内外经济的平衡,根据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理论,应采取的措施是(D)A.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B.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D.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10、欧洲货币市场是(D)

A.经营欧洲货币单位的国家金融市场

B.经营欧洲国家货币的国际金融市场

C.欧洲国家国际金融市场的总称

D.经营境外货币的国际金融市场

11、国际债券包括(B)

A.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

B.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

C.美元债券和日元债券

D.欧洲美元债券和欧元债券

12、二次世界大战前为了恢复国际货币秩序达成的(B),对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启示作用。

A.自由贸易协定

B.三国货币协定

C.布雷顿森林协定

D.君子协定

13、世界上国际金融中心有几十个,而最大的三个金融中心是(C)

A.伦敦、法兰克福和纽约

B.伦敦、巴黎和纽约

C.伦敦、纽约和东京

D.伦敦、纽约和香港

14、金融汇率是为了限制(A)A.资本流入

B.资本流出

C.套汇

D.套利

15、汇率定值偏高等于对非贸易生产给予补贴,这样(A)

A.对资源配置不利

B.对进口不利

C.对出口不利

D.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

16、国际储备运营管理有三个基本原则是(A)

A.安全、流动、盈利

B.安全、固定、保值

C.安全、固定、盈利

D.流动、保值、增值

17、一国国际收支顺差会使(A)

A.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增加,该国货币汇率上升

B.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减少,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C.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增加,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D.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减少,该国货币汇率上升

18、金本位的特点是黄金可以(B)

A.自由买卖、自由铸造、自由兑换

B.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

C.自由买卖、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

D.自由流通、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

19、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会员国汇率波动幅度为(C)A.±10%

B.±2.25%

C.±1%

D.±10-20% 20、史密森协定规定市场外汇汇率波动幅度从±1%扩大到(A)A.±2.25%

B.±6%

C.±10%

D.自由浮动

21、主张采取透支原则,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是(B)的主要内容。

A.贝克计划

B.凯恩斯计划

C.怀特计划

D.布雷迪计划

22、布雷顿森林协议在对会员国缴纳的资金来源中规定(C)A.会员国份额必须全部以黄金或可兑换的黄金货币缴纳

B.会员国份额的50%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50%的份额以本国货币缴纳 C.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75%的份额以本国货币缴纳 D.会员国份额必须全部以本国货币缴纳

23、根据财政政策配合的理论,当一国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目的在于(A)A.克服该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

B.克服该国经济的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

C.克服该国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

D.克服该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顺差

24、资本流出是指本国资本流到外国,它表示(D)

A.外国对本国的负债减少

B.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增加

C.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增加

D.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减少

25、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哪种货币作为基准(B)

A 美元

B 本币

C 外币

D 特别提款权

26、目前,我国人民币实施的汇率制度是(C)

A.固定汇率制

B.弹性汇率制

C.有管理浮动汇率制

D.钉住汇率制

27、若一国货币汇率高估,往往会出现(B)

A.外汇供给增加,外汇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B.外汇供给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国际收支逆差

C.外汇供给增加,外汇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D.外汇供给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国际收支顺差

28、从长期讲,影响一国货币币值的因素是(B)

A.国际收支状况

B.经济实力

C.通货膨胀

D.利率高低

29、汇率采取直接标价法的国家和地区有(D)

A.美国和英国

B.美国和香港

C.英国和日本

D.香港和日本

30、(C),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A.货币的自由兑换

B.国际资本的流动 C.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D.国际贸易的发展

31、持有一国国际储备的首要用途是(C)

A.支持本国货币汇率

B.维护本国的国际信誉 C.保持国际支付能力

D.赢得竞争利益

32、当国际收支的收入数字大于支出数字时,差额则列入(A)以使国际收支人为地达到平衡。A.“错误和遗漏”项目的支出方

B.“错误和遗漏”项目的收入方

C.“官方结算项目”的支出方

D.“官方结算项目”的收入方

33、外汇远期交易的特点是(B)

A.它是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在交易所以公开叫价方式进行

B.业务范围广泛,银行、公司和一般平民均可参加

C.合约规格标准化

D.交易只限于交易所会员之间

34、如果在美国一双鞋的价格是80美元,在另一国为120当地货币,汇率为1美元等于0.5个当地货币,另一国的货币(B)

A.PPP成立

B.根据PPP被高估

C.根据PPP被低估

D.根据PPP,正确的汇率水平应是1美元等于0.67当地货币

35、支出转换型政策不包括(C)。

A.汇率政策

B.政府补贴和关税政策

C.货币政策

D.直接管制 36.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采纳了(A)的结果。

A.怀特计划

B.凯恩斯计划

C.布雷迪计划

D.贝克计划 37.当今国际储备资产中比重最大的资产是(B)。

A.黄金储备

B.外汇储备

C.普通提款权

D.特别提款权 38.当一国货币贬值时,会引起该国的外汇储备的(B)。

A.数量减少

B.数量增加

C.实际价值增加

D.实际价值减少 39.SDRs不具有如下职能(D)。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贮藏手段

D.流通手段 40、世界银行总部设在(B)。

A.日内瓦

B.华盛顿

C.纽约

D.苏黎世

二、判断题

1.牙买加协议后,黄金不再以美元计价。F 2.在金币本位制度下,实际汇率波动幅度受制于黄金输送点。其上限是黄金输入点,下限是黄金输出点。F

3.SDRs是按西方五种主要货币的加权平均值计价的。F 4.欧洲债券是外国债券的一种。F 5.以单位外币为基准,折成若干本币的汇率标价方法是直接标价法。T 6.直接管制属于单独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F 7.汇率制度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可信性和灵活性的权衡。T 8.一国货币贬值可导致贸易收支改善。F 9.如果某投机者预期外汇汇率将下跌,他将会吃进该外汇多头。F 10.浮动汇率的弊端之一就是易造成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F 11.IMF的职责是向会员国政府提供发展贷款。F 12.在纸币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黄金平价。F 13.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体制。F 14.基金组织的普通贷款是无条件的。F 15.两种货币含金量的对比称为金平价。T 16.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波动是有界线的,超过界线时,政府就要加以干预。F 17.欧洲货币就是欧洲各国货币的通称。F 18.外汇市场通常是有形市场,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F 19.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浮动汇率制度。F 20.投资收益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服务项目。F 21.当一国处于经济高涨并有国际收支逆差时,应采用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来加以调节。F 22.“丁伯根法则”指出财政政策解决内部问题,货币政策解决外部问题较为合适。F 23.由于美元是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因而对世界各国来说美元总是外汇。F 24.一国政府驻外机构是所在国的非居民,不属于该国的外汇管制对象范畴。F 25.根据利率平价学说,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未来货币升水的可能性大。F 26.当一国处于顺差和通货膨胀状态时,应采用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以调节。F 27.在纸币本位制度下,一般情况下,一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会升值,汇率上涨。F

28.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汇率下浮意味着该国货币法定贬值。F 29.理论上说,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指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但在统计上很难做到。T 30.弹性论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法。F 31.甲币对乙币升值10%,则乙币对甲币贬值10%。F 32.抵补套利和投机是外汇市场常见的业务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盈利。F 33.在间接标价法下,外币数额越大,外汇汇率越上涨。T 34.20世纪70年代中期固定汇率制垮台后,世界各国都实行了浮动汇率制。F 35.在国内上市的人民币B股股票交易不涉及国际收支。F 36.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外债权、债务的余额,因此国际收支是一种存量的概念。F 37.吸收论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国际收支平衡进行了分析。F 38.我国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即以人民币为基准货币,以外币为标价货币。F 39.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商业银行的外汇储备。F 40.购买力平价说的理论前提是一价定律。F

三、计算题

1、下列银行关于USD/CHF和 USD/JPY的汇率报价如下:

USD/CHF

USD/JPY A银行

1.4947-1.4957

141.75-142.05

B银行

1.4946-1.4958

141.75-141.95

C银行

1.4945-1.4956

141.70-141.90

D银行

1.4948-1.4959

141.73-141.93

E银行

1.4949-1.4960

141.75-141.85

你希望通过美元完成卖出瑞士法郎买入日元的交易,请问:

(1)你将从哪家银行卖出瑞郎买入美元?采用的汇率是多少?

C银行,1.4956(2)你将从哪家银行卖出美元买入日元?采用的汇率是多少?

A银行,141.75(3)CHF/JPY的交叉汇率是多少? 94.78—95.05

2、某日,纽约外汇市场即期汇率GBP/USD1.7000-10,USD/CHF1.5000-10。与此同时,苏黎世外汇市场的即期汇率为GBP/CHF2.6000-10请问在两地三种货币之间:(1)是否存在套汇机会?(请计算说明)(2)若存在套汇机会,以10万美元进行套汇交易,应如何进行?盈利多少?(结果保留整数)

1*1.7010*2.6010*1/1.5010

3、某日伦敦外汇市场上即期汇率为GBP/USD=1.9755/1.9765,三个月远期贴水50/60点,求三个月远期汇率。

GBP1= USD1.9805/1.9825

4、若USD/RMB=7.7810/7.7910,USD/JPY=116.20/116.30(1)请套算日元对人民币的汇率; JPY1=RMB0.0669/0.0670(2)我国某企业出口创汇2,000万日元,根据上述汇率,该企业通过银行结汇可获得多少人民币资金? 2000*10000*0.0669=1338000

5、如果纽约市场上年利率为8%,伦敦市场的年利率为6%。伦敦外汇市场的即期汇率为 GBP l=USDl.6025/35,3个月掉期率为30/50(1)3个月的远期汇率,并说明升贴水情况。

(2)若某投资者拥有10万英镑,他应投放在哪个市场上有利?假定汇率不变说明投资过程及获利情况(不考虑买入价和卖出价)。

(3)若投资者采用掉期交易来规避外汇风险,应如何操作? 套利的净收益为多少?

解:(1)求三个月的远期汇率。

GBP1=USD(1.6025+0.0030)-(1.6035+0.0050)GBP1=USD l.6055—1.6075 远期美元贴水,英镑升水。

(2)如果有10万英镑套利,应该先把英镑兑换为美元,到期再换回英镑,假设汇率不变三个月套利收益为:

10*(8%-6%)*3/12=500GBP 净收益=10【(1+8%×1/4)-(1+6%×1/4)】=500GBP(3)若投资者采用掉期交易来规避外汇风险,先按即期把英镑兑换为美元,同时和银行签订一份把美元兑换为英镑的远期和约,三个月后在美国获得的本利和,按照约定远期汇率兑换为英镑,扣除成本后实现无风险套利,获利为:

第一步:10×1.6025=16.025美元 第二步:16.025(1+8%×3/12)=16.3455 第三步:16.3455/1.6075=10.1682英镑 第四步:净收益: 10.1682-10×(1+6%×3/12)=182英镑

6、两个公司都希望筹措5年期100万美元资金。A公司由于资信等级较高,在市场上无论筹措固定利率资金,还是筹措浮动利率资金利率比B公司优惠,具体数据见下表。A公司计划筹措浮动利率美元资金,而B公司打算筹措固定利率美元资金。某银行为他们安排这次互换获得20个基点收益。(1)说明如何操作并计算互换后A公司和B公司的实际融资成本(2)A公司和B公司减少的总利息支出。

解:(1)固定利率利差=11%-10%=1%

浮动利率利差=(LIBOR+1.00%)-(LIBOR+0.70%)=0.3% 净利差:1%-0.3%=0.7% 银行拿20个基点,0.7%-0.2%=0.5% 双方可以平分0.5%,各得0.25%。

A公司LIBOR+0.70%- 0.25%=LIBOR+0.45%获得浮动利率贷款

B公司以11%-0.25%=10.75%获得固定利率贷款。(2)5年双方各节约利息支出100*0.25%%×5=1.25万美元

7、德国某公司出口一批商品,3个月后从美国某公司获10万美元的货款。为防止3个月后美元汇价的波动风险,公司与银行签订出卖10万美元的3个月远期合同。假定远期合同时美元对马克的远期汇率为$1=DM2.2150-2.2160,3个月后

(1)市场汇率变为$1=DM2.2120-2.2135,问公司是否达到保值目标、盈亏如何?(2)市场汇率变为$1=DM2.2250-2.2270,问公司是否达到保值目标、盈亏如何? 解:(1)按照远期和约可兑换马克:10×2.2150=22.15万马克 按照市场汇率可兑换马克:10×2.2120=22.12万马克

兑换的马克增加:22.15-22.14=0.03万=300马克(盈利)(2)按照市场汇率可兑换马克:10×2.2250=22.25万马克 按照远期和约可兑换马克:10×2.2150=22.15万马克

兑换的马克减少:22.25-22.15=0.1万=1000马克(亏损)

8、某日纽约外汇市场上汇率报价为1英镑=1.3250美元,伦敦外汇市场上汇率报价为1英镑=10.6665港币,香港外汇市场上汇率报价为1美元=7.8210港币,若不考虑交易成本试计算10万英镑的套汇收益

解:纽约:GBP1=(1.3250*7.8210)HK¥=10.3268HK¥ 伦敦:GBP1=10.6665HK¥,存在套汇机会 先在伦敦市场卖英镑,买港币; HK¥=10*10.6665=106.665 在香港市场卖出港币,买美元; USD=106.665/7.8210=13.6383 最后在纽约市场卖出美元,买进英镑; GBP=13.6383/1.3250=10.2931 △ =10.2931-10=0.2931万英镑 所以,套汇收益为2931英镑

9、假设某客户用美元购买英镑的看跌期权,总额为10万英镑(一份合同数额为5万英镑,所以要购买2份合同)。合同协议价格为每1英镑=1.50美元,期限为三个月。期权价格成本每英镑5美分,总额为5000美元,问下列情况下如何操作,盈亏是多少? 解:(1)如果市场汇率变为1英镑=1.80美元 不执行和约,亏损额为5000美元。

(2)如果市场汇率变为1英镑=1.20美元 执行期权和约盈利=(1.5-1.2)×10-0.5=2.5万美元(3)如果市场汇率变为1英镑=1.50美元 不执行和约,亏损为5000美元。

10、假设某客户用美元购买英镑的看涨期权,总额为10万英镑(一份合同数额为5万英镑,所以要购买2份合同)。合同协议价格为每1英镑=1.50美元,期限为三个月。期权价格成本每英镑5美分,总额为5000美元,问下列情况下如何操作,盈亏是多少? 解:(1)如果市场汇率变为1英镑=1.80美元 执行和约盈利=(1.5-1.2)×10-0.5=2.5万美元(2)如果市场汇率变为1英镑=1.20美元 不执行期权和约亏损为5000美元。

(3)如果市场汇率变为1英镑=1.50美元 不执行和约,亏损为5000美元。

11、英国某公司进口15万美元商品,三个月后付款,伦敦市场美元对英镑的即期汇率为1英镑=1.5美元,预测美元将升值,英国公司为避免汇率风险,从期货市场买进6月份的远期美元合同3个(以英镑买美元期货标准化合同为5万美元),三个月期货合同协议价格为1英镑=1.45美元。(1)三个月后市场汇率变为1英镑=1.2美元,问公司是否达到保值目标、盈亏如何?(2)三个月后市场汇率变为1英镑=1.6美元,问公司是否达到保值目标、盈亏如何?

解:(1)市场美元果然升值如果没有期货和约要支付:15/1.2=12.5万英镑 按期货和约协议价格支付:15/1.45=10.41万英镑

不仅达到保值目的还少支付:12.5-10.41=2.09万英镑(盈利)

(2)市场美元不仅没有升值反而贬值,按照市场汇率支付:15/1.6=9.375万英镑 按期货和约协议价格支付:15/1.45=10.41万英镑

不仅没有达到保值目的还多支付:10.41-9.375=1.035万英镑(亏损)

12、已知英镑对美元的即期汇率为:1GBP=USD1.5392-1.5402,2个月的点数24/21;英镑对法国法郎的即期汇率为:1GBP=FRF7.6590-7.6718,2个月的点数252/227,计算: 解:(1)以上两个月的远期汇率分别为多少? GBP1=USD【(1.5392-0.0024)-(1.5402-0.0021)】=USD 1.5368-1.5381 GBP1= FRF【(7.6590-0.0252)-(7.6718-0.0227)】=FRF7.6338-7.6491(2)某客户希望用英镑购买1000万2个月远期法郎,他应支付多少英镑? GBP=1000/7.6338=130.9964万

(3)某客户希望卖出2月期的200万美元,他将取得多少英镑? GBP=200/1.5381=130.03万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引起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临时性因素、收入性因素、货币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

(1)临时性失衡。临时性失衡是指各国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自然灾害、政局变化等意料之外的因素都可能对国际收支产生重大的影响。

(2)收入性失衡。收入性失衡是指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会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3)货币性失衡。货币性失衡是指货币供应量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一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会使该国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在汇率变动滞后的情况下,国内货币成本上升,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而进口价格相对下降,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4)周期性失衡。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时期,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随之下降,在短期内该国国际收支会出现顺差,而其贸易伙伴国则可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及我国的对策 第3篇

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金融危机不再是单个国家的事。我国面临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政府需要制定相应措施维持经济稳定,抵御金融风险,并在爆发金融危机时,能将损失降到最小化。因此,本文就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与我国的对策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添砖添瓦。

1国际金融风险传递渠道分析

金融传递渠道。通过影响其他国家资本流动或者网际净资产,使危机在具有经济联系的国家之间传递,这称为金融渠道传递。它是开放经济条件下风险传递的重要内容。金融渠道传递根据划分依据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别。根据危机发生国与输入国是否具有直接金融联系,分为间接金融渠道传递和直接金融渠道传递;根据资本流动与实体经济基础是否相关,分为非生产性资本流动传递和生产性资木流动传递。

贸易传递渠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影响到与其有贸易联系的国家的进出口企业,使其交易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这些国家经济,这就是贸易传递渠道。贸易传递渠道包括所有会影响贸易量变化的因素。

预期传递渠道。国际金融风险在国与国之间传递有很多途径,包括国际投资、国际借贷以及国际投资资本等。研究市场参与者对经济预期的变化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是预期传递渠道的主要内容。

预期传递渠道的作用机理是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投资者会对这个国家的一些基本经济特征进行总结,同时主观判断强化具有类似特征的国家发生危机的可能性,最终导致危机人为地蔓延到具有类似特征的国家。投资者作出预期的依据是市场上的经济现象。拟定将不利于投资者作出合理判断的叫“虚假信息”,有助于投资者正确作出投资决策的叫“真实信息”。

例如,某国发生金融危机,投资者受“真实信息”的影响,对发生金融危机国家的特质进行总结,比如经常账广赤字严重;政府财政不平衡;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内存在大量国际游资,入不敷出;都向国外银行举借大量短期外债等。将这些特质归结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并对具有类似特质的国家提前收回投资甚至拒绝投资,造成金融危机人为传递。

由于缺乏透明、完全、对称的信息市场,市场参与者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只好依据掌握的“真实信息”判断分析,进而放弃投资,这有碍市场的健康发展。

2我国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的对策

金融危机会对一个国家造成严重冲击,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十分重要,我国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建立国际金融危机晴雨表。金融危机的爆发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也就是说,金融危机是可以提前预测的。一些经济指标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会发生明显异常。通过关注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或阻止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有帮助。

用来作为国际金融危机晴雨表的指标丰要有:

银行等金融业中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50%随时都可能爆发金融危机,该指标数值与说明该国经济泡沫严重程度正相关;外援融资/总融资。该比值反映了该国的金融风险。5%以下较合适;外债占经常账广的比重。该指标小于l则安全;名义汇率和名义利率。该指标偏低,会发生投资过热,严重时会引发泡沫经济,若该指标的数值偏高,大量外资进入本围市场,如果本国经济稍有恶化,可能引起大量外资撤离,对本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该指标上下波动20%是安全的。

以上只是指标的一小部分,为了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金融危机,最大程度降低其对经济的破坏程度,我们应该对更多的指标进行发掘。

加强金融机构的内外部监管,完善金融改革和创新。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和审计检查工作,对外汇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严厉打击理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现象,对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操作过程中绝不姑息纵容,严格依法办理。完善金融机构的要建立起内外部监管体系促进其健康良性发展。

完善法人,自负盈亏,依法经营,改革金融企业,减少政府干预,完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严格控制贷款制度。市场集中度是指银行等金融企业的大部分贷款集中在少数企业中,如果企业经营困难金融危机很可能发生。因此,降低市场集中度,严格控制贷款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完善金融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鼓励金融企业公平竞争,政府不干预金融企业的经营决策,主要发挥外部监管作用。

国家应该鼓励金融创新,从而给金融行业注入新活力,推动金融企业应对市场竞争、不断向前发展。金融创新时不能盲目追求金融衍生产品的数量,而不顾质量,要把握好稳步推进的原则。

确保银行资产安全。银行资产的安全,影响到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当发生金融危机时,该国的金融系统首当其冲。银行要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保障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以抵御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

政府和有关部门尽快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降低目前国内金融体系对银行业的依赖,减少庞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实现国内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

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来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理:

对银行的各种服务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支持和鼓励上市银行吸收国内和外资股的数量,以充实银行资本;由公安机关协助配合,收回不良贷款,最大程度的减少银行资金损失;适当的税收减免,加强金融支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优惠。

严格控制信贷规模,防止产生泡沫经济。中国的经济运行存在很多挑战和闲难,比如企业效益低下、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与此同时,进入我国的国际投机资本,集中流向证券和房地产市场,银行的信贷资金也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其中,从而造成我国股市和房市过热。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正在形成泡沫,有以下表现:

公司的投资管理纪律过于松散;目标价缺乏盈利预期不加修正的调升;人们对未来流动性的信心是否坚定难以估量;公司的大规模融资;行业轮流上涨缺乏基术面的支持。

央行自2007年以来不断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对经济过热现象进行抑制。然而,目前我国利率偏低,企业投资欲望强烈,商业银行小幅提高贷款利率无法制止企业的投资欲望,房地产等企业通过调高房价来吸收增加的贷款成本,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是很大,经济过热也没有得到抑制。因此,国家要加强对信贷规模的控制,降温房地产市场,向其它经济偏冷领域投放信贷,以此推动各行业平衡健康发展。

世界经济金融联系日益密切,一旦爆发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不可预计。国际金融风险传递渠道包括金融传递渠道贸易传递渠道和预期传递渠道。由于完全、透明、对称的信息市场的缺失,市场参与者很难得到清晰明确的市场信息,只好依据自身掌握的“真实信息”做出投资选择,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如建立国际金融危机晴雨表、加强金融机构的内外部监管、处理不良贷款以及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等。

民间金融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 第4篇

1.1 美国社区银行运作及分析

社区银行界定的标准一般为资产规模, 即总资产低于10亿美元的所有银行都划归为社区银行。从资产规模上看, 虽然所有社区银行只占美国银行总资产10%的比例, 但却为当地小企业和农场提供了40%的小额贷款, 成为其主要资金来源。美联储的研究表明, 社区银行是美国经济的基石, 在创造就业和贫穷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区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中介, 它生存的比较优势突出反映在其所从事的关系型贷款上, 而此种业务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难以被量化、被查证和传递的“软信息”。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独特的经营定位。

社区银行的经营资本主要来源于其所在社区的居民和中小企业, 其股东和董事也全部是由当地居民组成, 且股本结构高度集中;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即社区普通居民和小企业, 这种依托社区并在社区中发展的策略, 导致社区银行对该地区的客户更加熟悉, 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用状况等各种信息, 从而有效解决其他银行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 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

由于社区银行是建立在一定的血缘、地域范围上的组织, 所以对贷款人的还款能力、个人信用都比较了解, 信息获取成本低, 与远离贷款人的大商业银行相比, 风险识别能力较强, 这使社区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中获得比大银行更大的安全赢利空间。

(3) 灵活的抵押安排。

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中的无效抵押, 例如宅基地、耕地等等, 在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上, 都可以成为有效抵押品。此外, 在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上还有天然的风险防控机制, 由于借贷双方处于同一个社会关系中, 这种社会关系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抵押机制, 使得贷款人在经济制裁之外增加了别的制裁方式, 从而增加了违约成本, 对借款人的行为构成约束。

(4) 健全的政府监管体系。

为了保护社区银行存款人的利益, 增强对银行的信心, 美国首创了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了为居民存款提供安全保证的政府保险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 该机构的存在使社区银行的资产相对安全, 导致当储户认为存在经济危机时, 会把存款从超级大银行向该银行转移。

此外, 在民间金融的监管上, 还制定了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 为社区银行的生存提供了法律保障。比如《社区再投资法》、《小企业法》、《反托拉斯法》等, 使民间金融的运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随着美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电子化交易系统的技术进步, 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但是, 只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本身的基本特征不变, 处理软信息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竞争优势就存在, 这样即使即便在更具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 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找到其生存的空间。

1.2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运作及分析

日本农村的合作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协同组合” (简称为农协) , 其金融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依附于农协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经济中的弱势群体——农民的利益, 开展的业务主要有存款、贷款、结算及其他附带业务。依靠预设的市场定位, 较好地满足了农村中的资金需求, 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需求追随”发展模式。

“需求追随型”的发展战略, 即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和相关金融服务的发展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 并且随着需求的发展变化而进行变革。农村合作金融是作为农户自己的金融组织, 只要在农村合作金融存款, 便自动成为会员, 可享受优惠待遇。首先在资金来源与利用上都会员享有优先权;其次,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根据会员的资金需求特点, 对金融服务进行创新, 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 极大保护了会员的资金利益, 在农村信贷市场中居于主要地位。

(2) 完备的风险防范制度。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系统设立了一套完备的风险防范制度, 以保障广大储户的利益, 具体包括存款保险制度、相互援助制度和农业信用保证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只对农协的存款者保险, 当农协金融系统出现经营问题, 停止兑付存款时, 保险机构直接向储户支付保险金, 保证储户利益;相互援助制度, 是为强化信用业务而自主设立的一种制度, 与存款保险制度互为补充, 目的是提高农协的流动性, 保证储户的利益;信用保证制度是农村信用过程中综合性最强、规模最大的制度, 主要是保证对农协经营损失和债务进行补偿, 降低风险。

(3) 政府的大力支持。

任何一个国家的合作金融组织都是经济处于弱势者的联合, 与处于垄断地位的金融机构相比, 农村合作金融的风险很大, 且成本高昂, 想生存下去离不开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日本政府对农协的扶持包括政府投资, 派理事、监事进行管理;以及在财政和税收上采取的特殊优惠政策。此外, 政府还通过立法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的运行环境, 包括《农业协同组合法》、《农林中央金库法》、《临时利率调整法》等法律法规, 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为农村合作金融的稳健持续运营提供了法律保证。

2 启示

民间金融是解决中小企业以及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是解决其贷款难的治本性措施, 也是改善金融生态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和日本农村合作信用金融的成功经验, 从现实情况出发, 引导和支持民间金融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准确定位, 提供个性化服务

河北金融市场中既有与美国社区银行类似的城市商业银行, 也有与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类似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 必然会加剧银行业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必须准确定位, 利用区位优势和信息优势, 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比如银行辐射范围内的某小区居民想创立小型企业, 可以去找该银行进行融资、贷款。即便没有成功的商业计划书, 但是如果通过调查不存在很高风险, 甚至可以代写商业计划书, 以便满足客户需求。

2.2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成长

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尽快制定《合作金融法》, 从法律上赋予民间金融合法的地位, 并通过法律对民间金融的组织活动进行监管, 对其权利、义务予以保护, 以保证民间金融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引导民间融资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同时还应在法律中规定相应条款, 要求民间金融组织和贷款人签订规范的借贷契约并到相关管理部门登记。这样做, 既把民间融资纳入管理部门的视野, 又能准确把握交易的规模和发展动向, 以便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借贷纠纷, 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民间金融秩序。

2.3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外部监管

民间金融要想规范化发展, 需要有强有力的外部金融监管作为保障, 否则容易在制度变迁中产生更大的金融风险。河北省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民间融资信息的监测统计网络体系, 定期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进行调查访谈, 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 及时掌握民间投融资的总体情况, 强化民间金融风险管理, 为加强民间融资监管和相关政策措施出台提供相应的参考。

比较国外民间金融的成功做法, 虽然不同国家间存在经济和制度方面的差异, 但学习借鉴它们先进的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健全的法律体系等, 对于解决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引导、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安翔.路径依赖下民营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J].经济问题, 2007, (8) .

[2]夏书亮.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范式及经验借鉴[J].金融发展研究, 2008, (6) .

[3]刘莉亚, 王行.促进河北省金融市场发展之我见[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8, (2) .

[4]李树生.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4) .

国际金融教学大纲 第5篇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Finance 学

分:3学分

时:54学时

理论学时:52学时

上机学时:2学时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理论、会计学、统计学

适用专业:经济、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经贸专业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管理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讲课、讨论、课程论文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实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我国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适应中国加入WTO后和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形势。

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以研究的姿态来学习和掌握知识。除课堂上认真听讲外,还要多读书刊杂志、上指定网站查阅相关资料,以开拓视野;多思考分析问题,参加学术讨论,以培养逻辑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1、研究国际金融学的目的2、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3、国际金融学的学科性质

4、国际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基本要求: 明确学习国际金融学的目的,了解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理论基础,掌握学习国际金融学的方法。

点:

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与学习方法。难

点:

国际金融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章 国际收支(6学时)

1、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

国际收支流量;国际收支统计;国际收支状况。

2、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作用。

3、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状况的衡量方法;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类型;国际收支失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及其评价。

5、国际收支调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含义、目标与原则;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配合;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星号部分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不讲。

6、中国国际收支问题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基本要求: 掌握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收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作用、编制原则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对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做出判断,并针对不同的失衡类型提出应予实施的调节手段。

点: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个科目的经济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难

点: 国际收支分析和调节。

第二章 外汇与汇率(7学时)

1、外汇

外汇的定义;外汇的分类。

2、汇率

汇率的定义;汇率的标价;汇率的种类。

3、汇率的决定

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纸币流通条件下的汇率决定。

4、汇率的变动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5、汇率决定理论

国际借贷论;购买力平价理论;汇兑心理学;货币主义汇率理论;资产组合平衡论

基本要求: 认识和了解外汇与外汇汇率的概念及其种类;

理解和掌握决定影响外汇汇率变动的因素,以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熟悉和理解西方汇率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内容。重

点: 决定和影响外汇汇率变动的因素。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难

点: 汇率决定理论。

第三章 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8学时)

1、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的概念、功能和参与者;当代外汇市场的主要特征;我国外汇市场及其管理。

2、外汇交易

外汇交易的概念和种类;外汇交易的内容和外汇买卖业务

3、汇率折算与进出口报价

基本要求:

认识和了解外汇市场的分类与组成;熟悉和理解不同类型外汇交易的内容、方式以及目的与作用;

理解和掌握汇率折算与进出口报价之间的关系,以及进出口合理报价的基本原则。重

点: 外汇交易的不同类型及其作用。汇率折算与进出口报价。难

点: 汇率折算与进出口报价。

第四章 外汇风险管理(2学时)

1、外汇风险的概念与范围

2、外汇风险的内容、产生原因及其不同类型;

3、外汇风险管理不同方法与作用

4、外汇风险管理的实质及其表现

基本要求: 认识和了解外汇风险的内容、产生原因及其不同类型; 熟悉和理解外汇风险管理的实质及其表现; 理解和掌握外汇风险管理不同方法与作用 重

点: 外汇风险管理的措施、方法及其作用。难

点:

外汇风险管理的实质与表现形式; 外汇风险管理的措施、方法及其作用

第五章 汇率制度与外汇管制(4学时)

1、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类型;汇率制度的优劣比较;不同汇率制度类型的选择。

2、外汇管制的概念与范围

外汇管制的定义、对象与特点;外汇管制的产生和发展;外汇管制的范围。

3、外汇管制的目的与方法

外汇管制的目的;外汇管制的方法。

4、外汇管制对经济的影响

基本要求: 熟悉汇率制度类型、利弊及我国的选择方向 熟悉和理解外汇管制的内容、目的、演变、方法; 认识和了解我国的外汇管制。重

点: 汇率制度类型选择 外汇管制的目的与作用 外汇管制的内容和方法 难

点: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 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

外汇管制的经济分析。

第六章 国际储备(4学时)

1、国际储备的概念和作用

国际储备的概念;国际储备的构成;国际储备的作用;国际清偿能力。

2、国际储备的供给与需求

影响国际储备供给的因素;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

3、适度国际储备量

外汇储备规模的一般理论;外汇储备的通货膨胀效应,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

4、我国外汇储备的种类及其管理

我国外汇储备来源结构分析;我国外汇储备战略管理。基本要求: 掌握国际储备的概念与构成,了解影响国际储备供求的诸因素以及国际储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能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确定一国国际储备规模的适度区间,并能对如何加强国际储备的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

点: 国际储备的概念和国际储备管理。难

点: 适度国际储备量。

第七章 国际金融市场(3学时)

1、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与作用。

2、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美元; 欧洲美元的创造;欧洲货币市场的特征。

3、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和发展

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香港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

4、石油美元

石油美元及其回流的概念;石油美元回流问题;石油美元与国际金融市场。

基本要求

掌握国际金融市场、欧洲货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欧洲美元、石油美元等概念,了解欧洲货币市场的特征及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弄清石油美元回流的有关问题。

点: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难

点: 欧洲货币市场。

第八章国际融资(3学时)

1、国际间接融资

国际货币资金借贷;国际贸易融资。

2、国际直接融资 国际证券融资; 国际项目融资;国际租赁。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资金借贷的种类和形式 熟悉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方式 了解国际租赁的的特点与作用 理解BOT融资方式及特点 重

点:

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BOT融资 难

点: 贸易融资中的福费廷方式 BOT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九章 国际结算(6学时)

1、国际金结算概述—国际结算的概念、基本内容、演进与发展趋势、国际结算中的往来银行、国际惯例和国际结算性质特点。

2、国际结算的票据—汇票、本票、支票,如何识别和使用票据、票据上的当事人发生经济纠纷时应用何种法律解决问题。

3、国际结算方式—汇款、托收、信用证和银行保函。

基本要求: 理解国际结算的概念,了解国际惯例。掌握主要国际票据的填写方法及识别和使用方法。掌握不同国际结算方式的特点和基本流程。

点: 国际票据的填写方法及识别和使用方法。不同国际结算方式的特点和基本流程。难

点: 国际票据的识别和使用方法

第十章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4学时)

1、国际资本流动概述。

2、利用外资与外债管理。

3、国际金融危机。

基本要求: 理解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 掌握外债管理方法

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原因与对策 重

点: 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 外债的适度规模管理 难

点: 利用外资的必要性

国际金融危机原因。

第十一章 国际货币体系(3学时)

1、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国际金本位制的内容;国际金本位制的演变与崩溃。

2、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与崩溃。

3、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案;关于汇率制度的争论;牙买加协议的内容与特征;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与未来走势。

4、区域货币一体化

区域货币一体化的起源;欧洲货币一体化与欧元。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熟悉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有关问题,欧元的诞生及其影响。

点: 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难

点: 区域货币一体化。

第十二章 国际金融机构(3学时)

1、国际金机构产生的原因、类型。

2、全球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3、区域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基本要求: 了解现存国际金融机构产生背景 熟悉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 了解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规则 重

点: IMF的职能与业务 世界银行的组织架构与业务 难

点: IMF贷款条件 IMF的缺陷与改革

教学安排:

课堂讲授

50学时,上机查阅国际金融研究文献

2学时,案例分析

2学时。

参考教材: 1.裴平,《国际金融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易纲、张磊,《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王国刚,《进入21世纪的中国金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钱荣堃、陈平、马君潞,《国际金融》,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6.吕随启等,《国际金融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7.(美)迈克尔·梅尔文著,范立夫、马妍译,《国际货币与金融》(第六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8.[英]劳伦斯·S·科普兰著《汇率与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国际金融学及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增长;原因;影响;虚拟变量;对策

实现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经济的增长,然而,在目前的国际背景下,怎样高效地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将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

1.美国宏观经济的调整不当

美国的经济在2000年IT泡沫破灭后就陷入了低谷,而此后的“9.11”事件更是对其形成了严重的打击,因此,为了遏制经济的衰退,刺激经济增长,美国总统布什进行了大幅度的减税,并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来刺激相关行业的复苏。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增长,更刺激了房地产泡沫的累积,次贷危机由此开始显现。

2.监督制度的缺失和执行的不力

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没有及时地适应金融创新形势的变化,从而给了各个金融机构钻监管机构漏洞的机会。

3.过度创新的金融衍生品

在本次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品可以说是罪魁祸首。在2001年底,美国的房地产的价格一路猛涨,房贷发放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现金流,扩大房贷的规模,发行MBS,因此,次贷链条上的贷款公司、贷款买房人、各大银行、各大投行和对冲基金,每个人都想要赚钱。对冲基金 将其购买的CDO债券向银行进行抵押后便又一次得到了流动性的资金,同时还顺利地转移了风险,而投资银行在利益的诱惑下又不断“创新”,既相互赎买CDO,又推出新的产品CDS,这样就把保险公司也拉下了水。这些品种繁杂的、通过按揭贷款衍生出的证券的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越来越严重,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发行的次级债券的价格就会不断下跌,而贷款机构、对冲基金和投资公司也就会因此而亏损甚至是破产,由此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短缺便导致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全球性的次贷危机的产生。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投资的影响

总的来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增加了我国企业的压力,从而使得其投资的能力和意愿都有所下降,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利润水平的普遍下降。次贷危机的蔓延和深入导致了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资金不断紧缩,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也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最理性的做法当然就是减少投资;

二是企业利用外资的能力不断下降。国外的很多投资机构在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其纷纷将海外的资产进行大甩卖,希望可以收回资金来缓解财务困境,被卷入其中的许多跨国公司和大企业早已自顾不暇,自然使得我国企业可以直接利用的外资大幅度减少;

三是出口市场的进一步萎缩。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增长趋势不断放缓,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早已接近衰退的边缘,加上我国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减少。

2.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现了融资极其困难、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出口的阻力也不断增大,整体效益大幅度下降,而位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的不景气又直接导致了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大企业的不景气。

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量的企业破产或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使得居民的收入减少,其消费的热情必然会下降,即便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未必出现大幅度的减少,但居民的消费意愿一定会有所减弱,更多的消费者会选择减少汽车、旅游等奢侈品的消费数量,节约消费。

4.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得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农民工提前返乡现象十分严重,而城镇的新增就业人数的增速则迅速下降,并且,国际性的经济衰退还导致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裁员现象,一些美国等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失业人员很有可能会选择进入受本次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从而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我国的经济和国际经济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因此,我国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必须将国内的消费需求和外贸出口有机结合,有计划地引导国内产业进行升级调整,优化财政投资结构,同时出台如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改革等积极的、鼓励创业和扩大、稳定就业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努力提高国内中小企业的R&D能力,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建立健全用于判断金融安全的指标体系,积极推进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完善相应的法制法规等,循序渐进、防范风险。

四、小结

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消费、出口和投资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力求保持经济发展速度不变。

参考资料:

[1] 孙春媛.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 2(12):123-124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及启示 第7篇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特征

1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形成及动因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发展,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界定和业务范围呈现出与时俱进特点。从学术角度来看,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界定可归纳为某国和地区运用法律法规手段扶持和发展特殊经济区域, 允许非居民投资者和借款者 (如国际自然人或者法人) 在该区域上从事借款、投资、贸易结算、保险服务、证券交易等离岸业务, 同时此类金融业务不受交易货币发行国所制定的针对国内业务和在岸业务的一系列金融法规政策的管制。

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历程来看, 离岸金融市场起源于发达经济体, 其形成与当时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密不可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为了援助欧洲国家, 美国政府通过投资等多种途径在欧洲投放大量美元。然后,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冻结中国在美资金引起前苏联和欧洲国家的担忧, 这些国家急于将美元储备从美国银行转存到欧洲银行。此外, 二战后发达国家以凯恩斯主义的干预主义为经济界主流思想, 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倡导加强金融业监管, 各种金融规章制度制约和束缚了金融机构业务规模扩张。在金融监管和高税负双重压力下, 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急需开辟监管力度弱和税收优惠区域, 为离岸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市场需求。在以上两大国际经济因素刺激下, 英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复苏, 批准伦敦的商业银行从事美元存款和信贷业务, 促成了全球最初的离岸金融市场的形式即欧洲美元市场。

2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

2.1 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

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代表着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方向, 该类型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享有同等国民待遇, 证券、外汇等金融市场几乎完全开放, 资金出入境不受限制, 所以这类离岸金融市场须具备较高金融发展基础和管理水平。最具代表性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是英国伦敦, 伦敦离岸市场上离岸和在岸金融没有明确界限, 当局对金融机构经营范围的管理较为宽松, 离岸业务开展没有严格审批程序。此外, 伦敦是全球老牌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法令法规、基本设施、交易技术人和才储备具备深厚基础。

2.2 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主要由政府推动, 该类型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基本分离, 国际金融机构进入内外分离型离岸市场必须开设离岸业务专门账户, 所有离岸交易都凭借该账户开展, 金融机构在税收、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方面没有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伦敦促使了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 伦敦离岸金融市场的繁荣削弱了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美国政府为了增强金融市场竞争力和加强境外美元管理, 在1981年正式设立国际银行设施IBF, 促使纽约成为国际最具代表性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美国政府免除IBF的存款准备金、利率上限、存款保险、利息预提税等限制;规定IBF交易严格限于会员机构与非居民之间, 存放在IBF账户上的美元与国内美元账户严格分开。

2.3 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

分离渗透性离岸金融市场是完全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向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过渡的中间形式, 国内部分学者也因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是过渡形式, 将其归类于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之中。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同样设立离岸账户, 将本国居民和非居民业务分开, 但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引资需求, 允许金融机构账户资金在一定限度内渗透。以分离为主、渗透为辅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在维护本国金融市场稳定前提下, 为引进外资提供一个渠道, 具有代表性的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是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 上世纪70年代初欧洲货币市场开始向亚洲延伸, 当时新加坡还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水平和金融市场相对欠发达, 所以新加坡政府在考虑国内经济金融稳定发展基础上, 尝试建立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引入外资, 在严格控制风险水平基础上兼顾离岸金融业务和本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

3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主要特征和共性

3.1 区域政治局势稳定

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区域政局稳定是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基石, 为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后备保障, 稳定的政治局势为国际金融投资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社会环境和固定场所, 有利于降低国际投资者的资金投资风险。随着国际政治格局不断演变和国际金融市场持续膨胀, 区域政治局势稳定对离岸金融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越发明显。

3.2 区域地理位置优势

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同优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当前多数世界离岸金融市场相对独立于大陆,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体现在时区优势上, 时区优势使离岸金融中心能和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金融交易, 如我国台湾离岸金融市场台北位于时区东八区, 可与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两个全球金融中心协作实现连续24小时金融交易。其次, 优越的地理位置意味着其具备强大的经济金融体系作为后盾, 在地理界线上与该国其它区域相互隔离开来并保持适当距离, 便于有效分离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

3.3 金融机构享受优惠税收制度

税收优惠政策是国际金融机构云集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动因, 离岸金融市场被部分经济学家称为避税港和避税中心, 离岸金融市场的管理当局通常不向公司和个人征收所得税、资本利得税、股息预扣税等, 外国企业和个人利用离岸金融中心进行有效的税务管理。对企业而言, 离岸金融市场能够帮助外国企业保护经营收入免受本国高税负影响, 进而降低公司经营成本;对个人而言, 免税和推迟缴税便于个人将用于纳税的资金用于投资, 赚取额外利润。

3.4 金融监管政策相对宽松

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国的金融法令法规通常都比较健全, 执行标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标准比较接近。但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国为了吸引国际金融机构驻入和扩展业务, 对离岸市场实施宽松的金融管制措施, 在当前全球主要离岸金融市场上国际金融机构基本不受所在地国家政府的约束, 同时该金融机构很少接受东道国相关金融法令和法规的管制, 享有较高自由度和利润空间, 如离岸金融市场上从事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金, 降低了金融机构融资成本。

4 发展趋势及启示

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促使离岸金融市场成为现代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更多经济体将重视和利用离岸金融市场对本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通过税收、外汇等优惠政策推动和扶持本地离岸金融市场发展, 离岸金融市场由自然形成型向政策推动型转变成为今后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方向和主要趋势。离岸金融市场将逐渐遍布全球各地, 在西欧、中东、亚太、北美、加勒比海等区域都将形成相互衔接的全球交易网络。鉴于我国政局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等优势, 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具备一定优势, 各级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加以引导和支持, 加快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及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左连村.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国际资本流动及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第8篇

一、资本账户开放对于金融发展稳定的影响

论及资本流动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大部分学者认为资本账户开放导致跨境资本的流动愈加频繁, 进而增加了一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现有文献研究表明, 资本账户开放 (也即跨境资本流动频繁) 使得资本流入国的金融风险陡增, 并引发区域性金融危机 (Radelet&Sachs, 1998;Eichengreen, 2001;L.J.Sun, 2002) 。这与Radelet和Sachs在1998年关于危机爆发原因剖析中的结果基本吻合, 同年, Kunt和Detragiache (1998) 运用多元Logit模型, 也发现金融自由化和银行危机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自由化将会进一步扩大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大量非有效现象, 从而引发危机 (Eichengreen&Mussa, 1998;Bha gwati, 1998;Cooper, 1998;Jones, 2000) 。Williamson等 (1998) 以及Kamisky和Reinhart (2001) 指出许多国家在危机爆发之前往往进行了金融自由化。Stiglitz (2000) 也将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与资本账户的开放联系在一起。同时对于资本流动的监管是影响汇率波动 (货币危机) 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雪标等, 2008;陈创练、杨子晖, 2012) 。

无独有偶, Denizer等人 (2000) 通过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也发现资本账户开放会导致宏观经济总体和金融体系不稳定程度的增加。Caballero和Panageas (2005) 研究发现:为了平滑掉因跨境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所可能引发的产出和消费波动, 新兴市场经济体倾向于累积大规模外汇储备, 因为过度依赖于流入的外部资本会直接加剧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Angkinand等 (2010) 研究同样表明, 对于通过内部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国家, 其资本账户开放增加了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Noy (2004) 则认为当资本账户自由化时, 由于监管缺失常常引发银行危机。而资本账户开放会增加银行挤兑和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甚至流动方向逆转的风险 (Chang, 2011) 。

伴随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逐步加快, 我国跨境资本的流动性金融风险也慢慢增大。王雪标等 (2009) 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适度管制可以作为防范货币危机的一个有效措施。然而, Kaminsky和Schmukler (2002) 却认为, 资本流动的开放在短期内会形成一定的金融泡沫, 导致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但从长期观察, 其对于一国的金融结构具有优化并完善其金融市场的功能。李巍 (2008) 的研究成果表明, 资本流动对资本产出率不存在直接的影响, 但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上升, 开放会促进国内资本产出率的提高。但与此同时, 资本账户开放尤其是发展中或转型经济体资本流动的增加, 会明显恶化一国的金融稳定状况。资本账户开放会优化一国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功能 (Kaminsky and Schmukler, 2002) 。Mukerji和Tallon (2003) 的研究更是表明, 对于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 资本账户开放不会增大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 但对于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 资本账户开放会引发较大的经济增长波动。Kose, Prasad和Taylor (2011) 采用国内金融发展 (私人信贷规模) 作为阈值变量, 研究发现, 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存在门槛效应, 即金融深化水平越高, 则资本账户开放的宏观经济增长效应越明显。

二、金融发展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作用

Johnston (1997) 指出为了在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中保证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有效管理, 成功且可维持的金融开放至少需要有相应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改革的配合。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也就意味着将兑换进程中潜在的风险收益最大化, 而具备市场出清的汇率、充足的国际储备、健全的金融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以及实行谨慎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必要条件 (Naouli&Wached, 1998) 。同时, 姜波克 (1999) 认为金融开放所引发的后果能够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结构。

如果按照国际宏观经济的衡量标准预测:资本流动从资本丰富的国家 (也即资本的边际产量MPK较低) 流向资本匮乏的国家 (也即MPK较高) 。此外, 由于资本是单向流动的, 所以资本流动的总量与资本净流入量并咩有区别。这种国际资本流动的模式在过去运行了20年。然而, 以下事实却和这些预测形成鲜明对比 ( (Lane&Milesi-Ferretti, 2001, 2007b, c) 。首先, 自1998年以来,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家的人均收入低于经常项目赤字的国家。也即:资本流动事实上成反方向流动,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Prasad et al., 2006, 2007) 。其次, 许多发展中国家, 包括中国、马来西亚、韩国和非洲等是外国直接投资 (FDI) 的净进口国和金融资本的净出口国。同时, 发达国家, 如法国、英国、和美国等有着相反的模式 ( (Ju&Wei, 2010) 。最近的一些学者的研究对这些事实提供了两种主要的解释:Devereux&Sutherland (2009) 和Tille&Wincoop (2010) 表明投资者倾向于风险分散, 实现全球多样化投资组合。国际投资组合投资是由在国家层面互相冲击模式的总和。但这些模型并不区分外国直接投资和投资组合股权投资, 因此并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另一种解释侧重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缺陷 ( (Aoki et al., 2009;Caballero et al., 2008) 。Matsuyama (2004) 表明, 由于信贷市场存在缺陷, 金融市场全球化可能导致稳态失去平衡。这种从根本上相同的国家得到不同级别人均产出的结果他称之为“对称性破缺”。此外, 金融资本流动呈现出从穷国向富国的稳定状态。然而, Matsuyama (2004) 同样并没有解决外国直接投资流动问题。

三、总结性评述

从上文中我们可知对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发展的关系以及资本账户开放的金融风险管理, 国外学者已有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探讨。而近来, 部分国内文献开始重点关注金融发展下资本账户开放的最优时点选择。甚至有少量国外研究开始探究一国的资本账户开放、金融风险以及相关实体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另外, 新兴市场经济体 (包括中国) 如何形成组合策略, 更有效地规避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潜在金融风险的冲击等问题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明、肖立晟.国际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新兴市场与发达经济体的比较[J].世界经济, 2014, (8) :151-172.

[2]李超、周诚君.中国流动性过多与外汇储备累积[J].金融研究, 2008 (12) :26-36.

[3]Binici, M., Hutchison, M., &Schindler, M., Controlling capital?Legal restrictions and the asset 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low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0, vol.29:666-684.

[4]amim Bayoumi and Franziska Ohnsorge, Do Inflows or Outflows Dominate?Global Implications of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in China, IMF Working Paper, 2013, WP/13/189

对于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及现实思考 第9篇

1 理论综述

关于金融危机, 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 (1 9 8 2) 给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 (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 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 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1.1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 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 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只要商品、货币存在, 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总的来说,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以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为条件, 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 但是其本质上是货币危机。

1.2 西方的金融危机理论

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Fisher (1933) 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 i s h e r认为, 在经济扩张过程中, 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 从而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 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 直到“过度负债”状态, 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的债务, 结果引起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 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在Fisher的理论基础上, M i n s k y (1 9 6 3) 提出“金融不稳定”理论, T o b i n (1980) 提出“银行体系关键”理论, Kindleberger (1978) 提出“过度交易”理论, M.H.Wolfson (1996) 年提出“资产价格下降”理论, 各自从不同方面发展了F i s h e 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7 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 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 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从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金融危机模型是由P.Krugman (1979) 提出的, 并由R 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发展, 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二阶段金融危机模型是由以M.Obstfeld (1994、1996) 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 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 强调金融危机由于预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质以及经济基础变量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1 9 9 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 金融危机理论发展至第三阶段。许多学者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 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

2 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从历史上看, 早期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有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格兰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国1 9 2 9年的大萧条等等。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仅回顾2 0世纪9 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 并试图从中找出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因素, 以为我国预防金融危机提供借鉴。

2.1 9 0年代以来至今一共发生的几次大的金融危机, 根据时间顺序如下

(1) 1992年至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

9 0年代初, 两德合并。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经济, 德国于1 9 9 2年6月16日将其贴现率提高至8.7 5%。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 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从表面上看, 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 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 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 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

(2) 1994年至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20日, 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 5%, 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 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 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 1 9 9 5年初, 比索贬值3 0%。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 这样, 为了稳定货币, 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 结果国内需求减少, 企业大量倒闭, 失业剧增。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 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 9 9 5年以后开始缓解。

(3) 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 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 大批金融机构倒闭, 失业增加, 经济衰退, 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 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 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 如宏观经济失衡, 金融体系脆弱, 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 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等问题。

(4) 2 1世纪初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

随着2 0 0 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 华尔街金融风暴冲击, 全球股市大幅下跌, 愈演愈烈成为全球金融危机!贝尔斯登破产, 雷诺兄弟公司的破产, 雷曼兄弟倒闭, 美林证券被吞并, 华盛顿互助银行告急!A I G国有化!高盛进退维谷!次贷的蝴蝶效应已经令人难以想象!美国政府注资7 0 0 0亿元挽救大市, 美联储 (F e d) 和欧洲央行 (E C B) 在内的全球六大央行历史性的合作, 美、英、德、荷兰、意大利、丹麦、台湾、韩国、澳大利亚, 相继公布沽空禁令。全球各地正加紧联手应对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风暴。

参考文献

[1]Demirg-Kunt, Asli and Detragiache, Enrica.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1998.

[2]贝内特.T.麦克勒姆.国际货币经济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3]李建军, 田光宁.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4]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5]王德祥.论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J].经济评论, 2000, 3.

国际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发展及启示 第10篇

一、金融工具减值模型解读

(一)已发生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 1986年美国开始致力于金融工具准则的研究。此后,FASB和IASB对金融工具方面的会计处理方式都进行了长期的修改和完善,并发布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准则公告,在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减值等方面形成了固定的方法和模型。到2008年金融危机,针对金融工具的减值,IAS 39和GAAP共同采用的主要是已发生损失模型。然而,这一模型的使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批判,有学者甚至认为,该模型的使用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已发生损失模型要求当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必须有客观证据的存在,才能对减值损失进行确认。实体需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评估减值的客观证据是否存在,如有任何这样的证据存在,则要进行详细的减值计算来确定是否应确认减值损失。这种证据(被称为触发事件)也许是特定于个人信贷的,也可能是一个很可能导致贷款组合违约的事件。同时,单独测试时无减值存在的金融资产,在组合中会具有类似的信用风险统计数据,所以应将其包括在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而在后续期间,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债务工具相关的减值损失金额,如果是由于初始确认后某事件的发生而减少的,则可以通过损益转回先前确认的减值损失。但是,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相关的减值,则不可通过损益转回。

(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Expected Credit Loss Model)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由IASB首先提出,作为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替代者,该模型的形成也经历了多次的修订与完善。从2009年IASB所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到2014年IFRS 9终稿的出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完成了从雏形到成体的蜕变。2009年11月,IASB发布了关于金融工具减值的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意见稿提出了基于预期信用损失的减值方法,即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该模型要求经济实体在首次获得金融资产时就确定预期信用损失,并在工具生命周期内确认已扣除最初预期信用损失的合同利息收入。在金融工具的生命周期内对预期信用损失建立准备金,每一经营期间都重新评估预期信用损失,一旦预期信用损失出现变化,就立即识别其所带来的影响。

2011年1月,IASB和FASB共同发布了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补充文件。由于2009年征求意见稿中的所提出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需要实体预测预期信用损失,以及这些损失在金融资产生命周期中发生的时机,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困难。补充文件的内容则是在保留征求意见稿大部分原则的基础上,处理一些主要的操作困难,特别是对于开发投资组合的操作困难。但是, 补充文件的涉及范围较窄,仅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托管的开放投资组合,排除了短期应收款项。文件将金融资产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分为“Good Book”和“Bad Book”,并就两种资产的性质对资产的预期信用损失采取不同的确认方式。

2013年3月,IASB发布了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目的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与实体金融资产和承诺信贷的预期信用损失相关的有用信息。该意见稿将模型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扩展,加入了承诺贷款,财务担保合同,应收款项以及租赁应收款等。对短期应收款项的模型应用进行了适度简化,不要求考虑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信用质量是否严重恶化,直接确认等于整个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意见稿提议除去确认预期信用损失的门槛,这就使信用损失的确认不再必须在发生信用事件之后。相反,预期信用损失和其发生的变化将直接被确认,相关信息就会变得更加及时。此外,意见稿中明确地将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分为三个阶段,主要依据则是自初始确认以来的信用质量是否发生严重恶化。

2014年7月,IFRS 9终稿汇集了IASB取代IAS 39项目中的分类和计量,减值和套期会计三个阶段,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这一模型将使贷款损失的确认更加及时,同时也是一个应用于所有采用减值会计政策的金融工具的模型。IFRS 9要求实体计算预期信用损失时应基于合理和有依据的信息,包括历史,当前和预测的信息。 终稿延续2013年ED的内容将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旦获得或购买金融工具就对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确认损益,同时建立损失准备,而利息收入则以账面价值计算。第二阶段,如果信用风险显著增加, 同时由此产生的信用质量被认为不是低信用风险,那么确认全部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利息收入的计算与第一阶段相同。第三阶段,如果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增加到被认为是信用损失的节点,利息收入就基于摊余成本计算。 这一阶段的金融资产一般单独评估,且确认全部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

(三)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Current Expected Credit Loss Model) 2010年5月,FASB发布了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会计以及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修订”,目的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一个对与实体关联的金融工具更及时和有代表性的描述,同时减少会计处理的复杂性。意见稿提出除去现存的对贷款损失确认的“可能性”门槛,并且为贷款和债务工具的信用损失提供了一种常见的方法,即当实体在每个报告期末的合同收入预期不能收回时,确认信用损失。实体应考虑所有可利用的信息,例如过去的事件,现况以及他们对资产负债表日金融资产的现金流可回收性的影响。委员会建议利息收入以减去信用损失准备后的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为基础进行计算。此次提出的信用损失模型将不同于已发生损失模型,因为其对信用损失的确认不再基于任何触发性事件。

2012年12月,FASB发布“金融工具:信用损失”征求意见稿,主要目的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金融资产和其他承诺贷款在报告期末的预期信用损失的决策有用信息。它将用一个模型替代当前减值模型来实现,这个模型可以识别预期信用风险,通过考虑更大范围的合理和有依据的信息来估计信用损失。征求意见稿要求实体估计报告日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可回收性,以此为基础反映预期信用损失。同时,再次声明除去GAAP中存在的确认信用损失的“可能性”门槛,拓宽了计量预期信用损失所需考虑信息的范围。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IASB和FASB曾一同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进行修正,形成了“三组别法”,但是FASB收到的反馈意见却认为,该模型采用两种计量目标, 不易于理解,操作也较为复杂,因而FASB转为研究仅包括一种计量方式的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这一模型不区分自初始确认以来金融工具的恶化程度,相反,总是确认整个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这意味着实体对任何金融工具都无需使用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来衡量损失准备。

二、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比较

(一)已发生损失模型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比较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IASB为了取代金融危机前普遍采用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已发生损失模型而提出的,因此, 此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最重要的变化是对其弱点的弥补,即损失确认条件的变化。已发生损失模型所提出的确认损失的条件是具有客观证据,这一条件不仅妨碍了利益相关者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同时也影响财务报表的质量。与其相比,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信用损失的确认更具前瞻性,取消了对损失确认的门槛。确认时,按照自初始确认以来是否发生严重恶化分为三个阶段,根据不同的阶段确认不同额度的预期信用损失,一旦发生变化要及时更新处理以确保报表信息的有效性。

估计预期信用损失所需信息应合理且有依据,包括类似金融工具的信用损失和会对金融工具的预期现金流可回收性产生影响的状况等。特定于借款人的定性和定量的因素也不能忽略,包括实体对借款人信誉的评估。虽然模型具有前瞻性,但历史信息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或锚点,需将其基于当前数据进行调整,从而反映出其对现况及未来预测情况的影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预期信用损失和信用风险的披露方面也有所改进。其要求实体提供下列相关信息:对其预期信用损失的基础进行解释;如何计量预期信用损失;如何评估信用风险的变化。此外,关于分级评级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以及合同现金流量发生修改的金融资产信息也被要求提供。

(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与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比较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FASB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基础上修改得出的,这两个模型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特征。 二者都建议消除确认预期信用损失的任何门槛,用于评估和计量预期信用损失的信息也是一致的。对资产来说,从初始确认以来在信用质量上发生显著恶化的和那些非投资等级的,两种模型确认的预期信用损失金额应相等。

模型的不同之处则集中于对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和计量的方式。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对信用损失进行确认时将金融工具按其信用质量情况,分成三个阶段确认不同的预期信用损失;而FASB的CECL模型则要求实体总是按照IASB建议的生命周期预期信用损失来确认损失,不考虑金融工具是否自初始确认以来发生恶化的情况,对所有金融工具的预期信用损失采用同一种方式进行计量和确认。确认时点的差别反映了两种模型不同的考虑,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不同情况下的金融工具确认不同的损失,且要求对预期信用损失的变化保持及时更新,这使得其对损失的确认更加精确,更具真实性;而CECL模型则更强调金融工具当前的情况,据以作出的损失估计同样准确,但就信息的时效性而言可能略逊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然而,CECL模型在操作上的简化则更受欢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需要分阶段确认损失,操作复杂性更强。

三、我国运用国际金融工具减值模型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会计人员的挑战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操作较为复杂,无论是对预期信用损失的评估,还是对金融工具信用损失和风险的披露都需要具有专业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计量水平。若我国直接在会计准则中将现有金融工具减值模型转变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无疑将对各个经济实体及其相关会计从业人员提出较高的能力要求。就我国会计人员而言,由于不存在相关的风险评级指标和数据,因此需要自行建立相关模型或数据库等。同时,针对预期信用损失的评估需要广泛的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当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的预期,不论信息的收集是否完全,如何运用所收集到的大量信息也是会计人员面临的难题之一。

(二)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挑战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要确认金融资产的预期损失,即该确认的损失未实际发生。这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权责发生制相悖,权责发生制要求在会计事项发生时就确认相应的费用或收入,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则要求对未发生的预期损失进行确认, 理论上,这样的会计处理在我国缺乏现行准则的支持。

(三)信息披露及其监管的挑战由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具有确认主观性和操作复杂性,模型本身对实体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提出了诸多要求,以期提高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透明度和增强其对投资者进行有效决策的帮助作用。这不仅增加了实体信息披露的成本,同时也是对市场监管方一大挑战,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都处于其监管范围之中。若不能对披露信息进行有效控制,那么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所带来的弊端将远大于其有利之处。

(四)数据治理水平的挑战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数据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预期信用损失需要使用大量的信息数据,故而所采用的历史数据是否完整,真实性能否得到保障,未来数据是否可靠等就形成了阻碍准确计算预期信用损失的难关。要突破这道关卡的关键,就要形成高水平的数据治理。然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下述数据治理问题:未对数据进行未标准定义,数据库中信息缺失或异常,部门之间对数据的定义口径不一致以及所拥有信息的存储和使用安全性难以获得有利保障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数据治理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

国际金融学及教学 第11篇

这次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不仅涉及欧、美大部分国家,也对以出口为导向经济体系的亚洲国家造成了严重影响。它冲击了房地产市场,也严重地冲击了汽车产业。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由于流动资金出现问题,亏损总计超过了500亿美元;同年9月汽车市场销量平均下滑26%,创50年来最大跌幅记录;2009年3月销售汽车85.8万辆,同比下跌了37%;继4月30日克莱斯勒申请破产之后,6月1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又向美国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这是美国工业史上最大的破产案。美国政府将向通用汽车追加注资301亿美元,并在通用破产重组后的新公司中持有60%的股权、88亿美元的债务和优先股。加拿大联邦以及安大略州政府也正向通用公司注资95亿美元资金,以取得新通用12%的股份。

2009年4月日本丰田公司销售汽车75.8万辆,同比下跌超过了48%,创8年来最大的月度跌幅。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影响下,2008年7、8月份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也分别环比减少20.7%和5.5%,同比分别增长3.9%和减少6.1%,同比增速连续两次创下3年以来的最低。在全球汽车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市场却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势头,汽车销量达110.98万辆,同比增长5.01%,连续3个月超过美国和日本。尽管如此,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主要产业的中国汽车行业的增长水平也几乎降至10年来的最低。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汽车行业到底产生怎样的影响?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应对呢?本文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国际范围的影响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人们的恐慌心理,使消费者信心不足,导致需求不足。据美国汽车生产商今年2月销量统计,1月销量创6个月以来的最大降幅,导致消费者信心已降至纪录低点,消费者不愿买车的情绪将严重威胁到美国汽车生产商的生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月份汽车销量下降了53%,预计第二季度北美汽车市场产量将下降34%,比上年同期减少38%;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的轻型汽车销量下降48%;丰田汽车公司销量形势继续恶化,下降了39.8%;出现了近6个月销量的最大降幅。

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国家汽车消费信贷下降。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信贷是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贷款购车的比例占80---85%;德国占70%左右;印度占60---70%;受消费信贷紧缩的影响,中国从2004年的16%下降至2009年初的8%。美国最大的汽车金融公司——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经销商因无法获得库存信贷,已暂停信贷业务。去年9月底,在美国125家经销集团中,排名第一位的AutoNalion公司宣布关闭部分通用经销商,主要是因为市场饱和;同样,在美国125家经销集团中排名第13位的一家通用雪佛兰经销商宣布破产并等待收购,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库存信贷;福特10年内经销商数量也首次低于4000家,他们计划花费1个亿的美元整合经销商;克莱斯勒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由于信贷紧缩和消费者减少大笔开支,致使汽车企业产销不畅,引发了汽车企业集团并购、行业竞争格局重整、部分企业因资金流动性不足而破产倒闭。据美国经销商协会预计,今年全美国21461经销商中,将有700家在金融危机中倒闭。

第三,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需求萎缩,国际汽车巨头将目标从本国转向外国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从而加大了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对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来讲,内需越是不足、份额越是下降,他们就越要加强对新兴市场的攻势,充分保证对“金砖四国”的投入,尤其对领头新兴市场中国的投入。在北美、欧洲及日本国内市场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日本汽车厂家也会加大对中国合资车厂的投入和扩容。

二、对国内范围的影响

近几年来,中国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都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全球汽车产业的减产、市场需求的降低,都使中国汽车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和整车出口比上年增速回落50%以上。随着美国三大汽车企业之间将发生的重组,中国汽车产业的各种压力不断逼近,销量下滑幅度正在加大,参与国际竞争的局面十分激烈。

首先,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者出现了恐慌心理,市场信心大幅度下降。对于北京、上海这类消费城市的影响程度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类似,人们对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并未出现明显下降,而对于汽车这样的大件消费品的支出受到明显抑制。许多准备购车的消费者在对这类大宗消费品支出时或持币观望、或更加谨慎,使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出现大幅度下滑。这场危机可能造成全球消费者的心理阴影,使消费者的信心长期受到打击,给中国汽车行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其次,汽车消费信贷的比例不断提高。2004年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已达到16%,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采取了信贷收紧的政策,使2008年原来有望上升到20---25%的汽车消费信贷,今年初降至了8%。

第三,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无论对中国汽车整车出口,还是对零部件出口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中国主要的出口目的国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我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整车不多,但大部分是以零部件形式出口的。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存度高,贸易顺差占GDP的8%以上,出口额占GDP的40%左右,其中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出口占GDP的2%左右,2007年中国对美国、日本、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等七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量的40.9%,因此出口乘用车和商用车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2008年底以来,美国、欧洲和亚太车市相继下滑,受打击最大的并不是整车厂、也不是经销商,而是国内数目众多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据统计,2008年出口速度由1--5月份的70%下降至12月份的20%左右,并且乘用车出口出现了负增长。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

(一)培育汽车消费市场,增强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

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促进更多的消费需求,确保流动性供应,从而扩大消费需求;修改和完善消费信贷制度、尽快制订管理条例,使汽车消费信贷规范化、法制化;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建立汽车金融公司,促进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的多元化,支持其发行金融债券,促进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的多元化;

(二)实行扩大消费内需的政策,弥补出口萎缩损失

注重财税政策激励与消费环境改善相结合,启动和拓展国内消费市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具体的讲,在购买汽车、汽车使用、汽车报

废以及汽车更新等环节中,要调整和出台恢复市场信心、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及时清理和取消各种不利于小排量汽车发展的规定,通过减税等经济手段引导增加小排量汽车消费;扩大汽车下乡范围,适当延长汽车下乡的时间。

(三)调整对外贸易策略,开辟出口新市场

为了扩展出口渠道,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下降损失,应该把主要出口对象从欧、美地区转移到中东等地区,在那里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并采取实施汽车产品出口战略。加快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使我国汽车产业的扩展出口和扩大内需相结合,遏制汽车产销下滑势头,确保2009年稳定增长。

(四)实行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实行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通过政策的倾斜推动支持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整合要素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生产与服务的纽带联系,促进相互支撑,实现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振兴。例如:鼓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北汽、广汽、奇瑞、重汽等汽车企业实施区域性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国内外汽车配套市场份额等。改善我国汽车零部件国产化能力严重不足现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企业,提高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市场所占份额,简化外汇管制和项目审批手续,使生产与服务相互支撑,实现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五)坚持自主创新,注重改造传统产品与推广新能源汽车相结合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建立汽车产业战略联盟,在政府提供适量资金或帮助汽车零部件供应业获得信贷的基础上,实现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支持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国内外并购等多种方式发展自主品牌;在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基础上,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加快汽车研发,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专用发动机和电机、电池及管理系统等动力模块的优化设计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建立动力模块生产体系,形成高性能单体动力车用电池生产能力;发展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和新燃料汽车专用部件;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研发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自主品牌,在技术开发、政府采购、融资渠道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使中国汽车制造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使经济型、低油耗、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新方向。

国际金融学及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转移,影响,建议

当前, 世界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 这场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反应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历史反复证明,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许这次金融危机就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好机会, 我们通过承接高端产业转移,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契机。

一、金融危机加快产业国际转移的趋势

第一, 从国际上来看, 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2008年以来, 美欧等国的制造业利润连续下滑, 尤其是机械制造加工业更不景气, 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遭受战后以来最严重的打击。尽管中国宏观经济也是处于下滑趋势, 但制造业的景气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制造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保持在20%左右的增幅, 远远高于美欧等制造业大国水平。因此, 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 根据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日前预测, 2009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输出中所占比例将达到17%, 而美国将从2007年的20%下滑至2009年的16%。所以, 在金融危机带来的这次产业格局调整中, 中国将很有可能在近期取代美国, 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第二, 从国内来看,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中西部搬迁, 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 则加快了这一进程。为了应对这次危机, 我国采取很多措施, 这些措施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更加突出扩内需、保增长;二是在兼顾消费的同时偏重于战略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三是新增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等。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各地的投资环境大大改善, 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奠定基础。产业国际转移有时不一定是呈梯度推进的, 而是呈跨越式推进的。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经济持续增长、内需不断扩大, 为国际产业提供广阔的前景。

第三, 从产业来看, 经济全球使产业价值链被发达国家的企业“切割”, 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聚集而成的新产业空间的快速生长, 促进了产业的空间资源、区位资源、市场资源的不断优化。国际产业转移倾向于交通方便、土地便宜而且产业配套能力强的区域, 出现了产业价值链在国际范围内、跨国公司间的分工[1]。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到处寻找低成本的投资区, 它们不再仅仅考虑某个产品在哪里生产, 而且要考虑某个零件在哪里生产成本最低, 更加靠近市场, 以减少运费, 从而使其生产空间结构更加合理[2]。中国市场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销售能力不断提高, 这几方面综合考虑, 可以大大减少成本。

二、金融危机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 金融危机使人们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有些专家指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人们消费标准降低了, 消费资金从高档品牌向低档品牌, 从奢侈品向生活必需品, 从购车、购房向日常消费流动。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导致市场需求变化, 为一些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 西方国家的制造业不景气, 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全球制造业将重新布局, 在生存和利润的压力下, 西方国家制造业将加速向亚太新兴市场转移, 而产业国际转移首选国就是中国, 这势必推进中国产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优化。

第二, 金融危机使我国能够发挥“后发优势”。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经济落后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可以直接利用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 甚至把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直接转移到自己国家, 相应地进行产业的升级, 从而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原材料价格急剧下跌, 全球企业重组并购呈现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如果我国企业能把原有的比较优势与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就更加能够吸引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转移[3]。

第三, 金融危机使国际更多优秀人才流向中国。在历史上每遇经济危机, 往往会造成优秀人才的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当前, 一些原本不曾考虑到中国工作的欧美中高端人才开始改变主意, 尤其是欧美金融、汽车等行业的华人。当前, 我们要抓住人才流动加速的机遇, 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努力使我国成为人才聚集之地、人才创业之地。

第四, 金融危机使国际服务业向我国转移。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蔓延, 金融危机的“溢出效应”逐渐波及到实体经济。美国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IT开支, 许多企业不愿上新的外包项目, 对已签合同的项目也打算尽可能推迟实施或修订服务条款。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 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速或下滑。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暂时面临的寒流对印度服务外包产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于是, 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逐渐向人才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三、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给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应该利用这次契机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

第一, 突出“高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加工度”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发达国家也会优化其产业, 淘汰高耗低效产业或把落后产业转移出去。我们决不能盲目去承接淘汰产业, 千万不要因为要保增长, 不管什么产业都接受。要提高转入门槛, 禁止承接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只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才能更好地保护那些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企业, 这是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应该具备更高的眼光, 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不采取盲目接受的态度,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 选择转移产业中的优质资本、高新技术环节和新兴产业。

第二, 大力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中国的服务业比较薄弱, 特别是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将迎来发展良机。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包括项目外包、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 研究开发、软件设计、经营管理、金融财务分析、售后服务等化为一个投资项目或专业服务公司后再外包出去。它们是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高端环节, 印度、爱尔兰、菲律宾等国通过实施战略规划, 对接国际市场, 已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国家。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也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应创造条件主动承接。

第三, 重视承接国际文化产业的转移。事实充分表明, 在历次经济危机中, 一些适合人们新需求的产业往往逆势发展, 呈现出蓬勃生机, 最突出的例子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和休闲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少、回报率高、时效长的特性, 在其他行业相对低迷时, 容易吸引人才、资金的集聚。由于经济危机时期空闲时间大量增多, 为了转移或消除心理阴影, 人们往往喜欢外出旅游, 给旅游休闲业发展带来机遇, 也给新兴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空间。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 乘势而上, 扬我所长,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第四, 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统筹发展相结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突破原来狭小的区域观念, 形成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要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制定针对性措施承接不同类型的产业, 将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和弥补产业结构缺口同时考虑。因此, 对发达地区承接的产业高度和层次需要继续提升, 可以主要通过技术引进提升、出口加工区引进提升和产业集群引进提升等方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不发达地区需要同时承接来自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主要通过提高项目服务水平等方式。

第五, 承接产业转移与挖掘传统产业相结合。中国的要素禀赋决定了我们仍然需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应当选择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优势的产业, 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我们既要下大力气加强自主研发, 发展高层次产业, 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又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尤其是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不仅能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而且能使我们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杨丹辉.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J].国际贸易, 2008, (1) :38.

[2]P.Krugman,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M].MIT Press, 1995.

上一篇:需要分析下一篇:企业忠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