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句式差异及其翻译

2024-05-10

英汉句式差异及其翻译(精选9篇)

英汉句式差异及其翻译 第1篇

一、倍数的增加

1. 使用形容词/副词的原级或比较级表示

先看以下两句:①The volume of the earth is 49 times as large as that of the moon.②The volume of the earth is 49 time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moon.例①用的是形容词原级,其意义十分明确,可以译作:地球的体积是月球的49倍。例②用的是比较级,因此,不少人将其译为:地球的体积比月球的大49倍。那么事实如何呢?经查证,地球的体积是月球的49倍(或者说地球的体积比月球大48倍)。故例②的上述译法是错误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英语中运用比较级的形式表示“增加多少倍”是包含基数的,而汉语通常表示的是净增的倍数,不含基数。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请看下面实例:③A-sia is 4 times larger than Europe.据查,亚洲的面积是4,400万平方公里,欧洲的面积是1,016万平方公里,前者约是后者的4倍。所以,上例可以译为:亚洲的面积是欧洲的4倍(或亚洲的面积比欧洲大3倍)。此例很好地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因此,理解英语倍数增加时,要注意汉英差别,即:英语中表示增加了n倍,汉语应译为增加到原来的n倍,反之亦然。

2. 使用含有增加意义的动词

如用increase (expand,enlarge,rise)+by n times/to n times/n times/n fold表示。这种结构同样包含基数,翻译时应灵活处理。如:Asia is larger than Europe by 4 times.亚洲的面积是欧洲的4倍(或亚洲的面积比欧洲大3倍)。The steel output has increased to 4 times.钢产量增加到(原来的)4倍(或钢产量增加了3倍)。The size of this school has been enlarged 5 fold.这个校园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5倍(或这个校园的面积增加了4倍)。注意:这里不管是用by n times,to n times还是直接用n times或n fold,它们只是形式不同,但表示的意义却是一样的,即:增加到原来的n倍或增加了n-1倍。

3. 使用百分数表示

当增加的幅度不足1时,可用百分数表示。如:The school fees have risen (by) 70%.学费增加了70%。这里,百分数与上面的倍数不同,它表示的是净增数,rise by 70%,应译为“增加了70%”。由此可以推断,下面例句中的百分数也属净增数。The output of machines in 1995 increased by 300%compared with 1980.a.1995年的机器产量比1980年增加了300%,b.1995年的机器产量是1980年的4倍,c.1995年的机器产量比1980年多3倍。

二、倍数的减少

1. 用形容词(副词)的原级或比较级表示

例如:①This bridge is 3 times as short as that one.②A tractor runs 3 times slower than a car.从例①②可以看出,英语倍数的减少与增加在表达方式上是一致的,均用n times、n fold表示。不同的是,句中使用了具有“减少”“变小”“降低”“放慢”等含义的形容词或副词,这与汉语的表达方式相去甚远。汉语在表达“减少”的概念时,一般用“A是B的几分之一”表示,而不说“A比B减少了多少倍”。因此,理解和翻译时,要注意变换。现选择例①翻译如下:这座桥是那座桥长度的三分之一/这座桥比那座桥短三分之二/那座桥的长度是这座桥的三倍/那座桥比这座桥长两倍。从上例可以得出结论:在表示倍数“减少”时,如果减少n times,汉语可理解为减少到了原来的1/n,减少的幅度为(n-1)/n。

2. 用含有减少意义的动词表示

如reduce,(decrease,shorten,fall,drop等)+by n times/to n times/n times/n fold表示。如:①The automatic assembly line shortened the assembling time by (to) 5 times.②By using this new method,the cost of energy was reduced 4times.套用上面的推论,例①可译为:这条自动装配线使装配时间减少到原来的五分之一(或这条自动装配线使装配时间减少了五分之四)。例②可译为:使用这种新方法,能源的消耗减少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或使用这种新方法,能源的消耗减少了四分之三)。

3. 如果减少的倍数是小数,用百分数表示

如:The output of coal dropped by (to) 2.5 times.翻译这个句子时,首先依照上述方法,把减少的数量用1/2.5表示。然后再把它转化为百分数,即:1/2.5 x 100%=40%。那么,上述例①可译为:煤的产量减少到了(原来的)40%(或煤的产量减少了60%)。作为数量对比,请看下例:By using a new process,the prime cost of this television set was reduced 3.4 times.同样,1/3.4×100%=29%。所以,该句可以译作:通过采用新工艺,这种电视机的主要成本降到了(原来的)29%(或通过采用新工艺,这种电视机的主要成本降低了71%)。

以上本文就英汉倍数增加和减少的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英语倍数表达的特点及汉译时应采用的方法。在理解和翻译含有倍数的英语材料时,只要注意把握这些特点和方法,必要时对个别有异议的及时进行检验,英汉倍数是完全可以做到正确互译的。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倍数的表达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验证和分析,总结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翻译方法,对英汉倍数的理解和互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倍数,增加,减少

参考文献

[1]孟宏党.翻译专著中英语倍数译法的几个问题[J].中国翻译, 1996(6).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第2篇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是语言中的精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习语上表现为因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而产生的明显差异.英汉习语所反映的多种文化差异,为跨文化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中英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

作 者:刘铁成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漯河,46刊 名:中州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年,卷(期):“”(6)分类号:H034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英汉句式差异及其翻译 第3篇

【关键词】语法衔接 照应 替代 省略 连接

一、引言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衔接不当就会造成语义链断裂或语义模糊,话语不连贯,不成语篇。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两者的衔接形式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1.无对应形式的衔接手段,如汉语没有英语关系代词这种衔接手段;2.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在使用频率和习惯上有所不同”。这种衔接机制的差异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本文主要从语法衔接的角度分析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通过两者的对比,探讨调整衔接手段的转换方法,从而使译文表述清晰自然,达到语篇连贯效果。

二、语法衔接

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有复现和同现。徐莉娜在《英汉翻译原理》一书中指出,语法衔接的四种手段中,衔接项与被衔接项之间在语篇表层受到某种形式规则的限制,在语篇深层受到被衔接项语义的限制。

1.语法衔接的分类。语法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解释另一个成分含义的参照点的衔接手段,其又分为人称照应、指示词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种情况。替代是用替代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的衔接手段。“替代词指示形式,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去寻找。”被替代的成分也是确定替代词含义的参照点。“根据被替代成分的语法性质,替代词相应地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三种。”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被称作“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其表现为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具有同语义内容、同语法结构的另一个语言成分。连接指的是通过连接词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

2.英译汉语法衔接的翻译特点。由于照应、替代、省略都涉及到参照对象或替代者与被替代者之间的关系,译者在翻译时心中要时刻留有“空位”,只有参照对象或被替代者的“空位”得以填充时,才能确定词义进行翻译。因此,这三种语法衔接的翻译共性可以概括为“不见参照单位不译”,具体表现为“比较关系不明不译,即不见比较对象不译”“代词不见指代对象不译”“空位不填不译,即不见被省略对象不译”。连接涉及的是语言单位与语言单位或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译者在操作时应首先识别命题,明确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译入语习惯决定逻辑关系的显隐表现形式。连接的翻译特点可以表述为“逻辑关系不明不译”。

三、案例分析

1.照应。照应关系是建立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比较词项与其前指或后指间联系的基础上。在此,前指和后指均统称为参照语,而照应语即为参照语的解释对象。若照应语成为翻译的焦点,那么参照语即为翻译的视点。照应语的含义依赖参照语而确定,所以在含有照应衔接的篇章翻译中,“不见参照语不译”。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参照语。

[1] When we say that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we dont mean that he created it, developed it, designed it, or invented it. (100 Greatest Science Discoveries of All Time)

我们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并不意味着他创造了新大陆,也不是说他开拓了、设计或发明了新大陆。(徐莉娜译)

原文the New World…it译文新大陆……新大陆

原文衔接模式语法衔接:人称照应译文衔接模式词汇衔接:原词复现

例[1],该句译文两处含有翻译技巧。首先,“When we say…we do not mean…”

是对比照应关系,应突出对比结构的对称效应。再次,此对比结构中含有四个代词“it”,“it”出现频率过高。汉语倾向少使用代词,多使用名词以避免出现指代模糊或混乱的现象。因此,该句中高频代词“it”宜采用以名译代,译作“新大陆”和删减代词两个技巧来处理译文的衔接和连贯问题,尽可能保持对比结构的对称效应。

2.替代。替代是为了避免相同成分的重复,是一种典型的使语言简洁并促进语篇连贯的形式手段。英语中的替代在英译汉时倾向借助词汇复现或重复译法手段来实现连贯,维持语义链。因此,为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英语替代衔接汉译时要秉持“不见所代对象不译”的原则。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所代对象。

[2] The same weight and build, too, and when the one with the pencil-line mustache wore his black shoes with the elevator heels—which he did every day—they were the same height.(An Extract from A Courtly Gesture)

此外,他们体重一样,体格相同。只要那个蓄着一撇小胡须的人穿上黑色的高跟鞋—他天天都穿高跟鞋—他们就一样高了。(徐莉娜译)

原文wore his black shoes with the elevator heels…did译文穿上黑色的高跟……天天都穿高跟鞋

原文衔接模式语法衔接:动词性替代译文衔接模式词汇衔接:复现

“do”是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性替代词,汉语里对应的表达一般是“这样做、那样做或这样、那样”,例[4]译文中,将“do”译作“穿”,采用了原词复现的方法,从而将替代性动词具体化,这是英译汉时常见的翻译方法。

3.省略。省略是与替代密切相关的一种衔接形式,又称作“零替代”。零替代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没有实际语音形式,很容易被忽略。准确翻译省略衔接的原则就是“空位不填不译”。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空位的前指。

[3]Women loved him; Men like him—even Aubrey^, who didnt like anyone.

(An Extract from A Courtly Gesture)

女人爱他;男人喜欢他—连几乎不喜欢任何人的奥布里对他也有几分好感。(徐莉娜译)

原文Men like him—even Aubrey…译文男人喜欢他—奥布里对他也有几分好感

原文衔接模式语法衔接:省略译文衔接模式词汇衔接:近义复现

例[3] 中省略成分是“like him”,属于动词性省略。通过增此回补空位信息,显化原文中被省略成分,使译文语义明晰。

4.连接。连接是利用连接词来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常见的逻辑关系有时间逻辑和递进、转折、对照、举例和因果等关系。在语篇中逻辑关系既可以由连接词显化,也可以隐化在语义中。翻译时,第一步是要明确逻辑关系,“逻辑关系不明不译”,第二步是要决定是否需要显化逻辑关系,这个由译文的语义明晰度决定。

[4] 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我对他讲的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

例[4]“with brutal frankness”中没有连接词,却暗含转折关系。该句翻译的操作过程如下:①识别谓词,“talk”、“brutal”、“frank”; ②填充参与者,并依据谓词数量将小句切分为三个小命题,即“I talked to him”、“My words are brutal”、 “My words are frank”; ③依据命题间的关系,进行基本句型转换:“talk”命题的主谓结构转换为主题语,“brutal”和“frankness”拓展为评述语;④语篇结构完型:增加转折连词,突出原文隐性的逻辑关系;⑤顺译:与原文语序保持一致。本译文通过增加连词“虽然……但是”显化了原文的逻辑关系。

四、结语

语法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语义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连贯是衔接的语义基础,衔接是连贯的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英汉语都有各自的语法衔接机制,在衔接形式和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翻译时,若形与义发生冲突,应易其形,存其义,实现语义对等,维持相同的语义链,从而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语义连贯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莉娜.英汉翻译原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2]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简论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及其翻译 第4篇

英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用于表达时虽然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比如,用词习惯差异:英语少用动词,名词和介词所占成分居多;汉语则相反,连动式、兼语式句子不乏其例。

另外,英汉句子表达在语序、行文格式、文化层面等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英汉句子结构上看,英汉两种语言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差异:形合型和意合型、语法型和语义型、主谓型和主位述位型。

二、英汉互译技巧举偶

1.英语句子是形合型,汉语句子是意合型。英语是形合型语言。以主谓结构为主干的英文句子,通过许多反映形式关系的动名词、分词、动词不定式、连词、介词、关系词等把句子其他成分逐层展开构成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向外扩展, 形成“树杈型”句式结构。汉语则是意合型语言。汉语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强调“从多而一”的思维模式,通过多个动词连用并按时间顺序把事情说明清楚,形成“流水型” 的句式结构。

例如,Not knowing his name,I don’t know how to introduce him.(由于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不知道怎样介绍他。) 句中动词“know”为中心词,“Not knowing his name”表示原因,“how to introduce him”是动词不定式的复合结构在句中充当宾语成分。

2.英语句子重语法,汉语句子重语义。英文句子主要借助于语言手段,包括词汇、句型和语法等来实现语言连接; 因此,英语中语法关系、时态、语态、数都很清楚,而汉语是通过意义上的连贯来实现语言连接的。汉语句子往往将次要语义部分放在句子前面而将主要语义部分放在句子后面, 而英语则相反。互译时必须注意句子结构差异和语义差异才能准确把握。

例如,The business of Mac Donald’s began in the late 1940s,when its founders Dick and Mac Donald opened a small drive-in restaurant in San Bernardino,California.(20世纪40年代末,麦当劳创始人迪克和麦克麦当劳以在加州圣贝纳迪诺开的一家路边小餐馆起家。)

3.英语的句子结构是主语加谓语,汉语句子结构是主位加述位。英汉句子在结构上虽然具有相似性,但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导致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英文句子大部分都是主语加谓语结构(S+V),而汉语句子结构大部分为主位加述位(亦称主题+述题)。

例如,A young women was on the way to her mother’s home with a fat baby on her back and a chicken in her left hand, a duck in her right hand.(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背上背着一个胖娃娃,一位年轻妇女走在回娘家的路上。)比较以上英文句子及其翻译,读者不难看出:英汉句子主谓部分基本相同,但英文句子后面部分在翻译时就需要调整了。

此外,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还有很多。

比如,英文句子是静态的表达而汉语句子则是动态的表达(如:The meeting is a great success.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 )、英文句子重物称而汉语句子重人称(如: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么啦?)、英文句子多用被动句、复合长句和代词而汉语句子多用主动句、简单句、少用代词(如:Many things can be done on the Internet in our daily life.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以在网上完成。)等等。

三、结束语

由于东西方人们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等差异导致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原语和译入语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语义差异,才能正确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用特征,才能准确把握句子的具体含义,避免产生误译、错译或者生搬硬套的翻译方式。

摘要:英汉句子结构差异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东西方人们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等差异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同时,语言又具有相似性。英汉句子互译的准确性建立在对两种语言语法、语义、句子结构差异的认识基础上。文章简述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及其互译技巧。

关键词:句子结构,差异辨析,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严尽忠.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翻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4):133.

英汉句式差异及其翻译 第5篇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衔接不当就会造成语义链断裂或语义模糊, 话语不连贯, 不成语篇。英语是形合语言, 汉语是意合语言, 两者的衔接形式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在:1.无对应形式的衔接手段, 如汉语没有英语关系代词这种衔接手段;2.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在使用频率和习惯上有所不同”。这种衔接机制的差异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本文主要从语法衔接的角度分析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 通过两者的对比, 探讨调整衔接手段的转换方法, 从而使译文表述清晰自然, 达到语篇连贯效果。

二、语法衔接

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词汇衔接有复现和同现。徐莉娜在《英汉翻译原理》一书中指出, 语法衔接的四种手段中, 衔接项与被衔接项之间在语篇表层受到某种形式规则的限制, 在语篇深层受到被衔接项语义的限制。

1.语法衔接的分类。语法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解释另一个成分含义的参照点的衔接手段, 其又分为人称照应、指示词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种情况。替代是用替代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的衔接手段。“替代词指示形式, 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去寻找。”被替代的成分也是确定替代词含义的参照点。“根据被替代成分的语法性质, 替代词相应地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三种。”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 被称作“零替代” (substitution by zero) , 其表现为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具有同语义内容、同语法结构的另一个语言成分。连接指的是通过连接词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

2.英译汉语法衔接的翻译特点。由于照应、替代、省略都涉及到参照对象或替代者与被替代者之间的关系, 译者在翻译时心中要时刻留有“空位”, 只有参照对象或被替代者的“空位”得以填充时, 才能确定词义进行翻译。因此, 这三种语法衔接的翻译共性可以概括为“不见参照单位不译”, 具体表现为“比较关系不明不译, 即不见比较对象不译”“代词不见指代对象不译”“空位不填不译, 即不见被省略对象不译”。连接涉及的是语言单位与语言单位或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 译者在操作时应首先识别命题, 明确逻辑关系, 然后根据译入语习惯决定逻辑关系的显隐表现形式。连接的翻译特点可以表述为“逻辑关系不明不译”。

三、案例分析

1.照应。照应关系是建立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比较词项与其前指或后指间联系的基础上。在此, 前指和后指均统称为参照语, 而照应语即为参照语的解释对象。若照应语成为翻译的焦点, 那么参照语即为翻译的视点。照应语的含义依赖参照语而确定, 所以在含有照应衔接的篇章翻译中, “不见参照语不译”。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参照语。

[1] When we say that Columbus “discovered”the New World, we don’t mean that he created it, developed it, designed it, or invented it. (100 Greatest Science Discoveries of All Time)

我们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并不意味着他创造了新大陆, 也不是说他开拓了、设计或发明了新大陆。 (徐莉娜译)

例[1], 该句译文两处含有翻译技巧。首先, “When we say…we do not mean…”

是对比照应关系, 应突出对比结构的对称效应。再次, 此对比结构中含有四个代词“it”, “it”出现频率过高。汉语倾向少使用代词, 多使用名词以避免出现指代模糊或混乱的现象。因此, 该句中高频代词“it”宜采用以名译代, 译作“新大陆”和删减代词两个技巧来处理译文的衔接和连贯问题, 尽可能保持对比结构的对称效应。

2.替代。替代是为了避免相同成分的重复, 是一种典型的使语言简洁并促进语篇连贯的形式手段。英语中的替代在英译汉时倾向借助词汇复现或重复译法手段来实现连贯, 维持语义链。因此, 为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英语替代衔接汉译时要秉持“不见所代对象不译”的原则。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所代对象。

[2] The same weight and build, too, and when the one with the pencil-line mustachewore his black shoes with the elevator heels—which he did every day—they were the same height. (An Extract from A Courtly Gesture)

此外, 他们体重一样, 体格相同。只要那个蓄着一撇小胡须的人穿上黑色的高跟鞋—他天天都穿高跟鞋—他们就一样高了。 (徐莉娜译)

“do”是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性替代词, 汉语里对应的表达一般是“这样做、那样做或这样、那样”, 例[4]译文中, 将“do”译作“穿”, 采用了原词复现的方法, 从而将替代性动词具体化, 这是英译汉时常见的翻译方法。

3.省略。省略是与替代密切相关的一种衔接形式, 又称作“零替代”。零替代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 没有实际语音形式, 很容易被忽略。准确翻译省略衔接的原则就是“空位不填不译”。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空位的前指。

[3]Women loved him; Men like him—even Aubrey^, who didn’t like anyone.

(An Extract from A Courtly Gesture)

女人爱他;男人喜欢他—连几乎不喜欢任何人的奥布里对他也有几分好感。 (徐莉娜译)

例[3] 中省略成分是“like him”, 属于动词性省略。通过增此回补空位信息, 显化原文中被省略成分, 使译文语义明晰。

4.连接。连接是利用连接词来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常见的逻辑关系有时间逻辑和递进、转折、对照、举例和因果等关系。在语篇中逻辑关系既可以由连接词显化, 也可以隐化在语义中。翻译时, 第一步是要明确逻辑关系, “逻辑关系不明不译”, 第二步是要决定是否需要显化逻辑关系, 这个由译文的语义明晰度决定。

[4]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我对他讲的话, 虽然逆耳, 却是忠言。

例[4]“with brutal frankness”中没有连接词, 却暗含转折关系。该句翻译的操作过程如下:①识别谓词, “talk”、“brutal”、“frank”; ②填充参与者, 并依据谓词数量将小句切分为三个小命题, 即“I talked to him”、“My words are brutal”、 “My words are frank”; ③依据命题间的关系, 进行基本句型转换:“talk”命题的主谓结构转换为主题语, “brutal”和“frankness”拓展为评述语;④语篇结构完型:增加转折连词, 突出原文隐性的逻辑关系;⑤顺译:与原文语序保持一致。本译文通过增加连词“虽然……但是”显化了原文的逻辑关系。

四、结语

语法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语义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连贯是衔接的语义基础, 衔接是连贯的表现形式, 二者相辅相成。英汉语都有各自的语法衔接机制, 在衔接形式和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翻译时, 若形与义发生冲突, 应易其形, 存其义, 实现语义对等, 维持相同的语义链, 从而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语义连贯效果。

摘要:本文从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四种语法衔接手段探讨了英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以及调整英译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常用翻译方法。英汉语法机制差异突出体现在形合与意合的问题上, 两种语言间的差异经常成为翻译的障碍。语法衔接机制发生冲突时, 为了维持语篇的连贯性, 有必要根据译入语的衔接原则调整衔接模式。

关键词:语法衔接,照应,替代,省略,连接

参考文献

[1]徐莉娜.英汉翻译原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2]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第6篇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习以为常, 并且习惯性使用的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在中西方语言中都存在着这样的语言现象。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可以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认识习语, 并且了解中西方习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不仅有利于译者正确地翻译中西习语, 而且有利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2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1) 地域文化

生存环境一般是是指一切自然、社会、自我的客观存在。由于中国文化属于大陆文化, 所以关于土木的成语很多, 如挥金如土;兵来将挡, 水来土淹。除此之外, 还有关于石、树的词语, 如石城汤池、叶落归根。而欧洲地处亚欧大陆西部, 濒临大西洋。人们经常要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 于是产生大量与海洋相关的习语。如: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在英国历史上, 航海业特别发达。在这其中自然也产生了很多与鱼、船相关的习语。如:A big fi sh in a small pond (大材小用) 。在谈到气候这一现象时, 就不得不再次提到翻译界最为著名的东风与西风之争了。众所周知, 东风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乃是春的化身。如:东风报春;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而到了英国, 东风则从内陆吹来, 寒冷凛冽, 象征着荒凉。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风,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则是用来歌颂春天的。

(2)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西方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西方人认为至高无上的上帝 (God) 创造了人类。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们) 。而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 如“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在西方, 基督教中最高的神是上帝, 但是在中国, 道教里最高的神则是“玉帝”, 在中国神话故事中, 开天辟地创造一切的乃是“盘古”, 当人们无助, 经常祈求的则是“老天爷”。英国的翻译大家、著名韩雪研究者大卫·霍克斯把《红楼梦》里“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译为英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这看上去像是神化的翻译, 然而, 译文却让信奉佛教的刘姥姥有着改变宗教信仰之嫌。因为中国的“天”与西方的“God”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若用“Heaven”来代替“God”或许能够更好地解决中西文化差异问题。除此之外, 儒家所倡导的核心思想是“仁”, 认为“人之初, 性本善”。这与西方基督教中原罪 (Original sin) 说正好相反。基督教认为原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罪孽, 因此人性的初始是邪恶的, 于是西方有着很严格的政治制衡制度。

(3) 饮食文化

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上的各种差异会体现在英汉习语中。英国是个岛国, 由于受海洋的影响, 主要农作物为燕麦、大麦和小麦。所以在西方的习语中, 这些食物出现的很多。如:out of bread (失业) 、earn one’s bread (赚钱养家) 。而中国大陆则土地辽阔, 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国。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因为它有着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五谷杂粮及各类蔬菜都特别的丰富。而大米和面则是汉族人民的主要食物。于是在汉语里, 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习语。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画饼充饥。

(4) 价值观念

东方人和西方人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基础, 从而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为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整个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国家制度及确保它们得以维系的伦理道德, 都是以“家”为本位, 家庭观念极重。如,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而“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e”的正确译文其实是非经许可, 不得进入。这表明了英国人个人主义意识强, 强调个人幸福。而中国人则以家庭、亲情为重, 强调责任。因此这则习语与我们想当然认为的意思正好相反。另外, 东西方对颜色、动物等的态度也不相同。如, 中国人欣赏孔雀开屏、孔雀舞蹈, 认为它是美丽的精灵。而西方文化的审美观一般则认为, 孔雀骄傲自负、爱炫耀,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般骄傲) 、play the peacock (妄自尊大) 等。

(5) 历史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 而本国的人们对本国的历史都会有一种亲切感与依赖感。它们多来自于神话故事、寓言和文学作品。从西方历史发展进程来看, 西方历史的源头——古希腊文明, 是一部灿烂的文化史, 被作为整个西方文明的深厚根基。就起源来讲, 西方认为上帝创造了亚当, 之后又创造了夏娃, 后来夏娃偷吃禁果, 被赶出伊甸园, 于是繁衍生息, 有了人类。如:old Adam (本性的罪恶) 。而东方则是法力无边, 慈悲为怀的天神女娲, 感到天地茫茫, 宇宙洪荒, 需要创造一群鲜活的生命来充实寰宇。于是, 她抟黄土为泥, 塑泥成人形, 并赋予他们以生命。于是有很多与女娲相关的习语:女娲造人, 还有唐代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3 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

对于如何翻译英汉习语, 不同的翻译理论家提出不同的主张, 但其中心要旨就是:译文要忠实并且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忠实反映原作的面貌。本文主要采用直译、意译、倒译、套译、增词加注等方法来翻译中西习语。

(1) 直译法

人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感受以及社会经历会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对于那些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相同或相似的习语, 可以采用直译法。英译汉:Easy come, easy go. (来得容易, 去得快。) ;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汉译英:猫有九命 (A cat has nine lives) ;初生牛犊不怕虎 (New 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

(2) 意译法

当直译有困难或读者无法理解勉强的译本时, 通常采用意译法。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抓主舍次。抓住内容和喻义, 牺牲形象, 结合上下文, 灵活地传达原意, 这体现了“形相远而意相近”的翻译原则。英译汉: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 (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 ;We sang the same songs. (我们志同道合) 汉译英: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沧海一粟 (A drop in the ocean.)

(3) 倒译法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英汉语在语法和语序上的差异。有些谚语若直接按原来的顺序翻译, 听起来很蹩脚。这时可采用倒译法。如英译汉:Art is long, but life is short. (人生有限, 学问无限。) 汉译英:山与山不相会, 人与人总相逢。 (Friend may meet, but mountain never greet.)

(4) 套译法

有些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 不仅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还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对此可以采用套译法。英译汉: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汉译英:本末倒置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5) 增词加注法

有些习语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质。对于这样的习语,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加注, 这样才能把原文意思表达清楚。英译汉: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向纽卡索运煤, 多此一举。) (纽卡索是煤城) ;汉译英: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Three cobble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mind.)

另外还有很多方法, 如替代法, 即当中西习语表达的不同概念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时。如“爱屋及乌” (Love me, love my dog) 。

4 结语

综上所述,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它和民族文化紧密联系。中西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翻译中西习语。这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英汉习语, 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仅仅掌握以上几种翻译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在翻译中, 译员应该在保持译语国家读者理解的情况下, 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东西。

摘要:习语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意义的固定表达方式,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翻译造成了很多困扰。如何恰当地翻译习语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探索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汉习语,中西文化,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Smith, L.P.Words and Idioms[M].London:Constable, 1925.

[2]陈文漾.英语成语背后的故事[M].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5.

[3]陈志立.英语习语的特征与翻译[M].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5 (8) .

[4]丁军.实用英语翻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34-35.

英汉句式差异及其翻译 第7篇

一、商务英语英汉翻译的概念及作用

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一种,是指以服务于商务活动内容为目标,集实用性、专业性和明确目的性于一体,为广大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并具双向翻译交流功能的一种英语变体。商务英语大体包括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交际技能(Communication Skills)、专业知识 (Professional Content)、管理技能(Management Skills)和文化背景(Cultural Awareness)等核心内容。在商务活动中作为一种特定的实用语言及文体,商务英语包含丰富的商务理论和实务信息,词汇的专业性、语体的规范性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性等从多角度展示了独特的商务特征。

汉语与英语属于两种不同语境文化,中英语言的交流就会出现一些差异,从而影响商务活动的进行。要克服或解决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不利影响,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及翻译活动。

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及特点

商务英语翻译与普通的英语翻译或者文学翻译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普通英语的翻译或者文学翻译,翻译人员只要精通源语语言、译语语言以及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和具备娴熟的翻译技巧,翻译出的作品可能就很成功。而商务英语翻译比起普通英语或者文学作品的翻译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及其文化以及熟悉翻译技巧之外,还必须熟悉商务方面的知识,了解商务各个领域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由于这些原因,就需要我们研究商务英语翻译的全过程及显著特点。

1.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商务英语翻译进行中英双向或多向的理解和表达的过程。是把汉语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英语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在商务活动中的中英双方能够得到相关商品信息或活动中细节的信息或思想,得到与合作对象大致相同的感受。因此,翻译的关键首先在于充分理解合作对象发出信息及所表达的信息形式和内容,充分领略原文给译者带来的感受,接下来才是表达的具体内容或者是描述。只有将理解同传达后的翻译联系起来,才称得上翻译的全过程。翻译者要做到对表达人的思想及方法的正确和充分理解,翻译者必须能够从各种角度(比如句法、语义、语体、语用,语篇、文化等等多个方面)对表达的内涵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本文对翻译的时效性暂不做论述)。对于表达者的信息理解与传递的信息的处理,在理论上被称为直译和意译(的方法)。翻译实践往往是以动态的角度上进行的。非常著名的“现代翻译理论之父”Nida(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直译+意译。对世界翻译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 奈达的对等翻译观经历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三个阶段。他认为 “功能对等”的翻译即是在译语中再造出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物(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2.商务英语的特点。商务英语是对国际商务活动过程中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全过程(全部方式)的统称。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用英语进行商务信息的发出和接受是商家、厂家与客户之间用于联系业务、沟通商情、咨询答复的主要途径和工具。虽然电话、即时交流工具、电报、电传、电子邮件、 微博和社交网站等,甚至电视(外国产品广告)、电话(商品意向调查)已在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广泛使用,但目前国际商务信函的纸质和笔译(包括电子邮件)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因为大部分电话,电报还需用书信作最后证实,而且书信不限字数,可以传达图片、图纸信息,可以充分陈述理由,讲透问题。特别是传真和电子邮件普及后,使用传真或电子邮件或两者的结合进行沟通,其传递速度变得更为快捷。然而, 国际商务交流由于受到国际法、国家法律的制约,还必须留有“证据”,以便明确双方权责。因此,在合同或重要信函的签订时,电子化的商务交流由于安全性、可复制、删除、 编辑的特点往往不被接受。所以,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主要是口译和笔译,电子交流方式只存在于初期和后期的交换意见。同时,商务英语口译和笔译的用词要明白易懂、简短达意、语言平实。翻译时较为多的使用常用的词语,如多用approval而不用approbations多用improve而不用ameliorate, 以保证所用词语具有国际通用性,保证能为普通大众所理解 (不能口语化)。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国际商务交流英语翻译的内容多是企业立场、交易。具有非常专业的技术要求以及对商品目的国文化理解,在翻译过程中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形象、声誉等。其次,商务英语翻译的句子结构通常较为复杂,句式规范,文体正式, 这是由于是国际贸易,交易的产品可能是建筑也可能是农业或者文化商品,那么,对于商品的描述就具有广泛性的同时还有约定俗成的表达。对于商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对商品的了解,特别是这种商品能够引起目的国兴趣的介绍就很有艺术性和准确性。最后,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简要、简洁并不代表商务英语中可以忽略“礼貌”,其中,商务礼仪对于商务活动和交易成败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文本特别是国际商务信函中,礼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特点。这是由国际商务交往的特点决定的。一封彬彬有礼的书信能使你自己在读者的心中树立起一种正直、热情、有良好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形象,使收信人愿意同你合作,竭诚为你服务。如果用词不当,则会让意向合作者认为你粗俗而并没有对等的文化认同,同时很可能拒绝与你合作。

总的来说,商务英语翻译具有专业明显、语言简洁、描述具体、传递准确、逻辑清晰等特点。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是中英两国各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地域、自然、人文、政治等环境的影响,汉语和英语虽然各有各的特征,但中英文化存在不小的差异。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时,要选择一个恰当的用语往往需要多斟酌。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这也可能在被翻译成汉语时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可以说,英语是多意义的语言,其“涵义范围比较宽,比较丰富多彩,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严格地说,一个单独的词,我们无法说出它的具体意义,它的词义是游移不定的。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曾经对英语做如此描述:“英语词汇的意义即是其在语言中的运用(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the language」)”之说。但是,在现代汉语里的词语同英语里的词语则大不相同,现代汉语的涵义范围比较狭窄,词义比较精确、固定、严谨,其伸缩性和定义依赖性比较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整个汉语词语的使用来看,现代汉语里同一个词语的定义即使不在同一篇文章的上下文中也没有多少差异。这样,现代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远没有英语那样普遍,对照一下英语词典和汉语词典我们便发现,英语里每个词条往往有数种甚至数十种词义。很多还有数条甚至数十条同其词汇搭配而形成的新意义。因此,可以看出英语词汇的词义对上下文词汇的搭配和语境的严重依赖性,汉语词语则不同,每个词条只有非常有限的几个定义,这充分显示了汉语词汇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非常小。另外,英语词义和汉语词义的非常显著区别是,由于当代科技日新月异以及英语在国际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各个行业、各种专业生产的集团都尽可能地使用英语,使用常用英语常用词汇和固定的使用方法,在这种背景之下, 商务英语的词义在不同的专业用语的充实下,它范围很容易扩大。换句话说,英语词汇的词义容易获得新义。汉语词汇则严格按照传统的造字特点(六艺)来处理文字,尽管目前受很多外来文化影响出现新词,但多数词是长期固定的使用, 不可能随意进行二次开发的。因此,汉语的词义很不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英汉语言这种差异性(英语词汇运用更加灵活,汉语词汇运用更牢固)对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则会造成一些影响。如在英译汉时,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词典上找不到恰当的词义,如果按照词典上给出的解释生搬硬套,逐字死译,所译出来的译文就会生涩难懂,不能确切表达原文的含意。出现这神情况,译者应根据上下文的情况和逻辑关系,从该词语的基本意思出发,进一步将词义引申,选择比较恰当的汉语词汇来表达。

如:Our unique concept was a response to buyer needs, bringing greater reliability,higher-quality output,exceptional user-friendliness and operational ease.

译文:我们唯一的信念就是要适应购买者的需要,生产更可靠的、质量更高的产品,让使用者感到格外好用和操作方便。

二十一世纪是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是国家、企业、民族间高度融合和交流、竞争与背离的高速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更强调的是智力和知识,特别是由科技辅助产生的生产力的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主流。中国的企业和人才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掌握商务英语翻译技能,才能实现个人和企业的抱负。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影响力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商品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贸易。同时,外国企业及其产品也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在这种产品市场推广与交流过程中,各方需要首先相互了解市场,了解产品,了解文化。这就产生了商务交流活动中的语言交流。

英汉句式差异及其翻译 第8篇

关键词:考研英语,英译汉,英汉语言,差异,翻译

从基本的句型结构或句子主干来看,英汉基本上是相同的,翻译时可直译或顺译,但在实践中,英汉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并不能简单地直接转化,这正是两者互译的困难所在。考研翻译中的五句话基本上都是复杂的长句,不但句子长,而且句式复杂。本文结合语言学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英汉语言在句式方面的主要差异,相信对考生定会有所裨益。

一、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汉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与意合的区分。语言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汉语以意驱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即,英语注重结构和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是一种形合语言,因而比较严谨;汉语少用甚至不用连接手段,注重功能和意义,是一种意合语言,因而比较简洁。因此,在英译汉时,要根据这两个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例如(2001年考研真题72题):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television, and the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那时数字时代就到来了。)

本句话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句子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述得一清二楚。汉译则变成了简单的叙述,而句子间的关系是完全通过句子的语意表现出来的:前三个句子为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因此在英译汉时,要在分清英语各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

二、英语多用复杂句式,汉语多用简短分句

考研英译汉几乎百分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这些长难句由于单词多,成分复杂,语序颠倒或省略成分,往往对考生具有很大的难度。而汉译则变成了短小的句子。这种长短句之间的转化正是英译汉的难点。因此,提高对翻译真题的解析能力和对长难句的理解能力成为考生突破考研、赢取高分的关键所在。例如(1999年考研真题72题):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这是一个典型的长句(共有27个单词),整个句子由“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将全句化零为整,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而在翻成中文时,“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整个汉译句子通过“……产生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还不如说是因为……”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常用代词,汉语常用名词

英语的代词种类繁多且应用广泛,不仅有人称代词、物主代词,还有疑问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等。为了避免重复,英语句子对再次出现的名词普遍使用代词替代,这是英语代词的基本用法之一。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句子较短,结构松散,所以汉语多使用名词,这样可以使语意更加清楚,不会造成歧义。因此,在英译汉时,首先在理解英语句子结构时就要明白代词的具体指代,如果某个代词前面有几个可能的替代时,一定要仔细筛选;其次,在表达时尽量还原出具体的指代对象,不要简单地重复代词。例如(2010考研真题50题):It tends to ignore, and thus eventually to eliminate, many elements in the land community that lack commercial value, but that are essential to its healthy functioning.在进行汉译时,要把英语句子中的代词还原,否则译文意思就不完整,这也是翻译题的一个考点。这句中的“it”指上文的“a system of conservation based solely on economic self-interest”(一个基于利己利益的保护体制),而后面的两个关系代词“that”均指代先行词“elements”。此外,“elements”结合语境,应译为“物种”。因此,整句话应译为:“基于利己利益的保护体制容易忽视很多缺乏商业价值的物种,并因此最终致使其灭绝,而这些物种对于整个生物群落的健康运行确是至关重要的。”

四、英语多用抽象名词,汉语惯用具体名词

抽象表达在英语里使用十分普遍,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是文明人的一种象征;而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在英译汉时,如果直译后不能表明汉语所要表达的具体意思,常常需要通过增词翻译或者改换说法的方法,把这些抽象名词具体化,这对考生往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例如:They wanted a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conditioned to loyalty and duty.这是一个单句,很好理解,难点在于不好处理“loyalty”和“duty”,如果直译成“忠心和职责”(抽象概念)就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因此,需要根据上下文使其含义具体化,全句译为:“他们希望把下一代美国人训练得忠于祖国,恪尽职守。”再如:ardent loyalty(赤胆忠心),careful consideration(深思熟虑),feed on fancies(画饼充饥),await with great anxiety(望穿秋水),perfect harmony(水乳交融),total exhaustion(筋疲力竭)等。

总之,只有了解英汉之间的这些差异,才能对英译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在考研英语翻译中得到理想的分数。

参考文献

[1]许建平.考研英语难在何处?[N].中国教育报, 2003.

英汉翻译的词序差异 第9篇

一、练习

妇女要求同工同酬。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应付这种局面的人。译者的对应结构式:“Woman demands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对第二句话的词序就犯了愁, 怎么写呢?“They finally found a man equal to the occasion.Finally they found an equal man to the occasion.”前一句的翻译正好是在说汉语原句的意思, 这句是对的, 而后一句会产生歧义。看的人会认为意思是:他们终于找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人去应付这种局面。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体现了译者的基础薄弱。对词序的不甚了解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这种问题在翻译中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 好在初学者大多是在练习中而已。试想, 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讲, 掌握且精通词序是有意义的。

这便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怎样才能掌握好副词在句中的词序呢?“diligently”, “characteristically”等置于动词之前时, 仅修饰动词本身。而置于句末时, 其修饰对象及句意均有变化。对比以下句子可以看出这种特点。The people in the U.S.always show their capacity on settling the diligently complex problems, for instance, the colleague state.Diligently, Lillian showed Parent Zhang all around Beijing City, who comes from Shanghai.

二、给出的例句

The kitty nearly touched the back of herself as she would be the greatest painter around Town Sony.翻译成:这可爱的猫咪一伸手就能摸到自己个儿的背, 看起来像是索尼镇上最了不起的画家。这显示猫咪并不真的是画家, 只是有一种能显示出猫咪妖娆的色彩, 让人觉得她是灵活的、聪明可爱的。我们也能感受到, 似我们在其他情绪中如“蕴酿”一般, 没有体现一个什么过程, 只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没多想就写出来了。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中的副词“nearly”与“too”是相反的。置于不同的词之前, 会产生不同的句意。而“too”只是强调所紧跟的词, 无论该词是人称代词还是地点名词。如:I, too, brushed the yellow shoes.Too此处强调主语I。而My grandpa and I brushed the yellow shoes, too.该处仔细读来是在强调“爷爷也刷了他的黄色的鞋子”这件事情。

因为副词在语法上的功能是做状语使用, 所修饰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或是某个形容词, 使语言本身更富色彩。在词序的学习研究中, 副词的研究很具代表性。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形容词在词序上的位置给句子带来的变化。例句:Young Chairman Mao, proper pione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ich put him involved into the liberation of whole China) had gained the support from the bosom friends as in his student year. (作为身兼解放全中国伟大事业及带领中国共产党的合适的领袖, 年轻的毛主席以自己学生时代的志同道合者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石。) They failed to trust the matter to a responsible man. (他们未能将此事委托给一个负责任的人.) The man responsible was at last punished. (应负责任的当事人最终受到了处罚。) 三个形容词proper, bosom, responsible在两组句子里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出形容词作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所产生的在汉语上的效果。“合适的领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负责任的人、应负责任的人”, 这些理解把形容词带给语言的修饰功能已经带出来了。让语言本身拥有多变的外貌, 统一的思想, 即:实现语言所表达的色彩。

三、除了以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例句来研究词序外, 还涉及到的内容

这些包括连贯 (Coherence) 、强调 (Emphasis) 、悬念 (Suspense) , 分别来了解一下。

In the inn the Kuomintang set for the so-called Hot Red liberators, Yuan Juemin kneed on the cold floor.It looked like that he would say no other words from now on.But a slim light put on his white and skinny face as a shower that made him feel so nice.He smiled then, no other words, just smile.The smile that also covered the roommates from the front corner to the back corner.The roommates also said no other words then.They knew clearly what waited before them.如果翻译只达到“信”, 这让人觉得这橡皮筋被拉扯得太过费劲, 且那么不自然, 让业内人士一看就觉得动力火候欠缺, 不够专业。那要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来剖析剖析这个句子。主人翁是袁觉民, 一个被国民党当成赤色分子关在监狱里的革命人。当我们看到因为长久没见到阳光, 而现在哪怕见到从窗户里挤进来的一丝阳光就满足得心甘情愿接受折磨也不透漏出卖同志的一个字。他跪在冰冷的地上时, 我们按一般的思维会产生一个悬念:接下来他要哭还是难受还是怎样。待全句读完, 这个悬念才待释。原来他不难受不伤心, 而是很满足, 很知道从这一刻起生命、人生对他来讲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大转折, 让读者读完也产生一种“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的豪情壮志。一瞬间那种所谓的民族豪情便油然而生。而且全句都是连贯且有强调的, 强调袁觉民的表现。译句中体现出悬念再加上深具节奏, 读来抑扬顿挫, 语句丰润有泽, 所以佳句便呈现出来了。

四、我们来检验检验词序在翻译上的作用与之服务的意义

The young sisters told their teacher all their troubles.The young sisters told all their troubles to their teacher.从前译者认为这两句话所说的是一个意思, 译作同一个句子便可。便直接译为:这对姐妹把他们的烦恼全都告诉了他们的老师。这样看似是对的。但严格的放到词序这个问题上来分析, 前一句的信息核心是all their troubles——告诉了老师什么?后一句的信息核心是to their teacher——告诉谁?因此, 该译文只适合后一句, 而前一句当译成:这对姐妹对老师讲了他们所有的烦恼。

仅以本文的陈述、论述和例证来让译文在对待英汉翻译上从大局出发, 从小节着手, 如词序问题, 从而译出叫人拍手称好、张嘴叫绝的文字, 从理论上更上一个研究的新台阶。从实践中印证英汉翻译的细节讲究, 为英汉翻译积累更多更好的原始佐证材料, 促使译文的发展和完整。

参考文献

[1]郑立信, 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秘书下一篇:民用建筑消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