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学术论文范文

2024-03-18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领域的过程,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的表达出英语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对英语专业术语的概念的翻译,集中的体现出英语文化的精华所在。为了有效的促进英汉翻译水平的提升,本文将对在综合考虑到文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化因素,对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文化因素;英汉翻译;影响、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需要翻译工作者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语言都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故文化因素对不同语言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汉语与英语都是承载着浓厚文化底蕴的语言,只有将翻译与文化自然融合,才能达到民族间的真正交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当今公认的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保证所造的外语句子结构正确,那么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

一、进行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分析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对英汉翻译的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面对海量的英文文献,英汉翻译工作者如果不能够运用好足够多的英语词汇,就难以适应英汉翻译工作的需要。目前,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进行英汉翻译词汇的单一套用,忽略了对英文文化背景的分析,这就导致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产生英汉翻译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进行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分析。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汉翻译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都比较复杂,一般都会拥有相应的特殊含义,这就导致英汉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产生词义不同的感觉。针对专业的情况,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杜绝阐述一个单词的表面含义,忽略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含义的情况,充分满足英汉翻译工作的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分析,提升英汉翻译的准确度。

二、英汉翻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英汉翻译过程中,要重视西方文化和我国文化背景的有机结合。但是,目前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相关文化背景的分析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实质上并没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这就导致英汉翻译过程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英汉翻译对跨文化重视不够

目前,英汉翻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基础英语的翻译;第二个方面是对专业英语的翻译。作为英汉翻译工作人员,掌握足够的英语词汇是很必要的,在将来的工作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之中,由于英汉翻译只是重视要求了解到词汇的主要含义含义,并没有要求英汉翻译去分析词汇背后的深层次涵义,这就很容易导致英汉翻译出现词义混淆的情况。

(二)英汉翻译人员教学培养方法单一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英汉翻译教学过程之中,由于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学生英汉翻译学习的重视度明显不足,这就导致英汉翻译跨文化学习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项目。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英语教师所进行的跨文化英汉翻译培养方式也比较单一,难以符合实际的英汉翻译需要。除此之外,英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都是自己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其教学效果也很一般,难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英汉翻译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之中,英语教师对学生英汉词汇的教授和考察一般都局限在黑板书写和对学生词汇默写考察之中。并没有让学生去了解单词背后蕴含的含义,通过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记忆。

三、利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提升英汉翻译水平策略探析

由于在进行英汉翻译过程中,并没有有效的英汉翻译框架和模式构建来进行教学参考,英汉翻译可以采取灵活的文化背景分析方法,帮助英汉翻译工作者提升跨文化学习能力,进而有效的从文化角度促进英汉翻译效率的提升。

(一)正确处理文化因素和英汉翻译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英汉翻译过程之中,英汉翻译工作者应当重视语言知识分析与语言文化背景的有机统一。一个民族的语言形成的基础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让英汉翻译工作者真正的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工作者的跨文化英语翻译能力。但是,目前的英汉翻译工作者并没得到有针对性的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传输,这就导致英汉翻译工作者并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了解。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英汉翻译工作者的进修过程之中,英汉翻译工作者应当学习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在进行慢性疾病相关的英汉翻译的时候,不能单纯的进行chronic这个单词的表面含义的了解,而是结合该单词出现的基本背景,充分的了解到英汉翻译的背后内涵。在西方神话故事中,宇宙之王Zeus的父亲曾经是神灵的最高统治者,他为了保护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不断吞噬自己的孩子,最终,Zeus推翻了他的统治。基于Zeus的父亲吞噬自己子女的行为就像时间慢慢吞噬人类的生命一样无情,这就产生了词根“chron-”,然后再给这个词跟加上后缀“-ic”,就得到了慢性的词语“chronic”。如果英汉翻译工作者将西方文化背景和词汇翻译结合起来进行英汉翻译过程,将很好的提升英汉翻译的效率和准确度。

(二)采用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方法进行英汉翻译

为了解决英汉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英汉翻译过程中受到汉语式思维的干扰作用,这就需要英汉翻译工作者重视对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学习,英汉翻译工作者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实现对英语运用的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在英汉翻译工作者的进修过程之中,采用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方法,改变英汉翻译工作者的思维观念,增强英汉翻译工作者翻译英语的能力。

例如,英汉翻译工作者进行脑回声学方面的英汉翻译学习过程中,应该去结合其西方的文化背景来进行英汉翻译知识的获取。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下,Echo不仅仅具有着回声的英文含义,同时还是神话故事之中的回升女神。因为Echo平时说话很罗嗦,触怒了众神之王Zeus的老婆Hera,Hera限制Echo只能够去说别人向她说的最后一句话。终于有一天,Echo遇见了他喜欢的男神Narcissus,但是,Narcissus却并不喜欢Echo,Narcissus残酷的对Echo说:“别做梦我为你着迷”。悲伤的Echo只能无助的不停重复:“我为你着迷”,一直到Echo凄凉的死去,只留下了Echo“我为你着迷”的回声,这也是Echo回声女神之名的由来,Echo的名字也被赋予了回声的含义。在目前的英文医学词汇里面,Echo也延伸成了超声检测相关的仪器的词根“echo-”,脑回声学的英文词汇就是echoencephalology。如果在英汉翻译学习过程中,穿插了这样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讲述,英汉翻译工作者的翻译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三)从多渠道进行英汉翻译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英汉翻译工作者不仅仅要完成英语词汇的查阅,与此同时,完善自身的英语背景知识储备也是英汉翻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英汉翻译工作者正确的引导自己学会跨文化的解决英汉翻译过程之中的问题。比如英汉翻译工作者可以在参加西方名著讨论会、订阅美国的杂质进行阅读,让英汉翻译工作者从多个渠道接触到西方的文化,提升英汉翻译工作者的跨文化英语翻译能力。除此之外,在英汉翻译工作者进行英汉翻译的时候,尽可能的让英汉翻译进修标准化处理,在实际中锻炼英汉翻译工作者的跨文化英汉翻译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翻译的跨文化因素是影响英汉翻译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对英汉翻译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英汉翻译工作者应进一步重视对跨文化因素对于英汉翻译的影响,帮助英汉翻译工作者在日后的英汉翻译工作中可以通过自己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解决实际英汉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琳琳.教学科研中传统服饰文化外译的创新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4).

[2]王晓燕.跨文化交际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3]韦铁清.在语言训练中了解文化差异[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6).

[4]张丽丽,王颖.论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07).

[5]牛蕊.跨文化意识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06).

[6]宋葵.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06).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而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也决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一方面,语言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二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仅深受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另一方面,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将翻译视为交际翻译或文化翻译。从语际转换的角度来看,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跨文化活动。换言之,翻译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两种语言在形式上(如词汇、句式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转换,翻译还包含了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以此来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因此,如何有效消除英汉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英汉文化差异的产生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在英汉翻译中,主要涉及的是英汉两种语言交际层面上的差异。英汉翻译不仅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交流活动,也是英汉两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只有深刻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才能够准确传递文化信息,实现语言之间的有机转换,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这种高层次文化活动的有效交流。

(一)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不同的时空下都有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由于使用不同语言的各个民族在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必然存在文化差异,那么随之借用语言来表达文化内涵的语言文本必然会存在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由于文化本身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熏陶和积淀而形成的,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文化闭塞、沟通较少等诸多原因,势必会加剧文化差异。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化大门开始敞开,各国文化差异程度虽然相对减少了很多,但各国文化仍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英汉文化差异对于英汉翻译的影响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长期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不同的文化又通过不同的语言这一文化的载体得以表达。显而易见,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这两种不同民族长期的生存方式、生活情趣、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文化互通这一问题上,由于两种语言本身的表达方式、构词造句、语法规则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影响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翻译实践中文化信息的传递,从而使得一种语言往往在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之后变得生疏而不被理解,这就是翻译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理解障碍。为了提高英汉翻译水平,有必要开展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译者只有在深刻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特点的基础之上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下人们的思维习惯进行语言的翻译,才能够让翻译之后的作品更加具有可读性。

二、英汉翻译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并尽量减少差异,美国著名的功能对等翻译学家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他所提出的这种“功能对等”大致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其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P67) 。他还明确指出,深入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要比单纯地了解语言技能更加重要,因为词语只有置身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而且翻译就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P65)。可见,翻译传达的信息不仅有表层词汇信息,更要体现深层的文化信息;由于形式极有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这一问题上,译者还应从语义、风格到文体等方面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说到底,英汉翻译一定要符合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特点,才能在翻译中很好地传递英汉文化信息。这是因为,语言本身承载着太多文化的元素,代表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时空下的文化意识形态,对语言进行翻译,其实要实现的正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文化尊重的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尊重文化、实现了文化本身的平等,同时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汉翻译,并促进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为此,在进行英汉翻译的时候,要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探析

翻譯活动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简言之,归化和异化策略是为处理翻译活动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现象而产生的最重要的两种翻译策略,它们对于英汉翻译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兼并使用,其翻译的宗旨和出发点都是文化尊重和文化平等,其最终目的就是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与内涵,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又最大限度地接近并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中读出共鸣,从而实现对于文本的正确理解和感悟。说到底,这其实也体现了文化尊重的基本原则。对于同一个句子,可以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式进行翻译。例如,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可译为:“她降生时,嘴里衔着一把银勺子。”或译为“她出生在富贵之家。”)

(一)归化策略

所谓的”归化“,是通过民族中心主义价值观来实现的,即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还原到语言本身,将文本本身的内容和传达的信息,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实现被翻译内容的”本土化“。通过归化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对于译文的鉴赏力。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通过归化策略进行翻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语言的原本意蕴,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不过,对于赞成归化的译者而言,翻译作品时应排除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障碍,因为翻译最终的目的还应是通过将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或翻译“文章内涵”来获得“文化对等”(郭建中,2000,P279),并努力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译作。

(二)异化策略

翻译中的“异化”,是指译者要尽量地将文本向“读者”的方向靠近,通过借用外来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让翻译出来的文本和语言更加具有地域特色,保持更加强烈的异国情调。例如,Do you understand the feeling of missing someone? It is just like that you will spend a long hard time to turn the ice-cold water you have drunk into tears.(你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吗,就像喝了一大杯冰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流成热泪。)He was only a cock of the dunghill.(他只是个井底之蛙。)Unless you've ace up your sleeve, we are dished.(除非你有锦囊妙计,否则我们输定了。) 通过异化策略进行翻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原有的文本进行美学提升,让语言更加符合读者的审美情趣,这种翻译方法则更加考验翻译者的翻译水平。

(三)归化、异化相结合

归化和异化,这两者之间并不是那种传统概念中的二元对立、一元中心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互为条件的共生关系,即它们都是翻译的本质属性,并非谁更优于谁。特别是在进行具体翻译的过程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归化和异化,更多的时候这两者都是互相补充、同时存在的。

四、结束语

文化差异是阻碍英汉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文化差异现象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保留或无法求同时,要以文化尊重为原则,立足于文化的立场进行翻译。在保证正确理解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可以采用归化、异化、归化异化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翻译,同时不断地提升翻译的美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尊重文化信息,以消除不必要的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以便于达到文化顺畅交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宇.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J].现代妇女(下旬),2014(07).

[2]刘果.论如何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广东科技,2014(14).

[3]楚金金.论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与翻译策略[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9).

[4]陈红.功能理论视阈中的英汉跨文化交际互译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4(03).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尤金·A·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严久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1.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选取中西文化差异的三个方面: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的差异,宗教文化、谚语典故的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探讨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汉翻译

【分类号】H315.9

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语言的发展,文化又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目标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目标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

一、 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联合王国。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英国本土位于大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语语言产生了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比如get into deep water(表示陷于困境),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表示进退维谷)。

而中国人的祖先居住在亚洲东部,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气候比较温和,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位置使汉民族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在汉语中的“牛饮”,翻译成英语就成了drink like a fish,像鱼儿那样能喝酒了。汉语中的“挥金如土”,则与英语中的 spend money like water相对应。而汉语谚语“林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则翻译成a big fish in a small pool。这样的表达习惯是与两国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

二、 宗教文化差异、谚语、典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中,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典故不同,对英汉翻译也产生了必然的影响。中国人大多信仰中华传统文化,如佛教文化、儒家伦理文化等。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等。比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而西方人则说 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有“叶公好龙”“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而西方人会讲 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在翻译这类词语时,就要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谚语典故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再用恰当文字、翻译技巧,译出原文。

三、 风俗习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语言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生活背景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风俗习惯中有不同的含义。英汉习俗差异较典型的例子体现在对动物的态度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上。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如走狗、落水狗、看门狗、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蝇营狗苟、狗眼看人低等等,这“狗”被人骂得“狗血喷头”。可是英语中的狗却要幸运得多,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有优势的人)、a sea dog(有经验的水手)、a jolly dog(快活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dirty dog(你这个坏小子,常带疼爱色彩),dog 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然而中国人一般把牛看作是人类的朋友,是最勤劳的动物,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但在英语中bull成了粗心人:a bull in a china shop(莽撞闯祸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形容人凶猛、狂怒)。

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在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如藏龙卧虎、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 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dragon在西方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现代英语中表示“凶暴的人”“严厉透顶的人”。比如说 She is a bit of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她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

汉语和英语中有不少以动物为内容或做比喻的习语,虽然这些习语的译文最终价值是相同的,但翻译转换时, 要根据风俗习惯的差异选取恰当的动物词语进行表达。如: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瘦得像猴——as thin as a shadow,穷得像乞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水中捞月——fishing in the air,猫哭老鼠——to shed crocodile tear。

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影响着翻译。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要求译者必须对目标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从而才能使译文与原文实现圆满的对应。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袁荣儿,《动物词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中的语义辨析及其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陆亿松《海洋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称赞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会交际语言,它是指说话者清晰直白地或者委婉曲折地夸奖赞誉对方,赞美的内容通常是听者本人或者与听者相关的事物。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反应出其所代表的传统内涵。在实施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进程中,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也将越来越频繁。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英汉称赞语及应答语在形式、内容上的差异,以期探索文化价值对语言的影响,加强大众的语言文化意识,最终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交往中恰当得体地理解運用语言,避免交际沟通中的困难和障碍。

【关键词】称赞语 语言 文化 一带一路

一、称赞语对比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作为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普遍语言现象,称赞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被誉为“社交润滑剂”,能否得体地称赞别人以及能否有效地回复别人的夸赞,都是一个人社会交际能力的体现。称赞语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其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能够恰到好处的使用,将会有效拉近双方的距离,起到很好的沟通交流的效果。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他们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主席基于中国古代历史背景提出的一个让世界为之震撼的新合作发展理念和倡议,它的基本理念是互通互利,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要实现语言互通,各国人民实现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建设涉及65个国家,50多种国家语言,200多种方言,分属9大语系,文化多元且差异巨大,只有积极探索了解不同语言行为背后的文化差异,才能让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建立共同语言,同时通过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加深彼此感情,建立相互信任,从而最终实现沿线各国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二、英汉称赞语内容对比分析

英汉称赞语在称赞内容方面较为接近,主要可以归纳为对对方外表、能力、性格以及所属物品上的称赞。但是英汉称赞语在称赞的内容上却有着各自的特点。

首先,在英语称赞语中,关于对个人外表的正面欣赏和评论,包括对其穿着打扮、妆容发型、身材管理的评论,是一个经常被称赞的话题。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个性展现和个人的奋斗努力,都是追求自身自我价值的表现,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所以,在日常交际中,女性常受到男士的赞美,比如:

—“Your hairstyle is beautiful!”

—“You look so sexy!”

而在中国,男士直接称赞女士的外貌、身材或者衣服则被视为是轻浮或别有企图。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个人个性化的东西或是外表性的赞美在异性之间是相当克制的,而更加注重于对个人品质、能力及后天奋斗精神的赞美,尤其对女性的恭维更是谨慎。比如男性可以赞美女士的好客、贤惠、知书达理或者厨艺好,但是很少会涉及到容貌。如果一位男士赞美某位男性的妻子,如“你老婆很漂亮”之类的话语通常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甚至是轻佻的行为。

其次,社会文化传统决定着称赞的内容能否被接纳,在西方文化中被欣赏被接受的赞赏话题,在东方文化中可能就成了需要避免的禁忌,反之亦然。不了解英汉称赞语的内容差异,就难免在实际的跨文化交往中发生误解。例如,在中国,人们喜欢称赞的话题,不少是西方人认为的隐私话题,如年龄、体重、薪水、婚姻和家庭状况等。

三、英汉称赞语的句法和词汇的对比

称赞语所扮演的重要的社交功能使称赞语的形式,不管是中英文,从词汇和句法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公式化,有一定规律可循但也各具特色。美国学者Wolfson对英语称赞语进行了大量的语料研究,其结果表明,英语称赞语有三种常见的句型结构:

1. NP + be/look + (really) + Adj.

2. I +Love (Like)+NP

3. PRON + be + (really) Adj + NP

汉语称赞语在句法方面更加灵活多变,但多使用第二人称,往往从对方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型为:“You +V +Adv”(“你+动词+副词”)。例如:“你跳舞跳的真好。”等等。在汉语称赞语中是几乎没有“我喜欢……”这种句型的,因为在中国文化里,如果说话者表示他喜欢对方的某样东西,对方会认为他是想拥有这样东西,这就会威胁到对方的面子,将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英汉称赞语的不同句型表达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对语言表达形成的不同的影响和约束。西方人一向崇尚个人价值和个人自由,评价事物时多注重个人感受,感情诚挚,表达直接。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则更加具有集体意识,更注重对对方的尊重,以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在英语称赞语的词汇选择方面,形容词在英语称赞语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0%,另外还有16%是使用动词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同时,在所有形容词中,有五个词语的使用频率最高,他们分别是:nice/great/good/pretty/beautiful。除形容词外,有两个动词出现的频率也高达86%,分别是:love和like。然而在汉语的称赞语中,形容词占46%,(使用最多的形容词为:好,漂亮,好看等) 副词占43%,而动词仅占7%。通过对比发现,英汉称赞语在句型选择上都倾向于选择一些使用率很高,易于识别,模糊性比较强的形容词来肯定赞赏人或事物,这些在实际交往中更易实施,便于接受。

四、英汉称赞应答语的对比分析

人们对称赞的不同反应及回答体现出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烙印,在应答方面,两种语言有不少想通之处,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接受式,对于对方的赞美,通常以“Thank you”或者“谢谢”的方式应答;或者同意对方的评价,回答“Yeah,I like it too”或“我也是很喜欢”。第二类是缓和式,在这类应答中,说话者往往选择转移赞美目标,或者降低对方的赞美程度,尽量避免自我表扬,同时也减少对他人说法的绝对否定。第三类是拒绝式。对于对方的夸赞一般以“No”或者“哪里哪里,没有没有”等给予直接回答。

由于东西方各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渊源不同,其称赞应答语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据统计,对于对方的称赞,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人更多的是说一句“Thank you”,倾向于接受与同意为一体的回答方式。西方国家的这种称赞应答语的回应模式也是缘由“合作原则”,与其民族的礼貌、合作观念密切相关。只要对方称赞的内容符合实情就尽量接受,这种回应既能使称赞的一方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同时也能在避免自我夸奖的情况下对别人表示认同。

相比之下,对于称赞,中国人更倾向于不正面接受。中国人在接受对方称赞时,即使内心非常的高兴,表面上也要表现出一定的否定,常常表现出受之有愧的样子。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谦虚的传统美德,在中国“谦受益,满招损”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对于别人的称赞,本能地根据母语的文化准则做出回应。汉语之所以不注重“合作原则”而倾向“礼貌原则”,是与民族传统“礼”密切相关的,注重谦逊和慷慨,对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要“贬”要“谦”,对于他人或与他人相关的事物要“抬”要“尊”。

五、英汉称赞语的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古代丝绸之路通过文化外交和物质相交换与周边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深厚的传统友谊,而当前我们国家提出的“一代一路”战略,更需要发挥文化外交的积极作用,以实现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文化交流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要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增进了解,尽量减少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和对抗,加强相互的理解与沟通。英汉称赞语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类言语交际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有许多方面的差异。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来自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将变得越来越频繁。正确地使用称赞语并对其做出恰当的回答在积极的人际交际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英汉称赞语及答语的东西方差异,中国有句俗语叫“入乡随俗”。在与沿线各国人民的交往中,我们有必要加强自身的语用文化意识。一方面,从理论上,我们应始终牢记,面对称赞,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习俗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在英语环境下,对方对你的称赞多是诚恳的发自内心的,并不是不怀好意,同时对方对你称赞的回应直接明确也并不是傲慢的体现,而是对你的言语的认可。同样在汉语环境下,沿线各国其他人民也应认识到中国人对于称赞的不接受、不表态,并不是无礼的做法,而是谦虚美德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加强练习,在大学课堂教学以及商务交际培训中,将称赞语、道歉语、感谢语等等言语行为融合在一起,結合理论与实践不断感受东西方文化及表达方式的不同,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从而在真正的跨文化交往中,成为一名“耳聪目明”的外语使用者。英汉称赞语的差异表面上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各自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全球化时代,全面学习和了解不同语言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对于任何一个跨文化交际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Herbert,R.K.(1986),Say “Thank You” or Something.American Speech,Vol.61(1),76-88.

[2]Wolfson,Nessa.(1981),Compliments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TESOL quaterly,Vol5,No.2.

[3]郭爱先.美国英语称赞回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笔者收集了近年来核心期刊中有关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现象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期望从中了解该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笔者把研究成果分为三类进行回顾,分别为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英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基础和语义系统、英汉动物隐喻的翻译。最后笔者对研究进行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动物;隐喻

一、引言

最早研究隐喻用法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把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格,使文章更优美。1980年莱科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nh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提到认知科学领域的高度。现在对隐喻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修辞学的范畴,隐喻被视为认知事物、思考事物的一种方式。隐喻是用一个概念来代替另一个概念。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隐喻现象,动物隐喻是重要的一种。人与动物频繁接触,在这过程人们会发现动物的某些特征和人或其他事物有相似之处,人类运用想像力把动物的这些特征映射到人或其他对象上,实现了不同概念间的意义转换。笔者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到了13篇有关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现象的文章,试图分析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走向、研究特点。

二、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笔者把搜集到的材料分为三大类,回顾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研究成果。

1.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

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共有9篇,在所搜集材料中占69%。这方面的论文主要论述英汉动物隐喻差异的原因,并且列举出典型的英汉动物进行隐喻异同性的对比。廖光蓉(2000)对英汉文化动物词进行了一次统计。文化动物词其实也是动物词的隐喻用法。统计结果表明英语文化动物词比汉语的多,英语的多义文化动物词也比汉语的多,还有英汉两民族都对食肉兽类、食草兽类、禽类、传说动物容易产生联想。英语文化动物词较多有诸多原因。首先英国曾对外扩展,见过许多不同的动物,易于产生联想。其次英语的外借词较多,免不了也借来动物词,有些借来的动物词本身就带有民族文化色彩。而英语的多义文化动物词比汉语的多,一方面由于英语国家的人普遍喜欢动物,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动物特征,而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另一方面主要的英语国家有好几个,除英国外还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对同一种动物不同国家的人们产生的联想会不一样。而英汉民族都对食肉兽类、食草兽类、禽类、传说动物容易产生联想的这一现象说明,人们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容易产出联想。另外神话传说对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是深刻而久远的。

不少学者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隐喻的异同做了对比。大多学者认为由于人类主体文化的共性以及动物本身共同的属性,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种动物的隐喻出现相同的现象。就拿“狐狸”来说。汉语用“狐狸”喻指狡猾的人,如“老狐狸”、“像狐狸一样狡猾”露出了狐狸尾巴”。英语里狐狸喻指“a crafty , sly, or clever person”(狡诈、诡计多端或聪明的人),如“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an old fox”(老狐狸)。再如,在中国文化里“蜜蜂”具有勤劳的隐喻,英语里也有相同的隐喻: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勤劳)。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对动物的隐喻认知不同。陈妮(2008)把英汉动物隐喻的差异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同一种动物词汇在两种语言有不同的隐喻。比如“狗”。在英语国家狗被视为朋友或家庭的一分子,是情感的寄托,因此狗的隐喻多为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的人),“old dog”(行家)。而在中国文化中狗是看家的动物,人们对它没有较深的情感寄托,甚至会把它杀了吃。狗虽然有忠诚的一面,但是如果跟错了主人,就是“走狗”、“狗腿子”了。汉语中关于狗的隐喻还有很多如“痛打落水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大多是贬义的。再如“龙”。在中国封建社会龙代表皇权,象征吉祥。因此有“人中之龙”、“望子成龙”、“龙颜大怒”等表达。而在英语中dragon(龙)出自《圣经》。圣经中的人物撒旦被称为“巨龙”,象征着邪恶、凶残。第二种差异是同一隐喻在两种语言中通过不同的动物表现。如果要用一种动物表示勤劳,任劳任怨的精神,汉语会用牛,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耕作中,牛是用来犁田,载物的,在劳作中起很大作用。汉语中人们会用“老黄牛”、“孺子牛”来称任劳任怨的人。而英语国家是游牧民族,马在劳作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会用马来喻指任劳任怨的人,如“a willing horse” (老黄牛)。第三类差异是同一种动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隐喻而在另一中语言中却没有,出现空缺的现象。比如,中文里的“鸳鸯”喻指恩爱,“仙鹤”喻指长寿,但在英文中这两种动物却没有这样的隐喻。相反,英语beaver喻指勤勉的人,因此有 “eager beaver”(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而汉语中关于海狸的习语就很少,更没有对应于英文的那个隐喻了。

2.英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基础和语义系统

这方面的论文主要介绍动物的隐喻的认知理据、语义系统,共有3篇,占收集论文总数的23%。人类在认知较抽象的,难以触及的经验域时总是根据熟悉的,具体的经验域,借用概念隐喻来认识,表述这些经验域。动物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物种,为人类的认知提供了最为熟悉和具体的经验域。人们经常用动物最显著的种属特征来转指或表达其他物体或人的不显著的东西。肖遥遥(2008)认为动物隐喻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理据:一方面是源于动物本身的特征。也就是动物隐喻的产生源于动物的外貌、心理、行为、习性、作用等特征。另一方面是源于各民族的动物文化。也就是动物被赋予了神性,被视为图腾顶礼膜拜,这样动物词语就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有不少学者分析了动物隐喻的语义系统。动物隐喻的语义系统可以从纵横两方面看。纵向上,一种动物具有多种特征,每个特征都可映射到人身上。一个映射产生一种含义,一系列映射产生一系列的含义。动物词语通过这种映射获得多种隐喻意义。横向上,不同的动物形象往往能映射描述人类的某一特征。动物隐喻的语义系统向我们展示了动物隐喻丰富的蕴含,那我们该如何选择蕴含呢,这涉及到动物隐喻的语义突显问题。当我们将“源域”概念的部分蕴涵转移到“目的域”后,这部分蕴涵被突显, 这些突显蕴涵通常是某一范畴动物表现最突出的特性。在动物隐喻中,基本范畴中的类典成员成为众多隐喻表达的首选喻体,每个隐喻的突显蕴涵多来自喻体的显著特征。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笨鸟先飞等。在我们的语言中这些处于基本范畴的动物词语(如鸟和鱼),最常用于日常交际和语言表达。

苏筱玲(2008)进一步研究了英汉动物隐喻的语域投射问题。人类最先把动物域投向人体域,如汉语的“凤眼、马面、虎牙、鹰钩鼻、兔唇、驴脸”等;英语的“hare lip、cock-eyed、horse-faced、fish-eye”。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动物域投射到了经济域、政治域、计算机域。例如“bull/bear market”(牛/熊市),“flea market”(跳蚤市场),“dove of peace”(鸽子是和平的象征)。“Dragon”喻指“中国或中国人”,“John Bull”喻指“英国或英国人”,“鼠标”(mouse)表示计算机的一个部件,“蠕虫病毒”表示一种网络病毒。动物词语向其他事物的语域投射不但丰富了人类语言,而且帮助人们更容易、更形象地认知世界。

3.英汉动物隐喻的翻译

英汉动物隐喻的翻译研究并不多,在笔者所搜集的13篇论文中只有1篇是这个方向的。而且这一篇论文对英汉动物隐喻的翻译论述也不是很深入。由于认知具有特殊性,不同文化的民族对动物隐喻的认知有所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不同语言中的动物隐喻时使用多种翻译方法。第一种是直译法,也就是保留原动物的形象。因为语言具有共性的一面,英汉两种语言中必定有一些动物的隐喻意义是对等的。第二种是转换动物形象。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人们生活习俗的差异,两个民族对动物的认知也会有差异的一面。这时可以把一种动物译成另一种动物。第三种是删除原动物形象。当在翻译中无法直译,也找不到其他动物来转译时,我们要舍去动物的表面意义,抓住深层的喻义,灵活地传达原语的意思。总之在翻译动物隐喻表达时要充分考虑到该动物的文化内涵,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

三、对研究成果的思考

经过对英汉动物隐喻的研究进行分析,笔者得出以下几点感受:

1.研究多趋向于论述英汉动物隐喻差异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可以说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多。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系统性研究不多,只有一篇文章是采用数据统计的方式来研究英汉动物隐喻的差异,而其他的论文都是用个别的、有代表性的动物隐喻做论据。然而有关英汉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和语义研究较少。也就是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

2.另外,英汉动物的隐喻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认知上的研究,而是开始与其他学科结合,向应用上发展。比如,研究涉及到如何进行英汉动物隐喻的翻译,以及英汉动物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动物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只是稍微点到而已,但这是值得探究的课题,相信今后这方面的研究会更多。

[参考文献]

1.项成东,王茂.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9.

2.王亚蕾,柳淑英.英汉动物隐喻的认知比较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

3.陈妮.英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

4.范晓民.英汉语言中动物名称的隐喻现象.大连民族学院学报[J].2006.

5.岳辉,李莉莉.浅析动物隐喻词语的语言表达与语义系统.社会科学战线[J],2006.

6.肖遥遥.动物隐喻的认知基础及语义演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

7.王芬.英汉动物隐语认知的差异与和谐翻译.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

8.刘岩.文化对动物隐喻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边疆经济与文化[J],2008.

9.李晓强,高燕红.东西方文化中动物隐喻的差异.苏州职业大学学报[J],2004.

10.苏筱玲.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认知与语域投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2008.

11.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外国语[J],2000.

12.李君文,杨晓军.东西方动物文化内涵的差异与翻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0.

1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M],2001.

[作者简介]邓周林(1983—),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教,广西大学2008级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研究。

上一篇:堵漏技术论文下一篇:马克思经济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