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规范范文

2024-05-11

中医诊疗规范范文(精选3篇)

中医诊疗规范 第1篇

这看似合理的过程细细推敲,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语言学科有其特殊性,它不似数学,运算法则不明,加减乘除就无法运算, 试想,有谁在学会说话之前先学习了语法?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学科的根本不在于语法,而在于语言现象。因此,从语法到按照语法将语病分类,并非病句修改之本,在此基础上学习修改病句自然也困难重重。

举个例子,我们生病去医院, 一般看西医,查血、拍片、做检查, 医生对着化验单和检查报告,病源、病理一目了然,据此确诊治疗。倘若看中医,则是由表及里, 讲究“望、闻、问、切”,由症状到病理。在句子语病的诊断与治疗中, 我们往往采用的是在西方语法体系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汉语语法为核心依据的“诊疗”手段,也就是所谓的“西医”,不过我们缺少给病句诊断的类似于CT的先进设备。现在我们不妨从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中找到点启发,给病句来个“望、闻、问、切”。

中医诊疗的根本在于打破固有的以语法为标准的语病分类, 从表面的语言现象入手,重新划分语病类型。通过一定量的病句现象研究,将病句类型大体归为 “三闻”、“三望”、“三问”、“三切”。

一、望

“望”即看,这类语病症状明显,往往能够一“望”确诊。如:

1.“拾荒老娘”于化玲,9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

2.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逐步消退。

这组病句明显前后表意重复,此为一望:前后重复。

再如:

1.绿油油的田野、青翠的杨柳、缤纷的野花等植物,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2.下午四点左右,台风正式登陆,呼啸的狂风和密集的雨点一起落了下来。

上述病句有共同的特点,即名词性的词语并列出现,往往和后面的内容范围不能完全相符。 此为二望:名词并列。

三望动词连用,需考虑逻辑关系谁先谁后

1. 我国成功发射并研制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

2.有人认为央视“百家讲坛” 栏目将国学平民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上述病句共同点是动词并列出现,逻辑关系前后颠倒。

二、闻

所谓“闻”,取其现代汉语释义“嗅、嗅到”之意,指的是要有敏锐的“嗅觉”,当一些具有标志性的词语出现时,要敏锐地捕捉到。

例如:

1.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2.日本停止滨冈核电站4号机组运转,目的是防止地震和海啸不再引发重大核安全事故。

3.中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随意抄袭。

由此可见,出现“切忌”、“避免”、“防止”和“不”搭配的时候就要有敏锐的“嗅觉”,“切忌”、“避免”和“防止”等词语本身包含了 “不”的意思,句中再出现“不”就多余了。所以,一闻“切忌”、“避免”、“防止”句中出现“不”。

此外,跟“不”有关的还有双重否定或多重否定,问题往往就在“不”上,例如:

1.谁都不能不否认,汉字书写最终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

2.漂泊在外的游子啊,无时无刻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因此二闻多重否定,“不”多 “不”少。

三闻“是(能)否”,例如:

1.是否选择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2.加强食品监管,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指数能否得到提高。

“是(能)否”指的是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那么与之对应的也应是两个方面,而此类病句往往是一对二或二对一的关系。因此出现“是(能)否”,就要留意出现对应问题。

三、问

如果三望三闻确诊不了那就需要问一问了,这第一问就是“的什么?”(宾语在哪里?)例如:

1.到了酷暑时节,学校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更不要独自一人去游泳。(的什么?)

2.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号召IT企业多开展走进校园、服务教育。(的什么?)

类似上述例句,问问“发出” 的什么、“开展”的什么,就会发现句子是残缺不全的。

二问“到底是谁?”(主语在哪里?)例如:

1. 通过今年食盐抢购事件, 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国民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高。

2. 丛平平经过认真的筹备, 一个名为“CY故事”的故事贩卖店在淘宝网上正式开张了。

先诊例句1,问一问到底是 “谁”“通过”事件“看到了”?是“我们”;到底是“谁”“使我们看到了”?是“事件”。这个句子到底要说谁?问题就诊断出来了——主语不一致或说缺少主语。例句2中,“谁认真准备”?是丛平平;“谁正式开张了”?是“故事贩卖店”。 因此诊断为前后主语不一致。

三问前后是否搭配,例如:

1.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 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2.生长在阿拉善西部的胡杨林是一种特别耐旱的树种 ,尽管那里干旱少雨,但一到夏季,胡杨总是郁郁葱葱的。

前后不搭配病症相对复杂, 有主谓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 动宾搭配不当和修饰语中心语搭配不当,需要我们先排查主干,再查分支,按部就班,找出病症也不难。

四、切

所谓“切”即把把脉,把脉主要看脉络是否混乱。此类病句中致使出现脉络混乱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关联词,例如:

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

出现关联词,先看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有无混搭现象,上述例句将“只要……就”与“只有 ……才”混搭;其次要特别关注递进关系,看后半句是否比前半句更进一层,例如:

游泳专家表示:有人溺水时, 非专业人士如果盲目下水救人, 不仅相当危险,而且施救的难度很大。

例句中“相当危险”要比“施救难度大”更进一层,递进关系错误。

最后,要看关联词和主语位置是否颠倒,例如:

1.不但我信任她,而且信任她的朋友。

2.我不但信任她,而且以前反对她的人也信任她。

依据句子逻辑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关联词在前 (“不但我”),后半句的主语一定和前半句不一致;关联词在后 (“我不但”),后半句的主语一定和前半句一致。因此上述例句最简单的修改方式为:

1.我不但信任她,而且信任她的朋友。

2.不但我信任她,而且以前反对她的人也信任她。

这便是一“切”:关联词混搭、 不递与换位。

在有多个修饰词语共同修饰同一中心语的句子中,往往会存在修饰语顺序混乱的现象,二 “切”便是切修饰语顺序,例如:

1.他是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青岛启元学校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2.许多记者为了了解此次会议内容昨天都在新闻发布中心热情地同奥巴马交谈。

上述例句出现了多个修饰语,就得细心切脉,看有无顺序混乱现象,这需要依据修饰语排序的一般规律,定语(名词前修饰语) 的顺序通俗来讲依次为:谁的—— 何时何地——多少——怎样的 (动词性)——什么样的 (形容词性)——什么,而状语(主要是动词前修饰语)的顺序为:目的 ——时间 ——地点 ——范围——情态——对象。对照排序规律,上述例句存在修饰语顺序混乱,应调整为:

1.他是青岛启元学校的一位有30年教龄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2.许多记者为了了解此次会议内容昨天在新闻发布中心都热情地同奥巴马交谈。

最后的三切切的是词语(特别是成语)的使用场合、对象及褒贬等,例如:

1.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 形态万千,别具匠心。(对象错, “别具匠心”形容的是手工制造而非天然景象)

2.老师交给他的事情他总是认真完成,经常吹毛求疵,生怕有一点疏漏。(褒贬错,“吹毛求疵”是贬义)

词语(特别是成语)的使用问题还包括谦词敬词错用、望文生义、不分轻重等,这不是单纯靠规律和技巧就能解决的,还有赖于平日的积累,在掌握大量的成语之后再切脉,才能确保无误。

以上便是修改病句之中医诊疗的“望”、“闻”、“问”、“切”,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必拘泥于中医四法依次而行,可灵活变通,为保诊疗无误,再附一涵盖病句修改中最常出现的语病现象之药方:

名词并列清范围,动词并列看逻辑;定状并列查顺序,关联词语合规律;防止是否慎通过,多重否定必留意;宾语缺失出现多,动宾搭配多问题。

中医诊疗规范 第2篇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3.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臵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

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二、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腧穴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刺络

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3.散刺

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3.1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4.挑刺 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3.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5.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三、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5.按毫针刺法进针。

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 强度)。

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10.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臵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3.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四、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 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五、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4.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臵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臵舒适卧位。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六、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患者,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从而达到祛邪止痛的目的。【用物准备】

治疗盘,一次性使用的毫针(1寸或1.5寸两种规格),三棱针,各种规格的抽气罐,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

1.选穴:龙头(疱疹的起始部)、龙尾(疱疹的终止部)、疱疹周围。2.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按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3.进针角度和深度

3.1 角度:采用平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3.2 深度:皮下。4.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5.补泻手法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令患者仰卧或侧卧,完全暴露带状疱疹的部位。

3.消毒连成片的疱疹四周后,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4.用1~1.5寸毫针沿连成片的疱疹四周皮向心性围刺,针数多少随患处面积大小而定,进针1寸为宜,进针后行中等刺激的提插捻转法,留针30 分钟。

5.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6.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7.龙头(在疱疹的起始部),龙尾(在疱疹的终止部),分别呈“品”字型取穴,常规消毒。

8.在消毒部位用三棱针点刺并用火罐拔出污血。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臵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注意事项】

1.头面和会阴部带状疱疹不宜进针。2.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进针。

3.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七、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臵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臵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 刺数孔),上臵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臵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八、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臵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九、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 1.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1.2 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2.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臵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臵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3.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十、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用物准备】 治疗巾或大浴巾。【操作程序】

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4.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

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 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 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4.7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 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 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 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 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2 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 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4.13 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

7.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十一、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痛证、失眠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探针、棉签、0.5%碘伏、镊子、王不留行籽、胶布、剪刀、弯盘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

3.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

4.埋籽:将王不留行籽粘于7 mm × 7 mm胶布中间,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食指指腹按压。

5.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6.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根据需要留籽2~3天。

7.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

8.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耳廓有炎症、冻伤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2.动作轻巧,按压力度适中,使病人有“得气”的感觉即可。3.胶布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

十二、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十三、换药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换药法是对疮疡、跌打损伤、虫咬伤、烫伤、烧伤、痔瘘等病症的伤面进行清洗、用药处理、包扎等操作的方法。其目的是观察伤口变化,保持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保护并促进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顺利愈合。通过换药,药物直达病位,可起到清热解毒、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镇痛止痒等作用。【用物准备】

治疗盘、0.5%碘伏、生理盐水、双氧水、换药碗、弯盘、镊子、剪刀、探针、纱布、无菌干棉球、油纱条、胶布;相应药液或各种散、膏、丹等外用药,必要时备药捻;酌情备绷带、橡皮单、治疗巾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伤口,垫橡皮单、治疗巾,必要时屏风遮挡。

3.臵弯盘于治疗巾上,揭去外层敷料、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引流条。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新上皮。脓液多时用弯盘接取,然后擦净脓液。4.观察疮面,用镊子夹0.5%碘伏棉球消毒疮口周围皮肤。5.更换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疮面,去除脓腐。窦道深的瘘管可用药液或盐水冲洗;疮面较深者还需用探针试探。疮面要清洁干净,勿损伤新肉芽组织。

6.根据疮面的性质选择用药,覆盖伤口,胶布固定,酌情包扎。

7.一般伤口每日换药1次,脓腐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2次。8.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每日消毒。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感染。

3.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敷干湿适宜。敷布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 cm。

4.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的溃疡以及通向内脏的瘘管均不用腐蚀性强的丹药,上丹药时需保护周围血管,不使丹药撒于疮面外。

5.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毒扩散。6.痔瘘患者每次便后均需清洗肛门并换药。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第3篇

(2011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或伴疲乏无力,视物模糊等主要症状;或无典型症状,但血糖水平符合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2.西医诊断: 诊断标准仍按照1999年W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是指一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3)糖耐量试验(OGTT)时,2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可诊为糖尿病。(注:以上为静脉血浆测值。如毛细血管全血测值,则空腹血糖≥6.1mmol/L(1l0mg/dL),其他标准相同。)

(二)证候诊断

1.阴虚燥热证:

主症:咽干口燥,烦渴多饮,舌红苔黄。

次症:心烦畏热,喜冷饮,溲赤便秘,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2~3项,或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2.气阴两虚证:

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或下肢发软)。

次症: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尿频或溲赤,便溏或便秘,舌红少津少苔,或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或细弦,或细弱。

夹瘀症:肢体某一部位固定疼痛或刺痛,或肢体麻木,或肌肤甲错,或口唇紫暗,或面部瘀斑,或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或脉象沉细涩。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2项主症者,或具备1项主症咽干口燥,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气虚症状;或具备1项主症神疲乏力,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阴虚症状。夹瘀者,只要具备1~2项瘀血症状即可。

3.阴阳两虚证:

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腰膝酸冷,手足畏寒,夜尿频多。次症: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冒,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尿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溏结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或舌

质红绛少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3项以上者,或具备主症2项(其中后3项必须占1项)并同时具备次症3项

4.瘀血阻络证:

主症:口干尿多,身体某一部位固定疼痛或刺痛或夜晚疼痛明显。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明显。

次症: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涩。

本证诊断标准:具备主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2项 5.肝胆湿热证

主症: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脘腹胀满,头身困重。

次症:形体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口干口苦。6.肝气郁滞证

主症:精神紧张、焦虑、失眠、胸胁胀痛、目眩。次症:舌边尖红、苔薄黄而于,脉弦。

本证诊断标准:具备主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2项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阴虚燥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白虎人参汤加味。

常用药:人参、知母、石膏、桑叶、生地、玄参、麦冬、丹皮赤芍、地骨皮等。

2.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党参、黄芪、五味子、麦冬、知母、生地、玄参、丹参、赤芍等。

3.阴阳两虚证: 治法:阴阳双补

代表方:真武汤合右归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熟地、山萸肉、山药、杜仲、当归、枸杞子、仙茅、仙灵脾、炙甘草、牛膝、车前子、防己、赤芍、白术、熟附子等。

4.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桃红饮子加减。

常用药物:赤芍、白芍、川芎、牡丹皮、桃仁、红花、川芎、丹参、莪术、生地黄、地龙、全蝎、水蛭、葛根等。

5.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或化湿醒脾、清泄肝胆湿热 代表方:三仁汤、甘露消毒饮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草果仁、杏仁、薏苡仁、干姜、厚朴、藿香、茯苓、白术、甘草、茵陈、滑石、通草、黄芩、龙胆草、泽泻、郁金、浙贝、木香、车前子等。

6.肝气郁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

代表方:以疏肝解郁汤加减,常用药物 柴胡、白芍、郁金、枳实、茯神、百合、元参、,苍 术、川芎、合欢花、八月札、玫瑰花。

(二)中成药或中成药针剂治疗:

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功能滋养肝肾,每次6-8粒,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金匮肾气丸、金水宝胶囊:功能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每次每次6-8粒,金水宝胶囊每次3-6粒,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复方血栓通胶囊:功能:活血化瘀通脉,每次2-3次,日3次,1个月为一疗程。

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通络。适用于夹瘀阻络者。

银杏达莫注射液:10~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化瘀通脉。适用于夹瘀阻络者。

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化瘀,通脉止痛。适用于夹瘀阻络者。

红花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化瘀,通脉止痛。适用于夹瘀阻络者。

生脉注射液:10~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轻证患者。

参麦注射液10~50ml加入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气养阴扶正补虚。适用于气阴两虚重证者。

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扶正固本,益气活血化 瘀。适用于气虚血瘀者。

(三)特色疗法:

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中医特色治疗。

(1)根据辨证使用针法、灸法及拔罐:每日1次,可左、右肢体交替取穴。适应证:糖尿病早、中期患者。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

辨证进行配穴。配穴:肝俞(肝郁气滞)、脾俞(脾虚湿盛)、肺俞(气阴两虚)、肾俞(阴阳两虚)。

(2)中药外治:包括中药熏洗、熏蒸治疗、蜡疗(蜡水、蜡饼)和中药沐足治疗(注意避免烫伤!)

中药熏洗、熏蒸方药组成:生地、赤芍、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黄芪等。

中药沐足:取生地、赤芍、桂枝、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黄酒、陈醋等适量(约10~30g)同煎,待水温适宜时(约37度左右),盛于足浴器中沐足外洗。每次约半小时。每日1~2次。可舒经通脉、活血止痛。

(3)物理治疗:1.中频脉冲电治疗,2.微波治疗,3..红外线治疗,4.其他

(四)饮食疗法:

1.常规糖尿病餐:主要通过计算患者的标准体重来,制定全天饮食的总热卡以及糖、脂肪、蛋白质的含量。

①测身高、体重确定体型

计算方法如下:

成人标准体重计算公式:身高(cm)-105=标准体重(kg)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者为肥胖,低于20%者为消瘦,在±10%以内为正常。

超过或低于标准体重的百分比(%)=(实测体重-标准体重)×100%。②根据体型和劳动强度计算成人年所需全日总热量(千卡/公斤/日)休息或超重者:25~30千卡/公斤/日; 轻体力或正常体重者:25~35千卡/公斤/日; 中体力或消瘦者:35~40千卡/公斤/日 ③饮食中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分配

一般糖尿病病人每日饮食中三大营养素所含全日总热量的比例为蛋白质15%左右;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60%~70%。

对蛋白质的量还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选择不同类别的蛋白质。肾功能正常者以谷、豆类蛋白质为好,既有利于营养需要,又可防止血脂升高。肾功能 衰竭者选乳、蛋类蛋白为好,因其生理价高,少产生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等物质,有利于保护肾功能。

对于脂肪的供给,要防止血脂升高,应以植物油为主,保证必需脂肪酸需要量。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也应足,食量不足,既不利于保护肾功能,久则影响细胞功能和胰岛素受体的敏感度。④安排全天的主、副食及食谱

三餐的主食量为早餐1/5,午餐2/5,晚餐2/5,或早中晚各1/3。对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病情不稳定的病人每日须进食5~6餐。加餐的食物一般是从正餐中匀出的25~50g主食。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常常在上午9~10点、下午3~4点及夜晚临睡前需要加餐,特别上午9点和夜晚临睡前加餐十分重要。一般认为对非重体力劳动者,每日主食最好不宜超过100g,余下的主食可作为加餐用。2.特殊饮食:

包括低糖饮食、低脂饮食、低盐饮食、优质低蛋白饮食等,分别适用于糖尿病血糖控制偏低和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及糖尿病肾病(四期和五期,未透析治疗)等情况时。

(五)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及控制体重。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运动内容丰富多彩。可个根据病情的轻重,体力的强弱。个人的爱好及客观条件因人而异。

(六)糖尿病教育:

主管护士进行入院常规健康宣教(住院常规、一般知识如饮食、运动及常用药物知识、注意事项);主管医师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本病人为什么适合此种治疗方案)、转归及预后。

(七)监测:

1.血糖水平:包括全天血糖谱或特定时间的血糖:如空腹、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睡前等,以及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

2.一般情况:包括P、R、BP、T、体重指数以及三多一少等症状的改变。

(八)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主要采用降糖、降压、调脂、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方案。降糖药物的选择:按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抵抗以及伴随情况进行适当用药。

1、初发的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呈急性受损者,可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胰岛功能恢复、血糖好转后,可改用口服药治疗。方案参考2。

2、胰岛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而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者,可选双胍类降糖药为 主,视病情、经济条件以及对治疗达标的要求程度,可同时联合胰岛素增敏剂,或糖苷酶抑制剂以及胰岛素促泌剂等使用。

3、胰岛功能中度受损,应以上述用药为基础,血糖控制不良时可再联合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或传统磺脲类降糖药。

4、胰岛功能受损严重者,慎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传统型磺脲类降糖药,应以胰岛素治疗为主,可视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合并症的情况,联合上述各类口服药治疗。如出现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伴较重的口服药胃肠道反应则停用口服药联合治疗,以胰岛素替代治疗为主。并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降压药物的选择:

降压药物首先考虑使用ACEI或ARB,二者为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单一药有

效时,可优先选用ACEI或ARB;当需要联合用药时,也应当以其中一种为基础。如果病人不能耐受,二者可以互换。ACEI和ARB对心、肾有独特的保护作用,且有调节糖代谢的作用,一但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应使用ACEI或者ARB。合并大量白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ARB作为降血压首选。使用ARB或ACEI的患者,应当定期检查血钾和肾功能。

降脂药物的选择:

调脂治疗首选他汀类降脂药,如甘油三脂增高明显,也可单独或联合应用贝特类降脂药。

抗凝、改善微循环药:

常选肠溶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前列腺素E1制剂等。

(九)会诊

当确诊糖尿病后应请眼科会诊以早期诊断和协助治疗糖尿病眼病;合并有冠心病、心衰等应请心脏科会诊;如合并有严重的水肿和肾损害时等应请肾科会诊;如合并有严重糖尿病足病时则应请血管外科等协助诊治。必要时应紧急会诊和院外专家联合诊治。三.疗效评价

1.疗效判断标准

包括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主要指标疗效评价,证侯疗效判定标准。①疾病疗效评定标准:按《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判定方法。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至7.0%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空腹及餐后2 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 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但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无下降,但未达到有效标准。

②主要检测指标(血糖)疗效判定标准:按前述《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方法。

显效 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至正常6.5%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 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 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或略有下降,但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无或略有下降,但未达到有效标准。

③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按前述《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中医证候的疗效判定方法。

临床痊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四.转归预后

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蒙蔽心窍,则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综观消渴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常以阴虚燥热为始,病程日久,可导致阴损及阳,血行瘀滞,而形成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并伴血脉瘀阻的重证,且常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消渴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甚高的一种疾病,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的患者,其预后较好。儿童患本病者,大多病情较重。并发症是影 7 响病情、损伤患者劳动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应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五.预防与调摄

上一篇:债务融资工具下一篇:算法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