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能力论文范文

2024-03-19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1篇

自学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显的十分必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各科教学中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学时创设化学学习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他们学化学的兴趣。

首先,在开课前给学生展示化学为人类服务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自己的衣食住行用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这种先入为主的感知,理解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化学家的创业史,提高学生对化学课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第一课的地址选在实验室,边做一些趣味性实验,边展示、讲解部分贵重仪器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并适时让学生亲手操做,能够强烈刺激感官的简单实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欲望。比如,让学生做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看到现象后再滴加稀盐酸观察。学生会非常好奇,又非常疑惑,特别急于知道答案。

最后,在教学时采用先易后难、先慢后快等教学方法,及时补差并结合增开演示实验,利用挂图、录像等直观教学不断强化,巩固兴趣。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总结笔者感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鉴于此,笔者进行了满分卷的使用探索。具体做法是:刚开始学习时,不断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他们的成绩会很好,趁此大大表扬他们,这使得他们也乐学;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断地编出类似的试卷,利用10~15分钟进行测试,学生的成绩当然也非常好。这样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又使学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会日渐高涨,学习化学的兴趣便得以巩固了。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读。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化学课的阅读方法可分为通读、精读、选读、对比读。对重点、难点部分还会让大家齐读,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在学生阅读化学书之前,先给他们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读书的欲望,然后示范、剖析教材中(特别是概念)的术语、知识点,这就是“扶上马”。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可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化学变化;二是参加反应的物质;三是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三者的关系是只有符合化学变化才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只有参加反应的物质才能有质量不变。通过这样的剖析,学生就可以逐渐找到读书的门路了。

待学生初步具备读化学书的能力后,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阅读前,先提出阅读的重点和目的,并比较全面地拟订阅读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读懂、读会。这就是“送一程”。阅读这一环节,不仅新授课可以用,复习课、实验课都可以用,可以贯彻化学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是记。“好脑筋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强调了写的重要性,记笔记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既能有效地积累知识,同时又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知识零散并且繁多,这就需要学生很好的整理,有条有理的记录记忆,笔记满足了这些要求。

再次是练。练即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教学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课堂上所讲的学生都能听懂,一旦做题却往往不知所措,产生教与学两张皮;教材上没有明讲的,练习中偏偏会出现,产生对编写的质疑;教材阐述得肤浅的,考试题的难度却很深,产生对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这就折射出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必要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要反反复复不断的练习巩固。让学生自备改错本,将自己考试、练习中出错的题目自己进行更正,并时常进行翻阅,学生收获很大。通过练习,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运用能力。

最后是做。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是直接获取化学信息的重要途径。它既能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比拟的,他的自学能力也在无意识中得到提升。

总之,在学习中只有学生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好成绩。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不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好成绩,还会给他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当前的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升级创造了条件,但目前我国对信息技术课实施小班化教学仍然属于探索阶段。该研究以云南某中学为例,从信息技术实际课堂出发发现问题,并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思考如何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更有效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小班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Key words: Small class;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

1 緒论

1.1 信息技术课小班教学的个人见解

我认为对于小班化教育和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理论不能仅仅只是思辨的理论,更应该是实践中的理论,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理论上的“应是”研究,但也要看到,就研究的更深层发展以及实践的推动力来说,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显然缺乏说服力和进一步发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1]。通过对云南某中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情况的观察,初步发现该中学小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其次是教学的内容单一。教学方式的单一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疲倦且注意力分散,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的单一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一律使用课本上的案例,内容不生动、不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枯燥,而且失去了个性发展的机会。这两个问题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虽然是在小班环境中进行教学,但完全没有发挥出小班的优势,且预期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将从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2 信息技术小班教学问题研究

2.1 小班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2.1.1 设计依据

1) 教学的需求

教学需求源自于学生已有能力水平和预期要求之间的差距。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需求从学生已有的水平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为教学设计确定方向,通过具体的方法策略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预期目标。

2) 学习者分析

在本实验进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Excel的基本操作,包括对文档的保存、关闭、数据的输入和使用公式对数据进行计算。在本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程度和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三方面的具体数据,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分析为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学生前测成绩分布如图1所示,4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说明这部分学生对Excel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兼顾这部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80分以上的学生只占极少数,可设置少量的拓展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70-79分数段的学生在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还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有一点了解,在分小组教学中,应当将这部分学生在各组均匀分布。其余几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相当,共约占总人数一半,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应当以巩固基础知识为重心。

通过对学生兴趣程度的把握来设计课堂教学中案例,具体情况如图2。

如图2所示,半数左右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一般感兴趣,在设计中应当考虑如何调动起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21%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这部分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相对较高。剩余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或无所谓,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教学案例入手,设计内容有趣生动的案例来吸引学生注意;也可以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将不同兴趣程度的学生分在一组,由较感兴趣的同学感染带动不感兴趣的同学。

此外,本研究中还对学生认为的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做了调查统计,如图3所示。 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方式,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小组学习、自学和与同学讨论也是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上述几种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适当考虑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兼顾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3) 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差异,对全班学生采用统一方法和要求,小班在这种情况下仅体现班额人数的减少,并未真正发挥出小班的特色和优势。教学形式上,依然是教師讲授、演示操作,再由学生练习实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本文从现实教学问题出发,结合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况,实现信息技术课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优势。

4) 理论依据

目前在小班化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学设计来解决似乎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所以本研究将从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从课堂教学问题出发,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具体分析,设计适合于小班并能提高教学效果的信息技术课。

2.1.2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参考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目标或者从以前的教学活动中的情况来确定,包括反思性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反思。教学目标根据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要求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在知识技能上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函数求最值和均值、能够设置单元格小数位数、能够设置货币符号;在过程方法上,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能够清晰流畅的表达自己观点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运用Excel处理数据,并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的双重性。

2.1.3 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学习导入部分显得尤为重要。有情景导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不再是单一的课本习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1.4 自主协作学习,教师组织引导

设计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情景任务,其间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的角色并非课堂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使课堂分为更自由活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2.1.5 强化练习设计,促进小组合作

根据不同学习者设计不同强化练习,且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方面满足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2.1.6 具体设计方案

本研究选取Excel作为实验教学内容的主要原因是与该中学的教学进度相一致且Excel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属于较难内容,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学生已知水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教学分为导入、小组学习和展示交流三个部分。

1) 导入部分以“猪八戒卖西瓜的故事”为情景,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基础任务:求最值和均值、设置小数位数以及设置货币符号。这一步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情景任务后根据个人喜好或需要选择强化任务完成,此过程中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 最后各小组完成所有任务进行展示交流,具体述说自己在完成的任务的步骤和过程中有操作失误的步骤,以学生自己出现的问题来引起学生反思,总结学习中的易错点。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且采用了分层教学、小组讨论等适合于小班教学的方法,内容有趣味性,兼顾了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了小班教学的优势。

2.2 实验实施过程

2.2.1 实验前侧和分组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首先对两个班级的进行了学习情况前测。再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整理,算出班级平均分。利用Z检验对两个班级的前测平均分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丨Z丨=1.22<1.96,因此p>0.05,因此两个班级平均分数结果差异不明显。根据此结果,可以认为两个班级的学生学科背景和预备的知识水平无显著差异性,或者说两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初始水平的基本情况是相似的。课堂教学分组中,可以根据前测结果进行分组。

2.2.2 控制实验情景

在教学实践中,实验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为了提高实验结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必须对实验情景中的无关因素进行一定的控制。为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本实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不告知两班学生将要进行的实验。

2) 同一个老师对两个班级进行授课,授课方式不同。

3) 使用前后测实验设计,避免学生的原有基础能力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此外,在实验阶段结束后马上进行后测,降低遗忘、练习等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

2.2.3 实验后测

小班化教学中采用的分层教学和小组学习的形式要求不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的变化。因此不仅需要传统的教学笔试,还增加了其评价方法:如调查、观察、访谈。鉴于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和测验方式也是多样的,考察实验效果应从多个维度进行。其中包含:笔试成绩、观察、访谈。

3 实验结果及评价

3.1 笔试结果

在展开教学之前,以Excel基础内容为考试范围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前测,测验时的两个班使用相同的试卷在相同的时间进行,测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无显著差异,表明两个班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水平差异不显著,或者说两个班级的学生初始水平的基本情况是相似的。

经过教学实验之后,实验后测在学生结束课程规定内容的学习之后立即进行,同样,两个班级使用相同的试卷在相同的时间进行。实验后测与实验前测采用同质检测,即采用的也是Excel的基础内容测验,且难度和体谅都与前测大题相同,后测试卷见附录4,之后统计每个学生的后测学习成绩,算出每个班的成绩平均数,再对后测的两个班级成绩平均数进行显著性检验,见表2。

类似地,由以上的结果分析可知,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作业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后测成绩显著地优于对照组的成绩。说明和单一不分层的教学方法相比,分小组分层教学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成绩,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

3.2 观察结果

观察主要是教师教学进行的同时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包括参与程度、课业完成情况等活动,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学习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通过观察发现,在实验班中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学习,而在对照班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仅参与度不高还缺乏积极性。在实验班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明显多与对照班,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教师不能同时兼顾到多个小组多个学生,不能同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因此有的学生会产生降低学习的兴趣。如表3所示。

3.3 访谈结果

依据事先擬好的访谈提纲在后测结束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较为严密的结构性访谈,我分别从收获和不足两个方面来阐述访谈所获得的结果:

3.3.1 收获

1) 学生反映分层教学的方式在做练习时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情况选择练习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学生的自信心;

2) 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增多,学生发现团队一起完成任务比一个人完成要轻松;

3) 学生反映在新课的学习中,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混合更容易接受,且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单纯的教师讲学生练更愿意去练习巩固。

3.3.2 不足

由于学生反馈比较多,有时候老师不能及时给予回复,使得学生积极性受挫。每个部分的学习时间不好把握,时间太自由,动作比较慢的同学可能在下课之前不能完成课堂任务。

4 结论

小班教学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相对大班而言小班的优势在于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而采用分小组分层教学的方法更够解决实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发挥出小班的优势。总结本研究的结果与讨论,可得出以下结论:

1) 采用分小组分层的教学方法在小班环境中是可行的,同时也是有效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2)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采取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时不再是等待老师给出解决办法,而是和同学或老师讨论。学生不仅信息技术课程的成绩得到了提高,而且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各种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尤其是信息素养的提高,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更快实现。

3) 建议该校在小班化教学中注重考虑学生差异,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更有效的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 董蓓菲.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公平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24-37.

[2] 曹萌.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 董顺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究[J].未来英才,2015,14(3):187-203.

[4] 张敏,孙晓平.小班化教学方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J].金田,2014,6(17):209-324.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3篇

1 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书,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通过解决问题, 达到学习的目标。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语言简练, 叙述严谨, 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 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 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 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 学习“二次函数”这一章的前一天, 我布置这样一个问题:要用长20m的铁栏杆, 一面靠墙, 围成一个矩形的花圃, 怎样围法才能使围成的花圃的面积最大?这样使学生觉得学习二次函数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从而就象“磁铁”一样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学生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另一方面, 提出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的新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如在学习“同底数幂的除法”时, 总结出公式后,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要说m>n呢?如果小于的话会怎么样?如果学生能想到这里, 我想他对于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所以, 通过以“疑”导读,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2 以“议”引读

以“议”带读就是读读议议, 议议读读,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 提高认识, 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 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 从多个不同的侧面, 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 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例如, 初中数学“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教学, 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 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 交流一下对“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中如果式子m (a+b+c) 中m表示的是一个多项式怎么办?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 我马上组织学生再一次深入地阅读教材进行讨论研究, 结果通过研究讨论, 大家不仅对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有了很好的认识, 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3 以“竞”带读

以“竞”带读就是在学生自学之后, 对其自学情况进行检验, 以成绩的优差激励、带动学生学会认真看书、积极思考。针对我校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分层训练, 跟踪指导”——分层训练, 我是这样做的, 对于书本上的练习题和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 可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制定A、B、C三组练习题, A组是必做题, 题目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 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B组是简单的综合题, 题目条件稍复杂, 既有保证学生掌握“双基”和稍高要求的习题, 也有部分综合性强或含有一定解题技巧、探求最佳解法的练习, 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做, 其余学生选做;C组是以灵活运用为主的综合题, 涉及知识面较宽, 解题的方法具有一定技巧, 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选做。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鼓励更多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A类题做对60分, B类题80分, C类题100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学习活动和认真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

4 以“改”促读

以“改”促读指学生在当堂测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先进行自主思考后独立改正, 教师再进指导的过程。这一做法, 督促学生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才能解决自己出现的问题。这样即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课后反思, 又达到了学会并运用知识的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在这一方面, 我通常采取学生个人独立改正, 在改正过程中, 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再给予指导。在实践教学中, 我发现这些方法都比较得当, 效率较高, 不仅学生成绩上升, 而且自学能力也有所提高。

总之, 培养自学能力有多种途径和形式, 它们之间是相互交叠和重合的, 但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教材既是教师从事教育的载体, 更是学生学习的载体, 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的载体。此时, 教材就是一个可以伸出许多“触角”、可以多方位辐射的“动态”载体, 通过这些“触角”, 教师可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学生也可以接触和了解到更多更广的知识。

摘要:当今社会, 学会学习和学会生存至观重要, 本文就当前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4篇

多年教学经验证明, 自学能力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2001年7月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中没有把‘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的首位, 而是强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由此看来, 自学能力比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更为重要。因为在新的世纪,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知识革新极为迅速, 计算机网络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受教育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 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必将成为教育的空间和阶段。因此, 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因此,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可是, 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就要展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指导, 帮助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1) 对学生进行认知策略的培养。

学习是一项很艰苦的劳动, 只有动机明确, 肯下功夫的人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另外学习者必须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 驾驭整个学习过程。因此要自觉地制定学习计划, 实践学习计划, 进行学习评价, 这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教师要让学生便客体为主体, 除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以外, 还要阶段性地给学生提出合理的, 有挑战性的目标, 并帮助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进行实践并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要求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能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主动参与分析, 推理归纳等认知过程, 主动寻找或创造机会, 进行语言交际训练, 主动做好预习、复习工作;主动拓展与语言学习有关的知识, 并能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进步情况。

(2) 情感策略的培养 (如减低焦虑, 自我鼓励等) 。学生受到挫折, 易产生急躁情绪或焦虑感, 直接影响英语的听说等各项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训练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减低焦虑, 自我鼓励。教师应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 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大胆参与交际, 积极与人合作。久而久之, 会养成良好习惯, 从怕说到敢说, 从敢说到想说、主动说。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培养意志和毅力。

(3) 社会策略的培养。社会策略指的是善于质疑并寻找机会与英语的本族语者接触和具有文化意识等。我们有些学生虽然学习勤奋, 但很少提出问题, 很少与别人讨论, 更缺少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他们只能说是对这门外语的语言知识有所了解, 但缺乏后劲, 语言学习进展缓慢。因此, 必须要培养他们善于质疑, 主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求助与他人等学习素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创造机会, 有意识地指导、鼓励他们主动求知, 积极锻炼自己。如把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变为由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或设计问题。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 能够吸引学生自发的,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和他人的合作活动中来。时间长了, 便会逐渐养成这样的行为习惯。平时多鼓励教育学生, 告诉他们养成这种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让他们自己具有积极的态度, 还要营造一种运用外语的氛围, 如碰上同学和老师主动用英语打招呼, 在班里常用英语与同学会话等。如果有可能的话, 更要鼓励他们多与英语的本族语者进行交流。另外, 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社会建构、政府职能、科技教育等。这可以通过看录像、看电视、听讲座、阅读有关的书报杂志等来进行。重要的是要指导他们主动地、有选择地做。

(4) 一般认知策略的培养。即学生的推理、分析、概括和操练等能力。这些能力与个人的学习任务更为直接相关。在教学中, 也要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培养了以上几种学习策略, 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些素质的培养, 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具备了这些素质, 才会以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学习英语。而培养学生这些素质, 离不开教师对课堂内外的精心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广泛的学识, 这就对广大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只有尊重和热爱学生, 把学习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全面施教、整体育人, 发展学生健全的自我认识, 优化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结构, 变传统的、只重视认知的教育活动为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 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搞好英语教学。

摘要: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 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 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 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因此,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们就需要培养能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自学能力,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兼中.外语教与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

自学能力论文范文第5篇

1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必要性

在《小学生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小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其实早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指出了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以及在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任务。除此之外,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就必须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方法

2.1 用兴趣引导学生自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推动学生更好地去学习,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从兴趣入手。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出发点最为直观的便是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有多少,因而在这一时期通过用兴趣去引导学生主动自学, 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 兴趣来源于后天的感知, 而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利用相应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小学生们活泼好动,对未知的生活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丰富教学方式, 让学生感受一个不一样的课堂。比如在教学前,利用图片、故事、动画等引出课堂内容,形象的图片、生动的故事、五彩的动画,总会不由自主的吸引小学生们的注意力;在教学中,穿插成语接龙、击鼓传花、拼字游戏等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除此之外,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美文,让他们在欣赏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应该是单一的课堂学习, 还应该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来装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会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班级内定期组织与语文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故事接龙比赛、文化名人故居参观、灯谜会等,都会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让他们在游戏中收获快乐与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自学能力。

2.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自学能力, 应当在一个广阔的、立体的智力背景下进行。这个背景越广阔,学生学起来就越能左右逢源,灵活自如, 就会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进而构成丰富的联想、类比和假设,甚至顿悟,获得某些全新的认识。[1]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之上的, 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生们的情绪是容易受到感染的,在不同环境下,他们的学习状态也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感染,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在现有的教育现状下,教师常常为学生们安排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等,课堂时间也全部用为讲解与练习了,而没有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可以自学的环境。学生们整天都在忙着去完成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各种各类的辅导试题,以及参加各种辅导班,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们自顾不暇,更别提自学了。想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自学的时间与环境。

2.3 教给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条件与关键所在。如何指导学生科学的自学? (1)要让学生做好自学的准备;自学的准备有知识准备与时间准备两方面,自学之前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具备自学的基本能力,即认识字、理解句意;而时间上,学生应该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进行自学,并有足够的时间去自学,不能在自学中学不透,学得只是一知半解。 (2)要让学生掌握科学自学方式 ;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一步一步来,就如学习课文而言,学生要先预习课文,从宏观上理顺课文, 再要深入品读课文,领悟课文重点,接下来解决课文学习中的疑惑,通过请教同学、提问老师、查阅资料等方式,在基本学习完整个课文之后,就可以来通过课后练习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此循序渐进的方式,会让学生由浅入深的逐步深入学习,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让学生有计划的学习;自学是小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要想让小学生的自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就要让学生有计划的去学习。让学生对每天的学习内容合理安排,今天要自学哪一首唐诗,学到什么程度,明天要自学哪一篇文章,要理解几个段落的段意,都是应该合理计划进行的。

2.4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 ,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就像点,自学习惯就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一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2]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有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就是让学生在做作业时,主动思考,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后,积极检查;良好的记笔记习惯,是让学生学会摘抄、剪辑课外阅读笔记; 培养使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内外,而应该学会课外自学,而工具书就是他们学习的最好助手。

摘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致力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倡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学习。

上一篇:自营经济论文下一篇:自我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