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

2024-05-06

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精选12篇)

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 第1篇

一、视觉思维

视觉思维是指凭借视觉器官感知外界事物时的一种审美直觉心理活动, 它常在各种具有创新性实践活动中得以运用, 例如美术、建设设计等。视觉思维以从生活中被感知到的事物或对象为出发点, 然后通过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完成对所感知的事物视觉化的思维形式。鲁道夫·阿恩海姆曾经说过:“视知觉, 即是视觉思维。”视觉思维是一种通过视知觉来获得的认识活动, 而任何正常思维的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认识问题并思考着解决办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所有人都在认识事物时使用着视觉思维。视觉思维中最基本的, 也是最不可缺的媒介便是视觉, 而知觉则是视觉思维成立的必要条件 (旷爱梅2013) 。视知觉以感性经验为出发点, 然后通过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来对一个表象事物进行认识的一个完整性活动。由此可以知道, 视觉思维不单单是对艺术的想象, 还伴随着人类对事物的科学思考。文学文本的翻译本就需要脑力劳动, 需要人类在认识事物时的自我理解, 而且翻译不能脱离原作又要在原著的基础上生成再一次的创造, 进而重现原作所体现的艺术美, 所以, 将视觉思维引进文学文本翻译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翻译中的视觉思维就是指翻译者对原文的语言文字等发挥联想 (陆洋2003) , 并将这种语言文字所代表的意义生成意象, 在脑海中重构为画面, 然后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 通过语义、词语的转换合成, 生成译文 (胡庚申2002) , 从而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二、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过程

运用视觉思维对文学文本进行翻译, 需要经过接受、想象与画面构建三个过程。首先, 接受是译者对要翻译的原作语言的一种感知活动;其次, 想象是借助自己的想象能力对语言生成意象;最后, 画面重构则是以想象为前提进行的创造性思考活动, 形成具有文学翻译特质的格式塔意象 (姜秋霞、权晓辉2000) 。视觉翻译过程中的三个环节还原了作者创作的意图, 再现了审美艺术。

(一) 接受

接受是期待一个翻译者接受或介入原作者或原作者提供的视域, 是翻译者连看连想、积极主动地感知活动。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包含着原作者的感受或理想, 是在其当时的视域范围发出的呼声, 而翻译者的视域是与他现在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的视域。“期待视域” (汉斯·罗伯特·姚斯1979) 指的是读者原有的经验、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要求。因为作者和翻译者在时间、地域、文化上的差异, 使他们之间形成某种隔阂, 以致于译者不能完全再现作者本来的意图。所以, 只有当译者在面对某部文学作品时, 通过文本的语言调动自身的期待视域, 结合作者所提供原来的视域, 然后找出两者的相通点, 才能更加准确理解原作的意义 (旷爱梅2013) 。

例如这样一个例子:

原文:We have a walk this tonight in the suburbs, the environment is very dark, but we like walking in arcadia.

译文:我们今晚散步于一处郊区中, 周围的环境很黑, 但是我们像走在世外桃源一般。

文章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句子主体交代了人物——我们 (we) 、时间——今夜 (tonight) 、地点在郊区 (in the suburbs) 以及事物的发生 (have a walk) , 译者在翻译一个句子时首先要对这些外部语言进行理解, 了解这句外文的主谓宾、定状补, 然后通过自身的理解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或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作者是在很黑的晚上而且是在郊区中散步, 译者可以结合这个外部环境充分调动自己的期待视域所包含的人生经验:在人迹罕至的郊区行走, 会有一种怎样的感觉?会恐惧?会害怕?这是一般人的基本心理。在文人的世界里, 在这样一个幽静的没有喧扰的黑暗环境中更能帮助他们沉淀心灵, 激发其创作灵感。而且要注意在最后的补语中出现这样的一个词 (like in arcadia) , 作者把在这样环境中的散步比作像在世外桃源一般, 所以译者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捕捉作者对这种没有喧扰环境的向往之情。译者在对这句话进行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 要从作者的视域出发, 完全接受作者此时此刻的心理, 才能更好地为读者展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二) 想象

想象是翻译者对原著作中出现的历史视域等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与对文中的意象进行创造的活动。译者通过想象, 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成共鸣, 并促进自己已有的现实视域不断地走近作者创造的视域,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这也是视觉思维的一个核心环节。想象力有着巨大的创造力量, 它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形式。翻译者进行的想象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有意想象行为, 它一方面与译者对作者原文的感知活动相连接, 另一方面又连接着译者的理性思维。这是译者调动自身的主观体验与原作出现的视域相融合的一个过程。每个人进行想象时都以其现有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进而解决问题。

如这样的一个例子, 很容易引发作者的想象:

原文:The manager has already left the office.

译文:这个经理已经离开了办公室。

当读到这一句话时, 会发现这个句子是一个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也很容易被翻译, 但是每一位译者看到这句话后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上的理解, 而是通过想象构造一个完整的情景。作者的视觉作用于这句话时, girl是首先进入作者心理的一个中心部分, 第二个便是office, 当翻译人员阅读完全句时, 头脑里反映出来的并不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经理形象, 也不是一个没有限定范围内的办公室模样, 而是通过left这一谓语把主语manager与宾语office联系到一起, 并通过想象, 对这句话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情景, 即经理已经离开了办公室。这个例子对于一般人来说, 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这个经理怎样离开办公室的想象画面, 而这个过程也正是视觉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体现。

(三) 画面重构

画面重构是指在想象的基础上, 通过主体对获取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等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最终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文学文本中的语言常用白纸黑字的形式展示给读者, 但与此同时语言的魅力常常是丰富的, 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无意识想象思维, 在对语言理解后让读者在脑中重构画面, 并且把自身加入到形象画面中去, 使读者如临其境, 加深读者的理解, 从而使读者获得审美艺术享受。阅读一句话或一段句子, 翻译者首先接受这段话或句子的外部语言, 然后以此为基础, 按照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或向往的理想世界而完成对原文的理解、想象, 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视觉思维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是翻译者在接受审美的前提下, 依靠想象来构造画面, 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审美体验对所翻译的原文进行的再一次创造, 是基于原文却高于原文为读者展现的新的视觉范围。画面构建不等同于绘图 (陆洋2003) , 它不是艺术家拿着画笔在画纸上构图的过程, 而是译者在大脑里形成想象之后生成的一系列意象组在一起构造的完整的、连续的画面, 并进一步接近原作者展示给原文读者的视域。画面构建并不是想入非非, 而是要依靠翻译者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共同构建, 这个环节也是视觉思维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例如:

原文:We have walking a long time, but we still have buildings behind us and buildings on each side, and a tall grand building ahead.

译文:穿行于一幢幢大楼中, 我们依然被围绕于高楼林立中, 在我们面前仍旧是一座座富丽堂皇的高楼。

翻译者在翻译一整句话时, 首先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其次要分层次地翻译每一小段话, 最后在完整地把译文呈现给读者。译者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印象便是对建筑“building”这个多次出现的词语产生想象画面, 已经走了一段时间的路, 但是在behind (后面) , each side (两旁) 和ahead (前面) 依然是building。这些画面就如同在现实生活中走到了一个全是高楼大厦的环境中, 给人一种高楼林立的城市气息, 从而使人体会到城市建筑的美感。但若是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不免显得语言呆板, 甚至曲解了作者本来对城市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自然就不会激发起读者对美的想象空间。而本文范例的翻译就相对的生动一些, 而且语言也具有了美感, 将隐藏在原文语言背后的“穿行于高楼林立中”以动态的画面形式加以表现, 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感受。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视觉思维在文学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既能保证译文与原文的意思最接近, 又能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 为读者带来文学艺术美的享受, 使读者贴近原作者的心灵, 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视觉思维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是未来文学翻译发展必须注入的一股力量, 可以使文学翻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而促进文学翻译水平的提高。

摘要:文学文本翻译是主体融合于客观对象或事物的过程, 它的根本目的是重现原作的情感体验与艺术美, 进而带给读者审美艺术的享受。视觉思维作为一种审美直觉心理, 被翻译者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中, 它是译者通过接受作者原文、通过想象构建画面的再创造活动, 因此, 视觉思维的运用在文学翻译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此为基础, 通过对视觉思维的概述, 简要分析了将视觉思维引入文学翻译的过程。

关键词:文学文本,视觉思维,翻译

参考文献

胡庚申.2002.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 (12) .

姜秋霞, 权晓辉.2000.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 (1) .

旷爱梅.2013.文学翻译中的视觉思维——基于“视域融合”的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 .

旷爱梅.2013.视觉思维下文学翻译标准的反思[J].邵阳学院学报, (3) .

旷爱梅.2014.文学翻译中视觉思维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第2篇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

1.语言美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最能让读者体会到美学价值的关键部分。而且其语言美还能升华整个文学作品。随着英美历史的变迁,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其作品语言都能塑造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且还能塑造出曲折动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反过来,这些也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并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如《等待戈多》,全文虽以对话为主,但却渲染出了一种悲剧思想,能引发读者共鸣。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只要语言恰当、合理就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2.意境美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会自动将相关情节联系在一起,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情境,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意境美既能使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潜在美学价值,也能使读者迅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结合英美文学作品来看,其意境并不是对环境进行塑造,而是对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及动作进行整合、加工,从而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3.结构美

文学作品的精巧布局、缜密构思都能给人美的感受,尤其是再搭配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更能让人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内在美。随着文学创作的进步与发展,文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也逐渐兴起。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也能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作品的美学思想及其蕴含的美学价值。况且,文学作品的结构布局也能增强其自身的文学价值。

4.人性美

人物是文学作品的六大构成要素之一,对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非常重要。通过刻画人性反映现实,传递正能量也是文学作品常用的写作手法。况且,这样做还能提高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如《老人与海》、《麦琪的礼物》等都展现出了文学作品的人性美。

5.悲剧美

英美文学的悲剧美能带给读者更深的情感体验,并促使读者在阅读中慢慢地走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中,从而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交流,尤其是能给读者一种震撼性的感受。另外,一般悲剧作品的情感描写、故事情节、人物经历都比较突出,能加深读者的心理感受。

二、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从文学作品本身来看,若要凸显文学作品的美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文本翻译方法。译者必须对文学作品的内涵、思想进行展现。但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作者的创作方法、思想等也存在差别。其文学美的展现方式也不相同。显然,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体现难度是比较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才要进一步加大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研究,有助于译者对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翻译。首先,译者应深入了解原译文的思想、风格。这在散文作品中的表现最为明显。无论是哪个文学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作品风格,或气势磅礴,或婉转细腻,或放浪形骸。在翻译中若要将其风骨体现出来,才算是真正地表现出了其美学价值。其次,译者还须深入了解原译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经历,以便在二次创作时,能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译文的等值翻译。但需注意在翻译中,应尽量少地掺加个人感情,毕竟“原汁原味”的文学翻译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等。再者,作者还须注意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的影响。毕竟文学翻译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作品本身。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中既要充分了解原译文的思想以及美学特征,还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尽量实现文学作品同内涵、同价值的翻译,以免影响到文学作品美学特征的体现。最后,译者需注意原译文所构成的意境。意境属于人类感知事物,是读者联系作品情境后想象出来的。若要实现意境的等值翻译,译者要考虑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原情境的重塑,并使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完美地诠释出来。

三、美学价值在英美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1.文学意象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英美文学的意象是指作者利用语言,对人物进行性格、思想注入所构建的形象。考虑到翻译美学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即不同的人在阅读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为此,在意象美学翻译时,可采用这种模糊性手法,从而确保译文也能够带给人们同样的意象。如果采用直译法,就是一个老人受到时间的折磨,仍然保持绅士。显然,这种翻译方法毫无美感可言,且平淡无味。显然,文学作品翻译不应是这种方法。对此,可采用模糊性翻译手法译为:虽然他是一位老人,饱经风霜,但依然绅士。这样才能提升整个译文的语言美,并表达出了人物意象的美。另外,从翻译实际来看,对英美翻译的美学处理多是通过对语言的转化、处理。相对来说,汉语语义更深厚。但英美的语言词汇变化并不大,词汇语义也比较单一。这就意味着,在翻译时,决不能照搬,一定要运用汉语对其进行处理、美化。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译文的美学价值。以上文为例,受到时间的折磨与饱经风霜,虽语义相同。但是饱经风霜更为简练、优美。类似这种相同语义,但不同表达方式的汉语词汇非常多。译者可在平时多丰富自身的语言库。这样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便能使用比较优美的语言提升译文的意象美,并充分体现出英美文学的美学特征。

2.文学情感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文学情感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灵魂。同时,它也是引发作者共鸣,提升文学作品吸引力的关键特征。因而,在文学情感的翻译中,译者应准确传达原译文的情感。否则不仅破坏原作品的整个意境,而且还会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文学情感多隐藏在微妙的语言中,尤其是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多隐藏于其中。可以说,这是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翻译最难的一部分。对于译者,其首要任务就是深入文学作品中,先全面掌握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引用文字转化方法,对其情感进行艺术加工、处理。也就是说,其艺术加工、处理就是对美学的加工、处理。同样,译者需要多加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处理,而后再寻找合理的表达方式。因为一个词、一个字都有可能改变原作品的思想感情,造成读者的理解偏差。从中也能够看出,其文学情感中的美学价值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更高。因此,译者不仅要丰富自身的语言库,更要提升自己的审美价值、语言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文学情感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3.文学意境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意境是体现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美学价值的基础。所以,为了准确表达出英美文学的意境,译者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进行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主要是通过语境来表达。语境就是编织意境的基本要素。那么,在翻译中,译者需先对原文学作品的用词进行揣摩,并结合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对其进行判别。然后再以美学翻译为根本,对原文意境进行翻译,并合理应用含义,使译文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从而真正实现文学作品意境美的等值翻译。这是《老人与海》的一句话,译文为: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译文准确地表达出了老人虽然已老,但是眼神仍然炯炯有神,且老人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显然,这样的译文才能体现出原文所表达出的意境。如果只进行字面翻译,就会破坏掉原文意境及美感,无法让人感受到老人这种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及整个语句体现出的英雄主义色彩。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人员应当合理把握其中的美学价值,并运用合理的翻译手段、语言及美学处理方法,实现其美学价值的等值翻译。

参考文献:

[1]谢璠.试论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J].科教导刊(下旬),(12):26-27.

[2]聂杉杉.美学视角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翻译技巧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05):174-175.

[3]孙宇.探索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04):40-41+49.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 第3篇

关键词:翻译目的;归化翻译;异化翻译

在人类文明史上, 知识传递的工具主要依赖语言,而外来知识则明显地涉及到外语,因此翻译从来就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 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随着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这种全球化的穿透力无所不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与归化翻译相比,异化翻译除了能正确表达原语作者的思想及写作风格外,更能给译语带来新的活力,丰富译语的语言与文化内涵。各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工作者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流问题进行探讨,就需要对翻译的异化给予 重新审视和广泛关注。

一、 翻译的目的

翻译的实质是两种语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尊重的,应该保持译者与原作者平等的地位,既要发挥译者的主导性、能动性,又要承认译者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又离不开人的价值观,特别是辨别是非、善恶等伦理观念的支持与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再现原作,传递原作者的声音,满足目的语社会文化规范以及译文读者的要求,从而充分体现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誓言。 中国现代学者徐永煐说:翻译——是译者用一种语言(归缩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表达的思想。

翻译的目的应是向译语的读者译介异域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观念,同时使译语社会的文化和知识系统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一点显然可以从中外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印证。公元八世纪,阿拉伯国家大量翻译古希腊的哲学和自然科学文献,同时也引进源于印度的知识,这就使得阿拉伯文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使得阿拉伯世界在数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成就领先于全世界。公元十二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大量翻译阿拉伯学者的著作,使一些在欧洲早已成为绝学的文献从阿拉伯文再翻译成拉丁文,直接带动中世纪欧洲文明的重大革新,使欧洲文明执全球科学文明的牛耳。可以说,西方现代文明就是缘起于这一次基于翻译和重译的文化传承。而中国的语言、文字、社会风尚、生活习惯则是通过一千多年的佛学翻译在中国的传播而得到了发展,这一点也是无可非议的。

二、关于归化和异化

2.1归化和异化概念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概念来源于1813年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一文,文章指出翻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引导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引导作者靠近读者。但并未授以具体名称。1995年美国学者L.Venuti 的《译者的隐形》定义这两种方法为异化/归化。Venuti是异化派翻译的代表。他提出“反翻译”的概念。指出翻译的风格和其他方面在目的语的文本中要突出原文之“异”。他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郭建中 1999:192-193)在讨论异化翻译时,他对归化翻译的策略作出了描述: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所以,Venuti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是“归化”理论的推崇者,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在各种不同场合,他重复“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概念这一观点,既“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归化派”认为,不应该将源语中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现象强加在译文读者身上;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既然翻译的主要任务是文化交流和传播,就应该避免文化障碍,而“异化”则不可避免地带来这种障碍;对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和智力也不应该有过高要求,而是应该将源语以最贴近目的语的形式呈现给译文读者,使之理解起来更容易。

2.2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和统一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是一对矛盾体,异化要求忠实于原文,保存异域情趣,更多地保留语言文化的民族特性,它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一种趋势。归化是在异化的译文不能被理解或是不能准确传达原意的情况下,从而使之本土化的一种翻译策略,是一种迎合普通读者的变通转换。好的翻译是在异化和归化策略之间找一个适当的折中点。

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就文学翻译的目的而言,一方面,译者试图忠实地介绍原文,尽量给普通读者呈现异域文化;另一方面,译者希望普通读者能够完全或更好地理解原文并从译文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两方面是互相对立的。如果译者想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普通读者就会发现译文难懂,如果译者想向普通读者展示流畅和优雅,译文就会不忠实。不同的翻译目的解释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归化是以译入语文化为依托,而异化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依托。在中国翻译理论界,确实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翻译家们各抒己见,一些人赞成归化,如赵景深认为,“宁愿要语言的流畅也不要思想的忠实”;梁实秋认为,异国情调会使语言晦涩难懂;朱小安认为,适当的归化是为了避免“影响或损害翻译的交流作用,造成某种理解的困难。”

归化和异化的统一。如果考虑到作者的意图、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层次和要求,我们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均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翻译策略服务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类型的读者。因此,两者各有其优越性和不足之处。实际上,两种翻译策略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三、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的优势

3.1异化翻译有利于正确表达原语

异化翻译更善于将原语语言形式上的文字、文学以及文化信息忠实地保留下来,使译语的读者既可领略异域文化所特有的韵味,也可领略作家个人的写作风格,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翻译理论家一味反对异化翻译,提倡归化翻译,总是过分强调发挥译语的优势,要把原语语言中的特异表现形式替换成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容易理解的词句,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过分强调用译语的某些优势取代原语特异的表现形式,这就等于是让译者将原语自己细嚼慢咽后再喂给译语读者,完全剥夺了读者对原语著作本身滋味的体验和回味。译者虽然采用译语的优势帮助读者回避了一些原语的语结,用对译语读者来说一点也不感到陌生的思路和意象来替代原作,但实际上泽者并没有解开这些语结,这些语结也仍然会阻碍读者对原语作品整体上的理解、把握和消化,从而阻碍对原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了解和认识,在两种语言甚至两种文化之间形成隔阂。翻译异于创作,就在于其能原汁原味地反映异域文化。翻译所转换的两种语言正像大翻译家傅雷所指出的那样,有着“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译者的职责就是要忠实地反映这些不同,破译原语语言的奥秘,消除两个民族之间语言上的障碍,从而通过语言信息的交流达到文化信息的交流。勿容置疑,异化翻译应该更善于做到这一点。而一味摈弃异化翻译,强调归化翻译,译者就无从谈起履行自己的职责,忠实地反映异域文化。用异化翻译来正确表达原语还可以避免因归化翻译而造成的记忆和跨语种检索的困难。语言具有任意性,即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是有任意性的,人们采用某一能指符号即词语来表示某一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然而完全摈弃原语一切符号形式,置其语符意义或语音于不顾,全盘另起炉灶地用异语符号直接对特定的人或地命名,这种做法对于异语规范乃至跨文化交流都是有害的。一味追求归化翻译只会妨害我们的语言走向国际化、标准化,不易于同世界进行直接的交流。中国人学外语难,外国人学汉语更难,这恐怕同汉语独成一体,翻译一味归化的传统不无关系。只有顺应时代发展,适当讲究异化翻译,才能使汉语与汉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中得以丰富光大。

3.2异化翻译有利于丰富译语文化和传播源语文化

异化的翻译策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异化翻译有利于源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通过忠实的再现源语,使得源语文化和表达方式在译入语国家得以熟知和流传;另一方面,异化翻译也有利于译入语国家文化的繁荣。

一种语言和文化通过和另一种语言文化的接触、碰撞和融合,增加了自身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仅体现在其吸取了另一文化中富有文化蕴涵的言语词句,还在于其吸取了另一民族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形式。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的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原文的语法结构往往包含一定的意义,或者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轨迹,或者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要尊重原文的形象语言和句法结构,对于原文中有感染力的形象描写或修辞手法,我们有必要将之移植到译文中。这样不仅能为译文增添文采,又能为译入语带来新的表现法。异化翻译正是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手段,其忠实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它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异化翻译使译语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受益匪浅。只有在坚持传统归化翻译的同时注重并坚持异化翻译,才能努力把个性化的成分呈现出来,为译语读者全面正确地了解外域世界的思想和文化提供前提,也才能不断从其他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中吸取精华,从而丰富、充实、更新译语民族本身固有的言语词句、惯用表达以及传统的文学形式。而且,翻译对译入语文化丰富的同时,也传播了源语文化。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翻译的同时已经以文化的形式被传播进译入语文化当中,而异化翻译所带来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更将其负载的源语文化传入译入语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文化交流使得各语言持有者间的了解更加深刻,读者有了一定外语基础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他们就不会只满足于译文的顺畅,而是需要更多了解异域风情,异化翻译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成为了译者研究的主流。在互译过程中,文化吸收与文化传播在促进文化交流、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吸收与传播不仅丰富了两种文化也丰富了两种语言。而异化翻译正是实现文化吸收与文化传播的有力手段。

四、结语

翻译不等于创作,它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所要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原作者的思想。归化或异化策略其实都是一种翻译手段,他们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对立统一,相得益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还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的目的、译入语的包容度、文学作品、作家、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效果、民族的思维习惯和不同文化的趋同程度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但由于异化翻译不仅能将负载于原文语言形式上的文字、文学以及文化信息等尽可能地保留下来,使译语读者领略异域作家的写作风格,同时亦可为译语输进新鲜血液,从而丰富译语的语言文化和传播源语文化。 这就使得我们对异化翻译要给予更多关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达到文学翻译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 Baker,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For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eijing,2000.

2.C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Routledge,London,1993.

3.Newmark,Peter.About translati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Clevedon,1991.

4.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第5期。

5. 胡卫平:《译名的归化与异化》,《语言与翻译》,2000年第四期。

浅谈英汉文学翻译中形象的转换 第4篇

我国著名学者茅盾曾经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要取得这样一种效果, 文学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很重要也很艰难。因为它有时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艺术。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笔者认为, 文学翻译中的形象转换, 在于反复斟酌、反复推敲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及差别, 艺术的再现原作, 既保留原文的内容, 又保留原文的形式, 尤其是保留原文中的形象比喻以及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但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再加上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社会风俗、国家体制、价值观念等也各不相同,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方式发生矛盾 (比如说, 原文中的形象比喻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应事物或译入语读者不熟悉、不习惯, 或原文的句子结构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而无法直译时, 就要进行形象转换, 或放弃形象, 阐释其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总结出文学翻译中形象转换可采用:对于一些泛指特指的形象, 喻义又完全不同, 翻译时可不拘泥于原文形象;对于一些比喻的形象相同, 喻义不变或变化不大, 可直译;对于一些比喻的形象不同, 喻义等同, 可意译;对于一些比喻的形象无法转换、喻义相同, 索性直译。

1 泛指特指的形象, 喻义又完全不同, 翻译时可不拘泥于原文形象

泛指或特指的形象替换, 是指在译文中无法找到替代的词或无法找到近似的对应物, 只能以特指代泛指, 或以泛指代替特指, 以求译文的“信”或“达”。如果在这类形象转换中拘泥于原文形式, “直译”或“死译”, 是行不通的。比如有人将“go west”译为“到西方去”;将“eat the leek”译为“吃韭菜”;将“the Milk Way”译为“牛奶路”;将“Street Arab”译为“街上的阿拉伯人”;这种译法就是比葫芦画瓢, 错误百出, 应当坚决杜绝。

当泛指特指的形象喻义完全不同时, 我们应采取意译, 即正确表达原文内容, 而不拘泥于双语形象的转换。这是因为不同背景下的形象具有较强的、不同的民族性, 有的隐喻含义很浓。如“Homer sometimes nods.”直译为“荷马有时也打瞌睡”。荷马是古希腊著名诗人, 智慧超人, 可许多人可能不太了解, 此处宜以泛指代特指, 用汉语成语“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来译, 则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又如“What millions died that Caesar might be great.”恺撒是古罗马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此句直译为“万千士兵之死换取了恺撒的荣耀”则枯燥无味,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缺乏西方历史的知识, 凯撒是谁还不清楚。历史上像恺撒的人物很多, 但也不能随便更换, 如秦始皇、刘邦。中国诗句中“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恰好与原文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语气同样强烈, 有韵律之美。这样的处理仍然没有失去了初衷。

上面是英汉翻译的一些例子, 事实上在汉英翻译中也使用这些原则。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这句诗中的“舜”和“尧”是中国历史上两个聪明的皇帝, 他们深受人们的喜爱和爱戴, 是圣贤的代表。对于中国人来说理解这句诗比较容易, 但对西方读者来说就比较困难。若将“舜”、“尧”采用音译的方法, 直接译为“Shun”和“Yao”会使他们莫名其妙。因此必须采用以泛指代特指。即使那样, 仍有隔靴搔痒之感, 而且显得累赘, 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句时干脆用Sage-Kings代替, 将其妙译为:“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 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ed million we shall all be Sag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 音韵铿锵, 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2 比喻的形象相同, 喻义基本不变, 可直译

在中英两种文化中, 各自有着不同的形象比喻。如果这些比喻的形象相同, 喻义基本不变, 可采用形象直译。

例如:At present, the super powers are armed to the teeth with nuclear weapons, placing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world under their nuclear threat. (目前, 超级大国用核武器武装到了牙齿, 把全世界人民都置于他们的威胁之下。)

许多中国学生把armed to the teeth译为“全副武装”, 意思很正确, 但原文的形象却丢失了, 这里可以直译为“武装到牙齿”, 其形象再移植到汉语中, 比一组译成中文成语“武装”的形象显得更加突出, 更能表达原文内涵。

再如中文“患难见真情”的对应英语是“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中文“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英文是“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中文有“好酒贪杯”之说, 英语中又有“be fond of the bottle”。中文说“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 英文也有“Bad news has wrings.”。以上各形象可谓不谋而合, 生动逼真。像这些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形象还有不少。如:

to have a fair crack of the whip扬眉吐气

to fi 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

to add oil on the fi re火上浇油

to be on thin ice如履薄冰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not.趁热打铁

3 比喻的形象不同, 喻义等同, 可意译

In the end things will mind.

此句可译为“车到山前必有路”或“船到桥头自然直”。

虽然双语比喻的形象不同, 但喻义等同。这样的翻译保留了原始简洁而强大的特性, 可以使读者和源语言读者获得几乎相同的感觉。

这一现象很多。因为两种文化中表达相同事物的形象所带的感情色彩不同, 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种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不一样, 联想也就不一样。如中国人认为猪笨, 骂人常说“笨猪”, 而英美人则以为驴笨, 说“silly ass”。中国人说“强壮如牛”, 而英美人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遇到这种情况, 我们只能对原文中形象进行替换, 代之以汉语惯用表达方式, 达到既生动又传神的效果, 如: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to gild the slily画蛇添足

to laugh out one’s head笑掉大牙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

to put back the clock开倒车

to shed crocodile tears猫哭老鼠

4 对于一些比喻的形象无法转换、喻义相同, 索性直译

在文学作品, 尤其是一些名著中, 作家非常善于用历史典故、民间传说、风土习俗等形象来增强艺术感染力。这导致了一些比喻形象无法转换。如果这些无法转换的比喻形象喻义相同, 从翻译技巧来讲, 索性直译。英语中有些形象被直接译为汉语后, 仍形象鲜明, 通俗易懂。他们吸收了汉语的一部分, 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宝库, 如Hamlet“哈姆雷特”一词已成为优柔寡断的代名词, sour grapes“酸葡萄”意味着没有说不好的事情。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假慈悲已早为大家熟悉, 这类词语形象生动。此类词语还有:

the cold war冷战

a die bard死硬派

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议

shuttle diplomacy穿梭外交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落石不生苔

to 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

总之, 英汉文学翻译中形象的转换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是一个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常见的内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这一内容既陌生又感兴趣, 在实践中想去积极地探索, 但又感到难度较大。我认为, 翻译课老师在讲授英汉文学翻译中形象的转换时要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要使学生意识到形象转换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翻译过程中形象的处理是一门艺术。要使学生感悟到译文若想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形象的处理就需要下一番很大的功夫。这包括深度体验和了解异国文化和社会习俗, 用最准确的语言来理解图像并传达给读者, 尽可能实现目标的“忠诚、表现力和优雅”。要使学生明白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 要做到这一点, 他们必须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加强文学修养, 拓宽知识, 争取更好地掌握形象翻译的技巧, 提高翻译的质量。另外, 还必须有扎实的双语文化基础, 灵活运用各种英语辞格的修辞特点及其音韵美、形式美、内容美、意境美的特点, 能充分体现其文化内涵、宣传功能、信息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德彰.Approach to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冯庆华等.An elementary coursebook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3]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1984.

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 第5篇

从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文化因素看文学翻译

多元系统理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面向译语的新途径.这一系统具有动态功能主义的特点,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强调把翻译活动置于整个多元文化大背景下,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本文以分析“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文化因素来探讨文学翻译以及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作 者:安敬涛 AN Jing-tao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年,卷(期):30(z1)分类号:H059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 文化因素 文学翻译 启示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第6篇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语言一般具有两种功能——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的语言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功能则更加注重运用其表现功能。文学语言中既蕴含着作家的、又附着了本民族共有的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将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同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处理、传达,正是翻译工作者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因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艺术,揭示原文的意义内涵,展示其内在的美,而且是两种文化的转换,从另一种文化的角度阐释原文,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各国文化中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等等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碰撞而不可避免地会在文化转化方面遇到难题。

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两种文化并始终考虑文化因素,是成功翻译的保证。通常来说,好的译者起码要通晓两种语言,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语言差异,但这还不够,还必须掌握两种文化,把原文语言信息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充分并恰当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实际上,翻译中的某些困难也常来源于文化上的特殊内涵。一篇反映某一特定文化中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行为习惯等的文本,常常含有其他语言文化难以翻译也难以理解的内容。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文化因素,并在翻译上巧妙地加以处理,最终既表达出原文的风采,又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

另一方面,就某种程度而言,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甚至比语言的掌握和技巧更为重要。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在思维感受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直接表达上,也体现在非语言性的间接表达上。那些不言而喻、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信息和内容,以及翻译过程中对这些文化因素的考虑和处理,往往是译者处理原作、与译文读者相互沟通、理解并达到交流的关键。因此,好的翻译势必要求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进行文化转化方面,具有较高的策略和技巧。

那么,文学翻译中主要涉及哪些文化差异呢?

1 地域文化差异

不同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会在不同的民族中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体现比较突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称王,北面为朝”、“面南背北”、“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辕北辙”等,而英文中“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再如:由于中国地处东半球,属于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因此,“东风”给中华大地送来温暖的春风,万物复苏。中国人偏爱东风,明朝蓝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唐代韩愈《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斜柳”;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的,恰恰是温暖而和煦的西风。因此,在英国文学中,英国人对西风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如:“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而谈到西风,中国人联想到的是萧瑟的秋天,表达的是一种凄凉的心境,如:我国元曲作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西厢记》中有诗云:“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寒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

地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一些习惯用语的表达上。由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些习惯用语也是跟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如:“挥金如土”、“汗牛充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直接描写农民生活、劳动的文学作品也非常多。这些词汇和作品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中国读者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可如果将其直接翻译成英文,不加任何注释的话,英国读者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些语言所传达的意蕴。

2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国、各民族发展历史不同,因此,两种文化之间的翻译,常常会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难题。英汉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结构简单、内涵丰富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的运用,可以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而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和翻译这些典故,是行不通的。

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该诗描写的是诗人李白的好饮、狂放、潇洒,在翻译这句诗时,如果不能使读者对“李白”其人、其事有所了解,则很难传达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首诗歌中所讴歌的爱情,虽然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但在译成英文时,如果译本不能使读者知晓与此相关的一段历史,读者便不能很好地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情感;“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只有知道了词作者是一名身陷囹圄的亡国之君的历史背景后,译语读者才能更深切地体会那种感叹往事不堪回首的痛苦;“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风十里扬州路,赢得青楼薄幸名”。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扬州”是一个常常出现的地名,如果翻译时,只是简单地将其进行音译,恐怕很难传递出这个地名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得陇望蜀”这一中国成语,源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后来被用来比喻人的欲望无止境。这个典故带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点,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和翻译,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背景的西方读者来说,是很难感受到其中的特殊韵味和浓郁的中国情趣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有人是这样翻译的:“‘The more you get,the more you want!’chuckled Pao-chai”。这段译文虽然行文流畅,明白易懂,但是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色彩却荡然无存了。如果能将这一典故加以必要的注释,便既能弥合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意义缺损,又能展示汉语典故独特的文化意韵。

3 宗教文化差異

宗教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系统、宗教著作、宗教制度和规章等等。译者在翻译中可能会遇到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习语、谚语、引语和引喻,有些可能来源古希腊和罗马神话,有些与圣经故事有关,还有一些可能出自文学作品、电影、电视或书籍。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例如,《汤姆大伯的小屋》中有这样一段话:“The two gigantic negroes that now laid hold of Tom,with fiendish exultation in their faces,might have formed no unapt personification of powers of darkness.”“powers of darkness”在基督教《圣经》中指的是“邪恶的神”、“魔鬼”,有人将它译成“阎罗王”。对于不了解西方宗教文化的中国读者来说,也许很容易接受,但同时他们也许会从译文中得到错误的信息:西方的“魔鬼”就是中国的“阎罗王”。其实西方的“魔鬼”与中国的“阎罗王”并不等同,“魔鬼”为基督教教义用语,“阎罗王”为佛教教义用语。在中国传说中,“阎罗王”作为阴间之神,不仅掌握着尘世百姓的生死,同时也给鬼魂生前的行为作出判决,不一定是贬义。而在犹太教中,“powers of darkness”,“devil”,“Satan”或“Prince of darkness”都源于希伯来文“Sātan”,原意为“抵挡”,即专事抵挡上帝而与上帝为敌的魔鬼,含有贬义。

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东西截然不同,含义也不大一样。尤其是“上帝”这个概念,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因此,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翻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看似神形兼备,可惜却让信奉佛教的刘姥姥皈依基督教了。

4 习俗文化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道谢、致歉、告别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英汉习俗差异主要体現在对待动物截然相反的态度上。在中国,狗往往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因此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是贬义,如“狗东西”、“狗娘养的”、“狗腿子”、“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等。在西方国家,狗被看作人类最最忠诚的朋友,在英文中与狗有关的习语也大多没有贬义,如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An old dog cannot learn new 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等。形容人“病得厉害”,可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欢猫,猫可爱、机灵,用“馋猫”形容人嘴馋,用“小猫咪”作为对爱人的昵称,常有亲昵的成分。然而,在英文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因而,“she is a cat”的真正含义是“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这种生活习性往往在俗语中被直接反映出来,并在不断使用中逐渐引申,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中国盛产稻米,多以米饭为主食,因此相应产生了许多与“米饭”有关的俗语。“生米煮成熟饭”是一句中国俗语,一般西方人对其字面意义并不陌生,但是对其表示事情已经定局,再也无法挽回、改变的内涵意义,可能就不那么熟悉了。《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贾蓉道)就是婶子见生米煮成熟饭,也只得罢了。”有人将“生米煮成熟饭”对应译成“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这种译法简单明了,但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语读者来说,可能就很难理解,别人把饭熟好了,王熙凤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还不得不忍受呢?显然,生活习性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使得俗语意义难以完全传达,从而造成译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

另外,英汉语言中都有“龙”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龙”是华夏民族尊崇的图腾形象。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中国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此外,在汉语中,“龙”是吉祥的象征,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许多成语中都有“龙”字,例如:龙凤呈祥、攀龙附凤、藏龙卧虎、画龙点睛、龙颜大悦、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等。中国人常把自己说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从这种意义上说,“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个性。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是一只巨大的晰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根据圣经故事,dragon是魔鬼的化身,罪恶的象征。一些圣徒如圣麦克尔、圣乔治等,都以杀死dragon为其业绩。由于英语中的dragon是令人恐怖的形象,所以常常被用作贬义。由此可见,“龙”和“dragon”在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意义、情感意义以及联想意义的差异是很大的。

总之,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之一,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往往是文学翻译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林晓琴:《发展中的文学翻译策略与比较文学的前景探析》,《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 王晓元:《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中国翻译》,1999年第2期。

[3] 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中国翻译》,2001年第5期。

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 第7篇

一、文化缺省

1.文化缺省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要讨论文化缺省这一概念,首先需要回归到缺省这个概念。比较经典的论述出自Brown和Yule。在《话语分析》一书中,他们写道:“这一认识是人们解读话语的基础……在展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时,某个场景在通常情况下所包含的一些…可以被认为是缺省成分。在读者或是听众没有得到特殊说明或告知的情况下,人们假设这些缺省成分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王东风认为:“这种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加以省略的部分叫作‘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作‘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便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语境缺省和文化缺省都是情境缺省的副类。”

2.文化缺省的分类

鉴于文化缺省是针对翻译中文化问题的思考,教师综合奈达、纽马克和潘文国提出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以下四类:自然景物类(地理、动植物、色彩等)、历史典故类、宗教类和风俗习惯类(成语、习语、委婉语、称谓等)。本文的研究对象局限于自然景物类文化缺省中动物类文化缺省。

二、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

经过整理,教师从莫言《丰乳肥臀》第一卷至第二卷中共标出动物类文化缺省106处,并将葛浩文针对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归纳为四种,即直译、改述、文化对等和省略,且直译使用最多。下面,教师将就每种翻译策略进行详细的举例论述。

1.直译

直译是指将原文(ST)中的语法结构在译文(TT)中转换成与其最为接近的目的语的语法结构,但是每个词汇都是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单独翻译的。例1:ST:…三姐身上就会生出华丽的羽毛,变成一只美丽的鸟,不是凤凰,便是孔雀;不是孔雀,便是锦鸡。TT:…Third Sister would have sprouted wings and turned into a beautiful bird-if not a phoenix,a peacock;and if not a peacock,at least a golden pheasant.在以上例子中三处动物类文化缺省葛浩文均采取了直译。其中“凤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寓意是相同的,暗指神异、美丽、稀少。而“孔雀”在中国是褒义的、最美丽的飞鸟之一,孔雀开屏更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则为贬义,是骄傲、虚荣的代名词。“锦鸡”则如同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虽然这里对它们的直译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空缺,但上下语境可以帮助理解,且有效地介绍了中国文化。

2.改述

改述指译者放弃原文中的表达方式,用目的语的语言来解释原文中的表达使其融入到相关的语境中。例2:ST:去年你儿子来牵驴配种时,我就对他说,你家这头蚂蚱驴,最好用驴配。TT:Last year,when your son brought the donkey over for mating,I told him the donkey was too scrawny,and that you should mate it with one of its own.例2中的“蚂蚱驴”是民间对那些骨瘦如柴、身材矮小的驴子的戏称,若直译为“locust donkey”,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因此,葛浩文用解释的方式将其改述为“too scrawny”,即“瘦骨嶙峋”。

3.文化对等

文化对等是指在译入语中寻找与源语中文化词寓意相近的文化表达。例3:ST:母亲击打着我的脑袋,怒骂着:“畜生,你这个小畜生!”你这个杂种啊!你以为这面条来得容易吗?TT:“You swine!”she cursed.“You dirty little swine!”“You little bastard!You think these noodles come easy?”

4.省略

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多译者在适当的时候也会为了译文的连贯、简洁会选择省略。例4:ST:护兵虎虎地上前,一边一个夹住了王木根。TT:Then commissar signaled the guards,who took their places on either side of Wang Mugen.

三、结束语

总之,葛浩文英译本中相关章节对原文中动物类文化缺省的翻译所采取的策略可以分为四种,即直译、改述、文化对等和省略,且直译使用频率最高,给西方读者带来了异域的阅读感受,介绍了中国的民间文化。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莫言.丰乳肥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3]潘文国.汉英语言对比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对等 第8篇

刘宓庆在〈当代翻译理论〉一书中将原文的审美构成定义为构成原文特色的种种美学要素.这些美学要素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 其中之一为原文的美学表象要素。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进行了分类:美学表象因素可以分为语音层面审美信息, 语言形式层面审美信息。本文将从微观入手, 着重讨论词语和语句层的审美信息的传译;

原文的语言形式美并不局限于字句的表面结构, 还衬托着一种逻辑美。语言是由词, 句, 篇章三个层次组成。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美也是在这三个层次上做文章。译者翻译时, 应该特别注意体会原文的语言形式美, 通过移植, 替换, 重塑等方式传译美。

一、词语的审美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原文词的审美信息要符合“准, 美, 精”三个层次。准, 就是达意, 恰当。美就是愉悦读者;精, 则是要洗练不拖沓。这就要求译者同样需要把握这用词、选词的ABC三准则, 再现原文语言美。

例1.–Va trouver ton amie Mme Forestier et demande-lui de te prêter des bijoux.Tu es bien assez liée avec elle pour faire cela.Elle pousse un cri joie.

——La parure

-去找你的朋友弗雷斯蒂埃太太, 问她借点首饰。你和她的交情, 是可以开口的。她迸出了一串快活的叫唤。

——郑克鲁

玛蒂尔德正在为找不到首饰而发愁的时候, 丈夫的一番话使她如梦初醒。欢呼雀跃的心情顿时溢于言表。于是pousser un cri joie.根据上下文, 译者在对原有信息重新整理并编码的过程中, 按照用词的“ABC”法则, 将pousser巧妙的译成“迸出”。这个极富震撼力的词语, 使汉语读者顿时感受到主人公的那种欣喜, 刻画出玛蒂尔德强烈的虚荣心。另外, 斜体部分, 译者采用移就法, 用“一串”这个修饰物体的单位来修饰声音, 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译者这里的“一串”如同珍珠般闪耀在译文中, 在读者心中掀起一阵涟漪。至此, 译者不仅将原文的词汇审美信息传达出来, 并且在译文中重塑审美信息, 大有超过原文之势。

二、句法的审美

殊位现象:词是翻译中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多个词按照一定的顺序连在一起就变成句子。法语和汉语都属于以SV形式为常位的语序。在文学作品中, 为了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 作者常常会打破正常语序, 进行殊位排列, 这就是殊位。那么我们在翻译中该如何处理这种殊位现象呢?

例2.Un léger nuage passa sur le front de Bonacieux, mais si léger, que d’Artagnan ne s’en aperut pas.

—Trois mosquetaires

波那瑟脸上掠过一丝阴云, 淡淡的, 达达尼昂没有觉察到

——罗国林, 王学文

例3.Le canon des forts, il ne pouvait pas le voir.Ce mal-heureux Paris, sinister et bouleversé, il ne pouvait pas le voir.

——Le siège de Berlin

屠杀的大炮他是听不见的。被搅得天翻地覆的不幸的巴黎城, 他是看不见的。

——柳鸣九

例2和例3中原文采用殊位形式, 强调黑体字部分。或将宾语提前, 采用宾语殊位的方式, 或定语后置, 采取定语殊位, 用以强调黑体字部分。汉译时, 由于汉语也存在相似的表达方法, 因此译者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复制殊位, 传递原文的审美效果。

三、修辞的审美

例4.Elle doitêtre nationale, c’est-à-dire révolutionnaireàdistance, non par des actes commis, mais par les idées accecptées.Elle doit se composer de passéetêtre historique, se composer d’avenir etêtre synpatique.

——Les Misérables

他应该是民族主义者, 等于说是个若即若离的革命家, 不参与其行动, 但却接受其思想。他应该有过去的经历, 有背景可溯;也应该有未来的前途, 有民心可期。

——罗顺江

同样的平行句子, 译者巧妙的借用了汉语的四字词, 即再现原文的对称美, 又言简意赅, 令汉语读者赏心悦目.表象因素的审美体现需要译者具有审美意识, 善于从原作者的文字结构, 形式等方面发掘出美, 从而在传译时加以再现.这种表象因素是直观可感的, 是感性的审美客体。

翻译时, 我们可以根据法汉语言的特点和语境, 采取复制, 重塑, 或替换的方式, 力求重现原文美感。

四、结语:

翻译审美活动过程是译者从一种语言 (原文) 的表象开始,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探明深层蕴含的美, 再从深层蕴含的美转换到另一种语言 (译文) 的表象美。译者要善于认识和发现汉法各自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敏锐识别原文中或隐或显的具有美学功能的话语, 最大限度地译出原文的形式美、音律美、修辞美、意境美。

摘要:翻译不是简单的文意移植。翻译的等值原则不仅表现在语言信息的移植, 也表现在对文本美学效果的移植。本文依据刘宓庆的美学因素分类, 对文学翻译中的美学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以期探索翻译当中的美学效果“移植”

关键词:文学翻译,美学效果,法语翻译

参考文献

[1]罗顺江, 马彦华.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怒安, 傅雷.谈翻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3]刘宓庆.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J].中国翻译, 1986, (4)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5

[5]许渊冲.译笔生花 (译家谈译录丛书) [M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

[6]许钧.“形”与“神”辨[J].外国语, 2003, (2)

[7]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J].中国翻译, 1999, (2)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审美 第9篇

一、文学翻译中字词的审美

首先,文学作品由字词、句子、篇章等组成,而字词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础。因而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首先接触到的是字词。而如果想要把文学翻译做好,首先需要对文学原著的字词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深刻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译者才能对字词有充分的把握。其次,需要选用合适的字词进行翻译,力争让字词具有美感。因为对于任意一个字词,它在译入语中往往有多种表达,这时,译者选用对应的字词时就需要细细斟酌,不仅需要让字词精准、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要让所选用的字词具有美感和艺术感染力。结合一个例句来看:

向日葵衬托在一片明亮的黄色阳光里。下面是三种译法:

A.Those sunflowers are in the bright yellow sunshine.

B.Those sunflowers are embraced by the bright yellow sunshine.

C.Those sunflowers are bathed in the bright golden sunbeams.

从这三种译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句A基本上是搬字过纸,“are in”对于原文字词“衬托”,“bright yellow sunshine”对应“黄色阳光”,它只给了原句一个表层的对应,而原句的含义以及美感并未体现出来,因而不是一句理想的译文。句B对原文划线的字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用“are embraced by”来表达“衬托”的意思,虽然形象很多,但研究和分析尚不充足。句C对原句划线字词的研究和分析更精确,也更完整,采用“are bathed in”传达“衬托”的意思,用“bright golden sunbeams”传达“黄色阳光”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它在精确、通达地传达原句意思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原文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因而是比较理想的译文。

二、文学翻译中句子的审美

单词构成句子,然而仅仅理解了句子中单词的意思,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句子的意思。句子的意思并不是句子中单词意思的简单堆砌。因而在文学翻译中,除了要研究和分析字词的精准、通达和美感外,更重要的是从句子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和分析文学原著的句子,从而使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能再现文学原著句子的精髓与美感。结合一个例句来看:

The last thing America needs in Asia is the rise of a Japanese de Gaulle.

上句中的de Gaulle即戴高乐,是法国的已故总统,曾经以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而闻名于世,尤不唯美国马首是瞻。这在当时的西方国家中很突出。时过境迁,倘若如今的译者并不知道戴高乐的外交风格,理解这句话就会有困难,美感更无从谈起。下面有三种不同的译文:

A.美国在亚洲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是,日本崛起一位戴高乐式的人物。

B.美国在亚洲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是,日本崛起一位与美国闹独立的领导人。

C.美国在亚洲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是,日本也出现一位戴高乐,与美国分庭抗礼。

以上三种译法中,句A的翻译是正确的,但是只有知道戴高乐是何许人才能充分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倘若读者不知道戴高乐是谁,那么理解起来恐怕就会有困难,不理解自然谈不上欣赏,更无从寻美。句B和句C都表达出原句的意思,但相比较而言,句C比句B更加妥当,更具有美感,因而更可取。

三、文学翻译中篇章的审美

字词构成句子,句子构成篇章。在文学翻译中,仅仅注重字词和句子的精准、通达和美感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篇章这一角度进行宏观上的调整,把握译作整体上的精准、通达和美感。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发现,在翻译中有些人能把字词和句子翻译得非常到位,每一句都精准、通达并且具有美感,但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似乎不太连贯,似乎少了一点什么。经过细细研究和分析,译者发现其中的原因在于,篇章翻译要涉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由于翻译是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动态过程,其复杂性导致一个句子的翻译可以因译者、语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多种译法。而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的思维往往局限于遣词造句,即局限于对字词的翻译和对句子的翻译,而对篇章宏观上的把握有所欠缺。

在文学翻译中,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在翻译结束后,往往需要多次打磨和调整。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注重篇章,或者说译作整体上的美感,比如,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风格美等等,从而使翻译出来的作品无限地接近原著,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切身体会和阅读原著一样的美感。反之,在文学翻译中无视篇章的美感,一味地靠字词和句子的简单堆砌,这样的译作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美感和艺术感染力,算不得成功的翻译作品。

因篇幅所限,本人仅就三个角度,即“字词”“句子”和“篇章”,说明个人对于文学翻译中审美的看法,但总的思想是:译者首先要对所翻译的文学作品有充分的认识,然后在翻译的过程中,在做到精准、通达的同时,须力争让译作具有美感和艺术感染力,并再现原文的美。可以这样说,在文学翻译中只有注重审美,译者的生命才能找到自身的出口。人生如歌,生命如诗,让我们这代年轻的翻译学习者携手共进,在文学翻译中与注重审美同行!

摘要:从文学翻译中的字词、句子以及篇章三个层面着手,结合具体的例子,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针对这三个层面的具体特点,充分考虑其美学价值,在忠实、准确地传达信息的同时,使译文更具美感和艺术感染力,以便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充分感受原文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文学,翻译,审美

参考文献

[1]何刚强.笔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浅谈文学翻译实践中的技巧 第10篇

一、翻译前的准备

翻译前, 译者要做的工作很多, 并不是拿到原文就火速提笔, 匆匆翻译。有些译者抱怨迫于出版社压力, 时间过紧, 不得不出此下策, 甚至把出版社的时间期限当成自己错误翻译态度的借口和托词。比说要译一本法国小说, 一般译者虽不至于要通读全篇, 摸清一切细枝末节之后才动笔, 但一些必要的步骤是不可掠过的, 包括熟悉这本小说的基本信息, 例如作者、写作时间、作者的语言风格、创作手法、出版情况、在法国的销售情况、读者反映、评论及其他作品等。好的翻译跟好的文章一样, 不可一蹴而就, 在翻译前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为翻译打下良好的信息储备基础。比如翻译法国犹太女作家伊莱娜·内米罗夫斯基的短篇小说《罗斯先生》时, 首先要搞清楚这篇小说被收录在哪本小说集里, 何时出版, 以及内米罗夫斯基的个人经历、文风和语言特色等。她的另一部获得法国文学大奖雷诺多奖的作品《法兰西组曲》对于翻译这一短篇是否有参考价值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译者思考, 将总结的东西充分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二、对于译文的理解

译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译文和原文的距离。如果译者由于本身的外语水平不足或者理解上出现偏差, 就会造成原文的失真走样。理解上出现偏差常常体现在对一些语法结构、成分复杂的长句的误读方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就要反复阅读该句, 逐层分析语法及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上下文语境中把握原句的意思, 这样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例1:La distance qui sépare le cosmique de l’univers bourgeois et l’infinie rêverie du pragmatisme borne……

错译:要了解布尔乔亚世界与充满想象的实用现实主义之间的距离……

正译:对于宇宙与布尔乔亚的世界之间, 无限的想象与狭隘的实用主义之间存在的距离……

这个句子其实不难, 但是许多人都会犯错, 译成第一种, 原因是语法规则的模糊不清。“séparer qch de qch”/“séparer qch et qch”在法语中意思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使……分开”、“使……分离”的意思, 后者是“区别”、“区分”的意思。显然, 结合语义, 文中使用的是“séparer qch de qch”的结构短语。否则在理解整句话时, “cosmique”和“univers”的相同意义及“infinie”和“borne”的相反意义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例2:Un jour, àl’occasion d’une fête de charité, elle luiécrivit une lettre qu’elle signa Lucy Maillard.M.Rose sourit en voyant cet“y”dont elle espérait relever ainsi, sans doute, son nom honnête de petite-bourgeoise.

错译:一天, 借一次慈善会的机会, 她给他写了一封署名Lucy Maillard的信。看到这个“y”, 她可能想借此表明她那正派的小资产阶级出身时, 罗斯微笑了。

正译:一天, 借一次慈善会的机会, 她给他写了一封署名Lucy Maillard的信。看到这个“y”, 她可能想借此表明她清白的小市民出身时, 罗斯笑了。

这句的问题在于对“son nom honnête de petit bourgeoise”的理解。“honnête”有很多意思, 如果单从这一个句子判断, 就很难准确把握原意, 但是结合上下文很快就会发现, Lucy Maillard的出身并不体面正派, 她只是个小户人家的姑娘, 可以说是市民阶层。这里的“petite-bourgeoise”并不是现代社会我们常言的“小资”, 如果妄断成“正派的小资产阶级出身”就有失偏颇。

三、语言的文学性

翻译文学作品要特别注意保持原文的风骨, 体现作品应有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让译文成为美文。文学之所以美, 准确、生动、细腻、传神的文学语言功不可没。有时一个字、一个单词放在句中有巧夺天工之妙, 会让人觉得非此不可, 别无其他。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应该努力往这方面靠拢, 使得词语拥有温度、质感、生命力、色彩和情感。有时为了找一个最恰当的词, 苦思冥想半日、劳神费心、殚精竭虑都在所难免。但这种努力是值得的, 文章不易做, 翻译更不易做, 好的文章、译文皆是作者、译者呕心沥血之作。让译文到位、对味是每个译者为之孜孜不倦奋斗的目标。下面列举一些经典的、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证明追求语言文学性的重要意义。

例1:Sur la photo, Pervenche s’est serrée contre elle, ses petits bras potelés levés en arrière pour chercher les mains de sa s覺ur, un sourir timide, presque une grimace avant de pleurer sur son visage tout rond.

译一:照片上佩尔旺什紧依在她身旁, 那双胖胖的小手臂向后扬起想要去握姐姐的手, 她腼腆微笑着, 却像是一副快哭的表情, 皱着那圆圆的脸。

译二:照片上佩尔旺什紧依在她身旁, 胖乎乎的小胳膊向后扬起想要去找姐姐的手, 她腼腆微笑着, 却像是一副快哭的表情, 皱着圆嘟嘟的脸。

译二相较译一来说更简洁, “胖乎乎的”比“胖胖的”要更显得生动, 形容小孩子会更加贴切, 使用“圆嘟嘟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小胳膊”比“小手臂”要更口语、日常化一点, 更符合原文的语境。用“找”比用“握”更传神, 原文中就是“找”, 硬要将“找”变为“握”就丧失原文中想要表达的小孩子对姐姐依赖的性情和娇憨可爱的神韵。此外, “那双”、“那这样”的字眼会让句子变得拖沓、呆滞, 去掉后内容没有损失, 反而让整个句子更简洁。

例2:Quand il revit la jeune fille, il la plaisanta sur sa manière d’orthographe son nom et sur le vernis rouge dont elle recouvrait ses ongles.Elle les portait parfoisàsa bouche et les mordait d’un air vif et sauvage de petite fille……

译一:再次见到这位年轻姑娘时, 他开起了她姓名拼写方式和她涂在指甲上的红色指甲油玩笑。她有时把手指放到嘴边, 带着小女孩活泼生动和蛮不讲理的表情咬它们……

译二:再次见到这位年轻姑娘时, 他笑她名字这么写, 笑她涂的红指甲油。她时常把手指放到嘴边咬指甲, 像个野丫头咬得很起劲……

译一中的译法在字面上更忠实于原文, 但这种机械、字字对照直译的译法却让译文看上去累赘、乏味、平淡不堪, 原文中年轻姑娘的俏皮可爱完全淹没在佶屈聱牙的行文中。译二中没有字字对译, 用极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姑娘的形象, 使得那种天真娇憨之态跃然纸上。

翻译学习者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外, 在日常翻译实践中还要结合自身需要, 坚持对自己或者别人的翻译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悉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同时正视自己存在的不足, 再加以纠正、弥补, 成为上心的、耐心的、细心的、有心的译者。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

[2]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文学翻译中的原作陌生化再现 第11篇

关键词:文学翻译;陌生化;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南方文学领军人物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代表作,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作品,也是第一部给福克纳带来盛誉的作品。小说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

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陌生化”的概念,认为“陌生化”就是要对抗日常生活中的惯常感受方式,要“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什克洛夫斯基本人并没有对“陌生化”提出明确的定义。加拿大学者Henderson & Brown将陌生化定义为:“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运用的一个术语,指的是艺术通过赋予熟悉的事物以陌生感,从而导致感知的非自动化,并由此而具有对抗习惯和常规的阻滞效果的能力。陌生化不仅仅是一个感知的问题,而是文学性的本质所在”。

陌生化作为文学创作中采用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说,陌生化即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一方面它是作家的一种艺术追求,另一方面也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从更高的层面来说,运用陌生化也是语言的本质使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忠实于原作的陌生化,保留原作的文学性,既能使原作的形象和美在译作中获得再现,也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本文所选的案例是《喧哗与骚动》第一部分——由智障儿班吉述说的一个片段,将从词汇、句法和篇章这三个层面来分析陌生化手法在在这一片段中的应用。

1 词汇层面

词汇的陌生化手法主要有:词汇的特殊搭配、双关语、人名、生造词、外语词、词汇重复及比喻等。

①They took the flag out, and they were hitting.

他们把小旗拔出来,打球了。(李 译)

②"Here, caddie." He hit.

“在这儿,开弟。”那人打了一下。(李 译)

③It was red, flapping on the pasture.

小旗红红的,在草地上呼呼地飘着。(李 译)

福克纳塑造的“班吉”是先天性智障儿,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和印象,他的意识中没有逻辑概念,只有混乱、迷离、无序,其语言浅显、口语化,用词重复,句法简单。李文俊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把案例①中的 “flag”译成 “小旗”,案例②中的“caddie”译成“开弟”,案例③中的“red”和“flapping”分别译为叠词“红红的”、“呼呼”,很好的保留了原作的“陌生化”,更能突出原作中智障儿班吉的人物特征。若按照常人的思维,将原作中的“陌生化”冠以“正常化”,分别译成“旗帜”、“球童”、“红色”和“拍动”,原作的意义虽传达给了目的语读者,但是原作的文学性却大打折扣,目的语读者也无法从译文中获得原作相类似的美的享受。

案例②中“caddie”的翻译,李文俊先生的译文就翻译到极致了。对于一个智障儿来说,他是无法理解“caddie”是“球童”的意思。“caddie”与班吉姐姐的名字“凯蒂”同音,班吉每次听到别人叫“球童”,就会想起他心爱的姐姐“凯蒂”。但是作为一个智障儿,他又不能完全叫出他姐姐的全名,李文俊先生将“caddie”译成“开弟”具有双关的意思,一方面跟名字“凯蒂”谐音,另一方面又能突出班吉的智商低下的特征,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可信。

2 句法层面

句法层面的陌生化手法主要体现在支离破碎的句法、违反语法结构、平行结构、倒装结构等。

④Then they put the flag back and they went to the table, and he hit and the other hit.

接着他们又把小旗插回去,来到高地上,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李 译)

如果是常人,我们比较清楚高尔夫球是用专门的球棍来打的,但是,班吉则不明白,他使用及物动词(hit)却不带宾语,他似并不清楚球场上人们玩球的目的和规则。如果硬要将原作中的“陌生化”冠以“正常化”,在后面加上“打高爾夫球”,只能是画蛇添足,达不到原文的效果。

3篇章层面

篇章层面的陌生化手法主要包括时空的转换、叙述视角的变换,语域的混杂以及意识流手法等。

在《喧哗与骚动》一书中,福克纳采用多角度叙述方式陈述四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均发生在特定的某一天;第一部分是由班吉述说的1928年4月7日这一天,第二部分是由昆丁述说的1910年6月2日这一天,第三部分是杰生述说的1928年4月6日这一天,第四部分是由迪尔西述说的1928年4月6日这一天。

《喧哗与骚动》作为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的代表作,福克纳大量运用意识流,他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时空次序,没有逻辑也不顺时序。小说中人物心理、思绪飘忽变换,现实情景,感觉以及回忆、向往等交织叠合。

福克纳选用的叙述视角和方式让读者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混乱的,但是作者这样的安排恰与作品的主题紧密相关,这种混乱的时序也象征着康普生家族无力抗拒历史进程的悲剧,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作为本书的译者李文俊先生忠实于两个“上帝”,既忠实于作者,又为读者着想,按照原文的顺序和叙事角度来翻译,贴合文章主题,也让读者更接近原汁原味的意识流作品。

总结

综上所述,李文俊先生在翻译时,很好的保留了原作在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的陌生化,尊重原文作者和忠实原作,成功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学性。作家为了达到特定的审美目的,会在作品中运用各种陌生化手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这些艺术手法,使原作的形象和美在译作中得到再现,使译作也成为真正的文学。

参考文献

[1]金兵. 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文俊.喧哗与骚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浅析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美 第12篇

我国的《辞海》和《汉语大词典》给翻译下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英国的《新牛津英语词典》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词语或文本)的意义。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曾作出过这样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是文体上。”翻译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翻译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和文化交际行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思维方式及所处的环境对翻译作品的风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主要形式,因为翻译所对应的文本多为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体现的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理想的艺术加工和创作。不同作家具有不同的写作特色及艺术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在准确传达原作内容的同时,对所译作品及作家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我国现代文学家茅盾先生曾说过:“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艺术创作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误地再现出来。”茅盾先生的这番话高度概括了文学翻译的过程及所具有的艺术特色。

二、文学作品翻译的原则

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家亚力山大·泰特勒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即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与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创作品的通顺。这与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在1898年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在思想上是一致的。“信”就是忠实于原文的本意。“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著名作家及翻译家钱钟书先生还提出了翻译中和“化境”的翻译观。这几位学者对于翻译原则的界定都离不开对原文的忠实这一原则。文学翻译首先应该遵循翻译中的基本原则。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特点决定了译者在传达原作内容的同时,还应当运用译者自身所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翻译技能在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基础上对原作进行再一次的艺术创作。译者既需要用恰当的语言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感情和风格,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文的束缚,体现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奈达曾指出过:“在表达型文本中,形式和内容几乎同等重要,在语言的表达功能和美学功能之间经常出现些冲突,因此只需适度的翻译便足以说明文本的内容。但是,好的翻译一定要出类拔萃,译者要对语言的美学功能具有特殊敏锐的感觉。”这一段话也是对文学作品翻译原则的描述。

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艺术体现

(一)语义上的体现

优秀的、高质量的翻译作品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保持译入语文章同原语文章在语义上的连贯。下面将以《傲慢与偏见》中第一卷第二十章的一段话为例,说明翻译作品与原作在语义上的连贯性。

原文:Mr.Collin,meanwhile,was meditating in solitude on what had passed.He thought too well of himself to comprehend on what motive his cousin could refuse him;and though his pride was hurt,he suffered in no other way.His regard for her was quite imaginary;and the possibility of her deserving her mother’s reproach prevented his feeling any regret.(J.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Chapter 20,V.I)

译文:这当口,柯林斯先生把刚才的情景沉声默想了一番。他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实在弄不明白表妹为什么要拒绝他。他虽说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但是除此之外并不感到难过。他对伊丽莎白的爱完全是凭空想象,她可能真像她母亲说的那样又任性又傻,因此他丝毫不感到遗憾了。

读过《傲慢与偏见》第一卷之第二十章的开始部分就能发现伊丽莎白的母亲曾对柯林斯说过她的女儿伊丽莎白是个非常任性的傻姑娘。因此这里的“her mother’s reproach”便可翻译成她母亲说的那样又任性又傻了,以体现文章在语义上的连贯性。

(二)语境上的体现

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仔细研读原作,依据原作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在特定语境下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及对人物的褒贬。下面以英语学习者最为熟悉的《傲慢与偏见》中第二卷第十四章的一段话为例,以展现译者对原著在语境上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原文:When to these recollections was added the development of Wickham’s character,it may be easily believed that the happy spirits which had seldom been depressed before,were now so much affected as to make it almost impossible for her to appear tolerably cheerful.(J.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chapter 14,V.II)

译文:伊丽莎白虽说一向性情开朗,难得有意志消沉的时候,但是一想起这些事,加上渐渐认清了威克姆的真面目,心里难免受到莫大的刺激,因而连强作欢颜也办不到了,这是可想而知的。

《傲慢与偏见》中的“偏见”指的正是伊丽莎白起初对达西这一正面人物的误解。当伊丽莎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便产生了“development of Wickham’s character”即“渐渐认清了威克姆的真面目”。

(三)写作风格的体现

写作风格就是指不同作者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出自美学和主题考虑而采用的不同的语言形式及写作特点。萧伯纳所说的“意之所到,风格随之”是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经典概括。现代主义及意识流的重要代表人物乔伊斯所著的《尤利西斯》在写作风格上可谓十分独特。对这部作品的翻译具有相当的难度,而出色的翻译家却在其译作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原文:…she kissed me.My youth.Never again.Only once it comes.Or hers.Take the train there tomorrow.No.Returning not the same…The new I want.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Think you are escaping and run into yourself.Longest way round is the shortest way home…All changed.Forgotten.The young are old…

译文:……她吻了我。我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了。它只来一次。她的青春也一样。明天乘火车到那儿去吧。不,回去就全不一样了……我要的是新的。太阳底下一件新事都没有……以为可以逃脱,结果自己还是撞上了。以为绕了最远的路,原来是回自己家最近的路……开始都变了,被遗忘了。原来的年轻人变老了……

译者的出色翻译将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的恍惚迷离、时断时续的主观意识流展现得淋漓尽致。译者在译文中基本上保留了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将意识流这种写作手法比较完美地呈现给中国的读者,既传递了不同的文化,又保留了原作中的艺术美。

著名翻译家张谷若先生的翻译既体现了对原作内容的忠实,又充分展现了原作的风格,使读者领略到了不同的文化,并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

四、总结

我国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许渊冲先生曾说过:“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使翻译作品本身成为文学作品,不但要译得意似,还要译出意美。”这正说明成功的翻译文学作品在译出原作内容的同时,还要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摘要:文学翻译在翻译实践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学翻译活动在运用翻译技巧的同时向翻译研究者与语言学习者展现了翻译中的艺术美。本文通过名著片段的翻译向读者展现了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美。

关键词:翻译,文学作品,艺术美

参考文献

[1]杨俊峰.翻译的艺术-理论与应用[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6.

上一篇:网络接入服务器下一篇:HLS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