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民俗语义差异的教学探究

2022-10-0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具有人文性, 亦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一个民族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征反映在词汇上面就形成了词语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 不同的语言之间往往有着很大的民俗语义的差异。

1 民俗语义的内涵

透过语言, 我们可以看到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的独特文化, 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词汇的文化内涵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累积。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就必须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民族文化。可以说,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1]。也就是说, To be bilingual, one must be bicul t u r a l (要掌握两种语言, 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这种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特殊词义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词的民俗语义, 或称国俗语义。

2 英汉词汇民俗语义的差异

2.1 一语独有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习俗、文化背景、历史经历, 关于某些事情或者现象的词汇会传达中文或者英语语言所独有的民俗语义。比如英语中Kangaroo (袋鼠) 为澳洲特有动物, 可代指“澳大利亚人”。因为英国议会中的抽议法, 规定议长或委员会主席有权挑选修正案进行辩论辩论可像袋鼠一样从一个条款跳到另一个条款, 由此也可表示“限制议事法”。同样中国也存在很多典型的词语, 包括神话故事、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文学典籍中的事物和人物等类似的词语。

2.2 基本相同

虽然不同民族、地域差异造成生活习俗的差异, 但是由于事物本身的性质一致, 人们对某事物、现象的认知是相同的因而使共有事物词语产生相同或大体相同的民俗语义。无论是在中英文, “狼”表示“贪婪和凶狠的”, “狐狸”表示的“狡猾和怀疑”, “兔子”则有“迅速”的意思。在英语句子中有这样一些生动的说法:“He i ma d th at h e tr us ts in t he t am en es s of a wolf”;“I t is m ad f o r a s heep to t r eat o p e a c e w i t h a w o l f”;同样, 在中文中也有类似的习语, 如“狼心狗肺” (“rapacious as a w o l f a n d s a v a g e a s a c u r”) , “狼子野心” (“wicked intention”) .此外。在中英文中还有许多成语中存在语义基本相同的情况。比如有“burn one’sboat”等同于“破釜沉舟”;“set a thief to catch a thief”等同于“贼喊捉贼”;“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等同于“患难见真情”等等。

2.3 截然相反

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民俗等背景的不同, 有些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含义是相互冲突的, 甚至是表达了完全相反的含义。比如龙是一中假想的会喷火的神话动物, 但其在中西方相关的意义是相反的。“龙”在英语中关联的含义是“可怕的怪物”或“吃人的巨人”。而在中国, 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有很多关于龙的成语和习语, 比如“龙的传人”、“龙子龙孙”、“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盘虎踞”等等。

2.4 大相径庭

汉英两种语言中有一些对应词, 从字面上看似一样, 然而在其文化涵义上没有什么相同或很少相同之处。比如在英语中owl (猫头鹰) 是“智慧”的象征 (as wise as an owl) , 而在汉语中猫头鹰却成了“凶兆”的象征, 如“夜猫子进宅, 好事不来”。汉语“西风”谓来自西伯利亚肃杀凄凉、摧枯拉朽的秋冬之风, 因而转指“反动或腐朽势利”;英语west wind谓来自大西洋的温暖和煦春风。汉语“最后一根稻草”指溺水之人在生命垂危之时, 捞得一根稻草而获重生因而指“最后的希望”;而英语The last straw却表示“使人无法承受的最后一击”。

2.5 部分相同

在两种语言中, 中文和英语有时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类似概念的东西。比如一些有关颜色的词语在英汉语言中则有类似的含义。黑色在中英文都指可以引起悲伤的心情, 紧张焦虑, 恐惧, 沮丧和抑郁, 它象征着黑暗, 处理、保护、拒绝、神秘、智慧和死亡。例如, “black art”是指“巫术”, “blacklist”是指“受到惩罚的人员名单”等等。但同时, 英汉在“black”and“黑”之间还有一些不同的含义, 在英文中“黑”与“悲观”和“非常糟糕”等情绪相联系;而中文中的“黑”还象征了“忠诚, 正直, 公正”, 例如“黑脸包公”就是指“忠诚和公正的人”。

3 英汉民俗语义的教学

3.1 高校英语教学中英汉民俗语义的必要性

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是不可分的, 语言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整地、协调地反映文化, 并将其固定下来, 世代相传, 成为民族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和集体经验的储藏器。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 让学生了解这种蕴含在词语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语义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对成功的语言交际至关重要。弄清外语词汇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了解与本族语的异同点, 减少母语和本族文化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 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交际的能力, 减少或避免文化冲突。

3.2 英汉民俗语义在教学中的体现

正是由于英汉词汇民俗语义的差异复杂性和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强调, 对于这类不对应词汇, 可结合教学实际, 适当向学生讲授影响对应关系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 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反映文化的语言。此外, 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对付这类词汇的方法。如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汇, 可先查阅英语词典里的定义与注释, 然后根据上下文, 用一个或几个近义的词或一句话把意思表达出来。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外,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举办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 以对比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同时还可借助英语原版电影、电视、录像、网络以及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作为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使学生在观察西方人交谈举止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的文化习俗, 从而增加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这类词语文化内涵的了解, 以利于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摘要:民俗语义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 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中西方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等的不同, 造成了英汉民俗语义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对词汇的民俗语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注意民俗语义的对比, 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习得这门语言, 成功掌握这一门语言。

关键词:英汉词汇,民俗语义差异,大学英语

参考文献

[1]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76.

[2]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12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检验分析下一篇: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