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12

经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对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理论研究时,研究学者会根据相关的制度条例的结构进行分析,一个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个具有优势的位置,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模式是否合理,还取决于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能否制定了科学与合理的运转体系。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实务,已经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是,实际体系建立,并没有运转多长时间。文章通过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上的要点内容,进行了探讨,望得出的结论,可以给相关管理人员工作的开展带来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内容分析

我国在财务管理上的体系构建,要晚于国际上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这也是直接导致我国财务管理上的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完善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相关研究学者也没有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进行系统上的研究,这使得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往往找不到可以进行参考的理论规定。所以,开发制定出更多的财务管理内容,是当前研究学者的工作重点。

一、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概念

为弄清什么是财务管理理论,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理论。世界著名的《韦氏国际词典》第三版对“理论”一词的解释是:理论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我国《辞海》的解释是: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但不论怎样描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是非常密切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为对方提供支持和帮助,每一方都有助于纠正对方的缺陷,使它变得更加完善。理论的职能是扩大经验的范围,并深化其含义。凡属科学的理论,必须能完整地、准确地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解释实践,即认识世界;如何进一步做好实际工作,即改造世界。

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意义

1.弥补财务管理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根据国外在财务管理内容上的理论研究,虽然在体系构建上也有较多的经验可以进行参考,但是,关于财务管理上的结构意义,并没有太多的理论进行支持。与此同时,许多结论只是建立在理论探讨上,并没有真正的具体实例可以进行参考与借鉴。在开展财务管理内容上的研究时,要对财务管理上的理論构成,进行分析,也要让理论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得到充分的挖掘。只有将这些理论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才能对财务管理内容上的框架进行建立,具体的理论体系得以构建以后,才能让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开展,得到相应的理论内容可以进行参考与借鉴。所以,建立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对于企业运行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应该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

2.正确进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财务管理结构想要在理论上可以有所成就,就必须找到相应的概念内容,作为框架,进行推理。财务管理体系上的购成要素也不例外,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找到适合的研究方向,这使得理论在推理过程中,可以得到参考。近年来,我国财务管理内容在实践上发展较快,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设置独立的部门与机构,对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与记录。但是,这只是开展在某个企业小范围内的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研究学者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因为,只有构建筑较为科学的研究体系,企业在运行发展中才能得到更为完善的管理模式。研究人员应该从我国现有的财务管理实践内容出发,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在整合处理过程中,开发出一套较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运行过程中,积极的对理论进行实践,让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开发出新的理论内容,为我国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3.科学有效的指导财务管理实践

想让财务管理上的内容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就必须在对管理内容进行扩展时,将将财务管理实践上的内容进行积累与记录。让这些实施实践经验变成可以进行参考的理论内容,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将财务管理的理论内容进行相应的扩展,与此同时,也要在实践过程中反映出财务管理上的规律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管理理论进行实行。实践过程中,还要积极接受理论内容上的检验。一但发现实践上的内容有所偏差,应立即进行纠正处理。第二点,理论指导实践,企业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只有让财务管理内容得到了相应的实效性发挥,才能让理论内容的功能作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此时财务工管理上的工作效率,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以及条例制定,都必须符合此时经济运行的发展规律,才能在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功能发挥。而这些财务管理上的理论的内容也才能具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

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建

1.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前提与导向

财务管理在发展过程中的基础环境,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支持指标,因为财务管理上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环境来展开体系上的构建的。所以,研究人员在对财物管理内容进行扩展时,一定要将实际环境进行了信息上的掌握,根据特定环境的变化内容以及规范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根据规律的变化,将管理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研究人员在对理论进行开发扩展时,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规律性提出假设。假设上的内容上也涉及多个方面,例如进行假设、有效市场假设等,这些基本上都可以作为通用的业务理论来进行使用,如果没有这些假设就无法将其的理念以及通用业务理念进行建立,这些内容无法得到理论上支持。

2.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财务管理在内容上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管理体系中的内容、原则、方法等。这些概念却一不可,如果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将其中某一个内容进行忽略,就无法构建出完整的管理体系。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管理内容上的知识排列,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内容建立上,有些专家学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的内容需要从管理环境以及本质上入手,也就是说,管理内容上的基础支撑应该来自于企业上的财务活动。而这些活动上的开展,在处理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理论经验,将这些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以后,就可以作为财务管理上的基本内容来进行推广与普及。但是,这种管理方法并不具有广泛的参考性,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在发展运作过程中,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不同的企业在管理方法上也会采用特定的管理内容。所以,理论的普遍性,应该在进行相应的归纳与总结以后,总结出最根本实际的理论原则,再对这些内容上的开展,进行大跨度的推广与普及。

企业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也应该遵循最基础的管理原则,在参考过程中,将实践性的活动进行规划。与此同时,这些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对理论上的内容进行检验或是修改。世界经济正处于运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运作模式也会根据经济的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但是,财务管理上的内容原则,基本上具有广泛的参考性,也会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根基进行支持,所以基本不会发生什么改变,只是应用到不同的企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运行过程中还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根据目标的方向与管理原则,进行实践上的验证。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出的是财务管理中的内容制定,不仅与市场经济的运作状态息息相关,也与企业的运行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性。企业在对财务管理上的理论进行实践时,一定要对市场运作形势,结合当前企业运行的状态进行结合性上的思考,再对财务管理运作机制做出判断。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个良好的战略发展位置。面对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也要依据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制定出解决方案。万物都存在于变化的模式运作中,企业的管理层只有依据企业当前的形势,审时度势,才能让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永远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关于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探讨[J].全国商情,2016(28).

[2]刘燕,胡春梅.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实践举措分析与阐述[J].全国商情,2016(29).

[3]蔡敏.改制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3).

经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教育源远流长,教师的存在也历时久远。中国古代官学由朝举办、管理,大致可分为中央、地方官学两类,是王朝控制思想、培养人才、实施教育政策的主要场所,在教育上居正统地位。官学教师有些类似现在的公办教师,回顾其历史发展变化,对我们理解认识当今教师现实问题、探索教师制度改革与发展道路,或不无启示。

一、先秦之师与师道

在我们现代认识中,教师与学校紧密相连。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学校起源很早。《大戴礼记·五帝德》称帝尧时“龙、夔教舞”,《尚书·尧典》记舜命夔“典乐、教胄子”,似五帝时已有学校。殷墟卜辞中有关于大学的记载,西周金文中也出现了学宫、小学、辟雍,学宫即当时的大学。典籍中关于三代时的学校的记载较多,尤以西周制度为详。概括说来,西周学校有国学,设在王都,又有小学、大学之分:有乡学,设在郊外,按行政等级又有校、庠、序等的区别。

周代学宫所教习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贵族官员实施统治的基本知识技能。文献中所见之教师,一为师傅保,由君主领主为子弟聘选年高位重、德劭学优者为之,有监护及教诲之责;另一类为乐师,掌教乐舞歌诗。学者认为,西周教师之所以称为“师”,是由军职的“师”移植而来的。西周金文中所见之师,既是军政官员之名,又是教育官员之名。周代政教合一,文武不分,贵族子弟既习礼乐诗书,同时接受军事训练,所教者既有武官师氏,也有偏重文化传承之乐师。师为官吏,官师合一,这也是学在官府的含义义之一。

周代学宫为封建国家培养贵族治国者。为师者首先是通晓礼乐诗书六艺者,其德行也是重在这一点。而周代家国一体,礼乐对政治、社会生活有全面的维系作用,因而礼乐诗书不仅是具体的文化知识,其中蕴含着持国之道和治理天下的理想。在周代宗法封建制下,贵族不仅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学术文化也被他们所垄断,自命为“君子”。作为君子,要以其德行、言语、容止、动作等表率下人,这当然也是为师者所应有之义。《国语·周语上》记劭公谏厉王日:“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臣民有义务规谏君主,其中包括了为师者之谏。因而为师者不仅职在传授礼乐,并有责任向君主提供基于道义的政治批评。《礼记·学记》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主对学的重视、对师的尊重由此而来。概而言之,通晓六艺、以身率教、规谏君主、地位崇高是周代师道的重要内涵。从源头上来看,中国教师地位极尊,这与古希腊雅典时代一般教师地位卑微、常由奴仆来担任相比,显示出东西方教育传统一个较大差异。 春秋后期,礼坏乐崩,王官失守,学术下移。孔子设学授徒,有教无类,影响极为深远。战国百家争鸣,各言其道,亦授徒传道,私学蓬勃兴起。齐国稷下学宫是当时东方文化学术的中心,学者不治而议论,各收门徒,自由辩论,来去自由,相当于齐国官方的一个养士机构。诸子百家相互竞争,其学术是对前此王官学术体系的更新、重组与发展。其以道自任、以身率教、积极参与政治,受时人尊崇,可以说大体仍然延续了周代师道之传统。

二、秦汉以降的官学教师

秦任法治,重吏道,禁立私学,以吏为师,也可说是“学在官府”的恢复。而师降为吏,仅供君主驱使,不得以道义相抗,其地位已不同于先秦。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兴立太学,地方设文学官以推行教化,其官学建置奠定了后代官学发展的基础。随着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及皇帝制度的建立,君主政体日益强化。教育成为政治的附庸,官学的首要目的在于“养士”,即为国家提供官僚后备人才,其产生、发展与衰落几乎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官僚帝国相始终。官学教师是官僚体系的一员,统称“学官”或“教官”,其设置职能、资格任用、考评奖惩、待遇地位等方面有一套制度来规定,其作用的发挥、地位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僚制度、官僚身份的制约。

从设置来看,以中央官学为例,官学教师由简趋密。汉代太学仅有博士,以其中一人为祭酒。西晋国子、太学并立,国子博士下又设助教。北齐承北魏制度,设国子、太学、四门三学,各有博士、助教,又置国子寺作为中央官学管理机构,国子祭酒成为机构之长,下设五官、功曹、主簿、录事等僚属。这一体制为隋唐所承袭,祭酒下又设司业作为副贰,丞、主簿、录事为属官,还有众多胥吏存在,中央官学管理机构趋向完备。唐代国子教师除博士、助教外,还出现了直讲一职,辅助博士、助教讲经。宋代国子监学官又出现学正、学录等职,这些设置基本为明清所继承。

再看其职能的演变。以博士为例,汉代太学博士有议政、制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等职能,授经讲学只是其众多职能中的一项。西晋荀崧称国子博士“一则应对殿堂,奉酬顾问:二则参训门子,以弘儒训;三则祠、仪二曹及太常之职,以得质疑”。其职掌己明显缩减,向教学一端靠拢。到唐代,博士掌以经术训导生徒,教学基本成为主要职能了。科举制的确立及发展,使得官学日益成为科举的附属品,博士教学的职能也逐渐削弱,变为督课生徒应习举业。到清前期,连月课季考也难以做到,而地方学官更是以钳禁约束生员为务了。自唐代学中普遍立孔庙,教师定期率学生祀孔行礼,这也成了后代官学教师的经常任务。

从官学教师的选任看,大体可以唐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由汉至唐重学行,唐以后则循资格。汉代选任博士要求德行学识超卓,并限年五十以上,当时的博士举状中对被举者的德行、学识、志向、身体情况、社会关系等都有说明,要求甚高。魏晋博士亦要求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或“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唐代科举制度确立后,担任博士逐渐要求须是科举出身者。宋初国子监学官由京朝官及选人充任,皇祜四年(1052年)规定直讲年龄须四十岁以上、老成持重者,而且必须是科举进士或九经出身。元丰七年(1084年)宋廷推出教官试制度,科举出身和太学毕业生经过考试可担任教官,这一制度屡有兴废而在两宋大体延续下来。元代园子学官除年高德邵、能文辞外,要求“资格相应”,到后期进士出身基本成为国子监学官的必备资格。明清教官基本由进士、举人、岁贡生出身者担任,出身资格成为最主要的选任标准。

官学教师作为官僚体系的成员,对其监督考察除按照国家对官员的一般要求外,随着其学官性质的逐渐突出,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要求,以培养生徒多寡为考课赏罚主要标准成为趋势。官学的目的在为国家统治提供人才,科举制

度确立后,官学与科举密切结合,养士与选士统一。中唐时归崇敬提出“以生徒及第多者为博士考课上下”,虽未实行,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宋代大兴学校,以纠选士专重科举之偏,国子监祭酒、司业“岁计所隶三舍生升降多寡之数,以为学官之殿最赏罚”,实质上与以往并无不同。元代《学规》规定:“诸蒙古、汉人国子监学官任内,验其教养出格生员多寡,以为升迁。”明代对地方学官的考核,明初重在岁贡人数,后来逐渐偏重中举人数。清前期虽承明制,科举必由学校,实际上官学名存实亡,选士端赖科举。康熙时规定教官考核分年力、志行、学识、教规四款,中举人数已不再成为教官考课的凭据。

在古代官僚体制内部,官学教师的地位是一个逐渐低落的过程。从官学教师的迁转来看,汉代博士升迁优越,官至卿相者不乏其人,可谓仕途通达。官学教师虽然职级不高,但享有清望,易于升迁。唐代虽学校大兴,但学官无职事,被视为闲冗。唐律规定,杀害“见受业师”属“十恶”之一,殴伤业师者从重处罚,对官学教师有特别的保护。这固然显示王朝对尊师重道政策的制度化,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或许也反映了时风轻贱师儒的一面。韩愈《进学解》中生徒嘲弄国子先生的情形恐怕有着真实的背景。宋代学校大盛,但教官官微阶低,升迁缓慢,冗员羼入,贤愚不辨,教官“冷官”的称号在南宋大为流行,人们或不愿任教官,或任教也不热心其事。任期长、升迁缓,且大多只能在教官系统内流动,成为元代以后官学教师的实际状况。员多缺少是古代官场的一个通病,教官逐渐成为朝廷安置冗员之所,明清还有将不能胜任之地方官改任教官作为朝廷格外之恩的做法,衰老庸劣之徒充任教官。清高宗曾感慨说:“近来教职多系衰老庸劣之辈,不但不能以道德礼义化导齐民,并其课士之职亦不克举。”职微、迁缓、选滥、人劣,无疑只能使官学教师地位进一步低落下去。

古代官学教师的角色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朝廷官员,职在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他们又被视为德行高尚之人,负有以道德礼义化导民众的责任。对其要求一般也是学问优长、行为世表,这是主要的两个方面。然而历史的发展却显示,制度上的要求与官学教师的实际状况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如果说汉代博士经术通达、兼明吏事,表现出较高的素养,后代官学教师自身素质则日趋下降。这与经学的发展有关,亦与制度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科举制确立后,官学教师的作用愈来愈体现在督促学生掌握科举考试的方法与要求,重课试而不重讲学,进而影响其自身素质的稳定与提高。教官位卑职微,士人由科场博取功名,就任教官者多是屡试不第、年老力衰之人。仅以科举的标准来说,他们也是失败者,更谈不上博通古今、深明大义了。自汉代以来,朝廷以禄利之路为诱导,士人以学入仕成为人生主要追求。典任教职是官员仕途中的一站,训教生徒并非官学教师的志业所在。古代官学教师中也有学行俱优者,如唐之韩愈,宋之胡瑗,元之许衡,但以学问德行、道义理想影响学子的情况更多地体现在私学及书院教师中。

东汉弟子为师服丧,除尊师观念和风习影响的因素外,汉代师弟子之间在政治上相互支持、相互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是重要原因。因而朝廷为防止官学师生结党营私,采取种种措施以为防范,这在宋代尤为明显,以至于朱熹在《学校贡举私议》中说,“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而元代虞集说,“天下学官,猥以资叙,强加诸生之上,名之日师,有司弗信之,诸生亦弗信之”,官学教师循资格迁转而来,其德行学问俱不足道,学生对教师连基本的信任都谈不上,更遑论爱戴教师、受其感化了。清代学者钱大昕指出,当时“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间,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求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官僚体制下官学中师生关系也是一个不断扭曲的趋势。

三、历史的反思

我国古代有尊师的传统。远在先秦,“天地君亲师”并列的观念已经出现,这应当是三代时社会不甚分化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师者掌握文化知识、治国之方,以身率教,并以道义与君主相抗,地位极为崇高。自汉代儒家思想成为王朝统治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学说也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历代君主无不倡导尊师,孔子受到崇拜,自唐代始官学中普遍设孔子庙,并建立从祀制度,庙、学一体,出现了所谓“道统”王国,与帝王君主之“政统”或“治统”抗衡。明代后期以来,民间崇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普遍流行,清雍正初正式确定这一次序,并称“天地君亲之义,又赖师以明”,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帝王提倡、礼仪规范、法律保护尊师之下,古代官学教师的地位却是日趋低落。名义上的尊师、敬师与实际制度层面所体现出的轻师、贱师相并行,二者的巨大反差不能不令人注意。因而,我们对古代的尊师传统恐怕需要有进一步的认识。仅仅注意提倡尊师的一面,而忽略古代尊师传统逐渐变质、教师地位每况愈下甚至为师者亦不自尊自重的事实,其认识是不全面的,同时也是现今我国教师制度建设深可警惕的一个问题。

我国古代教师有“经师”“人师”的说法。为师者不止是做学问上的老师,而且要做人格上的老师,两者之间,以人师为重。韩愈《师说》中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这个意思,授业、解惑为经师之任,传道则是人师之任。自韩愈《师说》流行以后,人们对教师的认识即经师、人师合一,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应具有近乎圣贤的人格,以其高尚的道德表率后生。然而,经师、人师合一恐怕在三代学术官守、官师合一的时代才可能真正实现。囿于学术传播手段的限制,至汉代学术传承仍不得不遵循“师法”“家法”,学子须求学于经学大师。唐以降科举重进士轻明经,定五经注疏、学术分化以及雕版印刷带来的学术传播途径的变化,这些因素导致了官学教师实际已成为经师,最终沦为纯粹官僚,师的色彩也丧失殆尽。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教师主要以知识者的形象出现,教师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更凸显了教师成为现代社会众多职业中的一种。不过,传统的影响依然强大,传授知识、文化之外,教师仍然被予以道德楷模的社会期待,以其人格感化学生仍然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任何关于教师的负面报道都会激起大众的强烈反应。可以说,当今中国教师的角色既具现代性,又兼传统性,也可以说是不古不今、不中不西。如何定位教师角色,是我们不能回避、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古人强调师与道的一体性,主张尊师与重道互为因果。因而,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学博恩精,更要体道力行、为人师表,并要求通过为师者的以道自尊而确立师与道的尊严。师生关系方面,既强调师者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把爱体现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之中,更强调学者要“尊师”“亲师”“近师”。现代社会中,师与道分离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学科的专业化,知识传播手段多样化,使得求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从道德影响和人格养成的意义上讲,价值观的多元化,理性的现代诉求,以及学校中师生关系的日益疏离、有限交流,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训合一难以贯彻。如何重估尊师重道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如何使教育传统和现代要求进行有益的结合,重新构建教师形象、师生关系,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经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 应急管理 法律规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行业也在逐步的全球化、信息化。近现代的我国,金融体系还是很先进,制度不是很完善,比如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经常发生大的金融事件。虽然还没有造成严重的金融损失,但是也对我国国民的财产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完善我国的金融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在实践上面,还是在理论上面,都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应急管理的法律规制

1.基本概念。现阶段的我国对金融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概念还正在处于起步的阶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概述。从金融危机方面来说,一方面,可以称之为对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变化制定相关的应急机制与法规,来最大限度的减少金融危机对经济产生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政府对金融危机所制定的政策。从紧急状态和紧急权利方面来说,在金融危机这种紧急状态下,政府运用其权利,对金融危机所产生的紧急状态采取强有力的手段,使得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从金融危机的管理立法方面来说,可以维护金融的稳定,保障金融的安全,并且有效的防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及时的做好预防措施,并且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很好的处理救援等工作。从应急管理角度来说,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当中,政府建立一系列相对应的应急机制,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保障国民的财产安全。

2.特征。公正性:金融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所指向的是我国的国家行政机构,这样使得其权利得到及时并且有效的行使。

合法性:金融应急管理,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体制的原则下进行,不能有任何超出法律规制的地方。即使是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也是不允许跨越国家的法律规制的。

裁量性:金融管理权利,受到法律法规所附有的权利,比一般范围的法律要更加广泛,裁量幅度更加大,属于国家法律法规之内的。

限制性:在一些状态下,金融管理的限度是可以得到限制、变通或者终止公民的一些权利,比如财产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依然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的。

特殊性:金融应急管理的运行方式相对于一般法律而言,程序相对于要特殊一些,更加简洁、方便,适应于行政紧急权利的需求,在特殊时期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二、金融管理法律法规当中的不足之处

1.体系结构存在缺陷性。金融应急管理制度的总体特征是立法体例模式,一般来说,可以把体例模式分为统一法典模式和分散规定模式两种。我国金融应急管理制度是属于分散规定模式,其特点是专业性较强,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但是,也存在着相对应的缺陷,缺乏综合性的金融应急管理立法,只能单独的对应一种类型的,无法全面的应对不同特征的金融危机;并且,还存在着调整领域空白的缺点;在不同的金融法律之间也存在着重复或者冲突的不协调状态出现。

2.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的金融应急管理机制是具有多元性的,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首先,中央和地方的金融应急管理权力分配不是很清晰;其次,有些金融应急管理的协调缺位直接导致了应急会发生冲突或者重叠的现象;再次,公民的存款保险机构的缺失也会导致金融安全网的不完整性;最后设定的制度不是相对的健全,直接造成了金融应急管理体系出现了缺陷的现象。

3.制度不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立法对金融应急状态的概念在规定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不同的法律有不同的规定;其次,我国的现行法律对金融应急状态的启动尚未做出明确的统一规定,比如紧急状态的请求、批示、决定等程序;最后,对金融应急管理运行的程序进行故障的规定也没有相当明确的规定。

4.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控制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立法控制制度的缺陷,并且其中所存在的行政监督也存在着操作性不强的现象;另一方面,司法审查力度相对薄弱,保护力度不强。

三、完善我国金融应急管理体制法律规制的对策

1.构建统一框架。构建完备统一的应急框架体系,遵循着综合化、系统化、协同化以及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出一个统一的完整框架体系之后,各省市都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金融应急管理工作,配置好充足的人员;并且要将基本法、单行法以及针对具体问题的法律法规相互衔接、补充以及配合等,形成一个系统并且规范的国家法律法规应急框架体系。

2.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对于其中不完善的法律法规给予纠正,明确各部门实施应急措施的步骤、过程以及方式,明确每个环节的步骤,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形成目标明确的责任制,使得每个章节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建立监察机制。应急管理工作应该包括权利机关监督、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以及群众社会监督等监督方式。通过监督工作,可以保证责任的落实以及人物的完成状况,另外一方面也能保证金融应急管理工作能够依照法律法规来严格执行,保障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4.制定地方性法规。为了充分发挥其效应,在地方也应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配套性法律法规。一方面,将法律法规与实际地方相结合,也是法律法规的一部分创新;另一方面,也对法律中不完善的地方做出了很好的补充。通过法律法规,将各个地方的管理经验都上升到法律阶段,也使得地方进一步的法制化、规范化。

四、结语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应急管理机制尚处于不完善的阶段,还存在许许多多缺陷,这就需要我国借鉴国外的金融经验,再结合我国国内的国情,在法律法规上进行相对应的调整,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应急管理机制,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先.金融应急管理的法律规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袁达松.从风险管理到危机管理推进金融法治——对“十一五规划”金融风险相关问题的进一步分析[J].经济法论丛,2007,00:325-353.

[3]丛梅.加强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法制建设[J].理论与现代化,2009,05:119-122.

经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委托审计;风险管理;投资

随着工程项目的规模进一步的扩大,原本繁琐的审计任务更加庞大,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方来说,往往需要大量的专业审计人员进行工程审计管理。因此,委托审计中介机构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其主要是通过自身大量专业审计管理人员,通过工程建设投资方的授权,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全程审计管理,同时对于审计内容以及方式以合同的形式进行约束。

委托审计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一种审计管理分支,其受到了广泛工程投资企业的亲睐,同时由于委托审计管理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初期阶段,那么其中必然还具有多方面的不完善,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地进行规划管理。

1 委托审计概述

1.1 委托审计的概念

委托审计主要是指项目的审计单位通过对中介审计机构的授权委托,将其原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给中介审计机构进行。委托审计在实践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隶属关系的审计机关间的委托,这种委托可以是办理某一审计事项,也可以是办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调查、核实事项;另一类是审计机关将其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给内部审计机构或社会审计组织办理,但审计事项应经审计机关审定并作出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而本文中主要所进行阐述的主要是第二种,工程建设投资方将其原有的审计事项委托于中介审计机构进行。受委托审计单位在审计的过程中,应当严格地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以及法规,进行工作审计,同时需要对委托方提交审计报告。在委托审计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委托人对于审计结果会有一个预定,受委托方的审计机构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进行预期目标的实现。随着现代中介审计结构的越来越多,现代大型的工程项目投资方主要采取招标的形式进行中介委托审计企业的选择,从而通过与优秀的中介委托审计企业合作,达成最佳的审计结果。

1.2 委托审计风险分析

在日常的委托审计管理过程中,委托审计风险主要展现为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委托审计单位人员职业道德风险。由于审计管理的特殊性,审计管理从业人员必须严格地遵循职业道德规范,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利益的熏陶,还是会有部分人将原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丢弃,选择利益,做出有损委托单位利益的行为。在委托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结果的主要决定一方面在于受委托方的审计管理,另一方面在于执行审计管理的工作人员,且第二方面占据较大的比重。

二是受委托方审计能力风险。委托审计通常来说对于委托方,其并不能真正地知道受委托方企业的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真实的能力。通常来说,受委托方的工作人员相关证件都较为齐全,但其实际的实践经验却是参差不齐,因而导致工作质量出现较大程度的差异。由于对于受委托方审计能力的不准确评估,因此在委托审计的过程中可能会为委托方带来一定的风险困扰。

三是委托审计过程中的风险。一旦委托审计项目确定之后,原有的委托方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将全部地由受委托方审计单位执行。那么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委托方的审计管理活动是否能够严格地遵循法律规定以及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审计质量管理便成为了委托方在进行委托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果委托方不能有效地针对受委托方审计管理活动的全程监督,那么风险的概率将更高。

2 委托审计管理问题分析

2.1 委托审计双方责任划分模糊

对于委托审计来说,有效地针对双方职责进行划分才能有效地规避由于职责的模糊而出现的审计风险。通常来说,由于委托方通过招标的形式对于审计工作进行委托执行,但在其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主体的变动,应当对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因素进行职责分配。例如,在受委托方进行审计管理的过程中,如果由于受委托方的工作人员自身道德方面出现问题,那么受委托方不仅需要承担后果的全部责任,同时还需要对于委托方进行一定程度的赔偿。只有加强对委托审计双方责任的划分进行明确的规范,才能有效地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往往委托审计管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初期的双方责任划分模糊,对于委托方来说不能依靠明确的条约对受委托方进行索赔,以补偿自身的损失。

2.2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对于多数的工程建设投资方来说,审计委托之后,委托所有的事项仅仅需要依靠中介机构全权进行就可以了,这样的认识是多数的工程投资商共有的,其是不科学的。现在中介财务结构比较繁多,且它们的资质又不尽相同,因此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而加上工程建设投资方对它们又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那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程建设投资方在委托审计构成中所承担的风险系数。

2.3 审计工作质量不高

委托审计工作主要是为降低工程建设投资方的经济以及人员压力,而将委托审计的所有事项进行中介结构的委托行为,同时可以通过专业中介机构的经验有效地避免在审计构成中可能出现的中介风险进行规避。但在实际的委托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委托审计有时候并不能将审计中的水分进行最大化的消除,同时在工程建设投资方进行追踪的审计审核过程中,依然没有将其中的水分进行最大化的消除。在结算的报告中,有些时候工程建设投资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将委托审计中的矛盾进行明确的审核意见,矛盾的依然存在导致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审计工作的质量不高现象。

2.4 审计监管不到位

委托审计是以中介社会机构作为执行的主体,而工程投资方作为利益以及风险的最终承担主体;为有效保障审计风险中的风险控制,工程建设投资方应当针对中介结构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管,从而保证在审计的过程中,没有因为利益因素的趋势而使得审计工作偏离原来的轨道。在笔者的认识中,较多的委托审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审计监管不到位现象:有的工程建设投资方进行监管的过程中,过分地监管会使得审计人员认为自身工作没有得到信任,而降低自身的工作积极性。还有的工程建设投资商本根没有进行中介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委托审计的监管行为,而出现中介结构工作人员因为利益驱使做出损害投资商的行为,或是工程建设方人员与中介审计机构携手做出一些损害投资商整体利益的事件出现。

3 委托审计管理措施

3.1 明确审计管理目的

审计管理是为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运作效率同时也是规范化管理工程审计事项的标准行为。在工程审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地以质量、速度、效益为主要目标,针对化地进行工作程序设计而全面提升工程审计管理的成效。质量目标是指工程实体质量和工作质量达到要求;进度目标是指工程进度和工作效率达到要求;效益目标是指工程成本及项目效益达到要求。明确审计管理的目标是审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首要标准,对于审计管理目标的明确化也为审计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3.2 强化审计监管措施

强化审计管理委托方对于审计管理受委托方的监管措施,能够有效地规避审计管理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以及风险问题出现。监管是为了有效防止由于利益因素的趋势,相关责任人而做出损害投资商整体利益或是提升审计管理工作风险系数的行为。在进行审计管理监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委托方对于受委托方行为的监管,同时还需要受委托方对其执行人员行为的监管。概括来说,强化审计管理监管措施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着手提升:其一,设定专门的监管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监管人员,这样能够提升人员的专业性,同时在监管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监管的作用。对于监管人员而言,其监管行为必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关联,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监管人员的监管积极性,提升监管行为的成效。其二,对于审计工作中的资料,委托方应当及时地进行二次审核,二次审核是为了有效审核审计工作的真实性以及风险性评估,同时其也是降低工程建设投资方风险系数的有效手段。

3.3 树立审计风险管理意识

审计风险管理意识是提升审计工作成效的有效保障,工程建设投资方在进行审计工作委托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审计工作风险管理意识,才能在工程审计管理过程中有效地对于风险问题进行规避,降低投资方的风险系数,同时提升投资方的经济效益。在委托审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强化对于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相关责任人在进行审计风险管理执行过程中的重视度。同时委托方的高度风险管理意识还能间接地对于受委托方在进行审计管理工作进展的过程中形成较高的工作压力,当然这样的压力是为了有效地降低工程风险系数。

3.4 明确审计双方管理责任

在委托审计管理的过程中,受委托人所进行的审计管理活动必须能够有效地对委托人要求进行满足。就工程建设投资商进行委托审计的管理过程中,委托审计双方的责任主要展现为经济责任以及风险责任两大块。而其中经济责任与风险责任也同时是审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点。对于明确审计双方管理责任,笔者认为应当从三大方面进行明确:首先必须以文件的形式对于在建设的过程中审计机构的监督权利以及责任、利益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范化说明,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审计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同时还能有效地调动审计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其次,在审计管理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对于审计管理制度进行双方面的协商制定,同时对于相关的责任人进行经济责任挂钩,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相关责任人的行为动力。最后便是在审计工作的进行起初,相关岗位的职责说明必须进行明确的规范化制定,同时并按照其相关职责说明进行主要责任的分配。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各负其责,共同努力实现预定目标,取得各自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淑梅.审计关系的理论分析:受托责任还是委托代理[J].税务与经济,2008,(3).

[2] 马殿平,刘丽,李敏杰.建筑委托审计制度安排下的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4).

[3] 朱立军.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供应链长期合作研究

[J].通信企业管理,2009,(1).

作者简介:阮明越(1974—),供职于重庆文理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造价管理。

经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城市给排水建设是城市基础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城市净水、排水、供水的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城市地下水资源的萎缩和供水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加上水资源供给质量不高,使得城市给排水建设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给水排水体系面临的问题,其次,就如何加强城市给排水建设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给排水建设;污水再生;面临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给排水建设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之源,城市给排水建设是城市基础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城市净水、排水、供水的的重要保障[1]。但是由于城市地下水资源的萎缩和供水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加上水资源供给质量不高,使得城市给排水建设面临着许多的问题[2],因此,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极为重要。

1 当前我国城市给水排水体系面临的问题

1.1 高标准水质水需求与供水水质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

由于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直饮水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净水工艺设施和工艺相对较为落后,再加上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使得城市自来水水质不断下降,社会越来越关注于供水水质安全性问题。我们就拿饮水水质标准为例,我国目前所采用的饮水水质标准还是在1985年颁布的,长期以来都没有建立水质标准更新机制,这样一来,就与国际商目前所用的饮水水质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根本无法对城市用水未来发展趋势和水质现状进行确切掌握[3]。

1.2 城市供需水之间的矛盾突出

城市水的供需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变得越来越突出。一是由于工业建设正在蓬勃发展,工业用水量增加;二是由于城市单位人日用水量出现了较大的增加。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单位人日用水量较1990年,增加了近2倍;三是由于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據统计,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正在以平均每年0.2%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四是由于很多城市都存在水质型缺水的问题。据统计,在我国670多个城市中,有50%的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缺失问题,且有60~70%的缺水问题是由于工业污染所导致的[4].

1.3 排水设施不健全与水污染处理的矛盾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普遍存在真的水质污染的问题,水资源供需失衡,水质型缺水的范围正在日益扩大,严重破坏了城市水环境,已经对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居民身体健康、日常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危害,排水设施不健全与水污染处理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还没有理顺城市排水系统管理、维护、建设、设计之间的关系,严重制约了城市排水建设,使得欠账愈来愈多。第二,城市给排水建设定位较低。很多城市目前还是以合流制排水系统作为排水制式的主要方式,没有将排水管渠连成管网,再加上污水管道存在地下水渗入和自身管道渗漏的现象,城市污水处理厂难以收集到所有的污水,这样一来,就使得污水处理设施难以发挥其能力。第三,城市的道路规划、发展速度已经让排水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赶上节奏。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速度十分迅速,城市规模急速膨胀,这样就使得排水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与其相匹配。再加上污水收集管网由多个单位负责建设,有城投公司、给排水公司、市政科、工业园区。往往会造成有些路段忘记或少铺设管道、管道接口标高有误、管道材料质量参差不齐等情况,管理也比较困难。第四,排水设施建设的质量控制不到位。例如,施工技术控制不到位和施工方案不当会让给水排水管道出现疏漏;给水排水管道材料不过关,很容易造成漏水、二次污染等问题;后期养护给排水管道不及时,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5]。

2 加强城市给排水建设的措施

2.1 加大投资,提高给水质量和排水设施建设

目前城市浅层地下水受化肥和农药的影响较为严重。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维护管理投入,优化城市水资源配置,加强供水设施的资金投入,尽可能减小排水污染程度、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有效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大大节约生活用供水和工业用供水。

2.2 建立污水再生水质安全管制

城市污水利用是一种新概念,它具有实施周期短、处理成本低、水量稳定等特点,通过污水处理再生设备深度处理之后,能够修复城市水循环、大大改善城市水环境、对城市用水压力进一步缓解。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尽管已经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同时在经济上、技术上、水源保障、社会效益上都具有较好的优势,但在我国,对于再生水的教育、宣传基础都较为薄弱,还处于刚刚引入议事日程,广大用户对再生水水质的安全性存在着很大的顾虑,即便是那些学历程度较高的用户也一时间难以接受再生水作为饮用水,因此对于再生水价的提高和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都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针对这些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定期评价污水再生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加强监测再生水源的安全测试、健康检测和污染物检测,确保出水水质达标。另外,对于再生水用于灌溉公共用地,如植被、土壤和草地等的情况而言,广大人民群众也很容易在这些公共用地休憩、停留的时候接触到再生水中残留物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分析研究病原有机物的累计量。同时,还应该加强再生用水的宣传教育力度,长期跟踪研究再生水的风险性,给社会各界提供详实的研究报告,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让广大用户对污水再生有正确的看法,有利于消除公众心理障碍、提高再生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护公众健康。在实践中,要想将再生水作为补充饮用水进行推广使用,难度较大,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广大用户的心理因素。只有减少再生水与人体直接接触,才能够明显提高广大用户的心理接受能力。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污水再生水如果用于工业用水或者喷洒高尔夫球场、景观园林,用户的接受率可以达到95%,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将其用于烹饪或者生活饮用,那么只有不到45%的用户能够接受。而在中国则更低,据北京市政设计院研究表明,将其用于洗澡或者洗手的接受率为3.9%,将其用于喷洒绿地时接受率达到了91.8%。通过这些数据对比,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再生水与广大用户的直接接触程度。

2.3 广开城市给排水建设投资渠道

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应该逐步转变为“市场运作、政府主导”,而不再是“封闭运作”。应该在保证财政资金来源和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规则来打破行业垄断,多方面地来筹集城市给排水建设资金,按照 “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确定城市给排水建设风险约束机制和投资利益驱动机制,全面推动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快速发展,长效发展融资体制。

2.4 理顺排水设施建设管理体制

明确一个管理部门,负责协调、组织和管理污水收集工程建设和运行的有关事宜。推行排水许可证制度,对未按要求实行雨污分流、建设化粪池和隔油池、管道施工质量不能满足要求的工程验收不予通过,不得发放排水许可证。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由谁负责监督,由谁负责规划、提供污水收集管網资料,由谁负责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由谁负责污水收集管网的运行、管理以及如何解决管理费用,由谁负责污水收集管网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实行路网同步建设的制度。小区建到哪里,路就建到哪里,管网就铺设到哪里。不能这里建了一个小区,几年后也没有污水管网。

2.5 加强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规划

要保证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连续性、统一性。规划一经通过,应确立其强势的指导地位,由规划、建设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确保其顺利实施。专项规划要明确污水处理厂建设数量、哪些区块要自行建设污水处理实施、哪些区块要实行雨污分流、哪些区块可以实行雨污合流。抓紧编制各个区块的给排水详细规划,比如河村区块等。

3 结语

总之,城市给排水建设的好坏对于城市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极为重要,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改造城市给排水管路系统,共同来减少城市污水排放,促进城市节水。

参考文献

[1]孟祥微,王艳棉.齐齐哈尔市排水设施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7):122-124.

[2]秦晓莉.论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整治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 2009(04):133-136.

[3]陈继伟,于江泳.浅谈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6):154-157.

[4]高海军.浅议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3):156-159.

[5]张轶群.我国工程监理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6(16):143-146.

上一篇:安全观论文下一篇:自动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