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生论文范文

2023-09-16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第1篇

一、急救站药品过期现象。

二、急救站处置室没有止血带、压脉带、一次性穿刺包、负压引流器等未按照国家规定做到无菌分离。

三、急救操作过程中,急救药品应用和护士人员操作不娴熟。

四、急救站布局不合理,没能做到大型传染源的隔离工作,其中包括急救车摆放位置。

针对以上问题,医院分管院长陈军非常重视,结合120急救站情况及120急救站人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了整改意见,并认真整改。

一、对过期药品进行销毁处理,对不全的药品进行补齐。

二、按照验收专家指导意见,进行处置室有效分离,补充相关耗材。

三、对急诊科人员进行加强学习,加强实体训练,另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急救操作演练系统培训以提高自身技能等。

四、目前急救站区域布局合理,急救车停放位置做了改动,达到病人满意,使病人通道安全、快捷有效的,得到救治及传染疾病的防控。

以上整改落实到位,感谢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及建议,并敬邀市120指挥中心领导来我院复审。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的:探讨车祸伤病人急救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80例车祸伤病人(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50例(对照组),2012年2月到2013年1月收治30例(观察组)),我院在2012年2月开始实施新型的车祸伤急救护理措施,而2012年2月以前实施的为常规急救措施。结果:急救后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死亡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病情稳定后进行调查,治疗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车祸伤病人在院前急救中进行快速病情评估与急救流程护理,有利于提高预后与急救满意度。

【关键词】车祸伤;急救护理;评估;流程

虽然车祸的发生是人们无法预知的,当车祸发生时,如何正确处理事故,对伤者进行急救是最重要的事情【1】。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车祸伤病人急救护理方法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车祸伤病人,其中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50例(对照组),2012年2月到2013年1月收治30例(观察组),两组都有急诊患者,两组观察对象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比类似(P>0.05)。具体见表1。

1.2 急救护理

我院在2012年2月开始实施新型的车祸伤急救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 病情评估

急救人员达到现场后,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及时进行全身检查,对伤情做出估计,了解车祸情况和经过,根据评估确立院前急救的先后顺序。

1.2.2 急救流程

脱离危险环境: 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使车祸伤病人迅速安全的脱离危险环境,排除可以继续造成伤害的原因。搬运车祸伤病人时动作要轻稳,以免造成继发性损伤。解除呼吸道梗阻:呼吸道梗阻或窒息是车祸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要积极保持呼吸道通畅。抗休克:现场抗休克的主要措施为迅速的临时止血,输液扩容和应用抗休克裤。一旦伤者出现心脏骤停,都应立即将患者平放在木板床或平地上,紧急实施心前区捶击、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及心内注射0.1%肾上腺素等措施,以使心脏恢复跳动。开通静脉通快速输液:迅速建立与开通2-3条静脉通道,给予2000-3000ml的平衡盐静脉输注,以快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降低病死率。

1.2.3 综合干预

很多车祸伤病人情绪均较激动,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所以综合干预要贯穿在整个救治过程当中。护士应特别注意使用安慰性语言。注重非语言交流,在与患者交谈时注意力要集中,态度亲切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和手势,使患者踏实与保持信心。

而2012年2月以前实施的为常规急救措施,给以普通的包扎与对症基础急救护理后进行转运。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急救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死亡情况。(2)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存活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并发症、死亡与满意度情况对比进行χ2与轶和检验,P< 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与死亡对比

经过观察,急救后治疗组的并发症(脑损伤、胸腹多脏器损伤、呼吸衰竭)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死亡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见表2。

2.2 满意度情况

急救后待病情稳定后进行调查,治疗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车祸又称交通肇事,可引起各类骨折、软组织挫裂伤、脑外伤、各种内脏器官损伤、呼吸衰竭等,多为复合伤。

车祸伤为突然发病,多需要进行院前急救与护理,本文采用新型的车祸伤急救护理措施是一种跨学科、综合的护理模式【2】。在具体应用中,首先要检查的是意识及呼吸、脉搏的有无,不要随意扭曲伤者身体。对于出血患者尽速进行止血,可利用直接压迫法来防止大出血。应尽快检查头部有无外伤,是否处于危险状态,保证呼吸道畅通。受伤后如有脑脊液流出时,不要用纱布、脱脂棉等塞在鼻腔或外耳道内,因为这样容易引起感染。在实施救治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伤者的安全,此外要及时报警并报告交通管理部门【3】。同时我院急诊科医护人员也培养了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团体协作的凝聚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实现全院上下联动,各科室及相关人员团结协作。本文急救后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死亡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病情稳定后进行调查,治疗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对于车祸伤病人在院前急救中进行快速病情评估与急救流程护理,有利于提高预后与急救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陈淑芳,简华刚,杜淑兰.批量车祸车祸伤病人急救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00年06期.

[2] 张文虎,费国忠.上海市灾害突發事故现场组织指挥和车祸伤病人分流原则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年03期.

[3] 陈春梅,滕建国.128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转运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08期.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急救意识 急救护理 岗位任务 教学改革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护理教育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合理调整护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根据实际服务需求,提高护理实践能力,推进学校教学与医院就业之间的有效衔接。

急救意识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护士对病人特有的病情时刻保持警惕,对病人抢救时机的把握,即分秒必争。急救意识的养成必须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前提。一个优秀的救护者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从事应急处理,例如急救时的现场判断能力、现场把握能力、现场指挥能力、现场沟通能力等。在工作岗位上,都会有遇到突发事件的可能,因此,每一位护士都会随时成为“第一目击者”,其急救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培养高职护生的急救意识——快速、尽职、准确,使其具备敏锐感和应变能力,改革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急救护理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理念

急救意识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点滴中,如巡视病人、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护理操作、转运病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因此,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急救意识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将“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的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实训教学,能够初步掌握急救护理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的目标,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

(二)课程目标

为实现急救意识养成培养的目标,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掌握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急救与监护知识;掌握常见危重症救护人文与法律知识。

2.能力目标

(1)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

(2)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能对常见急危重症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

(3)具备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对伤员正确地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反应敏捷,行动迅速。

(2)具有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并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3)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急危重症病人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能从事院前救护、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工作。

二、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

(一)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并选择课程内容

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分析救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 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急救意识养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 序化课程内容, 以岗位任务为引领, 课程内容依据急救岗位需求整合。以急危重症病人发病到脱离危险,通常需经过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三个救治阶段,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 与教学基地开展合作, 践行医教结合, 学习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见图1)。

图1 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改革思路

院前急救、急诊救护和重症监护三大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如下表。

急救

护理

岗位 岗位任务 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知识 能力 态度

院前急救 对伤病者进行症状性判断、生命支持和对症性处理以及安全转运 明确生命器官功能表现,知道生命支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明确常用转送方式的特点 对病人进行危重症评估、初步检伤分类,能进行气道异物清除、现场心肺复苏、心脏电除颤、使用呼吸囊、气管插管 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能够就地取材,具有整体性救护思维,行动敏捷,具有团队协作意识

急诊救护 负责对急诊就诊和院外转送到急诊科的危重病人进行接诊、分诊,参与急诊抢救 知道急诊科护理工作程序,明确常见危急症的原因、表现及判断要点、紧急处理及抢救配合要点 能进行接诊与分诊,能对休克、昏迷、急性大咯血与大呕血、呼吸困难、胸痛、急性中毒等常见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与紧急处理,能正确使用急诊科常用抢救设备如监护仪、洗胃机、呼吸机等,能主动配合医生对各类常见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 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具有良好的观察与判断能力,能与病人及其家属有效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重症监护 对病人进行常规护理,对重症监测指标进行观察与分析 明确ICU的特点,知道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方式,明确常用监测仪器的使用,知道常用监测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能初步进行感染管理和营养支持护理;会基本操作常用监测与治疗仪器,能进行监测指标的观察与初步分析 具有爱心、耐心和细心,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具备非语言交流技巧

急救护理课程根据护士完成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工作过程知识,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了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见图2)

图2 急救护理学习任务分解

(二)根据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精心挑选、灵活应用各种真实案例,以案例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制定针对病例的救护方案,在老师引导下学习必备知识、训练相关技能,最后通过真实或仿真演练完成案例中的任务。这种方法首先把学生带入案例展示的救护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仿真情境演练

先进的仿真教学条件和真实医疗仪器设备的配合使用,综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逼真地展示临床救护情境。在校内营造仿真的救护环境,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演练,并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将高仿真综合模拟人(ECS)设置为心脏骤停状态,学生对模拟人进行真实抢救,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恢复心跳;当抢救失败时模拟人会“死亡”, 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养成急救意识、急救思维,培养了职业情感。

3.床边与现场教学

依托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教学基地,对于部分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床边或现场进行,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看见真实、听见真实、产生真实感受,提高教学效果。如重症监护中任务的学习,在ICU病房进行,老师结合具体病例讲解重症监护措施,学生现场观摩,老师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

4.课堂延伸学习

通过组织急救知识竞赛、急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能的热情。另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教师为社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时,安排学生一起参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应用于社会实践。

5.顶岗实习教学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分别在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顶岗实习1个月,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参与救护工作,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树立急救意识。

三、课程改革的方向

1.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要不断加强校内急救实训基地建设,不断逼近医院急救的真实情况。

2.加强授课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不断从医院引进实训项目,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项目。

为了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急救意识,对急救护理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教学模式新颖,使护理专业高职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急救护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及时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2013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重点课题(ZD2013-06);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C14380)

参考文献:

[1]高丽. 中职护理教育急救护理学课程模式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2,(12).

[2]刘小琴.在职护士护校任教能有效提高护生的临床适应能力[J]. 内蒙古中医药,2012,(11).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第4篇

本组患者132例, 其中男性94例, 女性38例, 年龄5~75岁。其中多发性骨折74例, 四肢骨折10例, 颅脑性损伤9例, 脊柱骨折39例。患者创伤的严重程度按照ISS标准划分, 其中16~20分为103例, 21~30分为17例, 31~40分为8例, 1~50分为4例。

2 对于创伤性骨科患者的急救方式及顺序

2.1 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 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 查看伤员的伤口出血、瞳孔、脉搏、血压、呼吸、面色、神志情况以及伤员有无大出血、休克、呼吸道梗阻等致命体征, 并检查伤员的神经系统。其次就是要充分暴露可能发生创伤的部位, 但是要注意对其进行保暖。对于创伤性骨科患者的体征观察要做到快速准确, 如果伤员过多, 无法同时进行救治, 则应根据创伤等级的不同按照轻重缓急依次进行处理。

2.2 建立有效的经脉通道

对创伤性骨科患者进行急救的第二步就是要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这对于快速增加患者的血容量, 维持有效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医护人员应迅速利用套管针建立1~3条经脉通道, 并及时向患者滴注1000~2000m L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 从而为后续的抢救工作奠定基础。如果血管穿刺困难, 就不要反复进行穿刺, 而是应当立即进行静脉切开, 确保在lh内向患者体内输入500m L液体, 以免延误抢救时机。待患者血压回升后, 再根据实际情况对输液速度进行适当调整。在建立经脉通道的过程中, 应注意避开肢体的受伤部位。

2.3 进行心肺复苏

首先就是要清除患者气管内的异物、血凝块、分泌物及呕吐物, 如果患者出现舌后坠现象, 则需暂时将舌体拉出固定, 以保证患者呼吸的畅通。其次, 就是要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并随时准备进行气管插管。如果仍然无效, 则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往医院进行电击复苏。

2.4 对创伤部位进行处理

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出血类型, 对于活动性出血要在第一时间处理;对于血管破裂出血, 如果创面较浅, 可直接用止血钳进行结扎止血;如果创面较大, 则需要先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 再用加压包扎法止血;如果患者的创伤属于皮肤撕脱伤、大动脉损伤或开放性骨折, 就需要先用大拇指压住创口近心端的主要血管, 再用厚敷料加压包扎。如果只是单纯的外表皮出血, 只需要在贴敷明胶海绵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即可。

2.5 保暖

由于创伤性骨科患者, 尤其是休克患者的末梢循环不良, 血容量不足, 因此容易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 所以在对创口处理完毕后, 一定要注意保暖。创伤性骨科患者病房的室温应常年保持在18~25℃, 不可随意升温或降温, 以免造成患者皮肤血管的不正常收缩和扩张, 进而影响血流量。另外, 由于休克病人的末梢神经感觉较差, 因此在保暖时要注意添加外套, 以免造成患者皮肤烫伤。

2.6 正确搬运病人

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需要搬运的情况。在对病人进行搬运时, 应根据病人受伤部位的不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式, 以便在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对于脊柱、骨盆等部位受到损伤的患者, 应本着轻、稳、准的原则安排3名医护人员分别托住患者的双下肢、腰臀部及肩背部, 以维持脊柱受伤后的位置。同时, 在现场指挥人员的统一调度下, 平稳的将患者以仰卧的姿势放在铲式担架上并予以固定, 另外还要在患者的腰部垫以软垫或枕头, 以便降低运输过程中的颠簸对患者受伤部位所造成的影响。

对于颈椎部位受到损伤的患者, 应先用颈托对颈椎进行外固定, 再安排1名医护人员托住患者的下颌部和枕部, 另外2人分别托起下肢及腰部, 协同将患者搬上担架。严禁采用一人抬双下肢, 另一人抬腋窝的方式。

总之, 对于创伤性骨科患者的搬运应注意平托平放, 四肢骨折病人应由专人扶住固定, 切忌粗暴搬运。

3 结语

从2008年8月到2010年8月, 我院共对132例创伤性骨科患者采取了急救措施, 除2例严重颅脑性损伤病人由于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外, 其余均康复出院, 充分说明了我院所采取急救措施及流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 急诊科中创伤性患者的比例越来越大。创伤性患者的病情主要表现为死亡率高、并发症多、处理困难、变化迅速, 如果能快速有效的采取针对性急救措施进行处理, 就能在最大程度上的减轻患者的痛苦, 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为医院的下一步治疗打好基础。我院从2008年8月到2010年8月, 共对132例创伤性骨科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急救措施, 取得了非常好的医疗效果, 本文主要介绍了急救中采取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创伤性骨科急救,骨科患者急救,创伤性患者急救

参考文献

[1] 赵小义.临床骨外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2.

[2] 吴立东.临床关节外科治疗学[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8, 9.

[3] 魏宪纯.创伤急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

[4] 刘保池.创伤鉴别与急救[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9, 10.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急诊创伤抢救护理中应用快捷护理路径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急診收治的186例创伤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快捷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抢救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护理中应用快捷护理路径可缩短其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而增加其满意度,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急诊创伤;快捷护理路径;抢救时间;满意度

[文献标识码]A

创伤是急诊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其病情发展较快且严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创伤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70万人因创伤而导致死亡,目前其已经成为导致中青年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对其进行抢救很重要,这对其生命安全有关键性作用[1]。但临床中对创伤抢救护理流程还未进行统一,缺乏规范性就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反而会危及其生命[2]。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护理方法,其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进而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将其应用于急诊创伤抢救护理中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还能加强其满意度。本次研究主要对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急诊收治的186例创伤患者抢救护理中应用快捷护理路径的影响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急诊收治的186例创伤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3例,对照组男女各52例、41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7.8±5.4)岁,其中车祸伤73例、坠落伤13例、击打伤7例;观察组男女各53例、40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57.5±5.2)岁,其中车祸伤75例、坠落伤10例、击打伤8例;经过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显示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已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检查确诊为创伤的患者;年龄35~77岁;患者家属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肝肾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拒绝配合治疗的患者。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急救车快速将患者送至急诊室进行登记、挂号,由两名医护人员对其实施抢救并进行相应的记录,通知医生并在其指导下给予患者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并进行多参数监护等措施,保证患者呼吸道顺畅,开检查单,家属完成缴费后医护人员全程陪伴其进行相应的检查,检查结束后护送其回到急诊科,由医生根据其检查结果及症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必要时医护人员要通知专科医生会诊并办理住院手续将其送入病房[3]。观察组采用快捷护理路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成立创伤快捷护理小组,主要人员包括N1、N2、N3、N4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由N4担任组长,根据临床经验制定出创伤患者抢救时快捷的护理方案,分析总结抢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初步制定,创伤专家对制定好的方案进行评价,对于不合理的部分根据其意见对护理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经过实践后将其制成书面方案应用于临床创伤患者的抢救护理中。2急诊科接诊后立刻联系救护车让其快速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在1min内开放绿色通道并对其进行急诊创伤抢救,检查患者创伤部位、严重程度并询问其原因后进行分类,1min内对其创伤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同时对其瞳孔反射、意识进行检查,在1min内根据患者的昏迷指数判断其是否有生命危险,4min内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快速固定,同时为避免其呼吸不畅,应立即清理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开通静脉通道,避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监测其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以保证生命体征的稳定,将患者送至急诊室后立即进行实施抢救,10min后协助其完成各项影像学检查,标本送检,抢救成功后继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等到其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送回病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办理住院手续并缴纳相应费用。3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护士长要及时与医生其相应病室进行沟通,根据医生的要求尽快安排成员对患者实施抢救。

1.3评价指标两组抢救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对比。记录两组患者平均分诊评估时间、平均急救时间并进行对比。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表评估患者的满意度,总分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对比两组抢救就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应用SPSS23.0,计量资料(抢救时间)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率)以“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抢救时间对比观察组平均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2.2两组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创伤患者的病情严重也比较复杂,并且还会有多处合并伤,患者在实施抢救时大多都处于昏迷或休克的状态,其无法对自身情况进行描述也不能配合医生查体,其病情发展迅速若不能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治疗,患者会因失血过多、器官衰竭等出现死亡,临床中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抢救都能保证其生命安全,所以给予其高效、快捷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4]。有研究资料显示创伤患者有三个死亡高峰期,分别是在创伤后几秒或几分钟、创伤后几小时内及创伤1d后,尽管急诊也会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但其主要是以遵医嘱、辅助医生为主,会在不必要的环节浪费过多的时间进而影响抢救工作的顺利实施,进而增加患者的死亡率,经研究证实,快捷护理路径应用于急诊创伤抢救护理中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急诊创伤患者抢救过程中其特点为急、忙、杂,急是患者病情突然且比较严重,需要立即对其进行处理,忙是患者病情发展较快,病情复杂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死亡,抢救时要准确对其病情進行评估并实施有效的抢救措施,杂是患者多部位损伤病情复杂,要多科室相互配合才能对患者实施抢救。快捷护理路径是针对急诊创伤患者的一种护理方法,其不仅能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还能使抢救流程更加流畅,同时也能使抢救流程更加规范化,有效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5-6]。通过成立快捷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分析讨论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易出现的问题,经过创伤专家的论证及意见对护理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这能使其流程更加顺利,也有利于护理措施的实施,进而为其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7-8]。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完成各自的任务,评估其创伤情况然后对患者实施抢救,在极大程度上促使护理流程更加规划,也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降低其差错的发生。另外为保证患者能及时得到救治,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其有时间限制,这能加快护理流程,促使患者能尽早得到抢救及护理,有效保证其生命安全。同时护士长会进行全程管理,保证医护人员能互相协作,进而缩短抢救时间[9]。抢救成功后其家属办理住院手续、缴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患者抢救护理造成的影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分诊评估时间、抢救使劲短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快捷护理路径可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保证其能尽快得到救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由此看来与常规护理对比,快捷护理路径在急诊创伤抢救护理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护理中应用快捷护理路径可缩短其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而增加其满意度,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士海,王进,史菲,等.临床护理路径对重症创伤患者急救时效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8,25(13):29-32.

[2]张海青.急救护理路径对严重创伤患者绿色通道停留及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3):949-950.

[3]王建玲.严重创伤患者应用急救护理路径对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7,7(22):101-103,153.

[4]曲涛.快捷护理路径在神经系统危重患者急诊抢救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1):144-145.

[5]吴弥,王海燕,庄小露,等.快捷护理路径对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25(3):67-69.

[6]桂文芳,干文芳.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有效的急诊护理措施和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6):98-100.

[7]赵兵刚,赵威,张松涛,等.不同急诊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6):25-27.

[8] Barmaan Benjamin, Winkle Julie. Current topics in emergency trauma care: part 2: resuscitation in trauma, 2020, 22(8): 22-37.

[9] Baron Bonny J, Scott Jinel, Abbey Mensah Gerladine N. Current

topics in emergency trauma care: part 1: limiting radiation exposure in trauma imaging. 2020, 22(l 8): 21.

(收稿日期:2021-3-11 接受日期:2021-4-26)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护理在儿科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现代重建流程管理理念,对我院急诊科现有的急诊流程进行建模优化,比较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存活率,以及实施优化护理前后两组患儿的自主循环恢复与自主呼吸恢复情况。结果:优化急救护理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且满意度也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可有效提高儿童抢救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肺复苏; 儿科急诊; 护理流程

心脏骤停主要由外伤和突发心血管疾病引起。如果不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治疗,患儿会出现缺血缺氧,严重时会损害生命和健康[1]。临床上常见的救治措施包括心肺复苏、输液,以及实用性极强的抢救方法,可显着减轻患儿病情。因此,优质的护理可以加强医护人员的合作,显着提高临床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缓解患儿的病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本报告中,对于急救心肺复苏患儿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方式,取得了显着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0例心肺复苏术(CPR)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实施优化急救护理后获救的患儿35例为优化组。 将2020年3月至2020年6月抢救的35例患儿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处于心脏骤停状态,无其他严重疾病,符合本研究标准。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为 (2.6±2.4)。 优化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3个月至 6 岁(3.15 ± 2.85)。两组总体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 2 方法

1 . 2. 1 对照组30名患儿接受常规护理

在患儿被确诊为心脏呼吸骤停后,护士和医生立即对孩子进行了心肺复苏治疗,包括静脉通路放置、全导联心电图、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气道开放等。孩子症状好转后,立即转入医疗单位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1 . 2. 2 优化组30名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优化急救护理

在判断孩子是否处于心脏骤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好心肺复苏的准备,一旦确诊,立即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采取3人分工法进行操作。护士A紧靠病床,负责管理气道,确保气道通畅,吸入氧气和排除痰液,并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观察疾病变化;有一定经验的护士B站在孩子身侧,负责管理孩子的循环系统,开静脉管,取血,配血,输液,协助医生进行胸压、除颤、心电监护等,配合医生;经验与资历较低的护士C负责给患儿止血包扎,做好手术记录工作,以及患儿导尿工作。儿科心肺复苏治疗完成后,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如加强心率和血压监测,保持孩子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发生。

1 . 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心肺复苏结果(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和护理满意度(心肺复苏患儿家属随访,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1 . 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量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x2字检验。P <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心肺复苏效果对比

优化组心肺复苏率、存活率、自主循环恢复、自主呼吸恢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因此,优化组心肺复苏效果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

优化组35例患儿中,32例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1.43%; 对照组35例儿童中,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的有28例,护理满意度为77.14%。 两组比较显示,优化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9,P=0.005)。

3 讨论

优化急救护理可以大大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人员素质。它还可以改善患儿的病情,促进患儿的良好预后。危重病人抢救小组成员应了解应急救援流程,实行固定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同时,执行一系列抢救任务,有效缩短抢救时间,缩短整个抢救过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实现合理效益,在护理人员的组合上注意新老人员的搭配,能突出各自的重点;建立规范、有效的服务流程,减少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避免浪费时间和人员,确保患儿在短时间内得到适当的治疗和护理[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心肺复苏效果中优化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儿童的护理满意度。优化组护理满意率为91.43%,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77.14%。优化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9,P=0.005)。主要原因是依靠合理的人员组合、可靠的抢救护理程序、急诊护士在心肺复苏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在救援现场与急诊医生的经验。

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急救质量,也提高了护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在急救中,急救人员可以快速判断,果断治疗,正确评估,定期急救,快速有效地抢救重病患儿,让患儿获得了更大的希望。总体而言,优化整合急救技术,提高急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有效控制病情,改善心脏功能,保障患儿生命安全,适合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给予急救技术优化整合,明确急救人员职责分工和协调,使临床急救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快速响应救援机制,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有效控制病情,改善心功能,确保患儿生命安全,适合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燕,薛莹莹, 刘梦思,等.优化急救护理在儿科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首都食品與医药,2019, 026(002):119-119.

[2]徐金燕.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J]. 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2019,016(010):222-223.

[3]任印红.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8,000(006):192,196.

[4]柳燕.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3(29):2.

[5]孙端.心肺复苏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结果及预后观察[J].名医, 2020,No.81(02):235-235.

[6]张世艳.研究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J].家庭医药,2018(6).

上一篇:农村医生论文范文下一篇:宠物医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