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体裁范文

2023-09-15

文学体裁范文第1篇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

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

另外五律,七绝的侧重点是

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

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

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

二、

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

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

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

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

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

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

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

文学体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

一、过程体裁教学法简介

过程体裁教学法(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最早是由英国的Stirling大学的Richard Badger和Goodlish White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综合写作教学模式。它能充分发挥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这三种写作教学法各自的优点,同时能有意识地克服和规避各自方法的不足。过程体裁教学法强调写作应包括语言知识(体现在成果教学法中)、语境知识(体现在体裁教学法中)、写作目的(体现在体裁教学法中)和写作技巧(体现在过程教学法中)等要素。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基于资源整合互动策略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模式。

二、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Go For It(人教版)教材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每单元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活动学会语言。单元话题写作是基于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话题,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使用本单元的目标语言进行写作。而这个话题通常与阅读材料section A 3a或section B 2b的文章息息相关。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阅读课和写作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运用过程体裁教学法,将阅读作为写作创设的具体情境,并在写作中将阅读材料作为一个体裁的文章在语言知识、语境知识、写作目的和写作技巧上作进一步的深化。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将过程体裁教学法分为课前准备阶段、阅读文章阶段、话题写作阶段和批改总结阶段。

1. 课前准备阶段。认真研究阅读材料section A 3a和section B 2b的文章和单元话题写作要求。教师可以以单元话题背景语言为依托,通过改变作文材料,达到促进学生对单元目标语言进行再理解、内化提取和综合运用的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阅读文章阶段。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模仿写作的过程,我们的学生是通过模仿培养写作技能的。教师可以采取自上而下、先见森林后见木的阅读方式,首先通过阅读揣摩作者的意图,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章各个段落层次的分析,领悟文章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各种衔接手段,领会文章的各种表现手法和谋篇布局上的特点,并借以掌握英语写作的内在规律,采取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明白组句成章的各种原则,进而增加篇章意识,学会从宏观角度上构筑文章的框架结构,为将来的英语写作准备必要的技能。

3. 话题写作阶段。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搭建从词汇、句型到篇章结构的框架,使学生各抒己见,并将它们对某一体裁的认识内化到其知识结构中。

4. 批改总结阶段。这个阶段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决定是在课堂进行或是放到课后进行。在课堂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收集、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并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做出及时评价,从而使教、学双方得到过程体裁教学中的第一手反馈信息。

三、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案例

笔者以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级Unit7“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clothes.”单元写作为例,将Section B 2a-2e的阅读材料和3a-3b的写作任务结合起来探析过程体裁教学法。这也是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如何规范地进行议论文写作。

1. 课前准备阶段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Unit 7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Section B的阅读语篇介绍了一个叫刘宇的男孩,他希望实现自己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梦想,为此和父母产生了分歧。文章的结构比较清晰:第一段提出话题(topic),第二段和第四段是父母的观点和理由,第三段和第五段是刘宇的观点和理由。整篇文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Section B3a-3b是写作板块。3a以表格形式提供给了写作大纲,要求学生列出不赞成的规定、不同意的理由以及修改建议。3b则提供了写作支架,增加过渡性语言,帮助学生使用合理的语言表达,写出完整的文章。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如果要运用过程体裁教学法完成这两大部分的教学,难点是:(1)如何使学生在写作中正确运用阅读中所学的词汇和句式;(2)如何使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使用恰当的具有连接作用的词或句式;(3)如何安排文章的段落结构。

2. 阅读文章阶段

在阅读文章的处理上,笔者采用“Top-down”即“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

Activity 1: Read the title

(After a short warming-up activity, ask Ss to read the title.)

T: What’s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T/Ss: The article is titled “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

T: Well, what do you think the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S1: The writer may have problems in making his decisions.

S2: Someone may not agree with the writer.

S3:...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章标题,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中心话题,揣摩作者的意图,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满足了他们好奇的心理特征。

Activity 2: Read and Answer

(Ask the Ss to divide the article into some parts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 1: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T: Could you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article? By the way, where can we usually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an article?

Ss: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T: Are you sure that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is the topic sentence?

S1: No. I think it is “Teenagers often think they should be allowed to practice their hobbies as much as they want.”

T: I am sorry it is not the right one.

S2: Do you agree?

T: What do you agree?

S2: Do you agree that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practice their hobbies as much as they want?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主题句,但应根据前一句补充同意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主题句,引导学生探索议论文的模式。议论文的模式是比较固定的,一般来说开篇第一句就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主题句。但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是这样的。学生要通过仔细阅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主题句与文章标题也是相互呼应的。

Part 2: Find Liu Yu’s and his parents’ opinion and reasons

笔者在这个环节首先设计了两个问题:1. Who gives their opinions and reasons? 2. In which paragraphs can we find their opinions and reasons? 学生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紧接着笔者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展开。以“Liu Yu’s parents’ opinions and reasons”为例:

T: What do Liu Yu’s parents think?

S1: They don’t allow Liu Yu to train so much and become a professional running star.

T:How do you know Liu’s parents dont allow him to train so much?

S2: In paragraph 2, there is a sentence, “However, his parents won’t allow him to train so much”. (引导学生寻找过渡句。)

T: Why don’t they allow Liu Yu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running star?

(板书The first reason is that...,引导学生使用具有连接作用的句型)

在这个环节上,学生颇费了点时间寻找到了四个理由。笔者将四个理由的句式一一呈现在幻灯片上。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利用幻灯片上的词汇和句式复述“Liu Yu’s parents’ opinions and reasons”。并且在学生复述过程中,摘录学生使用的连词。“Liu Yu’s opinion and reasons”部分的操作基本一致。

设计意图: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议论文有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结论。这篇阅读材料不属于典型的议论文结构。为了更有利于后面进行的写作教学,笔者对阅读材料进行了灵活处理,通过表格的形式提炼文章,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了解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给出自己的理由。并且指导学生掌握词汇和句型的使用。

3. 话题写作阶段

Section B 3a提供了单元写作话题,即父母制定了家规“can’t play computer games”和“can’t watch TV”,3b提供了写作支架。笔者认为在写作支架的搭建上可以借鉴阅读材料的篇章结构、句式和词汇。为此,笔者重新设计了写作材料。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写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如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步:“Well, you really did a good job in talking about Liu Yu’s family rule. And suppose you have a family rule. Your parents don’t allow you to watch TV because they hope that you can enter a good high school. Now look here.(呈现幻灯片上的材料作文) How many paragraphs are you going to write? What will you write about in each paragraph?”在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笔者通过板书把作文的整体结构呈现在黑板上。

第二步:“In which sentence do we usually give opinions in each paragraph?”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已经知道在议论文这样的体裁中,通常是开篇就会明确地给出观点。答案无疑是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就是“topic sentence”。笔者继续追问,“What is your topic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和“What reasons may your parents have?”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将主题句和学生要用到的词汇、句式写到黑板上。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操作步骤相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最后生成的黑板板书内容。(内容略)

第三步:“Wow, we can see so many reasons in each column. How can we put these reasons together?”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总结这篇作文会用到的具有连接作用的词汇和句型。如下:

第1组:first/firstly, second/secondly, then, finally/at last/in the end...

第2组:also, besides, what’s more/worse, moreover, in addition, more importantly, by the way, one more thing...

第3组:The first reason is that …, 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 The (上接第112页)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

第四步:呈现文章所有信息,并强调可以适当增加上课的内容。

4. 批改总结阶段

由于时间关系,笔者采用的是课后教师批改的方式。从开始实践过程体裁教学法以来,笔者都要求学生要将写作课中的关键词与句型记在笔记上,并切实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把课堂上出现的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用起来。所以,笔者的作文批改方式也做了相应的改变:(1)坚持给学生作文纠错;(2)学生的主要信息采用打勾的方式检查;(3)用得好的词和句子用波浪纹和五角星。

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写作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了收集,佳句后面署上学生的名字,并且用幻灯片的方式在黑板进行了投影。

在作文讲评结束后,学生需对作文进行二次修改,笔者也对二次修改的作文做了批改。

四、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词汇、话题、佳句、过渡词、篇章结构等方面实现多元联动,扎实地落实以读促写,逐步建立起学生对于某一类体裁的英语阅读和写作的信心。笔者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践行过程体裁教学法,刺激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永兴学校 311400)

文学体裁范文第3篇

课堂讲授(√):实践课(√)32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报道摄影的题材选择,掌握突发新闻、预发新闻的报道,掌握特写照片的报道,掌握人物报道和人物肖像报道、了解体育新闻报道的要点,了解摄影插图的报道方法,掌握专题图片报道,了解纪实摄影的重要性及其题材选择、拍摄方法。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突发新闻事件的快速报道、专题图片报道。

难点:纪实摄影与专题图片报道的关系与区分。 教学内容 与设计 内容:

2.1报道摄影题材的选择:

一,新华社——汤姆森培训中心的资深编辑皮特.伍德列出的20项可以报道的内容(可作参考):1,具有传奇色彩的人;2,和每个人有关的;3,地方性的、独一无二的;4,与钱又关的;5,犯罪;6,性;7,矛盾与冲突;8,宗教;9,灾难与悲剧;10,幽默;11,秘密;12,健康;13,科学;14,娱乐;15,著名人物;16,气候;17,饮食文化;18,失败的人;19,具有刺激性的事;20,少数人关心的事。 二,新华社——汤姆森培训中心的资深记者鲍伯.希特契科克的报道题材选择。

三,选择题材时应注意的事项:1,没有形像性、不适合作报道摄影的。2,没有社会意义的。3,对宗教和性的报道在中国不适合国情。4,专题图片报道适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4,关注人与环境的命运,站在历史的高度,在事件中写人与背景,从具体的人和事出发。

四,中国报道摄影题材有待扩展:1,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的生存状态。2,经济飞速发展中新兴行业的创建、发展、壮大。3,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喜与忧。 2.2突发新闻的报道:

一,什么是突发新闻?报道突发新闻的目的:不是满足好奇心,而是社会责任。突发新闻的切入角。突发新闻报道的链条:获取信息——进入现场——采访拍摄——图文传输。

二,如何获取信息:我国媒体记者一般有几种渠道:1,热线报料,新京报的报料最高奖可拿一万元;2,个人广泛的社会关系,尤其与

110、120、119等报警机构的关系;3,从较快媒体获取信息,如电台、网络。美国的媒体可以监听警察局的无线电通话频道,随时可以获取最快的信息,如上世纪30、40年代纽约的维吉。中国的法律不允许。

(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介绍该部对突发新闻“严防死守”五道防线。

1,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专职摄影记者,总社也有预备队。

2,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字记者,配发小型数码相机,进行技术培训。其数量远大于摄影记者。 3,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从2003年到现在已有3000余名,大多为地方媒体的摄影记者。 4,与国外通讯社建立图片交换关系,利用他们的记者网和图片库。 5,截取电视画面,万不得已之策。

三,进入现场:不是所有突发新闻都对记者开放,因此能否快速进入现场成为一名摄影记者能力、人格魅力的表现。一般有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1,对现场级别最高的官员晓以利害关系。

2,得到相关人士帮助,这些人的利益与事件或有关、或无关,但出于正义感,他们希望记者能报道事件的真相。

3,随机应变,混入现场。 4,间接报道。

四,采访拍摄:现场要冷静,规避危险,避免出错。

1,对新闻价值的正确判断:地方性新闻、全国性新闻还是国际性新闻?

2,现场混乱不允许过多考虑,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先拍下来再说,不漏掉信息,然后再选取精彩瞬间,人物情绪高潮等等。

3,不能光拍不采访,不要依靠文字记者,也许现场没有文字记者,都靠你自己。采访时要注意搞清最重要的三点:a,人员伤亡情况;b,事件发生的原因;c,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五,保护好存储卡,最快速度传回编辑部: 1,为什么要保护好存储卡?地方官员的缺德招。

2,快是新闻的生命,迅速传回图片不是你想象的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在外地。 2.3预发新闻的报道

一,事先知道时间、地点、内容和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包括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做出的对社会有影响的工作、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预发新闻可以提前做好采访拍摄计划。不同级别的媒体对预发新闻价值的认定是不同的,因此投入的报道力量和报道力度大小也有差别。 二,重大活动:

1,政治与经济方面:包括重点工程的开工、竣工、实施,大到如青藏铁路、神7问天,中到粤海铁路开通、文昌航天城的建设,小到海甸溪北岸改造、博爱路旧城修旧如旧等。

2,文化、体育活动:包括重大的文化、体育活动,大的如奥运会、全运会等,百花奖、飞天奖、金鸡奖颁奖仪式,中的如海南岛欢乐节、三亚世界小姐评选、环岛自行车比赛等。

3,采访拍摄的实施:A,根据媒体的报道计划派出人数不等的摄影记者。B,根据现场的地形将摄影记者分派在内场、外场或周边并安排拍摄内容。C,要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画面,从大场面到人的特写。D,要考虑版面上组照的需求,拍摄不同视角、视觉、画幅的照片。

二,重要会议: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等的会议以及跨国家、地区的会议。

1,拍摄会议注意领导照片,比如党代会常委的合影,跨国会议中国领导人与国外领导人位置的掌握。 2,在会议上抓新闻点,如几年前全国人代会上有代表举手投反对票,这是民主表现,也是重要的新闻点。 3,在会议上采访拍摄重要人物,许多重要人物平时难采访,会议上有了机会可以做配图片的专访。 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做出的对社会有影响的工作:报道政府部门的工作情况似乎成为各地党报的一项任务,随着新闻改革,人们已知道新闻和宣传的区别,尤其是都市报的崛起,使新闻更加纯粹。但是如果政府和社会的其它单位做出了对社会、对群众有影响的工作,也是值得报道的。如国家对农民的免税政策,地方政府为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提高所做的一些实质性工作,企业为公共和公益事业建设做出的具体的贡献等。

这类题材的拍摄没有特别要求,根据不同情况掌握。

四,日常生活:街头巷尾、邻里之间、奇闻轶事、怪异现象等。

1,这类题材采访拍摄要靠摄影记者平时的关系网,信息分布范围广,如没有关系网便得不到线索。与突发新闻不同的是它的新闻价值靠记者去挖掘,从平常有些意思的小事中挖掘出有社会典型意义的新闻。《新民晚报》几十年的经验。

2,要勤于“扫街”,这是摄影记者的基本功,从街头巷尾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3,对奇闻轶事、怪异现象要从科学角度解疑(当然要请专家),不要夸大事实,误导群众。 2.4特写报道

特写照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表现,反映一种社会变化、社会发展趋势的照片;特写照片更多的是靠摄影记者的发现,靠的是摄影记者对环境、人物及社会背景的把握。

一,特写照片的特征:1,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不要求实效性;2,可欣赏性、趣味性,有人情味、有内涵;3,不单单是简单记录,重视表现。

二,特写照片的拍摄题材:没有固定范围,哪里都有可能拍摄到,关键看摄影记者的“眼力”。《美国新闻摄影教程》中的17种范围,可供参考。

1,去一些唐人街或意大利区这样富有特色的街区,或是去城里的老街区,在那些地方,人们喜欢走上街头四处转悠。

2,选择一些你喜欢的图片书作为启发灵感的参考,以发现非常适合作为拍摄对象的地方或人物。

3,查一下日历,看是否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即将来临。

4,从一些像市政厅屋顶、游泳池水下、或蹦蹦床下这样独特的视角拍摄。 5,搜集一些个人或机构发动的事件或活动的新闻。 6,通过你的线人了解到有意思的拍摄题材。 7,看看人们的消费热点,从中找到拍摄题材。

8,查阅事件日历,上面会记录有从科技博览会到同性恋大游行等各种事情。 9,从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中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

10,了解国内发生的事情或流行趋势,如果摇摆舞在纽约和旧金山很盛行,那么在你的城市也盛行吗? 11,到一条你以前从未去过的新街走一走。

12,选择一个词汇,例如“爱”来作为拍摄主题,然后去寻找,其它的词汇也不妨试一试。

13,“第一”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妨去拍一下开学的第一天,游泳课上的第一次跳水,或生物课上的第一青蛙解剖。

14,选择一些动人的风景,风景是非常迷人的。

15,挖掘一些危险职业,如高空走钢丝、试飞员、训狮员。你还应关注那些即便不危险却不平凡的职业,例如品茶师或旗杆刷漆匠等。

16,研究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例如殡葬学校、理发学校、喜剧学校。 17,通过一些像轮廓、图案或阴影这样形式感很强的照片来简化世界。 三,特写照片的拍摄方法:

1,坚持抓拍、偷拍、抢拍(注意法律问题)。

2,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或焦段,从鱼眼、超广角到500、600的长焦,不同焦距可以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2.5人物报道和人物肖像

这里所指人物报道不是成组照片对人物故事性的报道,一般是单幅照片配合文字对人物的报道。这种报道分三种类型,一是现场新闻人物,二是环境人物,二是人物肖像。

一,现场新闻人物重要人物处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比如游行、集会、竞选、重大活动上新闻人物的出现。应注意的是要侧重对新闻人物的突出报道,而不是对人物处在的环境如游行、集会、竞选等活动的报道。现场新闻人物报道时要注意闪光灯的使用,要掌握好反射技术(散光片散射或利用白色顶棚、墙壁散射)否则会形成人物前部阴影。

二,环境人物环境人物往往不是事件性新闻,大多为预约好人物,安排好适合于表现人物职业、性格的环境,然后拍摄。整个过程由摄影记者操作、摆布,并充分使用摄影的各种技术来突显人物的特征。

三,头部像和标准照头部像多用于文章配图,如对某个人物的介绍、评价等。也用于人物言论、论说时的配图。而标准照多用在严肃、正规的事件、活动报道,如政党竞选时使用的照片,通缉令使用的照片、英雄模范介绍时使用照片,都属于标准照。 2.6摄影插图

当今报刊中的时尚、饮食、娱乐、家居、汽车等版面刊登的照片,以及经济、金融、证卷等版面配文章的照片,都属于摄影插图。

一,插图摄影的拍摄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广告摄影的方法拍摄,后期往往要经过剪裁、拼贴等制作。 二,使用插图照片应注意:

1,插图照片仅仅是传播信息的图像,而不是一个新闻现场。 2,不能使用政府官员的照片做插图。 3,最好标注说明是插图。 2.7体育报道

一,体育报道分竞技体育报道和群众体育报道两大类,媒体大多注重前者而对后者轻视。在体育报道中要强调以下三点:

1,体育报道的新闻性摄影记者拍摄体育竞赛与摄影爱好者不同,后者仅仅是抓住竞赛中的精彩瞬间,成为一件摄影作品。而前者所拍摄的竞赛照片中必须具有新闻价值的完整信息。因此,比赛场地中的摄影记者既要选择有新闻价值的竞赛场面或人物,去拍出精彩的照片,还要记录下所拍摄画面的详细信息。 2,体育报道的思想性体育竞赛不仅仅分出谁输谁赢,不是胜者王、败者寇。体育弘扬的是一种精神,奥林匹克公平竞赛的精神,人类挑战自我身体极限、团结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

3,体育报道的技术性体育新闻摄影要求记者:A,对所拍摄的体育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B,预测和把握精彩瞬间的能力。C,对摄影器材熟练的使用。

二,体育报道使用的器材体育报道与其它摄影报道不同,有多方面的特殊性,既有大场面的全景式画面,又有个体形象的特写画面,因此对器材的要求比较高。

1,从鱼眼、超广角变焦、广角到中焦的变焦、中焦到长焦的变焦、300毫米、4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甚至800毫米、1200毫米的镜头。当然不可能带这么多镜头,基本的配置为:超广角变焦、广角到中焦的变焦、中焦到200毫米的变焦,300毫米、4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这四支镜头中任选一支但要加1.4X或2X增距镜。

2,三角架、独角架和地面角架。其中独角架的作用最大。 3,其它摄影附件闪光灯、快门线、各种电池等。

三,群众体育的报道群众体育的报道内容不仅包括竞技体育中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等等,也包括像拔河、踢毽、武术等等。群众体育摄影报道要注意:

1,突出群众体育的环境特点,能看出运动场地的特点,如在小渔船上孩子们踢足球、胡同里的篮球投篮等。 2,是否具有新闻性群众体育扩展的很多,要选择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如为迎奥运举办的群众体育活动、纪念某个节日的群众体育活动等等。 2.8成组照片的报道

真正意义上的成组照片的报道,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德国杂志上。《慕尼黑画报》编辑洛伦特提出:画报上的新闻照片应组织得有故事性,用一系列照片描述一个中心主题,而不使人看起来是拼凑在一起的一张张快照。1936年著名的《生活》周刊创刊,之后的近30年中,西方乃至全世界的人从《生活》的图片报道中看到了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事和事件。国外专题摄影报道经历了数十年的演进和变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定式,当然这些理论和定式也在不断地发展、求新,如欧洲的专题摄影报道创新性较强,而美国仍保持着传统。

我国专题摄影报道从解放初受苏联画报影响,《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以及之后的其它画报都使用专题摄影报道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而报纸一直到90年代才开始重视专题摄影报道这种形式,此前报纸的画刊大多刊载绘画和书法作品。开专题摄影报道的是《中国青年报》,该1995年1月25日的刊登摄影记者刘占坤的组照《胡晓芒:让紫禁城动起来》。之后国内敏感的报刊随之而动,都开辟了专题摄影版面,并越做越好、越做越大、越做越精,以至于《南方都市报》2001年6月3日使用了9个版面报道一个专题《儿童异度空间》。

一,当前报刊成组照片的报道主要分三种:图片群、专题摄影报道、图片故事。

1,图片群一般用在报刊的时事新闻版,将没有逻辑关系的一张张时事新闻照片安排在一个版面或跨页中。如一些包刊“一周国际纵览”、“国内纵览”等。

2,专题摄影报道:A,事件性专题——抓住一个事件,从不同侧面切入,反映不同时间、空间、对象的不同画面。这类专题的特点是有一定的情节性和故事性,但故事情节的连接跨度大小不一。如有关汶川大地震后,一些报刊的抗震救灾专题摄影报道。B,状态性专题——在选择了一个主题后,用多幅不同的画面围绕着主题报道,多反映一种社会现象、暴露一些社会问题,宏扬一种风尚,如**《黄河两岸的污染》。状态性专题摄影报道每张图片的关系是并行关系,没有哪张照片应放在开头、哪张放在中间、哪张放在结尾。

3,图片故事抓住一个富有情节的新闻故事或富有新闻情趣的新闻人物,用数幅画面细腻地刻画诸多相互连接的情节,从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结构的组照。题材可大可小但人和事都非常具体,事物本身具有

故事性和戏剧性,故事本身均处于运动状态。要求这组照片中的每张之间都有着逻辑关系,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顺序。图片故事主要报道人在社会、人在事件中、人在环境中的状态。 二,图片故事、专题报道的操作过程:选择、策划题材,拍摄符合要求的一组照片。

1,选题包括选择或策划适合报道的题材和合适的切入角(主题)。原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无论什么题材,都应该是在大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背景支撑下发生的故事人、事件或社会现象,都能很好地突显主题。

2,专题摄影报道的拍摄虽然一组照片中的每一张都是并行关系,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但仍然要选择不同视点、不同视感、不同视角、不同影调、不同画幅的照片表现主题。

3,图片故事的拍摄美国《生活》周刊要求至少要拍摄到8个方面的内容:A,全景或对主题带有介绍性的照片:通常是广角或是从高角度拍摄的全景画面。B,中景:对一群人或一些活动进行描写。C,近景:把镜头集中在专题中的某个元素上,例如人物的手或建筑物的局部细节。D,肖像:人物表情处于情感高潮时的特写,或是人物处于生活环境中的照片。E,关系照片:表现人物之间交流的照片,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F,典型的瞬间:对整个图片故事有概括意义的照片,包含主题的一些要素,通常也称作决定性瞬间。G,过程照片:使故事具有发展及运动的感觉。H,结论性或结尾照片,把故事引向结束。我们以此作参考,可以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

三,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的发展创新

各媒体在图片故事和专题摄影报道的实践中,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在题材、体裁、版面安排、与文字有机结合等方面均有所创新,使这个在中国报纸上出现仅十几年的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报道摄影,显得非常成熟与精到。当然,这与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1,报道摄影的策划策划的背景:a,新闻资源不再可能被少数媒体垄断,几乎没有独家新闻可言;b,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从“量”转变到“质”。如何对一个重要新闻资源进行又深又广的报道,这就需要策划。根据不同的新闻,策划可以有报社、杂志社、通讯社的策划,下属部门的策划,以及记者在报道中的策划。

策划主要针对重要新闻题材(重点、难点、热点)、重大突发事件的后续报道等,其基本原则:a,选择具备可扩展、延伸、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b,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c,尊重新闻事实,充分发挥摄影记者和编辑的主观能动性;d,最终结果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南方日报》的做法:通过策划,不仅为受众提供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及其相关背景,还要提供内容丰富的“立体化”报道,具体做法为三看:

A,由此新闻事实向下看,将主题扩展为多个相关子题,形成系列报道,分步骤展示每一个新闻点,以全景式报道满足受众需求。如海口行政区域扩大、粤海铁路通车、03年博鳌海南日报100个版等。

B,由此新闻事实向后看,看其新闻事实有无延续报道的价值。有的看似不起眼小新闻,可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成为有普遍意义的新闻,这就需要策划者有眼力,并能找到新闻点将其激活。如,见教材。 C,由此新闻事实向左右看,策划与此新闻事实相关内容的报道,延长新闻的生命力。如,见教材。 《华商报》对策划的看法:

A,要有策划,但不能过分,做新闻本身就是被动的,,只能在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可为炒作而颠倒主次。

B,无节制地策划,将自己操作的新闻事件凌驾于众多新闻之上,以吸引受众的注意,转移公众的关注度,长此以往,必然使媒体的公信度下降。 C,策划为小术,不为大道。 2,图片和文字报道的有机结合

由于各国各地对报道形式对新闻产生什么的效果的理解不同,因此会根据不同的新闻事实采取以下三种形式:a,图配文b,文配图c,图文并茂。 3,多版专题报道

多见于国外报纸,国内少见,占版面资源太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问题。2001年6月3日《南方都市报》九个版专题报道《儿童异度空间》(4开报纸),刊发41幅照片,每版一个子专题,如:生存、暴力、战争、孤独、黑暗、死亡、饥饿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世界儿童的生存状态。《南方日报》的《生命写真》,4个版(对开报纸),分4个子专题。《海南日报》2001年重阳节前后,分5天时间,用5个版,刊登“海南百岁老人”。

4,表现形式的创新国内先锐报纸的实践出现创新趋势,其主要有:a,为形成视觉中心,排版版式大胆革新。b,主题集纳式,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拍摄,即是将一些看似没有关系(其实有内在联系)的照片用一根时空或逻辑上的主线串联起来,将零散的照片编辑成有叙述主题的整体报道。如柴继军《目击中国.com》(南方都市报2000年第一期)、《武汉完全社会新闻》(南方都市报2000年7月9日)等c,母主题复线多页式,一个大主题下多个小主题,视觉容量、信息辐射极大,机构复杂而严谨。《中国制造》48个版;《广州它世界》56个版(《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5日.d,《关心她的美丽关心她的健康》(《南方都市报》2001年3月4日)引入绘画、装置等艺术形式。 2.9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在整个摄影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这与摄影的本质有关。摄影就是客观、真实记录人和事物。纪实摄影源远流长,由于纪实摄影师大多关注社会底层、关注弱势群体,因此也称为社会纪实摄影。19世纪后期英国的约翰.汤姆森、托马斯.安南便将镜头对准了城市底层的劳动者,约翰.汤姆森不仅出版了反映工人阶层生活的画册《伦敦街头生活》,他还曾到过中国,拍摄了中国百姓生活的纪实照片,出版多册反

映中国社会生活的画册。纪实摄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记录历史做出突出贡献,而作为纪实摄影一部份的新闻摄影已成为现代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报道手段。纪实摄影是摄影师长期、深入采访拍摄某些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意义题材的图片,因此纪实摄影的基本特征就是社会性、文献性、文化性和系统性、详尽性。 一,纪实摄影的发展源流

1,早期的纪实摄影威廉.汤姆森托马斯.安南雅格布.里斯刘易斯.海因欧仁.阿杰

2,纪实摄影的发展变化美国农业安全局20世纪20到50年代众多优秀纪实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克莱因新纪实摄影后现代纪实摄影 二,中国的纪实摄影发展 1,解放前孙明经庄学本

2,解放后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纪实摄影有意识地开始,到现在出现了近百位纪实摄影师、两百部有影响的纪实摄影作品。

3,纪实摄影的特征:真实性;主观性;故事性;专题性;典型性;审美性。

三,纪实摄影与专题摄影报道的同异这是两个不同的分类概念,本来没有可比较的因素和意义,因为纪实摄影是题材分类,而专题摄影是体裁上的分类,但由于在实践中概念容易乱,这里还需着重论述。纪实摄影与专题报道摄影的差别体现在8个方面:

1,时效性和新闻性,纪实摄影队社会的影响是长时间的。

2,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注重的是一个“点”,追求典型内容和画面的典型瞬间,以表现一个事件或人物的活动。纪实摄影关注的是一个“面”,通过多个点表现的一个面。

3,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适合报纸、杂志等媒体,纪实摄影由于信息量大,图片量大,适合于出版书籍或办展览。

4,专题摄影报道表现完整的一个事件,或一个明确的主题;图片故事有很强的故事性。纪实摄影不仅仅表现一个事件或一个主题,不仅仅是用图片讲一个故事,在反映社会一种状态的同时,还透露出一种诉求并揭示出状态的背景、环境。

5,专题摄影报道与图片故事每张图片之间有着逻辑联系,尤其图片故事,有前后顺序。纪实摄影的每张图片没有前后顺序,联系不紧凑或没有联系。

6,纪实摄影每幅图片都可以单幅独立存在,我们读单幅都有意义。 7,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在报刊使用时,注重版面的形式。

8,图片故事在表现中需要有多个因素:开头、全景、中景、一群人、近景、一个人或局部特写、肖像、最典型的照片、人与人的关系、过程、结尾。纪实摄影的成组照片不需要循这种模式。

四,纪实摄影题材的选择:题材没有限制,只要具备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的人、事、事件。 1,见证重大事件 2,关注特殊人群 3,定格时下的社会生活 4,记录文化现状 5,发现重要社会现象

本章思考题:(见教材113页) 实践要求:

文学体裁范文第4篇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消息

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五个部分。

通讯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闻专访

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文学体裁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与《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各级写作目标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笔者从Go For It(人教版)教材的两年教学实践中发现,过程体裁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并在Badger和White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过程体裁教学法”写作教学步骤。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

一、过程体裁教学法简介

过程体裁教学法(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最早是由英国的Stirling大学的Richard Badger和Goodlish White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综合写作教学模式。它能充分发挥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这三种写作教学法各自的优点,同时能有意识地克服和规避各自方法的不足。过程体裁教学法强调写作应包括语言知识(体现在成果教学法中)、语境知识(体现在体裁教学法中)、写作目的(体现在体裁教学法中)和写作技巧(体现在过程教学法中)等要素。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基于资源整合互动策略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模式。

二、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Go For It(人教版)教材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每单元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活动学会语言。单元话题写作是基于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话题,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使用本单元的目标语言进行写作。而这个话题通常与阅读材料section A 3a或section B 2b的文章息息相关。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阅读课和写作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运用过程体裁教学法,将阅读作为写作创设的具体情境,并在写作中将阅读材料作为一个体裁的文章在语言知识、语境知识、写作目的和写作技巧上作进一步的深化。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将过程体裁教学法分为课前准备阶段、阅读文章阶段、话题写作阶段和批改总结阶段。

1. 课前准备阶段。认真研究阅读材料section A 3a和section B 2b的文章和单元话题写作要求。教师可以以单元话题背景语言为依托,通过改变作文材料,达到促进学生对单元目标语言进行再理解、内化提取和综合运用的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阅读文章阶段。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模仿写作的过程,我们的学生是通过模仿培养写作技能的。教师可以采取自上而下、先见森林后见木的阅读方式,首先通过阅读揣摩作者的意图,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章各个段落层次的分析,领悟文章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各种衔接手段,领会文章的各种表现手法和谋篇布局上的特点,并借以掌握英语写作的内在规律,采取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明白组句成章的各种原则,进而增加篇章意识,学会从宏观角度上构筑文章的框架结构,为将来的英语写作准备必要的技能。

3. 话题写作阶段。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搭建从词汇、句型到篇章结构的框架,使学生各抒己见,并将它们对某一体裁的认识内化到其知识结构中。

4. 批改总结阶段。这个阶段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决定是在课堂进行或是放到课后进行。在课堂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收集、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并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做出及时评价,从而使教、学双方得到过程体裁教学中的第一手反馈信息。

三、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案例

笔者以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级Unit7“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clothes.”单元写作为例,将Section B 2a-2e的阅读材料和3a-3b的写作任务结合起来探析过程体裁教学法。这也是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如何规范地进行议论文写作。

1. 课前准备阶段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Unit 7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Section B的阅读语篇介绍了一个叫刘宇的男孩,他希望实现自己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梦想,为此和父母产生了分歧。文章的结构比较清晰:第一段提出话题(topic),第二段和第四段是父母的观点和理由,第三段和第五段是刘宇的观点和理由。整篇文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Section B3a-3b是写作板块。3a以表格形式提供给了写作大纲,要求学生列出不赞成的规定、不同意的理由以及修改建议。3b则提供了写作支架,增加过渡性语言,帮助学生使用合理的语言表达,写出完整的文章。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如果要运用过程体裁教学法完成这两大部分的教学,难点是:(1)如何使学生在写作中正确运用阅读中所学的词汇和句式;(2)如何使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使用恰当的具有连接作用的词或句式;(3)如何安排文章的段落结构。

2. 阅读文章阶段

在阅读文章的处理上,笔者采用“Top-down”即“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

Activity 1: Read the title

(After a short warming-up activity, ask Ss to read the title.)

T: What’s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T/Ss: The article is titled “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

T: Well, what do you think the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S1: The writer may have problems in making his decisions.

S2: Someone may not agree with the writer.

S3:...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章标题,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中心话题,揣摩作者的意图,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满足了他们好奇的心理特征。

Activity 2: Read and Answer

(Ask the Ss to divide the article into some parts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 1: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T: Could you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article? By the way, where can we usually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an article?

Ss: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T: Are you sure that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is the topic sentence?

S1: No. I think it is “Teenagers often think they should be allowed to practice their hobbies as much as they want.”

T: I am sorry it is not the right one.

S2: Do you agree?

T: What do you agree?

S2: Do you agree that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practice their hobbies as much as they want?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主题句,但应根据前一句补充同意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主题句,引导学生探索议论文的模式。议论文的模式是比较固定的,一般来说开篇第一句就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主题句。但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是这样的。学生要通过仔细阅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主题句与文章标题也是相互呼应的。

Part 2: Find Liu Yu’s and his parents’ opinion and reasons

笔者在这个环节首先设计了两个问题:1. Who gives their opinions and reasons? 2. In which paragraphs can we find their opinions and reasons? 学生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紧接着笔者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展开。以“Liu Yu’s parents’ opinions and reasons”为例:

T: What do Liu Yu’s parents think?

S1: They don’t allow Liu Yu to train so much and become a professional running star.

T:How do you know Liu’s parents dont allow him to train so much?

S2: In paragraph 2, there is a sentence, “However, his parents won’t allow him to train so much”. (引导学生寻找过渡句。)

T: Why don’t they allow Liu Yu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running star?

(板书The first reason is that...,引导学生使用具有连接作用的句型)

在这个环节上,学生颇费了点时间寻找到了四个理由。笔者将四个理由的句式一一呈现在幻灯片上。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利用幻灯片上的词汇和句式复述“Liu Yu’s parents’ opinions and reasons”。并且在学生复述过程中,摘录学生使用的连词。“Liu Yu’s opinion and reasons”部分的操作基本一致。

设计意图: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议论文有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结论。这篇阅读材料不属于典型的议论文结构。为了更有利于后面进行的写作教学,笔者对阅读材料进行了灵活处理,通过表格的形式提炼文章,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了解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给出自己的理由。并且指导学生掌握词汇和句型的使用。

3. 话题写作阶段

Section B 3a提供了单元写作话题,即父母制定了家规“can’t play computer games”和“can’t watch TV”,3b提供了写作支架。笔者认为在写作支架的搭建上可以借鉴阅读材料的篇章结构、句式和词汇。为此,笔者重新设计了写作材料。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写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如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步:“Well, you really did a good job in talking about Liu Yu’s family rule. And suppose you have a family rule. Your parents don’t allow you to watch TV because they hope that you can enter a good high school. Now look here.(呈现幻灯片上的材料作文) How many paragraphs are you going to write? What will you write about in each paragraph?”在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笔者通过板书把作文的整体结构呈现在黑板上。

第二步:“In which sentence do we usually give opinions in each paragraph?”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已经知道在议论文这样的体裁中,通常是开篇就会明确地给出观点。答案无疑是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就是“topic sentence”。笔者继续追问,“What is your topic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和“What reasons may your parents have?”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将主题句和学生要用到的词汇、句式写到黑板上。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操作步骤相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最后生成的黑板板书内容。(内容略)

第三步:“Wow, we can see so many reasons in each column. How can we put these reasons together?”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总结这篇作文会用到的具有连接作用的词汇和句型。如下:

第1组:first/firstly, second/secondly, then, finally/at last/in the end...

第2组:also, besides, what’s more/worse, moreover, in addition, more importantly, by the way, one more thing...

第3组:The first reason is that …, 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 The (上接第112页)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

第四步:呈现文章所有信息,并强调可以适当增加上课的内容。

4. 批改总结阶段

由于时间关系,笔者采用的是课后教师批改的方式。从开始实践过程体裁教学法以来,笔者都要求学生要将写作课中的关键词与句型记在笔记上,并切实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把课堂上出现的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用起来。所以,笔者的作文批改方式也做了相应的改变:(1)坚持给学生作文纠错;(2)学生的主要信息采用打勾的方式检查;(3)用得好的词和句子用波浪纹和五角星。

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写作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了收集,佳句后面署上学生的名字,并且用幻灯片的方式在黑板进行了投影。

在作文讲评结束后,学生需对作文进行二次修改,笔者也对二次修改的作文做了批改。

四、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词汇、话题、佳句、过渡词、篇章结构等方面实现多元联动,扎实地落实以读促写,逐步建立起学生对于某一类体裁的英语阅读和写作的信心。笔者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践行过程体裁教学法,刺激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永兴学校 311400)

上一篇:文学常识下一篇:无线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