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课程范文

2024-05-07

经管课程范文(精选12篇)

经管课程 第1篇

关键词:经管类,沙盘,实验课程,教学实践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普及,企业对具备信息化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由于实际条件限制,企业很难给在校大学生提供较好的在岗实践机会。如何让学生校园内就学到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实战技能,这是各高校经管类专业正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模拟企业真实经营的沙盘实验课程不断的被引入到教学环节中。

国内文科专业对沙盘教学的研究始于2004年,崔鑫[1]论文“引入沙盘模拟,推动实践教学进程”首次对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教学进行了介绍。宋玉涛等[2]研究了开展ERP沙盘课程中出现的学期设置、功能和产品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办法。饶琼利[3]针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具体如何开展ERP课程教学提出组建ERP教与学的团队、ERP课程教学保障措施及拓展方式。陈冰[4]认为网络沙盘时空灵活,容纳学生较多,但情景性现场感较弱;物理沙盘情景性现场感极强,但时空局限,容纳学生较少,且容易出错,影响课堂节奏。徐爱[5]研究了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的沙盘启蒙式学习。谷增军[6]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地评价沙盘实验课程成绩。

二、经管类沙盘教学的特点

沙盘实验课程通常是以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软件为载体,将同学分为不同的组别组建企业,模拟企业运营的必备要件和实际运行状况,在完全一样的竞争初始数据设置下,经过若干年度的经营,最后,观察各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衡量各小组的经营成绩。与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相比,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其课程设置强调通才培养、培养方式也强调管理思维训练与专业知识整合,所以,经管类沙盘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运用于实战,互动性强

经管类沙盘教学强调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以学生和老师的深入互动为主线,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相关企业规划和产销方面知识的目的。沙盘创造的仿真训练环境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可以更真实的接触到企业运营。实战竞赛的引入是沙盘教学的又一亮点,不但激起学生相互竞争的斗志,也给了他们充分施展自己所学的企业管理、财务、市场等方面知识的机会。当然,教师在沙盘教学中的角色也不可缺少,一方面,教师扮演执法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团队之间充当引导者,帮助正确理解该课程。

(二)真实的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在中国,很多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课堂式的被动学习状态,这导致他们缺少对于企业这种社会“生物”的认识,并最终造成其毕业后无法快速走上岗位,成为待业者。反思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症结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问题出于课堂,过多的理论填压,让很多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经管类沙盘教学通过自选的方式,让学生来扮演虚拟企业中的各种角色,如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人力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销售总监和信息总监等,让他们直观的接触到整个企业的运作,并为各自企业的发展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上,可以看出全新的情景教学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竞争对抗性强,寓教于乐

经管类沙盘课程通常采用竞争比赛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相比于学习,游戏更容易让学生投入其中,这是因为游戏带给了他们竞技的乐趣和放松的心情,而这些正是传统的课堂难以提供给学生的东西。但是沙盘教学就把学习转化为了一种游戏,它运用模拟企业运作、比赛经营成绩的方式,让学生把沙盘教学看作是一种竞技游戏,他们则在其中相互配合,共同冲关,克服企业经营中的各种困难。想要克服困难可能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用的,那么这就需要他们去查阅相关书籍,自学相关知识,或者他们也会请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任务。在这种没有强迫的环境下,学生不但得到了竞技的乐趣,而且学到课堂需要教授的知识,这就是一件很受学生认可的事情。

三、经管类沙盘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管类沙盘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得到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层次的领会与感悟,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沙盘教学所授内容有限

沙盘教学的形式必须服务于教学的内容。虽然,沙盘教学具有形式生动、互动性强等方面的优点,但目前为止,可用于沙盘教学的课程和课程内容还是比较少的。现有的经管类教学沙盘还不具备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等功能,对于这些涉及企业管理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处理。当然,教师也要积极探索可用于沙盘教学的知识模块,并向研发单位提出相应的建议和需求,从而促进沙盘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模拟的企业环境不够真实

沙盘模拟教学强调与真实社会环境尽可能接轨,以便学生充分理解真实企业的运转需求。但模拟毕竟无法成为真实,它的成立需要建立在很多假设条件上,比如企业初始状态是事先假定好的,每年度的产品销售情况也是依据各产品需求预测图等。事实上,企业并不一定处于一个相同的起步环境,真实的市场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随机性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结合企业实例同步讲解,强调解释模拟企业与真实企业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学习于虚拟,扎根于真实,学会如何应对真实市场的突发情况。

(三)沙盘教学缺乏直观高效的经营分析工具

在经管类沙盘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每个企业(小组)的经营情况以及企业之间的经营情况缺少全面的企业财务分析,这就要求同学要自己花时间设计一些方便的财务统计报表,挤占了本已紧张的实验学时。如果能以直观、形象的数字和图表形式表达沙盘实时数据,同时充分训练学生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的综合能力,将为他们踏足社会企业,并成为一个优秀企业管理者打下良好的铺垫。

(四)沙盘教学的监管难度较高

由于沙盘教学常常以对抗的形式展开,同学的学习和互动也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在对抗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能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火花,这些常常是突然而至,需要教师及时的加以评价、引导和记录;另一方面,各个小组之间会有进度上的差距或者出现一些小摩擦,这也要求授课教师要有现场预判,对摩擦要做到尽快控制和解决。

四、解决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从教学实际考虑,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逐步完善教学内容

虽然沙盘模拟教学通过仿真,让学生在虚拟的企业环境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沙盘教学,同时,现有的经管类沙盘也不具备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等功能。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同时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出发,确定哪些内容适合运用沙盘模拟教学来讲解,要注意把知识传授和模拟教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系统。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经管类沙盘应更加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大量的授课准备工作,包括对沙盘涉及到的内容详细掌握,而沙盘没有涉及的重要部分,在授课过程中也需要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一些补充说明。要积极和沙盘研发公司合作,校企合作,采用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合作教学的“双导师”教学模式,产学研相结合,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联合企业对沙盘进行合理的改进,考虑添加部分内容的可能性,以达到更完善的教学效果。

(三)与竞赛相结合

经管类沙盘实验课程要加大与竞赛结合的力度,通过竞赛来让学生体会企业经营生存。在安排处理竞赛时,一方面要做好课堂上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沙盘模拟的系统中,熟悉各个操作流程;另一方面也要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课下就自觉开始相应的训练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巩固他们既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加快他们对于沙盘模拟的理解,丰富了课余生活,为课堂上的竞赛做好准备。

五、具体实践

四川大学商学院迄今已开设有商战沙盘模拟、供应链管理沙盘模拟、ERP沙盘模拟、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人力资源沙盘模拟等多门沙盘实验课程。在多年的沙盘实践教学中,学院内部形成了一批骨干师资,培养同学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沙盘大赛,取得了优秀的成绩。通过参加各级比赛,同学们的管理实战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以下以商战沙盘课程为例进行阐述。商战沙盘课程通过沙盘模拟演练来实践企业真实经营,不但能让学生全面的观察和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学到相应采购、生产、营销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给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的机会,极大的激发他们自我探索,相互竞争的意识,从而达到锻炼、启发和提高的目的。

商战系统依靠手工沙盘或电子沙盘来模拟现实中企业构成所需的必备要件,主要包括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决策者等几个角色的分工,还有相应的模拟物质资料,例如货币资金和资质证书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根据角色需要进行分组,由五个不同的学生分别来担任上述五个职能角色,并在模拟经营中承担相应的职责。此时,每个小组即代表一个企业法人,他们将在相同的市场环境和初始条件下开始企业的经营,在几个年度的模拟经营后,系统将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其经营结果进行评估。

商战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因为通常课时有限,很多内容无法全面的展示,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好理论和实践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学生在实践教学(即动手操作或上机操作)时会处于一个思想集中的兴奋状态,此时更容易展开互动,交流想法;而在理论教学时,学生则比较容易陷入心不在焉的疲劳状态,所以可以将沙盘理论教学课时压缩转移到沙盘实践操作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可以让学生在精神良好的环境下学习,也可以缓解实验教学的疲劳,真正达到寓教于乐,活跃气氛,激发思维的效果。

六、结论

经管类沙盘模拟教学课程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改变了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现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是经管类专业教学中值得推广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当然,沙盘模拟教学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比如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师资准备方面,以及学校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崔鑫.对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模拟教学模式的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49-52.

[2]宋玉涛,马丽莹.ERP沙盘模拟课程功能及存在问题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5):116-118.

[3]饶琼利,袁健雄.经管类专业开设ERP课程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221-223.

[4]陈冰.经营决策沙盘教学系统及其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74-177.

[5]徐爱,高树风.经管类专业ERP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85-188.

经管课程 第2篇

目前,双语教学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发展势头强劲,已然成为衡量高校某些专业(尤其是经管类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以兰州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双语教学实践为例,深入剖析西部高校(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双语教学的现有成效及制约因素,提出进一步促进西部高校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西部高校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现有成效

西部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由于地域、经费和师资等原因,在推进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较大困难,但考虑到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及今后国家对精通英语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还是纷纷对经管类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许多西部高校已在双语课程体系建设、双语师资、双语教学经验等方面初见成效。下面以笔者工作的兰州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双语教学实践为例进行总结:

(一)形成了经管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雏形。到目前为止该院已有包括《国际贸易学》《管理学基础》《国际商务信函写作》在内的多门经管类专业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一门双语专业课,其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对英语要求高,已经开设了三门双语专业课。

(二)培养了一些本校的双语教师。在该院开展双语教学之初,由于师资的极度匮乏,90%的双语专业课由外教开设,该院的一些专业功底扎实、英语底子好的教师担任外教助理,跟着听课、进行学习;然后再对这些教师进行考核,成绩优秀者即可开设双语课程。目前已有约70%的双语课程由该院教师开设。

(三)初步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双语教学经验。该院的双语教师通过近几年的双语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第一,加大对双语课程的课外答疑力度。教师对所开双语课程每周至少进行两次课外答疑,解决同学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根据下堂课将讲授的教学内容,对原版教材的相关章节进行导读。第二,设计并充分利用简明式图表板书,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的理论。第三,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如情景模拟、演讲、专题辩论等方式,并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语或双语分析专业问题。第四,定期通过书面或口语方式检测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进展情况,并适时调整教学中英语的使用比例及方式。

(四)双语教学已使学生从中获益。实施双语教学后,该院的四、六级一次通过率每年都居兰州交通大学之首。双语教学还激发了学生培养职业技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热情。2004年以来,该院每年都有25%左右的学生报考一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和专业英语认证考试,如外销员、报关员、托业、BEC考试等。随着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该院学生的就业质量也逐年提高。现在,该院已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各种类型的企业中,尤其是外资和合资企业中,找到了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的理想职业。

二、制约西部高校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突出因素

(一)师资短缺、素质欠佳是制约双语教学效果的首要瓶颈。双语师资短缺是许多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这一问题在西部高校尤为突出。首先西部高校普遍经费短缺,不可能长期、大量地聘请外教或留学归国人员进行双语教学,双语师资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培养是需要较长周期的,这就导致了双语师资严重短缺。其次,培养手段单

一、培训机会少又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师的素质。因此目前西部高校自有的合格双语教师非常有限。

(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尚不能完全适应双语教学。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而西部高校由于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差距更大,这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整体授课效果。在该院2007年进行的双语教学调查问卷中,有7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英语水平不高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原版教材配套建设严重滞后。选到合适的教材并对其合理利用是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之一。国内高校双语教学普遍选用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中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知识较新,反映学科前沿;结构安排新颖;配有丰富的案例、精美的插图等。但原版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如编写思路与国内教材差异较大、知识点分散、有些内容编写比较凌乱、案例与中国实际经济情况脱节等。此外原版教材价格高昂,学生难以承受。这就需要一些高水平的双语教师组成团队,在吃透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写出高质量的讲义,以讲义作为教学资料主体。西部高校由于师资等原因,在这方面明显滞后。

(四)学校对双语教学的鼓励措施单一,难以激起师生的热情。在双语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汗水。如笔者讲授的《国际贸易》,采用双语模式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汉语教学模式的3倍左右。学生的付出也是平常的两到三倍,英语较差的同学需花费的时间更多。而西部高校的鼓励措施普遍乏力,如笔者所在学校对双语教师的鼓励主要是在课时费和工作量的计算上乘以1.2—1.5的系数,对学生未出台任何激励措施。这样很难引起师生对双语教学的热情,进而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进一步提高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学校应立足全局,致力于建立、健全保障双语教学效果的长效机制

1.科学规划、逐步推进经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实施双语教学是一项持久性工作,必须制定全面、科学的教学规划。经管类课程门类繁多,不可能同时实行双语教学,必须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选择什么课程先进行双语教学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性质,哪门课程国际化的特点越强,涉外的东西越多,就越适合先实施双语教学。如《国际贸易》《跨国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其中经典理论、著名案例都来自于国外,双语教学能取得良好效果,并带来示范效应,这类课程应首先实施双语教学。随着双语教学条件的改善,师资的增强,再逐步向其他经管类课程推进。2.采取有力措施,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是各西部高校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根据西部各高校的情况,笔者建议由各学校相关部门牵头,经管学院与外语学院联手,对英语基本功扎实、富有进取心的经管类专业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口语强化,如标准的语音、语调,常用的课堂口语表达方式等,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通过即可讲授相关双语专业课程。此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选送专业课教师到国内知名的语言学校,如新东方,接受封闭式的英语培训;或制定计划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进修,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英语素养,并向该校高水平的双语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3.加强对原版教材的配套建设。原版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首选,但决不能完全依靠原版教材,必须对原版教材进行配套建设。笔者认为西部各院校首先应购买一系列高质量的经管类原版教材,组织自己的双语教师认真研读;然后努力寻求校际间的合作,由各学校选派一些高水平的双语教师组成团队,在吃透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并融入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和案例,编写出高质量的讲义。在双语教学中可用讲义作为重要教学资料。

4.多方合作、致力于形成鼓励双语教学的氛围。如前文所述,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意味着更多的汗水和辛劳,若无一系列有效的鼓励措施激起师生对双语教学的热情,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应与经管学院联合出台具体的双语教学鼓励措施。对教师而言,学校首先应在工作量和课时费的计算上对双语课程进行倾斜,比如分别乘以1.5—2.0的系数;其次,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方面予以侧重;此外还可以举行校内或高校之间的双语教学比赛、双语教学名师评比等活动,对优胜的老师进行奖励或选派出国进修。这样就提高了双语教师的积极性,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投身到双语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来讲,学校首先要从学生一入学时,就大力宣传经管类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重视双语教学。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在奖学金评定、三好生评定等方面适当加分,对成绩优异者设立单项奖学金,并在毕业时优先向好单位推荐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使双语教学成为学生内心迫切的需求。只有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被激发出来,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5.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与管理。激发师生对双语教学的热情只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为了保证双语教学效果,还必须制定并认真执行相关监督、管理措施,包括对双语课程主讲教师资格与水平的定期审查,对双语教学各环节的随时抽查与监督、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估等等。只有对双语教学各环节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控,双语教学才不会流于形式,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6.将分班授课法融入到双语教学中。西部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强迫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双语授课模式,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不仅无法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就连专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这样双语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同一专业课可以同时开设水平不同的两个双语讲授班,水平高的班英语授课的比例可以高一些,水平低的班英语授课比例可以低一些,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主观学习愿望,自由选择进入哪个班进行学习。

(二)双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努力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1.选择灵活、适当的双语授课模式。根据西部高校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笔者认为采用英文板书、用英文布置作业、考试用英文出题都是可行的,关键是英语授课比例应灵活把握,不宜定得过于刻板。双语教学还是以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为首要目标的,所以英语授课比例应该根据课程特点、每一讲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学生英语水平的进展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根据笔者的经验和历届学生的反馈信息,笔者认为在刚开始上某一门双语专业课程时,应以汉语讲授为主:简单的概念、专业名词用英语解释,重要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主要用汉语进行深入分析及讲解、用英语进行补充说明,每一章内容结束后用英语总结。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生慢慢适应了老师的语音、语调和授课方式后,可以逐渐过渡到以英语授课为主。

2.着眼现代化,逐步采取多维立体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要摒弃单一呆板的课堂授课方式,逐步构建融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为一体的多维教学平台。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使用精炼简洁、发音标准的英语,并辅之以形体动作,直观、形象地讲授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另外,为了建立良好的自学环境,必须要构建双语教学网络学习的平台,用于学生课前与课后的预习与复习,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采取多样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可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平分秋色的方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应记入平时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用英语思考及表述专业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仔细设计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可以是分析思考题,也可以是小论文。但无论是何种形式,都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经济管理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用英语来完成。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也应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要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考核来综合评价。

西部高校经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经管专业双语教学改革,学校各相关部门、经管学院和双语教师必须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不断改进、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波.关于高等院校经管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4).

[2]潘惠霞,邓文.双语教学探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陈光春,豆均林.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5,(6).

[4]王忠玉.双语教学与外文教材[J].中国大学教学,2002,(1).

[5]姜瑾.双语教育面面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经管课程 第3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课程[1]。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这门课无疑是经管类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课程之一。但很多普通本科院校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授课过程中情况都不胜理想,存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提不起学生兴趣、实验效果不佳等问题。借我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契机,笔者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尝试

(一)修订课程教学目标

我院的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经管类课程的设计也让他们无法更多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要将他们像系统分析设计人员那样培养,显然是不合适的。其次,经管类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也不太可能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所以,根据我院学生的情况,将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定位在培养学生参与系统流程再造、辅助系统建设和进行系统高级应用的能力。

(二)改进课程教学重点

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考虑到我院每周2学时的理论教学、1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要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有选择地放弃面面俱到的各种知识点,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发展和现状,着重讲解ERP理论;企业流程再造;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思路,掌握其中关键的知识点。

(三)改变授课方式

在以我校“教、学、做统一”教改思想的指导下,对该门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

1.将该门课程的知识分为两部分,通过课外时间阅读能较为轻松掌握的部分和不易理解和掌握的两部分。前部分知识由学生课外自学,后一部分放在课堂中讲解。这种安排既督促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又争取了较多的课堂时间进行其他教学形式的尝试。

2.学生分组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教学,每小组4~6人,上课时,同一个小组的组员坐在一起,小组长负责课程任务的分配,有时也会负责给小组成员评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部分成绩将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评定。

3.互动式教学。笔者在讲授的过程中尝试使用了以下几种互动方式:问答式互动——教师预先准备或即兴向学生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可以就讲授相关内容随时向老师提问;鼓励讨论——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的时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开设讨论课——提前让学生准备指定的知识点,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生对学生的授课和提问,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四)改善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一直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环节的短板,课程的实验教学很难和现实接轨,内容缺乏整体性,知识面覆盖低,学生在做过实验后也无法真正获得可以用于实践的能力。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主要对实验项目做出了改进,将原先零散的实验项目合并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自选一个对象进行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并不要求系统的实现和维护。这样实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经管类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差的特点,又让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了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

(五)改革考核方式

评价重心从期末对学习效果的一次性评价转移到对过程和效果的双重评价;从记忆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转移到对知识点理解的评价。

具体实施是将期末成绩分为实验成绩、课堂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实验成绩占20%,课堂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30%。课堂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出勤占5%,课堂互动占25%,讨论课占20%。虽然是以小组作为考核对象,但为了避免互动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参与过少,所以主要参与者和小组其他成员的得分多少具有明显的区别。讨论课的得分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讲得分,一部分是参与得分。参与得分的设定可以避免负责主讲的小组只关注自己的讨论内容而不参与其他小组的讨论。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效果

在学期结束后,我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108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合此次问卷调查和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反映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大大提高

由于课堂活跃程度与期末成绩直接挂钩,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并不强求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有自己的见解都给予肯定或鼓励。有75%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压力不大,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度比一般的课程提高了很多。

(二)更多的学生抽出课外时间学习该门课程

要参与课堂讨论,尤其是要在讨论课上拿到足够的分数,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对这门课程进行熟悉。而在这些学生中,有35.9%的学生花了和其他课程差不多的课外时间学习该课程,45.4%的学生花了更多的课外时间学习该门课程。

(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本课程要求要以小组的形式来参与和完成教学,学生要完成好教学任务,就要寻求团队的合作,尤其是讨论课和实验这两个环节,如果团队没有分工合作,其教学任务几乎无法完成。以前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多是独自完成,在课程改革后,有81.5%的学生有常规性的团队讨论,47.2%的学生有经常性的团队讨论,说明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被激发了。

(四)教师出题灵活,学生备考轻松,收获更多

期末成绩所占比例大幅减少,意味着期末考试的成绩高低对总成绩的影响有限,学生重点从期末考试转移到日常学习中来。这样带来两个好处:教师在出题时可以大胆灵活的出题,考查学生掌握的实际学习情况,不用过于担心学生的及格率;学生也不用在期末花两个星期突击考试内容,还原了考试检验学习效果的意义。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有60.2%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收获要比其他课程多。endprint

三、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的思考

经过一学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和改进。

(一)学生的学习过程仍然很被动

学生习惯了长期以来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这次教学改革尝试,学生并不适应。此次调查显示课程开始的一段时间只有20%的学生是主动学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成绩压力越来越大,有51.4%的学生开始转向被迫的主动学习。这表明考核方式的变化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但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显然仅仅靠一门课程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有主动学习的氛围,要让更多的课程改变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越早让他们接触这些教学模式越好。

(二)课堂成绩评定的公平性需完善

为了让学生的课堂成绩尽量公正客观,笔者将课堂成绩册做成电子表格,根据课堂表现实时修改得分,让所有学生看到,学生既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得分情况,又可以对其他人的得分情况进行监督。

从实际操作过程看,课堂成绩的评定往往带有主观性,比如学生回答问题的评分高低如何确定,同一个小组成员的得分如何分配等等。很多判定标准无法进行量化,但学生如果质疑这部分分数该如何解释,怎样才能做到相对客观的评价,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制定相对完善的评分标准来解决。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虽然通过改革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所改善,但是这种改变大抵是因为想要得到更好的成绩,学习的主观愿望还是很欠缺的,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状态。想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除了严格的规定外,还需要教师通过改变教学理念、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来调动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四)实践教学还需要大幅改进

这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虽然也做了一些改进,但是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实验教学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思考,比如该门课程实行的平均到各周的实践课时安排显然无法和课堂教学对应,因为前几周没有实验可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基础性软件掌握程度差,应在开始实验前做一些强化性的训练;增加一些体验性实践教学,让学生有较为充分的感性认识;在分组实验过程中要创造相互交流和教师指导的环境;改进实验成绩评分机制等等。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将是下一步改革需要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独立学院经管类数学课程特征分析 第4篇

在独立学院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 数学课程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这是因为对经济管理中大多数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计量方法, 而量化地描述这些问题时, 数学工具是最有力的。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接受能力, 要选择合适的数学课的教学内容, 使其既能满足所学专业对数学工具的需要, 又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保证教学质量, 就必须对独立学生经管类专业数学课程的特征做出分析和研究, 以期推动经管类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4,5,6,7]。

一、经管类专业对数学的需求

为解决实际问题, 通常是先进行合理的简化假设, 然后根据特有的规律, 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数学模型以形成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在经济现象和管理实践中, 往往要追求成本最小化而效益最大化, 而这两者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如何选择或确定最合适的经营模式或管理手段, 成为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决策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经济管理活动都是动态变化的, 比如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微积分是数学中最强有力的描述动态过程的工具, 特别是适合于分析与描述瞬时变化率, 这就使得微积分学及其后续课程 (尤其是微分方程) 成为研究经济管理活动所必需的数学方法和工具。另外, 管理中的指派问题、运输问题等也用到了线性代数的方法和手段, 而为了求解这些问题还要进一步用到运筹学的知识。在经济活动中还有一些现象是不确定的, 具有随机性, 比如易变质产品的研究、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为操作、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对于随机因素的分析, 就要用到概率论的知识。在管理中, 如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管理等管理活动中会出现大量的数据。而如何对大量的数据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就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

总之, 在经济与管理活动中, 最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运筹学。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想获得稳定的发展, 并能适应社会需求, 这些必要的数学基础必须要让学生掌握, 并且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培养一定的数学素养, 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数学课程开设及教材现状

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时间较短, 其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好多还没有达到成熟和完善的水平, 甚至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直接照搬母体学校的。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数学课程的教材大都直接采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采用的教材。但是, 独立学院在很多方面还不能达到母体学校的水平, 比如师资力量、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都不能直接和母体学校相比。这使得数学教材在使用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般在独立学院的经管类专业中都开设了微积分课程, 而且作为必修课进行设置, 教材都采用公办财经类本科院校所采用的经管类的教材, 如赵树嫄编著的《经济数学基础 (一) ——微积分》、吴赣昌主编的《微积分》等。微分方程的知识在微积分教材中只有一章的内容作了初步介绍, 成为微积分课程中一个附带的内容, 一般只用4~6课时进行讲授。线性代数课教材一般选用的是本科院财经类院校的教材, 如赵树嫄编著的《经济数学基础 (二) ——线性代数》等。但也存在有些独立学院线性代数没有单独开课, 只是在微积分课程中挤出一到两周的时间, 对线性代数的一些基本内容进行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常常只有统计专业开设, 所使用的教材也是本科财经类院校教材。其他经管类专业大多都没有单独开课, 只是在《经济统计》或《商务统计》等统计学课程中的个别章节来进行简单介绍。运筹学一般都作为选修课开设, 选用的也是本科财经济类院校的教材。但是一般一个学期最多只有36课时, 这使得只能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运筹方法, 也就是说只能在现有教材中抽取一小部分内容进行讲授。

总的来说, 这些数学类课程选用的教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教材内容容量较大, 无法系统将所有内容全部讲授完;经济管理中实际应用的例子相对较少, 学生学习后仍然体会不到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教材主要以数学方法和理论为主, 相对体现数学的人文方面的素材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部分内容与中学内容重复, 使学生觉得有“吃剩饭”的感觉。

三、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现状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入学时往往分数较低, 而且是文理兼收, 且文科生多于理科生。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文、理科生比例大多都大于2∶1。文科生大多数学基础不是太好, 而且层次不齐。进入大学后, 面对高等数学, 其思想方法、知识结构和体系和中学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他们往往一下子难以适应新的上课方式和学习方式, 而且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上明显要比理科生慢。所有这些导致大多的文科生觉得数学类课程很难, 从而想方设法逃避数学课程的学习, 不敢与老师交流, 出现经常逃课的现象。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常出现文科生觉得难、而理科生觉得易, 使老师难以掌握教学进度和讲解深度的情况。另外在教学过程由于种种原因, 也使得很多学生对数学类课程的态度不一。这主要表现在:首先, 觉得数学对专业学习没有用处, 而且以后在工作中也很少直接用在学校学习的数学知识;其次, 认为数学是纯理论的逻辑推理, 往往显得是那么的难以捉摸和那么的抽象, 学习时难以把握其思想方法;再次, 数学类课程的学习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影响, 也就是数学类课程不具有人文价值。尽管学生的结构差别较大, 但这些学生智商并不低。他们思维活跃, 人际交往能力强, 业余爱好广泛, 在参与各种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自我创造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 也表现为自控能力弱、刻苦精神略显不足。

四、独立学院数学师资情况

独立学院的数学师资现在呈现专兼职相结合的情况。兼职教师大多是母体学校的退休教师, 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是他们过去教授的学生的基础一般比独立学院的学生要好。这就要求兼职教师要重新调整他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 对已形成一定的经验模式的他们来说也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兼职教师外, 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呈现一头大的局面, 也就是在专职教师中中年骨干教师较少, 而青年教师一头大。青年教师在钻研教材、积累教学经验、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都需要相当的时间, 这不像母体学校的教师队伍老中青结构合理, 青年教师有老中教师传、帮、带, 这非常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独立学院的青年数学教师都是学校自主选聘的, 一般都至少具有硕士学位。他们在工作中极具热情, 愿意投入。但由于读硕士时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 所以知识背景也不完全一样, 这使得他们对数学也各有各的理解, 所以在教授同一门课程时, 采用的教法也不一样。有些认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知识体系架构, 偏重数学思想及数学知识的来源讲授;有些认为只要将教材中的知识解释给学生, 让学生会做习题就行, 偏重计算技巧。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 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也有许多不便, 主要体现在:一方面, 排课时间得根据他们的需要安排;另一方面, 日常教学如何进行合理监督和管理也比较困难。相比之下, 专职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管理相对要好进行, 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实施就行。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兼职教师的长处, 培养青年教师, 使他们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相互交流合作, 并开展教学研究或科学研究活动, 这不仅有利于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也是学校未来获得长足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丰建文.“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新探索[J].科技信息, 2007, 32 (29) :21-22.

[2]贾俊平, 何晓群, 金勇进.统计学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钟启泉.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 1995, 36 (5) :41-43.

[4]章秋明, 傅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等数学教学实践刍议[J].传媒与教育, 2007, 1 (1) :46-49.

[5]张国立, 马新顺, 杨玉华, 等.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改革与实践[J].工科数学, 2002, 18 (4) :40-42.

[6]杨宏林, 丁占文, 田立新.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13 (2) :74-76.

经管课程 第5篇

内容摘要:

本文是基于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同时结合中国古代道家的管理思想及经典名句进行的分析。主要结合道法自然,清静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来分析丰田公司成功的生产管理模式。

关键词:丰田、老子、管理

一、丰田公司的管理案例

2005年12月4日,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忧心忡忡地指出:“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不到600万辆,全行业产能却达到800万辆,过剩200万辆。目前仍有在建能力220万辆,未来5年中还有800万辆新上能力正在酝酿和筹划之中„„”国家商务部的最新统计也显示,2005年前10个月,汽车行业累计产量虽然同比增长了9.18%,达到461.89万辆,但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却下降36.7%,亏损企业亏损额更增长了86.2%。而在同一时期的丰田集团公布说,2005年该公司汽车全球销售增长8%,达到809万辆的规模。2006年,丰田将透过集团全球各地的制造厂,包括大发汽车海外增产跃升38%等计划,全面增产达到906万辆的庞大规模,从而压倒通用,一举坐上世界汽车业的头把交椅。而同日,身处破产边缘的通用,股价重挫至18年最低。

国内研究专家认为:“这将是73年来汽车工业最重大的势力变更,也是美国制造业进一步衰退的标志。”自1931年击败福特汽车后,美国通用汽车73年来稳居全球汽车老大。丰田曾宣布过一个15/15计划,即到2015年要占据15%的全球市场份额。而15%恰恰是通用汽车现在的市场占有率,丰田宣布的902万辆正好压过这个百分比。

最令人恐怖的还是丰田创造的利润。2004年丰田净利润达到102亿美元,超过美国三大车商通用、福特、戴克的总和。2005年10月17日通用汽车宣布,继上半年亏损21亿美元后,其第三季度净亏损再次冲上16亿美元的季度新高。而10月31日的另一份报告则表明,丰田这个财政年度的净利润将达到创纪录的104亿美元。

同样在经济低迷环境下却一直能实现持续增长,并提前10年打败美国通用,这应归功于丰田在企业管理、精益生产、产品高质量和精明销售技巧上形成的TPS(Toyota’s Production System丰田生产模式,也称精益生产模式)。“丰田生产模式是奠定丰田乃至日本制造之所以强大的核心基础。”有专家如是说。

二、“无为”思想在丰田公司中的体现

“经济高涨时,中国企业开足马力大规模高耗生产;经济衰退时,守着庞大

库存艰难过冬。熬不过去的死掉,熬过去的下一轮继续玩这个游戏。”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齐二石说到,中国制造模式粗放低效而导致的“忽热忽冷”,像流感病毒一样,一次又一次在冷热之间折磨着中国整体经济。而日本丰田公司却不因经济的高涨或者衰退而“忽热忽冷”,始终坚守着企业制定的精益生产模式的做法也正是符合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1、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对企业而言,要“无为”,方能“清静”;要“清静”,方能各归其“本”;归其“本”,方能有“真根”;有了“真根”,才可以在时代的环境和风雨中成长,开出真花,结出真果。

精益生产模式诞生在日本战后最困难时期,也是丰田公司资金紧张、劳资冲突使其几乎破产的时候,而精益生产的威力最终引起全球强烈关注,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之时,只有在强大的危机压迫下,才能有毅力学习和理解这种“痛苦得令人绝望”的生产模式。

丰田公司取得成功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企业文化:谦恭、虚心好学,以及解决问题时的无穷毅力。大野耐一先生坚持生产线上的问题必须彻底分析并予以解决,而不是追求快速方便的对付办法。正是这种执着态度一直推动丰田公司的发展。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按照自然的要求处事,时刻保持清静无为,谦卑自处的心态;办事要顺应民心,遵从自然法则,做到量力而行;正是因为在该模式创始之初以及后来的实行过程中,诸君顶住压力,始终保持清静谦卑的心态,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尺度,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也正是有此“根”,才会最后出现丰田公司精益生产模式的完胜。

丰田公司负责人特别强调:“实行精益生产方式是一次思想革命。”要达到上之清静,下之有为,必须要使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如“道”的理念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他看来,既然是思想革命,在精益生产推行过程中,第一步肯定需要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措施,而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推行,一开始都是无法绕过去的阶段,是实现“清静无为”状态的必经阶段。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最核心的思想是自然无为。所谓自然就是事物本来的面貌、状态,自然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特色就是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的管理方法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

丰田精益生产模式是美国工业工程技术和日本丰田管理模式的结合。二战后,美国的工业工程理论与技术传入日本,通过日本的本土化改造,确立了适合日本文化特色的精益生产管理哲学、模式和管理技术体系。精益生产可以理解为在不断改善的理念下,通过“准时化”和“自化”相互的依赖和作用,达到目标。

中国古代讲“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就是“政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集权并不等于中央包办一切,具体的事情都由四方来做。要在中央,要是纲要,要

领,关键,纲举则目张。丰田公司将精力集中在自身的有机增长,而不是通过并购来寻求发展。它坚持固有的策略,而不是每换一次首席执行官就带来一次发展方向的突变,尽管作过具体执行上的调整,但它的发展路向始终如一,从而有了一直以来丰田公司的稳定而快速的发展。

丰田公司管理目标的始终如一体现了老子的“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领导人的责任要做到你在领导别人,却又要让别人并不认为你在干预他,这就是无为而治的一种现代精神。

3、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老子特别重视“不争而善胜”的策略,《老子》中讲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与取之,必固与之”,丰田公司的日本背景加上耐心十足的投资者使其可以把目光放远,但它的美国竞争对手却要面对沉重的压力,关注短期效益,不因一时的争胜,收获的是未来长久的胜利。

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个世界,某些东西都是以对面的存在为条件的,作为管理者,不仅要看到存在、有形等“有”的方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特别重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根据老子的思想,我们在企业控制时,应当特别注意事先控制。

丰田在管理生产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采用不使次品流入到下一个流程的系统,各个流程均保证产品质量,从而保证得到高品质的产品。二是通过不断改善(排除不必要的程序),以降低产品成本,确保产品拥有一个顾客满意的价格。做到这两点,相当于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丰田产品的高品质,彻底排除不必要的流程,提高效率,增加利润,在每道工序进行时均注意质量的检测与控制,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这样有计划的去进行调整和控制,发现问题了,立即停止生产,直到解决,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产品的失效加工和有问题产品流入下一个流程。这正是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体现,不能等到企业的问题充分暴露甚至造成严重伤害的时候,再进行处理,这样就不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样企业的控制成本就非常高了。

参考文献:

经管课程 第6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软件;教学方式

统计学是我国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一门专業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统计学教学的水平,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各高校统计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及学缘结构应合理化;其次,应充分结合现在的信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实验室,推进教学在实践方面的改革;最后,各统计学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一、目前,统计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教学存在的状况来看,统计学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材的选用不够科学

首先,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很难做到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材;其次,教材的选用,经常由部分教师指定,缺乏集体的讨论;最后,很多高校都已经有建立教材的质量评价机制,但还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2.开课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教学计划在制订时不够合理,使得该课程在开课时间上不是很合理。统计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基础理论来源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另外有一部分课程则是以统计学为基础,如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预测与决策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统计学课程的开课时间与全面所述课程并未有合理的衔接,给学生在专业理论课程上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3.在教学内容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时很少,甚至未排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该模式可为学生打下很好的理论分析基础,但统计学课程毕竟是一门应用型的方法论科学,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应重视实践的环节,现在的高校对统计学实践教学已经逐步改革,但力度还不够,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基本技能掌握较差。

4.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没有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上板书+教材,在教学中,板书可根据讲授的节奏进行,且板书过程中,重、难点可得到比较清晰的体现,但此种方式因板书内容较多,讲授的速度会比较慢,内容和知识面也会比较窄;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板书内容可搬到课件上,大大减少了板书的时间,信息量比较大,节奏也比较快,但缺少理论的逐步推导过程,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会专注看课件,不注重理论如何推导以及理解,理论学习后不会使用。在目前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沿用之前的传统教学方式,不愿改变,而有些教师则过分依赖多媒体,使得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5.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考核方式多年来一直是采用理论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方式。至于实践这一块,没有得到体现。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组成。占比重比较大的理论成绩,则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因此为应付考试,学生把精力放到对理论内容的死记硬背上,而忽略了统计学的应用性。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为适应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需求,针对上述各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路,具体如下:

1.加强教程选用的管理

在选用教材时,教师要参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尽量选用“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各级优秀教材”,以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建立健全教材评价机制。通过抽样调查方式,搜集学生对所使用教材的各种意见,同时结合各个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所发现的问题,综合评价所使用教材的质量。另外,各个高校在选用教材时,可结合学生的意见,经广大教师共同研究讨论,推选出最近时间内出版高水平、优秀的教材,同时鼓励本校教师积极撰写教材研究与评价方面的论文,并支持教师自编或参编高质量的讲义和教材。

2.调整教学计划,使统计学与各门相关课程之间在教学时间上衔接合理

根据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在开设之前,应先开设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及计算机应用基础,为统计学理论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在统计学课程完成后,再开设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预测与决策等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学习。因此,应及时根据教学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使各课程在开课时间上合理衔接。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目前《统计学》课程已经有同时开设理论课和实践课,但从整体上看,在教学中,还是重理论,轻实践。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实践学时的分配,此外在理论教学中,配合案例及实践性内容讲授,促使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实现丰富化,可从问卷设计、市场调查、上机处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各高校应逐步建立统计方面的专业实验室,为更好地进行统计实践提供基础。

4.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目前,很多高校教室已经有配备多媒体,多媒体为教师教学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不仅减少许多板书,加快教学进度,而且为在理论教学中提供实践性内容和案例的教学提供了可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统计学课程理论中有很多计算公式,这些公式都是通过推导获得,多媒体教学缺乏理论的逐步推导过程,容易给学生对公式的正确理解造成困难,而这种理论推导过程,传统教学方式就很容易做到,因此应强调在教学中,这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案例方面的教学及实践内容的演示,而涉及推导性及论证性的内容,则配合黑板的板书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减少教师板书量,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及应用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

5.使用灵活的考核方式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不能体现统计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建议统计学考试成绩可以分成三部分:一是理论成绩,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采用闭卷、单人、单桌进行,占总成绩的50%;二是实践成绩,实践的考核,内容可以丰富一些,可包含问卷设计、市场调查、上机操作及报告分析等,占总成绩的30%;三是平时成绩,此项成绩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统计员、统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位能力。

希望在通过上述方式的改革后,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好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应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相关软件应用及科研能力。

经管类专业MIS课程教学模型研究 第7篇

对经管类学生来说, 思维活跃, 更喜欢接受较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因此, 将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即电子公告牌系统) 、BLOG (Web Log, 网络日志) 、QQ以及电子邮件 (E-mail) , 飞信 (Fetion) 等学生日常使用的交流方式恰当的应用在辅助教学中, 形成如图1所示的BBQ教学模型。该模型结合教学内容和就业指导方向设计适当的教学实验, 并提供教学资料、讨论信息等供学生提问与交流, 满足不同时段、不同程度、不同性格学生的学习交流。该模型主要流程如下:

理论学习阶段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MIS相关的概念、原理及管理方法, 作为实践教学的理论铺垫。并布置适量的作业及思考题, 激励学生利用网络去查找相应的资料及文献。为防止部分学生病事假等原因而不能及时知道课程及作业内容, 可以在QQ群、BBS和BLOG上留言, 或者以附件的形式将相关课程资料链接到BBS或BLOG上;还可以借助中国移动飞信软件, 将留言更新信息群发到未在线的学生手机上, 这样保证所有选课学生都能及时了解到最新课程及作业信息;教师还可以把自己的教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资料和心得体会等发布到网络中, 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并指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定期考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习相关内容, 在BLOG或BBS上发布自己实践心得;同时可以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这是传统教学课堂的有益补充, 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模拟实践阶段

每章课程结束后, 教师设置相关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 在BLOG上把相关实践活动的目的、时间、任务及相关数据库文件及时发布出去。根据经管类专业教学目的和就业方向可以分别安排MIS项目管理、财务分析、ERP分析、DSS应用及网络信息服务实验等, 学生可自行结合实践小组, 分派任务及角色, 查找资料, 协同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 遇到问题, 首先小组讨论解决, 解决不了的, 可以将疑问在BBS上留言, 大家共同探讨, 探讨过程中教师给以一定的引导。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与大家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QQ上给教师留言, 进行在线答疑。对于实验中疑问较多的问题, 教师及时在留言板上给予分析讲解。

总结提高阶段

实验完成后, 要求实验小组写出详细的试验报告, 教师在留言板上进行分析点评;个人写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心得体会, 由大家评价打分, 选出优秀文章, 激励和表彰学生, 并建立优秀实验文集模块, 供大家阅读学习。期末, 对本学期的实验工作进行归纳总结, 提出教改意见。

教学实践过程中, 为杜绝一些发言者哗众取宠, 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而影响正常的辅助教学工作, 必须严格规范用户权限, 设置不同角色, 保证辅助教学的顺利进行。可以采用实名制, 任何参与课程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采用真实的身份, 使QQ、飞信、BBS和BLOG从完全虚拟的网络空间转换为现实的课程;还要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 对于发布的任何信息做到可以查询和管理, 杜绝非法和不良信息出现, 使学习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并建立专门的课程考核模块, 总结学生考核不足的课程信息, 并按照章节、知识点等方式进行综合归纳, 形成脉络, 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再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用上述模型, 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而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 如何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继续探讨。因此, 研究面向企业和就业市场的MIS的教学模型及评价方法, 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是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韦燕芬.企业信息化目标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本科教学的探讨——以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年10月第19卷增刊.

[2].齐鸿志, 刘红娜, 崔兴凯, 肖胜刚.基于blog的教学设计和应用[J].大众科技.2007, (8) .

经管课程 第8篇

一、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创业教育的同时, 教育部已经将创业教育纳入我国整体教育规划之中, 并于2002年开始在九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尽管国内许多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已经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 有的甚至建立起经管创业试验班专门培养创业人才, 但总体而言发展参差不齐, 缺乏统一模式, 仍处于摸索阶段。

(一) 缺少理念引导

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 时代赋予高校创业教育更深层次的内涵, 而我国高校经管专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却缺乏一定的理念指导, 存在误区:一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创办企业[1]。许多高校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缺乏了解, 将创业教育课程讲授为企业家速成课。导致不打算创业的学生对创业课程毫无兴趣, 很难将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融入经管专业素质教育中。二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举办创业实践活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更多在第二课堂进行, 以选修课和学工活动为主, 包括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企业家讲座、创办校企合作创业园等。相比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 这些辅助实践活动只能对少数感兴趣的学生发挥作用, 无法融入经管专业整体的学科培养和教学计划。

(二) 缺乏规范性

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存在设置随意、内容陈旧、缺少考核等问题, 整个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很杂乱。一方面, 教学计划制订时缺少科学规划, 根据现有师资力量任意取舍课程。如某高校财会学科师资力量较强, 则创业教育课程突出企业财务管理等内容, 弱化其他, 割裂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外聘企业家做客讲授时也存在时间不确定、内容不确定、教学模式随意等问题, 缺乏规范性。另一方面,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经济管理学科融合度不够。经管专业的创业教育是最容易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但实际操作时却各自分离, 即使孤立开设“创业管理”课程, 整个教学计划也不成体系。在经管专业教育中未能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教学内容, 导致创业教育很难见成效。

(三) 忽视实用性

我国高校经管专业的创业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缺乏成效, 具体表现在:第一, 教师实践能力匮乏。很多高校缺乏创业教育专业教师, 多由管理专业教师兼任, 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从业经历, 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即使聘请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 也可能因缺乏组织协调和资金支持很难长久施行。第二, 创业实践活动缺乏实际检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是高校热衷的创业实践活动, 但成果是书面呈现学生在脑海中设计的理想创业情境, 缺乏启动资金和创业基地的支持, 很难经得住实际的锤炼。第三, 学校管理部门不愿承担责任。校外实践教学势必增加学生安全保障和学校管理的负担, 这也就限制了部分高校广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

(四) 缺少完善的管理机制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 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成立了校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由校领导、团委、教务处、学工部、就业指导办公室等部门联合负责, 而非试点地方院校则单独由某一个部门或经济管理学院兼职管理。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部门缺位导致创业教育经费落实困难, 很难建立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基地, 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管理直接导致课程内容的陈旧, 课程安排的零散, 师资力量的不足, 课程考核停留在考试层面, 课程评价的实际效果难以显现。

综上所述, 我国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难以实现培养创业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要改变这种状况, 高校经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从课程设置、实施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二、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 课程设置系统化

经过多年的试点摸索和对国外的经验借鉴,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突破狭义理解, 进入以创业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广义”深度。高校经管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围绕创业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目标展开, 多层次、多内容地建立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APEC在“新公司创业最佳实践研讨会”中提出“圆形创业课程”的设计理念, 构建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图1) , 由内向外辐射更加体现不同性质课程的渗透与融合[2]。

处于圆形创业课程体系中心的是经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即培养具备综合创业素质的经济管理及创业型人才。由该中心目标向外辐射, 形成了不断扩展的三层次平台, 即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内环”的基础教育平台旨在激发所有经管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可以通过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实习和实训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有关创业意识类课程,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架构, 这也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中环”的专业教育平台旨在将创业教育融合于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中, 通过对传统教学计划的整合和优化, 发挥第一课堂的优势作用, 使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相互配合, 形成创业教育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3]。“外环”的实践教育平台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创业实践能力。开设与创业文化相关的活动课程、模拟创业环境、创业竞赛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尝试创业活动可能涉及的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 圆形创业课程体系既由内至外分层次辐射又采纳了多学科有机融合的设计理念, 对于高校整个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具有借鉴和推广的价值。

(二) 课程实施科学化

课程实施是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 需要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科学施行。1.合理时间安排。以本科教育为例, 内环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 目的是建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激发创业激情, 培养创业品质;中环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 融合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同时开展;外环创业实践课程安排在大三、四年级, 理论结合实际, 突出“个性化创业教育”, 挖掘并培养具备一定创业潜力的创业种子。2.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中是行不通的, 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欲望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尝试: (1) 问题教学法, 促使学生在提问和释问过程中萌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2) 案例教学法, 以某一成功创业的案例开展思考、分析和讨论; (3) 模拟企业法, 在ERP实验课程上让学生分组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 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

(三) 课程管理多元化

课程管理是创业教育课程成功建设的有力保障, 需要多元化的管理机构和考评机制。一方面, 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应由多部门联合负责, 分工明确, 各尽其职。1.成立校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 由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及教学负责人组成, 负责规划和管理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2.成立创业教育资金管理机构, 合理掌控创业教育资金流向, 对优秀学生的创业项目给予资助, 监督各二级院资金流向, 提高资金利用率。3.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 参与创业教育指导, 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建立成立企业登记流程的绿色通道。4.成立经管学院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由教学院长直接指导和监督经管各专业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 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 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学校可以成立创业课程评价小组, 对师生的创业教育教学过程实施跟进。对学生的考核突破传统考卷方式, 增加实际操作、提交市场调查报告、创业计划书等内容, 尽量请校外企业界人士、风险投资家进行评价, 使创业教育真正得到落实, 发挥成效。

摘要:文章从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出发, 在梳理分析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课程设置系统化、课程实施科学化、课程管理多元化的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甲山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 (6) .

[2]茹宁, 沈亚平.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三项设计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7) .

经管课程 第9篇

一、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

近几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金融业成为了我国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金融专业也成为各大高校很受欢迎的热门专业。尤其我校地处上海, 且是以金融为特色的本科院校之一。因此, 来我校的外地学生以及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留学生教育也渐渐地成为我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 在我校经管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授对象就变为两大块:国外留学生和国内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我校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亚洲, 欧洲, 非洲, 包括蒙古, 韩国, 俄罗斯, 坦桑尼亚, 肯尼亚, 乌干达, 乍得, 津巴布韦等国家和地区。学生成分非常复杂, 民族, 文化, 信仰等差异很大。如何适应各个国家留学生的特点, 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 成为我们教师要努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我们应该在教材的选取上有所不同。在保持经典内容的前提下, 应适当渗透现代数学概念与观点, 既要考虑到这门学科的完整性, 又要考虑到各个专业培养人才的不同需要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 鼓励编写面对不同层次, 不同专业学生的教材。另一方面, 在讲解具体内容时,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讲解方法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例如, 很多留学生都没有学过排列组合的知识。教学中会涉及到排列组合的内容包括例如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以及概率中的一个重要的离散分布二项分布。如果直接讲解这些新知识, 这部分留学生就没有办法理解。针对于这种情况, 应在教学中补入这部分知识, 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容地接受新知识。另外, 在刚开始讲古典概型和全概率公式的时候, 对于许多高中学文科的学生来说, 一部分同学反映听不懂, 稍微复杂点的题都不会做, 觉得这门课很难。尤其是多维随机变量和数字特征那一块涉及到二重积分, 很多同学跟不上。而高中学理科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概率论的知识, 微积分学的也不错, 所以学起来很轻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 课堂上要注意和学生的互动, 多和他们沟通,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对一些基础差的同学, 鼓励他们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请教同学和老师;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要鼓励他们课外找一些理工科或内容较深点的参考书, 来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 加深对已学内容的理解, 为考研做准备。

二、多举实例, 重视课程的应用性

我校是最早以金融命名的学校之一,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大多在金融部门就业。因此, 在四年里, 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可以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 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它的应用性。于恩教学中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包括数据描述以及统计推断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在经济和贸易中运用很广泛。同时, 在教学中, 概率论中的定理更侧重的是讲解它的思想, 要省略它的证明, 并结合大量的应用实例, 使学生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课后, 可以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论文,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将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理解、掌握课本所学知识, 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和思想在经济、金融领域应用广泛, 鉴于我校的特点和目标, 现在大多数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 且教学任务都由我系承担。因此, 我们只能采取大班教学。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大班教学必然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人数多, 教室大, 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黑板, 甚至听不清教师讲什么。学校虽然给老师配了扬声器, 但看不清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如果把字写得大一些, 这样效果虽好些, 但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比如板书的艺术效果会降低。而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的很多例子来自于现实生活, 描述性的语言比较多。书写变慢和擦黑板次数的增加会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减少, 课堂教学连贯性遭到破坏, 教学进度受到影响等问题。因此, 如果我们使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这一特点, 向学生传播更多的知识。另外, 概率统计中有很多实验, 例如抛硬币, 大数定律等。借助于一些小程序进行实时演示, 既直观、形象又准确。这样学生可以迅速领会所学的内容, 课堂教学也会生动、有趣。但是对于大量的计算题和证明题来说, 要用板书一步一步详细推导。这样学生就可以跟上老师的思路, 学习效果会更好。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可以有效地利用以上的教学手段, 就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一分钟问题方法

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注意到部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每节课结束前利用两分钟时间, 教师可以设定一两个简短的问题概括一节课所学的内容,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出哪些知识学会了, 哪些知识还很模糊, 并如实进行作答。对于多数学生还很模糊的知识点, 我们要多花时间进行讲解;对于个别同学没有弄懂的地方, 则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而且课堂上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也能为以后的教学积累大量的经验。在经济和金融领域中有很多不确定的现象。概率论反映的是大量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数理统计是用概率知识和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我校大多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 是一种工具。鉴于我校学生生源和层次的不断变化, 对这门课的教学进行改革也变得尤为必要。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这是改善学生状况的前提。

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课堂上采取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从简洁、直观、结合实际入手, 多举一些实际例子, 每次课结束前给学生留有提问题的时间 (一分钟问题法) ,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归纳、思考, 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之中, 提高他们应用数学思想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我校是最早以金融命名的财经类院校之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大多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本文通过分析我校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结合其他财经类院校关于这门课的改革方案, 提出教学方面的四点改革措施, 希望可以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 为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留学生教育,多媒体教学,数学建模

参考文献

[1]赵学达, 张丽梅.以问题驱动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3, (1) :114-115.

[2]朱志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以高等农林院校非数学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大班教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 (中旬) , 2012, (279) :74-76.

[3]陈兴荣, 苗秀花, 刘鲁文.关于留学生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12) :72-74.

[4]孙月静.基于实际应用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法[J].航海教育研究教学论坛, 2009, (4) .

[5]李佩泽.经管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教育改革, 2012, (9) :13-14.

[6]邹辉.经管类专业“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教学方法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增刊) :83-85.

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第10篇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当代科技和人才竞争的重要阵地。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办学设施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学位论文管理等。其中,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整个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环节, 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与其他学科相比, 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第一, 社会需求大, 培养速度快。近年来,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经济、管理等领域结合得更紧密, 从而高校也就更直接地担负起为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任。中国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需求持续旺盛, 在校研究生人数大幅度增长, 虽然这种速度和规模的增长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动适应, 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 但由于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加快, 造成了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与研究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第二, 经管类研究生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由于社会对经管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 经管类专业以其就业单位层次高、地区好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考生竞相报考, 其中不乏跨学科报考的考生, 而这部分考生进校后由于并未接受过经济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 在专业基础方面有明显欠缺, 相应地, 科研能力也相对薄弱。第三, 培养模式单一, 师资力量薄弱。当前, 经管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 即在本科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相关课程的深度学习, 在一定的方向上作理论研究。这实际上是一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培养模式, 忽略了大多数研究生在毕业后并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面临实际运用这一事实, 导致研究生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在师资方面, 经管类专业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数量上虽然每年都有所增长, 但相对于研究生数的增长仍是远远不够的, 在质量上导师之间也有较大差距, 他们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距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现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已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 如何根据培养跨世纪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 不断完善中国现行的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状况, 推进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 课程设置单一。

就全国而言, 不同学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不尽相同, 甚至出现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大相径庭。学校自主设置课程当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等特征来自主制定课程设置方案。也正是因为如此, 各学校各持己见, 在课程设置上各有千秋。致使出现了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的课程内容五花八门。经管类研究生教育在追求课程特色的同时, 国家应制定相对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突显出来的特点就是强调统一。

2. 课程内容与本科重复, 研究生只是本科学制的一种延长。

目前经管类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学内容重复较为严重, 深度差距不大, 在教材建设方面内容更新慢, 缺乏专门的经管类研究生系列教材。在这种培养模式下, 研究生只是本科学制的一种延长, 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研究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 他们往往是为完成学分、拿到学位而修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此外, 经管类专业中跨学科考生较多, 而从当前的教学机制来看, 课程设置统一化倾向严重, 个体针对性不强, 选课范围又十分有限, 这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极为不利[2]。

3.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不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经济管理类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可以归结成“四一”教学模式:即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将每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有的以与本科相同的教材, 有的甚至没有教材)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理论性、课堂性和描述性教学。在这种模式下, 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 教师是主讲者, 研究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 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下, 研究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经济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没有真正掌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大力推广实验教学, 推行创新的“四+”实验教学模式, 即:经济管理理论+模型定量分析方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样本数据, 构建经济管理类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将经济管理类的“软课程”进行“硬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其就业优势吸引了众多的跨专业考生, 从而导致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突出表现为数学功底普遍较差、专业外语基础薄弱, 这一方面导致大部分研究生缺乏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去研究和探索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学术前沿问题, 尤其是国外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最新动态的了解和掌握。此外, 部分研究生由于没有受过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系统熏陶, 基础相当薄弱, 导致了这部分研究生在重视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经管类研究生没有通过实验等各种方式获得数据以继续下一阶段的探索, 所以学术论文质量不高、创新不足成为当前经管类研究生的主要弊病。现在研究生发表的文章数量很多, 但真正有点新意的却寥寥无几。

4. 导师队伍相对薄弱, 没有建立真正的导师负责制。

一些高校因大规模的扩招而致使导师人数相对过少, 学校因为需要盲目扩大导师队伍, 但受导师资源所限, 一些尚不具备指导能力的老师也加入了研究生导师行列[3], 导师水平参差不齐, 整体素质显得尤为低下, 整个团队的综合科研能力也要大打折扣。因导师资源有限而研究生大幅扩招, 师生比例失衡现象严重, 这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表现得甚是突出。过去一个导师只带两三个研究生, 现在一带一大帮, 有的热门专业如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等[4], 一个导师同时带30~50个研究生已是常事。有的导师由于年纪较大, 对研究生培养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年轻导师则缺乏对研究生的指导经验, 导师对研究生“放羊”或让研究生为其“打工”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完善中国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 课程设置要集共性与个性于一体。

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集共性与个性于一体, 集博大与精深于一体, 集知识与能力于一体。应结合学校自身情况, 适当增开选修课, 让研究生根据自身基础与自身需要去选修;建设网络课程, 重点建设公共课, 建设学科系列主干课程, 使研究生可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学习;调整部分老化课程, 增加“观点新、方法新、内容新”的“三新”课程。增加由学校研究生院直接管理的课程,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建设一批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以研究生学位课程为重点, 建设校级优秀研究生教材;以课程品牌和特色为核心, 建设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进一步严把研究生“出口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应全部实

2. 注重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

研究生课程体系要区别于本科生课程体系, 由于研究生教学的研究性目标指向和课程以科学研究来组织的教学理念, 使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关注在高深层级上逐步深化和专门化, 关注课程在知识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层面上对研究性要求的逐步强化, 以使研究生的研究意识、研究的思维视野和研究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3. 注重学科间交叉与融合。

经管类研究生可开设专业相关的软件类课程、金融英语、电子会计等。这样的课程更能适应当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 以发展新知识、贡献重大科研成果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 在研究生教育中应该日益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应积极实施研究生跨学科学习计划, 并努力在实践中完善。

4. 注重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世界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 古典的经济理论在现代化经济环境中显得难以适应。经济现象日趋复杂化, 这就需要更加完善、更能适应全球化现代经济的经济理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融入经济全球化, 中国金融行业对金融类人才求贤若渴, 而对国际化金融人才更是视若珍宝。

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与国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机构相比[5], 差距仍很大, 课程体系前沿性、国际性不足, 难当重任。中国很大部分的经管类研究生由于接触不到前沿性知识, 也就无法进行创新性学习和研究, 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阻碍。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特别是研究生授课教师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引导研究生在最新知识领域从事学习与探究, 将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 强化实验教学,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本上的理论, 不如没有理论。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理论只能在实践中得以证明并不断修正与完善。经管类研究生虽然不需要像其他工科类研究生一样以实验课程为主体, 但经济理论也同样离不开实践。经济环境不同, 经济行为不同, 经济数据自然也随之而变。经济理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并对经济主体的依赖性较强。换言之, 经济理论并不是时时成立, 事事成立的。应该依据时间的不同, 所研究对象的不同而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与完善。

摘要:中国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需求持续旺盛, 在校研究生人数大幅度增长, 由于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加快, 造成了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与研究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分析了当前中国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卿卿, 刘冰, 潜睿睿.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财经界, 2007, (12) :174-175.

[2]包迪鸿, 江雪梅, 黄勇.完善中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6) :122-123.

[3]王芳.中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对策[J].科教论坛, 2006, (5) :79-80.

[4]彭建刚, 周鸿卫, 周行健.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2) :26-28.

经管课程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在迈向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经济金融环境变得越发复杂多样化,世界经济发展态势迅猛。跨国贸易、投资、金融活动活跃,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但是一体化对于各国的金融和经济活动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活动已经日益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促进了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的经济一旦发生任何波动都会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致使各国经济遭遇风险。

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关联性强、更新快、教学难度大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是世界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是以外汇汇率为线索,来分析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国际收支状况,国际储备,国际间货币运动规律,外汇市场交易、外汇风险防范,国际货币金融危机关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国际结算、外汇交易以及外汇风险管理防范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结合所学金融理论与实务,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金融现象和问题,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熟练掌握我国在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工作或生活中提高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国际金融》的内容更新速度比较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以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国内的经济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关于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应对、金融自由化的控制与监管、金融风险的防范与预测等都要求《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并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该课程要时时根据经济的变化,改革和调整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二、教学目标与高职专业岗位群设置不吻合

作为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是在当前的高职教学中国际金融课程基本上仍采用同一教学大纲、授课进度计划以及考核方案,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也没有完全脱离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因为国际金融的授课过程只是简单的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即从宏、微观层面去解读掌握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强调对国际金融业务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把握。而当前的形式是,国际金融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越来越多,伴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深入,使我国的国际收支长期处于贸易顺差,人民币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均衡的问题越发突出,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加深。这些新的问题在国际金融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针对性的体现出来;同时也缺乏着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系统性、实用的模拟教材。教师能通过备课来使理论教学与时俱进,模拟实习教材更新较慢,使得实训教学与最新的经济政策严重不吻合,完全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使得实践性很强的国际金融课程并不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培养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模式陈旧,仅注重核心理论知识讲解

目前在国际金融的授课过程中基本沿用的是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课堂讲解—课后完成作业—教师评阅”的模式。即在课上先通过讲解讲清经济金融的基本概念,略举一些应用案例,通过简单的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辩论、课后习题等形式完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学生坐在教室里仅仅是教师设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被动的完成者,所以,这种封闭式、注入式的教育方式,致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仅仅是单纯为了取得到合格的分数,而对于高职教育所强调的动手能力操作训练基本不能得到满足。高职教育中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开设国际金融实务课程力求达到对于实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同时作为课程辅助训练的实训内容也不能使学生切身的融入模拟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真实的业务训练。这种实训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达到控制实践过程和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以丰富教学,比如使用电子图书馆、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等,或者可以让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模拟软件,零距离的学会银行信贷、证券投资与外汇交易。

四、考核方式内容单一,忽略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的考核

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单纯的闭卷笔试为大部分理论课的考试方式。如何能够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于专业中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就不能光改革教学过程。调整课程的考核方式,适当的按照课程的特点增加实际操作模拟测试、英文口试、答辩等多种考试形式,使学生深入的学到知识的本质,而不是对于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表面上。

参考文献:

[1]李景波,李秀英.高校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邓晓霞.新经济形势下国际金融课程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

[3]黄丽娥.谈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J].佳术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经管课程 第12篇

然而, 在教学中发现统计教学并非尽如人意, 也存在某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周丽华和田在兰 (2009) 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并提出统计学教学三个环节的模式[1];刘秀艳、王听和阮亮 (2009) 认为统计学课程教学须适应社会需要,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而进行改革[2]。曾五一、肖红叶等人 (2010) 认为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内容应包括制定新的教学规范和培养目标, 要设计课程体系并构建新交流平台[3]。刘丹丹 (2013) 认为传统方式存在不足, 提出重视统计软件的运用和多样化的教学[4]。这些学者都对统计学的教改各自提出有益的建议, 但也有些忽略了课程教学中学生本身学习所起的一些作用。

本文以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为基础, 从对统计学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对老师教学以及学生的反馈两个方面提出改进方向, 并为统计学的教育工作着适应时代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统计学的畏惧和传统教学中的误区

随着社会科学日益向精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社会中的各个部门对各种研究数据需求剧增, 统计学作为一种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越来越频繁。但是在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统计学认识以及目前传统的统计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相当多的学生理论学习基础不扎实

在经管类院校中有些文科背景的学生, 他们原先的数学基础就薄弱, 并且在大学里学习高数时相当吃力, 对概率论的知识非常头疼;同时有些高校虽然开设概率论, 但难度较大的内容不作深入讲解, 导致学生知识不扎实, 在学习统计学的时候倍感吃力。因此他们对统计学患有惧怕心态, 所以导致许多文科背景的同学不得不被动学习, 从而缺少完成学习的信心。

(二) 统计学课程具有概念多, 容易混淆, 不易理解的特点

统计学核心内容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这是定量分的基础。而统计学核心部分是依赖概率、逻辑与推理等内容;其教学过程其他理论性课程相比欠缺趣味。特别是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导部分, 每章的引入概念很多, 概念间相互引入, 例如:随机抽样中样本均值的均值分布、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中心极限定理等, 使得相当多的学生兴趣低落, 概念混淆, 导致畏惧学习而退却。

(三) 传统教学存在忽视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作为应用学科, 统计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实践能力, 但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统计学教学, 仅仅对理论知识过于强调。目前, 统计学大都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作为教学方式为主, 学生在学习方法上, 偏重记忆和解题, 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培养能力重视不多。而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 缺乏实际分析问题的锻炼, 使得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统计技能。

(四) 统计学的教学时间中计算机软件的培训课时不够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对统计中使用计算机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此, 利用计算机来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将会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但是由于统计课课程时间的有限, 使得众多高校没能将统计学与统计应用软件相结合起来教授学生。这导致学生一旦面临难度较大的内容不作深入演示和练习, 使得学生学习时倍感吃力, 理论知识和运用脱节。

(五) 对学生的统计学考核和激励内容单调

高校统计学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以抽象的统计概念以及繁复的统计计算作为闭卷考试, 而平时成绩检查仅来自于练习与考勤;甚至只以最终的期末考试一次作为考核标准。学生应付考核通常以死记硬背就可通过考核。这些并没有让学生完整和主动的去理解统计学的相关理论, 教师依然很难了解学生掌握的统计的理论和能力程度。

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统计学是门专业性强的适用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其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统计思维的培养。依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以及统计学的教学有效与否, 文章从改进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学生的考核三个方面, 来提高学生统计知识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

(一) 改进教学内容, 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1. 选择难度适宜的统计学教材。

选择难度适宜的可以让多数学生接受的统计学教材, 并辅助与社会热点关联的政治经济案例。教材重要视编写的质量, 其选择的标准应以培养统计思维为核心, 统计案例练习为补充;培养能应用统计推断能力为重点, 能够使用统计软件SPSS及EXCEL等软件为目标;还要突显教材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知识系统性和实用性。教材中数据要适时更新, 案例要联系现实的发展变化, 对传统的问题要能够以定量的思维剖析。

2. 根据不同的统计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侧重。

统计学核心内容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统计描述主要讲授数据的图表展示和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其中数据的预处理和数据的整理展示, 理论难度小, 但是概念很多, 如果按部就班的讲解能容, 就显得内容枯燥无味, 但是相关内容可以用Excel或者SPSS进行展示。例如在数透视表一节内容中, 让学生看书或者讲解PPT课件, 学生的反应依然疑惑。但是通过课堂时间把该内容的案例通过电脑或视频逐步展示时, 效果清晰, 学生疑问减少。

推断统计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 根据概率原理, 以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为核心内容;并依据样本信息, 探讨总体数据的规律性。因此, 掌握推断统计的思维框架和方法是学生学习的要点。根据教学实践来看, 少用数学公式, 避免统计学课程成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知识点的介绍, 多用与经济和企业活动相关的案例讲解统计推断中的检验统计量、拒绝域、Z值和P值决策过程, 并要通过软件演示。

(二) 改进教学方法, 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角, 老师虽然只起到引导作用, 但是老师依然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改进。通过改进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 使得课程变的生动有趣, 从而有助于他们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1. 在传统注入式教学中融入自我和启发学习式教学。

第一, 教学方法融入自我学习式教学。让学生提前做好一些课程内容的PPT课件, 这属于自我学习;并且让学生自我讨论并分析总结, 在课间时间进行表述;这不仅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也增加他们彼此间的荣誉。但是, 自我学习必须加入老师在课间的教学总结, 必须对学生自我学习时存在的不足等点评分析, 并指出统计学知识的核心内涵和理论的外延扩展。第二, 教学方法融入启发式教学。在统计内容较难理解的参数估计何假设检验章节内容中, 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注人式教学, 融入学生讨论、提问等启发式教学。老师在课堂时的身份像是个教练, 一起与学生去讨论探索、分析总结, 这种方式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也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这个教学思想还要与案例教学方法, 以及课程的内容相结合, 成为一种较灵活的教学实践。

2. 增加案例教学可以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实现学以致用。

增加统计学的案例教学, 这是统计学课程的一种效果较好教学的手段。学生们通常厌烦枯燥繁杂的理论, 即使机械的记忆, 很快就忘记, 而案例教学以学生理解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能够把统计学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首先, 利用案例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统计学的一种思维框架, 这是理解理论的较好的手段。其次,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 需要扮演主要角色, 这样才能主动的学习知识和利用分析工具, 进行案例破析, 并解决社会中类似相关问题。第三, 案例教学还需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甚至科研的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利用消费者购买汽车需要考虑的安全、价格、品牌、舒适度等多方面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对消费行为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同时增加与学生毕业的论文相关的案例教学时, 把论文中相关的数据和问题抽出, 交给学生;由他们讨论后进行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 并进行计算分析。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课程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改进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日常备课也是一种挑战, 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 也要利用网络不断更新案例教学的案例库。案例教学的背后, 是教学相长, 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的调查和研究能力。

3. 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

第一, 板书与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教师在黑板上书写, 一旦遇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演示一些篇幅较长的资料、复杂的图形信息及大量计算时, 板书的缺点毕现, 从而影响教学。而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尤其是电脑和投影的使用, 上述影响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统计中的一元回归和复杂多回归中, 对于计算量大, 涉及的分析因素较多的回归计数结果, 可以迅速地展示出来, 这个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理解, 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第二, 多媒体与统计教学软件结合。目前多媒体教学方式非常普及, 但是对学生统计软件的学习也要重视。常用的统计软件有Excel、SPSS、SAS等。Excel非常容易操作;SPSS和SAS属于专业的统计软件, 有着良好的输出界面, 需要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上机训练。对于教学Excel软件中提供的函数功能就可以胜任, 而对于科研或者复杂的社会问题, 后者才能满足。掌握一两种统计软件工具不仅可以快速处理现代信息, 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也是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 重视软件的学习也将会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例如通过透视图、派雷托图、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学生在电脑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统计学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增加课间的提问式教学。

课间提问不仅是师生互动, 也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好方法。提问的形式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变化。对于学习过的内容来讲, 提问是检查和复习;对于课时即兴提问, 是强调重点和引起学生关注。形式上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这种方式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估计区间内容时, 可以班级预先分好的小组, 提供每组一份预先准备好的抽样框和随机数表, 然后计算样本指标均值和标准差, 并估计总体的估计范围。最后将班级各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学生分组讨论, 将区间估计的内容、过程以全面理解和学习。当然还可以上第五章节前必须对第四章节的核心概念进行提问。在课间的提问式教学活动中, 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了解学生的运用能力的大小。

(三) 改进考核内容, 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普通的考核, 方式单一, 学生凭借苦记就通过了期末考核, 并且这种难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除了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统计考核有较大影响外;本人根据教学经验认为在学生的平时考评中, 团队学习和考核也是影响学生统计学习的重要因素。

1. 改进考核内容, 引入“团队”学习及成绩进入个人考评。

学生的总成绩是考核的结果, 而学生的总成绩考核来自学生的平时成绩 (包括考勤、作业、团队成绩三个方面) 、以及最终考试;一共四个方面, 并分别分配一定的考核权重 (例如:10%、10%、20%、60%、) 。

由于统计课学习通常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 在一个班级中, 学生的数学水平有好有差, 可以近似一个正态分布;对数学较差的学生来说, 统计学习中可能会存在困难, 但是以宿舍就近原则 (或者学号就近原则) , 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不超过10人) , 采用小组内帮扶、考评的方式学习, 并且小组内部自由的推荐小组组长;用小组计分方式考评学生成绩。

2. 团队考评需要奖罚分明。

统计学知识需要精讲和练习, 传统题型有利于学生对统计基础知识的培养, 但在对统计学知识点进行提问式教学中, 可以复习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课后作业和课堂作业, 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上台演示, 有利对学生应用能力考核, 使得教师能够切实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

小组成员上台演示次序如下:各组的组长上讲台做题, 然后随机抽取组员上台做题;如果组长做出来, 而组员做不出来, 我们将结合情况扣小组组长和小组集体分数。如果组长和组员都能做出来, 就可以加分。

另外, 根据教学经验每个组的学生集中坐在一起, 可以快速的进行考勤。对于就座前排第一排的小组适当加平时分, 最后排先回答的问题、随时小组点名上讲台演示的方式, 随机进行检查和考评, 让学生们上课不敢分心。另外小组考核, 增加了小组成员的荣誉感, 大家在学习中既有相互帮助, 也有相互竞争。

3. 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需要团队的配合。

传统练习题有助于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 但对学生具体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无效。由于不同的学生其个人在计算机的运用水平上各不相同, 导致其在统计软件学习中水平各异。但是课堂时间有限, 有些问题老师不能够一一作答;团队的互助学习就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要问题被团队中一人知道, 该问题就将会在团队中迅速传开。这不仅有利学生们的学习, 也起到老师教学中的助手作用。

三、结语

随着社会科学日益向精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统计分析研究的方法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掌握统计学知识和统计相关软件工具也成为现代各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就要有不同的模式和创新点, 一方面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方法, 把统计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老师根据学生情况, 合理组织学生们的适当学习和考评形式, 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的学习。

此外, 统计学教师不仅需要个人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也需要学校大力开展教师的培训培养。

摘要:统计学是适用多领域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 也是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文章根据他人及自身教学经验,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上提出一些改进;改进教学内容, 形成不同的教学侧重;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改进对学生的考核方法, 增加团队学习和考核。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方法,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丽华, 田在兰.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4) .

[2]刘秀艳, 王昕, 阮亮.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08) .

[3]曾五一, 肖红叶, 庞皓, 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 2010, (2) .

上一篇:绿色建筑与建筑智能化下一篇:融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