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类高校论文

2024-05-10

药学类高校论文(精选12篇)

药学类高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培养

近年来, 由于自然界自身演替和种种人类活动干扰引发的各类环境问题, 如酸雨, 台风, 土地沙漠化, 全球气候变暖已日益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 甚至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因而, 研究自然环境本身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进而科学引导人类活动良性使用环境, 采取环境友好策略, 从而实现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 在人类急待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环境科学技术是21世纪解决全球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的重要技术支撑, 其发展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大计, 其自身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兴起将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药物是药学类高校的核心研究对象, 包括人药、农药、兽药在内的各种药物, 其研发、生产、使用以及废弃处理等诸多环节, 无不渗透着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药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具有一般性环境问题的特征, 又因其与人类活动的密切相关以及药类化合物的特性而有着较突出的专业性。因而, 在药学类高校独立开设环境专业, 针对药物的特殊性专门研究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培养药物环境方面的专业人才,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类专业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环保产业是当前世界公认的八大产业之一,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几年来, 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并已上升为世界性的政治问题。环境类专业成为国内外各大高校或科研机构, 尤其是那些较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设立频率较高的专业之一。例如, 在加拿大“大学与学院协会”的89所成员高校中, 设立环境专业的高校即占41%, 达33个, 且多分布于多伦多大学、皇后大学、迈克基尔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1]。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初北京大学开始设立环境本科专业以来, 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和中科院等综合或工科高校3、研究所亦纷纷成立环境系并根据研究方向细化设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规划管理等各专业或研究方向。以环境工程为例, 目前全国设置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149所[2]。从培养层次来看, 国内外均形成了比较完备系统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体系, 为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环境科学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从目前来看, 环境相关单位的人才缺口相当大。总体来说, 环保行业就业范围既广, 人才需求量也大, 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 因而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兴行业之一[3]。毕业生主要从事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 包括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监测、评价、管理和规划等工作, 如:担任大中专学校相应专业的教师、中央和地方环境科学研究部门和相应的环保产业。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的加大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持续增加。统计显示, 就江苏省为例, 环境类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高校非师范本科分科类前列:2003年环境保护类就业率达98.42%, 2005年环境保护类就业率达98.75%[4]。

二、开设环境科学专业是药学高校拓宽学科、加强自身发展、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药学类高校以药物为核心传授和研究的对象, 一种药物化合物从设想研究产生到实现其在医疗卫生或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 中间必然涉及化学、生物、农学、工程、商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理论的协调运用, 作为一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药学高校, 不仅仅需要突出其药学教学研究特色, 而且有必要在师资力量和专业设置方面尽可能保证理、工、文、管、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环境类专业已经在全国大多数综合性院校得以开设, 然而专注于药物环境影响方面研究的药学类高校却并不多见。目前, 制药业是我国6个重污染行业之一[5], 近几年来, 制药工业特别是原料药企业的环境污染事件不绝于耳, 其对环境产生的破坏非常严重, 2007年前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 医药企业就占到了117家[6]。制药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治理成本高、治理难度大, 始终是制约制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顽疾。目前多数制药企业被“三废”问题困扰, 亟需既懂药学又能同时胜任“三废”治理的专门技术人材, 由于药物的大量使用, 经过代谢、排放后进入环境介质, 其环境生态影响突显, 深入研究转换机理、扩散方式和环境效应成为重点。因而在药学类高校, 特别是有影响力的高水平药科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专业既有深远的意义, 也有较好的社会应用前景。对环境和药学双料人才的培养, 能够解决制药工业环境保护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环保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 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设置药学类环境专业的实施分析

1、药学高校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中的系别或专业设置, 归根到底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的需要, 并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社会, 完成其教育职能。根据当前环境药物污染状况较为突出, 而既通晓药学知识又熟悉环境相关科学技术的人才缺乏的现状, 药学高等院校应积极承担起药学环境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任务。基于这一目标, 药学类环境专业应着重于几个培养方向:针对制药企业排放污染物的特殊性, 培养既懂药学知识又熟悉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人才, 从事工艺改进、药厂环境管理与监测、污染分析与治理等工作;培养研究在区域水、土和生物环境中污染物质 (尤其是药物) 的迁移转化机理及生态效应的科研工作者;涉及食品和中药材中农药残留、药物残留分析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药学高校环境专业的培养方案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针对药学环境人才的培养目标, 希望初步引导学生把保护环境的理念融入制药环节, 把药学的理论及相关知识应用于环境保护, 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监测为始、评价为重、治理为目的的原则, 着重培养制药企业环保人才, 研究药物的环境影响。因而在课程设置上, 首先开设以数、理、化、计算机和外语为主的基础课程, 进入专业课程阶段后, 主要学习以环境、生态为主的环境科学类课程和以环境工程、污染物控制工程为主的环境工程类课程, 外加环境评价、环境法等政策法规类课程, 通过专业课实验和环境科考等教学实践环节训练, 并穿插相关药学课程的教育, 培养能从事工艺改进、药厂环境管理与监测、污染分析与治理等工作的人才。在具体的课程体系构建方面, 以环境科学为基础, 结合环境工程, 体现药学特色, 贯穿“不唯药, 需围药, 应为药”的办学方针。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注重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 结合老师的课题情况, 引导学生逐步独立承担小规模的科研任务。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研可强教, 教亦助研。硕士、博士高学历研究人才的培养, 不但为高校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推进相关科学技术的提升发展[7]。针对药物环境污染的特点, 药学类高校中环境专业在加强基础教学环节外应选择合适的科研方向:

(1) 环境监测与分析:以分析化学知识为基础, 转换分析监测对象 (以环境样品为主) , 注重提高分析检测的灵敏度与选择性, 关注环境样品的前处理技术研究;发展分析新方法等。

(2) 水污染控制与处理:结合药厂的废液处理, 研究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制药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膜分离技术在药厂水处理中的应用;新《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的出台给制药企业带来了新的压力, 寻求实用、有效、成本较低的医药废水处理方法和途径, 积极探索适合全国医药行业的节能减排发展新模式。

(3) 环境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物微生物净化机理和生态复垦模式, 探索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如抗生素滥用,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导致农场周围的空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零售的肉和禽类中, 甚至是野生动物体内到处都充斥着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 在人体内蓄积。它不仅会导致器官发生病变, 而且能把人体变成了一个培养“超级细菌”的小环境。

(4) 药物环境化学:研究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催化降解;研究重金属、药物污染物与放射性核素等在环境介质中的化学行为及生态效应。

(5) 绿色化学:清洁生产。研究药物合成生产工艺的改进, 尽可能少量使用引起环境污染的化学原料等, 加强资源回收从而减少污染源, 实现生产工程的节能减排。

3、就业与升学—毕业生的前途问题

就业去向, 是关乎学生一生命运的大事, 因而是学生本人或其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高等学校固然主要承担人才的培养任务, 然而毕业生能否就业、其就业的层次与去向、发展空间等等问题直接关乎学生的前途与高校的声誉, 进而决定其招生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因而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方面要结合市场需求, 加强人才培养, 在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上, 要与企业需求相衔接;另一方面, 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 认清就业观, 多方拓展就业渠道与领域。

四、结语

药学与环境相结合对于两个专业而言都是新的发展方向, 新方向的确定为各自发展提供了新的领域, 药学类环境人才的培养为复合型创新教育提供了积极实施模式。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 药学类院校能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承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郭怀成, 邹锐, 刘磊.中加高等环境教育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1998, 18 (6) :600-606.

[2]夏文香, 李金成.浅议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J].四川环境, 2002, 21 (2) :89-91.

[3]郝淳.环保产业行业管理及行业协会作用的探讨[J].中国环保产业, 1998, 2:18.

[4]http://www.jsrsrc.gov.cn/html/2006-6/8555.html.

[5]http://www.frrc.com.cn/xinxiye/html/article_8612.html.

[6]http://cj.39.net/yphy/084/24/376046.html.

药学类包括药学专业知识 第2篇

药学类包括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部分和药物分析部分)、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学部分和药物化学部分)、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和中药学两类,共7册,每一类有4册。中药学类包括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含中药学部分和中药药剂学部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含中药鉴定学部分和中药化学部分)、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类包括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部分和药物分析部分)、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学部分和药物化学部分)、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药学类高校论文 第3篇

【摘要】针对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培养环境和药学双料人才的要求,分析了特色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总结出一套关于“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翻转课堂式教学”、“科研项目带动式教学”、“专题研究式教学”。这套方法和措施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药学知识与环境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药学类高校 环境专业 教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03-02

药物是药学类高校的核心研究对象,其研发、生产、使用以及废弃处理等诸多环节,无不渗透着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药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具有一般性环境问题的特征,又因其与人类活动的密切相关以及药类化合物的特性而有着较突出的专业性。因此,中国药科大学于2009年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旨在培养环境和药学的双料人才,以满足制药工业绿色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从而解决我国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科技问题、促进环保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1]。由于该专业具有药学与环境相结合的特色,因此教学模式必须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

教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构建环境和药学的综合知识网络,启发学生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将自己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和分享, 能够让老师从学生在具体科研项目中的表现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学生听讲。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较高的知识传递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师道尊严,讲究教师的权威,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

2.知识的更新较慢[3],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所用的教材几年更新甚至十几年更新一次,而现代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速度飞快,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现代的科学和技术方法已经有了新的解读,但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却接触不到。

3.学生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知道学以致用,不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深,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即便有的学生有意愿通过一些项目活动进行实践,以验证学到的理论知识。但教师却没有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课程,每节课讲授不同的章节。因此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是分散的,在学生的头脑中不能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网。一些能够进行学科融合的知识不能得到有效的串联,而仅仅是以单个知识点存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二、“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教研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和科研的叠加,而需要从教学和科研中找到共同的点并在该点上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因此,教研结合的关键是通过什么载体或方法将教学和研究结合,并实现以研促教,以教助研。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具体情况,我们总结出一套关于“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翻转课堂式教学”、“专题研究式教学”、“科研项目带动式教学”。由于环境专业的课程较为丰富,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体系结构。“翻转课堂式教学”、“专题研究式教学”、“项目带动式教学”要根据不同课程或不同知识点的特征(如理论类知识点、实用类知识点、发散类知识模块、逻辑类知识体系)进行应用。

1.翻转课堂式教学

翻转课堂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 [4]。在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前,通过给学生列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通过文献调研、分析、讨论、实践,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5]。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学完各种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后,提出一个制药厂实际废水水质,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为该制药厂设计一个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可以从废水的水质出发,到考虑工艺运行的稳定性为止,结合制药工程、废水处理工艺的基本知识,一步步引导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处理工艺。比如启发学生依据该药物制备的基本原理,讨论废水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该物质对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微生物会有什么影响?组合工艺的建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避免这些影响?可以采用哪些组合工艺?你认为哪中工艺组合方式更好?有没有教材以外的新方法可以更好的处理该废水?

该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将药学的相关知识与环境学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提出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并适当发散,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自主的研究,寻找教材以外更新的技术和方法,了解国内外研究者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依托我校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和基础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场所和必要的研究条件。

2.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主要是介绍一些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最新理论有所了解,更新其知识体系。对于专题内容的设置,一方面要与课程的内容体系紧密相关,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环境和药学交叉领域的前言问题,更新教材中陈旧的知识点[6]。对于专题形式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邀请药学专业的教师或相关制药企业的环保专员介绍目前制药和环境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或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教授进行讲座和录制视频进行交流。例如可以邀请校内外一些教师或教授,他们从事药学和环境交叉领域课题项目的研究,比如“药物在环境内的迁移转化”,“药物环境化学”,“药厂废水处理新工艺”,“中药废渣资源化利用”等,请他们录制简短的视频,介绍研究热点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在课堂上介绍到相关的知识点的时候播放这些视频,使学生的知识能够获得有效的更新,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中。

3.科研项目带动式教学

科研项目带动式教学是通过科研项目带动和引导的方式,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项目实验和实践得到加强和深化,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带动和引导的方式,从项目的选题上注重药学背景,将药学与环境紧密结合,从项目的理论研究上注重不同课程(药学类课程和环境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交叉渗透,同时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热情,锻炼学生的创新与思维发散的能力。“项目带动式教学”教学模式总结如下图。

例如我们进行了中药渣废弃物资源化的科研项目,带动了教学。该项目一方面贯穿了环境科学主要基础课程(如大学化学、物理化学)和环境科学主要专业课程(如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中的一系列重点难点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将药学知识和环境知识紧密联系。通过直接参与科研实践,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和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且成功培养和树立了学生“循环利用”、“经济、环境效益统一”等新型环境保护理念,使学生由传统环境保护的“末端控制”观念转为新型的“废物资源化”与“源削减”观念。另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该项目中,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项目的内容由浅入深,实验方案的制定、数据的分析、工艺的优化均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与此同时,项目的实践经历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创新热情。

科研项目带动式教学一方面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知识点松散,不同课程之间交叉渗透性低,学生对理论知识体系难以网络化或模块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具有环境专业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难点问题;特别适合于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特色专业。

三、结语

针对具有药学特色的环境专业,笔者总结出一套关于“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翻转课堂式教学”、“科研项目带动式教学”、“专题研究式教学”。这套方法和措施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药学知识与环境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对培养和提升人才创新和应用能力具有较大的意义,对其他交叉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秋,沈卫阳,陈家全,等. 药学类高校开设环境相关专业的意义和必要性[J]. 市场周刊,2009,(12):123-124.

[2]李方. 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91-97.

[3]于非非,曲炳良,余祥勇,等.生物工程专业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0):97-98.

[4]张金磊,张金磊;王颖,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49.

[5]郑波, 屈国普,谢安平. 教研结合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2014(14):101-102.

[6]刘为民. 多元专题讲座式教学方式在工科 “概论”类课程中的应用[J]. 2014(3):65-66.

药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刍议 第4篇

关键词:药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快速, 医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增长迅猛, 行业呈现出发展快速、市场潜力大等特点;但是较之国际药企, 我国药企新药研发的基础薄弱, 科技成果转化也较慢,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为加强市场竞争能力, 很多医药企业正在转型, 业务从生产药学中间体到新药研发的转移, 尽力实现从生产型企业到创新型企业的转变, 我国医药行业的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对药学毕业生不但有“量”的需求, 更有“质”的追求, 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是国内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第一要务。

一、药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是具有创新创业潜力和能力的一个群体, 是未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者。[1]2012年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目的就是要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水平创新人才。[2]因此, 医药高校应该抓住此机遇, 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计划, 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药学领域的“双创型”人才成为药学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医药人才, 制药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 新药研发、生产工艺革新及营销管理创新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 药学类院校应抓住行业的需求, 培养知识与技能并重, 创新与创业精神兼备的高素质药学人才为医药行业所用。同时, 药学类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同时, 也承担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巨大压力,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也是提升药学类院校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高校要不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全面提升药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 更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药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足够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学生家长及本人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 这影响了大学生在校的创业激情、创业兴趣的培养, 与综合型大学相比, 职业特性鲜明的医药类高校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比较分析, 可能有如下原因, 一是在医药类高校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医护技能备受关注, 学校及学生更愿意参加医护技能类的大赛, 目的是提高专业技能, 为将来能够较好的就业做准备;二是就业去向非常明确, 直接面向医疗卫生相关单位, 未来将从事职业的薪酬及社会认可度较高;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学习有时间上的矛盾, 在二者不能有效协调和合理分配时, 创新创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导致有些学生不能完成学业;四是对创新创业失败的宽容度不够, 外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二) 缺乏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 药学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空间快速扩大, 一方面大学生在科研创新、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参与度明显增大, 并且通过努力能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另一方面结合自身专业进行创业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但是, 目前虽然医药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但是一些地区的高校还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也以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训班的形式进行运作, 对大学生的覆盖面较小, 更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编入培养方案, 与药学“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更少。

(三) 缺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学校创业课程不能开设往往和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师有关, 在国外很多担任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都是创业成功人士, 而在国内很多高校都是行政人员兼职授课, 在创业教育中只能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则很难起到解惑的作用。而既熟悉医药行业的发展、医药企业的运作, 又能指导学生创业的教师是少而又少;缺乏创新创业道路上的引路人, 往往让想创新、想创业的大学生踟蹰不前;缺乏教师的指导和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也使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尝试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药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一支实战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导师队伍。

(四) 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药学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二是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三是参加各级创业计划大赛, 许多的创业计划仅限于纸面上, 缺乏真正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多的高校还没有建设供大学生进行实践的校内外基地, 因此创新创业缺乏场地、缺乏设备、缺乏氛围;校企不能深度合作, 学生没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在科研创新中获得的专利及成果并不能有效转化, 削弱了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三、加强药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 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新生入学即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以听讲座、参观创新创业园区、积累创新创业知识为主, 邀请校外医药知名企业负责人到校讲学, 讲企业的发展史, 讲创业的经历;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讲授科研创新的过程等, 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进一步拓展就业教育的范围, 目的是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进入大学二年级, 鼓励学有余力和具备创新创业思维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 申请本科生科研课题资助, 参加各类创新创业企划大赛, 专利大赛等。经由专业教师指导, 全面熟悉科研创新的工作的过程, 全面掌握在科研中所使用的仪器原理、操作及维护, 认识新药开发与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性, 掌握创新药物研究的全过程, 以实验技巧与创新思维培养为主。[3]大学三年级开始, 结合学生毕业后的规划, 选择计划攻读研究生的学生, 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做导师的科研助手, 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大四年级, 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实习就业相结合, 一是学生在实习单位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继续开展创新活动, 二是校内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 加快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

(二) 创新创业教育要体现药学专业特色

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通识教育为主, 缺乏针对专业设置的特色课程;针对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起点低, 自发性强, 活力无穷的特点, 利用药学专业的特长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这样在无需掌握很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创业知识的情况下, 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 比如开发护肤品、保健品等;在专利创新方面也有非常大的空间。这样药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不仅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为进一步的创新创业广开思路。

(三) 多种方式强化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鼓励药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的申报, 取得资金支持, 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逐渐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专利创新大赛, 开发创新型思维;借助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积极营造创业氛围,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比如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营销实战等赛事为平台, 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 内培外引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要体现专业特色, 这就对导师有了双重的要求, 一方面要培育创业型专业教师, 另一方面要培育专业型创业教师。与传统的专业教师比较, 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 还需掌握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 不仅要掌握传统专业教学方法, 还需掌握创业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和创业两个维度上具备教育教学技能和知识。[3]选聘校内外富有创新创业经验与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教师、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管理人员为创新创业导师, 形成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能够担当起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服务的团队, 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经常性的咨询、专业化的指导和跟踪服务。

(五) 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创新创业基地应该综合校内外资源, 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培训中心、服务中心和实践基地的综合功能。基地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软硬件的建设, 它应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场地、资金、设备及师资服务, 培养学生的科技研发技能,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还应深化校企合作, 整合企业的设备资源、市场资源、导师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拓展新渠道。坚持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就一定能够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 就一定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钻研,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 就一定能达到我们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为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4]

(六) 重视创新创业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并不能让人乐观, 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足、能力不强、对创新创业有恐慌、畏惧心理和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创业重在鼓励和引导, 使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充分调适自己, 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 轻易否定自己;不要回避问题, 轻易放弃;而要积极应对,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促使大学生形成自信、自立、不盲从、不怕挫折、敢于创业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展望

国家和高校越来越重视“双创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项现实的活动, 相信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研究构建药学类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模式, 制定衡量创新创业人才的标准, 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创新型人才、实用性人才将会加快医药行业的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蔡志奇, 等.校企合作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J].高教论坛, 2013.

[2]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

[3]李慧, 等.对高等药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析——以沈阳药科大学为例[J].科技文汇 (上旬刊) , 2013.

药学类专业 第5篇

十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42岁(1967年1月1日)

居住地:济南

电 话:139XXXXXXXX(手机)

E-mail:zhangning@51job.com

最近工作 [2 年9个月]

公 司:山东XX药业有限公司

行 业:制药/生物工程

职 位:技术研发总监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药学

学 校:山东药学院

------------------

自我评价

本人毕业于国内著名药科学府,是一名有资质的信息分析师、注册执业药师,有海外工作经历;十多年市场调研分析、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经验-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良好的判断力,能提出前瞻性思路,具有主持前沿性新产品研究能力,同时根据科技前沿、竞争对手分析及公司状况筛选新产品,引进新产品项目,提供技术指导等,熟悉了解知识产权概念,并有相应独到操作经验;7年多的项目管理经验-具有医药企业产品(新药、保健食品及化妆品)研发、项目申报、药品注册及组织管理工作经验,政府科技项目的立项、申报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等成功经验。

求职意向

工作性质: 全/兼职

希望行业: 制药/生物工程,学术/科研,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目标地点: 北京、济南、国外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情报信息分析人员,医药技术研发管理人员,高级管理

工作经验

2008 /1--至今:山东XX药业有限公司(150-500人)[ 2 年9个月]

所属行业:制药/生物工程

技术研发部技术研发总监

担任技术研发总监,组织和编制公司产品开发计划;负责处理、协调和解决产品出现的技术问题,确保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进行;组织搜集整理国内外产品发展信息,及时把握产品发展趋势,并以周报、月报形式及时向总经理汇报,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负责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技术队伍的管理;组织技术成果及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工作;组织老产品的二次开发、新产品注册申报及产业化,以提高公司竞争力;参与技术产权交易、技术投资合作研发、项目融资(引进风险投资、海外上市)以及政府科技及产业化项目资金申报等,负责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等。

汇报对象: 总经理

下属人数: 6

离职原因: 期望到经济发达地区谋求个人发展。

工作业绩: 负责的产品研发项目均顺利完成项目目标,实现了产业化,XX颗粒等新产品申报了市级科技项目,公司拳头产品二次开发项目获得省级科技项目立项,公司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享有税收等优惠。

2001 /2--2007 /12:XXX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00人以上)[ 6年9个月]

所属行业:制药/生物工程

产品部技术信息研究主管

期间担任5个新产品产业化项目经理,均顺利完成了项目目标并通过验收,参与了所有新产品研发项目,提供技术市场分析,指导产业化。

汇报对象: 总监

下属人数: 2

证 明 人: XX总经理

离职原因: 劳动合同到期

工作业绩: “XX检验方法优化”项目获得济南市质量攻关优秀成果奖

1996 /9--2000 /12:美国纽约XXXX药房 [ 4 年2个月]

所属行业:医疗/护理/保健/卫生

质检销售部药剂师

药剂师,主要负责中药材、中成药、保健食品的质量检验及销售,中药方剂调配,药学服务。汇报对象: Boss

下属人数: 2

证 明 人: XX

离职原因: 回国办理个人事务

1989 /7--1996 /9:济南XX中药(150-500人)[ 7 年2个月]

所属行业: 制药/生物工程

质检科质检科化验室主管

质检主管,负责质检、化验工作,公司所有产品地标升部标(部颁标准,负责质量标准部分)。汇报对象: 质检科科长

下属人数: 4

证 明 人: XXX

离职原因: 到外资企业机会,谋求个人发展。

教育经历

1985 /9--1989 /7山东药学院药学本科

完成了医药化学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中医药专业课程学习及实验,成绩优良,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证书

2004 /8 国家职称外语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英语A级 优

2004 /6 信息分析师

2002 /10 执业药师资格证书

1994 /11 中级工程师

药学类高校论文 第6篇

关键词:药学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

在当代社会,培养出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及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评价高等学校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已经提出了加快在高校开展雙语教学的要求。很多高校也开始在公共课或是专业课程中开设双语课程,改革传统以应试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方法。但就整体而言,除少数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及全国的知名医学院校外,其他医学院校的双语教学工作依然处于摸索及起步时期。因为没有成型的体系可以借鉴,教学目标尚不十分清晰以及学生外语水平,师资条件,双语教材等条件的薄弱,所以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依然受到很多的束缚。

一、改革授课方式推动药学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被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母语的同时,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教学内容的差异,辅以某种外语,通常是英语,为教学媒介语言实施的教学活动。药学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应采用基础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可采取中英文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用中文讲解部分基础知识,而专业术语与词汇用英语讲解。此法表明了双语教学中英语的应用仅是一种语言媒介,而核心教学目标是药学专业知识的传授。经考察多所学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可以归纳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双语教学实施的大致情况。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上实施与课后总结。首先,在开课前提前至少一周以上的时间,发给学生课程介绍和术语生词表,让学生自主学习,对本课程有一个提前的了解,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其次,在课堂上结合传统板书,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文本、图片、音频与视频,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法授课,根据学生反映情况调整上课进程。最后,安排学生用英语对本课内容进行汇总,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后,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一些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二、目前药学专业双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学校重视到了药学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改革实践。但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由于药学专业课程知识点本身包括大量抽象而复杂的概念和知识点,如各种化合物的名称,分子原子结构,化学分子式及热力学等概念。这些理论的讲解需要严密的推理过程。因此,这些内容即使应用汉语进行讲解,学生们也会认为晦涩难懂。所以并不是药学专业所有课程目前都适合设置为双语课。如果从听课学生角度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盲目开课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

由于目前双语教学课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目前出现了授课形式“多样化”的现象。一些有海外学习经验或是英语水平很好的老师上课时,将所有知识点,全都使用英语讲解,而那些英语水平较差的老师把所有讲授内容,都放在PPT文件中,上课时逐一进行展示,完全照本宣科,基本没有什么互动。更有甚者,并没有弄清楚“双语”的概念。上课时,照着材料用英语读一遍,再用汉语讲一遍。这种授课方式根本达不到当初预期的双语授课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各高校迫切需要的是建立双语教学的统一标准与规范模式。还有一种弊端就是专业词汇教学影响了专业知识的讲授。这其实也是药学专业词汇量大而复杂使然。授课教师不得不把大量时间用于专业词汇的教学而客观上忽略了课程的真正核心——药学专业知识。其实,这又一次表明了一个问题,双语教学中,英语的使用是以为专业知识服务为目的的,而不是要把双语课变成专业外语课。另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大多的药学类双语教学缺少原有的课堂互动。在中文授课环境中,老师没有语言束缚,老师可以旁征博引,列举多种实例,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在英语授课环境中,老师的发挥由于语言的束缚,大多墨守成规,讲解点到即止,不能进行思维的拓展,缺乏激情与互动。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统一、标准化的评判体系的缺失。

三、积极探索摆脱困境的解决方案

面对存在的各种客观问题,各高校应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具体标准:究竟如何具体展开特定学科的双语教学,不同外语水平的学生应该如何区分培养等等。首先,高校应该大幅提升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这需要各学校加大经费的投入,定期派遣有双语授课任务的老师到国内外的外语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并且对授课教师进行考核,对于语言能力达不到授课要求的教师可以进行调换。

其次,我们需要对药学双语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首先以无机化学课程为例,我们可以选取专业知识较容易掌握,专业词汇比较少的如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和溶液性质等课程内容以英文授课为主,而对于专业性质较强的内容如分子和原子结构及各种化学反应选取中文授课为主,英文辅以补充的授课方式。而且,对于药学双语课程的目标受众群体,我们可以进行优化选择。客观的分析,由于外语基础的不同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差异,并非所有药学专业学生都愿意参加双语教学活动。在学生没有兴趣或不愿参与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自愿报名与考试选拔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授课对象。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药学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一定可以确保双语教学的授课效果。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应加大投入,开发出更适合我国药学教育水平的双语教材。坚持以我国经典药学专业教材为主,融入相关经典教材为辅的原则。与其同样重要的是建立起来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评价老师的授课水平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判断学生在双语层面上掌握药学专业知识的水平。由于药学双语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探索,我们可以大胆的尝试形式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来打破传统单一的期末一张试卷的考核方法。

四、结束语

总之,双语课程的开展既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突破口,也是医学院校强化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药学相关专业的双语课程的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院校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完善相关的药学类双语教学体系,促进我国药学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出具有国际性药学科研思维能力,并且在国际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贯虹.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的误区、困境与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6):649-651.

[2]张艳春 中医药院校推进药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药学教育,2014.30(1)50-53.

浅谈高职药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第7篇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温家宝总理曾说:“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灵魂与灵魂的交融, 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 教师不是雕塑家, 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因此, 必须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增强职业荣誉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自觉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爱校爱生, 严谨笃学, 淡泊名利, 自励自省, 以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学校应建立奖罚机制, 对师德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增强其荣誉感, 同时坚持师德师风考核与业务业绩考核并重, 在教师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师风培训制度, 对新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等德育工作人员进行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建立学术道德承诺制度, 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科研奖励时, 要书面公开承诺恪守学术道德, 坚守学术诚信;设立师德师风信箱, 鼓励学生及其家长对师德师风进行评价, 创设师德师风形成的良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2 加强教师培养

(1) 加强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培养。建立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制度, 强化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对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应用,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参加各级教学管理培训和专业、课程研讨会。支持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进入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课程指导委员会, 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实践培养。

(2)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根据药学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 做好每门课程2人以上、每人2~3门课程的教师课程定向工作,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进行专业课程进修及脱产培训。

(3) 支持教师获取学历学位。支持教师报考硕士研究生及在职博士研究生, 按照药学类各专业发展需要和培养计划加强教师培养, 并鼓励教师毕业后回校工作, 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

(4) 加强“校本培养”。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完善指导青年教师的“导师制”;落实教师新开课审批制度;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教学论坛, 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通过说课评课、相互听课、教学竞赛、专题研讨和教学对象研究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倡导教师终身学习, 加强在职培训[2]。

(5) 进行专业实践。未经过药厂、药房等实际工作岗位锻炼的青年教师, 应在药厂生产第一线参加为期半年以上的专业实践。鼓励教师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 担任社会职务。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训等方式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 使其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3 做好教师引进工作

规范引进标准, 严格录用程序, 优先从重点大学录用优秀毕业生, 同时注意改善学缘结构, 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加大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力度。根据药学类专业建设需要, 采取优惠政策,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来校工作, 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 做好技术型教师的引进工作。可从大型医药企事业单位和医药研究院 (所) 的生产、科研一线引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和技术专长的高素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要求。

(2) 做好“柔性引进”工作。按照“不求所有, 唯求所用”的原则, 加强人才柔性引进, 以专业建设顾问、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等形式, 从其他高校、医药企事业单位和本校退休教师中, 聘请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指导或承担科研、教学工作。

4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支撑, 探索建立科学化和人本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 用其所长, 营造尊重人才、满足人才、激励人才、开发人才的舆论氛围和制度空间, 使人才的个性得以张扬, 潜能得以开发, 需要得以满足。

(1) 创新教师聘用制度。推行淡化身份、强化岗位、低职高聘、高职低聘、转岗聘任、不予聘任和“以岗定薪”、“优绩优薪”的用人机制。建立“院聘教授、副教授”制度, 根据药学类专业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院内教授、副教授岗位。建立教师退出制度, 那些考核不合格、师德师风差、学生满意度低等不符合高校教师岗位要求的教师应退出教师队伍。

(2) 创新教师考核制度。学校应赋予二级学院、重点专业或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更大的考核评价权。建立以学生评价为主、同行教师和专家督导人员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建立与高层次人才成长相适应的教学科研考核机制。定期公示评价高、考核优秀及学生满意的教师, 将评价、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聘用、职称评聘、利益分配挂钩, 对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实行“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3]。

(3) 建立教学名师、教学标兵、科研标兵评选制度。培养和选拔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治学严谨、成果突出的教师楷模, 推动药学类专业教书育人水平及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4) 建立教师服务期制度。引进的人才、培养的博士、晋升教授职务的教师, 其服务期应不少于8年;晋升副教授职务的教师, 其服务期应不少于5年;聘为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等享受特殊津贴的教师也应约定服务期, 从而保障“骨干层”教师相对稳定。

(5) 建立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制定兼职教师准入制度, 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 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管理。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配套支持

(1) 营造良好氛围。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在人才队伍建设和药学类专业建设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和教授治学的作用。根据需要为高层次人才、专业带头人及重大项目负责人建立工作室, 配备助手或秘书, 使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 抓好组织保障工作。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一号工程”, 常抓不懈。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 每学期要设置专题来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教师队伍建设校院两级责任制, 学校和二级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把培养、引进和发挥教师作用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二级学院院长及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内容, 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市场经济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是培养药学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已成为各级领导和关心高职教育事业人士的共识[4]。

参考文献

[1]李敏, 李晓.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略[J].教育探索, 2007 (3) :77-78.

[2]于贵波, 陶凤和, 王书海.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1.

[3]徐桂洪.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65-67.

药学类高校论文 第8篇

一、实习前沟通准备

1.带教老师准备工作。结合药房实践环节,设置相关的语言表达训练或沟通内容。如要求学生在实习前进行分组,同学间用语言交流实习的意愿、目标、实习疑问、实习期望等,并且把可能的过程记录成文,加以分析和讨论,由带教老师做出解释或组织论坛,此举可以使同学了解实习目的,又能做到实习心中有数。

2.待实习学生准备工作。学生自行设置关于实习的调查问卷,内容可涉及实习准备、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实习环节、实习安排甚至是生活方面的内容,完成实习问卷的设计后到同专业不同年级发放,并在规定时间内请他人认真、准确、准时完成问卷调查,这就要锻炼其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将收回的调查问卷分类总结,写出书面报告,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主持小型实习座谈会,就实习过程可能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评价,开展讨论或辩论等言语应用活动,所有讨论话题或主题学生有权自由选择。

3.模拟药房工作。实习前模拟药房的实际工作开展实训项目,如药品分类陈列、处方调配、中药处方、药房服务礼仪、药品进销存电脑操作、药学咨询服务、用药指导、盘库等工作。针对常见病如胃肠道疾病、呼吸内科疾病等设计不同场景,要求同学之间互相扮演患者、药剂师、会计、监督员等角色,进行沟通、引导服务。通过模拟药房,使同学进入药房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为之后的实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习过程

1.语言表达训练。药房工作首先要求仪容仪表端正,面带笑容,对顾客要有耐心,礼貌用语要做足。对顾客称呼要切合当地习惯,使用敬语,如对于年长的顾客使用“您”,对于特殊人群如残疾、有缺陷的顾客不能表达任何不敬之语,相反更体现尊重和理解。在实习过程中就某个问题进行寻访,锻炼问话、聆听能力,完成分析报告,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药房实习训练具有实际需求。

2.非语言培养。在与客户沟通时巧妙应用表情、眼神、手势等身体语言,可达到最佳效果,因此针对此方面做培训。表情训练要求面带微笑、主动热情,不能把不良情绪带到客户服务中,要用轻松而又愉悦的表情,拉近客我之间的距离。眼神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眼神训练要求与客户沟通时,注意观察对方的眼睛,用眼神与客户交流,显示对他们的尊重、理解。眼神要用得恰到好处,既不能死盯对方,又不能让人感觉你是不在乎的。手势训练要求在与客户沟通中,能将手势运用得巧妙到位,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水平,运用不当会给沟通带来阻力。如对于腿脚不便的顾客能主动上前扶一把,对于药物服用方法不明确的顾客可以主动示范,对于带孩子的顾客主动问候孩子可以拉近与家长的距离。在与客户沟通时,手不能乱动,更不能指手画脚。空间语言的训练,所谓空间语言就是在与顾客沟通时的站位、站姿、心理反映等。如与异性沟通时,不能靠得太近,这样会给对方心理造成不适。总之,非语言沟通是与顾客沟通的一个重要方面,训练和培养非语言沟通习惯,会大大提高与顾客沟通的水平和效率,提高顾客满意率,进而提高服务水平。

3.选定药房常见的工作情境为培训主题。充分与药房实际工作结合,具有较强实用性。通过药房实习工作分析,凝练数个教学主题,其中涉及与刚进药房的顾客沟通、疾病描述沟通、消费心理沟通、药物调剂沟通和正确用药沟通等。这些主题均是药房工作最常见的工作情境,是药剂师沟通的背景,且不同情境下的沟通又各具有不同的重点与要求,故培训这些工作直接提高服务水平,有助于与顾客沟通。

三、针对不同需求的培训

1.被动或急迫性需求。如患者托人代买药物或病情急,顾客到药店后购买其他药品的几率较小,除了购买目标药品外,不会在其他柜台驻足。针对此种顾客设置被动需求训练,其宗旨是认真聆听顾客需求,在顾客倾诉他们的意愿、心声时,需要恰到好处的沉默语言聆听,这样可以增加顾客对你的信任度。按需服务,以专业、简单的语言告知顾客所购药品的功效主治、服用方法以及副作用,提高服务效率,当顾客提出的医疗问题超过他们的解答能力时会心存畏惧,专业知识不足是第一位,故苦练内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如顾客有其他需求再分析,若无则完成服务。

2.主动性需求。如患者亲自买药,其本身医药知识较贫乏,渴望了解不同药物的主治及使用。培养聆听、尊重顾客意愿是必需的,忌频繁打断顾客、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顾客所需,在顾客阐述不明确的情况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解惑答疑,针对此类顾客设置主动需求训练,分析患者病情,介绍不同药物的特点、适应症等,给出合理的用药方案并完成药学服务。满足一种需求的某种药品既不能多,也不能少。用药种类太少,其治疗效果就不显著,甚至达不到治愈的目的,往往还会延误病情;用药种类太多,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药品的毒副作用是否会增加,将药学基本常识介绍给顾客。

3.谨慎满足需求。“是药三分毒”用药不当不仅不能治病,还有可能致病。为顾客选购药品时需慎重,不能违背职业道德,为获利而给顾客强行推荐自己认为的“好”药,由于对疾病及药品知识的缺乏,顾客往往也错误地把药品价格的高低作为判断药品好坏的标准。因此要求正确指导顾客合理用药。除此之外,尚需提示用药期间的饮食、日常锻炼的综合指导。

四、实习结束接受指导

实习结束也是实习总结的最好时机,成功的实习总结应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口头表达实习的内容、过程、收获、感想、实习建议。要求每个同学有口头实习总结的机会,根据表述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并接受带教老师的点评或意见。实习结束时重新设计模拟药房的训练,与实习前的模拟比较,学生从中感受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实习效果大大提高,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缩短了实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药房实习是药学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一次很好的体现与实践。

摘要:沟通表达是药房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沟通与表达可提升药房服务。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从实习前准备—实习过程—实习分析等几个环节展开。针对顾客的不同需求实施沟通与表达能力培训,实习将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能缩短实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药学类,沟通,表达,药房实习

参考文献

高职药学类专业研究性教学设计探微 第9篇

1 研究性教学的定义及内容

1.1 研究性教学的定义

教育部[2001]6号文件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 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教学则是基于强调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注重过程, 将学科概念等得以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 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 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2 研究性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研究性教学应包含以下内容: (1) 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目标设计; (2) 从何发起———研究性问题的来历与确定; (3) 如何组织———研究性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策略; (4) 学生研究什么———学生研究的范围与要求; (5) 向谁求助———研究性学习的资源; (6) 教师角色与职责———研究中教师的定位。

1.3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步骤

笔者以为, 研究性教学主要分为以下4个步骤: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展现及评价研究成果。

2 研究性教学设计案例———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

2.1 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设计框架 (见图1)

2.2 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教学设计思想

(1)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 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教学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 学会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 从而提高其思考力和创造力。

(2)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 是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的前提, 在药学、生物制药及制药工程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是重要内容。

(3)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选择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试点, 力主在教学活动中, 强调过程目标和生活真实的彰显、自主探究和开拓创新的张扬、整体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提升、亲身体验和主动尝试的追求、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的回归等研究性学习之长处, 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3 教学活动设计

2.3.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掌握网络环境下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师引导下体验专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培养与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能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形式展示与交流的能力;根据研究形成看法与观点, 养成不断反思、善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协作、集体研究, 感受与他人协作、互助的乐趣。

2.3.2 任务定向

(1) 引导学生恰当选择研究课题; (2) 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研究信息; (3)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应对挫折; (4) 指导学生胆大心细地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 (5) 与学生共同探索, 必要时给予帮助; (6) 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作品进行公正评价。

2.3.3 教学方案的实施

(1) 布置任务, 提出该任务的驱动性问题, 引发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思考; (2) 引导各小组查找有关驱动性问题相关资料, 最终选择本组研究的子课题; (3) 拟定有关完成任务的要求与期限。

2.4 学生活动设计

2.4.1 确定研究子课题

由学生酝酿、讨论生物碱提取与分离的可行性, 然后与学校实验管理中心教师协商拟定课题。原则是组间课题不重复, 实验探究有条件 (实验室可做) 。小组最终拟定的课题分别是黄柏中小檗碱的提取与分离、黄连中小檗碱提取与分离2种方法的对比研究、益母草中益母草碱的提取与分离、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与分离等。

2.4.2 分组与责任定位

学生按自愿组合原则分组, 每组8~10人。对选定的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通过竞选选出组长。组长对组内学生进行分工, 原则是分工不分家, 以达到资源共享。

2.4.3 作品准备

各小组每周交1次活动记录, 所有学生对所选择的问题以论文形式汇报, 各组制作1份多媒体演示稿并进行汇报演讲, 各小组还可拿出各种创新作品。

2.5 教学活动过程

2.5.1 第一阶段:

教师引导进入问题情境 (1) 教学引导。如:同学们都知道,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中药中的有些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和药用功效。其中的生物碱, 有的有镇咳功效, 如麻黄中的麻黄碱;有的有消炎作用, 如黄连、黄柏、三颗针中的小檗碱;有的有降血压作用, 如萝芙木中的利血平;有的有抗癌功效, 如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长春花中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等。如何把上述有效成分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分离出来, 应用到中药制剂中呢?这就是我们这次课交给大家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

(2) 任务布置。如:教师了解到2008级药学3741班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是响当当的, 为了考验一下大家的优良班风是否名副其实, 课前教师已经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接下来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教师发布在主题网站的参考选题, 选取1个课题, 设计并完善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流程。实验求证, 体会中药制剂的提取、分离工艺并进行交流。

2.5.2 第二阶段: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 分组研究期。首先, 各小组分头行动, 为各自完成任务做准备。其次, 各小组必须充分利用小组成员提供的信息。再次, 在开始研究前, 参考提供给各小组的建议: (1) 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决定小组中的任务。 (2) 如果可能, 请上交1份成员的任务清单。 (3) 如果发现可以帮助他人探究的信息, 请与他人共享。 (4) 花一定时间收集信息, 这对研究很有帮助。 (5) 这是一个团队协作项目, 不能由个人单独完成。 (6) 小组必须决定研究简报的完成形式, 例如, 幻灯片演示文稿或其他形式。最后各小组利用所获信息, 设计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方案, 师生共同讨论、完善后, 到实验中心进行实验求证。各小组力求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表明探索历程、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方案。学生制作的各种作品, 将作为成果的一部分成为评价的重要方面。

(2) 综合研究期。各小组在完成研究报告后, 选派代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 然后各小组成员把展示的成果进行整合, 归纳总结生物碱提取与分离方法。

(3) 学生探究的注意点: (1) 小组成员分工要合理, 任务要明确。 (2) 提醒学生整个过程必须带着问题去操作。 (3) 提醒学生保存过程性资料 (如录像、照片等) , 以供成果展示时使用。 (4) 注重整个探索的过程, 而不是结果。

2.5.3 第三阶段:

表达和交流阶段 (1) 成果展示交流。在这一阶段, 学生要将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 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 除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 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刊物 (包括电子刊物) 等方式, 各小组用多媒体课件和板报等方式展示研究成果时, 也可谈谈整个研究过程的心得体会。汇报时建议包含以下方面: (1) 小组的研究课题和成员的分工。 (2) 具体的操作方法。 (3) 小组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4) 通过研究有哪些更深层次的体会。

(2) 成果评价。 (1) 评价内容:能及时完成任务;小组协作、探究精神和独立探究能力, 小组成果的原创性和艺术性等。 (2) 评价有优秀、良好、一般、差4个等级。

3 研究性教学的注意事项和关注要素

3.1 问题的驱动性

(1) 直触学科重点内容。

(2) 对学生来说是可通达并感兴趣的。

(3) 教师感兴趣。

(4) 具有良好的联通性。可以连结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主题, 关联到学生现有认知结构, 引发学生生成一系列问题。

3.2 学习的“脚手架”———学生探究的支撑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解决问题必须有一个必要的支撑———“脚手架”, 否则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的“脚手架”大致有信息铺垫式、概念式、元认知式、操作 (程序) 式和策略式5种。教师可通过向学生介绍某一课题的研究前景, 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实验手册和指南、从哪里获得资源、怎样建立某一主题的信息库 (策略包) 。教师在提问学生时暗示一个大观点或原理, 给学生一些建议, 提供相关主题的网络“策略包”及评价等。

3.3 制定学生表现性评价量表———评价量规

3.4 关注重点

药学类高校论文 第10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06~2012-11我院各科室西药处方情况 (包括临床医生、患者住院病历、各科室西药处方数量等) 作为对照组, 2013-02~2013-08, 对我院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药学干预, 将此时期我院各科室的西药处方情况 (包括临床医生、患者住院病历、各科室西药处方数量等) 作为实验组。

1.2 一般方法

2013-02~2013-08, 对我院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药学干预, 制定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准则, 抽取部分处方进行点评, 对用药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使用率, 对医师进行培训教育, 对不合理使用药物的医师进行批评、指导, 在药剂科开通咨询热线, 解答与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问题[1]。

1.3 对比标准

随机抽取用药处方数 (抽取2012-06~2012-11处方1023张, 抽取2013-02~2013-08处方1266张) , 计算喹诺酮类药物处方所占比例, 以及不合理使用率, 统计医生知晓率及耐药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18.0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2]) 分析, 若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机抽取2012-06~2012-11各科室西药处方1023张, 其中208张使用了喹诺酮类药物, 在208张处方中, 有74张使用不合理 (其中64张被医生知晓) , 经调查100例患者发生了耐药性;随机抽取2013-02~2013-08处方1266张, 其中173张使用了喹诺酮类药物, 在173张处方中, 有13张使用不合理 (其中12张被医生知晓) , 经调查36例患者发生了耐药性,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喹诺酮类药物属新型抗菌药物, 具有杀菌种类多、半衰期长、口服吸收好[3]的优点, 喹诺酮类药物的诸多优点使其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已发展到第四代) 。喹诺酮类药物可抑制细菌表达、复制, 破坏细菌生长, 可广泛用于生殖、消化、泌尿等系统的感染。但大量使用喹诺酮类药可使患者出现呕吐、恶心、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对此类药物进行药学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药学干预过程中, 应从医院的实际出发, 结合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征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制定) 制定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准则, 其内容应该涵盖喹诺酮类药物的适用范围、使用剂量、疗程、注意事项、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 将使用准则编成小册子发放到各科室的医生手中, 与此同时, 随机对该类药物的处方进行点评, 分析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及次数是否合理, 定期对医生培训, 开展与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的讲座[4], 对不能合理使用该类药物的医生, 及时给予沟通、指导甚至批评教育, 此外, 还应在药剂科开通咨询热线, 随时解答与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 于2013-02~2013-08对我院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药学干预, 与干预前相比, 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比例减小, 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及耐药率降低, 经统计学处理, 干预前后数据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药学干预, 可提高其临床合理使用率。

摘要:目的:对比药学干预前后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 促使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化、合理化。方法:将2012-06~2012-11我院各科室西药处方情况作为对照组, 2013-02~2013-08, 对我院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药学干预, 将此时期我院各科室的西药处方情况作为实验组, 对比实行药学干预前后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比例、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医生知晓率以及耐药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研究对象的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比例较小, 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及耐药率较低, 医生知晓率较高,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差异比较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药学干预, 可提高其合理使用率、医生知晓率。

关键词:药学干预,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影响,探讨

参考文献

[1]田健.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3, 05 (12) :283-284

[2]伍玉萍.探讨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2 (13) :142-143

[3]刘芳.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J].天津药学, 2010, 02 (26) :51-53

药学类高校论文 第11篇

【摘要】目的:探析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给予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临床用药前后施行对策的不同分成2组,即常规组与干预组,各组60例。常规组行常规给药,干预组给予药学干预给药,对2组用药效果予以观察对比。结果:干预组临床治愈率为90.0%,耐药率为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与常规组的73.3%、13.3%、15.0%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临床中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针对使用不合理的情况,给予药学干预,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耐药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药学干预;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85-02

喹诺酮类药物作为新型的一种合成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无交叉耐药性等优势,临床应用较为普遍[1]。随着抗生素滥用现象的逐渐加剧,不合理用药现象越来越普遍,并且呈现增长态势,严重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通过对120例服用喹诺酮类药物患者的研究,探析药学干预的应用价值,现予以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给予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临床用药前后施行对策的不同分成2组,即常规组与干预组,各组60例。常规组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25-74岁,平均(46.9±5.3)岁;疾病类型:泌尿生殖疾病27例,呼吸道疾病21例,消化道疾病10例,其他2例。干预组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6-75岁,平均(47.0±5.2)岁;疾病类型:泌尿生殖疾病25例,呼吸道疾病24例,消化道疾病9例,其他2例。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可知,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存在比较意义。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给药,主要就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对症给药。干预组给予药学干预给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常态化对策:全面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有效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以免出现给药差错,对医院内部各科室及各药房进行全面协调,增加药师、医生、患者之间的交流,落实门诊处方调查与翻阅工作,对处方予以严格审核与复核,及时纠正处方不当之处,突破传统观念,做好处方调配、审核、给药等工作,有效提高药学服务质量。(2)加强服务管理:全面普及喹诺酮类药物的有关知识,以此减少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同时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针对感染性疾病,设立集诊断、细菌培养、试敏于一体的动态监测网络。(3)用药干预:向患者询问病史,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诊断结果合理用药,并且对处方予以严格核实,如果存在不足,必须予以退回,让临床医师重新开具处方。在了解诊断和用药的相关性后,根据试敏结果选用适合的药物,注意药物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免出现诱导耐药性。在用药过程中,注意不可和抗酸药、茶碱、咖啡等联用;老年患者注意剂量大小。(4)其他对策:针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实际使用情况,构建合理的用药监督机制与奖惩机制,以此提高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并且对用药合理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表扬与奖励,以此带动其他医护人员,从而有效提高用药合理性与可靠性。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耐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予以观察记录,通过比较,探析药学干预的应用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将2组患者的观察数据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20.0中,用[n(%)]的形式表示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耐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给予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73.3%,耐药率为1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干预组临床治愈率为90.0%,耐药率为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3.讨论

在现代临床研究中,喹诺酮类药物的靶目标为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通过对脱氧核糖核酸回旋酶的抑制,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产生,以此发挥抗菌作用。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组织浓度高、耐药发生率低等优势,在临床中应用非常普遍[2]。

药学干预指的就是密切监测药师处方的适宜性与规范性,对治疗时间较长的药物方案的合理性予以干预,以此结合临床的实际情况,对用药方案予以合理调整。其作为药学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经济性。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临床治愈率为90.0%,耐药率为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与常规组的73.3%,13.3%、15.0%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相关文献资料[3]的研究结果十分接近,充分说明了药学干预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针对使用不合理的情况,给予药学干预,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耐药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伍玉萍.探讨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142-143.

[2]蒙继青,李冬梅.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02):120.

药学类高校论文 第12篇

随着医院药学学科的发展和药学部门工作模式的转变, 要求逐步提高医院药学服务的技术含量, 而发药交代工作又是药学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发药交待对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ADR) 及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等起着重要作用。

1 作用特点

目前临床应用的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分为4代。第1代包括萘啶酸、吡咯酸等, 其抗菌谱窄, 效果不佳, 已被淘汰。第2代抗菌谱有所扩大, 但不良反应大, 仅吡哌酸仍应用于临床。第3代包括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等, 可对抗耐药性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 对革兰阴性菌疗效更佳, 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第4代包括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吉米沙星等, 抗厌氧菌活性、抗革兰阳性菌活性加强, 不良反应更小, 是居于头孢菌素和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类之后的第三大类抗感染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有较长的抗菌药后效应 (PAE) , 主要用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肠道感染、呼吸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骨骼系统感染等。

2 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反应为喹诺酮类最常见的ADR,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消化不良、流涎、便秘, 停药后症状可逐渐消失;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居喹诺酮类ADR的第2位,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焦虑、耳鸣视觉异常、噩梦、肢体麻木、震颤等, 重者引起精神错乱、癫痫发作;皮肤反应临床表现具多样性, 以光敏反应多见, 症状主要有皮肤潮红、皮疹、瘙痒、红斑、皮肤色斑、血管性水肿等, 停药后症状大多消失, 重者可致剥脱性皮炎、喉头水肿及过敏性休克;影响血糖代谢, 可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1], 特别是加替沙星, 此产品现已禁用于糖尿病患者[2];肌肉、骨骼系统反应少数病例可发生关节红肿、疼痛、僵硬、肌无力, 偶发跟腱炎、横纹肌溶解。

3 给药注意事项

(1) 首先审查处方, 因该类药品对青少年的软骨有损害, 故孕妇、18岁以下青少年禁用, 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应停止哺乳[3], 可将该处方退回医师处;胃肠道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大, 发生率增高, 所以使用该类药物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在进餐后和睡觉前服药可明显降低眩晕和头痛的发生率;有癫痫病史者慎用;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5d内, 应避免各类光照, 特别是太阳光照, 以降低皮肤反应和光毒性, 外出时宜穿长袖衫、长裤。个别患者产生光毒性的原因与阳光照射和自身的敏感性有关, 如囊性纤维化患者使用后光毒性发生率相当高, 故敏感体质者服用时不但要采取遮光措施, 还要改为睡前给药。 (2) 对老年、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慎用此类药物, 如需用药, 应密切监测血糖, 一旦出现血糖异常, 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以保证用药安全。该类药物部分经肝代谢, 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泄, 对肝、肾有一定损害, 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3) 临床报道喹诺酮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较高, 多数能达到90%~100%[4], 故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 避免静脉滴注致ADR的发生;如确因治疗需采用静脉滴注时, 应注意给药速度不宜过快, 当患者病情减轻时, 应遵循序贯疗法从静脉给药改为口服用药。 (4) 该药不宜与氯霉素、红霉素合用, 因可降低药效;与含钙、铝、镁等制剂合用会发生络合反应, 减少喹诺酮类药物吸收, 降低生物利用度。若需联用, 可先给予喹诺酮类药物2h后, 再给予其他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受食物影响, 空腹服用生物利用度高, 空腹指餐前1h或餐后2h。嘱患者服药时多饮水, 以减轻肾小管损害, 频繁排尿有助于肾脏将药物排除, 避免出现结晶尿。药物应存放在阴凉处, 避光保存, 以免失效。

4 小 结

通过发药交代, 笔者体会到: (1) 解除患者的用药疑虑, 增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对治疗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 耐心交代用药有关问题, 促进了药师和患者之间沟通; (3) 通过开展药学服务, 查询各种资料信息, 在无形之中开阔了药师的眼界, 扩大了药师的知识面, 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 (4) 避免了ADR的发生, 促进了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吴怀球, 刘智玲.喹诺酮类抗生素导致低血糖昏迷9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03, 20 (4) :321.

[2]何叶.加替沙星致血糖异常循证评价[J].医药导报, 2011, 30 (2) :207, 208.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3.

上一篇:蔬菜栽培施肥技术下一篇:时代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