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导读课范文

2024-05-05

单元导读课范文(精选12篇)

单元导读课 第1篇

一.历史和现状

单元型的语文教学的框架是在20世纪前期已基本形成, 其中尤以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为代表。20世纪后期, 语文单元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是空前的。像魏书生“六步自学”模式, 徐振维的“扩大阅读, 课时分段式”教学模式,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模式等等。最早在80年代初, 以钱任初为代表的一批老师, 就清醒地提出了单元教学的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市语文教学, 南京市教研室姜鸿翔老师开展了“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在系统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 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 重新构建了语文课程的体系。一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是构建了两级、三维的课程目标系统, 三是强调了多元、对话和生成, 四是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于是单元教学渐渐淡出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视线。

二.探索及对策

单元导读课也包含起始课。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需要“起始课”, 每学期也需要“起始课”, 每个单元更应有“起始课”, 使单元的课文教学更连贯, 也使学生对单元教学充满期待。

策略一, 导趣, 调动情感参与。学习一单元要两周左右时间, 为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 此环节的设置至关重要。故将单元导读作为具体课程来落实。学生通过导读课培养的对语文学科、对某一册语文书、对某一单元的兴趣, 产生的浓厚喜爱之情, 支持着他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的探索。

策略二, 导读, 感知整体内容。这里的读, 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 是将课文、资料、插图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对整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 形成单元主旋律。虽然在教授每篇课文时学生会沉浸在不同的世界, 但将单篇课文串联起来理解, 贯穿始终的就是单元导读的内容。在教授中学语文课前的起始课, 即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整体感知, 教授分册或单元的起始课, 也是对相应部分的整体感知, 使学生有整体意识, 能把我相应阶段的学习要领, 做到心中有数, 成竹在胸。

通过导读, 单元导学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学习框架, 在他们心中建立语文学习体系, 从“大”处落笔, 也充分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的要求。

策略三, 导学, 紧扣学习目标。语文课本每单元的导读对本单元的教学在人文目标、学法目标、实践目标上均提出了要求, 而每册书前面的目录也无形中对学生的本册书学习目标给予启示, 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将目标落实到每课、每天的教学过程中, 帮助孩子完成既定目标, 向更高目标迈进。导学, 即是让学生能直观感受目标并思考, 发现, 总结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单元导读促进了学生对单元学习目标的理解与把握, 对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学习预知, 学习有效性大大提高。

策略四, 导思, 延伸课内课外。用单元导读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 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 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在初一开学的起始课始, 就应引导学生扩大语文的外延。如果只局限在一课一得, 许多的课文外的语文世界学生就无法领略到, 语文的许多知识也是割裂而单调的。新课标提出的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观念也不会真正得到落实。

单元导读对学生开拓视野, 打通课堂内外之门, 启迪思维大有裨益, 让教师的导读最终化为学生的导思。

策略五, 导写, 指导练习写作。单元导读可以和综合性学习以及写作训练相连,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这一阶段大小作文及各种练笔围绕的主题, 写作的范围设置。通过单元导读课, 写作训练中心突出, 重点明确, 便于学生对作文素材的观察与积累, 将作文课不止集中在某一时间段, 某一节课, 而是有预设的引导学生将平常的学习与生活和作文紧密结合。

单元导读课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学生近期的写作方向, 使学生长期的写作训练有了一定的序列性, 使课标期待的初中语文的“大语文观”进一步得以实现。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第2篇

“单元导读课”有三大好处:

第一,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把握单元文化主题。

第二,满足孩子们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

依据学段特点,上好单元导读课 第3篇

关键词:导读课;单元导读;单元整体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28-02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秉承新课标理念,追求专题意义上的整合。而单元整组主题教学,正是倡导教师要立足于中观视野,充分领会教材编写上的特点,整体吃透教材、使用教材,并能在更宽广的知识天地里整合,充分地利用语文资源,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

所谓“单元整组主题教学”,事实上是指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围绕单元主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与意识。其教学流程是: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整体感知”是指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以单元开头的“导语”为切入点,进行单元“导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根据课文内容确定要收集哪些相关资料,为整个单元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但是单元导读课的教学不应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呈现,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来规划设计,要让单元导读课教学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完善。下面就从教学目标制定和发展学生能力的视角来谈谈各个学段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特点。

一、低段——浏览感知,整体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单元整组主题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能使学生在纷繁的信息海洋中迅速采撷到自己所需要的那朵浪花。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及教材编排特点,低段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特点是浏览感知,整体把握。主要是引导学生浏览、感知、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引发阅读期待。其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

1.自读本单元的内容,了解单元主题;感知本单元内几篇课文的大意;弄清口语交际和写话的内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读书,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2.了解本单元要查找的资料有哪些,教给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去查找并与大家分享,引导学生体验收获与分享的快乐。

3.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由于刚接触单元导读课,孩子们会兴奋好奇,学习积极性高涨。但是也会感到无从下手,读得乱七八糟,收获甚微。这就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整体感知的方法,并按照教学目标亲自指导学生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浏览、感知。这样才会避免出现学生对单元内容感知程度过浅或过深的现象。

这一学段的导读课一般用1~2课时。

二、中段——深入感知,制定计划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整体感知能力后,教师对学生整体浏览的指导应该逐渐放手,把指导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上来。同时把搜集资料和制定学习计划作为这个阶段单元导读课的补充目标。其教学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如下:

1.自读本单元的内容,了解单元主题;感知单元内课文大意;弄清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自主读书,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2.了解本单元要查找的资料有哪些,做好查找计划,提前查找。引导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培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做好本单元的学习计划,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从目标的制定来看,这阶段导读课的设计仍然着眼于整个单元,从整体出发,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特别是把资料的搜集作为一项任务目标,长此以往,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会有所提高,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单元导读课既然是单元整组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一定要发挥其整体感知的功能与作用。在学生感知了整组课文的内容之后,在“部分体验”单元内各篇课文与语文园地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学习作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其实这就是学生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去实践的一个过程。因此,这阶段的目标中加上了“做好本单元的学习计划”,并作为这一阶段单元导读课的重点。

这一学段的导读课可以用一课时或半个课时来完成。

三、高段——探究感知,高效整合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知识的增多,他们的思考能力、求知欲望会越来越增强。因此学生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教材上的知识学习,他们会把学习由学校小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去,会把学习内容从教材中扩展到课外书、网络等生活“大百科全书”中去。因此,当学生进入高段的学习后,我们要依据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为他们制定科学、可行的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1.自读本单元的内容,了解单元主题;感知单元内课文大意;弄清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了解本单元要查找的资料有哪些,做好查找计划,提前查找。

3.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做好本单元的学习计划。

4.引导学生对单元内容整体探究,根据单元主题深入思考,找出共性的知识点,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有计划、有重点的把整个单元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来提高学习效率。

在这一学段中,由于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已经很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已经养成,所以,前三个目标中的任务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下预习的方式去完成。导读课上,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完成第四个目标提出的学习任务。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本组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备课时,找出本单元的共性的知识点——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依据这个共性的知识点制定省时高效的学习计划(包括课外阅读名著),来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这学段的导读课一般用半个课时完成。

单元导读课 第4篇

1. 单元导读课, 即着眼单元整体, 围绕单元主题, 使学生通过诵读、朗读等形式初读整个单元所涉及的课程,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诱发他们的阅读期待。从而为本单元后期的精读课文的挖深、拓宽做好充分的铺垫作用。

2. 建模的重要意义:从教育角度来讲, 这是一种方法的探索。 从课程角度讲, 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重组、拓展, 它将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

二、案例分享——北师大版第四册《青青的山》单元导读课设计

【教学内容】

1. 熟练背读单元导读诗歌。2. 浏览教材课文《山寨》《美丽的武夷山》《华山》, 画出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 试试用一个词说出课文的特点。3. 了解同步阅读资料《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绿色的竹楼》《故乡》《风景》《理想的家》《黄山》《热闹的大山》《彭武、彭夷开辟武夷山》。4. 补充阅读古诗:杜甫《望岳》;杜牧《山行》;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王之涣《凉州词》

【教学流程】

(一) 单元导读背诵环节

本环节旨在通过背诵单元导读诗歌《风景》 (选自《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 ,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记忆质量, 让单元主题 《青青的山》的情感融入学生。

风景

王增雅

绿树站着, 青山躺着, 白云飘着。

为了探望青山, 云儿拍动着翅膀, 来到翠绿的山谷。

为了采摘云朵, 树儿张开手臂, 伸向蔚蓝的天空。

在整个诵读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 反复朗读。如:师生承接读, 根据提示有感情地读, 填空背诵读等。训练朗读的同时, 提炼出单元主题:青青的山。

(二) 同桌自学汇报环节

在了解了单元学习导图后, 本环节是单元导读课的重点所在, 即运用朗读、浏览、略读、默读等方式, 初读几篇主题教学课文, 分享课文中的精彩词句, 归纳单元主题下每篇课文的特点。低段的课程还可以结合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目标进行相应的指导落实。

1. 浏览教材课文《山寨》《美丽的武夷山》, 画出精彩词句。 试试用一个词说出课文的特点。

2. 同桌讨论交流2分钟。

3. 随机抽查, 分享汇报, 教师相机引导、点评、朗读。

(1) 《山寨》。好词:七拐八弯、林遮树掩;好句:哪知道上山下山, 一走就是半天!分明是到了寨边, 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

(2) 《美丽的武夷山》

好词:造型奇特、山势险峻、古朴的竹筏; (叠词) 静静地、 缓缓地、曲曲弯弯、轻轻、徐徐、入诗入画。

好句:

三十六峰有的像玉柱, 有的像火把, 有的像鲜花, 有的像竹笋。

溪水很清, 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溪水很静, 静得像一面镜子。

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

4. 生字闯关: 认读认字表的字, 重点认读“寨、炊、柱” (翘舌音) , “汪、峰、省” (后鼻音)

5. 写字:观察“垂、爬”的笔画, 说说需要注意的笔画。写一写

过渡语:刚才是我们课本上的两篇主题课文, 我们抓住了两个特点, 一是神秘, 二是美丽。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位著名诗人所做的古诗, 看看他们眼中的山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 补充名诗背诵环节

本环节旨在通过朗读古诗, 体会单元主题中心词“山”, 了解诗中写了什么山, 用一个词说说初读时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1. 朗读几首古诗。

2. 猜一猜:杜甫《望岳》;杜牧《山行》;李白《望庐山瀑布》; 苏轼《题西林壁》。几首古诗都提到了哪些山?

想一想, 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3. 挑战背诵情况

4.《华山》这是由宋朝寇准在七岁时所做的诗, 读一读, 体会诗意。

(四) 升华感情

今天, 我们走进了这个单元的多篇课文, 感受了古代诗人眼中的山, 老师相信在你心中山不再是孤独的, 会是多姿多彩的, 会是充满着精神的。

三、《青青的山》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青青的山这一单元, 围绕着“山”这一中心词, 涉及了散文、 诗歌、古诗等多种文体形式, 展现出不同特点的山。本学案设计旨在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入手, 让学生在初步接触单元课文时,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诵读, 感知每座山的特点, 读出心中对每座山的感受。从中初步体会到山不只是“青青的山”, 还有“雄伟的山”“高大的山”“变化多端的山”“美丽的山”等等, 让孩子能带着对大山的憧憬, 进入下一单元精读课的学习。

摘要:在小学语文主题补充阅读教学当中, 教师往往会忽略作品的阅读对象, 即儿童。很少通过整合资源, 开展单元导读课。往往开展的都是一周一单元的按部就班式的教学模式, 既缺乏整体性又很难挖掘文章的深度。因此, 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语文主题补充阅读中单元导读课的教学模式亟待建立。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补充阅读,儿童视角,单元导读课,整合资源

参考文献

[1]毕英春.王学慧.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1+X+Y单元主题教学示例”[J].人民教育, 2012 (Z3) .

[2]刘宪华.单元主题教学法——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10 (10) .

第五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第5篇

四年级组

王丽娜

今天,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导读课,本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编排了四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以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生命生命》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阴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单元内容结构,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每篇课文的大意。

2、初步感知单元主题“热爱生命”,阅读其中感兴趣的文章,初步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感知性阅读,为精读课文做准备。

3、激发学生对本组课文以及对“热爱生命”主题探究的兴趣。

单元导读课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新型的语文课型,它是学习一组课文的起始课,也可以称为入门课。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孩子到本单元里走一趟,大致浏览一下本单元的所有内容,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建构单元整组课文学习的意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内容很有好处,还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理,引发阅读期待,为精读课和略读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纵观整堂单元导读课,教学环节按照情境导入、揭示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汇报交流、拓展延学来进行的。课前根据我对本单元内容的解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预学单,课下学生根据预学单进行自我学习、自主阅读文本、自主思考,基本解决了预学单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带着阅读要求再次进行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既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又弥补了自学的不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起到了组织协调的作用,学生基本都能在组长的带领和组织下进行交流。通过合学,达到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了自己读文时印象深刻的句段及读后感受,这是学生初读课文的肤浅的体会,无论准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要尊重学生的理解。最后向学生推荐了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向课外阅读。考虑到这是一堂单元的导读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所以,我尽可能少讲,让学生多读多谈体会,以期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在本节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本节课我只是引导学生交流了四篇课文中印象较深的语句,并谈了自己的读后感受,对于语文园地中的内容只是让学生进行了初步的预学,课堂上没有进行交流。

“故事长廊”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本组课文《纪昌学射》、《文成公主进藏》和《普罗米修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2.练习复述,激发孩子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单元导读明主题:故事长廊

1.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讲故事)后,师总结导入。

在文学的殿堂里,散落着许许多多闪闪发亮的珍珠,那就是一个个流传已久,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去故事的长廊走一走。

2.课件以诗的形式出示单元导语:

在妈妈的怀抱里,

在奶奶的双膝前,

在村头的大树下,

在阅览室里面,

吴承恩讲述《西游记》。

施耐庵细说《水浒传》。

罗贯中娓娓评“三国”。

安徒生的童话讲了两百年。

如果没有故事,

大地不会长草,

如果没有故事,

太阳也会哭脸。

3.指导朗读。

(1)师生承接读。师相机点拨前四句是指在什么地方听故事?中间四句,其中前三句是我国的四大名著的其中三部,第四句是经典童话。

(2)全班合——分——合读。

师引:这么美的文字,咱们再来读一遍。

4.限时背诵。

师:多么感人呀!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分钟背下来,一分钟计时开始。

5.配乐齐背诵。会的同学站起来,面向观众,齐背。

(诗的语言读来朗朗上口,诗的内容彰显单元主题,让孩子们先入为主。再让孩子们积累背诵,能及时丰富孩子的语言。)

二、朗读主题文章扫障碍,整体识字和感知课文

师:如果没有故事,大地不会长草,如果没有故事,太阳也会哭脸。故事真有这样的魅力吗?现在我们就带着自学导航的问题来读读这三个故事。

(一)出示自学导航

【自学导航】

1.自由朗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和 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自学生字词。

2.掌握故事内容,根据例子绘制思维导图。

如《普罗米修斯》的思维导图(师板书绘绘制)

3.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分别画出最感动你的句子。

(二)分层次检查学生识字成果

【开火车读二字词语】

纪昌 妻子 针刺 穿梭 绑住 虱子 唐朝 吐蕃 西藏 大臣 求婚 断定 豌豆 耕种 沼泽 可恶 喷射 火焰 驱赶 领袖 惩罚 敬佩 坚定 押到 锁在违抗 狠心 双膝 啄食 肝脏

师: 这些词语我们初次见面,同学们认得不错,我们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再见。

(三)根据思维导图整体感知课文,练习复述

1.师以《普罗米修斯》为例,边展示思维导图,边复述课文:很久很多以前,大地上无火,人类生活在黑暗之中。普罗米修斯便从太阳神那里盗取了火种,众神领袖派火神惩罚他,最扣善良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解救了他,让他获得了自由。

2.生照例子汇报其它两篇。两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纪昌学射》和《文成公主进藏》的思维导图,并依据思维导图复核课文内容。其他同学画出两幅,向同桌复述。

师:这些故事的内容都知道了,比较一下,这三则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四)交流汇报三篇故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相机总结:三篇故事都有主人公,但主人公不同,都有故事情节,但事情不同,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但每个道理都不同。从语言特色来看:《纪昌学射》——传神的动作描写,《文成公主进藏》——夸张的传奇色彩,《普罗米修斯》——曲折的故事情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具体体会。总之:每个故事不同,但无一不让你感动,甚至催人泪下。每个故事,哪一处最感动你,最能触动到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

(五)交文中最令人动的句子,师相机出示,指导朗读。

课件一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课件二

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课件三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师: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彰显着人性的真善美,充满无限的魔力。我们还从《真情作文》中其它文章中发现故事的魅力。

三、课堂得法课外延伸, 阅读《真情作文》

出示自学导航:

默读《真情作文》第108页的《蜗牛搬家》,第110页的《呼呼鲁和猫头鹰巫婆》,第112页《小蝴蝶花》等,画出最感动你的一句话,并做简单复述。

四、总结全课,布置单元过关任务

在这故事的长廊里,我们一路走,一路欣赏,慢慢地,慢慢地,我们的路更宽了,我们的人生更精彩了! 这是本单元的测试卷,林老师提前发给你们,两周后进行测试,看看同学们能得到什么样的等级。

(当堂发本单元的测试卷,提前将考点告知学生,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点,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驾齐驱,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比翼双飞。)

备注:本文为深圳市级课题《基于主题阅读下的单元导读课型研究》的研究成果

单元导读课 第7篇

本课为“单元整组教学”的起始课, 预设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作一通览, 并对接下来的分课学习做一规划。“单元整体导读”从教材的单元导语引出阅读外国文学的意义和要求, 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 交流快速浏览四篇课文的感受, 从而确定学生的阅读起点, 增强学生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 产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

2.初步浏览本组课文, 了解本组学习内容的主题以及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要求。

3.能按照已有的阅读情况, 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制订学习规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以旧引新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组课文“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大家一定还记得吧? (课件出示“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字样、课文题目、中国古典名著的封面)

2.在世界文学宝库里, 除了中国的这些经典作品, 还有许多外国名篇名著。这是课本里曾经向我们推荐过的外国名著, 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封面)

3.同学们在课外也一定读过一些外国名著, 能说说你读过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吗?

点评:发现本组课文在整个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联系, 体现了教材的系统性, 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触从课内走向课外, 体现了教材的延伸拓展。

二、浏览课文, 引出主题

同学们, 今天我们又将开始一个新的单元的学习。请大家回忆一下, 学习一个新的单元, 在一篇一篇课文学习之前, 我们可以先做些什么? (学生回忆交流)

1.浏览目录 (出示目录) ,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在随机交流中揭示单元主题“外国名篇名著”, 理解“名著”。

预设2:从四篇课文的不同之处引出“梗概”的含义、位置;短篇作品和长篇作品。

预设3:从四篇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知道这组课文都是以人名做题目。

2.大致浏览课文, 谈谈又知道了什么?

预设:知道作家、国籍、译者、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作者的画像)

3.阅读导语 (出示导语) , 自由读一读, 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预设1:阅读外国名篇名著的意义。

预设2:出示学习名篇名著的基本要求。

点评:以目录、单元开头的“导语”和整组课文为切入点, 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 形成单元主旋律, 并初步感知单元主题的意义所在, 孕育求知欲望。

三、明确要求, 选择策略

单元导语还给我们做了哪些提示?你读懂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读读导语的第二段。

1.自由读读导语, 说说有哪些要求?用笔画一画。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表格中学习名篇名著的基本要求。

3.除此以外, 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之后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小组讨论汇报, 全班交流补充。

根据回答板书整理“之前、之后”要求, 梳理学习名篇名著的策略。

点评:通过导语的学习, 明确学习任务, 并进行补充整理, 做好后续学习的规划, 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

四、联系课文, 尝试实践

1.运用学习规划表, 对本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做一个具体学习规划。

2.学生填表, 个别汇报, 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小结:有了这次实践, 课后再去规划其他几篇名著的学习。让我们带着这些规划, 走进外国名著, 你一定会有更多发现、更大收获。

点评:以一课教学内容为抓手, 寻找相同点、不同点, 体现单课与整组课文的联系和特点。让学生自己设计这种以点带面的规划表, 着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附:学习规划表

单元导读课 第8篇

一、温旧故, 讲新知

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大,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 又能让学生燃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在我看来, 教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就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如在三年级第五单元, 这个单元主要写的都是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在这个单元的导读课上我先让学生们说说曾经学过的关于祖国的景色的诗文。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 “《东方明珠》《小河与青草》《江南》以及古诗《峨眉山月歌》……”然后我就很自然地以“导游”的身份向他们介绍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天门山, “绚丽壮观北国风景”的小兴安岭和“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这个导入设计自然连接, 激发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我还建议他们应该多读读关于祖国风光的书刊, 开阔一下自己的眼界。后来总能看见学生之间传阅着各种关于祖国风光的书。通过了这个单元导读, 学生们就像进行了一场“虚拟旅行”, 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高了。

二、讲故事, 增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的课文讲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根据课文, 用讲故事的办法进行导入, 通过讲故事, 增加趣味, 激发学生们的阅读期待和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这个单元主要是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在这个单元导读课上, 我没有开篇就说我们要上××课, 而是问他们有没有听过《水浒传》, 有一些学生举手说看过, 然后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了一下。我也简单地说了一下《水浒传》的大概内容, 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 非常喜欢林冲这个大英雄。然后我又给学生讲了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及黄鹤楼送别的情景, 同学们对李孟这种友情非常欣赏。学生们对这堂课非常感兴趣, 然后他们继续看课文就更加明白故事发展的过程了。读完课文后, 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表达对某篇文章的喜爱, 或者是对某个主人公的喜爱。他们还能头头是道地罗列出自己喜欢的原因。

三、借教具, 助领悟

课堂上不能是教师一个人抱着课本在那里自说自话, 教师应该借助教学录音、挂图、动画等不同的教具来帮助学生们理解课文内容。如, 在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课文是关于科学探索的主题, 有《梦圆飞天》《奇妙的克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文章。可是现在的学生都很少了解克隆、火星等科学领域, 我就通过动画和挂图分别向学生们介绍。我选择了一张火星的挂图, 学生对这种星体感到非常奇怪, 不停地问:“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长得和地球一样?”这个时候所有的学生都对这个星体充满了兴趣, 而我只是微微一笑, 并不回答学生的提问。学生带着好奇心, 我们又观看了关于“神舟七号”发射的动画视频。这是学生们第一次这么仔细地“近距离”观察飞船发射情况。学生们都静静地看着动画, 关注着发射飞船的一举一动。结束后, 学生们都不停地讨论这些奇怪的技术和星体。他们还发表了自己对星体的猜测。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东西非常感兴趣, 然后我又推荐他们看《科学与探索》这个节目, 告诉他们《科学与探索》里面记录了更多的奇观, 非常精彩。通过这些特殊教具, 教学内容被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当学生充满了兴趣, 就算没有教师的讲解, 同学们也会自己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四、设情境, 调情感

语文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给同学们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情感丰富的教学, 才能提高学生们的精神内涵, 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特殊魅力。如, 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 我在单元导读课上, 先朗诵了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营造了一种大自然的氛围。然后我就把准备好的几篇关于‘大自然’的诗, 分别找了不同的学生起来朗读。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那种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中。学生们纷纷表示喜欢上了大自然, 并说明了理由。无论如何, 这些学生们通过这个单元导读课开始“触摸”这个美丽的自然。我相信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们一定会更喜爱大自然的。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单元导读并不是一件小事, 而应该把它看为一门艺术。归根结底, 单元导读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卢梭曾说过:“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当这种兴趣已经成熟的时候, 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 这确实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具吸引力。

摘要:以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 阐述了教师如何向小学生介绍单元导读, 出色完成单元导读的讲解,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导读,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严丽萍.不妨试试单元导读课[J].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8 (06) .

[2]张占国, 李素环.漫谈单元整组主题教学[J].网络科技时代, 2007 (01) .

浅谈中学语文导读课教学 第9篇

一、“导读课”的教学原则

导读课的教学原则就是要达到“教路、学路和文章思路的优化组合, 和谐统一”。做到这一点, 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 树立“双主”思想。即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这是由导读课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只有树立“双主”思想, 教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

第二, 导要有“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领导和支配地位决定了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内容、方法和进程。在导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既不能导人“浅滩”而“滞航”, 又不能导人“深海”而“沉船”, 要在学生主体这个基础上进行主导。

第三, 学生依导学读。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会和会学。这也体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师导学, 学生学“阅”, 学而生疑, 疑则发问, 问则学会, 从而达到会学。

二、导读课的三大任务

导读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教师讲解的成分逐步减小, 学生自学成分逐步增加。然而, 学生和教师的活动都不能脱离教学目的而随意驰骋, 因此, 导读也必须完成三大任务:

1. 知识点———即导读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

导读课中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如《春》一课中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等。

2. 能力点———即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基本技能, 包括阅、写、听、说四大能力。

在导读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 可以形成某一种能力。如《背影》一课, 感受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能提高阅读能力。《出师表》一课, 诸葛亮诚恳委婉的语言, 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 德育点———学校教育要教书育人, 育人是目的。

语文课是人们思想的载体。因此, 教师要借助书面文字,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健康个性教育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导读课的实施步骤

1. 导预读———审题预知。

在这一步骤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题眼, 判断体裁;阅读注释并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如《爱莲说》是初中课本的第一篇“说”。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 可叙事、可议论, 常用来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发表议论。然后, 再让学生看注释, 了解周敦颐所处的社会状况:在当时的社会, 有的人趋炎附势, 有的人拉帮结派, 有的人隐姓埋名, 与世无争。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要表明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趣。在导预读环节, 教师可利用正向思维的方法, 把学生引人情境,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 导初读———感知“写什么”。

在预读的基础上, 学生迫切地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此时, 老师可以加以指导、明确要求, 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文字障碍, 并初步感知课文写了什么, 达到“读通”的目的。如《爱莲说》一文, 通过初读后, 学生明白了文章主要写的是莲花, 作者不仅写了莲花的外部特征, 而且还突出了莲的内在品格。

在初读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防止产生片面追求情节而对语言文字不求其解的现象, 并设置标记符号, 让学生边读边注,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 导细读———思考为什么写和怎样写。

即领会写作意图, 理清思路。细读是捕捉文章中心的关键一环, 是将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是分析写作技巧的基础。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表达, 即作者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胸中之意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先从整体着眼, 再到局部体会, 继而整体感知。在《爱莲说》一文中的结尾段, 作者写道:“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可谓直接议论抒情, 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行。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重点段落,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导精读———读深, 欣赏文章精华。

所谓“精华”就是文章的绝妙之笔, 或一段、或一节、或一词。多读精华之处是体会教材思想感情, 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主要做法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而对文章神韵的敏锐感受就是语感。读画要能悟出“画外之音”, 读书也要能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句句。欣赏需要“悟性”, 培养悟性, 首先要锻炼学生的身心感受, 使他们忘我地投入作品, 力争做到“人在书中”, 达到一种身心的愉悦。

导读课提倡教师“导”, 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教师要传道、授业和解惑, 时刻为学生指点迷津。

摘要:“导读课”就是范文课、例文课, 在每一单元中起着示范和领航作用。“导读课”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教会知识, 更要教会方法, 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名著导读课为初中学生成长引路 第10篇

(一) 增设名著导读课的切实性

研究各版本教材的名著课外阅读发现, 其包含推荐书目、某部集子或长篇的阅读指导提要和精彩片段欣赏等。共推荐安徒生等世界著名童话、四大古典长篇名著、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舒婷的诗歌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等等, 不仅考虑到了作品的经典性, 而且考虑到了文学品种和古今中外的代表性。它们的选材都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和内容。

为什么名著导读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头戏呢?第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尝试的精神, 名著导读课众望所归;第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 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在阅读、欣赏的同时, 触发情感, 陶冶情操, 认识人生, 实现对精神良知的启蒙, 健康地成长。名著导读课势在必行;第三, 翻开各地的中考试卷, 你可以看到以名著命题的题型很多, 虽然只是考几个知识点, 但是考场如战场, 一两分的差距可能就是重点和普通学校之分了。而且在考试作文、辩论赛、日常生活的对话中, 我们很可能都要用到名著中的典型素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或者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再者名著中有许多充满智慧的语言, 定能为你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名著导读课任重道远。

(二) 名著导读课应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作明灯

阅读经典名著,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深远的作用, 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 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 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最大责任莫过于在有限的课时里, 与学生一起欣赏这些经典文学, 而后领略与完善他们的人生。

孙双金老师说“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 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 一段文能开出情智之花, 一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说得真是太精辟了。名著阅读教学是个不错的课程改革。《红楼梦》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诗词歌赋、各种美食、礼仪等等, 确实不是我们通过一两节课可以掌握的,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文学积累深厚。要是学生能在名著的某一处得到启发, 这迸出来的灵机一动, 可能会有不凡的突破。比如于丹读《论语》, 易中天品《三国》,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这个性解读所折射出来的不正是快乐、睿智的人生吗?名著真是太有趣了, 人生定会因你的加盟而有滋有味!

(三) 名著导读课应为学生带来精神食粮

《水浒传》、《红楼梦》也好, 《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罢, 这些名著不仅为我们的艺术宝库增添了璀璨的财富, 也给学生平凡的生活带来了精神的食粮。

阅读欣赏过后, 你会为书中的主人公或打抱不平, 或拍案叫绝……你会对那神秘美丽的童话世界、仙境传说叹为观止, 你也许会对丑陋的人性、黑暗吃人的社会感到绝望, 有大吃一惊的感觉, 我们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精彩情节赞叹, 更为作者“风趣幽默, 豁达大度”的精辟言语和人生态度喝彩。生活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了, 故事是再普通不过的故事了, 然而因为智慧语言的添加, 光辉精神的注入, 跌宕情节的设计, 特殊环境的烘托, 成就了另类的人生, 可以使普通的生活变得诗意, 使灰色的故事变得亮丽。名著不就是因为这些而成为名著的吗?更重要的是名著有着与其他小说不一样的艺术感染力。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在时间的长河中历久弥新;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给我们感受大千世界的博大;它有着丰富的精神价值, 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幽默人生, 健康人生。名著真是太美丽了, 学生的人生定会因你的加盟而精彩绝伦。

(四) 名著导读课应为学生健康成长作导航

学语文为了什么?一为求知;二学做人。进行名著欣赏教学, 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促使人健康成长的精华, 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养成高尚的情操, 拥有健康的人格。

学生经常阅读这些名著, 揣摩这些语言, 与主人公进行一次次的心灵对话, 接受一次次的启迪教育, 我想必然会在心灵深处引起一些思考、产生一些分析, 并在头脑中加以整理和改造, 进而形成一些推理的能力, 产生一些深邃的思想, 从而让自己聪明起来, 智慧起来。比如一些学生喜欢引用一些经典案例对某些生活现象进行逻辑论证, 在旁征博引中揭示一些人生的哲理等等。比如《水浒传》教会我们, 人生关键在于“选择”, “条条道路通罗马”“路在自己的脚下”, 关键在于自己如何“选择”, 哪怕是一条不归路, 只要选择了就应该不折不扣地走下去, 决不后悔;《三国演义》教会我们成功的奥秘在于善用“人才”;《红楼梦》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西游记》教会我们做事贵在“坚持”。只要“坚持”, 任何困难都可以解决……名著真是太神奇了, 人生定为你的加盟而乘风破浪!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 初中语文教材经典名著阅读已成为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名著阅读教学在教会学生学会语文知识和能力素养外, 对其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也很有帮助。初中生正是价值观和性格形成的最容易动摇的关键时期, 教师应该利用好名著导读课,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单元导读课 第11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还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但体材不同。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忧思。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简直是一滴水之于大海,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应该是一致的。

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才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悲剧。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说明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大声疾呼,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主要讲述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第一是繁殖能力强;第二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是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显志,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一群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雁群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有时自愧不如。作者通过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勃勃的生机和情趣,我们应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则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却不料,到头来出现了报应的迹象,最初扔进的一块小石子飞了下来。小说警示世人,如果不从根本上搞好环境保护,最终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它提供了“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思考自然的启示”“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这样四项活动,将写作、口语交际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既要把握其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注意理解关键语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及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以及多角度理解和开展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懂得人类只有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注意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如果你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痣,那你不是万里挑一也是千里挑一了,因为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痣。据统计,人体上的痣多者可达50颗,平均为15~20颗。多数人都知道,痣是人体皮肤上的良性肿瘤,它的存在一般不会使携带者罹患癌症。那么,为什么痣里面的肿瘤细胞长期存活着,却不会发生癌变呢?它们是生性善良,还是因为被关在黑色“小包包”里而无法肆意妄为呢?

美国生命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人体上包括黑痣在内的各种颜色的痣,大多数都包含有能够引起致命皮肤癌的突变基因,痣是一个个很有杀伤力的“恐怖分子”基地;这些坏家伙之所以未能施展它们的魔法,是因为人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抗癌机制,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制止这些致癌基因向周边渗透和蔓延。他们发现,人体细胞内部有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内质网,它能够细致地辨认出痣里头的致癌基因;当内质网发现这些“恐怖分子”后,便会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停止该基因的蛋白质折叠,这就等于把这些恶毒的基因砍断了手脚,使得它们继续扩张的梦想化为泡影。不过,人体里的这张内质网还很有人情味儿——给这些“恐怖分子”留了条小命,把它们终身囚禁在“小包包”里,让它们混吃等死。

不过,生命科学家的兴趣并没有全部聚集在对痣的探秘上面,让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个人体内质网所隐藏的深层秘密。如果将来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到那时,我们还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痣里面的“恐怖分子”,感谢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赏析】

俗话说:“十人九痣。”而面对人体表面的多色痣,科学家们却大胆设想,如果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那该多好。这是痣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由此可见,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愿科学家们能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早出成果,降服癌魔。

二、《敬畏自然》导读

学习本文首先应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体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揣摩本文语言特色,学习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一)文题理解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散文》1998年第9期,有改动)。“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它的宾语是“自然”,合起来的意思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二)作家作品

严春友,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的研究。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zhǐ)尺 (kūn)鹏

(jí)蓬(hāo)

相形见(chù)混(xiáo)

(jǐng)深(suì)

(yáo) (shuò)大无比

2.词语注释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咫(zhǐ)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通过对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层层论述,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错误认识,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敬畏须落脚于爱护,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结构层次: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观点,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7段):比较人与自然,重点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得出人类的智慧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结论。

第三部分(第8段至第10段):进一步论述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第11段):得出结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写作特色

1.逐层深入,卒章显志是全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这篇议论性的散文,开篇就否定了人类的错误认识——“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不自量力的妄想。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这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又进了一层。在逐层深入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卒章显志,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2.以理服人,启人深思是全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阐释道理,论述观点。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硬塞给人类要“敬畏自然”这个观点,而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先是论述“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接着又论述“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后才号召人类要敬畏自然,中间不断启发人们思考:“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己掘的陷阱呢?”……使得全文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既以理服人,启人深思,又以情动人,催人猛省。

3.修辞生姿,形象生动是全文最精美的语言风格。

全文重在说理,但并没有板着面孔说教,而是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如“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个“笑”字,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笑”出了人类不自量力的狂妄实质;再如,“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呢?”熔比喻、反问于一炉,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喷涌的激情,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排比、反复也大显神通,如“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何等炽热浓烈,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些修辞手法犹如一朵朵秀立于文中的小花,把文章点染得活泼生动,使文章散发出亲切动人的气息。

三、阅读精品屋

①世界上什么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但是骆驼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骆驼有这样的本事,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在体内大量地储存水分,一次能够饮用相当于其体重30%的水,然后再慢慢地消耗掉。

②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头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③作为恒温动物,哺乳动物一般必须使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蒸发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④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的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了这个温度才会通过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驼也有类似的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

⑤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能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所以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但是,大羚羊处于如此“高烧”状态,为什么无碍于正常生理功能呢?许多细节还不清楚,不过我们大体知道它是如何防止头脑发热的。来自大羚羊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一个叫海绵窦的地方,在那里颈动脉变成了数百条细细的小动脉。在海绵窦里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静脉,它们来自鼻腔,其中的静脉血在流经鼻腔时,被空气冷却了,它的温度要比动脉血低。这样,小动脉血的热量就会传递给静脉血,从而使进入大脑的血液得到了冷却,温度能降低3摄氏度,从而防止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受到伤害。

⑥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大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⑦这种适应性竟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选自《中国少年文摘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文中所说明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的“高烧”为什么要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型哺乳动物耐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弯角大羚羊是用哪几种方法保持体内热量不向外散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人都品尝或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所产生的代谢物质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至在体内形成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先得到休息。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泰勒博士发现,一个身强力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量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里干活26分钟,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里搬运的生铁达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之前休息,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伏案工作者可尽量利用工间休息做做操;一般上班族可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选自《读者》)

【阅读思考】

1.细读全文,根据文本填空。

(1)疲劳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2)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要使自己永远不会疲劳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说明“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使用设问句,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你对“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怎样才能永不疲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最耐渴的动物》

1.(1)骆驼耐渴的原因;(2)世界上最耐渴的弯角大羚羊耐渴的原因;(3)弯角大羚羊储存身体热量的方法。

2.因为这儿不是常用的“高烧”的意思,而是特殊含义,故用引号。

3.(1)用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来散热;(2)保持身体水分。

4.(1)把体热储存起来;(2)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出去,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这样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积累更多的水分。

《人体疲劳的奥秘》

1.(1)新陈代谢(2)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3)在疲劳之前休息

2.列数字、举例子。运用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有精确的了解。通过举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

3.通过设问,便于文章展开,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4.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不打疲劳战,抓住有利时机尽量多休息。

导读课,给文言文课堂一次放生 第12篇

经过“大浪淘沙”选入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 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不让文言文变得很枯燥无味, 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了“导读”。

一、导读课的内涵与课型特征

导读课是指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实践的一种课型。所谓“导”即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诱导, “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实践。

文言文导读课以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综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之长,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二、导读课的意义与理论依据

中国语文负载着璀璨的人类文明, 古代文言作品, 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一块重要领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文言文教学走入了误区, 我们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文言文的字、词、句的教学, 等同于现代汉语的教学。教学观念陈旧, 教法僵化, 导致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低, 学生厌烦。因此, 要端正教学思想, 探索一条优化教学的途径。

三、探索文言文导读课的优化途径

文言文的阅读是一块重要的教学领地, 在多年的教学中, 笔者以“有趣——有得——有用”为原则, 探索文言文导读课教学的优化。

1.“有趣”。激发兴趣, 引起求知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 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它永远超过责任感。”第一步是从兴趣导入, 使学生的思维火花通过兴趣的导入摩擦出来。第二步是让学生领悟教材的内涵, 引导学生去推敲, 体会文章的“味”, 从而步入胜境。

2.“有得”。积极思考, 学有所得。

叶圣陶说过:“导者多方设法, 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 卒于不教师之谓也。”要使学生学有所得,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等因素, 精于取舍, 巧妙安排, 巧妙设疑, 重点点拨。

3.“有用”。会读, 会积累, 会用。

第一是会读。朗读的过程就是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融入作者的感情, 抑扬顿挫, 变化有致, 把活灵活现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场景、起伏跌宕的事件表达出来。这既能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又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第二是会积累。学习文言文, 要教会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 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判断句”、“倒装句”、“关键句”去强化基础, 教会学生在“无头绪”中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第三是会用。学会灵活运用, 学会理解, 可以让学生常用成语去揭示古汉语的规律, 因为成语被誉为文言文的化石。可以通过课前5分钟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能积累文言佳句及成语。

四、文言文导读课的应用与效果

1. 文言文导读课的应用。

第一, 导读课在培养学生能力较普通的讲读课更胜一筹, 导读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和知识内容外, 更偏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按照学生不同的年级, 有计划地指导阅读方式, 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第二, 导读课只是语文教学课型的一种, 它不是唯一的一种课型, 教师在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的特点或同一篇课文的精彩段落, 采用导读形式, 根据课文的体裁、容量去确定课型。

第三, 导读课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引导得法, 必须要熟悉教材, 钻研教材, 精于取舍, 点到即止, 这样才能导得恰到好处。

2. 文言文导读课的效果。

语文能力的提高, 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以“有趣——有得——有用”为原则, 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 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也获得了成功。

上一篇:电工学实验仿真下一篇:历史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