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论文范文

2024-03-09

急救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用来给临床护理工作做一借鉴和护理同仁共勉。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了50名重度创伤性休克病人,回顾性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和抢救护理措施,系统总结抢救基本过程。结果: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2011年来收治的5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急救手段、基本护理和心理护理。通过早起病情判断、严密观测患者体征、提供抗休克治疗和开展心理护理等手段,50例患者经抢救存活48例,都取得良好的抢救效果,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6%。结论:及时正确的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对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防止并发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病人;急救护理

创伤性休克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并发症,创伤性休克是指同一患者同时或相继遭受外力,如车祸、高处坠落、挤压撞击、爆炸、打架、刀刺等,引发多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损伤引起。创伤性休克的特点是伤情重、变化快、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紊乱,病死率高,有突变、多变、易变的特点。抢救创伤性休克,必须优化急诊救护程序,做到抢救迅速、及时、准确、得力,以提高抢救成功率。2011年6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了50名重度创伤性休克病人,现将急救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6.3岁,全部为复合伤,其中颅脑外伤合并多发性骨折20例,胸部复合伤合并多发性骨折25例,腹部复合伤合并多发性骨折5例;交通意外伤4例。高空坠落伤8例,锐器伤7例,其它伤21例。肝破例7例,肝破裂并发肋骨骨折8例,脾破裂72例,脾破裂并颅脑损伤11例,受傷时间2-36小时不等。

2 护理方法

2.1 控制出血

在创伤中,因大出血引起的休克占首位。应立即找出失血原因及部位并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制止和减少大出血,如局部压迫、止血带止血、加压包扎等。同时立即给病人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或行中心静脉插管,一条用于补液,另一条用于输注药物。以保证胶体、晶体、各类药物及全血的输入,保证中心静脉压的测量。建立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创伤后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直型套管针,不上肝素帽)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确保维持液体快速输送,如外周静脉循环差可同时做深静脉穿刺置管。液体的复苏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中度休克患者在30min内快速输入平衡液1000~2000mL,中分子右旋糖酐500mL;重度休克在30min内输入平衡液2000mL以上,血定安1000mL。保证静脉道畅通,根据血压情况调节滴数。有明显大血管活动性出血时用橡皮止血带止血,加压包扎,抬高损伤部位的肢体。气压止血带止血,上肢压力33. 25~39. 90kPa、下肢压力53.20~66.50kPa。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上肢不得超过1. 5h、下肢不得超过2h,注意轮流松带,以防肢体坏死。密切观察记录出血量,做好交班。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尿量变化,当血压回升大于90/60mmHg,心率减慢到100次/分以下时,适当减慢输血、输液速度,避免发生肺水肿及心衰。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外伤、内脏出血、肋骨骨折或血气胸病人大多有血块、痰液或胃内容物误吸,导致呼吸道阻塞,应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氧,以减轻组织缺氧状况,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避免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立即解开(或剪开)患者的胸罩、衣裤,按急救程序ABCD法检查,即A(airway气道)有无堵塞,B(breathe呼吸)深度和频率,C(circulate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 D(Drugs药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给氧,必要时面罩高流量吸氧。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必须吸引或用手清除口腔及鼻咽部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沙子及泥土、假牙等,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以防止误吸。对舌后坠者用拉舌钳拉出并固定。对于呼吸衰竭者做好人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并备好呼吸机,调节参数,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给氧,开始氧流量一般5-6L/min,持续吸氧一般氧浓度不宜超过40%,流量2-4L/分,以后再根据病人的呼吸情况和血气分析结果调节氧浓度和给氧时间。

2.3 止痛

疼痛引起的休克仅次于出血,要及时确认引起疼痛的原因并对症处理。按医嘱应用有效镇痛剂吗啡5~10mg,杜冷丁50~100mg;通过谈话、听音乐、深呼吸等心理疏导的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对止痛药物的依赖;操作轻柔、准确、细致,尽力避免疼痛的刺激。

2.4 观察指标

2.4.1 意识水平及表情变化。快速准确评估伤情。力争在最早的时间内迅速评估伤情,包括瞳孔、神志、呼吸、血压、脉搏、四肢温度、伤口出血、四肢活动情况等,快速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同时通知值班医生。创伤早期,机体代偿能力尚好,全身血液重新分配,脑供血得到相对保证,呈轻度缺氧状态,病人意识清楚,表现为紧张、兴奋、烦躁不安。随着脑血流灌注不足逐渐加重,病人由兴奋转为抑制,表情淡漠、精神萎靡、应答反应迟钝、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对烦躁者,除积极抢救治疗外,应妥善保护,必要时可作适当约束,以免坠床或误拔治疗管道等;对于吵闹不合作者,应想到是病理现象,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温和、耐心地加以抚慰;病员表现意识模糊,应贯彻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在伤员面前汇报或谈论危重病情,增加恶性刺激,对昏迷者则按昏迷护理常规护理。

2.4.2 皮肤色泽、温度、湿度的变化。早期因循环血量减少,皮肤苍白发凉,特别是口唇、甲床由红转为苍白。随着血流缓慢,缺氧加重,皮肤、黏膜发绀及灰白,四肢湿冷。到后期皮肤出现淤斑及出血点,则提示有DIC发生的可能。

2.4.3 心率、血压的变化。大多数失血性休克病人,心率增快多出现在血压降低以前,心率在120次以上。创伤早期,血压仅表现为脉压差减小,随着休克的加重,血压逐渐降低,严重创伤病人甚至来诊时已经测量不到血压,应密切观察心电示波的心率变化,5~10min测量一次血压。

2.4.4 尿量的变化。尿量是肾脏灌流状况的反映,也是判断休克极为重要的指标,对创伤性休克病人应立即留置导尿管,便于观察记录尿量。抢救中一般均需留置导尿,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和尿量,了解有无泌尿系统损伤及损伤程度。

2.4.5 中心静脉压及周围浅静脉充盈度的变化。中心静脉压显示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下降表示静脉回心血量不足,上升表示补液量过快或心功能损害。浅静脉瘪陷表示循环血量不足,充盈提示病情好转。心脏泵功能监测,通过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CVP)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发现纠正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

2.4.6 呼吸、SPO2的变化。创伤性休克病人呼吸频率增快,频率增加,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及方式,同时注意SPO2的连续变化,如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SPO2<90%,经吸氧不能纠正,应警惕ARDS的发生。

2.4.7体温的变化。体温显示体温中枢的恒定作用。休克时血管收缩体温往往偏低,且肢端和肛门的温度差大于正常值。温差的大小可作为判断周围循环灌注状态的参考。

3 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2011年来收治的5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急救手段、基本护理和心理护理。通过早起病情判断、严密观测患者体征、提供抗休克治疗和开展心理护理等手段,50例患者经抢救存活48例,都取得良好的抢救效果,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6%。

4讨论

现代社会中,交通事故及其它各类意外创伤不断增加,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各种严重创伤会导致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措施正确和时间及时与否,对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4]。

创伤性休克的患者,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处理原则是抢救患者的生命、預防并发症,要求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首先处理呼吸道梗阻、活动性出血等紧急情况,防止和避免损伤,护理人员要具有丰富的临床抢救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操作,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指证,定时测血压、脉搏和记录意识、表情、瞳孔、周围循环、CVP等情况;随时检查并保证患者输液、输血、导尿等各管道通畅,严格无菌操作,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和病情变化,对休克的患者置无菌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观察尿的颜色和测尿体积、质量,以评估休克的程度和肾功能,为诊断提供依据,在做好休克护理的同时,做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安全的医疗环境,有利于机体的恢复,提高了治疗率,杜绝了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来,创伤性休克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危险人类生命安全的一大隐患。导致创伤性休克原因包括:胸部外伤引起的血气胸,腹部外伤引起的肝破裂、脾破裂,骨盆骨折、粉碎性四肢骨折和其他严重创伤等。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展急救,要求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熟练的急救技能和丰富的急救经验。临床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工作有争分夺秒的要求,对患者创伤部位进行快速、有效的各项急救措施,于此同时为急诊医生的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在急救护理过程中,不仅提供生理护理,也需要对情绪有波动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护理。稳定患者的情绪,鼓励宽慰患者,消除患者的恐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于患者家属,需要解答家属疑问,及时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进展,增进双方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1] 肖建芬. 严重多发性创伤225例急救护理总结[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02): 133-134.

[2] 熊红喜, 高玉兰. 腹部严重多发性创伤休克患者术前的急救护理[J]. 吉林医学, 2013, (02): 363.

[3] 汤华. 急性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5): 1940- 1941.

[4] 许斌景, 玉娜. 52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04, (04): 233.

急救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1 全科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范畴各异

1.1 全科医学研究范畴 全科医学是以健康为中心。以所有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导向,强调提供综合卫生服务为特点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以解决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满足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为一体的有效、经济、安全、方便、综合、连续性的基本卫生服务。

1.2 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学研究范畴 把人的机体分解为各个区块和若干个组织器官,用局部的、个体的、细胞的、分子的方法、观点来观察疾病,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关注的是已病的个体如何恢复健康,更关心患者身上的病而不是一个社会人,对已发生了疾病的患者身上的病加以施治。以恢复某个组织器官的功能为己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防控往往显得被动无力。

2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区别

2.1 全科医生的工作范围 服务人口较少而稳定,为居民解决社区主要常见健康问题,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连续、综合、适宜技术的卫生服务,注重于人、伦理生命的质量和患者的需求,为社区所有居民服务,以满足患者基本卫生需求为目标。以维护患者的最佳利益为准则。

2.2 专科医生的工作范围 服务人口多而流动性强,处理疑难重症,应用高新技术,价格昂贵,只为就诊的患者服务,注重于疾病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片断的专科服务。根据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异同,全科医生应发挥桥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全科医生应主动与专科医生联系,利用双向转诊与专科医生互动,全科医生应亲自介绍患者到指定专科医生处应诊,利用义诊机会请专科医生参加。扩大专科医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健康教育的契机请专科医生授课,专科医生直接零距离与患者互动。实行开放式问诊,收到很好的效果。使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为患者服务的连续性得以延续,全科医生应在居民中间经常宣传上级综合医院诊疗范围和特色医疗,供患者自由选择。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协调作用

医学的最大目的应是如何保持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病,医学必须从单纯研究疾病转到也研究健康上来。发展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是弥补多年来疾病治疗(临床医学)、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之间脱节的最佳选择和最好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应广泛与社区居民、患者、社区行政管理干部、上级综合医院的专科医师进行联系,保持医疗信息互通,医疗资源共享,把上级综合医院的医疗特色介绍给社区居民和患者,使他们不盲就医,综合医院把适合自己特色的患者收上来,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和从事全科医学的全科医生将是弥补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的裂痕使者,使其协调发展。

4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互动作用

4.1 双向转诊 利用上转诊单向专科医生介绍患者与病情,以利于专科医生尽快做出诊疗计划。当疾病治愈或稳定好转出院时,专科医生应将回社区的患者以下转单的形式通知全科医生,以便全科医生对慢性患者的后续管理。

4.2 走访住院患者 患者入院后全科医生宜主动探视、了解病情进展情况,并与专科医生沟通,向专科医生介绍患者对住院的要求,如诊疗、护理是否满意。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请专科医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其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治疗方案。根据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使患者心态保持健康、配合治疗,尽早痊愈。康复出院时,全科医生应征求专科医生的意见,以便回社区后进一步管理。

急救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总则

为强化安全管理,使因工负伤人员得到及时的救护和治疗,特制订本预案。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项目部工伤急救领导小组是项目部工伤急救最高领导和指挥机构。负责应急状况下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工伤急救领导小组由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戴德波 副组长:刘志刚 朱恩才

成 员:韩晓东 秦龙 沈大标 张雷 赵光明 何德清 鲍作华 邓江善 夏勇

占才胜 梅兴涛 龚社如 3. 工伤急救程序

3.1. 现场发生工伤后,发现人员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电话拨打:1

19、120)或安全环境监督部值班报警。

3.2. 安全环境监督部值班接到报警后,要立即通知安全环境监督部、生产管理部、行政部和发生事故部门的领导。安全环境监督部领导在对事故进行初步了解后,报告项目部领导。

3.3. 安全环境监督部值班人员在报告部门领导的同时,通知医疗站值班医生和护士,随车出警。安全环境监督部专职消防队人员全部出动,启动救护车携医护人员赴事故现场。 3.4. 生产管理部、造船管理部在接到报警后,通知单船总管、总建赴现场。安全环境监督部通知单船安全主管和当班安全员到现场参与急救和维持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 3.5. 一般外伤,有外出血点但没有内伤的病人,由值班医生进行常规的包扎止血后送医院,在送病人之前,由值班医生通知医院急救室做好医疗救护准备。一般外伤,有外出血点但没有内伤的病人,由值班医生进行常规的包扎止血后送医院,在送病人之前,由值班医生通知医院急救室做好医疗救护准备。有内伤可能并伴有外伤出血点的病人,由医院对病人出血点进行初步止血后派救护车直接送码头转船,然后送医院。无外出血点但有内伤可能的病人,由医院对病人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医院。

3.6. 工伤急救小组成员接到工伤报警后,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同时,行政部、安全环境监督部、外包管理部、相关部门要派人到医院,伤员外送救护方案由在医院的人员根据医生的建议并报经项目部领导同意后执行。 3.7. 生产管理部负责落实外送伤员所需要的船舶。 3.8. 伤员外送,原则上直送医院,外送前要提前联系好。

3.9. 如遇恶劣气候,海运船舶全部停航,则只能在医院对伤员进行救护。在救护过程中,由行政部、人力资源部组织项目部义务献血队。

3.10. 项目部行政部医疗服务站负责建立项目部内员工的血型档案,组织建立项目部内工伤急救义务献血队,并对献血队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跟踪。

4. 应急救援设施配备

4.1. 项目部内配备救护车一辆,救护车上配常规急救药箱、担架、氧气袋,另外考虑减轻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颠簸对伤员伤势的影响,救护车加装担架减震固定装置。 4.2. 单船配罗伯逊急救担架各一具,置放在单船安全器材箱内,门不上锁,以便施工人员在发现工伤后取用。 5. 医疗过程跟踪

5.1. 伤员送达医院后,外包工由行政部、外包管理部、安全环境监督部、相关部门派人对医院救治的全过程进行跟踪,项目部员工由行政部、人力资源部、安全环境监督部、相关部门派人对医院救治的全过程进行跟踪。

5.2. 对于重症病人,要及时掌握血压、呼吸、心跳状况的变化,如发生大的变化,要及时报告行政部、安全环境监督部和项目部领导,并督促医院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5.3. 对病人到达医院后发生突发性病情变化,负责现场监护的人员和病情跟踪的医生要及时掌握急救的第一手医治资料。

5.4. 医疗过程跟踪直至病员脱离危险期,病情趋于平稳状态为止。 6. 事故报告

6.1. 工伤事故发生后,由安全环境监督部立即向项目部领导汇报,并经项目部领导同意后按事故制度报告向中远船务集团安监部口头汇报。口头汇报以后,还要以书面形式将事故情况向船务集团安监部汇报。

6.2. 由于伤员病情的变化导致的事故性质变化,由安全环境监督部立即向项目部领导汇报,并向中远船务集团安监部先进行口头汇报,事后进行书面补报。 7. 事故处理

7.1. 事故发生后,由安全环境监督部对事故当事人和旁观者进行调查取证,对事故现场进行拍照取证,分析事故原因,总结初步的事故报告书。

7.2. 由发生事故的部门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结合安全环境监督部的事故调查报告,分析、查找事故原因,确定事故责任人,落实事故整改措施,根据项目部的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7.3. 死亡以上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安全生产办公室,由安全生产办公室通知相关的

急救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重点难点:多发伤的伤情评估与急救护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目的:

1、了解创伤的评分。

2、熟悉创伤的分类;各种复合伤的伤情判断与急救护理。

3、骨关节损伤的局部表现与伤情特点。

4、掌握多发伤的伤情评估与急救护理。

5、掌握颅脑、胸部及腹部创伤的伤情评估与急救护理;骨关节损伤的急救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创伤定义

创伤: 外力作用于机体,发生皮肤、组织的离断或缺损即创伤。 创: 皮肤或粘膜的开放性损伤。 伤: 非开放性组织离断。 Wound: 创伤。

Injury: 损伤,一般指脏器伤,如颅脑损伤,眼球损伤等。

二、创伤分类

(一)按致伤因子分

1、机械性创伤: 切割,擦、挫和裂伤,咬伤或刺伤。

2、物理性创伤: 烫伤、电击,冻伤或射线伤。

3、化学性创伤: 各种酸、碱性物质或其他化学物质。

4、其他: 如褥疮、下肢慢性溃疡。

(二)按严重程度及轻重缓急的处理顺序分

1、危重伤 需紧急处理

2、重伤 伤后12h内处理

3、轻伤 可延至伤后12h处理

三、创伤评分

(一)院前评分

1、院前指数(PHI) PHI是用收缩期血压、脉率、呼吸状态、神志4项生理指标作为评分参数。

2、创伤记分(TS)

3、循环、呼吸、腹部、运动、语言(CRAMS)评分法

(二)院内评分

1、AIS-ISS

2、急性生理学及既往健康评分(APACHE II)

第二节 多发伤、复合伤

一、多发伤

(一)多发伤的概念

(二)多发伤与多处伤、复合伤、联合伤的区别

(三)伤情评估

1、危及生命的伤情评估 1)气道情况 2)呼吸情况 3)循环情况

2、全身伤情评估 CRASHPLAN方案

3、确立多发伤的诊断

(四)急救护理

1、现场救护

1)脱离危险环境 2)解除呼吸道梗阻 3)处理活动性出血

4)解除气胸所致的呼吸困难 5)伤口处理

6)保存好离断肢体 7)抗休克 8)现场观察

2、转送途中的护理 1)运送条件要求 2)伤员体位 3)搬运办法

4)转送过程中应注意 5)观察病情

3、急诊室救护 1)抗休克 2)控制出血

3)胸部创伤的处理 4)颅脑损伤的处理 5)腹部内脏损伤的处理

6)呼吸道烧伤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7)骨折处理

二、复合伤

(一)概念

(二)特点

(三)分类

1、放射复合伤

2、烧伤复合伤

3、化学性复合伤

第三节 脊柱、脊髓伤

一、病因和分类

脊柱、脊髓伤是一种严重创伤,其发生经占身体各部位骨折的5%~7%,脊柱骨折脱位常伴发脊髓和神经根损伤。

(一)致病原因: 高处坠落,工业、交通事故和体育运动等。

(二)分类

1、按损伤机理:

1)脊柱屈曲型损伤;

2)伸展型损伤;

3)旋转型损伤;

4)纵向压力型损伤;

5)直接暴力型损伤。

2、按损伤部位: 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骨折或折脱位。

3、按有无合并伤:

1)脊柱骨折或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

2)脊柱骨折或脱位不合并脊髓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

4、按脊髓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不同:

1)脊髓完全性损伤: 在损伤早期就发生损伤节段以下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消失,并伴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发生尿潴留。肢体瘀痰由松驰状态变为痉挛状态,感觉和运动无恢复,腱反射亢进。

2)脊髓前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瘀痰和浅感觉,主要是痛温觉消失,深感觉正常,括约肌障碍,临床称之为脊髓前部损伤综合征。

3)脊髓中央损伤: 颈椎多见,由于颈部骤然后伸,造成颈椎骨折脱位,瞬间又复位导致脊髓挫伤,脊髓内出血,水肿或供血不足,临床表现称之为“脊髓损伤中央综合征”。特点: 四肢有不同程度瘫痪,上肢重于下肢,远侧重于近侧,可有肢体末端自发性疼痛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脊髓后部损伤: 深感觉障碍,有时出现锥体束征,但肢体运动功能可不受影响。

5.脊髓半侧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为上运动神经原性瘫痪和深感觉丧失,对侧体痛觉、温觉丧失。

6.神经根损伤: 马尾神经根损伤最多见,表现根性麻木和疼痛,压迫时间过久将变性而不能恢复。

二、临床表现

病人常有脊柱遭受外力或从高处坠落史,伤后主诉脊柱某个区域疼痛或运动障碍。伴有脊髓损伤者,可有双下肢完全或不完全瘫痪或大小便功能障碍。检查时可发现脊柱某一部位有肿胀、压能或畸形,有时在伤部两棘突间可摸到明显凹陷和皮下血肿,合并瘫痪者,多表现为驰缓性瘫痪。

三、诊断

(一)凡脊柱遭受到外力,伤后有脊柱某个区域疼痛、压痛、肿胀者,均应考虑脊柱损伤可能。

(二)根据外伤史、局部疼痛和肿胀、压痛,特别是伤部脊椎棘突的局限性压痛、畸形(包括后突或凹陷畸形)→诊断脊柱损伤。

(三)同时合并有下肢瘫痪,或大小便功能障碍者→诊断脊髓损伤。

(四)所有临床怀疑有脊柱、脊髓伤的伤员,均应进行X线检查(正侧位,甚至斜位),有条件行MR检查。

四、治疗

(一)、正确急救和搬运: 凡疑有脊柱、脊髓伤的伤员,均应按脊柱骨折进行急救和搬运。对合并有休克或其他部位脏器伤者,可根据病人的呼吸、循环情况给予相应急救处理,待情况稳定后再送相应医院治疗。

3

(二)、颅骨牵引是治疗颈椎损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损伤较轻、儿童或缺乏颅骨牵引条件时也可使用颈椎牵引带牵引。

(三)、轻度椎体压缩骨折不需特殊整复和固定,重复进行功能锻炼; 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应整复和固定,纠正畸形。

(四)、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整复骨折脱位,稳定脊柱,恢复血管和脊髓减压。

(五)、开放性脊柱损伤: 尽早彻底清创,减压及固定。

(六)、加强护理及支持治疗,预防褥疮,尿道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进行全身综合性及肢体方面的功能康复疗法。

第四节 头部创伤

一、头部创伤的评估

(一)、病史

急诊科医师对危重伤员能否作出快速伤情判断,是对病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一看一问,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威胁生命最急的损伤,只有结合病史,掌握伤情才能确切的进行救治及有关检查。

颅脑外伤绝大多数由交通事故引起,以汽车、摩托车为主,其次是高处坠落伤。颅脑损伤应根据GCS评分,如低于8分均属于重型颅脑外伤。

(二)、初级评估

重型颅脑外伤要同时排除呼吸、循环系统的合并伤,因此强调气道通畅,呼吸、循环的控制和处理必须放在首位。由于颅内高压,血压脉搏的改变使腹腔内出血休克呈假象,一旦血压骤降往往来不及救治。

(三)、生命体征的评估

急性颅内压升高或潜在性颅内压升高,往往表现为伴有心动过缓和呼吸频率减慢的进行性高血压(柯兴氏反应)→常常手术治疗。

仅有高血压或高血压伴高热往往是特定的颅脑损伤类型(如脑干挫伤等)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也称之为中枢性高热。

颅脑损伤→延髓中枢功能衰竭→低血压→提示患者病情危重并将死亡。

(四)、简要的神经系统检查

判断意识状态,了解瞳孔机能,检查四肢肌力,如果患者存在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或一侧肢体肌力下降,往往提示有严重的颅内损伤,必需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甚或手术治疗。

(五)、特殊评估

头颅CT扫描是明确颅脑外伤后颅内病变的首选非侵袭性检查手段,头颅X线摄片、脑血管造影对于急诊创伤病人而言无甚价值,对部分病人需多次头颅CT检查,定期评估,以避免遗漏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处理。如早期硬膜下血肿,在外伤后立即做CT检查可以是阴性的,若经过适当的减压治疗后,病情不但无好转,反而恶化者,应立即重作CT检查,以免漏掉迟发的颅内血肿。

(六)、颅内血肿的分类

1.按血肿位于颅内解剖层次的不同分 ①硬脑膜外血肿 ②硬脑膜下血肿 ③脑内血肿 ④脑室内血肿

4 2.按解剖部位的不同分 ①颅后窝血肿 ②额顶部血肿 ③基底节区血肿 ④多发性血肿

3.依发生时间的迟早分

①急性颅内血肿: 伤后1~3天发生 ②亚急性颅内血肿: 伤后3~3周 ③慢性颅内血肿: ≥3周以上

④迟发性颅内血肿: 伤后立即行CT检查,无颅内血肿迹象,以后再次CT检查,才发现的血肿。

二、头部创伤的急诊处理

(一)、建立特殊的诊断性急救处理系统

目的: 决定病人是否需要紧急的神经外科手术。 处理原则: 先救命,后治伤。

(二)、紧急处理

1.维持脑代谢需要,保证供给充足的氧和葡萄糖 2.预防和处理颅内高压

①体位: 头高位30o,使身体自然倾斜。 ②控制性过度通气,降低血液中CO2浓度。

[CO2]↑脑血管扩张→颅内压↑过度通气,使PaCO2维持在20~30mmHg,PaO2>70mmHg ③控制液体进量,防止液体入量过多,脑水肿加剧。

④甘露醇: 最常用且有效的利尿药物,剂量1g/kg体重快速静滴。 速尿: 属非渗透性利尿剂,藉细胞膜离子传递体作用于肾脏而产生利尿,亦同样作用于脉络丛而减少脑脊液的分泌。每次一般20~60mg静推可反复使用,总量控制在500mg/d以下。

甘露醇+速尿合用效果更佳。 ⑤类固醇激素

大剂量激素如地塞米松20~40mg静滴,激素并无脱水功能,主要起保护细胞膜的作用,改善细胞膜对抗自由基和细胞代谢功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促使血脑屏障正常化,从而加速消除脑水肿,地塞米松具有抗水肿、抗休克、消炎、止血、抗应激作用,国内临床应用较广泛。

(三)、外科处理

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颅骨凹陷性骨折、颅内血肿,脑疝等应力争在损伤后2小时内获得诊断性资料,做好术前准备,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

第五节 胸部创伤

一、定义

(一)、胸部贯穿伤: 诊断根据致伤物的性质、伤道、可能损伤的脏器、伤后时间与休克发展的程度。对于心脏、大血管创伤后出血或急性心脏压塞的诊断一般并无困难,需及时送手术室或在急诊手术室剖胸止血。

(二)、闭合性(钝性)胸部创伤: 是指胸部在直接或间接的强外力作用下,对胸部组织器官的损伤,肋骨骨折合并肺挫伤及血气胸最为常见。

(三)、严重胸外伤: 指一侧或双侧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出血量大于500ml或气胸压缩大于30%,连枷胸及肺损伤。

二、机理

胸部闭合性创伤的机理: 肋骨骨折断端引起的肺刺伤;胸腔内负压引起的剪性肺撕裂伤;外力挤压胸腔引起肺内压力突然增高。

三、X线检查

诊断: 主要依赖于X线检查

一般肺挫伤在伤后即可出现阳性征象,吸收较快,24~48小时阴影开始吸收,3~10天完全吸收,无任何痕迹。而湿肺一般出现较晚,吸收也较慢。

外伤性肺囊肿、肺血肿: 常用肺撕裂伤所致,早期往往被挫伤、湿肺所致大片渗出性阴影掩盖,一般需5~10天以后待渗出性阴影吸收后,开始出现典型创伤性肺囊肿和肺内血肿X线征象。

四、胸部创伤的急救处理

(一)、初次评估

1.检查气道是否通畅,排除口咽部异物,特别是昏迷病人。 2.评价呼吸运动的质量。

3.评价病人体循环及肺循环状况,及时发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排除心包填塞,发现可能的心律失常。

4.处理危及生命的胸部创伤 ①气道堵塞(详见气道管理) ②张力性气胸

临床诊断,立即减压

针头减压位置: 锁骨中线第二肋间 引流减压位置: 腋中线前缘第五肋间 ③开放性气胸

快速用消毒敷料覆盖创面,防止张力性气胸的形成,紧急手术处理。 ④大量血胸

胸腔闭式引流出1500ml以上血液者,或少于1500ml但持续出血200ml/h者,应进行剖胸探查。

关于胸腔血自体回输问题目前国内正逐步开展。国家卫生部明确规定在三等甲级医院中,要求“成份输血必须达到该院输血总量的70%以上;储存回收自体血必须达到该院输血总量的20%以上”。胸腔血是自体回输的一个重要来源途径。

顾虑: 1)胸血经心、肺、膈肌的活动,对胸血成份和质量有何影响? 2)支气管、肺损伤特别是胸部穿透伤胸血污染的可能性? 3)胸血回收、回输尚缺少一种简便而安全的方法? ⑤连枷胸

多根各处肋骨骨折所产生连枷胸及胸壁反常呼吸运动,可引起严重呼吸循环障碍,必须及时处理。连枷胸患者常伴有肺挫伤,如果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应尽早行机械通气治疗。

(二)、再次评估

主要在于发现并评估具有潜在危险的胸部创伤,如心肌挫伤,胸腹联合伤,支气管断裂,食道破裂等,避免漏诊,尽早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

(三)、外科处理有关问题

6 胸部创伤需手术者仅占10%左右,穿透伤手术率均明显高于钝性伤。 剖胸指征包括:

⑴即刻大量或进行性血胸; ⑵张力性气胸引流无改善; ⑶高度怀疑心脏大血管损伤;

⑷证实或高度怀疑气管支气管损伤; ⑸有膈肌损伤证据;

⑹食管破裂、灼伤狭窄或异物经内镜未能取出;

⑺严重浮动胸壁须手术固定; ⑻乳糜胸保守治疗无效; ⑼中量以上凝固性血胸; ⑽胸廓出口综合征等。

剖胸探查原则:先控制、后修复。

(四)、胸外伤并发肺挫伤、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处理

1、早期预测及诊断

创伤性ARDS发生指数预测公式有助于及早提示ARDS创伤性发生的机率和掌握病情发展的趋势。

I=PF-(N+T+F+M+X) I:发生指数;

PF:呼吸指数 PaO2(kPa)/FiO2;

N: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T:胸外伤,一侧肺挫伤计10分,双侧均有加倍; F:骨折;

M:大量输液; X:X线胸片。

按伤情把发生指数中有关因子用数值表示,再计算I值。I值越小,发生ARDS的可能越大,I值可动态观察比较,若I值逐渐增加,示病情好转,发生ARDS的机率下降。

2、病理生理

主要改变为弥漫性肺损伤、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肺泡群萎缩,导致肺内分流增加和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衡。临床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呼吸频数、呼吸窘迫。

3、胸外伤后并发VAP ①VAP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呼吸衰竭患者,在气管插管MV治疗后48h,或拔管48h以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是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②特点:死亡率高,可达67% 细菌学分析:G-菌为主,G+其次,再霉菌,混合感染率高。

临床:应根据病原菌针对性应用敏感抗菌药物,在病原学诊断未报告或不能肯定病原菌时,采取经验治疗,宜先考虑用第

二、三代头孢菌加氨基糖甙类(但要注意肾功能),或用氟喹诺酮类药,极重者还直接选用亚胺硫霉素。

③尽量缩短NW时间,早插管,早用机,早撤机,减少呼吸机依赖,降低VAP发生。

④对高危人群如气切病人实施保护性隔离,ICU室实行空气层流交换和封闭式管理,切断交叉感染,严防混合感染。

急救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效果。 方法:以我校2011级大专护理一大班共142人为实验组,二大班共138人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理论考试,比较2组的学习效果。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结束考试的平均成绩、成绩构成、优良情况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值得广为推广。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 急救护理学 传统教学法

急救护理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对危急重症病人实施急救和特别监护的一门科学。它既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的组成部分,在大专护理专业的教育中,它是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我们以往一直采用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法(Lecture?鄄based learning,LBL),即填鸭式教学,感觉效果不太理想。为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尝试采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大专护理专业学生28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一大班共142人为实验组,二大班共138人为对照组。

1.2方法:

2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课时数亦相同,由同一位教师任教。2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入校时已将其基础成绩分成若干个分数段由电脑随机抽取分班,故排除了基础成绩的影响。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理论考试,比较2种教学法的效果。传统教学法以老师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为:课前一周布置需模拟的情景,将每个大班学生分成6大组,每组分为2小组,1组模拟病人,1组模拟医护人员,上课时模拟疾病状况并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和指导。

1.3教学效果评价:

该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将成绩作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考试成绩对比见表1

3.讨论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将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和对话练习融为一体的,能够将学习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仿真模拟演习教学法,具有仿真性、互动性、参与性、创新性、灵活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角色情景和责任感,提高学生交流合作、随机应变的能力[1-2]。

3.1 情景模拟教学法营造了互动的学习氛围

情景模拟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要点[3]。

3.2 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及沟通能力

在临床抢救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突发状况,如:患者病情突然变化,家属会有一些过激的表现等。医务工作者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处理所有可能临时出现的问题,抢救患者。该教学法模拟不同的抢救场景,让学生参与抢救,提供了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4]。

3.3 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助于教学相长

情景模拟教学要求教师课前收集、选取合适的教学病例和素材,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最新学术进展,以发挥指导和掌控全局的作用,并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故也是教师自身提高的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相长[5]。

综上所述,在急救护理学的教学工作中,应加大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推广力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文红,江城海,李彦荣. “情景模拟”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09,7(3):271-272.

[2]易巍陆,王志稳,李淑迦等.北京市社区护士模拟家庭情景技能考试成绩及问题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2):2113.

[3]薛光辉.浅析场景模拟教学法的护理教学实践.管理学家.2012(18):148-149.

[4]张瑜.情景教学在护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评价.福建医药杂志.2012,34(1),155-156.

[5]马维红,李琦,杨丽莎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5):2787-2789.

作者简介:

郭大英(1970年),女,湖南益阳人,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本科,专业方向:心血管内科临床及教学。

上一篇:造物文化论文下一篇:精神病基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