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评课活动

2024-05-05

初中数学评课活动(精选7篇)

初中数学评课活动 第1篇

一、对于需要商榷的问题,点评时必须开门见山、有针对性,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评议和研究,不要面面俱到,这样更容易被评课教师接受。先说优点或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提出研讨的问题。我们要以虚心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与听课老师共同分析研讨,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头上。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公开评价一节课,切忌带有个人倾向,要以事实为根据,增强说服力。

二、一堂基本的数学课要看教师是否能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是课堂知识要点讲解,不允许有任何知识性错误,这是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第二就是课堂落实,学生是否能真正地理解,基础部分必须全部过关。第三是教态,教学用语、板书设计、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甚至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三、不要忽视对课末小结的评价。如果说巧妙的引课导语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是开启思维的钥匙的话,那么一个精彩的课末小结,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有经验的教师都会重视课末小结的设计,因为它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概括性总结,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既可以理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作铺垫。

四、要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对突出问题的解决情况。因为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数学课就是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节好的数学课,我们在评价时要看这个老师上课是不是紧扣课程标准,是不是承上启下的,有没有由浅入深,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动手的时间,有没有升华的过程。只要我们记住这些,就会通过评课活动,不断提升自己,亮出自己的风采。

摘要:评课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一项必备的活动,我们数学教师要掌握评课技巧,通过评课活动,亮出自己的风采。

初中数学评课活动 第2篇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我很荣幸能跟组长一起参加观摩学习2011年的初中数学名师展示课及评课与座谈活动。现在我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些观摩学习的内容与个人收获,有说的不够好或者移植不到位的,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们多多包涵与指正帮助。

初中数学名师展示课及评课与讲座活动日程是这么安排:先是南宁三美学校于老师上了(销售中的盈亏)展示课、辽宁省抚顺市学院附中的祖老师上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然后是三中黄河清书记评课,下午就是景敏教授的专题讲座(关注过程与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以及解答初中数学疑难问题。

现在我来移植南宁三美学校于老师的展示课(销售中的盈亏),她的导入:通过美食节的视频引出学生现场卖雪碧,从而引入利润问题,使学生明白几个量: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以及它们的关系。

1.进价 + 利润 == 售价

2.利润率 ==利润/进价 ×100%

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对“盈利”、“亏损”含义的理解

某商场以每件60块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外一件亏损25%,那么卖出两件宗的是盈利还是亏损,还是不盈不亏?

初中数学活动有效策略探究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开始运用各种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在经过了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后,广大教师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在探究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使用探究性学习活动来组织课堂教学时,还有着一些误区,致使课堂探究性活动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真正发挥出课堂探究活动的作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一、影响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原因

1、在设计探究活动时缺少趣味性。比如为了创设一个情境,教师占用了课堂中的很多时间,但这个情境本身并未能激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有效性不足。

2、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缺少层次性以及思维创新的因素。所设计的问题太过简单,缺少一种可以学生进行感悟和探究以及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只是表面形式上的参与,而很难体验到探究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

3、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不佳。就形式而言大多是轰轰烈烈的,然而学生缺少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的情感,只是一种随波逐流,课堂组织也未能做到活而有序,活而不乱,教学中缺少有效的组织,从而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学生没有较高的参与度。一方面由于受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并未养成一种良好的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因为所设计的问题较难,它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出现了思维上的空白,进而就很难深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1、要创设好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既是探究的动力同时也是探究的起点,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解决问题”的状态中,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只有如此,才可以充分激发并凋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探究并乐于探究,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单纯的数学知识通常都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因此也没有太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从现代生产以及生活的实际出发,来创设一些有趣、生动以及新鲜的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和思考。比如教学应用题时,可以使文本例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变动,将题中的“人”改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人”,将题中的地名和校名改成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地名和校名,从而提出和实际生活相符的问题。通过这样一种将文本资源进行巧妙整合的方式,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具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使课堂效率得以提升。

2、要对探究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要突出探究的重點:一节课的时间通常只有45分钟,在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中会存在若干个环节,倘若拘泥于必须将全部的探究过程都完成的话,时间很显然是不够的。要想在这45分钟的时间里实现最大程度的效益,就必须要科学设计好教学的过程,要合理分配好这45分鐘的时间,尽可能避免无效的时间和无效的环节,从而使目标切实落实到位。针对于教学和发展的问题,前苏联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认为,教学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如果教学只是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话,那它就只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很明显,探究活动的重点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要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来突破重点的内容。倘若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学生的现在发展区,那么这样的探究时间就是无效的。人的认识的开展是有一个过程的,都是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片面到全面,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探究活动的开展也应当时逐步展开的,要层层递进,要环环相扣,而不能无的放矢。设计要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要有发展的梯度性,学这样生的发展自然也就会顺畅,在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认识能力也会得到逐步的提升。

3、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探究区别于科学家探究的关键就在于有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者,同时也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教师不但要在课前科学合理的预设好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还要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和调控。只有如此,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态变化情况,教师才能够采用灵活恰当的提问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便决定下一步探究活动的方向以及该选择怎样的引导策略,而不至于在探究活动中太过随意导致偏离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要对探究活动进行不断的优化,以便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只有将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把握好,才能使探究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创设出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样才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教师评课技巧 第4篇

关键词:数学课,评价,课末小结

评课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一项必备的活动, 评课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对于需要商榷的问题, 点评时必须开门见山、有针对性, 一定要注意指出问题的数量不要太多, 抓住主要矛盾点, 要突出重点, 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评议和研究, 不要面面俱到, 泛泛而谈, 这样更容易被做课教师接受。在每一条“优点”中, 再重新加以设计, 提出改进方向, 以求更好。这种评课方法就需要数学教师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这种点评层次较高, 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功底, 需因人而异。

二、先说优点或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再提出研讨的问题。这种形式比较利于讲课教师接受, 良好的开端是点评成功的一半。我们要以虚心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与被听课老师共同分析研讨, 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头上。要做好调查工作, 尽可能较全面地了解教师和学生情况。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和班级学生实际, 实事求是地公开评价一节课, 切忌带有个人倾向, 要以事实为根据, 增强说服力。

三、一堂基本的数学课要看教师是否能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是课堂知识要点讲解, 不允许有任何知识性错误, 这是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第二就是课堂落实, 是否让学生真正地理解, 基础部分必须全部过关,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即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以及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课时要看教师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这几种能力。第三是教态, 教学用语、板书设计, 是否有激情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 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四、不要忽视对课末小结的评价。一个精彩的课末小结, 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有经验的教师都重视课末小结的设计, 因为它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概括性总结,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 可以理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对突出问题的解决情况。数学课就是围绕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 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 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而且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评课稿 第5篇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要求:

1、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2、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和圆周率。关于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2、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

3、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

日常生活、实际操作、直观学习虽然简简单单的12个字,却值得我们数学老师时时为之警惕,因为在我听过的数学课中,很多老师如能做到其中一点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今天的课堂中,老师的三大理念使《圆的认识》更加有效: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如导入:早几天的秋游中,大家都把座位让给了小弟弟小妹妹,今天老师让大家座一次车!又如: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圆形的物体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间建立一个圆形大水池,你该怎样画圆呢?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

3、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如: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类似之处还有很多。由此看来,这堂数学课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看来真是值得我们多加揣摩!

初中数学评课活动 第6篇

【关键词】新旧教材 数学活动 初中数学 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6-0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标准在不断的修订,数学教材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数学教材也需要不断地修订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教材编写时应注意体现独立思考和探索愿望和能力等特点,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是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1]到《数学新课标(2011年版)》中“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形成和应用。”[2]新课标中也别提出对数学活动设计的要求,由此可见,数学活动在数学教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结束前都设置有“数学活动”的栏目。笔者发现对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研究很有必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新教材中“数学活动”的设计有哪些改变?希望能为教师对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理解提供帮助,以及为教材编写的修改提供参考。

一、新旧教材中“数学活动”数量的比较

新旧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结构没有变化,都是安排在每一章末小结的前面,并且每一章的“数学活动”栏目都由2至3个数学活动组成。其中,在旧版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三个数学活动,而新版教材中有的章只有两个活动。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活动的个数有所删减。第一、二章的活动个数没变,第三、四章都分别从三个减为两个。其中第三章被删掉的活动是一个关于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第四章是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的“数学活动”栏目中,新版教在旧版教材原来的三个活动变为了两个,将“莫比乌斯带”这个活动删掉了。

从活动的总数量来看,新版教材的活动数量较旧版教材而言少了两个。为什么在新版教材中数学活动只少不增呢?教师们应引起注意,也值得思考。为了增加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素材,笔者认为,在删掉其中的活动同时可以换成一个新的数学活动。

二、新旧教材“数学活动”内容的比较

从七年级上册中“数学活动”的内容比较来看,栏目中的数学活动内容变化不大,第一、二章的数学活动几乎没有改变;第三章中的活动有细微的改变,活动1的改变在于题目问题的呈现,基本结构大体一致;活动2的改变在于题目中的问题情境的不同,旧版中的问题情境是用直尺与棋子做平衡实验,而新版教材中变为了木杆与重物的平衡实验。后者较前者来说与生活更贴近,普适性更强,学生更容易学会迁移,因为题目中的木杆与小重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物,而且重物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更容易想到将其替换成任意的具体物体;旧版中用的是尺子与棋子,都是非常具体的实物,且范围比较狭窄,这样以来,就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研究结论与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素材没有更新,数量上有所减少

新教材中的数学活动都是沿用旧教材中的数学活动,而且几乎是一个字都没有改,素材大都有些偏陈旧了。笔者认为,在素材的选取上应该更具时代性一些,才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关于活动数量的减少,在笔者看来,数学教材中像这种以明确的活动形式存在的数学活动并不多,而且据有调查研究结果来看,许多一线教师的反应是,教材中提供的数学活动的素材不多,因此,笔者建议,在数学活动的数量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以便教师选择。

2.数学活动内容有细微的调整

首先,新教材对问题的表述作了相应的修改,其中,问题中的情景从一个比较大的范围缩小为一个小的地区,这样修改之后,使问题更贴近生活、情景更实际,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更利于学生理解;其次,问题的表述更加简明清晰;最后,开放性的问题,旧版教材中是个学生提供了三个具体的收集数据的途径,如报刊、图书、网络等,这样让学生就少了自己动脑思考,从什么地方收集数据、如何收集的过程,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动脑思考的权利,而新版教材正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问题表述上作了优化,问题的表述更简洁了,并且没有限定收集数据的范围和途径,引导学生利用数据之间的关系再计算出新的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怎样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新的数据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都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旧版本的教材各有各的优缺点,教材的不断改进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材的更换不是说换就换的,是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的,所以说教材中的素材与当下的背景相比很快就会变得陈旧,教材中的活动素材只能尽可能的做到更好,但是最好的活动素材还是来源于生活需要教师去发掘,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探究。好的素材也可以为教材中的活动素材作为参考,因此,教材的完善需要广大的教师学生们一起出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0.

[3]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 第7篇

【关键字】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前言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二、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内涵

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为核心的一种新型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活动课丰富多样,类型之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教室内进行的课堂动手、研究性学习,有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常用的数学软件有几何画板、PowerPoint、Excel等;另一类是在教室外,可以依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在操场、野外等地方进行。

三、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1.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数学知识,并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商场促销活动中,怎样购买商品最省钱;测量计算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本能,运用以往在学习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类似的方法进行组合,从而创造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数学活动中,需要学生的合作讨论,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收集和计算选择等方面的各种优势得到发挥,相互交流讨论,从中学会尊重别人,向他人学习,学会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的形成

1.专题研究,初步提出教学策略

我们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课进行专题研究,每节研究课用九份资料来提升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这个阶段,主要采取课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即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在大量课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初步创造性地提出了数学活动课的六个教学策略。

2.反复实践,逐步完善教学策略

在前期研讨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反思,按照初步提出的教学策略,再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28所学校开展专题研讨。在研究中发现原来的教学设计过多强调“活动”,忽视了数学思维、数学本质和数学规律的揭示。为了丰富研究的内涵,增加了对活动课思维深度的研究,对活动课教学设计进行重新修订,并再次实践。这个阶段,主要在更大范围的教学实践中对提出的策略加以检验,同时根据反馈意见对原有的策略进行重新审视、修正和完善。

3.深化研究,最终形成教学策略

这个阶段,是对前面形成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化研究。一是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对经典课例进行研究,优化教学设计;二是与课题学习、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互相借鉴,丰富研究内涵;三是将活动课的教学策略和常规数学课的教学策略相互融合,形成互补机制,提升研究价值。通过深化研究,最终形成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数学活动课的校本教材以及系列研究报告;涌现一批能够执教数学活动课的优秀教师群体;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五、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设计

1.活动课内容设计应注重趣味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是像学科课那样"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活动课内容的趣味性。如七年级上册"七巧板的制作与拼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套七巧板,课堂上学生自主的、有趣的选用图形,开展"拼一拼、剪一剪、说一说",优美的图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可以安排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先通过抽取四张扑克牌,得到4个有理数(A-K对应数字1-13,(其中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然后计算±24,最后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并进行公布。在游戏期间可以采取多种比赛方式,使学生在游戏、快乐、竞赛的气氛中感到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关注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全面性

数学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动”起来. 莫比乌斯带是数学中单侧曲面的一种模型,为了了解它,更为了能激发起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人准备两张纸条,把其中的一面涂上颜色,以区别另一面. 用它们做成两个环,其中一个由纸条两端直接粘合(甲环),另一个是把纸条先扭半圈,再把两端粘合(乙环)。如果有一只蚂蚁在甲环的一面,它能否不越过纸条边缘而爬到另一面呢?如果这只蚂蚁是在乙环上爬行,它能够不越过纸条的边缘而爬到另一面吗?

在这个实验中,第一,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不能只看别人做,而自己做旁观者,更不能只看老师表演,学生当观众。第二,数学教学中,凡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替代,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试、去想。第三,不能把活动的目的定位于表面的热闹、形式的多样与有趣等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应该更多地考虑的是在这个活动当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到底能得到多少发展,学生的经验到底能得到多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智力得到怎样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得到多大的提高。仅仅为热闹而进行的活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意义的。

3.关注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性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数学学习亦是如此.知识是数学的躯体,问题是数学的心脉,思想方法則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活动本身也不是孤立的,其中往往蕴含着朴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日历中的数学时,同学们把挖掘、发现的“奥秘”,有用数字表示的,有用字母表示的,有画图表示的,等等. 这些表示看似简单,其实就有数学思想在里面,比如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用字母表示数),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思想等。

六、结束语

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找到课上的优点,改正课上的错误,反思活动课的遗漏之处,在以后上课时将活动课上得更好。活动课的内容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所以,活动课能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达到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苏兰.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J].中国新技术产品,2011(2)

上一篇:自由空间信道下一篇:作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