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学现代文学论文范文

2024-01-01

文学教学现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现代文学属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结合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以及特点进行有效地分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现代文学的写作方式以及写作技巧,达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更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综合提升现代文学的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感受到现代文学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现代文学;教学;魅力;阅读

如何进行现代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是本人从教以来一直想要探究和试图回答的问题。于是采取拨云见日的方式,直接撷取文章叩击人心灵深处的东西——“同情和帮助弱者”,设计了这节课的三个层次。下面以七年级下册课文《老王》为例,谈谈本人的做法。

一、自读课文:整体把握——重点探究——拓展阅读

“整体把握——重点探究——拓展阅读”是我的第一次教学设计,也是“课改”以来非常经典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我准备了足够的问题和图片。没想到,一节课上下来,让我对这个备课时自认为会上得非常饱满的课感到了诸多不足,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乱”。课堂流程徒具形式,缺少主旋律,缺少亮点;自读时间较长,有冷场之嫌;“拓展”只是简单粘贴,没有与课文相生相融。二是“满”。我的讲授、学生的活动虽满满当当,但显得行色匆匆,没有留下思维空间,没有学生表现的机会。于是,对《老王》又一一剖析,寻求对策,最后决定:让整堂课贯穿于一条主线——老王,让学生边读边想,“学思”联动,使课堂节奏既有主旋律,又动静有致,声情相生。于是有了下面的调整。

二、边读边想:走近老王——感受老王——关注老王——拓展延伸

换班级第二次讲授时,先后采用了自由朗读、快速阅读、全班齐读的方式,将全文分成三部分进行间隔阅读,中间插入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和交流,突出了合作学习。课后,对本节课边回忆边梳理。优点是:阅读的形式变化和讨论的深入让课堂有了主线,有了互动空间,进程流畅,体现了设计意图。但是,仍然有两点不足:一是对于教学难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处理不能令人满意,它是“文眼”,需要激活和放大,而仅仅停留在对相关资料的重复上,缺乏足够的有深度的说服力,也无法真正走进作者“愧怍”的心灵深处。二是拓展部分和课文的结合仍缺乏一致性,显得生硬。应该把拓展的内容纳入到“老王”的话题中,使“老王”成为课堂的“关键”。在经过了苦思冥想和几番碰撞之后,终于有了突破。一是我巧妙地把屠格涅夫的《乞丐》中的“乞丐”和几幅来自“感动中国”的图片的内容理解为“外国的老王”和“身边的老王”,视界豁然开朗,使“老王”具有了跨越时空的张力,一下子抓住了课堂的“关键”。二是我在比较《老王》和《乞丐》的异同时发现,人们对于弱者的同情存在着差异,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心理上的同情;②物质上的帮助;③精神上的尊重。三是上述认识上的跃升,不仅令人信服地解决了“教学难点”的问题,也为重新处理《乞丐》这一拓展阅读,提供了新的思路。《乞丐》成为解决“教学难点”的杠杆,归入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关注老王”之中,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就有了新的,也是最后的一个构思。

三、读议结合:走近老王——感受老王——关注老王

第三次讲授时,我觉得自己站在和课文同一个平台上,不需要去仰视名家名篇了,对于那些需要运用的课文内容、课外文章和图片不仅熟记在心,而且可以予取予求,倍有自由感和轻松感;在授课过程中,我还有余暇去追求环节之间过渡的圆润,去斟酌表达时语句的取舍。当然,这节课还是有待改进的问题。但是,这节课肯定是前两次无法相比的。我倍受鼓舞。

四、感悟与反思

在这次磨课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反复折腾,其间的悲喜得失确实是一言难尽。但是,总的说来是受益颇多,感触良深。

第一,教学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第一次教《老王》时,没有特别的印象,也没有遭遇过真正的问题困扰。现在看来,那时主要是在“人云亦云”,借鉴现成的设计,袭用“教参”的问题和解答,有点像是演员背台词似的。这次磨课则是一次对自己专业贮备的严肃拷问。我感受到了学习的必要和创新的艰难。这节课,我两易其稿,每次否定都是重新学习的开始,是我较为深刻的一次学习,对我的专业发展也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二,一节好课就是一篇散文。我经常告诉学生,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一节语文课也应该有它的“神”。这个“神”可以是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以是一个核心人物,还可以是一个关键问题。一节课的“神”是什么虽然由文章的具体内容决定,但必须有这样一个 “神”。它的“形”则是围绕这个“神”展开的或是事件发展的过程,或是人物性格发展的走向,或是问题关联的逻辑线索。当然,这不是说语文课要像解答一道数学题那样不蔓不枝,相反,语文课上往往会旁涉到许多必要的、或隐或显的相关因素,但这些因素需要在数量上进行剪裁,需要在详略上进行节制,以不扭曲或不遮盖主题为底线。这样结构的语文课堂有旋律,有节奏,显得流畅而舒展,对于听课者来说,是一次期待之旅,体验之旅,因而也是愉快之旅,收获之旅。显然,要“玩转”一节课,是颇费周章的。所以把握课文是前提,它需要在备课时把课文内容变成属于教师自己的知识,而不能让自己成为课堂的道具;良好的课堂沟通能力和敏锐的教育机智是保障,它能增加师生间的亲和力,保证教学进程连贯顺畅;在有相关知识的深度认知和真切见解是关键,它可以经营出课堂的高潮,在思维的惯性和创新的博弈中,在不同经验的质性碰撞中溅出智慧的火花。

第三,“用教材”应该是一种境界。所谓“用教材”,是相对于“教教材”而言的。二者的区别在宋人关于读书的“出入法”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既要知作者“用心处”,又不能“死在言下”。借用到教学上,凸现了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我以前没有切实体会。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我在遭遇到了解决“教学难点”和课内外资源整合的困惑之后,联想到一些文章所批评的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拓展而拓展”的诟病,决心尝试一下如何克服“课内课外两张皮”的弊端,终于有了认识上和操作上的收获。《老王》和《乞丐》的比较阅读帮我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使后者成为教学材料的有机部分,算是我的教学经历中的一次自我超越。虽然,我这次还只是“偶得之”,但我相信这样的努力是值得坚持的。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初中现代文学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语文成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开展有效现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立足教材以及學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到现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万中日.如何做好初中语文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J].新校园:阅读,2015(7).

[2]魏卓智.浅析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策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

[3]吕艳.初中语文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J].语文课内外, 2018(34):223,204.

文学教学现代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汉语言文学是许多职业及高等院校重要的专业之一,现代教育思想是新时代背景之下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代表了当今教育发展的主题,主要就现代教育思想之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分析。

[关 键 词] 汉语言文学教学;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思想是当今时代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阐明了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的规律,现代教育思想主要由理论型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及实践型教育思想三部分组成。为了切实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升,相关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下文就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进行讨论研究。

一、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思想是新时代背景之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主要由理论型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及实践型教育思想三部分组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思想、科教兴国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等。现代教育思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关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必须落实现代教育思想,从而有效地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改革,切实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成效,使当代汉语言文学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时代优秀人才,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落实现代教育思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为了切实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就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漢语言文学教学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希望能够对有关教育教学人员的工作有所启发。

(一)创新教育教学观念

想要切实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必须创新教育观念,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学素养、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原则,以此为基础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展教学时要改变以往的教学导向,要始终以学生为主导,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重要应用,对课堂教学有着关键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只是作为倾听者,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融入现代教育思想之后,教师要能够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汉语言文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转变自身的学习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切实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目前来说许多教师都能够不斷地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十分有利。情境教学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改善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将古代文学语言、古代礼仪融入情境之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掌握。

(三)丰富教学内容

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要积极地创新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当前学生的具体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设置教学内容,就目前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主要有现代文学、古文言文、古诗词、古汉语等几部分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将一些历史、人文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内容持续化、科学化。比如,在学习古文言文时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生平履历等,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论时,就当前我国的国情、政治形势进行简单的分析,丰富课堂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中主要就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的概述,重点从三个方面就现代教育思想影响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讨论,仅为各职业及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简单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阿依古丽·热西提.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

[2]李长.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分析[J].现代交际,2016(15).

[3]张万年.基于现代教育学视野下的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J].才智,2015(19).

文学教学现代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顺应了大脑的生物特点,并利用了认识的直观原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创设情境,建构全面的文学史景观,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通过语境还原,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实现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文学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总体来看,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要求教师立足学科性,关注教学内容的鲜活度;渗透教育性,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 情境教学 自主学习

“情境教学”是将学习者的体验活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整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追求教育的整体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教师可采纳“情境教学”模式,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国著名教育家John D.Bransford等人认为,社会情境是指“熟悉的任务情境”和一个“有意义的目标情境”。也有学者认为,情境既是问题的物理结构与概念结构,又是活动的意识意向与问题嵌入其中的社会环境。[1]

将“情境”引入教学的优长有如下两点:其一,“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充分顺应了人的生物特征。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相互协作、各有分工。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单项练习主要调动大脑左半球,引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情境教学”着力调动右半脑,使之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辅之以“情境教学”,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情境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认识的直观原理。具体的形象、鲜活的细节等易于留存在人的记忆中。从教学实践上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更强调直观性、情感性、师生的双向互动性,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教师可吸纳“情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学生固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大量增补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回到”古代社会的历史情境,体会具体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创作环境,更形象、更真切也更深刻地学习、感知、接受中国古代文学史。这种再现过往时空,构建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总体思路如下。

(一)创设情境,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建构全面的文学史景观。

“情境教学”通过有效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时空隧道,走进古代文学现象发生的现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完全同化新知识,则指导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重组,丰富、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在讲述元代戏曲《西厢记》时,常规的教学模式下,讲授的主要内容有三:关于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西厢记》的艺术特点。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则补充讲授“关于《西厢记》的续作及其评价”一节。《西厢记》问世后,出现了大量续作,不少续作有意颠覆《西厢记》原有的风格。如盱江韵客的《续西厢升仙记》,将莺莺写成心胸狭隘的妒妇,将张生写成恶人;张生与莺莺结成夫妻,又要纳红娘为妾;红娘更被写成与莺莺争风吃醋的小人。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领学生进入明清两代“满地皆话《西厢记》”的“历史情境”,并结合学生所熟知的当代文化界的“恶搞”之风,指导学生认识、分析古今相似的文学、文化现象,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对当下“恶搞”等文化现象形成理性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水平。

(二)把握主体,强化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

“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经由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阅读必要的学习资料,激发、强化个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并进一步形成对古代文学、文化的理性认识。因此,“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内外充分互动。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接纳、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后寻找、筛选信息要素,提取已有的知识,通过自我建构、自我发现的方式获得新知识。

如在明代小说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明代、清代小说的评点本。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掌握故事情节,同时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小说的存在形式、接受和传播方式,了解时人对这些小说的具体评价。之后,要求学生以评点的形式,写出回评、总批、侧批等,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存在状态。这样,学生能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古代文学、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有效地打通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两门课程。

(三)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

“情境教学”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知怎样”,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最终确定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掌握“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

学生是有独立意识的主体,要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场景,学生的感情、信念、愿望、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情境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入历史语境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学习意识。在“情境教学”模式中,关于读什么、怎样读等,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比如,阅读明清小说的评点本,学生可以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中任选一部,在阅读并做大量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分成学习小组,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不断强化场景意识,并最终建立个性化的、自觉的自主学习模式。

研究型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在展开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是退居幕后,而是进一步发挥能动作用,富于策略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并非削弱教师的作用,恰恰是对教师业务素质、教学功底、科研水平、协调能力的综合考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情境教学”就是要整合学习者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以及系统思辨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强调教师讲授、学生学习之间的互补、互动,引导学生形成进入“历史语境”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进入“历史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理解作品、把握作家、自主学习、用之于实践。

(一)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方案设计上的要点。

1.立足学科性。学科性是“情境教学”根本。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文史哲不分家”,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时,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要给学生补充大量社会史、哲学史、政治史、文化史内容。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体现古代文学的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这是首要原则。

2.关注鲜活性。经过时间的沉淀,留存在文学史教材中的作家及其作品已经被经典化。经典化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性,这些作家、作品往往被抽离出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成为某个时代的标签,失去了其鲜活性和生命力。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还原作家的日常生活状态,在生活细节中把握作家、作品,重构古人的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古代作家、作品的生命力。

3.渗透教育性。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由中小学阶段了解、习得知识点转向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模式。“情境教学”的目的正是使学生从根本上把握学习、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4.着眼发展性。任何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情境教学”模式的着眼点之一,就是培养本科生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文献资料时的现场感。在古代文学学科治学与中学古文教学中,这种现场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促使学生形成建构历史语境的意识,对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及教学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准备和充足的动力。

(二)实施“情境教学”可采取的方法。

1.描述法——建构基本的历史语境。教师在充分掌握、理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与作家、作品等有关的思想潮流、历史细节,以生动的语言尽可能地描述历史的全貌。当学生学习能力不足,或对场景的把握不够时,应结合他们熟悉的场景进行对比、比较,以激发他们还原历史情境的能力。如讲到《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三国演义》半文半白的语言所具有的历史感,以学生熟悉的电视连续剧为例,探讨正说历史与戏说历史的区别,提醒学生注意《贞观长歌》与《还珠格格》在语言风格层面上的差异:《贞观长歌》的编导试图把观众引入历史场景之中,所以遵循“讲述历史”的严肃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语体对文学文本的巨大影响力。在“还原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反省古代乃至现当代文学、文化现象。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令学习者将抽象的符号逻辑转化为实用知识。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文化教育部门,针对学生的择业方向,在教学中,时时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如,明清小说、戏曲领域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国家、特别地方文化官员禁止小说刊行、限制戏剧搬演,但结果却是屡禁不止。在谈到这一现象时,提醒学生思考古代为何禁止小说、戏剧,禁令下达后为何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对当代有何启示。结合“百家讲坛”“超女”等文学事件、商业文化现象,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将来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当如何引导中学生形成宽容的文化心态,同时保持高尚的文化品位。这样,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等互动,学生能全面把握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规律。

2.阅读法——全面感受历史情境。把握历史场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感知能力。“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之外,应注重学生课外的学习。学生除阅读作品选、背诵经典篇目,还需要阅读原著,写读书笔记,提交读书报告,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不断强化对古代文学、文化的认知。展开中国古代文学课堂的“情境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对学生阅读的版本提出要求。如明清文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喜爱小说、忽略诗文的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明代、清代文学家诗文集,并要求学生阅读线装书或影印本。这样,通过阅读,学生对古人的写作方式会有直观的了解,理解古人创作的物质环境。通过阅读线装书,学生会充分领悟到,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精神产品,而且是有必要的、特定的物质承载体,这对学生进入具体语境也有极大的帮助。

3.辅助法——不断强化情境意识。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采用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历史语境。如,在讲授元明清戏曲时,由于戏曲已经退出了学生的生活,因此,必须让学生观赏、了解戏剧,他们才会对戏曲有直观的感受。在讲授《牡丹亭》之前,课间,可反复播放经典片段,如《游园》等,使学生对昆曲有直观的印象;在讲授过程中,可让学生观看青春版的《牡丹亭》,使他们进一步从声音、画面等综合效果上理解中国古代戏曲。在讲授过程中,针对有关唱词,还要给学生补充古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如《牡丹亭》中有“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一句,教师可放映看杜鹃花、荼蘼等的图片,提醒学生“荼蘼”这种花与玫瑰花同一科属,攀延性很好,颜色纷繁,古人常用来作蓠芭墙。通过这种方式接通古今时空,学生能全面感受古人生活与当下的融会之处。

常规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讲授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对文学现象、文艺思潮给予定性式的评价等,这样容易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形成刻板的印象,学生仅仅将古代文学作品、作家视为抽象的逻辑符号,无法对古代社会生活、古代文学作品作出“同情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并不反对或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型教学扮演的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2]“情境教学”模式则鼓励教师将学界最新的科研动态、教研方法应用于实践,作为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推动者,最终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高。

以“情境教学”为手段展开研究型教学时,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穿插对作家活动场景、生活细节等的描述,可以推动学生自觉地进入文学发展的“过程”之中,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切实存在,古人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这样,通过还原情境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文学事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知,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与研究能力。

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展开“情境教学”,可以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开拓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将教师掌握的系统知识、学术方法、教学方法等尽可能全面、快速地传递给学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心理学研究显示,只要建立适合的语境,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知识就可以成功转移。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之中,也可以使形象再建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均得到提高,丰富学习方法,提升思维品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逻辑思维能力,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个人的体验、知识点融会合一,使学生在情境还原的基础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总体来看,“情境教学”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思想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对师范生来说,“情境教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建构提供必需的知识储备。通过“情境教学”,师范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就能够了解和习得前沿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方法论,为迅速融入职场进行必要的准备。对非师范生来说,“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品质,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界最新动态、最新观念和观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贺定修.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教育探索,2004,(6).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构建文化语境——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文学教学现代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诗歌教学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之中格外重要的一部分,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诗歌学习的魅力与特色。然而在实际教学之中,很多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语文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教学;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在诗歌教学之中,不单单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每位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如此,诗歌教学才能充分发挥诗歌在塑造学生人文情怀,增强学生人文底蕴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学生对于学习诗歌是否拥有兴趣,是关乎学生学习诗歌效率的重要因素,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都不得不加以重视。由此,本文针对如何培养高中生诗歌学习兴趣进行了以下简单探讨。

一、培养高中生学习诗歌兴趣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诗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单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有力写照。在高中阶段,开展诗歌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而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更是有利于充分发挥诗歌作为优秀文化瑰宝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二)有利于逐步培养高中生的人文情怀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得不承认的是其在塑造学生人格,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理解。这些都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之中所必须清楚认识的,并将其深深记在心中,以此教学理念去指导相应实际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诗歌的教育意义。而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无疑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文学修养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课程是高中语文教学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其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只有拥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对学习诗歌有动力,才能为进行诗歌鉴赏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有利于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承担着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学习的重要教学责任。然而,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一味地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逐步探寻合适的教学方式,找到有助于提高自我教学效率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要学会如何突破自我,找到更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中的问题

(一)诗歌艰涩难懂,教学难度大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促进高中阶段全面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不单单注意到其阅读难度之大,也看到了这种教学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对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的打压,理解难度大,阅读起来相对困难都会造成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下降。

(二)学生学习方法缺乏有效性,学生学习动力被挫伤

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尤其是诗歌学习,更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难以在诗歌学习之中找到成就感,就为诗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而造成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诗歌失去学习动力,逐渐丧失了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加上部分教师在教学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诗歌时仅仅是理解到其字面意思,没有理解到其诗歌内涵,更别说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与写作技巧了。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利于学生进行诗歌的学习。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角度地诠释诗歌主题与内容

当代,多媒体教学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教学工具了,很多高中都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帮助学生进行诗歌的理解。在进行备课时,教师可以增强对网上相关资源的利用率,不断地借鉴他人有效教学经验,从而为提高诗歌的可读性与可理解性打下基础。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相应的视频、音频、教学软件、教学图片等来帮助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从而辅助教学目标的完善。当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尊重教学主体的地位,不断地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师要听取学生的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之中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学习方法有效性,不断增强学习动力

学习方法是否正确是关系到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而学生是否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对其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习指路人的作用,引领学生进行诗歌学习,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当然也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地进行指导与帮助。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与此同时,要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积极寻找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而不断努力。当然,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上的沟通与交流,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来进行教学,还要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加强彼此之间学习诗歌的交流,不断改善学生对于学习诗歌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认识。更加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业绩,而不提高教学实际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为教学目的之一,不断改善教学策略,创新诗歌教学理念,才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总而言之,学习诗歌的兴趣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养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高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水准而不断努力。在逐步探索之中,去找寻适合实际教学情况的教学方法,并尽快找到其与实际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领悟语文诗歌教学的精髓所在,总结在提高学生学习诗歌兴趣的过程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对症下药,逐個击破,才能为提高兴趣找到良策。

文学教学现代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高职文学鉴赏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从文化、艺术等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有助于人文精神的构建。在对文学鉴赏教的作用与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文学鉴赏课程安排、教学设计创新、文学考核、人文精神培养等角度进行策略制定,旨在通过高职文学鉴赏教学优化,促进教师及学生的人文精神构建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 文学鉴赏 人文精神

高职文学鉴赏教学对文学素质教育水平提升有直接的影响,重视人文精神的构建,可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情感与审美能力等,有效促进个人良好心态、创造力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结合高职文学鉴赏教学工作的开展,从文学鉴赏、文学内容分析、文学内涵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并将人文精神的构建融入到教学中,这对实现学生的人格塑造、情操熏陶以及审美能力等有积极作用[1]。

一.高职文学鉴赏教学对人文精神构建的作用

(一)有益于高职德育教育水平提升

文学鉴赏教学是以文学美感为基础,通过文学鉴赏可以净化个人思想,熏陶个人情感[2]。“情感艺术”指的是文学艺术,作者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大多饱含不同的情感。高职学生在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行联想与想象,从精神层面进行审美赏析,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情感表达,抒发自身的精神力量。学生通过文学鉴赏,可以从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提升,这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方面有积极作用。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文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学内容,增加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而且,可以从爱国主义、现实生活、精神提升等方面进行综合提升[3]。

(二)有益于高职智育教学水平提升

高职文学鉴赏教学工作的开展,则需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开设文学鉴赏课,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天宫文学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顿悟、灵感等方面的养成。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核心,在鉴赏学习中,通过文学、语言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素养,这对提高学生的想想、思维创新等方面有积极作用[4]。高职文学鉴赏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并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以及文化教育,而是以文学鉴赏为载体,并从文学艺术欣赏的角度,针对学生的文学思维、文学作品赏析、内在情感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对提高高职文学鉴赏教学水平方面有积极作用。

(三)促进审美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的综合发展

文学艺术是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激发以及个人情感培养为中心,其属于艺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的角度,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文学鉴赏教学过程中,将文学与影视结合在一起,利用课外活动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提升方面有积极作用。文学鉴赏教学可以调节学生的个人心情、维持学生的心理平衡,可以让学生烦躁的心情恢复到轻松自然。基于此,利用文学作品,可以勾起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有积极作用[5]。

二.基于文学鉴赏教学的人文精神构建策略

(一)合理安排高职文学鉴赏教学课程

高职文学鉴赏教学工作的安排,需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是其人文精神素质构建的基础。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现行文学进行针对性的定位与讨论,通过多角度的解读与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品味。在高职文学鉴赏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并引导学生勇敢的书法自身的真实情感与想法,以自由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关于文学鉴赏的学习热情以及自主思考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要情感段落内容进行分析,并尝试利用其它表达方式来表达个人情感。高职文学鉴赏教学的课程设置,其中包含文学作品阅读、背诵、情感理解、深层次的文化艺术欣赏等内容,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与作者之间形成思想共鸣,这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提升有积极作用。高职文学鉴赏的课堂设计,其中包含情感、艺术、文字等方面的综合调整,这对提高学生的情操方面有积极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机制

在高职文学鉴赏教学中,人文精神世界的构建,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创新,活跃高职文學鉴赏教学氛围,丰富教学手段,以此实现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在实体课堂上,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作者、作品的相关信息,以创作背景、作者背景等为基础,让学生的思绪可以更加贴合作者的创作感受。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应用,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与学生进行文学话题的探讨与分析,实时跟进国内、国外文学发展,这对促进高职文学鉴赏水平方面有积极作用。多媒体的应用,其需要利用多媒体,并对课件资源方面进行优化,提高文学鉴赏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及感染力,在视频、音乐、图片等角度,实现高职文学鉴赏教学水平的综合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见识、情感表达、人格魅力等,并将其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中,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职文学鉴赏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水平提升。文学鉴赏可以按照爱国文学、歌颂故乡的文学、还年有枪、歌颂爱情文学等,通过全面的选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被动鉴赏转变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融入到文学鉴赏中,这对实现高职文学鉴赏教学水平提升方面有积极作用。

(三)构建多元化的高职文学鉴赏考核体系

高职文学鉴赏考核机制,是在考核记忆与积累的基础上,完善文学鉴赏的考核标准,文学艺术本身并不存在标准的答案,需要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念融入到高职文学鉴赏的考核中,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系统,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动态的、全面的考核。在进行考核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人文精神世界构建等为目标。例如,课堂笔记以及课外阅读笔记的抽查工作落实,对强化学生的思绪记忆,情感记忆等方面有积极作用。要求学生记录自己读书时的感悟以及看法,并尝试关注课外文学作品以及不同角度下的不同文学观点,这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有积极作用。课外文学作品收集以及课堂讨论是高职文学鉴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考虑以文学现象为课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资料寻找,并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思考与已知结论不同的可能性。在高职文学鉴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组织能力,而且,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也有推动作用。教师可以以经典剧情与场景的现场演绎为基础,任由学生选择其相关喜欢的作品,或者以自行编写剧本、准备道具、选角等,将最后的成果展现出来,这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以及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中,其对文学作品的情感、逻辑、内在思想等方面有基本的理解,在剧情演绎中可以深层次的了解作者的思绪,贴近作者创作的思绪,在丰富高职文学鉴赏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最终的考核结果可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定,这对促进高职文学鉴赏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工作的创新发展有积极作用。

(四)重视职业素养提升

提高高职文学鉴赏教学水平,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以及文化底蕴,则需要从职业素养提升的角度进行完善。教师在进行高职文学鉴赏教学开展中,需要将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目标,并从教学计划的角度进行调整,修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在保证素质教育以及文学鉴赏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将课内外的文学作品完美的融入到课堂中,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能力方面有积极作用。在重视文学系统知识讲解的同时,将文学作为艺术是作品,从情感性以及审美感悟的角度进行教学拓展,通过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并带动学生的情绪,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方面有积极作用。从教学方法以及课堂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持续创新过程中,需要版主学生坚定自身的独立思想,打破程序化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重视传统文化教学,促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对学生的高尚情操养成方面有积极作用。

三.结论

终上所述,高职文学鉴赏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学生的人文精神构建,在这一视角下,从文学鉴赏教学方式、内容以及德育教育等方面进行优化,这对提高文学鉴赏教学水平方面有积极作用。此外,挖掘文化作品中的深层次思想与情感内涵,从文化角度审视文化思潮,在教学实践中,发掘人文情怀与人生价值,重视文化艺术的学习,这对促进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构建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晓兰.浅谈如何上好高职文学欣赏课[J].读天下(综合),2019(19):0237-0237.

[2]杨利平.论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主体性缺失[J].职业时空,2014,10(05):101-103.

[3]许辉,马燕妮.对高职文学鉴赏课的教学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7):70-71.

[4]熊金星.浅析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2):197-198.

[5]李秀媚.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教学模式的引入[J].职业,2017(01):92-93.

(作者介绍:梁英,沈克旻,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文学教学现代文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 教学策略 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课程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文化课大类中的人文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阅读和品鉴能力。英美文学是了解英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是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渠道,是英语语言输出的载体和精华。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提高学生的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一、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逐渐增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也越来越大,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也转移到以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为主,忽略了对于英语文学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很多学生存在功利思想,过于看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语言文学不感兴趣,对于外国文学作品更是不屑一顾,认为它们没有使用价值,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研读属于浪费时间。另外,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也急需进行更新。目前,负责各个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独白式的讲解为主,将焦点过多的集中于课文的语法和结构上,对于课文中体现出的英语语言的魅力未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感受到这些文学作品的伟大之处,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这些原因都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于文学课存在一种敬畏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抑制了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过于强调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对于课文中体现的文学意义介绍不够,使得学生无法建立对作品的审美情趣,不能吸引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这种情况下很难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以上几个问题就是目前各个高校英语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这个问题值得相关业内人士进行反思。

二、英美文学教学策略

(一)英美文学的课程定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学习途径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能轻易得到任何想要搜索的内容。目前英美文学课本中的很多名篇都被改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相关的内容已有了深刻的印象,文字教材上的内容已经很强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英美文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阅读名著与英语写作结合起来。因此经典名著普遍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在遣词造句、文章结构方面特别优秀,有利于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语言能力,成为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范本。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应该就是启迪学生的思想、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文学品味。课程的主要目标也应该是培养学生建立基本的英语文学功底,掌握基本的英语文学鉴赏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强调课程开始的目的和意义,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准备,深入分析作品中体现的人文精神,要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感受作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英语语言艺术魅力的兴趣,才能更加主动的去学习。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英美文学相结合

随着网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模式的选择,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对英美文学产生兴趣,有利于英语专业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借助网络技术时,教师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例如英语水平、喜好、个性等,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制作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课件可以穿插音乐、图片、影视片段等,以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互动,而且能够活跃气氛、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原本枯燥的英美文学教育变得生动活泼。教师应该制作各种多媒体课件来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并茂的优点,可以向学生充分展示课程的特点,能够形象的传达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另外一些设施先进、师资优良的高校还可以专门建立英美文学的辅助性网站,教师可以和学生开展远程交流,例如网上答题等,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通过网联网来完全作业,上传到相应网站,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点评。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单调的文学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爱上英美文学。

(三)实施多维评价体系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传统方式过于强调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了解的不够全面,不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自主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种评价结果过于片面。正确的评价方式应该是以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主,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为辅的方式,因为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鼓励学生与教师互动;此外,形成性评价要结合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评比、作业评比、自学能力评价、平时测验结果、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等等。在终结评价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汇报方式,可以采用论文、项目报告或者是参加期末考试等等。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增强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教学的影响很大,因此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来提高和充实自己。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方面的工作,要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同时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开拓眼界、掌握最新前言技术提供广阔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广泛搜集与课程有关的各种材料,精心准备课件,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另外,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时刻关注专业领域的各种最新消息,提高专业素质。同时要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定期参加学校或专业组织开展的各项教学科研和座谈活动,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英美文学是一种展现西方文化的输出体现,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英美文学的课程设计不能完全脱离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了解。因此,英美文学教师应利用合理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结合英美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在个人知识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条件下,更加深入地挖掘到作品中的内涵,从中感受到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择一些在文学思想和文学价值上都有代表性意义的丰富多样的英美文学作品,给学生展示出一个美妙多彩的文学乐园。在教学实施中,从英美文学作品出发,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阅历,文学作品的知识及写作技巧介绍,通过详细的注解和打量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智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创新性地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英美文学的魅力和内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谋篇构局和精准、地道的用英语去表达文化的内涵,从而使得他们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

参考文献:

[1]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及利用途径[J]. 郑敏丽.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03)

[2]论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 周盛.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04)

[3]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英美文学元素的价值与策略探究[J]. 王萃.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06)

(作者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数学素质思想训练论文范文下一篇: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