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范文

2024-05-11

设计史范文(精选12篇)

设计史 第1篇

《艺术设计史》教学的重要性旨在使学生了解设计发展的脉络, 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著名设计师的经典作品以及当代设计发展的趋向。本课程教改是为了全面提高师生设计史论的知识与能力, 使其参与分析设计语言, 感受、思考设计家对造型设计基本要素的创造性应用, 提高对优秀设计的鉴赏与评价能力, 增强对设计学科学习的信心。首先, 应突出课程形象化的特色, 其次, 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现代艺术设计史资料库, 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三, 在线性思维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发散性思维方法。第四, 鼓励学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我们需要根据艺术设计学科的最新发展和艺术设计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原有教学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全新的调整和充实, 努力提高教学互动质量, 两方面着手建立适应的教学模式。

一、《艺术设计史》课程教改在我国具有紧迫性

《艺术设计史》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 它从20世纪20年代世界第一所真正的现代设计学校——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始, 30年代形成雏形。70年代设计史作为一门专业的教育和研究最早在英国形成和成长时, 就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理论核心课程。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 (Design History Society) , 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近几十年来, 世界各地设计理论、设计史的研究蔚为大观。我国的设计史、设计理论研究相较于国外依然十分薄弱, 艺术设计史教学更是问题多多, 相当多的院校设计专业教学中没有安排艺术设计史的教学以至于学生连“包豪斯”、“功能主义”、“国际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名词都搞不清楚。目前, 该门课程教材老化、内容繁冗、教学方式陈旧。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长期存在“重技法、轻理论”的严重弊端, 所开设的现代设计史课程很多是泥古不化, 很难做到以古开今, 教师与学生都对该课程感到沉闷无趣。因为高校扩招, 为应付高考去学习而考进大学的艺术生对艺术史论知识匮乏, 教师上课甚至还得先跟学生补课, 以致专业教师大都不愿教此课程, 所以这门课往往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鸡肋课程, 尤其在有些院校只是为了评估才将其列为选修课!生动的、发展的、多元的设计史教学在整个设计教学中已固化为一种样式程式化, 设计史教学在不少高校已流于形式。

二、艺术设计史教改必须在内容、目标上下功夫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都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传统的艺术设计史课程教学方法在很多院校都是按照时间的演进发展, 从时间上把设计史划分为不同设计风格分章节安排上课, 教授从古到今的设计历史。教学方式则采用灌注式, 让学生去背, 教与学都是模块化、平面化、单向性。考查教学效果实际上是考验学生的记忆, 不需要学生进行思考, 更不会启发教师学生去研究, 课堂上教师的话语权威性阻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艺术设计史》教学的重要性旨在使学生了解设计发展的脉络, 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著名设计师的经典作品以及当代设计发展的趋向。这对于吸取历史文化精华、借鉴已往的经验教训、正确把握专业设计的未来都有积极的意义。本课程教改是为了全面提高师生设计史论的知识与能力, 使其参与分析设计语言, 感受、思考设计家对造型设计基本要素的创造性应用, 提高对优秀设计的鉴赏与评价能力, 增强对设计学科学习的信心。在名作鉴赏中, 使其理解、认识创造能力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树立、探索创新观念。通过艺术设计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艺术设计史知识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对有限的设计史知识案例的讲解指导学生如何去解读各门类的设计史, 如何去观看和分析艺术设计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并通过这种研究更好地认识艺术设计, 帮助学习者创作出好的艺术设计作品。

艺术设计史课程的教改首先应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国内不少院校把此课程定格为“现代设计史”, 如某高校精品课程《艺术设计史》竟然没有中国艺术设计内容, 西方国家的设计也是从现代设计讲起。一部艺术设计史没有中国艺术设计史的内容就不是完整的学科体系, 世界艺术设计史就是由不同民族艺术为前提的不断追逐并充分体现人类艺术设计互融与演进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民族性造就了艺术设计世界的丰富多彩、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艺术设计。在“全球化”浪潮中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互渗、同化与被同化会日益频繁、深化和广化, 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既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 也要继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设计传统, 使中国艺术设计与时俱进、健康发展。一部外国设计史也应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中世纪、文艺复兴等时期的设计, 现在国内的艺术设计史教材大部分定格为现代设计史, 名为《外国设计史》的课程却没有古希腊的三大柱式、古罗马水道、凯旋门、竞技场、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的内容, 我认为这不是一门完整的外国设计史。艺术设计边缘学科的性质使得该学科涉及面广, 该学科的发展目前来说并不成熟, 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统合仍在探索中;“设计 (design) 概念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的定义最初系统地形成时, 设计一词的界定同现代‘设计’概念一样, 其含义时宽时窄。设计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 (drawing) , ”[1]由于设计史与美术史密切相关, 我们在做设计史研究时有时离不开美术史。传统上来讲, 设计理论一直为它的学科美术和建筑理论所包容, 这是因为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理论总结。在西方, 一般以英国画家威廉·荷加斯的著作《美的分析》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可见设计作为美术与建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西方有着深厚的理论传统。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科学密切结合的特征要求教学手段紧跟科学发展。修订艺术设计教学运行计划中艺术设计史课程的性质、内容、学时、学分等是目前急需的。

三、课改的可行性与实施方法

首先, 应突出课程形象化的特色:

将理论讲述和形象资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对历史上各种设计风格、流派和典型作品有直观和深刻的印象, 弥补国内教学传授国外知识缺乏直观认识的不足。充分利用网络课件, 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动态教学, 突破先前静态的文字和图片教学的局限, 全面地展示设计历史发展的文化背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再现历史上部分经典的工业设计作品, 使学生可以生动地、立体地进行深入分析。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 使用多媒体教室, 扩展教师的授课方法, 利用感性的影音、图片资料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 制作精美课件, 力求视觉感官美, 播放影像资料, 参观博物馆、设计展览, 邀请资深设计师、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运用多媒体、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生动的历史影像、图片、虚拟现实和富于时代感的音响素材, 构成一种立体的授课方式。

其次, 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现代艺术设计史资料库, 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现在的影音资源非常丰富, 如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有关节目和“探索发现”栏目的科教节目有很多都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 教师可以收集、整理和研究这些图像资料。通过艺术设计史资料库的建设, 学生可以依据人物、流派、风格、公司类型等主题进行检索、分类, 这样也可以方便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研究。

第三, 在线性思维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发散性思维方法。

从一种艺术设计风格联系到其它风格, 比较出艺术设计风格之间的差异。我们期待有一本不同的、抛开传统背诵式的艺术设计史教材, 按照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方针充实教案, 纠正传统的讲述模式, 参以辨析的、思考的而非记忆的方式来编写教材, 使阅读是在阅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理解, 在理解中探索, 在探索中学习与成长。

第四, 鼓励学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要掌握设计历史的研究基本方法, 在今后长期的职业生涯中能不断地研究和把握设计潮流和风格的发展趋势, 统合多学科的知识。本课程的考核以专题研究和论文为主,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就现代设计史的相关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并将研究的成果以幻灯演示和讨论会的方式进行交流。

在教学中, 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如以专题讲座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等。由于课内课时有限, 只能有重点地讲授设计发展脉络的主线, 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做详尽的讲解。举办系列专题讲座, 使同学们有机会对感兴趣的主题有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促进交互式的教学。

总之, 我们需要根据艺术设计学科的最新发展和艺术设计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原有教学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全新的调整和充实, 努力提高教学互动质量, 使其内容和形式都更加完善。按照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 明确教学任务, 实行教学改革。本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 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会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要按照国家标准制定, 同时也要融入地方院校的教学特征。教改实施计划是可行的, 也是迫切的。要根据学生心态, 解析学科内容, 力图从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两方面着手建立适应的教学模式。

中国设计史报告 第2篇

我给谁,你懂得!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解释权归7-5-401

艺术设计是人类有意识,有艺术创造力所体现的造物活动

一切造物意味着设计

a、审美功能

b、使用功能 c、物质功能

d、精神功能

1、能有效解决人类的喝住穿着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即意味着设计

2、按美得规律来塑造物体标志着设计艺术的发生

P9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舞蹈人文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

这件陶盆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定居生活而出现的器物,她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也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艺术品

P13 黑陶

新石器晚期,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采取轮制法制作,素面磨光最多带纹饰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的几种。

黑陶鹰尊

P18 青铜器的纹饰

饕餮纹、夔纹和云雷纹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浑铸法

分铸法

失蜡法)

P24 青铜礼器

食器和酒器的区分(水器和乐器老师好像没说)

食器:鼎

烹煮食肉器

酒器:爵

盛粥器

蒸饭器

放腌菜肉酱和味品

P42 《考工记》

不仅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年代最早的手工艺技术文献,而且也是我国古代和文化 史的重要著作。

书中比较完整的记载了先秦时期大量手工艺生产技术资料和一系列生产管理及营建制度,反映了先秦时期我们祖先的造物思想观念。

今天所见的《考工记》应作为《周礼》的一部分。

《考工记》蕴含着丰富的工艺技术和工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器物制作规范的记载,分别就器物的功能,造型,材料,工艺等审美特征进行系统地阐述,概括总结出他的工艺观。审美观,设计艺术思想与基本原则。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提出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著作,如“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工艺美学原则,在我国古代设计艺术理论与设计艺术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经久不衰和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核心。

P51 瓦当

青龙瓦当 西汉

P60 西汉“长信宫灯”

人物造型身着汉代 曲裾深衣。

汉代铜灯形制各异而各具特色,形成中国灯具史上特有的阶段,其为后代各朝代的灯具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汉代铜灯可分为:盘灯、虹管灯、筒灯、行灯、吊灯

P64 鎏金:脱鎏金是将金和水银结合成金汞齐,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物表面

错金银(名词解释):也称“金银错” 错金银是古代汉族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最早是在器物表面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金银错。主要有图画法和镶嵌法

p156 釉里红(名词解释)釉里红系用铜红料(氧化铜)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其红色用铜红料在釉下,故属釉下彩。

P199粉彩(名词解释)——我猜

粉彩是在我国古代釉上五彩工艺基础上,结合西方传教士引进的珐琅彩工艺法,经过工匠的巧妙融合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装饰技法。

建筑彩画:运用浓艳色彩在梁、枋、椽、天花、斗拱、柱头等部位描绘的各种图案纹样。既有装饰作用,又可以保护木材,是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特征。+

P67 铜灯

原理:虹管灯

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吸原理,可将灯烟送入灯座,溶于水中,既能防止环境污染又有利于人体健康。汉代铜灯形制各异而各具特色,形成中国灯具史上特有的阶段,其为后代各朝代的灯具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汉代铜灯可分为:盘灯、虹管灯、筒灯、行灯、吊灯

汉代铜灯设计特色

a、模仿动物,人的造型

b、朴素的环保意识

c、特殊功能与类型的设计

P76 魏晋南北朝

青瓷

南北两地有区别:a、南方瓷秀丽,北方瓷浑朴

b、南方瓷轻巧,北方瓷厚重

c、南方瓷含氧化铁较多,北方瓷含氧化铝和氧化钛较多

d、南方瓷釉色青翠,北方瓷青中泛黄

白瓷

特点:是使用低含铁量的瓷土釉料烧制而成,胎料较为细腻,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则泛青,此为北齐白瓷的特征。

P88 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

以壁画、泥塑著称。有五座唐宋木结构窟檐建筑,是中国现存建筑中珍贵的标本。

麦积山石窟

1、地势险峻

2、泥塑艺术出类拔萃

洛阳龙门石窟

优雅端庄,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的中

佛教艺术,是形成中国式佛教石窟艺术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节。

云冈石窟

有些飞天、乐伎明显的流露波斯色彩

歌舞为业的妹子

P96 唐长安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布局:南北走向的中轴线

全城分为三个部分: 宫城、皇城、外城郭。

皇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建有皇宫和太子东宫和服务朝廷的掖庭宫。

外城郭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展开,专建坊市。

买“东西”一词的由来

源于隋唐长安城里设置的“东市”和“西市”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划,采用严格的市坊制,左右对称。

长安城的规划也对周边的区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从历史角度说隋唐长安城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P98 唐代

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的白瓷相媲美,即成“南青北白”的鼎盛格局,标志我国瓷器设计与制作正真进入青瓷白瓷并驾齐驱的新阶段。

唐代青瓷

a、突破了以往以圆形为主的单一格局

b、侧重于釉色设计大多数器具素面无纹,少数为花纹装饰。

青瓷

主要靠造型的多变和青釉的淡雅温润取胜,少数青瓷衣划花和堆贴法装饰具有浅浮雕的效果。

P99

唐三彩

多以黄、褐、绿为主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制作过程:采矿、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烧制

采用二次烧成法

用途:作为一种明器。(高官生活腐化,从上而下的厚葬之风是唐三彩迅速兴起发展的原因)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极品)

北宋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P120 宋代五大名窑(官)

A、汝窑

特点:汝窑以青瓷为主,“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

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

B、官窑

特点: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

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

C、钧窑

特点:器皿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多种有变色彩,层次感丰富 D、哥窑 特点:a、哥窑釉属无光釉,但色调丰富多彩

b、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

片。

c、哥窑通常釉层很厚,釉内有气泡,如珠隐现

d、哥窑瓷土含铁量高,发生氧化器胚呈紫黑色

E、定窑

特点: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 P156 黄道婆

对纺织业的贡献: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P175………..忘了老师说什么 P184 明代家具

特点: 明代家具用材考究,设计巧妙,制作精美,形成别具一格的设计特色。

体现在家具中均采用卯榫结合的框架式结构,卯榫结构众多,斗拼巧妙,结合牢固,形成简洁内敛、极少张扬的特点。

注重造型美,造型浑厚洗练,稳重大方,比例适度,线条流利

A、太师椅

B、官帽椅

C、高靠背椅

D、交椅

P188 《园冶》

作者 计成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

《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

《园冶》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同时《园冶》采用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在文学上也有其一定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

1、农业发明:一万多年前的栗,七千年前的水稻

2、使用磨制和钻孔的石器

3、发明制陶:彩陶

4、学会饲养牲畜:六畜

5、发明房屋建筑和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木构建筑

6、发明纺织:麻布、陶、石纺轮、刀杼、骨梭

李春于595~605年设计的 赵州桥

是现存的双曲石拱桥,是世界上首 创“敞肩拱”桥型

驰道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

秦朝

汉代香炉最出名的是

佛山炉

元代,政府禁止金属货币的交易

交子

一度成为社会唯一的货币的样式。

中国清代的第一张邮票是外国人发行的 大龙邮票(我不知道是不是)

辽代的 应县木塔

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1949年建国以后,形成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四大名绣

论述题

1、请任选下列设计门类中的某一类设计并论述其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历程。

A、家具 B、陶瓷器 C、金银器 D、交通与桥梁 E、建筑与城市 F、服饰与纺织 G、农具 H、货币 I、文字与造纸 J、青铜器 K、农具 L、石窟 M、兵器

2、主要论述各类设计的功能,材质,装饰,造型的变化过程。

马踏飞燕

建筑 梁、坊、檩

宁乡四羊方尊

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

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喻动于静。

是采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在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

范法浇铸,一气呵成。

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

善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后司母戊大方鼎

三把椅子与一部“设计史” 第3篇

第一把是在广东中山的一个家具生产商的展厅里看到的。不用说,这是丹麦设计师阿恩雅格本森(Jacobsen Arne)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设计的那把著名的“蛋形椅”。材料、形态、配件完全都与我们从图片中所能看到的一样,只不过它是模仿生产的。如今仿造品就放在展厅里,已经不投入市场了。据说这把椅子曾经在中国市场销售过,市场收益还不错。这家工厂的老板是一位自学家具设计出身的年轻人,后来又到新加坡学过企业经营与管理,他的工厂从仿造名牌产品起家,曾经专门模仿欧洲市场的高档家具成熟产品,用自己的技术生产,然后投入市场。但是显然目前的市场已经不允许用这种方式继续生产,而他也在几年前开始自己设计,几经周折很难有所突破,于是开始求救于院校。一开始,他对于院校的设计力量是不屑的,他的教训是院校设计不按企业的节奏进行,但是在遇见了广州美院、清华美院的几位老师之后改变了态度,而且以一种中国企业家中罕见的大度,给以充分的时间与资金保证,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设计出完全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椅子。现在,在他的展厅里,已经有了完全由企业自己设计、自己投产的中国椅子,当听说他的椅子在一个外资企业那里亮相后,企业老板当即退掉了原来订的英国进口椅而定下了他的中国办公椅时,他与院校的设计师签下了第二份长期合作的协议。

第二把椅子是在2008年的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的评选中遇见的,名为“顺椅”,是一款造型别致,结构巧妙的产品,一根在三维空间中自由变化、首尾相贯的线条组成椅子的框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雕塑一般的造型效果,让人联想起汉字的笔划但又不像任何一个汉字,椅背被缩至最小但恰好能托起腰部,坐上去也很舒适。椅子的整体效果相当不错,质感、结构及使用的功能都能让人感受到设计者的机巧与功力,后来这把椅子被评了奖。在做产业调查时才知道它是广州一位年轻设计师的设计,并且仍然与来自北京高校的几位热心的家具设计者有关。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设计感的来源,根据设计者的说明,设计的原型来自于中国文化,从椅子别具心裁的形态来看,确实在模仿某种意念或原型,但我仍然认为那种审美的味道是很“现代”,或者说是很“西方”、很“欧洲”的。

第三把椅子是在浙江温州的~家品牌家具厂看到的,名为“细竹”。是一把造型颇似明式家具,但又用了当下时尚家具中常见的皮革椅面材料。设计者是一位活跃于中国家具界、同时也开始进军欧洲家具市场的本土设计师,年轻时做过木工、石工、钳工、会计,也狂热地崇拜西方艺术及设计,曾自费赴澳大利亚学习建筑及室内设计:回国后即开始中式家具的设计与研制。目前他的家具产品已经打入欧洲市场,2009年初他以“四百年前的中国家具”为题的一组“细竹”椅在德国科隆家具展隆重推出,一经亮相即惊动四座,引得一向鄙薄中国家具原创能力的德国同行’晾诧不已。“细竹”椅椅腿使用的是金属材料,但由于使用了特殊的工艺处理,外观呈木质,且比明式家具的木腿更为纤细挺拔,平添一种精密制造的感觉,所以称为“细竹家具”。它的造型感觉来自明式家具的简洁含蓄,又比明式家具多了一层现代感,但这种现代感却完全没有模仿欧州的味道,是透彻的东方气质。

三把椅子在我看来,除了风格各异、各具形态之外,好像还讲了一段中国企业的“设计史”。毫无疑问、这段“史”是从学习和模仿开始的。中国企业的模仿生产,早已为世人诟病,尤其欧美日本各国,总是会拿“中国制造”中的缺乏“原创”敲打中国。道理上是没错的,但现实却不那么简单。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厂家喜欢背着一顶“模仿”或“抄袭”的帽子,但市场的规律却并不由人。企业如人一样,是需要成长的,但这个世界并没有设计出为这种成长的代价“埋单”的制度,企业只好如旧时店铺里的小学徒一样“偷学”,等学来的本事足够了,小学徒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上柜。当年的美国学习欧洲,后来的日本学习欧美,再后来的台湾、韩国学习日本,路径何其相似,唯独今天都不愿意以同样的道理理解中国。其实,这仅是一个谁掌握先机、谁笑到最后的关系而已。有道是,“英雄不问来路”,这句话其实是勉励后来居上的有志者的。

有人总结中国企业学习先进设计的三个阶段:“学习、拆解、创造”,我认为不无道理。就像这三把椅子讲述的一段中国企业“设计史”一样。其实谁都明白,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产品设计,是与出口贸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经历过一段非常严酷的发展过程。起初由于出口产品多数为国外消费者服务,企业只能通过彻底地学习西方生活方式与设计样式获得生产权,然后以通过这种形式掌握的能力打开国内的市场,这就是中国企业生产的那把“蛋形椅”告诉我们的现实。但这条路不会长久,到“第二把”椅子出现时,中国企业已不满足于只模仿而不创造,于是开始用西方的“风格”创造自己的“语言”,虽然这已经是创造,但却是一种模仿的创造,因为它的风格与标准仍然是在模仿别人的;而“第三把”椅子则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创造自己的“标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它表明,最时尚的现代家具风格中,不仅可以有美洲风情、欧洲古典和地中海的浪漫,还可以有不一样的中国“明式”风雅。中国设计师可以把金属与皮革同置于端庄古雅的明式家具,甚至把庄子“内直而外曲”的人生哲学移于中式圈椅之中。虽然这样的作品未必人人都会喜欢,虽然中国企业中这样的例子尚不算多,但它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中国企业走向自主创造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毫无疑问,现代设计的竞争中,一些先进国家占了先机,发展中国家必须经过一段学习与追赶的过程,事实上,许多后发展国家都经历过学习与模仿,更有一些国家在经历了这些之后同样成为设计先进国。只要不是抱着狭隘和阴暗的心理,这种关系是能够看清楚的。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关于“创新”主导权的竞争还卷入了国际政治因素,于是市场规则同样可能成为国际打压的另一种形式,这就迫使后来者的学习过程必然付出更沉重的代价。如果说,在国际市场尚未被完全“全球化”之前简单的仿造还有可能的话,那么在国际市场被高度整合的今天,不仅这种空间几乎已不再存在、而且市场的利润会更加明显地流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方,这就迫使众多只能从事简单生产的企业必须尽快缩短向自主研发企业转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三把椅子的“设计史”也是一段不可能重复的发展史,是夹杂着抗争、觉醒与奋起探索的中国式企业创新能力成长史,中国企业几乎是在完全没有外部环境支持的状况下摸索出这条道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从中积聚了智慧与能力。三把椅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企业能力的成长真实而艰辛,没有一条“理应如此”的必然路径,企业只能在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探索与磨合的过程中摸出一条发展的轨迹。这种关系中,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的呵护与支持就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中国企业中其实不乏有志于创新者,缺乏的是真正有力的设计支持:我们的设计师如果能够踏踏实实地了解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逻辑,并能够基于企业的需求而形成有效的设计对话,找到真正能够为企业创新所用的设计方法,企业是会愿意走出模仿阶段,成为积极推动创新的市场主体的,正如我们从第一把椅子生产厂家的变化中所看到的那样。

精心设计引言, 激发学生学史兴趣 第4篇

这里所说的引言, 也就是导入新课的方法以及手段。它是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把学生由已知的知识领域带入未知的认识领域的必要环节。它犹如一段华彩乐章的序曲, 一部优秀电影的序幕, 虽占时不多, 但若精心设计, 恰当运用, 却能收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那么, 应当如何设计引言,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呢?在历史教学中,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仅供同行参考。

一、精心设置引言作为导入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课堂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前5分钟的导入。新课一开始如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无疑就为学生学好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之一。而新教材的课前引言也往往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和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精心编撰了许多故事性极强的历史情境, 以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与渴望。如在讲《国共合作抗日》的时候, 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图片:“1937年9月的一天, 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 一万多穿着灰军服、戴着红星帽的工农红军, 在这里召开整编誓师大会。会场上, 每位官兵的手中都拿着一套即将穿上的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和即将戴上的缀有国民党党徽的黄军帽。你知道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吗?你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决策吗?你知道国共合作抗日局面下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胜利吗?”先设置历史情境, 激起兴趣, 继而提出问题引发求知欲望。这样的课前引言简直就是最佳的情景加设疑的导入。

二、精心通过引言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 犹如滔滔的黄河, 连绵不断, 一泻千里。历史知识也不是孤立单一的片段, 而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历史课教学在形式上虽然有人为的篇目安排、章节划分, 在实质内容上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然后将它作为一座小桥, 把学生由已知的此岸引到未知的彼岸, 由熟悉的知识天地引入陌生的新世界。

比如, 在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时,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 可以设计这样的引言。 (提问) 商鞅变法开始于哪一年?这次变法有什么历史作用? (待学生回答后, 教师归纳指出) 商鞅变法以来, 秦国国力蒸蒸日上, 逐成七国之强。此后, 便开始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历时半个世纪之久, 先后打败了东方六国。公元前221年, 终于一统天下, 独霸中原, 结束了战国时期割据称雄的局面。那么, 秦国是怎样完成统一的?统一后, 又是如何加强统治的呢? (板书课题, 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 是历史教学中很普遍的导入新课法。它一方面承上总结了知识要点, 复习了过去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 又产生了很多悬念,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 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符合“温故而知新”的认识规律。

三、精心设计引言创造意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学、艺术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是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精神食粮。其中蕴含着许多历史方面的养料和成份, 如果能充分地将其挖掘并巧妙运用, 将会创造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氛围, 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丰富细腻的感情, 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节时, 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历史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大豆、高粱, 还有那无尽的煤炭矿藏······九一八、九一八, 在那个痛苦的时候!······”那催人泪下的歌词, 那雄浑悲壮的旋律, 立即把人们带到了悲惨痛苦的过去。稍后, 老师用庄重低缓的音调提示学生:“我们美丽的家乡东北三省是怎么失陷的?”“为什么说九一八是个痛苦的日子?”此时, 学生神情庄严肃穆, 显然都受到了感染和影响。就在这种气氛中, 新课开始了······

实践证明, 创造意境之法效果是非常理想的。但却对我们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使我们多方吸收, 广泛阅读, 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 充实自己。届时,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心设计引言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实是历史的镜子, 也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在历史教学中, 只要注意观察生活, 了解学生, 联系实际, 就能设计出良好的引言。

在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 电视里播放五十集电视连续剧《渴望》, 剧中反映的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状况。此片收视率很高, 学生对此反响也很大, 整天评论不休。根据这一情况, 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 喜欢看《渴望》吗?学生齐答:喜欢!那么你们是否知道《渴望》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吗?大部分学生回答:文化大革命。紧接着, 教师继续发问: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者后果呢?至此, 很多学生都闭口不言, 面露疑惑之色, 心中产生了“想知道”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板书标题, 进入新课, 从而把学生对电视剧的浓厚兴趣巧妙地转移到有关的课堂上来, 可以想象, 其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联系实际法由于是从学生现实出发, 有的放矢, 针对性强, 巧妙地转移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所以会很快地“抓住”学生, 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上几点, 只是简单尝试。毋庸置疑, 导入新课的方法绝不止于此, 尚有很多处女地等待我们共同开垦, 辛勤耕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挖掘, 使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数学史教学设计 第5篇

新课程的选修系列3-1“数学史选讲”并不是高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要不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我对中国数学史这一专题的教学作了设计,为数学史选修课的教学提供参考,不当之处希望老师们指正。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数学史的发展动向。

二.教学过程:介绍中国数学史的几个领域,以及每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三.摘要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四.教学设计: 1.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

三、股

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用,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分割成一个无穷序列,墨家的命题则指出了这种无限分割的变化和结果。名家和墨家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的讨论,对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2.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秦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均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它的主要标志是算术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及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著作的出现。

《九章算术》在隋唐时期曾传到朝鲜、日本,并成为这些国家当时的数学教科书。它的一些成就如十进位值制、今有术、盈不足术等还传到印度和阿拉伯,并通过印度、阿拉伯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数学的发展。3.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不为汉儒经学束缚,思想比较活跃;它诘辩求胜,又能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义理,这些都有利于数学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吴国赵爽注《周髀算经》,汉末魏初徐岳撰《九章算术》注,魏末晋初刘徽撰《九章算术》注、《九章重差图》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赵爽与刘徽的工作

唐中期以后,商业繁荣,数字计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计算方法,从《新唐书》等文献留下来的算书书目,可以看出这次算法改革主要是简化乘、除算法,唐代的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个横列中进行运算,它既适用于筹算,也适用于珠算。

4.中国古代数学的繁荣

宋元数学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传统数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此外,数学家们的科学思想与数学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宋元数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理学家的象数神秘主义。秦九韶虽曾主张数学与道学同出一源,但他后来认识到,“通神明”的数学是不存在的,只有“经世务类万物”的数学;莫若在《四元玉鉴》序文中提出的“用假象真,以虚问实”则代表了高度抽象思维的思想方法;杨辉对纵横图结构进行研究,揭示出洛书的本质,有力地批判了象数神秘主义。所有这些,无疑是促进数学发展的重要因素。5.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从明代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统治者实行极权统治,宣传唯心主义哲学,施行八股考试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除珠算外,数学发展逐渐衰落。16世纪末以后,西方初等数学陆续传入中国,使中国数学研究出现一个中西融合贯通的局面;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数学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数学便转入一个以学习西方数学为主的时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数学研究才真正开始。由于输入的近代数学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加上清末统治者十分腐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下,焦头烂额,无暇顾及数学研究。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近代数学的研究才真正开始。

五.教学总结:我们认识了很多数学家,他们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六.作业布置:

七.课后分析:虽然“数学史选讲”的教材已经出版,但要真正在课堂上讲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历史而历史、堆砌史实、照本宣科,都无异于给数学史选修课“判死刑”,背负高考压力的学生原来所抱有的兴趣也将因此而消失殆尽。中国数学史的教学设计将历史知识与必修课中数列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讲的是历史专题,但并不是单纯的、枯燥的历史回溯,而是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多边形数知识的形成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再现了历史,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因此成了“再创造”的过程。

我们在设计其他数学史专题的教学时,可以考虑四种原则。一是趣味性,即历史的介绍应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切忌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二是实用性,即材料的选取应注重数学思想、有助于必修课的学习,切忌为历史而历史;三是探索性,即历史的再现应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切忌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四是可接受性,即对于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的讲解应深入浅出,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切忌不经加工,把“数学史选讲”课上成大学数学史的选修课。

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数学一直以冷静严肃、抽象严谨而著称。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随着知识面的拓宽,随着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代表着困难在一步步的加大,教师教的费劲学生学的吃力,兴趣也开始下降,提升兴趣势在必行;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重视快,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慢慢减弱了。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知识是必要的。

首先,数学史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文化素养。对于那些需要通过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目标,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这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为有趣;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与解决与大数学家有关,让学生感到他本人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或许这个问题还难住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学生会感到一种智力的挑战,也会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享受,这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历史名题往往可以提供生动的人文背景。

其次,数学史知识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数学知识。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用。数学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的深入地、广泛地应用众所周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向外扩展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如对称、理性与直观、小概率事件等;提炼数学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归纳、数学猜想等;发挥数学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化学史的《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83-1

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 这是一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水。那么大家对这个普通的水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回答】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在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0℃~4℃之间有反常膨胀现象(即热缩冷胀)。

【过渡】 看来大家对水还是非常了解的。那大家知道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吗?知道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水的组成的吗?

【板书】 4.3 水的组成

【讲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水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一直到了1766年,对水的认识开始有了转机。

【讲述】 1766年,卡文迪许用锌或铁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制得氢气。1774年,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1781年某天,普利斯特里突发奇想,他将氢气通入一个含有空气的玻璃瓶中点燃。

【过渡】 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吗?下面我就来模拟一下这个实验,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实验演示】 现在我利用卡文迪许发现的方法来制取氢气。

【提问】 已经有气泡产生,根据现象氢气有什么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 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述】 我在试管里留了装了一些水,然后再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这就像普利斯特里做的那样。

【提问】 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氢气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 能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讲述】 我现在已经收集好了,我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试管口朝下(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然后移向酒精灯火焰,松开大拇指,请大家注意听(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

【板书】 一、氢气的燃烧

【实验演示】 点燃氢气。

【讲解】 氢气燃烧火焰颜色实质上是淡蓝色的,但由于玻璃中成分的干扰,才显黄色。

【演示实验】 出示干燥的烧杯,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出现水雾,说明反应生成了水,用手触摸烧杯外壁,发热,说明反应放热。

【提问】 写出反应文字表达式。根据该反应,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 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讲述】 你怎么知道水就一定是氢气与氧气反应产生的,而不是与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反应呢?氧气有阻燃性,这是老师告诉你的,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不知道的。所以当时卡文迪也许有了这个疑问,他用纯氧代替空气,也得到了相同的现象,知道了的确是氧气在与氢气反应。

【过渡】 有人认为这些实验已经可以证明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但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一直到,1783年,我们伟大的化学家拉瓦锡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用一种逆向思维的过程,如果氢气和氧气能反应生成水,那是不是水也能反应生成氧气或氢气,或者两者都有呢?他设计了一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枪管,他得到了氢气。17年后,1800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出现了,尼科尔森和卡里斯特尔尝试着,将直流电的两个电极放到水中。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板书】 二、水的电解

【讲述】 电解水时,我们选择的是正极和负极不会改变的直流电。我现在接通电源,大家看两个玻璃管刚开始时装满了水,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要在里面加入氢氧化钠或硫酸或者硫酸钠。大家的左边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大家右边的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请大家仔细观察现象。

【提问】 由实验现象可以知道两极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学生回答】 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说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说明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交流讨论】 略。

【过渡】 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终于认识了水的组成,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现代,科学家不光从宏观方面研究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还会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比如从宏观方面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微观方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展示模型)

【练习】 氧气、氢气的组成和构成情况。(展示模型)

【讲述】 水分解的微观解释: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过渡】 讨论:H2、O2、H2O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讲述】 是的,它们都属于纯净物,只有纯净物才有固定的组成,才能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提问】 H2、O2和H2O虽然都属于纯净物,但是它们在组成元素的种类上有什么不同?

【思考】 H2O、CO2、P2O5、SO2这四个物质的共同点?

【学生回答】 两种元素,一种是氧元素,化合物。

【讲解】 它们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这样的化合物称之为氧化物。

【思考】 下列物质哪些属于氧化物?O2 KMnO4 HCl H2O2 KClO3 Fe3O4

【提问】 展示分子模型,判断能否为氧化物。

数学史的教育功能及其教学设计 第7篇

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说过:“假如你对数学史的历史发展,对一个领域的发生和发展,对于一个理论的兴旺和衰落,对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对一种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影响等许多历史因素都弄清了,我想对数学就会了解得多,对数学的现状就会知道得更清楚更深刻,还可以对数学的未来起一种指导作用.”[2]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不了解数学史就不可能全面了解数学这门学科.而我国目前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仅仅体现在德育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诸多误区,如讲数学史多讲中国的少讲外国的;中国数学史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成就比外国早多少年;中国的例子主要集中在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上,而对我国古代数学的主要优点、特长很少分析.这样一来数学史知识只当作阅读材料而入不了正文,仅仅是简单的、机械的为爱国主义服务,路子越走越窄,实际的教育效果也很差,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以及缺乏对数学史教育功能的系统认识.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数学史的教育功能.

1 数学史的教育功能

1.1 数学史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

通过数学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即关于现实实际的数和形的观念→算术、代数、几何的经验知识→初等数学→近代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方程等)→高等数学(高等分析、高等几何和高等代数等)→现代数学(泛函分析、抽象代数、拓扑学等).从这个逻辑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数和形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的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从应用的角度看,数学从最早用于日常生活中计数、丈量土地、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开始,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数学作为一种技术正以不同的形态在各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应用.从检查身体的CT扫描技术,车辆和飞机的模拟、设计和控制技术,到金融证券价值的估算技术,天气和气象的预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以及生物工程等技术,都深深地打上了数学的烙印.特别是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数学在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甚至在文学领域也得到了应用.通过对数学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析和对数学应用领域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对数学自身及其价值有重要的认识,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

从教学的角度看,数学内容非常抽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逻辑性和推理性,如果学生不了解数学概念、数学理论、数学问题及求解的来龙去脉,往往会对数学本身表现出的抽象和神奇感到神秘莫测,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曾说过:“没有什么比看到发明的源泉更重要,这比发明本身更重要.”而通过学习数学理论的历史背景,考察数学家特有的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加深对数学理论、公式、定理和数学思维的理解.

1.2 数学史可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莱布尼兹曾指出:“知道重大发明特别是那些绝非偶然的、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到的重大发明的真正起源是很有益的.这不仅在于历史可以给每一个发明者以应有的评价,从而鼓舞他人去争取同样的荣誉,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些光辉的范例可以促进发现的艺术,揭示发现的方法.”数学史包含丰富的史料,有许多伟大的数学家为了数学发展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通过介绍数学家们那种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可以深深地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百折不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有些学生可能因此立志从事数学研究.

在中小学阶段开设数学史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习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倦的求学精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可以在数学史的教学中介绍我国古代和当代辉煌的数学成就以及伟大的数学家.如古代祖冲之父子、贾宪、秦九韶、李冶、朱世杰、刘徽等数学家;近现代的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杨乐、还有创立微分几何学的伟大数学家陈省身等.还可以介绍《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注》、《数书九章》、《测圆海镜》、《四元玉鉴》等名著及其在世界数学史的地位.介绍以计算为中心,以算法统筹率应用问题为特点的中国古代数学给东方和世界数学做出的贡献.在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指出我国数学当前的现状,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小就树立为国争光的信念.

1.3 数学史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数学思维方法史,它可以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直接向数学家学习.法国数学家伽罗瓦(E.Galois,1811—1832)说:“一个人要想在数学上取得成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数学大师们学习.”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数学家个性迥异,思维方式和风格也大相径庭,然而却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例如,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Felix Klein,1849—1925)提出用函数来思考数学问题;康托尔(Georg Cantor,1845—1918)提出用集合来思考数学问题;而美国数学家S.麦克莱恩(S.MacLane,)提出用函数算子来思考数学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但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过这些事例,能够培养起学生自己的思维个性,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数学史的内容丰富多彩,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例如,证明勾股定理,著名的有我国三国时期的赵爽用作“勾股圆方图”的方法,即通常所说的“面积出入相补法”、普鲁塔克(Plutarch)的“面积剖分法”.再如,球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用截面法;阿基米德用力学方法;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用棱锥求和法;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B.Cavalieri,1598—1647)用自己截面原理推导方法;而日本数学家关孝和(Seki Takakazu,约1642—1708)用切片法等.同样,牛顿正是突破了欧几里德(Euclid of Alexandria,约前300)严密逻辑推理的束缚而发明了微积分.将这些方法中若干种引入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这些公式的源流,还能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其全方位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从中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像以往数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这种对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答,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从小培养他们一题多解的思维模式,同时也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1.4 数学史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数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什么样的数学观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数学教育观,若不识数学的本来面目,则很难有科学的数学教育思想的体现,把握不住数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也就不会产生合乎实际的数学教育方法与手段.而数学史恰好给了我们答案,数学史记载了本学科概念、定理等理论的形成过程,其中也包含众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自身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但可以清晰对数学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预见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所在、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免于学生的困惑、疑问和好奇所带来的尴尬与无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 数学史的教学设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学阶段开展数学史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但由于数学史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些内容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形式大相径庭,如果直接搬过来教给学生起不到其教育作用,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因而,在中学阶段进行数学史的教学应遵循可接受的原则,教师应认真作好课前的教学设计工作:

2.1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史的内容丰富且难懂,如果过多的关注推导细节,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发挥数学史的教育功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了解数学概念、数学理论、数学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深挖隐藏在其背后的数学思想,考查和剖析数学家的思想方法,以期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古代阿拉伯代数学鼻祖花拉子米(Al-Khwarizmi,约783—850)在解方程x2+10x=39时,将边长为x的正方形四边的两端各延长104,从而构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求其面积,得出方程的解.在这一解题过程中很好的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计算π时运用割圆术的无限细分和无穷逼近的思想;还有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采用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公理化思想等.

2.2 将数学史和数学内容进行整合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将数学史和数学内容整合,就是说把数学史的内容渗透到标准的各个部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之处.

在数与代数部分,可以适当的穿插负数、由不可公度而产生无理数的起源,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对数的记录方式,其中有一些记录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像阿拉伯数字、古罗马的数字记录方法、方程的解法、数学符号的发展、函数概念的演化等.在算法部分,可以讲解算法的历史背景,它在我国古代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计算机程序灵魂的算法,再次展现了它的神奇力量.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介绍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严密的逻辑推导和公理化的思想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在讲授尺规作图时,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上几何的“三等分角、立方倍积和化圆为方”三大几何作图问题.还可以介绍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相类似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数学分支——拓扑学.在学习解析几何的时候,不能不提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的思想:一是在数学中用数对表示点的坐标;二是把有相互关联的两个未知数的任意代数方程看成平面上的一条曲线.笛卡儿在此引入了变量的思想,将函数和几何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数学不再简单的分为代数和图形.对于方程,笛卡儿不仅把它看成是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式,而更多地把它看作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在处理代数曲线的数学方法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概率与统计产生于实际的生活,它揭示了数学除了具有确定性的特征外,还有不确定和随机的特性,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介绍掷硬币、投骰子、投飞镖等实际的例子,还可以引用通常生活中的中奖问题,让学生自己亲身调查中奖的几率,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揭示其中的奥妙.

在实践与综合运用部分可以采用小组研究的形式,各小组自定研究主题,发挥各个组员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学校的学习资源中心或者互连网搜集数学家关于数学研究的轶闻趣事,数学创造的过程,写出心得体会.也可以采用出版报、数学史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史的热情,从而潜移默化的实现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3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创设良好的交互环境,在数学史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并配以一定的讲解的形式呈现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可以使学生更直接的、全方位的感受数学家的风采.另一方面,在学习历史上不同民族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解法时运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产生更明显的对比,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地演示各个国家对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方法,从中比较不同民族的思想方法,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3 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的内容,改变了过去枯燥的数学公理、定理的逻辑推理和证明,丰富了数学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但感受到数学的“冰冷美丽”,同时也感受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数学史如何更好的发挥其教育功能,还需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更深入地探索研究.

摘要: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进程与规律的学科,它对于追溯数学的渊源,指导数学的进展和预见数学的未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本文从数学教育的角度出发,就数学史在揭示了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行探讨,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学史的教学设计构想.

关键词:数学史,创新思维,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袁小明.数学思想史导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2]吴文俊.在教育部的全国高校中外数学史讲习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A].中国数学史论文集(二),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2.

[3]李文林.数学史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奠宙,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设计史 第8篇

现代信息技术为《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契机和新途径。借助网络助学平台, 整合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探索新的《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模式, 对于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效果, 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等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心理学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心理学史》课程存在认识误区

《心理学史》是一门史型课程, 但不能将其当作“历史课”来认识, 以为学习心理学史就是死记硬背那些枯燥乏味、味同嚼蜡的心理学史实和理论观点, 这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心理学史, 不仅要学习各个心理学流派别的代表人物、事件、理论观点, 记住这些事实性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讲解心理学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和该观点对心理学产生的影响, 来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和历史思维。还有教师将《心理学史》课程异化成“故事会”, 在课堂上狠讲心理学家的奇闻轶事, 这样学生虽然很感兴趣, 但却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毫无益处。

2. 内容多, 课时少, 教学中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

心理学史涵盖了古今中外心理学的各个方面。纵向上看, 它不仅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 还包含了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的心理学思想和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 横向上看, 它不仅包含西方心理学史, 还包含了中国心理学史和苏俄心理学史。理论流派众多, 内容凌乱庞杂。但是《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时数很少, 多则有72学时, 少则只有36学时, 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该课程所有内容的教学任务, 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将中国心理学史和苏俄心理学史内容舍弃, 只讲西方心理学史; 或者只讲20世纪60年代之前心理学的发展, 很少涉及近几十年心理学的新进展和新趋势。

3. 单一讲授, 缺乏交流, 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由于课时和内容所限,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基本上采用的还是单一的讲授法, 很少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 更不用说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独白式的满堂讲授, 学生乏味的被动接受, 这不仅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扼杀了学生学习心理学史的兴趣和热情, 甚至会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抵触情绪, 这样下去还怎么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网络助学平台辅助《心理学史》教学的意义及可行性

在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试图通过增加教学时数或精简教学内容等途径, 来解决《心理学史》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是不可行的, 也是行不通的。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为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

使用网络助学平台,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有效拓展教学时空, 进行资源共享, 及时交流反馈, 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目前, 高等院校已经普及校园网络, 开发或购买有网络辅助教学支撑平台, 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场所都可以方便的接入校园网, 绝大多数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电脑, 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 已经具备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的主客观条件, 因此, 利用网络助学平台, 开展网络辅助《心理学史》教学, 改革《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模式, 探索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三、《心理学史》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功能定位

开发创建网络助学平台, 首要任务是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需要, 恰当准确的对平台功能做出定位。《心理学史》是一门理论性、历史性课程, 内容多, 课时少, 不仅要传授心理学史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历史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最终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心理学观”, 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造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讨论思考、探索研究中构建自己的心理学史知识体系。基于此, 我们将《心理学史》网络助学平台的主要功能定位如下:

( 1) 扩展教学时空, 辅助日常教学。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课下自学课程内容提供有效支持, 使教师可以在线发布、收集作业和反馈作业情况。

( 2) 能有效的支持师生、生生同步和异步互动交流, 弥补教师课堂教学互动不足, 促进教学由“单边灌输”向“双边、多边交互”转变。

( 3) 汇集心理学史网络教学资源, 包括文本资源、影响资源和程序资源等, 为学生日常学习和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

( 4) 便于学生开展网络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探究学习, 展示和分享学习成果。

( 5) 便于学生进行学习效果检测,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告一段落之后, 比如一章或本门课程结束时, 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

( 6) 便于教师对课程进行管理, 记录学生在线学习时间、登录次数、参与讨论交流状况、分配学生权限等。

四、《心理学史》网络助学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对《心理学史》网络助学平台主要功能的定位, 可以将《心理学史》网络助学平台划分为学习指南、课堂在线、课后作业、专题研修、资源超市、在线超市、交流天地和心理名人堂八个模块, 模块结构图如图1所示。

1. 学习指南

主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和参考书目等课程基本信息, 使学生对课程概貌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为学生学习本课程提供指导。

2. 课堂在线

主要包括电子教材、课堂实录 ( 即课堂教学实况录像) 和教学课件。目的是通过网络再现课堂教学情境, 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在课下进一步学习授课内容。对于没有掌握的内容, 学生可以重复学; 对于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学。

3. 课后作业

本模块主要为教师发布作业, 学生获取作业、在线提交作业, 教师在线评阅作业, 反馈学生作业情况提供便利。

4. 专题研修

本模块主要包括研修主题、研修分组和成果展示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心理学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 列举出一些研究性学习主题,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选择研究主题, 组成研修小组, 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作,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修任务, 撰写研究论文, 然后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分享小组的研修成果, 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5. 资源超市

互联网上有丰富的心理学史教学资源, 包括文本、影像、实物图片、网站等多种形式, 内容涉及心理学史的各个方面。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分类汇集这些网络资源, 为学生建立一个资料丰富、快捷检索学科知识的资源库, 减少学生在课下学习时资源搜索的盲目性。

6. 在线测试

本模块将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 为学生提供若干套模拟试题, 并提供参考答案, 以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 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测试, 查漏补缺。

7. 交流天地

本模块包括答疑室和讨论区 ( 课程BBS) 两部分, 目的是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疑问时, 可以通过答疑室和教师进行独立交流, 也可将问题发布在讨论区, 通过同学们之间的协作交流得到解决。教师也可以在讨论区设置讨论话题, 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组织的去引导学生思考某些问题。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课程的QQ群或微信平台, 来进一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实时性。

8. 心理名人堂

在心理学历史发展的道路上, 留下了众多思想大师和文化巨匠的足迹, 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努力, 一个个心理世界的谜底和面纱才被揭开。心理名人堂主要介绍心理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经典人物, 讲述他们当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对心理学的探索和主要贡献, 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体, 为学生学习研究心理学史提供资料。

五、总结

《心理学史》网络助学平台有利于扩展教学时空, 解决心理学史教学中内容多, 时间少的突出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历史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有利于实现教学由灌输式教学向“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转变。《心理学史》网络助学平台作用的真正发挥, 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应用, 不断修改完善。

摘要:从《心理学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分析了利用网络助学平台辅助《心理学史》教学的意义及可行性, 对《心理学史》网络助学平台的功能进行了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设计了网络助学平台的功能模块。

关键词:心理学史,网络辅助教学,网络助学平台,设计

参考文献

[1]叶浩生.有关心理学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7, (01) :132-136.

[2]王同明.高校网络辅助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06) :58-60.

[3]叶浩生, 杨文登.心理学史教学与理论思维的培养[J].心理学探新, 2013, (01) :3-6.

平面设计史中的电影海报艺术 第9篇

关键词:电影,海报,时代

电影海报作为平面艺术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已经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难以想象的作用, 不管是从它的设计风格还是它的设计趋势, 我们都看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影子, 这个影子不同于艺术史中的任何环节, 它是独立的, 它见证这个时代最为优秀, 最为可爱的艺术设计大师的毕生心血, 所以可以说每一张海报都是一个价值的体现, 每一张海报都在向我们诉说社会发展的美好前程, 每一张海报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展现, 电影海报的地位也正因为那些为它们的完美出现付出智慧的平面设计大师而永远的成为平面艺术史中一个闪耀的环节。

今天, 全球电影及相关产业的年收入已经在两千亿左右。然而, 却很少有关于电影海报历史与平面设计艺术相结合的详细介绍, 我下面整理的就是被镶嵌进平面设计中的海报艺术发展史:

20世纪初———1940年:电影的雏形和它的商业化的雏形

电影的诞生带来电影海报的发展, 同步而进的艺术让世界为知一震.从先前的“三明治”板到20年代出现的多色海报再到40年代出现的明星海报, 电影海报中的平面设计元素都很好的容入到社会的需求之中, 并且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娱乐产业的走向。技术平台的扩展使艺术家们拥有更大的空间设计匠心独具的海报以吸引人们走入影院, 因为他们越来越意识到海报绝不仅是一张缺乏张力的演职员表, 它更可以平面的方式最大限度先部地传达出影片的有效信息, 从而勃起人们的观赏欲望、拓展想象空间。

50年代:电影, 海报大变身

20世纪50年代, 当电视机逐渐淡化为西方家用无可炫耀的日常配件时回望着50年代走过的蓬勃历程, 电影这位娱乐业的大哥, 第一次觉得有点心理发慌, 因为众多的把去影院看电影固定为生活习惯的人们发现他们又多了一个更为闲适的选择, 静坐家中就可以享受到最新的视觉资讯, 而且可以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无论是坐者还是躺者仰着还是光着, 电视散布给人的是一种更为自我的生活态度。电影与电视的江湖纷争正缘起与50年代。

当时电视提出“享受你的起居室”的口号时, 呆在家里也可以享受视觉的乐趣了,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电视来度过周末, 为了对抗电视在其利润空闲的争夺, 电影工业开始了另一次技术上的革新, 那就是宽荧幕电影和3-D立体电影, 这种技术拍摄的电影只要使用特殊的眼镜就可以达到以前难以想象的效果。

杂志被当时流行的电影明星的图片填满, 电影公司也采用了这种流行的风格, 电影海报开始看上去越来越像这些花里胡哨的照片了, 它们使用了彩色强烈的图片和较大的文字。

60年代:全面定位于青年

电影永远是和时代拥吻的产物, 一如在无声时代像个婴儿一样比手划脚, 到了60年代则极具多元化, 显得花哨, 彰显而又不失精彩。

60年代世界影坛上出现一种新的题材的电影———摇滚电影。第二次世界后爆发的婴儿潮到了60年代, 缔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青少年势力。他们把迷你裙短到大腿根, 主张性解放, 视叛逆者詹姆斯.迪恩为英雄, 蓄起长发滚, BEATLES成为不可传承的经典。

在电影海报上, 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这些关于社会气氛改变的现象。倾向于“青少年定位”的电影在艺术设计上还主要突出其中主要明星的传奇性的地位。动作片电影的海报通常将表现的焦点表现为个人英雄主意, 有时候它或许是依靠危险的局势表现出来的。60年的海报开始突出地将它标榜的暴力和性放在首要地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的前几年, 从前的手绘方式越来越多的被更加省略, 更加精细的照片取代。

70年代:海报收藏的第一次高峰

70年代的电影海报继续摄影的使用, 手绘和涂化风格也仍然会被偶然使用, 在这个时期, 像AMSEL, FRAZETTA, 和PEAK这样的艺术家凭借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电影海报而变得更加出名。电影海报收集的第一次高峰也在这个时期从《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开始, 这主要归功于电影的众多影迷和他之中出典的一大批电影海报收藏者。随着美国海报设计的发展, 这门艺术也在世界范围内逐渐繁荣起来。单是《大白鲨》一部电影, 其海报设计就出现在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多个国家, 这恰恰说明美国电影海报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了世界各地。

80年代:大规模影院引发海报激变

任何时期的电影海报都能颇为精确地反映这个时代观众的喜好和品位, 而电影工作者则往往能迅速地把握住流行趋势及时代的迫切需要并提取其中的精华以其中最完美的形式予以展示。制作海报的艺术家们也力争用一种简单的图象来捕捉一部电影独有的魅力。

80年的电影海报特点十分的鲜明。在那个年代, 雅皮士们唯一的梦想就是在银行里有一个像施瓦辛格的肱二头肌一样鼓的帐户。他们玩音乐, 买前卫的服装及最新的高科技产品, 并且对于这种充斥着暴力的娱乐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评论家们可能并不赞成这种说法, 但是他们不得不承认, 通过迎合这些年轻人的口味, 全球的电影业迎来了其高产的10年年头。在电影放映上, 更大规模的影院的建立也引发了海报等广告物质激烈地发生变化, 随着有更多的屏幕和更多的可以同时放映的电影, 门廊的广告空闲现在不得不在被所有正在放映的广告中平等的分配。这样产生一个结果就是:电影制片厂选择逐步放弃过去的海报标准的使用, 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的“迷你”海报, 它可以是一种任意规格的小海报, 这样它可以方便的张贴在任何地方。

20世纪90年代至今:海报拓宽发展空间

90年代是影片特效计算机化的发展时期, 这些技术让从前仅仅生活在人们想象中的生物成为银幕的现实, 电影开始逐渐进入了它的每年百亿美元利润的“商品化”工业时期。

虽然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电影院和录像带租赁行业仍然继续他们的利润神话。在今天一席海报继续被广泛地使用, 虽然一些电影制片厂将它缩小道27X40英寸, 但更多的电影制片厂更喜欢选择使用“迷你”海报。因为迷你海报不是一个标准的尺寸, 它可以用来替换那些从前的如:插入卡, 半席海报和窗卡等任何尺寸的海报, 迷你海报也被广泛的用语宣传电影, 电视广告也正在逐渐地出现更多的电影海报。此外, 在这个时代末的互连网为海报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时间过的真快, 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影工业将继续为停留在娱乐业的顶端而努力, 而从效果来看, 它似乎已经是非常成功了。电影公司在有线电视, 卫星电视, 录像带租赁店中大量使用着海报, 同时也从公众娱乐之中获得自己的利润。电影海报仍在所有的广告媒体中闪现身影, 在当今的技术和条件下, 它已经在颜色, 艺术性和制作细节方面获得了几乎完美的成功。如果历史就是将来的一面镜子, 电影海报的流行将会继续进行下去, 甚至将会在电影的各种宣传手段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电影世界 (THE MOVIES-SHOW) [M].电影世界画报社出版, 2004.

西洋服装史中女装腰部设计的考辨 第10篇

关键词:西洋服装,腰部结构,曲线,重塑

在研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西洋服装史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11522154

西洋服装史是由亚、非、欧的许多国家和民族结合一起的服装发展的总和, 其历史背景错综复杂, 文化形态也极为丰富。由于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标准是随着对人体某一部位兴奋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对人体局部审美情绪的转移, 使服装的款式具有了不同的时期, 不同民族的风貌、差异。西洋服装长期在强调和突出“人体之美”的服饰观念指导下, 其视点便集中到突出体现人的第二性征的表现上来, 女装始终是围绕女性三围曲线变化展开设计。腰作为女性性感表现部位之一, 成为服装设计的重点, 以展现女性特有的由胸、腰、臀所形成的优美曲线。在西洋服装史中, 各个时期的女装设计都对腰部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一、腰部结构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于人类的着装动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一种说法认为是出于保护的动机, 腰间围扎一块兽皮或草裙, 借以保护容易受伤的性部。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羞耻感的作用, 把隐秘的性部遮挡住。此种说法许多专家提出质疑:“羞耻感并不是服装产生的原因和动机, 而是服装产生后的后果。”1;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类着装是为了装饰源于人类自身的本源的性冲动。人在全身自然裸露的状态下, 对重点部位进行装饰和遮挡, 更容易引起异性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注意。

人类的着装始于腰部这种论断是毋庸质疑的, 早期人类留下相关的艺术品和实物皆可以佐证。从解剖学角度来看, 腰部是胸腔和盆腔的连接部位, 又是躯干活动的枢纽, 其形状相对于胸腔和盆腔较细, 对于直立行走的原始人类来说, 选择腰部作为固定服装的部位, 是由于宽大的骨盆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不会妨碍双手的随意活动, 不会阻碍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这也许是人类选择腰部作为着装起点的一方面理由吧。

从远古时代腰间围扎的一块兽皮到全身包裹的服装发展过程中, 从实用角度来看, 由于腰部的结构特征, 使它成为固定服装的重要部位;从审美角度来看, 女性的腰部是体现女性躯体曲线美的重要部位。

二、在西洋服装史中对女性腰部曲线展现的设计

西方着装观念有崇尚人体的传统, 具有显露的特质。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 人体是最为杰出的艺术品, 女性身体具有更为丰富的曲线, 更多的跌宕起伏, 使女性腰部曲线具有特别的含义。生殖的特殊使命又为女性人体增加了更多的神秘感, 乳房和臀部由原始社会中的繁衍能力的象征逐渐转化为女性体态美的核心而固定下来, 连接这两个部位的腰部必然会受到关注, 致使挺拔的胸部, 丰满的臀部, 细细的腰身成为西方评价女性躯干美的主要审美标准。

服装穿着必须为人体服务。把服装美和人体美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使之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这种着装理念一直影响着西洋服装发展的历史。古希腊、罗马时期女装中就出现了收紧腰身显露体型曲线的装束, 人们经常是在宽大的希顿、托加的腰部或乳房下系上带子, 使过于肥大的衣服得以缩紧, 看起来更为合体, 当时还出现过一种短背心“柯尔萨折” (Corsage) , 从背后开口系结, 套在长衫外面, 使腰部曲线得以更好的展现。中世纪时期, 罗马时代的那种收腰适体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受建筑风格的影响, 服装的裁剪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出现了立体裁剪法。在腰间增加省道, 去掉平面布料多余部分, 使服装结构与人体结构结合得更为紧密。

文艺复兴时期, 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 女服刚刚从“罩壳型”无腰身服饰盛行的中世纪走出, 对女性人体的表现又被提上审美日程, “在思想解放之后, 人类的情欲得到合理的承认, 肉体不再是罪恶的, 人有权享受肉体的快乐。”2因此当时的女装以细腰身装束美而著称。为了更好的体现纤腰凸臀肥胸的曲线美, 强调女性细腰的性感特征。16世纪西班牙女装中, 采取对比的方法, 盛行在上身使用“巴斯克依奴” (Basquine) 的紧身胸衣, 下身配以夸张肥大的裙撑, 这种对腰部展示的方法不断演绎和发展在西洋服装史中延续了近400年。期间, 新古典主义时期, 人们为了表现身体的修长, 把腰线提高到乳房下, 增长下面裙摆, 最长达到8-9米, 致使腰部隐藏在长长的衣裙下面。到浪漫主义时期, 由于审美趣味的改变, 腰线又回到自然位置, 又重新启用紧身胸衣和膨大的裙撑, 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近现代女装中对于女性腰部曲线的展示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展示的重点更侧重于自然的展现。前几年风靡世界的一种年轻女子的服装把这种展示达到极致, 设计者把上衣的底边缩短, 下衣腰线压低, 使女性腰部自然曲线完全展露出来。

三、在西洋服装史中对腰部形体重塑的设计

对女性腰部形体的重塑是为了使女性形体更接近理想的审美标准。人从生到死几十年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 受重力影响, 身体各部形态时时发生着变化。加之, 有的人体先天差异, 瘦小的胸臀不够突出, 肥胖的腰部又太粗。对腰部的形体重塑势在必行, 集中表现在乳房和臀部, 把腰部多余的脂肪挤压到胸臀部位, 使腰部显得纤细起来, 这样可以调整躯干上下的比例关系, 使之最大限度的接近理想标准。

服装是人体形态重塑的重要手段。早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 位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的克里特女装, 已具有了束腰的审美意识, 其服装上衣四周收紧, 领口开得很大乳房完全裸露在外, 下身为下摆宽大的吊钟状的“塔裙”, 腰部用很宽的腰带勒的很细, 对要不形态完成了再塑造。16世纪出现的紧身胸衣, 在完成女性服装整体上轻下重的A型、X型形式审美塑造的同时, 也对女性的腰部实施了很好的再塑造的作用。

19世纪末, 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 上层社会的女子为了显示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异性的青睐, 利用紧身胸衣, 把腰部的塑造引向极端的异化, 从小对女孩进行一种叫做“科尔赛特”的教育, 虽然可以对女性的身形达到了再塑造的目的, 可是给女性的生长造成生理上的危害, 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 甚至死亡。

20世纪, 女权运动风起云涌, 妇女要求与男子平等参与工作, 而紧身胸衣和裙撑摧残女子身体发育与健康, 无法适应现代女子工作和生活需要, 僵硬的形体重塑方法被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女性的“健康胸衣”, 较以前具有革命性的突破。接下来的年代里, 对女性腰部形态的重塑一直没有停止, 在制作工艺和面料选择上向着以人为本、生态、环保、健康、舒适的方向发展, 有时还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来完成腰部的重塑。

人类服饰演变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在不断创造新形象, 产生新廓形的过程中, 对女装腰部的设计一直贯穿着西洋服装设计的历史。在不可预知的未来女装样式中, 围绕女性腰部设计的主题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2]华梅.西方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版

设计史 第11篇

中村在西方汽车设计界里是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光环不仅来自于“GT-R车型的设计者”,同时也来自于以一部Essence concept为英菲尼迪厘清了未来的设计基调,对于市场与设计趋势的洞察,中村似乎总是特别敏锐到位。

听中村讲自己设计的GT-R,他坦言,GT-R就是一款极具日本特色的车型。当然他口中的“日本特色”有个前提——被世界接受。“如果只是突出强调要有日本风格,那设计出来的车型就会非常有限。比如方正的外观线条,其实是更符合日本人对汽车审美的设计,这里从日本非常流行的k-car就能看出来,但是k-car并没有在其他国家流行开去,说明这种审美放在全球视角讨论,接受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基于全球视角的考量,汽车设计还必须要符合人们对它最初行程的审美期待,这是一款产品设计之初的前提,其次才是将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细节当中。”

中国设计的关键词:动感与活力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日产带来即将量产的LANNIA蓝鸟,这款在中村指导下,由中国设计师为中国市场设计的车型,承载着更多的是日产中国的设计团队,乃至中村本人对于中国人当下审美的理解。

“中国很大,历史文化底蕴更是深厚,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喜好可能很不一样,不可以一言而蔽所有人的偏好,”中村接着补充,“以我个人的理解,‘动感、活力’将成为中国设计的关键词,这一点也正是我希望在蓝鸟身上突出展现的,我们不能照顾到所有人对于汽车的要求,但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到让100个人中那10个会买车的人满意。”

他们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

如今中国的汽车设计正在走一条突围道路,一如当年的日本,在争取海外市场的时候,开始思考何为“日本风格”,中村正是那时带头摸索道路的设计师之一,我问中村,以他对于中国汽车设计现状的了解,中国的汽车设计会不会重走一条他带领日产与英菲尼迪走过的道路?

中村坦言,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也经常来到日产中国的设计中心指导工作,他眼中的中国设计师渴望表达,也对汽车设计充满热爱,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比较高,同时也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把中国的设计做得更好。“我在与这些负责设计的领导们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那种能量,他们应该可以做好。而且我觉得现在他们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

设计史 第12篇

一、成人高师教学设计:学习者分析

1. 成人高师学员学习需求分析

成人高师学员通常是在职教师, 既是教师, 又是成人学习者.因此关于教师和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理论研究适用于成人高师学员.

“成人教育学”是迄今为止关于成人学习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 它通过五个基本假设来描述成人学习者, 其中有“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变化着的社会角色紧密相关”、“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国际、国内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 教师学习具有知行结合、即刻应用的特点.

因此, 依据既有研究, 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教师对于那些能与他们的现实教学生活相联系, 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或有帮助、指导以及借鉴意义的内容, 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对于拥有教师和成人学习者双重身份的成人高师学员而言, 他们的学习需求带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和成人选择倾向, 那就是:对于成人学历教育中能与他们的教师生涯相联系, 并能带来助益的学习内容给予了更高关注和更高的学习热情.成人高师学员的学习特点, 影响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于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及呈现方式的选择倾向.这种选择倾向决定了成人高师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维度, 是要注重学习内容在教师现实教学生活中的应用和联系.

2. 成人高师学员学习内容选择倾向分析

笔者曾基于抽样调查和成人与教师学习理论分析, 探讨成人高师学员学习内容选择倾向, 得出成人高师学员较为关注的学习内容为如下四个方面:一是与中小学学科内容直接关涉的学科专业知识, 属于较低层次的本体性知识;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容, 属于较高层次的本体性知识;三是有助于教育理论提升、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知识增长的内容, 属于教师知识中的条件性知识;四是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内容, 属于教师知识中的实践性知识.

成人高师学员关于学习内容的选择倾向再次指向了他们在双重身份映照下的学习需求.

3. 成人高师学员学习形式与评价方式分析

与大多采用全日制的职前教育不同, 成人高师通常采用的学习形式是函授和业余, 这两种方式由来已久.函授通常是寒暑假集中面授与自学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业余顾名思义就是业余时间的学习.成人高师的学习评价比较宽松, 自由度较大, 不必承受应试重压.这样的学习和评价形式所蕴含的学习诉求与全日制有极大不同, 结合学习需求和学习内容选择倾向, 共同要求教学应精炼浓缩, 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应用性, 起到较强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 同时注重教学趣味性.

具体到数学专业, 由于学科自身特点, 很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都不免有畏难情绪, 因此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专业应用性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史是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和显明数学应用性的重要媒介, 是成人高师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维度.

二、策略形态数学史聚焦:含义与教育意义

对于数学史教育意义的研究由来已久, 其对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广获学界共识: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正确积极的数学观、贯彻实施有效教学以及深入领会和理解数学精神等等.除此之外, 数学史对于高师 (包括成人高师) 数学教育还有其特殊意义和作用, 体现为:提升数学史素养, 进而提升数学专业素养;切身体会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发掘和运用数学史;积极的专业引领和示范, 授人以渔的教育功用.

综观国际、国内的相关研究, 可谓异彩纷呈.国际数学界对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必要性和运用方法作了大量探讨:关于为何运用, 讨论较为成熟, 达成广泛共识;关于如何运用, 也即运用的方式方法, 学界暂无定论, 国际研究结论各异.在国内, 一批有志于此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在HPM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探索、研发了一些HPM案例, 在理论与实践领域都取得一定成果, 形成一定规模.

就数学史在高师数学教育中存在和运用的方式而言, 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是作为独立课程开设的学科形态;二是在具体专业课的教学中, 作为方法和策略予以运用的策略形态.这两种形态, 分别指数学史作为独立学科和作为一种方法策略的情形.从字面即可知数学史在高师数学教育中运用的途径有二:学科形态的数学史, 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策略形态的数学史, 借由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现独特教育价值.显然, 本文着力阐述的是第二种形态即策略形态数学史, 它是通过在数学专业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实现, 也就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考虑数学史的运用.对成人高师学员而言, 策略形态数学史的运用, 符合其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倾向.

策略形态数学史, 是作为思想和方法载体的数学史, 侧重于方法论意义.它不强调数学史全貌, 其教育价值不在史料本身, 而是在思想化和方法化以后, 以一种优质高效教育资源的面貌呈现, 这种形态的数学史, 超越了历史, 闪耀着数学所具有的文化与思想光辉.

在教学实践领域, 学界的研发和实践工作, 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包括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果的提升等在内的良好反馈, 教师教学热情被点燃, 数学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面貌出现, 去除了一些枯燥、呆板和难以应用的刻板印象, 增添了许多活力、魅力和激情, 实现了数学由“冰冷美丽”向“火热思考”的还原.

三、策略形态数学史展列:基于数学史数学教学设计类型

为便于表述和兼顾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通常数学专业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的呈现顺序, 并不完全依照数学发展的历史, 而是在科学性与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形成.如此便常常舍弃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生活背景、历史进程及现实应用等, 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 很难获得相关知识的全景原貌, 也难以体会其深刻的数学思想内涵.策略形态数学史的运用, 恰可起到有效的弥补作用.

1. 数学史运用于数学教学的历史渊源

数学史运用于数学教学源远流长.历史上许多数学家及数学教育家都重视数学史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如著名数学家和数学史家克莱因 (M.Kline 1908—1992) , 十分强调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 认为“数学史是教学的指南”.数学教学设计应关注历史, 原因有四:一是数学家艰苦奋斗的经历对于学生的激励和教育作用;二是可以扩大知识面, 调动积极性, 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三是历史上数学家遇到的困难和经历, 今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常有类似遭遇;四是通过数学史学习, 能够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渗透数学思想, 展示数学方法.

2. 基于数学史数学教学设计类型

致力于此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了数学史运用于数学教学的四种方式, 即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 四种方式运用的难度依次递增.对应于这四种方式, 就有四种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教学设计类型, 主要特点、运用方式、层次范围、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如下表所示.

3. 策略形态数学史教学设计简例

近世代数是数学本专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也是抽象性较强, 学生感觉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内容是研究群环域等代数体系及其性质, 其中群论内容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 而掌握群的定义则是学习群论的基础和前提.教材通常直接给出群的几个主要定义, 并证明彼此等价, 接着给出几个群的例子, “群的定义”内容即告结束.

教学中, 可以完全采用教材的呈现方式处理这节教学内容.这种设计, 完成了对知识与技能目标中主要内容的学习, 同时达成了对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部分内容的学习.但这样的处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资源挖掘不够, 尚有很大的教学空间有待开发, 距离教学过程最优、效益最大的理想教学状态还有一定差距, 未能十分切合成人高师学员的特点.兼顾学科历史与现实应用维度的策略形态数学史教学设计则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并且使学生在寻根溯源中增长知识, 了解学科发展历史, 在拓展应用中加深认识, 了解所学内容的广泛价值,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因此, 在进行“群的定义”教学设计之初, 就要充分考虑策略形态数学史的运用.如知识与技能领域目标, 设计了解群的历史和应用;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 设计探索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 了解群定义在数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 设计体会群的重要应用, 激发数学情感.此外,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都应服从服务于策略形态数学史教学设计的目标要求.

摘要:成人高师学员兼具教师和成人学习者双重身份, 通过分析成人高师学员的学习需求、学习内容选择倾向以及学习形式和评价方式的特点, 确定教学设计应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应用性, 起到较强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 同时注重教学趣味性.具体到数学学科, 策略形态数学史教学设计能够较好满足这样的学习诉求.策略形态数学史是数学史在高师数学教育中存在和运用的两种基本方式之一, 在具体专业课的教学中, 作为方法和策略予以运用.简要了解策略形态数学史的含义和教育意义, 着重介绍其四种基本类型, 并辅以简例说明.

关键词:成人高师,策略形态,数学史,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美]雪伦B.梅里安, 编.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M].黄健,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 5.

[2]孙传远.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以上海中小学教师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27-29, 193.

[3]张敏.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16-17.

[4]毕田增, 赵敬春.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3-4.

[5]孙文英.成人高师学员学习内容选择倾向分析——基于抽样调查与教师学习视角[J].职教论坛, 2012 (21) :52-54.

[6]汪晓勤.HPM的若干研究与展望[J].中学数学月刊, 2012 (2) :1-5.

上一篇:在生活环境中识字下一篇:西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