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2023-04-21

第一篇: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并翻译

1.为仲卿母所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翻译: ____________ 3.恐年岁之不吾与。(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 4.俟我于城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鸡鸣桑树颠。(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7.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 8.狗吠深巷中。(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9.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0渐见愁煎迫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1肇赐予以嘉名(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2徘徊庭树下( )翻译:_______________ 13府吏见丁宁 ( )翻译:_____________ 14誓天不相负 ( )翻译:___________ 15.匪女之为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6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君既若见录( )翻译:________________ 18.何以解忧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19.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狗吠 深巷中,鸡鸣 桑树颠(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被动句 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

2.宾语前置句 请你不要生气,将秋天作为我们的婚期。 3.宾语前置句 只怕年月不等我。 4.状语后置句 在城上的角楼处等我。

5.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鸡(在)桑树顶部打鸣。 6.判断句 其实不是来交换蚕丝,是来同我商量婚事。 7.判断句 不是我织布缓慢,而是你家媳妇难做! 8.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狗(在)深巷中吠叫。

9.省略句 (我)不久就会回来,(我)回来后一定去迎接(你)。 10被动句 慢慢地被愁绪所煎熬

11介词结构后置,开始用美好的名字赐给我。 12省略句,省略于,“徘徊于庭树下” 在庭树下徘徊 13宾语前置,府吏叮咛嘱咐我 14 宾语前置,对天发誓绝不辜负你 15判断句,并不是荑草有多美

16省略句 (静女)隐藏起来不出现,(我)心理迟疑着急抓头皮 17 宾语前置 你既然如此记得我

18宾语前置 用什么消除忧愁?

19谓语前置 远处的村庄模糊不清,村落里的炊烟依稀可辨

20省略句 狗在幽深的小巷中吠叫,鸡在桑树顶上啼鸣

7.下列文言句式属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恐年岁之不吾与 C.俱会大道口

D.肇锡余以嘉名

[解析] A项属判断句;C项属省略句;D项属状语后置句“会”后省略(可)。 [答案] B 8.下列文言句式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B.夫晋,何厌之有 C.何以解忧

D.俟我于城隅

[解析] A项属判断句;B、C两项属宾语前置句;D项属状语后置句。

8.下列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秋以为期 B、肇赐余以佳名。 C.依依墟里烟 D.鸡鸣桑树颠

第二篇:【精】文言文句式类型总结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志词:于、以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举例]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举例]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第三篇: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标准、步骤。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标准、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言文翻译即是一个高考的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必考点。今天我们来系统的学习一下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二、文言文翻译的考点

(一)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二)高考链接(2009年山东高考题)

①【原文】: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句中的“信”作动词,讲信用。

【翻译】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②【原文】: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句中 的“止”是使动用法,使……停留。

【翻译】: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啊。” ③【原文】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句中的“信”指相信。

提问: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解读与备考】: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就是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要做到准确无误,必须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一)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信实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文句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语言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提问:文言文翻译翻译的原则有哪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坚持对译。

字字有落实,句句有对应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审: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关键词语、语法现象)

切: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三清”“三不”的原则。)

四、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具体方法----留

适用范围

示 例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词,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公府不就。

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 书(2)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名、度量衡单位等。

翻译的具体方法----换

适用范围

示 例

1、用双音节词换单音词

(1)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2、用本字词义换通假字

疏远、信任

3、用普通话词语换文言词语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

--都

翻译的具体方法----补

适用范围

示 例

1、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

(1)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2)项王则受璧,置之 坐上。

翻译的具体方法----调

适用范围

示 例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的句式。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也。

翻译的具体方法----删

适用范围

示 例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某些虚词,偏(1)噫吁戏,危乎高哉!

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当然只掌握这些方法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增分点:

五、增分提示: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

②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3、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威)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译文:(被敲打时)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定语后置)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译文: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5、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疆。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比喻)

译文: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以上我们学习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标准、步骤。和翻译的具体方法以及翻译的几个增分点。下面结合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做一番实战训练。

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

(一)宋王出逃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兄曰:①“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②“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选自《吕氏春秋》)

(1)国危甚矣,若将安适?(2)乡之死者宜矣

检查习题完成情况。

答题指导:

第一句“安适”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安,哪里。

第二句,“乡”“向先前。译时可调整句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答案 :

(1)国家的形势非常危险,你准备到哪里去?

(2)先前探报军情说敌军来了的人真该死。

(二)贾谊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①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②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③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文帝召以为博士。 (《汉书·贾谊传》)

(1)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2)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3)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答题指导 :

(1)重点考查实词“属”的翻译和状语后置句式。

(2)“秀才”为古今异义词。

(3)故:旧时。事焉:侍奉他,意即“向他学习”。“征”前省略主语,须补上。

答案 :

(1)凭借擅长背诵诗书写文章在郡里闻名。

(2)河南太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秀,就召他到自己的官署,非常地宠爱(他)。

(3)(吴公)旧时与李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

总 结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第四篇: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广水一中高二语文 梅小玉

考点说明:

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进而测试其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 三维目标:

在对文言文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对本考点进行复习总结。重点点拨答题技巧、答题规范,指导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抓准得分点。

1、指导学生答题时务必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掌握文言翻译的常用技巧。

3、学会寻找文言句子翻译考查点,再按要求翻译。 知识重点:

1、指导学生答题时务必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学会寻找文言句子翻译考查点,再按要求翻译。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在文言文翻译中,重点关注“信”、“达”。

四、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技巧:

1、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2、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3、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句:“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4、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5、删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例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6、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五、如何抓准得分点:

高考中文言文翻译的句子都较典型,赋分除了全句大意外,还要扣住得分点,这样才可能尽量拿到满分。

高考文言文翻译考查句得分点设置处通常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今异义

如“去”,今常用义是“到……去”,古常用义是“离开”、“距离”等。 例句:“川渊枯则鱼龙去之。”(《荀子·致士》)(离开) 例句:“去村四里有森林。”(距离)

2、一词多义

如“兵”的多个义项。

例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器) 例句:“项羽兵四十万。”(军队)

3、词类活用

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虽然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还是基本一致的,即都按“主+状+谓+定+宾”(倒装句除外)的顺序排列,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我们翻译活用的词时,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例句: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2004年高考湖南卷)

简析: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看出“全”和“真”这两个形容词分别处在谓 2 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根据形容词的特点,我们可以判定“全”是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保全”,“真”是活用为名词,应解释为“真性”,再分析“名后世”的结构,它们构成的是动宾关系,由此,可以判定“名”活用作动词,应解释为“扬名、闻名”。

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扬名后世。

4、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宾语前置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

例句: 从令纵敌,非良将也。(2004年天津市高考卷)

简析:这是否定性判断句,翻译时应译出这一否定性判断的句式特点。

译文:服从命令却放跑敌人,不是好的将领。

另外,一些固定句式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如:

“如……何?”译为“对……怎么办?”(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译为“用来……的”“ ……的原因”“ ……的方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如今人方为刀殂,我为鱼肉,何辞为?)

“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

5、相关虚词用法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例句: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高考全国卷三)

简析:通过辨析,可以看出句中“贤而多财”、“愚而多财”的“而”是连词,与后面的“则”搭配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所以,在翻译时就要用“如果……就会”这个表示假设复句关系的关联词来体现。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以上五个方面均为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而在高考中,一个句子往往会设得有

三、四个得分点。再以2004年高考江苏卷的翻译题为例:“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本句得分点有四个:①“为…所…”是被动句的语言标志,翻译时要表现出被动的关系;②“礼重”是关键实词,单音词要译成双音词“礼遇器重”;③虚词“而”属转折关系的连词,要把它译成“但”;④“惜之”,从语法分析,构成的是动宾关系,可知“惜”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且这里属为动用法,应译成“为此感到惋惜”。因此译文为:特别被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敏锐地发现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六、小结

七、巩固练习

(一)翻译划线的句子

教子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 顾反,为女杀彘。

2、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二)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

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译文: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一)

1、等我回来,给你杀猪。

2、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二)

1、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提示:本题重点考查不定指代词“或”和兼词“诸”的翻译)

2、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宝玉当作珍宝,如果(你)把宝玉献给我,(我们)(就)都失去了珍宝。(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以……为”的翻译和省略句式)

板书设计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信”“雅”“达”。

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技巧:

1、录

2、释

3、补

4、添

5、删

6、调

如何抓准得分点: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5、相关虚词用法

出处

选自《韩非子》

【原文】

曾参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⑥。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阅读提示】

本文以事喻理,说明教育人要言必信,诚实守信,行必果。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到、去。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开玩笑。

⑥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⑿反:通“返”,返回。

⒀知:通“智”,思考,判断。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她后面哭。孩子的母亲说:“你回去,回头回家时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往集市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阻止说:“只不过跟小孩子说着玩罢了。”曾子说:“小孩子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很单纯,是依靠父母来学习的,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育孩子欺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不能把它作为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杀了猪煮肉(给孩子吃)。

第五篇:文言文 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一、判断句主要形式:

(一)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四种: (1)“„„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2)“„„者,„„”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者也”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4) “„ „, „ „也”

例:夫战,勇气也。

(二)用“为”“乃”“则”“皆”等表判断

例:中轩敞者为舱。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例:环滁皆山也。

(三)用“是”表判断。 例: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看作判断词。

(四)没有标志的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作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五)否定的判断

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坚利也。 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点明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 2.要作出明确的判断。(表肯定或否定) 3.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增笑耳!”(《狼》)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二、倒转句主要形式:

1、宾语前置

例子: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 《隆中对》 (时人莫许之)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所似何)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何陋之有?

2、状语后置( 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常用介词“于”“以”) 例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起于鲁。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战于长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躬耕于南阳

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祭以尉首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3、定语后置(1)用 “者”表示

例子: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2)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例子: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为人五,为窗八。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例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4、主谓倒装

例子: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愚公移山》!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三、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例子: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峦为晴学所洗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国家危险时人民却依附,有才华的人就可以被这个国家使用了)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例子:(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日中(友人)不至。

(2)省略谓语:

例子: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例子: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尉剑挺,广起,夺(剑 )而杀尉(都尉拔出剑,吴广起来,夺剑杀了都尉) (4)省略介词“于”

例子: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口技人坐(于 )屏障中。 (5)省略量词: 例子: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 中考链接:

1、下列各句中与“公将焉之”(之:到、往)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 B.顾野有麦场。

• C.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下列各句中,与“猫厌以腥膏”(厌:饱, 腥:鱼,膏:肥肉)一句文言现象相同的一项。

• A.上使外将兵。(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 • • • • • • • • • • • • • • • • • •

B.仰而视之曰:“吓”。( 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宋何罪之有。

3、下列各句中,与“善哉,祁黄羊之论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B.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何陋之有。

下列各句中,与“此正午牡丹也”一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山峦为晴雪所洗。 D.中轩敞者为舱。

5、下列各句中,与“差矣,汝之言”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甚矣,汝之不惠。 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要这样度过大学四年下一篇:外语系学生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