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管理管理模式

2024-05-12

现场管理管理模式(精选12篇)

现场管理管理模式 第1篇

关键词:标识管理,企业现场,重要元素

一、标识管理的目的及作用

标识管理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为了便于管理、提高效率及减少质量安全隐患, 而在相应的岗位或区域设立标识, 便于规范管理。标识作为信息存在的一种方式, 是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方法。

标识管理的作用:优化工作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方便资产管理;减少质量安全隐患, 使各项工作繁而不乱、井然有序。

二、标识的种类

标识的种类有很多, 一般生产型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区域标识:如物料区、返工区、通道、检验区、加工区、设备区、工具区、消防区, 等等。

(二) 产品标识:

如产品名称标识和检验状态。产品名称标识如产品型号、数量等;检验状态标识如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待检品区等。

(三) 设备管理标识:

如设备运行标识和设备编码标识。设备运行标识如维修中、停用、运行中;设备编码标识是根据设备的名称、功能、型号及规格进行编排管理所做的标识。

(四) 安全、消防标识:

如灭火器的安置及使用说明、使用状态标识、安全通道的示意图、逃生图标等。

三、企业现场标识管理中的普遍问题

根据多年来对企业标识检查的经验, 企业在标识管理上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 (以出口服装企业为例) :

(一) 标识与实物不符。企业检验区内, 容器上产品检验状态标识为“合格品”, 实际产品为“不合格品”。

(二) 标识不全。企业仓库货架上部分物品无产品标识、检验状态标识。

(三) 标识用语不规范。

企业生产车间不同区域的产品检验状态标识不统一。如企业检验区内, 同一产品标识有的是“不合格品”, 有的是“不良品”等。

(四) 企业对标识的管理不重视。

企业对现场标识管理存在虎头蛇尾现象, 主要表现为:企业初设标识时, 标识清晰醒目, 以后因企业发展情况、变更现场安排时, 现场标识未及时更改。如原缝制13组标识上现在为4组在此生产;原包装区现为成品堆放区, 等等。

(五) 企业对标识的管理不到位。

企业无长效标识管理机制, 责任人员检查不到位。如灭火器已不在绿标范围。

四、如何充分发挥标识的作用

(一) 企业应规范标识内容

1、规范区域标识。

企业应合理规划生产现场布局, 各区域应清楚标识。如仓库、裁剪区、缝制区、整烫区、包装区、检验区、检针区、成品区、安全通道等。

2、关键工序操作要求应重点标识。

企业应重点做好关键工序的相关标识。如检验区的状态标识 (合格品、不合格品、待检品等) 、检针区标识 (未检针、已检针等) 、原辅料仓库产品名称 (大货料、样品料、库存料、供应商名称、生产款号、数量、颜色、客户名称等) 及检验状态标识、成品区的产品名称标识 (出货批号、出口国家、唛头及客户名称等) , 不合格产品标识应醒目, 避免与合格产品混淆。

3、企业应做好各工序操作人员的标识培训工作。

企业员工是产品的直接责任人, 只有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 才能更好地执行标识管理的各项规定, 所以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4、企业安全、消防设施应醒目标识。

安全、消防标识涉及到人身安全, 是企业标识的重要环节。企业安全、消防标识应简洁、醒目、容易理解。企业安全、消防标识的内容有:灭火器的使用说明、使用状态标识、安全通道的示意图及现场安全通道的设置标识 (如用斑马线与其他区域隔离、逃生图标等) 。

(二) 标识设计原则。

企业标识设计应简洁、明了, 易于识别。如安全标识、不合格品标识、关键工序标识应非常醒目, 用色以“红色”为主。通道、区域标识、合格品标识应简洁、明了, 用色以“绿色”为主。

(三) 企业应持续对标识进行维护

1、当企业现场生产工序位置发生变更时, 应及时更正区域标识、状态标识、产品标识等相关标识。

2、当企业仓库货架上的原辅料发生变更时, 应及时更正产品标识。

(四) 企业应定期进行现场标识检查。

企业在进行标识管理时, 应制定标识检查计划, 由专人管理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现场标识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五、结语

现场管理管理模式 第2篇

传说在夏朝初期,洪水泛滥,舜派巳ブ卫砗樗,酥徊扇《侣┑姆绞剑治理初期还见成效,可时间久后,洪水冲垮堤坝,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后来说亩子禹总结了父亲的教育教训,疏导与堵漏相结合,治水成功。

6S现场管理从系统来看,即6S现场管理实一个系统工程,它实宏观控制,所遵循的原则是“ISO9001”与 ISO“14001”,ISO9001与ISO14001是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标准和国际环境体系认证标准。

江汉油田钢管厂在开展“管理提升年”活动中,注重推行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为核心内容的6S现场管理模式。从今年7月份开始在生产现场推行“6S”管理,仅仅5个月的时间,该厂生产现场及员工的精神面貌已发生显着变化。

为了扎实推行“6S”现场管理,钢管厂聘请深圳3A管理咨询公司专家为顾问,同时制定了详细的《“6S”管理阶段实施方案》和《“6S”生产管理考核标准》,结合各专业部门负责的“三基”工作考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6S”管理综合考核体系,

厂推行专员坚持每天巡视检查,推行办公室每周讲评通报,每月严格考核,对综合考核评分居前的单位和区域,授予“6S现场管理之星”称号,对排在最后一名的单位和班组,给予具有处罚意义的“蜗牛奖”,并在 “6S”管理周报上通报,有效促进了“6S”管理的逐步推进。

自推行“6S”现场管理以来,该厂现场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场“脏、乱、差”,“低、老、坏”等问题基本消失。直缝钢管分厂和螺旋钢管分厂是钢管厂的两个“龙头”生产单位,管辖区域大,设备装置多,管理难度大,多年来一直没能解决好设备的“跑、冒、滴、漏”问题。在这次推行“6S”现场生产管理过程中,这两个分厂将所有设备管理责任分解到人,制定设备复原标准,采取“红牌作战”、“清扫点检”等形式,查找不合格项点,严格按“6S”工作标准限期整改。据统计,仅这两个分厂在“红牌作战”中共查找出不合格项点5000余个,已整改项点达4800个,整改率达96%。通过“整理”、“整顿”、 “清扫”、“清洁”四个阶段的努力,现场环境显着改善,地面油污彻底消除,设备已经基本恢复原状和本色。现场安全状况也有较大改观。推行“6S”现场生产管理后,安全监督不再只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区域所在单位人人都是安全监督员,员工对发生在本区域内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现象及时制止和纠正,有效减少了违章作业和不安全因素。现在,生产管理作业线井然有序,车间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生产环境日益清洁、文明、安全。

审计现场管理研究 第3篇

实施审计现场管理,主要是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人员、审计数据、审计方法等加以管理和控制,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计的监督职能。其主要控制、管理阶段可分为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以及审计复核阶段。

审计项目是审计机构或人员受托或根据授权,在规定期限内向委托方或授权人提交审计报告的一项具体审计任务,是现场审计的对象。审计任务完成后,审计机构或人员向受托或授权机构出具最终交付的工作成果——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发表意见。

审计项目一旦确立后,其一般工作流程是:审计机构要组织成立临时性的审计组作为项目团队,明确审计组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审计组通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收尾三个阶段,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在计划阶段,审计组先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和可接受审计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审计内容,制定计划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审计实施方案。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按分工,各自完成分配的工作,如货币资金审计、往来款项审计、收入审计等,取得相关审计证据后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实施阶段可交付成果,包括其佐证资料——审计证据,提交给审计组长,经组长审核通过,方为工作完成标志。在收尾阶段,通过汇总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满足审计计划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如果超过可接受审计风险,那么就要进一步增加工作量和扩大审计证据量,达到审计风险控制水平,出具审计报告,收尾阶段可交付成果。审计现场一般工作流程可以图表描述如下:

从上述审计现场工作流程中可见,现场审计的每一个过程离不开管理,即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管理职能活动,把负责审计项目任务的审计组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知识资源优化配置并充分利用,使之发挥最大效果,以期实现审计项目目标。

二、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在审计准备阶段,主要控制要点有三: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员。审计是一项人力和知识双密集的工作。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从数量上讲,一个审计项目所需人员是有限的,超过这个数量,其对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影响的边际效用递减。但在这一个数量限度内,人数越多,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就会越少,反之越长。所以审计人员的增加在一定数量内,会减少审计项目整体所用时间,假定人员的分工合作是正常高效率的,那么因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会大于追加审计人员所增加的成本,但超过这一定点,随着审计人员的增加,审计人员的整体效率降低,造成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开始逐渐小于审计人员增加带来的成本。如图2所示:

从审计人员质量来讲,主要表现为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两方面。业务知识主要包括审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所审计事项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等,业务技能主要是指上述知识的运用能力,重点表现为专业判断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经验)、计算机审计能力。专业判断水平综合体现了一个审计人员所占用的业务知识及其运用能力也是审计人员质量中权重最大的一个指标。我们常说某某审计经验丰富,实质上就是表达这个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较高。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更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使审计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按照审计公正性和质量控制要求,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不可能由一个人去完成。这样由所有参加审计项目的人员就会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通常称之为审计组)。由于团队的存在,就会产生管理学称谓的一系列组织管理问题。在一个项目中,我们称之为团队管理。团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团队整体效率。因此,团队管理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的又一重要因素。和管理学中所有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一样,审计项目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分工和协作的处理。分工是指根据审计项目方案来确认的总体任务,按照“贡献相似性”和“关系相近性”原理,把总任务分解分配到相应的审计小组中去,协作是指通过建立和贯彻沟通与合作的规范,创造和维持团体的协同效果。有效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为审计人员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促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分配的审计任务,充分发挥其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从而满足复杂多变、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和信息、不断创新的审计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表明,审计项目具有组织稳定性差(即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后其组织结构即行解除)、信息沟通量大、工作灵活、创新性强等特点。科学的审计作业分工和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和满足审计作业的这些特点。为此,科学的审计分工应强调审计人员的参与和协商一致,使其成为一个上下有机结合的过程,将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互有区别但彼此联系的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审计小组或人员去执行。在组织结构上,采用矩阵式结构,即先依照“贡献相似性”的管理原则,将相似会计核算内容分成一组,如将应收应付款审计分为往来审计,最终分配到具体审计人员,再依照“关系相近性”原理,按审计目标建立组与组之间沟通的负责组(人)。

从管理学的组织结构设计原理分析,这一结构适应性强,符合审计作业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各组之间、审计人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利于总结新的审计方法,有利于完成新的审计任务和激发审计人员的创造性。这一设计既体现了职责分工,同时也体现沟通和协调机制,引入和强化了合作的意愿和相应的工作能力。

三、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在审计实施过程阶段是审计的主要实施阶段,主要控制点如下:

L、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2、发现内部控制的重大薄弱环节,应扩大测试范围。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有用性、相关、重要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如发现被审计单位人员职责分工不严,存在严重混岗等严重缺陷时,应充分意识到该证据的重要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警惕,对这一重大隐患执行扩大测试,实施进一步的取证,以确定工作人员是否利用机构内控不严的漏洞,实施了违法违规行为。

3、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的过程,有利于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审计人员既要做好审计过程记录,又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点问题。

4、严格执行复核程序。内部审计应建立审计组长和审计部门负责人两级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5、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检查。项目组长要及时了解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情况,会同审计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层次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给予实时的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这是做好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6、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审计报告由项目组长起草,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报告签发前,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加强双方的沟通。

四、审计报告阶段过程控制

作为审计的收尾工作,审计的报告阶段过程控制也十分重要,主要控制点有如下三点:

(1)及时总结审计工作。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组织项目组长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年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复核、总结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不仅被运用于审计计划阶段和报表项目审计阶段,也可用于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和会计报表整体反映的公允性。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时审计人员应执行以下程序:①应当全面审阅会计报表及附注,考虑针对实质性测试中发现的一些差异或未预期差异所获取的证据是否充分、恰当;这些异常差异或未预期差异与审计计划阶段的预计之间的关系。②将分析性复核应用于会计报表上,以确定是否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如果这种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存在,则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再追加实施额外的审计程序。

其次,在完成实质性测试之后,审计项目经理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审计总结,概括地说明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总结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简介,阐述被审计单位的背景信息及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情况;二是审计概况,主要阐述审计过程、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计划执行偏差及其原因等)、审计的总体评价、审计前后主要财务指标,即应引起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注意的重大事项(包括关联方交易、财务承诺、期后事项等);三是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重要调整及事项;四是审计结论,说明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及对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评价与建议。

再次,应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二级复核。审计项目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全面符合通常应在审计现场完成,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争取审计工作的主动。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则需审计部门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二级复核。二级复核及时对审计项目经理符合的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方面:①复查计划确定的重要审计程序是否适当,是否得以较好实施,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②复查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③复查审计范围是否充分。④复查对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未调整不符事项的处理是否恰当。⑤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的钩稽关系是否正确。⑥监察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影响,审计项目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⑦复核一审会计报表总体上是否合理、可信。

然后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审计结果。主要是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独立审计原则。为此,应完成如下四个工作:一是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最终评价,该过程可通过两个步骤完成:①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可能的审计差异即可能错报金额。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的可能的错报金额由三部分组成:通过交易和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所确定的未更正错误;通过运用审计抽样技术所估计的未更正预计错报以及通过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发现和运用的其他审计程序所量化的其他估计错报。②确定各会计报表项目可能的错报金额的汇总数(即可能错报金额)对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和其他与这些错报有关的会计报表总额(比如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的影响程度。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已审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对已审计会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可以通过填列和复核会计报表的检查清单的方式来进行。不仅可对那些经常容易被忽视的审计方面起到提醒的作用,还有利于监察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三是对被审计单位一审审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草拟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各种测试。这些测试通常是由参与本次审计工作的审计项目组执行的,而每个成员所执行的测试可能只限于某几个领域或账项,所以,在每个功能区域或报表项目的测试都完成后,审计项目经理应汇总所有成员的审计结果并将这些分散的审计结果加以汇总和评价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全部证据。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四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最终的复核是在完成审计工作、签发审计报告前所进行的复核。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这项工作,一般由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承担,是对整套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的原则性复核。

(2)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从审计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审计部门负责人和总审计师、审计顾问,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质量控制的结果应与业绩考核挂钩,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如告诫、批评、通报、取消评审资格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3)加强审计档案管理。审计档案是项目审计的主要载体,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审计学概论》,娄尔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审计学》,高校审计编写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审计学》,冯均科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企业审计技术》,何庆林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5、《企业审计风险》,王晓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张庆龙,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7、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杨忠莲、徐政旦,审计研究,2004年1月。

甲方管理对施工现场管理的作用 第4篇

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建筑业发展, 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对建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居住生活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 只有不断提高建筑质量, 保证施工安全, 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必要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 甲方作为工程项目投资方、监督方, 需要在建设过程中, 不断创新管理方法, 按实际工程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 才能实施落实, 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建设质量。甲方需要对工程质量进行指导、调节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投资、确保工程建设安全。甲方在工程建设中, 管理内容涉及面广泛, 管理幅度较宽, 管理监督行为需要一直贯穿到工程实施的所有环节中, 签订合同、招标投标、工程实施、建设质量、关键环节等各个流程, 均需要进行把关, 结合本企业相关管理措施, 使各项制度得到落实, 在管理中, 不断完善更新制度建设, 使制度能够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促进项目工程稳步进行。

1甲方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的作用

建筑业较为复杂, 涉及到的工种、人员较多, 需要良好的管理才能充分合理的调度, 使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而施工管理则是重中之重, 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中一直存在, 更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工作, 在管理过程中, 涉及点多、面宽, 企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这就直接导致了管理难度的加大。

1.1在资料管理中的作用

生产资料关系到工程质量, 其质量好坏影响到的不仅是建设过程, 更是结果。对资料管理的过程实质就是对质量的一个严密控制过程, 资料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甲方则在这个流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整个建设工程施工中, 施工材料从头至尾选择型号、记录等工作均需要甲方参与, 只有对资料进行严格把关与审核, 才能实现生产资料的科学管控, 对提高资料管理水平、解决问题、工程后期结算及追究责任提供原始数据起到很好的证明作用。

1.2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建筑企业也不例外, 同样也存在竞争激烈的现状, 为了在市场中胜出, 就需要不断强化流程管理, 不断规范企业行为, 使企业向正轨发展, 提升社会效益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甲方需要在管理中, 不断创新管理措施, 完善相关制度、革新软硬件设施, 为参与施工的各个单位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 确保安全文明, 使施工人员能够安心工作, 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甲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各级政府也加大管理监督力度, 要求甲方加大施工过程管理, 让企业不断加强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 使管理上新台阶, 使质量稳步提升。

1.3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甲方全方位负责整个工程, 从开始到最后需要一直通过各类手段介入, 确保能够掌握工程各阶段的情况, 使控制和管理能够落实到位, 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符合标准规范要求, 施工过程的管理还能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建筑项目施工前, 一些施工单位人员素质、业务、技术不齐, 要想科学完全好项目建设, 需要甲方管理人员按工程预算要求进行参与员工的培训, 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确保施工安全与文明。工程质量好坏是由施工人员决定的。在施工过程中, 加强对材料的检测力度, 确保进场材料质量。需要经常性的和施工单位相关技术人员有效沟通, 确保阶段性任务能够近期完成。需要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提交施工计划和方案, 使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控制,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并能快速解决, 以此保证施工质量与进度。

2甲方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对策

2.1施工准备阶段的现场管理对策

工程实施前的管理非常重要, 需要甲方管理人员按工程设计要求, 对乙方的各项工作安排进行把关与审核, 特别是要明确责任人, 使各阶段任务能够有人负责, 形成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岗位调动合理有序, 对相关人员调动、材料选取、机械准备等工作要做好审查, 提出监督管理措施。按照设计图纸相关要求, 对乙方在技术、工艺等方面进行审核, 明确工程技术要点, 使相关技术应用能够与工程相匹配。乙方要有时间明确的施工方案, 甲方管理人员应当做出严格审核与监督, 不断完善内容, 使计划更加科学高效。对进入现场的各施工单位, 进行矛盾解决, 特别是有一些工种间, 需要甲方出面解决协调问题, 使工程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现场的安全问题, 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生产是所有建筑单位和人员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技术交底及安全教育是工程整个过程的重点, 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才能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2.2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对策

甲方管理人员的特殊使命, 需要做好现场管理与监督, 并不需要直接参与工程建设, 通过管理职能的发挥, 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在管理中, 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彀管理目标, 在实际管理中,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充分保证质量与安全:

施工材料是关键, 要全面做好材料的审核与把关, 材料选择与使用是工程建设的第一步, 更是基础性工作, 只有保证了材料出厂质量、材料保管质量、材料使用情况, 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 不出现差错或小出现差错。

只有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 才能使每一道工序都合格,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各道工序的联系非常紧密, 甲方管理人员要全面认识到这一点, 对每一道工序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工程结束后, 进行检查和验收, 如果出现问题, 需要进行改正, 对不合格的工程, 要责令返工, 并按要求追究责任, 确保工程合格。

2.3施工过程中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施工安全是关键, 主要指的是项目建造时的建筑和人身安全问题, 甲方管理人员要全面负责, 依据实际情况对各环节进行安全检查, 事前要做好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使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对不符合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消除安全隐患, 避免出现施工事故, 提高自身保护意识, 是预防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2.4施工预结算管理对策

工程项目投建前, 要充分进行预算, 甲方管理人员应当对设计师提供的设计图纸、概算分析及费用组成等进行研究, 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公司, 做好造价工作, 明确设计图纸、材料及设备、人工费等的清单编制工作。甲方管理人员根据预算做好控制价编制, 形成有效可行的资金控制, 强化各项监督, 对超出预算的, 要及时汇报提交, 对依据进行保留, 做结算凭证, 避免出现工程纠纷和后期索赔等问题。工程项目在竣工结束以后, 需要进行全面的核算与清查, 这时候, 就需要甲方管理人员做好细致工作, 向施工单位索要结算相关报告及佐证材料, 同时可以与专业造价工程师合作, 共同对建设工程产生的一切费用进行结算核算, 做好各项审核工作,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一定要核查每一笔发生的费用, 确保费用有出处, 有证明, 甲方管理人员还需要对建设中的各项签证做好妥善保管, 这样才能确保施工完结后的快速有效核对, 使双方利益得到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进行工程建设中, 甲方管理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需要充分全面的做好施工前准备阶段管理工作、施工中的材料质量及安全管理工作, 最后还要充分把握好预结算把控, 这样才能发挥甲方管理职能, 保证工程项目质量, 确保各方利益不受损。

参考文献

[1]江树春.论甲方管理人员施工现场管理技术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3, 18 (13) :101.

现场管理管理模式 第5篇

电脑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是工作人员的必备能力,但是在工作中,管理文件的不合理,造成工作效率严重下降,甚至丢失重要文件,无法挽回。从造成这些危害的原因着手,简要介绍管理电脑文件的科学方法。关键词:5S管理;办公电脑;应用

引言

5S起源于日本,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先进的企业现场生产管理方法,其目的是保证企业能够以最高效、最节约的方式生产。为了提高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分析办公中遇到的问题,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制定防治对策显得尤为重要。5S管理应用到办公电脑的文件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硬盘划分和文件架构建立的方法为了规范操作,系统一般应装在C盘,软件包和软件安装文件存放在D盘,文件放在E盘或者其他盘符。重要文件一般不可放在桌面,如若系统出现问题,避免丢失。文件管理的关键在于方便保存和迅速提取,所有的文件将通过文件夹分类组织,放在你最能方便找到的地方。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分类管理,都应按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分为大大小小、多个层级的文件夹,建立合理的文件保存架构。树形文件夹结构如图1。5S管理

5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的缩写。

2.1 整理整顿清扫

整理:把有用与无用的文件分开,再把硬盘中不需要的文件清理掉。①把有用的文件包括最近正在使用的软件,以及自己制作的文档、图片、视频录像等等;②把无用的文件识别出来并删除,其中不太好分辨的如确定不用的文件,不确定有什么用处的文件,均直接删除,在5S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没有标识的产品是不合格产品以垃圾处理。既然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就毫不犹豫地删除。

整顿:把需要的文件定量、定位,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得,在最有效的规则、习惯和最简捷的流程下完成工作。其要点是文件存放要有固定的盘符和区域以便于寻找,存放区域要科学合理,文件存放达到目视化,存放不同文件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文件名加以区别。即先把软件和资料分开,一般把软件存放在D盘,资料存放在E、F盘。①对软件进行分类。安装文件确定后存放在软件的文件夹,安装以后的文件,默认安装以后的文件存放在Program文件里,按软件的用途一般分办公软件和系统软件;②对文档资料分类。分类原则按照时间和空间进行,便于寻找和以后处理失效的文件。一个文件夹存放50个以内的文件数是比较容易浏览和检索的。

清扫:将电脑保持在无垃圾文件、系统干净、桌面整洁的状态。①发挥快捷方式的便利。访问比较频繁的文件或文件夹,可以右击选择“创建快捷方式到桌面”,即可省去大量寻址的时间,又可避免系统崩溃对文件的危害;②及时处理电脑系统因运行而产生的垃圾文件。清理垃圾文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如超级兔子、360安全卫士、优化大师等。

2.2 清洁素养

清洁:将我的电脑中的文件经过整理、整顿、清扫三个环节后,就感觉电脑中的文件井然有序,一目了然。建立完善的结构、规范化地命名、周期性地归档,这样可以避免寻找文件浪费时间,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使用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秩序。①下载软件时,要放在策划好的分类里,并给软件起一个能够识别的名字;②安装软件时,要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并且记住这个位置。卸载软件后要到软件安装的地方将目录彻底删除。如软件安装的树形文件夹结构图(图1)。

素养:素养是比清洁更高的要求,其目的是要用上面的一套管理思想来对待任何新的文件资料,处理所有需要整理和存放的资料,进而逐渐养成习惯,形成高效、有序的工作作风,这就是素质的提高。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技术日趋成熟。在工作中如何正确的使用和掌握其性能,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判断计算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故障的处理,找出故障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及时采取对策,以保证计算机在办公过程中正常运行,提高工作效率。

甲方管理人员施工现场管理技术探讨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甲方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1.引言

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的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还需要甲方管理人员有综合协调能力,具备把握工程全局的能力,从而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以及进度等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从工程实践来看,作为甲方管理人员应当负责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以及项目的安全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同时对项目施工现场中的工序检检和终检,并对项目的竣工验收结果承担连带责任;以及负责现场勘察、技术交底,并负责提供中间技术支持和竣工图的编制。通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现深入探讨甲方管理人员在工程施工现场中的管理技术。

2.施工准备管理

结合工程实践,笔者总结了具体的管理事项如下:

(1)管理人员应当收集施工承包方(以下简称承包方)的资料,组织公司相关部门,进行合格承包方评审,建立合格承包方名录;

(2)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以及工程特点,修订劳务承包条款,磋商劳务承包协议,经公司授权,签订《劳务承包合同》;同时审核承包方的施工作业人员是否满足相关岗位的技能;确定关键岗位的责任人(如打胶工等),并严格控制岗位责任人和关键岗位人员的变更;

(3)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施工前应当向承包方进行技术、质量交底;对承包方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进行安全交底;同时审核承包方的施工计划,及时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应予纠编;对承包方的施工行为实施全程监督,按照《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对施工作业人员实施质量、安全等检查和教育,对违规现象应进行处罚;建立承包方考评档案,评估承包方的工作过程和业绩,依据其表现,适时调整合格承包方名录;

(4)甲方管理人员应当做好进场前的各项沟通协调工作,工作内容包括:与业主、总包及其他相关方就水电费、配合费、工程机械和器材共享和使用等事宜进行充分沟通,及时了解施工现场各方进度安排,为承包方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同时向甲方或监理方等递交进场材料报验单及取样送检;组织施工前的样板房安装,经内部验收合格后,交付甲方或监理方等进行验收。同时管理人员应当会同技术、质量等部门,及时完成施工现场的勘察工作,并积极参与各类技术难题的探讨。

3.质量管理控制

作为开发商管理人员必须对工程项目质量采取有效地控制管理,为了监督施工单位做好工程质量,在管理中对施工单位过于严厉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因此如何做好与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是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管理技巧。总的来说,在质量管理上对于原则性问题必须决不退让,但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小问题可采取可进可退的技巧来处理;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制定一套适合本项目的质量管理细则和施工管理细则。現具体给出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管理。

3.1 原材料质量管理。管理人员必须检查各项原材料合格证书和检验证书,对于质量控制资料不全的原材料,应及时摧收;根据甲方公司内控标准,对需要进行现场检验的原材料按批次进行抽检;对于抽检率不合格的批次,应拒绝验收;同时随机抽查在施工过程所使用的材料,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原材料应及时向领导汇报,严禁施工单位擅自使用。

3.2 工序质量管理。甲方管理人员应当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现场施工条件、分项工程质量等进行全面检查监督,对于关键部位、关键工序进行重点检查,如:门窗的安装尺寸、防水发泡剂和密封胶的处理、成品防护等;对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重点施工部位,应予重点监督必要时应邀请公司技术部门派员进行现场指导;同时管理人员应当要求施工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自检和互检;对于每道施工工序完成后,管理人员应当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公司质量科检验,通过质量科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对于隐蔽工程覆盖前,须由经管理人员报公司质量科检验,合格后报业主或监理单位验收,经业主或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覆盖,并进入下道工序;对于公司质量科要求整改的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应监督施工作业人员按照《整改通知单》的内容和要求等按期进行整改,未完成整改之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时,管理人员应当及时上报公司领导,由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整改措施。

3.3 竣工验收。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应准备各项验收资料,首先组织技术科、销售科、质量科对工程实施内部竣工验收;对于内部竣工验收合格向业主、监理等相关方递交验收报告,等待验收;同时在工程项目完工至竣工验收期间,管理人员应当要监督现场人员作好成品保护工作;对于凡竣工验收不能达到合同要求的,管理人员应当承担首问责任。

4.成本管理控制

成本管理对于甲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重要任务,甲方管理人员应当在工程项目施工前,根据合同信息、技术资料等,制定各项费用的成本预算,报公司各级领导审批;并遵照公司的财务、行政、人事等相关制度,按流程申请和核销各项费用。非特殊情况,严禁超支;甲方管理人员应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各类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施工成本。通过实践,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成本管理:

(1)市场行情与承包方约定人工费,并在施工过程中监督承包方的施工行为,对各种怠工、窝工现象,应予以惩罚;

(2)监督施工作业人员对原材料和成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对于浪费原材料和损坏成品的行为,应予以惩罚;

(3)对施工单位采取考核制度,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4)把握公关费用的额度,尽可能地降低各类沟通协调费用;

5.施工安全管理

甲方通过验收施工单位所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以及各类施工作业规程;对于甲方管理人员则应当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按规定配备劳动防护和安全防范用品,严密监控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发现问题,应及时纠偏。对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等,应进行安全交底;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应设立各种安全警示标志,对“洞口”、“临边”等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场所,应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同时管理人员应当对施工作业人员实施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须做好《培训记录》;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立即向公司领导报告,不得隐瞒和延迟报告事故。

6.结语

甲方管理人员根本目标是以房地产工程项目为管理对像,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技巧以及方法,使得整个房地产项目合理地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进而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以及使得目标得到不断优化。同时,在整个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采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来有效地保证房地产工程项目能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尤其是使得工程项目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蒋旭东.建筑工程中的甲方管理[J]. 山西建筑,2010,36(33):26-27.

现场签证管理研究 第7篇

一、现场签证的概念

笔者认为这一工程费用称之为现场签证费用比较妥当。若称之为预算外费用, 则其范围大, 涵盖面比较广泛, 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 现场签证费用只是它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 确切地说, 现场签证费用是指施工图及施工图预算以外, 在施工过程中因工程实际需要而必须进行的各项工程及其耗用的工料和其他费用。一般是由施工企业详细做出记录, 并有现场监理人员签证, 以此作为编制预算办理结算的依据。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 现场签证费用属于预备费的范畴, 一般来说不能超过工程总价的1%。

二、现场签证与设计变更的严格划分

一项工程的建设要有施工图, 犹如设计人员的一部作品, 由于受各种条件、因素的限制, 往往会存在某些不足, 这就要在施工过程中加以修改、完善, 所以要下发设计变更通知单。但须注意的是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是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的。属于设计变更范畴的应该由设计部门下发通知单, 所发生费用按设计变更处理, 不能由于设计部门因为怕设计变更的数量超过考核指标或者怕麻烦, 而把应该发生变更的内容变为现场签证。

另外, 工程开工前的施工现场“三通一平”、工程完工后的余土外运等费用, 严格说来也并非属于现场签证的范畴, 而是由于某些建设单位管理方法和习惯的不同而人为地划入现场签证范围以内。

三、现场签证的管理

施工企业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有关现场签证费用随时做出详细的记录并加以整理, 分门别类、尽量做到分部分项或与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分开;现场签证单多的要进行编号。同时注明发生时间, 施工单位名称并加盖公章。建设单位或监理公司的现场分管监理人员认真加以复核, 办理签证并签字注明日期, 若有改动部分要加盖私章, 然后由主管复审后签字, 最后盖上公章 (即“两章一签”) 。

一般现场签证均是由建设单位管理人员 (或监理公司的监理人员) 负责。要求管理人员首先要熟悉整个基建管理程序以及各项费用的划分原则, 把握住哪些属于现场签证的范围, 哪些已经包含在施工图预算或设计变更预算中, 不属于现场签证范围。以“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为活动准则, 使现场签证准确无误, 如实反映工程的实际。其次,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制约, 使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堵塞管理上的漏洞, 防止扯皮现象的发生。在签证过程中尤其是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准确无误原则。工程量签证要尽可能做到详细。不能笼统

含糊其辞, 以预算审批部门进行工程量计算方便为原则。凡是可明确计算工程量的内容, 只能签工程量而不能签人工工日和机械台班数量。

2. 实事求是原则。

凡是无法计算工程量的内容, 可只签所发生的人工工日或机械台班数量;但应严格把握, 实际发生多少签多少, 不得将其他因素考虑进去以增大数量进行补偿。

3. 废料回收原则。

因现场签证中许多是障碍物拆除和措施性工程。所以, 凡是拆除和措施工程中发生的材料或设备需要回收的 (不回收的需注明) , 应签明回收单位, 并有回收单位出具回收证明。

4. 现场跟踪原则。

为了加强管理, 严格投资控制, 凡是费用超过万元以上的签证, 在费用发生之前, 施工单位应与现场监理人员以及造价审核人员一同到现场察看。

四、现场签证费用预算的编制原则及处理方法

1. 因为现场签证费用是整个工程投资的一部分, 所以该费用预算的编制及结算应与正规的预算编制原则和程序相一致;

其中执行的定额、基价及取费标准也应与主体工程所签合同规定相吻合。应该克服那种不管合同, 只根据施工企业等级制定一个综合系数, 而且几年不变的做法。

2. 工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设备, 其供应原则及办法也应与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相一致;

其材料价差的处理也应符合国家以及地方的现有规定。

3. 按照国家的规定及国际惯例, 现场签证费用的审核应由现场监理工程师负责。

但根据我国的现状, 由于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存在差异, 还是应由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把关为宜。

4. 对拆除性工程的旧材料、旧设备以及措施性工程中所发生

的一次性使用材料、设备, 原则上应由建设单位的材料和设备供应部门回收;且回收所发生的费用由回收部门承担。施工单位凭回收证明, 与预算审核部门处理其相关费用。如建设单位不回收, 则施工单位会同建设单位的有关部门现场鉴定、摊销、折价后交给施工单位, 并在预算中扣除其价款。

5. 现场签证费用不论是施工单位, 还是建设单位或者监理公司均应抓紧及时处理, 以免由于时间过长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6. 无论是施工单位依据现场签证单所编制的预算还是建设单

位或监理公司进行审核, 必须注意签证单上的内容与设计图纸、定额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否有重复之处, 有了重复项目内容必须予以剔除, 因为有些工作内容虽然没有在图纸上反映, 但含在定额之中。

另外, 在处理地下障碍物拆除工程时, 应注意拆除物已按现场签证处理, 所以应扣除原招标或施工图预算中已给的土方开挖量, 避免重复计算。

综上所述, 只要在工程建设中各方面都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就一定能管好用好现场签证这笔费用, 真实反映工程的原貌。

参考文献

刍议施工现场管理 第8篇

(一) 重视施工图设计。

设计是建筑的“龙头”, 做好施工管理要从设计开始。工程项目在进行施工图设计前, 建设单位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勘察, 为设计单位提供详实的现场资料, 提高施工图纸的准确性;施工前, 建设单位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图纸会审, 增强施工图纸的可行性。建设单位为施工单位提供较为完备的施工图, 可以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图不合理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 保证工程的工期、进度, 有助于合理高效的进行施工现场管理。

(二) 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 对于施工而言是对施工过程的全面、合理的安排, 正确指导施工的重要资料;对工程造价而言是对施工图的补充, 是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好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合理施工的必要条件。

较为全面的施工组织设计:一是明确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进度管理的目标和施工管理的组织机构, 有详实的人力资源配备计划, 有详细、合理的进度计划;二是详细阐述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技术措施等问题;三是合理确定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四是对施工任务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有附加说明;五是能够满足业主方的合理要求。

二、加强材料管理

工程造价中材料费约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 材料质量、价格等的管理直接影响工程总造价。保证工程质量, 材料管理举足轻重。

(一) 确保材料质量。

不管是甲供材料还是施工方自购材料, 采购方都需要在进行材料采购前对货源进行调查, 寻求合适的货源, 保证材料质量。所采购的材料必须有材料合格证书, 并将其妥善保存, 备份为内业资料。对于甲供材料的工程, 并不意味着施工方就完全不在乎材料的质量, 材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 施工方应确保材料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

(二) 编制需求计划。

在材料采购前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制定详细的需求计划, 一方面可以保证材料供应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保管费用, 同时减少保管过程中材料损耗。对于甲供材料的工程, 施工方更应编制详细的需求计划, 按需领料。特别是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有多项施工合同同时进行时, 要尤其注意做到按需领料, 并注明领料工程名称, 避免因领料不清给工程结算带来麻烦;尽量避免超额领料, 以免造成材料退库等一系列的麻烦。

(三) 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制度。

加强材料进场合格检验制度, 避免不合格材料进场, 从施工的源头保证工程质量。

(四) 规范保管制度。

建筑材料变质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比如水泥等具有水硬性的材料, 避免潮湿等。

三、加强现场资料管理

施工资料是建筑施工的过程记录, 它不仅能够记录施工的全过程, 也为竣工后的工程结算提供依据。现场资料包括开工前的资料和施工进行中的一系列资料。开工前的资料包括工地附着物的资料记录、土方挖填工作量记录等资料, 这些资料的记录是保证工程施工的基础, 也有助于同清理单位进行结算。施工过程中的资料包括材料合格证、检验报告、竣工图、验收报告、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资料, 是竣工验收的必备资料也是工程结算的的必需资料。

四、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工作无小事, 必须建立安全责任制和安全保障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本企业的安全负责。

(一) 确保安全设施。

安全设施是施工现场的必需投入, 并且一定要保证安全设施的质量, 建立制定安全设施人员的责任制度。

(二) 落实安全检查工作。

建立以安全员为领导的安全检查班组, 定期进行施工安全检查并进行抽查, 确保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不能离开施工现场。加大安全生产违规处罚力度。

(三) 加强安全教育。

认真开展安全教育, 尤其是岗前教育, 进一个人教育一个人, 实习动态教育, 决不能等人多了再教育而造成先上岗再教育的现象, 做好工种变换的安全教育, 认真开展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和班前活动。针对工种、工序的特点, 强调注意事项, 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 警钟长鸣。

(四) 文明施工。

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设立提示标语和安全警示牌等,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场地。

五、加强现场工程变更、签证的管理

一项完整的工程不管施工图多么完备, 施工组织设计多么缜密, 随着施工现场管理的变化, 在施工过程中都要多多少少的涉及工程变更或现场签证, 甚至有些零星工程的变更或签证部分多于施工图部分。这些变更、签证与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等共同构成竣工结算的依据。需要进行工程变更时必须由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与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协商, 的确需要变更的, 再通知设计单位出具变更。对于现场签证, 施工单位要及时申报, 建设单位需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实际发生的工程量进行签证, 但对实际未发生或属于变更等不属于签证范围的不能随意签证。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不负责的签证会使建设单位蒙受巨大的损失。变更、签证都将作为竣工决算的重要资料, 需要各方对其进行完善整理、妥善保管。

六、认真对待施工过程中的索赔

“中标靠低价, 赚钱靠索赔”, 这是国际上常采用的一种原则。在我国的施工项目中, 索赔管理的观念不够强烈, 从而使我国在很多工程尤其是国际工程中蒙受巨大的损失, 我们应该提高索赔意识。

实际施工过程中, 施工现场条件的变化、施工图变更、甲方指令等都会引起相应的费用或工期索赔。做好索赔, 需要有充分的现场资料和充足的理论分析。这需要在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中搜集保存施工现场的一手资料, 对于一些隐蔽工程等还可使用电子资料作为将来的证据。及时进行索赔申报, 为将来的竣工结算提供依据。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保证工程顺利开展、进行、竣工, 做好现场管理十分必要。

摘要: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重要环节,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对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有重要作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都会对质量、进度、成本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能保证道路畅通, 材料放置有序、施工进度有序进行, 质量、安全、消防均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合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相反, 低劣的施工现场管理会影响施工进度, 并且是产生事故的隐患。

关键词:工程现场管理,技术,材料,资料,安全,签证,索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施工现场管理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现场管理,原则,组织,安全,质量

施工过程, 是一个将美好的设计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 也是一个问题不断凸现的过程。任何一道工序的失误, 都有可能威胁到整个工程质量。因此, 我们在项目管理中, 要重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把握管理要点, 进而提高现场管理水平。

1 施工现场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1) 思想上认识不足。

不少施工单位十分重视质量管理, 但是在管理过程中, 却混淆了质量管理和现场管理的概念, 将现场管理当作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认为做好了质量管理, 就没有必要紧抓现场管理。如此, 对施工现场的混乱置之不理, 给更大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2) 施工现场混乱。

施工现场混乱, 建筑材料胡乱堆积, 工具随意摆放, 工人懒懒散散, 随意作业。私拉乱搭电线, 随意摆弄机器。并非无章可循, 也并非事先没有做好工作计划, 只是, 混乱的管理下, 所有的规则都成了摆设。这种现象, 在当前的建筑行业中相当普遍。

3) 员工素质偏低。

一直以来, 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 技术人才较少, 再加上近期的较突出的“用工荒”问题的困扰, 用工单位在用人上更不敢挑剔, 许多未经培训的人员被招收入岗, 若再不重视岗前培训, 那么, 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将大大提升, 使得安全问题也困扰着施工单位。

4) 不安全因素密集。

建筑行业属于高危险性行业。现代建筑多为高层建筑, 常需露天进行高空作业, 劳动强度大, 生产过程复杂, 安全隐患多。尽管如此, 还是有施工单位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没有严密的生产制度进行保障, 再加上施工人员的素质低等因素, 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给施工带来不良影响。

2 施工现场管理原则

1) 基础性原则。

要做好施工现场管理, 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 如会计工作、定额工作、业务核算等, 这些工作非常基础, 却也是现场管理工作一个组成部分。

2) 综合性原则。

所谓综合性原则, 就是不应将管理中各项事务孤立开来, 分别管理, 而应该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全面管理, 不断地将工艺标准和管理标准落实, 从而实现整体优化。

3) 动态性原则。

施工现场中, 环境和条件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管理也应适应这种变化, 进行动态管理。各生产要素在动态变化中重新组合, 管理者要时刻注意这种变化, 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对可能地隐患及时排除。

4) 群众性原则。

虽然管理人员积极排除干扰, 努力理清现场管理工作的思路, 给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便利, 但是, 现场管理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还是得依靠所有的作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够完成。管理人员要重视每一个岗位, 帮助每一个作业人员完成自我管理, 从而争取到对现场管理工作的配合。归根到底, 现场管理工作依赖群众素质的提高来完成。

3 施工现场管理要点分析

科学有效的现场管理, 能够及时清除施工现场的隐患, 为建设项目价值的顺利实现提供管理保障。具体说, 施工现场管理要把握4个要点:

1) 组织机构管理。

组织机构是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合理地构建组织机构, 有助于充分发挥管理功能, 进而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科学的组织机构设置和高效的管理体系是确保工程项目每个环节、工序、流程顺利完工的前提。

2) 安全管理。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安全问题贯穿始终, 安全管理为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们应对生产过程中的人、事、物进行跟踪控制, 及时发现不安全行为或状态, 将其扼杀, 不给隐患留下可趁之机。所谓“预防为主”, 隐患的萌芽状态, 就是消除安全隐患的最佳时机。这个工作, 不是几个人注意就可以做到的, 需要所有人的参与, 所有机构重视才能完成。因此, 有必要从认识上着手, 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 让大家从思想上对那些不安全的因素重视起来, 要人们明白, 这不是危言耸听, 是实实在在的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的行动。我们要坚决地对私搭乱接电线现象说不, 要对违禁使用生产设备的行为严厉制止, 紧抓落实, 防患于未然。安全管理遍布整个项目的始终, 也应随着生产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不断地适应客观变化的生产活动, 在不断的历练中提高自己的安全管理水平。

3) 材料管理。

建筑材料和设备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其价值不菲, 占用了工程造价中过半的比例, 其品质好坏直接决定了建筑物质量的高低。采购人员在购材时, 应仔细斟酌, 保证买到的材料质优价廉。施工前, 我们要收集货源信息, 对材料进行研究, 保证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在发放施工资料前, 还要制定好材料需求计划, 按需发放, 杜绝浪费。在施工中要根据现场的进度, 适当调整材料的进场用量, 严禁多余的物资在现场堆积。此外, 还应注意到, 水泥和钢筋等材料, 一旦受潮或腐蚀, 将影响使用, 应避免不当保管造成材料毁损。

4)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测量控制是质量管理主要的管理方法。施工前, 相关技术监理人员要对建筑物的尺寸、误差、高程等信息进行确认, 并在施工中随时检查测量, 及时发现并处理其中不合要求的地方, 立即通知施工方进行整改。指令文件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 将施工单位的建筑任务以书面的形式传达, 以明确施工单位的责任。实验控制为材料和工程品质提供了可信的技术指标, 将现场的材料进行物理、化学性能的鉴定, 实验所测得的数据是评判质量状况的依据。

4 结语

施工的现场管理涉及到工程项目的方方面面, 其具体而精细的工作为工程顺利高效地完成提供了保证。企业现场管理水平也是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优秀的现场管理, 将企业决策层的项目目标意识, 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达成共识, 全过程、全方位地实施到工程的每一个方面, 最终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永盛.浅析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J].城市建设, 2010 (5) :39-40.

[2]陈波.浅析目前施工企业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10 (11) :61-63.

[3]李建清.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J].科技资讯, 2009 (3) :15-16.

现场施工管理 第10篇

1 技术问题

作为一个工程项目, 特别是施工工程, 其施工工艺复杂, 材料品种繁多, 各施工工种班组多。这要求我们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技术准备, 首先, 必须熟悉施工图纸, 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 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 每一分项 (部) 工程, 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 (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 各气候等自然条件, 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 并以横道图或网络图表示出来, 从大入小, 由面及点, 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入受控范围之中。其次, 针对工程特点, 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 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 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

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 技术工长及工人, 新技术新工艺培训, 施工规范, 技术交底等工作。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 了解具体的施工工艺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道的工序, 了然于心, 做好各方面突发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 以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 技术交底, 可以使施工技术工人, 工长熟悉新的施工工艺, 新的材料特性, 共同提高技术操作、施工水平, 进而保证施工质量, 再者, 从技术角度出发, 施工质量问题是否达到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标准要求, 仅仅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做出严格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有相应的质量检查制度, 而建立完善的质检制度、质检手段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 所以, 必须做好技术储备, 针对每一工序、每一施工工艺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质量验收标准, 以确保工程质量。

2 材料问题

相对于土建施工, 施工工程有其固有的特点, 主要的一方面, 就是其所需的材料种类繁多, 并且, 经常有许多最新的材料应用的问题。因此, 针对材料的问题, 必须解决好材料的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材料供应。配合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 精心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 组织材料商供货。

2.2 材料采购, 面对品类繁多的材料采购单, 必须将数量 (含实际损耗) 、品牌、规格、产地等一一标识清楚, 尺寸、材质、模板等必须一次到位, 以避免材料订购不符, 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2.3 材料分类堆放。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及进度情况, 合理安排材料进场, 对材料做进场验收, 抽检抽样, 并报检于甲方、设计单位。整理分类, 根据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指定位置归类堆放于不同场地。

2.4 材料发放。使用追踪, 清验。对于到场材料, 清验造册登记, 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 并且需对发放材料进行追踪, 避免材料丢失, 或者浪费。特别是要对型材下料这一环节严格控制。对于材料的库存量, 库管员务必及时整理盘点, 并注意对各材料分类堆放, 易燃品, 防潮品均需采取相就的材料保护措施。

3 施工的问题。

施工的关键是进度和质量。对于进度, 原则上按原施工组织计划执行。但作为一个项目而言, 现场情况千变万化, 如材料供应, 设计变更等所难免, 绝对不能模式化,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安排。施工质量能否得于保证, 最主要的是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来完成每一工序, 严禁偷工减料。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 即自检、专检、联检, 通过层层的检查, 验收后方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 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4 人员管理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怎样才能将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有机地捏合成近卫军呢?首先, 必须营造出一种荣辱与共的氛围, 职责分明但不失亲和力, 让所有的员工都感到自己是这个项目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一些, 就需要我们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对工人要奖罚分明, 多鼓励、多举办各类生产生活竞赛活动, 从精神物质上双管齐下, 培养凝聚力。其次, 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 各岗位职责, 权利明确, 做到令出必行。一支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 面对工期紧逼, 技术复杂的工程, 只有坚决服从指挥, 才能按期保质完成施工任务。再者, 针对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经济杠杆的手段, 对人员管理必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5 资料管理的问题

一个项目的管理, 除了材料、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认别, 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资料的管理。任何项目的验收, 都必须有个竣工资料这一项。竣工资料所包含的材料合格证、检验报告、竣工图、验收报告、设计变更、测量记录、隐蔽工程验收单, 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作联系函、工程签证等等, 都要求我们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一一注意收集归类存档。如有遗漏, 将经竣工验收和项目结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有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6 成品保护的问题

针对装饰工程的特点, 成品保护可谓是至关重要, 作为最后的一道工序, 任何一个小的破坏都会从整体上破坏美感, 影响工程验收。对于成品保护, 必须采取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做法来防护。所谓主动, 即采取相应的相关防范强制性的制度, 比如不准在成品地面上使用铁梯等规定, 所谓被动, 即采取相关的防碰撞等手段来保护成品, 比如在玻璃等易碎品上遮盖胶合板等措施。总之, 必须对成品保护问题天天讲、日日抓, 重点治理, 加强灌输成品保护的意识, 提高工人的认识。

7 施工安全的问题

主要是关于防火、禁止乱搭接电线、戴安全帽, 脚手架搭设, 安全带等相应的施工安全问题, 需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日日抓, 天天讲, 多培训学习, 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现场施工质量控制, 一是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 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二是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只有将它们有效地控制起来, 使它们处于被控状态, 才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三是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 因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 有效的控制现场的施工管理。

摘要: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规划、设计、审核到施工及竣工验收, 资料归档管理, 整个流程, 环环相扣, 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闪失, 否则其所引起的损失均是难以估量的。在此过程中, 许多设计中考察欠缺, 或是同实际情况有出入的问题都会凸现出来, 甚至同以后使用维护相关的问题也会有所暴露, 值得重视, 更何况其任何一道工序均会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致命的缺陷。因此, 对于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现场施工,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TN-S系统;接地与保护;操作人员

1.安全用电技术措施

1.1接地与接零

1.1.1临时用电采用TN—S供电系统,即把工作零线和专用保护线在供电电源处严格分开的供电系统,也称三相五线制,电器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线连接。

1.1.2电气设备应根据要求作接地或接零线。但在同一系统中不准部分设备作保护接零,另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地。

1.1.3条件恶劣的施工现场的电气设备必须采用保护接零。

1.1.4保护零线上不得装设开关或熔断器。

1.1.5保护零线应单独敷设,不作它用,重复接地线应当与保护零线连接。

1.1.6保护零线采用统一标志,即绿黄电线,在任何情况下不准使用绿黄双线作负荷线。

1.2设置漏电保护器

总配电箱和开关箱设置两级漏电保护器,且两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保护的功能。

开关箱中必须设置漏电保护器,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除做保护接零外,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安装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应装设在配电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和开关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所选用的漏电保护器符合国标GB6829—86《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且属于电流速动型,开关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小于0.1S。在潮湿和有腐蚀介质场所使用漏电保护器采用防溅型产品,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小于0.1S。

1.3安全电压

工人宿舍、仓库采用36V安全电压。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场所的照明电源,电压不大于24V。

1.4電气设备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4.1采用“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1.4.2动力、办公室和照明线路分路设置,照明线路接线接在动力开关的上侧。

1.4.3分配电箱装设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地方,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超过30m,开关箱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不超过3m。配电箱、开关箱均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场所。

1.4.4配电箱、开关箱周围有足够两人同时工作的空间,其周围不堆放任何有碍操作、维修的物品,且没有灌木杂草。

1.4.5配电箱、开关箱安装端正、牢固,移动式的箱体安装坚固的支架上。固定式配电箱、开关箱的下面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1.5m。

1.4.6电箱、开关箱采用厚度大于1.5mm的钢板制作。

1.4.7配电箱、开关箱中导线的进线孔和出线孔设在箱体下底面。

1.5电气设备的安装

1.5.1配电箱内的电器安装在金属安装板上,然后整体紧固后,再配在配电箱内,金属板与配电箱体作电气连接。

1.5.2配电箱、开关箱内的各种电器设备之间,设备与板四周的距离符合有关工艺标准的要求。

1.5.3各种箱体的金属构架、金属箱体,金属电气安装板以及箱内电器的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底座、外壳等必须作保护接零,保护零线应经过接线端子板连接。

1.5.4配电箱后面排线整齐,绑扎成束,并用卡钉固定在盘板上,盘后引出及引入的导线应留出适当的余度,以便检修。线剥削不伤线芯或过长,导线压头牢固可靠。

1.6电气设备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6.1维护电工必须持证上岗。

1.6.2各类用电人员做到: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所有用电设备的性能。使用设备前必须按规定配备好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并检查电气装置和保护设施是否完好。严禁设备带“病”运转。停用的设备必须拉闸断电,锁好开关箱。电工负责保护所有设备的负荷线、保护零线和开关箱。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解决。搬迁或移动用电设备,必须经电工切断电源并作妥善处理后方可进行。

1.7电气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1.7.1施工现场的所有配电箱、开关箱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和维修。由维护电工负责。工作时穿戴好绝缘用品,使用电工绝缘工具。

1.7.2检查、维修配电箱、开关箱时,必须将其前一级相应的电源开关分闸断电,并且挂上停电标志牌,严禁带电作业。

1.7.3配电箱内盘面上标明各回路名称、用途的同时要做出分路标记。

1.7.4配电箱、开关箱有专人负责。施工现场停止作业一小时以上时,将动力开关箱上锁。

1.7.5电气箱内不允许放置任何杂物,并应保持清洁。箱内不得挂接其他临时用电设备。

1.7.6熔断器的熔体更换时,严禁使用不符合规定的熔体代替。

1.8施工现场的电缆线路

工程供电箱至施工现场配电室采用电缆截面积不小于80平方毫米五芯电缆架空敷设。

1.9室内导线敷设及照明装置

1.9.1办公室采用220V电源照明并装设漏电保护器;食堂采用36V安全电压照明。办公室采用吸顶式日光灯管;食堂采用防水型灯头;由于食堂有电冰箱、消毒柜、电饭堡、饮水机等用电设施,故食堂采用220V防水型插排。

1.9.2室内电源线均采用穿塑料管沿棚及墙内敷设。

2.安全用电组织措施

2.1建立技术交底制度

由安全员王勇及工长王铁成对电工、各类用电人员进行安全用电技术交底,并在交底文字资料上履行交底人和被交底人的签字手续,注明交底日期。

2.2建立安全检测制度

定期对临时用电设备进行检测,主要内容是:接地电阻值,绝缘电阻值,漏电保护动作参数等。

2.3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项目部按公司《程序文件》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定期进行检查并作好记录。

9S管理在企业现场管理的应用研究 第12篇

中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引入5S理念,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6S、7S理论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9S理论是由早期的5S、6S、7S等渐渐引申而来,9S理论与架构的出现,标志着该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现场管理的主要趋势。

企业推行9S管理关键是所做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有效开展9S管理活动,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整体素质,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前沿阵地。所以,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意义重大。

在目前可查阅的文献中,研究5S管理的论文居多,涉及9S管理的则相对较少。9S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医院管理、高校管理等方面,针对企业现场管理的文献较少。有鉴于此,本文结合企业现场9S管理的推行实践经验,通过梳理9S管理的实施流程,总结相关的实施技巧,为企业推行9S管理提供新的管理思路。

2 9S管理概述

2.1 9S管理的构成要素

9S管理是在5S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拓展和重构升华。结合现场管理的实际经验,提炼出有别于常见9S管理的构成要素,常见9S管理的要素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节约、安全、服务、满意和素养。而本文中的9S管理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安全(Safety)、节能(Saving Energy)、学习(Study)、永续(Sustainability)、素养(Shitsuke)。以上9个要素中,学习和永续体现企业持续打造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目标,节能体现绿色生产、构建节能环保企业的社会责任,素养是开展其他要素活动的基础。9S管理各要素的实施原则和实施要领,如表1所示。

2.2 9S管理的目的

现场管理是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

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大目标是提高营业额,创造利润,与员工共同发展,让企业得到永续经营。9S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管理,9S管理为质量、效率、成本、交货期、技术和人力等要素提供基础保障,最终增强企业团队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图1所示)。9S管理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企业管理者对现场管理认识的高低,也决定了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

3现场9S管理的流程

企业应建立公司级9S管理委员会和9S管理实施小组。9S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9S管理的统筹工作,9S管理实施小组负责9S管理的具体现场实施。

现场9S管理过程可参照PDCA的原则,主要包括班组计划(P)、现场实施(D)、审核评价(C)及沟通改进(A)四个步骤的循环流程,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9S管理实施小组负责该流程具体实施,公司9S管理委员会负责总体的绩效评估。

3.1班组计划

为了保证9S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确保实施效果。需要制订班组实施计划。各班组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公司的9S管理制度,班组计划需对周期性的工作内容做出规划。为保证班组计划和9S管理的实施,提高班组员工的9S管理技能,需要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班组9S培训的形式有室内培训、现场示范和经验交流等。

3.2具体实施

全面实施9S管理前进行各班组的责任区划分,划分原则为根据“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责任区内借给其他部门或承包商使用的区域,9S管理工作由其他部门或承包商具体负责,由责任区部门监督并及时提醒对方实施9S管理。责任区的边界责任由相邻责任区共同管理。对划分的责任区设计并制作区域9S挂牌,包括责任区名称、范围、区域9S标准、责任班组、评估人、评估考核结果挂牌和一张标准的该区域9S照片。责任区确定责任班组和责任岗位,通常由责任区划分表和分布图组成。

3.3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对班组9S管理的效果进行检查、纠正和落实。通过及时的审核评估,及时发现9S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并予以解决和改善,不断强化9S管理的效果。评估周期可分为每日、每周、每月和每年,评估对象可分为个人、班组、各责任区和公司等不同级别。组织形式可以有员工自我点检、9S管理小组、作业现场9S管理推行小组和公司9S管理委员会等。根据公司9S实施小组组织的现场检查和审核的结果,进行各班组责任区的9S绩效评估。

3.4沟通改进

将9S管理的公司级评比进行公示,员工对评比结果无异议后,应对优秀班组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奖励,推广学习其优秀的9S管理经验,指导其他部门和个人完善自身9S管理。各班组之间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分享9S管理技巧和经验,并将好的做法固化做进一步推广。在整改过程中,各班组9S小组应当对问题的整改工作进行跟踪,记录问题点的整改情况,督促所有问题得到全面改善。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隐患,应根据问题整改难度确定整改期限。

4现场9S管理的实施技巧

4.1“定点”摄影

“定点”摄影是指在同样的位置、同样的高度、同样的方向,对同一现场或物品改善前和改善后进行图片拍摄,便于员工了解9S管理的改善成果,直观体现改善前后的现场对比。“定点”摄影可运用于9S管理其他要素的实施环节,作为实施前后对比或阶段对比。开展“定点”摄影时,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拍摄前对员工进行教育,必须征得被拍摄者的同意。拍摄时,拍摄者应尽量站在同一位置、同一高度、同一方向,针对同一物体。如果要变焦,应使用同一焦距。定点拍摄的照片建议印上或记录好日期,以保证一手资料的客观性和严谨性。

4.2“三定”原则

“三定”原则指定位(场所标志)、定品(品名标志)和定量(数量标志)。该方法主要用于9S管理实施的整理、整顿阶段。确定“三定”标准及原则,应结合“油漆”作战实施。定位是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和便利性,决定物品的摆放位置。使用频率越低的物品,应放置在距离工作场地越远的地方。通过对物品进行定位,能够保持现场物品整齐,知道物在何方。定品是让所有人甚至是新员工一眼就能看出存放的物品是什么,明白此为何物。定量是让员工能一眼看出物品的库存量,提高员工拿取物品数量的准确性,做到心中有数。

4.3目视化管理

目视化是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作业,达到提高效率的一种管理手段,是实现透明化管理的有效方法。目视化管理是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通过“三现”(现场、现实、现物)来开展9S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

(1)责任区标志每个责任区应竖立相应责任区标示牌,包括责任区域名称、范围、布局图、区域9S执行标准、责任人、检查日期,以及9S标志张贴区域和图片展示区域。

(2)各类安全标志安全标志包括各类安全设备警示标志,公司内各类通道的标志,工艺工装设备的颜色标志,公司内流体管道标志和工作场所区域线、定位线等。

(3)管理看板包括9S管理宣传看板(海报或标语等)、月度评比板,以及9S管理看板(包括部门组织架构、月度工作主题、三级安全检查、月度计划、点检计划和改善情况等)。

4.4红牌作战

红牌作战是将必需品贴上红牌,通过现场红牌,能让其他人迅速、准确判断必需品并加以区分。为保证红牌计划能顺利的实施,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成立红牌专案、决定红牌对象、设定红牌标准、制作红牌(包括名称、数量和理由)、贴红牌和处理评价红牌。在实施红牌作战以前,务必让所有的员工都明白,红牌作战是为了将有问题的地方清晰地标识出来,便于现场9S管理改善,全体员工应树立正确的认识,并予以积极的配合。在挂红牌时一定要有确凿的证据和充分的理由,挂红牌的频率不宜过高,建议一般每月一次,最多每周一次。

4.5“专员”活动

“专员”活动是指在9S管理实施过程中,采取各区域、机器设备由专人负责的管理方式。为保证专员活动的有效开展,需制定相关的活动方案,主要包括依据现场划分责任区域,确定责任人,明确责任人的相应职责。将具体划分的区域和责任人上报至公司9S管理委员会。由公司9S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制作相应的看板,对责任区域和责任人进行公示。对于现场9S管理整改问题进行跟踪关闭,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存档工作。

5结语

9S管理是一个企业现场管理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色管理文化,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生产现场对方法、材料、机器和人员等各个生产要素所开展的合理有效管理,夯实现场持续改善的基础,不断提高员工的个人素养,9S管理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文章梳理出9S管理的意义和目的,结合节能环保和组织学习的理念,对现有9S管理要素进行优化和重构,系统分解各要素的实施要点,形成一种创新性的企业现场9S管理模式。在分析现场9S管理实施流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现场管理的实际经验,给出9S管理的相关实施技巧。

关键词:9S管理,作业现场,流程控制

参考文献

[1]马长昊.浅谈现代企业的“9S”管理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02):198-200.

[2]徐耀群,郑浩.9S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2,3(10):201-206.

[3]姜静,曲淑德,周宇.浅谈如何在企业推行9S管理[J].2012,(4):20.

上一篇:跳远运动的教学策略下一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