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论文范文

2024-01-01

文学创作论文范文第1篇

2011新媒体文学创作:

海量神话与精神短板并存

欧阳友权

新媒体文学主要指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媒如网络、手机等创作和传播的文学。2011年,网民上网阅读的热情高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文学网民高达2.27亿人,其中约有2千万属上网写作人群,经文学网站注册的写手高达200万人。

继前两年“博客热”后,2011年出现微博的爆炸式增长,有微博服务网站50多家,并不断开发出针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随身客户端技术。“热帖”不断、热点频仍的微博客传播创造了2011年最具社会关注度的“围脖文化”现象。

状态:文学创作如泉涌

数字化传媒的迅速普及和数量庞大的文学网民,让时下网络文学的阅读群体、写手阵营和原创作品数量,均以巨大的增幅涌向2011年的文坛,以泉涌式的高产谱写文学的“海量神话”,创造了巨大的文化关注,形成了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学奇观。

如“起点中文网”每天有千万计的用户访问量,每天保持4千万字以上的作品更新,短短几年,网站已积累原创文学作品超过百亿字。老牌的文学网站“榕树下”,每天能收到近5千篇自由来稿,1997年创办以来,共收藏文学投稿超过40万篇。女性文学网站“红袖添香”有注册用户240万,储藏的长短篇原创作品总量超过192万部(篇),日浏览量最高超过6400万次。我国有经常更新的文学网站超过500家,加上超过3亿手机网民的“段子写作”和3亿多人的微博群体,累计起来的作品总量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些写作所带来的文学总体格局变化和不容小觑的文化影响力,改变的不仅是文学载体和存在方式,还有文学的生产机制、认知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诸多文学规制和理念。“技术丛林”和“山野草根”这两把利剑,已经让网络文学、手机阅读、博客写作、移动互联传播等,在文学版图上开辟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文学榛林。

文学创作如泉涌的现实,表征了“新媒体文学时代”的历史性出场,并用一个新民间文学和数字文化的庞大阵营,打造出这个时代磅礴的文学态势和一代人成长的文化语境。

境遇:接过传统抛来的“橄榄枝”

面对“新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这个绕不过去的话题,2011年的主流文学正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为解答这一被热议的论题不断递上示好的“橄榄枝”。事实上,对新媒体文学的客观评价和观念体认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进入主流话语。不过2011年度传统文学对新媒体写作的接纳,态度更明朗,举措也更得力,可以视为这两大文学阵营从暗送秋波到握手言欢,由互动双赢到抱团取暖、联袂出击的“联姻”之年。

譬如,中国作协积极介入新媒

体文学的研究和引导,2011年采取了四项措施:明确把中国作家网、新浪读书频道、盛大文学、中文在线、搜狐读书频道列为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加强对网络作家、编辑的培养,继续在鲁迅文学院举办网络作家和网站编辑培训班;在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中把网络文学创作列入扶持范围,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在茅盾文学奖评选中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

这些举措表明了主流文学支持新媒体文学健康发展的积极态度。还有如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当年明月、张悦然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文艺报》与盛大文学合作开辟网络文学评论专栏,推进网络文学评论;中国作协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网络版权维护、数字化阅读、网络作品版权输出等方面采取积极维护、有效管理、鼓励发展的态度,为网络文学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融合传统文学、贴近主流文化,让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写作实现双向交流,融合互补,这对整个文学的发展繁荣十分重要。

市场:产业链上找卖点

新媒体文学具有精神内容与传媒经济的双重属性,其所培植的文化产业链主要由“签约写手、储存原创作品、付费阅读、二度加工转让、下载出版、影视改编、制作电子书、开发移动阅读产品、网游改编、动漫改编、转让海外版权”等环节来实现,通过全媒体营销建立起一个融合在线阅读、移动阅读、实体图书、动漫、影视等多形态文化产品、立体化版权输出的链条。2011年,这个产业链上的最大卖点是转让影视版权。

自从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大获成功后,从网络上寻找故事资源成为许多影视剧创作的法门。文学网站和网络写手都从这里看到了商机,2011年,仅盛大文学就出售影视版权50多部,起点文学网还专门创办了剧本频道。《失恋33天》、《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和空姐一起的日子》,以及《美人心计》、《倾世皇妃》、《千山暮雪》、《泡沫之夏》、《钱多多嫁人记》等,均斩获不凡收视票房业绩,其所引发的“穿越”、“宫斗”类型剧热度升温,一部部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联袂上演,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收视收看市场。

影视产业与新媒体文学“联姻”,不仅是相互需要,也是相互依存,甚至是相互“寻租”。究其内在动因,一是源于网络小说平民化、类型化、青春化的故事品质适应公众趣味的平视审美风格,与影视作品的大众化选择是一致的,容易找到影视改编的市场卖点;二是剧本资源短缺、市场供需配置的需要。影视创作的基础是剧本故事,新媒体文学的海量存储为此提供了资源库、故事库。那些点击率高的新媒体作品,具有天然的受众优势和市场先机,影视创作可以在这里提前收获眼球聚焦点,寻求到利润最大化的机会。

同时,新媒体运营商和网络写手,也希望借助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影视平台扩大影响,让作品获得二度增值的机会,接受主流文化“招安”,赢得正宗艺术“名份”,实现“网上火”与“影视热”的双重效应。

可见,二者的“联姻”带来的是资源共享和市场双赢,是网络文化与影视文化、新媒体文学与大众艺术相互取长补短、彼此借力发力的珠联璧合之举。

弱项:写作还需接“地气”

回眸2011年的新媒体文学,褒贬密度最大的还是网络文学“海量”与其“质量”的落差,“速成”与“速朽”的并存。全民写作创造的存量惊人却佳作难觅,虚拟的文学殿堂上摆放的多是“注水长篇”甚或文字垃圾。文学网站的市场盈利能力在增强,而艺术创新能力不足。网络写手的“点击率崇拜”,关心的多是自己的稿费单而不是作品的艺术品位。

2011年末热门网络小说排行榜中,排位前十名的《吞噬星空》、《斗破苍穹》、《遮天》、《天珠变》、《武动乾坤》、《大唐皇族》、《永生》、《锦衣夜行》、《重生之贼行天下》、《武帝重生》等,全是玄幻武侠、架空穿越、灵异修真、历史后宫等类型化写作,没有一部是现实题材的作品。类型化写作适于分众、小众的点击期待和付费阅读,但这类作品的情节、故事、人物、想象、节奏和叙事方式等都是模式化的。天马行空,面壁虚构,迎合阅读市场,确实能赢得排行榜、赚取点击量,但刻意相似的写作模式,缺失文学性的速食内容,生编硬造的故事情节,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字的篇幅,除了与利润最大化商业资本有关外,其实是无关乎文学和艺术的。正如有论者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学还不是一种文学写作,与民族文化、国人生活能够交融在一起的东西还太少,与读者真正实现内心交流的东西还太少。

当前,新媒体写作必须保持对网络志存高远,对文学心怀敬畏,真正建立起文学承传、创造、担当和超越意识,能够更多地与人民、时代、土地接近,打深井,接地气,提升艺术创造的高度,挖掘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度,描绘时代的精神影像和图谱,赋予文学更强健的精神品质,提供给读者更多的人性温暖与心灵滋养。

(资料来源:《深圳商报》、中国新闻网)

文学创作论文范文第2篇

从功能效用来讲,文学写作,如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戏剧的写作,是为抒发主观感情,反映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作而写的;应用写作是为了处理公务和个人事务而写的。应用写作是为了实行管理、传递信息等社会效用,运用书面语言和图表符号进行的写作活动,是一种做直接、最有效地为表述思维、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解决问题,为实现社会服务的写作。

从内容表达上看,文学写作的内容表达相对比较自由,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见解; 而应用文写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文学写作的目的是为欣赏而非实用,即使是领导者个人的作品,也不具备权威性和约束力。应用文是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担负着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任。应用文写作必须严格遵照、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求政治性,要体现权威性、严肃性、庄重性,对受众有很强的约束力,必须按照应用文的要求遵照、办理和执行。正所谓“一字入应用文,九牛拔不出”。应用文写作强调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写作者的思维要服从于客体对象的需要,把握对象的特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去组织应用文的内容,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这就要求从事应用文写作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上级的指示精神,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有效加以落实。

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学写作鼓励创作性,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特点比较明显。文学写作个性更为张扬,形式更加灵活,写法更加多样,鼓励写作者展示艺术想象与形象思维,突破束缚,创造崭新的艺术境界。与文学写作相比,应用文写作格式化思维明显,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写作比较枯燥。有人说,应用文就是“八股”,这是误解。应用文体式和格式上的一致性、标准化特点是应用文写作的规范要求,绝不是“八股”。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应用文具有固定的和惯用的体式和格式。从应用文文面格式处理上看,应用文格式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 《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格式》国家标准。另外,《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处理办法》和《党的机关应用文处理条例》分别对行政公文和党务公文做出了规定,从文种、行文规则、应用文用纸、应用文办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应用文正文的写作看,应用文的开头、主体、结尾具有惯用的方式,有各部分的习惯用语,各个文种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方式也有通常惯用的写作方法。例如,“通知”文种的写作,开头先写通知因由、再写通知事项,最后是结尾习惯用语;“请示”的写作,要写明请示理由、请示事项、结尾;“计划”的写作,在主体部分要写明目标、措施、步骤。应用文的模式化和程式化是适应应用文实用性的要求而形成的,简洁明了,有利于受众了解应用文的主要意图,不致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有利于公务处理,在实际应用文处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应用文写作的这一特点,应用文写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各个文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能够更快地掌握应用文写作规律,提高公务处理效率。 “照猫画虎”,进行仿写与模写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从写作过程上看,文学写作没有时间要求,比较自由宽松,而应用文制作处理上有比较严格的时间限制。文学写作没有什么时限性,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留下了不朽的艺术杰作。应用文的制发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应用文写作无论是向上级报送文件,还是向下级布置工作,通常都有完成的时限要求。应用文的写作时限与工作问题的解决紧密相连。例如,新闻稿的写作,时间和作品价值是紧密联系的。

文学创作论文范文第3篇

一、关于广告创作和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广告是现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通过广告, 可以有效的进行商业价值的传递, 从而对目标受众产生一定的消费引导, 让消费者在进行商品消费的过程中, 能够基于广告的引导, 进行目标商品的购买。

在现代广告创作的过程中, 为了更好进行商业价值的传递, 创作者所采取的创作方式和手段十分多样, 而且在过程中, 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事实上, 从广告诞生之初, 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广告作品创作上, 就已经有西方文化内涵的展现。从这一点上来说, 西方欧美国家的广告创作,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西方国家文化的缩影。广告创作也承载了西方欧美国家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意蕴。从我国的广告创作来说, 我国在进行广告创作之初, 更多是受到西方欧美国家的影响, 因此在广告的创作表现上, 也有较为浓郁的西方文化色彩。随着广告产业的不断发展, 以及国内广告市场的逐步成熟, 国内的许多广告创作者也开始逐步跳脱西方文化思维的束缚, 在进行广告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 致使许多广告作品呈现出浓郁的东方韵味。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中, 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之一, 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现。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意境解读, 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学特质。对于现代广告作品的创作来说, 通过融入中国古代文学, 能够提升广告创作的古典韵味, 促使广告作品创作呈现出较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境和特质, 提升广告作品创作的古典之美。

二、在广告创作中进行中国古代文学审美借鉴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在广告作品创作中融入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意境, 在实现中国古代文学的融入上, 要合理的进行相应审美借鉴对策的筛选。通过合理的对策运用, 促使更多广告创作者在进行广告作品创作的过程中, 能够充分实现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融入, 提升广告作品的中国古典文化内涵。

(一) 合理进行情感切入点的寻找, 彰显广告作品发现之美

立足本质视角来看, 中国古典之美和西方美学之间一个较为突出的差异是, 中国古典美学更强调意境的营造和表现, 而西方美学则强调的是借助多种表现方式, 实现美的意境的再现。所以从这一点来看, 西方在进行美的营造上, 更多的是针对存在之美的模仿和再现。所以在西方很多知名的艺术作品创作上, 通常都是造型之美。

和西方国家不同,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的是意境之美, 重视通过艺术的方式去进行美好意境的创造。在中国很多古典文学作品, 尤其是古诗创作上, 往往是借助一种文学呈现方式, 表达创作者内心的情感, 以及创作者自身对美的向往和追逐, 彰显的是一种“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现之美。通过对众多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和剖析, 不难看出, 在进行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上, 无论是诗歌作品, 还是文言文作品, 更多的是用来进行创作者志向的表述, 或是进行创作者内心情感的传达[1]。这一点, 从“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到“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再造“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其中, 从甜蜜思念, 到伤感哀怨, 再到淡定洒脱, 无一不是以“情”为主导, 所以这也充分证实了在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作品创作上, 最突出的审美特质之一便是以情动人。

回归到广告创作本身来看,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广告作品创作, 实际上都是和其自身的文化传承有密切关联的。西方的很多广告创作强调的是逻辑表达, 强调的是意境的再现。但是从中国的逛logo作品创作来说, 则是强调以情动人, 重视的是意境的营造。在进行中国广告作品创作的研究上, 我们也很容易发现, 许多作品的诉求点都落在了情感层面。所以这也正是迎合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逻辑。通过这种情感的表述, 不仅有助于更好激发目标受众的关注, 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 促使观看者更容易接受广告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

因此在进行中国广告作品创作的过程中, 要想更好实现对着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意境的借鉴, 其中一个最关键的要素就是要重视情感诉求的把握, 立足情感视角进行广告表达内容的切入, 能够更好拉近广告商品和目标受众之间的距离。以金龙鱼的广告创作为例。由于金龙鱼广告的播出时间为春节期间, 所以创作者在进行广告作品创作的过程中, 并没有过多的进行内容的创新, 而是立足春节本身, 以情感诉求为起点, 营造出全家其乐融融、欢聚一堂的画面。通过这种情感诉求的表达, 能够拉近金龙鱼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达成出色的情感互动。再比如雕牌洗衣粉的广告创作, 也是立足情感视角, 一句“妈妈, 我能帮您干活了”融化了目标受众的心。通过这种母子间情感诉求的表达, 更好地传递出产品的价值和理念。

(二) 重视独特意境的营造, 展现广告作品的含蓄之美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上, 含蓄之美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很多创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表达上, 强调情感的融入, 值得一提的是, 在进行情感融入上, 文学创作者并没有直抒胸臆的进行情感的抒发, 往往是借助一种含蓄的方式, 通过婉转迂回的表述来进行情感诉求的表达。而这一点, 恰好也是中国人含蓄特点的最好写照。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诸如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常含蓄的情感表述方式。再比如那句人人耳熟能详的“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幸福。综合以上来说, 中国人在进行情感表达上, 习惯用比较含蓄的方式展现。

从广告作品的创作来说, 创作者在进行广告意境的营造上, 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人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进行广告意境的营造上, 不应该过于直白, 要充分借鉴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营造方式, 强调含蓄之美的展现。这一点, 和西方奔放的情感表达方式有质的区别。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来说, 很多文学创作者对于“意境”的营造有独特的理解, 正如“诗家之景, 如兰田日暖, 良玉生烟, 可望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也就是说, 中国古代文学所强调的意境, 如水中月、镜中花, 虽美却不可直接触碰, 强调的言尽意不尽的意境之美。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里, 意境实际上应该是作为中国含蓄情感表达的方式, 是情感的承载。这也就要求广告创作者在进行广告作品创作的过程中, 不应该采取过于直白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商品价值的传递, 而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进行广告内容的创作上, 重视意境的营造。通过意境的营造, 去进行广告内涵的承载, 让广告受众通过独特的广告意境创造, 去感受广告作品所要表达的含蓄情感[2]。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我们在进行广告作品创作上, 应该重视虚实结合。所谓虚, 指的是广告作品在进行情感的表达上, 应该通过虚的方式, 借助广告意境的营造实现, 也就是说, 广告的主题设定应该是“虚”的。所谓的实, 即实实在在的广告内容呈现。通过实实在在的场景营造, 让受众在进行广告内容浏览的同时, 借助实实在在的场景去揣摩“虚”的主题内涵。以白沙集团的广告作品创作为例, 在进行广告画面的塑造上, 结合白沙集团四个字, 应该能造出白鹤翱翔的场景, 一男子遥望远处的白鹤, 配上背景音“鹤舞白沙、我心飞翔”。整个画面干净、整洁, 通过真实的场景塑造, 展现出白沙集团积极向上的品牌理念和品牌意境。通过这种意境的营造, 让目标受众在进行广告作品观看的同时, 也能够领悟到广告所要传递的情感意义, 及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

三、结语

就当前我国广告产业的发展来看, 随着目标受众对于广告作品的审美品味不断提升, 要求广告创作者在进行广告作品创作的过程中, 要充分立足目标受众视角, 结合目标受众的情感表达来进行广告作品的创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 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意境出发, 提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 重视情感诉求的表达, 强调意境的营造, 通过在意境中进行情感的融入, 更含蓄的进行情感诉求的传递。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这种模式也为当前广告作品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和思路。我国现代广告作品的创作应该充分借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意境, 实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精髓的吸纳和借鉴, 摒弃西方广告创作思维模式, 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广告创作养分的汲取, 提升广告作品创作民族内涵和文化意境。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当前我国的广告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逐步开始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韵味。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传承过程中,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是中国古典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通过将中国古代文学引入广告创作, 能够提升广告创作的文化意蕴, 促使我国的广告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东方意蕴。本文在研究过程中, 立足当前广告创作视角, 针对如何有效实现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借鉴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广告创作,中国古代文学,审美借鉴

参考文献

[1] 姜婷婷.论广告创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借鉴[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2) :56-59.

文学创作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梳理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脉络。在《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一文中, 指出肇始于晚清的中国科幻文学“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即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90年代、21世纪”[1]。文中总结了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介绍了代表作家, 使广大读者对中国科幻一百年来的发展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

论文阐明了梁启超等大力倡导译介西方科幻小说的重要意义。晚清最受译者欢迎的是法国科幻大家凡尔纳的作品, 除了1900年陈寿彭、薛绍徽夫妻合作翻译的《八十日环游记》, 此后几年被翻译出版的凡尔纳的作品还有1902年卢藉东、红溪生合译的《海底旅行》, 1903年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杰》、包天笑译的《铁世界》、鲁迅译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1905年奚若译的《秘密海岛》等。西方科幻译作多次出现在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上, 这与刊物主编的办刊理念有密切关系。本着“开启民智”的初衷, 《新小说》主编梁启超大力提倡对西方科幻小说进行译介。《小说林》编辑部主任徐念慈很早就对著译科幻小说产生浓厚的兴趣, 于1905年翻译出版了日本押川春浪的科幻小说《新舞台》。由于他的提倡, 《小说林》自创刊起便开始发表科幻作品。

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作家的科幻小说的影响进行了介绍。现在一提起外国科幻作品, 许多读者就会列举出美、英等国科幻作家, 但对苏联科幻作品却相当陌生。论文《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简述了“20世纪50年代, 苏联科普化思潮和苏联作家的科幻小说译作对中国作家产生深远影响”[1]。1955年, 潮锋出版社出版了“苏联科幻小说译丛” (包括奥霍特尼柯夫的《探索新世界》、贝略耶夫的《“康爱齐”星》、叶甫列莫夫的《星球上来的人》) ;同年, 潮锋出版社还出版了阿达莫夫的《驱魔记》、自由出版社出版了古雷维奇的《棕榈上的霜》;1958年, 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了高鲁别夫等的科幻小说集《火星历险记》。这些作品都受到广大中国读者欢迎。

介绍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的复兴发展期起到重要作用的代表作家。“王晋康、吴岩、星河、韩松、潘海天、杨鹏、绿杨等新生代作家相继崛起”[1]。王晋康堪称九十年代中国科幻的旗帜性作家, 代表作有《类人》《天火》《七重外壳》《水星播种》等, 多探究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吴岩著有《心灵探险》《生死第六天》等长篇科幻小说, 以涉猎诸多前卫科学话题著称。星河是最早涉及网络题材的新生代作家, 主要有《决斗在网络》《梦断三国》《网络游戏联军》等一批有关网络的科幻作品。韩松的代表作有《宇宙墓碑》和《跌宕的青春》等, 皆为大胆进行文体实验的先锋叙事文本。少儿科幻领军人物杨鹏代表作有《校园三剑客》《太空三国战》《保卫地球》等, 作品在中小学生读者中影响巨大。

进入21世纪, 科幻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除了广为人知的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外, 作者推介了其他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依据列出的名单按图索骥, 可以方便广大读者查阅他们的代表性作品, 有韩松的《火星照耀美国》《宇宙墓碑》《红色海洋》, 陈楸帆的《深瞳》《沙嘴之花》《未来病史》, 夏笳的《关妖精的瓶子》《永夏之梦》, 钱莉芳的《天意》《天命》等。

肯定了当下女性科幻作家的影响力。尽管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就是女作家玛丽·雪莱所创作的《弗兰肯斯坦》, 但是读者普遍认为科幻文学是由男性主导的。不仅作家, 男性读者也占绝大多数。但新世纪的中国女作家以令人瞩目的成就刷新了这一认识。2004年, 钱莉芳创作的长篇历史科幻小说《天意》总销量达到15万, 创造了自1983年以来长篇科幻小说的历史记录。夏笳曾经5次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 在全球顶级研究期刊《Nature》杂志发表的科幻小说《Let's have a talk》, 小说探索了未来人工智能的新世界。

认识到优秀的翻译家对推介中国科幻作品的重要性。评论家谭五昌认为:“没有优秀的翻译家把作家作品翻译成外文, 很可能影响到作品在国外的传播性和影响力。”[4]众所周知, 莫言作品的瑞典文翻译陈安娜、英文翻译葛浩文对西方世界了解莫言作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论文《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知名译者搭建起了沟通中西科幻的桥梁”部分, 作者重点介绍了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对翻译中国科幻作品起到的重要作用, 刘宇昆首先是一位获有科幻界的诺贝尔与奥斯卡之称的雨果奖和星云奖的科幻作家, 此外, “刘宇昆热衷于科幻翻译, 先后将刘慈欣、陈楸帆、马伯庸、夏笳、宝树、糖匪等多位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译介到美国”[1]。刘宇昆还为夏笳的科幻小说《Let's have a talk》修改润色, 使得小说表达风格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刘宇昆认为, “翻译的灵魂是理解作者的声音, 每位作者都有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些隐含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是最难把握的”[6]。

笔者还试图对《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一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提出商榷。作者在文中提到国内已“初步形成系统化的科幻人才培养模式”, 并介绍了当前国内科幻理论研究者的领军人物——北京师范大学吴岩教授。但据笔者了解, 国内高校专事研究科幻文学理论和创作的学者非常少, 除北京师范大学外, 高校文学院系开设科幻文学专题课程的也很罕见。因为在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眼中, 科幻文学仍属小众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中鲜有提及科幻文学的内容, 这也使很多备战考研的学生都会忽视这方面知识。201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试题有一道论述题是谈对科幻小说热的看法, 难道众多考生, 但势必会引起今后考生的重视。

据了解, 北京师范大学吴岩教授除了给研究生开设《科幻文学与影视艺术》等相关课程外, 他还常常邀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给学生举办讲座, 围绕中西科幻文学和科幻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遗憾的是, 有机会去北师大听课或讲座的人太少, 如北师大能开设相关在线开放课程, 使科幻文学爱好者能在线学习、交流互动, 那就能给许多人提供学习机会。另外, 中国科幻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手中, 让青少年学生重视的前提是老师的引导介绍。可给学生开些书目, 介绍科幻史上的经典名著, 并开设一些研讨活动, 鼓励文笔好的学生试笔创作等等, 逐步扩大科幻文学的影响, 培养科幻文学创作的新人。值得高兴的是, 2018年12月刚公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度课题指南》中有“外国科幻文学研究”的选题, 这对科幻文学的理论研究将有着重要意义, 因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选题指南可以说是引导学术研究的风向标。

在为中国科幻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 作者也没有回避中国科幻文学与发达国家在创作和出版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但诚如论文结尾所言“从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到刘慈欣的《三体》, 从模仿借鉴到走出国门, 中国科幻在曲折发展中走过一百余年, 有望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1]。总之, 《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一文对梳理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历史、推介知名作家及文本、引导创作、展望未来发展前景都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卢军的《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一文, 梳理了上个世纪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脉络、概述了新世纪科幻文学的发展现状、展望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前景, 是一篇值得科幻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研读的优秀论文。本文试图对此文的理论价值和意义进行阐述, 并就其中一些问题提出商榷。

关键词:中国科幻文学,发展,思考,商榷

参考文献

[1] [2][3][5][7]卢军.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 2016 (11) :98-101.

[4] 莫言诺贝尔奖“背后的功臣”:各国译者功不可没[N].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10-25.

文学创作论文范文第5篇

学期伊始先学行书, 主要的学习对象为宋四家和晚明的几位大家。理由一是因为老师要求, 二来自我认为, 宋代的书风和晚明的书风较为明显, 特点较为明确, 在临摹的过程中易于我们深挖行书的精髓。宋代尚意, 书风较之唐代和魏晋比较自由和奔放, 以米芾和黄庭坚为首的书家作品中流露着高超的技法美, 这样的作品更加会吸引住我们这些初学者的眼球。强烈的粗细对比, 倚侧对比, 枯湿对比, 节奏变化, 墨色变化, 有利于我们的直接取法, 更为有大文豪苏东坡此类的书法作品, 其中浓浓的学术气、书卷气的熏陶。晚明尚奇, 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使得晚明书风在整体上较之前人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变化, 长立轴, 大幅中堂这样有别于之前书法尺寸有着重大的改变, 大字行草渐渐成为主流书风, 以王铎、傅山、倪元璐等书家为代表的书法作品流露出别样的美, 学习这样的书法作品有利于我们解放“双手”。敢写、能写、我认为是迈开书法行草创作的第一步。三是以宋、晚明为平台上追古法, 这样显然比直接追溯魏晋的古法较为的容易, 先吸收后人所理解的部分并以此为媒介直接对魏晋的行草进行吸收消化。

近来书坛中很多的书家都在着力于行草的创作, 行草创作、行草创作、随意的翻开一本作品集可以说有百分之六七十都会是行草的创作, 可是怎样才是一幅好的行草作品, 或者说怎样才是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这个问题可以说难为到了我自己, 到现在坐在电脑面前敲字的我其实还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长时间的思考却也不是毫无所获。下面谈谈自我对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的短浅理解。其实这样的问题我问过很多很多的人, 有学生也有老师, 有专业人士、也有非专业人士、统合大家的意见大致都为:1、形式多样的2、技法成熟的3、个人喜好等。答案多面, 诚如大家所思一样, 之前的我也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首要的条件是有着精彩的技法和对古法的贴近。直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之下让我看到了本世纪初的一本名家邀请展的作品集, 那时候林散之先生, 沙孟海先生还依然健在, 也都参与了那次的名家邀请展, 看完那本作品集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好的作品看的是作品本身所自然流露出的“气质”。这就是格调的问题了, 而不是仅仅是在看作者所展现处来的技法了。为此近来我还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用手机在一个草书法帖上随意的拍出一行字和同样用手机拍下当前书坛中很出名的某位书家的一行字, 然后把两张图片拼到一起, 让很多的科班出身的同学进行欣赏, 在事先没有告诉他们实情的情况之下让他们做出比较并挑出他们认为好看的一幅字, 最后答案却是惊人的相似, 基本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法帖上的那一行草书, 理由基本都是看着自然舒服。说到这里或许也就不需要再赘述什么了!由此也带出了我下一个需要说的问题, 对于我们现在当下的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来说, 那么除了现在难以达到的“气质”之外, 现下的我们更应该注重草书创作中的什么问题呢?

于我个人而言, 着力于草书创作的工夫远胜于行书, 于是对草书的理解也就多于行书了, 之前认为草书是在写变化, 因为草书的变化以及暗合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在草书中你可以找到哲学, 在草书中你可以找到阴阳五行, 甚至书家的价值观, 人生观。草书的变化千千万万, 所以说写草书就是在写变化这一说法似乎也还可以勉强的站得住脚。可是我总觉得这一说法似乎还是不是太深刻, 还是有很多值得深挖的空间。某一日在闲暇和同学聊天之余自己无心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自我这个梦中人。怎么样写草书?怎么样写草书?草书创作与其说是在写变化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情绪, 写一种风骨。对!草书本身就是一个生命, 一个由书家结合当时主观环境而自然而然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立的生命个体!王羲之的《丧乱贴》、张旭的《肚痛贴》等。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必有一种情绪、一种自然流露的气息。在吕金光老师的作品集中我曾经看到这样的几句话:“草书的变化对象是一种精神, 把点画、结体与章法组合而成的精神”、“以高昂的情绪贯彻其中, 使之气势飞动、浑然一体。为此要一鼓作气、一起呵成”。在他的创作手记中也多有这样的一句话:“盼有某某意, 难求某某气”。高如吕金光先生在草书创作中的高度, 在每一幅的作品中都在追求一种情绪、一种气息、一种风骨, 试想一幅技法再好的草书作品中都没有一种生命亦或一种情绪, 试问还是一幅真正意义上的草书么?笑话!以此为标准就可以淘汰掉书坛中绝大多数的行草书家。一个草书作品中都难以让人感觉到一种情绪一种生命, 那么创作它的书家充其量把它打造成一个外在形骸颇美而实无灵魂的“僵尸”而已。所以那些书家的未来艺术高度似乎也就仅此而已。我曾笑着打趣说对于我们现在的菜鸟而言草书创作就应该先把创作的内容和字法先挨个或者整体写他个百八十遍, 把书写的内容和字法刻进骨子里, 然后专门挑一天清晨或傍晚, 结合清醒的脑袋和主观的情绪一气呵成的写完。这样不管你的技法到不到位, 我觉得你的笔墨至少算得上是一幅真正意义的草书, 因为一气呵成之下你的作品中会在不断气的情况下融入你当时的主观情感, 不再是惶惶而书。于是你的作品不再是“僵尸”, 于是你的作品不再上气不接下气, 于是你的作品便有了生命!

所以个人粗浅的观点认为, 创作可以起点低, 但是眼光却不能低, 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艺术人要眼高手低”大概也就印证了这句话。在创作的开始, 和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准确的定位创作应该达到的目标和高度, 这样才不会走弯路甚至停滞不前。上述所说的草书创作中应该具有的是感情和创造生命。可是这样的要求诚然也会对书家的才情和经历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可是纵观历史, 出现了很多的楷书大家, 很多的篆隶大家, 很多的行书大家, 试问却有多少的草书大家呢?想到这里草书创作之难溢于言表, 想想却也释然, 是啊, 确实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写草书的, 那么怎么样的人才适合写草书呢, 或者说写草书都要怎样的先决条件呢?我也正在找, 或许不久也会有答案吧!

上一篇:医疗技术论文下一篇:项目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