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培养范文

2024-05-09

教学培养范文(精选12篇)

教学培养 第1篇

一、重视教学的过程控制,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控制方法是借用的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推荐的对全球食品生产进行质量控制的管理模式, 是食品现代化生产的质量管理模式———HACCP, 它是评估食品生产过程中危害点、建立控制系统的方法, 其控制系统是着重于过程预防而不是依靠产品的检验来保证食品的安全。这是人类发现的最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方法,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 教学效果的检验仅仅靠期末考试常常难以取得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通过运用过程的监控首先是上课前坚持点名, 由于课时紧, 坚持无规律的抽点名, 学生无法知道什么时候被点名, 所以会保持高的出勤率, 点名十周左右都不能达到高的出勤率, 对少数点名出现缺席的同学要开导说服教育。引入现代食品生产的全程控制 (HACCP) 在教学中, 既可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努力学习, 又达到了建立良好的学风作用, 并将测验和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反馈在教学中, 进行课堂订正, 不断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加工贮存知识信息流, 教学中结合理论知识引入食品生产中质量控制的难题分析讨论, 学生建立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信息流, 由独立的点的知识到有机的知识网储存, 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集成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人才培养

1. 联合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本科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不仅从教学方法、内容, 甚至语言表达都要新颖、美感, 多种教学方法的集成应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联合应用讲授、讨论、启发式讨论、提问, 师生互动, 每章每节讲后要总结性画龙点睛, 使学生掌握重点, 学习凝练核心知识的方法;作业、考试、毕业论文指导中等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足, 存在的问题, 及时反馈在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学生在接受知识时,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同时也让同学发表各自的观点, 最后老师再总结, 如此的教学, 使得同学发挥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2. 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加工能力。

新世纪人才应该具有科学的学习能力, 学会将阅读的文献核心内容凝练出来, 抓住核心内容, 关键的知识点, 并且能够总结出这些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需要时就能完整地再现这些知识, 这点对人才培养尤其重要。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有助于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 对各门课程的学习都有帮助, 对大学生毕业求职均有较大的帮助。

3. 工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存在的新问题融入教学中, 启迪学生的智慧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融入教学中, 启发同学们分析问题, 用他们已经具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使同学成为真正的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 形成崇尚科学, 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学风。

三、教学过程的监控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培养

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压力就会失去成长的动力, 就很容易出现平时学习不重视、不认真, 甚至还有逃课现象, 期末会出现一些考试不诚信的行为, 不利于培养良好学风。过程的监控频率、监控时间怎么设定才科学实用, 我们进行了探索。一般一门课程大致两章测验一次, 作业一次, 作业内容覆盖两章的全部重点内容, 测验可以重点中的重点, 且题型是期末测验中的题型, 两周测验试卷评阅后对大家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评讲, 强化正确的知识。定期的测验, 就会给同学们形成一定的压力, 使得每章的重点难点都在测验作业中进行了巩固, 在平时的讨论提问中学会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期末考试中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充满自信地去走向考场, 诚信地考试, 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社会为良好学风的培养起的作用

国家为一个民族培养树立良好的学风非常重要, 我们的制度应该鼓励勤奋刻苦学习、踏实敬业做学问的精神, 崇尚科学的精神, 从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予鼓励, 工作后为人才成长提供上升的机会和通道。近年来高校受社会的影响较大,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受社会上的风气干扰, 出校门兼职或者在校内兼职做管理的, 有的本科生大四用人单位提出要实习工作, 研究生也有在研三出去工作实习的,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去兼职现象逐年增加, 客观上学生学习的时间要被占用一部分影响学习, 主观上由于工作多因素的影响, 导致学生很难平静下来刻苦学习, 多种原因导致影响学生的学习, 没有出去工作的同学也受到影响冲击想办法去找单位实习工作, 对树立良好的学风不利, 高等学校在校期间的学生是否该兼职工作值得大家深思, 值得探讨, 如何对国家有利、如何对提高人才的质量有利值得摸索。总之, 通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控制, 集成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利用,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正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惑与抉择——求解教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迷”[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35 (1) :7-9, 17.

[2]伍红林.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研究:历史、问题、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8) :62-66.

[3]张良.高等教育对美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10 (1) :91-106.

[4]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现状、检验、问题及对策[M].复旦大学高教所,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8:306-311.

[5]魏爱德, 范皑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本政策——教育系统的使命与面临的挑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 (3) :56-64.

[6]王祖林, 王万智.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11) :7-11.

[7]潘懋元, 方泽强.论高等教育研究与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管理, 2012, 6 (6) :2-5.

[8]曾伟.高等教育研究者应强化独立思考意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 9 (3) :182-187.

教学新苗培养细则 第2篇

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进步对学校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加快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使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理念新、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队伍,特制订本考核方案。

一、培养目标

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

3、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修养,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能够独挡一面,胜任各年级教学工作。

4、具备较强的教育管理能力,胜任班主任工作。

二、培养对象

我校35周岁以下(1977年1月1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

三、培养措施

1、制订三年自我专业发展规划:教学新苗培养对象要制订一份具体的“三年自我专业发展规划书”。(A4纸打印,2012年5月底前上交教科室)。

2、拜师结对:聘请一位骨干教师为师傅,做好师徒结对工作,并按师徒结对制度分别对师傅、徒弟工作进行考核,对优秀的师傅和成长快的徒弟给予表彰(双向选择,最后由学校确定名单)。

3、强化汇报课制度:教学新苗培养对象每学年必须上一节汇报课,结对师傅要为培养对象上好示范课。上课前由学校发出开课通知,学科内全体教师都要参加听课,课后由教研组长组织进行点评,提倡其他学科没有课的青年教师跨学科听课,每堂课均要按照学校拟定的课堂评分表评分,将课堂评分表汇总并存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培养对象考核的依据。

4、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包括课件制作、说课、评课、教案、文艺演出、粉笔字或钢笔字比赛等。

5、鼓励教学新苗培养对象参加校、市举行的的各类教学比武活动,对获得荣誉的教师,学校将给予奖励并给予附加分。

6、每学年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写出教学实录、反思总结或教学心得一篇,并按时上交教科室检查备案。(6月15日前上交)。

四、对培养对象的工作态度要求

1、严格遵守学校工作纪律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加强学习,深钻业务,多读书、读好书,做好人,干好事。

3、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心胸开阔,与人为善。

4、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充满激情,乐于奉献。

5、积极参加听课评课,积极参加学科组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科组交办的工作。

五、考核评比与达标

1、教科室每学年对教学新苗培养对象进行全面量化考核,每学年评出“教学新苗”若干名,学校给予奖励和表彰。

2、师德方面有严重问题者,视为考核不合格。

3、不思进取,业务能力无长进,学生、家长、社会反映强烈不满者,视为考核不合格。

4、在学年考核中不合格者,取消其培养对象资格。

六、教学新苗量化考核标准见附表

丽水中等专业学校教科室

培养兴趣 优化教学 第3篇

一、融入情感,激发兴趣。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徒”其意突出师生情,要求师生关系达到十分默契的状态。课堂上,老师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到为人师表,给学生一种庄重大方、积极向上的感觉。教师要融入学生当中,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师长、可亲近的朋友,愉快的教学气氛由此产生,师生之间的课堂交际轻松而愉快。学生在—个平等尊重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是放松的,学生敢于说,敢于参与教学。教师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定会大胆地想象,敢于开口说英语,不怕犯错误,敢于冒险。

二、合作互动,发展兴趣。

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們乐于参与合作,勇于进行交际实践,引发他们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我常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学,与学生进行合作互动。 游戏所带来的乐趣能使每一位参与者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过程,那么学习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小组不同的合作方式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注重评价。提高兴趣。

兴趣来自儿童的好奇心,勇敢来自于希望和鼓励。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小组不同的合作方式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作为老师,应珍惜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教师应及时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体贴与督促来激励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看准时机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行列中,久而久之,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会逐步得到提高。

四、综合运用。升华兴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渠道,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课堂改革的有效途径。在本课中,我常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以活动、游戏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实践、合作和游戏等多法并用的教学方式展于开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授与受”的教学模式,促进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模仿,爱表现,记忆力强,处于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常凭兴趣做事。因而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小组竞争、创设情境、体验活动、在游戏中获得新知。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教学培养 第4篇

一、丰富课文知识, 奠定发展创新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在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 实现英语教学的优化。广博的知识基础是进行思考的前提。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也必须丰富课堂知识, 拓展课外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拥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后, 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考, 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展现丰富的课文的背景知识, 适当地拓展课外内容, 尤其是许多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此外, 在丰富课文知识过程中也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好奇心, 就会很自然地受到未知世界的吸引, 乐于去探索世界, 发现世界, 解决问题。

二、丰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 没有固定的思考方向, 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 自由思考, 随意想象, 任意探索, 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 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或做法。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鼓励学生多质疑。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看起来毫无疑义的问号。”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 也是创造过程的动力, 更是创造结果的起因。现在有不少学生喜欢提问, 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这种精神非常珍贵, 老师可千万不能因为无法回答或觉得毫无意义而去打压学生这种提问的精神。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就是从这小小的“?”中走出来的。因此, 英语教学要尽量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并不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来提问, 来探索。

2.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想象。

想象是创新学习的臂膀。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 但又太随意, 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直观的、具体的事物进行刺激, 激发其创造热情, 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去想象, 朝正确的方向去想象。如在教授5A Unit 3《At a Music lesson》中, 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 我呈现一个动物形象, 通过衣服的变化, 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猜测他的业余爱好。这样既让学生操练了单词和句型, 也让学生发挥了其想象能力。

三、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学生是由各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这是因为创造力不仅受认知水平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个性的影响。专家研究表明, 凡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 在早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 大多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 则很少会有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句型put…on…的时候, 我告诉学生, “放东西”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但是能让我们的房间、教室都更加整洁干净, 所以希望学生能够将东西都放到适当的地方。这样就给学生灌输了一种整理东西的好习惯。

四、转变评价方式, 采取新型多样化评价方式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评价体系存在许多弊端:评价内容偏重书本知识;评价方法以考试为主;评价主体以老师为主;评价标准强调共性, 忽略个性。这样单纯通过书面测验检查学生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不懂真正为谁而学, 特别是应试, 对知识死记硬背, 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 教师应该采取新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重视发展, 重视综合评价, 重视学习过程。

比如在课文新授后我们大多会进行课文的表演。几人为一组, 有的是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 有的是成绩较差的一组, 所以在展现的过程中, 有的表现很出色, 有的是磕磕碰碰地表演完毕。教师如果用一样的标准来评判他们, 就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太公平, 也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所以老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这样学生也愿意学习, 更愿意努力创新。

五、开展创造性活动,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 但是, 几年后, 中国学生的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原因是什么?就在于美国的学生创新思维比我们强, 而中国学生只会做题, 考试成绩好, 创新却不如人。因此, 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学习, 学习他们新颖的教育方法, 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 给学生多布置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任务。

例如在教授《形状》一课时, 在最后一部分时间, 我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来拼出一个物品出来, 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 也可以是自己发明创造的。结果, 很惊讶地发现, 很多学生都用形状创造出了新的事物, 代表了学生其实都愿意尝试去创新, 尝试去发明, 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课堂气氛活跃, 孩子们学得也开心。

教学各专业培养目标 第5篇

一、建筑工程施工

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建设工程咨询行业相关企业与咨询服务单位,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工程质量与材料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工作的专业技术和技术工种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建筑CAD、建、安全知识、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预算、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等。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主要面向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度假区等旅游企业,培养具备旅游专业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热爱旅游事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从事基层服务接待和服务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开设主要专业课程:服务礼仪、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心理学、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导游实务、吉林导游、旅行社英语。

三、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地区及县镇各级各类幼儿园、早教中心、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婴幼儿保教工作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从事幼儿园保教基本工作能力,能从事幼儿园保教等岗位工作,达到初级水平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声乐、键盘、幼儿卫生保健、乐理、舞蹈、素描、色彩、简笔画、手工、亲子教育活动设计、幼儿感觉统合训练、蒙台梭利教学法、育婴师培训、奥尔夫音乐活动设计。

四、服装设计与工艺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及服装营销企业,以提高就业岗位综合素质及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服装成衣制作或服装制板操作能力,能从事服装裁剪、缝制、后整理流水操作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 第6篇

【关键词】朗读 语感 直觉性 整体性 情感性

吕叔湘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也就是人们在视听之际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语感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

语感的直觉性指对言语的顿悟。它超越、省略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具体环节。目前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词义的落实、语法的规范、逻辑的严密等等,这固然有其科学性,但却忽略了人们在实际运用语言时,是很少完全依据词句的理性含义或是一些语法规则的。更何况我们的汉语是一种“神摄”而非“形摄”的语言,如果死死抱住语法规则不放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试想有哪一个人在说话前会想一想自己的话是否合乎语法规范呢。

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依靠语感的直觉性来把握语言对象的情况,因此我把口语中的“语感”迁移到教学中,比如在教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诗中有这么两句:“……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许多学生对它是这样理解的:作者强调“我”是地主所生,是大堰河所养。继续提问诗句是否有更深的含义,学生普遍感到难以回答。通过将诗句中的“地主”和“大堰河”两个词处理成重音来朗读之后,学生才自然地知觉地悟出,原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表明“我”和乳母之间的养育和被养育的关系,更是为了体现作者对乳母特有的深情。就这样,运用朗读,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感知判断。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受其潜移默化。这样,大脑对语言的反映自然也就更快、更准、更敏感,而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有些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其实正是由朗读而培养的语感的直觉性在起作用了。

二、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整体性

语感的整体性指主体舍弃了对语言、词汇、语义、语法等具体的条分缕析,而对言语现象的全方位把握。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字、词、句、段、篇、语法、逻辑、文采、章法等,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使学生失去了直接、完整的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段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差,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看,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是可以以朗读来贯穿的。教师应将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最简便、最直接、最容易控制的课堂反馈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与学取得动态平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课文所关涉的点点滴滴、桩桩件件,都可从朗读或辅导朗读中去解决;即围绕朗读,精细地分析这些文字作品,为了朗读,更具体深入地感受作品的内容,以读是能代讲的,以读更能带讲。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情感性

语感本身具有情感性,朗读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更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

教材中大量的白话文,学生大多能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许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那么就有可能克服这个问题。例如反复让学生诵读记叙文则易于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比较重视“讲”。其实,大多课文是浅显的,学生完全能懂。况且语文学习是重过程而不重结论的,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中心思想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所以,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读,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提高语感,进而提高语言能力。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表现力营养的过程。朗读多少篇,多少次朗读之后,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了,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这种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是不注重朗读的人所难以体验的。

此外,朗读教学还应根据课文内容而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的方式有:朗读后看理解,理解后再朗读,朗读后评论,评论后朗读,反复朗读,比较朗读,配乐朗读等;教师可运用的方式有:范读、领读、导读、引读等;学生可运用的方式有:单读、齐读、轻读、默读、分角色读等。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有必要将加强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朗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让本该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当用之手段的朗读法得到实实在在的施行!

教学培养 第7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学生成长的环境越来越好,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还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政治课有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前提条件,是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

如果说在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在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使学生不仅能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由此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适当地暴露、产生、激化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二、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地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三、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一)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以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活动,人们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教师能否发现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有关的信息,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政治课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总的来看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问题的思维倾向。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简单的说教效果往往不好,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讨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的成绩和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歧意见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变化入手,有的学生从报刊的数据事实,反复论证观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便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也获得了很大提高。

(三)实践能力培养。

高中教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 第8篇

创新教育, 其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 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问题能力的提升. 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不断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提高各项能力, 同时这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再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需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创新意识培养, 需要将引导学生能够有效的将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并且在课堂中探讨一些典型的数学案例,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团队意识, 使其的合作能力得以提高, 只有这样, 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习技巧, 也才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能更好的应用到其他的科目之中.

1. 优化情景心理, 激发创新意识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阶段, 老师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该阶段, 老师应该将融洽的课堂气氛营造出来, 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单单需要进行知识的传授, 而且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能够帮助学生创新心理的优化. 在教学的阶段中, 老师对于经典例题的解析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培养学生能够对一个例题进行举一反三,

采取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 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 这对学生的创新潜能而言是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 设定创新环境, 培养创新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 是创新主体意识的重要表现.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需要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让全体学生都处于一种创新的气氛中,

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需要掌控好老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平等、民主的, 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里需要将民主作为基础, 营造和谐的探讨环境, 让学生能够在民主的条件中进行创新. 例如: 可以通过借助数轴的直观性去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解集的理解有深刻的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3. 教学阶段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

创造力其主要是体现在创造性思维方面, 其具备不同性、特殊性以及批判性这些特点. 在教学阶段中, 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培养阶段中需要注意以下这方面的内容:

( 1) 要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阶段中, 学生想要获得创造性思维, 就必须使其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同时观察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因此在高中阶段, 老师需要特别重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问题.

( 2) 重视学生现象力的培养

在教学阶段, 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很重要, 老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数学现象能力, 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对未来探索的能力有提高作用. 想象力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想象力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影响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其次, 在遇到新知识的时候, 发挥想象力能够进行有效探索. 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给学生们提供想象空间以及素材的帮助,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创造性的想象力发挥出来.

( 3) 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 它主要是有三个特点. 即: 创造性、灵活性以及顺序性. 在创造能力的培养阶段中, 发散思维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照相关理论分析, 通常一个人的发散思维的能力越大, 那么他的创造能力就会越强.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阶段中, 对一道题通过不同方式去分析、思考, 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

三、教学阶段中将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的阶段中, 老师需要积极的帮助学生创建解决问题的情境, 通过创建解决问题情境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里, 我们应该将传统的机械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改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2.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主动意识

创新, 不仅是以扎实的书本知识作为基础, 而且需要不断地去参加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 老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让学生们多多的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去, 从而提升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帮助学生在创新的道路上打下稳固基础. 要让学生多多与大自然接触, 并且能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参加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体验学习. 此外, 经过众多的实践以及劳动, 能够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使知识得以巩固, 想象力也能丰富, 可以给他们的现象力与创造能力提供更多的资源补助. 实践阶段, 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障碍, 这些困难与障碍的存在在一定的基础上能够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阅读教学和语感培养 第9篇

在阅读教学中, 要使学生能顺利地达到与文本,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 就必须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培养语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品词解句, 训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关键词句确切含义的基础上, 进行分析、比较和揣摩。通过比较, 发现用词的妙处, 细细欣赏, 反复琢磨, 达到“意”会, 语感就会油然而生。在教学《爬天都峰》过程中, 我抓住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险”这两个特点, 通过对“啊, 峰顶这么高, 在云彩上面哩!”等句子的理解, 让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难, 为学习爬天都峰的过程打下铺垫。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 联想他们登山的艰难, 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 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 就会明白, 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 为什么会互相道谢, 这样, 也就在层层渗透下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二、创设情境, 增强语感

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能推着孩子不知不觉地、深入地进行到教学的一个个进程中。因为情感的作用, 语文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通过情境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 那些声情并茂的场景, 那些震撼人心的氛围, 去打开孩子们的心扉, 去感染孩子们的心灵。作为教师, 要注重发挥教学过程中情境的作用, 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中, 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首先教师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引学生入境, 从而入情;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如, 毛主席的《长征》是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两个字就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佳切入口。教学第一句时, 我先向学生讲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再引导学生想象并体会红军战士顺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心情, 从而了解这个“暖”字其实反映了战士们胜利的喜悦心情;讲解“寒”时, 我先让学生看一段红军夺取泸定桥战斗过程的录像, 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夺桥战斗的惊心动魄和激烈残酷, 从而了解到这个“寒”字其实反映了当时战斗的惨烈;最后再让学生把两句诗对比着练习朗读。以上教学, 所设计的两处情境, 目的是引导学生亲身入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 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 从而使学生的语感训练得到增强。

三、启发想象, 深化语感

有效地读必须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 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 没有想象, 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 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 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在教学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时, 老师让学生先说说脑海中展示出来的瀑布飞泻而下美丽的、壮观的景象。通过启发想象, 诗句的意境变成学生鲜明的内心视像, 学生读起来身临其境, 达到声情合一的效果。

四、调动体验, 把握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 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显然, 语感的“源头活水”在生活中。感知不是目的, 贴近生活, 运用实践才是目的。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回忆想象:当热腾腾的油烫到手, 你会怎么样?当烧红的铁铲掉在你的衣服上, 将会发生什么现象?现在不是热腾腾的油烫, 也不是烧红的铁铲, 而是熊熊烈火燃烧着邱少云的肉体!想象一下, 那该是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呀!接着, 我抓住描写的语言, 引导学生想象在烈火包围中的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邱少云的形象, 表达自己的见解, 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邱少云的高大形象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了。

兴趣培养教学探微 第10篇

一、交流情感, 激发思维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师生的情感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课堂气氛就会融洽民主, 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其感知敏锐, 记忆更牢固, 想象更丰富。比如: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 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 从而充满信心地上好这节课。因此, 每节课我都竭力把信任和鼓励的情感表现出来, 并渗透到教学中, 同时在课堂提问中我总是用带有启发性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思维、分析和概括, 用动作提示学生回忆旧知识, 接受新内容。这样不仅消除了师生之间心理上的障碍, 使课堂气氛和谐起来, 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此外, 教师评价学生要以肯定称赞为主, 这样会使每个学生从教师的称赞中产生了不可遏止的激情,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从而获得良好的成绩。

二、突出主体, 培养意识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是积极主动的, 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一是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 在教学研讨上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和研究对象的学生的目的是一致的, 即提高学习者的能力, 促进学习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 教师与学生应保持“平等协商”的关系, 力避“一言堂”。二是引进竞争机制。“笼鸡有食汤锅近, 野鹤无粮天地宽。”即是说, 竞争逼得那些依恃“有食”而安于现状的“笼鸡”成为“无粮野鹤”, 换句话说, 竞争就是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靠实力去获胜。这样, 竞争就成了迫使人们挖掘自身潜力、不断追求进取的真正动力。

三、培养多读多写

多读多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以后,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多读多写, 否则将前功尽弃。要达到多读的目的, 除了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外, 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 从中汲取写作“营养”。为了让学生能读到更多的课外读物, 我的做法是:首先, 鼓励学生办好借书证, 定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其次, 每个学期都精心设计好“班级图书角”, 为学生订阅《小学生作文选刊》、《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创新作文》等, 并号召学生踊跃捐书。除此之外, 还与其他班级友好合作, 定期交换课外读物。平时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 使学生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

四、有感而发, 缘事而发, 积极写作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 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 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或影响颇大的事, 而对于琐碎小事则感到没必要写, 也没内容写。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 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 常常一节课过后, 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地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生活联想, 使其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的宝库, 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 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为此,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日忆”, 即每日一忆, 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 想想有什么事可以作为作文素材。对“日忆”的要求即入睡前, 把当天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过一遍———这是会想, 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 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样的作文———这是记得。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的动力, 学习起来才会轻松高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这一句话堪称教学名言, 作为教师, 应当熟读深思。有了兴趣, 不用教师督促和激励, 学生就会有使不完的劲, 因为他们有好奇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 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有亲和力, 教学的语言要幽默风趣, 让学生听讲的效果更好。这样教学, 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提高, 其主动学习意识才会增强。

六、抓住关键词语, 体会角色情感

许多优秀作品并不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是把作者情感蕴含于字词句之中, 让读者充分想象, 从不同角度去体会内涵。因而需抓住描写神态、情感、语气、动作等的词语,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大有帮助。

《美丽的公鸡》一文中, 公鸡三次比美对话中分别对啄木鸟、小蜜蜂、青蛙的称呼是“长嘴巴的啄木鸟”、“鼓眼睛的小蜜蜂”、“大肚皮的青蛙”, 这充分体现了大公鸡的傲慢、无理, 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词, 让学生思考从公鸡的话中, 看出了什么?继而要追问:面对公鸡的提问, 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并让学生以故事中的角色身份进行对话, 学生的兴致盎然, 从对话中体会到了不同角色的内心情感。

培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 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求知欲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151-01

在教学中,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要搞好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要掌握现代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注意不断改进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追求体育实效。“所谓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如对体育感兴趣的人,不论在体育场观看体育表演或收听体育广播都会全神贯注,有时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摘自《运动心理学》。目前在中等学校中阻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是学生对体育课缺少学习热情和兴趣。缺少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许多学生上体育课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中,这种状态不改变,就很难把体育课上好。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状态呢?首先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教法,在符合人体运动机能变化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去寻找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然而,通过卓有成效的手段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确引导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轨道上。最后才能取得体育教学的预期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生活条件和年龄等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就导致同一个学生往往受多种动机支配,但其中必然有一种是主导动机,作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一种主导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一旦这种兴趣培养起来了,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家提高了。高尔基曾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这一学习主导动机。平时要善于体育科学知识,把这些知识逐渐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达到自觉、积极、主动,那么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自然浓厚起来,我们也就能在轻松愉快当中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体育科学知识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产生学习的需要,而且也可以是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科学运动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产生的深远意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教学比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参加运动的欲望。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带着这种对运动的兴趣配合你充分地完成教学任务,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 利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效果的反馈作用,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想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成效,动作完成的正误及动作的好坏等,都可以强化学生的运动动机。因为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进一步激起起学生练习的愿望,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激起学生克服缺点的决心。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要多安排一些简单的练习,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一点点帮助他们树立完成练习的信心和决心。

在利用反馈信息作用时,教师的评定应力求公正,使学生保持对评定的信任,同时应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心理学家赫洛克对106名四、五年级学生做了难度相同的加法练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只练习不予评论,其余三组,甲组为受表扬组,乙组为训斥组,丙组为受训斥组,只让他们听其他两组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受表扬组成绩明显提高,其次是手训斥组,控制组成绩不仅没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因此,教师要及时告知其学习结果,要公正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鼓励多于批评,充分发挥反馈信息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的作用。

4 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新颖、生动,具有启发性

体育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和呆板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其参加教学活动的动机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丰富。如在准备部分教学中,以游戏代替枯燥无味的绕圈跑,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对跑的兴趣,同时还提高了准备部分的教学质量。又如在上身体素质课时,把单纯的素质练习变为模仿动物动作练习,学生们不但对此很感兴趣,还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模仿能力。一节很生动的体育课启发了学生如何去创造美、感受美。

5 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进取心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调动学生积极向上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安排一些教学比赛,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如上篮球课时,学生进行完个人技术性练习后,便安排小组比赛,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不仅检验了自己掌握的个人技术的应用能力,还激发了自己战胜别人的斗志,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利用竞赛要慎重、适当,要立足于调动学生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其正确学习动机。

大凡在教学上成功的教师,往往与他们教学的强烈情感是分不开的。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语言的生動性、形象性,紧扣学生心弦和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艺术,都是对学生加强情绪影响和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学生时代的兴趣往往对将来所从事的事业具有重要价值,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产生影响的,就是我强烈而多的兴趣,沉溺于自己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阅读教学与情感培养 第12篇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呵护学生的情感

第一, 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从象征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 和学生打成一片, 发扬教学民主, 给学生多一些微笑、期待、赞许、少一些白眼、讽刺、打击, 从容地和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可以依靠, 值得信任。然后, 多鼓励少批评, 多引导少教训, 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感悟。对学生倾注爱心, 尊重信任学生, 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记得有一位同学说过:“老师, 你笑着走进教室的那一天, 我最专心, 最认真, 最开心。”第二, 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让学生始终感觉到有一股暖流在回荡。老师自己先动情, 常言道“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用心的澎湃, 用热情的燃烧, 用思考的激发, 为滋润学生的情感营造一个适宜的氛围。学习《长恨歌》,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 评价唐明皇和杨贵妃。学生先是窃窃私语, 挤眉弄眼, 我便说, “不要怕, 各自说各自的”, 同学们这才炸开了锅, 很快有了结果。唐明皇:“昏君, 重色轻国, 灰太郎”“唐明皇专注爱情, 他的行为可歌可泣”“好皇上, 好夫君”……杨贵妃:“红颜祸水”“妖精”“妲己”“红太郎”……第三,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给学生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做到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求同存异。比如, 在学习鲁迅的名篇《药》的时候, 在对主题的讨论中, 我按参考答案说:“揭示国民的愚昧, 革命者的悲哀。”但学生见解不一:“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是要让我们大家体会父母伟大而无私的关爱”“尽管他们的行动在实质上可能是愚昧的, 但是, 不影响他们对子女爱的伟大”“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 刻苦学习, 力争学有所成, 将来报答父母”尽管这种说法和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有出入, 但是, 我认为他们说得不无道理, 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我说:“我也是一位母亲, 听到你们的话, 我很受感动, 我想, 所有的父母如果听到孩子这样的话, 都会感动的。”同学们讨论的热情更高涨了……

二、开掘内心的激流浇灌情感之地

语文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学中教师要有浓厚的情感投入, 在潜移默化中挖掘学生的情感。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 有不少同学对杜十娘投江深感惋惜。我因势利导, 让大家为杜十娘出谋划策, 结果, 群情激昂, 妙计迭出:回到原地, 重新等待机会;利用雄厚的资金, 创立自己的企业;远走高飞, 隐瞒出身, 重新生活;看破红尘, 削发为尼, 隐居度日;看到李甲已经后悔, 再给他一次机会, 和他重归于好;假装与孙富结合, 伺机报仇, 然后远走高飞……这样的课, 连老师自己都受到感染, 还怕学生们兴奋不起来吗?

三、开拓生活的土壤融化情感之地

考试是老师的法宝, 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 是检验成果的标准, 这样, 一些学生只知埋头读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学生带着压力学习, 感情自然冻结, 阅读和感情分了家, 结果不管多么精彩的文章, 由于情感麻木, 所以读之索然无味。在阅读教学中, 要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 让学生置身其中, 拨动他们的心弦, 使他们动情, 让他们受到感染, 一方面要理解课文, 更要滋润学生的情感, 一方面, 指导他们课外阅读, 鼓励他们走进社会, 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积累生活, 投身生活, 增加他们的情感经历, 感受情感的丰富多彩。比如在学习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时候, 我让学生读课文, 读到“吾少孤, 及长, 不省所怙, 唯兄嫂是依”一句, 教室忽然没有了声音, 异常寂静。我大吃一惊, 便问:“怎么了?”他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一位女同学身上, 我下意识地走下讲台, 那位同学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行字“吾少亦孤, 唯爷爷奶奶是依”。哦, 原来是这样啊!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 收获不少啊。同学们都把心得写在了笔记本子上“爸爸有了新欢, 唯妈妈是依”“妈妈跟人走了, 唯爸爸是依”“XX真是不幸, 我们一定要多关照她”“老师啊, 您得关照特殊学生的感情啊”……别小看了这些孩子, 他们的感情丰富着哩!

学习沈复的散文《童趣》, 我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借助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作者儿时的心理与情趣, 找到相通点。结果他们的生活经历一涌而出:和泥巴, 掏鸟蛋, 捅蜂窝, 抓蛐蛐, 捉蜈蚣, 挖蚯蚓, 拔剌剌, 打枣子, 摘杏子, 掰玉米……尿了床被妈打得屁股生疼;逃了课被老师罚站, 站得腿脚酸软;欺侮邻居小孩被爹打得体无完肤……这样, 他们不仅明白了作者“乐”在何处, 而且能“乐”在其中。学生们从心灵深处发出呼喊:“童年的生活太美了。”于是我趁热打铁, “同学们, 童年是什么?”学生个个热情洋溢, 答案一涌而出。“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童年是一颗口香糖”“童年是蜜罐”“童年是幸福的港湾”“童年没烦恼”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思想情感上与之产生了共鸣, 对生活多了一份理解, 多了一些追求, 对阅读更有了兴趣。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阅读才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阅读也才会变成一种真正的享受。

(通渭县鸡川中学)

摘要:阅读教学单调乏味, 枯燥不堪, 很难和学生的情感挂钩。然而, 阅读教学并不能替代情感教育, 但是,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 没有情感的渗透, 课堂就没有了活力与激情。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指引下, 阅读教学常常顾此失彼, 教师大多偏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情感往往被忽略。

上一篇:追求完美的镜子下一篇:城市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