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概论范文

2024-05-11

生物工程概论范文(精选12篇)

生物工程概论 第1篇

一、生物医学材料的分类

生物材料品种丰富, 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照属性对其进行分类包括生物医学金属材料, 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 生物陶瓷, 生物医学复合材料以及生物医学衍生材料。

(一) 生物医学金属材料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指的是用作生物医学材料的金属或合金, 机械强度高, 抗疲劳特性强, 在临床应用作为植入材料广泛使用, 目前常用的有钻合金、钛合金和不锈钢的人造骨。另外,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记忆功能, 能够用于矫形外科手术和心血管外科手术。

(二) 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

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两种类型, 当前发展得最快的是合成高分子医用材料。通过分子改造, 可以获得许多优良物理机械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材料。其中软性材料常用来作为人体软组织如血管等的代用品;硬材料可以用来作硬脑膜、心脏瓣膜等。

(三) 生物医学无机非金属材料

生物医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又称作生物陶瓷。化学性能稳定, 生物相容性良好。生物陶瓷包括两类:惰性生物陶瓷, 如氧化铝、临床碳素材料等。这类材料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材料的耐磨性能良好, 分子化学键能较高;生物活性陶瓷, 如羟基磷灰石等, 这类材料能在内环境中逐步降解和吸收, 或者可与生物机体内的组织以稳定的化学键结合, 因而发展前景明朗。

(四) 生物医学复合材料

生物医学复合材料是由多种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材料, 主要用于修复人体组织、代替人体器官以及人工器官的制造等方面。其中钻合金和聚乙烯组织制作的假体常被用作关节材料;碳-钛合成材料是良好的人工股骨头替代品。复合材料与生物高分子, 如激素、抗原、抗体和酶类等结合, 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起传递信号的功能。

(五) 生物医学衍生材料

生物衍生材料是经过特殊手段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经过处理的生物衍生材料不具有无生物活力, 但是因其具有类似天然组织的构型和相似生理功能, 在人体组织的修复、替换中作用显著, 目前临床应用主要有皮肤掩膜、透析膜、人工心脏瓣膜的制作等。

二、生物医学材料的特性

生物医学材料做为一种临床医学的替代材料, 其要求和期望相对较高。首先, 生物医用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血液和组织相容性, 不能出现凝血现象和排异反应。其次, 要求其能够抗生物老化。生物体内代谢产生的酸碱物质可能会对生物材料造成一定程度的腐蚀, 因此对于长期植入的材料, 要求材料的生物稳定性高, 耐体内化学物质腐蚀能力强, 而对于短暂植入的医学材料, 则耍求在一定时间之后为可被人体吸收或代谢。最后, 生物医学材料还要求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质、易于加工、造价低廉, 另外在消毒灭菌方面, 要便于消毒灭茵, 不能够含有致癌或致畸的组分。对于不同用途的材料, 其要求各有侧重。

目前应用最为成熟和广泛的两种生物医学材料应属医用硅橡胶和人工骨。医用硅胶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聚硅酮的一种橡胶样固体形态, 又称二甲基硅氧烷。具有优异的生理惰性, 无毒、无味、无腐蚀、抗凝血、与机体的相容性好, 能经受苛刻的消毒条件, 是美容外科中应用较广的生物材料.。随着生物医学和材料的发展, 人工骨作为人为制备的生物医用材料被植入骨内替代骨移植, 收到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这些人工合成或提取的植入材料生物相容性好, 对骨形成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因而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信赖。

三、生物医学材料研究进展

生物医用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中新兴的一门学科, 其特点在于学科交叉广泛、应用前景广泛。当前, 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相继出现, 使得科学家们急切地投入这一领域中, 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成为当今材料学研究最前沿的课题。生物医学研究在于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生物结构及其功能的设计和改造。着重研究具有诱导组织分化再生出骨细胞的基底材料以及其仿生学研究;二是生物材料与植入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研究材料与特定细胞、组织之间的表面作用机制, 揭示影响生物相容性原理;三是生物活性物质的控制和释放研究。研究可自我调控和定向释放蛋白抗体等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的材料;用于细胞和基因治疗的聚合膜的制作技术;四是生物材料降解、吸收机制的探索。研究生物可降解、吸收材料的分子结构和生物环境对其降解工程、降解与吸收的代谢机制。其目标是为组织工程化、人工器官生物材料设计及药物控释材料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持, 实现材料参与生命活动和构建机体组织的目的;五是材料的制备方法学的研究。主要针对生物医用材料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四、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前景

生物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替代材料, 以其良好的生物亲和性受到广泛的关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活动时间增加和食物来源的变化等因素, 使机械受伤成为一个令人关切的问题, 在全世界,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老年痴呆等发病率逐年增加, 急需用于替代和修复的生物材料。随着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 不同学科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从而使制造具有完整的生物功能和生物相容性的人工器官展现出美好的未来。人体组织的替代和修复, 将从简单机械固定发展到再生和重建。这将是医学届一次伟大的革命, 并对生命利学和材料等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更多诉求, 对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研究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不久的未来, 生物医学材料必将会成为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替代材料, 而人类也将受益于新型生物材料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金怡, 王海之, 钱旻.生物医学材料及其产业发展前景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1.

[2]马春.世界生物医学材料2005年研究进展及趋势[J].新材料产业, 2006.

[3]余耀庭, 王深琪.生物聚合物材料[J].生物医用材料篇, 2009.

生物工程概论课程总结 第2篇

1、本课程先从绪论开始,戴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的含义,即指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原理与生化工程相结合来改造或者重新设计细胞的遗传特性,培育出新的品种;以工业规模利用现有生物体系、生物化学过程来制造工业产品。换句话说,就是将活的生物体、生物体系或生命过程产业化的过程。然后介绍了生物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史,大体分为:传统生物技术、近代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从生物技术的发展看出,在以生命科学为主要科学的今天,生物技术已经从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乃至于人类对自身身体奥秘的探索。总之,生物技术影响到各行各业,跃居为21世纪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2、课程第二部分开始详细介绍生物工程的五大基本内容,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同时也指出是生物技术的六大特征: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势能。

(1)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门新兴技术。所谓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以上可以看出基因工程的实施至少四个必要条件:目的基因、工具酶、载体、受体细胞。现阶段基因工程主要应用于农牧业,食品工业。如转基因鱼,转基因牛,转鱼抗寒基因的番茄等;环境保护,基因工程做成的DNA探针能够十分灵敏地检测环境中的病毒、细菌等污染。利用基因工程培育的指示生物能十分灵敏地反映环境污染的情况,却不易因环境污染而大量死亡,甚至还可以吸收和转化污染物;医学。基因工程药品的生产,基因工程胰岛素,基因工程干扰素等。

(2)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指在细胞水平上对生物体进行遗传操作的技术,通过离体培养、细胞核移植、细胞融合等技术,使生物的某些特征向人们需要的方向改变,或者快速繁育动植物优良个体,或者让细胞作为一种生物反应器,大量培养进行工厂化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药物。根据细胞的来源不同,细胞工程主要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细胞工程包括动植物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杂交技术),细胞器移植技术以及克隆体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等。细胞工程现在主要应用于粮食与蔬菜生产,园林花卉,临床医学与药物,繁育优良品种等。

(3)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工程技术,在发酵罐中生产有用物质的一种技术系统。发酵工程是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微生物进行规模化生产,是生产加工与生物制造实现产业化的核心技术。发酵工程经过农产手工加工,近代发酵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三个阶段。由于相比传统化学工程,发酵工程主要以再生资源为原料,反应条件温和,多为常温,常压,能耗低,选择性好,效率高,环境污染较小,投资较小,能生产目前用化学方法不能生产或生产较困难的性能优异的产品。因此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轻工、纺织、冶金、农业、能源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发酵工业体系。

(4)酶工程

酶工程,一般的说,是把酶生产出来,做成制剂(简称酶制剂),并把它用于人类生产、科研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总体来讲,酶工程的基本内容可归为六大板块:酶制剂的生产;现成酶的功能优化和新催化活性的发掘;新型酶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酶在非水介质中的催化反应;酶反应器的研发;各种形式的酶催化剂的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从生物技术来讲主要包括酶的固定化技术,细胞固定化技术,酶的修饰改造技术及酶反应器的设计技术。目前酶工程技术主要应用于食品加工,轻化工业,医药学,能源开发等。

(5)蛋白质工程

蛋白质工程是指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结晶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蛋白质化学等诸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基因的人工定向改造等手段,从而达到对蛋白质进行修饰、改造、拼接,以产生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新型蛋白质的技术。

蛋白质工程汇集了当代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成就,它把核酸与蛋白质结合、蛋白质空间结构与生物功能结合起来研究。蛋白质工程将蛋白质与酶的研究推进到崭新的时代,为蛋白质和酶在工业、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应用开拓了诱人的前景。蛋白质工程开创了按照人类意愿改造、创造符合人类需要的蛋白质的新时期。

3、课程第三部分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生物技术与农业、食品、环境保护、能源及海洋生物开发的应用。通过对这些具体应用的介绍,加深我们对生物技术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生物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前景。例如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许多抗逆性强的粮食,经济作物的优良品质等。

二、我感兴趣的地方

谈一谈转基因技术的利弊及其所引发的思考

基因工程,是指将生物体内控制特定性状的基因作为外源基因,按照人类的意愿在体外进行加工操作后,再引入受体生物,使其在受体生物体内稳定存在并表达,从而生产出人们所期望得到的产物或者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

基因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它可以克服物种之间的遗传屏障,按照人的意愿创造出自然界里原来没有的生命形态或者稀有物种,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为人类解决诸多方面面临的困难带来了福音,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令人类措手不及的问题。下面列举了我在学习生物工程概论这门课程过程中总结的转基因技术利与弊的一些方面,同时提出我对其所进行的一些思考。

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1、转基因技术给农业带来的革命

由于在提高生产力以及提高产品品质上的突出成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正在进行的农业技术改造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抗病虫害的农作物(2)利用植物生产疫苗

2、转基因技术给畜牧业带来的变化(1)利用转基因技术实现优质高产(2)利用动物生产药物

3、转基因技术给医学带来的新思维(1)用动物器官代替人类器官(2)基因诊断(3)基因治疗

上文列举了一些转基因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正面的影响。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在给人类带来无限福音的同时,转基因技术也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难题

1、转基因生物可能引起广泛的生态环境安全性问题(1)可能诱发害虫和野草的抗性(2)可能诱发食物链的破坏(3)可能引发基因污染

2、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1)毒性问题(2)过敏性反应问题(3)免疫力问题(4)抗药性问题

我的思考

1、转基因产品的其他一些可能的安全隐患(1)可能危害有益昆虫类群

(2)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化肥的滥用(3)不可预料的效应

2、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可能的危害的几点构想(1)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叶绿体DNA中(2)对转基因作物与普通作物进行合理间种(3)严格控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范围

3、对经济利益冲击科学研究纯粹性的担忧

总之,转基因技术是把“双刃剑”,但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好与坏,人类是利用它斩破现在诸多方面面临的困难,将人类带入更加美丽的天堂,还是因为使用不当,让它反噬人类甚至对整个生物圈造成不可挽回的毁灭性打击,就看现在人类是否能正视其所可能引发的危险并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

概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 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电工程;技术

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展开了较广范围和较大规模的水利水电以及相关工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设近5千座水电站8万多座水库,库区移民的人口规模有2500万之多。 根据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区域划分,工程项目主要有四大部分 。首先,我国的各大江河中下游水位的水利水电工程,包括黄河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等在内。这些江河汇流面积广阔,源远流长,河床较陡,水资源和水力资源极为集中和丰富。其次,我国的淮河和海滦河,它们分别位于黄河南北,河床坡度较为缓和,实际可开发利用之处较少,对这种河流进行水利水电建设的投资高,效益较低。第三,我国东北沿海东南沿海以及西南跨国河流,水资源较淮河和海滦河丰富,可利用效率高。 另外,我国的西北内陆河流和西北地区的黄河直流,这个地区气候较为干旱,蒸发量大,而且河流较短,中下游水位离河流的源头很近,水资源枯竭,这个地区的总体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很差。

二、我国传统的水利水电技术

(一)关键技术:坝体填筑施工技术

在坝体的填筑施工过程中,坝面流水作业的相关技术十分关键坝面流水作业主要有4个方面。

1.划定坝面流水作业的水段和流水方向时,保证与坝面面积匹配,同时,也要符合施工机械的正常运转。

2.根据流水作业的内容为依据,对坝体填筑工序进行划分;坝体填筑工序的具体步骤,由坝体的填筑面积施工力度填筑方式和自然条件尤其是季节等诸多方面决定。

3.把控坝面填筑作业的时间跨度,将作业循环的时间减到最低限度,避免工程施工中由于季节更替流失热量。

4.在流水作业后,需要进行卸料和平料,所以要设定流水作业程序的工序,并限制单位作业的时间。

(二)重要措施:预应力锚固施工

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包括两部分:混凝土预应力拉锚和预应力岩锚。它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重要的工程措施,在具体建设中应用范围较广,可以对原有工程进行加固和补强,而且在新工程具备独特的作用。预应力固锚技术可以传递拉应力,这是它自身独特的优势,已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项技术与后面所讲到的GPS定位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更加精确地根据工程设计进行方向力度和大小进行固锚。预应力固锚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原则:根据坝型和稳定性要求的不同,进行上部结构的固锚力度和大小的设计;根据坝基和坝顶的正应力确定坝基的锚固力度;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选择最佳固锚的角度,减少预应力锚杆的负荷和数量。

(三)施工导流及围堰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为了保证建筑物在较干场地进行施工,需要利用围堰对基坑进行围护,将水流引向宣泄通道,也就是施工导流,它是重要问题之一。导流方案的设计和确定,需要进行周密思考,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导流与整个工程的工期、造价、质量和河流汛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施工导流技术的使用必须从工程全局和综合效益进行总体把控,而且地形、 地质洪水等自然条件直接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另外,需要注意施工导流工程可重复利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在设计时就尽量减少这个工程的造价,加快施工进度,较大力度和规模的混凝土工程也必须在此期间完成。

三、水利水电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

(一)GPS定位技术

GPS定位技术的问世进步和发展,不单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手段,还促进了测绘技术的全方位变革。 GPS定位技术高效高速高精,开始逐步取代多年来运用于常规的地面定位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有测量距离测量水准测量调度等。而且,GPS技术正在从静态发展开始动态扩展到全球范围,开始从导航与测绘领域逐步拓展到经济发展更为广阔的领域。同样,GPS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也开始得到初步应用而且范围逐步扩大,极为有效地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

(二)Auto CAD辅助设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 Design简写CAD)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型应用软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今在各个领域均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尤其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它大大提高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AutoCAD配合AutoLisp语言,可以编制一些常用的计算程序,得到定制的计算结果。这为工程施工提供的更加准确的科学依据。在水利水电工程上有许多复杂的计算,尤其是各种不同体形衔接处的相交线,需要用空间解析几何的方法解算。单靠计算器手工计算,非常繁琐,工作量大,准确性无法保证,长期以来一直靠老技工的经验,如今利用Auto-CAD建立数字化模型,执行点坐标查询功能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AutoCAD的特性提供了测量内业资料计算的另外一种全新直观明了的图形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是各种工程横断面、纵断面图的绘制,以及断面面积的计算和其它一些需要的图纸的绘制。从而大大减轻工程测量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三)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

随着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逐步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好长期积累或收集的大量测绘信息,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或GIS技术建立数据库或信息系统。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大量的测量数据或信息进行科学的存储,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提高测量数据利用率,減少人力劳动的重复,以便于检索、分析、分发和利用,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将GIS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是近几年来才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用三维全景虚拟显示施工总布置,直观反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相互关系,并实现各种信息可视化查询、分析、统计计算,实现建筑物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演示。以信息的数字化、直观化、可视化为出发点,直观清晰地描述复杂工程建设的施工动态过程。

四、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开始趋于现代化自动化和数字化,而且取得了较多成绩。本文从传统的水利水电技术和新生的水利水电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陈述无论哪种技术,只要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是最适用的方法。所以,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探讨和研究不能满足现有状况,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红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J ] .中国水运. 2011,(5).

[2]赵栩.浅析水利水电施工技术[ J ] .技术研发. 2011,(5).

生物工程概论 第4篇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近年来, 国内各高校纷纷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虽然目前已有百余所大学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但大部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处于起步阶段, 专业建设中面临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相比与已有的传统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人数较少, 加之各学校专业特色不一致, 普遍存在教学不规范, 教学水平低, 缺乏高水平和通用的专业教材等问题, 亟需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北京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于2001年, 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经过10年的发展已建立了以医学信息技术为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相比于学校其他优势专业, 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上还有明显差距。为了进行质量工程建设, 提高国际化教育程度, 在借鉴相关高校在医学物理方面的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在“生物医学工程概论”中实施双语教学。旨在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同时, 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原版教材, 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自双语教学实施以来, 在“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中进行了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 包括双语教学理念、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先进双语教材的引进与建设、双语教学资源的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双语研究型教学的开展等。

二、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简介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是生物医学工程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在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进行概述和宏观介绍, 涵盖医学电子、医学信号处理和医学仪器等系统专业知识。基于概论课程的特点, 教学目标首先应使学生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本专业知识, 从总体上把握本专业的知识结构, 对本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为学好专业打基础。其次, 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从而在学习中成为发现、理解和应用知识的主动参与者,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三、双语教学理念的设计

双语教学的理念既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 也具有普遍性。首先, 双语教学既要学习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同时也要符合实际教学要求, 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其次, 通过双语教学应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包括基本的专业词汇、语法、阅读和初步的听说能力。最后, 通过双语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高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因此, 在深入了解国内外本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本课程知识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 确立了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高专业英语应用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的双语教学理念。

四、多层次双语教学资源的建设

本着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融外语与学科知识教学于一体的教学理念, 进行立体化双语教学资源的建设, 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双语教材、课件、视听资源和课程网站等多方面内容。

1.双语教材建设

教材是双语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因此, 双语教材建设是双语教学重要环节。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内容。目前, 国内“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的教材很少, 至今尚未发现正式出版的双语教材。大部分学校采用自编讲义的形式, 而且内容也各有不同。虽然国外的原版教材版本较多, 但大部分教材内容过多, 不适合作为我们概论课程的教材。为此, 我们在课程原有讲义的基础上, 按照双语教学的要求, 以知识性、趣味性、系统性和研究性的教学要求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和规划。以专题为单元对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专题涵盖总体概述、医学仪器、医学信号、医学图像、医学成像、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和生物信息学等所有内容。根据上述内容, 广泛搜集了国外先进的教材, 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汇编, 自编了特色内容部分, 将二者有融合形成“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双语教学讲义。既保证了教材的先进性, 也满足了自身教学的实际需要。

2.多媒体双语教学资源和教学团队的建设

在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中, 多媒体视听资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原版视听资源的教学, 学生可以不仅直接感受到国际先进的教学方式, 而且可沉浸在英语环境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视野, 对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十分有益。我们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 以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等国际知名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标准教学课程为主, 多方搜集多媒体英语视听专业教学资源, 下载了系列生物医学工程的原版视频和音频资源, 建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的多媒体视听资源库。学生既可以在线观看, 也可以下载后离线学习。视听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循序渐进、难度适宜。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提示和反复播放的方式, 以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 我们对多媒体课件也进行了精心设计, 按课程概述、医学仪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成像系统、生理系统模型和生物信息学为专题设计了多媒体PPT课件, 英语课件具有图文并茂和形象直观的特点。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主导因素, 因此, 建设双语教学团队对双语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根据课程需要, 我们建立了由所有专业课程教师参加的教学团队, 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 形成“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的双语教学的氛围。我们定期开展团队内外的交流, 多次参加国内的双语教学教学会议, 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 以此开拓我们的视野, 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3.教学网站建设

教学网站是课程各种教学资源的载体, 在双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其他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基础上, 我们规划设计了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的双语教学课程网站,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库设计了课程教学网站, 以突出其动态性和交互性。网站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方法、作业和各种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提交作业和留言等, 并能够在线观看视频和音频文件。

五、双语教学实施

1.双语教学内容的凝练

基于概论课程涉及的范围广和内容多的特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凝练。根据双语教学的需要, 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组织, 使教学内容精练化、专题化、兴趣化和直观化。注重问题的提出、引导分析和解决的思路, 不拘泥于知识细节。作为概论课程, 不以传授知识细节为主, 而应以知识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兴趣启发性为主, 形成对专业的宏观了解和整体把握。

2.突出形象化和实物化教学手段, 以各种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的可视化教学

通过形象化、可视化等直观的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恰当地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直观化和形象化,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双语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如何在双语教学中合理地应用英语一直是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 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能够规范中英文运用的比例。双语教学不同于英文教学, 英语的运用应是灵活多样的。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 采用全英文课件, 以中文讲解为主, 英语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实际教学中, 通过及时与学生沟通并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在课程考核中, 改变以一次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法, 提高平时学习成绩的权重, 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例如, 增加英文小论文以及英文演讲等方式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并以全英语开卷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方式改进保证了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在于使学习者成为积极构建者和研究者,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它倡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并由此带来了更多非预期的学习结果。研究型教学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 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

概论课程涉及的范围广和内容多, 应对教学内容整合和凝练。为此, 需要深入挖掘课程, 整合课程内容, 凝练研究型教学素材。概论课程不以传授知识细节为主, 而应以知识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兴趣启发性为主, 形成对专业的宏观了解和整体把握。注重分析和解决的思路, 不拘泥于知识细节。通过问题引入、自学、分析引导、课堂讨论和课后撰写报告的综合方式, 进行一体化研究型教学训练。以问题为引导开展研究型双语教学, 将课堂教学、自学、讨论、课后自习和撰写报告的形式开展双语教学。通过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研究报告写作及制定设计方案、课堂报告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载体设计采用中英文的方式, 学习材料以中文为主, 分析问题以英语为主。我们以电子血压计为专题设计了研究型双语教学训练载体, 从血压的生理特点、检测的物理原理、实现方式、电路和综合设计的思路引导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 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获得学校优秀教学训练载体。通过可视化直观的训练手段,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事实表明, 恰当地运用各种多媒体训练手段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研究型训练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 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改变以往的单一考试的考核方式。

5.教学实施

目前,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双语教学已实施了3年。通过双语教学建立了课程双语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方式等, 并系统地实施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奠定了课程双语教学的体系。学生问卷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很有必要, 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下一步双语教学改革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六、结束语

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探索并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理念和体系。自“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双语教学”项目实施以来, 在双语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建设,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达到了预期目的,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 通过深入研究课程特点, 探索适合课程特点的双语教学理念、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 全方位建设了双语教学资源和教师团队。经过3年双语教学的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双语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 并探索双语教学的新途径。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双语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丁晓东, 盖立平, 伍建林.提高医学物理学双语教学质量的探索, 中国医学物理学, 2010, (1) .

[2]王勇, 瞿新刚, 文小玲等.双语教学的尝试与思考.中国医学物理学, 2009, (3) .

[3]张立平, 万永刚等.关于对医学物理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17) .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第5篇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开课院系: 开课教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总 学 时: 40 其中:实验课 学时:0 学 分: 2 先修课程: 理工类基础 教 材: 生物医学工程导论 参考教材:

1、生物医学工程学.邓玉林主编,科学出版社.2、John Enderle, Susan Blanchard, Joseph Bronzino,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Engineering,Academic Press, 2000.3、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适用学生范围:硕士研究生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 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讲座形式,以交叉学科充满创新的特点,介绍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典型应用、最新成果及未来发展。在最后几讲中将介绍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和临床工程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帮助学生从事实际工作时能尽快入门。课程简介: 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其将现代工程技术、近代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对生命科学、现代医学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属于技术科学范畴,是以生命的人为对象,用工程学原理,研究开发防病、治病、人体辅助功能等为医学应用服务的人工装置和系统,医疗仪器、医疗器械即是其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史,学科内涵和研究领域,以及未来展望,并重点概括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和识别、生物医学电子、生物材料、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生物电磁学、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及治疗作用、生物力学、医学仪器与设备、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中医工程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为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讲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2学时,沈海明)

教学目的:介绍生物医学工程概况 教学要求:对生物医学工程有基本了解 内容提要:

1、医疗简史

2、现代医疗体系

3、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定义

4、学科培养目标

5、学科发展现状

6、学术组织介绍

第二讲 人体解剖生理及生物电现象(4学时,沈海明)教学目的:介绍人体解剖生理及生物电现象

教学要求:基本了解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及生物电现象 内容提要:

1、细胞结构,等离子膜,细胞质和细胞器,DNA与基因表达

2、主要器官及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

3、生物电现象

第三讲 生物医学传感器(4学时,徐佳佳)教学目的:介绍生物医学传感器

教学要求:掌握生物医学传感器基本知识 内容提要:

1、传感器分类,传感器封装

2、生物电位测量:电解液/金属电极界面,ECG、EMG、EEG电极,微电极

3、物理参数测量:位移传感器,气流传感器,温度测量

4、血气和pH值传感器:氧含量测量,pH值电极,二氧化碳传感器

5、生物分析传感器:酶基传感,微生物传感

6、光学传感器:光纤,传感机制

第四讲 生物医学仪器(4学时,刘文礼)

教学目的:介绍各种生物医学仪器基本组成、基本设计

教学要求:发挥交叉学科特点,掌握各种生物医学仪器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及应用

内容提要:

1、生物医学仪器分类

2、模拟电路,器件,时变信号,叠加原理

3、信号调节:运算放大器,传递函数与复阻抗,滤波器与频响

4、仪器设计:信号放大,噪声抑制,频率混叠,差分生物电放大器设计,A/D转换

5、基于微机的仪器系统,计算机与程序设计语言 第五讲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4学时,时爱娟)教学目的:介绍常用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

教学要求:发挥交叉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的应用 内容提要:

1、生物信号的生理基础:生物电信号,生物磁信号,生物化学信号,生物机械信号,生物声信号,生物光信号

2、生物信号特性

3、信号获取:数据采集,生物传感器、放大器、模拟滤波器,A/D转换器

4、信号的频域表达

5、Z 变换

6、数字滤波

7、信号平均处理

8、小波变换和短时序列付氏变换

9、人工智能技术,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 第六讲 生物材料(4学时,徐佳佳)教学目的:介绍生物材料

教学要求:了解基本的生物材料和应用 内容提要:

1、机械特性和测试

2、医疗装置中的生物材料分类:金属与合金,陶瓷和玻璃,聚合物,合成物

3、材料老化:金属腐蚀,聚合物老化,磨损

4、生物效应:关联细胞对材料的反应,发炎,伤口复原,感染,免疫反应,生物效应与生物材料

5、材料老化对生物系统的影响:老化,腐蚀,磨损

6、生物相容性测试

7、生物材料和装置设计原则,心脏瓣膜修复,关节替换 第七讲 生物医学中的光学与激光(4学时,刘文礼)

教学目的:介绍生物医学中的光学与激光工程基本内容、原理和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光学与激光基本原理和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

1、基本光学原理:电磁波与光谱,光的偏振,吸收、散射和发光

2、生物组织中的光传播基本原理:吸收、反射和散射

3、光对组织的物理作用及测量:温度变化,激光多普勒测速,干涉测量法

4、光学生化测量技术:吸收、散射、发光和偏振特性

5、激光致热治疗基本原理

6、医学应用中的光纤和波导:光纤和波导原理,探测、诊断用光纤探针

7、光学成像:光学断层成像,混合光学成像

第八讲 放射学成像和磁共振成像(4学时,时爱娟)

教学目的:介绍放射学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的基本内容

教学要求:了解X射线、CT、核医学成像、磁共振成像MRI、超声等基本原理、发展和应用 内容提要:

1、发射型成像系统:基本概念,基本粒子,原子结构与粒子发射,放射衰变,放射性测量

2、核医学成像装置:放射闪烁探测器,伽马相机,正电子成像

3、X线成像系统:基本原理,CT技术

4、磁共振成像原理

5、磁共振成像技术

6、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7、声的传播原理,波动方程,声阻抗,声强度,衰减、反射、散射

8、超声诊断成像:超声换能器,A、B型超声成像,B超的分辨率,M和C型超声成像,血流测量的多普勒方法,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9、超声技术进展:彩色多普勒功率成像,血流的时域估计,多维换能器,三维成像和并行处理,超高频腔内成像,超声对比增强与谐波成像

10、超声波的生物效应

第九讲 人工器官(4学时,沈海明)教学目的:介绍人工器官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人工器官的分类及常见人工器官的临床应用 内容提要:

1、人工器官概述及分类

2、人工心脏瓣膜的结构及其分类

3、人工肾

4、人工肝

5、人工心脏

6、人工肺

第十讲 组织工程(4学时,沈海明)

教学目的:介绍组织工程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组织工程基本内容、原理和未来前景 内容提要:

1、细胞治疗,利用人类自身细胞的方法,基本问题

2、组织动力学:组织发育,大量繁殖的组织,组织形成,组织修复,组织形成功能性结构,组织工程面临的挑战,组织功能评估

3、干细胞:特性,实例,扩散行为模型,与组织工程的关系,细胞寿命

4、细胞衰亡过程:分化,运动,复制,与组织动力学的关系

5、细胞间的交互,生长因子,细胞间的直接联系,阵列互作用

6、组织微循环:细胞在体内的功能,组织微循环,与其它器官的交互

7、生长进程控制:基本概念,关键问题,物质传递的时间尺度,液体流动和一致性,生物材料

8、临床细胞修复术:细胞/组织提供者的个体差异,反应,免疫性排斥,组织获取,冷藏

考试与成绩评定方式:2010年11月18日(2学时)

考试形式:期末考试方式是通过课程学习总结,查阅文献,根据自己的兴趣撰写相关的课程报告。

生物工程概论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 概论 教科书 特色 创新

一、引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是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对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促进人水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以主产区为重点,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的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要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多种灾害频发并发。特别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国呈现先旱后涝、旱涝并发的特点,部分地区还发生了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水环境不断恶化。这些问题的解决急需大批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资源环境、农业机械、计算机、水土保持、英语、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共同参与。但遗憾的是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一本系统介绍农业水利工程知识的教科书。

本教材作为农业院校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和全校公共选修课,其目的就是提高农业院校渴望了解农业水利工程的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书编写的原则是:①严谨的编写思路;②合理的体系与内容;③激发读者学习的欲望。本书作为农业院校全校公共选修课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启蒙读物,在编写过程中,着重考虑了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对高等学府这一特殊环境下学生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通过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之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学习,从而认识到农业水利工程不仅仅是农业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和文化的积累,更是作为对千千万万人民的一种责任。本书浅显易懂,着重阐明农业水利工程的基本特点、作用、类型、构造与布置方式,并适度介绍国外学科新进展和最新的农业水利建设成就,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本书还力求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指出一条学好专业知识的道路,给学生们架起一座学习专业知识的桥梁,并从理论上来说明如何学好专业课程。

二、编写思路的创新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改革与编写是由高等教育与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所推动的。教材建设必须适应变革了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学科专业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当前,水利学科专业教材建设仍存在着下列问题:①教材建设工作仍滞后于教学改革的实践。②反映教改最新成果的新教材不多,对新教材的评介、宣传、推广使用不够。③在教材管理方面,由于教材建设资金不足,一些新教材或小专业教材的出版面临很大的困难;教材编写的政策没有落实,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对本校开课选用教材缺乏指导和管理。

由此,确定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是:①在教育观念上,要摆脱教育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旧观念,树立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的观念。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类型是农业水利建设事业的需求,找准坐标、定好位置、编出特色尤其迫切。③认真总结新的治水思路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三、体系创新与内容凝练

本教材针对新农村建设及灾后重建中“三生”(生产、生活、生态)需水的迫切需求和特点,以发展民生水利为核心,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城乡水环境为目标,紧密围绕农村防灾减灾、农业高效节水、农民安全饮水保障等建设,构建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的新体系,主要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平安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等。

各章主要内容分别是: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分类、重要意义和发展趋势。第二章农业水利工程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水文学、水力学、工程地质、水利工程材料以及土力学的简介对学习本书作了铺垫。第三章水资源,主要介绍水资源及其特性、中国水资源概况、农业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四章地表水库工程,介绍了土石坝、重力坝和拱坝等地表水库工程。第五章地下水源工程,主要介绍垂直系统工程、水平系统工程、联合系统工程等地下水源工程。第六章引水工程,着重介绍了水闸、闸室及两岸连接建筑物。第七章渠系建筑物,主要介绍了灌溉渠道、渡槽、隧洞、倒虹吸管、跌水与陡坡工程。第八章农业灌溉工程,主要介绍农业灌溉工程。第九章节水灌溉,介绍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节水灌溉配套农业技术、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几种主要农作物节水的高效灌溉制度。第十章病险水库整治工程,主要介绍农业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病险水库的检查与观测、水工建筑物的养护与修理、我国病险水库的概况与除险加固。第十一章城镇供水工程,主要介绍了管网及水厂的类型及其布置等。第十二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介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影响因素、现状、对策与管理。第十三章水土保持工程,主要介绍水土流失的定义、危害、影响因素、侵蚀量计算,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第十四章防洪治河工程,主要介绍河道整治工程、堤防工程、分(蓄、滞)洪工程、防汛抢险、泥石流防治工程等。第十五章农村小水电工程,主要介绍了水电站的组成和类型、进水建筑物、压力管道、平水建筑物、厂房及设备、厂房有特点的水电站、农村小水电的发展与问题。

四、本书特色

作为农业院校全校公共选修课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启蒙读物,本书在全面介绍农业工程知识体系的同时,特别注重提升书本的新颖性、前瞻性、开放性、趣味性、文化性。为此,本书各章节除课后习题以外还特别编写了诸如水文化、水景观、水历史、水工程、国外动态等与章节相关的课外知识,通过优秀文章的陶冶,能使读者在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更好的深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结语

本书已在四川农业大学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一年级的必修课试用了三轮以上。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并将于2010年底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一本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农业水利工程类教材,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的参考书。该书的出版发行,对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水利意识,对水利行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指导水利的建设与管理,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下一步省级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士豪,陈新元.水利水电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朱宪生,冀春楼.水利概论[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生物工程概论 第7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现状,教学措施

一、《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后, 接触到的第一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就是《土木工程概论》, 在培养体系中起着引领学生入门的作用, 使学生对工程领域和这个专业有一定的了解,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建立大土木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的基础课, 打下宽专业基础。目前, 该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特点。

1. 内容多, 授课时数少。

在大多数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培养中,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课时一般为32学时。然而, 课程内容涉及土木工程材料、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工程和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等多个章节, 显然课时严重不够。因此在上课的时候, 教师一般只能注重内容的广度, 无法兼顾内容的深度, 比如在介绍建筑工程这一章的时候只能提纲式地介绍其结构类型。

2. 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理论教学。

目前, 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主要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加板书教学, 主要讲授各工程的理论知识。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平面或立体效果, 可以图文并茂, 可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大量的工程实例、施工现场的照片, 甚至可以加入动画效果,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但是从上课效果来看, 如果只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理论讲解, 即使有大量的工程实例, 学生也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上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比如, 在讲构件中的梁和拱的时候, 这两者的受力有何不同只能纸上谈兵, 学生没办法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使得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相应的知识, 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进而产生了厌倦的心理。

3. 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多数工程管理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 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区别不是很大, 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 只是要比他们多学一些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在这样的错误认识下, 简单地认为土木工程概论就是土木工程, 导致对专业课的期望很大。由于受课时的限制, 对相应章节的讲解深度不够, 只能提纲挈领的做介绍, 这和大多数学生的预期产生偏差, 使他们对课程的兴趣降低。他们把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概率两个字直接忽略了, 认为土木工程概论就应该像土木工程一样, 不只是简答介绍理论知识, 应该深入介绍相关工程的施工技术。

4. 教师经验不足。

一方面, 高校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 很多教师都是一毕业就进入高校任教, 教学经验不足, 对教材驾驭能力较弱。另一方面, 土木工程概论涉及内容多, 知识面广,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但是大多数教师只对某一专业领域比较熟悉, 比如只对建筑工程较熟悉, 但对桥梁工程就没那么了解, 这样在授课上就显得力不从心。再者, 大多数教师一直处在学习教学环境中, 缺乏相应的实际工程经验, 因此想要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难。

二、《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效率提高的措施

1. 教材选择。

目前关于土木工程概论的教材颇多, 每本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致相同, 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有侧重点。教材的选择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 选择适合的教材。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 这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此时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因此, 选择的教材既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宽度和深度, 也要容易理解。教材应具有应有的理论深度外, 还应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结合实际工程, 全面展示土工工程的技术内涵, 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建筑工程章节, 针对超高层建筑应有当前世界经典的建筑介绍。在众多的教材版本中, 大多数结构安排合理、内容详略得当, 并且图文并茂,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除此之外, 选择的教材内容应该新。我曾先后选择过多种教材, 如叶志明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 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段树金等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 这些教材都是比较适合本校学生的。从授课情况及学生反映来看, 这几本教材都是适合的。

2. 丰富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很多内容都和实际联系紧密, 比如地基处理方法, 学生以后在工程处理的时候就能实际应用所学的方法。在讲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找些具体工程处理地基的视频, 让学生直击现场。在讲授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方法的时候, 教师可以用动画形象地展示施工工艺流程。通过动画、视频的运用,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课堂更有活力, 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更高。

除此之外, 课堂中可以引入模型教学。在讲钢材的时候, “H型钢”是一种经济型断面,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用三片字块模拟, 将其组合成不同的形状受力, 最终得出H型是最佳的一种断面。在桥梁工程章节, 让学生自行组队, 完成一座纸桥建设。

3. 多样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形式一般相对固定, 有理论考试、写论文等方式, 平时考核手段较多样也更灵活。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可提问让学生回答。主动回答的学生可加分。作业布置上, 可不拘泥于书本练习题, 布置课程相关的但是书上没的题目。这样, 学生需要自己查阅资料, 迫使他们主动学习课外的知识。

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的比例一般为3:7或4:6, 针对土木工程概论实践性强的特点, 可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平时成绩定为40%, 甚至50%, 将更多的分放到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上。

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 担负着引领学生进入工程大门的重担, 对学生树立严谨的工程观、培养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和思维方法有着重要作用。土木工程概论涉及内容广泛而不深入, 在教学时如何做好取舍, 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十分重要。本文从教材选择、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对如何上好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进行了探讨, 以期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欧阳国元, 刘保华.工程管理专业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 :127-129.

[2]段翠芳, 杨富超.关于《材料力学》课程教改的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109-111.

土木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概论 第8篇

一、土木工程现状

我国的土木工程从上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其飞速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更是保持着迅猛的势头, 将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的建设工地。各项新型结构新型技术的应用, 令世界都惊叹不已。

在众多的土木建筑中, 高层建筑无疑是近年来发展最广的。在不断提升建筑高度的同时, 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布置形式也日渐多样化。框架结构, 剪力墙结构, 框架——筒体结构, 悬挑结构等结构体系已经在生活中普遍应用。

然而,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在土木工程飞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城市的数量、规模、人口数量都有了巨大的增长。从不断增长的房价可以看出, 我国的城市建筑尤其是房屋建筑, 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因此, 我国土木工程的现状是:发展飞速且新技术不断产生, 但尚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土木工程发展趋势

2.1空间的开发应用

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许多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存空间拥挤、交通拥堵、用地紧张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给人类居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成为了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逐渐向高空和地下延伸。作为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 高层建筑不仅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 在高度上也是不断提高。据不详细统计, 我国目前已建成20层以上高层建筑10000多栋, 100m以上的建筑多达500多栋。通过大量修建高层建筑, 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居住问题, 更大程度地利用了空间。

人类可以通过修建高层建筑来利用高空空间, 那么能不能通过某种渠道来利用更广阔的太空空间呢?其实早在1984年, 美籍华裔的林铜柱博士就大胆地提出了在月球上生产水泥并预制混凝土构件来组建太空实验站的设想。虽然这一设想在目前的条件下难以实现, 不过这并不代表在不远的未来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 土木工程在未来的活动场所可能超出地球的范围到达太空。

与高空相对应, 地下空间同样是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之一。城市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旦得到合理开发, 对于节省土地资源以及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是现代城市开发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地铁干线, 极大程度地缓解了交通压力。

海底建筑同时也在蓬勃发展, 事实上, 我国的香港澳门一直在进行填海造地工程, 以此来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用地, 而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的中部不仅建设了车站, 还建设了博物馆。

2.2高性能新型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毫无疑问, 钢结构将成为今后大型建筑结构的主流形式。同时, 钢结构将在高强度, 良好塑性、韧性以及可焊性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几个国家已经开始把屈服点在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入规范。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其它新型复合材料也将向着轻质量、高强度、良好的韧性和工作性能方向发展。如铝合金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出现使用, 就是现代土木材料发展的良好例证。

2.3计算机应用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 计算机在我国以野火燎原之势迅速普及。随着建筑结构计算理论的逐渐完善, 计算机在土木工程结构计算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计算结果更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并保证结构的稳定安全。通过计算机也有利于设计出更优化的方案进行土木工程建设, 以减少成本、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不难想象, 计算机将在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4建筑工业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飞速发展的新型技术推动了建筑业机械化的进程, 尤其是在重点工程建设中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与其它工业部门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的阶段。所以建筑业的工业化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不断推进新材料, 新工艺的发展。同时要建立合理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管理体制, 采用专业化、统一化、区域化的施工组织形式。

2.5环境工程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焦点, 气候问题更是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进行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必将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城市综合症, 冰川消融, 气候变异, 沙漠化, 水污染等问题无一不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也和土木工程密切相关。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大型乃至超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必须成为土木工程师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

2.6新型能源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是各个国家关注的中心。寻找新型能源是21世纪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这也对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总之,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虽然土木工程有着迅猛的发展, 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都不能很好满足人们要求, 因此我国土木工程在基础建设中依然存在许多工作亟待处理。可以预见的是, 通过对我国土木工程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在未来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晓红, 油新华, 知识经济时代下土木工程之进展, 三明职业大学学报, 1999年, 第4期。

[2]孙世国《21世纪土木工程发展趋势刍议》

[3]李健《土木工程的发展》

构建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体系 第9篇

1 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 升级教学理念

目前, 我校树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观念, 培养途径多样化的观念, 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与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经验相结合, 学科理论与方法相结合, 在向学生传授已有知识的同时, 更要引导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既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力, 又要培养对专业知识的理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科研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真正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水平, 首先要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 升级教学理念, 加强和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是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而有效途径, 这将成为构建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和前提[1]。

2 优化教学内容, 形成完整而相适应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内容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一门涉及学科领域较为广泛的技术基础课[2~3], 课程主线是“找油—采油—加工”, 课程的设立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油、气层地质, 物理性质及地下流体在油层中的分布规律和流动规律, 了解油、气田开发与开采的过程等, 为非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扩宽知识, 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

课程的设立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具有良好的石油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起到了技术支持的作用。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对象专业特点, 优化教学内容, 完成专业知识的衔接。

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岩石流体高压物性及相渗基础、石油钻井工程基础理论、油田开发、采油工艺、增产增注、提高采收率进行讲授, 重点讲授石油钻井工程基础理论、油田开发、采油工艺, 使之与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专业的地质知识理论相衔接, 形成“在哪找油、如何找油、如何采油、如何调整”连贯思路, 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的培养。

经济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石油工业发展特点及趋势、石油地质基础、岩石流体高压物性及相渗基础、石油钻井工程基础理论、油田开发、采油工艺、石油集输及炼制加工进行讲授, 重点讲

授石油地质基础、石油钻井工程基础理论、油田开发方案部署、采油工艺。这样优化内容后进行教学, 各有侧重, 是学生思维形成连贯, 易于学习理解。

3 整合学校现有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资源, 搭建参观和简易操作实验室平台

如果采用板书、P P T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教室完成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讲解, 就会让学生觉得陌生、抽象难以理解, 针对石油钻井、油田开发、采油工艺等内容, 如果能有让学生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 是学生最为喜欢、直观的想法,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目标,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3~4]。

我校石油工程、地质勘探、储运、化工专业都属于学校的主干专业, 它们的实验室、展示厅都非常有专业特色, 既有实物模型、又有流程模拟模型设备、还有矿场钻井采油的工具设备、现场施工图片等, 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的有利资源, 可以通过教学相关单位的协调, 安排参观时间, 针对授课学生特点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和简易操作内容, 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我校除了实验室还有校园内矗立的从油田运回来的钻井井架及附属工具设备、游梁式抽油机系统这些实物作为讲解对象, 安排学生来到实物面前, 针对钻井工具及平台设备、抽油机各个部件形状, 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 工作的原理, 及钻井采油的工艺流程, 以直观的感悟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 可以模拟实际案例调动学生探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地球化学专业的学生为例, 在编制开发方案时要优化井网部署, 通过模拟计算, 让学生深入了解开发过程中井网密度、井距与采收率关系, 确定合理井网部署。

实践教学的实质, 就是让学生从空泛的讲解中跳出来, 让学生明白石油是怎样的流体?油水井是怎么打的?采油是如何完成的?提高采收率有哪些方法?石油工程中用到的设备都有什么?有了这些基本认知, 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不再摸不着头脑, 感觉学习乏味了。

如何保证实践教学能进入课程, 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资源制定教学计划, 通过教务相关人员进行协调,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保证学生进入实验室参观等环节的畅通。

4 结语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目的是为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拓宽知识, 培养复合型人才;课程内容涉及学科多, 需要理论和实践均扎实的教师队伍;要不断地探索新方法, 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才能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认识到石油工程相关知识对将来从事石油工程专业工作的重要作用, 并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熟练应用。

摘要: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是一门加强和扩宽非石油工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基础课。石油高校应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建设, 加强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石油企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在分析了东北石油大学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相应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肖娜.非理工类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 2009 (8) :208.

[2]吴景春, 范森.准确定位两专业结合点提高石油工业概论课程教学效果[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5) :137.

[3]李铭, 王立军.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效果探讨[J].科技资讯, 2012 (5) :187.

水利工程中防渗灌浆处理工艺概论 第10篇

1 灌浆法的类型及特点

土坝是利用当地的现有材料和沙砾以压力挤压而形成的水利工程的坝体。土石坝坝体、坝基防渗处理中灌浆方法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护臂的处理工作, 在护臂工作完善的前提下对主要有均质土坝及宽心墙坝的坝体劈裂灌浆、高压喷射灌浆、坝基卵砾石层防渗帷幕灌浆等。

1.1 土坝坝体劈裂灌浆。

土坝坝体劈裂式灌浆是运用坝体应力分布规律, 护臂是人工组建防渗墙成败的技术关键, 是后续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在护臂施工完成之后用一定的灌浆压力, 将坝体沿坝轴线方向劈裂, 同时灌注合适的泥浆, 形成铅直连续的防渗泥墙, 从而达到防止水资源渗漏的过程, 提高坝体的防渗能力, 并通过浆、坝互压和湿陷, 主要在于提高坝体背部的重力分布和内部承受能力的提高, 加强坝体变形的稳定性能。针对裂缝的局部灌浆, 在可能有裂缝的区域, 均匀布置类似固结灌浆的灌浆孔群;由于地形和土壤组成的成分限制, 在对土坝灌浆的同时要注意土坝的质量问题, 甚至出现上下游贯通的横缝, 一般应做全线的劈裂灌浆。

1.2 高压喷射灌浆。

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是利用高压水泥浆通过钻杆喷出, 借助于高压水泥浆液射流冲击破坏被灌地层结构, 使水泥浆液与被灌地层土颗粒掺混, 形成一种防水的壁状骨节体, 这种壁状固结体不但有着强劲的抗击冲刷能力, 更有着防渗作用, 根据被灌地层结构和防渗要求不同, 又分为定喷、摆喷和旋喷。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处理的优点是:设备简单、使用范围广, 工效高、料源广、造价低, 搭接防渗的效果好。缺点是:机具较多、在土质变化多端的地形状况之下则无法使用, 控制不好易在较大颗粒背后形成漏喷现象。

1.3 锥探灌浆。

在堤顶采用梅花形方式布孔并进行充填灌浆。实践证明, 锥探灌浆是处理堤身隐患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但由于钻孔数量多往往造价较高。

1.4 劈裂灌浆。

沿堤顶轴线单排布孔, 利用灌浆压力将堤身沿其走向劈开并灌浆, 从而在堤身内沿其走向形成一厚度10cm左右的防渗幕。同时还具有压密堤身和充填洞穴的作用, 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方法已经在许多堤防和土坝中得到应用, 效果明显。

1.5 垂直铺塑。

在堤顶沿大堤走向用开槽机在堤身内垂直成槽, 然后铺设土工膜并用粘土浆回填, 从而达到降低堤身渗流量和浸润线的目的。该方法已经在黄河大堤上采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水泥材料特性的选择和计算

根据作者在工作中的大量试验和研究结果得出, 在水利工程中渗透的影响其中也包含着水泥特性的因素, 影响水泥土的抗渗性能和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有:水泥掺量和水泥标号, 被加固土质特性和含水量, 拌和程度, 成型环境和龄期。水泥土的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加, 渗透系数随龄期的增长不断变小。长江堤防的几种常见土质类型, 如淤泥、粉质黏土、壤土、极细砂等, 在掺入水泥后的抗压强度随龄期增长的规律有一定的差异。

根据堤防除险方案的渗流计算要求, 必须对堤防除险方案进行稳定和非稳定渗流计算, 以获得除险方案复核所必须的资料, 达到复核的目的。

3 防渗处理技术

防渗工程是水利工程中的重点, 是保持水利工程寿命和使用质量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指标。在水利工程防渗处理过程中, 施工技术的高低起着决定性因素。

3.1 垂直防渗技术。

垂直防渗常适用于地基透水层较薄或隔水层较浅的情况, 运用早已做成的封闭式防渗帷幕来治理水利工程中早已存在的坝基渗透和破坏的情况, 通过塑性混凝土和高压喷射灌浆的技术解决坝基和坝身渗漏问题。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是用黏土取代普通混凝土进行连续性的混凝土墙体。高压喷射灌浆是通过高压射流冲切破坏土体, 同时随喷射流导入水泥浆液与被冲切土体搅拌, 喷嘴上提, 浆液凝固, 在地基中按设计的方向、深度、厚度及结构形式与地基结合成紧密的凝结体, 起到防渗作用。

3.2 水平防渗技术。

水平防渗技术是通过分利用天然黏土和人工填筑黏土进行对坝体的修复和施工, 是一种就地取材、造价低、施工工作面大、工期短、简单易行, 不需要特殊的施工设备和器材。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施工, 为了满足渗透稳定, 结合下游排水减压设施加强对坝基和坝身渗漏的控制技术。

3.3 使用化学补强技术处理水利工程渗漏。

化学补强是在不改变原工程结构的前提下, 利用原混凝土结构强度和当前先进的化学产品和化学技术对水利工程中施工薄弱环节产生的裂缝和破损部分, 采用这种方法处理水利工程中渗漏主要方式是恢复建筑物的整体性, 保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渗性。环氧材料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 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能与新老混凝土很好地结合。

4 水利工程渗透的破坏

渗透破坏是堤防工程中常见的现象, 而且难以根治。要做好除险加固工作, 必须首先分析其成因, 确定渗透破坏的类型及特点, 对采取的方案需经过充分地论证, 才能使除险加固措施真正切实可行, 经济合理。

只要堤防的临水侧和背水侧存在水头差, 堤防就有渗流产生。随着汛期水位的升高, 堤身内的浸润线逐步形成并不断抬高, 堤基和堤身内的渗透比降也逐渐增大。

5 水利工程渗透的成因

堤防工程中对渗透破坏的分类主要是从宏观现象考虑。比如, 由于堤基的渗透破坏在后期多表现为集中渗流对土体的冲刷, 并往往冒水翻砂, 形如管中涌水 (砂) , 因此在堤防工程中统称为管涌 (亦称泡泉) , 这是宏观上的体验。其实, 堤防工程中常说的管涌基本上都是土力学中的流土破坏。堤身的渗透破坏包括三种类型:渗水 (散浸) 造成的堤坡冲刷、漏洞和集中渗流造成的接触冲刷。

6 结论

通过水利工程灌浆处理技术的使用结论得出渗透破坏是堤防工程中最普遍且难以治愈的心腹之患, 选择有效、合理、经济的除险加固方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是堤防渗透破坏除险加固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当前社会技术中, 水利工程渗漏的处理方法并不是很完善, 各种方法的缺陷严重, 虽然针对小型的水利工程中优势明显, 但其局限的原因使得在大型水利工程的应用中还有待商榷。针对小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法。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具有开挖量小、占地少、设备简单、灌浆工效高、造价低、对临近建筑物影响小的特点, 应用较广。

摘要:防渗是水利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是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效率高低的综合评价。由于渗透问题的存在使得水利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大的风险, 时刻威胁着下游居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 更让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其原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功能。本文结合工作经验, 对常用的各种防渗处理方式、方法进行总结整理。

民国书法概论 第11篇

二十世纪初的三十年,中国摆脱了千年帝制的缠绕,诞生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书法本身的发展并不因为改朝换代而立即发生剧变。事实上,世纪初的近三十年中,封建帝制的阴影始终存在于书法创作之中。保守、怀旧的理念仍然主宰着书法按旧有的轨道缓慢地发展着,沿袭旧习,使得求新变得有些迟钝,创新显得无力,整个书坛呈现出缺乏生机的局面。

民初有一批活跃于书坛的清末遗老群书家,这些以忠君食禄为宗旨信条的旧式士大夫文人,出于对旧皇朝的怀念,习惯于以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在政治上,他们对民国大都抱着抵触的态度,对已失去的皇权颇为留恋;在书法艺术上,则集中表现为抱残守阙,渴望复古,在沿袭“崇尚北碑”的旧习中,固步不前。而与此同时,在市民阶层中,津津以求的功名富贵心态并未被冲刷殆尽,对封建遗老书家的作品,大多抱有一种玩赏、留恋甚至崇拜羡慕的心理。由此,便使清末遗老书家的封建价值观有着延续的希望和存在的土壤。

世纪初三十年间,经济繁荣,艺术作品商品化,特别是在上海这个经济比较繁荣的商埠,曾汇集了不少鬻书为生的前清遗老书家。然而,由于这些遗老书家在艺术创作中恪守祖训,思维陷入了机械、僵化的泥淖之中,泯灭了书法的艺术性,不能给书坛注入任何生机。

在走入庸俗化之路的封建遗老书家中,李瑞清、曾熙为此中代表。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清道人,江西临川人,清光绪二十一年进士。书法精于大篆和北碑,晚年在上海鬻书为生,其书法各体均能,以《郑文公碑》为最得意。写摩崖书风时笔画故意颤抖,作锯齿形以求石刻剥蚀痕迹,曾风靡一时,但有造作单调之味,是为不足。

曾熙(1861—1930)字子缉,号俟园、农髯,湖南衡阳人,曾主张石鼓书院,亦为光绪进士。书宗《张黑女墓志》,自称“南宗”,虽主要研习北碑,但沈曾植称其“沟通南北,融会方圆”,即他在风格上持灵活汲收态度。

李瑞清、曾熙在艺术上的追求较近于康有为,他们都以魏碑和六朝墓志为书法正宗,又加之他们皆在一地以鬻书为职,因此可归为一种类型。李瑞清、曾熙可说是守成者,是仅以清代碑学传统为尚的守成者。另有一些书家,从笼统意义上说可归入此类,如光绪进士赵尧生(1867—1948)、善写隶书的伊立勋(1856—1941)等。

在这个集群中,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人:陈宝琛(1848—1935)曾为宣统皇帝太傅,书宗黄庭坚;张謇(1853—1926)光绪甲午状元,翰林院编修,书宗颜真卿、欧阳询;章梫(1861—1949)光绪甲辰翰林,书学孙过庭;沈卫(1862—1948)官甘肃主考,陕西学政,书尚颜真卿;罗振玉(1866—1940)为甲骨文、金文研究的一代大家;孙儆(1866—1952)举人,以卜辞风格驰誉书坛;刘春霖(1872—?)为光绪甲辰状元,书尚馆阁之风;郑孝胥(1860—1938)光绪举人,官至湖南布政使,书尚苏东坡等等,都各有书风。

从中我们能感到,从良莠参差到以习惯而固定的偏狭视角的确立,北魏优化基因不断地遭到消耗与淘汰,“尚碑”派在清末民初处于一个江河日下的危境。

作为清末民初“尚碑”书风的主要实践者,则以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在思想理论上奠定了基础,这是一部世纪初书坛上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书法理论典籍。在二十世纪初的二十余年里引起书坛广泛重视。在这本著作中,我们可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尊魏卑唐”的思想倾向,倡导宗法六朝碑刻,认为北魏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进而归纳了唐以前书法有“密、茂、舒、厚、和、涩、曲、纵”等优点;唐以后的书法则流于“疏、凋、迫、薄、争、滑、直、敛”等缺点。《广艺舟双楫》的发表,迎合了当时魏碑大兴的时风,“尊魏卑唐”的主张直接影响至民国初期书坛的书学观念及创作。

深入到民初书法的艺术哲学观立场,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平淡与稳健。绘画、戏剧、文学都在积极反思自身,希望改变旧有的传统观念立场,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重新注释。同时,书法却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反思的必要性,书法创作过程只不过是如何准确表达“字”这个对象的过程,却很少注意到:创作主体(书法家)在过程中作为创作主动力的重要性和它自身作为创作对象内容之一的价值。首先,在创作中,我们发现尚古——以古法为标准进行去取的观念。书法家的自我理解并不重要,标准只能来自古法和传统,这构成尚古主义很重要的观念理由;其次,在整理书法家们对创作进行阐述的资料时,我们发现“法”始终是最受关注的中心议题,从执笔到用锋,应有尽有,而更深的规律与法则,及书法独有的认识论探讨,却几乎无人问津,书法创作基本上就成了对“法”的形象阐释,缺乏主体意识的表现。

由此,民初的书坛在这样的氛围和背景下,出现了两个杰出的典型,一位是沈寐叟,一位是吴昌硕。

沈曾植(寐叟)(1850—1922),浙江吴兴人,字子培,号乙庵。清末官至布政使,民国时以遗老自居。虽然在遗老的形象中窥探出一丝的保守色彩,但书法上,沈寐叟以北碑传统为基点走一条碑帖相参的道路,在以方笔作行草书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他的方笔斩截锐而不峭,厚而不滞,有着极强的驾驭功底。他以方笔的顿挫带动行草书的连贯意识,既有章草的结体,又有空间开张的横向宕开,更有方线条棱角,锋尖在不断交替过程中的勾连吻合之美,显得自然流畅。作为遗老,沈寐叟重视清代碑学所具有的价值,他不可能跨越这个历史的规定,但作为艺术家,他具有开拓性,努力寻求在规定下的发展空隙。在一时间,沈寐叟的北碑行草风成为民初书坛的一面大旗。

吴昌硕(缶庐)(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诸生,曾任丞尉,后寓上海,是一位深孚时望的一代书画大家。他的卓越的艺术成就足以使他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书法以篆书见长,尤精石鼓文,用笔结体皆朴茂雄健、古拙,气度恢宏厚劲。他是位致力于全体再深入到各个局部的大家。在绘画上他是一代大家,在篆刻上是领袖群伦,他的艺术涉及面很宽,以文人式的综合资养来出以书法,使得在书法中特别得心应手,气象万千。因此,沈寐叟以方胜,吴缶庐以圆胜;沈寐叟意在生辣,吴缶庐旨在醇厚,两位大家标志着民初书坛上的两种不同风格。

在沈、吴之外,康有为也是一位大家。康有为(1858—1927)南海人,晚号天游化人、游存老人。他的书法理论与实践,有一个核心就是要“变法”,这与他在政治上的主张是如出一辙。尽管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宣扬的是“尊魏卑唐”的观念,但求“变”则是他的恒常性格,正基于这一点,也使他从那些僵死、机械、刻板的习魏者中突现出来,康氏的摩崖书有开张之趣,不过论总体成就,似稍嫌弱。

沈寐叟(包括康有为)是立足于清代北魏风系统内部的崛起者。他们思想是上承北魏传统——上承以阮元、包世臣等人为标志的清代书法大统,而吴昌硕的尚篆隶,与清代学术传统如金石考据学等一致,这使他不能逸出清代传统之外,但他那种追求诗、书、画、印一体化的追摹上古,却使他获得了更高的立足点,成为民初书坛上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与北碑派书法在风格上相对应的另一批认识同处一个层次上,但风格截然相反的书家集群——回归唐法派,不占主流地位。

谭延闿(1879—1930)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在书法上也有极高的造诣,这是很少见的。他善擘窠榜书,从钱沣、何绍基、翁同龢上溯颜真卿,尤得力于《大字麻姑仙坛记》。在当时可谓学颜第一人,其弟谭泽闿也步趋颜体,有极高的造诣。

谭氏兄弟虽不脱颜氏窠臼,但与前辈相比,更显苍劲雄浑。因此,在尊奉颜体楷书中,他们洵称代表作家。其后继之的有赵石(古泥)(1874—1933)、商衍鎏(1874—1958)、高时丰(1876—1960)、冯君木(1872—1931)等。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对一些具有历史影响的书家或流派技艺的承续和发展上,却不容忽视一个更大的社会空间,来自审美观念上的变化正悄悄地发生着,而观念支配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转型,源自于思想上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是潜移默化的。

二十世纪在考古界有被誉为近代古文献的三大发现:

1.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甲骨文字。甲骨文的问世,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反响,人们从藏品价值、史学、古文字等方面对之进行了研究;

2.二十世纪初在新疆和甘肃敦煌出土“流沙坠简”。以后时有出土,蔚为壮观,数以万计的汉简的出土,为书法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研究着重从社会学价值和古文字价值展开;

3.1900年,法国人伯希和、匈牙利人斯坦因、日本人大谷光瑞在敦煌鸣沙山千佛洞中发现大批自曹魏至北宋的经卷文书,学术界在关注的同时,主要从文献学价值对之进行研究。

甲骨文、汉简和敦煌写经三大考古的最初发现,并没有真正引起书法界的重视,研究者中很少有人以艺术视之,更少反馈到书法创作中去。但随着时替风移,这些新的文字书写资料给书法创作以新的刺激,书家们逐步从审美意识上去理解甲骨文那独特的文字造型和契刻线条、汉简中生动洒脱的字态以及经卷中所富有的悠闲精致的意韵。三大考古发现作为潜在的参照系统,它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审美作用,成为新生代书家赖以开拓的新起点。因此说,民初书法总体上说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很少对外采取开放与接纳态度,只在书法发展的内部寻求承北碑或承唐碑的嬗递对应,开启了融碑入帖的转换之门。

民国中后期的书法创作是由“尚碑”向“尚帖”转换的时期,这种转换,是书法本体自律作用的结果。客观上,一方面是由于封建帝制的瓦解以及遗老书家的相继去世;另一方面则是伴随着新一代书家的日益崛起。这些出生于清末、民初的新一代的书家,在“旧”的生命向终点迈进的过程中,即已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潜生暗长,当他们逐渐成为书坛的中坚力量之时,一种完全不同于清末的“民国书风”便悄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民国中期,社会仍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连年战争所带来的人心恐慌,不可能指望在艺术发展中形成一个具有集中意义上的中坚力量,新生的书家在困惑和迷茫中各自探索,而继承古风则亦成为一种时尚。

三十年代初的书法构成是颇有深意的,吴昌硕于1927年谢世后,他的影响并未受到大的冲击,由于王震、王个簃、李苦禅、诸乐山等人的传承,也由于他在绘画、篆刻方面成就的横向影响,仍站在书法艺术风格史的前端,这种权威书风的控制力由于年代的渐远逐渐成为古法的简单因袭,只是一种过渡。在这种情况下,三十年代初的书坛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转换作用,即告别了吴昌硕时代后,书法界迎来了双峰对峙的新格局。

1932年,标准草书社在于右任(1879—1964)的倡导下成立于上海,倡导普及标准草书。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号髯翁,陕西三原人。他以北碑的方笔入草,可说是于右任对书法创新最有价值的举措。我们不能断言当时于右任习草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但至少客观效果是将端庄方整的碑版同圆润流动的草书结合了起来,也就是说把碑与帖结合了起来,这是自清至民国初期以来未有过的。虽然之前沈曾植也曾尝试以魏体入行草,但于右任较之则更具意义,有利于将草书创作引入更宽广的天地,将碑骨帖魂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方向,并成为碑帖结合派的代表人物。

在经历了沈曾植、吴昌硕、于右任等书家的改革实践,在新思想、新文化、新思路广泛传播的影响下,新生代的书家开始意识到,继续步踵封建遗老书家“尚碑抑帖”的极端做法,再沿袭陈规是没有出路的。沈尹默的出现无疑给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也标志着碑帖易帜时代的到来。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斋名秋明书屋,浙江湖州人。他之所以能在近代书坛成为一个领衔人物,在于他走出了一条崇尚晋唐帖学之路,促成沈氏书风最终确立,除他在书法实践上长期探索外,也源于他参与新文化运动,政治和文化上的改革思想,影响着他的艺术观。

沈尹默掀起了一场真正“回归二王”的书法运动,在追溯“二王”中逐步形成了个人秀颖雅致的书风。同时,将自己的思想撒向书坛,撒向社会。1937年,开始撰写论书诗;1943年,第一篇书论《执笔五字法》问世;及以后的《谈书法》、《书法漫谈》、《论书法》、《学书丛话》、《二王法书管窥》等。在著书立说的同时,沈尹默还通过展览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书法艺术观。1933年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在沈尹默崇尚晋唐、力追“二王”的实践和理论影响下,及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极大地吸引了当时一大批心仪帖学的人物,如乔大壮、汪东、章士钊、马公愚、潘伯鹰、邓散木、白蕉、曾履川等人,初步形成了沈尹默流派的雏形。它的影响伸延至解放以后,成为建国以来唯一的一支成员稳定、流派特征明显、宗旨明确的创作集群。

于右任的崇北碑代表了西北风貌,沈尹默的尚晋唐标志着江南风流。但是,民国中后期的书坛是一个构成十分丰富的领域,游移于他们两系之外的书家仍不可胜数,可划出另两类书家群:一类,带有浓郁学者风的书法,以马一浮(1883—1967)、张宗祥(1882—1965)、余绍宋(1882—1949)、马叙伦(1885—1970)、容庚(1894—1983)等为代表,风格强调内劲与含蓄蕴藉,形式感不强却很自如,较偏于沈尹默的江南趣味;另一类,是带有浓郁的画家风格的书法,以黄宾虹(1864—1955)、丰子恺(1898—1975)、钱瘦铁(1897—1968)、潘天寿(1889—1971)、来楚生(1903—1975)、张大千(1899—1983)、呂凤子(1885—1959)、吴湖帆(1894—1968)等等,他们作书较强调形式美,气度较开放,挥洒自如,强调抒发性灵,表情达意。

除上述两个书家群之外,还有一些成就突出的人物不可不提:

叶恭绰(1881—1965),字誉虎,号遐翁,从苏东坡得益最深,大气磅礴,点画精审,是当时异军独起者,颇具大家风范。

溥儒(1896—1963),字心畬,号西山逸士,出身清皇族,作为从柳公权入手,上溯二王,有晋人雅韵,骨格尤为清健,是北京当时声誉极高的文化名人,与郑涌先等共为北京书坛的台柱人物。

王福厂(1880—1960),原名寿祺,字维秀,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创隶书新格,去蚕头燕尾之态,以古穆为尚,后人称为熔篆隶为炉,与赵时棡(1874—1945)等同为海上书林中较工稳一派的代表人物。

此外,当时新闻出版界也涌现一批擅书名手:如黄葆戊(1879—1968)的古隶,王钝根(1888—?)的行书,唐驼(1871—1938)的招牌字等,使我们看到在主流形态意识之中还有一种风格的多元化。

综观这一时期的书法,我们大致可在于右任的北碑派与沈尹默的南帖派,以及学者书与画家(艺术家)书这两个对比关系中找到最基本的力量对比格局。但与民初沈曾植、吴昌硕二人作比较,可明显看出时代变迁的痕迹:1、沈曾植与吴昌硕对比在民国中后期,从风格对比转向了流派宗旨的对比;2、在民初的遗老书家群,是特定时代更迭留下的产物,到中后期,伴随着这一阶层的消失,作为其依附的书家群也自然消亡,但此中所呈现的却是一种“合”的趋势:即遗老书家群与学者、文人画家式书家群之间的对比,反映出一种新、旧文化交替时的嬗递关系,到中后期,这种新、旧文化对比变成了新文化形态自身的对比。

民国中后期书坛,在建立流派意识上也是卓越有成效的。于右任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方法上的典范,即以结社与组织群体方法主动推出自己的宗旨,已成为未来书法活动的主要方式,这是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而沈尹默无意中促成了一个流派的形成,这是一种自然聚成的形态。他们两位的存在,标志着中国现代书法界埋藏日久的群体意识正在苏醒。

同时,书坛社团活动方式的全面风行,具有开放性,给书坛带来莫大的好处:首先,是它为流派的兴起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其次,它很容易在文化界或整个社会造成一种声势,容易形成全面影响;再次,它为展览会这种现代活动方式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同时社团活动也使艺术家们的组织走向多元构成。1917年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社的成立,即标志着社团活动已从一般的文人阶层走向各个更具体的专门阶层。在大学中出现这样的组织,对书法未来发展的启迪作用与历史含义是不可估量的。

生物工程概论 第12篇

关键词:基因工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生命科学进入了以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等为标志的崭新领域[1]。《基因工程概论》是一门以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相关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 这门课程是各高校生物技术、农学、园艺等专业的主干课程,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竞争力的目标[2]。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各方面的教学探索工作,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各种网络资源开展新型教学模式, 并及时补充植物学生物技术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紧跟生命学科发展前沿,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由浅入深, 双语教学

学生在学习基因工程相关概念和知识的同时, 通过了解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 特别是在基因工程发展过程中一些推动人类解开生命之谜的标志性事件和经典实验, 来更加充分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孟德尔是如何针对豌豆七对独立表现型在其杂交子代中出现分离的现象展开详细研究的, 最终经过统计发现了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 开创了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的先河, 通过诸多生动的实例, 使学生充分了解生物技术领域内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 同时也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每项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的背后, 科研工作者需要付出超乎想象的艰辛与努力, 才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3]。其次, 在讲授基因工程内容相关概念的时候, 需要进行双语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接触到一些专业词汇, 为其今后阅读国外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文献报告和从事基因工程相关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作为教育主体, 按照课程设置和既定思维, 将事先设置好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给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整个授课方式较为枯燥, 限制了学生对于《基因工程概论》所学内容的想象力和趣味性, 不利于学生自我科研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因工程原理》作为农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理论课, 需要依据教学大纲, 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等形式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 教师作为主导去鼓励和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师仅仅能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但并不能帮助学生完全接受和消化所学内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提问式教学和包括完成课程作业、课堂分组讨论等反馈式教学方法, 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 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并结合平时完成作业情况, 从多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4]。只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使其真正领会相关知识, 开阔思路, 实现多学科内容的交叉[5]。要从学生学习实际需求出发, 注重将每一个基因工程发展史上的重要技术的研究思路和实验引入课堂, 例如红色荧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及其在现代基因工程研究过程中是如何与目的基因形成融合蛋白来进行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的, 以较为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基因工程技术的魅力所在和其存在的重要性[6]。另外, 在《基因工程原理》课程中的较为抽象的部分重点内容, 如乳糖操纵子的作用原理, 单纯的通过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得授课内容过于笼统, 在结合多媒体的同时, 这部分教学内容以板书的方式则更能让学生准确地了解其作用机制。另外, 通过实践教学发现,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通过文字的演示适时配合一些简短而生动的生物学动画和影像资料, 如酵母单杂交和双杂交的基本原理、链式聚合酶反应、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及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等相关教学, 通过动画和影片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从抽象思维到直接具体化, 引起其学习积极性, 帮助其理解所学知识。

三、紧跟基因工程学科发展前沿

教材的内容仅仅是基本, 但并不是全部。基因工程研究发展日新月异, 课本上的基础内容还停留在过去发展的某个阶段, 过去有些未能解析的生命作用机制之谜如今得以解答, 生物新技术特别是二代测序技术等快速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生命科学研究[7]。因此积极追踪基因工程学科发展前沿,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及其未来可能从事的科研工作提供很大帮助。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开展大量科研工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自身的科研实例, 将自己的事例搬上讲台, 例如在介绍载体构建章节相关内容中, 可以结合自己在科研中是如何构建p Cambia3301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 GBKT7酵母表达载体和p MD18-T克隆载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再例如在实际的科研实验中是如何进行农杆菌GV3101转化等。通过介绍自己最新的科研进展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结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检索并阅读相关科研文献和研究报告, 例如在介绍基因表达与调控章节部分内容时,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到今天, 利用标记型RNA干扰替代传统常规RNA干扰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基因脱靶现象的发生, 通过引入基因工程最新研究成果, 一方面能够丰富课程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成功地把学生从书本中引入到书本外, 另一方面在介绍过程中极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对于所产生科学问题及其相应解决方法的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 学生课下通过媒体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就某些科学问题展开详细讨论, 比如基因工程研究在农业、医药、食品和化工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其同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也存在潜在威胁[8]。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 老师通过让学生从数据库中查阅大量科研文献特别是一些最新发表的外文研究报告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解决其学习中存在的疑虑和困惑。除此之外, 考虑到未来学生对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方面相关实验技术的需求, 在适当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现有的科研资源,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 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基因工程实验中重要的科研仪器和生物制品, 学生通过辅助老师使用这些仪器设备和生物制剂来完成一些较为基础的科学实验, 从而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并能进一步加深其对《基因工程概论》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做到让学生真正地走出书本。

四、建立综合评价制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考核和教学评价是评定课程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 学生单纯依赖课后复习资料和教师授课课件进行死记硬背, 最终往往很难准确评估学生对课程的综合学习情况。为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衡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水平,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从多个角度去考察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说《基因工程概论》第三章内容限制性内切酶, 让学生明确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同时, 通过举例和课堂练习、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在基因工程和分子克隆实验中如何构建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及其利用限制酶进行不同类型的载体构建。在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 课堂练习、课堂讨论等灵活评价成绩占总评成绩30%, 而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且期末考试试题中主观题和实例应用题的比重较大, 概念题和简答题等客观题比重较低, 综合检验学生对基因工程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基因工程概论》是一门涉及生物技术等多个交叉学科的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翔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基因工程概论》课程改革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调整和改革的重要工程, 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 就需要教师针对课程改革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既要照顾课堂实际教学情况, 同时又要着眼于未来, 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师必须紧跟基因工程学科发展方向, 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良好科研素养的高级专业人才[9]。使得学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做好充分准备, 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 提高自我适应性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如意, 魏继承.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82 (6) :112-114.

[2]林娜, 魏琴, 张超, 等.《生物技术概论》课程特色教学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6) :240-241.

[3]吴茜茜, 刘斌, 吴克.我国生物工程研究进展与人才培养的特点[J].生物学杂志, 2002, 18 (1) :45-46.

[4]马利兵, 王凤梅.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 2011, (213) :100-101.

[5]范桂枝, 李晓灿, 詹亚光.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 2006, (6) :55-56.

[6]齐宇歆.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理性审视[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21) :24-27.

[7]马慧, 李浩戈, 陈丽静, 等.《基因工程》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7) :148-149.

[8]葛京凤, 张军海.高等学校自探共研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4, (3) :162-167.

上一篇:境外人民币下一篇:全球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