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学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问候语和告别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交礼仪的重要部分;它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被使用。在日常交际中,适当的问候举止是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为了使人们能够了解中英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本文通过学习调查重点探讨了中英问候语的异同,并对结构、变化等方面对问候语和告别语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分析与比较

问候和告别是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日常礼节,它们为恰当开始和结束谈话提供了手段。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渊源,所以在问候语和告别语的运用上存在差异。本文着重对英汉问候语及告别语作了对比分析。

一、英汉问候语及告别语的结构

对话实例:

(1)A:Hello,Jane!

B:Hello,Lily!

A:How are you?

B:Just fine,thanks!

A:Fine day,isn’t it?

B:Yes,it is.

A:I must be off now.

B:Goodbye!

A:Goodbye!

(2)甲:你好,巍巍!

乙:你好,李海!

甲:好久不见,忙什么呢?

乙:在医院实习呢。你呢?

甲:准备考试。

乙:哦,我还有事,那下次再聊。

甲:好的,再见!

乙:再见!

从上面英汉两个比较典型的问候和告别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会话结构包括问候语、会话主体和告别语。然而,上例是三大部分及其各小部分全都具备的会话,但是并非所有的会话都具备所有这些成分。有许多场合问候语或告别语是省略的。此外,问候语不一定引出会话主体。它们本身有时就是独立的社会语言交往,比方说两个人互道“Hello”或“Good afternoon”等,然后忙着赶路,不再进一步进行交谈。

二、中英问候语告别语比较

1.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1)结构类似

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从接触开始的,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进而再作寒暄,它们的问候语和告别语的结构相似。

(2)语料来源类似

语料来源即是该信息缘何而来。作为语言的一部分,问候语和告别语不外乎是通过各种教科书、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媒介中得来的。换言之,也即是学来的。

(3)分类类似

英汉中的问候语和告别语都可以按时间分类。如英语中的“Hello!”“Hi!”“Goodbye!”“See you!”;汉语中的“你好!”“嗨!”“再见!”等。这些称为全时问候语和告别语。而英语中的“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和汉语中的“早上好!”“晚上好!”“晚安!”等这类问候和告别语,称为实时问候语和告别语。另外,英语中的问候语和告别语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汉语中有书面和口头之别,二者很相似。

2.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但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更为突出。

(1)内容不同

在汉语中最常见的四种问候语:“你好!(How do you do?)”“今天你忙吗?(Are you busy today?)”“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吃了吗?(Have you eaten yet?)”。汉语中使用这类问候语通常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作一番寒暄。问的人并非真正在意对方吃过没有或对方要去哪,回答的人也不是真正如实回答是否吃过饭或要去哪儿,而是作一番客套以达到问候的目的。在汉语的告别语中,人们除了说声“再见”“一路顺风”之类的话语外,很多时候会说“恕不远送”“慢走”“走好”等表示关切、友好的话。说英语的人是不会使用这类话的,特别是主人说的“慢走”,他们感到很困惑:为什么要慢走?

英语中最常用的打招呼话语是“Morning!”“Hi!”“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同时他们也常用“Lovely weather,isn’t it?”一类谈论天气的话语和别人搭讪。这时说话人只需说句“Yes,it’s really a nice day!”一类的话就很得体。英汉语言在分手道别的时候,表达法也有所不同。英语除了“Bye-bye”“Goodbye”外,多半说些表示祝愿的话,如“Have a good trip!”或者“Good luck”;有时还表达彼此见面的愉快心情,如“It’s nice meeting you.”“Pleased to meet you.”。

(2)句子结构不同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和告别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中国人喜欢用感叹句表达,例如中国人常说:“天气真好!”而说英语的人则往往会用反义疑问句,如:“Fine day,isn’t it?”在汉语中,人们喜欢用重叠的方式来表达惜别感和增强亲切感,例如“你好你好”和“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和告别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Bye-bye,now!”“See you tomorrow”“Keep well!”等。

(3)具体含义不同

汉英词语很多在表面上看来是对等的词具体含义却不同。英语与汉语中的“你早!”在时间上并不对应。“Good morning!”用于早晨起床后至午饭之前这段时间。在汉语里“你早!”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内。中国人问候“你早!”时,多含有“你起来得真早!”的意味。

(4)称谓不同

英语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另一个差异是人称代词的使用。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中国人的等级观念较强,对长辈、地位高的人不能直呼其名,相对而言,在西方国家人们等级制度观念较弱,称谓上多以名字相称。

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变迁

英汉问候语告别语被广泛地应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问候语、告别语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汉语中的问候语内容经历了从“无它乎”——“无恙乎”——“饮食”——“寒暄”的变化过程(杨振国,1996)。古时候人们由于对生存环境担忧,所以出现了“无它乎”——“无恙乎”——“饮食”等问候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吃饭了吗?”使用得越来越少。而一些新的问候语随之兴起,如“工作怎么样?”“去哪玩啦?”“房价又涨了!”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巨大,一些新的问候语形式传入我国,并逐渐流行,如“哈罗”、“嗨”。在英语中常见的问候语:“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等。近几年英语中流行起俚语问候语hey,hey bum,howdy,word,yello,hiya等,相当于hello。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汉语中一些告别语,如“恕不远送”“慢走”“走好”等使用频率也大不如从前,现今人们往往使用“拜拜”等告别语。

四、结语

问候语和告别语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本文对中西方一些典型问候语和告别语进行了对比研究,由于英汉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英汉的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也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问候语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在与英美人交流的开始能采取恰当的策略,以保证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

参考文献:

[1]李海琳.问候语与告别语英汉对比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李桔元.问候语和告别语的交际功能及使用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李玮.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4]钱厚生.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杨振国.汉语问候语的文化训释[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6,(1).

[6]严新航.从问候语看美国俚语[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从古至今,十二生肖所特有的传统文化韵味,对中国人来说,是如此熟悉亲近,人的属相与生俱来,并且相伴终生。为此,中国人非常在乎自己的属相和生辰八字,赋予每种生肖动物一种神秘莫测的特殊感情色彩,以为属相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人们的心理意识影响深远。生肖文化是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是悠久民俗渊源的文化代表,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发着永恒的文化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生肖动物在中国人心中皆属仙班,其蕴意广泛而生动有趣,忠实有效地传递中华文化意识,尤为重要。但目前,生肖英译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翻译还存在很大的偏差。基于此,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以期恰如其分地英译十二生肖,绽放出中华民俗特色文化的生命力,达到中西文化有效的传递与交流。

关键词:英译 生肖文化 特色文化 传递

中国的农历年,是以天干和地支来记载的。属相即生肖,用来记录人的出生时间,以特定的十二“生肖动物” 顺次分配于十二地支,组成12属相,每一轮周期为12 年,用来计算人的年龄。十二属相与年、月、日、时相联系,特指人出生的生辰八字。所以,十二生肖动物的英文只能用通用名称, 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并加定冠词“the”,这样才准确。

一、英译原则

十二生肖动物在汉语中所蕴含的意义都是比较抽象的,而在英语中,相对应的动物的意思却十分具体且细化。因此,生肖动物的寓意在这两种语言中是不可能对等的。在英汉文化中,一些同样的动物具有相似的寓意,有些不同的动物却也有着相似的寓意,而某些同种动物的文化内涵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英译时,更要注意英汉语言中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首先,要忠实于生肖动物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其次,要忠实于生肖动物自身的物理特征;最后,要讲究以和为贵的文化,“求同存异、合而不同”的交流原则。这样才能跨越英汉语言文化障碍,选择出有效突出中华民俗传统文化韵味的翻译。

二、文化传递与生肖英译分析

(一)子鼠—the Mouse

居十二生肖之首的鼠, 且居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子时,趁夜深万物皆静,唯独鼠醒,正是其一展身手、上跳下窜的活跃之时,故称子鼠。在中国民间,有许多鼠的传说故事。老鼠性格敏锐乐观,狡黠聪慧,中国人对鼠的民俗心态是既爱又恨、即褒又贬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一提到老鼠,人们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老鼠的不劳而获、损人利己,令人痛恨,如“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鼠目寸光” 等贬义词语。但在汉语文化中,老鼠又是动手能力强、勤劳灵巧、适应力强、生命力强的象征。在英文中,在物理特征上,与“鼠”相同的有“rat” 和“mouse”两种翻译。但是,“rat”和 “mouse” 在英语语言文化内涵上存在着很大差别。“rat”偏向硕鼠,比喻不忠不孝的叛徒、可恨的告密者、下流无耻的女人、无原则又无道德底线的卑鄙小人。表示感叹的“Rats”,意为臭名昭著之人!显然,“rat”不但在生理特征上,而且在中华文化寓意上,皆与“生肖鼠”不相符。英文单词“mouse”偏向小鼠、家鼠、耗子,除了贬义的诠释和汉语所表示的肮脏、邋遢和不洁的象征意义相同之外,还和汉语所蕴含的幽默可爱、小巧活泼、机灵聪慧等内涵相似。中国有家喻户晓的幽默可爱的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外国有英语动画片Tom and Jerry,活泼机灵的“米老鼠”(Mickey Mouse)也深受世界各地儿童的喜爱。再如,流行使用的电脑“鼠标”等,都用“mouse”表示, 而不用“rat”。笔者认同,梁实秋先生翻译的“生肖鼠”(the Mouse), 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中国的民俗习惯。

(二)丑牛—the Ball

牛在白天不辞劳苦,只有在丑时才能闲下来吃草,故称之为“丑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牛强壮有力,勤勉,踏实,肯干,正所谓“牛是农民的半个家园”。对牛有许多正面的肯定和褒义赞美,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乐于奉献的孺子牛,称赞一个人能干时会脱口而出“你真牛” 等。中英文化中,牛的寓意不同。牛在英语国家中得不到如此的赏识和厚爱,牛只不过是为人类提供肉和牛奶的动物,象征性格粗暴和卤莽之人。因为英国的地理条件不是以平原为主,所以耕田用不上牛,而是以马代牛作为农耕使用,马的地位取代了牛。在英语中,关于牛的词汇的寓意虽然没有形容马的词汇丰富,但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英语中的牛有cow(母牛)、ox(公牛)、bull(壮牛)、calf(小牛)、cattle(肉牛)、buffalo(水牛)之细分。其中“ox”是为了用于干农活而被人阉割过的公牛,内涵是贬义的。英语文化中比较崇尚“bull”(壮牛)这个词,如bull-fighting(斗牛)、 NBA中的公牛队、bull market(牛市)等,在文化底蕴层面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牛的精神一致。因此,用 “the Bull” 翻译 “生肖牛”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寅虎—the Tiger

老虎白天潜伏起来,夜间出没行动,在寅时最为威武凶猛,故称之为“寅虎”。在中国文化中,虎是森林威严勇猛的统治之王,是朝气蓬勃、强健有力的权利象征,为人们所敬畏。就连英雄虎胆、坚决干练、英明果断的人,也用“虎虎生威”来形容。另一方面,又用老虎比喻凶猛残暴的人,如“苛政猛于虎”“狐假虎威”等贬义用法。但在英语文化中,森林之王是狮子,狮子才是万兽之王,老虎没有中华文化所蕴含的霸气和王者风范,老虎也常常用来形容凶恶残忍的虎狼之徒。另外,英语中的老虎还有邪恶意义的象征。尽管如此,生肖虎的翻译也不能用英语单词lion(狮子)代替,要忠实于中国生肖动物的物理特征。再者,毛泽东常用的口头禅中,把“反对派” 比喻成“paper tiger” (纸老虎),其蕴意早已家喻户晓,漂洋过海,为西方文化所接受。因此,为了忠诚于中国生肖民俗文化、虎的物理特征和生肖文化的民俗特点,“生肖虎”应译成“the Tiger”。

(四)卯兔—the Rabbit

清晨,勤勤恳恳、活泼可爱的兔子天亮就出窝,喜爱吃被清澈的晨露所沐浴过的清新小草,故称“卯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多以机敏精明、冰清玉洁、温柔善良、温顺体贴、活泼可爱、生命力强为特征,再加上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白兔与人们美好的愿望紧密相连,被人类称之为玉兔,深受人们的怜爱。但是,兔的象征意义也有贬义的一面,兔子生性狡猾精明、动作敏捷、胆小谨慎,有“狡兔三窟”“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等说法。但是,总体上来说,兔的汉语含义褒义多于贬义。英语中,与兔子对照翻译的单词有两个:hare(野兔)、rabbit(兔、家兔)。在英文中,rabbit还用来形容生性胆小谨慎的人,如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rabbit做动词时,还有唠叨的意思,是中性词。而hare在英文中是贬义词,多有狡猾、欺骗之意,坐车不花钱买票的人称为“hare”,还有make a hare of sb.(愚弄人)等许多带贬义的成语。因此,生肖兔的译文用“the Rabbit”更好。

(五)辰龙—Chinese dragon

传说在辰时,天空一般会有晨雾,气宇轩昂的龙就喜欢在此时腾云驾雾,来去无影无踪,又是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蒸蒸日上的好时光,故称“辰龙”。龙是十二生肖中最神奇、最有威望的神话动物, 据说能走会飞,能兴云降雨,是神奇力量、尊贵的化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幸福吉祥的神物,地位尊荣的象征,是皇室的特权,又是幸运成功的标志。为此,皇帝被称之谓“真龙天子”,百姓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可想而知。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敬仰的图腾。“龙凤吉祥”“望子成龙” 等,都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具有积极向上的蕴意。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的文化内涵却截然相反。与中国神化的龙相对应的单词“dragon”,却是被“妖化的动物”,是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贬义词,表示一种令人可怕反感的怪物,是给人们带来厄运的邪恶的魔鬼的化身。dragon(龙),被看作是灾难、丑陋的象征,如a dragon(凶暴残忍的人)、the old dragon(大魔头)。因此,“生肖龙”的英译争议最大。如果将“龙”翻译成“dragon”,西方人会误解中国的龙文化,必然导致中华特色文化的变味,会被西方人曲解。为此,很多中国学者对“生肖龙”的英译早已重视,如黄佶呼吁,将龙译成loong(中国龙),以此来取代dragon。但笔者以为“loong”是个多义词,除了有“中国龙”的意项,还有“音乐创作团队”“网络游戏名”等意思,不足以表达中华文化中“龙”至尊独享的专利权。中华龙的译名应取用自古以来中国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并考虑中国经典文化的复兴和中西文化的和谐交流的大前提,才比较稳妥。将“龙”翻译成 Chinese dragon(中国龙)较好,这样即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又符合生肖民俗,更不与West dragon(西方龙)相混淆,彼此文化能够相互和谐交流与有效沟通。

(六)巳蛇—the Snake

蛇喜欢在巳时活动,此时空中的大雾早已散去,阳光普照大地,正是蛇觅食的好时辰,故称“巳蛇”。生性柔韧的蛇,虽然被人们认为是刚猛的龙之起源,生性神秘莫测,生肖蛇也代表幸运、敏锐、智慧和祥和;但中国文化中对蛇的消极情绪更为强烈,蛇象征着阴险毒辣、心狠狡诈,具有诱惑力、冷酷无情、纠缠不清等贬义。因此,与蛇有关的中文习语大部分为贬义。如“见蛇三分灾”“毒蛇心肠” 等。英国人对蛇的憎恨与鄙视情绪更为强烈,有对应的动物单词serpent(大蟒蛇)和snake(蛇),他们认为蛇是世界上最恶毒的动物,没有什么惹人喜爱的优点可言。西方经典《圣经》中把蛇称之为serpent(魔鬼),是万恶之源。蛇诱骗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禁果(apple), 引诱她走向堕落的犯罪之路,是个阴险歹毒的、该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卑鄙小人。所以,英译中有关蛇的习语都是贬义的,如a snake in the grass(潜伏的强敌)等。相比较而言,“生肖蛇”翻译为“the Snake”比较合适。

(七)午马—the Horse

马生性刚烈,自由奔放,喜欢在午时狂奔长鸣,故称“午马”。在中国文化中,马一直是英俊高大、气度优雅、勇猛奔放、雄健刚强的代名词,表示“一往无前”“马到成功”之意,是征服一切、取得胜利的象征。西方人特别喜欢马,除了把马当坐骑、劳动工具、战马等中国文化内涵之外, 马还是强壮有力、任劳任怨、胃口特大、温和顺从、卑微下贱的象征,相当于汉语中牛的文化内涵,如as strong as a horse(状如牛)、talk horse(吹牛)等。相比之下,英文中,马比牛的地位更高,更有社会使用价值,是辛苦勤劳与强壮健康的代表,如work like a horse(辛苦地工作)。“生肖马”英译成“the Horse”,英汉均没有异议。

(八)未羊—the Sheep

未时,是羊在野外吃草的好时光,故称“未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羊”拥有丰富多彩的形象。一方面,它安静温和、柔弱善良、乖巧顺从,是吉祥好运、幸福安康的象征;另一方面,羊又生性怯懦、胆小怕事,容易上当受骗,受人摆布,如“羊入虎口”等。英语中,表示羊的词汇比较多,有goat(山羊)、sheep(绵羊)、lamb(羔羊)、ram(公羊),每个单词都有不同的具体内涵。sheep特指绵羊, 是心地善良、乖巧温顺、恬静可爱、舒心顺从的象征,具有有资格进入天国的美好的宗教文化意义。另外,sheep可指胆小怕事之人,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a black sheep(败家子)。goat特指山羊,性格没有sheep那样的温和顺从,却是放荡邪恶等贬义的象征。英语中好色的人和愚蠢的人也被比作山羊,如an old goat(老色狼)、the sheep and the goats(好人和坏人)、a sheep among wolves(羊入狼群)等。可见,sheep是褒义词或中性词,类似于汉语中的羊文化,而goat则是贬义词。lamb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圣经中把基督教徒称为a lamb of god(上帝的羔羊),其容易迷失人生方向,要靠自己的主人——the shepherd(牧羊人),即耶稣指点迷津。虔诚信仰基督教,皈依上帝,方能迷途知返。同时,羔羊象征洁白无瑕、纯真驯良、替人赎罪、甘为上帝献祭用的牺牲品,以此换取他人的幸福,称之为“替罪羊”。ram特指未阉割的公羊。通过对比分析,“生肖羊”应译为“the Sheep”比较合适。

(九)申猴—the Monkey

申时,太阳已偏西下山了,猴子喜欢此时追逐嬉戏,攀爬啼叫,故称“申猴”。在中国文化中,猴子活泼好动,机灵顽皮,聪明伶俐,机智勇敢,是惹人喜爱的动物。猴子五官和人类相似,四肢灵活,大脑发达,智力较高,是人类进化的象征。但是,猴子在英文中多数情况下却是贬义词,是邪恶贪婪、盲目崇拜邪教的讨厌鬼。西方人在内心不怎么接受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比较认可他们是上帝造的,且不喜欢猴子,认为它爱欺骗人,爱偷抢,没礼貌。monkey作名词时,指小顽童、淘气鬼,如a young monkey(淘气的小孩);作为动词,指制造混乱、调皮捣蛋之意,如monkey business(胡闹)、Stop monkey around(别捣蛋!)等。“生肖猴”英译成“the Monkey”没有异议。

(十)酉鸡—the Rooster

鸡是十二生肖中独一无二的禽类的代表,它能进入仙班,应与雄鸡报晓的功劳有关,有着巨大的荣耀,生肖鸡该是神采奕奕的雄鸡了。古人认为:雄鸡一声鸣,光明就会来到,出没在黑夜中的众鬼们就逃之夭夭了。可见,鸡是善斗邪恶、吉祥之物的象征。此外,鸡最显著的象征意义就是守信守时。古人还常用鸡占卜未来,驱邪避灾,可见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在英语中,“鸡”相对应的单词很多,分类又细,“生肖鸡”的翻译争议也很大。有fowl(家禽)、rooster(公鸡)、cock(公鸡)、hen(母鸡)、chick(小鸡)、turkey(火鸡)。其中,fowl既包括公鸡也包括母鸡,rooster指公鸡,延伸意义为狂妄自大的人,有争强好胜之意,类似于中国的雄鸡形象。cock指公鸡,但在英语中,它却隐含着sex organ(男人性器官)、废话等忌讳语,如a cock and bull story(无稽之谈)等。另外,cock也指代傲慢的小霸王,如cock a hoop(得意洋洋的)。hen指下蛋母鸡。chicken象征胆小怕事的懦夫,如as timid as chicken hearted(胆小如鼠的人)。turkey指火鸡,其在美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感恩节的宴席上,火鸡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在西方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火鸡在中国人眼中只是一种食用鸡,这几个翻译都不符合生肖动物的物理特征,不足以表达生肖文化的准确信息。相比较而言,rooster(公鸡)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贬义的文化内涵, 也能够准确表达“雄鸡一唱天下白”的雄伟气势,所以“生肖鸡”比较好的翻译应该是“the Rooster”。

(十一)戌狗—the Dog

每当天地黄昏之时,即戌时,大自然一片沉寂,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黑夜即将来临,劳累一天的人们就要休息,此时忠厚老实、踏实肯干的狗倚门而卧,专心致志守护着家园,一有异常动静,就警示主人,故称“戌狗”。中国文化传统中,虽然人与狗有密切的关系,但对狗的心理情结比较复杂。一方面,以为狗有忠诚正直、坚守岗位、严于律己、警惕性强、舍己救人的美德;另一方面,以为狗是一种下贱肮脏猥琐的动物,比喻那些弃明投暗、令人憎恶的卑鄙丑恶的小人,如有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贬义习语。中英文化中,狗的寓意大不相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一种最聪慧、最有灵性的宠物,是人类最忠诚、最友好的朋友,是人们可信赖的伴侣。英语中有关狗的单词很多,如dog(狗)、bitch(母狗)、puppy(幼犬)。其中,bitch是贬义的,作名词是母狗、母狼之意,常常比喻泼妇,作动词表示糟蹋等贬义。西方人喜欢直接用dog来表示人,如You are a dog(你活得很潇洒)、a lucky dog(幸运儿)、an old dog(老人)、top dog(冠军)等。英语中的dog,在词语中没有任何骂人的贬义意味,在西方人眼里,狗是一种亲切、友好、快乐和洒脱的代名词,俨然是家庭的一分子。在西方国家里,狗几乎能和人一样享受到“人权”,并有相关的动物保护法,保障每条狗的切身权益,善待狗是一种美德,虐待狗的人受到鄙视,还可能会受到入狱的法律制裁。英语文化中,狗的地位相当高,可从dog颠倒过来成为god(神)、God(上帝)来证实,就连美女们谈恋爱时,也会脱口而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生肖狗”翻译为“the Dog”没有异议。

(十二)亥猪—the Pig

亥时万籁俱寂。夜深人静,胃口大的猪,早已饿得受不了了,此时能听见猪拱槽、寻找食物之声,故称“亥猪”。猪在中国民俗中,虽然具有愚蠢笨拙、好吃懒做、贪婪好色、肮脏邋遢、自私自利、鲁莽粗野等外貌所带来的负面意蕴,但人们又赞美猪的性情率直、大度宽容、热情开朗、忠诚厚道、随和可亲、憨态可掬、肥头大耳、吃穿不愁等特点,是大富大贵的象征。但在英语中,猪的文化寓意通常积极的一面非常少,西方人对猪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猪的寓意非常丰富:愚蠢乏味、肮脏粗野、贪婪自私的人,专权专制者、分裂主义者的代表;叛徒叛逆者,道德堕落的女人,艰辛的工作,低劣无能的赛马等。在英语里,关于猪的词汇有: pig(猪)、swine(猪)、sow(母猪)、 hog(大公猪)、boar(公野猪)。其中,pig指猪、小猪、野猪,有侮辱性用语,如pig(猪猡)、 an ignorant pig(愚蠢的人),pig也指警察、贪婪刻薄之人;sow指母猪,比喻贪吃之人;swine比喻卑贱之人;hog是阉割过的食用大公猪、肥猪,用来比喻像猪一样贪婪自私的人;boar是公野猪、雄猪、种猪,也比喻贪婪自私、粗野肮脏之人。在西方文化中,虽然把boar比喻成无所畏惧的斗士,甚至有象征耶稣、基督等褒义寓意,但boar长有长牙,与中国生肖文化中憨态可掬的猪不相符合; 英语中的pig和中国生肖猪在物理特征上相同,内涵寓意也大致相同。“生肖猪” 英译为“the Pig”比较适合。

三、结语

英汉语言翻译的过程,是双向文化寓意优化选择的过程。“怎样用文化母体迥异的英文既恰如其分地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又保持其传统特点”,是顺利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能如实反映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不仅要精通英汉语言知识,还要具备双向英语文化的感知能力, 能领略到双方语言表面下的深层文化蕴意,做到像王佐良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基于此,笔者以为十二生肖比较准确的英语译文如下:子鼠—the Mouse、丑牛—the Ball,寅虎—the Tiger、 卯兔—the Rabbit、辰龙—Chinese dragon、巳蛇—the Snake、午马—the Horse、未羊—the Sheep、申猴—the Monkey、酉鸡—the Rooster、戌狗—the Dog、亥猪—the Pig.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常峻.中国生肖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郭尚兴.论中国文化英译时传统特色的保持[J].上海翻译,1995(03).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黄佶.“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Loong http://www.loong.cn/loongl.htm.

(作者简介:王慧英,女,硕士研究生,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提 要 基于语料库调查,本文考察英汉广告语篇中的人称指代,以探求微观语篇要素与礼貌策略的关联。经过对比发现,英语广告倾向于使用积极礼貌策略,而汉语广告倾向于运用消极礼貌策略。

关键词 英汉广告 微观语篇要素 人称指代 语用功能

1 引言

语言具有主观性。作为信息载体,言语不仅能传达客观信息,还能揭示说话人与所传达信息之间的个人和社会关系,并且还直接或间接地表明自己与听众或读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书面广告语篇中人称指代词语为切入点,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出发,探索语篇要素与说话人态度之间的关联,分析微观语篇因素对礼貌策略实现的影响。本文采用两个语料库,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作定性分析,以保证论析的客观性。

2 英语和汉语中的人称指代词语

在人称代词上,英语和汉语具有共性。两种语言中都有一系列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并存在单复数的对立。英语的I/we/you/he/she/they,对应于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他/他们。

然而,它们又存在一定差异。现代汉语代词有一个对长者或社会地位高者等表示尊敬的“您”,而英语并无相应的对等词。另外,从社会指代关系的角度来看,汉语相对复杂,体现在两个方面:

I类、尊他:贵(贵校/贵国/贵公子);尊:(尊驾/尊府/尊夫人);阁下

Ⅱ类、自贬:鄙(鄙校/鄙国/鄙人);犬子;贱内:山荆

这说明汉语是一个遵循“自贬”规则的语言:说话人贬抑自己、抬高他人。现代英语则仅有“You Majesty”(陛下),“Your Excellency”(阁下)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敬称(何兆熊2002)。英语中完全没有汉语中那种“贬抑自己”的指代方式,其指代系统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

3 广告语篇中的人称指代策略

跟其他语体相比,广告语篇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它的人称指代的运用。

一般说来,在其他语体中,第三人称代词他/he、她/she、他们/they要么是篇内指向,即指代语篇中的人物角色;要么是篇外指向,即指代借助情境或共有知识的参与者。除了直接或间接引语,绝大部分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都是篇外指向的,即:第一人称代表说话人,第二人称代表受众。

而广告语篇中的人称指代就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广告中“我们”可以分为“包括式”和“排除式”两种,这种区分来源于语义映射的差异。在语义指代上,排除式把受众排除在外,而包括式则是把受众包含在内。包括式we(汉语与此对应的主要是“咱们”)是符合积极礼貌策略的。作为一个“圈内人”的划分标记,包括式“我们/we”(或“咱们”)暗含了“销售者与消费者具有共同的社会目的”,这样对于一共同利益背景的宣称,说话人就借助积极礼貌策略使其与受众之间的沟壑得以消弥。

其次,广告语篇中第二人称“你/you”的大量使用。广告中“你/you”为双重指向,既可以指向广告语篇框架内的某人,也可以指向受众自身。“yOU\"这种双重身份与作者在广告中扮演的角色有关。解读广告时,读者在心理上可以自我定位于广告图景中某个形象,并且与其中的角色而不是作者交流对话。高频使用“你/you”能够使得读者深度卷入,而隐藏在广告框架内人物的面罩之下的正是作者自己,经此曲折,他就实现了与读者的沟通并成功地征服受众。

广告中人物角色有时也被定位为将读者排除在外的第三人称指称,尽管在心理距离上第三人称要远于第二人称。当然,在阅读此类广告时,读者也可以把自己投射到广告语境中,这是因为广告中人物并不特别指向现实中的某个个体。第三人称给予读者较大的选择自由,一方面可以将自己与广告中人物等同;另一方面也可将其中的“他”理解为与已毫无干系的他人。这样,作者并没有逼迫受众,而是允许其有选择的自由,消极礼貌策略因此得以实现。

此外,在广告中作者还经常将自己或读者不定指化,如“某人/one”、“任何人/anyone”等。运用不定指代词表现为泛泛指称,而不涉及具体的某个人。因此,在很多情形下,广告语篇中没有出现对读者的任何指称。这样,在读者看来,作者在进行广告对象定位时似乎并非针对自己而显得客观。这也就是实现消极礼貌策略。

4 英汉广告语篇的人称指代功能

(1)英汉广告中的作者指称为了突显作者的存在,广告语篇通常采用的一个方式就是给出公司或产品的商标。此外,还可以采用复数第一人称代词we/我们来曲折地实现上述目的。如:

①What may be unexpected is how good wemake you feel along the way.(日本航空公司广告;《时代杂志》)

②Any bank can focus on solely on finance.But we go much further.(Abamro银行广告;《时代杂志》)

③我们用心让您安心。(Toyota广告;《南方周末》)

在例①~③中,“we”或者“我们/we”分别间接地指称“日本航空公司”、Abamro银行和Toyota汽车。这些指代词显然也将读者包括在内,属于包括式的。作者要求读者与其合作,因此使得“面子威胁”得到补偿。这种策略在英语广告中大量运用。又如:

④we could have zero heartburn and now we’re out to tellthe world in ourtrusty purple RV.(心悸治疗药品广告;《Newsweek》)

⑤Most 0f us never consider alI the electricitywe use every day.(Kyocera广告;《Timc》)

例④中的“we”指称任何心悸之扰遭受者,既可指作者又可指读者。例⑤中的“we”则是一种特殊的非特指。

而在汉语语料库中,包括式的“我们”使用频率极低,仅仅发现一例:

⑥中国的方正;我们的方正。(方正集团广告,《新民周刊》)

在语料库中,“我们/we”包括式和排除式并存,然而其出现频率却差别很大,英语广告中大量出现包括式,汉语中包括式则很少出现。这一现象如何解释?Fortanet曾经指出,“我们/we”的语用差别主要在于:包括式的我们/we通常指称作者充当代表或发言人的一群人;而排除式的我们/we则仅仅代表作者自己。在言语活动中,作者若采用包括式,其动机往往是为了与受众达成合作,并将此贯穿于言语活动的始终。与此相对,作者若采用排除式,其目的则是与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英语语料库中,包括式的“we”之所以频频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倾向于积极礼貌策略,即通过缩减社会距离、宣称共

同利益的手段来与其达成一致。而在汉语语料库中,包括式的“咱们”出现频率极低,则说明作者在通过广告与受众进行交流时倾向于消极礼貌策略。

(2)英汉广告中的读者指称在广告语篇的解码过程中,读者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广告定位通常是以读者为中心,而将作者的身份予以淡化。因此,在英汉广告语料库中,我们看到读者指称远多于作者指称。下表是读者指称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分布情形:

如上表所示,英汉广告语篇的人称指代呈现出一些共性。首先是泛人称指代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中是30%(15/50),英语中是20%(10/50)。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广告作者考虑到受众有可能不仅仅是某一个读者。另一个相似之处是,两个语料库中第三人称指代的使用很少,汉语一次也没有出现,英语中也只出现区区3次,仅占6%。

尽管存在共性,英汉语的差别也十分显著。在英语语料库中,对读者的指称是通过频繁使用较随意的“you”和较正式的“your”(二者比例是37/50)来实现的。如:

⑦Warm.

Familiar.

A place where you will be well taken care ofand comfortable.

So you can focus on something else.

Or everything else.

(希尔顿酒店广告;“Newsweek”)

⑧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S&P Mid Cap400,this is a sman way to own It.(美国证券交易所广告;\"Newsweek”)

在汉语语料库中,对读者的指称比较正式,语气显得毕恭毕敬。多达50%的广告语篇中使用了“您”、“阁下”、“翘楚”等一些敬称。如下例所示:

⑨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中国电信为垡提供快捷高速的服务。(电信广告;《南方周末》)

⑩奥迪A6豪华行政版,以深厚内涵敬邀盟下入主。(奥迪A6广告;《南方周末》)

⑥翘楚;风范(帕萨特汽车广告;《新民周刊》)

即使偶尔使用普通的“你”或者泛人称指代词语来称呼渎者,也一定要冠上一些赞美性的修饰词语。例如:

⑩Mazda6 完美映衬你崇尚科技、与时俱进的内涵气质。(马自达6汽车广告;《南方周末》)

⑩让每个人拥有世界级的竞技舞台。(中国电信广告;《南方周末》)

⑩不二之选,智者心领神会。(切诺基汽车广告:《南方周末》)划线部分都是一些修饰词,如⒀中的“世界级”和(14)中的“智”,都表示出对受众的敬重。作者直接赋予渎者以较高的社会或文化地位,从而避免造成“面子威胁”,而选择了消极礼貌策略。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种语言的人称指代都是受众定位的,但是语用策略上却存在较大差异。英语指代在总体上表现出随意和亲密,倾向于使用“积极礼貌策略”;而汉语的则比较正式和恭敬,其主要原因在于汉文化倾向使用“消极礼貌策略”。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2、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浅析英汉习语及翻译

3、习语在英汉学习型词典中的翻译对比研究

4、地方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构与实践探索

5、中西灰姑娘故事之比较

6、英汉喻体选择的文化取向性

7、试析英汉语言文化的共性

8、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综述

9、英汉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错位

10、浅谈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空缺现象及对策

11、英汉比喻中的文化信息

12、英汉习语的文化异同比较研究

13、基于语料库译者翻译风格比较研究

14、英汉比较的起源、原则及意义

15、语义交际翻译视角下英汉习语翻译意义对等比较研究

16、英汉文化内涵词比较与翻译

17、从英汉文化差异看企业简介文本的翻译缺失

18、英汉疾病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19、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英文写作研究

20、浅析英汉成语或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

21、浅议中英词汇中的语义差别

22、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

23、英汉动物类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策略

24、东西方文化中数字“九”的对比分析

25、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探析

26、英汉文化意象的差异比较与翻译

27、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语义文化导入

28、英汉比喻修辞的民族文化特色

29、浅析英汉动物习语设喻的异同及其翻译

30、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及其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31、英汉双语词典收录文化的方式

32、汉英叠词的语言类型学研究初探

33、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34、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应对策略

35、英汉动物习语内涵差异的原因分析

36、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37、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38、王宏印:高深做学问,低调做学人

39、从文化角度浅论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40、从文化差异走向“文化自觉”

41、浅述英汉语中的概念隐喻

42、2013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43、从英汉习语的翻译陷阱看英语教学

44、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45、从动物词汇看英汉文化内涵

46、2016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47、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48、动物词语在英汉比喻修辞中的运用比较研究

49、中英颜色词语义对比与翻译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对比分析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科学。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种语言之间那些微妙的差异,并能在实际教学中学中将这些差异转变为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这样我们能更好地组织对外汉语教学。造成英汉修饰语语序上的差异的原因表现在很多的方面,有文化差异上的、也有思维模式上的。本文笔者就针对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一下介绍,并利用这些差异,让其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关键词:修饰语语序 对比分析 汉语教学

一、英汉修饰语语序对比分析

1、名词修饰语对比分析

黄廖版的《现代汉语》中提到名词的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修饰语+中心语、修饰语+中心语+修饰语、中心语+修饰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致上现代汉语的修饰语基本上都是放在中心语前面,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在中心语后面。尽管现代汉语的修饰语长短、复杂程度不同,也基本是遵循这个规律的。如:

(1)小红是个漂亮的女孩子。

Xiao hong is a beautiful girl.

(2)我不愿意相信这个令我十分沮丧而且十分生气的事实。

I dont want to believe the fact that I was very upset and very angry.

(3)中國是一个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拥有众多民族、经济实力强大的发展中中国家。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beautiful scenery,pleasant environment,many ethnic groups,and strong economic strength.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名词的修饰语都是放在前面的,但是英语则就不同了。上面的例子显示,只有单个的词或者短语作定语的时候才可以放在中心语前面。

2、动词修饰语的对比分析

与名词相比,动词的修饰语则更为灵活。《语言学概论》中提到:越是级别高的语言单位的语序越是灵活。很显然,名词的修饰语只是都成名词短语的构成成分,而动词的修饰语则是句子的构成成分,因为句子的核心就是动词。因为句子的级别高于短语,所以动词的修饰语级别也高于名词的修饰语,自然动词修饰语语序理应比名词修饰语的位置更加灵活。不过动词的修饰语的灵活性是相对于名词而言的,一般情况下,汉语动词的修饰语位于中心语之前,而英语却是正好相反。如:

(4)我们一定要根据我们的能力去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

We must complete the tasks assigned by the teacher according to our abilities.

(5)中国以瓷器闻名于世。

China is famous for its porcelain.

二、造成英汉修饰语语序差异的原因

1、东西方思维差异对修饰语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文化的所有领域;另一方面,思想决定语言。可见,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基本一致,但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客观世界。因此,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反映。英汉语言修饰语语序差异也可在英汉民族思维差异上找到解释。

西方哲学寻求对立,善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形成了直线形的思维方式。英语民族习惯于开门见山,把重要信息放在句首。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表达比较直接和明确,先给出句子的核心词,即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交代相关内容,引出句子的若干次要成分,这样次要成分逐渐递增,距核心词越来越远,向外延伸。在句式上是头短尾长。而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统一,“亦此亦彼”的思维习惯使其思维方式呈波浪式的曲线。中国人往往绕着圈子说话,最后接触重点,并从侧面去阐述中心。中国人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往往先交代周围环境,然后集中到主要对象。因而汉语表达的特点是句子的次要成分在前,依次递减,最后是核心词,即最重要的信息。在句式上是头长尾短。例如:

(6)我们为了新中国的崛起、为了人民的幸福必须努力学习。

We must study hard for the rise of new China and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在这个例句中英汉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都集中在学习上,但是西方人在表达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学习”,直接给出了重点主题。但是中国人在表达这个主题的时候通常是先说明事情发生的背景,然后最后给出中心语。句子的核心往往位于句末。

2、句子成分拓展机制对英汉修饰语语序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认为,英语句子拓展机制与汉语是有很大不同的。从句子的拓展成分与其核心的位置关系上,我们可以把所有语言的偏正结构归纳为两种:顺行结构(先出现结构核心,然后出现拓展性成分)和逆行结构(先出现拓展成分,然后出现结构核心)。结构主义认为,所有语法结构均由结构核心拓展而来。因此,在线性结构中就存在拓展的方向性问题。很明显,从一个核心出发,进行拓展性操作,可能的拓展方只有两种:向右拓展(顺着线性向右拓展,所谓右分支结构)和向左拓展(逆着线性向左拓展,所谓左分支结构)。英语采取顺行结构,遵循从左到右的线性排列机制。英语句子成分的线性排列机制呈现从左到右的特征,常把结构上比较重要而复杂的成分(如修饰语)放在后面。因此,反映句子主要信息的中心语通常位于修饰语之前。而汉语采取逆行结构,遵循从右到左的线性排列机制。

3、图形-背景理论对英汉修饰语语序解释

语言结构顺序受到该民族认知模式的制约。外部空间是立体三维的,人的感觉系统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冲击,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总是集中在焦点信息上,而把其它信息当作次要的背景信息处理。人们在感知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时,总是把一个作为注意对象,另一个作为参照物。注意的对象称作“图形”,参照物称作“背景”。由于语言是一维的,在反映三维的外部空间时就有一个次序问题。中国人在感知空间关系时有很强的“背景”到“图形”的倾向。英美人士则具有很强的“图形”到“背景”的感知倾向。这一思维方式差异会影响到中心词与修饰语的分布。在中心语与修饰语这组关系中总是以中心语为“图形”,以修饰语作为“背景”。汉语由背景到图形的感知倾向在语言上表现为修饰语位于中心语之前。英语由目标到背景的感知次序则反映为中心语位于修饰语之前。如:

(7)那个正在黑板上写字的人是我的爸爸。

The one who is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is my dad.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邱大平.基于认知视角的英汉修饰语语序对比分析[A].2009

[3]杨信彰.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而且承载着文化,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翻译在语言和文化之间充当交际媒介。翻译要求从事翻译的人员需要灵活、准确地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技能,深入理解两种不同语系之间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本文从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两个角度出发,充分阐述英汉翻译活动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并结合翻译理论知识提出建议性处理策略。

【关键词】英汉互译 文化差异 处理策略

英汉翻译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同时也是两种语言所承载文化的交流。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文学的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形式,通过这种翻译,一些文学造就较高的文学作品可以被转换成另一门语言的文学作品并得到广泛的流传。

一、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地域文化差异是英汉互译中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由于所处东西两个半球,东西方国家在地理上的词汇和文化理解存在极大差异。人们对相同的地理事物的认识也不同,如雪莱的诗歌《西风颂》,中国人很难理解雪莱赞颂西风的情感,因为西风常常与悲凉的感情基调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诗句中,“西风”是凛冽、刺骨、寒冷的。因此,在中国古诗词中,赞颂西风的作品凤毛麟角。在中国,东风广受人门青睐,人们常常赞美东风,如典型的出自王安石《元日》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东风代表春风,象征着欣欣向荣的美好希望。而西方国家,如英国,常年吹的风是西风,在他们国家西风是暖风,所以,“西风”这一意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与东方的“东风”相媲美。

二、处理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策略

1.归化策略。归化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常用在处理一些文化差异的英汉互译活动中。归化策略中最常见的就是意译法,巧妙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不通。例如:英语中的“black tea”不译为黑茶,而译为“红茶”。这是因为中国人从茶水颜色的角度来看,而西方人是从茶叶颜色的角度来看,两个视角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就不同了。“I was limp as a dish rag. My back felt as through it had been beaten with wires”原文中的“limp as a dish rag”如果直译为“像洗碟布一样柔软”就失去了原文的味道觉,可归化翻译为“软得像一团棉花”。

2.异化策略。如果能将抽象的事物翻译得生动、具体且不失原语言的韵味,选择异化策略是明智的。在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下,相同事物的引申义往往不同,即语义联想不同。例如:“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喜庆色彩,是吉祥的象征,中国古老的部落认为“红色”与太阳有关,太阳带给世界万物温暖和生机。近代的中国,红色代表着具有革命的意义的红色政权,红旗、红军等等无不以“红色”命名。红色在西方传统文学中象征着暴力、血腥,如 “red flag”让人生气的东西、“see red”勃然大怒、“Become red-faced”涨红了脸。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有“不吉利”、“专横”、“暴躁”、“傲慢”等意思。

3.直接翻译。直接翻译是在保留源语言的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同时保留原文的翻译方法。尽管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只要不违背原语的表达规则,我们即可采用直译法。例如:“ The soldier who retreated fifty paces laughed at the one who had fallen back a hundred paces.” 以五十步笑一百步,“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paper tiger”纸老虎,等等。这样,既通俗易懂,又保留了原语言的韵味,一举两得。为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采用直译的方法可以使翻译中原文的语义损失降到最低,因为翻译活动中无法避免语义内容的损失。

4.文化补偿法。地域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也无法避免。文化错位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时常发生,译者应从原文的总体基调出发,慎重措辞,通过融合与分解补偿两种方法在不同语言间寻找替代关系,体现出译入语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敬”与“谦”深刻烙印在人们心中,交流时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常常以自谦的语气以己为“鄙”,称自己为“鄙人”,以对方为“贵”。如“您贵姓?”英语中没有这样的表达,所以只能在语法或语气的表达方式上采用融合补偿与分解补偿弥补缺失,译为“May I know your name,Sir?”以 “先生”代替汉语中的尊称,以may来表达委婉、谦逊的语气,成功的发挥了情态动词的作用,达到翻译的目的。

5.替代法。在日常用语尤其是口语中,有些句子是不适合直译的,如英语中“You are a lucky dog.”这样的句子。“你真是条幸运的狗”,在汉语中很明显歪曲了语义,在这里,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奈达认为“为使译入语的语义让读者接受,译文要根据读者的接受能力在读者和译文间进行调整,在文字上做些整合”,即采用替代法。所以还是转译为“你真是一个幸运的人”为好。

三、结语

文化差异阻碍着语言间的相互转化,英语和汉语也同样不能避免,所以作为译者在翻译中不但要重视语言的语法钻研,同时不要忽略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人土风情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充分把握翻译技巧,准确地传达语言和文化,从而在翻译时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刘安喜.试论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翻译策略[J].新乡学院学报,2015(4).

[2]林春洋.透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补偿措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3]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语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5).

上一篇:传统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在线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