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生范文

2024-05-13

急救医生范文(精选6篇)

急救医生 第1篇

1 基本资料

65名医生来自杭州市多家医院, 均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年龄25~50岁, 平均30岁;其中女性10名 (15.4%) , 男性55名 (84.6%) 。学历水平:大专5名 (7.7%) , 本科60名 (92.3%) 。职称:初级45名 (69.2%) , 中级20名 (3 0.8%) 。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

所有对象均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采用问卷发放形式给各个医院的急救医生, 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和主观感受独立完成, 两天后收回问卷。以单项测试2分以上为阳性。症状自评量表S C L 9 0包括9个因子 (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 共90个条目, 按1~5级评分, 分数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越低[1]。

2.2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65份, 收回有效问卷65份 (100%) , 单项测试阳性率居前12位的症状依次为: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49例 (75.4%) , 为焦虑;过分担忧48例 (73.8%) , 为抑郁;忘记性大47例 (72.3%) , 为强迫;感到比不上他人47例 (72.3%) , 为人际关系敏感;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 活力减慢46例 (70.8%) , 为抑郁;头晕46例 (70.8%) , 为躯体化;容易烦恼和激动45例 (69.2%) , 为敌对;做事必须反复检查44例 (67.7%) , 为强迫;感到前途没有希望43例 (66.2%) , 为抑郁;呼吸有困难42例 (64.6%) , 为躯体化;感到自己没有价值41例 (63.1%) , 为抑郁;难以做出决定36例 (55.4%) , 为强迫。SCL-90测试结果与常模进行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 院前急救医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差于常模, 尤其表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焦虑方面。

4 原因分析

急救医生长期面对突发病人、危重病人、死亡病人, 以及恶劣的现场环境, 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使其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再加上待遇低、职业前景差等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2]。

4.1 急救工作的紧急性和不可预知性

急救医生工作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接到出车指令必须立即出车。如果患者或家属电话中对病情描述不清, 急救医生很难判断病情轻重, 到达现场后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

4.2 现场环境恶劣, 职业危险因素高

与院内急救不同, 院前急救的工作环境多在室外, 如建筑工地、荒山野岭、马路上;加上天气因素, 如酷热、寒冷, 刮风、下雨、下雪, 使现场环境更加恶劣。经常性的夜班, 爬楼、走路使急救医生筋疲力尽, 容易产生对职业的厌倦。急救现场可以是任何地方, 如车祸现场、火灾现场、塌方现场, 都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危险;还要面对着各种病人, 如精神病人、醉酒病人、打架者, 严重威胁急救医生的人身安全;或未知的传染病人, 随时都存在着被感染的可能[3]。这些都会使急救医生产生恐惧和焦虑感。

4.3 待遇低, 职业前景差

与院内医生相比, 急救医生收入要低很多, 收入相差的悬殊难免会使其产生失落和自卑感。急救医生所做的工作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输液、止血包扎为主, 远不及院内临床工作的“高、精、尖”。这就决定了急救医生的专业空间相对狭小[4], 待遇难以提高, 职称晋升也比较困难, 难免会产生抑郁情绪。

4.4 工作责任大, 患者及家属期望值高

虽然院前急救所做的工作与院内比较相对简单, 但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细小的失误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发生医疗事故[5]。群众的维权意识和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都在提高, 急救医生的责任重大, 容易产生强迫心理。

4.5 缺乏定期技能培训和心理培训

急救医生如果没有掌握熟练的技能, 抢救现场会惊慌失措, 心中无底, 造成紧张和恐慌, 长期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 从而影响情绪和工作。多数院前急救医生未接受过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门培训, 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或恐怖事件, 自我调节能力差, 易形成心理应激障碍。

5 对策

5.1 加强心理卫生知识教育

定期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 使急救医生掌握心理危机自我调节的技巧。

5.2 加强心理应激训练

制订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演习方案定期演练, 使急救医生接受心理考验, 以达到在高度紧张危险情况下能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5.3加强急救知识的培训和技能训练

定期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和技能训练, 提高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 缓解由于急救知识缺乏和技能不足造成在急救现场的恐慌和紧张[6]。

5.4提高待遇, 制订职业规划前景

努力取得卫生主管部门的重视, 提高院前急救医生的收入和福利待遇。良好的职业前景规划, 使急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 工作有奔头, 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7]。

5.5 加强安全教育, 制订安全保障机制

定期进行安全教育, 如遇到传染病人时的自我防护, 面对精神病人和醉酒病人时的自我保护。急救医生每天要面对各种无法预料的危险, 难免会对他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所以要完善职业风险防护, 使其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摘要: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多家医院从事院前急救的65名医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 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 了解其存在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对策。结果显示, 院前急救医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院前急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一般人群。这些症状的产生都与院前急救的工作特点有关, 他们面临着急救工作的紧急性和不可预知性, 现场环境恶劣, 职业危险因素高, 待遇低, 职业前景差, 责任大, 民众对急救的期望值高等压力。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院前急救的质量, 亟须干预和解决。

关键词:院前急救医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宏.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增刊) :106-115.

[2]顾璇.加强院前急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医院, 2011, 15 (11) :45-47.

[3]殷群芳.院前急救中常见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管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1) :218-219.

[4]李金年.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2, 14 (5) :259-261.

[5]孙秀华.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医疗事故的防范与处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8) :248-249.

[6]张涛, 陈昌贵, 施小燕, 等.对全科医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的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3) :188-189.

120急救医生年终总结 第2篇

1、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急诊科在接收轮转医师后,每周举行一次教学查房,根据其急诊科工作制度及特色要求制定了具体轮转学习计划,制订相关的值班计划,做到尽量满足轮转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完成轮转计划。

2、住陪医师报到后,为做好轮转医师的岗前培训工作,由科内组织三次课时的上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医德医风教育、工作制度学习、岗位职责学习、急诊医疗文书书写,医疗事故防范、医院感染管理、医德医风教育、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内容。

3、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急诊科教学实习方案。为了提高各学员的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学习,提高具体操作的动手能力,我科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课程、教学方案、教学考核的设置,建立系统的实习轮转各急诊专业、科室的表现和能力考核档案。有针对性的加大各学员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考核,每周举行一次临床教学。各急救技能培训采用模拟人及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式,限度的调动了轮转医师的兴致和积极性,由科主任严抓科室内小讲课,讲课备有教案,有记录,不定期进行监督,组织科内大讲课;开展了教学大查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由各带教老师对各学员实行日考勤,由教学秘书汇总考勤结果并及时上报科教科。科教科对表现优秀的实习生给予表彰奖励,对违反轮转医师管理条例的人员,视情节给予书面检查、公开检讨或退回学校。

5、积极参加科教科组织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由教学秘书参加,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各学员出科后的反馈意见,以进一步完善我科的教学管理体系。

6、20xx年我急诊科顺利通过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评审工作,成立了急诊科住陪医师的教学基地,从而大大加大了急诊科的教学信心。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我科一直提倡“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师队伍为主体”的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为动力,带动教学工作。同时优化教师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跟踪国内外最新教学研究动态,加强同国内各急诊系统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吸收先进的教学及技术理念,采取走近来,走出去的办法,多次派多位教师前往参加各急诊交流会议,回来后通过互相学习及授课来规范各项急救技能。切实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及质量观,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转变工作作风,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三、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以满足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医院对急诊工作的重视程度的逐步增加,20xx年4月份开始正式运行急诊ICU,并在我院综合ICU的教授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危重症病人抢救技术,以及抢救设备的完善,均可以满足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并20xx年开始筹备建设急诊病房,争取增收更多的病种,以及以住院部要求,对轮转医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及学习。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急诊留观室及急诊病房床位数还未达到教学需要。教学激励制度及相关各种制度还待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师资还待提高,特别是拥有高学历的教师不足,教师师资结构还有待优化。

急诊手术室的投入使用还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急诊科急诊量在300人次/日的情况下,医护人员相对缺乏,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下,有时总免不了对教学工作的疏忽。

五、今后急诊科教学工作的整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按照医院的规划和要求,积极做好招收住陪医师的工作。完善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ICU及急诊手术室的配备设置。

加强教学体系的改革,完善各项培训教育手段及方法。

中风急救你就是医生 第3篇

生活中,您也可能遇到脑血管意外患者,那时,对其正确进行抢救将十分关键,否则可能好心办坏事,加重病情。当身边有人突然发生脑血管意外时,你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要对患者大声呼唤或摇晃其身体,避免病灶扩散,加重病情。那么,该怎么办呢?

◇ 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应立即让他(她)停止活动,再扶其平卧在床上,头偏向—侧,头位既不要抬高也不要降低。

◇ 如果患者已经昏迷并处于坐位等非平卧位置,应立即将其轻轻抬至床上平卧,以免加重脑缺血;若患者有假牙,应将假牙取出,以防掉下来误吸入气管内造成窒息;患者发生呕吐时,应固定头位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肺内造成窒息。

◇ 如果患者摔倒在地时身边只有你一个人,并且因其较重而搬不动。此时一定不要放下患者不管而去叫人帮忙,应就地使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然后再打电话或出去请求帮助。

需要注意,搬运时不要急于将患者从地上扶起,最好由2~3人协同,轻轻将患者抬到担架或平板车上,头部略抬高,防止头部过度扭曲,以减轻脑出血或脑缺血。对呕吐患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并解开其衣领、裤带以减少呼吸阻力。口腔内有分泌物时,要及时清除;如喉头有痰液,可用橡皮管接针管抽吸;如出现舌头后坠、鼾声大,可用手将患者的下颌托起;当患者有抽搐时,可用两根竹筷缠上软布塞入上下齿之间,以防舌被咬伤。

◇ 脑血管意外的检查必须到医院才能进行,一旦发生脑血管意外,应尽快就近送到有检查、治疗条件的医院去。因此,在看护患者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送患者到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有效治疗。

◇ 转运途中,患者的头部要有专人保护。一旦发现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应采取手掏等措施使呼吸道恢复畅通。患者睡的担架要垫得厚一点、软一点,尽量减少摇摆、颠簸、震动,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及发生脑疝。救护车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时,车速不宜太快。

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有句名言叫“时间就是脑”,这一理念已成为脑血管病治疗的共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早期、正确应对“中风”患者。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有发生心脏病时才不能耽误,必须立即送医院抢救,否则有生命危险;而对中风患者,特别是在夜间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如果他们意识清醒、不头痛,家人很可能误认为病情不重,短时间内不会危及生命而选择天亮后再将其送到医院,认为这样问题也不大。然而,正是这种想法耽误了很多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影响了治疗效果。

事实上,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后,家人应争分夺秒送其到附近医院救治,这样大大有助提高疗效。而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是比较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可以使栓塞的血管再通,及时恢复脑组织的供血,但是必须在发病以后一定的时间内(即治疗的“时间窗”)进行。如超出有效的时间窗后再溶栓并使血管再通,非但无利,反而有害。

大脑动脉系统梗死包括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它们症状上的大致区别参见《家庭医药》2010年6月上旬刊43页),其中,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溶栓时间上限一般为6小时,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时间窗一般为12~24小时,如果患者表现为进展型脑梗死(表现为脑梗死症状逐渐加重,可持续6小时至数天),则“时间窗”还可适当延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理念就是争分夺秒,越早治疗,脑细胞被抢救过来的几率就越高。

急救医生 第4篇

社康全科医生急救技能掌握情况现状

急救技能是每个医务人员都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医生对心肺复苏技术掌握及运用的好坏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有明显相关性[1]。正确的止血、包扎、固定、转运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但是大部分社康医师平时见到危重症患者较少, 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止血、包扎、固定、转运和心肺复苏, 而且很少进行急救技能培训[2]。在院外现场很少进行心肺复苏, 患者及家属希望社区医务人员能够掌握心肺复苏的最新理论和技术, 关键时能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但我国基层医务人员掌握急救技术的水平不容乐观, 有研究报道, 我国一些地区医务人员心肺复苏知识合格率仅35.8%[3]。尤其是年纪偏大的社康医生, 由于早年培训的不规范, 有些甚至连心肺复苏基本手法都没有掌握。全科医师急救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区危重患者是否得到及时救治的关键。

全科医生对急救技能掌握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思想认识层面:社康医生缺乏风险意识, 对急救技能培训不够重视, 抱着侥幸和“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心理, 总觉得大抢救等不会在社区发生, 小病才在社区, 即使患者出现紧急情况, 可在吸氧后联系救护车送到医院。

压力源层面:医务人员已经普遍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行业, 工作负荷度大、工作重复性高。再加上行政干预, 多头管理, 非业务任务来源太多太乱, 约有20多个部门给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下达政治任务, 职责不明, 职能不分, 检查和责难过多, 如果不清理规范, 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必然成为一只什么都要装的“大箩筐”。如果说社区卫生管理能力高低影响是一个点, 那么政策导向和运行机制好坏则会影响整个面, 要让社区卫生工作者提高业务技能, 就要把时间还给医务人员用在钻研业务技能上。

劳动价值和报酬层面:一旦有医务人员被安排在了社康, 就意味着待遇被缩水了。社康卫生工作人员待遇收入低端化的客观事实导致社区卫生职业低端化及社会舆论低端化, 受舆论低端化的影响使老百姓产生了“庙小不可能有大菩萨, 看病还得到三甲”的心理, 老百姓的不信任直接导致社康卫生工作者业务量的骤然下降, 而在依赖业务量来划分绩效的情况下, 社康卫生工作者收入就直接减少。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社康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下降, 甚至处于安之若素的状态。

职业规划和前景层面:被调配到社康工作的卫生人员, 普遍有种被医院边缘化的感觉。被调到社康似乎就是坐“冷板凳”, 是医院割下的一块鸡肋。这种安之若素、消极的心理直接导致社康医务人员对医院举行的各项技能培训都是走走过场, 这种态度势必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效果。

思考

建立循序渐进长期有效的培训计划:社区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4], 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急救技能, 才能及时有效地抢救广大危重患者的生命, 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所以要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

建立人性化管理方式:在提高我国社区全科医师急救水平的同时要制定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绩效考评制度是推进社康中心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提升社康中心绩效、提高社康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没有一个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 就没法把社会效益搞上去。建立完善充分体现知识、劳动和人才价值的激励机制, 做到“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有效的绩效考评能够引导员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行为, 通过绩效管理让员工意识到自己日常工作与社康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

关注社康卫生工作者的民生建设:妥善解决社康临聘人员户口等关卡问题, 解决身份之忧, 定期学习深造, 使职业发展前景明了, 承认并实现其劳动价值。使员工感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工作绩效, 最后达到全面提高社康中心的运行效率和急救医疗服务水平的预期。

参考文献

[1]李雄杰, 胡四海, 黄颜.对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疑难复杂的案件, 2009, 8 (7) :415-416.

[2]杨春风, 郑营坊.城市社区的思想卫生服务现状[J].中文通用实践杂志, 2008, 6 (11) :1176-1177.

[3]卢平, 庄小静, 王工程.调查与分析护士掌握知识的心肺复苏术[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5) :1381-1383.

急救医生高温慰问信 第5篇

时值施工高峰,市内各重点工程施工人员坚守现场,奋战“双高”。

集团公司工会心系一线员工,7月23日大暑节气,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王欢,工会副主席程澄带领工会委员、党群工作部相关人员,前往石祥路提升完善工程(储鑫路-丰庆路西侧)04标项目部看望慰问施工人员,拉开了高温慰问的序幕。

王欢给工人们一一送上慰问品,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生活近况,叮嘱大家要注意安全和休息;同时嘱咐项目部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饮食卫生,切实改善一线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正确处理好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还就完善休息场所、配备防暑药品等防暑降温工作提出了要求。

急救医生 第6篇

【关键词】妇产科;急救;业务素质;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31-02

婦产科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其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包括生殖医学、产科医学、妇科医学、计划生育等。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时代的不断发展,妇产科患者对医疗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1]。作为妇产科医师,不均需要具备全面、丰富的知识体系,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优秀的心理素质以及充沛的体力。在妇产科日常工作中,特别是急救工作中,妇产科医师业务及心理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所以作为妇产科医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下文就妇产科医生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妇产科医生应具备的业务素质

1.1 娴熟的医疗技术

通过自身的医疗技术,让患者得到最恰当的治疗,取得了最满意的疗效,是临床医生的共同追求。在妇产科急救工作中,准确、熟练的诊断技术是准确诊断病情的重要保障,娴熟的手术操作技术则是快速接触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的技术保障[2]。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必须通过刻苦的实践锻炼,不断吸收先进的医疗技术,总结临床经验,夯实基本功,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从而才能在急救过程中不至慌乱,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诊断、治疗,为急救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扎实的妇产科理论知识

不论是在妇产科急救过程中,还是在日常工作中,妇产科医生都必须熟练掌握妇产科相关理论知识。在现代医疗服务理念的逐渐转变下,各大医院都纷纷树立起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在此医疗背景下,妇产科医生更应该积极学习、强化业务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医务道德、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方面知识的修养,不断拓展知识体系架构,形成全面、丰富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工作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根据不同的病情,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为患者解除痛苦[3]。

2妇产科医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2.1 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

妇产科急诊患者普遍都有紧张、恐惧心理,作为妇产科医生,应当具备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真心地关怀、鼓励患者,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竭尽全力的解除患者痛苦,同时还要能够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病人所思所想,体贴、关心患者,让患者卸下心理包袱,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妇产科医生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保障急救的顺利实施。

2.2 稳定而积极的情绪

急诊患者普遍为突发疾病,发病急骤且病情凶险,此时作为患者唯一精神寄托的医生,其情绪的变化将会直接感染到病人及其家属。医生此时表现出慌张、忙乱,会让患者更加担心自己的病情,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同时也会增加病人家属的焦虑、不安,从而对临床救治造成不良影响[4]。反之,医生若表现得冷静、沉着、从容不迫,则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感受到希望,产生安全感,增强治疗信心,同时也能让病人家属放心,对医生产生信赖感。由此可见,作为妇产科医生,必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能够在急救过程中镇静、理智地处理问题。

2.3 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

妇产科急救病人由于病情凶险、疼痛剧烈,所以很难准确、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临床症状,在此情况下,妇产科医生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皮肤颜色、生命体征等,获取重要信息,同时结合病人及其家人的描述,对病情进行初步判定。对于一些潜在危险信号,比如妊高症患者主诉的眼花、头痛、头晕等症状,应警惕是否为子痫抽搐前兆;对于宫外孕破裂前患者,应注意观察血压、腹痛症状;对于胎盘早剥患者,应密切观察患者阴道流血、胎心胎动、腹痛、血压等情况。只有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获取更多的临床信息,才能保证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优秀的心理素质离不开不断的临床实践和学习,只有刻苦的临床锻炼,将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锻炼出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所以,妇产科医生应调整好心理状态,虚心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观察力、判断力,从而更好地为妇产科急诊患者服务。

3 总结

医生本身是一个高风险性、强业务性的特殊职业,其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真正地为患者排忧解难,赢得患者信任。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其职责所在,良好的医风医德是良好履行职责的基础。在时代的发展下,病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作为妇产科医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扎实的妇产科学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日常及急救工作中,解除病人痛苦,促进病人康复,为患者服好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宁旦. 探讨妇产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8:1635.

[2]乔娟,钟梅,汪丽萍,张园,黄启涛,尹爱兰. 广东省妇产科医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知识调查[J]. 广东医学,2013,19:3015-3017.

[3]张翠双. 妇产科术前谈话的技巧和艺术[J]. 基层医学论坛,2009,02:69-70.

[4]段萍,许慧清,夏露. 转型期妇产科医生实习质量提升对策[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04:72-73.

上一篇:证券营业部下一篇: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