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管理模式范文

2024-05-06

G管理模式范文(精选12篇)

G管理模式 第1篇

G公司强化经营计划管理目的在于, 使企业各级单位均积极介入经营计划的制定过程, 根据公司整体目标, 确定具有挑战性的, 并且是可以达到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计划, 形成各层级之间的“管理合同”。

通过经营计划管理的延伸, 使公司的主要经济活动都能够以量化的数据形成具体“业务计划”。经营计划管理的原则是“突出业务、协同预算、资源优化、过程控制”, 使经营计划能够涵盖公司业务运营流程的各主要环节, 贯穿于公司营运活动的始终。突出了业务活动“资源量”的经营计划, 不仅延伸了经营计划管理职能, 同时还满足了公司精益管理的要求, 也为“预算管理语言”和“业务管理语言”搭建了“共同语言”的沟通平台。

G公司经营计划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自上而下制定目标, 自下而上制定行动方案, 在执行过程中考核、修正、改善, 从而推动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一、G公司经营计划管理体系构建

G公司经营计划管理体系不是简单地将各专业计划进行汇总, 而是从公司的全局出发, 对公司未来一年各类计划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管理的一项工作。

G公司经营计划管理改善途径,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内容上。要突破原来的仅仅收集数据资料编制计划指标而无反馈、无监督、无协调的老路子, 要突出“信息支持、计划编制、计划监控”三个系统, 组织好“分析、决策、执行、监督、考核”五个环节。使计划管理既能反映企业经营状态, 又能将企业决策贯彻到每个员工的行动中, 从而使计划管理能统驾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2) 在方法上。放开视野, 多角度地找出影响企业计划的内外因素, 吸收先进企业计划管理经验, 大力采用新标准、新方法;提高计划管理的灵敏度, 变静态计划为动态计划, 采用滚动式计划期, 定期修正、调整企业计划, 使企业的计划始终能跟上市场变化的需要。

(3) 在范围上。突破“单一计划”的老路子, 向企业“全面经营计划”转换。计划范围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生产运行过程, 而且要包括企业外部流通过程。构建科学的计划指标体系, 加大外部市场信息含量, 除了“气量、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等常规指标外, 要围绕“市场开发-工程运行-客户服务”的主线统筹安排, 全方位地进行经营平衡, 以免顾此失彼, 影响企业总体计划和绩效的完成。

G公司经营计划管理体系优化充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的目标管理、量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 提出以企业日常管理指标体系 (经营计划管理指标体系) 为“纲”, 建立经营计划闭环管理模式, 即将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全面预算、经营统计、业绩分析、绩效考核六项工作联系起来。在这个经营计划闭环管理模式中经营计划 (反映指标的物质量目标) 和全面预算 (反映指标的价值量目标) 是指标管理与控制的源头, 经营统计是对指标过程管理的反映, 业绩分析和绩效考核是对指标过程管理的反馈, 形成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指标的全过程、闭环、精细化和持续改进的管理, 对公司整体生产经营进行掌控。为了更好的实现各类重要指标信息的集中管理, 建立企业计划控制决策支持系统, 对各类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统一口径管理和集中共享, 打造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信息平台, 同时为公司对标工作服务。

二、G公司经营计划管理的组织机构及职责划分

行政委员会是G公司经营计划管理的最高机构, 承担以下职责:公司战略规划的制定;提出年度经营期望目标;召开质询会质询各部门和分公司的经营计划;批准年度经营计划。

企业管理部是G公司经营计划管理的主导机构, 也是下属分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机构, 主要负责:提出经营计划的制定工作并通知到相关部门;组织编写公司经营形势分析报告, 提交行政委员会作为制定年度目标的依据;参与分解行政委员会制定的年度目标至各相关部门或分公司;汇总整理各部门或分公司的经营计划草案, 提交行政委员会质询, 并参与质询;汇总和审核定稿之后经营计划。

G公司财务管理部主要负责:参与分解行政委员会制定的年度目标至各相关部门或分公司;对各部门或分公司的经营计划草案参与质询。

G公司投资发展部主要负责:编制下年度的市场规划;参与分解行政委员会制定的年度目标至各相关部门或分公司。

G公司职能部门经理和分公司总经理的职责:组织制定本部门或分公司 (以下简称单位) 的总体工作计划, 并分解到各责任部门及个人;把关和监督本部门 (单位) 经营计划执行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本部门 (单位) 关于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负责根据业绩质询结果进行计划改进, 督促其实施。

三、G公司经营计划书编制

(一) 年度计划编制前的准备

1、组织保证

设立公司级计划制定小组, 由G公司企业管理部经理任负责人, 财务部、投资发展部和各部门经理、分公司总经理组成。

2、时间保障

制定年度计划的工作, 最少要提前两个月开始, 这样就能按照上述流程来自上而下, 又自下而上的进行广泛讨论, 不断推演修改。

(二) 制定新年度的经营方针、重点

1、当年经营分析 (反省)

对G公司在本年度的经营管理成果进行盘点, 回顾当年业绩与原定计划及竞争同行的差距, 确认当年未实施的经营目标, 总结经验教训。从公司经营能力分析出发, 在强化经营能力的同时, 必须明确新年度计划的经营改善重点。

2、下年度市场规划 (市场策略)

通过分析市场情况, 包括内外部情况和机遇风险分析, 预测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 确定下年度的市场规划。

3、公司下年度的战略目标

综合以上分析, 对公司战略规划中长期目标要求进行回顾, 确定下年度的公司目标。

4、年度经营方针设定

行政委员会为下一年的经营管理设定年度经营方针, 并明确关注的重点, 明确“企业今后应该做什么”。

年度经营方针由四部分构成:目标;重点方针;具体的项目;组织机构方针。

新年度的经营重点方针以及具体的单元、项目是否能实现, 组织构成有很大的影响。组织构成必须考虑组织机构和适当的人事配置两个事项。

(三) 自上而下分解经营计划

企业管理部组织财务管理部、投资发展部将行政委员会制定公司年度经营重点方针及主要指标, 进行分解至各相关部门和下属分公司。

(四) 自下而上编制经营计划

各职能部门和分公司按照公司下达的经营方针和主要指标, 组织制定各单位年度经营计划方案, 提交企业管理部汇总, 并进行初步审核, 修改后提交行政委员会进行质询。对于分解的指标, 如果有部门或分公司认为达不到时, 请陈述理由, 一并提交质询。

(五) 经营计划质询

企业管理部将汇总的经营计划提交行政委员会, 并做好质询日程安排。在质询日, 各相关部门或分公司负责人列席会议, 对各经营计划进行质询, 对于没有异议的当场就确定方案。如果质询时有异议的, 在质询会上行政委员会与异议部门确定最终的计划。

(六) 修改异议经营计划方案

对于质询会上有异议的计划, 按照在质询会上最终确定的方案, 由相关部门对经营计划方案进行修改, 并提交企业管理部汇总和审核合格后提交行政委员会批准审批, 审批没通过继续修改直至通过为止。

(七) 经营计划批准、整理、分发

经过行政委员会批准过的各部门和分公司的经营计划, 由企业管理部整理成册后, 形成《****年度G公司经营计划书》, 发送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各职能部门经理和分公司总经理。

年度计划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重要的是要用“本企业的语言”把这些结果告知各计划单位, 以便于每个阅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计划书所表达的内容, 更好地开展计划编制工作。

四、G公司经营计划执行分析

(一) 经营计划执行分析步骤

G公司各部门和分公司负责人是本单位的计划分析责任人, 按照计划的时间安排, 各负责人安排相关人员对本部门经营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于按期完成的计划, 分析完计划完成的情况, 将分析报告提交企业管理部。对于没有完成的计划, 相关人员分析计划没有完成的原因,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然后提交企业管理部。企业管理部将收集到的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经营计划分析报告整理好后, 提交主管副总经理进行审核, 最后提交行政委员会审批, 并提出改进意见。经过审核和审批后的报告分发到各部门和分公司, 对于上阶段没有完成的计划各部门要按照提出的措施切实执行, 由企业管理部每周紧密跟踪监督实施情况。下一阶段考核时, 公司要对修改后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二) 经营分析结果应用

年度分析结果是下年度制定经营计划的输入之一。经营计划考核结果和G公司的KPI指标体系严密结合, 从而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水平。

五、G公司经营计划管理体系的成功保证

公司领导要以身作则, 以锲而不舍的强烈热情和使命感, 带领全体员工为实现经营计划而努力。管理干部要全身投入, 为了实施经营计划, 经营管理干部要率先起模范作用计划管理体系各个部分间强调相互的协调和平衡。同时, 经营计划要为全体员工接受, 使计划成为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目标。

以战略为导向的经营计划,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过程管理与集中管理, 使计划管理统 (下转第31页) 注意各层管理人员的创新思想。因为, 各层管理人员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新思维, 而且其创新思想必须得到上层管理人员的认可才能实现。故在这一阶段, 要特别注意沟通, 使组织成员的创新思想能被高层人士所了解。

第二阶段, 进行创新定位。在具有创新愿望的基础上, 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分析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确定创新目标、领域及程度, 还要根据条件, 确定创新的基本原

第三阶段, 形成创新方案。在这一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运用多种新方法和手段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创新构想, 并在创新条件、创新原则、创新目标等的约束下, 对各种创新思路进行比较、筛选、综合及可行性评价, 以形成一个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

第四阶段, 实施创新方案。这是创新行动的实质性阶段。创新的组织者在一定的创新目标导向下, 实施创新方案。这一阶段要注意, 同步创新条件的实现和主要的信息反馈, 以适时地修正创新方案, 确保创新的实现。

第五阶段, 创新的评价与总结。经过创新方案的实施, 创新的效果也日益显现, 这时应评价和总结这一创新成

五、激发创新思维观念

使企业的员工不断激发创新思维并不断循环的关键要素为如下四个基础要素:新信息、新知识网络、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未来思想。

过去, 企业员工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自己对某方面的兴趣或专业领域。而如今, 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 企业必须将信息网络进一步拓展到其他知识领域, 让员工在信息经济下接触到无限的不断更新的信息。

2、新知识网络

如果企业为了增加知识的多样性就对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就会遇到信息超负荷的问题。预防这种情况发生的唯一办法是, 创造属于企业自己的网络, 把在其他相关的知识领域中具有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人联合在一起。这些人清楚企业相关专业员工需要哪些信息, 而且能够在他们擅长的专业知识领域帮助企业员工过滤信息。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 企业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需要的时间完全取决于企业获得的支持。企业的知识网络将在开发创新潜力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接第25页) 驾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 针对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的业绩考核, 是以解决问题为根本出发点, 而不是解释问题和问责。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充分利用月季/年结算报告, 及时地对计划期中途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采取相对对策, 全面提升企业的分析和计划能力。

3、新的思维方式

通过吸取新的观点和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来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为了获得新的思维方式, 企业必须引导员工必须不断尝试新体验, 在新情况下和不同的人交际。这样员工的思想才不会僵化, 意见才不会单一。创新需要来自于各个领域充满活力的人所形成的新观点, 将它们一一联系起来就可以组合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想法。换句话说, 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电子大都市和“地球村”里的生活带给企业的优势和机遇。

4、新的未来思想

企业员工的智慧大多来自于过去的经验, 然而当未来与过去迥然不同时, 企业员工必须更多地依靠对“未来”的认识。对未来看得越深入越清晰, 企业员工就可以越准确地预见它的到来。因此, 企业必须引导员工建立一种未来思想以思考今后的走向, 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远见卓识, 不只是发展创新力, 也包括降低风险。

上述四项基础创新元素的获得同样需要一定的载体, 中国移动采用了合理化建议、QC小组活动等创新工具, 这些工具的使用逐渐引导员工从上述四个要素中获得更多的创新思维, 也保证将优秀、可实施的创新思维加以提炼应用的及时性。

创新管理能力的提升重在持续, 中国移动自2007年史无前例的将创新纳入KPI考核以来, 持之以恒的在各地开展创新活动, 创新成果的应用效果逐步显现。创新让中国移动在传统语音收入增加的同时数据业务形成规模, 创新让中国移动的运营成本不断降低。相信地市级移动公司的创新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将使这个移动的基层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强势地位。

摘要:企业经营计划管理是企业加强资源管理、调控投资规模、实现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管理措施, 是保证公司资产运营安全、经营管理有序、效益稳步提高的重要手段, 也是考核各级管理者的重要依据, 强化企业员工工作谋划意识和提高计划管理能力, 为公司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支撑。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G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实践为主线, 强调企业的计划职能, 确立经营计划管理体系框架, 明确计划管理与公司其他管理控制体系的关系, 规定经营计划编制和实施控制的管理流程、步骤。从而验证本文提出的经营计划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基本过程和具体方法, 说明该体系是切实可行的。

G管理模式 第2篇

开课时间:开课地点:北京

中软培训中心主要从事高端IT技术与管理类课程的培训,提供IT培训服务解决方案,成立至今已有32年,现有员工560多人,在全国12省市拥有14个分支机构,占地3万多平方米,是国内最早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教育机构,隶属于国内最大的欧美外包企业上市公司中软国际,

4月中软培训中心通过Oracle大学的严格审核,成立全国第5家OAEP,Oracle大学授权教育中心,面向的培训对象是企业和在职人员,

OAEP是甲骨文公司官方认可的教育机构,具有Oracle原厂的培训资质,可自主进行原厂培训的招生和课程交付;同时也是Microsoft、IBM、红帽、Cisco、Prometric和VUE等IT跨国公司授权培训中心和合作伙伴。

中心秉承着“高度源于专业”的服务宗旨,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广大学员的好评,至今累计培训和考试近50万人次,在国内曾多次被评选为“十佳培训中心”、“最具影响力品牌”、“IT培训服务专家”。希望我们的培训课程能为您带来帮助!

课程介绍

G管理模式 第3篇

摘 要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意识薄弱,教研团队的建设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政策的支持。“U-G-S”(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作为一种合作开放的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传统文化教研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U-G-S”模式下,开展建设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团队示范学校、网络教研平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梯队等工作以促进传统文化教研团队的发展。

关键词U-G-S 传统文化 教研团队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引导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核心任务之一。习近平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基本思路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自身文化的魅力,并提升青少年的人格品质,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1]。传统文化育人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这就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中也特别强调要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作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如果仅仅是各类教学研究成果的单纯消费者,会让他们逐渐丧失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降低工作积极性和后续的成长空间,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教师培养的恶性循环。因此,如果想让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应该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让教育教学研究成为一种生命状态,从研究中获得灵感,提升自我价值感,重塑教学形象和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并促进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本文将从“U-G-S”模式的视角探讨如何建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以促进传统文化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现状

一线教师应该拥有一定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层面,掌握更多、更有力的话语权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工作实然和应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1.缺乏传统文化教研的意识和氛围

“教、学、研”是现代教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结合才能构成现代教育的一个完整过程。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体系并不健全,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需要开展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但是中小学教师教研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较低,已经习惯了将自己作为教研成果单纯消费者的角色,普遍认为自己只是知识的传输者,教学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目前的传统文化教师师资队伍不健全,每个学校平均仅有1~2名教师,部分学校由语文、历史或者其他科任教师兼任,缺乏专业教师。再加上对传统文化教学效果的认可度不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无力、无心从事传统文化教研工作,无法在各中小学校形成开展传统文化教研的良好氛围。

2.缺乏传统文化教研的方法和指导

教学研究如果离开了专业的指导,缺乏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引领,就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研究工作就会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无法像传统的语文、数学等科目,可以在教研过程中得到本校或者邻近学校教学名师的指导。目前的传统文化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理解、教学风格、课程意识等方面都还很不成熟,仅仅将注意力放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授、完成硬性的教学任务上,对于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的提升缺乏关注能力,使得传统文化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停滞不前,效果差强人意。

3.缺乏对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开展的支持和保障

有学者研究指出:“一个国家与地区教育的好坏,关键的是政策的引导与法规的保障。”[2]虽然教育部下达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地方实施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地方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从招生、考核、评价等方面仍以成绩的提升为主要目标,没有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仍以兼任为主,没有专设编制,更没有对传统文化教研工作的配套政策制度及法规的支持。如此以往不仅无法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教师教授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反而阻碍了传统文化教研工作的开展,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U-G-S”模式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仅靠个别教师的努力,力量远远不够,需要社会有关力量大力协助,资源共享。而“U-G-S”是由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的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系统性工作,其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合作开放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合作过程中,三方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分享、资源优化,从而实现人的发展、组织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3]。这一模式对开展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U-G-S”模式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培养建立了一个生态系统

教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要持续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目前传统文化教学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的环境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才能为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按照“资源共享、目标一致、统筹管理”的思路建立传统文化教育“U-G-S”合作共同体,建立了“师范院校—政府—中小学校”之间的协同培养关系。政府发挥行政与管理优势和桥梁的作用,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为传统文化教师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搭建各种平台,将地方与高校优势资源予以整合,不仅可以资源共享,还可以形成全民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舆论氛围。高校发挥自身的研究和理论优势,提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育研究水准和学科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小学的资源优势开展传统文化师范生的实习工作,为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壮大储备力量,实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

2.“U-G-S”模式为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建设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变量,而教师参与高质量的学习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为有效途径[4]。“U-G-S”模式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搭建了一个向专家学者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专家队伍可以帮助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研究、课例研究等,提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咨询、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提高教育研究的能力。“U-G-S”模式下各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平等协助的关系,它改变传统的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教研机构模式,建立以促进传统文化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教研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发挥创造力,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实践,从而促进传统文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

三、“U-G-S”模式下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建设的路径

针对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存在的各种问题,在“U-G-S”模式下,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促进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的建设。

1.建立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示范学校

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近代传统文化教育全面铺开起步较晚,目前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模式还处于探讨阶段,急需一个可以参考的范本。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让其成为区域中其他学校前行的路标和发展的样板。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尤其是农村学校,示范学校具有可借鉴性、启迪性和可仿效性[5]。在示范校建立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工作站,将传统文化教研团队的建设具体化、实践化,同时以示范学校为核心影响周边学校,起到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工作站由政府提供政策、经费支持,学校提供专门的场地、人员配置,高校提供指导专家。结合传统文化学科性质制定规章制度、工作计划,设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定期开展辐射周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研讨活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模式。与此同时在示范学校进行传统文化师范生的实习,以便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为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培养后备力量。

2.开展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

由大学、政府、中小学共同建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三大网络教研类型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积极协助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6]。政府组建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室,负责网络平台的统筹管理及后台服务工作。网络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板块:传统文化教育动态信息、专题讨论、问题呈现、在线课程、校本教程分享、传统文化课题申报等。这样可以消弱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扩大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开展的影响面,使信息的传递及时化,让更多的人受益。在这个网络平台里,各教研团队可将自身的研究成果在线分享,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需求,传统文化教研团队专家队伍根据网络平台中出现的问题,在线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指导、培训工作。

3.以师徒制的方式组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梯队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队伍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水平的教师组成。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队伍教研能力基础薄弱,教研思路不明确,他们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获得独立教研能力。“U-G-S”模式为传统文化教研梯队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由承担横向或者纵向传统文化教研项目的大学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主导者(师父),中小学教师作为协助者(徒弟)参与其中,逐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教研的思路与方法。其次,大学教师指导中小学教师申请相关课题,在课题的申报、实施、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予以指导。最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组建课题小组独立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大学教师辅助指导。经过一系列过程之后,将主导者的角色逐渐下移到中小学校,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逐步发展的传统文化教研梯队,使得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可以顺利持续地开展。

综上所述,组建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并保证其有效地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教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向的大背景下,“U-G-S”作为共同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一种合作开放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由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学校的教师在平等互助合作的原则下,以相互探讨、相互分享、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方式和理念,建立传统文化教师教学研究团队,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团队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4(4).

[2] 肖起清.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及建议[J].教育导刊,2006(1).

[3] 苗凤华.“U-G-S”模式实践过程中问题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

[4] 王凯.教师学习的生态转向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10(11).

[5] 邹新华.简论示范学校的示范要求[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1(11).

[6] 田娜娜.基于教师合作文化理论的网络教研平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黄伟伟(1983-),女,山东枣庄人,广东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肖起清(1969-),男,湖南浏阳人,广东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G供电公司绩效管理现状及改进分析 第4篇

1 G供电公司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G供电公司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绩效管理制度, 通过利用绩效考核的结果, 在全公司建立了一套“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实现现代化的、精细化的管理, G公司从现代管理要效益, 从精细管理要效率。公司通过完善与改进旧有的管理体系, 重新制定绩效考核制度, 力图解决公司长期存在的员工工作态度、管理流程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 目前G供电公司在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绩效管理体系方面, 还需要不断深入与探索, 绩效管理在部分环节形同虚设, 流于形式, 绩效管理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绩效管理的观念与认识有待转变

2009年4月开始, 全公司全面开展绩效考核, 绝大多数员工都认为, 这套考核制度基本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但是, 考核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要克服为考核而考核、为拉开分配差距而考核的没有目的和意义的考核。由于实行硬排名, 致使考核的人为因素增多, 使考核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 使参与考核的基层单位无所适从。

1.2 对绩效管理的传导机制不畅通

企业绩效考核的核心与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各级管理者以及员工等, 都能够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共同努力工作, 使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等一起承担压力, 使企业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围绕绩效考核体系规范的运转, 摆脱了原有的由领导者指挥或命令来推动工作的进行。但由于传导机制的不畅通, 企业并没有将战略发展的压力传输到每个员工, 转变成考核压力。同时, 过多的强调工作的客观原因, 而没有从主观上找原因。员工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还不够了解, 造成了员工对于战略压力的分担没有落实到位。

1.3 对绩效管理的流程沟通不足

现代化的企业绩效管理, 强调绩效考核只是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 应该是: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绩效改进的循环过程。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通过授权主管人员, 对下属进行辅导, 以帮助其提高个人绩效, 从而完成部门业绩的整体提升。由于受传统管理的影响, 目前国有企业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多是断章取义, 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 造成为考核而考核、为绩效差距而强制分布。

目前, G供电公司尚未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现有的绩效管理过程是制定计划, 围绕这些计划以及常规工作安排开展工作, 然后依照绩效考核细则, 进行周期性的考核, 没有把精力放在对工作的完成上。

1.4 考核及考核结果应用体系对绩效的价值体现不够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考核及奖惩体系, 更多的是承担了激励员工以完成优良工作的绩效。企业在考核中, 首先必须明确对员工的绩效目标, 然后对其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再通过企业的奖惩机制来保证绩效的持续表现。员工工作评价, 既是企业奖惩的基础, 更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关键绩效前提。

在G供电公司实行的《G供电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中, 对绩效考核细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在围绕各基层单位所承担的生产与经营等各专项指标中, 通过参照企业的业绩考核标准, 在每一个考核周期, 对基层各单位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打分。

目前G供电公司在考核结果应用上,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范围还太小, 主要是为了发奖金。而对员工普遍关心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培训机会, 还没有形成与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

2 绩效管理改进分析

综上所述, G供电公司在绩效考核上所反映的问题, 既是现代供电企业的共性, 也是G供电公司在自身管理上要改进之处。

2.1 科学制定以企业中长期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指标

基层供电公司的绩效考核导向, 主要通过其绩效考核综合指标来实现。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 应结合基层供电公司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实际运作, 遵循科学原则。第一, 要明确生产经营目标;第二, 要制定可以测量与量化的考核指标;第三, 要制定压力适中、大多数职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与职工岗位职责相匹配等的考核指标;第四, 考核指标必须与职工工作具有相关性与职责性;第五, 考核指标必须具有时效性, 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第六, 所制定的考核指标, 应能体现基层的实际情况;第七, 考核指标必须具有稳定性与权威性。

2.2 建立利于双向沟通的绩效考核机制

在基层供电公司的绩效管理工作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够公正或者是不够客观的考核结果, 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持不同意见或是不同看法, 这都难以避免。但如果这种情况处理不及时或不完善, 将引起员工的不满。针对这种情况, 第一, 基层供电公司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为职工提供申诉的机会, 才能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 及时对考核偏差进行补救, 将可能出现的矛盾或问题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 建立合理的内部沟通环节, 从绩效指标的制定、考核以及结果的反馈, 直至到绩效的改进, 通过良好的内部沟通环节来实现。这样才能及时排解职工的不满, 化解企业内部矛盾。第三, 将绩效考核制度化, 将双向沟通规范化, 同时不定期进行抽查, 对沟通效果及时做出总结, 在确保绩效考核制度落实的同时, 及时反馈绩效管理的作用。第四, 针对不客观与不公正的考核结果, 要建立一套纠偏的机制, 以保证在绩效考核中的结果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公正, 使考核结果全面与规范。

2.3 健全与规范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实施, 要想充分发挥基层供电公司的绩效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 首先要建立一套公平的考评标准, 同时要设计一套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规范化的经济指标体系;其次要规范绩效考核过程, 在考核过程中, 对评价标准平台的搭建, 应做到科学、规范、公正;第三要将职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绩效考核进行有机结合, 使职工在考核中能够看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希望, 进而激发起职工为企业发展尽职尽力、积极向上的积极性。

2.4 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基层供电企业, 是构成我国国家电网公司的主要分子, 基层供电公司的企业文化, 也反映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文化与精神, 应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 为职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共享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良性工作竞争氛围, 带领职工树立起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个人奋斗目标, 从而建立高绩效的、积极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张保国;浅析绩效管理在基层供电企业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20期

G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要素 第5篇

凝聚力、公信力、执行力、亲和力、号召力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其点击率甚高。在此不妨一一做出解析;

·凝聚力 是五指伸张时有劲,还是五指握成拳头有力;是一根钢丝耐力,还是多根钢丝拧成绳更牢固„„。从形象比喻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好比-个家,家和万事兴,家败出“毛猴”。加强企业凝聚力建设就是提升生产力。为推进企业快速稳步发展,企业每个员工特别是管理者,要有大局观和团队意识,克服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团队作用。

G字开头能否开启G时代? 第6篇

京沪高铁是中国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贯通了“三市四省”,串起了京沪“经济走廊”。这条总长度1318公里的崭新运输线承载着沿线23个城市经济腾飞的梦想。抢抓高铁机遇就像是“偷菜游戏”:你不抢先下手谋划、布局、对接,机会就会被人抢走。列车的速度已经“高”起来,这些已经买好票的城市能否赶上这辆高速列车,享受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仍需它们再加一把力。

打通任督二脉经济快马加鞭

“交通是经济之母,铁路是交通之母”。现有京沪线的运输能力已满足不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京沪高铁的建设将大大释放京沪大通道的运输能力。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连接了中国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重量级经济圈。虽然在高铁开通之前,这两大经济圈之间就有飞机、火车、长途客运等运输工具连接,但是高铁的出现无疑增加了一种更加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这种交通方式节约了两大经济圈内民众的出行时间,让两大经济圈的物流现状得到极大改善。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主任芮明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京沪高铁节约两大经济圈物流费用,促进资源的快速往来,有利于两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他认为,京沪高铁带来的沟通和方便将让两大经济圈产业分工更趋向合理。

交通的限制曾让不少地方经济出现产业同构现象,不利于经济发展。产业同构是指一个地区产业经济趋于相同,比如都在发展汽车产业。这样的同构现象会导致产业的空间布局变得不经济。这种产业格局不合理的同构现象,不仅仅是交通的影响,地方市场的保护也是重要原因。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下,产业同构现象更严重,只有通行和沟通方式更加便利,在市场的引导下,整体产业的配置和供需才会更趋向合理。

京沪高铁带来的长期效应会让市场壁垒越来越小,物流往来越来越多,人员交流更加频繁,这些都会促使产业的分工更为合理。

对于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京沪高铁的建成将是一个重要节点,它将成为京津冀发展的加速器。京沪高铁的建成带来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大幅度拉近京津冀与长三角的经济距离,增强长三角技术与经济理念对京津冀的扩散有效性。

2010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13777.9亿元,天津达9108.83亿,河北达20197.1亿。一直以来,京津冀城市圈都依托着大北京的概念,实质上并不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经济圈。

较长三角而言,京津冀城市圈目前农业经济成分较多,经济运行市场化程度较低,商品经济的层次和密度不高,计划经济对市场的影响残余还较多。京沪高铁建成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变化将随之发生一一伴随沟通频繁化产生的观念趋同。京津冀城市圈重工业基础十分雄厚,又有政治中心与优良港口的支撑,一旦经济理念出现转折性的变化,其发展速度有可能超过珠三角。

同时,京沪高铁的建成将为长三角民资北进创造更好的环境。长三角民资异常活跃,仅温州就有超过3000亿的民间资金在流动。目前,这些资本北进的主要方向还局限于资源开采业等部分行业。京沪高铁的建成将扩大长三角民资的有效投资范围。

但相对于京沪高铁建成对京津冀带来的投资增量,市场经济理念与细节的传播更加值得重视。这种传播将使京津冀真正成为中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发达区。

而对于正在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上海,京沪高铁的开通将会大大加速其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生产服务业、港口经济和金融业的调整。

上海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将随着沟通和交通的便利,逐步转移到外地,形成更为良好的地区产业分工体系。不仅仅是京沪高铁,包括沪宁、沪杭等高铁的发展,让外地经济资源更加顺畅到达上海,也让上海经济能量更容易向外扩散。

“上海建设港口经济和金融业核心,都需要物流和高技术的服务人才,这些都与交通的便利性、成本和时间的节约密切相关。”芮明杰称,“京沪高铁在这些方面将带来长期的效益。”

沿线借机提速完善配套设施

京沪高铁北接环渤海地区、南衔长江三角洲,经过十几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沿线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GDP占全国40%。新华社文章称,京沪高铁贯穿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不仅实现了北京与上海的高速连接,还将有效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长、人员就业,将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两大经济圈串联起来。

京沪高铁速度快,选线要求更高,加上部分城市的旧火车站周围已经建成当地商业中心,增加线路或是把车站建在城市中心都有许多不便,所以京沪高铁24站中,大部分车站是新建的,有些还远离市区。有专家指出,沿线城市要想借高铁发展经济,基础配套设施必须迅速跟上。

此外,京沪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同城效应日趋显著。高铁驶来,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沿线各城市带来挑战。济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葛金田曾表示,京沪高铁对济南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企业总部迁出、高端客户群体流失、高端人才流失、高端产业难以汇聚等方面。他建议,首先应当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要素能力,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各种高铁沿线要素流积聚。

京沪高铁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起点和终点又是两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其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不言而喻。京沪就像是一个哑铃的两头,以往是两头沉、中间轻,京沪高铁的开通将增加中间的重量。

除京、沪外,沿线其他22个城市纷纷打起“高铁牌”,寄希望于一趟趟列车在往来间给自己留下财富。

京沪高铁通车后,廊坊到北京和天津都在20分钟以内,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家企业入驻,总投资高达715.6亿元。

安徽省蚌埠市恰是京沪高铁的中点,到京沪的时间均为3 5小时,且已成为南京、合肥“半小时生活圈”的一员。如今,凭借高铁“东风”,又将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如何利用高铁优势加速蚌埠的发展?蚌埠市市长周春雨表示,蚌埠要抢抓高铁机遇,实施“南融北接”,有效集聚资源,推动本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成皖北中心城市。

山东省内京沪高铁沿线的城市,正在加紧建设与高铁相关的文化、物流和会展中心等配套设施,5个站点城市高铁物流枢纽园均已建成,通过与公路、铁路联运,运输效率将提高两倍以上,一条高铁串起的“南北经济带”正在形成。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欧国立表示,高铁运输人流的同时,也能盘活沿线站点的货运经济,提高物流效率。

加速区域旅游优化产业布局

京沪高铁不仅是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也是一条“黄金旅行线”,沿线站点涵盖了包括长城、故宫、泰山在内的9处世界遗产、1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

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高度聚集的地区。

“高铁时代”的来临,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方向。与普通铁路和公路相比,高铁的开通对中国旅游业的市场分布、产品配置、区域格局等方面都会带来深远影响,各地方应该抓住机遇,将区域旅游经济做强做大。

作为一种新兴的出行工具,高铁方便、快捷、舒适,近年来受到热捧。继武广高铁开通让湖南、湖北、广东3地旅游业实现大联动之后,京沪高铁的开通再次掀起了一股跨越多省份的高铁旅游热潮。

从社会和人文的角度分析,京沪高铁的开通,率先受惠的很可能是类似徐州、济南、曲阜以及苏北一带,这些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经济“低洼区”。这几个城市中,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汉文化景区是区域内规模最大、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标志性景区,有着被誉为“汉代三绝”的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等景点。而号称“泉城”的济南,更是拥有着闻名天下的趵突泉。

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国旅、中青旅在北京的多家旅行社已经陆续推出京沪高铁游的系列产品。例如,北京到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的经济半自助游,多个高铁旅游团已经开始收团,情况良好,带动了休闲散客和商务旅游群体。

高铁为何能给旅游业带来如此大的利好呢?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首先,高铁速度快,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让很多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较长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按照固有的计算模式,旅行时间每减少半个小时,客流量就会有相应幅度的增长:其二,高铁的容载量大。尽管近几年高端旅游发展也很快,但中国目前还处于大众旅游时代,这一时代的特点就是注重以“量”取胜。此外,高铁的舒适性更好,不管是硬件环境,还是软件服务方面,几乎都能和飞机相媲美了。高铁的开通势必会抢夺一部分中近程航空市场,其稳定性和准点性都能加分。

与武广高铁相比,京沪高铁的动能更大。武广高铁的客流主要是从广东到湖南、湖北的单向流动,因为广东相对富裕,很多人选择到“两湖”观光和消费,以观光旅游为主。而京沪高铁则是观光游和商务旅游并行,北京和上海,一个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个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客流是两端对流的,服务质量更好,设施也更齐全。

G管理模式 第7篇

关键词:网络访问模式,体系架构,G/S模式,浏览器

0 前 言

随着Internet技术和以“3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Internet发布空间信息为用户提供空间信息浏览、查询和分析的功能,从而实现空间信息的共享和互操作已经成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空间信息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数据量不断增多、人们对空间数据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另一方面Internet的带宽和速度有限,于是如何有效地组织、管理和传输空间信息,如何让地理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大众生活服务,日益成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突出问题。因此借鉴已有的空间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结构的原理和技术体系,研究、探讨一种空间信息网络访问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 G/S模式的提出

1.1 G/S模式提出的背景

空间信息是指和空间地理要素相关的数据,可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其中空间数据通常为几何图形或图像数据,属性数据通常为文档或表格数据。目前在Internet环境下主要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实现对空间信息的访问。C/S模式是一种分布式系统结构,它基于简单的请求/应答协议,即客户端向服务器提出信息处理的请求,服务器端接收到请求并将请求解译后,根据请求的要求执行相应操作,并将操作结果传递回客户端,通常客户端需要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B/S模式简化了客户端软件功能,以简单易用的Web浏览器作为客户端运行平台,将应用程序(传统C/S模式中的客户软件)的开发、维护和更新放在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上,而将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客户机无论在什么平台下,只要安装一个Web浏览器,用户就可以通过浏览器实现空间信息的浏览和查询。

空间数据通常以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的形式进行发布,客户端若采用矢量图形方式可以在本地执行许多操作,比如:地图放大缩小、漫游等;采用栅格图像方式,在客户端只能读得鼠标的x、y坐标,进行地图缩放、平移和选择等操作都要传递x、y坐标到服务器端处理,生成新的栅格图传递到客户端显示。无论是C/S模式还是B/S模式,若客户端使用栅格图像则不需要任何额外程序,但客户端若使用矢量图形时,则需要Plug-in(插件)技术、ActiveX控件/Applet以及VML(Vector Markup Language)矢量图形等技术的支持。

在Internet环境下人们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已经不仅仅限于单一的文本、图像或简单的图形显示,而网络的发展、空间数据获取技术的进步使得数据的获取与存储突破了本机的限制,空间信息呈多源、多级和海量化趋势。因此要求空间信息的表达要以矢量或栅格图形为依托,并综合图像、声音、文本、视频等多种表达手段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示,并能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由于C/S模式面向特定应用而设计,不同服务器与对应的客户端之间在数据层面上没有标准和交换的概念,客户端软件不但要完成用户交互和数据显示的工作,而且还要完成对应用逻辑的处理,即用户界面与应用逻辑位于同一个平台上,存在系统的可伸缩性较差和安装困难等问题;而B/S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空间信息的多维显示、数据共享和互操作,但它的数据提交一般以页面为单位,数据的动态交互性不强,同时服务器和网络带宽的负荷都较大,对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效率较低。

1.2 G/S模式

地学浏览器/服务器G/S(Geo-Browser/Server)模式是由苗放教授于2007年北京303香山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他从“数字地球”的角度出发,指出了G/S模式的基本内涵、体系框架和实现G/S模式的初步构想。

在Internet环境中,由于浏览器日益成为“网络之门”,人们通过它来访问、获取丰富的网络资源,G/S模式利用浏览器的这个优势实现对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也就是说G/S模式也是基于 Internet环境下的浏览器/服务器体系,只是这里的浏览器指的是地学信息浏览器(Geo-information Browser,简称Geo-Browser),服务器指的是空间信息服务器(Spatial information Server,简称Server)。

G/S模式吸取了C/S和B/S模式的优点,采用标准的、开放的和广泛支持的基于XML的空间信息交换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空间信息的组织、管理和交换。因此地学浏览器不仅具有Web浏览器提供的文本、图片、多媒体等信息的浏览服务,而且能够根据地理位置信息描述和显示各种空间信息,同时支持矢量数据建模、基于内容和空间位置等多种搜索和查询方式、空间分析计算、三维虚拟环境及场景漫游等功能,可以根据提示保存所访问过的内容实现矢量和栅格数据一次下载多次使用。空间信息服务器是一个分布式的服务器集群,主要负责存储、处理和更新海量空间信息,包括栅格数据、矢量数据、3D模型数据以及其他的一些相关信息等。

1.3 G/S模式与C/S、B/S模式的对比

目前主要通过C/S或B/S模式实现对空间信息的访问,G/S模式是在C/S和B/S模式架构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空间信息网络访问模式,它与C/S及B/S模式的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2 G/S模式的架构

G/S模式的架构是以基于XML的地理信息组织交换标准——HGML为基础的、互联网环境下的分布式网络结构,主要包括地学浏览器和空间信息服务器两个部分,其中地学浏览器可以是手机终端(移动手机、PDA等终端设备)、计算机终端(各种PC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等)或其它专用终端(包括CNSS、CPS、数字导游器等终端设备)。空间信息服务器主要包括基础空间数据服务器和行业空间数据服务器。基础空间数据服务器用来组织和管理遥感数据、导航卫星数据、地形数据等基础空间信息数据;行业空间数据服务器用来组织测绘数据、地质数据、物探数据、生态数据、旅游数据、交通数据、林业数据、农业数据等不同行业和专业的专题数据。G/S模式的架构图如图1所示。

3 G/S模式的技术体系

3.1 开放的地理数据组织交换标准

G/S模式遵循OGC关于空间数据规范的相关规定,以基于XML的超地理标记语言HGML作为数据组织、管理、交换与显示的标准。由于HGML以文本的形式描述空间实体几何图形要素(点、线、面、弧)以及要素的属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空间信息的存储、发送、传输和接收都是以文本文件的形式进行,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对文件中的每一个元素进行操作,从而实现漫游、缩放、查询和分析等操作,同时也便于进行压缩,减少文件大小以及进行分布式环境下文件的创建和编辑。

3.2 基于浏览器的丰富的空间信息表现

G/S模式中对空间信息的表现是通过地学浏览器实现的。它是G/S模式的终端系统,是在同一地理坐标系统下,完成空间数据多维动态浏览和空间分析的平台。它改变了以往浏览器单一的文本、图像或简单的图形的表达方式,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资源和浏览器的优势,利用超媒体链接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通过超链将不同的媒介信息与空间信息连接起来,实现包括声音、图像、文本、视频在内的多种视觉与感官效果的同步表达和全方位展示,带来的是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和震撼效果,同时能够提供三维模型、超媒体、交互式、分布式的空间信息,而建立在HGML数据交换标准基础上的空间信息分布式和互操作性将实现信息共享和交互式管理与调度。此外地学浏览器还可以嵌入到便携式移动终端如PDA或手机上,还可以在B/S环境下以Web插件方式加以实现。

3.3 分布式数据处理

G/S模式是基于Internet环境的分布式网络系统,空间信息服务器端是以分布式集群的方式构建,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传输。为保证性能和安全要求,分布式服务器集群的各个节点应分布于不同的网络位置和物理位置。空间数据存在于网络节点的数据服务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数据和服务在服务器端的分布状况对Internet用户是透明的,用户不需要了解数据的确切的物理位置和更新程度,在本机或某个服务器上对分布式的空间数据进行动态组合、协同处理与分析,实现远程异构数据的共享。

分布式服务器集群可以利用动态DNS和反向代理两种技术实现负载均衡。通过智能资源判别处理系统对不同类型资源进行智能判断,实现资源分布式存储;当用户发起对资源的传输请求时,它可以决定以单个集群传输方式还是以多个集群同时传输方式,或者是以P2P方式传输资源。

3.4 空间数据的分级、分层管理

G/S模式针对空间数据的数据量大、结构复杂、关系多样化、查询过程比较复杂、难以定义多维空间对象的空间次序等特点,以HGML为基准,对空间数据进行分级、分层的组织和管理。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分目录存放,按数据级别划分数据(比如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并将级别中的数据分割成若干文件存储到磁盘中,不同类型的文件的存储方式可以不同(如二进制数据、文本文件),文件类型多样化,文件分割原则可由需求和使用频率决定,通过在HGML中使用元数据技术来统一管理和维护。此外基于影像金字塔技术和数据去冗的基础理论可构建空间数据缓存策略,对原始影像进行不同级别的采样,并对分辨率不同的影像进行分级存储,级别越高,分辨率越低。最底层的原始影像,影像分辨率最高,因而也最清晰。

3.5 基于数据类型的空间信息更新机制

G/S模式中根据更新的具体要求,将数据划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类。根据将要更新数据所属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更新机制。对于空间数据主要采用分布式服务器集群协同技术,只需要更新一个服务器集群即可,且更新结果可查证;属性数据的更新采用基于HGML的跨平台信息交换技术,进行数据更新的人员在B/S模式下进行数据更新。更新人员通过Web浏览器登录到更新页面,并根据页面提示进行数据发布,发布的数据随即被上传到空间信息数据库中。

4 基于G/S模式的应用系统开发示例

基于G/S模式的应用系统的开发可采用ASP、JSP、PHP、Java或.Net等成熟技术加以实现。本文示例采用World Wind的Java版SDK作为基础开发包,采用Eclipse RCP应用程序作为界面和容器。主要初步展示G/S模式下基于Java语言,以World Wind为基础的数字旅游平台(以数字九寨为例)。该应用系统实现的部分功能效果示意图如图2-图4所示。

5 结束语

G/S模式是一种普适的空间信息网络访问模式,它以海量地理信息遥感数据为标志,集成了3S技术,以三维虚拟表现的形式表达全球地貌,打破了过去空间信息技术的思维定式,提供了无级、无缝、无图幅、无比例尺等全新概念的空间信息使用和开发方式;在行业应用、地域应用、社会应用、电子政务应用、电子商务应用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G/S模式服务大众的理念与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将为空间信息技术提供一个广阔的应用空间。

G/S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信息访问模式,在理论上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有许多有待完善和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难点。随着应用实践和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与发展,G/S模式的理论体系将会得到充实和修正,其应用也将更加合理、更加高效。

G管理模式 第8篇

1借鉴G管理模式加强科研管理创新找到适合在医院推行的科研管理模式

根据G管理模式的思想, 医院在谋求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的前提下, 着重加强人才、管理制度、科研创新几个方面的建设。

1.1 人才建设

1.1.1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增强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科研管理是促进医院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科研管理的质量对医院科研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而执行科研管理的主体为科研管理人员, 医院科研管理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因此要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除了需要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人员队伍外, 同时也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2,3] 。笔者认为, 提高医院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丰富科研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加强学习科技法规、政策和涉及医学研究的特殊规章制度;培养敏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并主动为临床科研服务。

医院的科研管理由于涉及到医学和管理这两个领域, 所以医院科研管理人员不仅应该从管理的层面去指导临床科研人员进行临床医学科学研究, 还要能够用医学专业人员的眼光去指导科研人员进行课题选题、课题设计、课题申报等。为了丰富科研管理人员专业知识, 近年来, 医院科技部在引进医学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 同时通过在科室内部定期召开业务学习与经验交流会, 促进了两个专业人才之间的互帮互助, 取长补短, 最终提高了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医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加强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规章制度, 并把它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 指导和监督科技人员在进行医学科研时能够遵循法律法规和政策, 避免出现违法事件或不合法的研究成果而不被国际认可。同时, 科研管理人员熟悉各种政策和程序, 可以指导科技人员进行课题申报、科研成果鉴定等。

培养敏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就是使科研管理人员在熟悉本医院所有科研方向的研究动态、国家政策的基础上, 主动出击, 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相关信息, 并对其分析, 然后主动地向科研人员提供各自研究领域最有价值的信息, 以减少科技人员的负担, 同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2 引进国际国内一流人才, 推动医院科学研究发展。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在医院以人才建设为核心的科研管理理念指导下, 我院近年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一流科学研究人员。在他们中间, 既有长期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又有来自国内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们的加盟为我院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势必为我院的科研活动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他们的加盟可以说是医院以人才建设为核心的科研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

1.2 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保障与约束体系, 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依托于科学的管理体系。近年来, 医院根据妇幼卫生科研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积极开展科研体制改革,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或修订完善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等多个科研管理文件, 全面规范课题申报、组织实施、论文发表、成果申报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同时, 为了充分调动临床医生和或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定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科技项目奖励办法》, 在项目立项、科研经费、学术论文和科技成果等方面根据不同的级别予以奖励。再者, 我院制定了系统、规范的研究机构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了医院科学研究机构的各项工作, 要求机构负责人坚持深入科研一线, 掌握、督导科研课题的进展, 对经费、仪器设备使用、安全保密等情况及时进行检查指导, 严格落实质量目标管理, 每年对科研项目运行情况进行中期论证和答辩, 使科研质量管理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3 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创新是发展的关键, 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 同时创新也是企业管理、科研管理之源, 因此积极创新适合在医院推行的科研管理模式是促进医院科学研究进步的关键。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我院积极探索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方法, 找到了G管理模式, 并在结合医院科学研究发展要求的实际情况下对G管理模式加以部分借鉴和融会贯通, 形成了适合在我院开展的科研管理新模式。

2以创新的科研管理模式促进医院科学研究机构发展

在以G管理模式为基础, 人才建设为核心, 加强医院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科研管理模式指导下, 我院近年来通过人才引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完善相关科研管理制度等措施推动医院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发展, 并于2007年建立起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西部妇幼医学研究院。研究院采取“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实行首席研究员 (principal investigator) 负责制, 下设有华西发育与干细胞研究所, 分子与转化医学实验室、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香港大学医学院医学联合研究中心等科学研究机构。

医院科技部在积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的科研管理理念指导下, 结合本院科学研究以及科研管理的实际情况, 对G管理模式进行了成功的借鉴, 找到了适合在本院实施的以人才建设为核心、加强建设科研管理制度的科研管理模式, 并在努力践行这种科研管理的过程中, 吸引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者, 创立和发展了我院的科学研究机构, 有效地推动了我院的科学研究工作进。

参考文献

[1]郭咸纲.G管理模式[M].第1版.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9.

[2]刘梅.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十大素质[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10 (5) :34.

[3]张迅, 邹琴, 蒋琰.提高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科研管理服务水平[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5:703, 803.

G管理模式 第9篇

迄今为止, PSE&G已在其服务范围内的六个最大城市网络安装了最先进的光导纤维网络监控系统 (NMS) 。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其变压器和电网保护器, 以及此类电网保护器的双向通信与控制。公司这一系统的建设, 要在大范围的 城市地区 为所有PSE&G的26k V地下电网 安装光纤通信网络、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 (SCADA) 、传感器以及微机继电保护升级, 从而为调度员和工程师提供可操作的信息。

该系统提供地下资产的实时状况和情况、变压器的负荷、运行数据, 例如:电压电流、电网保护器的运行控制, 以及电缆故障的定位。该项目包括对配备光纤通信和SCADA设备的变压器室进行升级。这样就可以远程监控变压器和电缆故障指示器, 以及控制电网保护器的继电器。该项目同时还为所有变压器室提供冗余光纤通信网络。

PSE&G为设备安 装提供了物理资源, 并为该项目提供融资。Black & Veatch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了专业技术和必要的第三方支持, 将用于分析的数据从现场位置转 移至集中 控制中心。

监控系统是否健康?

RTU从变压器和线路两个层面收集数据, 并测量系统是否健康。然后, 通过光导纤维将此类数据传输回一个集中位置。从这个集中位置再传输至运营部门调度员的显示屏以及工程师的电脑上。这种电网监控使得该单位可以实时监控地下情况。通过安装这种光纤通信网络, PSE&G能够处理可操作的信息, 并且积极采取措施以防电网中断或故障。

该系统使 得PSE&G运营部门可以远程监控电网的配置和负荷, 并且积极采取措施以防电网中断或故障。NMS工程包括加设一条冗余光纤骨干线、几百组RTU、600多个SCADA兼容电网保护器继电器和1000多个传感器。另外, 还完成了SCADA主控站程序编辑和显示工作。新设备提供了电网设备状态的实时信息, 而且扫描频率为4秒钟一次。

可实现的预期

这套最先进的系统可增强可靠性, 并使PSE&G系统运行更为高效。同时还可以减少检查和实地调查。电流此系统的安装使整个电网系统更具弹性, 并且在出现电流中断时, 可为减少中断时间提供更多选择。

无论在对设备状态还是负荷方面进行的实地检查方面, 该系统均可大量节省必要的人员和时间的花费。不仅免除了前往该设备所在地的麻烦, 而且还不必进行诸如交通管制或人孔泵吸之类的预备工作。人机交互系统对整个电网区域的监控简单而易行, 而且某些数据的配置还会随数值的变化而变换颜色。

该系统具备更为快捷的故障定位能力, 有助于明确故障所在地, 这样避免了漫无目的的搜索故障地点。该系统可使线路更快恢复。

智能维护

如今PSE&G期待以全新方式来分析数据, 并且向一种更为可靠的、基于维护的方案转移。该单位正在研究利用实时数据更为智能的算法, 而且还会让计算机持续监控信息并在情况有变时向工程师报警。

所有可用信息均已集中于一个计算机化的维护管理系统 (CMMS) 中。已创建了一套系统报警程序, 当26k V电网监控系统发出报警时, 各方面专家会立即收到电子邮件。目前此类报警包括:保护器闭合失败、保护器开启失败、保护器运行过度、保护器箱体压力高 / 低、变压器压力高 / 低、熔丝烧断以及反馈报警等。

这些报警可以用于从相似设备中辨认运行异常的设备, 还能在出现问题时找出问题的源头。报警算法还在不断进行精炼, 因为我们有着各方面专家的分析以及地下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资产工程师每月开一次会, 来评审算法的结果并确定使报警更智能的方法。

另外, 当前系统报警历史被记录于一个关系数据库内。这样可以跟踪问题设备, 并确定设备、电路和电网是否健康。这些报警包括:变压器负荷超过铭牌标注值, 保护器电压电流不平衡, 保护器运行过度, 反馈报警记录, 以及变压器的高温和低压。

Share Point已为各个 电网开创了辅助显示器, 而且通过该单位局域网共享:电流、电流相位角、变压器正常额定功率的数值、保护器状态、电缆线路的单线图, 包括故障检测器和当前的状态。

CMMS报警通知中已加入了巡检工程师, 他们保持同部门人员紧密地配合以解决报警故障。通过调查显示继电器固件更新、失效电机和不良电阻器、烧毁的脱扣线圈、继电器电源失效和继电器失效等情况。各方面专家和资产工程师继续保持与各部门地配合, 巡检工程师继续调查报警、解决问题并确定可能引起故障的问题。

不断学习

未来计划 在CMMS中创建一套地下电力变压器和电网保护的资产模型, 涉及该模型的运行、诊断、维护和检测数据, 并且还要创建状态检修算法。还计划整合工作指令记录、线路运行数据结果、诊断测试 (油和反馈) 和报警历史, 使其成为一种算法, 可以确认出性能最差的变压器、保护器和线路。

G管理模式 第10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财富和资源。而数据作为信息的数字化表现形式, 其特点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发生变化。过去的网络信息服务, 受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设备限制, 服务类型比较单一, 所涉及到的数据量相对较小, 数据构成也比较简单, 往往采用集中式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方式。本文提出里一种基于G/S模式的海量云存储机制对现在存在的数据存储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服务云结构

首先从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流程入手, 分析海量、多源、异构的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不同特点, 建立一种分布式分级方式存储, 在提高存储空间利用率的同时降低能量消耗。使用冗余存储、动态协同、负载均衡、自适应的分布式数据虚拟化管理方法和面向信息汇聚的数据调度机制, 实现面向云服务体系的海量数据管理, 云存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云存储机制分为三层, 从下到上第一层为存储设备层, 采用分布式分级存储方式, 由在线存储设备、近线存储设备、离线存储设备构成;第二层为存储设备虚拟化层, 由虚拟化的存储设备组成, 利用基于动态协同、负载均衡、自动适应技术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第三层为数据虚拟化层, 此层为利用虚拟化技术创建的数据中心, 数据类型包括空间数据、时间特征数据、专题特征数据、非空间数据、元数据, 使用的技术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SCML、NoSQL、动态冗余。

三、创建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事与物主要特征的分析、抽象, 为信息系统的实施提供数据存取的数据结构以及相应的约束。数据模型的要素由操作、数据结构以及约束。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不可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建立数据模型。

空间、属性、时间是地理现象的三个基本特征, 也是GIS数据库的三种基本数据成分。这里的“空间”指空间位置数据及其派生数据。“属性”指与空间位置无派生关系的专题属性数据。“时间”则指时间、空间和属性状态的时变信息。

1. 时空立方体模型

时空立方体模型用几何立体图形表示二维图形沿时间维发展变化的过程, 表达了现实世界平面位置随时间的演变, 将时间标记在空间坐标点上。给定一个时间位置值, 就可以从三维立方体中获得相应截面的状态, 也可扩展表达三维空间沿时间变化的过程。缺点是随着数据量的增大, 对立方体的操作会变的越来越复杂, 图1云存储结构示意图以至于最终变的无法处理。

2. 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

面向对象方法是在节点、弧段、多边形等几何要素的表达上增加时间信息, 考虑空间拓扑结构和时态拓扑结构。一个地理实体, 无论多么复杂, 总可以作为一个对象来建模。缺点是, 没有考虑地理现象的时空特性和内在联系, 缺少对地理实体或现象的显式定义和基础关系描述。

四、海量分散数据管理机制

从数据的“分散—聚合”过程入手, 分析数据的描述、组织、管理和交换方式, 将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抽象成元数据。

1. 元数据集的建立

对分布在网络上的空间数据、空间数据集和服务进行描述, 把分布在网络上的空间数据或服务集成起来, 进而实现数据的高效统一管理, 分布式元数据集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元数据结构说明如表1所示。

2. 基于SCML的元数据集管理机制

以面向信息汇聚的元数据模型为核心, 建立基于SCML的标准化元数据集管理技术, 实现元数据的高效、统一化管理。SCML来源于HGML (Hyper Geographic Markup Language) , 是HGML的进一步深化, 具有HGML的所有特性, 但根据管理分散数据的需求设定了一套管理标签。HGML作为数据的交换标准, 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描述, 将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化成结构化的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SCML的作用是纵向描述数据的组织结构, 简洁、准确、完备地描述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 提供高效的管理机制。再结合基于模式的启发式挖掘与匹配方法, 利用分布式数据模型与SCML自动提取元数据, 提高元数据的创建效率。

五、结论

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对于如何在存储系统中有效组织空间数据, 如何针对空间数据的特点构建索引, 如何充分利用云服务的高计算能力、高分析能力, 以及采用哪种数据压缩方式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文提出的基于G/S模式的海量数据云存储机制从海量数据特点、数据模型、元数据等技术入手提供了一种有效管理海量数据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苗放, 叶成名, 刘瑞等.新一代数字地球平台与“数字中国”技术体系架构探讨[J].测绘科学, 2007, 32 (6) :157-158.

[2]郭曦榕, 苗放, 王华军, 许义兴, 等.空间信息G/S网络访问模式体系架构初探[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9, 2 (610) :72-74.

[3]胡泽明, 岳春生.嵌入式GIS系统多缓存地图显示方法[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0, 11 (3) :317-321

[4]王浩, 刘永斌.基于网络的数据库图片读取和查询的研究和实现[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 (41) :79-82

[5]Android Developers[OL]http://developer.android.com/

照顾G,切分势力范围 第11篇

依本案的描述,我的看法是:AG公司的并购案并没有多大的战略意义,因为A公司并购G公司的目的只是想取得市场份额的快速成长。并购案一般有几项战略意义: 一是取得企业核心竞爭力,如关键人才与关键技术;二是通过并购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三是消灭竞争对手,扫除竞争障碍。显然AG公司之间的并购案,并不符合并购的战略意义。

并购案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两家公司的文化融合,战略设计得再好,如果执行的人员不认同这项计划,最后大都以失败收场。针对AG公司并购后产生的问题,我提出个人意见供参考。

首先,由A、G两家公司的各个阶层代表组成“文化融合”小组,对两家公司全体员工进行沟通,充分向员工说明并购的目的与意义、新公司的愿景、对员工的好处等等,如果可以由两家公司的CEO亲自向两家公司全体员工分梯次举办恳谈会,效果会更佳! 尤其要特别照顾被并购G公司员工的感受,避免G公司员工大量流失或是抵触公司的政策。

其次,针对G公司的核心干部,实施留才计划,以优厚的“Stock Option”政策,激励G公司的核心干部,稳定军心,确保并购成功。

再次,充分利用G公司的制造成本优势,供应原A公司的客户,增加原A公司销售的获利,这样才能让两家公司优势互补,发挥A公司的品牌与销售优势,放大G公司的生产规模,降低整体成本,增加AG获利能力。

切记,要延长两家公司业务单位的整合时间,最好先各自发挥地域优势,将业务区域分成南北两大区域,原A公司团队在北方地区深化市场经营,也接手原G公司在北方的客户,G公司团队则负责南方区域,并接手A公司在南方的客户,如此可以减少两家公司的内耗,更可以形成良性竞争,也不会让G公司的员工,感觉是被消灭了,降低合并的阻力。

G管理模式 第12篇

G公司于2013年初成立由财务总监牵头的项目组, 以自主研发、自我提升为主, 构建和提升管理驾驶舱。它是基于ERP系统, 直观展现来自集团内部多渠道、多口径的管理数据, 最终提升ERP的运用价值, 为集团高层人员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首先, 通过详尽的指标体系, 将采集的数据以图形 (一般以各种常见的图表, 如仪表盘、速度表、音量柱、预警雷达、雷达球等形象标示) 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加以展示, 具有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等特点, 能够实时反映企业的运行状态。其次, 对异常关键指标预警和挖掘分析对指标的逐层细化、深化分析, 将企业管理决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笔者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 根据自己在建设及应用中的经历, 认为G公司的管理驾驶舱建设有如下三大特点, 对大型企业集团管理驾驶舱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不仅局限于内部的管理指标, 而是内外兼修

在企业关注的各项指标中, 内部管理指标因其取得的便利性, 首先进入高级管理者的视野。但如果仅选取内部管理指标来作为驾驶舱的主要关键指标的话, 则有点闭门造车的意思。建设管理驾驶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因此指标的选择就不能仅拘泥于内部管理指标, 应该重视外部指标的引入, 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企业的市场地位、主要产品的市场价格等, 有时候这些参考指标对于企业集团的指导意义, 甚至比内部管理指标的作用还大。

G公司导入了26家标志性商贸企业作为行业总体数据, 通过公司与行业总体的对比, 来判断公司发展情况。管理驾驶舱中将公司和行业总体的规模增长率进行对比, 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 虽然G公司的增长率走势要优于行业, 但是由于近年来行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下行, 整个行业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更深层次的变革, G公司将迎来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应加强转型升级的引导和扶持。 (见图1)

二、不拘泥于过去的业绩表现, 而是具有预警性

管理驾驶舱中主要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均来源于企业的ERP系统。虽然该系统可以反映订单及合同情况, 但这一高度集成的业务系统, 仍然是对公司过去业务和事项进行核算, 而公司部分关键绩效指标的设立, 是为了解决公司过往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仍拘泥于过去的业绩表现, 无异于看着后视镜在开车。因此, 在管理驾驶舱指标的设计方面, 不能仅根据KPI指标, 需要对这些指标也要进行进一步的梳理, 选取其中具有前瞻性的管理目标, 作为管理驾驶舱中仪表盘的预警指标, 达到指导公司业务健康成长的目的。

G公司根据宏观环境、公司战略目标和实际业务情况, 多次对业务部门进行一线调研, 在各板块提炼了风险预警指标。例如, 在大宗贸易板块重点关注敞口浮动亏损、四项占用、逾期未到款、逾期未到货等指标。利用管理驾驶舱强大的数据库, 设置上述指标的实际值、目标值和预警值。用仪表盘和数据表可以直观显示实际值、目标值和预警值之间关系, 当指针指向绿色区域表示该指标正常;在黄色区间表示需要值得关注;在红色区域表示已经超过预警值, 在今后的经营中要求各部门加大力气予以改善, 减少风险。 (见图2)

三、不显得太过复杂, 而是具有代表性

企业的ERP系统中各种数据非常多, 涵盖财务、业务和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 范围非常广。如果直接以这些指标进行监控的话, 指标会显得太多, 仪表盘显得太过复杂, 而且存在多个业务指标说明同一问题的情况, 公司高管的注意力不可能对这几十个指标给予同等的注意。因此有必要从中选取得出一套能指导企业前进和发展方向的指标, 这就需要对所有的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选择, 以确定企业未来一段时间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业绩指标。

G公司的管理驾驶舱在显示页面最先展示的是财务数据结构性总览, 将集团层面的营业收入、利润和资源占用这三项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这三项指标也是公司高层最关注的指标。而三大业务则根据其相应的业务模式, 对上述三项指标再进行细化。从图3的雷达图可以看出在当前时点, 集团总体在营业收入已基本达到预算, 净利润方面仍有待提高。在各板块中, 金融板块的完成情况最好。 (见图3)

综上所述, G公司在设计管理驾驶舱监测指标时, 兼顾外部竞争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效能的提高, 为公司领导及时进行决策和风险控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通过数据的实时统计和展现, 及时的风险预警减少了损失, 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创新了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基于数据挖掘的电网企业管理驾驶舱设计[J].信息技术, 2012, (12)

上一篇: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下一篇:宜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