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探究范文

2024-05-08

自学探究范文(精选11篇)

自学探究 第1篇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学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因为平时教师需要讲几十分钟的内容, 学生自学不到十分钟就可以了。课堂上学生往往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 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 基本上就能掌握了。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知识, 本身就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大的肯定。

二、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本

1. 领读阶段。

此阶段可采用逐句领读加解释的方法串读、串讲, 并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使学生通过诵读找到问题的答案。一些定义、法则等, 教师往往不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 而是让学生拿着笔读书并在书上画。这样, 复习的时候学生知道到哪里去找知识。

2. 出示自学提纲导读阶段。

此阶段首先教会学生阅读。学生在“读”时往往抓不住中心, 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领会不深。有些学生贪多求快, 走马观花, 急于做练习, 个别学生还偷懒不读。因此,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非常重要。要使学生学会“三读”, 即“粗读、细读、精读”。自学提纲的出示要因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而定, 不是所有的课型都一定适合设置自学提纲, 如例题的教学,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先不讲, 让学生尝试着做, 最后再看书对照。读例题时要侧重和自己做的进行比较, 重点圈出自己漏掉的步骤和错误的地方。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如分式自学目标: (1) 能说出分式的意义; (2) 能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 会正确区分整式与分式; (3) 能说出一个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组织学生自学的每个阶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如在学生独立自学阶段, 对于概念较多、知识比较零散的内容也可以用出示自学提纲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达到离开拐棍自己走的程度, 其学习能力往往是惊人的, 许多学生能够超前自学, 全班学生的学习都可以自定步调, 快者快学, 慢者慢学, 学得好的可以帮助学得差的, 更好的进行“兵教兵”。课堂上可以使学到的知识深化、系统化。

自学探究 第2篇

摘 要:在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下,我在学习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同时,改变了自己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我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在操作中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模式――自学展示生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导学案为依托,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展示来展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字:课堂模式 导学案 自学展示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导学案为依托,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展示来展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老师过去上课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识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课堂的最大效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要树立“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坚持“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以练促学”,最终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使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生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使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最终达到自主发展。

一、主要观点

1、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5分钟,学生训练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展示人数不少于20人,并且要让中差生得到充分展示。

2、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以及综合表现,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班主任进行分组,每个小组6人至8人。

3、建立评价机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有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让小组长按学习的质量、态度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4、给学生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不同体裁,不同课型,不同基础,适当调整,该少讲的不多讲,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教师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学方略,开始是自控的,逐渐地形成了自学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5、运用“兵教兵”的教学方式

将每一组的学生分成两拨,搭配成师徒,让师傅教徒弟,师父督促徒弟,这也是检查过关的一种有效机制。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自学的力量源泉。“兵教兵”,精诚合作,在兵教兵中,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合作共赢,共同提高。

“兵教兵”的受益者既是徒弟,更是师父。有个观点说得很好:“最好的掌握方法是说出来。”优生通过为后进生讲解、分析的过程,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甚至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他们也是很大的是受益者,有一个学生形象的这样说,她的徒弟是他的学习“记忆器”,就说明师徒教学模式是双赢的。

6、精心设计导学案。只有导学案的运用,才会真正把老师从繁重的说教和讲解之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将老师的工作量减轻许多,也是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同时,只有好的导学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自学,质疑、和检测,小组的合作学习也只有与优质的导学案的配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操作流程

1、自主学习

语文的自主学习阶段具体是指:学生通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理出课文结构,编写结构提纲;结合课后思考题中的提示以及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大意,作者情感;记下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准备提出讨论。自主学习的目的不在为教师讲课做准备,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大致读懂课文,以待质疑讨论阶段的进一步深究。

2.质疑讨论

这是一堂语文课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告终。这是一个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其深度如何,都应该特别予以鼓励和提倡。讨论要营造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都乐于合作,勇于发言,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

3、展示交流

展示环节既是预习成果的展现、交流,又是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展示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在展示中,展现学生的不同特色,如运用舞蹈、歌曲、诗词、小品等不同的形式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来展示,学生们的理解、掌握、体会,更深、更透、更快。在展示中,教师更多地体现了导演的特点,教师既是课堂中平等的一员,又有着特殊使命,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优、中、差学生展示的机会,尊重、鼓励每个学生,及时根据课堂展现与互动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确保课堂展示的正确方向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4.总结感悟

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的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索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课堂讨论结束时应适时地进行归纳,可以由师生双方合作完成。联系实际,对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总结回顾,延伸拓展,以利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

5、当堂达标

引导自主探究 激活自学潜能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探究; 自学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05(2012)09-084-001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着重诱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学生打成一片,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实现自我的生命绿洲。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努力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我注重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我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预习

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并且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有序地进入自学状态。我还要求学生将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标注在书上,并写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学生能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听讲,自然也就专注了。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也就培养出来了。

2.注重课堂教学

我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把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始终贯穿在每一堂课中,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的技巧与方法。

2.1培养良好习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方法,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我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边读书边思考,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记下自己的感悟。另外要学生学会倾听,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2引导学生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对于学生不会的我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让学生学会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用已学会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只做点拨性的引导,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让学生先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学习的效果明显要比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要好得多。

在上《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我询问学生准备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去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说出了读、勾划重点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我便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霎时,整齐划一的课堂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动画片,读的、勾划的、讨论的……气氛热烈、活跃。当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学完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内容,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他们愿意将课文中自己读懂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表达出收获的喜悦,品味出了霍金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对科学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

2.3鼓励学生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究解决,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质疑能力,激励他们自主探索。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课堂上,我肯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由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发展到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再到对课文内容的质疑,一改传统“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现了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学《船长》一文接近尾声时,有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提出质疑:“哈尔威船长可以跳到海里让人们救起他,为什么要选择和船一起沉入海底呢?”此言一出,学生众说纷纭……他们更无法明白课文的最后一句“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对教材的质疑需要一定的勇气,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给他们创设交流的空间。我抓住学生此时非常活跃的求异思维,组织一次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请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小组,先商量,讨论,探究,为对话寻找有力依据。在对话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揣摩了双方的心理活动后,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俗话说:“温故而知新”

课后,我要求学生做好复习工作,如晚上入睡前,闭上眼睛,把今天所学进行回顾,特别是今天学习中出现的失误,加深印象。对于家庭作业,我觉得学习主要在于理解,如果掌握了方法,机械的重复练习只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加重学生的负担。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拓展,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创意的作业,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满足他们浓郁的好奇心,让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探究初中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4篇

一、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

在教学中, 上课以教为中心, 老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求知的学生就是被动的接受者, 就像存储器。教学就是老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意向地传授给学生, 就像把材料输入“存储器”, 老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教多少学多少, 怎么教怎么学, 不教就不学。学生就整天处于这种被动应付、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的学习过程中, 逐渐养成了这种“惰性”十足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一旦老师放开让他们自学质疑, 即使有很明确的目标, 有的同学也很不愿意这样做, 他们嫌费劲, 不愿自己看, 自己去发现问题, 只想听老师现成的归纳和讲评、记笔记。然后, 背笔记, 做练习。这样的学习缺乏主动的体验和思考, 更无法提高学习能力。

二、学习目的不正确, 主体意识不强

许多学生学习英语只有一个目的, 就是考试考高分。学习兴趣随分数高低而变化, 学习状态也随分数高低而时好时坏。这次分数高, 兴趣就浓, 就能进入好的学习状态;下次分数低, 兴趣骤减, 就无法进入好的学习状态。有的甚至因一次没考好而自暴自弃, 放弃学习。

正因为这样的学习目的, 导致主体意识不强。主体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考得不好, 没有从自身知识和能力方面去评估自己。是知识掌握得不牢, 还是灵活运用能力差?自己不去分析。其次,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考不好, 就认为老师没讲到此知识或讲得不好, 而不认为自己没有认真地去学习、去理解、去运用体会。最后, 学习主动性差。老师督促就学习, 卡得紧学得勤。一旦让他们自己去查漏补缺, 就很懒散, 显得茫然, 无从下手。

三、学习不注重方法

1.“急功近利”思想导致学习上的“舍本逐末”

有的学生明知自己基础不好, 却不去踏踏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 积累基础知识。一味地做考题, 做难度大的考题。他们认为只要考题做得多, 见得多, 记得就多。考试时碰到这些题, 就能轻而易举地拿分。他们还认为点滴的知识积累太慢了, 考试也不会考那么容易的知识, 因此, 他们很难沉下心来去循序渐进地掌握基础知识, 也就不能形成语言技巧, 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2. 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体表现: (1) 记单词时, 有的学生就只看着词汇表, 背形式记汉语意思。他们不看词性, 不记相关词组和习惯用语, 更不愿结合句子和课文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学语法知识时, 就看各种各样的语法书, 一味地背语法的条条杠杠, 然后, 做大量的四选一试题, 死记硬背。他们不愿做主观性强的句子翻译题和句型转换题, 他们更不愿去结合课文语境, 体会其信访和用法。在他们看来, 不考的类型题练了也没用。 (3) 谈到写作文时, 他们不愿亲身动笔写, 认为写一篇太费时间、费劲, 就想背范文。背了照样还不会写, 因为他们背得挺盲目, 没有从类型、写法、常用句式等几方面去学习、体会和借鉴。即使考试出现背过的范文, 他们也不能保证拿高分。

以上原因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归纳出的几个主要方面, 但究其根本还在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应试教育体制直接产生了传统教学方式, 进而导致了学生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找出问题的症结, 才能对症下药。

四、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应从考试制度入手

1. 改变考试内容

新课标早已分布, 新课程也已实施一轮。2012年应届毕业生是第一批系统学习新课程的学生, 但为此学生必须以新课标为基准。

2. 改变选拔录取制度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但有知识和技能, 还应有相应的文化素养。但选拔录取学生依然以分数来录取。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命根。

3. 老师教学理念的彻底改变

这一问题的解决应从老师培训入手。新课标的新教材已实施了, 但真正系统学习, 彻底弄明白其精神实质的老师寥寥无几。有幸结识了“引导自学”理论, 也由此了解了新课标的详细内容, 才真正懂得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可行的教法。教学理念的转变需要有专业人士深入基层, 开展对老师的培训和具体指导。

4. 要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法探究 第5篇

关键词: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法探究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囊括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彰显着中国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它呈现的是浓厚的知识、深远的人文情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也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文学审美水平,培养健全人格,树立健康的人文精神。因此它不是实用性技能的学习,而是一种基础素质的培养。

一、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及教材大纲分析。目前2006年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材录入了52篇文章,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数量持平,学习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而学习课时却仅为72课时,这为教学增加了难度。

(2)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学校助学的自学考试教育模式承接继续教育衣钵,为高考落榜生和中专技校学生提供升学的机会,而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个性差异大,学习基础差,通常以应试教育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囫囵吞枣,教育快餐化,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1]

二、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法探究

传统的“高四”教学法和“研究”教学法,无疑都使文学作品丧失了深广的人文气质和厚重的历史底蕴,此种或死板教学,或看似开明的研究教学,却无非都是“炒冷饭”的教学模式。鉴于此,如何更好地开展自学考试的“大学语文”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以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1)“大语文”教学模式。必须抛弃“小语文”单纯的传授字词句章的“高四”型教法,也须摒弃“研究”型的“非语文”定位教法。大学语文必须从文本教材出发,勾画出恢宏的历史人文底蕴,引导学生明辨、笃行,完整而系统地熏陶和养成大学生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彰显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才是语文教法艺术性的体现。[2]

(2)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并非以“填鸭式”教授方式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习、领悟、吸纳知识的主体应为学生,要结合课文,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眼界,主动探索思考。譬如:自学考试课文前的作者简介,将此看似非重点却与考试密切结合的知识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实为教学艺术的一个亮点。授者即可免去传统的宣读作者生平及思想精神的平淡方式,而是将选择认知方式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真正触碰到历史的轨迹、人文精神的脉络,用眼了解一个作者,用心感受一个朝代,用情氤氲文学和历史,如此将自己融入文化的情怀。这才是大学语文“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3)写意与写实并重,基础与拓展并行。国画中自古有“写意”与“写实”之说,文学中也常有“虚实并行”的表现手法,大学语文教学亦有主次之分,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并行并重。在扩展学生思维这条虚线的前提下,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奠定实线基础,提高考试通过率亦是自学考试教学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

(4)大数据时代的资源共享。结合先进的互联网平台及现代化影视作品、话剧作品等资源,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文学作品的直观感,从多维度、多版本、多比较、多理解中找寻自己的“哈姆雷特”。

三、总结

凸显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又包含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延续了文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的教学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又能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将知识融会贯通,博古通今,进一步扩宽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树立健康的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和谐、健康的独立人格精神,如此才为文学,亦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邓星明《大学语文》教学思考与教法革新[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 2006,(1).

自学探究 第6篇

近几年来, 我根据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 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大胆地进行了教法和学法改革, 立足课堂, 从学生入手, 在课堂上开展了“自学·议论·探究”教学模式。经过三年的尝试, 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成绩突出, 深受学生及广大教师的称赞。在此, 我将它整理成章, 以求同行指正。

一、放开课堂, 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数学自学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能力。由于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他们已经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 有科学应用知识的能力, 所以高中生已经具备依据学习目标自学的能力。

1.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的相关内容。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必修4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记住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2) 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定律及平行向量的坐标表示;

(3) 能利用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定律求值或证明。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依照教学目标看书, 同时教师将本节的主要内容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以便学生对照教学目标检查自学效果。这样, 既突出了本节课知识点、重点、难点, 又为同桌和小组交流讨论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

2. 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

讨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与教师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 围绕着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交流个人信息, 相互激励、同化、吸收, 促进学习意向,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以人教A必修4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为例, 引导学生自学解决以下问题:

(1) 平面向量的坐标与平面向量的关系如何?

(2) 平行向量的坐标关系应如何推导?你可以有几种方法?

对于问题 (1) , 学生可以从平面向量坐标的引入, 追溯到基底的概念及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a=xi+yj;

(2) 任意一个向量有且只有一个与其对应的坐标;

(3) 相等的向量坐标也相等;

(4) 向量与坐标不是一一对应的。

对于问题 (2) 平行向量的坐标关系, 你可以有以下两种推导方法:

(1) 利用相等向量的坐标相等求解

由a//b得a=λb, 设a= (x1, y1) , b= (x2, y2) , 则 (x1, y1) =λ (x2, y2) = (λx2, λy2) ,

(2)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由a//b得a=λb,

由i与j不共线得

消去参数λ, 得x1y2-x2y1=0。

总之, 先通过“论点”引起学生讨论, 然后通过讨论发现问题, 最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这样组织课堂教学,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融洽了师生关系,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讨论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而且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 另外还开辟了教学信息反馈的通畅渠道。所以, 讨论应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激活思维, 引导学生探究创新

激活思维, 引导学生探究创新, 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核心环节。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归纳总结的过程, 是一个集体释疑的过程, 是一个勇于尝试, 大胆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首先, 教师结合黑板板书, 系统地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强调重点内容及难点部分。

其次, 教师结合学生掌握情况集体释疑。教师对学生自学讨论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认真解答。先查清问题所在, 然后分析引导, 让学生清楚明白。如人教A必修4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已知e1, e2是两个不共线向量, 且若A、B、D三点共线, 求k的值。

学生在初解这类题时, 对条件“A、B、D三点共线”没有疑问, 或或, 但是, 对于条件“e1, e2是两个不共线向量”无从下手, 造成死题。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引导, 找出原因, 及时组织“专家会诊”。

方案1:用类比的方法求解。

如:a, b是有理数且, 则有2a-b=5, a+b=0, 求得a, b的值。

同样由得2e1+ke2=λ (e1-4e2)

所以λ=2, k=-4λ=-8

方案2: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由得2e1+ke2=λ (e1-4e2)

∵e1, e2是两个不共线向量,

解得λ=2, k=-8。

最后, 教师出示尝试练习。学生能尝试, 尝试能成功, 成功能创新。由此可见, 充分相信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尝试练习根据需要可以是一组也可以是两组或三组, 但是要注意尝试练习的“四性”, 即层次性、递进性、互补性、强化性。

尝试练习 (一) , 可以安排课后练习, 让学生对照课本自己解决。一者让学生熟悉课本理论, 二者让他们增强信心, 为后面的尝试练习作好知识上、心理上的准备。

尝试练习 (二) , 要有点难度, 有点新意,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组练习基本上是课本知识的变式练习或灵活应用。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独立求解, 一部分学生经提示后也能求解。尝试练习 (二) 的处理, 学生演板效果较好, 通过演板不但可以发现学生解法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可以给其他学生以提示。演板结束后, 由学生点评, 教师总结。

尝试练习 (三) 是依据练习 (一) 、 (二) 学生掌握情况及书本理论而定。它所涉及的题目综合性较强, 较接近高考题目。对于这种练习要求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问题, 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寻求解题的方法与途径, 然后找学生板演, 其他学生或看或练习, 最后由教师总结解题方法、规律, 学生整理。

总之, 经过三年的试验, “自学·议论·探究”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融洽了师生关系, 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大大提高了课堂授课质量。

自学探究 第7篇

一、详细考查,合理分层

在实施“自学探究,分层指导”教学模式之前,首先一定要将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数据资料进行详细考查,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 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中差搭配的原则编排。这样便于学生互助互学,同时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取。

二、分层备课,目标分层

改变过去“一锅煮”的做法,对学困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学困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 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新课标的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

三、面向全体,分层施教

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 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补差”。

1.分层质疑、启发思考。将知识分成若干个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探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

2.分层辅导、培优补差。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学困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 差错超前抑制,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3.查漏补缺、分层考查。过关考查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 实行分类考查。根据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时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4.形式多样、分层评价。考查之后,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拼搏。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差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效果一定能好起来。

增强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8篇

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接收来自各种途径的信息,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怕老师提问 ,在心里设 置了心理 防线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是无法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笔者是这样做的: 融洽与学生的关系,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主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有了问题,学生的探究才有方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创设问 题情境 ,引导学生 通过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来进行学习 ,让学生在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实现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到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转变。

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时,笔者出了下面这样一道应用题:爸爸体重60千克,比小明的体重多1/3,爸爸比小明的体重多多少千克?题目刚写完,马上有学生回答说:60×1/3=20千克。此时有学生赞同 ,也有学生反对。笔者没有及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统—了认识,一致认为上述解法是错误的。这时,笔者再鼓励他们再想想应该如何改正。问题进一步深入,最后经过点拔,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三、指导学生看书的方法

看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他们还没有掌握正确的看书方法,使得看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指导看书的方法至关重要。笔者是这样做的: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书本上的内容,大致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遍要仔细看清楚书本上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数学表达方式,并抓住重要的词和句,理解概念和定理的确切含义。第三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内容表述出来。

例如,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看书知道什么叫比例;其次再读一边课本,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再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比例及其性质;最后让学生做课后习题1、2。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所学内容,而且在此过程中还增强了探究意识,提升了探究能力。

四、培养质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许多教师都因为其难以驾驭而很少或不敢设置质疑环节。于是, 课堂上出现的还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被动地围绕教师转这种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1.培养良好的提问习惯,使每一位 学生都有“ 站起来提 问”的权利和机会,要善于捕捉“学困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闪 光点”,不断训练 和提高他 们的质疑 能力。2.把握质疑问难的时机。可以放在新授课结束后的巩固,也可以在课堂预习时进行。通过学生质疑,教师就能多方面地捕获到反馈信息,并据此调控、优化教学过程。3.围绕教学目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 ,实行有效 的范围控 制 ,使学生明确质疑方向。

自学探究 第9篇

在初中英语新课程深入改革的形势下, 教师们应有意识的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 在注重传授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工作。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 其词汇量每天都在更新。我们需要自觉学习与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以下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进行探讨。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英语学习作风, 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有计划的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首先, 重视学生标准发音和正确发音的习惯培养。其次, 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即让学生多练习写字,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书写英文句子, 避免汉字书写句子的出现。再者,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英语听说的习惯。即让学生多听、多说, 使其掌握正确的听说技巧, 从而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最后, 加强培养学生阅读与背诵课文的习惯。让学生更多阅读、广泛阅读及快速阅读,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提升其的朗诵水平。除此之外, 学生还应养成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 因为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 才能更加自觉的学习, 避免两极分化。

三、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英语的方法

通常而言:“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这正好体现了自学的重要性。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对此,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习方法的有效与否, 直接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积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具有规律性的知识。比如, 词语的构成、拼读规则以及语法等知识的总结。当学生学习和掌握词语的构成后, 可快速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如见到like, 便能联想到likely、unlike等词语, 从而加深对单词的记忆。而学生学习和掌握词语的拼读规则后, 也能根据单词的读音规律自觉拼读整本书的单词。第二,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英语工具书。英语词典是学生常用的学习工具, 可帮助学生查到所需的单词。第三, 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及复习课文知识, 巩固学生的学习记忆等。教会学生自学英语的方法, 有利于提高其的学习效果。

四、在课外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 教师应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利用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此, 教师可构建一个利于学生学习和交流英语的场所, 比如英语角, 为学生提供练习和交流英语的环境, 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英语交流的兴趣。除此之外, 学生自己也可利用业余时间多看、多读有关英语的书籍或知识讲座等, 不断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此有效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

五、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自觉参与学习探究, 养成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而课堂正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的重要场所, 学生应主动学习知识, 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此外,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我们教学的目的, 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减少其的依赖性。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精心设计独具一格的教学活动, 以此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 引用例句“what were youdoing?”, 教师可通过表演、游戏或者对话的形式展开情景教学, 讲述“now”与“just now”的区别使用和其所代表的意思。通常老师问“what are you doing now?”, 学生便会答:“I’m reading now.”而当老师问“what were you doingjust now?”, 多数同学可能答:“I’m reading just now.”该种问题是错误的。此时老师应解释“just now”代表过去的意思, 意为“刚才”。虽过去和现在的进行时结构均是be+动词ing。但“is或am”的过去词是“was”, “are”是“were”。对此, 学生应答“I was writing just now.”可见, 活动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掌握新知识。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是一项逐步递进的过程。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促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得以真正体现。另外, 我们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 不断创新教学活动, 以此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摘要:所谓自学能力, 是指学生本身能够自觉和有目的的学习知识, 获取信息及掌握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中学英语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势, 必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挑战。因此, 我们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下面就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海清.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 (02) .

[2]华茵.浅论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 (06) .

自学探究 第10篇

程,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

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

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

式,有意識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

和交往技能。基于此种认识,我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自学

探究一合作解疑”这一教学模式不断摸索尝试,获益匪浅。

一、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语文的听、说、读、写技能,交流、思维、学习和表达

技能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技能。而获得和运

用这些技能则主要靠语文实践。因而学生必须要亲历读书、说

话、观察、思考、习作等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从而使之在语

文实践中得到锻炼,进而掌握这些本领。

2.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为“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自能”学习的机

会,即自读自悟,自思自语。

3.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

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

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珍视学

生的独自阅读体验,真正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

二、实践模式的基本策略

1.构建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学渴望。师生交往互

动要求教师以真正的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

实现在课程生成环境下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

话”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给予的权力”。比如某篇课

文的范读之前,师先指一名朗读较好生读,之后师说:“你

读得真是太感人了,我也想试一试好吗?”于是师读,当然师

对教材理解、把握要好于学生,读的也就更加声情并茂,刚一

读完,学生立刻说:“老师您读得更好!”“哪些地方好?”

学生们便七嘴八舌纷纷模仿几句,老师针对自己的不足的地方

就说:“其实我刚才这一句读的不够好,你们还给我留面子。

来,谁再来跟我比一比。”不用师再提任何要求,范读的目的

已达到,学生急于也要露一手的渴望立刻被激活。

2.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空间。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把课

堂还给学生,当然要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一

堂课约用15—20分钟让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边查阅词典、参考

资料,边向他人请教,使自学探究落在实处。此外,语文学习

有着课内课外广大空间。阅读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40分钟。课

前做好预习,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课后阅读文本基础

拓展性资料等,用以弥补阅读课的时间、空间的不足。

3.遵循“相近”原则,师生共同探究。无论从智力因素还

是非智力因素看,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当正视这个

事实,并且应在教学中予以重视和区别对待。我在阅读教学实

践中发现学困生与学优生沟通起来比较困难,无论在认知上还

是在交往上很难和谐,于是我采用“相近”结合原则。

小组合作,自愿组合:小组合作探究,不是硬性划分,而

是以学生自愿组合,人数不限。这样学习水平相近,兴趣爱好类

同的学生在一起,讨论起来有共同话题,使学生都能在自身水平

上得以相应程度的提高,学优生更加有创新,学困生也能体验到

成功的喜悦,杜绝了学困生只是学优生的听众、服从者的弊病。

教师是顾问,是裁判员:老师以一名顾问的身份被邀请参

加小组合作,哪一组都可以请“顾问”指导,这便于教师随时

发现学生共同疑难,随时调整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当有

些问题争执不下,也可以请老师来裁判,当然,一堂课最后的

总结也只有教师有裁判权。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既保持了必

要的权威,又以一种合作伙伴的平等身份与学生交流。

4.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授之以法。在信息化的时代,掌握

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至关重要。在

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策略和

方法。例如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简要归纳、概

括讨论要点,理清概念。使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构建知识,培养

学生研究,探索,创造的态度和方法。比如预习一篇课文:

(1)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解决疑难并给字组新

词。(2)查背景资料,相关信息材料收集。(3)找出文中词

句。(4)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在读后写几句读后感悟。让学生

在预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自主读书的本领。

5.收放自如,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指要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但绝不是放任自流,失去约束。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组织者引

导的作用。应做到如下几方面:备课要充分,要运用多种手段

调动学生各种感观,使之有兴致追随于教师引导的程序,进行

自主一合作探究过程。要有机智幽默的语言调剂。营造轻松愉

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劳逸结合,以免注意

力分散。面对失控局面,用巧妙手段恰当收回。例如放一段音

乐使学生逐渐平静情绪,或让某一小组鼓掌、唱歌转移学生注

意力,最终把学生吸引到教师的要求上来。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凤凰小学)

自学探究 第11篇

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的亮点在于转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 这也是地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根据中学生“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 借鉴了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思想, 按不同能层次循序渐进的原则, 把地理教学过程分为“自学、讨论、应用、评价”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主见的开拓型人才为目的。下面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为例, 说明具体做法。

二、实验内容

(一) 自学阶段

新课程改革后, 地理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文并茂, 文字精简, 学术味淡化、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了;大量地理图释、对话、组照、组面的运用, 使教材更加引人入胜;学生化的语言使教材有了亲切感;“活动”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引学生切实地成为地理教学的参与者。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材提出富有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和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 设置悬念, 创设情景。学生在自学阶段, 教师可列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由识记能力的各类题目组成, 例如“什么是农业?”“农业生产具有哪些特点?”“影响农业分布的主导因素”。这些问题的多数内容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 有重点地读书自学, 边看书边思考, 边勾划重点, 这样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寻求问题的答案, 避免了中差生不愿读书、预习的毛病, 使全体学生了解教材的全貌, 感知教材的基本内容, 养成看书自习的好习惯。

二是理解应用类能力层次的各类题目。例如“我国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的分布位置。”“为什么南方人爱吃大米, 北方人爱吃面食?”“说出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内容。”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自觉思考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读图能力, 并着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归纳、比较和分析能力。学生也可以进行实际调查、走访、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 了解相关关信息。

三是由检测题组成, 用来检测学生臼学状况的题目。学生通过检测题, 可了解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 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 可以列出来, 等待老师讲解答疑。

自学阶段, 全体学生了解教材的全貌, 感知教材的基本内容, 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 明确本课学习的目的、意义与计划要求,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为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创设前提条件。

(二) 讨论阶段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但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讨论题纲, 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角度提出问题, (主要指学生在自学阶段独立思考的理解、运用能力层次的问题) 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 并在共同讨论、剖析重点、难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讨论可在组内, 也可在各小组间确立中心发言人, 展开辩论等多种形式。例如:“上海郊区适合哪种农业?”“学校附近农田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产出?”“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有哪些区位优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共同讨论, 互相争论,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个个觉得解决问题是自己的责任。激烈的讨论和竞争,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强化了主人翁意识, 培养了学生镇而不舍的精神, 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避免了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 满堂灌, 只注重知识不注重能力而形成的沉闷的课堂气氛。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资料传授怎样获得答案的必要途径和基本方法,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并适时对讨话啊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 学生从教师适时引导、评价、提供正确的结论,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揭示获得正确结论的规律和方法, 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如发现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不牢, 因而无法进行讨论时, 应及时采用谈话式或其它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和点拔或重点讲解, 这样通过信息再反馈, 调整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教材掌握地理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三) 应用阶段

应用是在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知识之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解决评价实际问题, 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并培养应用地理知识和初步创造能力的过程。例如“农业生产活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应采取哪此措施?”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应用阶段, 也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由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布置思考题, 使应用扩展到课外。

(四) 总结提升阶段

总结提升阶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教学双方积极通过小结、检测获得反馈和矫正的教学阶段。评价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引导小结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 同进根据信息反馈, 及时纠正学生的偏向, 以保证教学效果。

上一篇:南方校园下一篇:防雷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