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与建筑智能化

2024-05-07

绿色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精选12篇)

绿色建筑与建筑智能化 第1篇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推广绿色建筑,促进节能减排”。大会分为研讨和展览两部分。根据目前国内国际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实际,围绕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智能化、绿色建材、供热体制改革、住宅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重大问题,研讨会安排了1个综合论坛和10个分论坛。展览会展示了国内外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建筑节能和绿色建材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与应用成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筑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工作。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是完成这个目标和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姜伟新指出将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完善建筑节能减排的法律和政策;完善建筑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强执法监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尚勇、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意大利驻华大使Riccardo Sessa,德国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部国务秘书Engelbert Lütke Daldrup博士,欧盟委员会驻华代表团副大使Michael Pulch,美国能源部能效与可再生能源办公室首席助理、部长帮办John Mizroch,法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M.Hubert Testard,印度查谟及克什米尔政府住宅和城市发展部荣誉部长Shri.Tariq Hamid Karra,联合技术国际公司(中国)总裁Jim Gradoville等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英国皇室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在特地为本次大会录制的电视讲话中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表示,在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过程中,要把传统的理念和现代的技术统一起来,希望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在头脑中树立地球村的概念,共同为地球的和谐永续贡献力量。

在31日下午的综合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副主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世界绿色建筑协会主席Kevin Hydes等10位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在大会综合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展览会有10多个国家的160多个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生产厂商等展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及工程实例、建筑智能技术与产品、建筑生态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绿色建材技术与产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工程实践、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与工程实践、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运行监管与节能服务市场、供热体制改革方案及工程实例、新型外墙保温材料与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与产品。

链接:

大会呈现四大突出特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开幕式当天下午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本次大会在世界面前展示了中国愿意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肩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为中国建筑节能提供了各种成熟、先进的技术。真诚希望全世界关心能源、环境、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有关组织、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参与到中国的建筑节能事业中来。

仇保兴总结了本届绿色建筑大会的四大突出特点:

一是内容更加广泛。研讨会共安排了1个综合论坛和10个分论坛。分论坛除继续保留了以前的“绿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绿色建筑与智能化”、“绿色建筑生态专项技术”、“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绿色建筑与住宅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供热体制改革与建筑节能”、“新型墙体保温材料与技术”等内容外,还根据国内建筑节能工作的进展,针对目前建筑节能的几项重点工作分别设立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工程实践”、“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利用与工程实践”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运营监管与节能服务市场”分论坛。展览会上,专门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主题展区。

二是学术水平高。大会由10位院士和28位国内外专家组成学术指导委员会,对征集到的150多篇论文进行了审查,择优选取了100篇文章,编辑出版了《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4》。在大会上发表演讲的国内外专家总人数超过130人,分别来自20多个国际机构、国家和地区。

三是出席大会的嘉宾规格更高、规模更大。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新加坡、印度等国都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了庞大的代表团参会参展。除了来自绿色建筑、建筑节能领域的国内外知名机构的知名专家参加大会外,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环保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绿色建筑设计和建设单位、工程公司,技术集成单位,房地产、施工总承包、勘察设计、建筑装饰有关企业,生产商、金融投资机构的代表都参加了大会。

绿色建筑与建筑智能化 第2篇

当前,以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为代表的智能建筑,主要指的是利用 现代 先进技术对楼宇、社区进行控制、通信和治理。如智能大厦是以综合布线为基础,结合楼宇自动化系统(BA)、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综合通信系统(CA)等子系统实现现代办公和生活的理想场所。而智能小区则由小区 网络 通信、闭路电视监控、周界防范、可视对讲、小区一卡通、停车场治理、智能化物业治理、智能家居等子系统组成,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社区居住环境。上述传统智能化技术的 应用 有诸多缺点。例如,这些基于电气自动化 计算 机技术的系统过于复杂,维护工作量大;且存在建筑物使用周期长而智能化技术更新周期短的矛盾;据报道,许多智能化集成系统建成后利用率低,甚至是闲臵不用从而不可避免地迅速贬值进而成为负担;更重要的是,过分强调现代通信 电子 技术的使用,带来建筑物的高能耗,直接提高了使用成本,比如北京上海一些高档写字楼,由于使用能耗过高导致出租率租金偏低。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型建筑,不仅体现在建筑内部弱电系统的应用,还应该把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等 发展 可持续建筑的战略思想宗旨

融入建筑的智能化建设中去,实现资源的有效持续利用,节能节水节地,减少废弃物,减低或消除污染,减小地球负荷,体现 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所以,智能建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于建筑内部子系统,还应包括能源优化系统、生态绿化系统、废弃物治理与处臵系统、水热光气声环境优化系统等,充分体现建筑与四周环境的协调关系以及自身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充分体现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的思想 内容。要实现上述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基于智能建筑材料的开发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1、智能建筑材料智能材料是指模拟生命系统,能感知环境变化,并及时改变自身的性能参数,作出所期望的、能与变化后的环境相适应的复合材料或材料的复合。仿生命感觉和自我调节是智能材料的重要特征。智能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广泛,结构型智能建筑材料可对建筑结构的性能进行预先的检测和预告,不仅大大减少结构维护费用,更重要的是可避免由于结构破坏而造成的严重危害。而本文讨论的功能型智能建筑材料,则主要体现出在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等智能化建筑元素中的作用。以建筑中的功能元素之一湿度调节为例,若使用当前的智能建筑技术,需要通过HVAC(Heating,Ventilating,andAirConditioning)系统实现,能耗很大。而一些建筑材料本身具有调节湿度的功能,可以充分加以利用。传统材料如木材的平衡含水率、石膏的“呼吸”作用,二者都可随空气湿度的变化吸收或放出水分。新开发的某些智能材料其调湿作用更加明显,如下文讨论的调湿混凝土、相转变材料等。

2、混凝土除水泥、水、砂、石及化学外加剂外的添加第六组分,不仅可以改善混凝土的使用性能,一些非常的功能型智能型添加物以及一些特种混凝土,可提供非常的绿色节能生态功能。1)电磁屏蔽混凝土通过掺入金属粉末导电纤维等低电阻导体材料,在提高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同时,能够屏蔽和吸收电磁波,降低电磁辐射污染,提高室内电视影像和通讯质量。2)调湿混凝土通过添加要害组分纳米天然沸石粉制成,可探测室内环境温度,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控,满足人的居住或美术馆等建筑对湿度的控制要求,相比较于传统的利用温度湿度传感器控制器和复杂布线系统,使用和维护成本低。3)透水混凝土具备良好的透水透气性,可增加地表透水、透气面积,调节环境温度、湿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维持地下水位和植物生长。4)生物相容型混凝土利用混凝土良好的透水透气性,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陆地上可种植小草,形成植被混凝土,用于河川护堤的绿化美化;淡水海水中可栖息浮游动物和植物,形成淡水生物、海洋生物相容型混凝土,调节生态平衡。5)抗菌混凝土在传统混凝土中加入纳米抗菌防霉组分,使混凝土具有抑制霉菌生长和灭菌效果,6)净水生态混凝土将高活性净水组分与多孔混凝土复合,提高吸附能力,使混凝土具有净化水质功能和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分析 第3篇

【摘 要】分析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明确关键特性,有利于我国在现有国情下推动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本文在总结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基础上,分析基本特性的自相关性,明确了绿色智能建筑的关键特性。

【关键词】绿色;智能;建筑;特性

The Analysi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Basic Characteristics

Tang Shao-wei,Yang Yuan-hua

(Chongqing Cit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Chongqing 400015)

【Abstract】It is in favour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development by analysis of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to clear key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cleared key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by aummarize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which self-correlation.

【Key words】Green;Intelligent;Building;Characteristics

1. 前言

智能建筑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单纯依靠智能系统并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为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这一目标,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于此同时,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在工程中涉及的建筑设备、资源利用、管理信息、生态等领域,有大量需要解决的智能控制与信息管理的课题,如果不能有效的实现各类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不能完备的进行建筑物建设、运行与更新过程的信息管理,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2]。可见,绿色是目的、方向、总纲,智能化是手段、措施与技术[3]。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关系正如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与绿色建筑前景》中所概括:“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2. 绿色智能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充分融合,产生了绿色智能建筑。英国De Montfort大学的Derek Clements-Croome教授认为绿色建筑是高效运行,具有高效绩效反馈和响应系统、灵活的自适应设计、主动环境控制、多重使用空间、高效运行管理,能够独立控制通风、空调、自然采光、噪声和隐私性的建筑,智能建筑是自动运行,非格式化的智能空间管理,具有主动智能、组织智能、使用者智能等特性的建筑,综合起来绿色智能建筑就是智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4]。南京工业大学的陆伟良教授认为现代绿色智能建筑除须具备传统住宅遮风避雨、通风采光等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的特殊功能[3]。有的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即是以“可持续”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来实现人、资源、环境三者的最优化发展[5]。也有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计算机、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态等高科技手段来建设低耗节能,与环境和谐相存的建筑物,是智能系统融入绿色建筑的完美结晶[1]。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把绿色智能建筑概括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

3. 绿色智能建筑内涵

所谓内涵,维基百科解释为:称呼给定的词所包含的意义或特征;汉语百科解释为: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是广义的,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对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其基本解释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结合文献[1],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

(1)智能化与绿色生态。绿色智能建筑首先应该是充分运用智能控制手段,服务于绿色生态建设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活动污染防治、节水、能耗监测、节能管理、室内环境控制等方面都需要运用智能控制技术进行优化,做到现代高科技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2)智能化与健康环保。绿色智能建筑号召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用新的思路来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智能化与低碳节能。绿色智能建筑必须是低碳节能的,并由此带给用户或业主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4)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运用智能化手段,实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目标,产生最少或不产生废弃物,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策略。

4. 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

特性是指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特殊的品性、品质,是事物内涵的外在体现。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内涵,在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3][5],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具有如下的基本特性:

(1)开放性。绿色智能建筑在生态方面有广泛的开放性,留给研究者和有关从业人员广泛的空间,去思考、拓展,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阐释。

(2)环保性。采用的是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3)生态性。按生态经济开放式闭合循环的原理作无废无污的生态工程设计、建造和维护。

(4)清洁性。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运转的能耗,提高自养水平。

(5)文化性。富有生态及艺术内涵,倡导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注重居住者、使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

(6)舒适性。具有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日照、通风和采光。

(7)健康性。能够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求一切从使用者出发,不仅追求自然要素,还要注意使用者生理、心理、性格、喜好等人文要素,使之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

(8)安全性。具有预防外来入侵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5.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的自相关分析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是内涵的外在表现,若建筑具有绿色智能建筑的各类基本特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建筑是绿色智能建筑。

通过分析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之间的自相关性发现:健康性是绿色智能建筑最关键特性,其次是生态性。其中环保性、生态性、清洁性、舒适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健康性目标的实现,而开放性、环保性、清洁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生态性目标(表1)。

表1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自相关分析

注:●表示强相关性,○表示弱相关性。统计栏中数字表示从横向看除自相关的基本特性外,与该项基本特性强相关的其他基本特性数量。

6. 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我国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前文分析,总结出了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明确了健康性和生态性是最重要的基本特性。因此,在绿色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要首先满足健康性和生态性要求。目前的智能工程技术比较好的体现了健康性基本特性,但是对生态性的技术支撑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陶根根 环境与绿色智能建筑 集团经济研究 2007年 第102期.

[2] 陈大章 刘刚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5年 第10期.

[3] 陆伟良 丁玉林 杨军志 对我国现阶段以绿色智能建筑为综合发展方向的探讨 城市建筑 2007年4期.

[4] D.J.Clements-croome,2006,Challenge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lligent Buildings for the 21st Century,Proceedings of X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Architecture in Harmony,ISBN 884-897,978-7-112-00507-9.

绿色机场建设与智能建筑 第4篇

机场是航空运输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 是航空运输网络中的节点, 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区域经济的最大推动者、重要门户和窗口, 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更是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和多元化社会的支柱。进入21世纪以来, 不断扩大的全球经济和一体化带来了航空服务的增长, 已经推动了航空运输的高速发展。

2006年, 国家民航总局提出了建设“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宏伟构想, 其远景目标是:建设一个更为安全的、高效的、与环境充分协调的、与中国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与综合交通相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民航运输体系, 以满足未来全球航空运输的需求, 保障旅客/货物安全、高效、快速地实现流动, 使中国民航具有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且获得经济效益, 并极大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完成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跨越。

机场体系对建设“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是“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中的机场发展目标是, 前瞻性地综合改进和发展机场设施, 创建安全、高效、快捷、绿色的民用机场体系。

在国内外机场发展中, 众所周知的经验与教训促使人们不得不用新的理念、新的战略去设计“机场—资源—经济—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随着新型大型飞机的问世和中国步入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数量的增加, 对机场设施、安全、容量、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机场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亦越来越大。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十一五”机场建设布局规划, 在2020年之前, 大概需要再修建90多个民用机场。除了在建的云南昆明新机场规模很大外, 其他机场的规模都不是很大, 绝大多数都是在非农田、非耕地的基础上修建。这些地方要么自然环境与生态很好, 要么自然环境与生态很脆弱, 而且以经济欠发达或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居多。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节约土地和其他资源、完善全国民用机场总体布局、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机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新昆明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此,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型和人性化的绿色机场, 建设绿色机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阶段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基于“绿色机场”的理念建设机场, 将显著提高机场系统的容量、能力、效率、安全性和竞争力, 全方位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 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安全、准时、快捷舒适的航空服务, 并极大地促进机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是当今中国民航机场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建设绿色机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阶段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面对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文明空前繁荣和民用航空运输业快速增长的形势, 作为区域经济中一个重要节点——机场, 建设与环保、节能、绿色理念的和谐统一, 给处在发展快车道上的机场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新的启迪和要求。在机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工作过程中, 按照节约型、环保型、科技型和人性化服务的总体要求,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突出以人为本、资源节约, 对发展我国的民航事业和造福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建设绿色机场的理念及其基本要素

2.1 绿色机场理念及其内涵

绿色机场, 即节约、环保、科技、人性化的机场, 是指在机场设施的全生命周期 (选址、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及报废、回用过程) 内, 充分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以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 、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方式, 建造在最低环境负荷下最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工作与活动空间, 促进人与自然、机场环境与发展、建设与运行、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平衡的机场体系。

绿色机场源于绿色建筑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 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 (Paola Soleri) 把生态学 (Ecology) 和建筑学 (Architecture) 两词合并为“Arology”, 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 (绿色建筑的新理念) 。绿色建筑是指为公众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 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体现绿色平衡理念, 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 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耗能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 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

绿色机场与绿色建筑一脉相承,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体现绿色平衡理念。

2.2 绿色机场基本要素

根据绿色机场的理念和基本要求, 绿色机场的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即节约、环保、科技和人性化, 并据此成为绿色机场建设的基础。

节约:在机场的生命周期中, 坚持和实施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 综合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 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 促进机场的可持续发展。

环保:在机场的建设、运营中, 综合运用和展示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 建立清洁优美、环境友好的绿色机场, 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减少或杜绝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科技: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等科技新成果, 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等措施, 建设最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机场, 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性化:即在机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性、个性化和快捷的服务, 达到并符合“人性化”服务的标准——可信赖度 (Reliability) 、保障度 (Assurance) 、感知度 (Tangibility) 、关怀度 (Empathy) 和敏感度 (Responsiveness) 。

3 国内外绿色机场研究与实践现状

3.1 国外绿色机场建设现状

最近20多年来, 随着能源及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 世界各国对于节能与环保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特别是发达国家, 将节能环保列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 而处于社会先进技术行列的民航业更是积极行动, 使得各国在机场建设与维护方面不断进行创新, 也直接促进了企业的运行效益。一些民航国际组织和机场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机场节能环保措施:

(1) 国际民航组织要求各缔约国从节油、多元化油料和降低噪声等方面推进民航节能环保。

(2) 欧盟在2005年底启动了《欧盟现代航空管理计划》, 以增加能源效率, 并致力于环境保护研究, 其目标就是使每次飞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6%。至2013年投资3亿欧元, 将为整个欧盟带来500亿欧元的经济效益, 并创造20万个就业机会。已得到了国际民航组织的支持, 并开始与美、日、加等国磋商, 完善有关条文内容。

(3) 日本成田机场于2005年制定了《生态机场总体规划》, 提出了机场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规划和目标。

此外,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机场等大型公共建筑建设方面, 基于各种法规的约束, 对于节能与环境保护十分重视, 特别是在节能环保管理体系和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方面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其实践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智能建筑与节能。在机场所有耗能中, 通风、制热和空调大概占耗能80%, 其余20%为照明。美国凤凰城机场建设高效能的航站楼, 其所有航站楼都有精心设计的能量管理系统, 包括数字控制、电子阀以及集中控制室等。新西兰奥克兰机场, 设立一个能源经理和资产管理、控制团队, 并通过能源存储委员会评估绩效, 尽可能用自然风、自然光, 并通过传感器自动控制。

(2) 德国汉堡机场、法兰克福机场、英国希思罗机场、法国戴高乐机场和日本成田机场等都实行基于噪声分级的收费标准, 依据航空器重量、噪声等级以及航线结构收着陆税;美国奥克兰机场在居住区建立声音隔离系统, 以减少噪声和振动对周边社区的影响。

(3) 物质循环利用。希腊雅典回收和再利用42.2万立方米的中水用于灌溉, 目前已经扩大了回收计划, 建立新的回收中心, 到2008年回收率可达20%。日本成田机场为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机场采取“3R”的新举措, 即:减少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回收再利用 (Recycle) 对废弃物进行分类与处理, 仅航站楼内废弃物每年的循环回收量即达156吨, 循环使用率达20%以上;同时收集雨水用于绿化、景观用水、设备冷却和环卫清洁。

总的来说, 国外的生态 (绿色) 机场建设主要在节约、环保和人性化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全面 (即从机场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维护等) 和全局的、完整的绿色机场建设指标体系, 缺乏可全面参照的标杆式的绿色机场建设基准。

3.2 国内绿色机场建设实践

我国的绿色建筑与绿色机场建设研究和实践相对起步较晚。基于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推动, 国内建设领域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十年来, 随着机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机场周边人口密度和商业的增加,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并已成为机场建设与管理的瓶颈问题。因此, 深入研究改善机场区域环境, 建设环境友好、节约、科技和人性化的绿色机场已经成为我国机场建设的主要课题之一。

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机场集团及其他机场根据各自的条件结合工程建设相继开展了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初步研究与实践。

(1)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已先期针对现有设施进行了节能减排实践, 如采用先进的节电设备、具有智能化节能功能的中央空调系统、调整飞行区的运行模式、在自然采光条件好的区域换装自动光感照明设施等措施, 使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年节电总量将达到840万度以上, 与2006年相比节电8.66%。在节电的同时, 首都机场将普遍安装厕所无水免冲器。

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航站楼——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的楼体及其各个系统的设计上, 充分考虑节能要求, 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与新方法, 如楼体设计采用全玻璃墙、屋顶带天窗的设计方案, 白天采光效果良好;楼内安装先进智能照明系统, 可通过设定时间表、传感器、获取航班信息及人体感应照明等多种运行模式实现自动控制;空调采暖系统应用了很多国内外先进的技术, 其中:在空调机组中加装转轮式全热回收装置, 夏季可利用排风的冷量对新风作降温除湿预处理, 冬天则可以使新风被预热和加湿, 以达到节能效果;通过电力监控系统控制各设施的供电用电情况, 减少无功功率的损耗。与此同时, 首都机场启动了节能环保型机场的研究课题, 计划在2008年引进合同管控新机制, 与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签订协议, 让节能服务公司为首都机场提供专业的能效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运行管理等一系列服务, 不断加强机场的节能减排工作, 力争尽早实现节能环保型机场的目标。

(2)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结合浦东机场建设开展了能源中心大型水冷冷水机组采用节能运行模式和照明节能等研究。提出了国内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空调用冷水机组 (14MW) 的节能运行模式, 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为浦东机场空调系统的进一步节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可为同类型大型机组的应用提供参考。同时, 将机场系统的照明进行分类, 以公共区域照明和泛光照明作为节能措施的主要对象, 通过光照度传感器、航班信息、Schedule时间表的设置、主机遥控、照明程序的编制、光照度设定值的修改等工作, 完善了机场的节能工作, 机场每年总的节电量为215.8万度。

与此同时, 浦东机场还结合自身环境条件开展了雨水收集及回用的专项课题研究, 并进行了工程实施。

(3) 广州白云机场——基于节约资源的理念开展了绿色设计, 并荣获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2005年第五届 (詹天佑) 土木工程大奖”。

节地——遵循统一规划、一次征地、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 尽可能少占用耕地, 减少村庄的搬迁, 在有限的土地上尽量提高利用率, 紧凑布置和统筹安排各种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广州白云机场是目前国内已建成的机场中单位面积近机位最多的机场。

节能——在建筑布局上注重建筑物的朝向,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减少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利用冷空气下沉和高大空间上部空气隔热间层的原理, 实现空调节能。在航站楼屋面结构中采用张拉膜结构, 解决了航站楼的自然采光问题;对建筑物的外围护物的热工性能进行了优化。玻璃幕墙选择低投射、低反射钢化夹胶玻璃, 屋面采用了箱型压型钢板技术和张拉膜技术, 屋面面板则采用了银灰色氟碳喷涂铝合金板等。通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达到了节能效果。

综合国内外在绿色机场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实践状况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早,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绿色机场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 缺乏系统研究与实践。

4 绿色机场建设的趋势与智能建筑

绿色机场建设已经是未来发展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 因为它符合当今国际和国内发展潮流,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资源短缺、温室效应等, 已经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安全。在中国,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 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和优美的环境, 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减少资源的无谓消耗和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去年以来, 国家民航局和行业相关主管部门都积极开展了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 仅就能源消耗而言, 2007年全国几个主要机场的耗电就已经达到数亿千瓦时, 单位面积耗电指标大大超过当地公共建筑指标;在机场, 耗能大户是航站楼, 其耗能量可以占机场的50%以上甚至高达85%;在航站楼内, 空调和照明是耗能的两大部分, 合起来能够占到70%以上。普遍性的问题是:

◆航站楼偏大偏高, 也存在节能、清洗保洁等问题;

◆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利用不足, 或没有做好综合平衡;

◆玻璃幕墙面积过大, 导致耗能过大, 运行成本大大增加。

如何节约资源 (能源、水、土地和材料) 、如何保护环境并为旅客提供优质和人性化服务, 是摆在每一个机场建设者和机场建设参与者面前紧迫而巨大的挑战。而积极应对, 把挑战变成机遇则给从事相关工作的各位厂商以极大的商机。根据民航局公布的计划, 到2020年, 还要建设97个机场, 而这些机场将会无一例外地按照科学发展观、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机场”的理念来进行建设, 而且绿色理念和行动将会贯穿机场的全生命周期之中。另外, 还会有一大批现有机场的改扩建工程, 笔者认为, 它们也将无一例外地走“绿色机场”之路。

现代物理学已经证明, 信息资源是无限的, 而能源和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以“无限的信息资源换取能源和物质资源” (“麦克斯韦妖”理论) 的理念, 推动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绿色机场的建设中, 把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各种数据信息资源, 通过全面广泛地使用信息资源, 使决策更准确、风险更低, 使建设费用更合理, 使运行成本更少, 从而大大减少对能源和物质资源的依赖和使用, 为旅客提供更安全、舒适和健康 (如根据传感器来调节室内通风来减少室内CO2含量) 的旅行环境, 并对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观后感 第5篇

主讲人:刘加平

今天的讲座是由刘加平院士讲演的,主要阐述了建筑能耗的构成及节约潜力,解释了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能耗的形成机理和节约途径,分析了城镇建筑与农村建筑节能设计的差异,以及可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研究绿色建筑进行节能减耗的原理。

建筑能耗包括建筑物的建造能耗、运行能耗以及拆除能耗已是业内常识。建造能耗包括建材产品的生产能耗、建筑材料与部件的运输能耗、建筑施工能耗等,建材产品的节能,一是要研发低能耗的建材产品,二是提高常用建材产品的生产效率。拆除能耗包括拆除过程以及垃圾处理能耗等,加强再生利用,可以降低能耗。建筑运行能耗通常包括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电器设备、炊事及生活热水能耗等。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在不同的地域气候,各部分所占比例差异较大,可节约的比例也各不相同。建筑节能主要就是节约采暖、空调与通风能耗,主要是从设计、建造适应地域气候的“低能耗建筑”,研发、设计高效的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设备系统,研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替代能源技术及设计方法这三个方面进行的。

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 第6篇

摘 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绿色建筑设计为绿色节能建筑的根本实现提供根本性指导,而绿色节能建筑又在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以及设计要求上对这种设计进行约束。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建筑;绿色环保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碳排放所占比例在进一步上升,无论未来碳减排成本如何变化,建筑领域始终是成本效益最大的。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把研究、设计、建造低碳建筑作为控制建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例如:英国提出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采暖、照明和家用/办公电器分别在2016年和2019年实行净零碳排放;德国正在制定法定标准,到2020年所有新建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实现零化石燃料消耗;荷兰提出到2020年住宅和公共建筑都实现建筑产能和用能持平等等。有专家预言,未来的建筑将成为微型发电厂,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每栋建筑使用储存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使成千上万栋建筑生产的能源联网共享,未来建筑不仅是零碳排放,还将是能源的生产单位和储能设施。

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所谓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物整个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节约各种资源,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一个集多种优势于一身的使用空间,且可以和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建筑。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与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相比差距较大,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向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部分大城市集中,从数量上看,我国城市建设每年完成建筑面积11亿~12亿m2,其中真正属于绿色建筑的并不多。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国家制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7年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心在内的两批来自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的10个建筑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现在,以绿色建筑评价、住宅性能、建筑节能为蓝本的三大性能指标体系为根本,以节能环保、舒适生活、节能科技为主要技术集成,以实现当代城市科技绿色生活品质为目标,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正在蓬勃发展。

二、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

无论是绿色建筑设计还是绿色节能建筑,其在具体内涵上都表现出一种较为丰富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实际上又在另一个层面上使得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一般来说,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以及互相融合的关系。因为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及节省能源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自主建造的建筑内部环境能给使用者带来一定舒适感,但是舒适感也依赖于照明、空调、通风等高耗能设施。然而在满足人们舒适度的前提下,又可能增加能源消耗,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能源和环境危机,严重时会使生存发展和安全保障受到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消耗也越来越多,其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的上升,每一年新建和改进的建筑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自然环境恶化。在建筑过程中也会存在水污染严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建筑耗材高等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防水污染、土地和空气污染,绿化和水面就会不足,空气会更加污浊,气温也会随之升高,甚至使能耗不断的增加。环境不断的恶化,不仅会使环境日益恶化,也会是建筑系统内外的物质循环及能量转换受到严重破坏,事实上也是良性环境的破坏。绿色建筑设计不仅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再生能源消耗,同时也能促进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对策分析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

建筑设计是为了人们服务的,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绿色建筑设计应该是建筑师和建筑用户共同完成的,首先,应该由建筑设计师提出设计方案,再交由用户审查,用户再根据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反馈给设计师,通过两者的有效沟通,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为了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确定方案后还应该邀请专家进行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尽量在设计阶段解决方案问题,避免因方案的不合理造成后期资源的浪费。

(二)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中的重点方面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建筑所在地的自然资源丰富,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不仅会节约资源,还会减少因资源的消耗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于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长期的成本计算,一些开发单位为了眼前的利益,使用一些低成本的建筑材料,给建筑物的后期使用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从而增加了建筑物的能耗和长期成本。

(三)多工种协同工作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建筑设计也开始朝着更加节能的方向发展。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将各个专业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系统集成及时调整绿色建筑设计方案,避免因设计方案的变更而造成材料和人工的浪费。使各个阶段和专业的设计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沟通,通过沟通增强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打破了传统的繁琐的建筑设计过程,提高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可行性。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分为很多阶段,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设计时间,同时建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也得不到保证。而多工种系统共同工作的绿色建设设计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弊端,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程效益,值得大力推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一项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它能够环保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鉴于绿色建筑设计对于我国建筑工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邱海峰.浅谈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J].民营科技,2015.

绿色建筑与建筑智能化 第7篇

在建筑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迫切需要我们把绿色理念与信息通讯技术相结合, 共同致力于建造节能、安全、通讯便利的智能化建筑。IEC、ISO和ITU制定的国际标准, 为我们将这一希望变成现实, 并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推广创造了条件。

如今, 政府、商用和民用的新型建筑要求能够防火、防洪、抵御自然灾害、防范恐怖袭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还要求能够更便捷地接入信息通讯网络, 并充分考虑老年人或残疾人使用的便利性。

无论是对个人、组织乃至国家来说, 建筑物都在其拥有的资产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建筑行业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环境的角度而言, 建筑物不仅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者, 而且也是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制造者。由于建筑材料及建筑过程会对建筑工人以及生活或工作在其中的人们产生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影响, 所以建筑物质量的好坏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IEC、ISO和ITU标准, 是各有关国家和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 在国际范围内按协商一致的原则制定出来的, 并鼓励这些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实施。这些国际标准, 在减缓气候变化、节约能源、统一建筑及相关产品的环境术语和指标、环境自我声明、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计量和检验等领域, 为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建筑物所有者和政府部门开发绿色建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IEC、ISO和ITU通过标准将建筑物的绿色和智能化联系在一起, 并促进新型建筑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应用数字信息的网络化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地融入建筑物之中, 例如, 照明系统、供暖系统和安全系统的远程控制正在使“智能化建筑”变成现实。国际标准除了涵盖各种技术外, 还明确了建筑物的互动性和安全性, 提升建筑物的价值并带给消费者更多选择, 使得不同产品、服务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成为可能, 最终将促进整个建筑业市场的发展和进步。

IEC、ISO和ITU制定的国际标准在当今建筑物中的应用, 可以提高效能、优化资源、传播知识、促进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 同时也能简化建筑物的规划和设计。IEC、ISO和ITU的国际标准还有利于提供更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实现更高的质量和安全性能, 更低的开发费用, 减少事故并更快地传播新技术, 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绿色建筑智能化展望 第8篇

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 对于城市建筑来说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 绿色建筑智能化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 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能建筑是建筑艺术与现代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基础平台, 利用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以及系统集成技术控制优化各种机电设备运行, 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搭建信息交互平台, 实现办公及信息自动化,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于一体并使其实现相互之间的最优化组合, 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1.1 绿色建筑智能化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必然要求

(1) 建筑智能化有利于控制建筑自身的运营成本

绿色建筑要求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 要做到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而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可以减少建筑自身的运营开销, 所以建筑智能化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必然要求。

(2) 建筑智能化有利于减少建筑自身对环境的污染

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绿色建筑应达到以下的目标:能够有效地保护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及生物多样化;保护自然资源, 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 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积极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 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

(3) 建筑智能化有利于建筑服务对象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服务的对象是人, 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可以为人们提供现实的物质工具。城市绿色建筑一方面要创造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提高建筑物的可居住性、安全性和实用性。

1.2 绿色建筑智能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刚刚起步, 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由于缺乏积极引导及有效的激励政策, 实际贯彻程度较弱。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仅仅是一个部门的规章, 政策力度不够。这些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2) 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目前城市智能建筑的地方性配套法规的制定是相对滞后的, 且多数法规只有强制性的法规要求, 没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

(3) 规章及标准缺乏操作性

我国绿色建筑相关标准之所以欠缺, 一方面在于我们推行绿色建筑的时间并不长, 缺乏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标准制定过程, 仍然是一个政府主导、科研院所专家为主体的过程, 缺乏多层次专家的参与。实际上, 缺少建造师的参与就无法提高标准的实用性;没有开发商的意见, 市场的要求就很难得到准确把握;缺失消费者、产品供应商等方面的声音同样会使标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4) 缺乏严密的行政监管体系

不少地方对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尚不明确, 尚未将其列入政府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实践表明, 必须把绿色建筑智能化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 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干预。

(5) 缺乏绿色建筑智能化的意识和知识

我国很多地方尚未将智能建筑与发展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由于从地方政府部门到开发商、投资商和大多数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人员以及广大使用者均缺乏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基本意识和知识, 因而难以保证绿色建筑智能化在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到落实。

(6) 缺乏统一的智能技术推广和交流机制

在西方发达国家, 绿色智能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相比之下, 我国无论是从技术发明还是政策制定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长期以来, 只是在少数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着零散的交流和吸收工作, 一直缺乏吸收和推广国外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计理念的平台, 这样使得我国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步伐大大放缓。

(7) 城市能源结构不合理,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能源还是以煤炭为主, 城市能源结构不合理, 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和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洁净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率还相当低。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三至四倍, 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负担和环境污染, 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建设中还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水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问题。

1.3 我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发展绿色智能建筑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从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绿色智能建筑发展过程来看, 无不例外地是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法律保障体系, 从国家与行业的法律最高层面将智能化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因此尽快建立专门的立法委员会来推进绿色建筑立法工作, 组织相关建筑、法律和经济专家进行立法咨询, 对相关具体的单项法律提供司法解释。

(2) 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与激励政策

当前的绿色与智能化技术虽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但民众对此的需求并不强烈, 开发商与设计施工单位对绿色与智能化产品的使用缺乏内在动力。因此, 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研究确定发展绿色智能建筑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制定国家推进实施的鼓励和扶持策略;制定利用市场机制和国家特殊的财政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推广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收费、土地等经济手段, 逐步构建推进绿色建筑智能化的产业结构。

为了推动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发展, 还需要对绿色智能建筑的市场准入、实施过程监管及宏观调控等业务进行整合、重组, 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 避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 协调管理难度大的问题。

(3) 做好宣传, 倡导绿色智能化理念

推广绿色智能建筑首先要倡导绿色智能化理念, 向全社会普及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 提高公众的环保节能意识。

(4) 转变智能化技术发展策略思路

我国绿色智能建筑发展技术思维方式需要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以人为本”转向“以自然为本”。其实两者并不矛盾, 保证自然的生态利益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 因此, 更多的技术应用将会把自然利益置于第一位。技术思维方式的转变也表现在能源利用理念上, 传统的节约思想将向可再生思想发展, 从节流转向开源, 只有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5) 利用现有技术, 开发新型智能化技术

网络技术、新能源、再生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处理技术等现代工业技术为绿色智能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技术支持。目前, 国内用于建筑节能的技术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降低能源消耗为主的建筑节能技术;二是资源再利用为主的建筑节能技术;三是利用新能源为主的建筑节能技术。其中发展新型能源和现代建筑材料处理技术是主流方向。

(6) 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我国建筑能耗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降低建筑行业能耗将是整个节能减排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政府对于新建建筑节能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采取一系列政策和强制性法规来限制, 并且卓有成效。2006年底, 各地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约为95.7%, 但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3.8%, 可见, 对于施工阶段的强制执行力度仍需加强。随着执行力的深入, 新建建筑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必将日益凸显。

然而我国大量已有建筑的能耗问题仍亟待解决, 对于既有住宅进行智能化节能改造的难度较大。公共建筑的智能化节能改造应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 将节能改造推进成果作为政绩评测考核的内容之一, 同时对于积极参与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低息政策。

2 绿色建筑标准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绿色建筑的评价基本还是处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阶段。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是采用累积的方法, 通过计算总分来评价结果。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研究, 尚处于初始阶段, 现行的评估体系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的LEED标准, 在评价的全面性、层次性、经济可行性、定量分析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还正在完善中。

绿色建筑的评估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 对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准确的量化数据是评估系统的基础, 而目前我国还缺少生态评估的一些基本数据。

2.1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要点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8年下达的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 (第一批) 》 (建标[2008]102号) 的通知,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与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组成《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主编单位, 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经广泛征求意见, 完成了规范的送审稿。

(1) 总则部分

建筑设计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导了建筑选材、施工、运营、拆除等环节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从规划设计阶段入手, 规范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设计, 来有效推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总则中明确了这一目的, 并指出不仅适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既有建筑的改建和扩建、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 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应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 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 包括原材料的获取, 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和制造, 现场施工与安装, 建筑的运行和维护, 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 都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保护并利用环境因素, 而且要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 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 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 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处理不当时这几者会存在彼此矛盾的现象, 如为片面要求小区景观而过多地用水, 为达到节能的单项指标而过多地消耗材料, 这些都是不符合绿色建筑理念的;而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降低适用性, 虽然消耗资源少, 也不是绿色建筑所提倡的,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及建筑功能之间的矛盾, 必须放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统筹考虑与正确处理, 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绿色建筑最终应能体现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暖通部分的自动控制

在暖通部分中单列了自动控制, 规定了应对建筑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进行分项、分级计量, 在同一建筑中宜根据建筑的功能、物业归属等情况, 分区、分层、分户进行能耗计量。在冷热源中心, 应能根据负荷变化要求、系统特性或优化程序进行运行调节。对于多功能厅、展览厅、报告厅、大型会议室等人员密度变化相对较大的房间, 宜设置二氧化碳检测装置, 该装置宜联动控制室内新风量和空调系统的运行。对于设置机械通风的汽车库, 宜设一氧化碳检测和控制装置控制通风系统运行。

在工程设计中应合理选择暖通空调系统的手动与自动控制模式, 并应与建筑物业管理制度相结合, 根据使用功能实现分区、分时控制。暖通空调系统设备应具备手动开关、定时或自动控制装置。

(3) 建筑电气部分

建筑电气部分规定在方案设计阶段应制定合理的供配电系统、智能化系统方案, 合理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应优先利用市政提供的可再生能源, 并尽量设置变配电所和配电间居于用电负荷中心位置, 以减少线路损耗。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中“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 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作为一般项要求, 因此绿色建筑应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2006)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39-2003) 中所列举的各功能建筑的智能化基本配置要求, 并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合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在方案设计阶段, 应合理采用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 最大化地节约能源。

对于三相不平衡或采用单相配电供配电系统, 应采用分相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当供配电系统谐波或设备谐波超出相关国家或地方标准的谐波限值定时, 宜对建筑内的主要电气和电子设备或其所在线路采取高次谐波抑制和治理措施, 当系统谐波或设备谐波超出谐波值规定时, 宜对谐波源的性质、谐波参数等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采取谐波抑制及谐波治理措施;供配电系统中具有较大谐波干扰的地点宜设置滤波装置。

照明设计应根据不同类型建筑的照明要求, 合理利用自然采光, 在具有自然采光或自然采光设施的区域, 应采取合理的人工照明布置及控制措施;合理设置分区照明控制措施, 具有自然采光的区域应能独立控制;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并可设置随室外自然光的变化自动控制调节人工照明度的装置。

除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外, 应选用高效照明光源、高效灯具及其节能附件。人员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 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不应小于80。各类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 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2004) 规定的目标值要求。

变压器应选择低损耗、低噪声的节能产品, 并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20052-2006) 中规定的目标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要求。

应配备高效电机及先进控制技术的电梯。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应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 并设置感应传感器。当3台及以上的客梯集中布置时, 客梯控制系统应具备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的功能。

根据建筑的功能、归属等情况, 对照明、电梯、空调、给排水等系统的用电能耗宜进行分项、分户的计量。计量装置宜集中设置, 当条件限制时, 宜采用远程抄表系统或卡式表具。

大型公共建筑具有照明、空调、给排水、电梯设备运行监控和管理的功能;设置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 并具有对主要设备进行能耗监测、统计、分析和管理的功能。

2.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

(1) 用能控制与能源管理须列为控制项

在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 用能控制与能源管理的内容只是一般项, 不仅针对性差, 而且控制力度低, 不能有效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

参考LEED 2009版《针对现有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的“运行与维护项目验收表”, 能效的管理则列为必备项 (相当于我们的控制项) , 而且在“能源与气候”部分的35分中与智能化系统相关的内容有22分。

用能控制与能源管理在绿色建筑评价中应具有较高的权重, 才能引导设计者与建设者对此更加关注, 并切实地给予投入, 以确保实现绿色建筑的主要建设目标。因此, 用能控制与能源管理列为控制项将是一个趋势。

(2) 充分利用最新标准与规范的成果, 充实《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自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以来, 国内在绿色建筑相关领域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与深入, 随之编制的大量标准与规范, 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 可以作为绿色建筑评价的依据, 建议在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时给予采纳。这类标准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JGJ 176-2009) 、《供热计量技术规程》 (JGJ 173-2009)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411-2007) 、《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智能化技术规范》 (DG/TJ 08-2040-2008) 等。

以上这些标准规范无论是强制性条文, 还是推荐性标准, 只要是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明确相关的, 其措施与效果就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体现。

(3) 规范及合理配置星级绿色建筑的智能化功能

从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执行方式来看, 应针对不同类型 (公共建筑、住宅、既有建筑改造) 、不同目标 (星级) 的绿色建筑设置智能化功能的最低标准。但是在设置智能化功能标准时, 应注意把握绿色建筑智能化水平, 必须以低碳建筑与低碳生活为服务核心的基本智能化功能作为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工程内容。

鉴于绿色建筑的成效需要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 而建筑智能化系统是保障物业运营的重要基础设施, 因此, 绿色建筑对建筑智能化系统有基本的要求, 而且成为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的一条底线。

3 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推崇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与营造绿色建筑模式的时代, 建筑智能化系统发展日益呈现出建筑设备监控以节能为中心;信息通信以三网融合与物联网应用为核心;安全防范以智能处理为重心的三大特征, 而建筑智能化技术也正与最新的IT技术形成互动发展。

3.1 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三大特征

(1) 建筑设备监控以节能为中心

在绿色建筑工程中, 虽然高效与节能型用能设备的选用已成为规范的技术措施, 但是其实际效果如何, 需要有运行数据来分析评价。因此无论是新建建筑还是既有建筑, 通过能耗监测的实时与历史数据, 我们可以对建筑物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诊断, 对能耗水平进行评估, 从而调整设备系统的运行参数, 变更用能方式, 杜绝能源浪费的漏洞。由能耗数据可以进而形成对既有建筑及其设备系统改造的方案, 不断提升建筑物的能效。

绿色建筑中有区域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等控制;有利用峰谷电价差的冰蓄冷系统的控制;有采用最优控制方式来充分利用自然能量来采光、通风, 进行照明控制与室内通风空调控制, 实现低能耗建筑;有可以随环境温度、湿度、照度而自动调节的智能呼吸墙;有应用变频调速装置对所有泵类设备的最佳能量控制;有自动收集处理雨污水, 提供循环使用的水处理设备控制系统。最优控制、智能控制等策略, 正在绿色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将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物的供配电系统乃至城市电网融为一体, 已是国内外业内人士努力的方向。尽管规模化的发电系统是城市的主要能源, 但智能微网试图将分布在建筑物内小规模的可再生能源装置与规模化发电系统融合, 以逐步提高城市电网的安全性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总之, 在绿色建筑工程中, 智能监控的主要目标就是节省用能, 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因为每节省1度电, 就是减少了约0.8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

(2) 以三网融合与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服务

近年来,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IPV6以及移动通信3G后的LTE都趋于普及应用, 与光通信同步发展的EPON与GPON的应用更推动了电话网、广播电视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因此, 移动通信无所不至, 信息服务无所不能, 已经成为强劲的发展方向。在一些新建的建筑物中, 甚至以全光通信与无线通信的方式, 摈弃了传统的综合布线系统。

同时, 由计算机、无线通信、RFID等技术支撑的物联网, 正在渗入到我们的社会、经济与日常生活, 以分布式智能处理的形式, 改变着社会交流、经营管理与生活方式。

尽管在过去的十年中, 建设行业已经开始面对三网融合与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服务, 形成了门禁、车库管理、资产管理、消费管理等应用, 但是今后在绿色建筑中这些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将更为迅猛。

(3) 智能处理安全事务

在创建和谐社会、平安社区的要求下, 安全防范工作要求日益提高,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与住宅建筑中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已成为常规建设内容。

传统安防系统主要是视频监控系统与防盗报警系统。为了提升这些系统的性能, 就必须采用智能传感技术, 如可在超低照度环境下工作的CCD, 采集生物特征的探测器及微量元素探测器等。不仅如此, 由于海量的探测信息, 已不是靠人工的视听觉可以处理的, 于是各类智能分析系统应运而生, 已投运的有移动人体分析、面容比对分析、街景分析、区域防范分析、车辆牌照识别、人流密度分析、人物分离分析、人数统计等各类应用。

为提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性能与工作效率, 火灾探测器也进行了变革。一是改变火灾探测的机理, 如用视频遥感、光纤传感等方式来采集火灾信息;二是在传统的火灾探测器上植入CPU, 增加智能识别程序, 使之成为具有智能的探测器, 从而提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可靠性与效率。

建筑物和城市区域一般都设有消控中心, 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安防系统, 各自独立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国家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要求的提高, 消控中心的职能发生了跃迁, 即在常态下协调消防、安防、物业设施等各项业务, 进行正常运营;在突发事件时则自动构成应急指挥中心, 对现场上传的消息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应急预案对各项业务资源进行应急调度、联动控制。于是综合信息交换平台、汇集多种通信工具的综合通信平台、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综合显示平台等应运产生, 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应急指挥系统。

3.2 基于IT新技术的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 IT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新技术及新的商业模式, 其中“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与“智能电网”正日益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些多学科、多专业结合的技术正在推进智能化的技术进步。

(1) 通过加强节能设备的监控与“智能电网”的互动, 实现对耗能设备监控, 最大限度节省能源, 并对可再生能源有效调控, 以充分利用新能源, 从而减少建筑物因能耗的二氧化碳排放。

(2) 通过广泛使用RFID与“物联网”互动, 在生产、生活、社会的各领域行业使用RFID, 在后台构建强大平台, 以标准开放的模式实现全社会的资源共享。

(3) 通过多媒体信息集成与“云计算”互动, 为建筑与城市的运行管理, 将安全、信息服务、娱乐管理的多媒体信息集中/分散处理、存储与管理, 使每台PC或手机终端均可进入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与工作组织, 完成高性能的功能 (如图像智能处理) 。

(4) 通过多媒体信息传输与“三网融合”互动, 将建筑物与城市运行所需要的大量多媒体信息, 由信息源传送到信息消费点。

3.3 绿色建筑智能化发展前景

绿色建筑不同于传统建筑, 其建设理念跨越了建筑物本体而追求人类生存目标的优化, 是一个大系统多目标优化的典型案例。同时, 绿色建筑必须采用大量的智能系统来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 这一过程需要信息、控制、管理与决策, 智能化、信息化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与绿色建筑前景》一文中提出:“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 节约能源, 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 减少污染, 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 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 其中大量的课题有待人们去探索与解决。中国的建筑智能化行业在智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 必然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其技术水平将随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在推崇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与营造绿色建筑模式的时代, 建筑智能化系统发展日益呈现出建筑设备监控以节能为中心;信息通信以三网融合与物联网应用为核心;安全防范以智能处理为重心的三大特征, 而建筑智能化技术也正与最新的IT技术形成互动发展。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 第9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绿色智能建筑

1 概述

随着人类对20世纪工业革命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反思, “绿色浪潮”正在兴起。绿色建筑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重大措施, 也是建筑师们对世界“绿色文化”潮流的积极回应。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民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的建筑, 它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 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高新技术成果, 使建筑物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为人类营造舒适、幽美、洁净的居住空间[4]。

2007年7月发布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0) , 对智能建筑的定义为“它是以建筑为平台, 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讯网络系统,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 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2]。

所谓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 是表示建筑物以“可持续”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的满足需要) 为核心, 通过智能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来实现人、资源、环境三者的最优化发展。

近年来, 国外在智能建筑设计中常融合绿色建筑的理念, 将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两者相结合, 通过建筑、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来提供节能、环保的生活空间, 防止大气、水和电磁污染等, 并突出智能建筑的环保和节约资源的功能, 以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 智能系统成了绿色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绿色建筑要实现节能、环保、自控等目标, 也离不开智能系统。如何使智能系统与绿色建筑相结合, 实现建筑、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是我国建筑业实现循环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途径。因此, 21世纪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以智能化技术实现绿色建筑的理念, 成为“绿色”与“智能化”相结合的一体化建筑。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一体化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包括计算机、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态等技术, 以实现“绿色文化”的目的。“绿色文化”和“智能化”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两者的统一形成了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

2 我国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状况

2.1 以政府为主导开始推动

1994年, 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 提出建筑节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等项目, 这是我国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优选项目。

1996年, 我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 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保证措施。如适宜的住宅;方便的出行及服务;安全的智能化管理;节地、节能的建筑;洁净的空气;污水资源化;垃圾减量;无害处理等。

2004年2月, 建设部制定了《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 (小区) 管理办法》, 同时, 作为科技奥运十大项之一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04年8月, 建设部颁布施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 并于2005年2月公示了53个拟推荐授奖的“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项目, 其中包括28项技术与产品, 工程类14项综合工程、4项节能工程、7项智能工程。

2006年3月, 我国正式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使绿色建筑的评价有了可循的标准[2]。

2.2 两者逐渐融合

目前, 我国已有一些城市的公共建筑, 建立了由计算机控制网络技术组成的开放式智能监测控制系统, 并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网络和以Internet为代表的数据网络一体化集成, 以实现建筑能耗, 室内热湿环境及空气质量的运程监测控制, 并优化系统运行, 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 减少环境污染,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项对《2004年楼宇自控市场研究报告》中, 对楼宇自控系统显示, 良好的楼宇自控系统将节省建筑运营费用20%左右。

由于智能系统的监控和信息管理的作用, 使得其在室内环境控制 (如空调设备) 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我国于2004年推出的每两年评选一次的绿色建筑奖项中, 就设置了智能创新专项奖和智能化系统的绿色建筑创新综合奖。这都体现了我国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正在相互促进融合, 形成一体化发展的趋势[2]。

2.3 绿色智能建筑的体系结构

由于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一体化的发展是近年来认识上的一次突破, 如何促进两者共同协调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绿色智能建筑体系结构应由其目标、内容和过程等多方面集合组成, 涵盖绿色智能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和现代科技的方方面面。绿色智能建筑体系的架构如图1。

3 绿色建筑涉及智能化的内容

绿色建筑在设计和使用中, 会涉及很多智能化技术和信息自动化技术。例如, 各种设备的控制与管理, 就存在很多智能控制和信息管理的问题。若不能有效地实现对系统和设备的智能控制, 实施信息管理, 绿色建筑的目标是难以达到的。绿色建筑涉及智能化管理的内容见表1[2]。

4 绿色建筑智能系统涉及的技术

4.1 信息技术

在绿色建筑中, 需要广泛采集环境 (大气、水体、日照、气象等) 、生态 (植物、动物等) 、建筑物 (结构、地基、建材等) 、设备 (能源、空调、水处理、供电、固体废弃物处理等) 、社会 (安全、资讯、服务、行政等) 诸多方面的大量信息, 以便为绿色建筑的控制、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指标和参数, 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生活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4.2 控制技术

绿色智能建筑的控制技术范围很广, 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的应用;区域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的发配电系统控制;室内照明控制与通风空调控制;随环境、温度、湿度、照度而自动调节的呼吸墙;应用变频调速装置对所有泵类设备的最佳能量控制;自动收集雨水、处理污废水的水处理设备控制系统……

4.3 管理技术

绿色建筑并非新建材和新设备的简单组合, 而是要求它们有机集成以后, 体现出的绿色建筑功能。而要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 必须有相应的管理。包括对环境、生态、能源、建筑结构、设备、社会、安全、通信网络等的管理。这些子项之间有的相互关联, 有些又相互矛盾, 因此, 管理不能仅限于每个单一的子项, 而要信息共享、充分协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于是绿色建筑的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 实现绿色目标的综合管理。

4.4 决策技术

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在生命周期中实现生态目标, 在建设、运行管理和更新改造方面, 会面临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是因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 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深入, 新产品、新能源需要更新换代, 加之环境、资源政策的变化, 有很多经济、技术、生态、环境、建筑方面的问题, 需要我们去决策和实施。

5 绿色建筑智能系统的特点

5.1 多科技、大系统共存

为实现绿色智能建筑的管理目标, 在一项工程中, 必须设置环境、能源、资源、生态、安全、信息等监控管理系统。虽然一个有机整体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 但是各子系统的目标是不相同的。例如, 有多种能源可供选用时, 如果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 可能由于其性能不稳定而影响系统工作, 于是安全与资源保护之间出现了矛盾。又如,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运行成本较高, 如何在经济承担能力范围内进行生态尽责, 又成了一个问题。因此, 通常采用多目标模糊优化控制来权衡利弊, 寻求一个经多方面考虑的可行性方案。

5.2 多学科交叉、多技术结合

绿色智能建筑中, 智能系统所监管的对象—科技门类包括:土木、环境、生态、能源、信息、化学、机械设备等工程技术。而在一个子系统中, 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目标。例如气候调节设备、空气参数检测设备、智能控制装置、以空气品质、建筑能耗以及居住舒适度为目标进行综合自动调节等等。

因此, 在绿色智能建筑工程中, 不存在以哪类专业为主, 或以何阶段为主的说法, 因为每一专业都是绿色智能建筑中的一部分。

6 绿色智能建筑的设计原则

绿色智能建筑设计的基本任务是:用建筑规划设计的原则, 以最小的投入得到建筑物最大化的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环保五者的统一, 充分集成、利用和协调起来, 以增加建筑物的功能, 提高建筑物的等级和质量。

目前, 对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要求已明确, 无论是“绿色化”还是“智能化”, 都应是面向功能的设计。功能的实现不是设备的堆积, 而应把“绿色化”和“智能化”的理念贯穿于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全过程, 做到“绿色”的智能化和“智能化”的绿色。

绿色智能建筑与一般智能建筑不同之处在于:绿色智能建筑在强调智能化的同时, 还注重建筑的节能、生态和环保, 以及建筑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3]。

绿色智能建筑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6.1 安全、舒适、方便及经济

智能建筑在设计时应将节能、节污、环保等功能作为重点来考虑;通过网络的建设为“智能化”服务于“绿色化”创造条件。

6.2 节省能耗

建造前的建材生产需大量能耗;建筑使用期间需供暖、供冷、供水等能耗;建筑报废后还有处理的能耗问题;节能包括建筑本身的耗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节省使用的不可再生资源。

6.3 生态环保

建筑必须采用再生产、使用和废弃后无公害的绿色建材;建材的原料必须不影响环保, 不侵蚀可耕土地或不过度消耗森林或矿产资源。

6.4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 应不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在推进绿色建筑的同时, 必须促进地区环境与生态的改进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7 未来智能建筑应具备特点

7.1 高度的信息化

建筑高度信息化是未来智能建筑的基本特点。今后建筑的信息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7.2 充分的信息共享

以城市为核心的各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 可公开信息, 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但目前的信息共享程度依然很低, 很多属于政府应该对政府开放的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为大众便利地获取。

7.3 处处以人为本

建筑本身处处服务于人的生活和工作。建筑智能化将以节能、绿色、环保为方向,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5]。

总之, 从建筑未来发展看, 绿色建筑应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将涉及建筑相关的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科技手段的应用。建筑规划、建筑环境、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应用、建筑维护, 几乎所有涉及建筑的环节, 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都要纳入到考虑之列, 而建筑的智能化仅仅是实现绿色建筑中的一个环节。因此, 发展绿色智能建筑时, 不能忽视某一方面, 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协同发展, 才会达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 实现节约能源资源, 无害化, 无污染, 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参考文献

[1]阎俊爱, 等.智能建筑技术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5, 631-233.

[2]建设部科技司编委会.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89-294, 355-360.

[3]蒋学志.智能住宅—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J].南方建筑1999 (11) :79-81.

[4]尹伯悦, 等.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与应用状况[J].建筑技术, 2006 (10) :733-735.

绿色建筑与建筑智能化 第10篇

江亿:绿色建筑是指未来建筑师、建筑业主等各方面与建筑相关者在建造房屋时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 今后不应该以“奇奇怪怪的建筑”、“高大洋”的建筑为努力目标, 而应以绿色为目标, 具体就是节能节地, 节材, 节水, 并提供优质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是建筑应该追求的方向, 并非哪座是绿色哪座不绿, 而是给出什么是好, 什么不好的一个衡量标准。所有新建建筑都要向绿色努力, 所有既有建筑也要努力实现绿色改造。2014年我国建筑节能方面投入超过40亿元, 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提升至50%。未来这一块的市场是可以期待的。

记者:我国的建筑在“绿色”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江亿:上世纪中叶, 美国的建筑能耗水平曾在短期内翻倍, 原因就是新建建筑能耗过高, 成为建筑能耗的主要增长点。而现状是, 中国现在也正处于这个阶段。中国的基础化建设还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房子还要不断地建。同时, 技术和政策带来的种种误解, 正在挑战着中国的建筑能耗水平线。中国的建筑能耗处于上升的开端, 中国的建筑节能应该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技术路线, 要避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建筑发展模式, 则有可能避免此趋势。

依靠科技, 找到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途径, 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同时实现较低的建筑实际运行能耗, 从而缓解城市发展与能源供应的巨大矛盾, 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这才是中国建筑节能之路。

试论关于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 第11篇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及普及应用,智能化建筑在信息时代得到了迅猛发展,智能化建筑在建筑行业中愈来愈显示其重要的核心的作用。与此同时,传统的建筑电气在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建筑电气已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智能化系统和建筑电气的技术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两者之间最终会形成一个集合体,来进行建筑设备的支撑与维护。建筑电气技术是智能化建筑发展的基础,智能化系统在建筑电气中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本文针对智能建筑和建筑电气进行分析研究,对建筑电气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建筑业;智能化建筑;建筑电气

1.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化建筑也逐渐被人所接受与应用。对于智能化建筑的定义,有一部分人认为它是通过高科技的方式对建筑行业进行相应的设置与控制,最终实现一定阶段的智能化功能。实际上,在建筑行业中,上述的这个定义对于智能化建筑的理解不够深入。

智能化建筑,是一系列的高科技手段的综合性应用,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与建筑电气相结合的产物,智能化建筑系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建筑电气有机结合;智能化建筑,采用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对建筑的设施结构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适当的管理,实现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最终全面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并且在高科技、新技术的支撑下,构建出一套高性能、高品质的智能化建筑。电气工程是建筑电气的前提基础,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电工信息基础、电力控制技术等综合性应用来实现建筑电气的核心作用。建筑电气自身的功能性实现,除了依靠电气工程等相关的技术进行实现,还涉及到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在信息化日益发展完善的时代中,建筑电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建筑电气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的关系

对于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的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很多人对此并不是十分了解。从这两个概念的字面含义来分析,这两个概念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但是,在建筑领域中,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两者之间具有直接的关联性。具体来说,智能化建筑的核心作用若想得到有效的发挥,需要依建筑电气技术;相反的,建筑电气技术的深入发展,需要智能化系统进行支撑和维护,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紧密相连,在建筑业中,智能化系统和建筑电气这两个技术缺一不可。传统模式下,建筑电气技术主要负责建筑业中的电力供应、光电照明、闭路电视等综合性的电力支撑,这属于传统的电气工程和电气控制技术。信息时代中的智能化建筑,需要依靠计算机技术、电气系统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综合性的应用进行支撑,建筑电气是上述这些技术的前提基础。这些技术的需要有建筑电气技术来支撑,如果没有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建筑智能化就无法实现。在建筑业中,建筑电气技术是智能化建筑发展的基础,随着智能化系统和建筑电气的技术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两者之间最终会形成一个集合体进行建筑设备的支撑与维护。

3.建筑电气在智能建筑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及普及应用,智能化建筑在建筑行业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核心的作用。智能化建筑要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自身的各个部件正常操作,智能化作用的实现,需要将大量的弱电设施布置在具体的建筑项目中,这些设施设备的具体布置,需要建筑电气技术进行维持与支撑,需要借助防雷、接地、布线、信号屏蔽等综合性的电气技术,进行建筑项目的维护和具体作用的发挥。当今信息化时代中,智能化建筑在信息时代中迅猛发展,而智能化的的核心表现,必须依赖于建筑电气去实现,去发挥作用。智能化建筑中的关键部分是建筑电气,而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使得建筑电气在建筑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信息化时代中,智能化建筑需要依靠建筑电气技术进行技术维护与理论支撑。智能化建筑最为核心的作用是智能化,建筑电气技术是确保智能化建筑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必要条件,也是在智能化建筑中信息技术与建筑电气技术相结合的有利保证。

在建筑业中,由于弱电设备自身具有物理属性,会对电力系统起到一定的排斥与干扰的效果。在智能化建筑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诸多的弱电设备进行技术的维护。在这个过程中,将这些弱电设备全部进行单独安装,会消耗很多的精力和资金,同时,由于这些弱电设备对系统具有排斥与干扰的作用,弱电设备很难进行正常的运作。此时采用建筑电气技术来代替弱电设备,可以对这些弱电设备的安装维护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有效地控制弱电设备之间的排斥,并降低一部分的成本,为建筑业带来一定的利益。另外,建筑电气技术可以借助弱电设备在系统中的运行,对能源进行一定的维护,最终提升工作效率。

4.未来的建筑电气技术应用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业中的电气设备在其功能和作用的实现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如电气设备功能的多样化、结构的精细化等,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当今智能化建筑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受到更多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认可,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已逐步取代了传统模式下的建筑电气手段。在信息化日益完善的时代中,建筑电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电气工程是建筑电气的前提基础,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电工信息基础、电力控制技术等综合性应用来实现建筑电气的核心作用。建筑电气自身的功能性实现,除了依靠电气工程等相关的技术进行实现,建筑电气在当今市场中具有非常的应用和深远的意义。随着智能化建筑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使得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发挥核心的作用。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智能化建筑需要将其核心作用进行发挥,即智能化技术的实现。建筑电气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系统中的电气设备与應用设施进行有效的协调与设置,这就需要建筑电气技术在时代发展中进行不断更新与完善。当前,主要采用以太网络传输技术、总线控制技术、电力技术的综合性应用,对建筑电力进行技术支撑,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日后会有更多的高科技在建筑业产生,确保智能化建筑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与实现。

5.建筑电气技术注意事项

(1)建筑电气技术的经济方面

智能化建筑实际功能的实现,需要依靠建筑电气技术进行支撑。在建筑业中,建筑电气技术的实施需要在经济上进行一定的能源节约,以便确保技术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并节省一定的成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筑电气技术的实施需要与智能化建筑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并借助高新技术来维持各个部件的正常使用。

(2)建筑电气技术的设计方面

在建筑业中,对建筑电气进行设计,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需要与实际相吻合,不能过度的追求理想化的目标进行技术的设计。智能化建筑的功能具有全面化的特性,技术设计较为复杂。因此,在建筑业中,对于技术的设置、布局与管理具有严格的规范。

(3)建筑电气技术的质量方面

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各种细节进行全面的审查与完善,确保每一项指标能够达到指定的标准。在建筑电气技术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全遵循相关的规则与要求,保障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何大成.浅议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技术[J].中国房地产业,2012(11).

绿色建筑与建筑智能化 第12篇

目前我国可生产能源已逐步不能满足建筑资源消耗的需求,如果这样持续发展下去,我国可生产能源的生产势必难以长而久地支撑建筑能耗浪费型的需求。因此必须大规模地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这种方式不仅耗费大,而且占用的人力、物力资源也极其惊人。由于智能化在我国普及率仍然比较低,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在建筑实际的领域中所占比例也不高,所以我们需要积极从现实生活中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这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国情,还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更优化发展。因此,智能化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发展未来的必然趋势,智能化绿色建筑的发展应当密切融入到建筑行业发展中去。如今我国智能化绿色建筑市场投入量日益增长,我国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也在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因此我国智能化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即将迎来黄金期。智能化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建筑信息技术、节能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节能环保的材料等多元化发展的统一,不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可将科技创新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

如何发展我国智能化绿色建筑事业,重点从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我国当前智能化绿色建筑所面临的瓶颈和问题;(2)如何从本质上发展绿色建筑。

1 当前我国智能化绿色建筑所面临的瓶颈和问题

1)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整体偏低,没有很好地认识了解智能化绿色建筑产业。如今智能化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从萌芽走向旺盛。我国智能化绿色建筑行业的现状是:人才支撑和储备的空缺非常大,与智能化绿色建筑的飞速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现有的智能化绿色建筑从业人员的建筑专业知识虽强,但是整体职业素质偏低,对智能化绿色建筑产业的认识了解还不够。所以在智能化绿色建筑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对智能化绿色建筑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职业培训和考核,要求从业人员满足智能化绿色建筑产业所涉及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建立实施实行专技人员持证上岗的制度。

2)管理方法不合理,技术管理不科学。企业管理人员的认识水平不高,认为智能化绿色建筑打的只是个旗号或口号,由于对智能化绿色建筑本身的误导,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对其产生了质疑,很多对概念、依据就不了解,从建筑技术管理来看,它是引导建筑建设开始、施工、结束的主导路线,不仅包括节约材料、节能设施有效利用,而且确实是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多好处。此外对施工企业来说,在建造期间,如考虑建造成本太高和市场的接受,就会在心理上对投资产生排斥。

2 如何从本质上发展绿色建筑

2.1 规范智能化绿色发展的管理观念

规范智能化绿色建筑在建筑全周期过程的实施,对整个管理人员进行团队培训,提高智能化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识,并投入到现实管理中,改变观念后可以把节能环保和减少污染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工作中,从而真正为用户提供健康、适用、高效和全面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同时也能很好地提供高效节能的管理平台。

2.2 建筑艺术形态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形象表现出来的,且使建筑具有文化、审美价值,不同的建筑形态要求体现美的价值也有所不同,并不是对称均衡就显得端庄威严,要给整个建筑形态的外在表达更显得有朝气活力。

2.3 要选用环保型的建筑材料

环保型建筑材料通常具有便捷维护、耐久性强、不散发有害物质、艺术效果好的特征,如:新型密封材料、新型防水材料、新型墙面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虽然造价相对偏高,但人民日益追求节约资源、投资回报和环保,因此,环保型建筑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与智能化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更加贴切吻合。

2.4 融入绿色设计理念

设计创新,如建筑绿化、屋顶花园,不仅可使建筑物达到降温效果,而且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是城市的无机“制氧机”,增促了城市的“呼吸”,体现了建筑物亲和自然的效果。融入节能设计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如:尽可能地使用被动式能源系统、建筑主要立面朝向和主风向不同向,大大减少了建筑的热负荷、实现室内的自然通风,降低了空调等降温设备使用率,降能节耗;利用自然采光和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等)。

2.5 融入高智能化设计

围绕环保、节能降耗展开应用高智能化设计,将高智能化技术设计融入到各种类型现代建筑中,实现建筑智能化。建筑高智能化技术的融入以建筑为基础,结合建筑设备、光、声控技术、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将结构、系统、管理服务组合管理,为最终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安全舒适、便捷的环境,达到为人民造福的目的。

3 结语

进人21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百姓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人们将在现有的高层次基础上,对未来的住宅提升或升级到更高生活的要求,建筑未来发展的主题不再局限于对建筑安全、建筑质量和建筑外观上的要求,如今高新技术在高档住宅中已逐步推进发展,它采用了仿生和智能化的建筑规划和设计,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给人民展现了全新的居住环境体验。

摘要:当今建筑可以被称之为现代艺术,因为它不仅加入了绿色建筑的理念,还将建筑智能化应用到了建筑的各个发展环节中,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能追求建筑外在美观,奠定了人们创造生态环境完美的基础。本文通过传统的建筑模式,结合智能化和绿色建筑的分析研究,探讨在当前建筑行业所遇到的瓶颈和问题,并学习、研究科学发展实践,对智能化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讨论,论述了如何发展绿色建筑,如何使智能化绿色建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过程。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倩.论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及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24):56-57.

[2]沈春平.浅谈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绿色建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1):15-16.

[3]洪在进.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17):156-158.

[4]孙中秋,王宇纬.浅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10,36(24):45-46.

[5]张楠,王阿慧.寒冷地区双层玻璃幕墙的应用与特性浅析[J].房材与应用,2005,33(2):33-35.

[6]赵平歌,宋慧.建筑自然通风的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J].房材与应用,2005,33(5):58-60.

[7]刘杰成.生态建材·构造·应用[J].国外建材科技,2003,24(4):27.

[8]奚于成.建筑·生态建筑·数字生态建筑[J].华中建筑,2005,23(5):82-83.

[9]李百浩,刘炜.当代高技术建筑的地域性特征[J].华中建筑,2004,22(3):40-45.

上一篇:与茶花女有关的下一篇:经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