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支循环论文范文

2024-05-06

侧支循环论文范文(精选7篇)

侧支循环论文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09年12月在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5例脑梗死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46±15)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T1、T2、FLAIR、DWI)和DSA检查,通过头颅MRI检查了解病变部位及数量;通过DSA检查了解闭塞血管及Willis动脉环开放情况,观察脑动脉闭塞时Willis动脉环开放情况对病变数量的影响。排除存在与责任血管无关部位梗死的病例。

1.3 分组

单部位=责任血管区1个及以下病变部位病例;多部位=责任血管区2个及以上病变部位病例。Willis动脉环开放组=Willis动脉环开放;Willis动脉环未开放组=Willis动脉环未开放。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SA血管闭塞情况

共45支血管闭塞(多支血管闭塞15例),其中,前循环闭塞血管23支,后循环闭塞血管22支。

2.2 DSA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Willis动脉环开放17例,其中,单部位梗死开放13例,多部位梗死开放4例;Willis动脉环未开放28例,其中,单部位梗死未开放11例,多部位梗死17例。

2.3 MRI检查结果

MRI检查未发现有脑梗死病灶7例,单发性脑梗死18例,多发性脑梗死20例。

2.4 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比较,Willis动脉环开放患者的梗死数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7,P<0.05)。

3 讨论

颅内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侧支循环建立的好坏,因此,对侧支循环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SA是判断血管狭窄和侧支循环建立的“金指标”。本研究采用DSA研究血管狭窄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MRI研究梗死部位及数量。

主要脑动脉之间(颈内动脉系统之间、前后循环之间)主要通过Willis动脉环互相沟通[1,2,3,4];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主要通过颈外动脉的分支与眼动脉吻合;脑动脉与脑膜动脉之间主要通过眼动脉与脑膜中动脉吻合;大脑表面动脉之间和小脑半球表面动脉之间具有广泛而丰富的侧支吻合。这些侧支吻合发育是否良好,是决定个体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解剖基础。

研究表明:无论前循环还是后循环的闭塞,其主要的侧支循环途径是Willis动脉环。当动脉环发育不良时,其他的侧支吻合途径可能开放,并对脑组织损害程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3,4,5]。

侧支循环建立的速度和程度还取决于血管闭塞发生的速度和脑动脉发育的状况。起病越急,闭塞血管的管径越粗大,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越严重。反之,闭塞发生的速度越慢,可以逐渐建立有效而充分的侧支循环,闭塞血管供血区灌注良好,脑组织损害程度轻,预后越好[5,6,7,8,9,10,11]。

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狭窄/闭塞均可致供血区的脑组织梗死,但因多种侧支循环的存在,并不一定全部发生梗死。当脑动脉病变时,其闭塞或狭窄程度与相应的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及建立速度都是影响局部脑组织灌注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血管狭窄程度重者脑梗死发病率增高,但良好的侧支循环则可以防止脑梗死的发生,尤以慢性血管闭塞更为显著。只有当侧支循环不足时,脑梗死才不可避免地发生[12,13]。本研究45支血管闭塞(多支血管闭塞15例),MRI检查未发现有脑梗死病灶7例,其中Willis动脉环开放6例(85.6%),说明有效的侧支循环(尤其Willis动脉环开放)可以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有效的侧支循环建立,Willis动脉环的完整性与侧支循环建立是否完善直接相关。Miralles等[10]研究表明,没有Willis动脉环代偿,患者低血流量性梗死的相对风险高,即使没有明显的脑损害发生,侧支血流也不能维持正常的颈内动脉闭塞侧的血流。Bisschops等[5]研究表明,单侧颈内动脉闭塞,Willis动脉环开放可减少颈内动脉闭塞同侧内边缘带梗死发生率和范围。侧支循环包括一级侧支循环,即Willis动脉环的前、后交通动脉和次级侧支循环如软脑膜支吻合、脑外代偿(眼动脉逆向代偿常见)等,均相当程度地决定了血管狭窄/闭塞后脑组织的残余灌注[3]。本研究中Willis动脉环开放17例,其中,单部位脑梗死13例(76.5%),单部位脑梗死中,未发现有脑梗死病灶6例(占单部位脑梗死的46.2%),多部位脑梗死4例(23.5%);Willis动脉环未开放28例,其中,单部位脑梗死11例(39.3%),多部位脑梗死17例(60.7%)。本研究表明,Willis动脉环开放,可显著减少梗死数目,甚至可以没有脑梗死病灶,从而减轻缺血脑组织的损害程度,并改善患者的预后,而Willis动脉环未开放,可显著增加梗死数目。与其他侧支循环开放方式比较,Willis动脉环开放对侧支循环的建立和侧支循环代偿程度更为重要。

因此,对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制订治疗方案之前,必须对侧支循环和代偿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摘要:目的:研究脑动脉闭塞时侧支循环建立的级别与脑梗死部位数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有1支以上脑大动脉闭塞。利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比较侧支循环建立的级别与病变部位数量的关系。结果:本研究45支血管闭塞(多支血管闭塞15例)中,前循环闭塞血管23支,后循环闭塞血管22支。本研究Willis动脉环开放17例,其中,单部位脑梗死13例,多部位脑梗死4例;Willis动脉环未开放28例,其中,单部位脑梗死11例,多部位脑梗死17例。结论:有效的侧支循环建立,尤其是Willis动脉环的完整性,对于改善血液供应、减少梗死数量及体积是有利的,表明Willis动脉环的开放可减少梗死数目。

侧支循环论文 第2篇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认知障碍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27-03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e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or occlusion and cognitive disorder

LIU Shuq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Jixi People's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xi 158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type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cognitive disorder in patient s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or occlus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6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carotid artery stenosis/occlusion with collateral circulation,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ithout collateral circulation.Analys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 perfusion imaging were compared.Choose another 60 patients as a control group,test all patients in adult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and analyses. Results Compare among three test teams,in the frontal,temporal and parietal area,the cerebral blood flow perfusion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The rate of abnormality in test team was much higher in the test of adult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Conclusion The type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or occlusion has relation to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injuries,and leads to cognitive disorder.

[Key words] Carotid arteries stenosis or occlusion;Collateral circulation;Cognition disorders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引起脑血管血流减慢减少,临床表现为脑部缺血缺氧及功能障碍。本研究利用颈部血管超声、头颅MRA、头颅DSA、脑血流灌注显像和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分别对血管狭窄、侧支代偿类型及脑组织缺血处的血流灌注和患者认知能力进行测定,探讨单侧ICA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及类型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入院的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S)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27~73岁,病程3 d~10年,经颈动脉彩超后所有患者均单侧ICA狭窄或闭塞,无颅内出血性疾患,临床症状相符,分为无侧支代偿ICA狭窄(17例)、有侧支代偿ICA狭窄(18例)及有侧支代偿ICA闭塞(25例)3组。认知试验对照组60例为正常人,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4~75岁,检查证实颈动脉血管正常。

1.2 方法

1.2.1 脑血流灌注显像方法 试验组所有患者检察前禁食5 h以上,在给药前半小时口服氯酸钾350 mg,确认患者已处于正常安静状态后,在一个较安静、无声光刺激的室内环境下静脉注射99Tcm-ECD 740 MBq,30 min后进行脑部断层显像。半定量法:应用ROI感兴趣区,测量灌注显像中额叶、顶叶、颞叶、枕叶、丘脑及基底节等部位的病变侧与对侧相应区域放射性计数,两者比值(Ci/Cc)≤0.90则判为异常[1]。

1.2.2 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 应用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对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进行测试,结合解答量表分数和临床表现评估。正常得分:超平常111~120分;平常91~110分。低于平常或缺陷:≤90分。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将脑血流灌注数据以()表示,比较3组样本间ROI结果差异,并用t检验。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资料采用计数资料x2检验。

2 结果

2.1 颈动脉狭窄侧支代偿类型评估

根据头颅DSA评估,前交通动脉由对侧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代偿27例,通过同侧后交通动脉由大脑后动脉代偿9例,同侧颈外动脉代偿2例,通过软脑膜动脉代偿5例。前后交通动脉合并代偿4例,后交通动脉合并颈外动脉代偿3例。

2.2 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

根据标准,将试验组60例分为无侧支代偿ICA狭窄(17例)、有侧支代偿ICA狭窄(18例)及有侧支代偿ICA闭塞(25例)3组。ICA闭塞组25例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结果显示,受累最轻的3例在丘脑和基底节受累,DSA提示后交通动脉合并颈外动脉侧支代偿,患者出现眩晕、头痛、瘫痪等症状;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平常2例,低平常1例。受累最严重的4例患者60%的大脑受累,DSA显示:通过前交通动脉代偿,患者有严重偏瘫症状;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边界1例,缺陷3例。受累中等程度30%~50% 18例患者,DSA提示同侧颈外动脉或对侧大脑前动脉单独或合并代偿;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 低平常 8例,边界3例,缺陷 7 例。有侧支循环的18例ICA狭窄患者中,前后交通动脉代偿分别有8例和6例,共同代偿4例;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边界1例,缺陷3例。无侧支循环的17例ICA狭窄患者中,受累最轻的患者3例,仅颞叶受累,有头痛、头晕表现。受累最重的14例患者广泛波及一侧大脑半球,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边界1例,缺陷16例。3组的Ci/Cc的比值见表1。

nlc202309010949

2.3 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结果

应用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对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进行测试,结合解答量表分数和临床表现评估。试验组60例患者正常率为20%,异常率为80%;对照组60例患者正常率为100%,异常率为0。见表2。

3 讨论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引起脑血管血流减慢减少,临床表现为脑部缺血缺氧及功能障碍,损伤程度与缺血部位和侧支代偿有关。长期慢性低灌注易导致脑白质疏松变性,引起认知功能的下降,尤其是记忆力的下降,且多早于缺血事件的发生,因此,应高度重视血管狭窄引起的低灌注状态引起的智能下降、综合判断能力下降等认知障碍,以及侧支代偿机体自身调节作用的重要性,颈动脉狭窄的干预及侧支代偿的建立,可恢复脑缺血区供血,缓解缺血引起的症状。

认知功能障碍是指感觉、知觉、注意及记忆等过程发生障碍,人格异常,认知能力降低。19项神经心理测试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提示无卒中史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神经心理测试中比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差,40%在注意力及行为控制方面更差,为额叶功能受损的首要表现,迄今为止,颈动脉狭窄导致额叶功能受损已被广泛承认。狭窄程度越重,认知功能减退越明显[5]。

当CS≥70%或闭塞时,侧支循环开放的前提是颅底动脉环(Willis环) 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无生理性发育异常。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方式可表现为对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等建立,其临床表现依侧支循环建立方式而定,50%以上为前交通动脉开放,故表现为前循环受损的症状,前循环受损尤其是额叶及颞叶,海马等部位缺血与认知功能减退明显相关。同时长期慢性缺血可导致大脑皮质萎缩加重痴呆表现,尤其是双侧严重颈动脉狭窄造成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机会较大,应该引起重视[6]。文献报道:单侧或双侧颈动脉≥70%狭窄,狭窄对侧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完整,前交通动脉开放47%~72%,后交通动脉开放30%~55%,若前交通动脉开放下降,需警惕合并颅内动脉狭窄可能;双侧颈动脉狭窄,因双侧血流灌注受损,前交通动脉开放下降,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几率大。颈动脉作为脑动脉的上游动脉,其狭窄程度影响着侧支血流的开放,亦影响着颅内血流的灌注,而长期慢性低灌注与脑白质疏松密切相关,后者为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之一。颈动脉狭窄无侧支代偿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有侧支代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前后交通动脉作为初级侧支代偿途径,提示前后循环受累程度的不同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前交通动脉开放的前循环缺血的额颞叶供血区域的代偿程度为著,直接影响认知功能。

本研究发现,ICA狭窄时主要累及基底节,同时波及颞叶、额、顶叶,额叶与认知关系密切,而前交通动脉的侧支血流较多见[2]。侧支循环能改善脑组织部分病变血管供血,出现率与ICA狭窄程度成正比[3],证实了严重脑血管病变易引起侧支代偿,血管闭塞时更易出现[4]。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功能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成正比,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其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与侧支循环出现的类型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本研究提示前交通动脉开放的颈动脉狭窄,认知障碍出现的几率稍高,可能机制为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状态,脑白质变性,尤其是海马、额叶等对缺血缺氧敏感的部位损害有关。侧支循环能改善脑的部分区域血流灌注,减轻缺血缺氧症状,减轻低灌注对敏感脑组织的损害,从而减少认知能力的下降。因样本量偏小,希望今后有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研究,为该病的临床治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何洁,许英路,翟勇,等.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1:625-628.

[2] 赵云辉,马著彬,庄磊,等.单侧和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9,15:155-157.

[3] 李尧,龚浠平,王拥军,等.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时侧支循环的开放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10,10:40-42.

[4] 何洁,张人玲,翟勇,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显像的影像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895-898.

[5] 孙夕永,曾祥文.劲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09,22(3):212-214.

[6] 焦力群,凌 锋,张鸿祺,等.双侧颈内动脉狭窄的侧支循环特点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4(11):879-881.

(收稿日期:2012-02-08)

侧支循环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和对照组各40例。纳洛酮组 (脱落1人) , 平均年龄 (68.5±8.5) 岁, 病程3~72 h, 平均 (17.1±9.6) h。对照组 (脱落3人) , 平均年龄 (67.4±9.1) 岁, 病程5~68 h, 平均病程 (17.6±8.9)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⑴均符合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⑵年龄≤80岁, 发病时间72 h内;⑶存在单肢瘫或偏侧肢体瘫痪体征;⑷首次卒中发病者。

1.3 排除标准

①病前任何原因导致的生活不能自理。②有痴呆、记忆障碍、昏迷等无法合作者。③入院前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血液系统疾病。④严重心功能不全者。⑤院外接受改善循环治疗。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视入院时情况酌情给予控制血糖、血压, 调节血脂, 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基础治疗;纳洛酮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2.4 mg+5%葡萄糖250 m L (糖尿病患者用9%Na Cl 250 m L) 静点1次/d, 连续应用7 d。

1.5 观察指标

于治疗第1天、7天,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血清VEGF、b FGF水平;神经功能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 [5]。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增多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NHI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NHI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 纳洛酮组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更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注:※与☆表示治疗前后两组对象组内比较结果;纳洛酮组与对照组比较△t=0.5518, △P>0.05;*t=2.4926, *P<0.05。

2.2 两组治疗后血清VEGF比较

两组对象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均呈上升趋势, 但第7天时纳洛酮组血清VEGF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较△t=1.0098, △P>0.05;*t=2.1184, *P<0.05。

2.3 两组治疗后b F-GF水平比较

两组对象治疗后第7天时纳洛酮组血清b FGF较用药前呈上升趋势, 而对照组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与☆表示治疗前后两组对象组内比较结果;纳洛酮组与对照组比较△t=0.2734, △P>0.05;*t=2.4926, *P<0.05。

3 讨论

该研究显示纳洛酮可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P<0.01) , 与对照组比较纳洛酮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更有显著作用;纳洛酮组VEGF、b FGF水平均增高, 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对照组中b FGF水平呈略下降趋势 (P>0.05) , 更能佐证纳洛酮可促进血清b FGF的高表达, 这说明纳洛酮可以通过增加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b FGF的表达来恢复缺血区域的供血供氧, 及时建立侧支循环来来改善缺血区域再灌注, 改善微循环, 减轻炎症反应,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而纳洛酮作为一种“老药”之所以在临床上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是因为很多研究表明其作为一种阿片受体阻断剂能竞争性拮抗各类阿片受体, 与阿片受体有很强的亲合力, 易透过血脑屏障, 其亲合力大于β-内啡肽, 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 使β-内啡肽失活, 可有效逆转阿片受体激动剂的所有作用, 改善脑灌注和微循环, 从而保护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功能, 解除中枢抑制,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6,7]。

那么究竟什么是侧支循环?侧支循环是指当主要动脉阻塞时, 维持大脑组织供血的次级血管供给血流, 它的开放程度很可能取决于代偿性血流动力学、代谢因素以及神经机制[8]。当脑血流量降低至10 m L/ (100 g·rain) 时, 脑组织损害迅速发生, 绝大多数细胞在数分钟内死亡, 神经元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但是如果在动脉闭塞但神经损伤尚未形成时, 特别在闭塞发生72 h内, 及时建立侧支血流可以避免脑卒中的发生或减小梗死体积, 若能使梗死体积减小20%, 就有可能降低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9]。

脑组织缺血后, 低氧状态下可以通过血管再生刺激侧支循环的建立, 恢复血供。在缺血半暗带中VEGF的高表达, 表明VEGF可以通过保护梗死后脑血管的重建来增加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血流供应[2]。而b FGF也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 可以介导血管发生, 在脑梗死后内皮细胞增生活跃的过程中表达, 提示b FGF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内皮细胞增生, 诱导血管新生[11]。还有研究表明b FGF能够影响VEGF的表达, 高表达b FGF细胞表达的VEGF水平上调, 低表达b FGF的细胞表达的VEGF水平下降, 表明b FGF对VEGF的表达具有正调节作用[12]。

综上, 纳洛酮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血清VEGF和b FGF水平有关, 但如何干预, 能否广泛应用于脑梗死患者, 对其他血管生长因子有无影响, 仍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学萍, 孙盛同, 郭勇, 等.不同注射VEGF途径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3, 12 (7) :661-664.

[2]David A.Greenberg, Kunlin Jin.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VEGFs) and stroke[J].Cell Mol Life Sci, 2013, 70 (10) :1753-1761.

[3]马月, 王保国, 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新生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 26, (4) :420-422.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46-153.

[5]蔡业峰, 贾真, 张新春, 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 中文版多中心测评研究——附537例缺血中风多中心多时点临床测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1 (7) :494-498.

[6]Monrtin JL, Charboneau Barke RA, et al.Chronic Morphine Treatment Inhibits LPS-Induced Angiogenesis:Implications in Wound healing, Published in final edited form as:Cell Immunol, 2010, 265 (2) :139-145.

[7]胡国祥.纳洛酮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2013, 9 (3) :186-187.

[8]Atwell D, Buchan AM, Charpak S, et a1.Glial and neuronal control of brain blood flow[J].Nature, 2010, 468 (7321) :232—243.

[9]梅雨晴, 恽文伟, 郭义坤.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9) , 1004-1006.

[10]官捎兵, 张晓玲, 王琰萍, 等.血清血管生长因子浓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5) :726-728.

侧支循环论文 第4篇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认知障碍

颈动脉是大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堆积及其他因素均能引起颈动脉的狭窄甚至闭塞[1],许多脑缺血事件也因此发生。有研究显示[2],绝大部分脑梗塞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故而,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侧支循环是机体为改善脑缺血状态而形成的代偿机制,本研究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韦克斯勒智利量表等实验分析患者侧支循环类型、脑血流灌注情况、认知能力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组为我院2009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50例,分为无侧支循环代偿组和有侧支循环代偿组各25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3~76(42.5±4.2)岁,病程1~11年,经颈动脉彩超证实以上病例均为单侧狭窄或闭塞,且无颅内出血性疾患,彩超表现与临床症状相符。在认知试验中另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1~68(40.2±3.3)岁,经检查证实颈动脉血管无狭窄。

1.2 方法

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试验组有侧支循环的50例患者侧支循环类型,对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脑血流量的检测,并使用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评估试验组及对照组的认知水平。

1.3 评估标准

脑血流量计算公式:(1)截面(A)=(D/2)2×π;(2)单位面积血流量(FV)=事件平均血流速度(TAMV)×A×60;(3)总的椎动脉血流量=右侧椎动脉的FV+左侧椎动脉的FV;(4)总的颈动脉血流量=右侧颈内动脉的FV+左侧颈内动脉的FV;(5)CBFV=总椎动脉及总颈内动脉血流量之和。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中:91~120分判为正常,0~90分判为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4.0软件,计数资料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运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侧支循环类型

经TCD评估25例试验组有侧支循环患者的侧支循环类型,其中1支侧支者7例,2支以上者18例。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后软脑膜吻合、前软脑膜吻合出现分别为11、11、10、11、2例,前、后交通动脉同时出现3例,出现次级侧支14例。

2.2 脑血流结果各组平均CBFV值详见表1。

有侧支循环组者CBFV数值与无侧支循环组比较,t=8.4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侧支循环组者CBFV数值与对照组比较,t=22.6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侧支循环组者CBFV数值与对照组比较,t=13.44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有侧支循环者25例,受累轻者仅出现眩晕等症状,通常在丘脑和基底节受累,受累较重患者大部分大脑受累,而最重的可产生偏瘫的症状。无侧支循环者25例,轻者只有颞叶受累,临床症状也较轻,仅头晕头痛等;重者广泛波及一侧大脑半球。

2.3 认知能力

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评估认知能力水平后,试验组的正常率为12%,异常率为86%,平均得分80.3±9.3分;对照组正常率为100%,异常率为0%,平均得分103.3±6.7分,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颈动脉是大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其狭窄或闭塞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堆积或其他因素引起[3],会导致脑血管血流灌注不足,许多脑缺血事件也因此发生,但更常见却不被重视的是长期低灌注导致的脑部实质慢性病变,引起认知能力下降,如记忆力、智能、综合判断能力下降等,甚至会因大脑皮质萎缩引起痴呆的表现[4]。现代研究均显示[5],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神经心理测试结果普遍比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差,尤其是在额叶功能受损严重上,表现为注意力及行为控制力差,且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侧支循环的建立是机体为了改善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缺血状态而形成的代偿机制,可帮助恢复脑缺血区的部分供血,缓解症状[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当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通常会在对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等建立侧支循环,因此会经常会引起前交通动脉开放,故额叶、颞叶会相应受损,病人也会有相应的临床表现。TCD试验显示,有无侧支循环两组的CBFV值差异显著,而无论有无侧支循环,与对照组相比,CBFV也显著减少(P<0.05)。在认知能力上,对照组的正常率为100%,而试验组的正常率仅为12%,对照组为103.3±6.7分,试验组仅为80.3±9.3分,两组经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认知功能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与侧支循环出现的类型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侧支循环能通过改善脑的血流灌注从而减轻缺血缺氧症状,减轻低灌注对敏感脑组织的损害,减少认知能力的下降。

参考文献

[1]何洁,许英路,翟勇,等.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1(4):625-628.

[2]赵云辉,马著彬,庄磊,等.单侧和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9,15(4):155-157.

[3]李尧,龚浠平,王拥军,等.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时侧支循环的开放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10,10(28):40-42.

[4]何洁,张人玲,翟勇,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显像的影像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9):895-898.

[5]孙夕永,曾祥文.劲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09,2(3):212-214.

侧支循环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脑缺血,关系

缺血性脑血管常见的疾病表现是颈内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患者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其脑内缺血状态密切相关[1],另外,血管的狭窄程度和血管变得狭窄后血管的代偿状态又决定了脑缺血问题的发生可能性,在医学中,脑血流灌注影像可以比较清晰地反应出脑内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以及存活状态的变化[2],笔者在文中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在文中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6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2~78岁,病程为3d~5年,经过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排除了其他脑外出血疾病确诊患者存在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问题,而且均有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为了便于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命名有侧支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有侧支代偿颈内动脉闭塞组、无侧支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进行脑血流灌注影像检查所需要的试剂药品和仪器分别是:放大纯度高达90%的99m Tc ̄ECD[3]、由西门子公司提供的SPECT仪、厚度为1英寸的碘化钠晶体。此外还需要用于旋转步进采集的矩阵扇形准直器,其中每帧为309s、5.6度,一共分为64帧。用于建立滤波函数的Butterworth,分别建立横断面、冠状断面和矢状断面,图层的厚度确定为3.9mm[4]。

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前需要让其在检查前的4h之内保持空腹,用药前的半小时服用剂量为400mg的过氯酸钾,用药前的5min保持安静状态,然后通过静脉注射适量的99mTcECD 740 MBq,然后让患者保持休息半小时左右进行影像的观察,在图像采集过程中需要保持室内的最大程度的安静,并防止声和光的刺激。

1.3 观察标准

检查结束后,需要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于得到的影像需要经过两名以上的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阅读,然后根据显像的每个层面的放射性分布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如果在某各区域出现3个断层方向或者2个以上的相对于侧面表现为明显的放射性降低、升高或者损伤的现象,则认为脑血流灌注异常。

利用ROI感兴趣区,通过镜像比值法对患者的顶叶皮层、颞、额丘脑、基底节以及枕叶的血流灌注进行分析,得到患者的病变一侧与对侧的放射性值的比值,如果比值不小于0.9则认为脑血流灌注异常。

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的分级标准是:如果其狭窄度在70%~99%则认为是重度狭窄,如果其狭窄度为100%则认为是闭塞。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显像的检查后发现,37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有19例患者有侧支代偿,18例患者没有侧支代偿;23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有侧支代偿。侧支代偿在脑灌注损伤状况比较严重的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比较容易出现;三组患者的顶叶皮层、颞、额的血流灌注程度差异很大,丘脑、基底节以及枕叶的血流灌注程度差别不大。

通过对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三组患者的病变一侧与对侧的顶叶皮层、颞、额丘脑、基底节以及枕叶的放射性比值(Ci/Cc)。其中,有-窄、有-闭、无-窄分别代表有侧支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有侧支代偿颈内动脉闭塞组、无侧支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见附表。

3 讨论

对于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于脑缺血之间的连续,目前相关研究领域还没有定论,经过本文分析,笔者认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所不同,仅仅颞、顶叶和大脑半球受到了损伤,这就表明,纵使患者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一样,最终导致的脑缺血程度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也会有所不同,仅仅凭借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影像中显示的狭窄程度和是否存在侧支循环并不能断定患者出现脑血流灌注的状态,另外,在临床康复中,缺血性脑组织灌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病变血管的远端脑组织灌注的研究和分析在临床中的价值是很高的,为了作进一步的了解,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将患者分为有侧支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有侧支代偿颈内动脉闭塞组、无侧支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三个小组进行比较,从三组患者顶叶皮层、颞、额丘脑、基底节以及枕叶的病变一侧与对侧的放射性值的比值对比中可以看出,对于有侧支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与无侧支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的差别体现在颞皮层上,而有侧支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和有侧支代偿颈内动脉闭塞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没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知,当患者发生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首先受到影响的是颞皮层,侧支循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脑供血状况进行缓解,但仍然改变不了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现状,在发生了病变的血管的远端,不同程度的脑出血症状仍然有可能发生,而且,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越重,侧支的增加速度和数量就越大,这就说明,对血管发生严重的病变的患者来说,侧支代偿的发生概率更高,而与单侧颈内动脉闭塞相比,侧支代偿的发生率有相对较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脑中动脉与前动脉都源于单侧颈内动脉,而中动脉又是前动脉在单侧颈内动脉上的延续,因此,当单侧颈内动脉受到影响时中动脉以及分支首当其冲,颞叶的敏感度最高,也最先受到影响,在单侧颈内动脉逐渐闭塞的过程中,中动脉受到影响,进而远端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压力增加。

参考文献

[1]何洁,许英路,翟勇.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1(18):625-628.

[2]何洁,张人玲,翟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显像的影像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7(9):895-898.

[3]赵云辉,马著彬,庄磊.单侧和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2,15(21):155-157.

侧支循环论文 第6篇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可以多角度、全方面的显示出门-体间侧支血管的解剖关系, 因此可以清楚、准确的显示出血管之间的解剖结构与静脉曲张的位置和程度, 还可以对肝脏及周围进行了解和评价, 是一种无创检查手段, 为探讨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与预测上消化道出血以及选择对病人的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2011年1月—2013年2月间通过64排螺旋CT对静脉系统给予血管成像, 分析门脉高压不同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资料。其中, 男性35例, 年龄在21~78岁, 女性25例, 年龄22~79岁, 平均年龄 (50.6±11.5) 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1例, 酒精肝硬化5例, 血吸虫肝硬化3例, 其它原因肝硬化11例。入选标准:临床、影像检查诊断符合肝硬化标准;无碘过敏者;无心、肾功能衰竭或不全;无门脉高压分流或断流术史;不曾进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共有32例患者行胃镜检查。将所有病人参照Child-Pugh的标准分为三级 (A组、B组、C组) 。

1.2 检查方法

选用GE公司的Lightspeed64VCT扫描机, 优维显造影剂。所有病人空腹12 h后进行检查, 在扫描前给予1000 m L的, 辅导病人练习的呼气、屏气动作, 进行扫描时病人平卧。60例病人均使用GE64排螺旋CT扫描仪, 层厚为5 mm, 重建层厚1.25 mm, 层间0.6 mm。扫描位置在气管分叉与至髂骨翼上缘水平之间。常规平扫, 之后以3.0~4.0 m L/s的速率静注优维显100~138 m L, 选用Smart Prep轩注跟踪方法进行小剂量密度曲线的测定, 动脉扫描完成15~17s进行门脉期扫描, 患者在屏气状态下进行。门脉期数据重建后传输到ADW4.4工作站, 对其给予图像后处理操作, 主要以最大密度投影、多曲面重组以及容积再现3种方式为重建方法。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 包括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血常规等肝功能的一系列结果。将临床诊断记录消化道出血史, 将所有的病人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 排除其他病变所致出血患者。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测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s) , 进行t检验。

2 结果

不同程度的肝硬化状态下, 胃左静脉、门静脉直径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关系: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分层以胃左静脉直径6 mm、门静脉直径16 mm为指标,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下表1。

对同时行胃镜检查的32例病人的门静脉成像给予分析, 胃镜检查结果中, 食道静脉曲张一级4例, 二级14例, 三级11例, 共29例。根据Kim的评分标准将食道静脉曲张分为三级, 共有28例显示存在食管静脉曲张, 一级4例, 二级12例, 三级12例。比较两组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64排螺旋CT不仅将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情况显示得非常清楚, 还很全面, 同时还能够了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位置与程度, 见图1。

图A、B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多密度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能够非常明显的显示出胃底曲张和食管静脉曲张, 见图2。

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组Kim的二级分级中, 图A、B容积再现与最大密度投影图像清晰的显示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其中血管走形迂曲, 在门、脾静脉交界处出现胃左静脉, 而脾静脉并无显著扩张, 见图3。

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未血组Kim的二级分级中, 图A、B容积再现图像显示食道胃底无静脉曲张, 胃左静脉显示不清, 最大密度投影显示胃左静脉血管稍细, 走形迂曲, 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无明显扩张。

3 讨论

在该次研究中, 患者肝硬化程度对门静脉成像的质量影响不大, 不过部分肝硬化合并肝腹水患者的门静脉图像质量相对较低, 患者的体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该组患者的胃镜检查资料中, 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有29例, 有8例伴有胃底静脉曲张, 在行螺旋CT门静脉检查后, 显示有28例食管静脉曲张, 另外还检测出9例食道伴胃底静脉曲张, 而之前的胃镜检查并没有检查出来, 因此, 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检测相对于胃镜检查更为直观。螺旋CT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对患者进行无创且便捷的操作, 可以避免胃镜检查给患者所引者的并发症;另外, 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可以全部显示出门静脉主干, 显示率达到100%,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主要是由胃左静脉供血, 因此出现食道静脉曲张就可以对供血血管引流给予清楚的显示。对门静脉高压进行研究时, 严重的门脉高压门至体间有很多交通支开放, 还需要对附脐静脉等进行观察, 螺旋CT可以显示出大范围的容积成像, 之后结合三维重建, 就可以对血管的走形、扩张程度给予全方位、直观的观察, 为临床手术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摘要:目的 应用64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 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影像学表现比较CT与内镜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范围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所有病人参照Child-Pugh的标准分为三级 (A组29例、B组23例、C组8例) 。60例病人均使用GE 64排螺旋CT扫描仪, 层厚为5 mm, 重建层厚1.25 mm, 层间0.6mm。门脉期数据重建后传输到ADW4.4工作站, 对其给予图像后处理操作, 主要以最大密度投影、多曲面重组以及容积再现3种方式为重建方法。将临床诊断记录消化道出血史, 将所有的病人分为两组, 出血组30例和未出血组30例。结果 不同程度的肝硬化状态下, 胃左静脉、门静脉直径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排螺旋CT不仅将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情况给予清楚、全面的显示, 同时还能够了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位置与程度。结论 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检测相对于胃镜检查具有一致性, 并且更为直观;64排螺旋CT对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以及分级诊断成像方面有相对较高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门脉高压,肝硬化

参考文献

[1]刘燕敏, 张斌, 金瑞, 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胃镜与B超表现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 (4) :166-168.

[2]王莉, 薛雁山.多层螺旋CT门静脉和肝静脉成像研究现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8 (5) :345-349.

侧支循环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方便选取该院接收给予ICU治疗的前降支单支病变患者80例, 为了方便进行对比与研究,以是否存在侧支循环为依据,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 其中,观察组40例,22例为男性,18例为女性,年龄在45~78岁,平均(61±6.5)岁,患者存在侧支循环。 对照组40例,21例为男性,19例为女性,年龄在46~78岁,平均(62±3.2)岁,患者不存在侧支循环。 所选患者均经冠脉造影检查、 经前降支单支病变相关诊断标准确诊,均应用PCI手术进行治疗,并已将存在心肌梗死病史、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其他肝、脑、 肾疾病、恶性肿瘤等患者排除在外。 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应用型号为美国GE VIVID7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检查和记录, 检查时段为术后即刻,术后30 d,术后3个月,检查项目为LVED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S(左室收缩末内径)、LVEF(射血分数)、E/A(舒张早期二尖瓣的最大流速和心房收缩期二尖瓣最大流速之间的比值)、BNP(血浆脑钠肽水平)。

1.3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s)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心脏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各个时段LVEDD、LVESD、BNP明显对对照低, LVEF、E/A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优越,详见表1。

3讨论

冠脉侧支循环指的是直径在20~350 μm左右的潜在血流通道,正常情况下为关闭状态,当冠脉严重狭窄或者被阻塞时,侧支循环才会开放,对心肌缺血进行挽救,对心脏功能进行保护,这是一种机体的代偿性保护机制[4]。 大多数结果都表明,冠心病病情越严重,侧支循环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患者伴有心绞痛,侧支循环出现出现的可能性更大,这提示,侧支循环的形成与出现与受到长期慢性缺血的刺激有关[5,6]。 另外,相关研究表明,侧支循环在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中有重要意义,相较于没有侧支循环存在的患者, 存在侧支循环的患者心功能较为良好, 这与该次研究结果有很大相似性[8]。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3个月, 观察组LVEDD是(50.21 ±5.43)mm,LVES是(45.86 ±5.35)mm,LVEF是(47.53 ±6.23)% ,E/A是(1.04 ±0.28),BNP是(85.02 ± 9.21), 对照组LVEDD是(51.55±5.13)mm,LVESD是(47.21 ±5.26)mm,LVEF是(45.88 ±6.53)% ,E/A是(0.92±0.31),BNP是(89.52±9.69), 观察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优越,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荆丽敏等人[8]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综上所述,相较于没有侧支循环存在、或者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的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有侧支循环存在的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程度更为优越, 这主要是由于侧支循环能够向前降支闭塞或狭窄的远端提供血流, 使缺血的心肌得到挽救。

摘要:目的 分析侧支循环对前降支单支病变冠心病PCI手术对患者心脏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该院接收并应用PCI手术进行治疗的前降支单支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存在侧支循环为依据,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有侧支循环存在,对照组40例,无侧支循环,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心脏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LVEDD是(50.21±5.43)mm,LVES是(45.86±5.35)mm,LVEF是(47.53±6.23)%,E/A是(1.04±0.28),BNP是(85.02±9.21),对照组LVEDD是(51.55±5.13)mm,LVESD是(47.21±5.26)mm,LVEF是(45.88±6.53)%,E/A是(0.92±0.31),BNP是(89.52±9.69),观察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优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支循环能够使前降支单支病变患者行PCI术后的心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进而使患者预后得到改善。

关键词:前降支单支病变,冠心病,侧支循环,PCI,心脏功能

参考文献

[1]洪妮娜,李志樑,赵亚男.前降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与心功能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4):541-544.

[2]隋淼,于扬,张弢,等.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和心脏功能的影响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24):49-51.

[3]史科敏.综合心脏康复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心功能的影响[J].浙江实用医学,2016,21(1):61-63.

[4]李斌.冠心病不同证型与心脏舒张功能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6):57-59.

[5]王晓焕,刘婷,尹昭.PCI对冠心病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1):3-4.

[6]陈务贤,梁晓梅,李高叶,等.冠心病患者PCI后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学,2013(10):1301-1304.

[7]黄金莲.循证护理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4):616-617.

上一篇:“2+1”顶岗实习下一篇:人工耳蜗植入